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研究 (1)

河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研究 (1)
河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研究 (1)

河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河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研究

姓名:陈静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国民经济学

指导教师:赵德友

2011-05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总量连创新高,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带动中原经济崛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要看到,河南省经济发展仍未摆脱粗放增长的模式,主要表现在资源能源消耗大、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方面,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河南经济发展的质量,不利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和基本思路作出了科学概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指出了我国经济发展应选择的道路和坚持的方针,同时也为河南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指明了方向。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指导思想,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分析和吸收,结合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文献查阅法、比较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探讨了河南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本文针对河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了研究,主要从五个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对研究问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说明;阐述和评价了国内外相关的理论和研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

第二部分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基础。主要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了概念界定,探讨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内涵;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理论,如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本文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建国以来我国对经济发展战略的探索;指出单独追求GDP增长带来的问题;阐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

第四部分是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河南省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基础上,指出了河南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类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第五部分是河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路径。本部分依据第四部分对河南省经

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运用经济发展相关理论和借鉴其他国家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河南省情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ing and opening up, the total economic output of Henan province is even to new heights and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while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driving 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 But also have to see, Henan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still not get rid of extensive growth mode, 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big resourc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rrat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lack of self-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so on, these problems have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lity of Henan Province, they are also not conducive to economic and social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2007, the party's 17th national congress clearly put to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untry’s economic pattern,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lso made a scientific summary of the basic ideas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in line with the reality of China, it points out the way and the guidelines which China should choose and obey ,it also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for Henan Province to change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with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followed the way of questioning, analyzing and problem-solv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absorption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Henan Province, by using of literature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standard analysis. The paper probed into the problems of Henan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and pointed out the way Henan Province should choose.

Aiming 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d from five aspec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to study the background and meaning of proposed; introduces and elaborates domestic and foreign relevant theory and research, describes the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 and the possible innovations and deficiency in the paper.

The second part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pattern.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re detail introduc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ies, such as classical economic growth theory,

neo-classical economic growth theory, new economic growth theory and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which laid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is paper.

The third par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roduces the explor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of pursuing GDP growth alone brings;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fourth part i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of Henan Provi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enan province certainly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ut through making a detailed explanation by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comparison,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enan Province.

The fifth part is the reform path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enan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art four, us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related theory and reference to other countries ;gives the suggestions for Henan Province.

KEYWORDS: Henan Province,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引言

第一章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我国仍未能摆脱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发展阶段的提升和所面临国内外条件的变化,传统发展方式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不仅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更加暴露了我国现有发展方式的缺陷,显示了其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能力的影响,凸显了转变发展方式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2007年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即“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①”;200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只有两字之差,却具有不同的内涵。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经济发展方法、途径和模式的转变,是从传统发展方式向现代创新点的发展方式转变,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着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

新世纪以来,河南省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原崛起的目标,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力的文化大省的历史转变。30年来全省GDP以年均11.2%的速度增长,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2009年全省GDP总值已达19367.28亿元,位居全国第五位;同时通过在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探索,经济增长质量、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和改善。在看到发展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河南发展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等,这些问题的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https://www.360docs.net/doc/811920231.html,/GB/1024/6429094.html

河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研究

存在不仅使河南省经济发展成就大打折扣,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迫切需要转变现有经济发展方式。河南省作为我国第一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重要的经济、文化大省,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河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情况将直接影响全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因此河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目前,国外没有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主要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模型构建方面进行研究。纵观国外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研究,大概经历了从早期的经济发展思想到哈罗德-多马模型、又到新古典增长模型和近期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这样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也始终伴随着三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思路,他们在不同时期各有消涨,在不同领域各有影响。依据这个思路,本文分别从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发展的思路两方面来进行介绍和阐述。

1、经济增长理论

在早期的经济学文献中,并未严格区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这两个概念,二者被看作是等同的。经济增长理论是通过建立经济增长的模型研究各种因素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实现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由于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经济增长理论对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1776年,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首次对把经济增长作为论证和分析的总题目,论述了经济增长问题和促进国民财富增减的因素问题。斯密认为增加国民财富有两条途径:其一是专业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其二是通过资本积累增加劳动者数量。“自由放任”是斯密主张的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即促进财富增加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予人们的经济活动以完全、充分的自由。继亚当·斯密之后,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对国民财富的增长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认为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资本积累动力的削弱将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发展停滞不前,其长期发展观点具有悲观主义特征。

20世纪4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同时提出极为相似的经济增长模型,被合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其假定资本-产出比率不变,则一个国家产出总量的大小就取决于资本存量的多少,产出增长的速度就取决于投资率的高低,投资越

引言

多则增长越快。哈罗德一多马模型是最早的经济增长模型,它的建立将宏观静态分析转变为动态分析,它提倡国家对经济进行积极干预,被广泛运用到了发展中国家政策制定的过程之中。

20世纪50年代,针对哈多模型存在的缺陷,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斯旺和英国经济学家米德运用新古典学派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新古典增长模型。该模型强调通过市场机制,而不是依靠政府干预来实现经济增长;同时指出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还取决于技术进步,把技术进步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来单独列项。新古典增长模型纠正了在经济学界流行多年的“资本积累决定经济增长”的谬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这一阶段,索罗模型对经验性事实的解释引起了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向更深入、更实证的方向发展,即研究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因素并度量其作用大小的因素分析方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肯德里克和丹尼森的理论。肯德里克通过对美国私人经济增长率的分析,证明技术进步在现代经济增长中起决定作用;而丹尼森通过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分析估算,指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影响最大,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开发新技术和提高管理水平。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以美国和英国的经济史为依据,吸收利用多种理论和方法,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提出经济增长阶段论,并在20世纪60至70年代形成了较大影响。罗斯托把经济发展历史分为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大规模高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他认为不同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经济主导部门,正是主导部门的更替推动了阶段变迁和经济增长。

20 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罗默、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在对新古典增长模型进行改进,发表了一组以“内生技术变化”为核心的论文,对长期增长进行探讨,由于它将经济增长的源泉完全内在化而被称为新经济增长理论。该理论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试图从经济系统内部因素解释技术进步,它考虑的生产要素除了资本和劳动之外,又加进了知识和技术。罗默在生产函数中引入了知识因素,使整个经济出现规模报酬递增的结果;卢卡斯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因子引入经济增长模型,认为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经济增长转型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本积累率的提高①。知识和人力资本等内生技术变化因素的引入,其结果是资本收益率不变或递增、人均产出无限增长且增长率在长期可能单调递增。

①小罗伯特?卢卡斯.经济发展讲座[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河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研究

2、经济发展的三种思路

严格说来,经济发展理论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是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各个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观点,构筑了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但对经济发展问题的论证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思路,即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和激进主义。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是经济发展理论的早期阶段,该阶段的理论充分体现了结构主义的思路。结构主义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具有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结构环境和特殊体系,西方正统经济学对解决欠发达地区问题价值不大,研究发展问题必须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经济条件;强调通过迅速的资本积累、工业化、计划化等取得经济的快速增长,即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和唯计划论。1943年,罗森斯坦·罗丹在其著作《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的若干问题》中提出来大推动理论,该理论指出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大规模全面投资,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进而摆脱贫困。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引起人民的贫困,由此导致的购买力不足和市场容量狭小限制了私人投资和经济增长。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实行平衡发展战略,通过在一系列部门进行平衡投资,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二元结构理论,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经济的二元结构,现代产业与传统产业并存,随着劳动力从农村部门向城市部门的转移和现代部门产量及就业量的增长,最终会从二元经济转化为同质经济。辛格和普雷维什同时提出了贸易条件恶化论,即“辛格-普雷维什”命题,指出第三世界国家要发展对外贸易,但是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缪尔达尔认为,南亚乃至全世界贫困地区应先做好经济发展的经济基础,把软政府改革成为硬政府并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从而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

20世纪6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经济发展理论的特点是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新古典发展经济理论重新评估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反对国家干预,强调外向发展和对外贸易,重视农业发展和人力资本投资。拉尔在《发展经济学的贫困》中批判了统治经济教条和内向型发展战略,重申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实现优化的理论,主张通过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发展经济。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提出了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应当精心选择和优先发展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通过其外部经济使其他部门逐步得到发展。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研究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

引言

献,他指出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人力资本和科学技术,必须重视和加强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通过提高人口素质推动经济发展。缅甸经济学家明特论证了外在经济力量对发展中国家国内经济组织的影响,认为自由贸易可以通过动员发展中国家尚未利用的资源,刺激农民欲望并向他们提供新的投入,从而扩大本国的产出和福利,实现迅速的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的激进思路以依附论的出现为标志,其重要特点是大量借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把经济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对构成发展中国家发展障碍的旧国际经济秩序和其自身存在的传统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巴兰认为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势力,落后地区总是高度发达资本主义西方国家不可分割的腹地①。落后地区作为资本主义西方国家的物资供应地区,由于市场狭小和政府的缺乏远见难以增长和发展。桑托斯指出拉丁美洲独立后经济发展落后的根源在于依附关系,并从理论和历史两方面对依附理论进行了论证,他认为处于依附地位的拉美国家发展的出路是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阿明在其著作《不平等的发展》中把世界资本主义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外围地区作为中心国家的依附,没有任何“自我的内在动力②”,此外他还对交换产品的工资差异大于生产率差异的不平等交换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除了前文提到的经济发展思路和理论,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模型,如新制度主义、寻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科斯和诺斯,他们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出发,注重从微观角度来研究制度的形成、运行以及制度在经济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③。诺斯区分了制度的两层含义,即组织和博弈规则,他强调制度研究应该着重于博弈规则,同时指出制度变迁是渐进的且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性。拉坦和速水佑次郎对技术变革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及技术变革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诱导制度创新模型。随着环境退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经济学家开始日益重视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托达罗把发展拓宽到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等多方面,认为发展不是纯粹的经济现象,而是包括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整和重组的多维过程,还包括人们的习惯、态度及信仰等方面的改变与调整。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表了《世界自然保护战略》,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理论主张把经济发展同人口、制度、生态环境、技术进步等因素进行结合。

①保罗?巴兰.增长的政治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2000.

②萨米尔?阿明.不平等的发展[M].商务印书馆,2000.

河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研究

(二)国内研究综述

1、对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

在国内,早期进行的是针对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1956年,经济学家孙冶方最早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想,他主张要解决我国经济中存在的高浪费、低效率问题。他指出现在我们的计划统计指标着重于表现物量,而忽视了价值。着重于表现生产的成果,而不着重于分析成果的内容如何,更不着重于分析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达到增加物质财富的最后目的①。

我国在80年代初期对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全面认真的讨论,国务院财经委员会组织了四个调查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这一时期,刘国光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分析说明了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和经济体制改革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1989年至1990年,我国又针对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一次大讨论,这次争论的重点在于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解决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国内学者开始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研究经济增长方式。张卓元(2006)在研究中指出,要保持我过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必须突出资源节约、着力自主创新、强调环境保护。马凯(2004)认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体措施有转变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科技进步等。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重新强调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的提出

2007年,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

①改革杂志编辑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综述[J].改革.1995(5).

引言

转变①”。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概念的转变,引起了国内理论界的研究和讨论。周叔莲(2008)在研究中指出,经济发展方式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要素状况的一个大系统,经济增长方式涉及的主要是生产,是经济发展方式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分支系统,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发展。李省龙(2007)认为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着力加强对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以提高其自身发展协调性,同时还要努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性。钱津(2008)在研究中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加快向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迅速改变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科学方式,进而推动处于高增长期的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②。黄泰岩(2007)指出,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但比经济增长具有更广泛的含义,通常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收入分配的合理、资源环境的改善等等,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包括发展目标多元化、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三)对国内外已有研究的评述

纵观国内外经济发展理论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国外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研究遵循着探索必要性—构建模型—得出解决措施这样的思路。从早期经济增长理论到近期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从结构主义思路到新古典主义和新制度主义思路,不同的理论都不同的假设条件和适用范围,没有一个理论或模型能够完全独立地对所有经济现象作出解释,经济发展理论是一个辩证的否认过程,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地得到修正和扩充,且内部各学派正呈现出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态势。与国外经济发展理论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理论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模型,主要的研究集中在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内涵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措施等方面,且多从对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报告精神的联系进行展开,还未形成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具体的量化模型,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机制缺乏深入细致的剖析。

综上所述,我国对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而针对河南省更没有具体的研究,所以必须从基本国情、省情和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适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深入、系统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进行分析。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https://www.360docs.net/doc/811920231.html,/GB/1024/6429094.html

②钱津.论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J].学习与探索,2008(8).

河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针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大的理论性热点问题,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作出梳理、归纳和评价,同时通过对经济发展方式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的分析,为全文的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回顾我国以往采取的以追求GDP 增长为主的发展战略,并论述了单独追求GDP增长战略的局限性和带来的问题,进而指出转变传统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再次,在肯定河南省30多年来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全面、具体地分析了目前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指出河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紧迫性。最后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综合运用科学发展观和各种经济发展理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河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建议。

本文在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的综合运用基础上,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①文献查阅法。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从而对事实形成科学认识的方法。本文通过查阅中外文献,对有关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做出分析归纳,为河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②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按照特定指标系将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做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本文在第四章对河南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中,把河南历年经济数据进行纵向比较,并与全国和国际相关数据进行横向比较,通过对比分析了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③规范分析法。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党中央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结合河南省经济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对河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四、论文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本文在占有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全面、具体的分析,结合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相关的理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特点主要有:首先,本文的选题较为新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新近的研究热点,其比之前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着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和更高标准的要求,本文选取这个论题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其次,以往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多从全国角度和层面展开,对个别省份和区域的研究不多,而本文把研究视角从国家宏观层面转向对河南省的具体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再次,本文试图采取最新数据,通过

引言

对河南省同一指标各个时期的纵向比较和与同时期不同省份的横向比较,对河南经济发展方式现状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由于缺乏更大范围的调查分析和个人水平、精力的限制,对河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如探索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此外,通过建立衡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效果的指标体系和具体标准,以检验所提政策建议的实际效果是本论题需要进一步努力的研究方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基础

一、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界定

(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要理解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必须正确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内涵和关系。早期的经济发展总是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等同起来,传统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学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的效率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只把经济增长看作是要素的积累,通常以GDP或GNP及其人均产值来表示。随着一系列经济问题的出现,经济学家开始把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区别开来。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认为经济发展包括:“物质福利的改善,尤其对贫困线以下的人而言;根除民众的贫困和与此关联的文盲、疾病及过早死亡;改变投入与产出的结构,包括把生产的基础结构从农业转向工业;实现适龄劳动人口的生产性就业,而不是只由少数具有特权者来组织经济活动;相应地使具备广泛基础的利益集团更多地参与决策,以增进公众福利①”。缪尔达尔曾将发展定义为“全部社会体系的向上运动”。托达罗在其《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一书中,将发展定义为“一个社会或社会体系向着更加美好和更为人道的生活的持续前进②”。随着对经济发展更加深入的认识,斯蒂格利茨提出新的发展理念,他认为:“发展代表着社会的变革,它是使各种传统关系、传统思维方式、教育卫生问题的处理以及生产方式变得更现代的一种变革。根据这一发展定义,发展战略应以促进社会变革为目标,找出不利于变革的障碍以及潜在的促进变革的催化剂③”。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理念转变为强调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理论。

综合所述的各种定义,本文认为,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整体的变化。除了数量上的增加,还包括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改善、经济效率的提高、国民福利的改善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等多种指标。

①金德尔伯格.经济发展[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②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河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研究

通过以上对二者内涵的分析,可知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的区别在于:经济增长仅强调产值的增加,着重于以数量评价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而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外,还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整体进步,不仅注重数量更注重质的提高,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包含的内容要丰富和复杂得多。同时二者又有着紧密的联系,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同时经济增长是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包含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

(二)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

通过上述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对比,进一步提出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通过比较来更好的理解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实现模式,指实现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组合方式。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效率提高了,就是内涵上扩大①”。苏联经济学家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并把它分为两种形式: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粗放型经济增长是指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即通过增加投资、扩大厂房、增加劳动投入来增加产量,其主要特征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以实现经济增长。集约型经济增长则是依靠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制度的完善而实现的增长,其主要特征是全要素生产率和效益的提高。

经济发展方式是在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一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一定的经济体制下,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途径和模式的综合。其不仅注重数量的变化,更注重质量的提高、经济结构的优化,同时也要顾及社会福利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认为,经济发展方式比经济增长方式有更为深刻的内涵,经济增长方式是通过生产要素的组合和配置来发展经济,是单纯就增长方面来讲;而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所强调的生产要素的组合和配置,还包括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分配结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方面内容,是一个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宏观系统。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基础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2007年,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要以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内容,进一步转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针。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只有两字之差,却具有不同的内涵。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经济发展方法、途径和模式的转变,是从传统发展方式向现代创新点的发展方式转变。十七大报告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出了新的概括,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①。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更为丰富,不仅注重经济总量的增长,更强调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和结构;不仅包括经济增长的目标,更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更加注重投资于增长、发展与民生、增长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等各方面关系的整体把握,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理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经济发展诸因素的配置和利用方法进行调整,从而走上科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分析和研究相关理论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较强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亚当·斯密(1976)在《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研究》中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产生发展条件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国民财富增加有两条途径:一是提高增加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劳动分工。二是通过资本积累增加劳动者数量。斯密强调资本积累的作用,他认为资本积累可以促进劳动分工和技术进步。此外,斯密还考察了其他因素如教育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分析了教育对提高人口质量的作用,认为不重视职后教育有害于国民经济增长;同时对外贸易带来的市场扩大和劳动分工的深化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

大卫·李嘉图(1836)继斯密之后对经济增长做了进一步研究,他对国民财富研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s://www.360docs.net/doc/811920231.html,/GB/1024/6429094.html

河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研究

究的重点由生产转向分配,他认为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主张通过调整工资、地租和利润之间的分配结构来保持资本积累的速度。约翰·穆勒(1848)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中对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论述,其经济发展思想是自己以往经济学说的系统综合。他将生产要素概括为劳动、资本、技术、自然资源,把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逐个作为变化条件对投入要素价格的升降进行观察,集中分析了经济增长对投入要素价格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强调资本、劳动、技术和土地等要素的重要性,认为经济增长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动态过程。这要求经济发展要在保持资本积累速度的基础上,通过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劳动分工水平、优化分配结构等方式推动。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学家索洛和斯旺等人针对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局限性,把新古典经济理论和凯恩斯经济理论相结合对其进行修正和补充,把它发展为新古典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建立在资本产出比可变、规模收益不变和存在技术进步的假设下,其生产函数表示为: Y(t)=F{K(t),A(t)L(t)}

其中,Y表示实际总产出,K表示资本,L表示劳动,A表示技术进步,它们分别都是时间t的函数。只有当投入发生变化的时候,产量才随时间发生变化,而当资本和劳动保持一定量,产量变化的唯一前提为技术进步。新古典增长模型意味着,不管经济初始位置如何,该经济总是向一个平衡增长的路径收敛,在平衡增长路径上,模型中每个变量的增长率都是常数,人均产量的增长率仅由技术进步率决定,外生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在索斯模型中,经济储蓄率的提高会改变经济增长路径从而改变人均产量水平,但并不影响人均产量的增长率,因此储蓄率提高只有水平变化效应,不具有增长效应。

新古典增长模型对经验性事实的解释引起了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向更实证的方向发展。丹尼森通过对美国经济增长进行分析估算来探索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他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要素投入总量和单位投入产出量两大类,并分别细化为资本存量、就业者年龄性别构成、就业人数和工时、就业者受教育年限四小类和资源配置、规模经济、知识进步三小类。通过对1948-1981年间数据的估算,尼尔森发现在3.2%的增长率中,要素投入量贡献率为34%,要素生产率增长贡献率为66%,其中知识进步因素的贡献最大、增长最快,据此丹尼森得出知识进步是经济增长最主要驱动力的结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基础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不同于哈罗德-多马模型,其不仅强调储蓄和人口增长对经济的决定作用,而且把技术进步因素单独列项,作为经济增长因素中最有意义、贡献最大的一个因素独立出来。由于在资源有限的背景下,高储蓄率和高投入并不能支持经济的长期增长,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大力开展教育,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三)新经济增长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默和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对新古典增长理论做出重新思考,掀起了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潮流。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思想史摒弃了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假设,从而使规模报酬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如外生技术变化),而是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如内生技术变化)作用的产物。人力资本、知识等内生技术变化因素的引入,使资本收益率可以不变或递增,人均产出可以无限增长且增长率在长期单调递增。新经济增长理论对新古典增长理论秉持的各国经济增长率趋同的观点进行了批驳,主张运用知识外溢、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收益递增、劳动分工和专业化、边干边学、开放经济和垄断研究分析经济增长的跨国差异。

阿罗(1962)在《边干边学的经济含义》一文中,初次尝试使技术进步成为增长模式的内生因素。他提出“边干边学”的概念,认为技术进步是投资的副产品,也是厂商在生活中积累经济的结果;一个厂商的投资不仅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也具有外部性。罗默(1986,1990)也提出了自己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他认为知识和技术研发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罗默在其模型中,假定代表性厂商的生产函数有资本、工厂自有知识和社会共有知识这三种投入,各个厂商的决策建立在社会拥有知识量既定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利用资本和自有知识达到利润最大化。然而由于个别厂商的自有知识不可能永远保密,最终会为社会所共有,正是这种人力资本和知识的外部性推动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

卢卡斯(1988)在《论经济发展机制》中提出了人力资本模型,他提出分析人力资本必须解决的两个问题,即人力资本的积累方式和人力资本方式对产出水平的影响。卢卡斯引入了人力生产部门,提出了通过教育来积累人力资本的内生模型,在此模型中,人力资本对产出水平产生影响,而人力资本水平由平均人力资本存量和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决定。单个经济单位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不仅增加了其产出,也提高了社会平均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