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一、实验背景资料

本实验的来源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册中的实验十二——《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旧人教必修高中生物实验十《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在上课之前同学们学习了DNA的发现历程,了解到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且它由四种脱氧核苷酸(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组成,它的排列顺序以及数量多少决定了其储存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同时明确组成DNA的化学元素是C、H、O、N、P,由它们组成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再由1分子磷酸、1分子脱氧核糖和1分子的含氮碱基组成基本单位一—脱氧核苷酸;再通过一定的化学键(氢键、3‘-5’磷酸二酯键)连接作用形成DNA分子。在本实验前中学生物学中与本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主要有“基因在染色体上”、“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DNA的分子结构内容”等内容。即学生在本实验前已经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本实验相关内容的要求主要有:1、通过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深入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2、通过本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爱好;4、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本实验现代生物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模型方法被广泛运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成功就是一个范例。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是以形象化的具体模型,能使研究对象直观化,既可以促进研究,又可以简略地描述研究成果,又便于理解和传播。在中学生物学教材中,制作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作为生物技术性设计和制作的第一案例,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常见的难题和疑问:1、如何选取更好的实验材料便于更好地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2、如何确保模型构建的成功,即构建的关键步骤有哪些;3如何将模型和理论知识结合使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弄懂DNA的双螺旋结构;4、怎么通过平面结构使学生对DNA的空间立体结构有更深的了解;5、如何通过本实验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6、实验的拓展(替代实验)

(一)核酸的发现历程

1868年,瑞士的内科医生F. Miescher从脓细胞核中提取到一种富含磷元素的酸性化合物,将其称为核素(nuclein);后来他又从鲑鱼精子中分离出类似的物质,并指出它是由一种碱性蛋白质与一种酸性物质组成的,此酸性物质即是现在所知的核酸(nucleic acid)。

1889年Altman制备了不含蛋白质的核酸制品,命名为核酸.以后四五十年中,Kossel和Levene等在确定核酸组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逐步明确核酸可分为两大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发现历程

1928年,美国科学家格里菲斯(1877--1941)用一种有荚膜、毒性强的和一种无荚膜、毒性弱的肺炎双球菌对老鼠做实验。他把有荚病菌用高温杀死后与无荚的活病菌一起注人老鼠体内,结果他发现老鼠很快发病死亡,同时他从老鼠的血液中分离出了活的有荚病菌。这说明无荚菌竟从死的有荚菌中获得了什么物质,使无荚菌转化为有荚菌。这种假设是否正确呢?格里菲斯又在试管中做实验,发现把死了的有荚菌与活的无荚菌同时放在试管中培养,无荚菌全部变成了有荚菌,并发现使无荚菌长出蛋白质荚的就是已死的有荚菌壳中遗留的核酸(因为在加热中,荚中的核酸并没有被破坏)。格里菲斯称该核酸为"转化因子"。

1944年,美国细菌学家艾弗里(1877--1955)从有美菌中分离得到活性的"转化因子",并对这种物质做了检验蛋白质是否存在的试验,结果为阴性,并证明"转化因子"是DNA。但这个发现没有得到广泛的承认,人们怀疑当时的技术不能除净蛋白质,残留的蛋白质起到转化的作用。

美籍德国科学家德尔布吕克(1906--1981)的噬菌体小组对艾弗里的发现坚信不移。因为他们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了噬菌体的形态和进入大肠杆菌的生长过程。噬菌体是以细菌细胞为寄主的一种病毒,个体微小,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它像一个小蝌蚪,外部是由蛋白质组成的头膜和尾鞘,头的内部含有DNA,尾鞘上有尾丝、基片和小钩。当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先把尾部末端扎在细菌的细胞膜上,然后将它体内的DNA全部注人到细菌细胞中去,蛋白质空壳仍留在细菌细胞外面,再没有起什么作用了。进入细菌细胞后的噬菌体DNA,就利用细菌内的物质迅速合成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从而复制出许多与原噬菌体大小形状一模一样的新噬菌体,直到细菌被彻底解体,这些噬菌体才离开死了的细菌,再去侵染其他的细菌。

1952年,噬菌体小组主要成员赫尔希(1908一)和他的学生蔡斯用先进的同位素标记技术,做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他把大肠杆菌T2噬菌体的核酸标记上32P,蛋白质外壳标记上35S。先用标记了的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然后加以分离,结果噬菌体将带35S标记的空壳留在大肠杆菌外面,只有噬菌体

内部带有32P标记的核酸全部注人大肠杆菌,并在大肠杆菌内成功地进行噬菌体的繁殖。这个实验证明DNA有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而蛋白质则是由 DNA的指令合成的。

(三)DAN双螺旋结构发现历程:

1、X射线衍射数据--Wilkins和Franklin发现不同来源的DNA纤维具有相似的X射线衍射图谱。

2、1950~1953碱基成对证据--Chargaff研究小组对DNA的化学组成进行了研究,发现:①所有DNA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摩尔含量相等,(即A=T);鸟嘌呤与胞嘌呤的摩尔含量相等,(即G=C)。碱基当量定律:嘌呤碱总量=嘧啶碱总量。(即A+G=T+C)②不同生物DNA的碱基组成有很大差异,可用不对称比率:A+T/G+C表示。亲缘相近的生物,其DNA的碱基组成相近,即不对称比率相近。

③同一种生物所有体细胞DNA的碱基组成相同,可作为该物种的特征。

3、Pauling 和Corey发现A与T生成2个氢键、C与G生成3个氢键。

4、电位滴定行为--电位滴定证明,DNA中的磷酸基可滴定,而嘌呤与嘧啶的可解离基团不能滴定,因为碱基间是由氢键连接。

5、1953年由Wilkins研究小组完成的研究工作,发现了DNA晶体的X线衍射图谱中存在两种周期性反射,并证明DNA是一种螺旋构象。

6、1953年,沃森(J. Watson)和克里克(F. Crick)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根据DNA纤维和DNA结晶的X-衍射图谱分析及DNA碱基组成的定量分析以及DNA中碱基的物化数据测定,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并对模型的生物学意义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和预测。

二、实验目的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明确4种脱氧核糖的根本区别在于含氮碱基的不同;

2、让学生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3、知识深化,使学生在DNA的碱基计算问题上不但知道有A=T,G=C,以及演化出的A+G=T+C,还进一步知道在DNA的结构特点上还有总链=a 链=b链,并能具体运用在实际计算中。

(二)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学会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掌握制作技术;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验原理

(一)依据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其主要特点如下: (1)每个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苷酸长链的两端是不同的,一端是脱氧核糖上羟基,另一端是磷酸基,而DNA分子两条长链的同一端,一个是磷酸基,另一个则是羟基,因而两条长链的方向是相反的;(2)DNA分子的外侧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结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对;(3)DNA 分子两条链上的内侧碱基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配T,G配C)两两配对,通过氢键互相连结;(4)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相邻碱基对之间夹角是36°,所以,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10对碱基对正好螺旋一圈,是360°。另外研究发现磷酸基团与脱氧核糖之间连接的是3‘-5’磷酸二酯键,脱氧核糖与含氮碱基之间连接的是糖苷键。在本实验中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表示脱氧核苷酸的不同构成成分,再根据上述的DNA双螺旋结构来构建其模型。

(二)实验原理图片

脱氧核苷酸(图1)

脱氧核苷酸单链(图3)

脱氧核苷酸双链(图4)

DNA双螺旋结构立体模拟图(图5)

四、实验材料及器具

1.实验材料

硬塑方框两个(硬且可弯曲既可做成框形也可固定做支架。用作两端固定以及方便拿取旋转展示的支架,长15cm/宽8cm),0.5 m细铁丝两根(柔软且有韧性,便于做好模型后的扭转和固定。用作双螺旋两边的固定,分别将两条子链串连起来),剪好的球形卡纸片(有韧性,不易损坏。用来代表磷酸,半径1cm),长方形卡纸片(有韧性,不易损坏。4种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塑料片分别代表4种不同的碱基,长5cm/宽4cm,根据人教版材料材料修改),正五边形卡纸片(有韧性,不易损坏。代表脱氧核糖,边长3cm),订书机5个(自己提供)、订书针5盒(订书针用来连接碱基和脱氧核糖代表氢键以及脱氧核糖和磷酸的连接),小剪刀两把(用于材料剪制,自己提供)。

四种DNA碱基大小比例图(图6)

2.实验药品

3.实验仪器

六个瓷盘(用于盛装材料)

五、实验步骤

实验材料的准备:

需将买回来的材料卡纸剪成上述要求的规格,然后进行下面的操作步骤。

1、先做支架

取一个硬塑或硬铁丝做成方框,在硬塑方框一侧的两端各拴上一条长0.5 m长度的细铁丝或细线(注意固定牢)。

2、制作脱氧核苷酸模型

将一个圆形卡纸片(代表磷酸)和一个长方形卡纸片(4种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塑料片分别代表4种不同的碱基),分别连接在一个剪好的正五边形卡纸片上(代表脱氧核糖),连接时订书针连接(磷酸基团与脱氧核糖之间用一颗订书针就可以,代表3‘-5’磷酸二酯键,脱氧核糖与含氮碱基之间也用一颗订书针连接,代表糖苷键),用同样的方法制作出一个个含有不同碱基的脱氧核苷酸模型,其连接方式如图6—4—1,具体连接方式是磷酸基团与脱氧核糖的5号碳原子连接,碱基与脱氧核糖的1号碳原子连接。

3、制作多核苷酸长链模型

将若干个制成的脱氧核苷酸模型,按照一定的碱基顺序(可自行设定)依次穿在长细铁丝上。具体方式是一个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基团与下一个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的3号碳原子连接,依次类推连接成一条完整的多核苷酸长链模型。

4、制作DNA平面结构模型

按同样方法制作好DNA的另一条脱氧核苷酸链(注意碱基的顺序与第一条链上碱基顺序互补配对,但方向相反)。用相同的大小的订书针将其两两连接,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两条长链并排时,必须保证碱基之间能够相互配对,不能随意组装,且需用订书针的数目表示碱基两两连接时之间的氢键数目(G与C配对时氢键数为3,A、T配对时氢键数为2 )。

5、展示立体DNA结构模型

将上述制作好的DNA平面结构模型左右两支手上下拿好,分别沿不同时针方向旋转90°,即为立体DNA结构模型。

六、替代的实验方法

替代方案一:在替代实验中我们首先改变了制作DNA双螺旋结构的顺序,再通过改变制作双螺旋结构的材料来实现替代方案,其具体方案如下:

1、实验背景资料

同上

2、实验原理

同上,只是塑料片替代上述材料,且在制作过程中先做若干的两两连接的脱氧核苷酸模型(通过氢键,碱基互补连接),然后再将它们对应连接起来,从而构成一条完整的DNA双螺旋结构。

3、实验材料及器具

同上(用塑料片替代卡纸片)

4、实验步骤

(1)先做支架

取一个硬塑方框,在硬塑方框一侧的两端各拴上一条长0.5 m长度的细铁丝。(2)制作脱氧核苷酸模型

将一个圆形塑料片(代表磷酸)和一个长方形塑料片(4种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硬纸片分别代表4种不同的碱基),分别用钉书钉连接在一个剪好的五边形塑料片上

(代表脱氧核糖),用同样的方法制作出一个个含有不同碱基的脱氧核苷酸模型,其连接方式如图6—4—1。

(3)制作两两连接的脱氧核苷酸(碱基互补连接)

将上述制作好的单个脱氧核苷酸,两两将其碱基按照碱基互补原则通过氢键连接,这里的氢键连接是指用订书针连接,其数目的多少表示碱基连接的氢键数目的多少。

(4)制作DNA平面结构模型

将上述制作好的两两连接的脱氧核苷酸模型再与另一个这样的模型通过两边的磷酸基团和脱氧核糖的3号碳原子连接,依次类推再将其与另一个两两连接的脱氧核苷酸模型连接,从而连成一条完整的DNA平面结构模型。

(5)展示立体DNA结构模型

将上述制作好的DNA平面结构模型左右两支手上下拿好,分别沿不同时针方向旋转90°,即为立体DNA结构模型。

替代方案二:

1、实验背景资料

同上

2、实验原理

理论基础相同,只是在做单个脱氧核苷酸时,将三个部分连在一起剪,然后再将上述连在一起的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成单链脱氧核苷酸链,再连成双脱氧核苷酸链。

3、实验材料及器具

同上(用塑料片替代卡纸片)

4、实验步骤

(1)先做支架

取一个硬塑方框,在硬塑方框一侧的两端各拴上一条长0.5 m长度的细铁丝。(2)制作单个脱氧核苷酸模型

用剪刀将塑料片剪成单脱氧核苷酸模型,图形如下:

脱氧核苷酸(图7)

(3)制作多核苷酸长链模型

将若干个剪成的单个脱氧核苷酸模型,按照一定的碱基顺序(可自行设定)依次穿在长细铁丝上。具体方式是一个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基团与下一个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的3号碳原子连接,依次类推连接成一条完整的多核苷酸长链模型。(4)制作DNA平面结构模型

同上

(5)展示立体DNA结构模型

同上

替代方案三:应用绳子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1、实验背景资料

同正实验

2、实验原理

同正实验

3、实验材料及器具

三根棉绳(颜色不同),其中一根为主绳,两根为副绳缠绕着主绳编,三种颜色不代表具体含义,主要是为实验方便。

4、实验步骤

将主绳对折,用橡皮筋将两根副绳绑在其上,紧接着进行相关的缠绕,步骤具体如下图1:

绳子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1(图8)

重复进行上述步骤即可得到下图2的效果。需要绳子的长度为:副绳为6m。主绳依具体情况而定,则可以制作出长度差不多1m的DNA链,以此类推副绳为3m,则制作出的DNA链长度为0.5m。具体效果如下图2:

绳子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2(图9)

替代实验四:应用纸张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具体步骤略,见参考文献,主讲负责制作一幅给学生展示。

纸张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1(图10)

纸张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1(图10)

七、思考题(关于本实验的重要问题或值得探讨的问题,含答案)

1、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有哪些?

2、DNA的反向平行是怎样表示出来的?

3、在制作过程中,DNA双螺旋结构有两种不同的连接顺序(正实验和替代实验),比较两种方式哪种更科学?

4、查阅资料,回答为什么在碱基互补配对中只能A与T配对,C与G配对?

5、本实验中几个成功的关键步骤分别是哪几个?

七、注意事项

1、制作注意事项

(1)制作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的模型材料时,须注意各分子的大小比例;(2)磷酸、脱氧核糖、碱基三者之间的连接部位要正确;

(3)整个制作过程中,各种模型零件间的连接必须牢固;

(4)制作DNA的两条长链时,必须注意每条链上的碱基总数要一致,碱基对间应是互补配对的,两条链的方向是相反的;

(5)由平面结构右旋成立体结构时,若未成规则的双螺旋,则应矫正。

(6)DNA双链反向平行要做出来

(7)碱基、磷酸及三五磷酸二酯键要连在C原子上的具体位置不要搞混

(8)A/T C/T配对要用两颗和三颗钉书针分别表示出来

(9)构建模型的过程要科学合理(要先构建核苷酸分子,然后是核苷酸链,进而双链合在一起,最后螺旋。)

2、关键

(1)要注意各分子的大小比例,相同的物质大小要一致。

3、安全事项

(1)在使用订书机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订到自己的手;

(2)使用细铁丝要注意尖端不要对着人,小心戳伤。

八、用品清单

硬塑方框、0.5 m长度细铁丝、圆形塑料片、四种不同颜色长方形塑料片、正五边形塑料片(只需购买塑料板,大小形状实验人员剪切)、订书针、订书机剪刀2把(实验前准备材料需要)。

(上述实验材料为六套,预实验一套,预实验成功后再需五套)

替代实验材料自己准备少量,便于给学生展示。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设计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与意义】 1制作模型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亲手制作,可以促进学生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和“反向平行”特点的理解和认识。 2通过讨论、交流与撰写活动报告,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3通过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使他们在具体的制作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通过分析DNA分子结构模型,将抽象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DNA分子结构的知识,为后续学习遗传部分的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活动程序】 1制定活动方案 1.1课前进行相应的知识储备 课前学生学习了DNA分子结构的基础知识,以及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收集和掌握了一些有关DNA结构发现的科学史的材料,为课上进行相互讨论、交流与模型的顺利制作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1.2活动材料用具的准备 硬塑料方框、不同颜色的硬纸板、金属细丝、订书机、订书钉、剪刀、粗铁丝。 1.3提供模型制作的参考数据 1.4设计活动方案流程 2实施活动方案 2.1分组并发放活动材料 每班分若干个小组,每小组4人。各组都配发硬塑料方框2个(5cm×10?M)、六种不同颜色的硬纸板各1张(20?M ×20?M)、细铁丝2根(长0.5m)、粗铁丝2根(长约10?M)订书机1个、订书钉若干、剪刀1把、活动报告(每人一份)。 2.2分组讨论制作模型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在学生讨论之前,教师先展示预设的问题和制作模型的参考数据,为学生讨论模型的制作提供帮助。设计的问题如下: (1)分别用何材料表示磷酸基团、脱氧核糖、各种含氮碱基?这几种物质在什么部位相连接? (2)如何表示磷酸二酯键、氢键以及氢键的数目? (3)如何体现DNA分子两条链之间的反向平行关系? (4)怎样才能使DNA分子的平面模型改变成立体模型? 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观察并分析教材上的DNA分子结构的立体图和平面图,然后根据实验桌上所提供的材料,以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教学设计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实验既可加深学生对“DNA结构”的感性认识和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材首先介绍了该实验的“实验原理”。从制作DNA模型前应该考虑的问题、制作过程做了详细阐述。教材接着说明了制作的“目的要求”。要求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理解和认识。 教材第三部分清楚地列出了该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特别应明白用什么代表磷酸、什么代表糖、什么代表含氮碱基。以及用什么对它们进行连接。 教材第四部分更为详细地介绍该实验的“方法步骤”。从制作“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长链→DNA结构→DNA的空间结构”这一步骤详细地作了说明。 因此,我们从如下几方面对该实验做本质性的准备: 1.知识结构的联系:要明确DNA的化学元素是C、H、O、N、P,由它们组成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再由1分子磷酸、1分子脱氧核糖和1分子的含氮碱基组成基本单位一—脱氧核苷酸;再由脱通过聚合作用形成DNA分子。 2.掌握该实验的知识点:对理解和掌握“DNA分子的功能(复制和表达)”、“遗传和变异”以及“基因工程”打下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3.实验操作的关键:该实验成败的关键是连接。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之后,对DNA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双螺旋结构的巧妙之处还是不能很好的掌握和理解,因此通过这个实验,怎样引导才能使学生对DNA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是本课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学会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掌握制作技术。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DNA分子的结构。 (3).理解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并进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投身科学实验的参与精神;(2).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实验题专练-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2020届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实验专练:(9)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1、在制作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时,会发现制成的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像一架“梯子”,那么组成这架“梯子”的“扶手”、“扶手”间的“阶梯”、连接“阶梯”的化学键依次是( ) ①磷酸和脱氧核糖②氢键③碱基对④肽键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①③④ 2、某同学在构建DNA分子模型时,想用不同的几何图形代表核苷酸的三个不同组成部分。那么该同学组建的DNA分子模型中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几何图形( ) A.五种 B.六种 C.七种 D.八种 3、某研究小组用下图所示的6 种卡片、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脱氧核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物、代表氢键的连接物若干,成功搭建了一个完整的DNA分子模型,模型中有4 个T和6 个G。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代表氢键的连接物有24 个 B.代表胞嘧啶的卡片有4 个 C.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有38 个 D.理论上能搭建出410种不同的DNA分子模型 用卡片构建DNA平面结构模型,所提供的卡片类型和数量如下表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最多可构建4种脱氧核苷酸,5个脱氧核苷酸对 B.构成的双链DNA片段最多有10个氢键 C.DNA中每个脱氧核糖均与1分子磷酸相连 D.最多可构建44种不同碱基序列的DNA 5、在DNA分子模型搭建实验中,如果用一种长度的塑料片代表C和T,那么由此搭建而成的DNA双螺旋的整条模型( ) A.粗细相同,因为嘌呤环必定与嘧啶环互补 4、卡片类 型 脱氧核糖磷酸 碱基 A T G C 卡片数量10 10 2 3 3 2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制作D N A双螺旋结构模 型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一、实验背景资料 本实验的来源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册中的实验十二——《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旧人教必修高中生物实验十《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在上课之前同学们学习了DNA的发现历程,了解到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且它由四种脱氧核苷酸(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组成,它的排列顺序以及数量多少决定了其储存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同时明确组成DNA的化学元素是C、H、O、N、P,由它们组成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再由1分子磷酸、1分子脱氧核糖和1分子的含氮碱基组成基本单位一—脱氧核苷酸;再通过一定的化学键(氢键、3‘-5’磷酸二酯键)连接作用形成DNA分子。在本实验前中学生物学中与本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主要有“基因在染色体上”、“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DNA的分子结构内容”等内容。即学生在本实验前已经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本实验相关内容的要求主要有:1、通过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深入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2、通过本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爱好;4、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本实验现代生物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模型方法被广泛运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成功就是一个范例。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是以形象化的具体模型,能使研究对象直观化,既可以促进研究,又可以简略地描述研究成果,又便于理解和传播。在中学生物学教材中,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作为生物技术性设计和制作的第一案例,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常见的难题和疑问:1、如何选取更好的实验材料便于更好地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2、如何确保模型构建的成功,即构建的关键步骤有哪些;3如何将模型和理论知识结合使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弄懂DNA的双螺旋结构;4、怎么通过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一、实验背景资料 本实验的来源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册中的实验十二——《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旧人教必修高中生物实验十《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在上课之前同学们学习了DNA的发现历程,了解到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且它由四种脱氧核苷酸(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组成,它的排列顺序以及数量多少决定了其储存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同时明确组成DNA的化学元素是C、H、O、N、P,由它们组成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再由1分子磷酸、1分子脱氧核糖和1分子的含氮碱基组成基本单位一—脱氧核苷酸;再通过一定的化学键(氢键、3‘-5’磷酸二酯键)连接作用形成DNA分子。在本实验前中学生物学中与本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主要有“基因在染色体上”、“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DNA的分子结构内容”等内容。即学生在本实验前已经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本实验相关内容的要求主要有:1、通过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深入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2、通过本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爱好;4、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本实验现代生物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模型方法被广泛运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成功就是一个范例。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是以形象化的具体模型,能使研究对象直观化,既可以促进研究,又可以简略地描述研究成果,又便于理解和传播。在中学生物学教材中,制作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作为生物技术性设计和制作的第一案例,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常见的难题和疑问:1、如何选取更好的实验材料便于更好地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2、如何确保模型构建的成功,即构建的关键步骤有哪些;3如何将模型和理论知识结合使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弄懂DNA的双螺旋结构;4、怎么通过平面结构使学生对DNA的空间立体结构有更深的了解;5、如何通过本实验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6、实验的拓展(替代实验) (一)核酸的发现历程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

1、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标志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进入了(分子生物学阶段) 最佳答案 标志着生物学进入分子生物阶段的是? 标志是是1953年沃森、克里克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1944年O.T.埃弗里等研究细菌中的蛋白质工程转化现象,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1953年J.D.沃森和,开创了分子生物学的新纪元。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信息从基因到蛋白质结构的流动。遗传密码的阐明则揭示了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贮存方式。 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开始,便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分子生物学使生物大分子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使遗传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 生命之谜被打开,人们清楚地了解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在以后的近50年里,分子遗传学,分子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新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奥秘从分子角度得到了更清晰的阐 明,DNA重组技术更是为利用生物工程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在人类最终全面揭开生命奥秘的进程中,化学已经并将更进一步地为之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DNA双螺旋模型认为,必须由两股核苷酸碱基的任意排列顺序,来决定高度有序的DNA三维结构。它由两条右旋但反向的链绕同一个轴盘旋而成,活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生命的遗传密码就刻在梯子的横档上。沃森们的模型,引发了一门称为“分子生物学”的新科学的诞生;它为破译生物的遗传密码提供了依据,导致遗传工程学的出现。用人工的方法将生物体内的DNA分离出来,重新组合搭配,再放回生物体内,创造新的品种,成为本世纪下半叶最活跃的领域。例如我国科学家实验成功的杂交水稻,抗棉铃虫棉花等等,都是DNA重组的产物; 目前国际上正热门的克隆技术,也是DNA的绝妙之作。1954年4月DNA双螺旋提出后,整个生物学界呈现出少有的五彩缤纷的景象,被认为是20世纪以来生物科学中最伟大的成果,是生物学史上一个新纪元,为生物科学,农业科学,医学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2、轮藻细胞具有不断地积累k+的能力,k+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主动转运) 图2-5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自由扩散这种方式是指物质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例如,02、C02、甘油、乙醇、苯等物质,可以从浓度高的一侧转运到浓度低的一侧。这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叫做自由扩散。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细胞内新陈代谢所释放的能量,是一种简单的运输方式,这种方式与主动运输相比,叫做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主动运输的特点是被选择吸收的物质是从浓度低的一侧,通过细胞膜运输到浓度高的一侧,必须有载体蛋白质的协助,需要消耗细胞内新陈代谢所释放的能量。例如,轮藻细胞胞中K+的含量比它所生存的水环境中的K+多63倍。人的红细胞中K+的浓度比血浆中K+的浓度要高出30倍,而红细胞中Na+的浓度却是血浆中的1/6,可见,轮藻细胞和人的红细胞具有不断地积累K+和运出Na+的能力,以致不会使细胞膜内外的K+和Na+的浓度达到平衡。因为这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一般是物质从浓度低的一侧运输到浓度高的一侧,所以,需要消耗细胞内新陈代谢所释放的能量。 3、生物体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是(ATP ) 新陈代谢与ATP的关系: 新陈代谢不仅需要酶,而且需要能量。我们知道,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之一,脂肪是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主要物质。但是,这些有机物中的能量都不能直接被生物体利用,它们只有在细胞中随着这些有机物逐步氧化分解而释放出来,并且储存在ATP中才能被生物体利用。所以说,新陈代谢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细胞内的ATP直接提供的,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4、对人体细胞内ATP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TP主要在线粒体中产生)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重点学习的教学重点学习的设计方案.doc

制作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教学设计

制作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实验既可加深学生对“ DNA结构”的感性认识和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材首先介绍了该实验的“实验原理”。从制作 DNA模型前应该考虑的问题、制作过程做了详细阐述。教材接着说明了制作的“目的要求”。要求通过制作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 DNA分子结理解和认识。 教材第三部分清楚地列出了该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特别应明白用什么代表磷酸、什么代表糖、什么代表含氮碱基。以及用什么对它们进行连接。 教材第四部分更为详细地介绍该实验的“方法步骤” 。从制作“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长 链→ DNA结构→ DNA的空间结构”这一步骤详细地作了说明。因此,我们从如下几方面对 该实验做本质性的准备: 1.知识结构的联系:要明确 DNA的化学元素是 C、H、O、N、P,由它们组成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再由1 分子磷酸、1 分子脱氧核糖和1 分子的含氮碱基组成基本单位一—脱氧核苷酸;再由脱通过聚合作用形成 DNA分子。 2.掌握该实验的知识点:对理解和掌握“DNA分子的功能(复制和表达) ”、“遗传和变异”以及“基因工程”打下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3.实验操作的关键:该实验成败的关键是连接。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之后,对DNA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双螺旋结构的巧妙之处还是不能很好的掌握和理解,因此通过这个实验,怎样引导才能使 学生对 DNA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是本课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学会制作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掌握制作技术。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DNA分子的结构。 (3).理解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能力目标】

实验四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精)

实验四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实验原理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由脱氧多核苷酸链组成。双螺旋结构外侧的每条长链,是由脱氧核糖与磷酸交互连接形成的,两条长链以反向平行方式向右盘绕成双螺旋,螺旋直径为2nm,螺距为3.4 nm;两条长链上对应碱基以连接成对,对应碱基的互补关系为:,碱基对位于双螺旋结构内侧,每个螺距有10对碱基,两个相邻碱基对平面的垂直距离为0.34 nm。 目的要求 通过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深入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 硬塑方框2个(长约10cm),细铁丝2根(长约0.5m),球形塑料片(代表磷酸),双层五边形塑料片(代表脱氧核糖),四种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塑料片(代表四种不同碱基),粗铁丝2根(长约10cm),代替氢键的连接物(如订书钉)。 二、方法步骤 1.取一个硬塑方框,在硬塑方框一侧的两端各拴上一条长0.5m的铁丝。 2.将一个剪好的球形塑料片(代表)和一个长方形塑料片(四种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塑料片分别代表四种不同的),分别用订书钉连接在一个剪好的五边形塑料片(代表)上,制成一个个含有不同碱基的脱氧核苷酸模型。 3.将12个制成的脱氧核苷酸模型,按碱基(从上到下)GAAAGCCAGTA T的顺序依次穿在一条长细铁丝上。按同样方法制作好DNA的另一条链(注意碱基的顺序及脱氧核苷酸的方向),用订书钉将两条链之间的连接好。 4.将两条铁丝的末端分别拴到另一个硬塑方框一侧的两端,并在所制模型的背侧用两根较粗的铁丝加固。双手分别提起硬塑方框,拉直双链,旋转一下,即可得到一个DNA分子的模型。 三、结果记录 由每小组选一个代表介绍本小组的作品并说明DNA分子结构特点, 老师与其他同学给予评价和记录,并评选出最优秀的制作小组。

高二生物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实验十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既可加深学生对“DNA结构”的感性认识和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材首先介绍了该实验的“实验原理”。从制作DNA模型前应该考虑的问题、制作过程做了详细阐述。 教材接着说明了制作的“目的要求”。要求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 分子结理解和认识。 教材第三部分清楚地列出了该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特别应明白用什么代表磷酸、什么代表糖、什么代表含氮碱基。以及用什么对它们进行连接。 教材第四部分更为详细地介绍该实验的“方法步骤”。从制作“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长链→DNA结构→DNA的空间结构”这一步骤详细地作了说明。 因此,我们从如下几方面对该实验做本质性的准备: 1.知识结构的联系:要明确DNA的化学元素是C、H、O、N、P,由它们组成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再由1分子磷酸、1分子脱氧核糖和1分子的含氮碱基组成基本单位一—脱氧核苷酸;再由脱通过聚合作用形成DNA分子。 2.掌握该实验的知识点:对理解和掌握“DNA分子的功能(复制和表达)”、“遗传和变异”以及“基因工程”打下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3.实验操作的关键:该实验成败的关键是连接。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应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②掌握: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方法。 2 能力目标 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情感目标 ①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精神。 三、重点·实施方案 1 重点掌握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技术。 2 实施方案①对每小组进行关键步骤指导;②对连接方式进行讲解。 四、难点·突破策略 1 难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 2 突破策略①板书说明制作的程序和重要环节。②诱导学生理解各步骤的连接及原 理。 五、实验原理 DNA分子具有特殊的空间结构一一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这一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1)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 侧。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按照互补配对原则两两配对,并且以氢键连接。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活动目标: 1、说明DNA分子结构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试验原理: 1、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糖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 2、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按照补配对原则两两配对,并且以氢键连接。 材料用具: 硬纸方块2个(长约10cm),卡纸片,剪刀,订书机,订书针,钳子,长0.5米细铁丝两根。 方法与步骤: 1、用不同颜色的卡纸剪成长方形碱基,用其他颜色的卡纸剪成 圆形代表磷酸,另一种颜色的卡纸剪成五边形,代表脱样核 糖。 2、使用订书机将磷酸、脱氧核糖。碱基连接,制作成一个个含 有不同碱基脱氧核糖核苷酸模型。 3、用订书机把一个个脱氧核糖核苷酸模型连接起来,形成一条 多核苷酸的长链;根据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制作一条与这 条链完全互补的脱氧核糖核苷酸长链。

4、将脱氧核糖核苷酸中的磷酸固定在细铁丝上,然后把两条链 平放在桌子上,用订书机把配对的碱基两两连接在一起。 5、将两条的链的末端分别与硬纸方块连接在一起,两手分别提 起硬纸方块、轻轻旋转、即可得到一个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模型。 表达与交流: 每组学生做完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后,推选一名同学到讲台上展示自己组所得DAN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并交流所做模型结构的特点。 教学总结: 本节课同学们做的DAN模型都比较好,也比较美观,体现了同学们相互帮助,相互协作,团结友爱的精神。同时更加深同学们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特点的理解。 教学反思: 1、教学方法:教学以“基本单位—单链—平面双链—立体空间 结构”逐步 深入。模型在本节课中不但是教具,也是提供学生分析和思考的素材。以DNA模型为依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知识间以问题串衔接,环环相扣,学生能跟随教师的思路,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在课堂中既动手又动脑,全方位调动感观,使抽象知识形象化,提高课堂知识理解效率。 2、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捕捉细节,如学生拼接时(碳)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制作结题报告

生物研究性学习活动结题报告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祝塘中学高一年级 年月日 研究课题:指导老师: 组别:组长:组员: 一、实验目的 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二、实验原理 DNA分子空间结构特点: (1)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盘旋。 (2)DNA中和交替连接,排列在侧,构成基本骨架。(3)碱基对通过连接,排列在侧,遵循原则。三、实验用具 曲别针、泡沫塑料、纸片、牙签、橡皮泥等常用物品都可以做模型制作的材料。 四、实验注意事项及成功关键 1.按顺序制作模型:严格按DNA制作的程序操作。 2.两条长链的长度必须一致,保证模型美观。 3.旋转平面结构成立体结构时,如发现某结构部件有扭曲现象,应予以矫正。 4.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各零件之间的连接,应保持足够的牢固性,以免旋转时零件脱落。 5.磷酸、脱氧核糖、碱基三者之间的连接部位要正确,碱基对应是互补配对的,两条链的方向是相反的。 五、碱基互补配对的相关计算 1.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双链DNA中,A T;G C。 ( A+G)/(T+C)= 。 2.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中(A+T)/(G+C)=a,则另一条链中(A+T)/(G+C)= 。3.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中(A+G)/(T+C)=b,则另一条链中(A+G)/(T+C)= 。 4.从某生物组织中提取DNA进行分析,其4种碱基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的46%,又知该DNA的一条链(H链)所含的碱基中28%是腺嘌呤,则与H链相对应的另一条链中腺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数的()A.26% B.24% C.14% D.11%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课前复习】 在学习新课程前要复习好DNA结构等知识,这样既有利于掌握新知识,又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到知识体系中。 温故——会做了,学习新课才能有保障 1.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这几种物质之间的连接方式可用图表示如下: 答案:脱氧核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 连接方式如图6—4—1。 脱氧核苷酸 图6—4—1 2.在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苷酸之间是在_____________部位连接成长链。 答案:脱氧核糖和磷酸 3.DNA分子两条长链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之间的碱基按____________即A(_____________)一定与______(________)配对;______ (_______)一定与__________(___________)配对并靠___________键相连接。DNA分子的立体构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反向平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腺嘌呤T(胸腺嘧啶)G(鸟嘌呤)C(胞嘧啶)氢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知新——先看书,再来做一做 1.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2.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应准备哪些材料用具? 3.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方法步骤是怎样的?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掌握制作技术。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DNA分子的结构。 3.理解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基础知识精讲】 课文全解: 1.实验原理 依据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其主要特点如下:(1)每个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苷酸长链的两端是不同的,一端是脱氧核糖上羟基,另一端是磷酸基,而DNA分子两条长链的同一端,一个是磷酸基,另一个则是羟基,因而两条长链的方向是相反的。(2)DNA分子的外侧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结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对。(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内侧碱基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配T,G配C)两两配对,通过氢键互相连结。2.实验材料 硬塑方框2个(长约10 cm或视两个通过氢键连接的脱氧核苷酸模型宽度而定,方框也可用其他硬质材料代替),细铁丝两根(长约0.5 m或视制作的长链长度而定),圆形塑料片(代表磷酸)若干、双层五边形塑料片(代表脱氧核糖)若干、4种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塑料片(代表四种不同碱基)若干,这些塑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实验报告册审批稿

制作D N A双螺旋结构模型实验报告册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班级:姓名:学号: 【课前复习】 1、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它是由、、 成,这几种物质之间的连接方式可用图形表示 2、DNA分子两条长链的方向是,它们之间的碱基按原则即A()一定与()配对;()一定与G()配对,并靠键相连接。【实验原理】 1、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糖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 2、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按照补配对原则两两配对,并且以氢键连接。 【实验过程】 1、材料用具 硬纸方块2个(长约10cm),卡纸片,剪刀,订书机,订书针,钳子,长0.5米细铁丝两根。 2、方法与步骤: (1)用不同颜色的卡纸剪成长方形碱基,用其他颜色的卡纸剪成圆形代表磷酸,另一种颜色的卡纸剪成五边形,代表脱氧核糖。 (2)制作脱氧核苷酸模型: 使用订书机将磷酸、脱氧核糖、碱基连接,制作成一个个含有不同碱基的脱氧核糖核苷酸模型。 (3)制作多核苷酸长链模型: 用订书机把一个个脱氧核糖核苷酸模型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多核苷酸的长链;根据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制作一条与这条链完全互补的脱氧核糖核苷酸长链。 (4)制作DNA分子平面结构模型: 将脱氧核糖核苷酸中的磷酸固定在细铁丝上,然后把两条链平放在桌子上,用订书机把配对的碱基两两连接在一起。 (5)制作DNA分子的立体结构(双螺旋结构): 将两条的链的末端分别与硬纸方块连接在一起,两手分别提起硬纸方块、轻轻旋转、即可得到一个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表达与交流】 每组学生做完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后,推选一名同学到讲台上展示自己组所得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并交流所做模型结构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