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工作要点及考核办法

2011年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工作要点及考核办法
2011年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工作要点及考核办法

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总体实施方案

根据国函〔2008〕123号《国务院关于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及其附件《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年)》精神,按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经体〔2007〕3428号文件的要求,结合株洲实际,制定《株洲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实施方案》(以下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简称“两型”)。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打造示范区,建设新株洲”的主题,按照发展超常推进、结构明显优化、体制富有活力、服务城乡均等、环境友好宜居的总体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创新,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尽快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路子,实现科学跨越。

(二)基本原则

我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科学跨越、因地制宜、市场主导、统筹发展的原则。

(三)城市定位

明确我市城市定位为“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其内涵包括:一是先进制造业基地,发挥我市工业基础较好、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优势,以培育千亿产业集群为重点,大力发展交通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制药与健康食品产业等先进制造业,建设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二是新能源装备和能源供应基地,依托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风电等装备制造和核电、新技术发电等产业,完善输变电设施,成为能源供应、中转基地。三是现代物流中心,变交通、区位优势为流通优势,以工业物流和特色商贸物流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成为中南物流枢纽。四是文明宜居特大城市,大力治理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效开展创建活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建设成为环境优良、品位高雅、生活舒适的生态宜居特大城市。

(四)发展格局

1、主体功能区布局

根据区位优势、资源特色和承载能力,确定天元区、芦淞区、荷塘区、石峰区、株洲县、醴陵市、攸县为重点开发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承接优化开发区产业转移和限制开发区人口转移,加快经济和人口集聚,加速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进程,主要提供工业品、服务产品和大宗农产品。确定茶陵县、炎陵县为限制开发区,突出发展现代农业、林业,适度发展资源开发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主要提供特色加工产品、优质农、林产品和生态产品。确定炎帝陵、神农谷、攸县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等重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湘江、渌江、洣水、官庄水库等重要水源保护区,各县(市)区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为禁止开发区。

2、主干路网布局

在全市域形成“一圈三环六射”的路网格局。“一圈”是指按照全市两小时通勤半径的要求,在已有京珠高速、醴潭高速的基础上,建好衡炎高速和长株高速,加快建设炎睦高速、岳汝

高速(株洲段)、泉南高速,争取建设横穿攸县全境的高速,形成境内高速公路圈;“三环”是指中心城市的内、中、外三环,即通过建好湘江五桥、铁东路,形成城市内环;加大城市快速环路与主次干道接口建设力度,完善城市中环;以京珠高速、醴潭高速为基础,争取建设京珠高速东线(或星渌大道)、沪昆高速南线(或株潭南环线),形成城市外环。“六射”是建好进出中心城区的六条通道,新建时代大道、迎宾大道、炎帝大道,延伸株洲大道、枫溪大道,改造莲易高等级公路。建设城际轨道交通,争取延伸到渌口片区和醴陵城区。建好衡茶吉铁路,改造醴茶铁路。

3、城镇发展布局

形成“一主两副、一轴四带”城镇发展格局:以中心城市为主中心,以醴陵市区、攸县县城为副中心;以106国道沿线为纵向轴,以老320国道莲易高等级公路沿线为第一横向发展带,以S315省道沿线为第二横向发展带,以S320省道沿线为第三横向发展带,以S321省道沿线为第四横向发展带。形成以中心城市为辐射、以县城为支撑、以重点镇和其他镇为承接的城镇发展体系。

中心城市发展格局为“一体三极”:整个中心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对老城区加快提质改造,完善城市配套功能;现有城市四区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形成“高新天元、商贸芦淞、宜居荷塘、工业石峰”的特色。同时形成三个方向的城市发展极,北接长沙,建设云龙新城;西连湘潭,建设栗雨工业园、欧洲工业园,打造武广站前片区,拓展河西新城;向南拓展城市发展腹地,建设枫溪生态城、南洲新城,开发以渌口为中心的“两江三镇”(湘江、渌江;渌口镇、雷打石镇和三门镇)。

4、主要产业布局

全力推进“产业集聚化、工业园区化、园区生态化”,构建以“两型”产业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体系。一产业,主要布局在106国道两厢,突出特色和优势,发展现代农业,打造高效农业长廊。二产业,以“一主两副”城市为重点,以其它县城和特色工业镇为补充,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集群发展,中心城市基本形成“南航北机、东材西汽”的格局(在芦淞区建设“航空城”,在石峰区建设“机车城”,在荷塘区建设新材料基地,在天元区建设“汽车城”)。三产业,在中心城市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在各县城和重点镇大力发展消费性服务业、涉农服务业,在炎陵等重点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业。市区在中环大道以内重点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在中环大道沿线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天元区重点发展科技、信息服务业和餐饮、休闲业,石峰区重点发展工业物流业,芦淞区重点发展服饰、商贸业,荷塘区重点发展机电、家居服务业。

5、重点发展区域布局

重点规划建设云龙示范区、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天易示范区(株洲)和南部协调发展区,力求先行先试、率先突破,为全市“两型”社会建设提供示范。

云龙示范区。总面积10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职业教育、现代物流、创意产业、商务服务、娱乐休闲、临空经济及其它高端服务业。完善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承接清水塘工业区移民,加强与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的功能互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基地、服务外包基地和创意产业基地,建成全国现代化生态宜居示范区。

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总面积7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解决综合污染问题。突出发展循环经济及现代物流等产业。构建有色冶炼、化工、建筑材料和能源环保四大循环经济产业园,建成全国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

天易示范区(株洲)。包括天元区全境15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两型”产业,建设生态型产业园区。突出建好新马片区、武广片区和群丰片区,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生物医药、工业产品物流等产业,构建以生态工业园、创新科技园、生态宜居居住区为特色的示范区。

南部协调发展区。包括攸县、茶陵县和炎陵县,总面积719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林业、优势资源型产业以及涉农服务业,构建具有独特魅力的生态经济示范区,综合实力强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辐射范围广的边贸物流基地,富有湖湘文化、红色文化和农耕文化特色的旅游休闲基地。

(五)发展战略

继续大力实施产业兴市、科教先导、城镇带动、文化提升“四大战略”,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丰富其内涵,拓展其外延。

(六)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市发展方式实现转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指标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实现“保二争一,科学跨越”的战略目标,基本建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的“两型”社会,发展成为全省新型工业化的主导区、新型城市化的示范区、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区,湖南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具有现代工业文明特征的特大生态宜居城市,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样板和典范。

2、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十一五”的后3年,即2008-2010年)。到2010年,全市GDP 达到1100亿元,万元GDP能耗降到1.20吨标煤,“两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0%左右,城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超过320天,城市化率达到53%。各项改革全面启动,初步形成以“两型”产业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体系。在示范区建设、循环经济发展、主要污染治理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两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

第二阶段:加速发展阶段(“十二五”的5年,即2011-2015年)。到2015年,全市GDP 达到2600亿元,万元GDP能耗降到0.95吨标煤, “两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5%左右,城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340天,城市化率达70%以上。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基本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第三阶段:完善阶段(“十三五”的5年,即2016-2020年)。到2020年,全市GDP达到5000亿元,万元GDP能耗降到0.7吨标煤,“两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80%左右,城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大于350天,城市化率达80%以上。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体制机制趋于完善,“两型”社会基本建成。

二、“两型”社会建设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两型”工业体系

1、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按照“壮大龙头企业、发展配套企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技术、培育产业集群”的思路,重点壮大交通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基础化工、陶瓷、服饰等六大支柱产业集群,培育医药、电子信息、风力发电装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集群,提升建材、花炮、能源等三大传统产业集群。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用特殊政策、特殊奖励、特殊服务,大力实施“5115”工程,培育新型工业化“旗舰”企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形成推进株洲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引擎。

2、优化提升产业结构。通过实施关停并转、技术改造、提高准入门槛等措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调整淘汰落后产业;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和低产出的产业和项目发展;大力推广节能降耗,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通过技术引进、自主创新,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加快有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的产业发展,形成符合“两型”要求的产业结构。

3、建设完善园区平台。坚持特色立园、产业兴园、科技强园。创新园区开发、管理模式,引进多元投资主体,加快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支持高新区发展,使之

成为“投资环境的示范区、工业发展的重点区、科技创新的密集区、高新技术的孵化区”。支持循环经济工业园和陶瓷创意产业园等主要园区做大做强,用足用活各类政策,发挥其对全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形成生态宜居城镇体系

1、突出规划先行。按照生态宜居城市的要求,突出特色,科学规划,统筹确定城市人口、城市空间、交通网络、主要产业、重点区域、国土利用等重大发展布局。合理布局城镇体系,形成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格局,除县城外,重点集中发展10个左右重点镇。

2、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加快城市路网建设,加快旧城提质改造。完善城市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第二水源,将官庄水库、洮水水库等的水引入到市区乃至到湘潭市区。加强治污、防洪工程建设,完善污水处理和垃圾综合处理基础设施。扩大管道天然气覆盖范围。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强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争取在城区建设公务机场、在炎陵县建设直升机场。

3、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深入推进城市“美化、绿化、亮化、数字化”工程。实行公交优先,建设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等“绿色交通”系统。推进安居工程,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加强文化标志性项目和文化广场等娱乐设施建设。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提升城市品位,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良的居住和出行环境。

4、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市区两级管理体制,实现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细化城管职责,建立健全城管责权利相统一的机制;实行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形成完善的执法体制;引入市场机制,探索“公私合营”的市场化管理模式;加快“数字株洲”建设,推进“数字化城管”;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经营机制;加强基础数据采集工作,完善创优考评机制,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三)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1、发展现代农业。按照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的要求,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增强综合生产能力。突出发展重点区域,形成106国道沿线优势产业带,发展优质米、肉制品、竹制品、油脂、果蔬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农产品示范大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防洪工程、病险水库加固、节水改造为重点,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实现村级公路全部硬化,重点行政村、中心村通客车、所有乡镇通公交。参照城镇社区的功能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农村新型社区和农民集中居住点。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站、客运停靠站、中小学校、远程教育站和文化站建设。推进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沼气、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

3、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推进农村管理现代化。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优秀村干部,引导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完善农村民主管理、村民议事会、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等制度。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发展现代物流业。制定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突出发展特色物流、商贸物流及第三方物流,培育物流品牌企业,形成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物流企业的物流体系,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建设。重点规划建设好石峰物流园、醴陵陶瓷烟花物流园、株

洲县中国物流(株洲)产业园等物流园区,建设好湘赣边区物流中心、芦淞区服饰物流中心、南方工贸物流中心、中南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等物流中心。

2、发展职业教育。优化资源配置,形成高职与中职协调发展、公办与民办共同进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形成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企共赢的办学模式,力争把株洲职教园建设成国家级职教基地。实施职教品牌战略,引导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积极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支持高职院校与国外知名企业共建培训中心。结合我市产业优势,积极开展交通装备制造、有色冶炼、现代物流、商贸旅游、服饰等特色专业教育。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建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加大企业职工培训力度。

3、发展休闲旅游业。依托旅游、文化资源,突出发展“两带一线一福地”,两带:即湘江(株洲段)风光带、东郊休闲、体验带(云峰湖—仙庾岭—婆仙岭—大京水库,航电枢纽-空灵岸),发展农家休闲度假、农家文化体验、山水城市旅游;一线:在106国道沿线,发展生态旅游、田园风情旅游、民俗风情旅游;一福地:突出强化炎帝陵的吸引力,打造炎陵寻根谒祖、祈福休闲福地,发掘红色资源、远古历史资源,争取建设影视城。鼓励、支持各类景区(点)积极申报世界、国家级景区(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发展一批餐饮、休闲、体育、旅游产品等特色街区;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提升旅游业配套能力。加强与江西井冈山、长沙、湘潭、衡阳、郴州等区域的协作,构建“湘东南-赣西南”旅游经济圈。

4、发展商贸流通业。出台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实施细则,加快商贸流通布局调整,形成中央商业中心、区域性商业中心、专业特色商业街和小城镇商业网点科学合理的新格局。扶持本地商业大企业,进一步引进知名连锁超市或品牌专营店,形成连锁经营店、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等为主要载体的商贸流通网络。大力发展现代批发市场,依托芦淞服装市场群等专业市场的规模和品牌效应,打造特色鲜明、辐射力强的区域性或全国性专业商贸流通市场。

5、发展其它服务业。一是发展科技服务业。构建科技咨询类、创业孵化类和成果转化类服务机构,推动服务组织网络化、职能社会化、投资主体多样化。进一步规范发展各类型科技服务协会组织。二是发展商务服务业。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税务、人才等中介服务组织,推动商务服务产品创新。扶持本土商务服务品牌,引进知名品牌。三是发展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加强城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四是发展涉农服务业。完善农业科研和推广服务体系,鼓励兴办各类农技服务公司、农业专业服务公司,加大涉农成果转化、农民增收关键技术集成力度。建设大型农业批发市场,培育大型农资物流企业。

(五)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1、推进资源节约。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全面推行建筑节能,建立“建筑节能保证金”制度,实行建筑节能奖惩。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建设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鼓励开发、生产、使用节能环保型汽车等交通工具,全面实施油改气工程。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节水设施及技术改造。抓好有色冶炼、化工等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节能管理,发展和引进能源管理专业公司,引导企业将节能工艺等交给第三方管理,推进能源需求侧管理。加快原材料替代技术攻关,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推广节能新产品、新技术。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推广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推进农村普遍使用沼气。加强林地、湿地、绿地等生态资源的集约发展和保护。

2、发展循环经济。按照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和循环农业示范区,对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相关产业在税收、信贷、用地、用水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园区循环经济,促进产业链和产品链的延伸,实现企业内部小循环,企业间的中循环,区域内的大循环。加快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建设,着力构建有色冶炼、化工、建筑材料等循环产业体系,抓好株冶、智成等骨干企业循环经济重点项目,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在株洲县、攸县、茶陵等畜群养殖集中区建立循环农业试点,构建生态种植、低

污染养殖、集中供应沼气等生态循环链。成立株洲市废弃物交换和再生利用管理中心,培育再生资源利用产业。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开展“蓝天碧水净土行动”。加大空气污染源治理力度,全面推广天然气、液化气,开展扬尘污染和机动车排气污染的防治工作。加快“一江四港”整治和沿江风光带建设,突出对清水塘地区等重点污染源的整治。加大生活污水处理力度,加强对饮用水源沿线的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和修复。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加强农村大型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对攸县、茶陵等地矿区开展生态修复和废渣集中处理。改革完善城市排污费征收管理制度,加大排污费的征缴及管理。推进清洁生产,开展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计。

(六)加快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民办教育扶持力度。规范发展学前教育;提高高中教育普及率,到2010年实现中心城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20年前,实现全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实现区(市)县域内中小学的生均公用经费、教师待遇基本统一并逐年提高。加强对新生代农民的培训,探索建立对义务教育阶段后和高中毕业后未升学的农民子女实行延长一年的免费职业教育制度。

2、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确保每个建制乡镇(村)建好一所公立卫生院(站),推动医务人员和医疗技术的城乡互动。完善医疗基础设施、基本医疗卫生装备,加强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构建城乡统筹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医疗救助、卫生信息化和应急指挥的公共卫生体系。

3、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围绕群众文化、炎帝文化、陶瓷文化和服饰文化等特色文化,开发、拓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品牌。创新企业、社区等文化形式,大力引导开展炎帝节、服饰节等主题文化活动,倡导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积极发展群众体育事业。

4、发展其他社会事业。做好人口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社会管理,规范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加强对企业、矿山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监管整治,抓好交通和消防安全。健全社会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升城市社区管理水平,推行农村社区化管理。

三、“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重点内容

(一)推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体制改革

1、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和奖罚制度,设立节能减排奖励基金,加大对重点行业、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管力度。落实国家关于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和使用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全面清理、健全我市节能减排、水资源利用等地方性规定。对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新办企业(项目)实施“绿色用电”制度,根据节能减排绩效优先保障用电和适当降低用电价格,同时在用水、信贷、用地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建立新建项目能评制度,新建企业(项目)要开展能耗评估。建立完善产业环境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实施战略环评、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凡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不予准入或强制性退出。建立环保决策约束机制、环保专项考核机制和领导干部环保工作任期审计制度。

2、建立完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明确资源产权性质,规范探矿权、采矿权,培育水权、林权等产权交易市场。对市域内所有探矿权、采矿权、林权等实行统一公开招标,调整完善税费征收标准,全面推行矿产开发生态修复补偿制度。建立差别化能源价格体系,逐步建立体现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恢复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对能耗大的企业合理确定其最高能耗额度,能耗超出部分加收差别价格。建立居民阶梯式用水价格和

分质供水制度,鼓励中水回收用于绿地灌溉和部分生活用水。尽快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许可制度,实行排污许可。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资源初始产权有偿取得机制,确定各企业排污指标,结余指标可转让,逐步实现排污权无偿取得转变为市场有偿占有。引进或发展环保和治污专业公司,推行环保设施第三方营运模式,引导企业将排污治理和排污工艺交给专业公司,降低治污成本,确保治污效果。建立环保诚信企业评估体系,培育节能减排市场服务体系和行业协会,引导建立节能减排服务投资担保机构。在全省率先开展低碳公交城改革试点。

3、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办法,建立鼓励各园区循环经济发展和评估体制,完善以促进清水塘循环工业园发展为主的循环经济政策支撑体系。在主要工业园区探索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工业废弃物处理认证、大宗废弃物专营制度、固体废弃物管理和交换机制,明确废弃物的责任归属和有偿处理。研究再生资源价格形成和资源二次利用的有偿取得机制,实现余热、余压、余气等能源的长效开发利用。建立城镇居民垃圾分类管理和回收制度,组建城镇垃圾处置管理中心,促进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和规模化经营。

4、争取建立区域环境同治机制。积极参与长株潭一体化的规划环评、项目布局协商。率先建立市域生态补偿机制,设立市域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形成“谁受益谁付费、环境同治、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区域环保格局。争取建立长株潭“绿心”保护区生态保护和污染修复补偿机制。争取国家和省建立湘江流域生态修复补偿机制,由受益地区向污染治理方有偿付费。争取将湘江、渌江、洣江流域等水流域综合治理纳入国家长江中下游污染治理规划。

(二)推进土地管理体制改革

1、创新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制度。推行城市土地投资强度分级控制,调整实施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建立工业园区、工业用地预登记、预申请制度和土地利用合同管理制度。建立工业园区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实行节约集约用地考评结果与用地指标相挂钩。建立中心城区工业用地退出和置换机制,加速城市中心区工业企业向园区转移。积极探索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具体做法,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开展城郊土地集约利用改革,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全面改造“城中村”。积极推进土地立体开发等多种节约集约用地方式。将单位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纳入各县(市)区政府考核内容,考核评价结果与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惩挂钩。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地普查,对清水塘等重污染地区的耕地,在确保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不减少的前提下,变更土地地类。

2、创新耕地保护模式。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机制,建立耕地占补平衡异地补充制度,实现全市耕地总量和质量动态平衡。完善耕地开发整理复垦制度,建立财政投入与社会投入有机结合的土地开发整理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土地开发整理,设立耕地保护资金。积极推进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

3、创新征地用地制度。做好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对我市规划中确定为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集体用地,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批准手续,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实行统一的区域征地综合地价,建立健全征地协议制度。探索推行土地征收和农用地转用相对分离,采用“先行征用”的办法,先行予以征收,再按建设时序和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实施农用地转用。坚持“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采取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加强征地补偿资金管理,调整土地收益分配,从土地收益中建立被征地农民保障基金,建立完善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4、创新土地市场机制。完善提升全市统一的土地市场信息平台。开展农村土地使用权权能改革。对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林用地使用权实行财产化(价值化)、交易许可、市场化流转制度,建立流转交易平台,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采取出让(出租)、划拨、转让、抵押等形

式,实行使用权有偿、有限期流转,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交易。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体系,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利益补偿的新机制。探索土地粮食生产能力的定级分类办法,推动开展土地生产当量配额交易。扩大“迁村腾地”试点范围,稳步推进合理的迁村并镇工作。建立农村宅基地科学管理方式,探索建立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探索开展地票交易试点。

(三)推进产业发展体制改革

1、建立产业发展导向机制。根据城市群发展指导目录,制定地方产业发展目录,实行分类引导。按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战略重点,突出建设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能源生产供应、优质农产品加工、现代物流、知名旅游目的地等基地。对符合“两型”要求的产业从财税政策、项目准入、土地供应、技术创新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建立淘汰产业退出机制,制定地方补贴和奖励政策,率先开展产业退出补偿试点。对列入退出产业目录的企业,限期进行技术改造和搬迁异地集中治理,强制高耗能、高排放企业逐步退出。

2、建立优化布局协调机制。建立企业、项目在市域内转移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强化项目投入和产业布局选择性,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避免各园区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实施中无序竞争、重复建设,切实降低招商和建设成本。争取攸州工业园、九龙工业园成为省级开发区,渌口开发区、醴陵工业园比照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探索园区发展新模式,推行园区法人资格制度。加强协调,争取与国际合作的重大项目和国家级“两型”产业项目落户我市,省级重大项目优先向我市倾斜。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企业双向扩张战略,加快我市企业与央企的战略重组,引导我市国有资本向公共服务领域和优势“两型”产业集中。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节能环保技术先进、带动性强的大型企业集团。调整、完善国有资产的监管体制。

4、完善非公经济发展机制。坚持非禁即入,降低非公有制经济的准入门槛,拓宽投资领域,改进服务管理。不断优化法制、政策、信用环境,为企业公平竞争创造有利条件。重点支持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主导产业配套型等非公企业发展。持续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完善鼓励创业的体制机制,为创业主体提供创业培训、企业融资、项目开发“一站式”服务。

(四)推进金融财税体制改革

1、拓宽投融资渠道。制定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筹融资方案,整合我市投融资公司,做大做强市城建投公司、高科集团、市国资公司等融资平台,组建国有“两型”社会建设投融资集团。设立或引进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制定促进企业上市融资的扶持政策,加快培育上市后备资源,鼓励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或采取股权出资和质押等方式扩大融资。扩大民营资本投资领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领域建设。全面推行“代建制”。

2、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积极参与长株潭城市群金融机构同城化管理。推动株洲市商业银行改革,积极参与城市群商业银行的重组与联合,争取新银行上市。建立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积极推动建立以财政资金为主,企业资金、社会资金和外资共同出资的金融担保机构,支持各县市区建立互助担保和商业担保机构,形成各类担保机构相互补充、平等竞争、有序发展的融资担保体系。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积极引进、设立保险机构,成立一家注册地在株洲的保险公司。在重点企业强制实施环境污染责任险。

3、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探索设立湘江治理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等各类基金。探索设立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争取批准外资参与基金。推动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帮助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争取中长期公司债券在我市大型企业试点发行,争取发行地方政府债券,选取湘江综合治理、第二水源等投资额较大且有固定收入的“两型”重大项目发行项目收益债券。积极参加长株潭产权交易机构整合。发展期货

业,积极争取在我市合适地点设立粮食期货交割库、生猪期货交割库、有色金属期货交割库。

4、优化金融业发展环境。以天台路、长江北路等为重点,加强金融商务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设立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吸引境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总行、后台服务基地,促进金融机构集聚发展。率先开展金融生态建设试点,以创建金融生态模范城市为目标,全面推进各县市区金融生态环境暨金融安全建设,深入开展金融生态评估工作。推进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完善《株洲市信用信息系统指标体系》,推进中小企业、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建设,营造互利双赢的银企写作发展环境。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建立“绿色信贷”机制,实行银行贷款环保“一票否决制”,对“两型”企业给予贷款利率优惠。

5、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争取在城市群建立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财税利益协调机制。设立“两型”社会建设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争取国家和省财政支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出台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办法,探索建立重点开发区向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建立对清水塘、湘江株洲段等重点地区、重点企业治污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树立生态产品、环境产品理念。率先开展资源税、环保税等试点。云龙新城、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参照天元区“无费区”(国家法律规定的收费除外)政策,服务业生产要素(土地除外)价格参照工业企业做法执行。建立“两型”项目(企业)认证制度,对通过认证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新办“两型”企业参照高新技术企业税减免执行。建立绿色产品认证和消费扶持制度,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对符合“两型”要求的本土产品,实行政府优先采购,并争取国家和省将此类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五)推进自主创新体制改革

1、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园区为依托,加快知识创新体系和技术开发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好一城一园一区(湖南工业大学城、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和株洲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湖南工业大学等院校合作,探索成立全国性(国际性)的循环经济研究院(或开设循环经济专业、课程)、具有本土特色的服装设计院和服装商务代理中心等。参照岳麓山大学城和湘潭科技园,建设以湖南工业大学及相关院校、企业为主体的包装工业园。建立电动汽车、航天航空、环保、循环经济、硬质合金、服饰、农业科技等技术创新联盟和科技示范基地。提升硬质合金、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等20家以上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农林工程技术研究院、芦淞中小服饰企业创业基地等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企业和科研院所在株洲设立研发机构。

2、强化企业创新动力机制。建立和落实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逐步提高财政科技投入比重,设立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农产品综合深加工、陶瓷新材料、现代物流等“两型”产业关键技术专项,设立中小科技企业信用担保贷款贴息基金。引导重点企业进行“两型”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和品牌战略,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一批传统重点产业和企业,支持企业申报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及创建国家级创新企业。

3、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提升电动汽车、风力发电装备技术、中医药现代化、肉类食品与生物技术等一批成果转化基地。加强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校的合作,促进技术和项目对接,探索产学研联合开发、利益分享的新机制,对“两型”社会建设需要的关键技术和科技成果,提高专利技术股份实占公司股份的比例,争取达50%以上。设立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转化基金,建立完善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交易市场,建立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统一公开招投标制。争取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进入股份转让柜台交易试点,争取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尽早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并开展非上市公司股份报价转让试点。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支持高科集团等开展风险投资。促进科技中介机构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发展。

4、构建自主创新人才高地。建立科技人才发展基金,探索新型人才评价体系和现代管理模式,实施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引进战略,试行高级人才双聘制度。探索高级人才社会保障异

地享受新途径,破除人才使用的体制性障碍。探索建立技术入股、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机制,留住和充分调动骨干技术人才与高级管理人才。加速推进长株潭技术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人才中介市场建设,推行职业资格认证,促进科技人才自由流动。

(六)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改革

1、统筹城乡规划。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产业发展集聚化、社会保障同城化、社会管理社区化、土地利用集约化为主要内容,推动产业、人口、土地、就业“四集中”,做好统筹城乡总体规划。健全规划协调机制,理顺各类各级规划部门之间的管理关系,整个核心区的规划由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对提供公共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的在规划条件方面给予适当奖励,完善村镇规划,建立城乡衔接、统一协调的规划管理体系。探索建立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土地利用等城乡规划有机结合的规划编制和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城乡统筹规划公开制度,畅通公众监督渠道,并建立城乡规划管理动态监测机制。在长株潭城市群率先开展国土规划试点。在全省率先开展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

2、建立支持“三农”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服务组织,促进农业规模、集约经营,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业补贴、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农业投入保障机制,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绩效。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建立以农村集体经营组织与内部家庭承包为基础、多种经营形式并存、责权利相统一的集体产权经营体制。建立和完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探索开展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林权抵押融资服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范围,规范和引导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率先开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贷款试点。探索建立株洲农业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形成农业灾害风险转移分摊机制。

3、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模式,大力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对接。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配置基础教育公共资源,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深化医疗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财政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健全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机制。制定完善基本医疗目录,建立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形成覆盖城乡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完善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制度、经营性文化场馆优惠服务制度和文化义工服务制度。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制度,实行全员覆盖、应救尽救。健全完善公共产品政府监管和应急处理机制,保障公共安全。

4、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率先启动户籍制度改革,剥离或取消附加在户口上的社会管理功能、福利功能等,放宽户口迁移落户条件,尽快建立城乡统一、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为迁移条件、实行居民身份证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简化户籍办理手续,实施网上办理户口迁移,计划生育、退伍兵安置、社会保障、土地承包等政策调整为根据户口登记地和是否承包责任田作为享受不同待遇政策的依据。

5、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制度,率先建立覆盖全市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农民工综合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的办法;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加快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之外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障办法,进一步提高养老保障待遇水平。探索完善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险制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和保障水平;完善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险,建立符合农民工从业特点的工伤浮动费率机制,逐步提高农民工大病和门诊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探索建立农民工失业待遇保障机制。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完善征缴和监督社会保险基金体系。建立

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

6、完善就业促进制度。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社会就业率,率先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平等的职业、培训和援助制度。健全维护进城务工农民权益保障机制,依法保障其享有与城镇职工相同的各种权益。进一步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创办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创业园采取“业主投资建厂房、农村集体土地按征地价入股、基地为小型企业提供廉租厂房”模式,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

(七)推进对外开放体制改革

1、积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改善进出口产品结构,重点促进轨道交通装备、汽车零配件和农产品出口。加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的进口力度,支持企业技术更新。积极审慎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和贸易公司,推动民营企业联合到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开展资源合作或境外加工贸易合作,带动产品、技术、劳务出口。

2、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建立全市统一招商平台和协调机制,降低商务成本,增强配套能力,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引导海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参与“两型”社会建设,引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项目。积极开辟产业链招商、项目招商、小分队招商、企业招商等多种途径。探索市场化的招商模式,成立招商公司。完善招商引资奖励办法。推动建立长株潭招商引资工作联席制度,形成整体招商格局。

3、营造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服务外包的体制环境。主动对接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重点承接科技含量高、技术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争取成为服饰产品等符合“两型”

要求的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争取我市享受国家服务外包基地政策。制定鼓励承接服务外包的财税、信贷等扶持政策,建立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引进机制,支持发展服务外包企业并取得国际认证,培育具有株洲特色、专业化、国际化的服务供应商和外包承接商,争取形成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在市域内实施“双向飞地”战略,炎陵、茶陵、攸县等地的工业项目尽量安排在市区,市区的旅游等环保项目安排到炎陵、茶陵、攸县等地。

4、建立“大通关”体系。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构建大通关信息平台,实现通关、物流、商务等信息资源共享;建立烟花、爆竹出港基地和出口产品安全通道,实行“基地检验、集中监装、就地封柜、直接通关”;争取长沙保税区在我市设立保税物流分中心和出口加工区。探索建立跨区域的口岸合作协调机制,争取“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港口在我市设立内陆港,争取我市开设铁路货运专列至广东、上海、成都、哈尔滨等地。

5、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与中部各省市、“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入区域产业分工合作体系,在汽车、航空、新能源、服饰、物流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的经贸联系,构建合作平台。加强与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的经贸合作与交流。发挥特色优势,利用南四县农业资源和环保特点,积极推动我市与台湾农会在农业、环保产业等方面的合作。

(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按照大部门制的模式,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改革,加快推进政事分开、政资分开、事企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管办分离。强化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功能,突出政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促进就业和调节收入分配等关注民生的职能,加强公共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完善公共服务监管体系,全面实施《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调整优化行政区划。九县(市)区统筹区域规划、产业布局和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项目联动,共建共享,提高行政效能。

2、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规范办事程序,推进依法行政,

实行政务公开和政务信息化。改革行政审批方式,具有审批职能的单位设置行政审批科室,做到一个窗口对外、一个科室办理、一个领导负责。实行项目审批代理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行网上办公和网上监督。

3、探索部分公共服务社会化。规范和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剥离其与政府部门的附属关系。引导多元主体有序参与部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推进政府向市场购买公共服务。探索将部分专业性、技术性、事务性工作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交给其他组织承担。

4、推进基层管理模式改革。推进行政管理重心下移。适当下移行政执法重心,减少执法层次,赋予基层在市场秩序、市容环境、社会治安、消防和承接企业离退休干部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协调、指挥权,实行“费随事转”。构建完善的基层组织体制。完善基层自治机制,建立健全居民代表会议、听证会、议事会制度。

5、创新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体系。按照“两型”社会要求和主体功能区规划调整完善政绩考核办法,建立新的考核指标体系。根据各县(市)区的主体功能定位,确定不同的考核指标权重,对核心区、重点开发区要加大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指标的考核权重,引导经济加快发展;对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要加大生态环保、公共服务、耕地保护等指标的考核权重,弱化经济指标考核权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成立工作机构。成立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成立与工作要求相适应的高规格的“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具体履行参谋、综合、协调、考核等职能。成立云龙示范区管委会、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管委会和天易示范区(株洲)管委会,全面负责示范区建设改革工作。各区、县(市)建立相应机构。组建由国内外高层专家为成员的“两型”社会建设咨询机构。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勇争一流的激励机制、权责统一的问责机制,制定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管理委员会的议事规则,加强统筹协调,明确职能、责任和权利,完善工作机制。三是强化目标考核。按照改革总体实施方案、区域规划,编制一定期限的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将建设改革任务明确到责任单位和部门,制定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将“两型”社会建设工作纳入市政绩考核范围,统一考核奖惩。加强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

(二)加强规划引领。确立规划的龙头地位,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延续性和严肃性。高水平、高起点编制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各项规划和方案。完善规划公示制和听证制,建立规划决策专家咨询制,建立健全执行重大规划衔接、项目规划审核、督察、实施等制度。

(三)加强示范带动。在云龙示范区、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天易示范区(株洲)先行先试,对重点建设和改革项目优先安排在示范区率先推进,率先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以点带面,带动“两型”社会建设。同时,在各专项改革领域,选择一批单项改革试点单位或区域,大胆改革试验,及时总结经验,在全市推广。

(四)加强政策支撑。争取国家和省在环境治理、财税、土地、投融资等各方面的政策支持;研究出台相关专项政策措施,建立“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专项资金,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五)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突出“两型”重大项目的开发建设,以项目促发展。建立“两型”项目前期工作开发机制,包括项目概念提出机制、项目责任落实机制、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筹措及使用机制、项目法人招标制。建立“两型”重大项目库,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加强与跨国公司、央企的对接,引进战略投资者,确保开发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强化项目建设的跟踪管理,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措施”的项目建设服

务责任制。建立“两型”重点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制度。

(六)营造良好氛围。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开展“两型”机关、学校、街道、社区、企业、园区、市场、门店、村庄、家庭等创建活动,组织开展论坛、培训和节能环保集中宣传等活动,培育“两型”文化,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两型”

社会建设。

来源:株洲两型网

关于印发《2011年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

综合配套改革工作要点》的通知

株办〔2011〕32号

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各企事业单位,市直机关各单位,各人民团体和中央、省属在株各单位:

《2011年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工作要点》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中共株洲市委办公室

株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6月16日2011年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工作要点2011年是“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第二阶段的开局之年,是加大改革攻坚力度的关键年。我市“两型”社会建设改革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十二五”规划和“两型”社会建设改革总体实施方案要求,创新思路,完善机制,努力实现“四个加快,四个突破”(在产业转型、“两型”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区建设、“两型”创建等方面加快,在重大环境问题治理、节能减排、要素支撑、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等方面力争突破),加快建立“六大体系”(规划、标准、政策、要素支撑、监测评价、工作推动体系),为第二阶段的建设改革工作开好头,起好步。相关指标要求是: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3%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格控制“两高一资”行业,建立新上项目能耗评估制度;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工艺改造已有的传统产业;建立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完成落后产能淘汰项目78个。

(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先进交通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及能源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力争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0%左右。完善和落实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三)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发展现代物流、旅游和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抓好重点物流项目建设;持续打好旅游升温战;抓好建设神农城、云峰湖国际度假区、神农福地等重点项目;按照“功能分区、异地扩建、品牌扩播”的思路,加快芦淞市场群升级转型;制订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生产性服务业的用地、用水、用电价格等逐步参照工业。

二、力争在重大环境问题整治上采取突破性措施

(一)启动清水塘地区战略性改造。成立清水塘地区战略性改造指挥部、专门工作机构及专业公司;研究制定战略性改造规划、具体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措施;整合国家、省各类专项治理资金,创新性利用社会资本,筹措改造资金;加大相关项目整治的力度,积极稳妥推进企业搬迁和居民避险安置工作。

(二)抓好“一江四港”治理。编制治理规划,关停、搬迁、改造150家中小污染企业;完成建宁港、霞湾港清淤及港体整治工程;做好20家市区洗水企业搬迁改造工作,确保湘江株洲段水质持续保持Ⅲ类标准。

(三)开展城乡环境整治。持续打好城市提质战,深入推进“四创四化”;加快建设神农城、湘江风光带、职教大学城、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等工程;推进构建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八大体系。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探索建立农村环保合作社,力争全市20%的村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转、县市处理”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进炎陵县、醴陵市的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工程建设;完成31家500头猪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区污染整治工作。

三、力争在节能减排全覆盖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实施节能减排“三百”工程。确定在100个企业、100个机关单位、100所学校开展节能减排行动。企业重点强化能耗、碳排放监测管理,实现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推进机关单位和学校等公共机构节能改造,大力推进建筑节能。

(二)建立低碳出行体系。建成自行车公共租赁系统;降低公交车票价,引导民众乘坐公交车出行;推进出租车燃气化改造,禁止柴油车在市区新上牌运营;全面完成公交电动化三年行动计划,置换207台公交车;强化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

(三)探索建设“两型”示范小区。按照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生态环保和智能化等要求,结合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建设,探索建设“两型”示范小区;研究提出支持示范小区建设的政策措施;积极开展项目推介和招商。

四、力争在资源节约和要素支撑上取得突破性成效

(一)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积极稳妥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大力推进农用地规模集约经营;重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制定政策,根据投入、开发强度,实行差别地价;对农用地达到规模集约经营要求的,匹配一定数量的建设用地指标;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完成100公顷以上“地票”交易;启动耕地异地占补平衡工作,争取与省内其它市州签订异地补充耕地协议。

(二)推进节约水资源。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效率控制制度,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实现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降低7%;稳步推进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推行中水回用和雨水收集利用。

(三)推进金融创新。探索组建湘江综合治理基金的可行性,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发展金融租赁,积极推进“6+2”投融资公司股份制改造,积极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

五、力争在统筹城乡发展改革上形成突破性态势

(一)完成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相关规划方案。根据市委、市政府〔2010〕10号文件精神,各县市区编制本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实施方案,市直部门出台专项实施方案;编制白井片区、“中心城区—醴陵市区—渌口镇区”三角区域统筹城乡改革方案。

(二)着力开展四项基础工作。按照“(1+3)×X”的农村社区治理模式,开展村级治理制度改革工作;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颁证工作,探索开展农村产权流转试点;开展村级公共服务能力建

设工作,参照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群众文化娱乐健身活动场所、社区超市等;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完成17个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三)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国办发〔2011〕9号和市政府〔2010〕31号文件精神,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切实保护群众利益,推进城镇化进程。

(四)全面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示范点建设。大力推进云田、松西子、荷塘月色、星光等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示范点(片区)工作,打造全市乃至全省、全国有典型意义的样板。

六、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建设交通能源体系。启动湘江大道建设前期工作;启动天元区—湘潭市区、星渌大道等城际干道前期工作;完成洞株路上瑞高速以南路基建设。推进城际铁路株洲段建设;确定现有株洲火车站建设方案。完成铜塘湾港区主体工程。加快攸县煤电一体化项目建设,推进攸县抽水蓄能发电项目和株洲县龙门核电项目前期工作。

(二)加快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启动建设白石港生活污水处理厂,续建、改造已有相关污水处理厂;争取清水塘重金属污水处理厂竣工投入;完成南郊垃圾处理场渗漏液处理改造工程;加快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实现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加快建设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三)建设相关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建设数字环保,在全市50家重点企业建成100套水、气、噪声的污染监测设施设备;将9家污水处理厂纳入在线监测。完成数字市政工程一期建设,建立排水管网等市政设施数据库。推进智能交通建设。

七、加快示范区建设

(一)在综合配套改革上示范。强化示范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意识,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云龙示范区推进大部门制和扁平化管理改革,探索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改革。天易示范区积极开展村级综合配套改革,完成14个村级组织架构改革;开展股份转让柜台交易试点。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重点推进与相关产业退出有关的体制机制改革,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

(二)在发展方式上示范。力争示范区的投资总额占到全市40%左右,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继续加强云龙示范区基础设施和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加快华强项目及职教大学城建设步伐。加快天易示范区“两型”产业体系建设,建设新能源汽车基地,加快风电装备产业化进程。大力实施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战略性改造,推进循环经济规划实施,加快推进环保产业园建设。

(三)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上示范。力争各示范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约束性指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云龙示范区,探索建立绿色建筑和绿色市政管理办法,争取启动“两型”示范小区建设。天易示范区,明确园区土地投资强度、单位土地产出标准,建立和完善工业用地退出和置换机制;完成国家生态工业园区论证,落实创建措施。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大力实施清水塘地区综合整治“五项工程”,完成相关房屋立面美化,加快棚户区、“城中村”改造。

八、加快推进“两型”创建工作

(一)全面推进10项创建。落实创建工作责任,开展创建竞赛,创设范式,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推动面上创建工作。

(二)完善创建标准。进一步完善创建标准,优化创建指标,形成操作性强、有借鉴推广价值的“两型”创建标准体系。对达到创建标准的企事业单位,探索给予政策激励、支持。

九、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宣传培训。各县市区在城(镇)设置大型户外公益广告牌;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组织系列报道;结合世界水日、地球日、环境日等纪念日,开展系列主题活

动,广泛宣传“两型”理念,倡导“两型”生活方式;加强人才培训和引进,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开设“两型”课程,鼓励企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相关人才。

(二)切实加强厅市合作。未与省直厅(局)签订协议的市直部门要继续大力争取签订厅市合作协议。建立厅市合作协议落实机制,推动合作协议落实到位。

(三)完善督促考核机制。完善督查和情况通报机制,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区别不同情况,调整考核项目及权重,提高考核针对性、实效性。

附:2011年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十大重点特色工作.doc

专题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

专题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32页) 考点29.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1978年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①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3.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①工作重心:经济建设 ②进入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③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5.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什么?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作用? 它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8.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后来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9.对外开放目的作用是什么? 目的: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 作用:①加快了我国发展步伐②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0.改革开放始于何时何事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改革开放的作用(意义)何在?(为什么说是成功的?) 正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 12.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13.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哪些? ①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开始对外开放; ②2001年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考点30.了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奠定新中国外交事业基础的时间和事件分别是什么? 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 4.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5.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外交活动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政策又有了重大发展,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 7.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新的内容是: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 8.新战略提出的意义: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中国外交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2020年度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

2020年度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 ~年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xx《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若干规定》,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范,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以“建设平安常州、创建最安全地区”(以下简称“创建最安全地区”)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为实现我市“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治安环境。 一、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着力解决突出治安问题 突出打击重点,依法严厉打击有组织犯罪,爆炸、杀人、劫持绑架人质、投毒等严重暴力恐怖犯罪,抢劫、抢夺和入户盗窃、盗窃机动车、自行车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主动进攻的高压态势。建立健全贯彻“严打”方针的经常性工作机制,增强打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破大案、打现行、挖团伙、除黑恶、反盗抢、追逃犯等各种形式的专项斗争或专项行动。 积极参加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依法从重从严打击严重危害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活动,坚决遏制经济犯罪的高发态势。重点打击走私、诈骗、偷税骗税、制假贩假、侵犯知识产权、洗钱等犯罪活动,特别要严厉打击制售伪劣食品、药品等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犯罪,以及坑农害农、侵害弱势群体利益的犯罪。 抓好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的排查整治工作。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牵头协调,有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的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工作机制。对确定的治安重点地区实行挂牌督办,限期改变面貌。注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整治地区的治安问题不反弹。加强对铁路沿线、大中型企业和学校周边地区治安整治及督查力度。

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

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 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 2018年我省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四求先行”、“四个重在”,着力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全面落实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措施,努力满足广大师生的安全需求,大力开展矛盾排查调处工作,深化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综合防控体系,坚决防止发生校园暴力恐怖事件、重大政治事件和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为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建设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一、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全面加强校园及周边综治工作的领导 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既是促进学校安全、维护学校及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际行动。各级综治委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构要充分认识这一工作的重大意义,按照中央综治委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和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要求,以对党、对人民、对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站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高度,切实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坚决防止和克服麻痹松懈、厌战情绪、无足轻重和与己无关的思想,真正负起责任,全力维护学校及其周边地区的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对于城区结合部、城郊结合部的跨区域管理、管辖责任不太明确的治安混乱部位,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明确责任,限期整改。对于整治任务重,矛盾复杂,社

会影响大,涉及各方利益和责任的以及工作不到位、易反复、师生反映强烈的问题,要实行大员上阵,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亲自督办,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直到问题彻底解决。 二、集中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严厉打击侵害师生违法犯罪活动 八至九月份,各地各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中央综治委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的部署,以解决学校及周边突出问题为重点,深入开展学校及周边治安环境集中专项整治行动,为迎接建国60周年创造良好的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的重点:一是校园周边的网吧、游戏室等文化娱乐场所。对证照不全、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违法违规经营的坚决予以取缔,不够取缔条件的限期整改。特别是对学校周边“白天关门,晚上营业”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黑网吧”要不讲情面,坚决取缔。要加强校园网络管理。重视加强互联网上所谓学校和学生名义的网站、贴吧的监管工作。禁止将学校的房产和设备出租、承包用于开办营利性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二是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要把打击侵害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工作贯穿全年,特别要加大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学校及周边治安乱点的整治力度。坚决打击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短信造谣煽动师生非法聚集、上访的违法行为。要掌握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规律,做好打击对学生进行招生诈骗、就业欺诈、非法传销活动等工作。三是大力整治校园及周边交通秩序。彻底清除校园周边50米范围内的露天市场和占道经营摊点,保持校门口及周边交通畅通无阻,环境整洁。四是坚决拆除校园及周边的乱搭乱盖违章建筑,整顿规范学校及周边的出租房屋,加强校外学生公寓和校外租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五是下大力解决一些高校的“校中村”、“校中店”等遗留问题,加强校园管理,保护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利,维护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

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申报书 参评成果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申请人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申请人所在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果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科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表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办公室印制 2008年4月

填写说明 一、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均可参加评奖: 1.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单位(包括北京市与中央各部委双管单位)、学术团体、民办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政策研究机构、实际工作部门的研究成果; 2.中央、国家机关和军队系统在京单位研究北京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成果; 3.以北京市属单位为主,有北京市以外单位参加的研究成果。 已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不包括民间奖励),不在参评之列。 二、获奖成果须具备以下条件: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在本学科研究领域有新观点、新论证、新方法或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较高应用价值。 三、参评成果范围: 1.2005年7月至2007年6月期间发表的除教材类外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符合《评选条例》有关规定的,均可参加评奖。教材类成果需出版使用4年后方可参评(2004年-2005年成果可参评)。 2.参评成果须是合法出版物;对确有较高应用价值,但不宜公开发表的成果,须由作者单位推荐,上级领导机关批准,方可申报参评。 3.个人同一专题有较强系统性辑集而成的论文集视同于学术专著;丛书以单本著作独立申报;多卷本著作须出齐后一次申报,参评时间以最后一本著作出版日期为准。 四、参评成果的主要形式包括:专著、教材、工具书、普及读物、古籍整理作品、论文、调研报告。 五、多人合作的研究成果,由第一作者向本单位申报;如第一作者不申报的,应以书面形式授权委托其他作者一人申报。同一成果不得多处申报。 六、申报成果均需提交3份原件,论文和调研报告可提交1份原件和2份复印件。以非中文撰写的公开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须提交原作品,篇幅不大的须附中译文,篇幅较大的须附2000字左右中文内容提要。申报成果的社会效果和学术价值的评价,要出具证明材料。报刊评论应提交原件1份和复印件2份。 七、表中“学科分类”项,请按照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发布的学科、专业目录准确填写一级和二级学科,如哲学·中国哲学(请参见https://www.360docs.net/doc/832481497.html,/公共信息、学科专业目录)。“成果形式”项须明确填写:专著、教材、工具书、普及读物、古籍整理作品、论文、调研报告。 八、申报书各项必须如实填写,如发现有失实、剽窃他人作品等情况者,一律取消参评资格,直至取消下届参评资格。 九、单位推荐截止日期为2008年5月20日。 十、本申报书一式3份,用A4纸打印。

综合治理工作要点

综合治理工作要点 “>综合治理工作要点2007-12-16 23:47:25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计算机站综合治理工作要点为了全面贯彻落实2000年的“三五”普法规划和第二个依法治厂规划的实施,并根据我处普法及依法治理规划的要求,确保2000年我站综治工作的顺利完成,结合我站实际,制定了2000年综合治理工作要点:一.首先,以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我处“三五”普法及依法治理规划和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为基本依据,本着“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正确处理好改革、稳定、发展之间的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全面做好综合治理工作,这是我们2000年综合治理工作的总体奋斗目标。二.在此基础上,着重采取以

下措施:1.坚持党政领导一把手亲自抓。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靠上抓,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列入党委行政工作的重要日程,做到定期检查、层层落实、常抓不懈。2.建立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书记、站长参加,各办公室主任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并重新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突出了安全防范措施,成立了安全领导小组,实行责任到人、任务分解,成员分工明确,做到综合治理工作小组的“六位一体”。3.层层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把责任落实到各室,各室主任与各室成员签订综合治理责任书,确保责任目标的落实。4.组织好综合治理的宣传教育工作。定期组织各成员参加理论学习,组织全站职工的普法等业务学习,提高素质,开展好各项工作。同时,深入开展对“法轮功”及其邪教组织反科学、反社会、反政府的反动本质的批判,从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5.不断完善和强化激励机制。大力弘扬正气,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课题研究阶 段性成果展示 指 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的决策,从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以来,为了进一步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我国又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具有跨时代进程的政策,使我们的国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离我们最近的身边事就能过看出这三十年来祖国的腾飞与富强。或许出生在这个幸福时代的我们对这一切的变化感受的并不深刻,可我们的父母却是在这三十年中成长起来的,对这三十年的变化感受颇深,那么,三十年来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提出设想: 通过本次小组同学之间的调查研究以及研究性学习报告成果交流,使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质疑能力及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最终方案: 分组查阅网络及书籍资料、采访调查,整理出相关材料,写一篇有关阐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小论文。并以课件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研究步骤: 提出问题——收集资料——调查采访——总结展示成果——反复修改——得出结论。 准备工作一: 把小组分为3个小队采访调查、搜集整理资料: ⑴张云云、潘娅:改革开放以来日常生活的变化 ⑵周玥玥、夏子雯、成鹏、王艺: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方面的变化 ⑶祁东格、王荣昇、周楠、朱雯:改革开放以来通信方面的变化 准备工作二: 每位同学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小论文,并以课件形式准备展示研究成果。 成果展示: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现在已有整整三十年的光景,在这三十年中祖国经历了风风雨雨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经过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在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从建湖周边的乡村及城市的社会调查中就可以得到不少的答案。

学校综合治理工作要点

学校2015年综合治理工作要点为了更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体制机制,本着“百年大计,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以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为载体,继续巩固校园安全稳定,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及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各项工作,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推进“平安校园”建设的深入开展,确保2015年学校的安全稳定,结合实际提出以下工作要点。 1、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按照《中小学安全岗位工作指南》要求,层层落实综治和安全工作责任。注重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研究解决平安校园建设面临的问题。 2、全年召开学校领导小组成员会议不少于四次(每季度一次),综治办一月一次会议,研究部署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和学校安全工作,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成立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下设综治办公室,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齐抓共管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努力争取佳绩。 4、加强宣传教育和信息收集工作,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5、积极完成全县教育系统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的各项工作任务。 6、对学校年度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自评。 7、建立健全校园及周边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排查调查处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定期分析研究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和学校安全工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和“有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治什么问

题”的要求。 8、加强校园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学校警务室及校园安全技防建设。 9、加强矛盾纠纷隐患排查,重点排查学校食堂管理,学生打架斗殴,学生溺水事故,道路交通事故,校园周边治安等重点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0、加强学校食堂财务,采购环节的管理和成本核算,切实维护好广大学生利益。 11、深入开展法律进校园工作与法制副校长对接,搞好学科法制渗透教育,迎接新一轮的检查。 12、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深化安全文明校园创造活动,抓好安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

2021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教育)

2021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教育) 各中小学、民工子女学校、幼儿园、成职校及直属单位: ~年我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 ___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共中央xx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决定,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尽力减少学生的意外伤害事故,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坚持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和治安安全合格单位的创建、复验工作。加强治安安全防范措施(人防、技防、物防)的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确保我区教育系统的政治安定和治安稳定,重点抓好五项工作: 一、强化领导责任制,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1、各校(园)、单位的党政负责人要把维护政治安定与社会稳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定期召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会议,分析研究本单位的治安情况。坚持认真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的层层签约工作,签约率要达到100%。并将职责分解落实到人,安全防范措施落实到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各项切实可行的制度和考核标准,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局面。

2、加强情报信息工作,强化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信息员的联络制度,凡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和本单位的突发性事件要及时上报教育局办公室、法制科及有关部门。每月25日将安全保卫月报表上报法制科。 3、切实做好信访工作,做到三个到位。一是领导责任到位,二是具体工作到位,三是应变措施到位,做到有问题及时处理,发现矛盾及时解决。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出现 ___事件。 4、认真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调研工作,各单位要在做好学校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的同时,正确处理好学校的综合治理工作与社区安全文明建设的关系。结合本单位的工作特点,就如何加强学校内部治安管理、安全保卫工作、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及组织师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等方面的专题,组织人员开展调查研究,撰写一篇调查报告或论文在10月15日前寄送法制科。 二、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师生的法制观念 1、组织广大师生和干部参加有关法制讲座和法律知识的考试,不断提高师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 心理健康教育 院系:日本语学院 年级: 2009级 班级: 11班 班内序号: 05 姓名:张帅 2010年2月1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 张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世界感叹。期间,领导人的正确领导,国人的共同努力,战略方针的高效有力,等等,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打下基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当然,在教育、科技、航天等领域,中国的进步,有目共睹! 下面,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进行一下简单的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的八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5)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约合14 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6)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

山东省第二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山东省第二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重大成果奖 经济学 规制经济学沿革的内在逻辑及发展方向 作者:张红凤(山东财经大学)杨慧(山东财经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管理学 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机制 作者:张玉明(山东大学)刘德胜(齐鲁工业大学)段升森(山东大学)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3月 一等奖 经济学 城乡一体化体制对策研究 作者:徐同文(齐鲁工业大学) 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 R&D资源约束下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基于国际技术扩散和内生需求视角 项目负责人:李平(山东理工大学) 全国社科规划办2010年10月 管理学 基于前景理论和不确定语言变量的区间概率风险型多属性决策研究 作者:刘培德(山东财经大学)金芳(山东财经大学)张新(山东财经大学) Knowledge-Based Systems2011年第4期 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地区性行政垄断与经济增长——基于转型期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作者:张卫国(山东社会科学院)任燕燕(山东大学)花小安(广发银行南通分行) 经济研究2011年第8期 政治学 政党政治论 作者:王韶兴(山东大学)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 法学 法律绩效评估机制论 作者:汪全胜(山东大学(威海))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 量刑治理的模式之争 ——兼评量刑的两个指导“意见” 作者:周长军(山东大学) 中国法学2011年第1期 哲学社会学 虚拟生存论

作者:贾英健(山东省委党校) 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 21世纪初中国人口的生育观念 ——基于对山东省一项问卷的调查 作者:陈岱云(济南大学)胡令安(山东省荣军医院) 清华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文学语言学 齐鲁古典戏曲全集 作者:陈公水(山东理工大学)徐文明(山东理工大学)张英基(山东理工大学) 中华书局2011年9月 中国古代文学史料学 作者:张可礼(山东大学) 凤凰出版社2011年9月 文化学 全泰山诗 作者:袁爱国(泰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泰山出版社2011年12月 教育学 制度道德教育论 作者:冯永刚(山东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道德教育的非知识化路径 作者:谭维智(山东师范大学) 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 中国体育组织文化建设与体育产业持续发展的研究 项目负责人:王玉珠(聊城大学) 全国社科规划办2008年10月 历史学 现代国际关系史:世界体系的视阈 作者:曹胜强(枣庄学院) 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 儒家政治理论及其现代价值 作者:傅永聚(曲阜师范大学) 任怀国(潍坊学院) 中华书局2011年9月 乡遂之制与西周春秋之乡村形态 作者:马新(山东大学) 文史哲2010年第3期 应用与普及 山东“文化强省”建设战略研究 作者:王志东(山东社会科学院)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 中国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作者:朱孔来(济南大学)李静静(莱芜银监局)乐菲菲(济南大学)

2020年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要点

2020年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要点 2018年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综治和平安建设有关工作部署,加强工作基础建设,防范化解矛盾风险,积极参与综合治理,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推进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一、加强工作基础建设 1.落实综治工作责任制。认真对照市委、市政府和市综治委年度工作目标和要求,把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业务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形成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相关科室严格落实的工作机制,把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2.加强综治工作力量。各有关科室结合工作职能和工作实际,在落实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综治和平安建设,提高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法律顾问参与综治和平安建设等工作机制,进一步壮大工作力量,提升综治和平安建设法治化水平。 3.深入开展监测预警。进一步完善运行监测体系,加强重要领域调查研究,深入分析研判经济运行态势,及时提出对策建议。落实联系企业制度,积极协调并推动企业解决困难问题。 二、防范化解矛盾风险

4.积极做好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深入了解经济领域矛盾纠纷情况,完善常态化矛盾纠纷分析研判机制,及时预防矛盾纠纷产生。加强重大行政决策出台前风险评估,完善决策前、实施中、完成后的动态评估机制,提高对各类决策风险隐患的洞察感知和监测预警能力。强化公众参与,广泛吸纳意见和建议,提高重大行政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 5.着力加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完善行政调解工作机制,推动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完善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建设,注重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信访工作中的运用。推进行政复议办案规范化、专业化建设,落实行政复议立案审查和情况通报制度,确保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按时受理,按时办结。 6.全力防范化解重点风险隐患。紧盯问题纠纷易发多发重点领域,针对重要行业、重点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加强动态监测和研判力度,健全应对工作机制,完善应急工作预案,按照“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的要求,全力配合县有关部门做好重点风险隐患的化解工作。 三、积极参与综合治理 7.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建成并完善覆盖全社会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完成企业信息基础数据库及个人库基本建设任务,加快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强化信用信息应用,推动多部门完善联合奖惩机制,应用联合奖惩系统,开展对失信企业的联合惩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变化 班级:软件+土木082班学号:姓名:崔悦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2008年8月,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中国军团获得51枚金牌,100枚奖牌,位列金牌榜第1位,成为了真正的体育大国! 中国的变化是一个历史性的尝试,其从前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性、深度、广度和开放性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划时代的尝试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最重要的一步。从历史的长远观点来看,这只是走完了第一步,改革进程的路还很艰难,任重而道远。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变化之大,举世瞩目。如何借鉴30年成功的经验,牢牢把握改革和发展的主动权,这是纪念改革开放30年,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其中,改革的“变”与“不变”最值得研究。 邓小平曾多次用“变”与“不变”指明改革的本质和前途,比如,他在1980年指出,在党和国家的工作“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形势下,坚持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再比如,他在1984年分析改革形势时说,“最大的不变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变”。此外,他还预言:这个“变”与“不变”的问题,“是人们议论纷纷的问题”,

安全生产消防保卫和综合治理工作要点(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安全生产消防保卫和综合治理工作要点(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9118-41 安全生产消防保卫和综合治理工作 要点(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XX年安全生产、消防保卫及综合治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XX年XX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深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细化安全管理制度,严格安全检查,加大考核力度,建立安全保障长效机制。以XX通信重点要害部位安全防范为重点,扎扎实实做好“六防一保”(即防火灾、防盗窃、防抢劫、防破坏、防爆炸、防事故、保安全)工作,为公司正常运营提供坚实有力地支撑和保障。要达到上述工作目标,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安全保障长效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XX年各级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要

按专业、按岗位进行分类制定,任务目标要明确、责任界定要清楚、措施要具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各单位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要在2月底前完成签订,签订率必须达到100%。 (二)各XX安全生产委员会(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统筹管理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消防保卫、综合治理和保密工作,并设置专职的安全管理员,负责协调落实上述工作;直属单位、XX各部门和各营业部、各生产班组必须明确兼职安全管理员,负责督促落实本部门或本班组的安全生产工作;指定牵头单位和负责人,建立以生产和办公的整体区域为单位的义务消防队,负责协助本区域的火灾防范和救助工作。各单位要在3月上旬将安全生产委员会(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调整情况、专兼职安全管理员整体情况、各区域义务消防队情况上报公司综合部。 (三)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切实落实安全责任制。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再不实行改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就会被葬送。”30年前,一个伟大领袖,一个中国新时期的设计者——邓小平代表亿万人民,顺应历史潮流,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中国从此走向世界,世界从此认识中国,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也从此开始……对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的变化进行的讨论,我们主要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几个方面的改变进行归纳。 1.衣:由穿暖到个性化 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近30年来,城乡居民消费生活变化最快、最大的是服装。不仅衣着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且穿着质量明显提高,服装功能也由过去的单纯遮体御寒演进为体现个性化的审美意识与塑造自我形象。 2.食:由吃得饱到吃得好. 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这一变化,首先表现在粮食消费比重下降,表明人民不再为吃饱而发愁。在主食消费比重下降的同时,副食特别是动物性食品消费的比重明显提高,在对原粮消费相对下降的同时,对加工食品特别是风味、疗效、方便食品的消费上升。 3.住:由拥挤到舒适宽敞.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城镇居民住房,由缺房、拥挤逐步向比较宽敞、比较舒适方向发展。住房的质量和配套性也不断提高。 4.行:由闭塞受限到舒适快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随着各种运输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交通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基本形成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民用航空组成的综合运输网。 5.用:由物资紧缺到琳琅满目. 改革开放前,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城乡居民的用品消费,呈现出以非耐用消费品为主向以耐用消费品为主,以日常生活用品等生存资料为主向彩电、冰箱、空调、微机等发展和享受资料为主,以功能单一、低档用品为主向高科技、多功能中高档用品为主转化的趋势。 6.通讯:由鸿雁传书到人远天涯近 截至目前,中国固定电话用户已达3.6亿多,移动电话用户总数接5.7亿,已成为全球移动电话用户规模最大的国家。如今,无论走到国内哪个大中城市,电话可以直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7.娱乐生活方面:从一年难得看上几回的露天电影,到个性化的家庭影院;从收音机中收听

政法综治工作要点

2014年政法综治工作要点 ????200x年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和xx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核心,以“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平安望城”为目标,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全面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为望城的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强力推进“平安望城”创建活动 ????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出成果、三年抓巩固的工作思路,200x年是创建“平安望城”最为关键的一年。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创建“平安望城”活动的要求,积极开展创建活动,确保创建工作卓有成效。????1、深化对平安创建工作的宣传。要通过各种形式,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县委、县政府关于创建“平安望城”的安排部署和工作要求,宣传平安创建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广泛开展社会宣传,真正使平安创建进村入户,在全县持续掀起创建“平安望城”的高潮。????2、大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要把创建“平安乡镇”、“平安村(社区)”、“平安单位”作为衡量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尺度,在扩大创建覆盖面上下功夫,积小安为大安。因此,各单位要认真抓好“平安示范村(社区、单位)”的建设工作,发现和培养一批示范典型,同时将在上半年组织召开典型经验交流会,并向市报送表彰一批“平安乡镇”、“平安社区”和“平安单位”,用以促进整体创建工作的开展,力争年内实现“平安望城”的目标。 ????3、认真落实对平安创建工作的领导责任制。各单位要认真落实平安创建工作的领导责任制,要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专门抓和领导联村联单位责任制度。同时,县综治办要全面加大调查研究和督查力度,建立定期、定事、定责讲评机制,指导和督促对各类问题的认真整改,促进工作平衡发展。 ????二、大力夯实综治基层基础工作 ????各单位必须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方针,全面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工作,提高社会治安防范水平。 ????1、切实加强综治基层组织建设。按照中央综治委和中央编办《关于加强乡镇(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大力加强乡镇综治维稳中心建设和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等基层政法组织建设。实现工作重心下移,确保村级治保会、调解会、治安巡防队组织、人员、工作、经费四落实。切实整合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综治维稳中心作用,筑牢综治维稳工作“第一道防线”。 ????2、深化社区警务战略。公安机关要合理调整警力部署,精简压缩机关非实战人员,减少非警务和非实战警务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基层实战警力。今年,所有社区必须设置警务室,并安排政治可靠、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陈光金 所谓社会结构,简单地说,是社会成员的群体组成和关系组成的总称。社会结构是一个社会的基本骨架,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的活动本质上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又会对社会结构产生影响,直至改变原有的社会结构。中国的改革开放从1978年启动到现在已持续近30年。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结构以及蕴涵在其中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构成了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突出的阶段性特征,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都把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作为目前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重要内涵,并且同时指出,在这些变化中也蕴涵着诸多问题和矛盾。在

马克思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冲突论、罗尔斯主义、古典和新古典自由主义都把重点放在资源配置结构以及利益分配关系结构上。马克思高度看重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认为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造成社会不公和社会冲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或等级结构,是社会冲突的根源(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现代社会冲突论也主要把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以及基于社会阶级结构形成的利益关系格局视为社会冲突的根源。例如,科瑟认为,任何冲突的原因本来就存在于社会结构之中。任何社会都是由其各个组成部分建构起来的整体,各组成部分间的相互关系总的来说往往处于不协调和不平衡的状态之中,这种不平衡性正是社会冲突的根源之一(科瑟,1989)。达伦道夫认为,不同社会阶级或等级群体之间的权力结构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注定了社会冲突是不可避免的(Dahrendorf,1966)。而雷克斯则关注利益分配关系,认为一个社会的生活资料分配先于整合,整合是分配的结果;分配结构的等级化和巨大不平等必将给社会带来利益冲突而非整合(Rex,1961)。一般认为,社会学结构功能

2018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意见与2018年社会治安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要点汇编

2018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意见与2018年社会治安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要点汇编 2018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意见 一、进一步健全完善组织保障机制,提高基层基础工作水平 1、进一步健全完善组织领导体系。镇、村要调整和充实综治工作领导机构人员,健全人防、物防、技防网络;签订综治工作责任书,明确职责;镇综治办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各村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 2.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基层综治工作的民众参与率。以提高广大群众对综治、平安建设的参与率和知晓率为目标,创新宣传思想和方法,结合法制宣传日,采取街头宣传、标语等形式,把宣传工作贯穿创建工作全过程。要搞好法制宣传,加强对村民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依法办事、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 3、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加强政法综治组织建设,配齐配强综治人员、信息员,改善村级设备设施。 4.大力开展平安创建工作。结合我镇实际,深入开展和谐平安进矿区、校区和林区活动。 二、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提高化解社会不安全因素的能力 1、完善社会稳定预警机制。建立健全三级预警机制。在村建1名维稳信息员,在组建一名信息报送员,及时掌握可能发生群体性事

件、不安全稳定因素和矛盾纠纷的苗头性、趋向性问题,及时上报、及时化解。 2、完善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坚持定期排查和重大节假日、敏感时期集中排查相结合,平时每月排查一次,重要时期一天一次。及时向镇综治办上报排查情况,并做好化解和稳控工作。 3、健全完善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矛盾纠纷受理、分流、转办、督办、回访等工作制度,实行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村组干部包户的办法,定期调处,做到小问题一般问题不出村、大问题不出镇。 4、认真解决信访突出问题。根据矛盾纠纷排查反映出的较突出问题和信访中的问题,组织专人进行处理,集中化解社会不安定因素,集中治理,并落实“三定三包”责任制,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尽快结案。实行包案调处机制;对一般性信访问题,由村有关人员限期解决,并做好回访工作。 三、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控机制,提高治安防范水平 1、建立和完善防控网络。大力推进村组技防建设向农户延伸,逐步实现镇村组“三级联网”。镇设立综治站,联合公安派出所加强治安守护,打击违法犯罪。村上要把群防群治作为最基本的防范手段,搞好治安巡逻。加强技防建设。 2、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和安全管理。加强对流动人口,刑释教人员和有不良习性的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工作,防止发生违法犯罪;强化对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消防管理,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交通事故和火灾事故的发生;加强安全生产特别是矿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