中学数学习题课教学初探

中学数学习题课教学初探
中学数学习题课教学初探

中学数学习题课教学初探

张 洪 娟

内容摘要:习题课教学,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一、通过习题课教学,发展学生思维品质;

二、通过习题课教学,培养能力,探寻学习方法;三、通过习题课教学,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四、通过习题课教学,加强实际应用问题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品质 分析归纳 激发兴趣

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在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素质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习题课教学,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通过数学习题课的教学,可以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培养数学思维品质,及时纠正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及时总结、推广学生中的最佳解题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探讨、创新能力,从而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习题课教学之浅见。

一、通过习题课教学,发展学生思维品质 现代数学教育理论认为数学知识是数学思维活动的结果,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启迪思维,培养能力”已成为当前中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表现形式。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习题课的教学,精心筛选、设计习题,组织教学,通过学生的思维实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1. 重视课本习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为能深刻地理解概念,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课本习题都是针对特定知识点而选编的,重视对课本习题的深刻理解,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样不仅巩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更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例1:求cos20°cos40°cos60°cos80°的值。(高一代数必修本P237.1.(4)) 这道题学生们能够如例题一样运用积化和差公式求值。如果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已知角之间的关系,学生们能够很自然地想到2倍角,及其涉及到的公式及联系。只要将原式乘以一个“sin20°”便可形成联锁的二倍角公式。

解:原式 = 22020408022060000000sin cos cos cos sin cos = sin cos cos sin cos 4040802206000000

= sin cos sin 8080222012000?? = 121602222000???sin sin = sin sin 20162000 = 116 接下来,可以让学生思索:对于“sin20°sin40°sin60°sin80°”是否也能用同样的方法来解?因为,“二倍角正弦”公式的形式构造不出来,所以,此法行不通。这样,学生就能理解用此种方法解题所要满足的条件。再布置题目“求cos cos cos πππ72747

值”以巩固这类题的特殊解法。

例2:求sin 2 10°+ cos 2 40°+ sin10°cos40°的值。(P233.例9)

解法(一):略(可直接运用降次,积化和差,和差化积求得)。

解法(二):令x = sin 2 10°+ cos 2 40°+ sin10°cos40°

y = cos 2 10°+ sin 2 40°+ cos10°sin40° 则x + y = 2 + sin50°

x - y = - cos20°+ cos 80°- sin30°= - 12 - sin50°

上两式相加,得:2x = 2 - 12 即 x = 34 。

解法(二)是引导学生利用sin 2 10°,cos 2 40°及正、余弦函数的平方关系,构造对偶式得解。这样做,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式的内在联系的理解,并且能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数学解题方法。

2. 一题多问,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采用一题多问的形式,使解题过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这样做利于引导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技能与技巧。同时学生通过解题过程学会归纳、总结、推广,提示出一类问题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例3: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 – A ′B ′C ′D ′中,(如图)求: (1) 异面直线A ′C ′与B ′C ,A ′C

与AB ′所成角的度数; (2) 异面直线B ′C 与A ′C ′,B ′C 与AC ′之间的距离; (3) B ′D 与平面ADD ′A ′,B ′D 与

平面ACD ′所成角的度数;

(4) 平面A ′BCD ′与平面ADD ′A ′所成角的度数;

(5) 平面AB ′D ′与平面BC ′D 之间的距离。

例4:已知sin α+ cos α= 12 ,求下列各式的值:

(1) sin α〃cos α; (2) sin α- cos α;

(3) sin 3α+ cos 3α; (4) sin 4α+ cos 4α;

(5) tg α+ ctg α; (6) tg 2α+ ctg 2α。 本题解决的关键是第(1)问,运用sin α、cos α的平方关系,及完全平方公式,使sin α+ cos α与sin α〃cos α联系起来。第(1)问解决了,其余各问运用同样的方法,迎刃而解。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思维也在不断深化。重视这样的练习,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是十分有益的。

3.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通过一题多解,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应该再从另一角度来思考问题的动的状态,拓宽了思维领域,增加了思维机遇,从而加强知识间的互相沟通,且有效地促进了思维的灵活性。

例5:求证三点A (-2,2)、B (1,3)、C (4,-6)在同一直线上。

解法(一):证明|AB|=|BC|+|AC|;

解法(二):证明点B 在直线AC 上;

解法(三):证明直线AB 、AC 方程相同;

解法(四):证明直线AB 、AC 斜率相同;

解法(五):证明点C 到直线AB 的距离为0;

解法(六):证明△ABC 面积为0;

解法(七):证明点B 是有向线段AC 的一个定比分点。

这样,学生的思维不拘泥于某一模式,能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做到对问题举一反三,对知识融会贯通。

4.错解辨析,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及严谨性 思维的批判性表现为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敢于怀疑,有一定的辨识能力。思维的严谨性表现为能够完整地运用题目条件,严密而全面地讨论结论,准确表述解答等。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错解辨析,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从而达到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的目的。

例6:在△ABC 中,135cos ,53sin ==B A 求cosC 的值。

错解:B A B A B A C B A cos cos sin sin )cos(cos 13

12sin ,54cos -=+-=∴=±=

6556cos 6516cos ==∴C C 或

引导学生进行辩析,找到出错原因:未寻找已知中数字的隐含条件,影响正确判断A 、B 的范围。 正确解法:?<

6516cos 1312sin ,54cos 450180180135=∴==?<+?<

二、通过习题课教学,培养能力,探寻学习方法

1. 注重分析,培养能力 不少学生在解数学题时,只懂得课本的例、习题的解法、证明。一旦改变了条件,或者题目复杂一点,就束手无策。这说明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差。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重对题目的分析、讲解,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7:在二面角m-AB-n 的平面m 内的直线OC

与AB 成45°角,与平面n 成30°角,求二面角

m-AB-n 的大小。

分析: 第一步:

复习有关求角问题的解题步骤:

(1) 作图: 体现已知角、所求角;

(2) 论证: 证明为什么某个角即为已知角,为什么某个角即为所求角;

(3) 计算: 指出所在的三角形。

第二步:

本题目中所涉及到的“直线与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定义是什么?如何作出这些角?

第三步:

将已知与所求联系起来,在三角形中去求边与角。 解:作CD ⊥平面 n 于D ,连结OD 。则OD 为OC 在平面 n 内的射影,所以∠COD =30°。 在平面m 内作CE ⊥AB 于E ,连结DE 。则DE 为CE 在平面n 内的射影,所以DE ⊥AB ,则∠CED 即为所求二面角m-AB-n 的平面角。

设CE =a ,在Rt △CEO 中,∵∠COE =45°,∴AC =2a 。

在Rt △CDO 中,∵∠COD =30°,∴CD =2a 2。

在Rt △CED 中,∵∠CDE =90°,∴sin ∠CED =CD CE a 2a ==222。

∴∠CED =45°

2. 总结归纳,寻找方法

将同类习题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归纳整理,寻求解题规律,形成一定的结构,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掌握解法。

如:在代数“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一章结束后,提供下列习题:

求下列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周期:

(1) y = sinx cosx ; (2) y =cos(πθ32+)〃sin(πθ32-) ;

(3) y = 6cos α+ 8sin α; (4) y = 2sin2x-23cos2x ; (5) y = a sinx + b ; (6) y = 23sin(36

x +π) - 4 sin3x ;

(7) y = sin 2x + cosx +34 其中第(7)题是曾经接触过的,只简单复习解法。通过这几道题的解答,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前六题做为一类讨论函数最值、周期的问题的一般解法:应用三角公式将原函数变形,转化为y = A sin (ωx +φ) + B 或y =

A cos (ωx +φ) +

B 的形式,即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的形式。这样才能运用正、余弦函数的基本性质讨论所求函数的最值、周期。

三、通过习题课教学,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往往觉得数学知识抽象、枯燥,学习起来相对吃力,对知识不易理解。所以应针对学生们的认知水平、智商高低及心理特点确定习题,有意识地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体会到发现方法的乐趣,或者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学生初学立几时,是怀着浓厚的兴趣的。对于问题“三个平面可以把空间分成几部分?”学生们积极思考,纷纷动手作图。教师抓住时机,启发学生考虑“三条直线可以将平面分成几部分?将直线推广视为平面。”这样很多学生能作出如下(1)——(4)较规范的立体图形,分别分成3,6,6,7部分。再提示学生“给你一个西瓜切三刀,最多可以切几块?”这可是个实际问题,大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再通过师生共同完成图(5),不但增强了立方体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 (2) (3) 例8:圆锥底面半径为2,高为42,

一只蚂蚁从A 点出发,沿着圆锥的侧面爬

行一周,求回到A 点的最短距离。

解此类题学生兴趣浓厚,通过猜想、动

四、通过习题课教学,加强实际应用问题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数学内容相对陈旧,既具有实用功能,又有智力价值,并且能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让学生掌握的内容非常少。习题课上,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原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从日常的生活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题策略,以此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了分式方程后,提供给学生如下题目: 例9:六月的一天,一个小贩挑着一袋绿豆,一路吆喝着:三千克大米对换一千克绿豆。王大妈听到吆喝声,端着一盆大米来换绿豆,小贩连盆带米往秤盘上一放,刚好三千克,后又用此盆连绿豆称出一千克给王大妈。问如此易货谁吃亏?

解:设盆重a 千克,王大妈换回的绿豆为x 千克

则 x a -=313 解得 31a x -=

若王大妈盆重a=0.3千克,则用3-0.3=2.7千克的大米,应换回0.9千克的绿豆,而实际上王大妈只换回了0.7千克绿豆。显然王大妈吃亏了。

通过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探索中领悟知识,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成功后体会到学为所用的乐趣。

结束语 习题课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单元练习或测验,试卷总结、讲评来检测。通过试卷总结、分析,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寻找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讲评试卷时,结合错例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对

各种题型的知识、解法进行归纳、总结,掌握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并能及时补上漏洞,巩固知识。

习题课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讲解,而是针对教材,重新组织例习题。可将知识前后串联综合,可跨章节进行系统讲解,也可对例习题进行适当地拓广延伸,使学生在熟悉基本题型的基础上,扩大知识面,提高解题能力。

数学习题课教学浅析 闫翠华

数学习题课教学浅析闫翠华 发表时间:2013-01-28T11:16:38.23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2-2013学年16期供稿作者:闫翠华[导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习题课的基本目的是通过解题的形式来形成学生的数学技能,并通过解题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沧州市第三中学闫翠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习题课的基本目的是通过解题的形式来形成学生的数学技能,并通过解题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习题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习题课能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使理论完整化、具体化。习题课教学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还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便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实现数学教学的基本目 标。以下将从两个方面浅析习题课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备课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1、备学生是习题课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无论新授课还是习题课,掌握学生情况都是必要的。了解学生在新课过程中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是否清楚,重点内容理解到什么层次,难点消化到何种程度,学生思维水平如何,还存在哪些困惑及作业中的主要问题还有哪些等。必要时,还可以找些学生谈谈心,以便掌握情况。只有吃准了学生的情况,选题才有针对性,才能收到实效。 2.习题选择要有针对性 习题课不同于新授课,它是以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类型,故要达到高效的训练目标。教师在选择习题时,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学生掌握较好的地方可以少做甚至不做,但普遍存在问题并长犯错误的地方不但要做而且要反复做。 3.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 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习题课教学中,对于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处理,既要创设舞台让优生表演发展其个性,又要重视给学困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否则,将会使一大批学生受到“冷落”,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题目安排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较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学困生不至于“陪坐”,优等生也能“吃得饱”,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二、习题课教学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1.习题课教学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 目前,学生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这都是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的表现。习题课的目标之一是要通过解题来强化对某一知识的全面深入理解,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和创新过程。因此,在出示问题之前,先回顾并列举相关知识点就非常必要,并且在黑板的某一角保留下来,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该知识点,既清楚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对学生分析问题也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2.教学的方法要多样化 习题课教学知识密度大、题型多、学生容易疲劳,如果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化,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克服这一现象,在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双向活动。出示问题后,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然后启发并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讲出思路或提出疑问,教师应避免讲自己的思路而抹杀了学生的思路,因讲正确的思路而掩盖了学生错误点的暴露,需要演算或作图的地方应让学生进行,教师多走走、多看看,从而发现问题。将讲、练、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疑点启发、重点讲授、难点讨论”的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激发学生全方位“参与”问题的解决,有效地减轻学生的“疲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3.习题课教学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是数学思维的核心,是数学知识与方法的抽象与概括,是数学的灵魂。而习题课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最佳时机。许多同学进入初中后还仍然不具备任何数学逻辑思维,对问题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直观的、形象的理解。在初中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在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从说点儿理、到说理再到推理的基本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习题课教学中应注意提炼数学思想及方法,强化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这有利于学生优化认知结构,活化所学知识,深化思维层次,从而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总之,习题课是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是新授课的重要补充。它不仅能有效地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都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数学观念的形成。习题课教学要使学生在探究教师精心编制的习题过程中拓宽学习领域,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完成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收获学好数学的信心。

初中数学教学疑难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疑难问题 问题一:关于计算器的使用 数学能力的培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运算能力的培养。但在七上就开始学习了计算器的使用,很多同学对有理数的运算和后面的实数的运算就都使用计算器来进行,这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很多学生有的连简单的加减乘除都使用计算器,但是实数的很多运算不使用计算器,又得不出答案,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计算器,什么情况下不准使用计算器呢?这一点老师很难把握。计算器的使用给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在七上就使用计算器,是不是学生手头的运算能力有小学的水平就可以了?(潘树峰提供) 问题二:关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因此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引入课堂。但是,有些内容过于简单,不需要合作学习学生也能回答,书本把它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那么合作学习还有必要吗?还有合作学习跟小组讨论有什么区别呢?另外,在“小组学习”中还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有些学生就是不配合,合作讨论时乘机讲话,提不出什么问题,解决不了问题,形式上几个同学围在一起讨论很热闹,但实际上课堂中缺乏有效的交往和互动。教师该如何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呢?教师对活动如何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及时引导呢?在汇报讨论结果时,优秀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往往代替了组内其他同学的意见,而那些性格内向、胆子较小或学习落后的学生发言的机会较少,这样会造成两极分化。还有在合作的时间上也很难把握,有的问题展开讨论需要很长时间,草草收场,达不到所需要的效果,时间过长又怕影响上课内容与任务完不成,那么该怎样来控制合作讨论的时间呢?(潘树峰提供) 问题三:课本例题怎么用? 课本例题一般没有思路分析过程,解题步骤也是比较精练的,需要教师作进一步的剖析,所以我会让学生自己先阅读,同时把题目抄到黑板上,再进行深入分析。但遗憾的是我发现,有很多学生并没有认真听我的思路分析并回答我的提问,而是有口无心的照搬照读课本,甚至答非所问。还有些学生因为能看懂,索性不听。所以难以达到《数学教学建议》中提到例题教学要求。(关注过程,促进内化:在例题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分析题意寻求解体题思路的过程,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潘树峰提供) 问题四:如何解决教学内容增多与课时不足的矛盾?

青岛版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模式

“我的模式我的课”课堂教学模式 黄岛区弘文学校 姓名:南京彩 2014年6月

“问题研学,多元联动”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问题研学,多元联动”的内涵 “问题研学”:体现了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教师备课要以问题设计为重点:如何将知识点化作有效的问题来研究,如何将能力训练具化成科学合理层递式、阶梯状的问题来探讨,如何将旧知与新知凝合为系统的问题来拓展,如何设置情境提出并解决问题,都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整合,钻研教材、整合教材、活用教材。 学生学习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围绕各种问题,学生动脑思考,自主、合作、探究,在陈述自己观点、倾听同伴思维、小组异议争论中,不断整合、完善,求同存异,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终培养起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元联动”:体现了教学过程多元化的特色 它是与以往的单一教学相对而言。教育理念多元化、课程整合多元化、教学组织形式多元化、作业设计多元化、评价手段多元化等,在问题研讨中、评价激励中、团队平台中,师生、生生充分互动,促进学生学习力、习惯养成、心理发展、素质培养的连贯发展。 二、“问题研学,多元联动”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1.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概念教学是较为枯燥、抽象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他们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具体的感性材料。在教学时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提供丰富的素材,调动起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热情地,为学生理解、总结概念奠定基础。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义在于,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一个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喜欢学、有兴致学,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概念的获得是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结果。当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和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基础之后,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让学生经历独立观察思考、小组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对素材的分析,形成对概念的初步理解。 此环节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处理好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的互动性及探究学习的过程性,要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大班汇报”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中,交流并明确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任务,在独立自学中,在合作探究中,独学与群学相结合,实现研学的目的。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中的例题讲解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中的例题讲解 数学是一门理性的科学,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讲都在一种共同的感觉就是枯燥,主要体现在讲起来很枯燥,他不像文科那样,可以在教学中穿插很多丰富的文学知识,让人感到津津有味。又特别是我们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上,我们在教学新课时主要就是在讲例题,而书上的例题,分析、解题过程都是给我们编排好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稍不注意我们的讲解就是照本宣科,教学起来就让人感学平淡无味,没有任何的新颖感。在本文中,我将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就如何提高例题讲解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讲解出学生的需求 出示例题后,我们既不能原原本本的读教材,也不能只沿着自己的思路在讲解,一个个条件分析,直至得出结果。这种讲解看似讲得很流畅,毫无节外生枝,未丝毫浪费时间,但学生听得很乏味,往往会出现会做的地方不想听,想听的地方没听到。 例题的讲解不仅仅是要让学生知道结果,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让学生看到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并让他们找到到达“那一村的方法。所以,在讲解例题前,要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此后教师应对学生解题情况作相应的了解,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目标,同时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欢乐。 例1.两个反比例函数和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如图所示,点P在的

图象上,PC⊥x轴于点C,交图象于点A,PD⊥y轴于点D,交图象于点B,当点P在的图象上运动时,以下结论: ①△ODB与△OCA的面积相等; ②四边形PAOB的面积不会发生变化;③PA与PB始终相等; ④当点A是PC的中点时,点B一定是PD的中点. 其中一定正确的是(把你认为正确结论的序号都填上,少填或错填不给分). 本题学生的困惑是:P点是一动点,随着P点的移动矩形OCPD、△BOD、△AOC的形状发生变化,如何寻求面积之间关系 讲解这道题,教师可设置下列问题作铺垫: ①过反比例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向X轴、Y轴作垂线与X轴、Y 轴围成矩形的面积变化情况? 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求法?如何将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转化成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者通过不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讲透题目的本质 例题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它集知识性、典型性、探索性于一身,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范例。例题的讲解,不能就题讲题,要充分挖掘这道习题的功能,通过讲解例题,讲清这种类型题目的本质。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有所收获体会到成功感时,教师要及时把握培养学生

小学数学微课教案设计

二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 授课教师:张云珍 课题: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 教学内容:课本81页例题及“试一试”,课本第81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1、学生会读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的运算,掌握运算顺序,并能进行正确运算; 2、通过计算,进一步熟练乘、除计算。 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掌握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难点:加强对运算顺序的认识。能进行第一、二步的计算。 3、关键:通过混合计算使学生熟练乘、除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 口算: 7×9 18÷6 3×6 20÷4 54÷9 40÷8 54÷6 36÷4 8×6 2、指名板演: 23+6-7 14-7-6 指名口述计算过程,集体订正。 提问: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什么? 3、口算 2 ×3 ( )×4 ( ) 36 ÷4 ( )×3 ( ) 4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要利用到以上的知识,学习新的内容——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新授 1、 教学课本第81页例题“2×3×4”。 (1)、指导读法。 (2)、指导算法。 (A )提问:这题中有几个运算符号? 介绍:像这样题目叫连乘。(学生齐说) (B )这题应按从左到右得顺序计算,先算2×3得多少?再算什么?(板书) (C )与复习题相比。 提问: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相同?(计算过程相同,都是先算2×3=6,再算6×4=24;不同的是:准备题中每一步都要把写下来,而例题则要把第一步计算结果记在脑子里,然后再算第二步) 2、 教学课本第81页例题第2题“36÷4×3”。 (A ) 出示复习题36÷4 ( )×3 ( ),将它改编成一道二步计算的算式。(出示例题) (B ) 提问:这道题中有哪几种运算? 介绍:像这样的题目,我们叫乘、除混合运算。(学生齐答) 指名学生读算式,再齐读。 (C )、提问:想一想,这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6÷4 ×3 = 27(指名学生口述,并板书)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基本训练激趣导入(5分钟左右) 这一步是为学生先学打下基础,是学生进行“自学”前的准备阶段。对解决尝试问题的基础知识先进行准备练习,然后采用“以旧引新”的办法,从准备题过度过“尝试题”发挥旧知的“迁移”作用,为学生学习解决尝试题铺路搭桥。 这一环节可视教材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 1、尝试题引路。(常用的) 2、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教育情景。 总之在这一阶段,通过尝试题的引路或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迫切要求学习的心理状态下开始新的一课。 二、认准目标指导自学(5分钟左右) 认准目标,即把一堂课的学习目标准确地把握住,这既是对学生说的,也是对教师说的。教师和学生只有目标明确,方向才不会跑偏,才会集中精力攻主要问题,才会高效。目标的认定方式可灵活多样。既可课前重点认定,也可课中逐一认定。 出示尝试题后,学生转入自学,这里关键的是教师要根据学情出示相应的自学指导。让学生自学提示的引导下,更加有目的的自学。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自学情况,特别应关注学困生的自学指导。同时要对学习态度不端正,不守纪律的学生以正面引导。 三、合作学习引导发现(12分钟左右) 合作学习首先是“兵教兵”,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有了问题学生之间可以讨论、可以在课本范例中获得启示、也可以向老师请教,解决开始提出的尝试题,这也是学生自学后的第一次反馈。最后教师抓住普遍性的关键问题认真点拨,作最后的概括讲解,把新知纳入学生的知识系统。 四、变式训练反馈调节(8分钟左右) 这是第二次的集中反馈,学生经过了前面的自学,解决了尝试问题,还没有从本质上抓住问题的特征,有必要进行巩固。这一层次教师要通过变式题的训练使学生从本质上了解所学知识,从多角度掌握解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掌握解题技能技巧的目的。教师也可以从这次训练中发现前面没有解决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明确。 五、分层测试效果回授(10分钟)

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的经验与体会

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的经验与体会 数学教学中,习题课是巩固课堂知识、查漏补缺、学会解题、发展思维的一种重要课型。习题课是新知课之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使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一系列问题的教学活动。回顾多年来习题课的课堂得失,感触颇多,现与同仁交流,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习题课教学水平。 一、课前注重反思 习题课与新课一样,课前教师需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等。不过,习题课毕竟不是新课,学生对新知不是不知道而是已经学习了,仅仅学得怎样教师不清楚罢了,这也就是实行习题课教学的目的。所以,教师在实行习题课教学之前,要注重反思。 1、反思新知的教学过程哪些新知讲清了学生掌握的很好,不需要再重复了;哪些新知没讲清说透学生存有困惑,需要重讲;哪种重要方法技能使用的不够灵活,需要要增强练习。这些问题教师课前一定要了解清楚,否则习题课无法实行。 2、反思排查学生作业 a排查作业中哪些题目学生错得多,出错多的题涉及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是新知还是旧知?b排查作业中哪些题目学生对得多,对对得多的题目统计涉及哪些知识点,用了什么方法?哪些方法需要改进?哪些方法是最好的,值得在全班推广;c排查重点知识、难点知识掌握情况,统计重点知识准确率,难点知识出错率。依据两率高低选择讲练比重。d排查典型作业,找出错最多的题目的共同解法,分析原因。 通过反思,分析自己教学得失,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分析学生错误的方法,分析学生错误的习惯,根据分析的结果制定习题课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保证习题课有的方矢。 二、精心选择习题 习题课顾名思义习题的课,没有习题就不是习题课,但有了习题未必就是习题课,这就是说习题课的习题是有要求的,是有特点的;不是随便拿来一些题目就能够上课的。所以,教师要认真筛选,精心安排。 ①例题要有典型性。数学题成千上万,例题的选择要克服贪多、贪全,要注重知识点的覆盖面,要让学生能通过训练掌握规律,并会发现规律,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例题的安排要体现解题方法的训练和解题技能的培养,要揭示例题的解题规律和体现例题的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体现例题的典型性。 ②习题要有针对性。习题课面对的知识都是旧知,有的知识学生掌握得好,有的知识学生掌握得不好。因而,教师在选择习题时要做到针对掌握不牢的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常犯错误的知识,多选精选。对普遍有缺陷的常犯错误的知识不但要多做,而且要反复做。 ③习题要有阶梯性。同一个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都存有一定差异。

初中数学教学问题调查分析方案

初中数学教案问题调查报告 ——从学案设计中体会教案 国际中学于晶 我校在进行生命化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各备课组也提出了要有自己小课题的要求,当时我们备课组主要着眼点是研究如何利用学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当时采用这一课题的思路是希望以“学案导学”来带动教师的教案方式的转变、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方式的改变这样的一种教改思路。学案主要呈现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中所要完成的教案内容,这也是依照生命化课堂三分之一教案模式的标准去落实的。随着活动的开展,我们的教案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走入每位老师的课堂,审视每位老师的学案设计,各有各的特点,但凸现的问题也是整个教案层面上普遍存在的现象。下面我就以一篇学案开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同仁商榷。 课堂诊断《一次函数图象》 ——课堂中的问题设置的思考 一、自主探究 自学课本P104页—105页做一做以上的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函数图像的定义:(在书上找出来> 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是: 2、所列表格中x的值是任意取的吗?y的值是如何得到的,表 格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3、描点:是以作为点的坐标 4、连线得到的函数图象有什么特点? 评:这里的解决方式是让学生自己看书,进行自主学习,把答案写在工作单中,然后由学生口答所写答案,我想学生照书机

械的记下来会在脑子里留下多深的痕迹呢?另外他写下来说出来他就会了吗? 二、学以致用: 1、运用所学步骤作出一次函数y=-x+1的图象。 <1) <2) <3) 2、在所作的图象上取几个点,找出 它们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并验证 它们是否都满足关系式y=-x+1? 评:绘制图像时采用了电脑屏幕演示画法, 与黑板演示画法PK,我觉得丢了原生态的东 西。 3、思考: (1>、满足关系式y=-x+1的x、y所对应的、一次函数y=-x+1的图象上的点、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有什么特点? (4>、作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只要找出几个点就可以了?为什么?

(完整版)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模式的研究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模式的研究 郭耀京、丁振棠、邓振新、邓燕、曾敏芝、高月、王星赞、杨桂春 一、模式研究背景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是用词或符号来概括事物的本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数学知识的基石,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时时接触概念,不断地学习概念,加深对概念的正确认识,同时运用概念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而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因此,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 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前提,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是解决例题和练习题的依据。但在传统的数学概念课教学中,老师轻视概念的形成过程,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式一般是学生自己看课本或教师运用讲授法进行讲解,然后学生就做例题和练习题。这种概念课的教学方式,产生的后果是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感性认识很浅,理解一知半解;学习得到的概念太死板,不能灵活运用到学习中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不到提升和培养,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打造切实可行的高效课堂。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初中数学学科一直致力于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吸取先进教学理念,探索适合自身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真正做到了知识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互动化、活动结论规律化、问题解决书面化、反思简记习惯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从而学生思维的打开、飞跃、完善过程暴露无遗,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基本模式 数学概念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调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已有感性经验和知识,去感知理解材料,经过思维加工产生认识飞跃(包括概念转变),最后组织成完整的概念图式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概念、发展认识能力,必须扎扎实实地处理好每一个环节。数学概念教学模式为:引入—形成—巩固与深化。(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引入这一概念”以及“将如何建立这一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提取有关知识,为建立概念的复杂智力活动做好心理准备。新课程标准提倡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教师努力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和组织者。因此,在引入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理解数学概念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一般可采取下述方法: 1.联系概念的现实原理引入新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有关事物、模型、图识等,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概念,理解概念的实际内容,搞清楚这些概念是从什么问题上提出来的。例如:在圆概念的教学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取一条定长的细绳,一端固定在图板上,另一端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所画出来的图形,归纳总结出圆的定义。

【毕业论文选题】初中数学论文题目参考范例

初中数学论文题目参考范例 1、新课导入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2、数学教学目标制定应考虑的几对辩证关系 3、提高分层教学实效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4、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观的现状及其分析 5、化归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6、初中生数学学习方式和学习负担的调查分析 7、运用数学建模思想提高中学数学教育质量 8、人教版和华师版反比例函数编排的比较与探讨 9、有效教学的灵魂是以生为本--切线长定理教学案例与分析 10、浅谈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 11、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12、基于学生几何认知水平的教学目标设计探讨 13、中考复习导学案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14、数形结合话三角--三角函数在中考试题中的应用举例 15、数形结合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1

16、对新课程数学教学中初三复习课的几点思考 17、初中数学学案教学教师适应性调查研究 18、微课程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功能性研究 19、加强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策略 20、试分析新课改下中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模式 21、初中数学新课程中数与代数的教学研究 22、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初探 23、探索构造法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 24、学案导学使用误区四戒篇优先出版 25、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生数学学习效率 26、小班化教学模式下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27、从兴趣入手提高初中生数学计算能力 28、激发学生积极探究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29、“三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案例与启示 30、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1、对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的体验和看法 2

32、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浅论 33、案例分析:由《立方根》的情景引入所想到的 34、浅谈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35、初中数学作业中出现的错误问题及策略 36、课堂上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7、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38、浅谈中学数学的函数学习 39、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40、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探索 41、数学教学中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42、浅谈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43、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44、论初中生在数学教学中的数学体验 45、主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46、试论如何提高学生代数运算能力 47、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实施“局部探究”的实践 3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 反思 xxxx 摘要: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理想,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动力、牵引、导向作用。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快速、高效、扎实地掌握课堂知识,掌握新课标要求的基本数学技能,提高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由于学科不一样,教学内容不一样,教学对象不一样,决定了高效课堂的多样性和可变性。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努力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高效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学习中学会学习,从尝试中学会探索,从探索中学会发现,从参与中得到发展。 关键词:高效;数学教学;教学模式;实践;反思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构建优质高效课堂是每位数学教师理应思考、探索的主要课题。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不是程序化的机器,而应是主动、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是课堂的主人。在新课标理念下,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学习过程都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不能再“涛声依旧”,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高效,就要看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实际情况出发,认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构知识——拓展运用——反思归纳。且每个程序操作要把握适度,从容量、时间、控制方面照顾好课堂。 一、创设情境

数学习题课教学浅析

数学习题课教学浅析 发表时间:2010-02-04T10:49:38.03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年第3期供稿作者:刘辉 [导读]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专家、教师们对于如何上好一节新授课讨论的很多,而对于如何上好一节习题课讨论的相对较少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习题课教学是一类重要课型。习题课的基本目的是通过掌握解题的形式来形成学生的数学技能,并通过解题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在数学习题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从而使数学教学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习题课;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刘辉,任教于陕西省平利县城关初级中学。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专家、教师们对于如何上好一节新授课讨论的很多,而对于如何上好一节习题课讨论的相对较少。然而,习题课在数学课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习题课的基本目的是通过解题的形式来形成学生的数学技能,并通过解题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习题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习题课能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使理论完整化、具体化。习题课教学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另外,通过问题创设了一种适合学生思维的情境,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等技能和能力。从此也可看出学生的解题过程是一种独立的创造活动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还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便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实现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以下将从两个方面浅析习题课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备课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一)备学生是习题课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无论新授课还是习题课,掌握学生情况都是必要的。了解学生在新课过程中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是否清楚,重点内容理解到什么层次,难点消化到何种程度,学生思维水平如何,还存在哪些困惑及作业中的主要问题还有哪些等。必要时,还可以找些学生谈谈心,以便掌握情况。只有吃准了学生的情况,选题才有针对性,才能收到实效。 (二)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1.习题选择要有针对性 习题课不同于新授课,它是以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类型,故要达到高效的训练目标。教师在选择习题时,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学生掌握较好的地方可以少做甚至不做,但普遍存在问题并长犯错误的地方不但要做而且要反复做。例如:学生初学绝对值,对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有困难,可设计如下一组习题帮助学生理解绝对值的概念: (1)绝对值等于4的正数是,绝对值等于4的负数是,绝对值等于4的数是。 (2)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绝对值大于它本身的数是。 (3)绝对值小于3.5的整数是,绝对值小于6而大于1的整数是。 2.习题选择要有典型性 首先,习题选择时要注意避免习题的重复,不要认为希望对某一知识点进行强化而选择大量重复的习题,这会使一部分同学失去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另外,数学习题的选择要克服贪多、贪全,有时看看题目哪个也不错,都想让学生做一做,结果题量大了,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降低了学习效率。所以,习题的选择一定要典型,不但要注意到知识点的覆盖面,还要让学生能通过训练掌握规律,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 3.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 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习题课教学中,对于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处理,既要创设舞台让优生表演发展其个性,又要重视给学困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否则,将会使一大批学生受到“冷落”,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题目安排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较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学困生不至于“陪坐”,优等生也能“吃得饱”,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例如,在讲平方差公式时可设计A、B、C三组习题: A组:(1)(x+2)(x-2);(2) (5-2n)(5+2n) B组:(1)(-x+y)(-x-y);(2)(-5m+2a)(-5m-2a) C组:(1)4(a-b)?-16(a+b) ?;(2)(a-b+c)(a+b-c) 这三个不同层次的习题,基本要求一致。A组为基础题,与课本例题相近,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达到第一层次教学目标的落实。B组题为发展性习题,通过练习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C组题为综合性习题,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习题课教学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1.习题课教学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 目前,学生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这都是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的表现。习题课的目标之一是要通过解题来强化对某一知识的全面深入理解,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和创新过程。因此,在出示问题之前,先回顾并列举相关知识点就非常必要,并且在黑板的某一角保留下来,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该知识点,既清楚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对学生分析问题也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2.教学的方法要多样化 习题课教学知识密度大、题型多、学生容易疲劳,如果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化,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克服这一现象,在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双向活动。出示问题后,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然后启发并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讲出思路或提出疑问,教师应避免讲自己的思路而抹杀了学生的思路,因讲正确的思路而掩盖了学生错误点的暴露,需要演算或作图的地方应让学生进行,教师多走走、多看看,从而发现问题。将讲、练、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疑点启发、重点讲授、难点讨论”的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激发学生全方位“参与”问题的解决,有效地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义与命题的知识在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但作为单独的章节进行学习,还是首次,在设计上体现了对数学本原的思考,关注的是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本节课以及后续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整个数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是由实验几何向推理几何过渡的重要章节。而作为本章节的第一课时,为学生在本章节中更好的开展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本节课针对的是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从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角度来学习和理解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也是第一次,在教学设计上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可接受程度。另外,上课学校是一所知名学校,学生在学习上,应该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努力应该可以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定义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掌握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将一些命题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经历定义的产生过程,感受定义的必要性。同时对命题的含义有初步的体验。体验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和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命题的概念。 2.教学难点:命题的结构认识和改写。 四、教法与教具选择 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2.教具选择:多媒体、其他教具。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程序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创设 情境“硬广告”的问题 引导学生参与 课堂交流 使学生感受到为了 进行有效的交流必 须引入定义。 新课 定义 1.定义的含义 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 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 语的定义。 定义的核心功能是能清楚地规定 名称和术语的意义。 2.对定义的强化巩固 (1)举出几个数学中的定义; (2)举出其他学科名称的定义。 3.如何定义 观察下列多项式的特征.给以名称,并 作出定义: x2–2x–1 2x2+3x+1 x2–2xy+2y2 4a2–4ab+b2 4.定义的价值 例题:校园中,并不令人在意的教室墙 角,却让我产生了兴趣。 问题1:按我们的生活经验,墙角的线 AO与BO 问题2:如何判断(验证)垂直? 强调定义 的功能。 学生自由发言, 组织学生评价, 捕捉学生反馈 的信息,适时地 引导学生感受 数学定义的严 密性和简洁性 等。 师生交流,老师 引导,强调“次、 项”。 与学生交流,教 师归纳。 教给学生获取知识 的方法和途径,让学 生的学习可持续发 展。 从定义出发来判断, 解决问题.既体现定 义的价值,有可作为 定义到命题的情境 过渡。 从定义出发思考问 题的解决。 引例:比较下列句子在表述形式上,哪 些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 作出判断? (1)鸟是动物。学生自主完成。 突出语句的判断功 能。 针对学生在命题理A

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

专题讲座 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 俞京宁(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个现象:当解决数学某一问题遇到困难时,如果追根求源,就会发现,往往是由于他们在某一个或某一些概念处产生问题,而导致思维受阻。许多事实例证了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是牢固掌握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基于此,我们就要对数学概念的本质进行分析,并且希望找到合理的概念教学的模式,以使教师的教课与学生的数学学习轻松而有成效。 一、什么是数学概念?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就是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是人们通过实践,从数学所研究的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其本质属性概括而形成的。它是进行数学推理、判断的依据,是建立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的基础,也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出发点。 可见,数学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是数学基本技能的形成与提高的必要条件,也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为什么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总是停留在表层,往往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地概念教学,以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概念?这是每名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二、目前概念教学的现状 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发展性、生成性等特点,它的特点以及初中学生认知的思维水平的限制性,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对一些抽象的、不常接触的概念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概念的发生与形成过程中,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头脑中形成相关概念的网络,以达到掌握并灵活运用的程度。对于概念教学这个问题,在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加强了对概念教学的重视程度。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只是停留在思想的层面上,而行动上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 案例 1 :前不久听一位教师关于“平方根”的概念教学课,上课开始,教师呈现一组面积不同的正方形,要求学生求边长x 。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内容提要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的精髓,是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从而为解决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思维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数学思想新课程标准渗透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在对第三学段(七—九年级)的教学建议中要求“对于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应体现螺旋上升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不宜集中体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总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一、渗透化归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化归”是指把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归结到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思想方法。这体现了研究科学的一种基本思路,即把“不熟悉”迁移到“熟悉”的路子上去。我们也常把它称之为“转化思想”。可以说化归思想在本教材的数学教学中是贯穿始终的。 例如:在教材《有理数的减法》、《有理数的除法》这两节内容中,实际上教材是通过“议一议”形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把有理数的减法、除法转化为加法、乘法的过程,体验、学会并熟悉“转化一求解”的思想方法。我们可以注意到教材在出示了一组例题后,特别用卡通人语言的形式表明“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这在主观上帮助了学生在探索时进行转化的过程,而在学生体会到成功后客观上就渗透了学生化归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地方虽然很简单,但我们教师不能因为简单而忽视它,实践告诉我们往往是越简单浅显的例子越能引来人们的认同,所以我们不能错过这一绝佳的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机会。再如教材《走进图形世界》,它实际上是“空间与图形”的最基本部分。教材在编排设计上是围绕认识基本几何体、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展开的,在过程上是让学生经历图形的变化、展开与折叠等数学活动过程的,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几何体以及点、线、面和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通过对某些几何体的主视图、俯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价值的表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开展,不仅仅只局限在课堂上,而是要从每个教学基本环节出发,层层推进,环环紧扣。 教学模式是能用来计划课程、选择教材、指导教师行动的’“范例或方案",它是为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设计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用来指导教学,可以进行具体操作,但不能因此而作茧自缚,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教学模式。何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适用于各种教学情景之中,只有适应于一定社会条件、教学环境、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等具体情况的最佳教学方式和方法,所以教师在考虑选择教学模式时,同时要考虑教什么、怎样教等诸多因素。结合本人的教学情况构建以下模式。 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种课型 一、新授课 (“引导----发现"模式) (一)模式构架 新授课一般采用“引导----发现"模式。这种模式是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将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与合作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

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操作流程 1.创设情境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精心设计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可以是学生利用(或类比)已学过的知识,经过对话、交流基本可以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利用(或类比)已学过的知识,虽不能完全解决,但可以设计出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 2.探究尝试 在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类比、猜想等方法去研究与探索,逐步解决设计的问题。同时,教师作为参与者,应主动加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作为指导者要对学生的探究不断地起促进和调节作用,使问.题不断引向深入。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过程,是他们真正学会“数学的思维的过程,也是其个性心理品质得到磨砺的过程。3.数学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探索、尝试所得,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知识、规律等方面的结论(反馈的形式可以是提问、也可以是板演,但必须以全体学生都参与了思考为前提),然后教师通过必要的讲解,明确这些结论,并揭示这些结论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在知识系统

浅谈如何上好数学习题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a1474762.html, 浅谈如何上好数学习题课 作者:马喜梅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0期 如何上好一节数学习题课呢?这就要老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从而围绕着目标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以便做到精和准,达到教学目的。 1、习题要有典型性。數学题有成千上万,习题的选择不要贪多,而要关注知识点的覆盖面,要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解题方法。习题的安排要体现解题方法的训练和解题技能的培养,要揭示习题的解题规律和体现习题的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体现习题的典型性。 2、习题要有针对性。习题课面对的知识都是旧知,有的知识学生掌握得好,有的知识学生掌握得不好。因而,教师在选择习题时要做到针对掌握不牢的知识点,针对学生常犯错误的知识,精选精练。 3、习题要有阶梯性。同一个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都存在一定差异。在习题课教学中,对于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处理,既要让优等生发展个性,又要给学困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大家都获得进步享受成功的喜悦。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形成“小坡度、密台阶”,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步步登高”,利于学生树立解题的必胜信心。 4、立足课本进行变式。教材上的例题、习题很重要,是经过专家多次筛选后的精品。要抓住课本例题习题,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把一个题目化成一组要求不同或难度不同的题组,不仅使学生易于掌握应用,也可使学生能从一个较简单问题的解答中领悟到解决一个较复杂问题的途径。 总之,在整个习题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所以练习的目的要明确,使学生掌握有关练习的基本知识,了解为什么练习,要达到怎样的要求。练习形式多样化,可以采用个人或集体口头、书面等多种形式。在解题后,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但可以将刚解决的问题更加完善,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牢,认识得更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