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塞

马尔库塞

马尔库塞最早把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同时是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者。马尔库塞从主体性原则出发构建思想,阐述了压抑性的心理机制,社会批判理论和革命新理论。马尔库塞从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的思想得出人的本质是爱欲。人的解放是爱与的解放,而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社会压抑人的爱欲,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一体化,马尔库塞针对单向度思想开始了对现代哲学的批判。同时提出了革命新理论:为了达到和实现人的解放,以工业社会势力之外的新革命力量为主体,向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挑战使资产阶级暴露出法西斯面目,或者非暴力反抗。特别强调单向度的人这种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尔库塞把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单向度理论,深刻地揭露了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异化状态,探索了发达工业社会中的哲学和社会问题,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标签:马尔库塞;人的异化;单向度;和谐社会 一、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异化”一词源自拉丁文alienatio,有疏远、转让、脱离等意思,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黑格尔用“异化”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提出“人的异化”理论,他从客观精神论出发,认为异化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异化。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中,异化是作为经济学概念出现,用以表现异化劳动的经济事实。弗洛伊德强调现代文明中人类爱欲受到压抑的普遍现实,在此基础上,指出异化主要体现于人类本能的受抑和丧失。 马尔库塞把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理论作了尝试性的融合,揭示了现代文明社会中人类走向全面异化的过程,表明人的异化主要体现为人作为主体的完整性、创造性、批判性等功能的丧失。马尔库塞用“单向度”(One-dimension)一词来意指现代资本主义的技术经济机制对一切人类的不知不觉的异化作用。他认为,正常社会中的人有两个“向度”,即肯定社会现实并与现实社会保持一致的向度和否定、批判、超越现实的向度。而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已蜕变成了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它成功地压制了人内心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使人成了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是新的极权主义社会,虽然它们总是打着“自由”的旗号,但“自由”只是资产阶级的一个具有诱惑力的欺骗性统治工具而已。马尔库塞尖锐指出,决定人类自由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可供个人选择的范围,而是个人能够选择的是什么和实际选择的是什么。在大量的商品和服务设施中所进行的自由选择就并不意味着自由。个人自发地重复所强加的需要并不说明他的意志自由,而只能证明控制的有效性。人们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去选择,只能是社会提供什么,就选择什么。人处于虚假之中,但又没有意识到虚假,自然而然地认可与肯定了虚假,从而认可了生活于其中的社会而不再去反抗。“异化了的主体被异化了的存在所吞没”。[1] 马尔库塞提出,真正的需要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但是,“发达工业社会的最显著特征是它有效地窒息那些要求自由的需要”。[2]因此,“单向度的人”就是指当代工业社会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为了统治的需要,通过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手段,制造并满足人们的虚假需要,从而使人们进入并依附于现有制度。人丧失了内在的批评性和超越性,成了“工业文明的奴隶”,沉溺于虚假的需要和虚假的幸福之中,只有对现存秩序的无

马尔库塞的新革命理论

马尔库塞的新革命理论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生于柏林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德裔美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法兰克褔学派的一员。他一生在美国从事社会研究与教学工作。赫伯特·马尔库塞哲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被西方誉为“新左派哲学家”。 中文名 赫伯特·马尔库塞 外文名 Herbert Marcuse 国籍 美国 民族 犹太人 出生地 柏林 出生日期 1898年 逝世日期 1979年 职业 哲学家,社会理论家 代表作品 《理性与革命》、《爱欲与文明》、《单面人》、《论解放》 人物生平 编辑 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美籍德裔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898年7月19日出生于柏林一个资产阶级犹太人家庭。1917年—1919年间曾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后完全退出政治活动。192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进入

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1940年加入美国籍,起先服务于美国战略情报处,后到哥伦比亚、哈佛、加利福尼亚等大学任教。马尔库塞的哲学思想深受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弗洛伊德(1856~1939)的影响,同时也受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很大影响。早年试图对马克思主义作一种黑格尔主义的解释,并以此猛烈抨击实证主义倾向。从50年代开始,主要从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揭露,主张把弗洛依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 爱欲解放论 编辑 马尔库塞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出发来理解人的本质及其解放。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与“无意识”两部分。马尔库塞认为,因为“意识”是后天形成的。受“现实原则”支配,“无意识”是与生俱来的,受“快乐原则”支配,所以“无意识”比“意识”更能体现人的本质。 赫伯特·马尔库塞 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是由生本能和死本能组成的。马尔库塞认为,因为生本能与人的“存在原则”相一致,所以更能体现人的本质。弗洛伊德把生本能的主要内容规定为口渴、饥饿、性欲等。马尔库塞则进一步指出,在这些内容中,性欲占统治地位。因此把生本能作为人的本质,实际上也就是把性欲作为人的本质。 “性欲”的内容是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有时指同生殖机能有关的对异性肉体的追求,有时则指人的机体追求快乐的普遍属性。马尔库塞是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性欲”一词的,为了与前者相区别,他把它称之为“爱欲”。马尔库塞通过上述对人的本质的分析后得出结论:人的解放就是爱欲的解放。为了避免引起误解,马尔库塞在把人的解放具体化为“爱欲的解放”的同时又一再强调,爱欲的解放不等于性欲的解放。这是因为把爱欲作为人的本质不等于把性欲作为人的本质。性欲和爱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马尔库塞说在人的所有爱欲活动中,劳动是最基本的爱欲活动。因为真正有意义的劳动,应该是人的器官的自由消遣,它为“大规模地发泄爱欲构成的冲动”提供了机会。所以说,爱欲解放的核心和关键是劳动的解放。要使人真正获得幸福,必须使人所有的活动“爱欲化”,最主要的是劳动的“爱欲化”。劳动的“爱欲化”也就是劳动的解放。由此,马尔库塞把“爱欲解放”论同马克思的“劳动解放”论联系在一起。 社会理论家 编辑 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被压抑的人们为什么不起来革命。而变得“消极沉默”了呢?马尔库塞认为,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单向度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已成了单向度的

【免费下载】赫伯特·马尔库塞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 )(1898-1979)生于柏林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德裔美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法兰克褔学派的一员。他一生在美国从事社会研究与教学工作。赫伯特·马尔库塞哲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被西方誉为“新左派哲学家”。目录 1人物生平2理论观点3主要著作4爱欲解放论5社会理论家6一体化的社会7新革命理论 、管路敷设技术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1932年,马克思的遗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首次公开发表。手稿中,马克思赋于异化范畴以崭新的社会意义,劳动产品与劳动相对立,“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1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表现,“私人财产是外化了的劳动。”2社会从私有财产的解放表现为劳动者的解放,也即是全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基础,把异化作为哲学的核心范畴来建构自己的异化理论,其中以卢卡奇、列菲弗尔、马尔库塞、弗洛姆最为着名,本文仅对这几种异化理论作一扼要的介绍。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乔治·卢卡奇(1883—1971)是匈牙利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西方马克思主义” 的创始人之一。 卢卡奇是20世纪最早、最系统地提出异化理论的人,早在1923年,他就发表了后来被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在该书的“物化与阶级意识”一章中,他从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中推断出“物化”理论,“物化”实际上是“异化”的同义词。1932年,马克思的《手稿》公布于世,人们惊奇地发现,卢卡奇在10年前就得出了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似的结论,真是名下无虚。 卢卡奇认为,物化——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普遍存在的。“物化的结构逐步地、越来越深入地、更加致命地、更加明确地沉浸到人的意识当中”4,“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5。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活动、劳动物化为某种东西或商品,人的活动与人相疏远,人变成了物。“人自身的活动,使自己的劳动变成客观的、不以自己的意志转移的某种东西,变成了依靠背离人的自律力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人个人的活动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一个人的活动变成了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人的活动肯定是按消费品那样独立于人的方式。”6“工人的劳动力和他的人格的分裂,他由人变成为‘物’,变成在市场上被反复出售的物体。……一种才能(或者说总的能力)从他整个的人格中分离了出去,并被置于与他的人格相对立的位置,使其变成一个物、一个商品。”7“人成为如同外部新世界的各种物体那样的可以‘占有’也可‘抛弃’的东西”8卢卡奇视异化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特征,进一步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本体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形成发展中,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列菲弗尔的“全面”异化理论 列菲弗尔(1901—)是法国哲学家和社会政治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 列菲弗尔是法国最早知道《手稿》并把它译成法文的人,他写于1934—1935年的第一部着作《辩证唯物主义》就是依据《手稿》对整个马克思主义作出的重新“解释”,提出要以《手稿》精神对马克思主义“加以重建”。他认为异化问题是“马克思思想中的‘酵素’”,提出要以“异化理论”和“国家理论”来“恢复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 异化理论是列菲弗尔一切理论的出发点,早在《辩证唯物主义》一书中,他就认为异化贯穿于人的一生。人在他的一切表现中,在他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都是拜物教的牺牲品。 关于“政治异化”,列菲弗尔说:“国家拥有非人性的势力而支配着全部社会生活并把这种势力巩固和确定下来。政治上的异化(连同政治迷信,正是这种迷信把凌驾于社会生活之上的一种生活归之于国家)在某种意义上是最严重的异化。”9 关于“人的异化”,列菲弗尔认为,科技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使得人们完全听命于技术和工具的奴役。这一种统治比阶级统治更厉害,它使人失却了自由和主动性,使生产、生活和业余生活都单一化、标准化、规范化,这就使人失去了个性和创造性。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虽然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但却压抑了人的本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与阶级统治并存的有一个心理上和精神上对人压抑的体系。这种心理和精神上的压抑表现在家庭、婚姻、民族关系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异化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而且充斥日常生活之中。在劳动、娱乐、家庭、邻里关系、两性关系这些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种种异化现象。总之,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异化的社会,而人的异化现象比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时代更为严重。因为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日常生活,都包含着异化之网,使人在精神上感到更加痛苦。 马尔库塞的“人的本质异化”理论 马尔库塞(1898—1979)是美籍德裔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

赫伯特·马尔库塞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生于柏林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德裔美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法兰克褔学派的一员。他一生在美国从事社会研究与教学工作。赫伯特·马尔库塞哲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被西方誉为“新左派哲学家”。 目录 1人物生平 2理论观点 3主要著作 4爱欲解放论 5社会理论家 6一体化的社会 7新革命理论 1人物生平 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美籍德裔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898年7月19日出生于柏林一个资产阶级犹太人家庭。1917年—1919年间曾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后完全退出政治活动。1922

神领袖、主要代言人。法兰克福学

赫伯特·马尔库塞著作 派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马尔库塞的理论与实践才广为人知的。正如曼克莱伦所说:“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中最著名的,也是研究所成员中惟一没有放弃他的早期革命观点的人。”六十年代下半期,美国和西欧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造反运动,造反学生拥戴马尔库塞为他们的精神领袖。当然,就马尔库塞个人的意愿而言,他也许无意追求这种精神领袖的地位,但当造反学生把这个头衔加在他头上时,他也不反对。 马尔库塞一生著作很多。据初步统计,从1922年他作为博士学位提交的第一篇论文《论德国艺术小说》起,到1979年在逝世前出版的《无产阶级的物化》,其中共出版论著、论文、论集、谈话录近百种之多。影响较大的有:《历史唯物论的现象学导引》、《辩证法的课题》、《黑格尔本体论与历史性理论的基础》、《理性与革命》、《爱欲与文明》、《单面人》、《论解放》、《审美之维》。 马尔库塞的生平和著作给人的鲜明印象是:始终站在资本主义社会实践斗争的最前例,始终把对哲学、文化、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与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现实状况的批判结合起来。离开他生平所经历的社会事件,尤其是离开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就不能理解马尔库塞的哲学、美学思想。 4爱欲解放论 马尔库塞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出发来理解人的本质及其解放。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与“无意识”两部分。马尔库塞认为,因为“意识”是后天形成的。受“现实原则”支配,“无意识”是与生俱来的,受“快乐原则”支配,所以“无意识”比“意识”更能体现人的本质。 赫伯特·马尔库塞 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是由生本能和死本能组成的。马尔库塞认为,因为生本能与人的“存在原则”相一致,所以更能体现人的本质。弗洛伊德把生

浅谈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

浅谈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读《单向度的人》 摘要:何伯特·马尔库塞,被西方誉为“新左派哲学家”,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单向度理论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尔库塞对单向度社会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他的《单向度的人》一书,它的核心就是批判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单向度”的人、“单向度”的社会、“单向度”的思想文化。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应该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期,我们一定要要注重对人的“人文关怀”、树立正确的科技发展观、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关键词:单向度,技术理性,极权主义,人文关怀 马尔库塞认为,现代工业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高生产、高消费的福利社会阶段,使以往一切对立因素“一致”或“同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只剩下单一的向度——肯定与顺从,而失去了否定与批判这一向度;生活在发达工业社会的人们逐渐地丧失了自主性、失去了人的价值与尊严、人的本性遭到了扭曲,由此丧失了否定与批判的能力,变得一味地顺从,人们内心的批判性、超越性思想受到抑制,从而成为统治制度的消极工具。于是只剩下维护现状的肯定的方面,失去了内在的否定的方面,这就是发达工业社会的“单向度性”。这种“单向度性”从社会各领域中消除了反对现社会体制的一切因素,阻止了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一、现代社会单向度的表现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单向度”是他用来描绘当代资本主义现代性社会现实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特定用语,它不仅表示了当代西方现代性社会中肯定的方面已否定成为全面的、单向的了,还表示在整个社会中的人、生产领域、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单面性”。他认为,“发达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是双向度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是有差别的,因此个人可以合理地批判地考虑自己的需求。而现代文明,在科学、艺术、哲学、日常思维、政治体制、经济和工艺各方面都是‘单向度’的。”即失去了否定性和批判性原则,人们内心的批判性、超越性思想受到抑制,成为统治制度的消极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获得了快速发展,其中技术理性在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生成中的统治地位加强了。在马尔库塞看来,生活在正常社会中的人,应该有两个“向度”或“维度”,即肯定社会现实并与现实社会保持一致的向度和否定、批判、超越现实的向度。 (一)“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赛认为.当代工业社会的“单向度”首先表现在人已经成为“单向度”的个体。他在强调人的自主性、人的价值与尊严及人的本性解放的立场上,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深刻揭露和全面控诉。在他看来,发达工业社会依靠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依靠自动化的实现,不仅使肮脏而激烈的肉体劳动减少,而且为人们提供了大量消费品,使人们的需要得到扩大和满足,并且过上了“幸福”生活。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对这种表面上物质极度繁荣的满足,不是真正需要的满足,而是虚假需要的满足。人们所以感到幸福、安定,是因为他们

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

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 【摘要】: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生在德国,长在德国。1933年,由于希特勒的法西斯政权实行排犹主义政策,他随法兰克福学派流亡到了美国,从此便扎根美国。他加入战略情报服务局、秘密服务局为反法西斯战争工作。1951年,社会研究所迁回德国,而马尔库塞则开始了他在美国大学工作的生涯。他先在哥伦比亚大学(1952-53)、哈佛大学(1954-55)从事研究工作,后在布兰戴斯大学(1954-1964)、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1965-1970)执教。虽然六十年代中期以前,马尔库塞在学术研究领域已经颇有建树,出版的《理性与革命》、《爱欲与文明》、《苏联马克思主义》、《单向度的人》等著作,但他的社会影响颇为有限。随着西方各国学生运动迅速发展,批判理论从“历史的后台走到了历史的前台”,马尔库塞也声名鹊起。他被奉为“青年造反者之父”、“新左派的精神领袖”、“发达工业社会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家”,甚至与马克思、毛泽东并称为“三M”(Marx、Mao、Marcuse)。“他的书已经成为美国革命学生的工作手册”。本文立足于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社会转型的时代大背景,研究一个著名的思想家——马尔库塞和一场伟大的运动——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之间、即社会理论与社会运动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我将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的社会大背景,马尔库塞思想与学生运动宣言纲领之间的文本联系,马尔库塞与学生运动事件上的联系,媒体对马尔库塞“学生运动精神领袖”地位建构四个方面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分四章

论述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之间的关系:《第一章静悄悄的革命》着重从宏观背景来考察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之间的联系。在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科学从造福人类的福娃变为压迫人的上帝,社会从生产时代过渡到消费时代,大众传媒从被压制状态到拥有第四权,生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人们的政治思维逐渐从分裂对抗转向和平共处。在这种大背景下,高等教育也静悄悄地发生了革命。大学从“象牙塔”变成了“社会轴心”,人文主义教育逐渐让位于工具理性,接受高等教育从少部分人的特权发展为一种普遍现象,大学生也因此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社会问题和高等教育中的问题的交织是六十年代社会动荡的温床。《第二章轰轰烈烈的批判》首先分析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出现相对微观的背景,即在二战后形成的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文化背景和精神氛围。在这个批判群体中,既有美国学者C.赖特·米尔斯、保罗·古德曼,也有来自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尔库塞、弗洛姆和诺曼·O.布朗,还有来自第三世界的法农、卡斯特罗、格瓦拉和毛泽东;既有来自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家的理论批判,也有从垮掉派到荒诞派的离经叛道的文学批判,还有来自摇滚乐的大众文化批判。马尔库塞依托法兰克福学派以及黑格尔、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和名声,并以其与时俱进的政治批判和彻底的批判精神成为批判群体中耀眼的明星。其次介绍轰轰烈烈的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的概况,并从“学生权力”和“学生权利”角度分析学生参与运动的原因和诉求,分析这场带有诗化特征的学生运动的批判性质。最后,探讨马尔库塞通过教学、演讲、参加集会等形式介入六十年代美国学

马尔库塞简介

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技术进步给人提供的自由条件越多,给人的种种强制也就越多,这种社会造就了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没有创造性的麻木不仁的单面人。他试图在弗洛依德文明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理性的文明和非理性的爱欲协调一致的新的乌托邦,实现“非压抑升华”。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单向度的人》中,他指责艺术的大众化和商业化使之成为压抑性社会的工具,从而导致人和文化的单向度。在《审美之维》中则认为,艺术(主要指先锋艺术)自动地对抗现存社会关系并加以否定和超越;倾覆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及普遍经验,促成完整人的再生。在《反革命和造反》里,他强调艺术既是一种美学形式又是一种历史结构,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美的世界与渗透价值意义的现实世界的统一。他认为艺术具有对现实的肯定性和保守性以及对现实的否定性和超越性的两重性,艺术的肯定性力量同时也是否定这一肯定性的力量。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和革命可统一于改造世界和人性解放的活动中,它用新的美学形式来表现人性,以唤来一个解放的世界。美学是摆脱压抑社会的唯一学科,是单向度社会中双向度的批判形式。 马尔库塞一生著作很多。据初步统计,从1922年他作为博士学位提交的第一篇论文《论德国艺术小说》起,到1979年在逝世前出版的《无产阶级的物化》,其中共出版论著、论文、论集、谈话录近百种之多。影响较大的有:《历史唯物论的现象学导引》、《辩证法的课题》、《黑格尔本体论与历史性理论的基础》、《理性与革命》、《爱欲与文明》、《单面人》、《论解放》、《审美之维》。 马尔库塞的生平和著作给人的鲜明印象是:始终站在资本主义社会实践斗争的最前例,始终把对哲学、文化、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与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现实状况的批判结合起来。离开他生平所经历的社会事件,尤其是离开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就不能理解马尔库塞的哲学、美学思想。 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被压抑的人们为什么不起来革命。而变得“消极沉默”了呢?马尔库塞认为,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单向度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已成了单向度的人。所谓单向度是相对于双向度而言的。双向度是既有肯定的一面,又有否定的一面;只有肯定性,没有否定性、批判性,即是单向度。马尔库塞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不同于从前的对抗性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统治已取代了政治统治、对抗、矛盾已经或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整合与同化的趋势。因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正在失去其双面性,而变成为一个只有肯定、没有对抗的单向度社会。社会与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都丧失了具有创造性社会批判功能的那个向度。只剩下维护、肯定现在秩序这样一个向度。 人成为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说“人们早就已经适应于这种控制的接受器。决定性的差别在于把已有的和可能的、已满足的需要之间的对立(或冲突)消去。在这里,所谓阶级差别的平等化显示出它的意识形态功能。如果工人和他的老板享受同样的电视节目并漫游

2007 马尔库塞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探析

SOCIALWORK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2007年第 11期下半月 [作者简介]理论探索 一、自然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领域马尔库塞通过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认为自然是马克思关于解放全人类的学说中一个一直未被人们重视的方面。过去,人们只是对从资本主义制度奴役下解放全人类的问题予以关心,而没有把自然视为人类解放的一个领域。马尔库塞认为,把自然的解放当作人的解放的手段的思想是马克思上述手稿的中心思想。他认为,在马克思那里既然人对人的统治是依赖对自然的统治来实现的,那么人的解放同样也要依赖自然的解放来实现,而自然的解放就是恢复那些自然中所产生的向上的力量,恢复那些与生活相异的、表示着自由新特性的感性美的特征。 在马尔库塞看来,自然之所以成为人类解放的一个领域,其理由如次:第一,自然的解放乃是人的解放的手段。自然在反对剥削社会的斗争中是一个同盟者,在剥削社会中,自然受到的侵害加剧了人受到的侵害。第二,一个重大的但是容易遭到忽视的事实是:在当今的世界,越来越有效地被控制的自然已经成了扩大对人的控制的一个因素,成了社会及其政权的一个延长了的胳臂。 二、自然获得解放的途径是人的本能革命资本主义运用科学技术通过生产大量的新的消费品来“满足”人的“需要”,从而达到控制人的 目的;而人的需要的改变说明资本主义已经塑造了人的第二本能。也就是说资本主义是通过制造人的新的需要和塑造新的本能来达到对人的控制的,但是最终受害的是人自身和人们所生存的环境。要改变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要改变环境日益恶化的局面,马尔库塞认为除了改变制度之外我们还要塑造我们人类新的本能,新的需要,建立新的感性。 在马尔库塞看来,资本主义通过无所不在的技术力量已经成功塑造了人的本能,这种本能主要体现在人们的需要上。资本主义已经成功地使人们的本能需要之成了维护资本主义现存体制的有效力量。资本主义是如何通过需要塑造并有效控制人的本能的呢?首先,马尔库塞把人的需要分为“真实的需要”和“虚假的需要”。资本主义主要是通过心力内投(自我通过把“外在的”转化成“内在的”以致形成一种新的无意识)的作用生产和塑造人的虚假需要来实现的。“虚假的需要是指那些在个人的压抑中由特殊的社会利益强加给个人的需求:这些需求使艰辛、侵略、不幸和不公平长期存在下去。这些需求的满足也许对个人是最满意的、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广告来放松、 娱乐、行动和消费,爱或恨别人爱或恨的东西,这些都是虚假的东西。”(马尔库塞,1993)在当代条件下(包括资本主义以及与之进行着竞争的社会主义),虚假需求表面上看起来完全是个体本身的真实需求,个体不断在这些需 周金华,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政治哲学 [摘 要] 马尔库塞是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创始人之一,他认为传统马克思 主义重视社会领域的革命,自然也应该成为人类解放所关注的领域。自然解放的关键途径是必须变革人的需要和人的本能,塑造新感性。这种解放的潜能在新社会运动诸如女权运动以及环境运动中可以发现端倪。 [关键词]马尔库塞生态社会主义自然本能革命 马尔库塞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探析 周金华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12

对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思考

华中人文论丛 第2卷第1期Huazho ng H umanit y Fo rum2011年6月 对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思考 黄慧鲜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 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主要是在吸收借鉴海德格尔、马克思、弗洛伊德的一些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批判的文明理论、批判的社会理论和批判的革命理论。该理论通过对人的欲望压制、单面社会、本能革命等问题的研究与阐述,深刻地揭露了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端,对人的存在、人类的解放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马尔库塞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分析和批判值得肯定,但是他的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 关键词 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思想渊源;主要内容;认识 引 言 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性理论家,以社会批判理论闻名于世。他的社会批判理论立足于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的现实状况,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启迪人们反思自身的时代处境,反思人性在现时代的意义。当然,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偏颇性。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并予以正确的评价。 一、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吸收借鉴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马尔库塞是海德格尔的学生,他的理论深受其影响。 在马尔库塞思想相关学说中,继承了海德格尔的人的本真存在的观点,这不仅因为马尔库塞曾是海德格尔的学生和助手,在海德格尔的指导下开始了学术生涯,而且因为马尔库塞一生的思想中心,即对人的生存状态和解放的关注,也是从海德格尔的存在本体论角度出发的。或许可以这样说,海德格尔对马尔库塞影响最大的地方正在于一种 本体论的关怀 。 马尔库塞认为,海德格尔把哲学研究的对象从存在者转向了存在。海德格尔强调应当首先追问人的存在,因为只有人才能领悟到自己的 在 。马尔库塞非常认同这一点,把哲学研究的关注点放到了人的生存和人的条件,而不是抽象的观念和原则,从而将哲学从抽象思辨转到了具体的人的存在,并进而认为既然人的存在是一种在世的存在,就应该更多地关注和探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存。 海德格尔的存在观奠定了马尔库塞一生哲学研究的基本走向。马尔库塞后来进行的社会批判始终是以人作为关注的焦点,始终以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作为批判的目的。马尔库塞吸纳并发展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他认为:海德格尔的思想已经无法很好地解释新的历史境遇及其所生活的这样一个现实的世界。于是他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解读人的生存的 本真状态 ,从而将这两种学说进行了相互融合、相互补充。 (二)对早期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和阐释 马尔库塞思想中所呈现的马克思主义,较多的是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人的异化的分析,其宗旨是关注人的价值的实现和对自由的追求,使每个人都得到自由而全面地发展。马克思对幸福和自由的探讨并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是着力从现实关系中具体寻求人的自由和幸福之路。这一思想使马尔库塞在对人的存在问题进行思考时,摆脱了纯粹抽象而走向了现实社会分析。 在深入研读马克思的手稿之后,马尔库塞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了改造,建构了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批判理论。他认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都包含着内在的哲学基础,它是一种将人的存在作为全部理论的核心,从人出发来考察人的本质及其现实的人本主义。另外他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人本主义解释出发,进一步分析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以及通过它对现存秩序所作的批判,主张马克思主 99

浅析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

浅析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 摘要: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可谓锋芒毕露,具有革命性的化时代的意义,但他把技术和人性对立起来,并对技术采取片面的否定态度基于此,需要我们对马尔库塞的理性、感性观的当代价值和限度进行思考,从而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技术理性;单向度的人;社会革命 作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以“单向度”理论极其深刻地揭示了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 虽然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思想有着根本的分歧, 但由于它接触到发达工业社会中许多新的哲学和社会问题, 并由此创立了新的社会批判理论, 具有较强的时代色彩, 因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批判吸取其有益的成分。同时也应该看到他的理论的局限性,以及为我国社会即将进入的工业化社会找到技术理性所伴随的危机的出路。 一、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的主要观点 所谓技术理性主义是指在近现代科学技术呈加速度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理性主义思潮。这种思潮坚信科学技术发展具有无限潜力和无限解决问题的能力,坚信科学技术万能。1964年马尔库塞发表《单向度的人》,这是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表述形态,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理论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该书的基本思路是:在发达工业社会里,批判意识已经消失殆尽,统治已成为全面的,个人已丧失了合理地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所谓“单向度的人”就是指丧失这种能力的人。马尔库塞用“单向度”(One--dimension)一词来意指现代资本主义的技术经济机制对一切人类经验的不知不觉的协调作用。他认为发达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是双向度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是有差别的,因此个人可以合理地批判地考虑自己的需要。而现代文明,在科学、艺术、哲学、日常思维、政治体制、经济和工艺等方面都是单向度的。人们失去的“第二度”是什么呢?就是否定性和批判原则,即把现存的世界同哲学的准则所揭示的真实世界相对照的习惯。哲学的准则使我们理解自由、美、理性、生活享受等等的真实性质。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对技术理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统治和技术的异化问题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他揭示和分析了科学技术发展的二重性、现代社会的技术统治形式及其特征、技术异化背景中人的生存困境、技术异化的原因、技术异化的扬弃等重大问题。马尔库塞指出,在发达技术世

试论马尔库塞的“审美革命”

试论马尔库塞的“审美革命” 摘要:“审美革命”是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相反,马尔库塞认为,审美和艺术是解放被压抑的本能、打破社会生活和个人单向度性的重要手段,是消除异化、超越现实的心理本能的重要途径,是革命的武器。 关键词:马尔库塞;否定性;超越性;解放;革命 一、美学的否定性和超越性 马尔库塞认为,20世纪的现代人普遍处于压抑、异化和单向度的社会,而哲学上由于实证哲学、语言分析哲学所垄断而导致否定性思维的丧失和文化的商业化。在单向度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强制性消费”和“虚假需求”,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别人所爱或恨别人所恨,精神走上了非精神化的道路,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人的主体性已丧失殆尽。“今天的新特征在于:通过取消高级文化中对立的、异在的、和超越的因素——高级文化正是借这些东西建构起现实的另一维度——去抹平文化与现实之间的对抗。”[1](P.66)在单一文化的塑造下,人的感性与理性被扭曲和异化,失去了感受的丰富多彩性。马尔库塞认为,要改变这个一体化的社会,实现人的解放,政治革命已不可能,因为无产阶级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已丧失了革命性。只有通过“审美革命”,以否定性艺术去唤醒人沉睡的意识和无意识,培养人的感受力,创造新感性,挣脱一体化意识形态的控制,才能实现人的解放。 如何培养人的新感性呢?马尔库塞认为要培养人的新感性,就应该创造新的文学艺术形式,与现存的话语和意象进行彻底的决裂。在这个新的艺术天地中,任何词语都与它的日常用法和功能相疏离,体现出它的颠覆功能。“它们打破了把人和自然囿蔽于中的习以为常的感知和理解的框架。打破了习以为常的感性确定性和思想框架。”[1]( P.120 ) “该艺术感受打破了无意识、‘虚假的’、‘自发的’、无人过问的习以为常性。”[1] (P.170)让人以一种新的方式去感受和思考,让现实中沉默不语的东西释放出来,使敌对的感性与理性归于和谐。艺术的这种意识形态批判功能是建立在艺术形式自律的基础上的,它通过艺术形式对现存材料的变异、打碎、重组,形成一个新的世界,与异化社会相决裂。 根据美和艺术的否定性功能,马尔库塞对19世纪和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学艺术作了具体考察。他发现,19世纪的文学艺术“是一种理性的、认知的力量,揭示着一种在现实中被压抑和被排斥着的人和自然的维度”[2](p70)。到了20世纪的发达资本主义时期,美和艺术就完全沦落为对现实的全盘肯定:“它们被剥夺了自己的对抗力,被剥夺了作为它们真理之维本身的异在。它们作品的意图和功用因而便根本改变了。如果说它们曾经与现实对立过,那么,这种对立在当今已被抹平。”[1](p.73)美和艺术成为文化工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维护现有社会的水泥,最终丧失了自身所应有的根本特质。马尔库塞提出新感性,倡导艺术革命,就是要重新确立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比较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比较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是自己历史观的探索,是用正在形成中的唯物史观对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解剖。马尔库塞于1964年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提出的异化理论是对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描述。这两种异化理论的提出相隔了一百多年,所以其内容也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一差距在本文的比较中可以看出。 一、关于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马尔库塞在新的条件下提出的异化理论,也阐发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强迫工人去消费劳动产品,工人成了消费产品的奴隶。在马尔库塞看来,生产的发展“超出生物学水平的人类需求的强度、满足乃至特性,总是被预先决定的。获得或放弃、享受或破坏、拥有或拒绝某种东西的能力,是否能当做一种需求,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或恨别人所爱所恨的东西,这些都是虚假的需求。”(注:《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马尔库塞这一番叙述表明了工人和产品的关系是一种强制性的消费的关系,工人受消费品的压抑没有任何自己选择的自由,在强迫性的消费过程中完全处于一种被奴役的地位,完全受到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支配,是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奴隶。 由此看出,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论述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阐明的工人与产品的关系是,由于生产力不够发展,劳动产品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家利用占有的生产资料去剥削工人,获得利润,工人由于失去了劳动产品而处于奴隶地位,马克思强调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关系。而马尔库塞讲的工人与产品的异化关系是在新的条件下形成的,是资本家利用他占有的产品强迫工人去消费,推销他的产品获得最大的利润,使劳动者成了产品的奴隶,他强调的是强迫工人消费的关系,这的确是马克思那时没有的新现象,马尔库塞指出来是有意义的。但是他忽视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的关系,这相对于马克思是一个倒退。 二、工人与统治阶级的关系 在工人与统治阶级的关系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和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也是根本不同的。马克思认为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工人与统治阶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因为异化劳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异化劳动造成了一个异化的世界,主要表现在价值形态的剥削、货币统治和人类的两极化的发展上。 1.关于价值形态的剥削 社会的剥削关系并不是从异化劳动的形成开始的,而是自阶级产生以来就存在的。它指的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但是在异化劳动的关系下,剥削出现了特殊形态即价值形态的剥削。马克思认为,这种利益的物质表现就是金钱,它代表一切事物,人们和社会关系的价值。(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这种剥削体现为人对人的剥削,意味着把人当成一种商品,人遭到了无限的盘剥和残害,这种剥削不仅限于阶级之间,而且还延伸到阶级之内。如劳动力的买卖扩展到人类的一切能力的买卖,大资本家吞并小资本家等。 2.关于货币统治

马尔库塞与海德格尔的学术缘分

“让哲学关注人的生存” ——论马尔库塞与海德格尔的学术缘分 丁国旗 内容摘要:“让哲学关注人的生存”是马尔库塞与海德格尔结缘的根本原因,海德格尔对于人的“非本真”状态的分析,对于人类社会中人的“异化”的阐述都深深吸引着马尔库塞,马尔库塞在海德格尔这里看到了一个清晰的走向新的“具体”的科学之路,他的“具体哲学”的提出即受惠于海德格尔哲学的理论滋养,马尔库塞一生的学术追求似乎都有着挥之不去的海德格尔情结。然而,由于海德格尔哲学本身的理论缺陷,加上早期受到马克思思想的影响,马尔库塞对于海德格尔的理论一直试图进行一种修正工作。1932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使马尔库塞最终在马克思这里找到了真正心意的哲学追求,马尔库塞与海德格尔的学术缘分也就此结束。 关键词: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具体哲学;海德格尔哲学批判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发生的革命行动,给马尔库塞带来了较早的对于革命、自由和解放的思考,他自己也以满腔的热情加入了社会民主党,并参加到战斗中去。然而,到1919年1月,当罗莎·卢森堡和卡尔·李卜克内西被暗杀,革命惨遭失败之后,他也最早地看到了德国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不足和缺陷。于是在这一阶段,他开始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在战争期间,马尔库塞已经读到过一些社会主义的小册子——试图借此弄清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发展的动力和德国革命失败的原因,以及他一直无力弄清的左派政党、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的关系问题。然而,他并没有从马克思的著作中找到答案。就这样,在失望和痛苦中,他离开柏林来到弗莱堡,进入大学,开始了他早就感兴趣的文学研究,并于1922年完成了博士论文《德国艺术家小说》。之后,他又离开弗莱堡做了多年的书刊发行和出版工作。1927年,当《存在与时间》出版的时候,他就读到了它。海德格尔的哲学和研究方法、海德格尔令人振奋的性格,深深吸引了他。于是,1928年他重返弗莱堡,开始向海德格尔学习哲学,直到1932年希特勒上台的前几天离开德国。 在多年后的一次谈话中,马尔库塞说道:“我在海德格尔那里发现了我们曾经在胡塞尔那里发现的东西:即一种新的开端,一种新的愿望,以便把哲学置之于真正具体的基础——让哲学关注人的生存、人的条件,而不是那些纯属抽象的观念和原则。”①的确,正是受惠于海德格尔哲学的这种训练,马尔库塞后来的美学思想才在20世纪显现出他独特的魅力。“让哲学关注人的生存”成为他美学思想的一个基本追求,一直影响着他之后学术思想的发展归趣,难怪有论者认为,“海德格尔的‘操心’范畴,是马尔库塞思想贯穿始终的核心课题。” ②然而,马尔库塞虽然从海德格尔那里学了不少东西,但他并未囿于海德格尔的理论樊篱,而是在遵循海德格尔基本方法的前提下,最终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当然也正是这样,他与海 ①转引自马尔库塞《审美之维》“译序”,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②Peter Lind, Marcuse and Freedom, Croomhelm Limited, Beckenham, 1985,p.61.

浅谈席勒与马尔库塞美育思想中的审美解放论

浅谈席勒与马尔库塞美育思想中的审美解放论 寻求人类的解放与自由是现代西方思想的一大主旋律。在其中“审美解放”论是多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方案所共有的维度。席勒作为新思想的预言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美育”的概念,并通过构建审美王国来达到对人的解放。马尔库塞在吸收前人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审美解放”论,构建了另一个审美解放的“乌托邦”。席勒和马尔库塞都试图通过艺术和审美来达到对人的一种解放。 标签:审美解放论;席勒;马尔库塞;艺术 审美解放论的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康德身上。但是与康德的纯粹、抽象的哲学论证相比,席勒继承了康德美学的思想发展出“审美游戏说”,用更为直接的现实关切话语明确地论证了审美对于人的解放功能。在此之后,马克思主义、尼采和弗洛伊德等思想家又从不同的语境和角度延续了“审美解放”论的思路,马尔库塞的思想先后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尼采哲学、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以及弗洛伊德主义等思想流派的洗礼,在此基础上,他明确提出了“审美解放”论,他大大凸显了自康德以来一直贯穿于现代西方各种解放思想之中的审美因素的重要性。 一、席勒的审美解放论 席勒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了美育的理论,希望通过审美教育获得人的精神解放。在第12封信中,席勒从人的内在心理动力上,提出存在于人的两种心理冲动力: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 席勒说,有两种对立的冲动存在于人的天性之中,这两种冲动即“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感性冲动来自于人的物质存在,它把人放在时间之中,具有时间的变化性和物质的实在性。它把人局限在某种事物和某个瞬间,使人的存在受到最大的限制,使人不可能达到完善。形式冲动来自于人的绝对存在或人的理性天性,它把人当作整体中的类属,超越一切感性世界的限制而达到人格的自由,在存在状态中保持不变的人格;它扬弃时间和变化,把个别事物当作一切事物的规律,把某一瞬间看作永恒。换句话说,感性冲动显示的是人在世界上、随着千变万化的物质条件而变化的状态,而形式冲动显示的则是在这变化的物质世界中人所保持不变的内在的、精神性的自我。感性冲动是人对外在世界的感受与反应,而形式冲动则是人内在的理性精神的自我完成。 由于感性冲动受到变化着的物质世界的影响,因而必然存在某种局限性,需要以理性精神去加以控制。感性冲动的人也就是还处于物质状态的人,受到盲目的必然性所支配。当理性第一次在人身上出现时,它被误导,不是被运用到形式上,而是直接运用到材料上去,从而它不是引导人去追求真理与道德,而是使感性产生无限的需求和绝对的需要,人就把感性的利益当作他行动的规定者,把盲目的偶然当世界的主宰。理性之所以发生如此大的偏差,是因为人还受着自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