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唐律疏议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唐律疏议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唐律疏议的影响

论儒家思想对《唐律疏议》的影响

引言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以维护贵族特权与等级差异为本质,以“仁爱”“德治”“贵贵、尊尊、亲亲”为内容的儒家思想。至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孔子提出的“仁”与“德治”思想做出了发展。提出了“民贵君轻”等一系列提倡执政统治的关键在于是否得民心顺民意的思想,反对严苛的政策律法,主张宽刑薄税。儒家思想对统治阶级和贵族特权的维护以及它强调的家族观念、伦理道德规范,都十分迎合专制统治阶级的需要,既可以保护了专制特权,又可以稳定社会民心。自汉以来,董仲舒“罢辍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而“引经决狱”的出现,使儒家思想逐渐融入到封建法律体系之中。历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儒家思想法律化已经发展成熟,但仍未能最终完成。

唐建朝以来,统治者不断总结隋朝灭亡的原因,一改前朝的“严刑峻法”“法令、滋彰、朝令夕改”等弊端,提出了“画一之制,简而易从,约法之章,疏而不漏”的立法原则。同时还特别强调保持法律的稳定性,纵使变更法律也一定要“详慎而行之”。建国不久,唐高祖于武德年间主持制定《武德律》。之后,唐太宗于贞观年间制定《贞观律》。至唐高宗永徽元年,《永徽律》在《武德律》与《贞观律》的基础上修撰完成,之后唐高宗命长孙无忌等人以《律疏》的形式对《永徽律》进行逐条逐句的法律解释,务求在法律施行适用的过程中达到统一,因此该《律疏》与《永徽律》并称为《唐律疏议》。其中共分“名例、卫禁、职制、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十二篇,共三十卷。名例篇首先阐述了唐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相当于现代法律中的总则。其他篇目则详细阐述了囊括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民法、婚姻家庭法等方面的具体法律规定。

《唐律疏议》的制定,总结了两汉、魏、晋、南北朝,尤其是隋朝的经验,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以儒家经典为理论依据,以封建的伦理道德为其法律思想基础,成为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调整各方面社会关系的主要工具。最终完成了儒家伦理思想与封建法律制度的融合,真正实现了“法家之律,犹儒家之经”《唐律疏议》作为我国封建法律发展顶峰的代表,同时也是封建法律儒家伦理化的里程碑。

一、“德主刑辅”思想成为《唐律疏议》的指导思想儒家思想一贯主张“仁者爱人”,反对重刑,强调“宽仁慎刑”。隋朝历时30 年由盛转衰、迅速灭亡,给与了唐初期统治者最为直接与深刻的历史借鉴。文、炀两帝的专制暴戾使得朝野内外人人自危,民不聊生,在《开皇律》与《大业律》之外又设立了种种严苛重法:“凡盗边粮者,一升以上处死刑,家口没管”。又有:“盗一钱以上皆弃市”“窃盗以上,罪无轻重,不待闻奏,皆斩”。这些不断颁布的“法外之法”使得终隋一代的法律与刑法极为严酷却又十分混乱。“君自专,法自乱”是隋朝后期之乱的根本原因②,唐代统治阶级一直以隋朝的灭亡不断警醒自己,于法律制定的过程中,在使法律能够充分保障统治阶级的利益的前提下,也尽量保护和顾及到被统治阶级大众百姓的利益,最大可能的减少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利益摩擦,从而有效巩固其统治地位。以此为出发点,将维护封建礼教制度的儒家思想与法律充分的结合在一起,成为最有效的途径。

(一)“仁本刑末”思想的法制体现唐朝建立初期,国家还没有从隋朝的横征暴敛和多年的统一战争中恢复过来,“霜寒为灾,米谷踊贵”,满目疮痍,人民亟待休养生息。唐太宗李世民常以水喻民,以舟喻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不畏惧!③。唐太宗深恐激化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利益摩擦,重蹈隋末亡国的覆辙,以至于“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与百姓有利益否”④。因此,在《贞观律》的修订中,仁本刑末、宽仁慎刑的思想得到充分的体现。与前代法律相比,《贞观律》减少死罪九十二条,改流为徒七十一条,废除兄弟连坐皆死之法。至于“凡削繁去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至《唐

律疏议》,这种“德主刑辅”“务在宽简”的思想得到进一步体现。《唐律疏议》开篇写道:“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也”。表明“德礼犹如晓和阳,刑罚犹如昏与秋,言德礼与刑罚犹昏晓相须而成一昼夜,春阳秋阴相须而成一岁也”。这种德礼为主、刑罚为用的关系,体现在《唐律疏议》中就是刑罚手段的轻化和罪名律条的简化。唐律因袭隋朝律法,有所改变。在《唐律疏议》中只规定了笞、杖、徒、流、死五种刑罚,且每一刑罚皆有定数,而“累决笞、杖者,不得过二百”,死刑只得绞、斩,废除了腰斩、枭首、夷三族等酷刑,大大减轻了刑罚力度。同时,疏议中还列举《孝经》《礼记》《书经》《周礼》等儒家经典的记载说明五刑的来源,使得刑罚与儒家经义联系起来,务求刑罚为德礼之所用,达到“轻刑明威,大礼崇敬”的目的。

(二)“宽仁慎刑”思想的法制体现唐统治阶级以“宽仁”的儒家思想作为执政理念,在立法与司法过程中提倡“慎刑”这一原则。从唐初《武德律》《贞观律》到《唐律疏议》都逐渐减少死、刑的条目。在《唐律疏议》中,死刑条目只得一百一十一条,而对于死刑还需要上奏皇帝批准,根据《断狱篇》规定:“死罪囚,谓奏画已讫,应行刑者。皆三覆奏讫,然始下决”“不待覆奏报下而决者,流二千里。即奏报应决者,听三日,乃行刑,若限未满而行刑者,徒一年”。这一死刑复核制度,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死刑的泛滥。而除了对死刑的慎重对待,对于死刑以下其他罪行的犯罪,也依其轻重程度不同由不同机关进行审理,“杖罪以下,县决之。徒以上,县断定,送州覆审讫”“诸断罪应言上而不言上,应待报而不待报,辄自决断者,各减故失三等”。案件可能处以的刑罚越重,往往其复杂程度越高,涉及的人员越广。由更高级别的审理机关进行审理,是非曲直得以明辨的可能性越高,既避免由于下级官员能力不足或贪赃枉法而导致的冤案错案,又避免因为案件涉及面广而导致官员不敢据实以断。“慎刑”既体现在刑罚,也体现在刑讯。刑讯作为古代审理案件的重要手段之一,常常由于官员个人的原因导致刑讯的滥用,从而引发被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激化社会矛盾。为此《唐律疏议》中完整的规定了一个案件,从审理到执行的条件、过程、手段都做出了详尽限制规定。《断狱篇》中有“讯囚察辞理”的明确规定:“诸应讯囚者,必先以情,审察辞理,反覆参验;犹未能决,事须讯问者.,立案同判,然後拷讯,违者,杖六十”疏议曰:“故拷囚之义,先察其情,审其辞理,反覆案状,参验是非。犹未能决,谓事不明辨,未能断决,事须讯问者,立案,取见在长官同判,然後拷讯。若充使推勘及无官同判者,得自别拷。若不以情审察及反覆参验,而辄拷者,合杖六十”。这要求审讯的过程应当先审察案件的情由和供述,反复验看是非曲直,至于仍然不能明确辨别的,要邀请长官共同参与审判才能进行刑讯。另外,关于刑讯的具体实施规定:“诸拷囚不得过三度,数总不得过二百,杖罪以下不得过所犯之数。拷满不承,取保放之”,且“每讯相去二十日。若讯未毕,更移他司,仍须拷鞫,即通计前讯以充三度”。即是说,刑讯囚犯次数不可以超过三次,刑杖总数不得超过二百下,每次刑讯间隔二十天,所犯之罪若是杖罪及以下,那刑讯时的总数又不得超过所犯罪行应处刑罚的数目,即使转移到别的机关进行审讯,刑讯的次数及总数也应与之前的刑讯共同计算。同时,法律还严禁使用“他法”进行刑讯,“谓拷囚於法杖之外,或以绳悬缚,或用棒拷打,但应行杖外,悉为“他法”。犯者,合杖一百”。这一系列的规定,极为有效的规范了案件审理的过程和手段,虽然刑讯仍作为合法手段存在于审理之中,但是对于刑讯的诸多严格限制仍然起到了保护被统治阶级利益、安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同时也达到了统治者所追求的“宽仁”“慎刑”的目的。二、《唐律疏议》中君权贵族等级的保护儒家思想以维护封建礼法制度为核心,提出“三纲五常”的社会秩序关系,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的理论,儒家礼法思想开始逐渐融入法律制度当中,而那些直接危害社会等级秩序和儒家伦理纲常的罪行,被统治阶级作为最严重的犯罪行为,规定了最严厉的制裁内容,其立法宗旨就在于维护儒家所提倡的三纲五常和道德礼教。历经数代的发展,至《北齐律》

②的制定,被统治者视为直接危害其根本利益的十种严重犯罪以“重罪十条”的制度确立起来,包括“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凡触犯以上罪行的人,一律从严惩处,且不能适用普通的赦免、减刑等司法特权。隋开皇元年,隋文帝制《开皇律》,沿袭北齐重罪十条的规定,改名为“十恶”,分别是“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后隋炀帝去其二改为“八恶”《唐律疏议》。继承《开皇律》中的“十恶”,并表明:“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十恶”所侵犯的客体是宗法礼教、伦理纲常,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危害君主专制统治和封建政治制度,二是违反道德人伦。(一)君为臣纲封建统治中,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位于统治阶级的顶点,自秦朝大一统之后,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日益发展完善。儒家思想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君主专制的需要,极力宣扬君主权力的神圣不可侵犯,称皇帝为“天子”,其“受命于天”“奉上天之宝命,同二仪之覆载,作兆庶之父母”,且“与天地合德,与日月齐明”。儒家认为君与普通人是不同的,天选其为万民之父母,他的出现是顺应天意的,只要君王能够“以德配天”就可以永久的享有统治地位,甚至万寿无疆。而作为百姓臣民就应当无条件的服从于君王的领导和统治,即是儒家所阐述的德的最根本要求“忠”。所谓“忠,德之正也”,而“善莫大于忠,恶莫大于不忠”,应当做到“为子为臣,惟忠惟孝”。在儒家思想与封建律法完美结合的《唐律疏议》中,十恶以罪行严重程度为顺序,首先列出了谋反、谋大逆、谋叛以及大不敬四项严重危害君臣之义的不忠行为。“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谓将有逆心,而害於君父者,则必诛之”“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六曰大不。。敬。谓盗大祀神御之物、乘舆服御物;盗及伪造御宝;合和御药,误不如本方及封题误;若造御膳,误犯食禁;御幸舟船,误不牢固;指斥乘舆,情理切害及对捍制使,而无人臣之礼”。在前三条罪行中,法律规定并不需要有具体实施的言论与行为,仅仅是有“谋”的思想就已经构成犯罪,即疏议中解释的“将有逆心”、“有无君之心”“遂起恶心”、。大不敬的获罪则有许多是由于过失与失误的行为,包括“误违本法”“封题、有误”“误不依经”“误不牢固”、、,若非因为过失而是故意为之,就等同谋反来科罪。由于违反了封建社会中最为重视的君臣纲,所以谋反大逆被处以的刑罚最为严厉,除本人处以死刑外,亲人也会遭受严重的刑罚。《唐律疏议》规定:“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祖孙、兄弟、姐妹若部曲、资财、田宅并没官。男夫年八十及笃疾,夫人年六十及笃疾者,并免。伯叔父、兄弟之子皆流三千里,不限籍之同异。即虽谋反,辞理不能动众,威力不足率人者,亦皆斩,父子、母女、妻妾并流三千里,资财不在没限。其谋大逆者,皆绞”。对于做出这样的处罚,《唐律疏议》给出的解释是:“谋反大逆,罪极诛夷,污其室宅,除恶务本”。《唐律疏议》中除了以刑罚惩治危及君主权威社稷安定的犯罪来维护君权之外,还以特赦的区别来凸显君主权力的与众不同和神圣。《唐律疏议》中关于罪犯的存留养亲又遇恩赦有这样一段问答对话,针对的是死刑犯经上请得获批准权留养亲与犯流罪之人依律权留养亲,二者遇皇帝恩赦所产生的不同后果。“问:死罪是重,流罪是轻。流罪养亲,逢赦不免;死罪留侍,蒙得会恩。则死刑何得从宽,流坐乃反为急,轻重不类,义有惑焉。答曰:死罪上请,唯听敕裁。流罪侍亲,准律合住。合住者,须依常例;敕裁者,已沐殊恩。岂将恩许之人,比同曹判之色?以此甄异,非为重轻”。律疏给出的解释是,死罪之人权留养亲乃是经皇帝批准的,属于“已沐殊恩”之人,而流罪权留养亲乃是依法律规定的,那么经由皇帝特批的人自然比一般的人更加有理由享有更多的“恩赦”。(二)“八议”与贵族特权儒家自古提倡“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代出现“八辟”的制度,但尚未作为法律条文明确写入法律中来。随着法律儒家化进程的发展,在曹魏制定《新律》的时候,首次将“八辟”改为“八议”正式写入国家法典中来,使这一贵族等级特权法律化制度化。《唐律疏议》在前代的基础上,将“八议”发展为一套完整周密

的贵族特权制度。疏议曰:“其应议之人,或分液天潢,或宿侍旒,或多才多艺,或立事立功,简在帝心,勋书王府。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衷,曹司不敢与夺。此谓重亲贤,敦故旧,尊宾贵,尚功能也”。这“八议”分别是:一曰议亲,谓皇帝袒免以上亲及太皇太后、皇太后缌麻以上亲,皇后小功以上亲;二曰议故,谓故旧;三曰议贤,谓有大德行;四曰议能,谓有大才艺;五曰议功,谓有大功勋;六曰议贵,谓职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及爵一品。七曰议勤,谓有大勤劳;八曰议宾,谓承先代之後为国宾者。对于这八种人的犯罪行为司法机关不能直接进行审理,“犯死罪者,皆条录所犯应死之坐及录亲、故、贤、能、功、勤、宾、贵等应议之状,先奏请议。依令,都堂集议,议定奏裁”。而且“奏状之内,唯云准犯依律合死,不敢正言绞、斩”。如果所犯罪行是流罪以下,则直接减一等处罚。而且,除“八议”之外,《名例》还有“请”的规定。诸皇太子妃大功以上亲、应议者期以上亲及孙、官爵五品以上者犯死罪,应当上请皇帝敕裁。需“条录请人所犯应死之坐及应请之状,正其刑名,不缘门下,别录奏请,听敕”。犯流罪以下同样可以减一等处罚。“请”之下为“减”,规定“诸七品以上之官及官爵得请者之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孙,犯流罪已下,各从减一等之例”。对于有官职的人,还可以“官当”来为自己的罪行减免刑罚。“诸犯私罪,以官当徒者,(私罪,谓私自犯及对制诈不以实、受请枉法之类)五品以上,一官当徒二年;九品以上,一官当徒一年,若犯公罪者,(公罪,谓缘公事致罪而“诸以官当徒者,罪轻不尽其官,无私、曲者。)各加一年当”②。律条还规定:留官收赎;官少不尽其罪,馀罪收赎”。是说九品以上官职的人,若犯常罪本轻,不必以官当罪,可以保留官职以缴纳铜代替,称为“收赎”,经官当之后仍然不能尽抵其罪行的,余罪也可以收赎。《唐律疏议》规定的诸多特权不仅保护着特权享有者本身,同时还保护了特权人的部分亲属,称为“荫亲制”。在“荫亲制”的作用下,特权人本身的地位越尊贵,通过“荫亲”能给予亲属的特权保护就越大。“皇后荫小功以上亲入议,皇太子妃荫大功以上亲入请”“八议之人,荫及期以上亲及孙,入请”“谓五品;;以上官爵,荫及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孙,犯流罪以下,各得减一等”“七品已上之官,荫及祖父母、父母、妻、子孙,犯流罪以下,并听赎”③。,这一系列的法律规定基本完整的为封建贵族阶级提供了全面的保护,使之能够远离法律的制裁。由此也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在融入法律制度的过程中所带来的消极影响。①②③《唐律疏议·名例·卷三》。《唐律疏议·名例·卷四》。《唐律疏议·名例·卷一》。7 论儒家思想对《唐律疏议》的影响三、《唐律疏议》中家庭伦理道德的体现(一)以孝为先与以长为尊儒家提出人们应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作为封建社会最为基础的组成单位,家庭内部的关系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繁荣昌盛,所谓“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因此儒家认为“家国本为一体”,对于国家应当忠君爱国,以君为臣纲,对于家庭应当长幼有序、尊卑有序、亲疏有序,做到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孝,作为封建社会的道德基础,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自古以来,孝在封建社会中不仅具有伦理价值,同样还具有重要的政治与法律价值。儒家将家庭关系中对父母尊长的“孝”,推广到国家政治法律关系中的“忠”,即是孔子说的“慈孝则忠”。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将“不孝”作为仅次于“不忠”的重罪来进行处罚。在《唐律疏议》中更是将“不孝”列入“十恶”之中:“七曰不孝。谓告言、诅詈祖父母父母,及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若供养有阙;居父母丧,身自嫁娶,若作乐,释服从吉;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诈称祖父母父母死”。疏议还简单解释了何为“不孝”“善事父母曰孝。既有违犯,是名不孝”:。除了十恶中明确规定的行为,疏议中还举出了两种以十恶论处的行为“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就养无方,出告反面,无自专之道。而有异财、别籍,情无至孝之心,名义以之俱沦,情节於兹并弃,稽之典礼,罪恶难容。二事既不相须,违者并当十恶”①。除《名例》所列“不孝”之外,其他诸如《户婚》《斗讼》

《贼盗》也有许、、多维护孝道的法律规定。其中,有直接针对于父母尊长的不孝行为,如“诸谋杀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者,皆斩”“称祖父母、父母在,,则曾、高在亦同。若子孙别生户籍,财产不同者,子孙各徒三年”“凡是同居之,内,必有尊长。尊长既在,子孙无所自专。若卑幼不由尊长,私辄用当家财物者,十疋笞十,十疋加一等,罪止杖一百”“祖父母、父母有所教令,於事合宜,即,须奉以周旋,子孙不得违犯。诸子孙违犯教令及供养有阙者,徒二年”②。另外,①②《唐律疏议·名例·卷一》。《唐律疏议·户婚·卷十九》。8 论儒家思想对《唐律疏议》的影响还有对于父母尊长没有进行直接侵犯,却依然有违于孝道大义的“不孝”行为,如:“诸居父母丧,生子及兄弟别籍、异财者,徒一年”“诸居父母及夫丧而嫁,娶者,徒三年;妾减三等。各离之。知而共为婚姻者,各减五等;不知者,不坐”,“祖父母、父母既被囚禁,固身囹圄,子孙嫁娶,名教不容。若祖父母、父母犯当死罪,嫁娶者徒一年半;流罪,徒一年;徒罪,杖一百”。父母尊长在儒家提倡的家庭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法律规定中除了对侵犯这种崇高地位的不孝行为进行严厉处罚之外,对于家庭内部所发生的互相侵犯的行为,通过“同罪异罚”的方式,作为尊长也可以得到优于卑幼者的法律保护。作为卑幼的子孙,“詈祖父母、父母者,绞;殴者,斩;过失杀者,流三千里;伤者,徒三年”。而作为尊长,“若子孙违犯教令,而祖父母、父母殴杀者,徒一年半;以刃杀者,徒二年;故杀者,各加一等。即嫡、继、慈、养杀者,又加一等。过失杀者,各勿论”。①唐还秉承前代“亲亲得相匿首”的法律规定,鼓励维护封建礼教伦理亲情,维护家庭秩序,对于亲人的犯罪行为即使知道也不应当告发。《唐律疏议》还将这一原则发展为“同居相隐不为罪”。同居乃是说同财共居之人,如曲部、奴婢可以为主人隐瞒罪行;大功以上亲属、外祖父母、外孙、孙之妇、夫之兄弟等,可以互相隐瞒罪行而不被追究。但是这一规定同样在尊长与卑幼之间有所区别,律疏曰:“父为子天,有隐无犯。如有违失,理须谏诤,起敬起孝,无令陷罪。若有忘情弃礼而故告者,绞”“诸告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虽,得实,徒二年;其告事重者,减所告罪一等;(所犯虽不合论,告之者犹坐。)即诬告重者,加所诬罪三等”

②“诸告缌麻、小功卑幼,虽得实,杖八十;大功以。上,递减一等。诬告重者,期亲,减所诬罪二等;大功,减一等;小功以下,以凡人论。即诬告子孙、外孙、子孙之妇妾及已之妾者,各勿论”③。亲属之间的盗窃犯罪依《唐律疏议》规定,因其性质的不同故而有别于一般的盗窃犯罪,一般均能减轻刑罚,但是尊长与卑幼之间依然有所区别。《贼盗》中有关“恐吓取人财物”规定:“缌麻以上自相恐喝者,犯尊长,以凡人论;强盗亦准此。犯卑幼,各依本法”,后有律疏解释:“犯卑幼,各依本法,谓恐喝缌①②③汉代的刑罚适用原则之一,指特定亲属之间,除谋反、大逆之外的犯罪应互相隐瞒,不视为犯罪。《唐律疏议·斗讼·卷二十三》。《唐律疏议·斗讼·卷二十四》。9 论儒家思想对《唐律疏议》的影响麻、小功卑幼取财者,减凡人一等,五疋徒一年;大功卑幼减二等,五疋杖一百;期亲卑幼减三等,五疋杖九十之类”。封建立法者制定这一系列的法律,完全是出于伦理法的立法目的,虽然在法律公平与效率上作出了牺牲,但仍然起到了维护家庭社会稳定的目的,以期能达到封建统治长治久安的政治目标。(二)五服制罪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法制发展做出的另一重要贡献,就是通过丧服礼制所规定的五服制度,来区分亲属中的亲疏远近关系。西晋《泰始律》的制定,根据儒家思想的指导,首次确立了“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的司法制度。《唐律疏议》基本完整的继承了这一定罪量刑的原则。五服制度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直系血亲和旁系姻亲均为有服亲属,他们有义务按照服制的规定为死者服丧。而五服的划分是依照其丧服的制作和服丧时间长短的不同来确定的,分为斩衰(服丧三年)、齐衰(三年、一年、五月、三月)、大功(九个月)、小功(五个月)、緦麻(三个月)五个等级。《唐律疏议》在原五服的基础上有所损益,改齐衰为期,其他皆照搬入律。《唐律疏议》中关于五服等级区分定罪量刑的规定首先见于十恶中的“恶

逆”与“不睦”。同为亲属间身体生命的侵犯,如果是殴緦麻尊长,则以“殴緦麻尊长”定罪量刑;如果所殴者为丈夫、大功以上的尊长或小功的尊属,就要以“不睦”定罪量刑;至于殴父母、祖父母等尊亲属,就要以“恶逆”论处了。而同为亲属之间的侵犯财产犯罪,在《贼盗》“盗緦麻小功财物”中规定:“诸盗缌麻、小功亲财物者,减凡人一等;大功,减二等;期亲,减三等”。由此可见,《唐律疏议》中五服亲属之间的侵犯财产犯罪是关系越近处罚越轻,而侵犯身体的犯罪则是关系越近处罚越重。两者看似矛盾,实际上都遵循了儒家思想中维系家庭关系和睦的原则。关系越近越应该互相爱护、和睦,而互相殴打谩骂诅咒乃至行凶就成了礼义所不容的事情,而既然作为一个和谐融洽的家庭,同舟共济、互相帮助也属分内之事,纵使出现盗窃等侵犯财产的犯罪也是情有可原的。结语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的正统思想,其思想内容已经深深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中,影响着整个社会中的各项活动。儒家思想强大的包容性使10 论儒家思想对《唐律疏议》的影响得看似与其对立的法家思想都逐渐与之相融合,出现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的局面,历代统治者也希望能通过儒家思想的内容来弥补专制制度下法律的调整和稳定社会作用方面的不足。统治者推行法治的同时,需要儒家思想的道德观和宗法等级理念来弥补法治所带来的伦理、道德的缺失,同时合理的维护其封建统治与特权;而儒家思想提倡的“德治”也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来完善与配合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而《唐律疏议》作为中国古代立法的代表,尽集历代之大成。清代纪昀在编纂四库全书时写道:“唐律疏议三十卷……,论者谓唐律一准乎礼,以为①出入得古今之平,故宋世多采用之。元时断狱,亦每引为据”。从“十恶”“八、议”“存留养亲”“同居相隐”这一系列儒家思想理论法律化的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已经逐渐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与法律活动的灵魂。《唐律疏议》对后世影响极大,宋、元、明、清的立法基本都是以其为参照的,虽然形式和篇目历代不同,但是其中绝大多数法律制度精髓与法律概念都是由《唐律疏议》创立和完善。《唐律疏议》作为一项伟大的立法成就,不仅在中国法制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世界法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作为当时亚洲地区最为强盛的国家,他的法律制度也被亚洲各国所学习模仿。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一些东南亚国家均通过频繁的通使与唐朝进行文化政治交流,并在制定本国律法的时候模仿了《唐律》。我国现代法律基本以西方法律中的大陆法系发展而来,而作为中国传统法律形式的“儒家法”已经难觅其踪。

一国之法律制度,应当是历史文化背景的积淀和体现,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法律并不可能轻而易举的便被照搬照用。我国现阶段法制发展中产生的诸多问题便是由这一矛盾衍生而来。因此,将儒家思想以及儒家化的法律制度赋予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内容,应当可以成为解决这些问题有效手段之一。

儒家思想地价值和对后世地影响

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 儒学,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经过历代大儒的丰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儒家价值观的观念体系。孔子谈得最多的是仁与礼,但也论及义、知、圣、和、忠、恕、敬、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中庸等价值观念。孟子讲得最多的是仁、义、礼、智,但也多次阐述了恻隐、恭敬、辞让、善恶、诚信、良知、民本等价值观念。而自西汉至清末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基本上把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三纲五常”,即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仁义礼智信”,但实际上只注重贯彻“三纲”伦理,而没有真正落实“五常”道德。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 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儒家思想的精华——某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思想地位《儒家思想导论》主要介绍了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说、孟子的使命、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

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省书协主席团全体成员以及来自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了研讨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张辛博士作了学术报告。张辛博士在讲话中对中庸文化作了探讨他认为发源于山东的“中庸文化”是孔孟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儒学具体是什么呢?儒家经典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但 是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很难对儒家思想下 一个面面俱到的定义。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儒家的“礼治”主义折叠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

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作者:刘新飞 前言 我们企业现在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仔细追究其根源,恰恰是我们的企业家和企业文化在根本上背离了儒家的思想精神,如“仁者爱人”“为政以德”“义利统一”“和为贵”“诚信”“反求诸己”的思想。然而在我们企业经营和运作的过程中,这些思想不但没有树立起来,相反提起儒家思想,有许多人想到的是腐朽没落,僵化教条、如何束缚人性、如何阻碍创新,这是对儒家思想的误解造成的,也正是这种误解,使我们对西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思想和手段更多地停留在引进和消化上,而很少吸收再推陈出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但是对这方面的研究更多停留在儒家思想与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关系的表面探讨上,在儒家思想对企业行为如何起作用的义理阐述上有所不足,在如何利用儒家思想建立企业文化、指导企业管理方面的实践有所不足。本文试图结合实际的案例,用系统的方法分析: 一、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我国处于稳定发展阶段的企业,这个阶段大体相当于生命周期的青春期、盛年期和稳定期,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的企业是赢利的,在市场上也基本上站住了,在这个时候,各方面的关系逐渐理顺。在这个阶段的企业,除了创始人的德才能力外,对企业更重要的是他的学习能力,不只是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这里的学习能力指的是彼德。圣吉《第五项修炼》中提出的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 1.具备学习能力的领导者。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成长,能够提前发现企业将会出现的问题和原来管理中的不足,于是对企业原有的潜文化进行扬弃、总结提炼,并突出放大企业原有的优秀企业文化,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所处的环境,借鉴先进的经验和方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通过适宜的方式强化企业的宗旨和理念。对内以人为本,企业员工的整体学习能力增强,企业对员工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管理和技术上不断创新,员工的满意和主动性化作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得到顾客的认同。并做出对社会负责的善行来,树立起企业的良好形象,这样的企业往往能够顺利从青春期到盛年期到稳定期,而且还能够在这些阶段上不断地创新,克服这些阶段可能出现的缺陷,而不进入贵族期,而是进入一个新的寿命周期。 2.一般的企业领导者(创始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领导者感觉良好,看不到员工

谈谈儒家思想对世界经济的重要贡献

谈谈儒家思想对世界经济的重要贡献 赵涛 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作用下,世界文化也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逐渐走向国际,为波动无常的世界经济增添了历史厚重感,在无形之中推动着各国经济的发展。本文从儒家文化蕴含的经济思想出发,论述了其在各国经济中发挥的作用。 一、儒家文化中蕴含的经济思想 1、逐利而不纵欲的义利和谐观 儒家文化以孔孟思想为精华,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可见,儒家思想对人的逐利思想持赞成和肯定的态度,这在重农轻商的时代可谓是非常先进的思想。 需要注意的是,孔子的重利思想是有前提的,即追求义利和谐,不过分纵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在两千年后的经济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抨击了过分追求利润而损害公众利益的企业,也向世界传递出以君子之道获取财富的信号。 2、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观 在21世纪之前,人类因征服自然而自豪,也因此加快了对自然索取和改造的速度。然而随之而来的生态、能源危机终于让我们开始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殊不知,“天人合一”的思想自古已有,孔子在《论语》提出了“则天”即效法自然的主张,在经济发展中也

同样要尊重自然规律,持续性的发展才有其意义。 孟子说:“仁民而爱物”。现在我们可以给“民”一个更加宽泛的定义:人类、企业以及一切能对自然做出反应的群体。山水土木、虫鱼鸟兽都是我们需要保护的“物”,保护而后取,取之有度,才能可持续发展,实现万物昌盛。 3、以和为贵的人本观 现代经济社会的核心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而个人的行为又为企业制定的条条框框所限,其目的就是为自身所在企业创造最大效益。在这种理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会变味,甚至走上歧路。 儒家思想中宣扬的“以和为贵”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但深究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其根本不也是人的交往吗?“和”字打头,才能保证经济社会中的较量能为道德所限,“和而不同”,各方共创经济社会的多元化。 4、“自强必寿”的进取观 “自强不息,大德必寿”原本是孔子的养生之道,但又何尝不是人与企业的发展之道呢?自古以来,自强进取者方能取得成功。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经济社会而言,只满足于眼前利益,而不懂得开拓创新的企业最终必将被淘汰。在竞争如此残酷的经济斗争中,唯有不断向前迈进、勇于开拓进取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保持领先地位。 二、儒家文化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 1、对亚洲国家经济的贡献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一、儒家文化的地位 儒家文化从古至今在中国一直占据很强的地位。在中国古代甚至占了统治地位。比如说,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宋代时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儒家文化虽然在古代占据统治的地位,但这并不是说它的统治地位是一成不变的。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统治地位被取消。五四运动虽然取消了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但是在今天儒家文化仍然在我过占据重要的地位,原因是因为儒家文化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正如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集会的宣言中所预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不管是不是新儒家的信徒,有一点是无须争辩的:儒家的“建制化”已经完全失败了,无法再为中国社会提供一个较为稳定、影响全面的政治社会秩序,似乎也再无可能恢复那种主宰地位,这是分析儒家思想在现代化浪潮中前景的一个共识与基础。但是即便是这个成为“游魂”的儒家,凭其博大精深与两千年的底蕴,取精用宏,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因此社会中个体现代人格的建构则处于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儒家关于圣贤理想人格的论述与强调,虽然在塑造民族精神中起过重大而深刻的作用,但以其形成并适用于宗法专制的等级社会,往往被当做现代人格建构的对立面而屡遭批评。在这一方面,儒家思想诚然有其局限性,但不乏值得挖掘的精髓真义。儒家将理想人格定义在道德层面上,虽然失之偏颇,但它对于人之精神性、理想性的强调,却使其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具有不朽的价值。作为社会的细胞,个体具有感性的需求,但就人的根本属性——社会性而言,人所具有的精神性、理想性更为重要,是人之为人的标准与标志。儒家以圣贤作为个人自我实现的最高目标,这种圣贤理想人格终点高不可触、遥不可及,不具有现实性,但它并不因此而失去意义。这种对理想人格的设定,是作为个人以及整个人类永不停止的追求目标而存在的,以其与现实的结合,使个体在对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追求中日渐接近,能超越有限狭小的躯壳而进入无限的精神领域,因此也成为个体毕生努力的目标,成为人不断积极进取、不断自我改造的动力。 二、儒家文化对我国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我国的影响很深,涉及范围也非常广,涉及到我国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有所涉及。

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历经两千多年漫长历史岁月,兴盛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在国民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乃至社会心理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塑造国民特质的主导力量。近几年来,儒家学说中管理思想对于现代管理的价值,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因此,充分挖掘传统的人文资源、提升管理效率,成为当代中国商业管理学者的历史使命,也必将成为中国企业领导人的必然选择。儒家思想及其对企业管理的现代价值,是理论界探讨“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儒家中"仁"、中庸之道的思想出发,探讨了这些思想对现代企业的“人本管理”和积极影响,这对我国企业更好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加快企业管理步伐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儒家文化;企业管理;仁;中庸之道;人本管理 1.“仁”学与现代企业管理的人本管理 1.1 仁者“爱人”的核心思想与现代企业的人本管理 “仁”学思想首先表现为“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是儒家思想核心。仁的解释虽有多种,但其本质就是“爱人”。孔子把“仁”与家庭内的血亲之爱联系在一起,子曰:“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体现父母与儿女之间的亲情,梯表现为兄弟之间的关爱。在仁的最初意义上,家庭里的孝梯是其根本体现。孟子进一步发挥“仁者爱人”的普遍性含义,提出“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主张天下一家,彼此相爱,并把仁爱之心推广到政治当中去,形成“仁政”学说,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仁”的思想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 儒家“仁学”思想是中国古代人道主义的代表理论,其主旨是承认每个人应有独立的人格,人人怀着仁爱之心来处理人际关系。现代情感管理理论认为:管理者要重视对员工的感情投入,注意提高员工的物质生活水平,尊重和满足员工的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以平等、友爱的态度对待员工。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韦恩·卡肖(Way·F·Cascio)认为:“自我成就的追求者们正在各个方面—家庭生活、事业、消遣、成功的意义以及人际关系的方面,改变旧的得失观。”人们变得更愿意承担义务,渴望与外界联系,以及在工作中追求更高的成就感。工业革命时代的“重物”和“工具人”管理模式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把人当作一种使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以倾力挖掘,科学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的“关爱”特征,与儒学“仁者爱人”有着一定的类似和相通之处。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而人是有情感的,从事管理工作的人不能不考虑被管理对象的情感,管理者要民主、宽容,关心下属,平易近人,仁者爱人思想是实现“安人”原则的重要途径。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人的需要和追求也趋向多元化。而企业的兴衰成败最终还是由人决定的,企业管理者必须重视“情感管理”,重视、关心、爱护员工,用“仁爱”之心贴近员工的心灵,铸造企业的团队精神。深圳华为公司作为一家民营高科技公司,十分注重儒家传统中的亲情关系,在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形成“吃文化”。由于公司平时各部门工作的个人化,难得相互沟通,华为人便采用“马拉松”式的饭会,或公司节假日集体聚餐,或轮流做庄,或互请,公司管理层与普通员工可边吃边谈,互相沟通,消除误解,达成思想的融合、配合的默契、信息的共享。。员工在工作中产生的怨屈、牢骚可以得到舒解,企业上下相互信任,彼此体谅,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活泼的文化氛围,这正是仁爱精神的具体运用。 1.2 “重民亲民”的核心思想与现代企业的人本管理 儒家的“仁”学思想特别重视“重民爱民”,认为一个统治者,如果纵其所欲,“放于利而行”,则会遭到人民的怨恨和反对,因此要重民爱民。儒家重民思想是施行仁政的根本保证。凡为天下国家有九径,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亲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在九径当中,“修身”为手段,“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则通过修身培养起来的“仁心”去治理天下,在儒家看来,统治者有无“仁心”是国富民强的关键。 儒家“仁者爱人”、“重民亲民”思想对企业人本管理有重要指导意义。人本管理侧重于对人的尊重和信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从而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因此企业管理者要善于为员工分难解忧,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以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现代社会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社会影响,以期加深了解儒家思想的特点、变化、价值和它的现代指导意义,抓住儒家思想的本质和精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点滴经验和参考。 思想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个社会起着一定的约束力,因此思想对一个社会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中国社会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大作用,时至今日,时代在变化,思想也在变化,面对文化多元、中西融合碰撞的文化发展趋势,对一种文化或者说思想的重视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集千古圣贤众多儒流于一体的历经变化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关键词] 思想、作用、价值。 一、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

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社会演变中形成了众多优秀的认识和思想,而这些认识和思想又被后来者奉为准则或规范。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儒家管理思想对当代企业的影响

儒家管理思想对当代企业的影响 摘要:自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以来,人们相信资本主义精神是与新教伦理和西方文明所独有的本质密切相连的。因此,直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仍然普遍认为工业化的奇迹只有在西方才能实现。然而,二战以后,先是日本随后是亚洲四小龙,再接着是东南亚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均以高速的经济增长令人刮目相看。何以出现经济奇迹,它的成功经验背后深层文化底蕴是什么?儒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的管理智慧,特别是它饱含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为现代管理提供了源头活水.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传统的人文伦理精神在当代管理实践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也得到了西方管理学界和众多中外知名企业的认可。国学大师汤一介对此有着其独到而非常有见地的看法,他认为当一个民族吸收外来文化的时候,首先要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意大利时期的文艺复兴运动和中国宋明时代佛教的兴起皆是如此,因此我们现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同样需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东方管理思想,儒家,企业,人本思想

目录 一、中国古代的“人本管理”的儒家思想 (1) 二、儒家思想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意义 (2) (一)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积极意义 (2) 1、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 2、儒家管理思想弥补了科学管理以来的缺陷 (2) (二)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消极 (3) 1、儒家坚持中庸思想,强调变通,不利于企业规范的打造。 (3) 2、儒家思想强调人要出人头地,具有强烈的人上人观念。 (3) 3、儒家思想强调形式主义,不利于把制度落实到实处。 (3) 三、儒家思想对当代企业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 (3) (一)儒家思想流派众多 (3) (二)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不断变化 (4) 四、儒家管理思想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5) (一)儒家“重视人伦和谐”的思想可以创造企业良好氛围 (5) (二)儒家“育人为本”的思想可以提高企业人才素质 (6) (三)儒家“以德为先”的思想可以引导企业文化倾向 (6) 五、结语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的进程和影响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的进程和影响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我将主要谈谈儒家文化对于离中国最近的一些东亚国家的影响。 首先必须要谈到的就是做为亚洲经济实力最强的日本了,一般学者认为,儒家思想于公元五世纪前通过新罗传入日本的,这与孔子最初创立儒家文化相差了上百年,但我们现在也从国家的发展和运作可以看出来,日本的儒学渗透到了日本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从历史的进程中也能够发现,日本在与中国交往过程中,长期引入儒学经典。我们都知道,一个思想的运用,其核心目的就在于如何能够使自身的统治更加长久,更加稳固,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众多革新,基本上都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发生的。日本大化改新后,首领中大兄皇子以及中臣镰足在中国留学生的协助之下制定了基本法典《大宝律令》,并在其中规定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各置博士、助教,召贵族子弟授以儒家经典,其中《论语》和《孝经》是必修科目;后来,江户幕府为了稳定社会巩固自身统治,将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作为宣传手段,并达到了相应的效果;即便是到了促使日本迈入近代的明治维新过程中,明治天皇也将儒学作为倒幕的理论依据,最终完成了革新,带领日本迈入帝国主义的大门。由此可见,对于日本人而言,儒学的作用是不可言喻的,可以说,没有儒学,就没有日本历史年轮的转动。 但是,日本的儒学和中国的儒学相差还是比较大的。在儒家思想中,历代的学者都提倡的价值观就是仁义礼智信还有孝和勇,其中,仁和孝的地位远高于其他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众多的事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此我就不需要过多的举例子了。而在日本人看来,他们最最重视的,是“忠”,著名的武士道精神就是建立在忠的基础上的,而且,在日本社会中,有一种特别的制度——养子制度,正是由于这个制度,造成了日本儒家对“忠”字的推崇,无论是日本人的气节、还是刻板、谨慎,归根到底,就是在他们的心里,早已深深地烙下了“忠”字。反而是中国所推崇的“孝”他们并不怎么在意,比方说又一次我看了一个视频,主要画面就是日本拥挤的地铁,有很多老人的脸都贴在了玻璃上,都不会有人愿意为他们让座,这和中国的道德原则完全相悖。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日本继承了儒学的起源,但后期的发展,完全决定于自身,最终迈向了与中国相离的道路。可无论它如何变化,都离不开中国儒学的本源。 接下来需要探讨的是我们的邻国韩国——或者具体应该探讨的是朝鲜。中国儒学合适传入朝鲜,其确切时间无法详尽考证,多数学者认为,儒学的传入期应以文字记载为准。公元372年以后,三国相继建立,设太学,教授儒学并派遣留学生,这才算是儒学在朝鲜的传播之初。 儒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得到国家承认并广泛传播最初,由于各国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的原因,最先接受儒学的是高句丽,其次是百济,最后是新罗。自李朝建立直至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儒学主要是朱子学的传播,确立了它在朝鲜官方哲学以及正统学术思想的地位。 由于儒学符合朝鲜三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又适合于朝鲜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所以,古代朝鲜封建统治阶级就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吸收儒学。在政治方面,提出了德治思想,自此以后,高句丽历代王都把它作为重要的社会政治理念,并努力加以实施。除此以外,朝鲜和中国一样,都将“仁”也就是“爱民”视作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想,强调将其体现于政治之中。另外,统一三国的新罗封建统治阶层为了维护封建身份等级制,,就把儒学的“正名”思想绊倒社会政治思想领域,并以此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 在对于文化层面的影响,古朝鲜照搬照抄儒学伦理思想,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

现代企业经营方程式中的儒家思想

现代企业经营方程式中的 儒家思想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众所周知,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仁义礼智信”,对此,我们必须从现代经营管理的角度去诠解,就会发现“仁义礼智信”不仅是伦理之道,而且也是经营管理之道。 “仁”是企业发展的保证 “仁”是儒学伦理哲学的中心范畴与最高道德准则,其本义是友爱、互助、同情之意。 当受到别的企业帮助后,应当铭记不忘,寻找机会给予报答;当别人有难之时,追求卓越的企业家则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帮其排忧解难。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广大用户的深情厚谊,建立牢不可破的关系,并会得到别人的鼎力支持和热心关照,从而促进本企业的蓬勃发展。 “义”是企业立足的根本 “义”是儒家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指人的思想和行为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凡是功勋卓着、业绩辉煌的企业家,都非常注重“义”在企业行为中的作用和效果,把“义”视为企业精神支柱的主要方面,既谈赚钱又讲友谊,既注重经济效益,又重社会效益,既要承认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合乎人情的,又要注重这一追求必须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 现代企业经营者可以把“义以生利”的思想转化成一种经营理念,在管理企业的活动中,就是精神价值创造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制约物质价值的过程。 “礼”是企业生存的基础 “礼”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基本范畴,泛指各类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不懂得“礼”就不懂得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就不能立身处世,就不可能获得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礼”不仅是一种传统的美德,也是企业茁壮成长的必然选择!企业形象并不是空中楼阁,企业形象建立在员工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上,员工代表企业,员工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企业的形象。“礼”是企业的无形财富,正因如此,古今中外的企业都重视礼的宣传。 “智”是企业腾飞的关键

孔子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与其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对大家来说,我相信都不会陌生。简单地说,他是教师的鼻祖,我老师的老师吧!我对孔子很正式的认识是从高中开始的,有一次我的语文老师以膜拜的口吻提起他,引起了我对他的浓厚兴趣。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陬城)人,汉族。他的英文名叫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孔子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的“至圣先师”,今天也同样受到世人尊敬和推崇。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 孔子的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在教学方面,他强调“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在为人处世上,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 孔子在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 在治理国家方面,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 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潮流相背离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都不可否认的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用现代意识对之加以修正。 孔子的“以和为贵、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长期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诸如爱国主义精神、民本主义思想、经世致用的学术风格、舍身取义的节操等,成为中华民族奋进不止的精神动力。“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治国主张,则成为历代领袖治国的方略。远的不必说,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毛泽东主席的“为人民服务”便足可见基于孔子学说。 公元一到二世纪,孔子思想传到朝鲜。三世纪,朝鲜学者王仁带着一本《论语》到了日本。从此,“孔子”便在日本落下了根。日本的儒学受孔子的思想影响很大,在明治维新时,发挥了巨大作用,使明治维新取得巨大的成功。现代的日本人民仍然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各个方面都能感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气息。比如有部电视短剧《医龙》同样有孔夫子的思想呢,“以德报怨”。 由于受到中国的影响,不仅日本、朝鲜,就连越南、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将孔子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并相继建起了祭祀孔子的庙宇。十六世纪以来,孔子思想又陆续传入西方国家,他的理想主义、道德思想成为资产阶级思想家反对宗教迷信的武器,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可见孔子学说已遍及世界各地,对全人类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儒家思想虽然产生于两千五百年前,但是直到今天,它的思想仍然是活跃的!孔子所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班级:09自动化 姓名: 学号: 2011 6 25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现代社会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于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儒家的内涵更应该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大标准,是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和谐的一大道德基准。对于构建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儒家大同社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儒家思想作用现代社会价值 【正文】 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利弊影响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利弊影响 文/郜良 儒家学派由孔子所创。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其间受到外来佛教文化的冲击,在近代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五四运动”中受到“打倒孔家店”的否定,“文革”中受到“批林批孔”运动的批判,儒家思想文化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代表,作为传统的力量,顽强地积淀在当代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体系之中,以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风尚、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甚至渗透到我们的骨髓和血液,发挥着积极或消极作用。起积极作用的为精华,起消极作用的为糟粕。我们今天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必须用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先进文化引领时代潮流,在大胆吸收西方符合现代化规律的先进文化的同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对儒家思想文化的“扬弃”。因此,必须对儒家思想文化的现实利弊影响有清醒的认识。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积极影响 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在历史传承中经过磨练、积淀,成为我们民族的智慧、精神和美德,具有人类共性的永久价值。 1.儒家提出一系列道德范畴、命题、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宝库。儒家文化属人伦文化,它提出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节、耻等,蕴含量十分丰富,每个字都能写一篇大文章。如果抽象出它们的一般意义,加以选择、加工、发挥,就能成为精华。如“仁”,是儒家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仁者仁也”,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和本质;“仁者爱人”,反映了利他精神;“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人应该有道德自律意识;“杀身成仁”,彰显了坚守信念、不怕牺牲的决心。又如“忠”,抛开它的忠君和愚忠的具体含义之外,可贵之处在于忠于职守、勇于负责,完全可以把它用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方面上。又如“孝”,是任何人、任何社会都应具有的美德,封建社会过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而忽视父母对子女的“慈”;现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家家体现的是过度的“慈”,很容易丢掉传统的“孝”,所以,当今更需要强调“孝”。此外,“义”即正直、正义,“礼”即礼貌、礼仪,“信”即诚信、信誉,“温”即和蔼、平易,“恭”即谦虚、敬人,“俭”即勤俭节约,“让”即宽容忍让,“廉”即清正廉洁,“节”即骨气、气节,“耻”即自尊自爱等,它们的一般意义都可以继承并发扬光大,为我们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服务。 2.冲破天命鬼神的理性精神抵抗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侵蚀。儒家思想对鬼神问题持谨慎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具有无神论倾向,否定超自然救世主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同时,引导人们注重“现世”生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孔子的学生问什么是智慧,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体现出对务实和理性精神的崇尚。虽然中国有土生的和外来的宗教流传,但都没有形成全民族的宗教狂热,真正推行的是“政德合一”,宗教在中国从来没有占据过主导地位;不像西方搞的是“政教合一”,有时教权比王权还要大。在中国正是由于信奉儒家思想,抑制了宗教的作用。直到现在,全世界有60多亿人,信教的有48亿人,不信教的绝大多数在中国,这和受儒家思想文化的长期熏

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

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 “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核心,提倡“仁爱”、崇尚“礼仪”,主张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在此基础上,随着后人的不断补充,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其思想中包括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譬如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倡导的义利并举的价值观念,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以及兼收并蓄的实用理性,以及诚实守信、忠恕等思想,均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相吻合。对现代企业管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的指导意义,已经日益显示出对现代经济、现代管理和现代人类文明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现代企业管理意义 一、儒家思想中的主要管理理念 (一)义利并举,义以生利的价值观念 儒家将价值观的问题论述为义与利的关系的问题。儒家非常强调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可是,在义与利的权衡之中,儒家认为义应该首先被考虑,它是衡量利之取舍的标准,作为君子应深明大义。 现代社会中,任何人,任何企业都不能回避利与义的选择问题。义与利说到底并无必然对立,义也是一种利,只不过不是一人之私利,而是一种整体的利,或称“公利”。我们强调义,即是强调应该把整体的利放在首位,私利的追求应以不损害公利为原则。从长远利益看,以义(公利)为先,可能会使企业暂时损失一定的利益,但其公益行为必能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经济环境,从而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于企业实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反之,若企业局限于短期利益,制造伪劣商品,做虚假广告,可能使企业获取暴利,但这种破坏公共利益的行为必会使企业的声誉和形象一落千丈,到头来只能被消费者冷落,被市场淘汰,或受到法律的严惩。 (二)群体至上,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 儒家传统思想是以维护社会安定和群体协调为宗旨的。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认为,人从道德修养到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经过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八目。其中"修身"是根本,它是个人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的问题,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将个人价值置于群体之中进行衡量和评定。儒家并非完全忽视人的个性,只是比较强调整体,要求把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统一起来,在社会整体中确立个人的价值,强调培养个人对社会、国家的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xx古代服饰的影响 中国素以“衣冠之国”位居,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内涵。在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有极其显著的反映。它与礼制相结合,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不同阶层的穿衣戴帽,从服装的质料、服色、图案纹样等都有详尽的规定,以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充分表现人们的身份、地位。可以说,中国服饰制度具有鲜明、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 一、服饰艺术追求礼制秩序xx 中国伦理道德对中国审美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中国数千年的服饰艺术发展中,儒家的礼教思想成了其核心理念。只有遵从了伦理道德规范的服饰才为美,只有充分体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等级秩序的服饰才为美。周代制定的冠服制度影响了中国后世几千年,冠服是服装根据帽子的不同而命名的各类服装的总称。 什么样的帽子配什么样的衣服,都有严格细致的规定。在不同的礼仪场合,不同等级的人必须穿着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服饰,这些服饰在颜色、材质、尺寸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周代的冠服制度规定极严,同为裘服,也要根据皮质、颜色来划分等级。天子穿白狐裘,诸侯及大夫、士穿青狐裘、黄狐裘,庶民则穿犬羊裘。 自周以后,冠服形制被历代传承相袭,虽按各代统治者之意略有改动,但其基本形制却大同小异,尤其是显示阶级差别的内涵始终没有改变。 二、儒家对服饰的审美观 “质”与“文”二字在中国哲学中释义相当宽泛。质指一个人的资质美,《论语·卫灵公》中记载: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孔子这里所说的“质”,是指人内在所具有的伦理品质。文指一个人服饰的美,《论语·泰伯》记述: “子曰:

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在这里,孔子所谓的“文章”是指礼服上的纹饰、丹车白马、雕琢刻镂之类的文饰或文采。可见,孔子是极其重视服饰之美的。但是,孔子在认定服饰要讲形式美的同时,又对君子的个人修养提出形式与内在的关系。《论语·雍也》中言: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没有合乎礼仪的服饰,就像没有文化修养的凡夫野人。然而,只有合乎礼的服饰与动作姿态,而缺乏“仁”的品质,那么这些虚饰只能使人感觉像浮夸的史官。儒家在服饰上文质统一的审美观,是与等级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和变化,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上层社会尤甚。就其文化内涵而言,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礼”的重要成分,已经渗透到穿衣戴帽的许多细节中。无论是“君子”还是贵妇的服饰,无一不受这种观念的支配,而忠孝思想对服饰的影响几乎波及了社会各阶层。以上这些正是形成中国古代服饰独特风貌的原因之一。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汉代儒家传统地位确立之前,就被“礼”所约束。随后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汉代把《仪礼》列入五经。“仪礼”的关注点是整个社会活动,项目繁缛,对于服饰有全面严格的规定,是典型的儒家所倡导的礼制在服饰上的反映,它直接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的服饰观念和风格。例如,西汉建立以后,新的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在服饰礼制方面规定得十分用心,不仅对百官服饰的样式和色彩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甚至对民间服饰也做出了限定。在当时,百姓只能穿着本色的麻布衣,而不得使用其他色彩的服饰。除此,还对生活用品进行详细完备的规定,诸如相关的生活基本需求,如衣帽鞋袜、车马乘骑、日用杂品等。在汉朝,不论花色、品种、质料,还是色彩,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历代更是在朝廷中设立相关的机构对礼制进行管理。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历代统治者都把此作为行为准则,用法制、礼教、哲理等各种手段统治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循礼蹈规,安分守己,使之成为相应的风气。在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一定的历史高度。服饰纹饰以一种“标识”的特有形式显示着封建礼制的等级制度。在《旧唐书·舆服志》中有一段关于中国官服补子起源的记载: “则天天授二年二月朝,集使刺史赐绣袍,各于背上绣八字铭……诸王饰以盘龙及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由此可见,武则天以绣袍赐予百官,

儒家思想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影响和作用 管理毕业论文

1 引言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体部分,它所蕴含的广博而深刻的思想以及由它积淀而成的民族文化心理对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价值。 我国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已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且在十几年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不仅借鉴西方国家企业管理文化中的合理成份,而且日益重视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形成的优秀文化遗产,尤其是儒家管理思想。 2企业文化概述 2.1 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是与企业同时存在的一种客观存在,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大背景下形成的。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在进行日美企业管理比较研究,吸收日本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企业文化理论,成为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论。 概括来说,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为全体员工普遍接受和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企业精神,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及经营作风等等的总和。2.2 企业文化的功能 企业文化作为管理的软件,能发挥物质资源等硬件所不能发挥的功能。这些功能主要表现在: (1) 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它围绕着企业目标,凝结成极大的集体合力,产生出奋发向上的群体意识,焕发起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最有效地推动企业向前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凝聚力、向心力之所在,使企业产生强大的磁铁效应,形成巨大的向心力与吸引力,将职工紧紧吸引住。 (2)激励功能 文化本身就具有激励功能,企业文化更是如此。激励是基于企业内外环境的推动和影响,而诱发起人这个有机体产生的一种自勉力、奋发进取精神,以及推动人们献身事业的责任感和行为。 2.3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一些企业,通过引进和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