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学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培育

文化哲学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培育
文化哲学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培育

文化哲学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培育

[摘要]高校要以物质层面的文化为载体,以制度层面的文化为保障,寓于行为文化之中,着眼于精神层面文化的升华,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无言之道”。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规律、富有个性;创新创业精神文化要鼓励创新,兼容并蓄;创新创业机制文化要优势互补、协同共赢;创新创业行为文化要师生共创、教学相长;创新创业物质文化要润物无声、无为而治。

[关键词]文化哲学高校创新创业校园文化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更加注重协同创新”。①实现“中国梦”根本在于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美国工程院院长查尔斯·韦斯特曾说过:“从战略上讲,没有大批优秀的工程师,中国产业将永远无法翻身、永远无法超越西方。”

②一流工程技术人才无疑是拥有扎实知识基础又勇于、善于创新的开拓型人才,培养大学生特别是工科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是高校的一项根本任务。

一、创新创业文化的内涵

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定义各有不同。爱德华·泰勒的界定揭示了文化的属人本性,“文化是包括所有的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以及作为社会成员所具备的一切才能的复合。”③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指价值、思想、习惯、器物、货品等,这概念包含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④蓝德曼认为,“人类生活的基础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没有自然的人,甚至最早的人也生存于文化之中。”⑤马克思认为,文化产生于实践活动,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本质力量的自我实现。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则把文化定义为“人类生活的样法”。笔者认为,文化是历史凝结而成的人类的生存方式。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则是高校师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中所产生的一切信念、思想、价值、物质等成果的总和,它是以创新创业为主导价值观,其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等要素均有利于创新创业行为的文化;是一种激发创新意识、崇尚创新精神、鼓励创新活动、促进创新发展的文化生态。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要素包括创新的价值追求、创新的思维方式、创新的传统风气、创新的心理氛围、创新的制度保证和创新的物质支撑等。

二、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体会

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体会 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甘河校区宁萍 2015年11月5日至13日,我有幸参加了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中国专家学者协会学术交流中心举办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学习《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辅导员工作的体会与思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及教法探讨——以成都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工作为例》、《新常态下高校创业教育新发展》,分别赴成都创业学院创业园、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和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参观考察、交流学习。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是由英语中?enterprise education?翻译而来的,创业教育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就曾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新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创业教育应包含最基本的两个重要元素,即创业精神教育和创业能力教育。所谓创业精神是指开拓事业的实践活动中体现的冒险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等。而创业能力是指在各种创新活动中,凭借个性品质的支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新颖独特地解决问题,产生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

新方案和新成果的本领。创业素质的人才应具有的能力包括: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献身精神等。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原因分析 中南大学、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下的成都创业学院和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下的山东青年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的鼎力支持、企业的深度参与 国家的政策导向,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等共同参与主导,整合社会资源,合力打造的集创业教育、实践、服务、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青年创业综合服务体。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导向、资金支持和技能培养条件,搭建了广阔的舞台,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 (二)具有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通过三所高等教育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学习,不难看出他们都具有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健全的体制机构、细致的实施方案、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培养机制、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配套的督导落实机制。 (三)高素质、高水平的创业师资队伍 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任课教师由理论课教师和实践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教师工作指南教学教材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教师工作指南 一、创新训练项目工作指南 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 (1)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由本科生个人或创新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题、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研究。强调以“研究过程”为主,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和个性潜质培养。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主体是本科生,教师起指导和辅助作用,在创新训练项目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引导和帮助。 (2)每个项目至少需配备一名相关学科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应具有研究经历和研究能力。指导教师主要负责项目的指导、监督和管理,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明确研究选题和研究内容、确立研究重点和分析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安全进行实验操作、有效分析处理数据、撰写研究总结报告等。 (3)指导教师在所研究领域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学术造诣高;应有相对稳定、独立的研究方向,并有一定的项目来源。 (4)指导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教风严谨,为人师表,对学生要求严格,始终坚持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保证投入足够的精力指导学生完成创新训练项目。(5)指导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的科学精神和

务实的科学作风。 (6)指导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有效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7)指导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信息加工和聚焦思维能力,动手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 (8)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学习与项目相关的基础理论,指导学生制订周密细致的研究计划,帮助学生做好具体的研究工作。指导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地安排学生的学习和工作,使学生在创新训练项目的实践中,根据项目的进度安排,在项目的不同阶段均能实现与之相应的能力培养和创新训练,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9)指导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团队合作精神,善于发现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从日常的项目指导中发掘学生的个性特长,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培养。 (10)指导教师应关心爱护学生,引导学生转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压抑和自卑,让学生充分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学术自由”。助燃学生的创新欲望,提升认知水平,增强参与意识,指导学生顺利完成项目的研究内容。(11)在选题阶段,指导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选择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或富有创新性和市场前景的题目。指导教师

研究论文: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134267 高等教育论文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高校自从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以来,在校大学生规模扩大,这也直接导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3年起逐年增加,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企业需要人才,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出现了就业鸿沟。要让毕业生顺利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只是就业一种途径,还要鼓励有能力、有胆识的同学去创业,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创业学生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带动一批同学就业。为了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创业,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必须进行系统化的相关教育。当前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很多,对近几年的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和梳理,为后续高校创新创业研究奠定基础。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的本质含义有两层,一是创造出原来不存在的新东西,二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更新和改造。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

高校创新教育就是为了挖掘大学生的探索能力、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创业,顾名思义就是创立企业,而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启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冒险精神,培养学生创业所需的综合能力,其终极目标还是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融入社会。 创新和创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创新是高质量创业的前提,创业是将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途径。创业是形式,创新为实质,二者相辅相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高质量的创业,将新产品、新技术、新的商业模式推向市场。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文献大数据 (一)文献发表数量及趋势 在中国知网检索条件“主题”中输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模糊检索,可以搜索出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发表的时间及数量如图1所示,进行模糊检索是为了分析相关文献的总体发表趋势。我国高校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到2003年,首批扩招的大学生毕业就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2003年相关主题的文献数量是50篇,高等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有关“高校创新创业

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推进

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推进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校园文化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互相影响,对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相互促进的作用。为此,总结了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创新创业体系重构的角度探讨了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互补与推进的重要作用。 标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创新创业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8f2627680.html,ki.16723198.2017.01.071 1前言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扎实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中高级技能人才。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与人才培养趋向多样化和综合化发展。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都将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列为重要发展方向。这表明国家对高等教育院校培养人才提出了综合素质和创新发展的高要求。 校园文化是校园内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群体性文化以校园为中心,通过学生、教师间的相互参与而形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统一。在校园文化的发展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引导校园文化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精心培育的过程。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人才的培养体系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及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性,这样一个群体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意识形态和共同的多元化视角。大学生的校园文化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兴趣爱好型、非盈利性公益服务型和创新创业型。本文主要探讨创新创业型群体所形成的校园文化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动作用。 近几年来,一方面,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极大的提升的影响,创新创业在各高校发展的如火如荼。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发展对创新创业教育引导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本文基于互联网技术,对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研究。提出了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对高等院校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讨论,并对“互联网+”理念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促进点进行了分析。本文工作为高等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一种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 标签: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开放式 一、引言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加速了我国互联网+理念与各行业的融合。高等院校学生大部分为青年,青年人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创新灵感旺盛、创业积极性高涨。高等院校学生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学习,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在家人、学校、社会的期望下,能够在技术领域实现创新,在社会事业上得以发展和成功。高等院校作为大学生的培育主体,具有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鉴于上述背景,本文基于互联网技术,对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研究。提出了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对高等院校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讨论,并对“互联网+”理念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促进点进行了分析。本文工作为高等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一种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 二、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学校构建开放式信息交互校园环境。首先,对校园无线互联网络、有线互联网络进行规划,实现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智能化终端与外界进行畅通联络。其次,学校基于互联网环境对信息交互“软实力”进行建设,如构建基于网络的学习平台;开通云服务应用接口;引入文献检索数据库等。最后,学校应通过各种活动来引导学生应用物联网进行创新创业,提高“互联网+”理念的应用敏感度。第二,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广泛应用“互联网+”平台,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性、合理性。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信息交互校园环境的构建,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开放式信息获取平台。高校师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获取教学、教育、科研、创业的相关信息,实现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到行业、专业、社会、国家的发展动态和先进思想与理念。第三,思想和理念的实际实践。“互联网+”信息平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信息支持,但效果的生成还需要用实践来证明。所以,在获取、储备了相关的创新创业信息后,实践是较为重要的环节。“互联网+”平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信息支持,实践检验“互联网+”信息支持的效果,进而再为“互联网+”平台提供信息反馈。上述过程实现了信息的闭环链路,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本质是教育不局限于课本等固态信息,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开放式教育模式关键环节分析

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

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 一前言: 当今大学生就业创业已成为整体经济社会的重点难题,其原因 主要为两点,第一就是毕业大学生人数庞大,同时与社会待业人士、下岗职工以及二次就业人士有着十分激烈的工作岗位竞争;第二就是大学生所学专业不能很好的和实际的公司企业用人政策相吻合。从而导致大学生创业就业困难。而我们的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在通过有效培训与指导毕业大学生与社会待业人群之后,能有效的帮扶他们进行就业与创业,从而在创意孵化基地形成良好的就业创业帮扶循环。 二业态概述: 文化创意: 文化创意产业,顾名思义,为结合了文化及创意的产业。而对“文化”一词有诸多不同的定义。“文化”一词,广义来说,泛指在一个社会中共同生活的人们,拥有相近的生活习惯、风俗民情,以及信仰等;狭义的来说,即是指“艺术”,是一种经由人们创造出来新型态的产物。不论就狭义或广义的文化而言,“文化创意”即是在既有存在的文化中,加入每个国家、族群、个人等创意,赋予文化新的风貌与价值。 文化产业指:“一个经济活动群组?开拓和利用创意、技术及知识产权以牛产并分配具有社会及文化意义的产品与服务,更可望

创意产业包括十一个行业类别:广告、建筑、艺术、与工艺品、设计、数码娱乐、电影与录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与印刷、及电视与电台。 承诺:“加快推动文化及创意产业,是我们的重要工作之一。我们会尽快设立文化及创意产业咨询架构,广纳产业界、文化界,以及相关范畴的外地翘楚,共同参与。我们将与大家一起,探讨中国文化与创意产业的发展远景、路向和组织架构,研究全面发挥优势,整合资源,重点推进”。 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 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是致力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与现今社会多样文化艺术产业对口的集管理理论、专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与推荐、创业指导与帮扶的多元化、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机构,同时也是一个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创业专业展示交流平台。 通过在本机构进行培训与指导帮扶,并顺利通过考核的大学生, 我们将针对学员本身的个性特点,对其进行专业的就业指导推荐与创业指导帮扶。从而达到在本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内的有效就业与创业循环,发掘与扩大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潜能,形成良性的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就业与创业的优质人才与产业循环。最终达到解决绝大部分本

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路

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路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关心的主要问题。高校要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的历史沿革、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向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大力宣传创业教育观念。本文通过考察国内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情况,试图找出适合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创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创业文化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体系也发生巨大的变化。高校扩招带来就业人数的剧增,这给学校的就业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一直以就业教育为主的我国高等教育已日益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创业教育在世界各国高校已得到普遍重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已开展试点工作数年,其现状如何?存在哪些不足?如何进行完善?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创业教育的概念及其实施必要性 创业教育,即英文“Enterprise Education”的中文表述,上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这一新的教育概念,并将其表述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笔者认为,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可以定义为: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使较多的毕业生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的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教育。其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了解就业形势,了解劳动力市场现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信、自主的创业精神;指导学生积累创业知识,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高自主创业能力;向学生提供各种创业信息,帮助学生选择创业方向,作好创业准备。 我国的创业教育虽然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但总的来讲已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在大学生中全面实施创业教育非常必要。 开展创业教育是适应当前就业竞争形势的需要。我国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毕业生人数大幅增长,高校毕业生由1999年的100多万,迅速增长到2006年的413万人。但就业岗位并没有与高校扩招的规模一起增加,面对每年就业人

校园文化建设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促进作用

价值工程 0引言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在传统价值与市场伦理、民族道德与外来观念同时作用下,大学生个体处于多元价值之中,社会公德意识淡薄、追求 实用主义、 理想追求荒芜、传统美德弱化等并不鲜见,导致人文关怀在学生群体中贬值,其创新与批判精神失去了价值归依,令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任重而道远。 1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作为继承和弘扬有中国优秀文化的主阵地,现代大学对于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先进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有着重要的功能与地位。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既吸收着社会文化的精髓,同时又是推动社会文化前进与发展的重要“内核”和杠杆。 大学校园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由特殊的社会群体——— ‘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与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文化系统,是大学长期以来所积累的精神 成果的总和,具有先导性、创新性的特点。”[1] 而“大学精神”则是其最高表现。所谓大学精神是指一所大学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所拥有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稳定的心理定势和精神 状态,是该大学感召力、 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体现,是学校办学历史的文化积淀与价值追求,是“能激发师生积极性,增强学校活力的群体意志”,“是大学赖以生存的 支柱和精神动力” ,“从本质上讲,它是学校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管理模式的哲学抽象。”[2] 大学精神的形成,同学校的独特历史、地理环境、文化特色密切相关,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较强的融合性和渗透性。校园文化既体现了高校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又充分发挥其内在凝聚力和对外吸引力,并能有效促进教学育人、科 学研究、 服务社会这三大基本职能的完成,故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提升学校的品位和声誉;高层次的校园文化,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这是办好大学的根本性问题。儒家经典《大学》中的“大学”概念包含了四种意义:成人终生教育、“大人”教育、大学校、大 学问。其根本则指向“大学问”,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通过教育发扬人性中本来的善,培养健全的人格(“明明德”);通过教育达到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以改良社会风气(“新民”);通过教育使整个社会达到古之谓“至善”的理想境界,也即教育的终极 目标( “止于至善”)。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在要 —————————————————————— —基金项目:本文为云南民族大学青年基金科研项目(11QN13)的 研究成果之一。作者简介:聂丽君(1978-),女,云南昆明人,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 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事业管理。 论校园文化建设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促进作用 On the Role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聂丽君NIE Li-jun (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昆明650031) (School of Management ,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Kunming 650031,China ) 摘要: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热点,文章着重从育人环境入手,将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联系,分析了 两者关系,指出创业教育的旨归和大学精神、 大学育人目标相一致,提出通过国家利益至上价值观的传导、大学精神的弘扬、大学核心理念的坚守来淳化师生道德和保证创业教育品质。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 hot spot of higher education.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the university students'innovative undertaking education and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phase,analyzes both relationship,and points out that the enterprise aim of education and university spirit,university education goals,presented by the national interest as the highest value of conduction,university spirit,the core concept of university students'moral and to come to ensure the education quality. 关键词:创业教育;大学生;校园文化;促进Key words:enterprise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campus culture ;promotion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260-02 进入大一时就应该开始,并且随着年级不同,指导内容的 侧重点有所变化。所以,职业指导的长期化、微观化、具体化、专业化是心理学专业,也是其他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竟乾.论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业教育版),2006,2. [2]张福珍.论职业指导元的素质要求与培养途径[J].天津职业 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 [3]关勇.论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5,(10):30-31. [4]胡剑锋主编.大学生职业指导(提高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5]闫继臣.高职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必须适应学生的就业需求[J].教育与职业,2006,(5). [6]冯羽.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变-浅议职业生涯规划在高校中的实施与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4,(11). ·260·

关于举办2018年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研讨会的通知

关于举办2018年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研讨会的通知 各学院(部)、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等文件的精神,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助力高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特举办2018年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研讨会。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会对象 1.本校对创新创业教学感兴趣的老师; 2.本校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的各专业教师。 二、会议内容 1.探讨国际前沿创新创业教学问题; 2.创新创业教学师资创新思维方式; 3.探索创新创业教学课程设计思路和评估方式; 4.了解国际前沿专创融合创新创业教学方法和内容 5.分享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经验。

附:分享嘉宾简介 1.Alison Price Enterprise Evolution UK(创展英国)首席顾问,欧盟双创教育高级顾问,Enterprise Educators UK (EEUK)政策部主任,参与编写《欧盟创新能力标准框架》和《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监管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南》。Alison师从世界著名创业教育大师 Allan Gibb教授,共同著有“A Compendium of Pedagogies for Teaching Entrepreneurship”,提炼总结了44种教学方法,引领开发了英国国际创新创业教育讲师培训项目(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ors Programme, IEEP)。Alison 专注于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特别是双创教育与专业相融合。 2.李建兴台湾义守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兼管理硕博士班EMBA PMBA 执行长、财金系主任兼所长。高雄市投资与创新管理学会理事长、南台湾财金学术联盟执行长,国务院十二五重点项目- 两岸金融研究中心第一届智库委员会委员 (2014.10.30 荣获政协副主席陈元颁证)。近五年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SCI发表十余篇论文,研究项目有包括金融科技发展与台湾银行业的因应策略( 台湾银行公会委托) 、上市公司重大信息揭露( 台湾证券交易所委托)、垦丁国家公园收费机制与财务创新等20多件。他的实务专长﹕富有人士的企业与家族传承( 犹太人富过三代的规划策略) 、企业产销人发财辅导、企业跨国投资评估、天使与创投基金。 3.孙洪义香港城市大学系统工程及工程管理系任职终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洪义博士多年来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和考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33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大纲和PIPE教学方法,并开发配套的教材和慕课。该教育模式曾荣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2010年度征文一等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0-2012年度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一等奖,Emerald创业教育2010年创业教育国际会议最佳实践和政策论文奖等奖项,香港城市大学2012年度杰出教学奖和2017年专业发展奖,2018年IEOM全球工程教育奖等。孙博士在香港城市大学为本科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为研

高校创业文化的培育对策

一、创业文化的由来 “创业文化是关于创业意识形态、知识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精神风貌、文化氛围和制度体系,是在创业活动的过程中,人们普遍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基本态度、行为方式。”创业文化最初来源于以斯坦福大学为辐射源的硅谷创业文化,最突出的文化特征是勇于创业、鼓励冒险、宽容失败。主要表现为只要你有创业的意识、有创业的勇气,不论你从事哪一方面的创新都是可取的,即使其前景不是光明的,即使其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和缺陷,这都不意味着彻底的失败,相反,失败意味着你获得了更多的经验。硅谷文化表现出来的最直接、最深刻的意义为只要你有创业的能力、你有创业的梦想和抱负,都可以在这里施展,不用惧怕失败,而且只要你成功了,任何有前途的技术都会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生产过程中,转换为现实的生产力。 创业文化来源于美国硅谷这样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但并不局限于高新技术产业活动,其体现的创新精神、创新勇气、创新心态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得以坚持和发展。在我国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创业文化建设为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创业教育因此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高校创业文化得以建设。由创业文化概念可以引申出高校创业文化的内涵:高校创业文化是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指导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行为方式以及学校管理方式。高校创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良好创业心理品质的建立、创业能力的提高,最终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行为的形成。 二、影响高校创业文化的因素分析 1.高校创业教育的观念和创业教育的系统性。高校是大学生成人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场所,高校设置的各种课程、举办的各项活动,以及表现和传递的文化精神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高校对创业教育的态度及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大学生对创业这种实践活动的认知。高校重视创业教育,不仅会给大学生提供全面的创业知识,创造创业条件,而且能够真正帮助大学生进行创业体验,这无疑对大 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影响。当今许多高校缺少鼓励大学生积极进行创造的价值导向,认为大学生没有资金、人脉、经验,成功创业是难以实现的目标,所以没必要进行创业教育,这种落后的创业教育观念严重影响了高校创业文化建设。部分高校已经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并积极承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责任,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有条理、合理的创业教育。但总体来说,我国高校目前还没有建立较为完善和成熟的创业教育模式,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并不能真正引领大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创业观。 2.校园创业文化的氛围。校园文化氛围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影响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大学生独立意识的提高,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小规模创业、参与经济活动的现象并不鲜见。许多大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在学校广场摆售一些闲置书籍、物品或者较为新颖的小产品,有的大学生甚至作为某一学习培训机构或者报纸杂志的校园代理在校园内招生、推销,这就形成了校园创业的文化氛围。高校对这些自主经营、自主尝试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如果高校积极肯定这些行为,甚至通过举办一些创业竞赛活动来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制度保证,就能促进良好的校园创业氛围的形成,为高校创业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相反,如果高校对这种行为予以制止和管制,会直接打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这既不利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也不利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 3.大学生自身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素养。高校创业文化是基于高校创业实践基础上的,毫无疑问其最主要的实践主体应该是大学生,因此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养对于高校创业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第一步,大学生有了要创业的意识、主观需要,才会努力实践;如果没有创业意识,高校创业文化建设也就无从说起。同时,在具有创业意识的基础上,大学生还要具备一定的创业素养,才能将创业活动进行下去。所谓创业素养就是指大学生所具备的进行创业的创新精神、创业技能、良好心理素质、团结合作与乐于奉献精神 [摘要]创业文化由来已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就业压力的增加,创业教育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但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文化建设还不完备。因此,必须通过营造良好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建立系统的创业教育模式、搭建创业平台等对策,加强对高校创业文化的培育。 [关键词]高校创业文化 培育对策 [作者简介]于雪丽(1964-),女,黑龙江讷河人,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王永明(1972-),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等学校创业文化建设与传承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522342)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096-01 高校创业文化的培育对策研究 于雪丽王永明

高校转型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研究

高校转型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研究本文分别从创业型高校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以及转型背景下创业型高校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和策略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标签:创业型高校;新方向;创新创业 1 转型背景下创业型高校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1.1 目标定位问题 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理解不到位。有的高校即使开设了相关创业教育的课程,也基本上以选修课程为主,内容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办企业、如何推销产品,而对创业的意志培养、政策制度解读等内容不重视。换言之,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都是致力于要教会学生创业的“知识”与“技巧”甚至于创业的“成功模式”,创业教育的功利性追求色彩浓厚。这些对于创业教育的表面认识和错误认识,使得多数地方高校僅仅停留在开设课程、传授技能这一基本层面,没有从人才培养的高度去认识。创业教育实质上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促使大学生成长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1.2 组织管理问题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过规范的管理和有效的组织体系来确保创业教育的理念、方案落到实处。而现实是,地方高校拥有的社会资源较为有限,难以在政府、银行等多部门之间发挥协调作用,最终造成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无法开展。从学校内部看,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管理混乱的问题。许多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没有一个牵头部门统一组织、统一协调。如有的学校创业教育的选修课由教务处开设,创业教育的通识必修课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管部门开设,创业教育的讲座由就业部门开展,相关的学科竞赛由教务处牵头,相关的社团活动和“挑战杯”竞赛由团委牵头。多部门合作本是开展好创业教育的必要条件,但如果没有一个部门主要牵头,容易形成各自为阵、互不通气的混乱局面。 1.3 师资力量问题 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创业教育成功开展的基本条件。创业教育涉及到众多的不同学科,内容丰富、政治策性强、实践性强,对师资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要教学者既具备创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创业实战经验,这样的教学才不枯燥,对学生才会有吸引力和启发意义。许多地方高校的“转型”还刚刚起步,一些学校口号喊得高、实际推动慢,尤其是在既具有理论功底又拥有企业管理或生产实践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上还缺乏有效机制。所以,许多高校尤其是条件相对落后的一些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把创业教育课程完全交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老师或就业中心工作人员来完成。这些教师基本上从校门到校门,绝

2018年创新创业教师培训总结(8.27)

2018年创新创业教师培训总结 2018.8.27 2018年8月27日,今天是培训的第五天。 今天培训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上午听取周晓曼老师讲授的《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建设探索》的报告。周老师在讲课中重点讲授了创新业教育现状分析、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济职创业专业建设探索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思路等四方面的内容。理解和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含义首先要弄懂国家对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然后从学生和高校的角度分别了来看创新创业教育。从学生与高校自身两个角度来看,对于当前创新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认知基本一致,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方法社会支持等环节认为存在不足,缺乏可示范推广的创新业教育模式。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继续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对此,作为双创教师的我应该提高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和理解。首先要高度重视深化创新业教育改革的必性和紧迫性,其次要研究和把握创新业教育的相关理念及内涵,要改进观念切实把双创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组成部分。通过对济南职业学院创业专业建设探索的了解,对于创业专业申报和创业课程体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获得很多启发。对于在今后的创新创业工作中,我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不断研究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目前,各大高校的创新业教育将会全面铺开,创新业的生态环境会进一步融合,特别是“教育实践”的融合;创新业教育将进一步融入素质教育中,让创新的精神根植到学生的头脑中,创业的种子播种到学生的心田里。配合软件、硬,营造更好实现创新创业业的氛围,更好实现创新创业落地。 下午听取了刘雍老师《大学生双创教育的探索——创业哲学》的报告,刘老师的报告特别有意思,观点新颖而独特。通过对量子物理学的探究,结合企业运营规律,给“创业和企业运营”下了一个新的物理定义:创业和企业运营就是企业领导者通过能量输出,运用能量传输振动频率的调整,让客体产生共振,实现能量回馈与聚集的过程。据此,总结出了企业运营成功的四个关键要素:有梦想、懂因果、守信念和知始终,并利用量子物理学重新解析了企业目标、商业模式、企业文化、团队管理与计划实施的物理本质。企业领导者通过对周围环境振动频率(市场需求、宏观政策和发展趋势等等)的判断,以“愿景和正确的价值观”

太原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办法

太原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办法 院教字[2014]10号 为了深入推进我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特制订本办法,请遵照执行。 一、目的与任务 通过项目实施,促进我院积极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得到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和就业创业的初步训练,形成优良的创新创业氛围和文化,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项目实施,以课题的形式资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实地考察调研、创新性实验、创业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 二、基本原则 1.兴趣驱动。参与项目的学生要对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创业实践有浓厚兴趣;以兴趣驱动,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项目。 2.自主创新创业。参与项目的学生要自主设计方案、自主管理项目、自主完成项目。 3.重在过程。注重项目的实施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三、主要内容 1.立项项目分为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 2.本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在导师的指导下,个人或小组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包括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组织设备及材料、实施实验、考察调研、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撰写总结报告和科学论文等。②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组成小组,

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新技术、新产品或者产品服务,并进行市场调研、战略规划、财务分析等分析研究工作,撰写商业策划书,提交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创业计划,并开展创业实践。 3.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向学院提出申请,学院组织专家评审,将拟推荐立项的项目公示一周,对公示后无异议的项目予以立项。 四、申报条件 1.我院二年级的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 2.品学兼优,学有余力,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对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或社会实践有浓厚的兴趣和一定的基础。 3.项目以个人或团队进行申报,团队人数不超过5人。学科专业交叉、年级交叉的团队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予以立项。 4.指导教师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或创业实践的扎实基础和较强的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博士学位并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五、学院和教学单位工作 1.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导组,由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总体负责。领导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 2.各教学单位要为参与项目的学生配备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鼓励教学科研能力强、科技成果突出、有创业实践经历的教师参加指导工作;鼓励青年教师在项目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参与指导。 3.各教学单位可以为参加项目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和相关配套措施,包括学分认定、选课、考试、成果认定等,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审批后,报教务处备案。 4.各教学单位的示范性实验中心、实践实训基地、开放性实验室和研究室,要向参与项目的学生免费提供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 5.对于未按期完成的项目,学院将予以撤销。校级项目任务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向教务处提交《太原师范学院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结题书》及相关材料,教务处将组织专家进行结题验收;省级项目任务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向教务处提交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提要]建立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立足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探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内涵,并结合素质模型框架设计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力图为高校有效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供思路和范例。 关键词:素质模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高校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已形成广泛共识,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切入口。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可追溯到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国内首届创业计划大赛,随后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建设亦是一个核心问题,但是,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尚未融合。高校没有把创

业能力培养看成是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没有将创业教育融合到整个教学体系中,使创业教育与学科教学、与专业教育脱节。其次,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科化、体系化尚未形成。大部分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创业课程,但仅仅是孤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不衔接。当前,各高校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系列教材和教学目标,创业教学内容因学校、教师等因素有很大差异。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教材只是把经济管理、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等学科与创办企业的相关理论和创业案例进行简单堆砌。基于此,高校有必要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模式。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构建 素质模型(又称胜任力模型)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目前已成为管理界和心理学界研究的前沿问题,随着素质模型理论研究的日益成熟,其他行业和领域也纷纷引入。根据素质洋葱模型,笔者构建出了以创新创业人格特质为中心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维素质模型框架。(图1)在图1中,创新创业人格特质处于内核位置,对其他显性素质具有动力、定向、支持、强化作用。创新创业人格是一个人的创新创业素质中的调节系统。创新创业人格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意志力、创新、坚韧、责任心、冒险和挫折承受力等。这些特征是相互联系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人的行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创新创业认知和态度参与并决定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具有导向作用,最终决定能否给我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成果。创新创业知

新商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新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f2627680.html, 新商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新发展 作者:石斌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9年第08期 摘; 要:新商科是对传统商科教育的新理解、新认识,其与高校的创新创业存在着深层的逻辑关联与现实诉求。新商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必须发挥自身优势,摆脱传统模式,另辟蹊径,转变教育理念,凝练教学特色,准确定位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才能走出一条适应新时代潮流的创新发展之路。 关键词:新商科; 高校; 创新; 创业; 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8-0036-01 新商业概念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一致,其旨在培养有自我价值观念的终身学习者,关 注社会发展变迁、面向未来。新商科不但注重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还注重表达与思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的培养,追求教育的新境界。新商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新发展。 新商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关注小众学生群体个性化需求和全体学生成才的一 般性、综合性需要,建立起“顶天立地” “三位一体”的“金字塔”教育目标体系。具体来说,应从知能培育上,关注全体新生,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特性和能力,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和专业职业知识,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创业理论和方法;从理念塑造上,应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放思维和国际化视野,激发起学生敢冒风险、直面挑战的决心和勇气;从项目实战层上,应有针对性地,通过倾斜化的资源配置,尤其是为了帮助具有强烈创业欲望的学生参与成果转化和创办企业,应对其进行个性化的创业指导和帮扶。 新商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做到知识的系统化和学生需求個性化之间的协同耦合。由此,新商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要围绕着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体现出“四年一贯”、“协同发展的理念”。如:在创新创业课程上,高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围绕着国家、省级各级政府部署,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精准化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对接区域产业链和需求链。如:理念塑造阶段主要开设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针对新商科对人才需求的特点,以必修课、专题课形式开展。在专业课中增加专业创新型探讨、专业创业案例分析等内容,通识课可以开设国际人文礼仪、世界经济等专题,同时应上好基础课,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意识。为了学生选择性学习并掌握一些基本创业理论、方法和新商业模式等,让知能培育阶段主要开设创新创业课和专业核心课,创新课可以选修课或讲座形式开展,如:网络创业、商业计划与体验等;项目实战阶段应以模拟创业、创业设计大赛等方式开展以专业实践课和创业课,帮助学生提升创业成功率,如:开设商业创业实践、商业企业孵化等专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