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信息素

昆虫信息素
昆虫信息素

昆虫信息素与外分泌腺体

摘要

信息素是昆虫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化学物质,能影响彼此的行为、习性、乃至发育和生理活动。信息素由体内腺体制造,直接排出散发到体外,信息素依靠空气、水等传导媒介传给其他个体。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哺乳动物都有信息素。由于信息素靠外环境传递,故又称外激素。生物异种之间相互作用的化学物质叫做种间信息素或异种信息素。昆虫之间的异种信息素有利己素、利他素、信号素等。信息素主要有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告警信息素、示踪信息素、标记信息素等。本文还介绍了信息素的合成及其途径。昆虫信息素以其微量、高效、无污染、与农药兼容等特点而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昆虫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它们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本文对昆虫信息素的概念进行了综述,阐述了其包含的种类的相互关系和相应的概念以及信息素与分泌腺体的关系、在很多领域中的应用效果等,展望了发展前景。

关键词昆虫信息素腺体

1 昆虫信息素

昆虫分泌到体外,能在同种个体间或种间产生生理或行为反应的化学物质,也包括由其他生物(如植物)分泌到体外,使昆虫产生反应的物质。它是对生物群落结构起重要作用的物质流或信息流因素。早在1690年就有人提出雌蛾释放一种气味引诱雄蛾的现象,1959年德国的布特南特(A.Butenandt)确定了家蚕性信息素的化学结构后,信息素的概念才得以公认。随着微量分析技术的改进,信息素的研究不断扩大和深化。如从性信息素扩大到与食性分化、协同进化有关的信息素;从单一性信息素深入到多组分性信息素,从而引入信息素的应用阶段。信息素的广泛研究导致20世纪60年代“化学生态学”这一新学科的形成,昆虫的化学生态学也随后形成。

昆虫信息素分为作用于同种个体间的种内信息素和异种间的种间信息素两大类。有时同一种信息素在种内和种间起不同作用,有的信息素种的特异性不强,在种内和种间起同样作用。

信息素的特点有:绝大多数容易挥发;易被氧化和生物降解;无直接杀虫作用,可以通过诱捕、迷向等方法防治害虫;毒性很低,不污染环境;生物活性很高;专化性很强;多为几种化合物的混合物,各组分间有严格的比例。

1.1 种内信息素

①性信息素:多数由性成熟雌虫分泌,以吸引雄虫交配。交配后的雌虫极少或不再分泌,多次交配的种类则可多次分泌。分泌性信息素常有时间节律,以致交配也按一定时间节律进行。少数昆虫(如蝶类)由雄虫翅上的发香鳞分泌能吸引雌虫的性信息素。多种鳞翅目昆虫的性信息素为长链不饱和醇、醛或乙酸酯、或若干组分的混和物。

②聚集信息素:多见于小蠹科。小蠹钻蛀树木时排出的粪便和木屑中含有吸引更多小蠹群集为害的信息素,对雌雄虫均有吸引力。沙漠蝗蝗蝻粪便中也有聚集信息素,使蝗群密度加大。此类信息素通过气管系统吸入转至血淋巴从而改变代谢,引起虫体黑色素增加成为群居型。

③报警信息素:常见于蚜虫中,受天敌侵袭的蚜虫从腹管释放法尼烯类化合物,驱使附近蚜虫逃避或落地。蚜虫密度过大、个体间挤碰时也释放此类化合物,起疏散蚜虫的作用,故亦为疏散信息素的一种,其种的特异性不强。

④疏散信息素:是昆虫对种群密度进行自我调节的信息物质。除上述蚜虫的例子外,还见于鞘翅目、鳞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中。面粉中赤拟谷盗过多时释放三种醌类化合物驱使成虫离去另找食物或产卵地;大菜粉蝶产卵时在卵壳上留有驱使同种雌蝶不在附近产卵的信息素;樱桃实蝇在幼果上产卵时分泌驱使同种实蝇不在同一幼果上产卵的信息素。在鞘翅目和鳞翅目昆虫中已发现当一个种数量过大,高浓度的性信息素可阻止食性相似的其他昆虫侵入其“领地”,这类信息素起到了种间疏散信息素的作用。

⑤标迹信息素:常见于白蚁、蚂蚁等社会性昆虫。工蚁找到食物源即沿途释放标迹信息素,使同种工蚁得以寻迹觅食。已知蚁类的标迹信息素为甲酸。

1.2种间信息素

①利己素:是对释放者有利、对接受者不利的信息素。昆虫释放的防御性物质大都属利己素。如蝽类臭腺排出的醛或酮化合物,龙虱臀腺排出的p-羟基-苯甲酸甲酯、p-羟基-苯甲醛等化合物,隐翅虫从肛腺排出的氢醌、甲苯氢醌和过氧化氢混合物等。

②利他素:是对释放者不利而有利于接受者的信息素。任何昆虫都以代谢产物为其天敌提供寻找寄主的信息,而且一种昆虫的不同代谢物可为不同的天敌提供信息。如蚜虫粪便(蜜露)中的信息素为捕食性天敌(瓢虫、草蛉)提供信息,血淋巴中的信息素则为寄生蜂产卵提供信息。植物的次生性物质对植食性昆虫也存在同样关系。

③互利素:常见于互利共生的种间,如蜜源植物与传粉昆虫,取食木质纤维的昆虫与共生的微生物。蚜虫为蚂蚁提供蜜露、蚂蚁保护蚜虫等,这类信息素的研究尚不多。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物间都存在着复杂的化学联系。生物群落的组成及其种群间的数量关系已不能完全依靠能流作出解释,不论是定性或定量分析均不能忽视信息流这一重要因素。昆虫信息素的应用前景十分宽广,应用性信息素的诱捕法和迷向法已在棉红铃虫、梨小食心虫的防治上初见成效。许多性信息素已形成商品广泛地用于害虫预测预报。田间实验表明,许多信息素将是综合防治害虫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常规化学农药不同,是通过影响或扰乱害虫的正常行为达到防治害虫的微量化学物质。例如,应用疏散信息素可防止小蠹集结以保护林木;在樱桃实蝇产卵盛期喷撒疏散信息素,一次即可使樱桃受害减少85%;用蚜虫的报警信息素可阻止蚜虫降落,在预防蚜虫传播的非持久性病毒病的流行方面很有前途;喷施害虫释放的利他素可吸引自然天敌和提高寄生蜂的寄生率。昆虫信息素不伤害天敌、不污染环境、不易产生抗性,可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及环境保护效益。

1.3 信息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前体

所谓信息素的前体,即昆虫用以合成信息素的起始原料或中间体。昆虫信息素的前体按其来源大致可分为二类:(1)来于寄主作物;(2)利用特殊腺体的组织成分。用寄主作物特殊组分作信息素前体的突出例子是一种棘胫小盆科的蠢虫,它们的聚集素乃是一类菇烯醇所组成,诸如顺式和反式马鞭烯,2一甲基一6一亚甲基一7一辛烯醇一(4)及2一甲基一6 一亚甲基一2,7一辛二烯醇一(4)。这类聚集素存在于雄虫的后肠和粪便中。据研究表明其生物合成的前休为寄主树中的特殊成分香叶烯和α一蒎烯。又如鳞翅目的某些蝶类,

例如斑蝶丹科(Danaus)的雄性信息素是一类毗咯烷化合物,其前体是取自于寄主作物中的毗咯烷生物碱。一种严重为害棉花的棉铃象甲释放由4个菇烯醇和醛所组成的聚集素。雄性棉铃象甲是利用棉铃中的几个单菇烯类化合物,如香叶烯、罗勒烯、橙花醇和牦牛儿醇作为信息素的生物合成前体。

大多数鳞翅目蛾类性信息素的前体主要来源于腺体组织中的类脂体,例如雌蛾性信息素腺体中存在着一系列饱和或不饱和脂肪酸前体。这类脂肪酸前体以酞基丙三醇醋链或磷酸酞基丙二醇的醋链形式存在于腺体中,是信息素腺体细胞膜的一种结构成分。当雌蛾性成熟后,利用这些前体经不同的生物合成途径合成出信息素。图1表示昆虫性信息素腺休中的三酝基甘油的结构形式。式中R基团为信息素的前体。据研究表明,有些种类的雌蛾则是利用饱和的十八碳或十六碳酸作为合成信息素的基本原料,经多种生物合成途径而产生信息素。例如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Hübner)的性信息素经鉴定为6个组分。采用单个性信息素腺体的超微量碱性甲基化反应和毛细管色谱分析技术证实,在腺体中存在上述6个信息素成分的前体中间物。

图1 信息素前体的三酰基甘油分子结构形式

(R:为信息素前体)

1.4 信息素若干典型的生物合成途径

现已知的许多鳞翅目昆虫性信息素在化学结构上很相似,都由10一18个碳的不饱和直链脂族化合物,带有不同的末端功能团,诸如醇、醛和醋酸酯等所组成。这些化合物均可从其相应的不饱和脂肪酸经还原、乙酰化或氧化反应直接生成各自的醇、醋酸酯和醛信息素成分。

此外,鳞翅目卷叶蛾科和夜蛾科中的许多种类则是通过△11位脱不饱和,碳链缩短和增长等生化反应,利用饱和的十八碳和十六碳脂肪酸作前体而产生出各种具有种类特异性的性信息素化合物。

目前已知哺乳动物体内有4种脱饱和酶系(即△4、△5、△6和△9位)。在昆虫体内也发现有△9位脱饱和酶系,因此昆虫性信息素腺体内大量存在的油酸(△9一18:COOH)和棕搁酸(△9一16:COOH)可以作为信息素的前体。最近的研究还证实,在昆虫体内存在△11位脱饱和酶系,能将饱和的十六碳和十四碳脂肪酸脱饱和而形成△11一16:COOH 和△11一14:COOH。上述二类脱饱和酶系加上碳链缩短和增长等生化反应,在昆虫信息素腺体内就能产生大多数鳞翅目雌蛾的独特信息素组分。信息素腺体内就能产生大多数鳞翅目雌蛾的独特信息素组分。

鳞翅目雄蛾产生的信息素化学结构随种类而不同。这类信息素的生物合成途径颇为复杂。例如夜蛾科的东方粘虫Pseudaletis separata(Walker)和披肩粘虫Mamestra configurata (Walker)的雄性信息素各自为苯乙醇和苯甲醛,由位于腹端的香刷释放。研究表明,上

述二种信息素分别以苯乙基一β一糖苷和苯基一β一糖苷的形式贮于腺体中。当释放信息素时,上述糖苷途经一种特殊管道和水解酶、β一糖苷酶混合,并被递解为信息素和己糖,随后由香刷释放至体外。又如大蜡螟的雄性信息素为壬醛和十一碳醛,据报道壬醛的生物合成途径可通过利用油酸作前体,经β一氧化反应连续断裂碳链或直接断裂双键而得到壬醛。

鳞翅目的蝶类,由雄蝶释放信息素引诱雌蝶。例如斑蝶科Danaus 一种雄蝶的信息素为吡咯烷,这种雄蝶是从取食的寄主作物中得到信息素的前体一一毗咯烷生物碱,并经简单的水解等途径而得到吡咯烷。

棉铃象甲Anthonomus grandis Boheman的性信息素经鉴定为4单萜烯醇和醛的化合物。采用氚标记的牦牛儿醇和橙花醇的实验证明雄性棉铃象甲具有将牦牛儿醇和橙花醇转化成4 个信息素组分的能力(图2),同时还发现棉铃象甲所取食的棉铃中就含有牦牛儿醇和橙花醇。

鞘翅目棘胫小蠹科许多种类释旅若干萜醇化合物作为聚集素,诸如顺式马鞭烯醇、反式马鞭烯醇、Ipsenol(2一甲基一6一亚甲基一7一辛烯醇一4)和Ipsdienol (2一甲基一6一亚甲基一2,7一辛二烯醇一4)。这些化合物存在于蠹虫的后肠和虫粪中。目前的研究表明,这类聚集素的生物合成是利用寄主树中的单萜烯化合物作前体,经体内的转化而生成的。例如,只要将雄性小蠹虫暴露于香叶烯的蒸气下就能产生Ipsenol和Ipsdienol,,而有些种类仅当取食后才能将香叶烯转化成聚集素组分(图3) ,且Ipsenol可由Ipsdienol还原而产生。采用同位素标记化合物的研究还证明,蠹虫具有将。一旅烯转化成马鞭烯醇的能力,而且这种体内转化还带有立体构型的专一性,例如能将(一)一α一蒎烯转化成(十)一反式一马鞭烯醇(图3)。有趣的是在加州五点齿小蠹如Ipsparaconfusus的后肠中发现一种微生物,能将“α一蒎烯转化成顺式和反式马鞭烯醇。

图2 棉铃象甲信息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图3 鞘翅目棘胫小蠹科一些昆虫将来自寄主的

单帖烯类化合物变成聚集素的可能途径

2 昆虫外分泌腺体

昆虫的化学通讯系统是由信息素释放器、传播信息素的介质———空气和接收信息素分子的器官所组成,分别称之为释放系统、传递系统和接收系统。释放系统由特有的腺体或特化的细胞产生,其腺体的形态及所在部位因昆虫种类不同而异。昆虫信息素分子从释放源到达接受者主要是通过介质空气或水传递的,气味分子在空气中或水中扩散的方式有2 种,一种是由于布朗运动而进行的扩散作用;另一种是由于介质流动而引起的传导作用。接受系统则接受信息素中的信号并作出反应。

其中昆虫的分泌腺体是由昆虫体壁表皮细胞层中的某些特化的具有外分泌功能的细胞组成。这些分泌腺体除口腔中的唾腺在昆虫的消化、造丝等方面的功能之外,主要具有分泌种信息素和防御性物质的功能。近年来,由于人们逐渐认识到昆虫分泌腺体的分泌物对昆虫行为和生理的重要性,特别是利用昆虫性信息素在控制害虫和研究害虫的成功,加上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使用的普及,促进了对分泌腺体的研究。这种促进不仅使昆虫分泌腺体的形态学、组织学、细胞学、生理学的发展,同时反过来也促进了对昆虫化学通讯及防卫机制的研究。

图4 昆虫表皮腺细胞类型图

昆虫分泌腺体通常是由多个细胞组成,并形成特殊的结构,但有的也可以由单细胞形成。按腺细胞与表皮的关系及分泌物排出的方式将昆虫的表皮腺细胞划分为3种类型。第1类(图A)腺细胞之上直接覆盖着由其分泌形成的表皮,但表皮上没有形成特殊的导管或孔道。分泌物排出时必须透过表皮才能排出体外。第2类(图B)腺细胞被或多或少特化了的表皮细胞所包围,因而腺细胞不直接与表皮接触,其上方的表皮也没有形成特殊的导管或孔道,所以分泌物必须通过包围腺细胞的表皮细胞及表皮才能排出体外。第3 类(图C)在腺细胞与表皮之间存在有特化的导管细胞(图C-D)导管细胞中形成特殊的导管,导管的一端穿过表皮通到体外,其另一端插入腺细胞中所谓端器中,所以第3 类腺细抱至少包括两个细胞:

一个导管细胞和一个腺细胞,但是也有更复杂的情况即在导管细胞和腺细胞中间还存在着另外一个或几个细胞,它们都被导管所穿过。所谓端器实际上是由腺细胞的细胞膜内陷并特化为微绒毛而形成的一个液泡囊。这个泡囊看起来在细胞内,但实际上在形态学上它仍是细胞外的空隙。我们在研究咖啡蓑蛾Clania variegata Snellen的雌虫性信息素腺体时,发现一种新型的昆虫表皮腺细胞。这种腺细胞不同于以上介绍的任何一类腺细胞。该腺细胞仅由一个表皮细抱组成,并且形成端器,表皮上有特殊的表皮孔与端器相通,但没有导管细胞(图D)分泌物由腺细胞分泌后排人端器,再从表皮孔排出体外。

主要由特化的皮细胞腺分泌,在不同昆虫中其所在的部位不同。目前发现的外激素有几类,主要一类为性外激素,又称为性信息素,由性引诱腺(又称为香腺,一般香腺在腹部末端,也有的在胸部、腹部或足、翅上)分泌于体外,引诱异性个体前来交尾。现在发现能分泌性外激素的昆虫超过了300多种,经鉴定搞清化学结构的约40多种,人工可以合成的约20种。分泌性外激素的都是进行两性生殖的昆虫,一般为刚羽化未交尾产卵的成虫。目前性外激素及其人工合成类似物(称为性诱剂)已作为商品出售,在害虫防治和测报上得到应用。另一类是示踪外激素亦称标记外激素,如家白蚁的工蚁的腹腺,能分泌这种激素。在它觅到食源的路上,隔一定距离排出,其它工蚁就能沿着这条嗅迹找到所探索的食源。这种激素与云芝等真菌感染而腐烂的木屑中提取物相类似,已用于白蚁的防治。此外,蜜蜂工蜂用上颚腺分泌示踪激素,按一定距离滴于蜂巢与蜜源植物之间的叶上或小枝上,其它工蜂也能随迹找到食源。再有一类警戒外激素,亦称报警激素。蚂蚁受到外敌侵害,即散出这种激素,其它蚂蚁闻到这种激素,就前来参加战斗。蚜虫受到天敌攻击时,腹管排出报警激素,其它蚜虫闻到这种激素就逃避或跌落逃生。还有群集外激素,亦能使昆虫之间随时保持联系。如蜜蜂在分工时或工蜂与后蜂失去联系时,后蜂上颚腺即分泌这种激素,其它工蜂闻到这种激素便飞集到后蜂的周围。小蠹虫、谷斑皮蠹等,也能分泌这类激素,招引其共同类群在一处。

2.1 种内信息素与外分泌腺

昆虫的种内信息素是由昆虫分泌到体外,能引起同种生物其他个体以特有方式反应的物质。因此,在控制昆虫的行为,特别是性行为方面,昆虫的种内信息素常显得非常重要。不同种类和不同性别的昆虫的种内信息素腺体的类型和在体表的分布是多种多样的。大部分昆虫的种内信息素腺体集中于体表的某一部位,但也有分散分布的情况,例如沙漠蝗属Schistocerca的种信息素腺体由第3类腺细胞构成,分布于头部、胸部腹部及附肢上。雌性鳞翅目昆虫性信息素腺体大部分位于腹部末端几个体节的节间膜上。腺体是由第1类腺细胞组成,表皮上无特殊的导管。当释放性信息素时,常表现出特有的行为,使其节间膜展开,将腺体上方的表皮暴露出来,或者由于血淋巴的压力使腺体外翻,以利分泌物的释放。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

2.1.1性信息素与外分泌腺

昆虫性信息素由外分泌腺所产生,外分泌腺由昆虫体壁的皮层细胞变化而成,其腺体存在的形态及部位因昆虫种类和性别不同而异,在腹部、胸部、头部、腿部或翅上等部位都可产生。

昆虫性信息素的产生和释放受各种环境因子和生理因子的影响,这些因子的信息通过神经与激素的调节来控制性信息素的合成和释放。蛾龄和滞育等生理因子是性信息素释放的直

接影响因素。鳞翅目雌蛾羽化后大多当日即能释放少量性信息素,并逐步达到释放高峰。推测,滞育理降低了雄虫对信息素反应的浓度阈值。

夜蛾科(Noctuidae)有些种的雄虫腹部左右两侧体壁内具有两个小袋囊,它们向后一直伸到第5腹节,而在第2腹节左右两侧表皮下另有两个Stobbe氏腺体,该腺体能分泌雄性信息素,而这种雄性信息素由两个毛状鳞片刷释放。羽化时,这两个毛状鳞片刷在上述两个小袋囊中处在收缩状态。两个Stobbe氏腺分泌的信息素释放到鳞片刷上。当雄虫求偶时,鳞片刷从小袋囊中抽出来并散开,将信息素释放到周围空间,引起雌虫的性行为反应。但也有些鳞翅目雄虫的毛刷位于腹末,如衫夜蛾属Phlogophora昆虫在求偶时,雄虫将腹末的毛刷向身体两侧展开,释放雄性信息素。

斑蝶科(Danaidae)雄虫也用毛刷释放雄性信息素,不过雄性信息素的传播还要以很细小的表皮碎片--信息素传播粒子为载体来传播。求偶时,雄虫用毛刷将这些粒子撒开,它们就会像灰尘一样散落在雌虫身体上,当然也会落到雌虫的触角上,以引起雌虫的反应。

有些鳞翅目雄虫能产生所谓香鳞,即具有雄性信息素的鳞片。这些鳞片常着生在翅上,如粉蝶科(Pieridae)昆虫。香鳞常呈长叶形,前端具一排细毛状突起。腺细胞位于香鳞的基部,但性信息素如何释放到鳞片上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嶂螂的某些腹节背板下有具雄性信息素功能的腺体,它们的表皮具有导管。

2.1.2其它种内信息素与分泌腺

膜翅目昆虫也产生种内信息素。例如蜜蜂具有两类重要的信息素腺体一位于头部的上颚腺和位于腹部的Nasonov 氏腺。上颚腺在工蜂和蜂后中发达,但在雄蜂中退化了。Nasonov 氏腺在工蜂中发达,但在雄蜂中却没有,在蜂后中是否存在说法不一。Nasonov 氏腺位于昆虫腹部第6至第7节之间背部节间膜下,由几个大的腺细胞组成。

蚁类也具有上颚腺,此外还具有能分泌毒液的Dufour氏腺和毒腺。

白蚁能释放踪迹信息素,一般其腺体位于第5或第6腹板内,但它们与鳞翅目雌虫的性信息素腺体不同,能外翻,除犀白蚁之外,腺细胞的表皮中没有导管。

白蚁、嶂螂、小蠹虫都能释放聚集信息素。这类信息素是通过后肠肠壁细胞分泌到昆虫的粪便中从而随某排出体外的。小蠹虫侵害寄主树木的过程复杂而且有趣,常涉及雌、雄信息素及寄主植物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例如西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brevicomis Leconte雌虫首先靠松树分泌的挥发性物质的气味发现并侵害寄主。当雌虫取食松树皮到达韧皮部时就开始从其粪便中释放信息素。这种信息素能招引同种的雌、雄小蠹虫在该寄主植株上聚集。此时,两种性别的小蠹虫同时释放信息素,因而导致大量的同种小蠹虫对同一植株的侵害,当雌雄虫在坑道中相遇时,互相发出声音刺激对方,此时,雌雄虫都会释放出抗聚集信息素。这种信息素能阻止同种其它个体继续人侵该植株。

2.2种外信息素与分泌腺

昆虫的利己素可以驱除捕食者和寄生者,因而也是一种防御物质。一般昆虫分泌的防御物质的量要比种内信息素多,所以与种内信息素腺体不同,防御物质腺体一般具有存贮分泌物质的液囊。大部分防御物质腺体都由体壁向内凹陷形成,因而其内壁具有表皮层,然而由唾腺衍变的防御腺体的内壁却没有表皮层。

防御腺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可外翻的腺体,其分泌物一般要通过肌肉收缩或血淋巴的压力才能迫使其从腺体液囊中排到体外。大部分不可外翻的腺体由第3类腺细胞组成。

另一类是可外翻的腺体。该类腺体外翻即可把其中贮存的物质排到体外。这些防御物质排到体外后通过扩散、传播到周围空间中,或者通过直接接触对其它生物解作用。

昆由的防御腺体可以分布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例如白蚁兵蚁的前额腺位于头部、竹节虫的防御腺开孔于前胸或中胸、拟步甲科和广胸甲科的昆虫其防御腺开孔于腹部的腹板等。防御腺的分泌物的功能与其作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长鼻白蚁的兵蚁具前额腺,当遇到敌人如蚂蚁时,它们会从其前额腺的开孔喷出分泌物,这些分泌物在空气中凝成粘丝。粘丝会粘住妈蚁的口器和足,而且蚂蚁愈企图摆脱,粘丝缠得愈牢,结果可以使蚂蚁致死。白蚁防御腺的分泌物同时还具报警作用,可以使距离30cm 远的兵蚁前来助战。有一些兵蚁前额腺的分泌物还有阻止其它昆虫伤口愈合的作用,这样可以使在战斗中被其咬伤的敌人因伤口不能愈合而导致死亡。

一些竹节虫位于前胸的防御腺体的分泌物具驱避作用。例如缺翅螩属Anisomorpha竹节虫将其分泌物布于个身体表面,捕食者如蚂蚁、甲虫、只要触到它的身体,立即受到防御物质的刺激而遁去。

锯角叶蜂属Neodiprion的幼虫遇到攻击从口中吐出一滴液体,它是由前肠中反吐出来的。该液滴保持在口器上,能驱除蚂蚁或鸟类的进攻,其挥发气味对一定距离的蚂蚁和鸟类也有一定作用。

捕食性昆虫的毒液也是由表皮腺体分泌的。昆虫的毒液可以分为两类:非特异性毒液和特异性毒液。非特异性毒液对各种昆虫都有效。可以使被捕食的昆虫组织分解、至使神经活动迅速中止而死亡。特异性毒液仅对某些或某种捕获昆虫有效,而对其它昆虫无作用。这类毒液往往不是使捕获物致死,而是使其被麻醉。被麻醉的捕获物的心脏和消化道仍保持有节奏的运动,因而其生命可以在麻醉状态下保持长达几个月的时间。有些膜翅目昆虫的亲代以这种方式为子代的幼虫提供了总是“新鲜”的食物。

2.2.1臭腺

几乎所有异翅目昆虫都有臭腺。臭腺分泌物主要用于防御,此外还有报警、传递交配信息等功能臭腺是由昆虫体壁内陷形成的一种皮腺。成虫的臭腺一般开口在后胸或腹部腹面的最前端,若虫的臭腺均位于腹部背面中部。臭腺结构与体壁很相似,由3 层表皮细胞(即分泌细胞、管道细胞和内膜细胞等) 组成。分泌细胞包括单细胞分泌单位和多细胞分泌单位,它们通过从血淋巴吸收需要的物质产生气味物质;管道细胞和内膜细胞形成运输和储存气味物的结构。臭腺可根据其所在的位置来命名。腹臭腺和后胸臭腺一起构成了蝽类昆虫的臭腺系统,是该类昆虫的主要特征之一。不同蝽类昆虫不仅腹臭腺在数量和位置不同,而且其大小、形状和色素积累的程度也不一样。

腹臭腺在胚胎发育末期发育完全,若虫破卵而出后就开始发挥作用。每次蜕皮后臭腺的体积都增大,多细胞分泌单位数量增多,在一次蜕皮过程中形成的多细胞分泌单位在下一次蜕皮时被破坏,而单细胞分泌单位在蜕皮过程中保持完整。腹臭腺一般在老龄若虫末期停止作用臭腺分泌的气味物质主要是碳链中等长度且没有支链的脂肪族物质,即酸、醛、酮、醇和酯等。

臭腺的功能有如下:

(1)大多数蝽类昆虫的臭腺具有抵御小型脊椎和无脊椎动物的作用。陆生蝽类昆虫臭腺的防御行为有3 类:第一类是把气味物质排放到表皮臭腺开口处周围;第二类是把气味物质通过跗节传到捕食者的体表;第三类是准确地把气味物质喷射到攻击目标上。

(2)抵御微生物,臭腺的这个功能与其生活环境有关,主要是土栖昆虫和水生昆虫。种间通讯同种昆虫对臭腺分泌物的应可看作报警行为,一种红蝽Dysdercus itermedius 的若虫聚集

在一起,闻到臭腺分泌物后就会散开;而温带臭虫Cimex lectularius的若虫和成虫则会找地方藏起来。

(3)此外,对部分蝽类昆虫而言,臭腺分泌物还可以作为交配的信号。

(4)防水功能,对水生昆虫来说,臭腺分泌物尚有不同程度的防水作用。如一种黾蝽Aquarius ( Gerris ) najas 的后胸臭腺分泌物分布在其体表具有防水功能

3 信息素的研究应用

3.1 剂型研制

人工合成的昆虫信息素多数为具有特殊气味的油状液体。在田间使用时必须选择适当的载体,制成一定的剂型。用作载体的物质不能与信息素发生化学反应,也不能促使信息素发生异构化。另一方面,载体物质要对所含信息素有一定结合力,使其在田间根据设计要求缓慢释放,达到预期效果和目的。

3.2 虫情监测

性信息素和性诱剂在害虫防治上的第一个用途是监测虫情,作虫情测报。由于它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使用简便,费用低廉等优点,正在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3.3 大量诱捕

大量诱捕法一是用性信息素直接防治害虫的一种方法,简称诱捕法或诱杀法。在防治区设置适当数量的诱捕器,把田间出现的求偶交配的雄虫尽可能及时诱杀,使雌虫失去交配的机会,不能有效地繁殖后代进行危害。研究结果表明,雌雄比例接近,且雌雄均为单次交配的害虫是大量诱捕法防治的最佳对象,诱杀大部分雄蛾就能产生显著防治效果。

3.4 干扰交配

如前所述,许多害虫是通过性信息素相互联络求偶交配的。如果能干扰破坏雌雄间这种通讯联络,害虫就不能交配和繁殖后代。干扰交配俗称“迷向法”,就是这样一种治虫新技术。在田里普遍设置性信息素散发器,空气中到处都有性信息素的气味,使雄虫分不清真假,无法定向找到雌虫进行交配。或者由于雄虫的触角长时间接触高浓度的性信息素而处于麻痹状态,失去对雌虫召唤的反应能力。雌虫得不到交配,便不能繁殖后代进行危害。

3.5 配合治虫

将性信息素与化学不育剂、病毒、细菌等配合使用也是很有意义的。用性信息素把害虫诱来,使其与不育剂、病毒、细菌等接触,然后飞走,去与其他昆虫接触、交配。这样,对其种群造成的损害要比当场杀死大得多。昆虫信息素与速效杀虫剂混用也有应用前景。试验证明,将蚜虫报警信息素与农药速灭杀丁混用,能显著提高防治蚜虫的效果。

3.6 害虫检疫

用昆虫信息素监测虫情,不但是一般农林害虫测报的先进方法,也是检疫害虫监测、疫区扩散范围和防治效果调查的有效工具。

3.7 虫种鉴定

借助昆虫性信息素解决虫种鉴定与分类难题,如全国玉米螟协作组用不同种玉米螟性信息素在全国范围进行联合测试,鉴定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玉米螟的优势种为亚洲玉米螟在新

疆分布的是欧洲玉米螟而甘肃、宁夏和河北北部部分地区是两种玉米螟的混生地区。同时还有日本松干蚧、粘虫等也进行了鉴定或者分类。

目前,我国虫害发生频繁,抗药性又强,急需高新防治技术。加之我国已经进入WTO ,预计在未来绿色食品的生产中,信息素制剂将倍受关注。它可以促进化学生态学的发展,为害虫防治和天敌昆虫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昆虫卷》,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第215-216页.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昆虫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编

《昆虫性信息素研究综述》,李咏玲,韩福生,张金桐(山西农业大学文理学院,山西太谷河北省怀来县林业局,河北怀来)

《昆虫的表皮腺体》,赵博光(南京林业大学)

《昆虫信息素的生物合成途径》,杜家纬(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蝽类昆虫的臭腺》,韩永林、彩万志( 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徐希莲(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研究所)陈薇(中国农业大学应用数学系)

《我国昆虫信息素研究与应用的进展》,孟宪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

《昆虫化学信息物质概述》,迟克强,孙亚飞,孙守慧,宋丽文,孙晓玲,张晓军,张怡(大连大学,辽宁大连,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吉林,长春,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昆虫信息素的研究与应用

昆虫信息素的研究与应用 施文元09园林2班09109059 摘要: 从昆虫性信息素的组分鉴定、昆虫对性信息素的行为反应和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3个方面,综述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 性信息素组分鉴定行为反应应用 由于上个世纪农药大量且不合理的使用,致使很多害虫对农药产生抗药性,很多农药对害虫的防治效果越来越差,如何有效的控制害虫的危害,乃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许多研究人员从不同的方面深人研究害虫的防治方法,如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遗传防治,其中以利用昆虫性信息素的防治方法由于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对天敌无害、不造成环境的污染等优点而深受人们的欢迎。特别是昆虫性信息素干扰交配法及大量诱捕法防治害虫已有很多成功的报道。”现就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及其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 昆虫性信息素的组分鉴定 昆虫性信息素在生物体内含量极少。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单虫体

的含量仅在ppb级,这就给昆虫性信息素化学结构研究带来了许多的困难。倒如,二十世纪5O年代鉴定的第1种昆虫性信息素——蚕蛾醇,是消耗了50万只雌蚕蛾,经过了20 a的分离和活性测定才得到的“,现在随着分离手段和化学结构鉴定方法的日益先进,鉴定昆虫性信息素的成分一般只需要几百头或几十头虫体。利用触角电位(EAG)和单细胞记录(SCR)记录昆虫的电生理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单细胞记录和触角高分辨率的毛细柱气相谱相结合为确定昆虫样品中活性组分提供了技术保证0 。特别是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对单个雌虫的性信息素采用溶剂提取和空气收集,再进行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联用色谱分析,从而测定雌虫性信息素系统中各个组分的含量,精确比例以及释放率。 迄今为止,不同目不同科的各种昆虫的性信息素的研究已见诸报道。如Takahashi等确定Z11一碳烯醛(Z11—16:ALD)可能是粘虫性信息素的主要成分。祁云台等报道日本松干蚧(Matscoccus matsum—c)的性信息素为4,6,1O,12一四甲基一反一2,4一十三碳二烯一7一酮有四个光学活性异构体,但只有6R、10R一4,6,10,12一四甲基一反一2,4一十三碳二烯一7一酮对雄成虫具有强烈引诱活性。赵成华等测定马尾松毛虫(Dendralimus punctatus)性信息素由顺5,反7一十二碳二烯醇(z5,E7—12:OH)、顺5,反7一十二碳二烯乙酸酯(z5,E7—12:Ac)和顺5,反7一十二碳二烯丙酸酯(Z5,E7~12:Pr)构成不同昆虫间的性信息素的组分在结构上有较大的差异,一般同属昆虫的性信息素组分结构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而同属的各种间主

昆虫信息素

昆虫信息素

昆虫的外分泌腺与信息素 摘要:昆虫信息素在昆虫个体和社群的信息交流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昆虫信息素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概况,以及昆虫信息素在防治应用上的成果。 关键词:昆虫,信息素,防治应用 地球上的生物经几十亿年的进化,形成了今天生物多样化的格局,每种生物都在进化中形成了自己种群的信息联络方式。【1】作为种类最多的昆虫,个体之间需要持久有效的物质流或信息流进行联系,除了采用声音、荧光等物理方法外,它们还经常借助于一些简单的有机分子。【2】其中最重要的是昆虫外分泌腺产生的信息素,它们在种内和种间起作用并有多种类型。对昆虫外分泌腺和信息素的研究已有50多年的历史,在世界范围内为控制害虫数量以及避免对人类和农作物收到大面积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昆虫信息素的研究中,鳞翅目昆虫外分泌腺和信息素的研究开展最早也最详尽,其中又以蛾类性信息素研究得较为全面。本文拟以蛾类昆虫性信息素为代表,对昆虫信息素的研究和发展、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I昆虫信息素概述 I.i昆虫信息素的定义 昆虫信息素(pheromone)是指昆虫个体向外释放的能在昆虫间传递信息、引起同种个体间或种间产生生理或行为反应的微量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激素。它是对生物群落结构起重要作用过的物质流或信息流因素,包括只能作用于同种的种内信息素和能作用于其他种的种间信息素。【3,4】它主要来源于昆虫体表的分泌腺体,借助空气和其他媒介传递,接受者以化学感受器或嗅觉、味觉等方法接纳,可表现为抑制作用,亦可表现为刺激作用。【4】 I.ii昆虫信息素的研究进 程 昆虫信息素研究的首要问题是信息素化学结构的鉴定,这一领域的工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进展缓慢。经过近20年的努力,Butenandt等从50万多头家蚕蛾(Bombyx mori)雌蛾的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第一个昆虫性性信息素的化学结构。【5】1971年,Law和Regnier 用“信息素”(Semiochemicals)表示支配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化学物质。【6,7】 I.iii化学组成 从Bombykol被鉴定出到现在,研究人员已分离和鉴定了9目90多科2000多种的昆虫性信息素,其中以鳞翅目蛾类昆虫的性信息素研究最为深入【8】。80%的蛾类昆虫信息素至少有2种组分,终端

普通昆虫学复习资料

1.下列昆虫属于全变态的种类有。 A.蝗虫B.二化螟C.盲蝽D.叶蝉2.金龟甲的触角属于。 A.丝状B.棒状C.鳃叶状D.羽毛状3.着生在昆虫的中后肠交界处。 A.马氏管B.脂肪体C.围心细胞D.胃盲囊4.半翅目昆虫的刺吸式口器一般具有对口针。 A.1B.2C.3D.4 6.蝗虫的后足为。 A.步行足B.捕捉足C.开掘足D.跳跃足7.昆虫交配器中的抱握器大多是第腹节的附肢衍化而成。 A.7B.8C.9D.10 8.家蚕一般通过繁殖后代。 9.芫菁的变态属于。 A.复变态B.不全变态C.渐变态D.半变态10.十七年蝉属于昆虫。 A.一化性B.二化性C.多化性D.部化性2.蝶类的触角属于。 A.丝状B.棒状C.鳃叶状D.羽毛状3.着生在昆虫的前、中肠交界处。 A.马氏管B.脂肪体C.围心细胞D.胃盲囊4.蝽类的口器一般具有对口针。 A.1B.2C.3D.4 5.昆虫的胸部一般由节组成。 A.2B.3C.4D.5 6.蝗虫的前足为。 A.步行足B.捕捉足C.开掘足D.跳跃足7.昆虫的产卵器大多是第腹节的附肢衍化而成。 A.4-5B.6-7C.8-9D.10-11 8.瓢虫一般通过繁殖后代。 A.卵胎生B.两性生殖C.幼体生殖D.孤雌生殖2.蝗虫的触角属于。 A.丝状B.棒状C.鳃叶状D.羽毛状3.位于昆虫的背血窦。 A.马氏管B.脂肪体C.背血管D.腹神经索4.蚊子的口器一般具有对口针。 A.1B.2C.3D.4 5.昆虫的腹部一般由节组成。 A.5-6B.7-8C.9-11D.12-13 6.螳螂的前足为。

A.步行足B.捕捉足C.开掘足D.跳跃足7.昆虫的尾须大多是第腹节的附肢衍化而成。 A.8 B.9C.10D.11 4.双极神经原是指具有个神经纤维分枝的神经原。 A.1B.2C.3D.4 5.昆虫足的基本构造一般是由节组成。 A.3B.4C.5D.6 6.蝼蛄的前足为。 A.步行足B.捕捉足C.开掘足D.跳跃足7.昆虫头部的第对附肢衍化成下颚。 A.1 B.2C.3D.4 8.昆虫血液在背血管里的流动方向一般是流动。 A.从前向后B.从后向前C.从两端向中间D.从中向两端9.螟虫的变态属于。 A.全变态B.不全变态C.过渐变态D.半变态10.一年发生两代的昆虫属于昆虫。 A.一化性B.二化性C.多化性D.部化性 双选 11.迁飞性昆虫在迁出地卵巢发育特点是 A.1级B.3级C.发育整齐D.发育不整齐12.在昆虫纲最近的分类系统中将下面哪两个目归入到一个目中 A.双翅目B.同翅目C.直翅目D.半翅目13.直翅目昆虫的听器一般位于 A.头部B.胸部C.腹部第一节D.前足胫节15.下列昆虫具有性二型现象的有 A.蓑蛾B.凤蝶C.天牛D.介壳虫12.在昆虫纲最近的分类系统中将下面哪两个目归入到一个目中 A.双翅目B.同翅目C.直翅目D.半翅目13.直翅目昆虫的听器一般位于 A.头部B.胸部C.腹部第一节D.前足胫节14.昆虫复眼的主要功能是分辩 A.形像B.光线强弱C.光线方向D.颜色13.有翅亚纲昆虫中翅的类型有 A.无翅B.1对翅C.2对翅D.3对翅14.昆虫中肠的主要功能是 A.贮存食物B.消化食物C.磨碎食物D.吸收养分15.蚜虫可通过哪两种生殖方式繁殖后代 A.两性生殖B.多胚生殖C.幼体生殖D.卵胎生13.国际上昆虫命名的方法主要有 A.单名法B.双名法C.三名法D.俗名法14.昆虫前肠的主要功能是 A.贮存食物B.部分消化食物C.吸收水分D.吸收养分

生物防治-07昆虫信息素

昆虫信息素的利用 昆虫信息素是由昆虫特有的腺体所分泌的极其微量的化学物质,是昆虫化学通讯的媒介物。昆虫信息素在个体间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影响到昆虫的行为和某些生理功能。在自然界,两个有机体间的化学信息通信必然是一个有机体释放化学信息,并通过传输信息的中间介质而被另一有机体所接受,而后产生一系列生理和行为的应答反应。人工合成的昆虫信息素,又被称作昆虫行为调节剂。一般这些药剂不能直接杀死害虫,而是通过干扰昆虫的正常行为,如交配行为、产卵行为、取食行为、集结行为、自卫行为等,达到控制和防治害虫的目的。目前研究最多的是性信息素、集结信息素、产卵引诱激素、利它素等。 我国昆虫信息素系统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主要研究方向是昆虫性信息素的结构鉴定、合成、行为、生理、生化等,同时开展了应用试验。迄今已有50多种昆虫性信息素被研究。自1978年以来,全国昆虫信息素的学术讨论会开过多次。《化学生态物质》刊载大量昆虫信息素和昆虫激素的论文。该刊物创刊与1975年,当时叫《昆虫激素》 昆虫信息素需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包括昆虫学、化学、生态性、生理学、生物化学、行为学等学科,需要配备各种高精密的化学分析仪器和比较强的化学合成手段,需要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的密切合作。因此,昆虫信息素的研究有一定的难度。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内有些单位已经开始了某些创造性的工作。在应用方面,昆虫信息素已经广泛用于害虫的监测和防治。 一、昆虫信息素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包括昆虫信息素的生物学、行为性、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基础研究。例如昆虫的求偶、交配行为、昆虫信息素分泌腺体部位、形态、超微结构、释放节律、飞行定向行为以及嗅觉化学感受电生理学、性信息素生物合成和内分泌调控等方面。 我国对以下昆虫的性信息素分泌腺体的部位及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玉米螟、二化螟、红尾白螟和二点螟、桃蛀螟。研究了三化螟的求偶行为,对大袋蛾、桃蛀螟的性信息素的释放节律进行了研究;玉米螟性信息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二、昆虫信息素的化学研究 昆虫信息素的化学研究始终是该项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人们了解了昆虫与昆虫之间,昆虫与其它生物间存在的化学联系之后,首要的问题就是弄清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和组成。由于这些物质含量甚微,组分又比较复杂,要弄清其结构和组分并非易事。初期需要取自几十万头昆虫。但是由于高灵敏度的分析仪器的引进,使结构分析所用的昆虫数量减少到几百头甚至几十头,并能做单腺体内昆虫信息素的全组分分析。我国已鉴定的昆虫性信息素有马尾松毛虫、白杨透翅蛾、杨干透翅蛾、葡萄透翅蛾、蒙古蠹蛾、槐尺蠖、松干蚧、枣粘虫、梨大食心虫、亚洲玉米螟、甘蔗二点螟、甘蔗条螟、甘蔗红尾白螟、水稻三化螟、茄黄斑螟、粘虫、桑毛虫、烟青虫、大豆食心虫等。 三、昆虫信息素的剂型研究 为使昆虫信息素在田间施用时能正确发挥作用,使昆虫信息素能以一定的速度释放到空间,并能稳定地保持相当时间,这就要有各种缓释剂型。最常用的是以天然橡胶或塑料为载体的剂型。例如用于测报的各种性信息素诱芯。为了用于交配干扰法,研究了塑料夹片剂型和微胶囊剂型。 研究有效的,对环境和人畜无副作用的防治技术是建立完善的害虫治理系统的重要基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素的应用发挥了一定作用。 一、可利用的信息素类型 在昆虫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部分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如交配、寄主定向与选择、产卵场所的识别、告警和防御等均受化学气味信息调节的。这种由昆虫或植物产生、分泌释放出体外,而对其它个体表现强烈的特有的生理机能的化学活性物质即为信息化合物。随着人类对这种生物件化学信息联系机制理解的加

普通昆虫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2分) 1、附肢:胚胎分节后,每个体节上发生一对囊状突起,其中一些突起以后延伸,分节形成附肢 2、雌雄二型现象:昆虫的雌雄两性,除直接产生性细胞的性腺和进行交配、产卵等活动的外生殖器的构造截然不同外,雌雄的区别也常常表现在个体大小、体型的差异颜色的变化等到方面。如鍬形虫科的雄虫的发达得多,有的甚至与身体等长、或分枝如鹿角。 3、开放式循环:昆虫的血液绝大部分是在体腔中流动,没有固定管道,叫开放式循环。 4、神经元:构成神经系统的最基本单元,包括神经细胞体及由其发出的神经纤维。 5、世代交替:昆虫两性世代与孤雌世代交替进行,叫世代交替。 6、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脱皮而出的现象,称为羽化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2.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1)体躯分头、胸、腹三个体段。 (2)头部有触角1对,复眼1对,单眼1~3个,口器附肢3对(上、下颚、下唇)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3)胸部具有3对胸足,有翅1~2对,是运动中心。 (4)腹部是内脏和生殖的中心,腹部末端有尾须和外生殖器。 (5)昆虫的一生还要经过一系列变态过程。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多型现象:是指一种昆虫的统一虫态的个体、体型和体色等外部形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2.轴突传导:是指一个神经元内的信息由轴突传导细胞体或由细胞体传给轴突的过程。3.授精:交尾时,雄虫将精子注入雌虫生殖腔内,并不立即与卵进行受精作用,而精子被储藏在受精囊中,这个过程叫授精。 4.胚胎发育:是指从单细胞的合子卵裂开始至发育成为内外器官俱全的胚胎个过程。5.变态: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特别是在胚后发育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的阶段性变化称变态。

普通昆虫学试题与答案

一,拉汉互译 1. 同翅目H omo pt era 2. 鞘翅目C ole op ter a 3. Hem ip ter a半翅目 4. Man to dea螳螂目 5. Bl att od ea蜚蠊目 二,名词解释 1.孤雌生殖:昆虫的卵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 2.胚后发育:是从卵孵化出幼体开始到成虫性成熟的整个发育过程。 3.世代交替:是指一些多化性昆虫在年生活史中出现两性生殖世代和孤雌生殖世代有规律的交替进行的现象。 4.迁飞:是某种昆虫成群而有规律地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地转移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现象。 5.多型现象:是指一种昆虫的统一虫态的个体、体型和体色等外部形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6.微气管:昆虫的气管由粗到细进行分支,当分支到直径为2~5um时,伸入一个掌状的端细胞,然后由端细胞再形成一组直径在1um以下末端封闭的气管为微气管。 7.世代:昆虫的新个体(卵或幼虫或稚虫或若虫)自离开母体到性成熟产生后代为止的发育过程叫生命周期,通常称这样的一个过程为一个世代。 *8.休眠: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后昆虫能马上恢复生长发育的生命活动停滞现象。 *9.雌雄二型:同种的雌雄个体除生殖器官的结构差异和第二性征的不同外,在大小,颜色,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10.信息素:又称外激素,是由一种昆虫个体的分泌腺体所分泌到体外,能影响同种其他个体的行为、发育和生殖等的化学物质,具有刺激和抑制两方面的作用。 11.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联接点,神经传导的联络区。 12.脱皮:昆虫自卵中孵化出来后随着虫体的生长,经过一段时间,重新形成新表皮而将旧表皮脱去的过程。 13.迁飞:某种昆虫成群而有规律地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地转移到另一个发生地地现象。*14. 后生分节:在成虫体壁的骨化过程中,相当于初生分节的节间褶也骨化了,里面形成前内脊,骨前一未经骨化的窄环,称为体节的分界,这种因体壁骨化而产生的分节方式称次生分节。 15.脉序:又叫脉相,翅脉在翅面上的分布形式。 *16. 滞育:由光周期引起的生长发育暂时停止的现象,一旦进入滞育,必须经过一定条件的刺激,昆虫才能在回到合适的光周期时继续生长发育。 17.抗生性:食物不能全面满足昆虫营养上的需求,或含有对昆虫有毒的物质.或缺少一些对昆虫特殊需要的物质,因而昆虫取食后发育不良,寿命缩短,生殖力减弱,甚至死亡;或者由于昆虫的取食刺激而受伤部位产生化学变化或组织上的变化而抗拒昆虫继续取食。 18.耐害性:有些植物在被害虫为害后具有很强的增殖和恢复能力,能显著减轻被害的损失。 19.不选择性:植物不具备昆虫产卵或刺激取食的特殊化学物质或物理性状;食物具有拒避产卵或抗取食的特殊化学物质或物理性状;或者昆虫的发育期与食物的发育期不适应而不被取食为害。 20.翅脉:是翅的两层薄膜之间纵横行走的条纹.由气管部位加厚所形成,对翅膜起着支架的作用。 三,填空题 1. 昆虫的消化道起源于外胚层的部分是前肠和后肠,起源于内胚层的部分是中肠,中肠是分泌消化酶、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的主要部位。

文稿-昆虫性信息素诱捕技术(通过)100828

昆虫性信息素诱捕技术 目前在农业生产上防治害虫的手段主要还是依赖于化学农药,但是长期无节制地使用农药不但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而且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导致用药量和浓度不断增加,成本逐年提高,防治日益困难。那么有没有一种害虫防治的新技术,可以既绿色环保,又对病虫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呢?今天就来为大家介绍绿色环保的虫害防治方法——昆虫性信息素诱捕技术。 记者:说到昆虫信息素,大家可能会觉得很陌生,到底什么是昆虫信息素呢?让专家来为我们介绍一下。 专家:就像人类之间交流的方法是通过语言进行,昆虫之间也存在着"语言"交流,昆虫信息素就是它们沟通的语言之一,用来表示聚集、觅食、交配、警戒等各种信息。 原来昆虫和我们一样也会"说话",而且它们之间的“语言”交流方式可多了,下面让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看一看,你就知道了。比如,蜜蜂不断的飞舞出8字舞,半圆舞,这些舞蹈分别传达着不同的意思,其他蜜蜂就通过这种特殊的舞蹈语言来判断蜜源的方向距离和质量;蚂蚁认路的本领让人惊异,原来是因为它们会分泌一种带有象征气味的追踪素,边走边散发标记行进的轨迹,然后通过闻味进行识路,如果遇到敌害,蚂蚁还会发出一种警戒激素,用气味警告其他蚂蚁避而远之;蛾子一般在夜间活动,它们怎样找到同伴进行交配呢?原来使用的也是气味语言,雌成虫在性成熟后,会释放一种叫性信息素的化合物,它释放至空气中后随气流扩散来召唤雄蛾,而雄蛾有一对羽毛状的大触角,能接收并感知几百米甚至几千米外的雌蛾发出的化学信号,从而引起个体性冲动,引诱其准确无误的找到释放雌成虫与之交配并繁衍后代。这些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这种特殊的气味交流语言就是昆虫信息素。其中,昆虫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昆虫性信息素的传递来实现的。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绿色环保害虫诱捕技术,就是利用昆虫雌雄之间通过性信息素吸引对方求偶交配的原理,通过高科技技术模拟自然界的昆虫性信息素,制成了对昆虫异性有较大吸引力的性信息素诱芯,并结合相应诱捕器配套使用。通过诱芯在田间释放人工合成的昆虫性信息素化合物,设下恋爱陷阱,引来亲密赴会的雄虫至诱捕器,并用物理法杀死雄蛾,减少其交配繁殖的机会,从而大幅度降低产卵量,最终达到防治农林害虫目的。有了它就不用打药水也能防病治虫了,绿色又环保。 专家:这种诱杀害虫的新技术,跟以往的利用化学农药大面积喷洒相比优势很明显。它不直接接触植物和农产品,没有农药残留之忧,无毒无害,更不污染环境,对人类、野生动物完全安全。 这种方法还具有专一性,只针对目标专一的昆虫,不伤天敌,长期使用不会产生抗药性,对害虫有较长的抑制作用;不仅如此,它的活性强、灵敏度高、引诱力很强,一个诱芯能引诱几十米、甚至几百米远的雄蛾;而且操作简单,用量少,有效期长,每亩地用诱芯3个左右,每个诱芯能用1个多月,诱捕器可反复使用且可自行制做;另外,通过监测诱捕害虫成虫的数量,可以在害虫幼虫危害农作物,造成大量经济损失之前预测到虫害的发生,并精确地确定害虫发生的地点和范围,有助于制定正确的防治策略,用做新一代的绿色环保诱捕技术,效果非常显著,是现代农业生态防治害虫的首选方法之一。 目前国内已经研制出了上百种性信息素,主要针对的害虫有:稻纵卷叶螟、小菜蛾、大豆食心虫、豆荚螟、玉米螟、桃小食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棉铃虫、瓜实蝇等。模拟各种害虫释放出的爱的信号,吸引各自的雄虫前来赴约。由于不同害虫的行为习性、飞行特点不一样,要选择相对应的合适诱捕器,性信息素诱芯和诱捕器须配套使用。目前最常用的诱捕器有,粘胶型诱捕器、水盆型诱捕器等。 稻纵卷叶螟是农民朋友们最为熟悉的害虫之一,它危害作物有:水稻、小麦、甘蔗等,严重时“虫苞累累,白叶满田”。下面就以蛾类粘胶型诱捕器为例,带大家来认识一

性信息素在新型杀虫剂中的应用

昆虫性信息素在新型杀虫剂研制中的应用本文介绍了昆虫性信息素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综述了昆虫性信息素的化学结构特征,化学通讯系统,昆虫性信息素结构测定的常规方法以及性信息素在虫情预测、诱杀防治、干扰交配防治和配合治虫等方面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1昆虫性信息素的认识 1.1昆虫性信息素的基本概念 昆虫信息素是昆虫各种腺体向外分泌的具有不同作用的种内激素,是用于进行同种个体与他种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的化学物质。根据昆虫散发信息素用途可将信息素分为性信息素、集合信息素和追踪素,根据信息素对害虫的控制作用可分为性信息素、产卵驱避素和报警激素。 昆虫性信息素,又称性外激素,是由同种昆虫的某一性别个体的特殊分泌器官分泌于体外,能被同种异性个体的感受器所接受,并引起异性个体产生一定的行为反应或生理效应(如觅偶、定向求偶、交配等)的微量化学物质。全世界已鉴定和合成的昆虫性信息素或类似物约2 000余种,我国研制成功的重要害虫的性信息素也有近百种,为科研人员研究和应用昆虫性信息素防治害虫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1.2昆虫性信息素的组分特征及化学结构 昆虫性信息素是由昆虫某一性别个体分泌于体外,能被同种异性个体所接受,并引起异性个体产生一定的行为和生理反应(如觅偶、定向求偶、交配等)的微量化学物质。它能够保证昆虫在种内雌雄个体之间性的联系及种的有序繁衍。虽然已发现的性信息素具有多种多样的化学结构,但大多数性信息素具有共同的特征。(1)碳链。性信息素分子是由10~18 个偶数碳原子组成的直链化合物。(2)功能基。由伯醇及其乙酸酯或醛构成。(3)双键。性信息素分子含1~3 个碳碳双键,其位置多在5,7,9 或11 位上。其分子构型多为顺式,但有时也由顺式和反式或反式组成。 多数昆虫性信息素由 2 种以上组分组成,仅用单一组分作为其性信息素的昆虫很少。鳞翅目雌蛾性信息素主要是C12,C14,C16 和C18 等碳链化合物,终端为乙酸酯、醛、醇和烃类化合物,少数为酮类,一般链上带有1~2 个双键。如洋槐蠹蛾性信息素为顺- 3,反- 5- 十四碳二烯醇醋酸酯。有些蛾类性信息素

昆虫生理生化技术在我国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进展—昆虫信息素的研究与应用

昆虫生理生化技术在我国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进展 ----------昆虫信息素的研究与应用 前言:对于大多数昆虫来说,信息素在它们的生存,繁殖,社会行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过去五十年里,破译昆虫之间的化学语言一直是化学生态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昆虫信息素表现形式,功能,合成途径的研究不仅促进农业害虫防治技术的发展也给进化生物学提供了更加深入的视野。信息素防治害虫与传统的化学防治相比,具有无毒,特异性强的特点。目前利用信息素控制害虫主要有三个策略:交配干扰,诱捕,诱杀[1]。所运用的信息素主要有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产卵信息素等。本文重点介绍性信息素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包括性信息素诱捕效果的影响因素,植物挥发物与性信息素的协同作用,利用性信息素进行虫情测报等方面。并对聚集信息素,产卵信息素等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方法:1.数据库:NCBI 检索关键词:insect pheromone输出文献数量:4410 符合要求文献数量:1 2.数据库:中国知网检索关键词:害虫生物防治方法输出文献数量:54526 符合要求文献数量:2 3.数据库:中国知网检索关键词:昆虫信息素输出文献数量:16187 符合要求文献数量:3 4.数据库:中国知网检索关键词:昆虫信息素的应用输出文献数量:13339 符合要求文献数量:2 5.数据库:中国知网检索关键词:昆虫性信息素输出文献数量:3137 符合要求文献数量:2 6.数据库:中国知网检索关键词:昆虫聚集信息素输出文献数量:4285 符合要求文献数量:1 7.数据库:中国知网检索关键词:昆虫产卵信息素输出文献数量:6001 符合要求文献数量:1 昆虫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许多行为活动受信息化学物质调节和控制,许多昆虫必须依靠它们对气味的感觉才能生存。昆虫信息素是调节和控制昆虫行为的一种重要信息化学物质,其对昆虫的定向、召唤、交尾、产卵、聚集、追踪、告警、防御以及种间识别等行为均具有重要的作用[2]。昆虫信息素是昆虫各种腺体向外分泌的具有不同作用的种内激素,是用于进行同种个体与其他种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的化学物质,主要包括昆虫性信息素、昆虫聚集信息素、昆虫示踪信息素、昆虫告警信息素和昆虫产卵信息素等。昆虫信息素的研究发展迅猛,自Butenandt等1959年分离并鉴定出第一个昆虫性信息素的化学结构-蚕蛾醇。至今,全世界已经鉴定和合成的昆虫信息素及其类似物达2000多种,昆虫性信息素已商品化生产,其中以鳞翅目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最为详尽[3]。 1 性信息素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用昆虫信息素防治害虫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治虫新技术。许多昆虫发育成熟以后能向体外释放具有特殊气味的微量化学物质(以引诱同种异性昆虫前去交配),这种微量化学物质在昆虫的交配过程中起联络通讯作用。自从1959年世界上首次分离出昆虫信息素,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用于分离和鉴定昆虫引诱异性的化学信息物质的研究手段已有很大改观。气相色谱法、飞行风洞生测技术、气载成分收集器和微量样品分析仪器等的应用,已能快速有效地分离并鉴定出微量的信息素化合物,使得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得以迅猛发展[4]。

昆虫的一般形态特征教案

昆虫的一般形态特征教案 一、说教材 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植物保护技术》第二版 “实验实训1.昆虫的一般形态特征”。 (一)地位和作用: 1、通过实验观察进一步认识昆虫体躯的组成及附器。 2、复习和巩固昆虫口器、触角、足、翅的构造及类型。 3、为鉴别昆虫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认识昆虫体躯外部形态结构和特征。 (2)理解昆虫口器、触角、足、翅的各部分构造和作用。 (3)掌握昆虫的口器、触角、足、翅的基本类型。 2、能力目标 (1)学会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昆虫体躯外部形态结构和特征。 2、掌握昆虫口器、触角、足、翅的结构及类型,特别是触角类型繁多,学生不容 易掌握,则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1、借助多媒体弥补实验过程中不容易观察到部分结构,如把昆虫的体躯放大,蜜蜂的 触角放大,蝴蝶的翅放大、蝗虫的后足放大、蝗虫的口器放大,通过感官和视觉, 把抽象变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的直观功能,对 突破难点创造了良好的氛围,真正达到了对触角、口器、足、翅的结构的理解。 2、利用多媒体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触角的类型部分,通过学生观察后回答,答对一个给一个动画笑脸,答错一 个给一个动画哭脸,体现多媒体的趣味性特点,这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 生的学生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对于昆虫的足、翅的类型,学生观察后,答对一个就把该类型的图片展现 出来,把无声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带学生进入教学的情景 之中,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情趣,自然的步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中。三、说学法 (1)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外出捕捉昆虫,要求学生在家附近搜集昆虫,由于学生个人的兴趣、经验、所处环境不同,学生搜集到的昆虫种类、数量不同,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 个广阔的空间,形成了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同时,这一阶段的学习具有很强的灵 活性,为本节课教学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2)教学实验 利用搜集到的昆虫材料,认识、辨别、分析昆虫各部分结构及分类,这就让

昆虫性信息素研究现状及展望

昆虫性信息素研究现状及展望 摘要:昆虫的性信息素,又称性外激素,它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和很强的引诱力。一头雌蛾显然只能释放0.005微克左右的性外激素,却能诱集到100万头以上的雄蛾。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进行虫情侦查并用以指导大田的防治工作已日趋成熟,在生产上得到了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与传统的黑光灯诱蛾预测法比较,性诱测报具有专一性强、准确性高、方法简便、成本低廉和安全可靠、不杀伤天敌等优点。昆虫性信息素作为同种异性昆虫之间生殖阶段的化学通讯工具,其化学结构的高度复杂性和特殊性是昆虫种间生殖隔离的重要保证,因此,不同昆虫之间的性信息素相互不能替代,也不会引起混淆,这在昆虫的区域性调查、植物检疫以及诱杀防治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昆虫性信息素、应用现状、影响因素、展望 性信息素是雌性成虫性成熟后,释放体外作为求偶通讯联系的一种化学物质。早在1932年,美国科学家就利用从舞毒蛾腹尖提取的性信息素,用来监测舞毒蛾的分布和发生范围。1956年美国农业部用人工合成的引诱剂,作为监测地中海果蝇的预警系统,指导适时使用杀虫剂。1959年德国化学家分离鉴定了第一个天然性信息素家蚕醇的分子结构,并发现空气中存有极微量的家蚕醇,就显示对雄虫的活性,从此揭开了自然界的一个新奥秘,大大地推动了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进程。到1982年全世界不仅有150多种昆虫信信息素被分离鉴定,还发现了674种信息素和引诱剂。1979年美国批准了红铃虫、家蝇、舞毒蛾和日本丽金蝇4种昆虫性信息素用于防治农业害虫,拉开了昆虫性信息素用于病虫防治的序幕。[1]至今,世界各地在利用昆虫性信息素用于害虫的测报和防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已能人工合成100多种昆虫性信息素,在农林害虫测报和防治中进行了广泛应用和研究,应用技术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性诱测报大都以诱集雄蛾为测报依据,即使将附近田块的雄成虫诱集至一块田中,对当代为害程度及后代发生量均无不良影响,同时,昆虫性信息素对人、畜、家蚕及环境安全,无不良副作用,而黑光灯诱测易将附近田块的其他害虫诱集至灯光所在田块,造成成虫集中产卵反而加重为害。另外,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进行大量诱杀防治,目前主要在鞘翅目、直翅目、同翅目等害虫中应用较多,鳞翅目昆虫中的诱翅蛾科以及雄成虫交配次数少的种类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而迷向防治则以干扰成虫交配前的化学通讯为主要手段,因此在害虫的防治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相信随着绿色农业的发展,享有第三代农药之称的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前景必将更加广阔。[2]并且利用害虫性信息素进行监测和防治农林害虫,符合以生态管理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主导的害虫综合管理的发展方向,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害虫测报和防治的技术方法。 1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 1.1种群监测 用昆虫信息素作为虫情监测和调查的工具已获得普遍承认。事前预知害虫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对进行适当的防治极为重要。国外已有60多种商品信息素出售。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合成的有30~40种,其中应用较多的有10余种,如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棉铃虫、玉米螟、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桃蛀螟、苹果小卷叶蛾、白杨透翅蛾、舞毒蛾等[3]。性信息素和性诱剂在害虫防治上的第一个用途是监测虫情,作虫情测报。由于它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使用简便、费用低廉等优点,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阎云花等[4]的研究表明,用性信息素进行棉铃虫发生期测报准确可靠,比黑光灯诱蛾法灵敏、简便、省工、省钱,用其指导化学防治效果好、效益高。此外,性信息素还被应用在昆虫抗药性方面的种群监测。 1.2大量诱捕 昆虫信息素可诱集异性或两种昆虫而达到降低虫口,减少下一代危害的目的。人工合成美国

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进展

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进展 摘要:近年来,利用昆虫本身生理生化特征和行为学特点作为害虫防治的新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其中性信息素的研究尤为突出。本文系统地概述了昆虫性信息素的组分特征、化学结构、生物合成、人工合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昆虫;性信息素;进展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Insect sex pheromones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use of insect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as a new technology of pest control i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 research of sex pheromones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insect sex pheromone component characteristics, chemical structure, biosynthesis, synthetic and other aspects, and the research prospect. Keyword:insects;sex pheromones;progress 由于上个世纪农药大量且不合理的使用,致使很多害虫对农药产生抗药性[1-6],很多农药对害虫的防治效果越来越差,如何有效的控制害虫的危害,乃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许多研究人员从不同的方面深入研究害虫的防治方法,如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遗传防治[7-9]。其中以利用昆虫性信息素的防治方法由于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对天敌无害、不造成环境的污染等优点而深受人们的欢迎。特别是昆虫性信息素干扰交配法及大量诱捕法防治害虫已有很多成功的报道[10]。现就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及其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 昆虫性信息素的组分特征及化学结构 昆虫性信息素是由昆虫某一性别个体分泌于体外,能被同种异性个体所接受,并引起异性个体产生一定的行为和生理反应(如觅偶、定向、求偶、交配等)的微量化学物质。它能够保证昆虫在种内雌雄个体之间性的联系及种的有序繁衍。虽然已发现的性信息素具有多种多样的化学结构,但大多数性信息素具有共同的特征[11]。(1)碳链。性信息素分子是由10~18个偶数碳原子组成的直链化合物。(2)功能基。由伯醇及其乙酸酯或醛构成。(3)双键。性信息素分子含1~3个碳碳双键,其位置多在5,7,9或11位

信息素在虫害控制中的应用

信息素在虫害控制中的应用 昆虫信息素,是从成虫腹部末端的腺体分泌出来,对其他个体表现强烈的特有的生理机能的一种微量化学活性物质,这种物质对昆虫两性之间识别对方起着重要的作用。 可直接在害虫防治中利用的信息素是发号信息素(releaser pheromone),即性信息素和集合信息素。性信息素能把同种的异性昆虫从很远的地方引诱到一起进行交配。 根据性信息素的引诱特异功能,一方面可以用它预测害虫的发生数量、为害程度,来防治害虫。另一方面主要作用是控制害虫的交配繁殖,减少后代的虫口发生。一般使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诱杀法。利用性信息素的制剂,将雄蛾诱集以后,再采用粘胶、毒药或其他方法杀灭,可减少雌蛾的交配繁殖。对有趋光性的害虫,一般可采取用性信息素制剂与诱蛾灯配合,在顶端悬挂滴有性信息素制剂的虑纸,诱杀效果十分显著。 2、迷向法。用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制剂,在害虫大发生的地块,以散布含有大量的性引诱物质的气味,使雄蛾无法区别出雌蛾所释放出来的性引诱物质,迷失寻找雌蛾的方向,破坏雌蛾的交配活动,降低种群数量。 3、引诱绝育法。用性信息素制剂与绝育剂配合使用。先用性引诱物质将雄蛾诱集以后,使其雄蛾的足跗节接触绝育剂膜,即可产生绝育药效,然后将绝育的雄蛾放回田间,与野外的雌蛾交配,雌蛾产出不受精的卵,便能使其绝后,达到防治的目的。 信息素在虫害控制上的使用已逐步体现到各审核要求中,如佰翔空厨刚接受过的星巴克GFSI审核,审核老师明确提出面粉仓库必须实施信息素的监控程序;在AIB的综合虫害管理中也提到,在害虫出没多的地方使用信息素监控装置可以帮助识别储存产品中的害虫。企业在处理与储存产品有关的虫害时(如谷物、香料、草药),必须实施全面的信息素监控程序;在BRC的要求中也同样提到了信息素的虫害防控要求。

昆虫信息素的研究与应用

小产品期待大市场---昆虫信息素的研究与应用 目前在农业生产上对于害虫的基本防治手段主要还是依赖于化学农药,但是长期无节制地使用农药带来了许多副作用,一是害虫抗药性的产生,致使用药量和用药浓度不断增加,成本逐年提高,防治日益困难;二是破坏生态平衡,在防治害虫的同时,大量天敌被杀伤,造成次要性害虫的猖獗为害;三是污染环境,大量农药残留于农作物、土壤和江河湖海中,又通过食物链的形式富集于人体,对人类造成再次危害。因此,目前国内外有关研究部门均在努力探索和研究害虫防治的新途径、新技术,这些研究包括: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杀虫剂的研制;天敌昆虫和微生物农药的利用;昆虫绝育技术和昆虫激素的应用;其中,利用昆虫激素,特别是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进行害虫防治的研究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1、生物间的化学联系 生物间的化学联系是一种普遍现象。蝴蝶在花丛间飞舞采蜜;蚂蚁和蜜蜂形成社会群体,其识别路径的本领令人惊异;法布尔注意到,雄蚕蛾甚至能从几公里外准确无误地找到同种雌虫并与之交配;植食性昆虫有不同的食性,有的取食上百种植物,有的只取食一种植物;连作有时影响到下茬作物的生长;同宿舍的女生的月经周期几乎一致……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生物间的化学联系! 信息素是生物体之间起化学通讯作用的化合物的统称, 是昆虫交流的化学分子语言。包括:利它素、利己素、协同素、集合信息素、追踪信息素、告警信息素、疏散信息素、性信息素。在自然界中,害虫雌成虫在性成熟后,会释放一种叫性信息素的化合物,它释放至空气中后随气流扩散,刺激雄虫触角中的化学感觉器官,引起雄性个体性冲动及引诱雄虫向释放源定向飞行,并与释放雌成虫交配以繁衍后代。因此,昆虫性诱剂产品是仿生高科技产品,通过诱芯释放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化合物,并缓释至田间,引诱雄蛾至诱捕器,并用物理法杀死雄蛾,从而破坏其交配,最终达到防治的目的。 2 昆虫信息素的化学研究 2.1昆虫信息素的鉴定 昆虫信息素研究的首要问题是信息素化学结构的鉴定。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

信息素定义

信息素定义 动物通过外分泌腺体向体外分泌某些化学物质,能携带特定的信息,通过气流或水流的运载,被种内的其他个体嗅到或触到,接受者能立即产生某些行为反应,或活化了特殊的受体,产生某种生理反应,这种化学物质叫做信息素。而在不同种间有信息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叫异种信息素 昆虫信息素实际上是化学信息素,是生物个体特殊腺体分泌到外界,被同种的另一个体接受后,能引起特定行为或发育反应的微量化学物质。昆虫的信息素,从功能上可分为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告警信息素、示踪信息素等。信息素有很强的特异性,通过成分、配比、浓度等的组合,构成信息素的密码,只有同种个体才能破译,这就保证了种内信息的畅通和种间的生殖隔离。 化学生态学研究生物间的化学联系及其机制,强调生物之间竞争与协调的关系,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理论依据。生物对信息化学物质的感受机制、次生物质、植物化感作用、植物矿质养分等研究,为农林、医牧、病虫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应用方面的意义 ?化学生态学是植物保护的新途径。植物抗性化学机制的研究。 ?生物活性物质,成为生物农药开发的目标。 ?生物农药的应用将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和保证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告警信息素又称警报信息素,当该种某一个体受到敌害攻击侵扰时,它能发出一种特殊的化学信号物质(如十一烷和十三烷),使同伴得到信号以后,引起警觉或逃避。蚜虫受到敌害侵袭时,从腹管中放出微量化学物质,警告同伴离开 诱导抗性:在遭到昆虫为害或病原菌侵染后,植物可以增加原有防御物质的浓度或合成新的化学物质,这种现象叫做诱导抗性。诱导抗性是比常规抗性更有效和节省的防御方式。植物遭受害后,可以释放出持有的挥发性气体,用以吸引害虫的天敌。 植物通过向周围环境释放化学物质直接或间接地抑制或促进邻近其他植物生长发育的现象称为化感作用 传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有了花粉,但花粉没有运动能力,只有借外力把花粉带到柱头或珠孔附近的运动过程。 在所有的植物,包括微生物之间的有害的(抑制)和有利的(刺激)生物化学相互关系。 植物向外释放一些化学物质,它们能影响(抑制或刺激)邻近植物(异种个体或同种个体)的生长和发育,这些化学物质叫做异株克生化合物(化感作用) 植物的竞争(comptition)通常是指对空间和资源,如水、养分和光线的争夺,并假定由此维系自然平衡,使植物群落中的一些个体和种获得了相对的成功。 异株克生(alellopalhy)的作用(化感作用)获得成功的个体和种是向体外溢出克生化合物(化感物质),给邻近的其他个体和种造成伤害而得来的。 在同一土地上,若连年栽种另一些同种作物或其近缘种,会使产量减少。这种现象叫连作障碍 轮作是指一种种植体系,有2种或3种作物按固定顺序种植 非蛋白质氨基酸的生态意义 很多科学家认为,这些化合物有对抗昆虫和食草动物的取食、抑制激生物生长等作用,对含有它的植物具有保护功能,因而有一定的生态意义。 生氰作用是指植物具有合成生氰化合物的能力,并能在水解中释放出HCN。生氰糖苷是糖和含氮物质(主要是氨基酸)缩合而成的。 生物碱(1910年):1910年生物碱或多或少是有毒的物质,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是碱性并

论昆虫信息素在农业生产中的现实意义

论昆虫信息素在农业生产中的现实意义在现今社会的农业生产中,有很多种会对农作物产量产生不良作用的因素。而在这些因素中,病虫害可谓是能够造成非常严重损失的一类。因此,在农业生产方面,学者们对于如何尽量减轻害虫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这一问题做出了大量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学者们已经逐渐找到了从源头上减少有害昆虫数量的有效方法:降低该昆虫种群的存活率并升高其死亡率,而具体的方法便是通过使用昆虫信息素来干扰昆虫的正常生长发育,使之死亡或者丧失繁衍后代的能力。那么,在本文中,我会对昆虫信息素做一个详尽的解释。 昆虫信息素(pheromone) :又称昆虫外激素。昆虫自身产生释放出的作为种内或种间个体传递信息的微量行为调控物质。从其化学本质上来说,昆虫信息素就是昆虫自身所分泌出的一种调节昆虫行为的激素物质,亦可以人工合成。按照昆虫信息素的作用方式的差异性,可以将它分为以下两种:发号信息素(releaser pheromone和起步信息素(primer pharomone)。前者主要是通过嗅觉而感受的,它是由某一个体释放,感受这种信息素的个体立即因此改变行动,作出对这个信息素特有的行为。这种行为的改变,随着信息素的消失而恢复原状。包括性信息素、向导信息素、集合信息素等。而后者则是使昆虫感受到起步信息素的作用,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在形态和行为上也受到影响。如群栖昆虫中的等级分化信息素和女王物质等就属于此类信息素。这两种信息素相互关联,发号信息素受内分泌系统的支配,生成和放出信息素,起步信息素则对昆虫的内分泌系统发生影响,与害虫的防治技术直接有关的是发号信息素。单弱按照昆虫信息素的具体作用来对其进行分类的话,则可以分以下三种:昆虫追迹信息素、昆虫告警信息素和昆虫产卵信息素。昆虫追迹信息素多数为蚁类所分泌,它们用这种物质标记路线,使其他的蚁按原路找到合适的食物。被霉菌腐烂的木头所产生的一种物质能引诱东方地下白蚁,并已证明为东方或南方地下白蚁追迹信息素,其结构为3Z,6Z,8E-12:OH。许多昆虫的性信息素都有专一性,而追迹信息素无专一性。 而昆虫在受到惊扰时就会释放出昆虫告警信息素。有一种斑点紫苜蓿蚜虫,当受到“敌人”侵袭时,立即释放出一小滴液体,使附近的蚜虫停止进食而离去。该液体物质经证明为一种倍半萜,是一种高度不稳定的烃。昆虫产卵信息素则是比较少见一种,其作用也较为特殊。例如有一种苹果蝇在果子上产卵后,用其信息素加记号于果子表面。阻止其他雌虫在该果子上产卵。如果用这种信息素喷洒在果园中,能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另有一种从淡色库蚊的卵块表面一层物质中分离出的产卵引诱信息素,该信息素是δ内酯化合物。 鉴于昆虫信息素独特的生态学作用,人们将其广泛地应用在了农业生产中,下面,我们便来介绍一下昆虫信息素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在前面我们已经说到:可直接在害虫防治中利用的信息素是昆虫发号信息素,即性信息素和集合信息素。性信息素能把同种的异性昆虫从很远的地方引诱到一起进行交配。目前,已知有性信息素的昆虫有300余种,其中有100种以上的性引诱物质已经分离提纯,有30余种的性引诱物质可人工合成。我国已成功地合成了棉铃虫、梨小食心虫、松毛虫等的性信息素。当昆虫的成虫达到性成熟之后,才能释放出性信息素。据估测,每只雌蛾约能分泌0.05—1微克的性信息素物质,可将距离几十米或几百米,甚至几公里外的雄蛾引诱到一起交配,这种物质在交配前还会激起雌蛾的性兴奋。根据性信息素的引诱特异功能,一方面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