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运动矢量对消和差分原理的快速全局运动估计

基于运动矢量对消和差分原理的快速全局运动估计
基于运动矢量对消和差分原理的快速全局运动估计

第31卷第4期电子与信息学报Vol.31No.4 2009年4月Journal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r. 2009

基于运动矢量对消和差分原理的快速全局运动估计

郑雅羽田翔陈耀武*

(浙江大学数字技术及仪器研究所杭州 310027)

摘要:该文针对全局运动估计计算复杂度过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运动矢量对消和差分原理的快速全局运动估计方法。基于不同象限运动矢量对之间存在的对称抵消特性,首先估计出平移运动参数分量;再使用运动矢量对的差分原理,并结合一种置信判断的策略,估计出变换运动参数分量。在5组几何全局运动模型和真实视频序列上的实验结果表明,与基于迭代最小二乘(ILS)和基于偏导数(PD)的估计算法相比,该方法在保证估计精度的情况下,所需的平均计算时间只要它们的50%左右。

关键词:全局运动模型;运动矢量场;全局运动补偿;参数估计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96(2009)04-0840-04

Fast Global Motion Estimation Based on Symmetry

Elimination and Difference of Motion Vectors

Zheng Ya-yu Tian Xiang Chen Yao-wu*

(Institute of Advanced Digital Technology and Instru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

Abstract: To reduce the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of Global Motion Estimation (GME), a fast GME method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symmetry elimination and difference of motion vectors is proposed. First, the translational parameters are estimated by using the technique of the symmetry elimination of motion vectors. And then the transform parameters are estimated by utilizing the principle of the difference of motion vectors and the strategy of the belief judgment. Experimental results on five geometric global motion models and the real video sequence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ompared with the estimation methods based on the Iterative Least Square (ILS) and the Partial Derivative (PD), only need approximately 50% of their computational time while achieving the comparable estimation accuracy.

Key words: Global motion model; Motion vector field; Global motion compensation; Parameter estimation

1引言

摄像机操作引起的二维图像运动称之为全局运动。全局运动的估计在图像和视频处理等领域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在图像配准[1]和视频运动分割[2]等应用中,全局运动估计是进行配准或者分割操作的一个必要步骤;在进行视频摘要时,为了计算运动相关的感知信息,也需要估计全局运动[3];在视频去抖动应用中,全局运动估计是决定去抖动效果的关键步骤之一[4]。上述应用中,为了保证系统的实时性,一般期望全局运动估计算法能在保证估计精度的前提下,占用尽可能少的计算资源。随着研究的深入,已有多种基于参数模型的全局运动估计方法被提出。Su等人[5]采用基于分层的迭代牛顿-拉夫逊方法来估计八参数的透视全局运动模型。Rath等人[6]采用迭代最小二乘方法(ILS)来估计四参数的线性全局运动模型。虽然迭代估计的方法可以获得较精确的参数估计结果,但是迭代计算方式一般需要耗费较大的计算资

2008-02-01收到,2008-08-12改回

浙江省科技计划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05C11001-02)资助课题

*通讯作者源。为了能快速地估计出全局运动参数,Jozawa等人[7]通过不同位置的运动矢量对来计算初始的3个运动参数,然后使用直方图方法来估计最终的参数。Demin等人[8]使用了运动矢量场的偏导数(PD)来快速地估计四参数全局运动模型。虽然上述两种方法所需的估计时间比基于迭代的方法要少,但是在计算资源受限的实时系统中,仍然期望有一种更加有效的全局运动估计算法。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运动矢量对消和差分原理的四参数快速全局运动估计算法。算法首先基于不同象限运动矢量对之间存在的对称消除特性来估计平移参数分量,然后使用差分原理来估计剩余的变换运动参数分量,该算法可以在保证参数估计精度的情况下,有效地减少计算复杂度。

2全局运动模型参数估计

表征摄像机全局运动的两种主要方式分别为:稠密运动矢量场(dense motion field)和全局运动模型[9]。其中,前者是非参数形式,后者是参数形式。全局运动模型具有形式简单、建模能力强的优点,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同类型的全局运动模型具有不同的全局运动建模能力。比如,最简

第4期 郑雅羽等:基于运动矢量对消和差分原理的快速全局运动估计 841 单的二参数平移运动模型,只能对平移运动进行建模;四参数几何运动模型,可以对平移、缩放、旋转以及它们的组合运动进行建模;六参数仿射运动模型还可以建模更复杂的几何变换运动。上述3种模型都属于线性模型。当需要考虑景深时,往往需要使用非线性的八参数透视运动模型。由于四参数几何运动模型可以满足诸如视频监控或者可视电话等常见的应用,因此本文将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四参数几何运动模型定义如下:

()1221,x y a a x t f a

a y t ???

??????????=+=+??????????????z A T Az T (1) 式中1a 和2a 为反映缩放、

旋转等运动的变换参数,x t 和y t 分别为反映x 和y 方向运动的平移参数;[x , y ]T 为像素点空间坐标,坐标原点位于图像正中心。 2.1 平移参数T 的估计

全局运动的物理中心在二维图像的正中心。以图像的正中心为坐标原点,常见的平移、缩放和旋转等全局运动都存在着对称属性。Huang 等人

[10]

利用运动矢量的对称属性来筛

选特征点,可以有效地提高后续递归最小二乘估计的鲁棒

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种运动矢量的对称属性可以转换成为对消特性,即在对称位置的运动矢量对上,除平移运动分量外的其他运动可以相互抵消。本文利用这种对消特性来计算全局运动的T 参数。首先,以二维图像的正中心为坐标原点,x 轴的正方向向右,y 轴的正方向向下,把二维图像划分为4个象限区域,分别为I 象限(右下区域)、II 象限(左下区域)、III 象限(左上区域)和IV 象限(右上区域)。取I 象限的任意一像素点,其空间坐标表示为T I [, ](0,i j i =>z 0)j >,容易确定这点在其他3个象限的对称点,它们的坐

标分别为T T II III [,],

[,] i j i j =?=??z z 和T IV =[,]i j ?z 。 由于任意像素点的对应运动矢量可以表示为

()()(),f =?=?+z z A T z A I z T MV (2) 因此,I 象限和III 象限之间存在的运动矢量对的对消特性为 ()()()()()()I III I I III III I III ,, 22 (3)f f +=?+?=?++=z z z A T z z A T z A I z z T T MV MV

从上述的推导可以看出,把I 象限和III 象限对称像素点的运动矢量相加,可以对消除平移运动以外的其它全局运动分量。利用相似的原理,可以获得基于II 象限和IV 象限之间对消特性的T 参数表示

()()II IV 2+=z z T MV MV (4) 利用式(3)和式(4),可以计算得到T 参数。在本文算法中,根据每一公式分别计算得到N 组初始T 参数数据,因此总共包含2N 组初始T 参数数据。受光照变化、亮度噪声或者局部物体运动的影响,运动矢量场中往往存在着与全局运动无关的异常运动矢量,所以在使用上述初始T 参数数据集来估计最终的T 参数之前,应该先剔除其中的异常数据。传统的直方图方法可以有效地剔除异常数据,但是如何设置直方图的bin 数是一个难点:bin 数太小不利于异常数据的剔除,

bin 数太大则需要较多的计算资源,不利于实时实现。本文采用一种基于均值距离的阈值判断方法来剔除异常数据[4]。该方法首先计算所有T 参数数据的均值,

然后再计算所有数据与此均值的残差,并且把这些残差的绝对平均值作为阈值,最后剔除掉对应残差绝对值大于这个阈值的异常数据,剩余初始T 参数数据的均值被作为最终T 参数的估计值。

2.2 变换参数A 的估计

利用运动矢量的差分原理可以计算出变换参数A 。下面首先推导这种运动矢量差分原理的一般表示。如果给定同一

行上的两个像素坐标T 11=[, ]

y i c z 和T 22[,]y i c =z ,其中21=i i +x s 。则由式(2)可以推得:

()()

()()()()

()()()()()()()2122111221121211

,, 11 11 (5)x x x x y x y x x f i f i a i a c t a i a c t a i i a s ?=???=?×?×+??×?×+=??=?×z z z A T z A T MV MV 因此可以得到一个关于1a 参数的差分公式:

()()2111x x x

a s ?=+z z MV MV (6)

同理可以得到一个关于2a 参数的差分公式: ()()212y y x a s ?=z z MV MV (7)

如果给定同一列上的两个像素坐标T 31 = [,]x c j z 和4=[, x c z

T 2]j ,其中21=+y j j s ,使用和上述相同的推导方式,可以得到关于1a 和2a 参数的另外一组差分公式:

()()

432x x y

a s ?=?

z z MV MV (8) ()()

4311y y y

a s ?=

+z z MV MV (9)

虽然根据一对运动矢量信息即可计算得到一组1a 和2

a 参数的解,但是由于局部运动干扰的存在和运动矢量估计精度的影响,关于1a 和2a 参数的任何一组解都有可能是不可靠的。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估计最终的变换运动参数分量。下面以对1a 参数的估计为例来阐述该算法的具体实现步骤:

步骤1 获得每行和每列运动矢量的差分和。分别计算 每行x 方向运动矢量分量的差分和()j =R

1

(([x w s x i i ?=+∑MV

[]T

T ,])(,))x x j i j ?s MV ,每列y 方向运动矢量分量的差分和

()()[]()()T

T

y 1

,,y

h s y y

j i i j i j ?=??=

+?????

∑C s MV MV ,集合R 的元

素个数为h ,集合C 的元素个数为w 。h 为运动矢量的行数,

w 为运动矢量的列数。

步骤2 异常数据剔除。使用和T 参数估计过程中相同的基于均值距离的阈值判断方法分别剔除R 和C 中的异常

数据,更新后的有效数据集合表示为l R 和l C ,其中的元素个数分别为R n 和C n 。

842 电 子 与 信 息 学 报 第31卷 步骤3 基于置信判断的参数估计。以/R n h 和/C n w 作为l R

和l C 的置信判断依据。如果/R

n h 大于/C

n w ,则取l R 的均值再除以x s 作为1a 参数的估计值,如果/C n w 大于

/R

n h ,则取l C

的均值再除以y

s 作为1

a 参数的估计值,如果/R n h 相等/C n w ,则用上面两个1a 参数估计值的平均值作为

1a 参数的最终估计值。

在上述估计方法中:采用了基于行或者基于列的差分和作为基本的估计单位,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后续计算步骤的

数据量;通过置信判断的方法,从l R

和l C 中选择一个较可靠的集合来估计1a 参数,可以有效地避免水平或者垂直带状移动物体的局部运动干扰。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实验首先使用了5组全局几何运动模型来验证本文算法

(以下简称SED)的有效性,并且与ILS 算法和PD 算法做了比较。在测试每组全局几何运动模型时,首先在一定数值范围内随机生成几何运动参数,并且按352×288分辨率生成运动矢量,运动矢量再被量化到整像素精度,然后按16×16块大小采样得到估计算法所需的运动矢量场。为了测试局部运动干扰对不同算法的影响,在后3组全局参数模型上叠加了局部干扰运动矢量。实验过程中,在每一组全局运动模型上都进行200次测试,差分步长x s 和y s 统一设置为192。采

用基于运动矢量的SNR [3]来测试算法对各种模型参数的估 计精度。所有算法都使用matlab 语言编写,在ILS 算法中的矩阵求逆采用matlab 内嵌的pinv 函数。测试电脑配置为

P4 2.8 GHz ,内存1.5 Gbyte 。

表1给出了5个全局几何运动模型的参数表达和局部运动物体的位置以及运动参数。

表2给出了3种算法对5组全局几何运动模型的参数估计误差和估计时间,每组模型对应的数据都为200次测试的平均值。由于3种算法对T 分量的估计误差都为0,因此不在表中列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模型1和模型2两种没有局部运动干扰的测试条件下,由于ILS 方法在最小二乘准则下可以得到最优的解,因此在参数估计上取得了最好的结果。但是在真实应用中,往往存在着各种局部运动干扰。因此估计算法对后3组模型的估计结果更为重要。根据表2,

ILS ,PD 和SED 3种算法在后3组模型上的平均SNR 可以计算得到,分别为:37.7 dB ,34.3 dB 和37.5 dB 。SED 算法比ILS 算法只低了0.2 dB ,而比PD 算法提高了3.2 dB 。因此,从估计结果来看,SED 算法平均估计精度和ILS 相当,而比PD 算法有一定的提高。表2也比较了ILS ,PD 和SED

3种算法的估计时间,其平均估计时间可以计算得到,分别为:0.91 ms ,0.77 ms 和0.41 ms 。可以看出,SED 算法需要的估计时间平均仅为ILS 算法的45%,PD 算法的53%。

表1 5种模型的参数配置

注:其中s i = 0.0001, i = 1,2,",8。 m , n 取1到300之间的随机值。 rand(n 1,n 2)表示取[n 1, n 2]之间的随机整数值

表2 5组模型的估计结果比较

算法 ILS PD

SED

a 1 a 2

a 3

a 4 SNR t a 1 a 2 a 3

a 4 SNR t a 1 a 2 a 3

a 4 SNR t

参数

3

(10)?× (dB) (ms)

3

(10)?× (dB) (ms) 3

(10)?× (dB) (ms)

模型1 0.7 0 0 0.7 34.1 0.53 1

1

32.1 0.73 0.7 0 0 0.7 34.1 0.39 模型2 0.1 0.1 0.1 0.1 48.7 0.89 0.4 0.3 0.3 0.4 44.3 0.77 0.4 0.4 0.4 0.4 44.1 0.42 模型3 0.9 0.4 0.4 0.9 29.2 0.96 1.3

0 1.3

29.4 0.76 0.7 0 0 0.7 33.3 0.41 模型4 0.2 0.5 0.5 0.2 43.3 0.97 0.4 0.4 0.4 0.4 43.2 0.78 0.3 0.5 0.5 0.3 42.8 0.41 模型5 0.5 0.1 0.1 0.5

40.7 1.21 2.3 0.4 0.4 2.3

30.3 0.82 0.8

0.5 0.5 0.8

36.5 0.42

全局运动参数

局部运动物体坐标

局部运动参数

全局运动模型

A T

C

OA OT

模型1 [0.97 + ns 1 0; 0 0.97 + ns 1] [2, 3]T 模型2

[0.97 + ns 2 -0.05-ms 3;

0.05 + ms 3 0.97 + ns 2]

[2, 10]T

模型3 [0.97 + ns 4 0; 0 0.97 + ns 4] [4, 3]T

[sw1 sh1; sw1 + 250 sh1 + 60]( sw1 = rand(-176, -136),sh1 = rand(-20, 20) ) [1 0; 0 1] [-5, 7]T

模型 4 [0.97 + ns 5 -0.05-ms 6;

0.05 + ms 6 0.97+ns 5][2, 10]T [sw2 sh2; sw2 + 50 sh2 + 200]( sw2 = rand(-20, 20),sh2 = rand(-144, -104) ) [1 0; 0 1] [4, 7]T 模型 5

[0.97 + ns 7 -0.05-ms 8;

0.05 + ms 8 0.97+ns 7]

[1, -2]T

[sw3 sh3; sw3 + 150 sh3 + 120]( sw3 = rand(-176, 0),sh3 = rand(-144, 0) )

[0.98 0; 0 0.98]

[0, 0]T

第4期郑雅羽等:基于运动矢量对消和差分原理的快速全局运动估计843

为了验证本文算法在真实视频序列上的估计效果,使用352×288分辨率的Coastguard视频片断作为测试序列。原始运动矢量场使用全搜索算法获得,块大小为16×16。实验中,把原始运动矢量场分别和上述3种算法估计得到的运动矢量场相减,并且只显示运动矢量幅值大于1的运动矢量。图1(a)为Coastguard序列第63帧图像,图1(b),图1(c)和图1(d)分别为采用ILS,PD和SED算法补偿后的运动矢量场。可以看出,ILS算法和SED算法都较好地估计出了全局平移运动,而PD算法却存在较多未补偿的背景运动矢量。

图1 Coastguard序列估计效果比较

4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算法,首先采用了一种基于运动矢量对消特性的方法来估计平移运动参数分量,然后使用运动矢量间的差分原理来估计变换运动参数分量。在5组全局运动模型和真实视频序列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地估计出全局运动,而且由于算法只需较低的计算量,因此可以在嵌入式监控、手持终端等实时性要求高的系统中得到应用。另外,在视频去抖动应用中,通常会采用直方图的方法来估计平移运动,但是当运动矢量场中存在变换运动分量时,基于直方图的方法在估计平移运动时存在困难。本文基于对消特性的估计方法,可以从各种变换运动耦合的运动矢量场中有效地估计出平移运动分量,因此该方法在视频去抖动中也具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Zitova B and Flusser J. Image registration methods: A survey.

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 2003, 21(11): 977-1000.

[2] Liu Z, Zhang Z Y, and Shen L Q. Moving object

segmentation in the H.264 compressed domain. Optical Engineering, 2007, 46(1): 017003.

[3] You J Y, Liu G Z, and Sun L, et al.. A multiple visual models

based perceptive analysis framework for multilevel video summarization. IEEE Tra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2007, 17(3): 273-285.

[4] Chen H H, Liang C K, and Peng Y C, et al.. Integration of

digital stabilizer with video codec for digital video cameras.

IEEE Tra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2007, 17(7): 801-813.

[5] Su Y P, Sun M T, and Hsu V. Global motion estimation from

coarsely sampled motion vector field and the applications.

IEEE Tra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2005, 15(2): 232-242.

[6] Rath G B and Makur A. Iterative least squares and

compression based estimations for a four-parameter linear global motion model and global motion compensation. IEEE

Tra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1999,

9(7): 1075-1099.

[7] Jozawa H, Kamikura K, and Sagata A, et al.. Two-stage

motion compensation using adaptive global MC and local

affine MC. IEEE Tra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1997, 7(1): 75-85.

[8] Demin W and Limin W. Global motion parameters

estimation using a fast and robust algorithm. IEEE Tra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1997, 7(5): 823-826.

[9] Dufaux F and Mosheni F. Motion estimation techniques for

digital TV: A review and a new contribution. Proc. IEEE,

1995, 83(6): 858-876.

[10] Huang Y R, Kuo C M, and Kuo C L. Efficient global motion

estimation algorithm using recursive least squares. Optical

Engineering, 2006, 45(5): 057003.

郑雅羽:男,1978年生,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视频编码、机器学习、实时信号处理.

田翔:男,1979年生,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实时信号处理、并行算法、高性能FPGA算法设计.

陈耀武:男,196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智能信息处理、网络多媒体技术.

矢量控制通俗理解

关于矢量控制,鄙人的通俗理解是: 1. 先把电机想像成2块飞速旋转磁铁,定子磁铁和转子磁铁。进一步可以引申为定子磁场和转子磁场。 2. 电机的电磁转矩与定子磁场强度、转子磁场强度、2块磁铁之间的夹角的正弦成正比。关于这一点不难理解,两块磁铁对齐的时候(0度,sin0=0;),不存在电磁转矩;两块磁铁相差90度的时候(sin90=1;),电磁转矩达到顶峰; 3. 接下来控制的目标就是: 1)稳定其中的一个旋转磁场的强度(恒定磁场); 2)控制磁铁之间角度为90度(磁场定向FOC); 3)控制另一个磁场(受控磁场)的强度以达到控制电磁转矩大小(力矩控制)。 4. 关于坐标变换的物理意义(以同步电机为例): 1)在电机不失步的情况下,可以认为两个磁极之间相对静止,最多在夹角0~90度之间移动。 2)既然交流电产生的是一个旋转磁场,那么自然可以把它想像成一个直流电产生的恒磁场,只不过这个恒磁场处于旋转当中。 3)如果恒磁场对应的直流电流产生的磁场强度,与对应交流电产生的磁场强度相等,就可以认为两者等同。 4)坐标变换基于以上认知,首先认为观察者站在恒定定磁场上并随之运转,观察被控磁场的直流电线圈电流及两个磁场之间的夹角。 5)实际的坐标变化计算出的结果有两个,直轴电流Id和交轴电流Iq。通过Id和Iq可以算出两者的矢量和(总电流),及两个磁场之间的夹角。 6)直轴电流Id是不出力的,交轴电流Iq是产生电磁转矩关键因素。 5. 对于交流同步隐极电动机: 1)其转子磁场是恒定的。 2)转子的当前磁极位置用旋转编码器实时检测。 3)定子磁极(旋转磁场)的位置从A相轴线为起点,由变频器所发的正弦波来决定。4)实际上先有定子磁场的旋转,然后才有转子磁场试图与之对齐而产生的跟随。 5)计算出转子磁场与A相轴线之间的偏差角度。 6)通过霍尔元件检测三相定子电流,以转子磁场与A相轴线之间的偏差角度作为算子(相当于观察者与转子磁场同步旋转),通过坐标变换分解出定子旋转磁场中与转子磁极对齐的分量(直轴电流Id),产生转矩的分量(交轴电流Iq)。 7)定子电流所产生旋转磁场与观察者基本同步,最多在夹角0~90度之间移动。移动量是多少,会体现在直轴电流Id、交轴电流Iq的数值对比上。 8)驱动器通过前面的速度环的输出产生电流环的给定,通过第6)条引入电流环的反馈Iq,通过PI控制产生Iq输出。 9)设定Id=0。这一点不难理解,使两个磁极对齐的电流我们是不需要的。通过这一点,我们实现了磁场定向FOC(控制磁铁之间角度为90度)。 10)计算出了Iq, Id=0。引入偏差角度算子通过坐标反变换变换产生了三相电流的输出。11)当Iq>0, 定子旋转磁场对转子磁场的超前90度,电磁转矩依靠两个磁场之间异性相吸的原理来产生,这时候电磁转矩起到加速的作用。 12)当Iq<0, 定子旋转磁场对转子磁场的仍然超前90度,但是定子磁场的N、S极调换了一下,电磁转矩依靠两个磁场之间同性相排斥的原理来产生,这时候电磁转矩起到减速制动的作用。 13)从本质上讲,我们是依靠控制定子旋转磁场对转子磁场的超前角度及该磁场的强度来

运放差分放大电路

差分放大电路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差分放大电路的基本概念; 2. 了解零漂差生的原理与抑制零漂的方法; 3. 掌握差分放大电路的基本测试方法。 二. 实验原理: 1. 由运放构成的高阻抗差分放大电路 图为高输入阻抗差分放大器,应用十分广泛.从仪器测量放大器,到特种测量放大器,几乎都能见到其踪迹。 从图中可以看到A1、A2两个同相运放电路构成输入级,在与差分放大器A3串联组成三运放差分防大电路。电路中有关电阻保持严格对称,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A1和A2提高了差模信号与共模信号之比,即提高了信噪比; (2)在保证有关电阻严格对称的条件下,各电阻阻值的误差对该电路的共模抑制比K CMRR 没有影响; (3)电路对共模信号几乎没有放大作用,共模电压增益接近零。 因为电路中R1=R2、 R3=R4、 R5=R6 ,故可导出两级差模总增益为: 3 5P 1p i2i1o vd R R R 2R R u u u A ???? ??+-=-= 通常,第一级增益要尽量高,第二级增益一般为1~2倍,这里第一级选择100倍,第二级为1倍。则取R3=R4=R5=R6=10K Ω,要求匹配性好,一般用金属膜精密电阻,阻值可在10K Ω~几百K Ω间选择。则 A vd =(R P +2R 1)/R P 先定R P ,通常在1K Ω~10K Ω内,这里取R P =1K Ω,则可由上式求得R 1=99R P /2=49.5K Ω 取标称值51K Ω。通常R S1和R S2不要超过R P /2,这里选R S1= R S2=510,用于保护运放输入级。 A1和A2应选用低温飘、高K CMRR 的运放,性能一致性要好。 三. 实验内容 1. 搭接电路 2. 静态调试

自动控制原理试题库套和答案详细讲解

可编辑word,供参考版! 一、填空(每空1分,共18分) 1.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有 、 、 、 共4种。 2.连续控制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 离散控制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 3.某统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dt t dc ) (+0.5C(t)=2r(t)。则该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Φ(s)= ;该系统超调σ%= ;调节时间t s (Δ=2%)= 。 4.某单位反馈系统G(s)= ) 402.0)(21.0() 5(1002 +++s s s s ,则该系统是 阶 型系统;其开环放大系数K= 。 5.已知自动控制系统L(ω)曲线为: 则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G(s)= ; ωC = 。 6.相位滞后校正装置又称为 调节器,其校正作用是 。 7.采样器的作用是 ,某离散控制系统 ) ()1() 1()(10210T T e Z Z e Z G -----= (单位反馈T=0.1)当输入r(t)=t 时.该系统稳态误差为 。 二. 1. 求:) () (S R S C (10分) R(s)

2.求图示系统输出C(Z)的表达式。(4分) 四.反馈校正系统如图所示(12分) 求:(1)K f=0时,系统的ξ,ωn和在单位斜坡输入下的稳态误差e ss. (2)若使系统ξ=0.707,k f应取何值?单位斜坡输入下e ss.=? 可编辑word,供参考版!

五.已知某系统L(ω)曲线,(12分) (1)写出系统开环传递函数G(s) (2)求其相位裕度γ (3)欲使该系统成为三阶最佳系统.求其K=?,γmax=? 六、已知控制系统开环频率特性曲线如图示。P为开环右极点个数。г为积分环节个数。判别系统闭环后的稳定性。 (1)(2)(3)

变频器矢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分析

变频器矢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分析 矢量控制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和控制异步电动机定子电流矢量,根据磁场定向原理分别对异步电动机的励磁电流和转矩电流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控制异步电动机转矩的目的。具体是将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电流矢量分解为产生磁场的电流分量(励磁电流)和产生转矩的电流分量(转矩电流)分别加以控制,并同时控制两分量间的幅值和相位,即控制定子电流矢量,所以称这种控制方式称为矢量控制方式。矢量控制方式又有基于转差频率控制的矢量控制方式、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方式和有速度传感器的矢量控制方式等。基于转差频率控制的矢量控制方式同样是在进行U/f=恒定控制的基础上,通过检测异步电动机的实际速度n,并得到对应的控制频率f,然后根据希望得到的转矩,分别控制定子电流矢量及两个分量间的相位,对通用变频器的输出频率f进行控制的。基于转差频率控制的矢量控制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消除动态过程中转矩电流的波动,从而提高了通用变频器的动态性能。早期的矢量控制通用变频器基本上都是采用的基于转差频率控制的矢量控制方式。 无速度传感器的矢量控制方式是基于磁场定向控制理论发展而来的。实现精确的磁场定向矢量控制需要在异步电动机内安装磁通检测装置,要在异步电动机内安装磁通检测装置是很困难的,但人们发现,即使不在异步电动机中直接安装磁通检测装置,也可以在通用变频器内部得到与磁通相应的量,并由此得到了所谓的无速度传感器的矢量控制方式。它的基本控制思想是根据输入的电动机的铭牌参数,按照一定的关系式分别对作为基本控制量的励磁电流(或者磁通)和转矩电流进行检测,并通过控制电动机定子绕组上的电压的频率使励磁电流(或者磁通)和转矩电流的指令值和检测值达到一致,并输出转矩,从而实现矢量控制。

运放差分放大电路原理

Differens Amplifier 差分放大电路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差分放大电路的基本概念; 2. 了解零漂差生的原理与抑制零漂的方法; 3. 掌握差分放大电路的基本测试方法。 二. 实验原理: 1. 由运放构成的高阻抗差分放大电路 图为高输入阻抗差分放大器,应用十分广泛.从仪器测量放大器,到特种测量放大器,几乎都 能见到其踪迹。 nz R4 R2 R T V I R1//R2 = R3//R4 For mini mum offset error due to input bias current TL/H/7057-3

从图中可以看到 A1、A2两个同相运放电路构成输入级, 在与差分放大器 A3串联组成三运放差分 防大电路。电路中有关电阻保持严格对称 ,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 A1和A2提高了差模信号与共模信号之比 ,即提高了信噪 比; (2) 在保证有关电阻严格对称的条件下 ,各电阻阻 值的误差对该电路的共模抑制比 K CMRR 没有 影响; (3) 电路对共模信号几乎没有放大作用 ,共模电压增益接近零。 因为电路中 R1=R2、R3=R4、R5=R6,故可导岀两级差模总增益为: 通常,第一级增益要尽量高,第二级增益一般为 1~2倍,这里第一级选择 100倍,第二级为1 倍。则取 R3=R4=R5=R6=10Q ,要求匹配性好,一般用金属膜精密电阻,阻值可在 10KQ ?几百K Q 间选择。贝9 Ad =(R p +2Ri)/R P 先定 通常在1KQ ?10KQ 内,这里取 R== 1KQ ,则可由上式求得 R 1=99R/2=49.5K Q 取标称值51KQ 。通常R S 1和R S 2不要超过F P /2,这里选Rs 1= R S 2= 510,用于保护运放输入级。 A1和A2应选用低温飘、高 K CMR 的运放,性能一致性要好。 三. 实验内容 1. 搭接电路 2. 静态调试 vd U o U il U i2 R p 2R I R 5 R P R 3 A1

自动控制原理试题与答案解析

自动控制原理试题与答 案解析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课程名称: 自动控制理论 (A/B 卷 闭卷)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15分) 1、反馈控制又称偏差控制,其控制作用是通过 给定值 与反馈量的差值进行的。 2、复合控制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按 输入 的前馈复合控制和按 扰动 的前馈复合控制。 3、两个传递函数分别为G 1(s)与G 2(s)的环节,以并联方式连接,其等效传递函数为()G s ,则G(s)为 G 1(s)+G 2(s)(用G 1(s)与G 2(s) 表示)。 4、典型二阶系统极点分布如图1所示, 则无阻尼自然频率=n ω , 阻尼比=ξ , 该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 该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为 。 5、若某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为0.20.5()105t t g t e e --=+, 则该系统的传递函数G(s)为 。 6、根轨迹起始于 极点 ,终止于 零点或无穷远 。 7、设某最小相位系统的相频特性为101()()90()tg tg T ?ωτωω--=--,则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8、PI 控制器的输入-输出关系的时域表达式是 , 其相应的传递函数为 ,由于积分环节的引入,可以改善系统的 性能。

二、选择题(每题 2 分,共20分) 1、采用负反馈形式连接后,则 ( ) A 、一定能使闭环系统稳定; B 、系统动态性能一定会提高; C 、一定能使干扰引起的误差逐渐减小,最后完全消除; D 、需要调整系统的结构参数,才能改善系统性能。 2、下列哪种措施对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没有效果 ( )。 A 、增加开环极点; B 、在积分环节外加单位负反馈; C 、增加开环零点; D 、引入串联超前校正装置。 3、系统特征方程为 0632)(23=+++=s s s s D ,则系统 ( ) A 、稳定; B 、单位阶跃响应曲线为单调指数上升; C 、临界稳定; D 、右半平面闭环极点数2=Z 。 4、系统在2)(t t r =作用下的稳态误差∞=ss e ,说明 ( ) A 、 型别2

矢量控制系统(FOC)基本原理

矢量控制(FOC)基本原理 2014.05.15 duquqiubai1234163. 一、基本概念 1.1模型等效原则 交流电机三相对称的静止绕组 A 、B 、C ,通以三相平衡的正弦电流时,所产生的合成磁动势是旋转磁动势F ,它在空间呈正弦分布,以同步转速ω1(即电流的角频率)顺着 A-B-C 的相序旋转。这样的物理模型如图1-1a 所示。然而,旋转磁动势并不一定非要三相不可,单相除外,二相、三相、四相…… 等任意对称的多相绕组,通以平衡的多相电流,都能产生旋转磁动势,当然以两相最为简单。 图1 图1-1b 中绘出了两相静止绕组α 和 β ,它们在空间互差90°,通以时间上互差90°的两相平衡交流电流,也产生旋转磁动势F 。再看图1-1c 中的两个互相垂直的绕组M 和 T ,通以直流电流M i 和T i ,产生合成磁动势F ,如果让包含两个绕组在的整个铁心以同步转速旋转,则磁动势F 自然也随之旋转起来,成为旋转磁动势。把这个旋转磁动势的大小和转速也控制成与图 1-1a 一样,那么这三套绕组就等效了。

三相--两相变换(3S/2S 变换) 在三相静止绕组A 、B 、C 和两相静止绕组α、β之间的变换,简称3S/2S 变换。其电流关系为 111221022A B C i i i i i αβ????-- ???????=?????????-????? () 两相—两相旋转变换(2S/2R 变换) 同步旋转坐标系中(M 、T 坐标系中)轴向电流分量与α、β坐标系中轴向电流分量的转换关系为 cos sin 2sin cos M T i i i i αβ??????????=??????-???? ?? () 1.2矢量控制简介 矢量控制是指“定子三相电流矢量控制”。 矢量控制理论最早为解决三相异步电机的调速问题而提出。交流矢量的直流标量化可以使三相异步电机获得和直流电机一样优越的调速性能。将交流矢量变换为两相直流标量的过程见图2。

运放差分放大电路原理知识介绍

运放差分放大电路原理 知识介绍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差分放大电路 (1)对共模信号的抑制作用 差分放大电路如图所示。 特点:左右电路完全对称。 原理:温度变化时,两集电极电流增量相等,即C2C1I I ?=?,使集电极电压变化量相等,CQ2CQ1V V ?=?,则输出电压变化量 0C2C1O =?-?=?V V V ,电路有效地抑制了零点漂移。若电源电压升高时,仍有0C2C1O =?-?=?V V V ,因此,该电路能有效抑制零漂。 共模信号:大小相等,极性相同的输入信号称为共模信号。 共模输入:输入共模信号的输入方式称为共模输入。 (2)对差模信号的放大作用 基本差分放大电路如图。 差模信号:大小相等,极性相反的信号称为差模信号。 差模输入:输入差模信号的输入方式称为差模输入。 在图中, I 2I 1I 2 1 v v v = -=, 放大器双端输出电压 o v ??I v I v I v C2C1)2 1(2 1v A v A v A v v =--=- 差分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为 可见它的放大倍数与单级放大电路相同。 (3)共模抑制比 共模抑制比CMR K :差模放大倍数d v A 与共模放大倍数c v A 的比值称为共模抑制比。

缺点:第一,要做到电路完全对称是十分困难的。第二,若需要单端输出,输出端的零点漂移仍能存在,因而该电路抑制零漂的优点就荡然无存了。 改进电路如图(b)所示。在两管发射极接入稳流电阻 R。使其即有高的 e 差模放大 倍数,又保持了对共模信号或零漂强抑制能力的优点。 在实际电路中,一般都采用正负两个电源供电,如图所示(c)所示。 差分放大电路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差分放大电路的基本概念; 2.了解零漂差生的原理与抑制零漂的方法; 3.掌握差分放大电路的基本测试方法。 二. 实验原理: 1.由运放构成的高阻抗差分放大电路 图为高输入阻抗差分放大器,应用十分广泛.从仪器测量放大器,到特种测量放大器,几乎都能见到其踪迹。 从图中可以看到A1、A2两个同相运放电路构成输入级,在与差分放大器A3串联组成三运放差分防大电路。电路中有关电阻保持严格对称,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运放差分放大电路原理知识介绍

差分放大电路 (1)对共模信号的抑制作用 差分放大电路如图所示。 特点:左右电路完全对称。 原理:温度变化时,两集电极电流增量相等,即C2C1I I ?=?,使集电极电压变化量相等,CQ2CQ1V V ?=?,则输出电压变化量0C2C1O =?-?=?V V V ,电路有效地抑制了零点漂移。若电源电压升高时,仍有0C2C1O =?-?=?V V V ,因此,该电路能有效抑制零漂。 共模信号:大小相等,极性相同的输入信号称为共模信号。 共模输入:输入共模信号的输入方式称为共模输入。 (2)对差模信号的放大作用 基本差分放大电路如图。 差模信号:大小相等,极性相反的信号称为差模信号。 差模输入:输入差模信号的输入方式称为差模输入。 在图中, I 2I 1I 21 v v v =-=, =-=C2 1C v v I 2 1 v A v 放大器双端输出电压 o v = I v I v I v C2C1)2 1(2 1v A v A v A v v =--=- 差分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为 be c I I I O v d r R A v v A v v A V v β-==== 可见它的放大倍数与单级放大电路相同。 (3)共模抑制比 共模抑制比CMR K :差模放大倍数d v A 与共模放大倍数c v A 的比值称为共模抑制比。 c d CMR v v A A K = 缺点:第一,要做到电路完全对称是十分困难的。第二,若需要单端输出,输出端的零点漂移仍能存在,因而该电路抑制零漂的优点就荡然无存了。 改进电路如图(b )所示。在两管发射极接入稳流电阻e R 。使其即有高的差模

华电自动控制原理15真题解析解析

一:关于液位控制的,有浮子,阀门,电动机,减速器,让画出结构图,再分析是什么类型的系统。。。。貌似经常见得题目。 知识点:系统建模,自动控制系统的概念及其基本要求,负反馈原理,系统分类 1. 对自控系统的要求 对自控系统的要求用语言叙述就是两句话: 要求输出等于给定输入所要求的期望输出值; 要求输出尽量不受扰动的影响。 恒量一个系统是否完成上述任务,把要求转化成三大性能指标来评价: 稳定——系统的工作基础; 快速、平稳——动态过程时间要短,振荡要轻。 准确——稳定精度要高,误差要小。 2、自动控制系统的概念及其基本要求 自动控制 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器使被控对象的被控量自动地按预先给定的规律去运行。 自动控制系统 指被控对象和控制装置的总体。这里控制装置是一个广义的名词,主要是指以控制器为核心的一系列附加装置的总和。共同构成控制系统,对被控对象的状态实行自动控制,有时又泛称为控制器或调节器。 自动控制系统?? ? ? ? ? ?? ? ? ? ?????????????校正元件执行元件放大元件比较元件测量元件给定元件控制装置(控制器)被控对象 3、负反馈原理 把被控量反送到系统的输入端与给定量进行比较,利用偏差引起控制器产生控制量,以减小或消除偏差。 实现自动控制的基本途径有二:开环和闭环。 实现自动控制的主要原则有三: 主反馈原则——按被控量偏差实行控制。 补偿原则——按给定或扰动实行硬调或补偿控制。 复合控制原则——闭环为主开环为辅的组合控制。

4、重点掌握线性与非线性系统的分类,特别对线性系统的定义、性质、 判别方法要准确理解。 线性系统??→?描述 ???? ? ???????????→????????? ????→???????????????状态空间法时域法状态方程变系数微分方程时变状态方程频率法根轨迹法时域法状态方程频率特性传递函数常系数微分方程定常分析法分析法 非线性系统? ?? ? ? ?????????→???→???→??????→?状态空间法相平面法 描述函数法本质线性化法 非本质状态方程非线性微分方程分析法 分析法分类描述 仿真题:图为液位控制系统的示意图,试说明其工作原理并绘制系统的方框图。 说明 液位控制系统是一典型的过程 控制系统。控制的任务是:在各种扰动的 作用下尽可能保持液面高度在期望的位置 上。故它属于恒值调节系统。现以水位控 制系统为例分析如下。 解 分析图可以看到:被控量为水位 高度h (而不是水流量Q 2或进水流量Q 1); 受控对象为水箱;使水位发生变化的主要 图1-3 液位控制系统示意图

典型差分放大电路

典型差分放大电路 1、典型差分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1)电路组成 (2)静态工作点的计算 静态时:v s1=v s2=0, 电路完全对称,所以有 I B Rs1+U BE +2I E Re=V EE 又∵ I E =(1+β)I B ∴ I B1=I B2=I B = 通常Rs<<(1+β)Re ,U BE =0.7V (硅管): I B1=I B2=I B = 因: I C1=I C2=I C =βI B 故: U CE1=U CE2=V CC -I C Rc 静态工作电流取决于V EE 和Re 。同时,在输入信号为零时,输出信号电压也为零(u o= Vc1-VC2=0),即该差放电路有零输入——零输出。 2、差分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1)差模信号输入时的动态分析 ()e s BE EE R 12R U V β++-

如果两个输入端的信号大小相等、极性相反,即 v s1=- v s2= 或 v s1- v s2= u id u id 称为差模输入信号。 在输入为差模方式时,若一个三极管的集电极电流增大时,则另一个三极管的集电极电流一定减小。在电路理想对称的条件下,有:i c1=- i c2。 Re 上的电流为: i E =i E1+i E2=(I E1+ i e1)+(I E2+ i e2 ) 电路对称时,有I E1= I E2= I E 、i e1=- i e2,使流过Re 上的电流i E =2I E 不变,则发射极的电位也保持不变。差模信号的交流通路如图: 差模信号下不同工作方式的讨论: ① 双端输入—双端输出放大倍数: 当输入信号从两个三极管的基极间加入、输出电压从两个三极管的集电极之间输出时,称之为双端输入—双端输出,其差模电压增益与单管放大电路的电压增益相同,无负载的情况下: be s c s1o1s2s1o2o1id o ud r R R 22u u A +-==--== βv v v v v v

矢量控制(FOC)基本原理

矢量控制(FOC)基本原理 2014、05、15 一、基本概念 1、1模型等效原则 交流电机三相对称得静止绕组 A 、B、C ,通以三相平衡得正弦电流时,所产生得合成磁动势就是旋转磁动势F,它在空间呈正弦分布,以同步转速ω1(即电流得角频率)顺着A-B-C 得相序旋转。这样得物理模型如图1-1a所示。然而,旋转磁动势并不一定非要三相不可,单相除外,二相、三相、四相……等任意对称得多相绕组,通以平衡得多相电流,都能产生旋转磁动势,当然以两相最为简单。 图1 图1-1b中绘出了两相静止绕组α与β,它们在空间互差90°,通以时间上互差90°得两相平衡交流电流,也产生旋转磁动势F 。再瞧图1-1c中得两个互相垂直得绕组M 与 T,通以直流电流与,产生合成磁动势 F ,如果让包含两个绕组在内得整个铁心以同步转速旋转,则磁动势 F 自然也随之旋转起来,成为旋转磁动势。把这个旋转磁动势得大小与转速也控制成与图 1-1a一样,那么这三套绕组就等效了。

三相--两相变换(3S/2S变换) 在三相静止绕组A、B、C 与两相静止绕组α、β之间得变换,简称3S/2S 变换。其电流关系为 两相—两相旋转变换(2S/2R变换) 同步旋转坐标系中(M、T坐标系中)轴向电流分量与α、β坐标系中轴向电流分量得转换关系为 1、2矢量控制简介 矢量控制就是指“定子三相电流矢量控制”。 矢量控制理论最早为解决三相异步电机得调速问题而提出。交流矢量得直流标量化可以使三相异步电机获得与直流电机一样优越得调速性能。将交流矢量变换为两相直流标量得过程见图2。

图2 图2得上图为静止坐标系下得定子三相交流矢量 图2得中图为静止坐标系下得等效两相交流矢量 图2得下图为旋转坐标系下得等效两相直流标量,就是转矩电流,就是励磁电流。 经图2得变换后,定子三相交流矢量变为了旋转得两相直流标量。进而可以把异步电机瞧作直流电机,分别控制励磁电流与转矩电流。 变换公式即式(1)与式(2)。 1、3关于坐标系 图2得上图得坐标系就是静止得三相互差120°得坐标系,这就是一个非正交坐标系。 图2得中图得坐标系就是静止得两相互差90°得坐标系,这就是一个正交坐标系。 图2得下图得坐标系就是旋转得两相互差90°得坐标系,这就是一个正交坐标系。此坐标系跟随转子旋转。 1、4 为什么要进行坐标变换?

差分放大电路

方案三差分放大电路 【项目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场效应管的类型、场效应的电压控制作用及共源极放大电路的分析与应用。 能力目标 具有识别场效应管的能力,具有共源极放大的分析能力。

将J8、J9与 J6、J7之间分别加一毫安表,J10、J11连接与J12 改变电位器RP6.将测量的结果记录如下: A1间的电流 A2间的电流 知识点导入 镜像电流源的基本特性。 知识点讲解 基本镜像电流源电路如图所示。 T 1、T 2参数完全相同(即β1=β2,I CEO1=I CEO2)。 原理:因为V BE1=V BE2,所以I C1=I C2 β C1 C1B C1REF 2 2I I I I I +=+= I REF ——基准电流:C2REF C1/21I I I =+=β 推出,当β>>2 时,I C2= I C1≈ I REF ()6060B1 Rp R U U Rp R V BE CC ++--=+-= ≈6 CC Rp R V + 优点: (1)I C2≈I REF ,即I C2不仅由I REF 确定,且总与I REF 相等。 (2)T 1对T 2具有温度补偿作用,I C2温度稳定性能好(设温度增大,使I C2增大,则I C1增大,而I REF 一定,因此I B 减少,所以I C2减少)。 缺点: (1)I REF (即I C2)受电源变化的影响大,故要求电源十分稳定。 (2)适用于较大工作电流(mA 数量级)的场合。若要I C2下降,则R 就必须增大,这在集成电路中因制作大阻值电阻需要占用较大的硅片面积。 (3)交流等效电阻R o 不够大,恒流特性不理想。 (4)I C2与I REF 的镜像精度决定于β。当β较小时,I C2与I REF 的差别不能忽略。 巩固训练:将电路图中的值按照电位的阻值代入进行计算?看测量结果与理论之间的误差? 电路测试2 将J8、J9与 J6、J7之间分别加一毫安表,改变电位器RP6.将测量的结果A1间的电流 图3.1.4 基本镜像电流源电路

自动控制原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自动控制原理 一、简答题:(合计20分, 共4个小题,每题5分) 1. 如果一个控制系统的阻尼比比较小,请从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两方面 说明该系统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并解释原因。 2. 大多数情况下,为保证系统的稳定性,通常要求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曲 线在穿越频率处的斜率为多少?为什么? 3. 简要画出二阶系统特征根的位置与响应曲线之间的关系。 4. 用根轨迹分别说明,对于典型的二阶系统增加一个开环零点和增加一 个开环极点对系统根轨迹走向的影响。 二、已知质量-弹簧-阻尼器系统如图(a)所示,其中质量为m 公斤,弹簧系数为k 牛顿/米,阻尼器系数为μ牛顿秒/米,当物体受F = 10牛顿的恒力作用时,其位移y (t )的的变化如图(b)所示。求m 、k 和μ的值。(合计20分) F ) t 图(a) 图(b) 三、已知一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如下,(合计20分, 共2个小题,每题10分) 1) 确定该系统在输入信号()1()r t t =下的时域性能指标:超调量%σ,调 节时间s t 和峰值时间p t ; 2) 当()21(),()4sin3r t t n t t =?=时,求系统的稳态误差。

四、已知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渐近线如图所示,c ω位于两个交接频率的几何中心。 1) 计算系统对阶跃信号、斜坡信号和加速度信号的稳态精度。 2) 计算超调量%σ和调节时间s t 。(合计20分, 共2个小题,每题10分) [ 1 %0.160.4( 1)sin σγ =+-, s t = 五、某火炮指挥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0.21)(0.51) K G s s s s = ++系统最 大输出速度为2 r/min ,输出位置的容许误差小于2o ,求: 1) 确定满足上述指标的最小K 值,计算该K 值下的相位裕量和幅值裕量; 2) 前向通路中串联超前校正网络0.41 ()0.081 c s G s s +=+,试计算相位裕量。 (合计20分, 共2个小题,每题10分) (rad/s)

运放差分放大电路原理知识介绍精编

运放差分放大电路原理 知识介绍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差分放大电路 (1)对共模信号的抑制作用 差分放大电路如图所示。 特点:左右电路完全对称。 原理:温度变化时,两集电极电流增量相等,即 C2C1I I ?=?,使集电极电压变化量相等,CQ2CQ1V V ?=?,则输出电压变化量0C2C1O =?-?=?V V V ,电路有效地抑制了零点漂移。若电源电压升高时,仍有0C2C1O =?-?=?V V V ,因此,该电路能有效抑制零漂。 共模信号:大小相等,极性相同的输入信号称为共模信号。 共模输入:输入共模信号的输入方式称为共模输入。 (2)对差模信号的放大作用 基本差分放大电路如图。 差模信号:大小相等,极性相反的信号称为差模信号。 差模输入:输入差模信号的输入方式称为差模输入。 在图中, I 2I 1I 2 1 v v v = -=,

= -=C21C v v I 2 1 v A v 放大器双端输出电压 o v I v I v I v C2C1)2 1(2 1v A v A v A v v =--=- 差分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为 be c I I I O v d r R A v v A v v A V v β-==== 可见它的放大倍数与单级放大电路相同。 (3)共模抑制比 共模抑制比CMR K :差模放大倍数d v A 与共模放大倍数c v A 的比值称为共模抑制比。 c d CMR v v A A K = 缺点:第一,要做到电路完全对称是十分困难的。第二,若需要单端输出,输出端的零点漂移仍能存在,因而该电路抑制零漂的优点就荡然无存了。 改进电路如图(b )所示。在两管发射极接入稳流电阻e R 。使其即有高的差模放大 倍数,又保持了对共模信号或零漂强抑制能力的优点。 在实际电路中,一般都采用正负两个电源供电,如图所示(c )所示。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答案详解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详解(上册) 第一章 习题解答 1-2日常生活中反馈无处不在。人的眼、耳、鼻和各种感觉、触觉器官都是起反馈作用的器官。试以驾车行驶和伸手取物过程为例,说明人的眼、脑在其中所起的反馈和控制作用。 答:在驾车行驶和伸手取物过程的过程中,人眼和人脑的作用分别如同控制系统中的测量反馈装置和控制器。在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司机需要观察道路和行人情况的变化,经大脑处理后,不断对驾驶动作进行调整,才能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同样,人在取物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观察到的人手和所取物体间相对位置的变化,调整手的动作姿势,最终拿到物体。可以想象蒙上双眼取物的困难程度,即使物体的方位已知。 1-3 水箱水位控制系统的原理图如图1-12所示,图中浮子杠杆机构的设计使得水位达到设定高度时,电位器中间抽头的电压输出为零。描述图1-12所示水位调节系统的工作原理,指出系统中的被控对象、输出量、执行机构、测量装置、给定装置等。 图1-12 水箱水位控制系统原理图 答:当实际水位和设定水位不相等时,电位器滑动端的电压不为零,假设实际水位比设定水位低,则电位器滑动端的电压大于零,误差信号大于零(0e >),经功率放大器放大后驱动电动机M 旋转,使进水阀门开度加大,当进水量大于出水量时(12Q Q >),水位开始上升,误差信号逐渐减小,直至实际水位与设定水位相等时,误差信号等于零,电机停止转动,此时,因为阀门开度仍较大,进水量大于出水量,水位会继续上升,导致实际水位比设定水位高,误差信号小于零,使电机反方向旋转,减小进水阀开度。这样,经反复几次调整后,进水阀开度将被调整在一适当的位置,进水量等于出水量,水位维持在设定值上。 在图1-12所示水位控制系统中,被控对象是水箱,系统输出量水位高,执行机构是功率放大装置、电机和进水阀门,测量装置浮子杠杆机构,给定和比较装置由电位器来完成。 1-4 工作台位置液压控制系统如图1-13所示,该系统可以使工作台按照给定电位器设定的规律运动。描述图1-13所示工作台位置液压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指出系统中的被控对象、被控量、执行机构、给定装置、测量装置等。 图1-13 工作台位置液压控制系统 答:当给定电位器的角度(电压)和反馈电位器的角度(电压)不同时,误差电压经过放大器放大去驱动电磁阀,并带动滑阀移动。以给定电位器的电压大于反馈电位器的电压为例,设在正的误差电压作用下,电磁阀带动滑阀相对图1-13所示的平衡位置向右移动,高压油进入到动力油缸的左面,动力油缸活塞右面的油液从回油管路流出,动力油缸活塞在两边压力差的作用下向右运动,误差逐渐减小到零直至出现负的误差,滑阀开始向左移动至平衡位置的左侧。这样,经反复几次调整后,滑阀回到平衡位置,动力油缸活塞静止在设定的位置上。 1-5 图1-14的电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与图1-10所示的有所不同,试描述系统的温度调节过程,它能做到加热炉温度的无差调节吗,为什么? 图1-14 电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 答:在图1-14所示电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中,误差信号经过功率放大器放大后,电炉丝放出的热量与加热炉散出去的热量平衡,去维持炉温不变。当某种原因引起炉温下降时,误差信号增大,电炉丝上的电压升高,电炉丝放出的热量增加,炉温误差向减小的方向变化。与图1-10所示的电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不同,图1-14所示温度控制系统不能做到加热炉温度的无差调节。因为,加热炉总要散出部分热量,而功率放大器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所以在炉温稳定后,误差信号总是大于零的。 1-6 图1-15(a )和(b )都是自动调压控制系统,图中发电机G 由一原动机带着恒速旋转,

力学分析运动趋势常用矢量三角形法

力学分析运动趋势常用矢量三角形法 矢量三角形法同平行四边形法则在处理矢量的合成和分解时是相同的,也是作图法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应用矢量三角形法则主要解决的试题类型:如果只有某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发生变化,而另外两个力的方向不变,用矢量三角形来判断力的大小变化趋势比较简单。 1、如图所示,用细绳将均匀球悬挂在光滑的竖直墙上,绳受的拉力为T,墙对球的弹力为N,如果将绳的长度增加,则() A.T、N均不变B.T减小、N增大C.T、N均增大D.T、N均减小 2、如图所示,清洗楼房光滑玻璃的工人常用一根绳索将自己悬在空中,工人及其装备的总重量为G,且视为质点.悬绳与竖直墙壁的夹角为α,悬绳对工人的拉力大小为F1,墙壁对工人的弹力大小为F2,则() A.F1=Gsinα B.F2=Gtanα C.若工人缓慢下移,增加悬绳的长度,则F1与F2的合力变大 D.若工人缓慢下移,增加悬绳的长度,则F1减小,F2增大 3、如图所示,用拉力F将质量为m的滑块沿光滑的半圆柱面极缓慢地拉到顶端,在这个过程中,拉力F的方向始终沿圆柱面的切线方向,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拉力F的大小在不断减小B.物块受到的支持力在不断增大 C.拉力和支持力的合力大小和方向均不变

D.拉力和支持力的合力大小不变,方向不断改变 4、某欧式建筑物屋顶为半球形,一警卫人员为执行特殊任务,必须冒险在半球形屋顶上向上缓慢爬行(如图),他在向上爬的过程中() A. 屋顶对他的支持力变大B.屋顶对他的支持力变小 C.屋顶对他的摩擦力变大D.屋顶对他的摩擦力变小 5、如图所示,小球用细绳系住放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当细绳由水平方向逐渐向上偏移时,绳上的拉力将() A.逐渐增大B.逐渐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D.先减小后增大 另外一问:球对斜面的压力() A.逐渐增大B.逐渐减小C.先增大后减小D.先减小后增大 6、如图8—1所示,细绳跨过定滑轮,系住一个质量为m的球,球靠在光滑竖直墙上,当拉动细绳使球匀速上升时,球对墙的压力将() 图8—1 A.增大B.先增大后减小C.减小D.先减小后增大 7、用两根绳子系住一重物,如图8—2所示.绳OA与天花板间夹角θ不变,当用手拉住绳子OB,使绳OB由水平方向转向竖直方向的过程中,OB绳所受的拉力将()

差分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差分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差分放大器也叫差动放大器是一种将两个输入端电压的差以一固定增益放大的电子放大器,有时简称为“差放”。差分放大器通常被用作功率放大器(简称“功放”)和发射极耦合逻辑电路 (ECL, Emitter Coupled Logic) 的输入级。 如果Q1 Q2的特性很相似,则V a,V b将同样变化。例如,V a变化+1V,V b也变化+1V,因为输出电压VOUT=V a-V b=0V,即V a的 变化与V b的变化相互抵消。这就是差动放大器可以作直流信号放大的原因。若差放的两个输入为,则它的输出V out为: 其中Ad是差模增益 (differential-mode gain),Ac是共模增益 (common-mode gain)。 因此为了提高信/噪比,应提高差动放大倍数,降低共模放大倍数。二者之比称做共模仰制比(CMRR, common-mode rejection ratio)。共模放大倍数AC可用下式求出: A c=2R l/2R e 通常以差模增益和共模增益的比值共模抑制比 (CMRR, common-mode rejection ratio) 衡量差分放大器消除共模信号的能力: 由上式可知,当共模增益Ac→0时,CMRR→∞。Re越大,Ac就越低,因此共模抑制比也就越大。因此对于完全对称的差分放大器来说,其Ac = 0,故输出电压可以表示为: 所谓共模放大倍数,就是V a,V b输入相同信号时的放大倍数。如果共模放大倍数为0,则输入噪声对输出没有影响。 要减小共模放大倍数,加大R E就行通常使用内阻大的恒流电路来带替R E

差分放大器是普通的单端输入放大器的一种推广,只要将差放的一个输入端接地,即可得到单端输入的放大器。很多系统在差分放大器的一个输入端输入反馈信号,另一个输入端输入反馈信号,从而实现负反馈。常用于电机或者伺服电机控制,稳压电源,测量仪器以及信号放大。在离散电子学中,实现差分放大器的一个常用手段是差动放大,见于多数运算放大器集成电路中的差分电路。 单端输出的差动放大电路 (不平衡输出) 称为单端Single ended或不平衡输出Unbalance Output。 单端较差动输出之幅度小一倍,使用单端输出时,共模讯号不能被抑制,因Vi1与Vi2同时增加,VC1与VC2则减少,而且VC1=VC2,但Vo =VC2,并非于零(产生零点漂移)。 但是加大RE阻值可以增大负回输而抑制输出,并且抑制共模讯号,因Vi1=Vi2时, Ii1及Ii2也同时增加,IE亦上升而令VE升高,这对Q1和Q2产生负回输, 令Q1和Q2之增益减少,即Vo减少。 当差动讯号输入时,Vi1 = -Vi2,IC1增加而IC2减少,总电流IE = IC1 + IC2便不变, 因此VE也不变,加大RE电阻值之电路会将差动讯号放大,不会对Q1及Q2产生负回输 及抑制。 。 b)减低功率消耗(相对纯电阻来说)。 c)提高差动放大之输出电压。 d)提高共模抑制比CMRR。 即差动输入,则IC1升而IC2下降(并且,ΔIC1 = ΔIC2) 因电流镜像原理,IC4 = IC1 故此,Io = IC4 IC2 = IC1 IC2 (ΔIo = 2ΔIC1或2ΔIC2) 这说明了输出电流是IC1和IC2的相差,即将输出变为具有双端差动输出性能的单端输出 (故对共模讯号之抑制有改善因双端差动输出才能产生消除共模讯号作用)。

自动控制原理作业

自动控制原理作业 1、下图是仓库大门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示意图。试说明系统自动控制大门开、闭的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方框图。 2、下图为工业炉温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图。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指出被控对象、被控量和给定量,画出系统方框图。 3、用离心调速器的蒸汽机转速控制系统如图所示。其工作原理是:当蒸汽机带动负载转动的同时,通过圆锥齿轮带动一对飞锤作水平旋转。飞锤通过铰链可带动套筒上下滑动,套筒内装有平衡弹簧,套筒上下滑动时可拨动杠杆,杠杆另一端通过连杆调节供汽阀门的开度。在蒸汽机正常运行时,飞锤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与弹簧的反弹力相平衡,套筒保持某个高度,使阀门处于一个平衡位置。如果由于负载增大使蒸汽机转速ω下降,则飞锤因离心力减小而使套筒向下滑动,并通过杠杆增大供汽阀门的开度,从而使蒸汽机的转速回升。同理,如果由于负载减小使蒸汽机的转速ω增加,则飞锤因离心力增加而使套筒上滑,并通过杠杆减小供汽阀门的开度,迫使蒸汽机转速回落。这样,离心调速器就能自动地抵制负载变化对转速的影响,使蒸汽机的转速ω保持在某个期望值附近。 指出系统中的被控对象、被控量和给定量,画出系统的方框图。

4、电压调节系统如图所示: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指出被控对象、被控量和给定量,画出系统方框图。 5、下图为函数记录仪 函数记录仪是一种通用记录仪,它可以在直角坐标上自动描绘两个电量的函数关系。同时,记录仪还带有走纸机构,用以描绘一个电量对时间的函数关系。请说明其组成、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方框图。

6、下图为火炮方位角控制系统原理图,请说明其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方框图。 7、试用梅逊公式法化简下面动态结构图,求如图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s R s C 。 8、试用梅逊公式法求如图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 (s R s C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