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培养及药敏结果解读内容

微生物培养及药敏结果解读内容
微生物培养及药敏结果解读内容

微生物培养、药敏试验的流程及意义

一、微生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的总述

微生物培养就是使用体外试验的方法检测可能导致感染的病原菌,并给以药敏结果,为临床医生针对某一特定的临床感染提供依据。而药敏试验则是承接微生物培养的一项工作,即对于培养得到的病原菌进行体外试验检测细菌对于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来预测抗菌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选用抗菌药物的依据来治疗感染。

对于检测到的可能的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时选择的药物是参照美国的CLSI推荐的标准制定的。尤其,使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药敏试验时有固定的药敏组合,不是人为可以随意添加或减少的。

(一)微生物的培养和药敏试验的流程基本为:

①将标本进行处理(不是所有的标本都需要处理);

②将标本接种于不同的培养皿中在不同条件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不同的标本所含菌的种类不同,不同菌的生长条件不同,因此需要接种于不同的培养皿中);

③24h后观察培养皿中细菌的生长情况:

a.此时若无细菌培养,继续放回培养箱中培养24h,若仍然无细菌生长则判定为阴性结果,因此阴性结果出具的时间为48h以后。

b.若有细菌生长,要根据形态和气味等对细菌进行初步的判定,若能判定出细菌的种类,则进行相应的药敏试验。贴有药敏片的培养皿在培养箱中培养24h后进行药敏结果的解读,然后报告结果,这种微生物培养及药敏结果报告出具的时间就是48h以后。

由于不同的细菌的生长的速度不同,有些细菌在培养24h后不能完全判定结果甚者24h 培养后无法观察到明显的细菌生长的则需要继续培养24h,即连续培养48h后同样根据菌落的形态、气味等来观察判定细菌的种类然后进行药敏试验。这种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出具需要72h以后。

而血液、骨髓等标本则是利用不同于上述培养方式的方法进行培养。它有专门的培养瓶和仪器。这种仪器会自动监测培养瓶中的变化来判定有无细菌生长,若有细菌生长仪器会发出警报。在培养5天内任何时间发出警报的培养瓶都要抽取瓶中的物质在培养皿中进行接种培养,同样在菌种鉴定后进行药敏试验;若在培养5天内不发出警报的培养瓶则视为阴性结果。因此血培养出具结果的时间为5~7天。

菌落的鉴定需要有雄厚的工作经验和熟练的相关基础知识。常规鉴定的方法有形态特征和理化特性。形态特征包括显微形态和培养特征;理化特性包括营养类型、碳氮源利用能力、各种代谢反应、酶反应和血清学反应。在微生物室学习时发现,很多时候在不太确定细菌的种类时,检验人员也会结合理化特性来判定细菌种类。

(二)革兰氏染色、应用及意义

由于微生物的生长有时间限定,因此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没有急查的说法。最快的结果也只能是通过涂片来判定有无细菌生长和细菌染色后的颜色和形态,来给临床医生的用药提供依据。

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因为细胞壁的结构不同,在革兰氏染色时染成不同的颜色。革兰氏阳性菌显示紫色、革兰氏阴性菌显红色或粉色。由于细胞壁的结构不同,导致这两类细菌在染色性、抗原性、毒性、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化脓性球菌都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它们能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而大多数肠道菌多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们差生内毒素,靠内毒素使人致病。

在治疗上,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敏感(结核杆菌对青霉素不敏感),革兰氏阴性菌对青霉素不敏感(但奈瑟氏菌中德流行性脑膜炎双球菌和淋病双球菌对青霉素敏感),

而对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所以区分病原菌是G+、G-,在选择抗菌药物方面意义重大。

常见的G+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常见的G-: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肺炎杆菌、布氏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摩拉)菌、不动杆菌属、那尔森菌属、嗜肺军团菌、百日咳杆菌、副百日咳杆菌、志贺菌属、巴斯德菌属、霍乱弧菌、副溶血性杆菌、类志贺吡邻单胞菌等。

涂片的原理就是将标本固定于玻璃片上,并进行革兰氏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情况和细菌的形态。是若有细菌生长,也只能判定是革兰氏阳性菌或者是革兰氏阴性菌。涂片是一种粗略的、快速的细菌鉴定的途径。经常被辅助用于细菌种类的鉴定,虽然通过这种方法无法给予具体的细菌的种类及药物耐药性。但是对于临床医生用药可以提供一个大致的方向。

微生物标本有带菌体液和无菌体液两种类型。带菌体液包括:痰、鼻咽拭子、尿液、粪便等;无菌体液包括血液、骨髓、脑脊液、关节腔积液、心包积液、胸腔积液、鞘膜积液、胸腹水等。在排除采集标本或其他操作过程污染之后从患者血液等无菌体液中检出的细菌一般都应视为病原菌。

二、药敏试验结果的解读

药敏试验为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有指导意义,正确地解读药敏报告单将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药敏结果来选择合理的药物及合适的剂量等。

不同细菌进行药敏试验时选用的抗菌药物是根据美国CLSI标准来配备的。不同的药物会使用不同的药物组合,但总体上该标准将所选药物分为以下几类:

--A组:首选,常规试验和报告

--B组:首选抗生素,在下列情况下选择使用

–细菌对A组抗生素耐药

–病人对A组抗生素过敏

–严重感染或多部位、多种细菌混合感染

–控制传染病流行

--C组:备选抗生素,在下列情况下使用

–对一个或多个首选药耐药的地区流行株感染

–对不常见菌感染的治疗

–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U组:包含某些仅用于或首选治疗泌尿道感染的抗菌药物

因此,同一张药敏报告单中包含的药物有A组、B组甚至可以有C组和U组;不同的标本检出同样的细菌,药敏报告单中的药物也不会相同。关于药敏报告单的解读,常见的问题及答案如下:

1、我们想用的药物在药敏试验中没有做?

①可能是天然耐药

②可能是药物的敏感性被其他药物所预报

2.为什么有的菌报告很多种药物,有的仅报告几种药物?

报告的药物种类根据细菌种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铜绿假单胞菌报告的药物较多,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报告的药敏较少。

3、是否能将所用的药都做药敏试验?

①没有必要:通过耐药机制和标志性药物可以预测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②没有可能:不是所用药物都可以做药敏试验(需要药物在体外稳定,需要有操作标准和解释标准)

4、在药敏试验报告中MIC越小的抗菌药物效果越好吗?如何根据MIC联合用药?

①感染菌对同一种药物的MIC越小,效果越好;

②不同种抗菌药物之间MIC无可比性;

③目前很多仪器报告的是检测折点,而不是真正的MIC。

5、培养阳性的细菌都需要用抗菌药物治疗吗?

①不是的;

②培养阳性 感染,可能为污染(血培养),可能为定植(痰培养);

③任何结果必须结合临床情况进行评价(很重要);

④感染部位的清创、引流、换药比使用抗菌药物更加重要;

⑤改善患者全身情况:器官功能支持,纠正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高血糖等。

6、选择药敏报告敏感的药物,为什么临床治疗无效?

①体外药敏试验只能预测体内治疗效果,并不等同;一般来说,耐药=治疗无效;敏感≠治疗有效;

②可能不是真正的致病菌(污染或定植菌);

③细菌本身因素(如诱导耐药,生物被膜);

④感染部位与药代动力学因素;

⑤细菌的MIC,给药剂量和用药方式;

⑥药敏试验药物中有些药物单独使用无效,但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用药;

⑦药物剂型及生物利用度(纯品、商品)。

7、涂片镜检结果与培养结果不吻合?

①涂片镜检是报告所有检见的细菌,而培养的目的是检出致病菌,因此会产生涂片和培养结果不一致的情况;

②一些苛氧菌需在特殊的环境或培养基上才能生长,因此可能在培养后才能得到。

8、取的明显就是脓液标本,为何鉴定报告为无菌生长?

①我们做的是有氧培养,脓液可能为厌氧菌感染。

②可能细菌被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吞噬。

9、鉴定结果明明写着四联球菌、革兰氏阳性杆菌,为何没有药敏结果?

①四联球菌为微球菌,一般不引起人体致病,为非致病菌,故考虑污染可能;

②药敏结果参照CLSI标准,目前革兰氏阳性菌没有参照标准,故暂不能做药敏试验,若需治疗可参照阳性球菌用药。

10、一般培养不是三天出结果吗,今天第四天了怎么还没出来?

一般培养经48小时后,即第三天出报告,若需分离致病菌的则第四天出报告。

11、今天的培养结果怎么与前天的不一样?

①取材是否规范。

②痰标本,有时选优势菌做,就可能导致两次不一样。

12.明显稀便,培养结果为何正常?

①大便普通培养,通常只能鉴定志贺菌、沙门菌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我们没有鉴定血清;

②怀疑霍乱时,需开霍乱弧菌培养;

③可能病毒感染(轮状病毒)。

三、微生物标本及常见致病菌

1.血液标本

血液标本的细菌培养是诊断菌血症或败血病的基本方法。正常人的血液是无菌的、如从患者血液中检出细菌一般应视为病原菌(排除采集标本或具他操作过程污染),提示有菌血症

或败血症,或心内膜炎、心包炎、血源性骨髓炎。常见的病原菌主要有金黄色或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A、B群,肺炎链球菌等)、肠球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脑膜炎奈瑟菌、伤寒及副伤寒沙门菌和厌氧菌等。

2.骨髓标本

正常人的骨髓是无菌的。若从患者骨髓中检出细菌(排除污染),提示细菌性骨髓炎或菌血症、败血症。常见病原菌同血液培养。检验方法和报告方式同血培养。

3.脑脊液标本

脑脊液的细菌学检查对于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植。正常人的脑脊液是无菌的,检出细菌提示有细菌性(急性化脓性、结核性等)脑膜炎。常见的病原菌主要有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链球菌( A、B 群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结核分枝杆菌等。

4.痰标本

痰标本的细菌学检查对于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下呼吸道的痰液是无细菌的,而经口腔咳出的痰带有多种上呼吸道的正常寄生菌(如草绿色链球菌)。若从患者痰标本中查见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提示有呼吸道细菌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主要有肺炎链球菌、A群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布兰汉菌、白喉捧状杆菌、结核分枝杆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肠杆菌和军团菌等。

5.咽拭标本

咽拭培养对于上呼吸道的细菌感染有一定的诊断意义。正常咽拭有多种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如草绿色链球菌)。若从患者咽拭标本中查出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提示上呼吸道有细菌感染(如急、慢性扁桃体炎,咽炎,喉炎等)。常见的病原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微球菌和棒状杆菌等。

6.泌尿、生殖道标本

尿液通常是无菌的或一过性有少量微生物,但是尿道内或尿道周围皮肤的菌群会污染尿液标本,从而可能导致错误的培养结果。中段尿培养加计数对于泌尿道感染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细菌培养必须结合菌落计数辨别是否为病原菌。有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生长,菌落计数>105/ml,提示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肾或膀胱结核等)。常见病原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变形杆菌和伤寒沙门菌等。尿标本包括清洁中段尿、导尿导管尿、经耻骨上皮肤穿刺采集膀胱内尿液。

正常的内生殖器是无菌的,而外生殖器(包括男性尿道口和女性阴道)有多种细菌寄生。查见病原菌提示有细菌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主要有葡萄球菌、肠球菌、链球菌、淋病奈瑟菌、大肠埃细菌、变形杆菌等。

7.粪便标本

正常情况下肠道中有多种细菌。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有:细菌性:产毒素型腹泻、侵袭型腹泻、食物中毒、慢性腹泻;真菌性;病毒性。

8.穿刺液标本

各个部位穿刺液(胸水、腹水、心包液、关节液及鞘膜液等)的细菌学检查对于确定该部位是否有细菌感染具有诊断价值。正常穿刺液是无菌的,若从患者穿刺液中查见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提示该部位有细菌感染。胸腔感染的病原菌以结核分枝杆菌多见,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腹腔感染的病原菌以肠道细菌如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以及结核分枝杆菌多见。心包炎和关节腔液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多见。

9.脓液及创伤感染分泌物标本

脓液的细菌学检查对于确定感染的种类(结核性或非结核性等)、提供药物敏感结果、指

导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化脓性感染可由单种或多种细菌引起。常见病原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和结核分枝杆菌、诺卜菌。以及梭杆菌和拟杆菌等。

四、微生物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运送及处理

微生物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运送及处理,与细菌的培养、鉴定结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医生、护士、检验人员均应重视微生物标本的正确采集的有关问题,并有责任向患者及家属进行正确采集标本的宣传和指导。

(一)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运送、验收

1、标本的采集不同的标本在采集时会在技术、方法和量方面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是最基本需要遵循的是以下几项:

(1)申请单必须标记清楚姓名、性别、年龄、病原号、标本来源(具体写明)、检查项目(目的要明确)等,以便试验室能够合理选择培养环境和培养基。

(2)尽量在抗生素应用前采集标本、以提高阳性检出率和避免漏检。

(3)标本采集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采集标本的容器必须经灭菌处理,不可用消毒剂。

2、标本运送

(1)标本采集后应尽快运送到细菌室。

(2)标本采集后在室温下超过2小时未送到细菌室的,可视为不合格标本。

3、标本验收

(1)实验室只接受和处理合格标本。

(2)实验室对不合格标本退回必须说明原因、并及时与临床联系。

4、注意事项

(1)微生物检验样本必须要求采集转运,否则将影响检查结果,并给评价其意义带来麻烦甚至误导。

(2)微生物样本极易被污染,污染的样本杂菌大量繁殖抑制病原菌生长,条件致病菌也是致病菌,如污染条件致病菌将误导临床,造成对患者的损害以及经济和时间的浪费。

(3)某些标本离体极易死亡,应在床边采取和接种或立即保温送至实验室检验。室温放置或延迟送检,可使检出的阳性率降低;不能使用冷藏的样本检验。

(4)厌氧菌样本采取必须隔绝空气,混入空气的样本影响检验结果,不能使用。

(二)微生物检验标本处理

1、血液及骨髓标本

最常用的方法为血液增菌培养法。成人每瓶需8~10mL,儿童每瓶需1~3mL。另外,脑脊液和胸腹水也可用儿童血液培养瓶增菌,采集量同血液。

(1)为了提高阳性率,应在抗生素治疗前,病人寒战或高热时严格无菌静脉采血后注入血培养瓶。

(2)于已用抗生素不能停用时,可于48小时内分别于下次用抗生素之前,采取3份血液标本(要求双管双侧)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应放置室温保存,但不能超过8~9小时。

(3)必要时可取骨髓1~2mL,无菌注入血培养瓶中送检。

注意:应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污染。一般病人在发病初期1~2天或发热高峰时采集血液保本。

2、痰及下呼吸道标本

注意事项:痰经过口腔,所以患者应用清水漱口数次,尽量排除口腔内大量杂菌。

(1)自然咳痰法:以晨痰为佳,用冷开水漱口后用力深咳出肺部的痰,吐至无菌容器

中送检,痰量不得少于1mL。

(2)小儿取痰法:用弯压舌板向后压舌,将拭子深入咽部,小儿因压舌板刺激引起咳嗽,喷出的肺或气管分泌物粘在拭子上即可送检。

(3)支气管、支气管穿刺、支气管肺泡灌洗等采集法,均由医生操作。其中气管导管法:气管插管吸取下呼吸道痰液。

(4)呼吸道标本采集方法:鼻咽拭子法,清水漱口后,用压舌板压舌根,用棉拭子在病人咽后部涂抹数次,放入无菌管中立即送检。

3、尿液标本

通常留取晨尿,尿液采集后要及时送检,并保证2小时内接种;不能及时送检和接种时,尿液应置2~6℃冰箱保存并于8小时内接种。

(1)中段尿采集法:成年男性和女性分别用肥皂水或1:1000高锰酸钾水溶液清洗尿道口和外阴部,再用冷凉白开水冲洗,排尿时弃去前段尿,收集中段尿10~20ML置于带盖的无菌容器内立即送检。

(2)导尿法:用导尿管留取10~20ML尿液置无菌容器中;长期留置导尿管者应更换新导尿管留尿,留置导尿时,用无菌消毒法消毒导尿管外部及导尿管口,用无菌注射器抽取尿液送检(不可采集尿液收集袋中的尿液送检)。

4、粪便

(1)采集时间:

①腹泻患者于急性期,尽量在用药前采集粪便。

②伤寒患者于发病2周后采集粪便。

③怀疑霍乱时立即采集粪便送检。

(2)采集方法:

①自然排便法:取新鲜粪便的黏液、脓血等有意义成份2-3克或1-2ML,置于无菌容器中送检。

②直肠拭子法:难以获得粪便或排便困难者及幼儿采用此法。

5、脑脊液标本

(1)采集时间:怀疑脑膜炎时应立即采集脑脊液,最好是在应用抗生素之前采集脑脊液。

(2)采集方法:无菌腰穿采集脑脊液1~3mL注入血培养瓶中。

6、穿刺液标本

(1)穿刺液标本包括胸腹水、关节液等。

(2)无菌操作穿刺抽取标本》1mL立即送检。

7、胃液及胆汁:抽取5mL左右后置于无菌管中立即送检。

8、深部脓液:用无菌注射器抽取后立即送检。

9、皮肤(主要指伤口、创面等)标本

(1)对采集保本部位清洗、消毒后再采集。

(2)封闭性脓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

(3)开放性脓肿及脓性分泌物:先做局部消毒再用无菌棉拭子采取脓液及分泌物置于无菌试管中送检。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之药敏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一、纸片扩散法 又称Kirby-Bauer(K-B)法,由于其在抗菌药物的选择上具有灵活性,且花费低廉,被WHO 推荐为定性药敏试验的基本方法,已在临床广泛使用。 (一)实验原理 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测试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收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不断向纸片周围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测试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形成无菌生长的透明圈即为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该药对测试菌的MIC呈负相关。 (二)培养基和抗菌药物纸片 1、抗菌药物纸片选择直径为6.35mm,吸水量为20μl的专用药敏纸片,用逐片加样或 侵泡方法使每片含药量达规定所示。含药纸片密封贮存2~8℃或-20℃无霜冷冻箱内保存,β-内酰胺类药敏纸片应冷冻贮存,且不超过一周。使用前将贮存容器移至室温平衡1~2小时,避免开启贮存容器时产生冷凝水。 2、培养基水解酪蛋白(Mueller-Hinton,M-H)培养基是CLSI采用的兼性厌氧菌和需氧 菌药敏试验标准培养基,pH为7.2~7.4,对那些营养要求高的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菌、链球菌等需加入补充物质。琼脂厚度为4mm。配置琼脂平板当天使用或置塑料密封袋中4℃保存,使用前应将平板置35℃温箱孵育15分钟,使其表面干燥。(三)实验方法 实验菌株和标准菌株接种采用直接菌落法或细菌液体生长法、用0.5麦氏比浊管标准的菌液浓度,校正浓度后的菌液应在15分钟内接种完毕。操作步骤如下: 1、接种用无菌棉拭子蘸取菌液,在管内壁将多余菌液旋转挤去后,在琼脂表面均匀涂抹 接种3次,每次旋转平板60度,最后沿平板內缘涂抹一周。 2、贴抗菌药物纸片平板置室温下干燥3~5分钟,用纸片分配器或无菌镊子将含药纸片紧 贴于琼脂表面,各纸片中心相距》24mm,纸片距平板內缘》15mm,纸片贴上后不可再移动,因为抗菌药物会自动扩散到培养基内。 3、孵育置35℃孵育箱16~18小时后阅读结果,对苯唑西林和万古霉素敏感等应孵育24 小时。 (四)结果判断和报告 用游标卡尺或直尺量取抑菌圈直径(抑菌圈的边缘应是无明显细菌生长的区域),先量取质控菌株的抑菌环直径,以判断质控是否合格;然后量取试验菌株的抑菌环直径。根据CLSI 标准,对量取的抑菌圈直径作出“敏感”、“耐药”、“中介”的判断。 (五)质量控制 对于肠杆菌科细菌,M-H琼脂,生长法或直接菌落悬液法,相当于0.5麦氏标准的细菌浓度,35℃+-2℃,空气,16~18小时观察结果,质控菌株推荐为大肠埃希菌A TCC25922,大肠埃希菌A TCC35218(为监控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抑制剂纸片用);对于铜绿假单胞菌A TCC35218;对于葡萄球菌属细菌,16~18小时观察结果,测苯唑西林、甲氧西林、萘夫西林和万古霉素需24小时,试验温度超过35℃不能检测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推荐质控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 TCC25923,大肠埃希菌A TCC35218,纸片扩散法检测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不可靠;对于肠球菌属细菌,16~18小时观察结果,测万古霉素需24小时,推荐质控菌株为粪肠球菌A TCC29212;对于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推荐质控菌株为流感嗜血杆菌A TCC49247,流感嗜血杆菌A TCC49766,大肠埃希菌A TCC35218(测试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时);对于肺炎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之外其他链球菌,培养基为M-H琼脂+5%羊血,35℃+-2℃,5%CO2,20~24小时观察结果,推荐质控菌株为肺炎链球菌A TCC49619.

梅里埃微生物药敏鉴定分析仪操作规程

梅里埃ATB微生物药敏鉴定分析仪操作规程1 主要技术指标 梅里埃ATB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融合了自动化、电脑化及微 生物微量生化反应测试方法,可同时进行微生物分析鉴定(ID)与 药敏(MIC)检测,使细菌鉴定/药敏分析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 1.1完善的分析系统: 微生物鉴定分析系统,微生物药敏分析系统 统计分析/院内感染监测专家系统 联网功能 1.2药物种类: 呋喃类,磺胺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头孢菌素类 1.2鉴定范围: 肠杆菌科,非发酵菌,葡萄球菌属,真菌, 微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弧菌属 1.3院内感染检测 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疗用品, 消毒剂及保存液,血液透析 2 适用范围 梅里埃ATB微生物分析系统(包括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两大功能);是对己分离培养出来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进行种、属鉴定,并同时测定该菌对各种抗菌药物敏感/耐药程度的专用设备。

3 工作原理 自1880年郭霍(Koch)发明固体培养基,对细菌的研究技术有了重大的 突破之后,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对细菌的研究和认识已经得到了极大 的成就,对细菌分类的理论根据和方法已趋成熟,命名已经统一,对繁 浩的各种细菌众多的生物学、物理学特性己基本明确,从20世纪初 开始,形成了利用各种细菌之间生物学、物理学特性的差异或不同,来 区别和鉴定细菌种类的方法,不断丰富发展,沿用至今,成为细菌鉴定 的常规方法。 但由于细菌种类繁多,生物学性状错综复杂,实验操作繁琐、费时,不仅初学者不易掌握,有经验者也常感困惑。20世纪70年代,由于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有人首先利用信息编码来签定细菌,将复杂的各种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建立数据库,被检菌的各种生物性状测出后,输入电脑与贮存信息相比较即刻可判断未知菌的种属。八十年代初己设计出各种多项生物学试验的套装组合,与电脑贮存的项目内容相对应,即细菌的编码鉴定法,很快在全球得到了重视,迅速推广应用。随后,在上述编码鉴定的基础上,又开发研究了各种类型的半自动和全自动的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器。 梅里埃ATB微生物鉴定 /药敏分析系统,与国际上的其他同类仪器一样,都是按照上述的原则和技术基础而设计和投产的,设计时,细菌的分类、命名、各种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鉴定依据,各项鉴定试验,特别是“关键性试验”的方法和标准,抗生素药物与浓度的选择和敏感度判断标准等,全部按卫生部印发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NCCLS药敏试验法规 (2001)》等权威性文献执行,这些文献己与国际接轨,因此,它和国外同类产品的性质和功能基本上是一致的。 4 操作步骤与功能特点 梅里埃ATB微生物自动鉴定/药敏分析系统分为“半自动”和 “自动”两种,半自动系统由电脑软件和测试板两部分组成:自动系统 是在半自动的基础上再加自动判断装置。使用半自动系统时,先将被测

CLSIMS药敏试验解读

表1A.美国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在非苛养菌常规试验和报告中应考虑的具有FDA临床适应证的抗菌药物建议分组总注释: A.对四环素敏感的菌株被认为对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也敏感。然而,某些对四环素中介或耐药的 菌株可能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或二者敏感。 B.利福平不能单独用于抗菌治疗。 C.分离于泌尿道菌株不被常规报告。 D.头孢噻吩仅被用于预报口服药物结果,包括头孢氨苄、头孢泊肟、头孢氨苄和氯碳头孢。以前 关于头孢噻吩结果可预报其他头孢菌素敏感性建议仍然正确,但近年来还没有数据证实此建议。 E.当测试粪便中分离的沙门菌和志贺菌株时,只有氨苄西林、一种氟喹诺酮类和复方新诺明可用 于常规报告。另外,对肠道外感染沙门菌粉分离株,应测试并报告一种三代头孢菌素,假如需要,也可测试和报告氯霉素。分离于肠道内和肠道外伤寒样沙门菌(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A-C)需进行药敏试验。分离于肠道内非伤寒样沙门菌不需进行常规药敏试验。 F.从CSF中分离菌株,试验和报告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以取代头孢唑林。 G.其他非肠杆菌科细菌包括假单胞菌和其他非苛养、非发酵葡萄球菌的革兰阴性杆菌,但不包括 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因为对这些菌种的建议试验和报告药物表格已分开。 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和假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试验和报告药物建议请参阅CLSIM45文件。 H.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I.青霉素敏感的葡萄球菌对葡萄球菌感染具有临床疗效的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也敏感。青霉素耐 药葡萄球菌对青霉素酶不稳定青霉素类耐药。除具有抗-MRSA活性新的头孢菌素外,苯唑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对当前所有使用的β-内酰胺类药物均耐药。因此,仅测试青霉素和头孢西丁或苯唑西林二者中任一种,则可推测对各种β-内酰胺类药物的敏感或耐药性。除具有抗-MRSA 活性药物外,不建议常规测试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 J.分离于呼吸道菌株不报告达托霉素结果。 K.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或MIC试验结果可用于预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路登葡萄球菌分离株是否存在mecA介导的苯唑西林耐药。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除路登葡萄球菌外),检测mecA介

微生物鉴定与药敏试验流程

微生物鉴定与药敏试验流程 1、实验原理 (1)微生物鉴定原理 微生物鉴定卡中含有几十种生化反应培养基,当微生物在培养基中代谢基质时导致pH值的改变而使指示剂发生变化;同时微生物生长产生各种酶,可与相应的荧光标记底物发生反应,使荧光强度发生改变。仪器通过检测这些变化得到待检微生物的生化特征,自动与数据库内几千种菌株的生化参数进行比对分析,并自动计算得出鉴定结果。 (2)药敏分析系统工作原理 药敏分析系统使用药敏测试板(卡)进行测试。将抗生素微量稀释在条孔或条板中,加入菌悬液孵育后放入仪器或在仪器中直接孵育,仪器每隔一定时间自动测定细菌生长的浊度,或测定培养基中荧光指示剂的强度或荧光原性物质的水解,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得出待检菌在各药物浓度的生长斜率,经回归分析得到最低抑菌浓度MIC值。 2、实验步骤 (1)取洁净菌液管,加3mL 0.45%的无菌盐水,将纯培养的待检菌配制成浓度为0.5~0.63麦氏单位的菌悬液,将菌液管放入带芯片的专用试管架,在紧挨待检菌液管的位置放入一空的菌液管(供药敏试验用)。 (2)打开检验信息录入工作站电源,仪器自检完毕后按F2键,仪器进入操作程序。将试管架放入工作站,芯片中的数据自动清零。 (3)手工输入待检菌样品编号,扫描输入鉴定卡和药敏卡的ID号,将鉴定卡和药敏卡放入相应的槽位,进样管插入相应的菌液管中。取下试管架,关闭工作站电源。 (4)打开鉴定仪,仪器自检完毕后自动进入检测程序,按要求设定好参数。(5)进样指示灯为绿色长亮时,打开进样盖,将试管架放到传送船上,关好进样盖。仪器自动检测并读取样品信息,自动完成稀释、进样、封口程序,并将卡片送入孵育监测单元。传送船回到进样口,指示灯闪烁时,取出试管架。 (6)由计算机控制的读数器定时对卡片进行扫描并读数,动态记录反应变化。一旦卡内的终点指示孔达到临界值,则表示整个实验已完成。 (7)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完成后,检测数据自动传入数据管理系统进行计算分析,结果经人工确认后即可打印报告。 1

临床微生物检验报告单的解读

首先,准确鉴定病原菌、报告药敏试验结果,给临床选择用药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是我们微生物实验室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药物的选择和实际应用过程中多了解一些微生物及药理方面的知识,可能会对临床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痰及咽拭子的培养鉴定中,由于多种条件致病菌的存在,是否引起感染、是否需要抗菌治疗,都需要临床医生综合分析后判断,以下几点是临床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1、有些临床常用药物药敏试验中没有 例:头孢哌酮/舒巴坦为广谱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等。CLSI 规定其对肠杆菌科细菌的判定折点为≤15 耐药,≥21 敏感,所以我们将其加入到肠杆菌科细菌药敏谱中,但由于头孢哌酮/舒巴坦对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球菌CLSI 没有判定折点,所以无法判定其对于葡萄球菌敏感或是耐药,也不应该加入葡萄球菌药敏试验中。 2、有些新药没有列入药敏谱 首先,新药由于刚刚推广,还没有列入CLSI 的监测范畴,没有依据加以判断。其次,药敏谱中各类各代抗生素都具有一定代表性,不能面面俱到,如喹诺酮类二代抗菌药物环丙沙星在药敏试验中敏感,那么对于三代超光谱抗生素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等临床医生可根据需要加以选择。 3、细菌的天然耐药有些菌属或菌种对某些抗菌药物天然耐药或固有耐药,该耐药性具有种属特异性。 ⑴肠球菌:对除青霉素、氨苄西林以外的所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天然耐药。 ⑵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亚胺培南(泰能)、美罗培南天然耐药。 ⑶肺炎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天然耐药。 ⑷产气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对头孢西丁天然耐药。 ⑸克柔念珠菌:对氟康唑天然耐药。 ⑹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天然耐药。 ⑺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棒酸、复方新诺明、头孢 1 代、头孢2 代天然耐药。 更为特殊的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三代的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即使药敏试验敏感,在实际临床治疗中也需要超大剂量才会取得疗效,但人体对超大剂量的三代头孢不具有长时间的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有对很多药物的诱导耐药性,在初期可能没有表现出来,一旦接触某种抗生素,沉睡的基因被激活,耐药性表现出来,这种特性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尤为明显,可能在体外试验敏感,在实际治疗中却无效,所以采用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进行治疗时就要冒险,这在临床上是首先要规避的。 充分了解抗菌药物体内疗效与体外药敏试验的差异和药敏试验的局限性,意在找到一定的原因和规律性,在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之前,应先采集标本送检,再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和临床疗效调整给药方案,使临床应用抗菌药物趋向合理,减少用药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疑难危重病人的救治成功率。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绝不是一份药敏试验报告所能完全概括的,其中的临床思维和临床操作都十分复杂,要想使我们的抗生素应用更加科学、合理、有效,这需要微生物实验室和临床科室的共同努力,我们也将不断学习、更新微生物检测、试验及药理方面的知识,力争为临床科室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VITEK 2操作规程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VITEK 2操作规程 1、目的 规范操作程序,正确使用仪器,保证检测工作顺利进行,更好地维护保养仪器。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VITEK 2的使用操作。 3、程序 3.1开机: 1 先开稳压电源,然后开UPS、打印机、终端、读数器,最后开电脑。 2 等待屏幕出现,输入用户名及密码,双击VITEK 2-compact软件进入主菜单。 3 点击Enter图标,进入试卡编辑菜单。 4 点击试卡图标,选中BAR CORD。 5 扫描试卡;载卡架信息:可以用条码扫描器输入,也可自下拉菜单选择。 6 输入实验号和菌株号保存。 3.2测试标本 1 标本的稀释:选取经纯培养18~24小时后,大小为3mm左右的待测菌落2~3个,置于装有3 mL 0.45 %生理盐水的试管中进行稀释,用标准比浊计测菌液浓度(如浊度高加生理盐水,浊度低加菌落)。最后的菌液浓度必须达到测试卡所要求相应标准度。将试管放到样品架上。 2 卡片标记:从冰箱中取出测试卡,放置2~3分钟,使温度与室温相同。 3 卡片充样:将测试卡放在载卡架上,输样管浸入装有待测菌液的标准管中。将载卡架放入仪器的填充仓,按START FILL触点开关,约70秒左右,填充完毕。 4 填充完毕后,待蓝色指示灯闪烁,将载卡架取出,在十分钟之内取出并放入

装载仓。 5 仪器自动扫描条码,审核所有输入的卡片信息是否正确,确认无误后自动进行封口和上卡。操作完成后,待蓝色指示灯闪烁时才能打开装载仓门取出卡架。 3.3关机程序: 1 先将读数器状态窗口关闭,待系统接受,退出主菜单。 2 按下仪器上功能键,选择Maintainance键。 3 点击Shutdown键,关仪器。 4 依次关闭仪器电源、UPS、稳压电源。 5关机次序:先关电脑,再其他附件。

微生物培养及药敏结果解读内容

微生物培养及药敏结果解 读内容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微生物培养、药敏试验的流程及意义 一、微生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的总述 微生物培养就是使用体外试验的方法检测可能导致感染的病原菌,并给以药敏结果,为临床医生针对某一特定的临床感染提供依据。而药敏试验则是承接微生物培养的一项工作,即对于培养得到的病原菌进行体外试验检测细菌对于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来预测抗菌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选用抗菌药物的依据来治疗感染。 对于检测到的可能的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时选择的药物是参照美国的CLSI推荐的标准制定的。尤其,使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药敏试验时有固定的药敏组合,不是人为可以随意添加或减少的。 (一)微生物的培养和药敏试验的流程基本为: ①将标本进行处理(不是所有的标本都需要处理); ②将标本接种于不同的培养皿中在不同条件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不同的标本所含菌的种类不同,不同菌的生长条件不同,因此需要接种于不同的培养皿中); ③24h后观察培养皿中细菌的生长情况: a.此时若无细菌培养,继续放回培养箱中培养24h,若仍然无细菌生长则判定为阴性结果,因此阴性结果出具的时间为48h以后。 b.若有细菌生长,要根据形态和气味等对细菌进行初步的判定,若能判定出细菌的种类,则进行相应的药敏试验。贴有药敏片的培养皿在培养箱中培养24h后进行药敏结果的解读,然后报告结果,这种微生物培养及药敏结果报告出具的时间就是48h以后。

由于不同的细菌的生长的速度不同,有些细菌在培养24h后不能完全判定结果甚者24h培养后无法观察到明显的细菌生长的则需要继续培养24h,即连续培养48h后同样根据菌落的形态、气味等来观察判定细菌的种类然后进行药敏试验。这种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出具需要72h以后。 而血液、骨髓等标本则是利用不同于上述培养方式的方法进行培养。它有专门的培养瓶和仪器。这种仪器会自动监测培养瓶中的变化来判定有无细菌生长,若有细菌生长仪器会发出警报。在培养5天内任何时间发出警报的培养瓶都要抽取瓶中的物质在培养皿中进行接种培养,同样在菌种鉴定后进行药敏试验;若在培养5天内不发出警报的培养瓶则视为阴性结果。因此血培养出具结果的时间为5~7天。 菌落的鉴定需要有雄厚的工作经验和熟练的相关基础知识。常规鉴定的方法有形态特征和理化特性。形态特征包括显微形态和培养特征;理化特性包括营养类型、碳氮源利用能力、各种代谢反应、酶反应和血清学反应。在微生物室学习时发现,很多时候在不太确定细菌的种类时,检验人员也会结合理化特性来判定细菌种类。 (二)革兰氏染色、应用及意义 由于微生物的生长有时间限定,因此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没有急查的说法。最快的结果也只能是通过涂片来判定有无细菌生长和细菌染色后的颜色和形态,来给临床医生的用药提供依据。 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因为细胞壁的结构不同,在革兰氏染色时染成不同的颜色。革兰氏阳性菌显示紫色、革兰氏阴性菌显红色或粉色。由于细胞壁的结构不同,导致这两类细菌在染色性、抗原性、毒性、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化脓性球菌都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它们能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而大多数肠道菌多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们差生内毒素,靠内毒素使人致病。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 规范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确保药敏结果准确。 2.原理 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待检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取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会不断的向纸片周围区域扩散,形成递减的浓度梯度,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待检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产生透明的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检测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该待检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呈负相关,即抑菌圈愈大,MIC愈小。 3.试剂 M-H培养基、无菌生理盐水、药敏纸片、无菌棉签、35℃孵育箱、标准比浊管或比浊仪。 4.质控 4.1 常用细菌药敏质控标准菌株参见CLSI规定。 4.2 质控菌株每日随临床标本一起进行药敏试验,测定质 控菌株的抑菌环。质控菌株的抑菌环在允许范围之内,说明结果可信。 4.3 质控的频率由于纸片法药敏试验是很稳定的,在不 失控的时候,可以每周作1~2次质控菌株的测定。如果发现有失控的情况,就必须每日做1次,寻找失控的原因

并予以纠正。如果连续30日失控<3次的,可以恢复每周1次。 5.操作步骤 5.1 挑取4~5个纯培养菌落,接种于3~5ml M-H肉汤(0.5麦氏单位)中,经35℃培养6~8h。 5.2 用无菌生理盐水或M-H肉汤校正菌液浊度,使其与标准比浊管的浓度相同。 5.3 用无菌棉拭蘸取校正过的菌液,在试管壁上挤压几次,压去多余的菌液,涂布整个M-H平板表面,再重复两次,每次旋转平板60°,使整个平板涂布均匀,最后用棉拭涂布平板四周缘一圈。 5.4 涂布菌液的平板于室温中干燥3~5分钟后,用纸片分配器或无菌镊子取药敏纸片,贴于平板表面,并用镊尖轻压一下纸片,使其贴平。每张纸片的间距不小于24mm,纸片的中心距平板的边缘不小于15mm,直径90mm的平板宜贴6张药敏纸片。 5.5 将贴好纸片的平板置35℃孵育18~24小时后,用卡尺量取抑菌圈直径。个别菌孵育温度,时间及条件应按照CLSI规定。 6.结果判断 7.根据CLSI M100最新标准将所测抑菌圈的大小,报告为敏感(S)、中介/中敏(I)或耐药(R)。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之药敏

页眉内容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一、纸片扩散法 又称Kirby-Bauer(K-B)法,由于其在抗菌药物的选择上具有灵活性,且花费低廉,被WHO 推荐为定性药敏试验的基本方法,已在临床广泛使用。 (一)实验原理 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测试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收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不断向纸片周围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测试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形成无菌生长的透明圈即为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该药对测试菌的MIC呈负相关。 (二)培养基和抗菌药物纸片 1、抗菌药物纸片选择直径为6.35mm,吸水量为20μl的专用药敏纸片,用逐片加样或 侵泡方法使每片含药量达规定所示。含药纸片密封贮存2~8℃或-20℃无霜冷冻箱内保存,β-内酰胺类药敏纸片应冷冻贮存,且不超过一周。使用前将贮存容器移至室温平衡1~2小时,避免开启贮存容器时产生冷凝水。 2、培养基水解酪蛋白(Mueller-Hinton,M-H)培养基是CLSI采用的兼性厌氧菌和需氧 菌药敏试验标准培养基,pH为7.2~7.4,对那些营养要求高的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菌、链球菌等需加入补充物质。琼脂厚度为4mm。配置琼脂平板当天使用或置塑料密封袋中4℃保存,使用前应将平板置35℃温箱孵育15分钟,使其表面干燥。(三)实验方法 实验菌株和标准菌株接种采用直接菌落法或细菌液体生长法、用0.5麦氏比浊管标准的菌液浓度,校正浓度后的菌液应在15分钟内接种完毕。操作步骤如下: 1、接种用无菌棉拭子蘸取菌液,在管内壁将多余菌液旋转挤去后,在琼脂表面均匀涂抹 接种3次,每次旋转平板60度,最后沿平板內缘涂抹一周。 2、贴抗菌药物纸片平板置室温下干燥3~5分钟,用纸片分配器或无菌镊子将含药纸片紧 贴于琼脂表面,各纸片中心相距》24mm,纸片距平板內缘》15mm,纸片贴上后不可再移动,因为抗菌药物会自动扩散到培养基内。 3、孵育置35℃孵育箱16~18小时后阅读结果,对苯唑西林和万古霉素敏感等应孵育24 小时。 (四)结果判断和报告 用游标卡尺或直尺量取抑菌圈直径(抑菌圈的边缘应是无明显细菌生长的区域),先量取质控菌株的抑菌环直径,以判断质控是否合格;然后量取试验菌株的抑菌环直径。根据CLSI 标准,对量取的抑菌圈直径作出“敏感”、“耐药”、“中介”的判断。 (五)质量控制 对于肠杆菌科细菌,M-H琼脂,生长法或直接菌落悬液法,相当于0.5麦氏标准的细菌浓度,35℃+-2℃,空气,16~18小时观察结果,质控菌株推荐为大肠埃希菌A TCC25922,大肠埃希菌ATCC35218(为监控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抑制剂纸片用);对于铜绿假单胞菌ATCC35218;对于葡萄球菌属细菌,16~18小时观察结果,测苯唑西林、甲氧西林、萘夫西林和万古霉素需24小时,试验温度超过35℃不能检测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推荐质控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 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35218,纸片扩散法检测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不可靠;对于肠球菌属细菌,16~18小时观察结果,测万古霉素需24小时,推荐质控菌株为粪肠球菌ATCC29212;对于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推荐质控菌株为流感嗜血杆菌A TCC49247,流感嗜血杆菌ATCC49766,大肠埃希菌A TCC35218(测试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时);对于肺炎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之外其他链球菌,培养基为M-H琼脂+5%羊血,35℃+-2℃,5%CO2,20~24小时观察结果,推荐质控菌株为肺炎链球菌ATCC49619.

微生物培养及药敏结果解读内容

微生物培养、药敏试验的流程及意义 一、微生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的总述 微生物培养就是使用体外试验的方法检测可能导致感染的病原菌,并给以药敏结果,为临床医生针对某一特定的临床感染提供依据。而药敏试验则是承接微生物培养的一项工作,即对于培养得到的病原菌进行体外试验检测细菌对于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来预测抗菌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选用抗菌药物的依据来治疗感染。 对于检测到的可能的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时选择的药物是参照美国的CLSI推荐的标准制定的。尤其,使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药敏试验时有固定的药敏组合,不是人为可以随意添加或减少的。 (一)微生物的培养和药敏试验的流程基本为: ①将标本进行处理(不是所有的标本都需要处理); ②将标本接种于不同的培养皿中在不同条件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不同的标本所含菌的种类不同,不同菌的生长条件不同,因此需要接种于不同的培养皿中); ③24h后观察培养皿中细菌的生长情况: a.此时若无细菌培养,继续放回培养箱中培养24h,若仍然无细菌生长则判定为阴性结果,因此阴性结果出具的时间为48h以后。 b.若有细菌生长,要根据形态和气味等对细菌进行初步的判定,若能判定出细菌的种类,则进行相应的药敏试验。贴有药敏片的培养皿在培养箱中培养24h后进行药敏结果的解读,然后报告结果,这种微生物培养及药敏结果报告出具的时间就是48h以后。 由于不同的细菌的生长的速度不同,有些细菌在培养24h后不能完全判定结果甚者24h 培养后无法观察到明显的细菌生长的则需要继续培养24h,即连续培养48h后同样根据菌落的形态、气味等来观察判定细菌的种类然后进行药敏试验。这种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出具需要72h以后。 而血液、骨髓等标本则是利用不同于上述培养方式的方法进行培养。它有专门的培养瓶和仪器。这种仪器会自动监测培养瓶中的变化来判定有无细菌生长,若有细菌生长仪器会发出警报。在培养5天内任何时间发出警报的培养瓶都要抽取瓶中的物质在培养皿中进行接种培养,同样在菌种鉴定后进行药敏试验;若在培养5天内不发出警报的培养瓶则视为阴性结果。因此血培养出具结果的时间为5~7天。 菌落的鉴定需要有雄厚的工作经验和熟练的相关基础知识。常规鉴定的方法有形态特征和理化特性。形态特征包括显微形态和培养特征;理化特性包括营养类型、碳氮源利用能力、各种代谢反应、酶反应和血清学反应。在微生物室学习时发现,很多时候在不太确定细菌的种类时,检验人员也会结合理化特性来判定细菌种类。 (二)革兰氏染色、应用及意义 由于微生物的生长有时间限定,因此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没有急查的说法。最快的结果也只能是通过涂片来判定有无细菌生长和细菌染色后的颜色和形态,来给临床医生的用药提供依据。 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因为细胞壁的结构不同,在革兰氏染色时染成不同的颜色。革兰氏阳性菌显示紫色、革兰氏阴性菌显红色或粉色。由于细胞壁的结构不同,导致这两类细菌在染色性、抗原性、毒性、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化脓性球菌都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它们能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而大多数肠道菌多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们差生内毒素,靠内毒素使人致病。 在治疗上,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敏感(结核杆菌对青霉素不敏感),革兰氏阴性菌对青霉素不敏感(但奈瑟氏菌中德流行性脑膜炎双球菌和淋病双球菌对青霉素敏感),

药敏试验结果解读及临床应用

药敏试验结果解读及临床应用 一、药敏试验的目的 药敏试验是使用体外试验的方法检测细菌的耐药性,预测抗菌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在药物种类的选择上为临床医生提供帮助,以实施个体化治疗。 当前,“对症下药”已经变得难以奏效。首先,致病菌的种类发生了改变,一种疾病可以由多种病原菌所引起,包括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其次,感染人群发生变化,从健康人群到老年人、长期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放疗、化疗的人群,临床症状常常不典型;最后,早期不规使用抗生素,也会导致临床症状不典型。 与此同时,“对菌下药”又难以获得满意效果。耐药菌尤其是多重耐药菌的出现,使临床医师按照抗生素的作用机制选择1~2种抗菌药物不能覆盖常见的病原菌。因此,药敏试验成为临床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哪些细菌需要做药敏试验? 对任何分离的可疑病原菌,若不能从该菌的种属特征可靠地推知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就需要进行药敏试验。以下情况不必进行药敏试验:正常定植菌与感染的关系不明确时;污染菌;已知细菌对某种抗生素天然耐药;已知细菌对某种抗生素全部敏感。检验地带网三、药敏试验中药物的选择 主要根据细菌种类和抗生素作用机制选药。选择试验的药物应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试验药物的体外试验结果可以接受,并且试验药物具有代表性。 目前我国临床实验室采用美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NCCLS)/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 CLSI)药敏试验执行标准选药。NCCLS抗生素选择分组为: A组:为首选药物,作常规试验和报告。 B组:为首选药物,可与A组药物平行作药敏试验,但只在以下情况下进行选择性报告:细菌对A组抗生素耐药,病人对A组抗生素过敏,严重感染或多部位、多种细菌混合感染,要获得耐药性监测资料。 C组:为备选药物,作为替代或补充,在下列情况下使用:对一个或多个首选药耐药的地区流行株感染,对不常见菌感染的治疗,控制传染病的流行,获得耐药性监测资料。 U组:为备选药物,仅用于尿路感染的治疗。 四、药敏试验所采用的方法 常用的试验方法包括纸片扩散法、稀释法、自动化仪器法、E-TEST(浓度梯度法)。 五、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 1、产生水解酶,如β-酰胺酶、钝化酶。 2、细菌上与抗生素的结合靶位改变,如青霉素结合蛋白2a。 3、细菌表面通道蛋白改变,可以使其渗透性发生改变。 4、细菌产生泵出机制。 5、其他机制,如病原菌产生生物被膜、休眠状态等。 六、临床常见病原菌的归属和分类 临床常见病原菌主要包括以下四大类: 1、革兰阳性球菌:如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 2、革兰阴性杆菌:如肠杆菌科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和非发酵菌(铜绿假单孢菌、不动杆菌)。

药敏试验与报告解读

药敏试验与报告解读 一、药敏试验 1、概念: 测定抗感染药物在体外对病原微生物有无抑菌或杀菌作用的方法称为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 2、目的:检测可能引起感染的细菌对一种或多种抗菌药的敏感性。 3、结果判断标准: 目前我国药敏试验判断标准参照CLSI标准文件,CLSI文件 是我国的卫生部部颁文件。 二、MIC(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最小抑菌浓度) 1、概念:是指在体外试验中,抗菌药物能抑制培养基中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是抗菌药抗菌活性指标,显示出药物抑制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2、CLSI文件中关于敏感、中介、耐药的定义 ????? 敏感:最高血药浓度>4倍MIC,使用常规剂量有效; ????? 中介:最高血药浓度≈MIC,加大剂量或药物浓缩部位有效; ????? 耐药:最高血药浓度<MIC,无效。 三、抗生素的等效性与抗菌谱 1、抗生素的等效性:是指用一种相关抗生素的试验结果预测同类抗生素体内抗 菌活性。如头孢噻吩与其他一代头孢具有等效性,可用头孢噻吩结果预测其他一代头孢。此特性允许检测少数几种抗生素而不影响临床对其他抗生素广泛选择。 2、抗菌谱:是指细菌在“野生菌”状态下能被抗生素在体内达到有效浓度时抑制 的种类。这些细菌称为对该抗生素的天然敏感菌。未列在抗菌谱中的细菌则为天然耐药菌。 四、细菌的耐药性 1、细菌耐药性:是细菌抵抗抗菌药物杀菌、抑菌作用的一种防御能力,一种生 物学的表型。

2、天然耐药(固有耐药):耐药性为某种细菌固有的特点称细菌的天然或固有 耐药性。天然耐药非常稳定,据此就可预测某一细菌或可能存在的细菌对某种抗生素是否耐药。 3、获得性耐药:由于细菌获得耐药基因,使原来敏感的细菌变为耐药称细菌的 获得性耐药。获得性耐药是目前临床面临的最主要的耐药问题。由天然敏感菌基因突变或获得一段基因片段,使其基因型改变而产生耐药。获得性耐药不断在变化(其变化频率与抗生素应用相关),不能预测,需要做药敏试验。

个人对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中常见问题的改进对策和建议

个人对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中常见问题的改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改进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R47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136-02 医院微生物室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是防治感染性疾 病和监测耐药菌株、防范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临床工作应该具有准确指导作用。然而,其实存在的问题较多,根据我们科多年的调研和体会,与此相关的若干不良现状却导致了药敏试验结果难以准确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的 局面。现个人分析如下: 常见问题: 1: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培养送检率低,且送检标本质量堪忧。 许多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标本送培养率都在50% 以下,应当重复送检的标本更少,同时,有限的送培标本还存在标本合格率低即采集时机、方法、采集途径、采集量的不科学问题,及时采集后的保护、送检时间、条件也有不当造成污染或病原体破坏而影响培养阳性率的情况,故在临床工作中正是由于感染性疾病病原送培率低、送培质量难保证,故造成了培养结果难以指导临床选药、经验性使用抗生

素的现象极为普遍的情况,遇疗效不好则频繁更换,不仅疗效不佳,而且这又是产生和促进细菌耐药性增加的因素之一。 2:医院所购进使用的抗生素谱有一定的差异,与商品化药敏板中的抗生素谱较难一致。 3:医院内部缺乏科学系统的细菌耐药性评估和由此决定的抗生素退出医院机制。 通常是检验科(微生物室)、药剂科、院感科各管一段,没有形成合力,药剂科只管购进抗生素,检验科只出培养和药敏结果,院感科也只将一些数字通报出来,成为缺少深入分析的“死”数字。虽然大多数医院能将培养和药敏结果报告给临床医师,医师们也仅限于单对单地决定病人抗生素的选择,而很少有人对医院乃至全地区的细菌耐药性宏观上系统、科学地动态地分析评比,得出某一时期内的总趋势,以进一步指导医院建立起抗生素因耐药明显而定期退出医院 的机制,以利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防止耐药性进一步加剧。 问题5:医院使用最多的前20 位抗生素品种与药敏试剂盒的品种吻合率低。 现在不少医院使用抗生素频率最多的抗生素往往不一 定是药敏试剂盒中的抗生素种类,而是盲目性或经验性使用的抗生素。从上述问题的调研不难看出,这个系列问题的解

学会看懂报告单之微生物培养结果

学会看懂报告单之微生物培养结果 1、药敏试验是如何测定的? 根据美国临床标准委员会(Th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 , NCCLS)推荐的纸片扩散法(即Kirby-Bauer法)测定。将含有一定量抗菌药的纸片贴在涂有细菌的琼脂平板表面,35℃培养过夜,测量纸片周围抑菌圈的大小确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抑菌圈越大敏感性越高。不同细菌对不同抗菌药敏感性的判定标准不同,例如头孢噻肟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抑菌圈≤14mm为R,15mm-22mm为I,≥23mm为S;苯唑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10mm为R,11mm-12mm为I,≥13mm为S。 2、药敏试验报告中S、I、R 指的是什么? S(susceptible),是指细菌对抗菌药敏感,使用常规剂量时的平均血浓度超过MIC 5倍以上,用常规剂量通常有效;I(intermediate)是指细菌对抗菌药中度敏感,常规剂量时平均血浓度等于或略高于MIC,需用高剂量或对体内药物浓缩部位的感染可能有效;R(resistance)是指细菌对某种抗菌药耐药,药物对细菌的MIC 高于应用常规剂量时的血浓度,应用常规剂量治疗通常无效。 3、药敏试验中,测试抗菌药物的品种是如何选定的? 抗菌药有近200种,药敏试验中没必要也不可能包括每种抗菌药。所测试的抗菌药纸片的种类是根据各类细菌对抗菌药的敏感性及临床可能选用的药物而确定的,同类药物通常只选择1-2个代表品种。NCCLS对各种细菌的药敏试验中宜测试的药物品种进行了推荐,如测定葡萄球菌属的药敏试验应包括苯唑西林、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复方磺胺甲恶唑(SMZ-TMP)和万古霉素;此外可根据情况增加其他品种如氯霉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利福平和呋喃妥因等。 4、为什么肠球菌属细菌药敏报告的测定药物这么少? 对头孢菌素类和多种抗菌药天然耐药,故药敏试验中所包括的抗菌药品种较少,NCCLS 推荐的测试品种为氨苄西林或青霉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此外亦可增加庆大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利福平、环丙沙星和呋喃妥因等,后两者适用于尿标本。 5、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时,如何选择最有效药物? 应根据感染部位、病情严重程度、药物的抗菌作用及药动学特点选择抗菌药。

CLSI M100- S26 药敏试验解读(参考仅供)

表1A. 美国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在非苛养菌常规试验和报告中应考虑的具有 FDA 临床适应证的抗菌药物建议分组

总注释: A.对四环素敏感的菌株被认为对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也敏感。然而,某些对四 环素中介或耐药的菌株可能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或二者敏感。 B.利福平不能单独用于抗菌治疗。 C.分离于泌尿道菌株不被常规报告。 肠杆菌科: D.头孢噻吩仅被用于预报口服药物结果,包括头孢氨苄、头孢泊肟、头孢氨苄 和氯碳头孢。以前关于头孢噻吩结果可预报其他头孢菌素敏感性建议仍然正确,但近年来还没有数据证实此建议。 E.当测试粪便中分离的沙门菌和志贺菌株时,只有氨苄西林、一种氟喹诺酮类 和复方新诺明可用于常规报告。另外,对肠道外感染沙门菌粉分离株,应测试并报告一种三代头孢菌素,假如需要,也可测试和报告氯霉素。分离于肠道内和肠道外伤寒样沙门菌(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A-C)需进行药敏试验。分离于肠道内非伤寒样沙门菌不需进行常规药敏试验。 F.从CSF中分离菌株,试验和报告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以取代头孢唑林。其他非肠杆菌科: G.其他非肠杆菌科细菌包括假单胞菌和其他非苛养、非发酵葡萄球菌的革兰阴 性杆菌,但不包括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因为对这些菌种的建议试验和报告药物表格已分开。 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和假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试验和报告药物建议请参阅CLSIM45文件。 葡萄球菌属: H.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I.青霉素敏感的葡萄球菌对葡萄球菌感染具有临床疗效的其他β-内酰胺类药 物也敏感。青霉素耐药葡萄球菌对青霉素酶不稳定青霉素类耐药。除具有抗-MRSA活性新的头孢菌素外,苯唑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对当前所有使用的β-内酰胺类药物均耐药。因此,仅测试青霉素和头孢西丁或苯唑西林二者中任一种,则可推测对各种β-内酰胺类药物的敏感或耐药性。除具有抗-MRSA 活性药物外,不建议常规测试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 J.分离于呼吸道菌株不报告达托霉素结果。 K.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或MIC 试验结果可用于预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路登葡萄球菌分离株是否存在mecA介导的苯唑西林耐药。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除路登葡萄球菌外),检测mecA 介导的苯唑西林耐药,首选方法是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头孢西丁可被用于检测苯唑西林耐药替代品;根据头孢西丁结果来报告苯唑西林敏感或耐药。假如测试青霉素酶稳定青霉素,首选是苯唑西林,其结果适用于其他青霉素酶稳定青霉素类,如氯唑西林、双氯西林和氟氯西林。 L.对试验敏感的葡萄球菌,可使用氨基糖苷类与试验敏感的具有活性的其他药物一起进行联合。 肠球菌属: M.警告: 在体外,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除了筛选高水平耐药)、克林霉素和复方新诺明可表现对肠球菌有活性,但临床上无效,因此,不能报告分离菌对这些药物敏感。 N.对青霉素敏感非产β-内酰胺酶的肠球菌,可预报其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 然而,对氨苄西林敏感肠球菌不能推测其对青霉素敏感。假如需要青霉素结果,必须对青霉素进行测试。严重肠球菌感染,如心内膜炎,除非证明其对庆大霉素和链霉素高水平耐药外,可用氨苄西林、青霉素或万古霉素(敏感株)加一种氨基糖苷类进行联合治疗;上述药物联合对肠球菌可起到协同杀菌效果。

微生物培养及药敏结果解读内容演示教学

微生物培养及药敏结果解读内容

微生物培养、药敏试验的流程及意义 一、微生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的总述 微生物培养就是使用体外试验的方法检测可能导致感染的病原菌,并给以药敏结果,为临床医生针对某一特定的临床感染提供依据。而药敏试验则是承接微生物培养的一项工作,即对于培养得到的病原菌进行体外试验检测细菌对于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来预测抗菌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选用抗菌药物的依据来治疗感染。 对于检测到的可能的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时选择的药物是参照美国的CLSI 推荐的标准制定的。尤其,使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药敏试验时有固定的药敏组合,不是人为可以随意添加或减少的。 (一)微生物的培养和药敏试验的流程基本为: ①将标本进行处理(不是所有的标本都需要处理); ②将标本接种于不同的培养皿中在不同条件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不同的标本所含菌的种类不同,不同菌的生长条件不同,因此需要接种于不同的培养皿中); ③24h后观察培养皿中细菌的生长情况: a.此时若无细菌培养,继续放回培养箱中培养24h,若仍然无细菌生长则判定为阴性结果,因此阴性结果出具的时间为48h以后。 b.若有细菌生长,要根据形态和气味等对细菌进行初步的判定,若能判定出细菌的种类,则进行相应的药敏试验。贴有药敏片的培养皿在培养箱中培养24h后进行药敏结果的解读,然后报告结果,这种微生物培养及药敏结果报告出具的时间就是48h以后。

由于不同的细菌的生长的速度不同,有些细菌在培养24h后不能完全判定结果甚者24h培养后无法观察到明显的细菌生长的则需要继续培养24h,即连续培养48h后同样根据菌落的形态、气味等来观察判定细菌的种类然后进行药敏试验。这种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出具需要72h以后。 而血液、骨髓等标本则是利用不同于上述培养方式的方法进行培养。它有专门的培养瓶和仪器。这种仪器会自动监测培养瓶中的变化来判定有无细菌生长,若有细菌生长仪器会发出警报。在培养5天内任何时间发出警报的培养瓶都要抽取瓶中的物质在培养皿中进行接种培养,同样在菌种鉴定后进行药敏试验;若在培养5天内不发出警报的培养瓶则视为阴性结果。因此血培养出具结果的时间为5~7天。 菌落的鉴定需要有雄厚的工作经验和熟练的相关基础知识。常规鉴定的方法有形态特征和理化特性。形态特征包括显微形态和培养特征;理化特性包括营养类型、碳氮源利用能力、各种代谢反应、酶反应和血清学反应。在微生物室学习时发现,很多时候在不太确定细菌的种类时,检验人员也会结合理化特性来判定细菌种类。 (二)革兰氏染色、应用及意义 由于微生物的生长有时间限定,因此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没有急查的说法。最快的结果也只能是通过涂片来判定有无细菌生长和细菌染色后的颜色和形态,来给临床医生的用药提供依据。 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因为细胞壁的结构不同,在革兰氏染色时染成不同的颜色。革兰氏阳性菌显示紫色、革兰氏阴性菌显红色或粉色。由于细胞壁的结构不同,导致这两类细菌在染色性、抗原性、毒性、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