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例高龄胃癌患者的外科治疗

135例高龄胃癌患者的外科治疗
135例高龄胃癌患者的外科治疗

E-cadherin在胃癌侵袭转移的影响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E钙黏蛋白在胃癌侵袭转移的影响课题负责人: 负责人所在单位:**医学院 填表日期:20**年7月

1.选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和基本内容 1.1 选题来源 胃癌( gastric cancer)是一个全球性的疾病,在癌症相关死亡中列第2位[1],近年来全球新增患者约870, 000 例,死亡人数超过630, 000 例[2]。胃癌严重危害着我国国民的健康,高居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之首,而且是我国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经过医学界几代人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尤其是近10年来影像学诊断及综合治疗手段不断提高,胃癌的疗效已获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不可否认,其总体治愈率仍难以令人满意,死亡率居高不下,大多数患者仍死于胃癌的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3,4]。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与我国国民经济水平不高、大众保健意识薄弱等原因导致的早期胃癌检出率低有关,另一方面也表明现有的进展期胃癌的治疗方式包括扩大切除范围及淋巴结清扫范围、术后化疗均无法使5年以上生存率显著提高,对于病期较晚的进展期胃癌,肿瘤给机体带来的往往已不再是一个局部问题,学术界对此初步达成了两个共识:①单纯外科手术无法达到生物学意义上的根治,即便扩大切除和淋巴结清扫范围,仍然如此;②未出现远处转移的胃癌患者,姑息切除的效果较之未手术者好。能否根治性切除是胃癌患者最重要的预后因素之一,直接影响预后[5,6]。但是手术对于进展期胃癌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术后5年生存率往往较低,特别是对于ⅢB 和Ⅳ期的晚期胃癌患者,往往只能进行姑息性手术,术后局部复发及转移的发生率仍可高达60% 以上[7],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大量事实证明,恶性肿瘤病变初期的治愈率是相当高的[8]。所以治愈肿瘤的关键是早期诊疗技术的成熟和实施。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在胃癌研究工作中的应用,使得人们从基因分子水平对胃癌的发生、诊断、治疗有了新的思路。因此,从分子水平上探究胃癌侵袭、

转录因子RUNX2在胃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探究

目录 缩略语表…………………………………………………………………………………一1英文摘要…………………………………………………………………………………一4中文摘要…………………………………………………………………………………..9论文正文转录因子RUNX2在胃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探究…………13第一章前言…………………………………………………………………..13第二章转录因予RUNX2对胃癌干细胞“干性”的维持作用…………………152.1材料与方法…………………………………………………………………17 2.2结果……………………………………………………………………27 2.3讨论…………………………………………………………………………………………38 2.4小结…………………………………………………………………………………………41第三章改良的入胃癌细胞小鼠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应用…………………423.1材料方法…………………………………………………………………一42 3.2结果……………………………………………………………………45 3.3讨论…………………………………………………………………..48第四章转录因子RUNX2在胃癌中的作用………………………………………504。1材料与方法…………………………………………………………………50 4.2结果…………………………………………………………………………………………54 4.3讨论…………………………………………………………………………………………62 4.4小结…………………………………………………………………………………………64第五章RUNX2直接转录调控CXCR4从而促进胃癌细胞侵袭转移…………..655.1材料方法…………………………………………………………………..65 5.2结果…………………………………………………………………………………………76 5-3讨论…………………………………………………………………………………………85 5.4总结…………………………………………………………………………………………87全文总结…………………………………………………………………………….88参考文献…………………………………………………………………………….89文献综述一转录因子RUNX2:肿瘤发生与演进的重要分子……………………..101参考文献……………………………………………………………………………109

低剂量替吉奥一线治疗高龄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低剂量替吉奥一线治疗高龄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刘永;徐建忠;徐珍;陆超 【期刊名称】《医药前沿》 【年(卷),期】2012(000)029 【摘要】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ow-dose S-1 in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Methods: The therapy group included 36 elderly patients was treated with low-dose S-1 oraly. The control group included 32 cases was treated with best supportive care. The efficacy and adverse reaction were evaluated after 3 cycles of chemotherapy. Results: The objective response rates (RR) of the therap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22.2% and 3.1%. The disease control rates (DCR) were 58.3% and 32.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P﹤0.05). The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therapy group were mild, including hematological toxicity, digestive tract reaction and fatigue. Conclusion: Low-dose S-1 oraly had good efficacy, mild adverse reactions and favorable tolerability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目的观察低剂量替吉奥一线治疗高龄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治疗组36例高龄晚期胃癌患者给予低剂量替吉奥口服化疗,对照组32例给予最佳支持治疗,3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22.2%和3.1%,疾病控制率分别为58.3%和32.3%,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学毒性、消化道反应和

Sorcin通过STAT3途径引起胃癌迁移侵袭

目录 目录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1) Sorcin通过STAT3引起胃癌迁移侵袭 (3) 摘要 (3) 前言 (6) 1实验材料与方法 (8) 1.1实验材料 (8) 1.1.1组织芯片: (8) 1.1.2细胞系: (8) 1.1.3主要试剂: (8) 1.1.4主要实验仪器以及设备 (10) 1.2实验方法及步骤 (10) 1.2.1组织芯片(TMA)及免疫组化(IHC) (10) 1.2.2细胞的培养 (12) 1.2.3SRI siRNA转染 (12) 1.2.4SRI siRNA转染后Western Blot验证sorcin蛋白的的表达量的改变 (13) 1.2.5细胞迁移实验(划痕试验) (17) 1.2.6细胞迁移实验 (18) 1.2.7细胞侵袭实验 (19) 1.2.8Sorcin基因敲低后对胃癌细胞的增殖的影响 (20) 1.2.9蛋白样品制备及iTRAQ标记 (21) 1.2.10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 (22) 1.2.11质谱分析 (22) 1.2.12实时定量RT-PCR检测 (23) 1.2.12.1细胞RNA的提取 (23) 1.2.12.2RNA的逆转录 (24) 1.2.12.3RT-PCR检测引物下: (25) 1.2.12.4在mRNA水平验证iTRAQ结果 (25) 1.2.13CTSZ siRNA转染 (26) 1.2.14收集AGS以及MKN28的胞质蛋白 (27) 1.2.15Western Blot验证CTSZ敲除效率以及MMPS和P-STAT3的蛋白表达 量的变化 (27) 1.2.16统计分析 (28) 2结果 (29) 2.1在不同种类组织中sorcin的差异表达 (29) 2.2sorcin在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中作用 (30) 2.3差异表达蛋白检测 (31) 2.4沉默CTSZ之后MMPS以及P-STAT3的变化 (35) 2.5差异表达蛋白的验证以及通路的验证 (36)

70岁以上高龄胃癌的外科手术治疗预后分析

70岁以上高龄胃癌的外科手术治疗预后分 析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2010年6月发布的GLOBOCAN2008癌症报告显示,2008年全世界的胃癌新发病例大约988000例,居恶性肿瘤第4位,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胃癌胃癌新发病例大约为463000例,居恶性肿瘤第2位[1]。因胃癌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胃癌发现率仅2%~4%,绝大多数胃癌患者发现时即为晚期[2]。从治疗效果上讲,早期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5%,而进展期胃癌总体疗效不理想,5年生存率约仅50%[3],高龄胃癌的治疗己日渐成为肿瘤学的一个严重现实问题。目前,根治性手术是唯一被认为有可能治愈胃癌的手段,但手术并非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惟一因素。 资料与方法 2002~2011年收治高龄胃癌患者76例,男49例,女27例,男女比例1.81:1,年龄70~85岁,年龄74.7±2.6岁。自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0.5~11.7个月,平均4.6±2.8个月。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腺癌73例,印戒细胞癌2例,黏液腺癌1例;高分化19例,中分化41例,低分化16例;肿瘤浸润深度T1期4例,T2期10例,T3期48例,T4期14例;淋巴结转移33例,所有76例患者未见远处转移。

治疗方法:手术前进行腹部X线、腹部CT、上消化道钡餐、胃镜、肺功能等检查,全面了解肿瘤与周边脏器、血管的关系及全身重要脏器的功能。全组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均行根治性切除;其中行D1式31例,行D2式45例。24例行术后放化疗,52例未行术后辅助治疗。 结果 生存情况:76例胃癌患者自出院后由科室随访,随访方式为门诊复查及电话随访,随访至2011年11月,74例得到随访,随访率97.1%。26例于术后出现复发和(或)转移,其中吻合口复发3例,腹膜转移10例,肝转移8例,肺转移3例,盆腔转移2例,所有复发和(或)转移的患者在随访期内均死亡。全组随访满3、5年的患者分别为34例、16例,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44.7%和21.1%。 手术并发症及病死率术后发生并发症22例(28.9%),其中肺部感染11例,粘连性肠梗阻7例,吻合口瘘3例,切口裂开2例,其中1例肺部感染并吻合口瘘。术后30天内未出现死亡病例。 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肿瘤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术后放化疗是独立的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见表2。 讨论 肿瘤浸润深度是影响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而且肿

小剂量化疗治疗高龄晚期胃癌21例

小剂量化疗治疗高龄晚期胃癌21例 作者:欧阳学农陈碧茵赵忠全 【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氟尿嘧啶(5-Fu)与顺铂(DDP)、羟基喜树碱(HCPT)组成的FDH方案静脉给药治疗高龄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21例,给予FDH方案:CF 100mg/d,静脉滴注,第1~5天;5-Fu 250mg/d,持续静脉滴注4h,第1~5天;DDP 10mg/d,静脉滴注,第1~5天;HCPT 5mg/d,静脉滴注,第l~5天。对照组33例,给予FOLFOX4方案:奥沙利铂130mg/m2,静脉滴注,第1天;亚叶酸钙200mg/m2,静脉滴注,第1、2天;5-Fu 400mg/m2,静脉滴注,第1天,接着以5-Fu 600mg/(m2·d),持续泵入48h;每28天为1个疗程。化疗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FDH方案组21例, CR1例,PR 9例,NC 7例,PD 5例,有效率(CR+PR)47.6%。中位生存期10.3个月。FOLFOX4方案组33例,CR2例,PR14例,NC10例,PD 7例,有效率(CR+PR)48.5%,中位生存期10.6个月,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主要不良反应均为白细胞减少和胃肠道反应。FDH组Ⅲ~Ⅳ度的白细胞下降(4.76%)及胃肠道反应(0)均较FOLFOX4组(18.18%、12.12%)低(P<0.05)。[结论]小剂量DDP、HCPT联合5-Fu持续静脉滴注是治疗高龄晚期胃癌的有效、安全的方案。

【关键词】胃肿瘤氟尿嘧啶羟基喜树碱顺铂奥沙利铂小剂量化疗 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近年来受到了极大重视。对早期病例,治疗目的不仅要提高生存率和治愈率,还要提高生活质量。对晚期病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化疗是治疗晚期胃癌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晚期胃癌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患者大多全身状况较差,过去应用常规剂量短疗程全身化疗近期疗效肯定,但患者难以耐受严重的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肾功能损害。为探索针对这些患者的合适治疗方案,我院自2004~2006年应用小剂量羟基喜树碱(HCPT)、氟尿嘧啶(5-Fu)、顺铂(DDP)、亚叶酸钙(CF)持续静脉滴注治疗高龄晚期胃癌21例,疗效满意。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材料 治疗组为21例经病理学和/或细胞学确诊,有客观观察指标的高龄晚期胃癌患者。年龄65岁~81岁,平均73岁,男性13例,女性8例。病理分型:中分化腺癌9例,低分化腺癌6例,印戒细胞癌2例,神经内分泌癌(中度分化)1例,黏液腺癌3例。对照组33例,均经病理学和/或细胞学确诊,有客观观察指标。平均年龄72岁,其中男

我国胃癌外科治疗演变的概况

我国胃癌外科治疗演变的概况 (作者: 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摘要】我国的胃癌手术在切除范围、淋巴结的清除和联合脏器切除等方面几经演变,特别对早期胃癌的外科治疗日趋规范合理,术后5年生存率不断提高。腹腔镜或内镜下切除和微转移灶的检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关键词】胃肿瘤?外科治疗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外科、病理科医师对胃癌的临床、病理、病因以及生物学行为的研究不断深入,胃癌外科治疗从胃的切除范围、淋巴结的清除、联合脏器切除、消化道重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几经演变,到目前为止已更加合理化,术后5年生存率从不足20%上升到50% ?65% : 1 ]。 1进展期胃癌外科治疗的演变 20世纪50年代以前,胃癌的外科治疗仅在大城市医院施行,均采取切除原发病灶的胃次全切除术式,与治疗溃疡病的术式基本相同,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患者往往死于术后肿瘤复发及腹膜或远处脏器

(主要是肝脏和肺)转移。当时认为这是胃癌外科治疗较为理想的术式,之后有学者设想以治疗乳腺癌Halsted术式或直肠癌Milles 手术的方式来治疗胃癌]2]。1948年顾恺时、吴善芳]3]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全胃切除治疗胃癌,虽然术后5年生存率并无明显提高,且术后并发症多、创伤大,却开创了我国全胃切除治疗胃癌的先例。傅培彬等[4]则相继开展了胃癌扩大手术并进行胃周区域转移淋巴结清除,以提高术后5年生存率。 1962年日本癌研会编写了《外科?病理胃癌处理规约》,肯定了胃癌整块切除并彻底清除胃周转移淋巴结的术式可明显提高术后5年生存率,将D2 (清除第5号站淋巴结)定为胃癌治疗手术的金标准,并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认可。我国各地也相继引进这一技术开展胃癌的外科治疗。1978年全国首届胃癌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并成立了胃癌外科治疗专业委员会,开拓了我国胃癌外科治疗的新局面。先后在全国各地开展了以D2为标准的胃癌根治手术,使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由11%上升到23%。同时对胃癌的生物学行为进行研究,初步总结了大体病理组织学类型(局限型、溃疡型、溃疡浸润型及弥漫浸润型),将胃癌的生长方式分为团块状、巢状和弥漫浸润性生长;将淋巴结转移分为3站16组;按浆膜受侵面积大小、浸润深度以及浆膜形态学的改变,分为正常浆膜、反应性浆膜、结节型(突出结节、扁平结节)浆膜、腱状型浆膜、多彩弥漫型浆膜、苔状型浆膜6种形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浆膜受侵面积大小是影响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2020胃癌治疗进展盘点(全文)

2020胃癌治疗进展盘点(全文) 2020年已接近尾声,又到了回顾、总结和展望的季节。2020年,围术期和晚期胃癌治疗领域均有一定的进展和突破,包括手术治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有些临床研究的阳性结果改写了指南,而阴性结果带给我们的则是对未来的思考。总的来说,2020年胃癌的治疗取得了一些进展,其临床治疗更加精准,但仍有些难点尚未突破。同时,转化研究如火如荼的开展让我们看到了新希望。本文将对过去一年胃癌治疗领域的重要临床研究进行简单回顾。 01胃癌围术期治疗进展 1.1 手术方式选择CLASS02研究是中国腹腔镜胃肠外科研究组开展的前瞻性、多中心、开放标签、非优劣性、随机试验,其结果显示,对于Ⅰ期胃癌,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实施的腹腔镜全胃切除(laparoscopic total gastrectomy,LTG)联合淋巴结清扫与开腹全胃切除术(open total gastrectomy,OTG)的安全性相当。接受LTG和OTG的患者术后30天内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异(19.1%∶20.2%),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 2.9%∶ 3.7%和18.1%∶17.4%)也没有显著差异[1]。 基于CLASS01[2]和CLASS02研究结果,无论对于进展期胃癌还是Ⅰ期胃癌,在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操作下,LTG可以作为OTG的安

全替代方案应用于临床。但我国各地医疗资源和水平差别较大,笔者认为仍需在有经验的中心开展LTG,特别是进展期胃癌。 1.2 围术期胃癌治疗研究进展十余年来,基于CLASSIC、MAGIC、RESOLVE等多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进行胃癌围术期化疗的理念已达成共识。而随着胃癌分子分型研究的不断深入、靶向及免疫药物的不断研发,临床实践中围术期治疗方案的选择仍然面临许多挑战。特别是针对某些特殊类型胃癌[包括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pe 2,HER2)阳性、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传统化疗并不是围术期治疗的最佳选择,未来的胃癌围术期治疗不仅需要考虑分期,还需结合肿瘤的基因状态来综合决策。 2020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ESMO)年会上公布的PETRARCA研究结果显示,对于HER2阳性的局部进展期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gastro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GEA),曲妥珠单抗(8/6 mg/kg,q3w)+帕妥珠单抗(840 mg,q3w)+FLOT(多西他赛50 mg/m2;奥沙利铂85 mg/m2;亚叶酸钙200 mg/m2;5-氟尿嘧啶2600 mg/m2,q2w)组的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率明显优于单用FLOT组(分别为35%和12%,P=0.02),达到了主要研究终点;R0切除率也略有增加(93%∶90%)。遗憾的是,由于JACOB 试验未达到主要研究终点,PETRARCA研究也提前终止。此外,“双

胃癌的手术治疗历史悠久

胃癌的手术治疗历史悠久,自1891年Billroth施行首例胃癌切除成功,至今已过去100多年。虽然从全球胃癌外科治疗情况看,效果远不尽人意,但外科治疗胃癌仍是有希望治愈的有效方法。在我国胃癌患病率和死亡率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过去30年里,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仅徘徊在20%~30%。与西方国家胃癌切除5年生存率的10%~30%[1]基本一致。而日本5年生存率约为60%,与我国及西方国家相比疗效显著提高得多。我国临床医疗中心多数已形成以手术为主和辅以化疗、放疗、生物免疫疗法的外科综合治疗模式,胃癌的整体疗效已有所改善,但就具体方案而言,仍有不少方面值得进一步完善,本文就此方面作一综述。 一、胃癌分期的标准与方法 胃癌的TNM分期,UICC,AJCC,JCC经过大量的临床验证和多年的讨论,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推广,但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难度,主要是因为N所属淋巴结转移的程度不一,按TNM分期,N0为所属淋巴结无转移;N1为1~6个淋巴结转移;N2为7~14个淋巴结转移;N3为15个以上淋巴结转移,要求每一例必须检出15个以上淋巴结,这在术前分期中难以做到,也给胃癌手术后检出淋巴结增加了难度[2]。目前,采用螺旋CT、超声内镜等技术对胃癌术前分期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为手术方案的制定及设计手术切除范围提供了依据。有选择性地联合应用这些技术,可在术前对癌肿浸润胃壁深度、淋巴结转移范围以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等有较明确的认识。与术后病理分期相比较,术前TNM分期的准确性一般可达到80%以上。对于早期胃癌,一经确诊即可直接手术;对于进展期胃癌,选择合理的术前治疗将有助于提高根治性切除率,减少术后复发;对于晚期或无法切除的胃癌,则可避免单纯的手术探查[3]。 二、手术方式 1.胃癌缩小手术 缩小术式包括胃镜下癌灶切除、腹腔镜下癌灶或(和)区域淋巴结切除及开腹缩小手术。其手术适应证为癌灶<1~3 cm,≤N1,≤T1,≤a/b病例[4]。

我国胃癌外科治疗演变的概况

我国胃癌外科治疗演变的概况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我国的胃癌手术在切除范围、淋巴结的清除和联合脏器切除等方面几经演变,特别对早期胃癌的外科治疗日趋规范合理,术后5年生存率不断提高。腹腔镜或内镜下切除和微转移灶的检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关键词】胃肿瘤·外科治疗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外科、病理科医师对胃癌的临床、病理、病因以及生物学行为的研究不断深入,胃癌外科治疗从胃的切除范围、淋巴结的清除、联合脏器切除、消化道重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几经演变,到目前为止已更加合理化,术后5年生存率从不足20%上升到50%~65%[1]。 1 进展期胃癌外科治疗的演变 20世纪50年代以前,胃癌的外科治疗仅在大城市医院施行,均采取切除原发病灶的胃次全切除术式,与治疗溃疡病的术式基本相同,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患者往往死于术后肿瘤复发及腹膜或远处脏器(主要是肝脏和肺)转移。当时认为这是胃癌外科治疗较为理想

的术式,之后有学者设想以治疗乳腺癌Halsted术式或直肠癌Milles 手术的方式来治疗胃癌[2]。1948年顾恺时、吴善芳[3]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全胃切除治疗胃癌,虽然术后5年生存率并无明显提高,且术后并发症多、创伤大,却开创了我国全胃切除治疗胃癌的先例。傅培彬等[4]则相继开展了胃癌扩大手术并进行胃周区域转移淋巴结清除,以提高术后5年生存率。 1962年日本癌研会编写了《外科·病理胃癌处理规约》,肯定了胃癌整块切除并彻底清除胃周转移淋巴结的术式可明显提高术后5年生存率,将D2(清除第5号站淋巴结)定为胃癌治疗手术的金标准,并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认可。我国各地也相继引进这一技术开展胃癌的外科治疗。1978年全国首届胃癌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并成立了胃癌外科治疗专业委员会,开拓了我国胃癌外科治疗的新局面。先后在全国各地开展了以D2为标准的胃癌根治手术,使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由11%上升到23%。同时对胃癌的生物学行为进行研究,初步总结了大体病理组织学类型(局限型、溃疡型、溃疡浸润型及弥漫浸润型),将胃癌的生长方式分为团块状、巢状和弥漫浸润性生长;将淋巴结转移分为3站16组;按浆膜受侵面积大小、浸润深度以及浆膜形态学的改变,分为正常浆膜、反应性浆膜、结节型(突出结节、扁平结节)浆膜、腱状型浆膜、多彩弥漫型浆膜、苔状型浆膜6种形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浆膜受侵面积大小是影响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在胃癌术式选择及胃周区域淋巴结清除范围等方面,国内学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