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肝胆糖尿病科简介

脾胃肝胆糖尿病科简介

脾胃肝胆糖尿病科是河南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现有主任中医师1名,副主任中医师1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3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名。科室拥有日本进口电子胃镜、结肠镜、高频电刀、氩气刀、生物反馈红外肝病治疗仪、微波治疗仪、中频治疗仪、13碳呼气试验等检查和治疗设备。科室以传统中医为特色,坚持中西医结合方向,能规范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消化道出血、胰腺炎、功能性胃肠病、各种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腹水、脂肪肝、胆囊炎、糖尿病及并发症等疾病。为突出中医传统特色,发展非药物疗法,特筹建中医特色诊疗室,该室拥有中医治未病检测仪、经络探测仪、耳穴诊察仪等国内先进设备,并开展火龙灸、热敏灸、温针灸和毫针刀等治疗项目。在养生医学研究上,与北京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院、上海气功研究所联合开展龟息养生功等医疗气功对慢性肝炎、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肾炎、恶性肿瘤术后及放化疗的辅助治疗研究。

望诊习题

望诊习题 一、填空题 1、狭义的神是指。 2、失神的面色表现是。 3、失神的临床意义是。 4、假神的临床意义是。 5、正常面色是。 6、主色是指。 7、面色青主。 8、面色红主。 9、面色黄主。 10、面色白主。 11、面色黑主。 12、囟门凸起多见于证。 13、瘿瘤多由所致。 14、发黄稀干枯者,为。 15、五轮学说认为,黑睛属,称为轮。 16、小儿食指络脉色淡为,色滞为。 17、呕吐物清稀无臭,多为呕;呕吐物秽浊酸臭,多为呕。 18、淡白舌主。 19、黄苔主。 20、察舌质重在辨,察舌苔重在辨。 二、单选题 1、惊风证面色青的特点是() A、阵发性面青B、鼻柱口周发青C、青紫D、青黑E、青黄2、水饮证面色黑主要是() A、黑而干焦B、黧黑C、眼眶黑D、口周黑E、青黑3、目眦红赤多属于() A、心火B、肺火C、肝火D、脾火E、胃火 4、小儿昏睡露睛为() A、肝虚B、肾虚C、肺虚D、脾虚E、心虚 5、小儿食指络脉诊法适用于( ) A、七岁以下B、十岁以下C、一岁以内D、三岁以内E、二岁以内6、口糜的主病是()

A、心脾积热B、肝胆湿热C、小肠实热D、胃火E、肝火 7、面目肌肤俱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属于() A、萎黄B、黄胖C、阴黄D、阳黄E、淡黄 8、“苦笑貌”,多见于() A、麻风病B、肝风内动C、破伤风D、狂犬病E、白喉 9、气虚的面色多为() A、白而无华B、淡白C、苍白D、黄白E、青黄 10、下列除___以外,均可出现囟陷() A、吐泻伤津B、气虚C、脾胃虚寒D、惊风E、血虚 11、小儿食指络脉色紫红主病() A、里热B、表热C、血瘀D、惊风证E、里寒 12、痰少而粘、难咯出者多属() A、热痰B、风痰C、寒痰D、燥痰E、湿痰 13、辨病邪深浅与性质及胃气存亡重在察() A、舌质B、舌色C、舌形D、舌苔E、舌态 14、漫肿无头,肤色不变,不热少痛者为() A、痈B、疖C、疔D、疽E、丹毒 15、面色黎黑而肌肤甲错属于() A、瘀血B、肾虚C、水饮D、肾绝E、脾虚 三、多选题 1、望面色中,黑色主病是() A、惊风B、寒证C、水饮D、瘀血E、气滞 2、主病有寒热之分的舌象是() A、绛舌B、紫舌C、青舌D、灰苔E、黑苔 3、有神的病人可表现为() A、肌肉不削B目光精彩C、神志清楚D、面红如妆E、语言清亮4、以下哪些不属恶色() A、青如草兹B、白如枯骨C、黑如乌羽D、赤如血E、黄如蟹腹 5、瞳仁缩小的主病是() A、肝阳上亢B、中毒C、肝胆火炽D、劳损肝肾E、肺经热盛 6、过度肥胖的人易致() A、相火亢盛B、聚湿生痰C、易患痨嗽D、易患暴厥E、血虚生风7、绛舌的主病是() A、表热B、湿热C、肺热壅盛D、阴虚火旺E、热入营血8、腻苔的主病是()

八纲辨证歌诀全篇

八纲辨证歌诀全篇 八纲辨证总纲领百病有因各不同脏腑辨证是核心气血津液辨分明外感热病层次辨判断疾病证侯型八纲辨证-表证表证邪犯肌表证鼻塞流涕头身痛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发热恶寒有无汗咳嗽苔白脉浮升里证里证表传或内生病位深在于内中脏腑气血病属里凡非表证皆包容寒证寒证感受寒邪证阳虚阴盛寒内生恶寒喜暖四肢冷面色苍白便溏清口淡不渴喜热饮舌苔白滑迟紧绷热证热证感受热邪证或为阳盛阴虚成躁烦口渴喜冷饮发热喜凉面目红大便秘结小便赤舌红苔黄脉数洪虚证虚证正气虚不足机体抗病能力低形瘦神靡泛力气气短懒言眩晕悸汗出欲卧便溏利舌质淡嫩脉虚细实证实证邪气有余盛正气未衰能抗争呼吸气粗语长重胸腹胀满拒按痛热烦便秘尿赤涩舌老苔厚脉实雄阴证阴证闭目羞见明神静懒言气微轻喜热恶寒四肢冷大便自利小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虚寒盛虚寒征阳证阳证开目欲见明神烦多言气粗宏壮热恶寒渴饮冷便秘尿赤面目红舌红苔黄脉洪数阳气亢盛实热征阴虚证阴虚形瘦眩失眠口燥咽干五心烦颧红唇赤潮热汗脉搏细数舌绛干阳虚证阳虚神疲乏力气口淡不渴便溏利畏寒肢冷蜷卧睡面白舌淡脉迟虚亡阴亡阴阴液衰竭征汗多粘湿手足温渴喜冷饮气粗急舌红绛干脉细频亡阳亡阳

阳气已衰竭汗多冷清肢冷厥口淡不渴气微弱舌质淡润脉微绝病因辨证-六浮病辨证伤风发热汗恶风喉痒咳嗽头晕痛伤风病证舌苦薄白脉浮缓风疹时发时隐踪或皮瘙痒无定处或为游走关节痛寒邪病证表寒发热恶寒风无汗头身骨节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直中吐泻腹冷痛暑邪病证(1)暑温暑温高热烦渴汗头痛气粗短赤便舌红苔黄脉洪数或为短气神疲倦或为抽搐牙关紧或反张弓神昏谵(2)中暑中暑感受暑邪病突然发生头晕痛胸闷恶心时呕吐口干渴饮体倦松甚则昏仆不省人发热烦渴大汗生或身无汗肢厥冷或兼抽搐反张弓湿邪病证湿侵头重肢体倦二便不爽口中淡胸闷纳少腹胀满关节疼痛重着酸舌苔白腻脉濡缓或为浮肿女带缠燥邪病证(1)凉燥凉燥恶寒热无汗头痛不渴口鼻干舌淡苔白脉浮弦鼻塞咳嗽少有痰(2)温燥温燥发热微恶寒鼻咽干燥口渴烦舌红苔黄脉浮数干咳稠粘带血痰火证壮热恶热烦口渴尿赤大便干舌红苔黄脉实数吐衄便血昏发斑七情病的辨证-喜伤证喜则气渙伤心气神不守舍人自迷精神恍惚举止乱语无伦次脉虚细怒伤证盛怒伤肝气上逆头晕目眩面目赤甚则昏厥或呕血怒后情志多抑郁胸胁胀满脉弦硬急燥易怒善太息忧伤证忧愁过度伤肺脾情志沉郁乏力气纳少便溏脉虚缓少气咳嗽痰清稀思伤证思则气结伤心脾食少便溏乏力气失眠健忘心惊悸形体消瘦脉沉细悲伤证悲则气消心肺虚意志消沉常哭泣面色惨淡脉

中医诊断试题

1 以下哪一项为失神的表现 A.目光暗淡 B.精神充沛 C.面色红润 D.表情活泼 E.神态清晰 2 以下哪一项为有神的表现 A.目光暗淡 B.精神萎靡 C.神志恍惚 D.表情活泼 E.面色晦暗 3 两颧潮红,见于 A.虚阳上越

B.阳虚发热 C.阴虚内热 D.阳明实热 E.心火亢盛 4 面色黄而虚浮,多见于 A.气血两虚 B.寒湿郁滞 C.湿热交蒸 D.脾胃虚寒 E.以上都不是 5 五色分属五脏,则赤色属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6 五色分属五脏,则黄色属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7 以下哪一项证侯不是“青色”的主证 A.瘀血证 B.痛证 C.寒证 D.惊风证 E.脾虚证

8 以下哪一项病证不是“白色”的主证 A.肺病 B.失血证 C.寒证 D.肾病 E.虚证 9 以下哪一项病证不是“黑色”的主证 A.脾病 B.痛证 C.寒证 D.肾病 E.水气 10 诊断为正常舌象,哪一项是错误的 A.舌质淡红

B.舌苔薄白 C.舌体活动灵活 D.舌体柔软 E.舌质娇嫩 11 观察舌苔以辨别病情轻重、病势顺逆的主要依据是 A.舌苔的厚薄 B.舌苔是否剥脱 C.舌苔有根无根 D.舌苔的颜色 E.舌苔的润燥 12 观察舌苔以辨别疾病寒热属性的主要依据是 A.舌苔的润燥 B.舌苔的厚薄

C.舌苔有根无根 D.舌苔的颜色 E.舌苔是否剥脱 13 望舌以辨别疾病虚实属性,主要观察 A.舌质的老嫩 B.舌体的肥瘦 C.舌苔的厚薄 D.舌质的颜色 E.舌苔的润燥 14 热入营血或阴虚火旺的舌象是 A.红舌 B.紫舌 C.降舌 D.淡红舌 E.青紫舌 15 舌质红,苔黄腻,多见于 A.里热炽盛 B.湿热内蕴 C.阴虚火旺 D.寒湿阻滞 E.以上都不是

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析汇总

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析 2006年11月04日10:20:58 来源:健康VIP网 桂枝汤 【组成】桂枝10g 赤芍10g 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10g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 【特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临床应用及研究】 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寻麻疹等属于营卫不和者。 4使用注意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银翘散

【组成】连翘9g 二花9g 桔梗6g 薄荷6g 竹叶3g 甘草6g荆芥6g牛蒡子9g.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特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临床应用及研究】 1 辨证要点《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是治疗外感风热表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渴甚者,为伤津较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项肿咽痛者,系热毒较甚,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纽者,由热伤血络,去荆芥穗、淡豆豉之辛温,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凉血止血;咳者,是肺气不利,加杏仁苦降肃肺以加强止咳之功;胸膈闷者,乃夹湿邪秽浊之气,加藿香、郁金芳香化湿,辟秽祛浊。 3 现代运用本方广泛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初起阶段,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麻疹、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腮腺炎等辨证属温病初起,邪郁肺卫者。皮肤病如风疹、寻麻疹、疮疡疖肿,亦多用之。 4使用注意凡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起者禁用。因方中药物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华盖散 【组成】麻黄10g 桑皮10g 紫苏10g 杏仁10g 茯苓10g 陈皮10g 甘草10g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肺感风寒. 【特征】咳嗽上气,痰气不利,脉浮数者.

中医的脾虚证包括三种

中医得脾虚证包括三种 中医得脾虚证包括三种脾虚包括三种:1,没有胃口吃东西、不想吃任何食物;2,消化不良,刚刚吃得东西都没有消化就通过粪便排出来;3,吸收营养得功能差. 纳呆,中医症状名,指胃得受纳功能呆滞,故名,也称“胃呆”。即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得症状。如果胃口不好,常有饱滞之感得,称为“胃纳呆滞"。纳就是容纳得意思。中医讲水谷(饮食)由口经食道,进入、容纳于胃,故称胃主受纳(受,接受;纳,容纳)。胃得受纳功能降低,食欲减退,又称纳呆、纳少或食少。食少纳呆之证,大抵不外虚、实两类。所谓实者,就是由邪气有余,干犯胃府而致胃气不降。凡证属实者,皆有实证实脉等一派有余之象。去其有余之邪,则胃气复常,而饮食自能如常。所谓虚者,由于正气不足.其中有脾胃自身之虚者,也有由其她脏腑之虚损而累及于脾胃者。食少纳呆,无不关乎脾胃。脾胃之气健旺,升降自如,则能纳能化;脾胃之气虚或气滞,则出现食少纳呆.食少纳呆有虚实之分。其实者,或由气滞、或因湿困、或由食伤、或因热盛,皆可导致脾胃气机不畅而致食少纳呆。其虚者,不外脾胃阳气虚弱与阴血亏少。大抵实证多见于暂病,虚证多见于久病.亦有虚实挟杂者.纳呆夹杂得症状纳呆食少:伴腹胀便溏,精神疲乏,舌淡者,为脾胃气虚。纳呆脘闷:伴头身重困,便溏苔腻者,属湿邪困脾.纳呆厌食:兼见嗳气酸腐,脘痛胀痛,苔厚腻浊者,为宿食停滞。

纳少厌油:兼恶寒发热者,为感冒所致;兼疲乏身困,胁肋胀痛,或有黄疸者,属肝胆湿热。饥不欲食:兼见胃中嘈杂、灼热,舌红少苔脉细者,为胃阴不足,虚火内扰,若兼胸胁苦满或腹满,心烦喜呕,脉弦者,为少阳胆热或肝胃不与.实证之治以祛邪为主。邪气去则脾胃之气复而自能饮食。因于气滞者,多由情态不遂、喜怒不解而肝郁不疏,肝气郁结不能疏泄则脾胃之气也因而呆滞。此证之治当分久暂而辨虚实。大抵初病可见胸胁胀满或疼痛者,为肝郁不疏,当以疏肝解郁为主。若久病肝郁已解而唯脾胃受损者,宜补益脾胃。若肝郁脾虚者。湿困脾胃,也较多见,或由外湿、或因内湿,皆可困阻脾胃气机而致食少纳呆,其症多见脘腹痞闷,身肢困重,舌苔白腻,治宜芳香辛散之剂等,宣气化湿以苏醒脾胃。食伤脾胃者,在上者以消食与胃为主;在下者以导滞通腑为主。若食伤脾胃,吐泻太甚,或攻伐太过,或迁延日久,脾胃受伤而难存虚证者,按虚证治.因于热盛而食少纳呆者,多见门苦苔黄等一派热象,但清其热,热去则胃气复,自能饮食。虚证之治以补益为主,当分阴阳气血。再辨就是因于脾胃自身之虚,还就是由她脏之病而累及者。对脾胃阳气虚者,可用甘温补益法。若由下焦阳虚,火不生土而致者,可用(补骨脂、肉豆蔻)补命火以生脾上。若脾胃气虚而兼食滞者,可用消补兼施。至于胃阴虚者,前面已经谈过。若由肾阴不足或血虚而致者,可用滋阴补血之品。脾胃气虚或气滞,食滞不化,肝郁乘

肝胆湿热脾胃虚寒有什么区别

肝胆湿热脾胃虚寒有什么区别 脾胃虚寒是身体当中湿热,寒气过于重的一个主要表现,一般来说在临床上看来呕吐恶心,四肢乏中,都是脾胃虚寒的主要因素,一般很多人总是会得上皮肤病身体免疫力低下,得上很多的名利性疾病,那么对于肝胆湿热脾胃虚寒症又该如何治疗,平日里我们又该如何注意呢! 脾胃湿热是湿热内蕴中焦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脘腹痞闷、呕恶、厌食、肢体困重、大便溏泻、小便短赤不清;或面目肌肤发黄、色鲜明如橘子、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而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肝胆湿热是湿热郁结肝胆所表示的证候,临床表示为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身目发黄或冷热往来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 脾胃湿热和肝胆湿热的区别 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的同点:

1、病因雷同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所致; 2、都有纳呆、呕恶、腹胀等脾胃症状; 3、二者可有黄疸的症状。黄疸是由湿热熏蒸,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所致。二证如呈现黄疸,皆为阳黄; 4、看舌苔均为舌红苔黄腻湿热之象。 二者的不同可从以下方面来斟酌: 1、湿热着重不同。固然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之病因均为湿热,但湿热着重不同。脾胃湿热湿重于热,湿的表现如肢体困重、纳呆、腹胀、大便溏泻表现显明,在电脑旁放香蕉眼不干涩。热的表现相对较轻。肝胆湿热热重于湿。热的表现如身热、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的表现显著,而湿的表示相对较轻; 很多人总是觉得身体的区别差异非常大,特别是对于脾胃湿热和,肝胆湿热脾胃虚寒证,一般都是可以通过食疗的方式来进

中成药

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药品种名单,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下载 序号病证药品名称全国文号数量生产厂家 一内科用药 1 感冒 1 风寒证感冒清热颗粒163 2 风热证银翘解毒颗粒75 3 板蓝根颗粒400 4 暑湿证霍香正气滴丸(水) 5 秋燥证秋燥感冒颗粒 1 辽宁华源本溪三药 6 表里证小柴胡颗粒 62 7 气虚感冒证参苏胶囊 1 贵州信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2 咳嗽 8 风寒束肺证镇咳宁胶囊 1 成都康弘制药有限公司 9 风热犯肺证川贝枇杷口服液 10 燥邪犯肺证二母宁嗽丸53 11 寒痰阻肺证宣肺止嗽合剂 1 甘肃普安制药有限公司 12 热痰阻肺证肺力咳胶囊 1 贵州健兴药业有限公司 13 痰湿阻肺证二陈丸19 14 气阴虚证养阴清肺膏 22 15 肝火犯肺证黛蛤散 3 3 哮病 16 寒痰阻肺证定喘膏 3 17 热痰壅肺证蠲哮片 1 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8 寒热错杂证降气定喘丸 1 广州中一药业有限公司 19 肺肾两虚证蛤蚧定喘胶囊 1 三金集团桂林三金生物药业有限4 喘病 20 外寒内饮证小青龙颗粒41 21 热邪壅肺证清肺消炎丸 1 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2 热痰阻肺证葶贝胶囊 1 南风集团垣曲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23 痰湿阻肺证咳喘顺丸 4 24 肺肾两虚证金水宝胶囊 1 江西济民可信金水宝制药有限公司 25 脾肾阳虚证痰饮丸 1 西安正大制药有限公司 5 肺痈 26 痰热壅肺证金荞麦片 2 6 温病高热 27 时疫高热清瘟解毒片10 28 气分热盛证瓜霜退热灵胶囊 2

29 营血热盛证紫雪32 30 热入心包证安宫牛黄丸10 7 中暑 31 暑热证清暑益气丸 1 北京同仁堂 32 暑湿证保济丸 6 33 8 胃脘痛 34 饮食积滯证越鞠保和丸18 35 气滯血瘀证元胡止痛片262 36 脾胃气虚证香砂六君丸94 37 脾胃虚寒证桂附理中丸45 38 胃阴虚证阴虚胃痛颗粒 1 辽宁华源本溪三药 39 肝胃不和证气滯胃痛颗粒 40 寒热错杂证荆花胃康胶丸 1 天津天士力9 呕吐 41 肝胃不和证加味左金丸 2 10 吞酸、嘈杂 * 肝胃不和证加味左金丸 2 42 脾虚食滯证香砂平胃丸16 11 痞满 43 脾胃气虚证六君子丸23 44 脾虚食滯证加味保和丸 5 12 泄泻 45 脾虚湿阻证参苓白术丸10 46 脾胃虚寒证补脾益肠丸 2 47 脾肾阳虚证四神丸41 48 食滯胃肠证保和丸241 49 大肠湿热证复方黄连素片123 50 暑湿证六合定中丸55 13 痢疾 51 大肠湿热证葛根苓连微丸 14 腹痛 52 脾胃虚寒证参桂理中丸 5 53 寒凝气滯证十香暖脐膏 5 15 便秘 54 气虚证便秘通 2 55 血虚肠燥证麻仁润肠丸 4 56 阳明实热证牛黄解毒片400 16 食积 57 脾虚食滯证健胃消食片44

中医常见病症

中医常见病症 1.感冒 / 上呼吸道感染 【病机】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关键在于卫气之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重有关。侵犯肺卫的途径有二,或从口鼻入,或从皮毛内侵。临床表现有风寒、风热、暑湿三证。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2.咳嗽 / 急(慢)性支气管炎 【病机】咳嗽的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三拗汤用麻杏草) + 止咳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二陈平胃散=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化痰黄芩栀,桔梗麦冬桑贝知,瓜蒌橘红茯苓草,痰火犯肺咳嗽止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黛蛤散=青黛+蛤蚧)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桑甘沙天麦扁玉 3.哮病 / 支气管哮喘 【病机】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的产生主要由于人体津液不归正化,凝聚而成痰。 1)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宣肺清热,化痰定喘—定喘汤 3)寒包热: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 + 石膏汤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平喘固本五味参,冬虫夏草酌坎脐;胡桃沉香灵磁石,款冬半夏合橘红 6)肺睥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四君子+陈皮半夏 7)肺肾气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二陈汤+熟地、当归) 4.喘证 / 慢性支气管炎 【病机】喘证的发病机理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脾,外邪或它脏侵袭,使肺失宣降,肺气胀满,呼吸不利而致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 华盖散=陈麻人荆防白借书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化痰热,宣肺平喘—桑白皮汤=皮二母亲射前龙(桑白皮黄芩知母贝母射干瓜蒌皮前胡地龙)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 +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乌郎只是木沉香(乌药槟榔枳实木香沉香) 6)肺气亏耗: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生脉散(党国五芪虫) 7)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8)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蛤蚧粉=人参+蛤蚧) 5.肺痨 / 肺结核 【病机】从“痨虫”侵犯的病变而言,则主要在肺。肺功能不强,或因其它脏器病变耗伤肺气,导致肺虚,则“痨虫”极易犯肺,侵蚀肺体,而致发病。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二冬二百沙玉及(北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百合白及百步) 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参苓白术散 4)阴阳虚损: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补天大造参术芪,归芍山药远志随,枣仁杞子紫河车,龟鹿茯苓大熟地

中医内科常见证型及症状表现

中内 肺系疾病 1感冒:风寒 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 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 暑湿去暑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2咳嗽:风寒恶寒发热, 风热发热重 风燥口舌干燥 痰湿痰多 痰热痰有腥味 肝火犯肺烦躁易怒,胁肋痛 肺阴亏损烦热,阴虚 3哮病冷哮鸡鸣音 热哮吼 肺脾气虚脾虚:四肢不温,拉肚子 肺肾两虚腰膝酸软 风哮时发时止 4喘证风寒恶寒发热 表寒里热恶寒发热,痰黄 痰浊痰多 肺虚出汗,虚脉,细脉,弱脉 肾虚腰膝酸软 5肺胀风寒泡沫痰 痰热痰红色 痰瘀阻肺舌头紫色 痰蒙神窍神志嗜睡 肺肾气虚腰膝酸软,呼多吸少 阳虚水泛水肿 6肺痈初期痰粘液性 成痈期腥痰 溃脓期米白色痰 恢复期潮热盗汗 7肺痨肺阴亏损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虚火灼肺热多,烦热,口渴心烦,男子遗精 气阴耗伤畏风,怕冷,自汗盗汗并见 2胸痹心血瘀阻舌有没有瘀斑 气滞心胸叹气

痰浊闭阻舌胖大有齿痕 寒凝心脉手足不温 气阴两虚阴虚烦热潮热 心肾阳虚腰膝酸软 3不寐肝火扰心情志加重 痰热扰心舌苔黄腻 心脾两虚不爱吃脾虚纳差 心肾不交腰膝酸软 胃病 1胃痛寒邪客胃得热缓解 肝气犯胃:叹气协痛 饮食伤胃暴饮暴食 湿热中阻口中甜腻 胃阴亏耗隐痛 淤血停胃刺痛 脾胃虚寒得食缓解 2呕吐外邪犯胃起病急 食滞内停呕吐食物 痰饮内阻呕吐痰涎 肝气犯胃情志 脾胃气虚呕吐拉肚子 胃阴不足饥不欲食 3腹痛寒邪内阻 温湿壅滞 肝郁气滞 淤血内停 中虚脏寒 4泻泄 寒湿水样便 食滞不消化食物 湿热大便黄褐色 脾胃虚弱大便时干时溏 肾阳虚衰清早拉肚子五更泄泻 肝虚乘脾腹中雷鸣切痛 5痢疾寒湿白多赤少 湿热赤白脓血 疫毒高热 阴虚口干心烦 虚寒形寒畏冷 脾胃虚弱

常见体质证型

分析: 随机抽样病例300例,其中肝胆湿热兼脾气虚1例,肝火炽盛1例,肝火炽盛兼肝气郁滞1例,肝火炽盛兼脾气虚3例,肝火炽盛兼肾气虚3例,肝火炽盛兼肾阳虚1例,肝火炽盛兼痰湿困脾1例,肝气郁滞1例,肝气郁滞兼脾阳虚1例,肝气郁滞兼心阴虚1例,肝血虚3例,肝血虚兼内热1例,肝血虚兼肾阴虚1例,肝阴虚1例,内热2例,内热兼肝血虚1例,内热兼肾阳虚1例,内热兼痰湿困脾1例,脾气虚11例,脾气虚兼肝胆湿热1例,脾气虚兼肝火炽盛7例,脾气虚兼肝气郁滞6例,脾气虚兼肝血虚1例,脾气虚兼肝血瘀阻1例,脾气虚兼肝阴虚1例,脾气虚兼内寒1例,脾气虚兼内热3例,脾气虚兼脾胃湿热1例,脾气虚兼肾阳虚6例,脾气虚兼肾阴虚9例,脾气虚兼肾阴虚内热8例,脾气虚兼湿热1例,脾气虚兼痰湿困脾7例,脾气虚兼胃火炽盛14例,脾气虚兼阴虚1例,脾气虚兼心火炽盛1例,脾胃湿热1例,脾阳虚1例,脾阳虚兼肝气郁滞1例,脾阳虚兼脾胃湿热1例,气虚4例,气虚兼肝气郁滞1例,气虚兼肾阳虚1例,气虚兼肾阴虚1例,气虚兼肾阴虚内热2例,气虚兼湿热1例,气虚兼胃火炽盛2例,肾气虚8例,肾气虚兼肝火炽盛16例,肾气虚兼肝气郁滞9例,肾气虚兼内热3例,肾气虚兼脾胃湿热4例,肾气虚兼肾阳虚4例,肾气虚兼肾阴虚2例,肾气虚兼肾阴虚内热5例,肾气虚兼痰湿困脾16例,肾气虚兼胃火炽盛15例,肾气虚兼心血瘀阻1例,肾气虚兼心阴虚2例,肾气虚兼阳虚4例,肾阳虚2例,肾阳虚兼肺热炽盛1例,肾阳虚兼肝阴虚2例,肾阳虚兼内热1例,肾阳虚兼肾阴虚内热1例,肾阳虚兼痰湿困脾2例,肾阴虚2例,肾阴虚兼肝血虚1例,肾阴虚兼脾气虚2例,肾阴虚兼肾气虚3例,肾阴虚兼肾阳虚1例,肾

中医技能速记口诀

中医诊断公式 望神=目光+气色+神情+体态 精神好+双眼有神+对答自如=得神 疲倦+迟钝+萎靡+不爱说话=少神 呆滞+郑声+意识模糊=失神 狂乱+昏倒=失神 久病+好转现象+面色红妆+索食=假神→临终 中老年+高血压+突然昏倒=中风→半身不遂 既往病史+突然倒地+抽搐+双目上视=痫 恶寒+发热+类感冒象=表证 苔薄白+脉浮+清涕+白痰+病程短+恶寒=风寒 苔薄黄+脉数+黄痰+稠涕+咽痛=风热 畏风+多汗+头痛=伤风 肢冷+冷汗+神色淡漠+气微+脉微=亡阳 身热+油汗+脉疾+烦躁+皮肤瘪=亡阴 畏寒+肢冷+舌淡+神疲+长病程+脉迟=阳虚 潮热+盗汗+舌红+苔少+长病程=阴虚 神疲+面色少华+乏力+劳后加重+脉虚无力=气虚 呼吸节律不规+口张+大汗+瘫软+脉微=气脱 胀痛+憋闷+嗳气+受情绪影响大+按之无形+时轻时重=气滞突然昏倒+剧痛+口闭+窒息感=气闭 面唇色淡+头晕眼花+月经少+舌淡+脉细=血虚 疼痛或发热固定+针刺样痛+青紫+异常包块=血瘀 出血+舌绛+脉数+紫疹=血热 冷痛+麻木+暖后减轻++局部青紫+面唇淡紫=血寒 干+渴+瘦+脉细=津亏 凹陷性水肿+腹水征+小便不利+苔滑腻=水停

痰清+痰多+振水音+胸水征+肠鸣音强+桶状胸=饮证闷+胀+食欲不振+苔白腻+倦+稀便=内湿 气虚+血虚=气血两虚 气虚+血瘀=气虚血瘀 气虚+出血=气不摄血 急性大出血+气虚+休克征=气随血脱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 气虚+失水=气不固津 急性大失水+气虚=气随津脱 内湿+气虚=气滞津停 干燥+血虚+长病程=津血两亏 痰证+瘀证+长病程=痰瘀互结 心悸+气虚=心气虚心悸+阳虚+气虚=心阳虚 亡阳+心阳虚病史+急性发作=心阳暴脱 血虚+心悸=心血虚 阴虚+心悸=心阴虚 心悸+胸闷+血瘀+急性心痛病史=心脉痹阻 呆+闷+郁+痰+昏=痰蒙心窍 神志亢盛+口舌生疮+火热征=心火亢盛 狂躁+心火亢盛前兆+气郁病史=痰火扰心 心火亢盛征病史+尿路刺激征=小肠实热 补充,淋+漓+涩+痛=尿路刺激征 低声咳嗽+气虚+易感冒=肺气虚 干咳+咯血+阴虚+长病程=肺阴虚 干咳+痰少+痰不易排出+短病程+感冒征=风燥犯肺久咳+寒水征+喘息=寒饮阻肺 高烧+喘咳+黄色痰涕=痰热壅肺 腹痛+脓血+稀便+暴泻+便后肛灼=大肠湿热 高烧+口渴+便秘+急性加重+腹胀痛+烦躁=肠热腑实长病程+便秘+失水病史=肠燥津亏

常见中医病证

常见中医病证(蓝字部分为2016版与旧版不同之处)一、感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 1.风寒束表证——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参苏饮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咳嗽、咳痰。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 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 (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 3.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4.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一)发作期 1.冷哮证——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证——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证——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 5.虚哮证——平喘固本汤 6.喘脱危证——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二)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一)实喘 1.风寒壅肺证——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证——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证——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五磨饮子 (二)虚喘 1.肺气虚耗证——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证——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证——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痨: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 1.肺阴亏损证——月华丸 2.虚火灼肺证——百合固金汤合秦昊鳖甲散 3.气阴耗伤证——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4.阴阳虚损证——补天大造丸 六、心悸:病人自觉心中悸动,警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 1.心虚胆怯证——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证——归脾汤 3.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4.心阳不振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5.水饮凌心证——苓桂术甘汤 6.瘀阻心脉证——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痰火扰心证——黄连温胆汤 七、胸痹: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 1.心血瘀阻证——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证——柴胡疏肝散 3.痰浊闭阻证——栝楼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 一、本类药物性味多味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 二、作用及适应证 清热燥湿:主要用于湿热证 1.肠胃湿热:呕吐、泄泻、痢疾腹痛 2.肝胆湿热:黄疸、胁肋胀痛、口苦尿赤。 3.湿热下注:带下色黄、热淋灼痛 4.湿热流注于关节:关节红肿热痛 5.湿温或暑温夹湿:身热不扬,胸膈痞闷,舌苔黄腻 6.湿疮、湿疹 三、使用注意 苦寒性燥之品,易于伤津败胃,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及阴亏者慎用。 黄芩 1.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主产于山西、河北、河南等地,以山西产量最多,质量最好。 2.炮制:生用、酒炙或炒炭用 3.别名:元芩、枯芩 黄芩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 A.功效应用 1.清热燥湿:本品善清中上焦湿热湿热,尤善清上焦肺火。

(1)湿温或暑湿胸脘痞闷、身热不扬、恶心呕吐。 (2)大肠湿热之泄泻、痢疾腹痛配伍黄连、葛根,如:葛根芩连汤。 (3)肝胆湿热之黄疸。配伍茵陈蒿、栀子等。 (4)湿热下注膀胱之热淋涩痛。配伍木通、白茅根、车前子等。 2.泻火解毒: (1)肺热咳嗽。善清肺火。单味药应用,如;清金散。(2)热病烦渴、面赤便秘 (3)痈疮肿毒、咽喉肿痛 (4)邪在少阳,往来寒热。配伍柴胡、半夏等,如:小柴胡汤。 3.凉血止血:血热出血 4.清热安胎:胎热不安 用法用量3~10克。清热多生用,安胎炒用,止血炒炭。 黄芩分枯芩与子芩。枯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体轻主浮,善清上焦肺火,而治肺热咳嗽痰黄之证;子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中实而坚,体重主降善泻大肠湿热,而治湿热泻痢腹痛之证。 B.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C.黄芩含黄酮类,其中以黄芩甙元、黄芩甙为主要有效成分。 D.药理作用

中医基本证型

一肺系病证六)肺痨三脑系病证三、脾胃系病证一)感冒1)肺阴亏损证一)头痛一)胃痛 1.风寒束表证2)虚火浊肺证1风寒头痛1)寒邪客胃证 2.风热犯表证3)气阴耗伤证2风热头痛2)饮食伤胃证 3.暑湿伤表证4)阴阳虚损证 3.风湿头痛3)肝气犯胃证 4.气虚风寒七)肺胀 4.肝阳头痛4)湿热中阻证 5.阴虚风寒1)痰浊壅肺证 5.血虚头痛5)瘀血停胃证二)咳嗽2)痰热郁肺证6肾虚头痛6)胃阴亏耗证 1.风寒袭肺证3)痰蒙神窍证7瘀血头痛7)脾胃虚寒证 2. 风热犯肺证4)阳虚水泛证8痰浊头痛二)痞满 3. 风燥伤肺证5)肺肾气虚证二)眩晕1)饮食内停证 4. 痰湿蕴肺证八)肺痿 1.肝阳上亢2)痰湿中阻证 5. 痰热郁肺证1、虚热证 2. 气血亏虚3)湿热阻胃证 6. 肝火犯肺证2、虚寒证 3. 肾精不足4)肝胃不和证 7. 肺阴亏耗证 4. 痰湿中阻5)脾胃虚弱证三)哮病二、心系病证 5. 痰郁化火6)胃阴不足证1. 发作期一)心悸 6. 瘀血阻窍三)呕吐 1)冷哮证1)心虚胆怯证三)中风1、实证 2)热哮证2)心血不足证 1. 中经络1)外邪犯胃证 3) 寒包热哮证3)阴虚火旺证1)风痰入络2)食滞内停证 4) 风痰哮证4)心阳不振证2)风阳上扰3)痰饮内阻证 5) 虚哮证5)水饮凌心证3) 阴虚风动4)肝气犯胃证2. 缓解期6)瘀阻心脉证4) 痰热腑实2、虚证 1)肺脾气虚证二)胸痹5) 痰火瘀闭1)脾胃气虚证2)肺肾两虚证1、心血瘀阻证6) 痰浊瘀闭2)脾胃阳虚证四)喘证2、气滞心胸证7) 脱证3)胃阴不足证1.实喘3、痰浊闭阻证 2. 恢复期四)噎膈 1)风寒壅肺证4、寒凝心脉证1)风痰瘀阻1)痰气交阻证2)表寒肺热证5、气阴两虚证2)气虚络瘀2)瘀血内结证3)痰热郁肺证6、心肾阴虚证3) 肝肾亏虚3)津亏热结证4)痰浊阻肺证7、心肾阳虚证四)癫狂4)气虚阳微证5)肺气郁痹证三)真心痛1)癫—痰气郁结五)呃逆2.虚喘1.气虚血瘀2)癫—心脾两虚1)胃中寒冷1)肺气虚耗证1)寒凝心脉3)狂—痰火扰神2)胃火上逆2)肾虚不纳证2)正虚阳脱4)狂—痰热瘀结3)气机郁滞3)正虚喘脱证四)不寐5)狂—火盛阴伤4)脾胃阳虚五)肺痈1、肝火扰心五)痫病5)胃阴不足 1. 初期2、痰热扰心1)风痰闭阻六)腹痛 2. 成痈期3、心脾两虚2)痰火扰神1)寒邪内阻证

脾热与脾胃肝胆湿热的治疗

脾热 脾热主要症状有唇红,咽干,心烦,腹胀感或疼痛,大便秘结,小便黄短等。 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心脾积热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因素,其他还有心火旺盛、阴虚内热夹湿等原因。 治疗上主要是清心脾积热,常用药物有栀子、黄芩、连翘、大黄、木通、甘草等。 一般的脾热可以用绿豆百合粥。绿豆百合粥清热,生津,可以去脾热,严重的脾热可以在前面的粥里加金银花。 适度的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增强体质。另外,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蔬菜、瓜果,忌食辛辣食物,戒除烟酒,尤其是不能饮酒,少吃牛肉、羊肉等“上火”的食物。还要注意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同时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千张纸10克射干12克虫蜕8克马勃12克青果15克,麦冬15克,石斛15克,生地15玄参12克甘草5克。2剂服三天,连服10剂(15天)。脾胃湿热吃什么中成药? 脾胃湿热又叫中焦湿热 答一:黄柏(颗粒冲剂)10g/日,送服参苓白术散 答二1脾胃虚寒证。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满时减,腹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温,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小腹下坠,腰腹酸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阴寒之气内盛,水湿不化,见口泛清水,大便溏泄,甚则完谷不化,小便不利,水肿。妇女带下清稀、腰腹酸沉,属寒湿下注。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主治脾胃虚弱引起的饮食不化,倒饱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补中益气丸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 2脾胃气虚精神疲惫,全身乏力,不思乳食,或拒食,伴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大便溏薄或夹有乳食残渣,舌质淡、苔白,脉细弱。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3湿困脾阳脾胃湿热证多见脘腹胀满,痞闷不舒,恶心纳呆,口干不思饮或饮而不多,口中粘腻,大便粘滞不爽或秘结,舌质淡红或红,舌苔黄腻,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口甜粘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茵陈五苓散葛根芩连汤 4 阴虚火旺,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或伴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疼痛,伴头昏,腰酸乏力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玉女煎,龟芪参口服液玉盘消渴片

中医内科选择题

中医内科学选择题汇总 一、单项选择题 1、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或伴有鼻紐,齿紐,便血,尿血或发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治疗首选: A、归脾汤 B、十灰散 C、茜根散 D、知柏地黄丸 E、加味清胃散 2、通瘀煎适用于厥证的哪一种 A、气厥实证 B、气厥虚证 C、血厥实证 D、血厥虚证 E 、痰厥证 3、《证治汇补,郁证》指出“郁证虽多,皆因气不周流。”并据此提出下列哪些治疗原则 A、破气为先 B、散气为先 C、补气为先 D、降气为先 E、顺气为先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实喘的表现 A、呼吸深长 B、吸入为快 C、气粗声高 D、痰鸣咳嗽 E、脉数有力 5、痫症的病理因素以下以下哪项为主 A、气滞 B、血瘀 C、火 D、痰 E、食滞 6、下列名称有哪一项不属于泄泻 A、濡泄 B、飨泄 C、五更泄 D、大瘕泄 E、暑泄 7、称阳痿为阴痿的医书是 A、《灵枢.经筋》 B、《素问.痿论》 C、《景岳全书》 D、《诸病源候论》 E、《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腹痛的辩证 A、寒 B、热 C、虚 D、实 E、痰 9、鼓胀肝脾血瘀证的常用治疗主方是 A、调营饮 B、血府逐瘀汤 C、膈下逐瘀汤 D、茜根散 E、桃红饮 10、痿证与痹症的鉴别重点是 A、发热与否 B、肢体能否活动 C、病程长短 D、肌肉是否萎缩 E、疼痛与否 11、患者小便不爽,点滴短少二天,伴头痛鼻塞,咳嗽咽干,烦渴欲饮,呼吸气短,舌苔薄黄,脉浮数属: A、肝郁气滞之癃闭 B、肺热壅盛之癃闭 C、膀胱湿热之癃闭 D、尿路阻塞之癃闭 E、膀胱湿热之癃闭 12、风寒头痛常用方剂为 A、川芎茶调散 B、芎芷石膏汤 C、桑菊饮 D、羌活胜湿汤 E、天麻钩藤饮 13、肾虚腰痛的特征 A、热通 B、冷痛 C、刺痛 D、重痛 E、隐痛 14、患者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属下列哪项胁痛 A、肝气郁结证 B、瘀血停着证 C、肝胆湿热证 D、肝阴不足证 E、肝火旺盛证 15、我国最早的肺痨专著是 A、《外台秘要》 B、《红炉点雪》 C、《理虚元鉴》 D、《十药神书》 E、《丹溪心法》 16、“胃不和则卧不安”的临证方剂为 A、黄连温胆汤 B、黄连阿胶汤 C、安神定志丸 D、天王补心汤 E、半夏絉米汤 17,气虚发热在治疗时当采用下列哪一类药物 A、辛散之剂 B、苦寒之剂 C、酸收之剂 D、甘温之剂 E、养血之剂 18、下痢稀薄,带有白冻,甚则滑脱不禁,或腹部隐痛,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腰酸怕冷,舌淡苔白,脉沉细弱。其治法为 A、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B、温中补中,升清举陷 C、温中散寒,消积导滞 D、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E、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19、水肿的治疗,《内经》提出“开鬼门”一法,是属于八法中的 A、吐法 B、补法 C、汗法 D、消法 E、和法

中医内科常见症型归纳

1、感冒所有证型: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加减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加减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速记歌诀:寒荆热银暑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2、咳嗽所有证型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三拗汤用麻杏草) + 止嗽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化痰黄芩栀,桔梗麦冬桑贝知,瓜蒌橘红茯苓草,痰火犯肺咳嗽止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黄芩泻白散+黛蛤散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桑甘沙天麦扁玉 速记歌诀: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3、哮病证型 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 + 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华盖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味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平喘固本五味参,冬虫夏草酌坎脐;胡桃沉香灵磁石,款冬半夏合橘红 6)肺睥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四君子+陈皮、半夏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二陈汤+熟地、当归)速记歌诀: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虚平肺六肾生金。 4、喘证所有证型: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 华盖散=陈麻人荆防白借书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化痰热,宣肺平喘—桑白皮汤=皮二母亲射前龙(桑白皮黄芩知母贝母射干瓜蒌皮前胡地龙)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 +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乌郎只是木沉香(乌药槟榔枳实木香沉香) 6)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生脉散(党国五芪虫) 7)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8)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蛤蚧粉=人参+蛤蚧)速记歌诀:喘寒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五气郁, 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黑锡。 5、肺痨所有证型: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二冬二百沙玉及(北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百合白及

全国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

沈舒文,全国名老中医,教授,著名中医消化病专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30余载,学验俱丰,对脾胃病的治疗有独特风格和经验。本期介绍其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食道炎、胃寒经验。 一、半夏黄连配枳实,消痞散结治痞满。 痞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半夏配黄连是张仲景半夏泻心汤的核心配伍组药,体现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的配伍组方治疗思想。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中的枳实消痞丸是在半夏泻心汤、枳术丸的基础上取其核心配伍衍化而来,治疗脾胃虚弱,寒热互结之痞满。沈老其法而不泥其方,抽取辛开苦降,消痞散结之半夏、黄连、枳实,作为配伍组药之核心,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寒热互结,脾胃气滞之胃脘痞满。若病发于脾胃气虚,而见胃脘痞满,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常配人香砂六君子汤。 典型病例:刘某某,女,42岁。胃脘痞满,伴疼痛5年余,近3年来逐渐加重,困倦乏力,不思饮食,嗳气,排便不畅,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报告:中度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伴中度肠上皮化生。舌质暗红,苔厚腻微黄,脉沉细弦。中医诊断:胃痞,证属寒热互结,脾虚胃滞。治疗予以消痞散结,健脾行气之剂。处方:法半夏、佛手各10克,黄连6克,枳实、党参、白术、刺猬皮、生牡蛎、枸橘各15克,穿山甲5克(研末冲服),半枝莲30克,炙甘草4克。患者服药14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再以上方化裁调治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半年后胃镜检查报告: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检报告:慢性萎缩性胃炎。 二、小陷胸汤配苏梗,开结降气治食道炎。 沈老认为,反流性食道炎若胸骨后不适,胃脘痞满,反流,口苦,为痰热互结,胃气逆阻为患,用张仲景小陷胸汤(半夏、黄连、瓜蒌)配苏梗形成配伍组药开痰结、降胃气治疗。其中半夏与黄连配伍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润降,得半夏;黄连清热开结化痰,配苏梗宽胸润降胃气。若胸骨后有灼热感,口干不欲饮,为胃阴不足,此组药配自拟滋胃汤(太子参、麦冬、石斛)以润为降,反酸配刺猬皮制酸和胃。 典型病例:李某某,男,62岁。患者近两月逐渐出现胸骨后不适,偶有灼痛,泛酸,呃逆,伴咯痰黏稠,咯之不爽,口苦,舌红苔黄稍腻,脉滑。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B级)。中医辨证为痰热结胸,胃气逆阻。治以辛开苦降,清化痰热,润降胃气。处方:法半夏、瓜蒌、浙贝母、桔梗、苏梗、佛手各10克,黄连、旋覆花各6 克,刺猬皮15克,炙甘草5克。7剂,水煎分早、晚服。 二诊:胸骨后灼痛较前好转,但食入后反酸,呃逆,胃脘疼痛,咯黏痰,咯之不利,夜间休息差,舌淡红,苔黄少,脉缓。中医证属痰热,气血不畅兼阴虚,治以清化痰热,滋阴润降,行气活血。处方:法半夏、蒲黄、佛手、麦冬、瓜蒌、五灵脂各10克,太子参20克,石斛12克,苏梗8 克,刺猬皮15克,黄连、炙甘草各6克。14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 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舌稍红,苔薄白,脉沉细。再服二诊方加减调治1 月,症状完全消失。复查胃镜刀;:食管黏膜未见异常。 三、良附丸配炙黄芪饴糖,温中补虚治胃寒。 良附丸出自于《良方集腋》,由高良姜、香附组成,高良姜温胃散寒止痛,香附理气

中医的脾虚证包括三种

中医的脾虚证包括三种

中医的脾虚证包括三种脾虚包括三种:1,没有胃口吃东西、不想吃任何食物;2,消化不良,刚刚吃的东西都没有消化就通过粪便排出来;3,吸收营养的功能差。纳呆,中医症状名,指胃的受纳功能呆滞,故名,也称“胃呆”。即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症状。如果胃口不好,常有饱滞之感的,称为“胃纳呆滞”。纳是容纳的意思。中医讲水谷(饮食)由口经食道,进入、容纳于胃,故称胃主受纳(受,接受;纳,容纳)。胃的受纳功能降低,食欲减退,又称纳呆、纳少或食少。食少纳呆之证,大抵不外虚、实两类。所谓实者,是由邪气有余,干犯胃府而致胃气不降。凡证属实者,皆有实证实脉等一派有余之象。去其有余之邪,则胃气复常,而饮食自能如常。所谓虚者,由于正气不足。其中有脾胃自身之虚者,也有由其他脏腑之虚损而累及于脾胃者。食少纳呆,无不关乎脾胃。脾胃之气健旺,升降自如,则能纳能化;脾胃之气虚或气滞,则出现食少纳呆。食少纳呆有虚实之分。其实者,或由气滞、或因湿困、或由食伤、或因热盛,皆可导致脾胃气机不畅而致食少纳呆。其虚者,不外脾胃阳气虚弱与阴血亏少。大抵实证多见于暂病,虚证多见于久病。亦有虚实挟杂者。纳呆夹杂的症状纳呆食少:伴腹胀便溏,精神疲乏,舌淡者,为脾胃气虚。纳呆脘闷:伴头身重困,便溏苔腻者,属湿邪困脾。纳呆厌食:兼见嗳气酸腐,脘痛胀痛,苔厚腻浊者,为宿食停滞。纳少厌油:兼恶寒发热者,

为感冒所致;兼疲乏身困,胁肋胀痛,或有黄疸者,属肝胆湿热。饥不欲食:兼见胃中嘈杂、灼热,舌红少苔脉细者,为胃阴不足,虚火内扰,若兼胸胁苦满或腹满,心烦喜呕,脉弦者,为少阳胆热或肝胃不和。实证之治以祛邪为主。邪气去则脾胃之气复而自能饮食。因于气滞者,多由情态不遂、喜怒不解而肝郁不疏,肝气郁结不能疏泄则脾胃之气也因而呆滞。此证之治当分久暂而辨虚实。大抵初病可见胸胁胀满或疼痛者,为肝郁不疏,当以疏肝解郁为主。若久病肝郁已解而唯脾胃受损者,宜补益脾胃。若肝郁脾虚者。湿困脾胃,也较多见,或由外湿、或因内湿,皆可困阻脾胃气机而致食少纳呆,其症多见脘腹痞闷,身肢困重,舌苔白腻,治宜芳香辛散之剂等,宣气化湿以苏醒脾胃。食伤脾胃者,在上者以消食和胃为主;在下者以导滞通腑为主。若食伤脾胃,吐泻太甚,或攻伐太过,或迁延日久,脾胃受伤而难存虚证者,按虚证治。因于热盛而食少纳呆者,多见门苦苔黄等一派热象,但清其热,热去则胃气复,自能饮食。虚证之治以补益为主,当分阴阳气血。再辨是因于脾胃自身之虚,还是由他脏之病而累及者。对脾胃阳气虚者,可用甘温补益法。若由下焦阳虚,火不生土而致者,可用(补骨脂、肉豆蔻)补命火以生脾上。若脾胃气虚而兼食滞者,可用消补兼施。至于胃阴虚者,前面已经谈过。若由肾阴不足或血虚而致者,可用滋阴补血之品。脾胃气虚或气滞,食滞不化,肝郁乘脾,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