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慈溪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慈溪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慈溪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一、总论

(一)编制背景

“十一五”期间,慈溪市政府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级生态市创建目标,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在节能减排、水资源利用、工业污染控制、城市环境整治及农村污染防治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慈溪市以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高能耗中小企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尚未实现根本转变,全社会能耗、物耗现状以及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的现象,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同时,全市环境质量状况还不容乐观,行业性污染以及农村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较低,大气污染特别是酸雨污染较为严重。

进入“十二五”,我市经济结构性矛盾、资源环境约束将趋紧,生态欠账多、承载能力弱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任务极其艰巨,生态文明建设将进入全面加强期。科学编制慈溪“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对于总体设计和统筹“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国家生态市(本文指县级市,后同)建设目标,加快慈溪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编制依据

—1 —

《中共宁波市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2010.7)(以下简称“宁波决定”)

《中共慈溪市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慈党〔2011〕4号)(以下简称“慈溪决定”)

《宁波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行动纲要(2011—2015)》(2010.4)《慈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深化“调结构、促转型”的若干政策意见》(慈党办〔2010〕24号)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2011.1)

《浙江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2011.1)

《宁波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2011.2)

《慈溪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1.4)

《慈溪生态市建设规划(2003—2020)》(2004)

《慈溪市农村环境保护规划(2009—2020)》(2009)

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慈溪市省级生态市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慈党办〔2011〕30号)

《慈溪市非纳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五年规划》

《慈溪市“十二五”截污纳管和污水治理工程建设规划》

(三)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除宁波杭州湾新区之外的原慈溪市域范围,陆域面积1126平方公里。

—2 —

2.规划期限

“十二五”规划年限为2011—2015年,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

二、现实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繁重而又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护和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1.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顺利完成

近年来,慈溪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节能减排作为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一流幸福家园的重要抓手,紧抓产业结构优化、工程治理、监督管理三大减排技术措施,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各项工作,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成效。到2010年底,环保部认定我市化学需氧量(COD)净减量4089吨,二氧化硫(SO2)净减量2256吨,分别比2005年下降28.76%、35.26%,分别完成了“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的192%和186%,其中COD削减率居宁波市第一。“十一五”减排工作成效卓著,慈溪市人民政府先后被评为省2008年度减排先进集体和宁波市“十一五”减排先进集体,市环保局、市建设局、慈溪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和个人分别被评为省、宁波市减排先进集体和个人。

2.区域性行业性污染整治见成效

—3 —

电镀污染整治:13家集中整治的电镀企业整合成5家,并全部搬迁到已建成的杭州湾电镀园区。

漂印染和小印花污染整治:分散于全市各地的36家漂印染企业进驻新建成的杭州湾漂印染基地,实现集中供热和污水集中处理。取缔非法的小印花经营户,制定印花生产环保准入条件。

熔炼行业整治:全面取缔宗汉街道、新浦镇居民住宅区内及分散在村落附近的铜熔炼加工,关闭宗汉街道铜熔炼集中加工区,完成新浦敦和园区铜熔炼生产工艺改造和污染治理工程,通过宁波市验收。制定《慈溪市金属熔炼行业环保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完成周巷云城片和长河镇铝压铸(浇铸)整治。

废塑料再生利用行业整治:开展全市废塑料再生利用行业整治,编制《慈溪市废塑料再生利用行业污染整治实施方案》,关闭取缔位于村庄内的非法废塑料经营户4000余户,建设再生塑料产业基地;出台《慈溪市废塑料再生利用行业环保整治标准》,规范提升原已审批经营户116家,安排资金对原交易市场进行了改造。

轴承油污染整治:基本完成全市年销售2000万元以上轴承企业油污染整治,在雨污分流基础上安装污水治理设施并做到了达标排放。横河镇轴承含油废水集中治理工程已投用。

3.水污染控制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慈溪市域污水治理一期工程已经完工,东部(5万吨/日)、北部污水处理厂(10万/日)及尾水再处理工程人工湿地已投入使用。教场山污水处理

—4 —

厂3万吨/日三期扩建工程进入运行,其总规模已达8万吨/日。

农村水污染治理试点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本市累计有55个村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其中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有12个行政村实施了生活污水治理,已覆盖整个饮用水源保护区。开展了农村公厕粪便污染治理,先后在周巷、长河、逍林等17个镇(街道)对公厕粪便开展沼气处理工程,目前已共建有19座公厕粪便集中沼气处理设施,有效破解了公厕粪便的处理难问题。加大了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力度。禁养区内已关闭、搬迁343家畜禽养殖场;限养区和非禁养区内生猪存栏100头以上的养殖场(19个)和专业养殖户全部完成了生态化改造。建厌氧气池11265立方米,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依托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全面推行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超过8.5万亩。

城乡河道综合整治持续推进。从2008年开始启动了新一轮城区河道综合治理,制订《城区河道污染源整治大会战实施意见》和《慈溪市城区河道污染源整治实施方案》,已完成中心城区五灶江、四灶江等7条Ⅰ、Ⅱ类,半夜江、小曲江等14条Ⅲ类河道清淤整治,累计长度25公里。完成镇级河道整治99.8公里,其中按生态河道要求整治长度为48.8公里,26个生态河道示范村已全部完工。完成“千里清水河道”整治66.4公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8平方公里。

分期实施城区河网水系引水配置环通流动工程,在虞波江大

—5 —

河口江新建后横江泵站,对阳明、茅家漕区块进行了小环通调试。基本完成虞波江—六灶江、华陀殿江—三灶江和曹娥江引水通道漾山路江污染源综合整治。

加强了饮用水源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工作。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源排查,取缔一级保护区内的所有污水排放口、畜禽养殖场和网箱养殖。在水源保护区内开展生活污水治理试点与公厕生态化改造相关工作。组织实施吴家溪水环境生态治理等实施方案,着力改善水库区域水环境;各水库全部采用生态养殖模式。健全饮用水源保护区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理能力。沿库各镇成立了护库巡查小分队,不定期对饮用水源地保护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另外,还强化了库面保洁,确保库区无垃圾、库面无漂浮物。

4.清洁空气工程全面高效推进

加大了锅炉脱硫改造力度。已完成4吨以上燃煤锅炉脱硫治理设施改造,脱硫率达90%以上。

全面淘汰了一批重污染行业燃煤蒸汽锅炉。在漂印染、电镀集中整治中共淘汰2台2吨、43台4吨、7台6吨、3台10吨蒸汽锅炉和11台燃煤导热油锅炉,采用脱硫稳定并高效的宁波众茂杭州湾热电有限公司集中供热,大大削减了二氧化硫排放量。

从源头上严格控制二氧化硫新污染源的产生。在项目环评审批中严格控制燃煤蒸汽锅炉的使用;在集中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禁止新批和安装燃煤蒸汽锅炉,并对已安装使用的燃煤蒸汽锅炉

—6 —

实施限期分批淘汰。

5.固废处置和放(辐)射管理日趋完善

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和资源化。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于2009年3月投用,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由卫生填埋为主过渡至焚烧发电为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原有西三、中部和东部三个垃圾填埋场已配置三座渗滤液处理厂,渗滤液经处理后接入市域污水处理一期工程管网。编制完成《慈溪市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设规划》,现已建成社区规范化再生资源回收网点5个。

危险废物安全处置水平大幅度提高。出台《慈溪市危险废物环境污染专项整治行动方案》(2005年),开展“医疗废物”、“感光材料废物”、“废机油、废铅酸蓄电池”、“重金属污泥”和“化工行业危险废物”等五项专项整治,大大提高了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水平。在全省率先推出《基层医疗机构新型医疗废物监管方案》,对基层医疗废物以镇、街道为单位统一收集,集中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理,实施规范化监管责任制,逐渐消除基层医疗废物遗撒的隐患。

放(辐)射源管理得到加强。完成11家放射源使用单位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办理,做好全市45家射线装置使用单位的清查和资料备案工作。编制实施发辐射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完善突发辐射事件的应急组织体系。

6.各种生态创建活动快速推进

截止2010年末,已创建全国生态镇4个,省生态镇14个,

—7 —

宁波市生态镇14个,宁波市级生态村158个,国家级绿色学校1个,省级绿色单位34家,宁波市环保模范单位174家。

7.环境监管力度和能力得到加强

加大信访查处力度,切实加强对重污染企业的督查。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节假日巡查制度,全面推行信访反馈制度和行政处罚案件回访制度。2006—2010年群众信访查处率和结案率基本达到100%。建立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和环保“三公开”制度。完成所有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工作。编制完成《慈溪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处置能力得到提高。

落实环保责任制并加强了考核。每年市政府将年度生态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并下达到各部门及镇(街道),加强监督检查,接受社会监督,年终对生态建设任务书完成情况进行年度检查和考核。

环境监测能力得到逐步加强。完善水、大气环境在线监测网络。地表水监测点位由11个调整并增加至20个。从2007年开始在各镇设立大气监测点位,组织大气监测操作培训并开展各镇的大气采样分析,一直延续到现在。

镇级环保机构建设得到加强。在各镇(街道)设立环境监察中队,并把部分C类建设项目审批、建设项目“三同时”跟踪、一般信访调处、重点监管企业的日常督查等四项职能下放至各镇(街道)环境监察中队。在观海卫镇、周巷镇、龙山镇成立了环保分局,并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完成了向三个镇的行政管理权限延伸

—8 —

下放工作。

(二)“十一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已完成的指标有单位地区生产总值(GDP)综合能耗、单位GDP水耗、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用量降低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COD和SO2排放量削减率等指标。这些指标多集中在资源利用效率和污染物处置方面。

没有完成的指标有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森林覆盖率等环境质量指标,其中差距最大的是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森林覆盖率3个指标。这些方面与所定目标值相对偏高有关,同时也表明这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表1)。

—9 —

(三)“十二五”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

1.主要污染物减排压力加大

按国家要求,“十二五”期间,减排约束性指标在原有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基础上,新增加氮氧化物和氨氮两项指标。根据浙江省给宁波市下达的减排目标要求,宁波市总体减排水平高于

—10 —

全省平均水平。

“十一五”期间,慈溪市通过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等多种手段顺利完成了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项指标的总量减排任务,但“十二五”期间二氧化硫指标减排的潜力已不大。另外,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城镇人口的增加,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还将继续增加。因此,“十二五”期间,慈溪市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将十分艰巨。

2.结构性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工业结构性污染压力仍然较大。近几年虽然对一些重污染行业的发展进行了有效控制,并且要求各种重点污染企业都实现达标排放,但由于产业组成结构不够合理,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全市3万多家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数仅占5.35%,且环境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违法排污现象时有发生。而且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地方空间布局缺乏科学性,企业与居民区混杂的现象较为严重,对人居环境构成影响。

农业结构性污染严重。近几年农用化肥施用强度呈上升趋势,目前单位面积施用的化肥量高,已超过了国家生态市指标要求。畜禽养殖规模仍然较大,且有些还处在禁、限养区内,养殖废水对河网水质影响较大。

人口组成结构性污染不容忽视。慈溪有外来人口90多万,与慈溪市户籍人口相当。大规模的外来人口虽然对慈溪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增加了当地的污染负荷,特别是生活污水和生

—11 —

活垃圾对河网水体污染影响较大。

河网结构不利于污染净化。慈溪河网具明显平原网状水系特点,河流纵横交错,水体流动性差,自净能力不强,基本已无环境容量。

3.环境质量现状总体不乐观

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浓度增加,优良天数有下降趋势。2010年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年均浓度比2005年分别上升了28.3%、34.4%。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仅为90.4%,比2005年下降了7.6个百分点。PM10浓度日均值超二级天数呈明显增加趋势。

饮用水源地水质指标未全部达标,一些水库营养状态有所升高。考虑总磷、总氮指标后的水源地水质达标率2009年仅为60%。长溪水库和白洋湖分属于轻度富营养化水平和中营养上限水平。“十一五”期间邵岙湖、里杜湖、梅湖和白洋湖4个水体营养状态稳中略有增加,上林湖、外杜湖和长溪水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则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水质有所恶化,窖湖、灵湖、凤浦湖经常发生藻类水华现象。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极低,水环境质量恶化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2010年,慈溪市河网水系20个监测站位中,无I—III 类水,Ⅳ类水仅占5.0%,Ⅴ类水占15.0%;其余均为劣Ⅴ类水,所占比例为80.0%。目前达到水环境功能目标要求的站位仅有1个,仅占监测站位数的5.0%,劣V类水体所占比例最大,且仍在

—12 —

增加,全市河网水质整体不佳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好转。

交通干线噪声影响突出。2010年慈溪市区域环境噪声昼间等效连续声级平均值为54.5dB(A),比上年增加1.3dB(A)。其中居民文教区、混合区和工业集中区昼间等效连续声级总体均满足功能区标准要求,居民文教区和混合区昼间等效连续声级各测点超标率分别为21.6%和15.3%。道路交通噪声从最近几年看,交通噪声污染问题未根本好转,反而有加重的趋势。

森林绿地系统总体规模不大,空间分布不均。2010年,慈溪全市森林覆盖率仅为19.47%,且大多分布在丘陵区,而平原区森林覆盖率较低。按国家生态市建设标准,要求丘陵地区≥45%,平原地区≥18%,目前慈溪市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还不能满足要求。另外,目前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9.60平方米/人,远不能满足国家生态市要求大于12平方米/人的标准。

三、“十二五”环境保护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障环境安全为根本,紧紧围绕国家级生态市建设目标,以污染物总量减排、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环保优化发展为主线,以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环境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与建设为重点,强化环境监管,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污染预防机制和事故应急机制,加大环保投入,切实解决事关民生的重点环境问题,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坚实的生态环境支撑。

—13 —

(二)规划原则

1.生态文明统领

紧紧围绕《中共宁波市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和《中共慈溪市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要求,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的作用,把发展生态经济和繁荣生态文化的总体目标与环境保护中心工作任务紧密地结合起来,注重以生态文化为先导、以生态经济为支撑、以生态环境为保障“三位一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筑可持续发展体系。

2.环保优化发展

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统筹考虑经济发展需求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把环境保护作为慈溪推进新型城市化,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布局、提高发展质量、促进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以环境准入引导结构调整、以环境污染整治促进结构调整、以环保服务助推结构调整,全面提升环保优化发展效力和作用,实现在保护环境中推动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环境。

3.统筹兼顾和民生优先

坚持统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统筹城市和农村环境保护,兼顾需要与可能,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坚持以人为本,将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居于安静的环境、吃上放心的食物等民生问题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大预防、保护和治理力度,

—14 —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

4.防治并重和总量减排

强化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能效评价,大力实施清洁生产,加强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从源头、过程和末端的全过程管理,真正实现污染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和末端有效净化与修复,切实减少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

(三)总体目标

通过进一步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深化区域性、行业性污染整治,切实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确保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污染减排任务,力争创建国家级生态市。

(四)规划指标体系

基于创建国家级生态市,结合《慈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浙江省、宁波市“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要求,制定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质量指标、污染防治指标、生态建设指标和环境管理指标5大类指标组成,具体指标名称和目标值见表2。

—15 —

表2 慈溪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控制指标及目标值

—16 —

—17 —

—18 —

四、重点任务

(一)深化污染物减排,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我市“十二五”的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为:全市工业、生活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分别比2010年减少14%和13%;农业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分别比2010年减少12%和15%;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0年减少16%和17%。“十二五”期间,我市将以污染减排为硬抓手,在继续推进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的同时,全面开展氨氮和氮氧化物减排,坚持源头预防和过程控制,综合运用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监管减排措施,注重从工业、生活和农业全方位挖掘减排潜力,进一步提升结构减排效力,提高工程减排质量,实化监管减排效果,推进清洁生产,有效降低产排污强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确保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给我市的减排目标任务。

1.坚持通过环保来优化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和污染源头减排完善产业环保准入门槛,严控新污染源产生。在《慈溪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8—2010年)》(慈政办发〔2008〕89号)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产业指导目录和效能指标体系,确定新的禁止类和限制类行业,特别要严格控制新增燃煤量的项目。对限制类的新建项目,禁止投资,投资管理部门不予审批、核准和备案。对于限制类的现有生产能力,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内采取措施改造升级或向专业区块搬迁。

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新型城市化

—19 —

为引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整治非法、淘汰落后、规范提升”的总体思路,强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严格按照《慈溪市淘汰提升落后产能三年行动计划》,稳步有序地实施淘汰落后产能,主要开展废塑料、小熔炼、小轴承等落后产能的淘汰工作,通过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到2013年底基本完成非法或违规产能整治工作,完成国家、省明令规定的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对一批落后工艺、设备实行升级换代,显著提升一批低效行业。同时,坚持激励与约束并举、引导和推动并重,强化污染减排对转方式、调结构的促进作用,调整和优化结构,加快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

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加大监管减排力度。严格执行和深化环评制度,实行空间准入、总量准入、项目准入“三位一体”,专家评价和公众评议“两结合”的环境准入制度,严把污染源头关。全面开展区域、行业规划环评,从决策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严格按照环评批复文件要求,把好项目投产验收关。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利用,降低污染负荷排放。严格控制新增煤炭消费总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行清洁生产,加快传统农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工业区的生态化改造。加强工业废水的污染控制和循环利用,实现节水和减排目标。对已有工业耗水大户,在核定排污许可证时对其水资源重复利用率提出具体要求,原则上到“十二五”期末不能低于85%。

—20 —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节能管理环保综合规定国家产业政策 【发文字号】国发[2012]19号 【失效依据】国务院关于宣布失效一批国务院文件的决定(2016) 【发布部门】国务院 【发布日期】2012.06.16 【实施日期】2012.06.16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国务院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2〕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二○一二年六月十六日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有关要求,为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据测算,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从业人数2800万人。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在节能领域,干法熄焦、纯低温余热发电、高炉煤气发电、炉顶压差发电、等离子点火、变频调速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装备得到推广普及;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取得较大突破,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节能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830亿元。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广泛应用,再制造表面工程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再生铝蓄热式熔炼技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和包装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等取得一定突破,无机改性利废复合材料在高速铁路上得到应用。在环保

有色金属十二五规划解读

有色金属“十二五”规划及铝工业“十二五”规划解读 工信部 一、关于《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解读 问:《规划》编制的依据是什么? 答:有色金属工业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产品种类多、应用领域广、产业关联度高,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防科技工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规划》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编制,并与有色金属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发改委正在编制的“十二五”有色金属产业生产力布局调整规划、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我部其它司局编制的节能减排规划、再生金属推进计划等进行了有机衔接,在产业结构调整、资源保障、技术进步、节能减排、实施“走出去”战略等方面取得了一致。 问:能介绍一下《规划》编制的过程吗? 答:2009年7月,《规划》编制工作开始启动,历经规划研究、规划起草、规划衔接、专家论证等阶段。广泛听取了国务院相关部委、地方工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等各方面意见,多次组织业内专家进行修改论证。规划编制过程是一个统一行业发展认识,凝练行业发展思路的过程,是集体智慧的成果。 问:《规划》基于怎样的行业发展背景和形势编制的? 答:《规划》编制是基于对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五个判断”。一是有色金属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材料支撑,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有色金属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交通、建筑、机械、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从长远发展看,在我国实现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过程中仍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需要有色金属在高精尖产品发展方面有重大突破。2010年我国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3093万吨,表观消费量约3424万吨,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和消费国。总的看,有色金属品种较多,尽管不同品种发展特征不一致,但在国内外需求带动下产业仍将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 二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已具备由大到强转变的良好基础。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在产业规模、技术装备、节能减排、结构调整方面取得明显成就,主要有色金属冶炼技术及装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三是行业快速发展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重金属环境污染等事故时有发生,节能减排任务繁重。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全文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全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二年二月 目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 第一节重大成就 第二节主要问题 第三节战略机遇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第四节指导思想 第五节基本原则 第六节主要目标 第三章重点区域 第七节重点经济区 第八节农产品主产区 第九节重点生态区 第十节资源富集区 第十一节沿边开放区 第十二节特殊困难地区 第四章基础设施 第十三节强化铁路建设 第十四节完善公路网络 第十五节优化民航布局 第十六节加快发展水运 第十七节加强水利建设

第十八节畅通能源通道 第十九节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五章生态环境 第二十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第二十一节实施重点生态工程 第二十二节加强环境保护 第二十三节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第二十四节做好防灾减灾 第六章特色优势产业 第二十五节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 第二十六节优化调整资源加工产业 第二十七节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 第二十八节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二十九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三十节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第七章美好新农村 第三十一节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第三十二节振兴牧业经济 第三十三节提高林业发展水平 第三十四节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三十五节建设农民幸福家园 第八章城镇化与城乡统筹 第三十六节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第三十七节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鲜明的小城镇 第三十八节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第三十九节统筹城乡发展 第九章科教和人才 第四十节优先发展教育 第四十一节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第四十二节建设创新型区域 第四十三节推进人才开发 第十章民生事业 第四十四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第四十五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十六节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第四十七节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四十八节繁荣文化事业 第四十九节创新社会管理 第五十节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第十一章改革开放 第五十一节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第五十二节加强区域互动合作 第五十三节加快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第五十四节推动沿边地区开发开放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 第五十五节强化政策支持 第五十六节精心组织实施 第五十七节加强指导协调 第五十八节做好评价考核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有关要求,为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据测算,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从业人数2800万人。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在节能领域,干法熄焦、纯低温余热发电、高炉煤气发电、炉顶压差发电、等离子点火、变频

调速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装备得到推广普及;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取得较大突破,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节能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830亿元。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广泛应用,再制造表面工程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再生铝蓄热式熔炼技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和包装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等取得一定突破,无机改性利废复合材料在高速铁路上得到应用。在环保领域,已具备自行设计、建设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及大型火电厂烟气脱硫设施的能力,关键设备可自主生产,电除尘、袋式除尘技术和装备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环保服务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部分烟气脱硫设施和污水处理厂采取市场化模式建设运营。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看,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一些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仍需要进口,一些已能自主生产的节能环保设备性能和效率有待提高。 二是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节能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国际品牌产品少。 三是市场不规范。地方保护、行业垄断、低价低质恶性竞争现象严重;污染治理设施重建设、轻管理,运行效率低;市场监管不到位,一些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设备仍在使用。

关于“十二五”环境统计报表制度的说明.doc

附件1 关于“十二五”环境统计报表制度的说明 根据“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和污染物总量减排及各项环境管理工作深化发展的需要,“十二五”环境统计报表制度在“十一五”报表制度基础上,对指标体系、调查方法及相关技术规定等进行了完善和修订,具体如下: 一、“十二五”环境统计指标体系 1、“十二五”环境统计指标体系框架构成 按照环境统计调查频次将环境统计指标归结为环境统计年报指标和定期报表指标。环境统计年报指标包括工业源、农业源、城镇生活源、机动车、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环境管理6个部分;环境统计定期报表指标包括国家重点监控工业企业和污水处理厂两部分。 按照统计指标内容将环境统计年报指标归集成工业源、农业源、城镇生活源、含机动车、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环境管理六大类。其中工业源的范围是指《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中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门类39个行业的企业;农业源的范围包括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和畜禽养殖业;城镇生活源的范围是指城镇范围内的生活污染源;机动车污染源调查范围为辖区内的载客汽车、载货汽车、低速载货汽车、摩托车;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范围包括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危险废物处置厂和医

疗废物处置厂;环境管理的范围是指环保系统内相关业务部门管理工作和环保系统自身建设等方面情况。 按照统计指标特性将各类污染源指标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基本信息指标、台帐指标、治理设施及运行情况指标和污染物产排情况指标。其中,污染物产排情况指标和治理设施及运行情况指标是核心指标,是环境保护部门参与宏观决策、反映环境规划和治理成效的指标;基本信息指标和台帐指标是为了支撑及核实核心指标准确性的辅助指标。 “十二五”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 图1 “十二五”环境统计指标体系框架结构 2、“十二五”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1)环境统计年报指标体系 “十二五”环境统计指标体系 季报及快报 年报指标体系 工业源 城镇生活源 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农业源 环境管理 污水处理厂 国家重点监控工业企业 机动车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

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测绘在实现数字化转型后,正在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地理信息综合服务正在成为现代测绘工作的主要内容。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做出的战略部署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为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期间测绘地理信息发展的方向、重点和主要任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和《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推动测绘地理信息科学发展 (一)“十一五”期间发展成效显著。“十一五”是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取得新跨越、新突破、新成就的五年,是上层次、上水平、上台阶的五年,是作用大彰显、地位大提高、影响大提升的五年,在诸多领域有重大创举和重要突破,为测绘地理信息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突破。测绘基准现代化建设积极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及应用实现跨越。一些重要的地理信息资源首次实现对全部陆地国土的覆盖,基础地理信息数

据库成为测绘成果的主要形式。数字城市建设顺利推进,试点和推广城市已达130个,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公众版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开通并产生重要影响。 测绘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取得系列成果。测绘科技自主创新取得新进展,尤其是在低空航测遥感系统、数字航空摄影仪(SWDC)、机载合成孔径雷达(SAR)、数字摄影测量网格(DPGrid)、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一体化测图系统(PixelGrid)等先进测绘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方面成效明显。资源三号卫星进入研制阶段。以无人机航空摄影装备为代表的地理信息航空遥感获取能力建设开始起步。地理信息数据处理能力持续增强,测绘成果档案存储与服务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中国测绘创新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全体测绘人53年的梦想得以实现。 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不断深化。测绘地理信息对科学管理决策、重大战略实施、重大工程建设以及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保障能力日益提升,服务效果日益彰显。尤其是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灾害应急救灾和灾后重建,新疆、西藏等地应急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重大影响。 地理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国家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在北京开工建设,湖北和黑龙江等地的地理信息产业园建设稳步

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为推进“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事业的科学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制定本规划。 一、环境形势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十一五”期间,国家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在认识、政策、体制和能力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12.45%、14.29%,超额完成减排任务。污染治理设施快速发展,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2%,火电脱硫装机比重由12%提高到82.6%。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全面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不断深化,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于Ⅲ类的比重提高到51.9%,全国城市空气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26.3%。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生态保护切实加强,核与辐射安全可控,全社会环境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参与程度进一步提高,“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和重点任务全面完成。 当前,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矛盾凸显,压力继续加大。一些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农村环境污染加剧,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土壤、地下水等污染显现。部分地区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核与辐射安全风险增加。人民群众环境诉求不断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数量居高不下,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压力不断加大。环境保护法制尚不完善,投入仍然不足,执法力量薄弱,监管能力相对滞后。同时,随着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能源消费总量不断上升,污染物产生量将继续增加,经济增长的环境约束日趋强化。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能力建设,深化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努力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强化保护。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环保惠民,促进和谐。坚持以人为本,将喝上干净水、呼吸清洁空气、吃上放心食物等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逐步实现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从源头预防,把环境保护贯穿于规划、建设、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治污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坚持将解决全局性、普遍性环境问题与集中力量解决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环境问题相结合,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

城市供水安全“十二五”规划基础数据内容

城市供水安全“十二五”规划基础数据内容 第一部分文字资料 一、城市概况 1、正阳县地处淮北平原,南连罗山、信阳;东邻新蔡、息县;北靠汝南、平舆;西与确山接壤;东西长64.5km;南北57km;县城面积1903km2;全县直辖22个乡镇。 2、人口规模、县城区域面积 2010年全县城总人口77万人,县城城镇人口17.4万人,县城城镇化水平22.6%。 3、水资源介绍 正阳县城区水资源并不丰富,但目前仍采取深层地下水的开采。 4、规划 正阳县城市总体规划区范围:包括正阳县真阳镇慎水乡行政区规划范围,到2015年城市规划区域面积11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为19.6万人。 正阳县产业积聚区原位于正阳县城西南方向,产业积聚规划面积为11平方公里。 目前产业积聚区无给水工程,产业积聚区给水工程需铺设DN100mm-----DN500mm共计总长40km的供水管网。 二、城市供水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水源地

1、水源现状 目前采取深井直供方式供水正阳县县城区共有12眼深水井,分部在县城区域不同位置。水质检测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2、存在问题 正阳县供水管网建立的比较早,制水成本高,供水设备及供水管网老化,漏水严重维修费用高,人员工资低。 (二)、水厂供水现状(二次供水) 1、无 2、自备水规模县城区域内县招待所县城农委宾馆等40多家及单位使用自备井供水。 3、存在问题县自来水公司因资金缺口无能力改造、扩建延伸及新铺设供水管网。 (三)、供水管网 1、供水管网现状 ①管径DN100mm至DN300mm 不等 ②管材球墨铸铁管、钢管、PVC管材、PE管材 ③水压管网水压2.0左右 ④管网漏失率水损40% ⑤存在问题原铺设管网存在超期服役,水压低漏失率严重,高层住宅个人采取加压形式用水。

《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定性和定量分析

请各科室、站、队将资料收集后报给综合科,最迟在3月25日下班前。谢谢各位啦。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需收集数据 一、规划目标指标 注1:分年度填报2010-2013年数据 注2:各年排放量包括工业、城镇生活、农业源排放量。 注3: 2010年排放量数据,根据2010年,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结果的核定情况填写。2、氨氮排放总量(万吨)(定量) (减排科) 3、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万吨)(定量)(减排科)

注1:调整方案参见《关于印发国家地表水、环境空气监测网(地级以上城市)设置方案的通知》(环发[2012]42号)。 注2:对于2013年水质为劣Ⅴ类的地表水国控断面,提供该断面2010年至2013年4年监测数据.为新增断面,提供2012年、2013年2年浓度数据。 6、七大水系国控断面水质好于Ⅲ类的比例(%)(监测站) 注1:调整方案参见《关于印发国家地表水、环境空气监测网(地级以上城市)设置方案的通知》(环发[2012]42号); 注2:对于七大水系内2013年水质劣于Ⅲ类的地表水国控断面,提供该断面2010年至2013年3年监测数据,如为新增断面,提供2012年、2013年2年浓度数据。 7、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比例(%)(监测站) 注1:SO2、NO2、PM10、PM2.5栏填写相应年份的年均浓度。 注2:未开展PM2.5监测工作的,可不填写“PM2.5”一栏。 2)分年度(2011-2013)评价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 2013年,已执行新标准的区县,按照新、老标准分别评价达标比例 二、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 1、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开展情况(定量)(减排科)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门 注:“企业名称”:对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填写 名单详见:《关于下达2011年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的通知》(工信部产业[2011]161号),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科学发展贯穿规划纲要 张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政策导向、发展目标,以及重点任务,都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尤其是把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力求做到长短结合,既衔接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的各项政策、举措,以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也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纲要中尽量体现扩大内需的导向,把扩大内需作为一个长期的方针和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坚持了民生优先的原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改革,把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 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和重点,涉及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九个方面。“无论东部,还是西部,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政府都要提供同样水平的公共服务。” “十二五”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发展同步 徐宪平介绍,“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出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这“两个同步”的导向提出以后,已经产生了重要的效应。徐宪平举例说,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仅一个省提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最终结果是有三个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目前,“十二五”地方规划中,提出居民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的有5个省,提出“完全同步”有19个省,提出“基本同步”的有5个省市。“从‘十一五’的1个,到‘十二五’的29个,相信执行的效果会更好。” “十二五”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年均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即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和创业的规模,特别是要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提出5年年均要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要转移农村劳动力800万人。 为提高住房保障的水平,未来5年,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其中今年1000万套,明年1000万套,后面3年还有1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对于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廉租房,实行廉租房制度。对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公共租赁住房保障。 “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城乡社保全覆盖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今后的五年新

工信部_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2016〕412号_20161218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是21世纪的“钻石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全面推进大数据发展,加快建设数据强国。“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时期,全球新一代信息产业处于加速变革期,大数据技术和应用处于创新突破期,国内市场需求处于爆发期,我国大数据产业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抢抓机遇,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对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民生公共服务、促进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有重大意义。为推动我国大数据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入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落实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编制本规划。 一、我国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基础 大数据产业指以数据生产、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相关经济活动,包括数据资源建设、大数据软硬件产品的开发、销售和租赁活动,以及相关信息技术服务。 “十二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迅速壮大,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经济日益繁荣,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技术创新取得了明显突破,应用势头良好,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信息化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对数据资源的采集、挖掘和应用水平不断深化。政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国面向公众

的政府网站达8.4万个。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展开,“十二五”期间近300个城市进行了智慧城市试点。两化融合发展进程不断深入,正进入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信息消费蓬勃发展,网民数量超过7亿,移动电话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3亿,均居世界第一。月度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835M。政府部门、互联网企业、大型集团企业积累沉淀了大量的数据资源。我国已成为产生和积累数据量最大、数据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大数据技术创新取得明显突破。在软硬件方面,国内骨干软硬件企业陆续推出自主研发的大数据基础平台产品,一批信息服务企业面向特定领域研发数据分析工具,提供创新型数据服务。在平台建设方面,互联网龙头企业服务器单集群规模达到上万台,具备建设和运维超大规模大数据平台的技术实力。在智能分析方面,部分企业积极布局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在语音识别、图像理解、文本挖掘等方面抢占技术制高点。在开源技术方面,我国对国际大数据开源软件社区的贡献不断增大。 大数据应用推进势头良好。大数据在互联网服务中得到广泛应用,大幅度提升网络社交、电商、广告、搜索等服务的个性化和智能化水平,催生共享经济等数据驱动的新兴业态。大数据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驱动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变革,推动制造业向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电信、金融、交通等行业利用已积累的丰富数据资源,积极探索客户细分、风险防控、信用评价等应用,加快服务优化、业务创新和产业升级步伐。 大数据产业体系初具雏形。2015年,我国信息产业收入达到17.1万亿元,比2010年进入“十二五”前翻了一番。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4.3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大型数据中心向绿色化、集约化发展,跨地区经营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业务的企业达到 295家。云计算服务逐渐成熟,主要云计算平台的数据处理规模已跻身世界前列,为大数据提供强大的计算存储

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

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 前言 (1) 一、现状与问题 (4) (一)发展现状 (4) (二)主要问题 (7) 二、形势与需求 (8) (一)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将日益显著 (8) (二)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新的要求 (9) (三)公众对环境监测基本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 (9) (四)环境监测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面临着新的形势 (10) 三、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10) (一)指导思想 (10) (二)基本原则 (10) (三)规划目标 (11) 四、主要任务 (13) (一)围绕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和公众需求,加强环境质量监督考核与信息公开 (13) (二)围绕国家环境保护重点任务和管理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14) (三)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和国家环境监督需要,提升环境监测整体水平 (23) 五、重点工程 (26) (一)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工程 (26) (二)环境监测运行保障工程 (32) (三)环境监测人才建设工程 (32) 六、保障措施 (33)

(一)健全法规,完善制度 (33) (二)创新体制,理顺机制 (33) (三)加大投入,保障经费 (33) (四)重视人才,提升素质 (33) (五)加强科研,强化支撑 (34) 前言 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取环境监测数据,客观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各类潜在的环境问题,及时响应突发环境事件。环境监测是各级人民政府履行环境保护职能、开展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人民政府监视环境状况变化、考核环境保护工作成效、实施环境质量监督的重要基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组织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是各级人民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的重要内容,是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法定职责。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十分关心环境监测事业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环境保护工作要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温家宝总理要求"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趋势,准确预警各类突发环境事件"。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把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列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明确要求"加强环境监测,定期公布环境状况信息"。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1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完善环境保护科技和经济政策,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县县具备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和环境监测评估能力",明确了未来五年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所需资料清单

xxx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5-2030) 资料清单 环保局: 收集近5年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SO2、NO2、PM10、PM2.5、CO、O3),大气监测站位图;水环境质量;地表水地下水的监测资料,监测图;噪声环境质量,监测站位图;区域环境噪声(工业区噪声、居住区噪声、商业区噪声、文教区噪声)及交通干线噪声监测资料;近5年的xxx环境质量报告书。 xxx主要污染源分布现状,各污染源的分布图;主要工矿企业的排污资料;各单位危险固废产生量、处理量;工业固废排放总量年度计划,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统计;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年度计划(SO2,烟尘,粉尘,COD,氨氮);十二五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削减目标责任书,主要污染物削减途径(总量控制与减排计划);xxx环境功能区划;xxx生态功能区划。 大型项目的环评资料(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工程和环评报告);各企业环评执行情况及环保验收情况;环评审批情况。 自然保护区规划报告(现有的及规划建设的)及图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环境污染控制目标及控制工程建设项目(包括大气、水、噪声、固废);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报告;xxx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近五年的环保工作总结及2016年工作计划;环境宣传教育材料及工作实施方案;群众来信来访、热线电话情况,人大代表建议、政

协委员提案的受理、登记、督办和反馈情况。 计划取缔关停企业名录;环境管理队伍建设情况;近五年来xxx 企业监管情况总结;12369环保热线日常管理情况;排污费的征收情况;污染防治设施的现场监督情况;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情况;环境检测网络标准化建设规划。 关于法规方面的制定或执行情况总结;未来的计划安排。 园区近5年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资料;园区近5年的xxx环境质量报告书;园区主要污染源统计资料;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报告;园区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及“十三五”规划;十二五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削减目标责任书,主要污染物削减途径(总量控制与减排计划)。 节能、环保、生态保护、工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十二五、十三五)。 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建设实施方案或建设规划(十二五、十三五)。 各园区年、项目验收报告产审核工作的报告。 城区内重点企业的环评、环保规划、清洁生产报告、项目验收报告。 热电厂(能源梯级利用;炉灰、炉渣制建材项目;生物质热电余热大棚;蒸汽管网铺设等)相关项目等项目立项书、科研、初设、实施方案、项目验收报告等。 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涉及指标:(规划基准年2014年)空气污染指数<100的天数超过275天;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交通干线噪声平

(完整版)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是21世纪的“钻石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全面推进大数据发展,加快建设数据强国。“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时期,全球新一代信息产业处于加速变革期,大数据技术和应用处于创新突破期,国内市场需求处于爆发期,我国大数据产业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抢抓机遇,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对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民生公共服务、促进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有重大意义。为推动我国大数据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入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落实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编制本规划。 一、我国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基础 大数据产业指以数据生产、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相关经济活动,包括数据资源建设、大数据软硬件产品的开发、销售和租赁活动,以及相关信息技术服务。 “十二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迅速壮大,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经济日益繁荣,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技术创新取得了明显突破,

应用势头良好,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信息化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对数据资源的采集、挖掘和应用水平不断深化。政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国面向公众的政府网站达8.4万个。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展开,“十二五”期间近300个城市进行了智慧城市试点。两化融合发展进程不断深入,正进入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信息消费蓬勃发展,网民数量超过7亿,移动电话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3亿,均居世界第一。月度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835M。政府部门、互联网企业、大型集团企业积累沉淀了大量的数据资源。我国已成为产生和积累数据量最大、数据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大数据技术创新取得明显突破。在软硬件方面,国内骨干软硬件企业陆续推出自主研发的大数据基础平台产品,一批信息服务企业面向特定领域研发数据分析工具,提供创新型数据服务。在平台建设方面,互联网龙头企业服务器单集群规模达到上万台,具备建设和运维超大规模大数据平台的技术实力。在智能分析方面,部分企业积极布局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在语音识别、图像理解、文本挖掘等方面抢占技术制高点。在开源技术方面,我国对国际大数据开源软件社区的贡献不断增大。

2016至2020年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

2016至2020年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 一、“十二五”环保规划回顾总结 1.“十二五”期间环保工作评估 “十二五”期间,XX 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污染物减排取得实效,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动工建设,环境能力建设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核与辐射管理合法规范,生态环境得到较好保护,大部分地区的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县城空气质量和部分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主要体现在: ①染防治成效显著。 ①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十二五”期间,主要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治理。先后完成了XXXX 发电有限公司、XXXX 发电有限公司脱硫工程,XXXXXX 化肥股份有限公司、XXXX 化工有限公司废水治理工程,XX 煤业有限公司、XXXX 煤矿废水深度处理工程,XX 纸业造纸废水处理工程,XX 针织纺织废水处理工程,XX 实业、XX 养殖废水处理工程等一批重点治理工程的建设。完成工

业污染源治理投资XXXXXX 万元。 ②对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实行了综合整治。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全县对水泥、采煤、矽砂、造纸、非煤矿山行业进行整治,淘汰、关闭了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企业。“十二五”期间关闭了X 家6.6 万吨小水泥企业及一条8.8 万吨水泥生产线;关闭了X 家3 万吨以下小煤矿;关闭了X 家小造纸企业;关闭了X 家3×0.2 万千瓦时煤矸石发电厂;关闭了X 家小矽砂厂;关闭了X 家地条钢厂;对石膏、磷矿非煤矿山采区进行了有效整合。 ③对重点区域进行了重点防治。特别是对XX 镇城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XX 江流域进行了重点防治。县政府发布了《加强县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的通告》和《加强县城烟尘控制区管理的通告》。对县城饮用水源保护区实行巡查制度,对饮用水水质中特征污染物砷进行周监测报告制度,严防饮用水安全事故发生。禁止城区新建1 蒸吨以下锅炉,县级财政拨付专项治理资金,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到2015 年底,县城区内窑炉由2010 年12 台减少到2 台,锅炉由2010 年39 台减少到13 台,其中5 台已改烧燃气,现有茶水炉全部使用型煤和木柴,大灶全部拆除。对县城各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进行集中收集送XX 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处理,全县医疗垃

县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终期评估报告

县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终期评估报告

目录 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评估由来.............................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评估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评估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 评估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 评估时间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 评估编制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规划实施总体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秀山县环保”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国家、市级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对本地区的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秀山县实施”十二五”环保规划的情况及总体成效错误!未定义书签。 2.4 秀山县”十二五”环保规划终期评估工作组织安排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3 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情况评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完成情况及数据来源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的实施成效...........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二五规划解读(独家整理版)

十二五”规划解读:构建创新型国家呼之欲出 2010年10月28日 20:44:24 来源:东北网【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备受海内外关注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今晚发布。通读之下,可以看出,中国决策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呼之欲出。 在本月18日中共中央五中全会闭幕当天,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意义,并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作为中国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主攻产业。 总理温家宝刚刚开过五中全会不久,就到武汉考察。他听取武汉重型机床集团公司负责人“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的汇报后,意有所指地加了一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所有这些,均可视为中国决策层构建创新型国家的企图心。 今天公布的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共有十二个部分,涉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皆可看出经济转型创新的主旨。 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中,中共中央明确表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中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