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浅论孟子的人格修养

摘要: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发展过程中,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人生哲学,在他自己创立的仁政说、性善论、天人合一观和心性修养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养浩然之气说”是关于人格修养的著名理论,成为中华名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它对于塑造高尚的人格和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以及培养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产生过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为子孙后代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激励他们为崇高的理想而坚定自己的意志,不断地超越自我,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将从“浩然之气”的特征,蓄养“浩然之气”的方法以及“浩然之气”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三方面对孟子的人格修养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浩然之气”

关键词孟子浩然之气特征现实意义

公孙丑问孟子:“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公孙丑问孟子:“先生擅长哪一方面?”孟子说:“我善于知悉别人的言辞,也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公孙丑又问道:“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说:“难以说清楚的呀。它作为一种气,最广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去伤害它,它就会充满天地四方之间。这种气,必须与义与道相配合;没有义与道,它就会软弱无力了。这种气是正义的日积月累所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行为有一点亏心之处,气就软弱无力了。”这里的气实际上是一种自身内在涵养的提高和道德素质的修炼所体现出来的气质,从这一段话中可以总结出孟子的“浩然之气”具有“至大”、“至刚”的特征,“至大”是对个体渺小的超越,“至刚”则是对自身意志力薄弱的克服,“浩然之气”的养成是建立在“义”和“道”的基础上的,在蓄积“浩然之气”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坚持崇高的志向追求,有意识的在逆境中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磨练自己的意志,要经得住诱惑,静得下心,才能够最终达到孟子“浩然之气”的人格境界。

一、孟子“浩然之气”的特征

1、“至大”的特征——对自身渺小的超越精神

人生在世,面对茫茫无际的宇宙,瞬息万变的社会,常常会感到个体的卑微和渺小,这种情感积淀在人的心理结构中,就会形成人类的自卑意识,孟子的“浩然之气”实际上是希望通过修炼使个体达到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从而彻底摆脱人类意识中的自卑感。孟子认为“浩然之气”一旦养成便可以变得广大,这种广大即是对个体的一种超越,在孟子看来,“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是对每个个体的自由意识和自主价值的终极肯定。“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1】按照孟子的观点,真正的豪杰之士,是没有领袖人物出现也能奋发有为的人。孟子所谓“兴”,不一定非指改天换地、改朝换代的大事,也不一定要求个个都去做那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而主要是指精神方面的奋发有为,乐观向上。说到底,就是要求大家自强不息,不要以“不能”为借口,这也不为,那也不为,只会阻断自己向前迈进的脚步,只要人人积极进取,个个都是“文王”。孟子正是用浩然之气来武装自己,通过内在气质的修炼以及外在道德的提高,使自己的的人格不断完善,最终获得“亚圣”的称号。

2、“至刚”的特征——对个体意志懦弱的超越

对于超越自己的懦弱,坚定意志的重要性在《周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得载物。”说的是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只有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孟子也曾说过“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2】可见人在确定自己的目标后,应该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以及坚定的信念,而不能一曝十寒,半途而废。我们在奋斗的过程往往会因为承受不住时间的考验和淫言邪辞的诱惑,克服不了自身的意志的薄弱,缺乏坚定的毅力和持久的耐心,而使成功中途夭折。孟子的“浩然之气”作为人的意志和信念的高度集中和凝聚,它能使人养成一种顽强的意志,大无畏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性格,从而克服人性的懒惰、懦弱,实现人生的理想。

二、蓄积“浩然之气”的方法

1、要持志养气,坚持崇高的志向追求

在培养“浩然之气”的过程中,对于志的重要性,孟子亦有过卓有见地的论述。齐国王子垫问孟子:“士何事?”孟子回答说:“尚志”又问:“何谓尚志?”孟子又说:“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人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2】这就是说要使自己的志向高尚,就必须行仁义。孟子认为,做一个推行仁义的仁人志士,就是读书人应该树立高尚的志向,孟子把持志与养气密切相联,他指出:“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

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勿暴其气。”【3】这里的“志”是指理想、信念和意志;“气”则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是一种情绪和情感。“志”统帅“气”,决定“气”的境界。有志之人“三更灯火五更鸡”,耐得住灯下“十年寒窗苦”,最后往往成就一番事业。无志之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往往会缺乏坚持下去的毅力。毛泽东求学时虽“身无分文”,但“心忧天下”,周恩来少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正是有了远大的志向作引导,他们不怕艰难险阻,引领中国人民走出被压迫的深渊,走向了独立和富强。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到当下的平凡穷困,要着眼长远,立长久目标,一个人只有追求更高的目标,他的能力才能发展得更快,对社会也就更有益。因此我们要树立崇高的志向,注重培养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使自己在正确理念指导下,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孟子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继承了孔子“立志”的思想,,鼓励人们张扬自我,勇于进取,树立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念,对人们修养德行,淬砺功夫,立志成材具有深远的影响。

2、要“动心忍性”,有意识地在逆境中磨砺意志;

孟子认为人应该做到“动心忍性”才能成就大事业,他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个人只有经历了挫折苦难的磨砺,才能使心志得到得到锻炼并养成坚忍的性格,由此增加他所缺少的才干。对此孟子还举出了许多圣贤的实例来说明成功的人都是在生活的磨砺下不断成长,克服困境最终使自己得以蜕变。孟子十分注重逆境对人锻炼的重要性,他曾说过:“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可见逆境正是磨砺意志,提升能力的基础。清代人石成金《传家宝》说:“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弗兰西斯·培根说:“顺臣境最易见败行,逆境最可见美德。” 说到底,都是“生于忧患”。所以不要悲叹出身贫寒低微,不要抱怨遭人排挤。要感谢命运,感谢困难,甚至,感谢你的敌人。正是因为这些挫折困难才使你的心灵更加的强大,能够从容的承担和面对更大的挑战和痛苦,并且在磨练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学会抹去自己不合时宜的棱角,增添一份成熟和稳重的气质,从而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充分的发展。王勃曾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贫困艰苦能激发有志者的斗志,不为现实所扼,立志摆脱困境,实现理想。

3、、要“存心养性”,就是要清心寡欲。

孟子认为,必须“存心养性”,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

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1】一个人无论寿命长短,只有修身养性才能安身立命,而修身养性就是保存他的善心,培养他自身固有的善性,这样,才能应对命运的种种挑战。然而善良本性的保存又需要依靠一颗淡泊宁静的心。孟子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的思想。“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4】他认为,人心本善端的丧失,全在于外界物欲的引诱,当人为物欲所蒙蔽时,就会失其本心,贪图享乐,玩物丧志而堕落灭亡 ,即“欲少则仁心存,欲多则人心亡”;反之当人真正从物欲中解脱出来,就会找回本心,虽艰苦也能励精图治,矢志奋斗而发展壮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试想一下,一个人不去追求锦衣玉食的大富也不追求权势熏天的大贵,胸怀坦荡,光明磊落,,那么他还有什么事情是没有勇气做到的呢?所以存心养性首先需从减少物欲,节制欲望开始,但寡欲并不等于禁欲或绝欲,而是合理节制欲望,以保证身心的健康发展。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如果私心杂念太多,非分之想太杂,当你求之不得时,就会产生忧愁、悲伤,为之思虑过度而伤神至病。保持“清心寡欲”的目的就是让心灵清正恬静,不作非分的妄想。

三、“浩然之气”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孟子关于塑造理想人格的“浩然之气”说被社会不断的改造、丰富和发展。为历代的有识之士所学习,从而长期的影响中国人的人格修养和自我塑造,培养了一大批为崇高理想和信念献身的优秀人士,具有强大生命力。“浩然之气”能够使人增强对自身的认同和信心,引导人们树立远大的志向,不断地在社会生活中磨砺意志,超越自我,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能提升整个社会的正气,弘扬社会主义正义的主旋律,防止社会腐败的滋生和蔓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加强两个文明建设以及实现人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四、结语

孟子一生十分重视人的精神境界的培养和提升,他的“人格”论影响深远。他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认为人格的重要远远高于财富、权力、地位。主张做人要做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这些理论弥补了孔子人生哲学上的不足,对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今日的精神文明建设亦有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激励了无数的志士,诚如冯友兰先生所说:“懂得了这个词汇,才可以懂得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精神。”【5】孟子的“浩然之气”是中华民族人格修养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孟子,《孟子.尽心上》

【2】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14页【3】孟子,《孟子﹒公孙丑上》

【4】孟子,《尽心下》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课例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课例 叶丹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选自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中第二单元《孟子》专题中的第六课,选其中的第一、二个选文为主要内容,是第二课时。课本是按不同的主题将孟子的文章进行整合编排而成的,而这节课的主题就是孟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养气学说。现在教育说提倡的是学以致用,不仅要了解孟子的思想,更要通过了解孟子的思想,通过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自己立身处世的借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把握孟子“浩然正气”以及“大丈夫”思想的基本内涵。 (2)引导学生探索普通人身上的浩然之气,并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培养自身的浩然之气。 2.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的基础上,分别分析第一、二个选文,从而揭示问题本质,最后联系实际,找到课堂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做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浩然正气与大丈夫思想的基本内涵,以及本质上的相似之处。引导学生,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浩然之气,培养他们自身的这种浩然之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浩然正气与大丈夫思想的基本内涵,以及本质上的相似之处。引导学生,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浩然之气,从而引导他们培养自身的这种浩然之气。 四、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自由阐述法、启发质疑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运用多媒体展示文天祥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谈谈什么是浩然之气。(只言片语即可)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揭示其实我们现在一直说的这种“浩然之气”的首倡者就是我们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孟子,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孟子是如何来阐述这个浩然之气的。通过从我们身边常用词汇来究其本源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孟子的浩然之气与春秋贵族精神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03170827.html, 孟子的浩然之气与春秋贵族精神 作者:李莹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07期 摘要:浩然之气是孟子人性论,义利观等哲学思想之外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格修养思想。关于孟子浩然之气的解说,历来纷纭复杂,揭开气的神秘性,孟子的浩然正气,主要表现为对人格独立与自尊的追求,这种浩然正气的产生,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与春秋社会盛行的贵族精神一脉相承,并成为后世仁人志士的人生信仰,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气节,对现在仍然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浩然正气;产生;贵族精神;影响 “养浩然之气”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因孟子对这一思想的阐发并不是很明晰,故后世对此一直是众说纷纭。后世对于孟子浩然正气的研究,数不胜数,但往往把它从社会大背景中提取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进行研究。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不能离开它所处的社会环境。孟子生活的时代社会动乱,西周时期的礼仪规则被人们随意践踏,养士风气盛行,游说之士总是仰承君王的鼻息,以此来取得个人的功名利禄,这对孟子来说,是相当不耻的,于是它提出了所谓的浩然正气,提出了对人格独立与尊严的追求。这种浩然正气的产生,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与春秋社会盛行的贵族精神一脉相承,并成为后世仁人志士的人生信仰,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气节。 一、浩然正气的产生与含义 孟子生活的时代,养士风气盛行,游说之士总是仰承君王的鼻息,或者诸侯的喜怒,以此来取得个人的功名利禄,从而谋生。这种做法孟子是非常不耻的。孟子强调卓然自立,不为外在的权势与地位所屈。孟子要做的,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里要从孟子的心性上去理解,《孟子·尽心上》:“尽 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所以“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在这里只是一个比喻,有道之人,心容天下,天下即是他的家,其心正,可为天下范,其行不逾矩,天下都是他的路。也就是说“行得正,坐得直。”所以在面对至高无上的君王,他敢无视君主,刚正直言,以一种不屈不挠的气度,坚决地捍卫人的尊严和独立。孟子一生可以说是不得志的,但依附于君王而获取荣华富贵,对孟子来说,“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所以孟子全书所说的,都是古今不移的大经大法,都是正面文章,他决不肯说侧面的阿谀奉承之词。 孟子强调坚守自己人格上的尊严和独立,提出了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记载了“浩然正气”的最早出处。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在孟子门下学习的公孙丑曾问孟子:先生之所长表现在哪些方面?孟子将自己的特点概括为两条:一是知言,即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辞;二是善养浩然之气,即培养自己内在的道德境界。那么“何谓浩然之气?”孟子回答:“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

高三话题作文:关于汉字之美的作文900字.doc

高三话题作文:关于汉字之美的作文900 字 走在街边,我们总可见到这样的情景:音像店中,那轰鸣的音响中传 出的始终是那节奏感极强的英文歌,人们也如过江之鲫般涌向英文歌 专卖区,而那零落的、稀疏的民乐 CD盒上却满布着灰尘。 每每看到这种情景,我心里便涌出一股酸楚:“汉语真的走向衰落了吗?”大开的国门给我们带来了繁荣的经济,而那外来的语言也 似潮水般涌入了年轻人的大脑,淹没了大街小巷。于是少了那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多的是一份沉重的哀思 在我印象中,汉语是多么的美丽啊!“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用她那独特的婀娜带着江南的清香,伴着燕语呢喃飘入 人们梦中,使那梦境亦真亦幻,氤氲的水汽打湿人们的易感动的心, 何其妙哉!又或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的清新与明媚如同春日的黄莺穿柳,白鹭登天,将轻灵投向 那一如水洗的碧空,也如同独上高楼的青涩江南女子,将一眼隐隐的 凄怨化为一汪美丽的池水,滋润、迷醉了五千年的华夏古国!这是多 么的令人心向往之。 汉语也是神奇的。某位作家曾写过一篇名为《施氏食狮史》的文言短文。内容浅显,但据说通篇文字只有一个读音“ shi ”( 当然,音调不同 ) ,这实在令人惊叹。也许,世界上也只有汉语能做到呢? 不过,我们拥有着这样一笔巨大的财富,却为何要弃之不顾,而去追寻其他民族的语言呢?每个国家的人都会说:“我们的语言是世 上最美妙的语言!”唯独那些不可理喻的崇洋者疯狂地攻击着自己的 母语,着实令人费解。 德国有这样的规定:演讲者在发表演说时必须使用德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学习英语,本是为了方便与外国友人沟通, 而我们甚至连面对同胞时也讲英文,这是为哪般呢?百年前,中国被 武力奴役,不想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却被语言奴役

我和什么的故事作文

我和什么的故事作文 我和什么的>故事作文(一) 我从小时候就看过很多书。但是呀,都是没有字的书,或者是字很少的书本。我就想为什么大人能看有很多字的书呢?我就开始多认字。到了小学一年级,我认识了汉语拼音,我就看带汉语拼音的书。到三年级就是现在我就可以看全字的书籍了,还没拼音,而且书很厚,不像以前一样很薄! 我们家里有很多书。爸爸、妈妈有一墙的书籍,而我有两个小书架,书架上有漫画类的、学习类的、科学类的、儿童类的。我最喜欢的书是漫画书。书里的主人公很有趣,比如肥猫、刺头、多利和里娜……这类漫画书能告诉我关于宇宙、人体、动物等的知识,知道在火山爆发时怎样逃跑、在撒哈拉沙漠里怎样求生。在读书时我会不时的哈哈大笑起来,因为这类漫画书很好笑,比如:《大海历险记》中的一段,在大家晚上睡觉的时候,多利因晕船睡着后还在动来动去,爸爸正好转过身面对他,这时,多利突然放了一个大大的臭屁,还向爸爸踢了一脚。早晨的时候,里娜对多利说:“睡醒后就不晕了!”“我也是!”多利说。“爸爸,你的脸色好像很不好耶!”爸爸生气地对多利说:“臭小子,要不是被你踢……”这本漫画书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要有>勇气、毅力和智慧才是可以生存的圣经。 在我们的学校里有一个大图书馆,每天都有好多的学生去图书馆阅读,不光是学校,班级里也有一个图书角呢!我可以到图书馆阅读,也可以到图书角阅读。 书是我的好朋友,我要让读书成为我的生活方式之一。 我和什么的故事作文(二) 人人都有一个奶奶吧!今天,我就向你们介绍一下我的奶奶吧! 我的奶奶圆圆地脸蛋儿,一双大眼睛可明亮了,扁扁的鼻子下,一张大大的嘴。这就是奶奶的外貌。 告诉你们一个小小的秘密,我的奶奶很爱哭哦! 比如今天下午就发生了一件事。本来我正在做作业,突然,奶奶跑了过来,让我多穿点衣服,我说:“我不冷吗!我不要穿吗!”奶奶有点生气了,开始批评我,我的眼泪不由得流了出来,我拿出纸巾擦眼泪。奶奶虽然非常生气,但竟然也偷偷地抹起了眼泪。我一下子慌了,怎么办呢?怎么才能哄奶奶不哭呢? 这时,我灵机一动,把纸巾上的两个眼泪滴掏空,然后贴在窗户上,奶奶一看到,就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谁知她笑的时候,又在一边擦眼泪了! 我的奶奶就是一个哭也哭、笑也哭的人!她和我一样,眼泪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难怪妈妈常说老人也是“老小孩儿”。 我和什么的故事作文(三) 我脑海里的每一缕记忆的游丝都和我那心爱的书在一起,他牵着我的魂,饶着我的梦…… 小的时候,我就看连环画,稍大一点,妈妈就给我买带拼音的书,就这样,一直到了三年级,我就能自己随便看书了,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可能就在那时,我就与书结下了缘,从那以后,我就在知识的隧道里漫步。当然,每次和妈妈上街我都回在书店门前停下不走。 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上街,路过一个书店,我叫了一声“妈”就往书店走,妈妈怕我走丢了,也只得跟着我,到了书店,我看到一本书,是《三国演义》以前我听说过这

王泽鉴-清华-第一讲比较侵权法与人格权法

清华大学法学院 比较侵权法与人格权法(一) 王泽鉴教授(2009.9.21) Ⅰ.课程目的、内容及方法 Ⅱ.侵权法与损害补偿体系 壹、课程目的、内容及方法 一、课程目的 (一)侵权行为法(侵权法)及人格权法的重要性 1.风险社会与侵权法 风险社会、意外事故(accidents), mass tort 2.人格权的保护 3.权益的侵害及损害 (1)人身(person),财产权(property),财富(wealth,纯粹经济损失)(2)财产损害与精神损害(非财产损害) (二)中国大陆侵权行为法(侵权责任法)及人格权法的发展 1.现行规范体系 债权(84-93) 权利体系知识财产(94-99) 民法通则(1986)人身权(广义)(98-107) 一般规定(106-110) 民事责任合同(111-116) (1)立法侵权(117-133) 责任方式(134) 环境保护法(1989) 特别法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 产品质量法(2000)等 名誉(1993) 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解释精神损害赔偿(2001) (2)司法人身损害赔偿(2003) 法院判决

2.侵权责任法及人格权法的制定 (1)侵权责任法的制定 ①草案内容 ②比较法研究 (2)人格权法的制定 ①单独立法 ②与侵权法的关系 3.学说理论(学者)的贡献 ①较多的学者,丰富的研究成果 ②外国法介绍与比较法研究 ③侵权法教科书的数量远超德国 ④集体性研究的推动:欧洲法研究的借鉴 4.立法与学说的协力: ①立法前:重要问题的专题研究:立法理由书的撰写 ②立法后:注释工作 二、课程内容 (一)绪论 1.侵权法与人身损害补偿体系 2.侵权法、民法与宪法(基本权利、侵权法的宪法化) (二)比较法 3.比较法方法论的基本问题 4.Civil law(大陆法)与Common law (普通法);欧洲侵权法及美国侵 权法 (三)侵权法 5.一般侵权行为在比较法上的规范模式与侵权法草案规定:受保护利益 与违法性理论 6.受保护的权益(protected interests);二个比较法的研究课题: (1)Wrongful Birth and Wrongful Life

高中语文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③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④背诵经典文段。 2、过程与方法 ①小组合作探究。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②学生自主学习。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能通解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难不解处在课堂上交流,让其他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疑难。 ③加强诵读。对经典多加诵读,通其意,咏其韵,味其情,达其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 〖学习重点〗 理解涵咏“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 〖学习难点〗 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孟子》一书充满了一种凛然正气,这种正气对人们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就好像春风化雨一样。那么,相隔两千余年,再次捧读《孟子》,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修养有着哪些启示呢? 多媒体显示孟子图片及课题。(副标题:孟子的养气说) 多媒体显示学习流程图。(检查预习→通晓文意→具体研习→深入探究→吟咏背诵→课堂小结)

二、检查预习(未雨绸缪) 1、记字音 恶乎长不慊于心馁也揠苗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 2、识通假 不慊于心(惬) 而勿正(证) 无若宋人然(毋)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悯) 戒之曰(诫) 往之女家(汝) 曾益其所不能(增) 衡于虑(横) 法家拂士(弼) 3、思异义 今日病矣(疲累,倦困) 丈夫之冠也(男子) 无违夫子(丈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这个) 4、辨活用 以其外之也(名作动,把……看成心外之物) 丈夫之冠也(名作动,加冠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动,使……乱,使……改变,使……屈服)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动,使……困苦,使……受累,使……挨饿,使……受穷,使……混乱,使……惊动,使……坚韧) 人恒过(名作动,犯过错)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作名,内,外) 5、析句式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定语后置)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者矣(定语后置)

高中作文-以汉字之美为题的高中作文1000字5篇

以汉字之美为题的高中作文1000字5篇 '汉字之美,美在她那变幻莫测,极富音乐性的发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汉字之美为题的高中作文1000字5篇。 汉字,是炎黄子孙的标志,是中华文化的内涵与底蕴,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字。她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文字的魅力,还有文字背后的历史兴衰。不同年龄的人对文字的理解,或许也会不同吧! 孩童时期,对于我来说,汉字只是花花绿绿的小人书里那看不懂的方块,那图片旁的”配角”,但也正是如此,方块字是我对汉字的第一印象,这也为我今后对汉字的了解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上了小学,已经认识不少字的我,开始欣赏起每个汉字的总体布局和结构。我从”梦”字中看出了虚无缥缈;从”爱”字中看见了人类的各种情感;从”雨”字中仿佛来到一个下着淅淅沥沥的雨的美妙世界。我不禁被造字者的智慧所震撼,为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拍手叫好。 到了初中,光欣赏一个字已经不能满足我对汉字文化的欣赏。我渐渐地学会从诗句中领悟意境。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感受到李白那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不畏困难的精神;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中体会到孟浩然怀才不遇,抑郁愤懑的感情;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仿佛来到了一个白雪皑皑,放眼望去一片北国风光的世界。几个看似平凡的汉字组合在一起竟会形成一个如此优美的意境。 纵然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原本手工的书写正被电脑打字法一点点地取代;原本意境优美的汉字词语正被无厘头的网络用语所侵蚀;原本行云流水的诗句正在大众化的流行词的步步紧逼下走向消失。 汉字让我学会了欣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领悟到了汉字之美,让我体会到汉字给

我们带来心灵上的享受和洗濯。我们要尽我们所能保护汉字,不要让她永远消失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当我们与汉字来一次亲密接触时,我们的语言变得有深度内涵,心灵变得成熟哲理,这大概就是汉字之美吧! 汉字如月,有皎洁似银,也有朦胧如纱;汉字如画,有浓墨泼洒,也有淡笔轻描;汉字如歌,有轻吟浅唱,也有黄钟大吕。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更是中国的象征与骄傲。写好汉字,领略汉字之美,这是一种情怀。 看尽尘世繁华,不忘汉字之本。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用键盘代替了写字,在敲击键盘的声音中我们逐渐丢失了书写汉字的优良传统,以至于大多数人都是提笔忘字,明明会写这个字,拿起笔的瞬间却不会写了,这是多么可悲又可怕的现象。不要让汉字渐渐被遗忘,不要让汉字一次次的被消磨,不要让汉字与古人一起随风飘逝。 乐享山间明月,铭记汉字之美。“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汉字如月之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汉字似风之曲;“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汉字是夜之裳。正如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诗人不仅想要登上山的顶峰,更想登上人生的巅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诗人宁愿一死也不愿出卖国家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格。汉字完美的呈现了古诗词形式的优美与内含的深邃。 闲捧诗书与墨欢,传承汉字之韵。现在,越来越多的文化节目出现在银幕上,如《中国诗词大会》,各方选手在美轮美奂的唐诗宋词中徜徉留恋;又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全国各地的中学生书写着他们对于汉字的热爱与传承;还有《汉语桥》,参加比赛的选手都是外国人,全世界都在关注,学习着汉字。古不有汉字,万古如长夜。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更是世界文明的基石。传承汉字之韵,凝聚世界之情。

我与什么的故事作文优秀范文

我与“陌生人”的故事 初一(1)叶子萌 我是某国的一个重要机密人员。我的身上有着世人都想某得的秘密。在这些年的风风雨雨中,我逃亡着,奔跑着,惊恐着,没有一天安生日子。但是,在途中,我结交了一些莫逆之交。其中,有一个“陌生人”,我永远忘不了他。那次认识他,是在一场逃亡中…… 我不停的跑着,后面的杀手也紧跟着。绕过一条条灯火通明的大街,走投无路的我拐进了一条小巷。“啊!”,我不小心撞了一下墙,四处黑漆漆的,不有一点儿灯光;周围静悄悄的,我能听到我心跳不断加速的声音。呼吸随着气氛渐渐急促,我压着脚步慢慢挪移,额头上的冷汗像没关紧的水龙头,一滴又一滴,奔向地上,发出“滴滴”的声响。我赶忙止住汗,免得让背后的杀手听见。 突然,在一阵细微的脚步后,小巷拐角处隐隐约约泛着蓝光,没想到!带来的是几个熟悉又可怕的身影。 我立刻意识到了。“咚咚”心跳不断加快,霎时间,我愣住了,想起了以前生活中的种种,想起了父母亲教导我的话…… “吱吱”,在一堆不起眼的破箱子处,传出了声音,钻出了一个黑色衣服的人,我并不认识他,他捂住了我的嘴,并用手势示意自己不是坏人。然后,把我带到了只容得下两人的一个破箱子,紧接着传来的是一阵熟

悉的声音。“人呢?”“跑到别的地方去了。”“追!”那群杀手一直追寻着我。 等他们走了之后,黑衣人把我带了出来。一身黑,身材中等,脸上带着面具。开始,我小心提防着,在和他几句简谈后,我知道了他并不是我想象中的人。 我的身上突然出现了一点红光,黑衣人看到了,瞬间意识到了什么,立刻把我转过来,自己则在我前面。“砰!”,巨大声响响彻天际,“陌生人”身上的大口子,鲜血像决了堤的大坝一样,涌了出来。“有狙击手!”我这才意识到。狙击手意识自己歼灭失败,狼狈逃走了。“陌生人”捂着伤口,嘴里吐着鲜血,对我说了他临终前最后一句话,并示意我快跑,免得杀手听到声音后追过来。我摘下他的面具,是他! 我的泪水不断涌出来,“陌生人”则倒在血泊中,他的脸上带着笑容。我擦擦脸颊边的泪,带着希望,我走了…… 在那之后,我就再也没见到过他了。 现在,我当上国家重要政治人员,也是全国人民都喜欢的对象,因为我记住了“陌生人”,不,好兄弟临终前的一句话:“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当你看到了,遇见了,就应该拔刀相助。但,当别人也要回报你时,你就成陌生人,当做不认识他吧!” 我和书包的故事

人格与法人人格权

人格与法人人格权 [摘要]人格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罗马法时代被用做区分人与人的技术工具;在近代以及现代法律中,人格一词所指的应该是主体在法律上的一般的地位。然而,对于人格权来说,自然人享有是基于其自然伦理之属性,或者简言之即为“理性”及“尊严”;法人无“理性”及“尊严”可言,故法人享有人格权这一说法即有不妥之处。 [关键词]人格人格权法人人格权尊严 一、人格之内涵 “人格”这一概念产生于罗马法。罗马法上有三个关于人的概念,即“homo”、“caput”和“persona”。“homo”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不一定是权利义务的主体:“caput”的原意是指头颅或书籍的一章。在古罗马时代,户籍登记时,家长在登记册中占有一章,家属则名列其下,只有家长才具有权利能力,所以“caput”就被转借指权利义务主体,表示法律上的人格。而“persona”则表示某种身份,是从演员扮演角色所带的面具引申而来,面具可用以表示剧中的不同角色,“persona”也就用来指权利义务主体的各种身份。在罗马法时代,只有同时具备自由人、家长及罗马市民三种身份的人才具有人格,即只有同时具有这三重身份的人才能被叫做“caput”,才能成为交易之主体,而其他人,要么是奴隶,要么是从属者,要么是外邦人,都不具有罗马市民社会的主体资格。可见,在当时,人格这一概念带有明显的“组织社会身份制度的工具” 的特性,是一种一些人压迫另一些人的法律技术工具。之后,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将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的观念导入社会生活。法国大革命彻底打破了这之前的社会身份制。《人权宣言》第一条是这样规定的:“人们生来并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社会的差别只可以是基于共同的利益”,其中人权的主体是人(Homme)和市民(Citoyen),而非具有所谓“人格”(personnalité)的人。在《法国民法典》第八条明确规定:“所有法国人均享有私权”。从此,身份制在其它国家也逐渐被废止。既然在法律已经宣告天赋人权、人人平等,那么在法律之中再规定每个人的人格平等似乎有显多余。 在我国,有学者认为“人格”一词在法律上有三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权利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第二种含义是指作为权利主体法律资格的民事权利能力;第三种含义是指一种受法律保护的利益,包

孟子的浩然之气内涵

孟子对先秦气论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将儒家的仁学引入气论之中,突破了气一元论的抽象和概括,为气的内涵注入了伦理道德的因素。“气,体之充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虽然是在物质性的基础上来谈气,但他关注的焦点却不再是气的物质共性,而是精神之气内部的情况。任继愈先生说,孟子的“浩然之气”“不是本来存在于自然界的精气,而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培养出来的……所以它不是物质性的,而是一种主观精神心理状态。”(1)就孟子所讨论的气的实质而言,这一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孟子》一书中有关气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公孙丑上》,另外《告子上》、《尽心上》中也有所涉及。在《公孙丑上》中,孟子提出了“养浩然之气”的命题,何谓“浩然之气”,他从以下三个层面给予了说明: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这三个层面,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上面的问题。其言虽短,其义大哉!尝试论之。 在第一个层面中,孟子用形象化的语言给“浩然之气”定位。这种气至大至刚,顶天立地,非一般的气可比,而与之相对立的则是“馁也”的状态。按赵岐注,“馁也”的状态是指人若无浩然之气就会腹肠饥虚若馁饿一样。这种状态下,生命仍然存在,精神却是萎顿的。这里,孟子给精神之气划分了层次。在此之前,孟子谈到北宫黝、孟施舍、曾子的养勇时,已对他们的勇气进行过层级划分,北宫黝以以牙还牙为勇,“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孟施舍以无惧为勇,不管胜与不胜,勇往直前;曾子则以合义为勇:“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宿,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公孙丑上》)孟子认为,孟施舍之勇胜于北宫黝,而曾子之勇,胜于孟施舍。在孟子之前,人们虽然提到了很多具体的气,例如勇气、锐气、活气、血气等等,但却没有人对精神之气进行层次划分,孟子做这项工作的第一人。同时,这种气与《管子》中所说的精气也不相同。《管子》虽将精气与其他的气区别开来,但精气是构成万物的基础,“浩然之气”不是构成外物的基质,他与个体的心理人格紧密联系在一起。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体现的是壮美的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的人也是顶天立地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藤文公下》)而孟子本人正是这样的大丈夫。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处士横议,兼并战争如火如荼,他以道自任,具有“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公孙丑下》)的自负和自信;他游说各国君主,却毫无利禄之心、阿谀之态,常常搞得梁惠王、齐宣王等很尴尬;他对那些高门华屋、锦衣玉食的“大人”不屑一顾:“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尽心下》)这些都是他“浩然之气”人格美的具体体现。 第二个层面重在揭示“浩然之气”的内涵。这种“浩然之气”与义与道相配相生。赵岐注:“义谓仁义,可以立德之本也;道,无形而生于有形,舒之弥六合,卷之不盈握,包络天地,禀授群生者也。”这里的浩然之气不是一般的精神之气,而是与儒家的思想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离开儒家的仁义道德,也就无所谓浩然之气,所以孟子在“配义与道”之后特别指出“无是,馁也”。 “义与道”之所以对浩然之气起着巨大的规定作用,这是与儒家之志联系在一起的。在提出浩然之气前,孟子全面地、辩证地论述了志与气的关系。关于志气关

发现生活的美作文800字3篇

发现生活的美作文800字3篇 发现生活的美作文800字一: 著名的雕塑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美在我们身边,它无处不在,但很多人都像空气一样无视美的存在。 美,这个普通的名词,人们常常将它定义在外表上,像说某个姑娘长得很美,或某个景点很美,但在我认为人善良的心最美。但人们都给予了白眼和忽视。就拿洪战辉为例,他辛辛苦苦的带着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妹妹上大学,还得照顾自己的父亲。虽然他成为了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但恐怕会有更多的人在骂他,骂他多管闲事,人的天性本都是善良的,但也有很多人在龙蛇混杂的社会中蒙闭了双眼,从而不能发现身边的美。 我们身边并不缺少美。像2007感动中国人物钱学森,他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他放弃了美国为他提供的一切优厚条件,不顾重重阻碍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如今钱老已90多岁的高龄了,却还一直为祖国的科技建设献出自己最后的一点力量,几十多年了过去了,人们才想起这位早已年老力衰的功臣。 我认为美不止是用眼睛看的,还需用心去体会。我们要在心上睁开一双眼睛,去发现去寻找身边的美。 我认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

趣是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是美;顾炎武;“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是美。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且光发现不行,还要向其学习,向其效仿。让别人也了解这种美,让这个世界都充满美。让我们共同去体会,去发现身边的美! 发现生活的美作文800字二: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美。家里面井然有序,窗明几净,各种家什摆放错落有致,这是一种整洁的美;端庄秀丽,静谧可人,这是一种沉静的美;落落大方,清新自然,这是一种自信的美;平和洒脱,超然物外,这是一种闲适的美;粗犷豪放,不拘小节,这是一种大气的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天地自然之灵气铸就成了一种浑然天成的美,美得清秀而丰盈,是集自然之大成的一种超脱的境界。“小荷才露尖尖角”般的灵秀,使人摆脱俗气,过目难忘。这些叫人忘俗的天然之美,可能谁都会见过,只是大多忘记了欣赏,没有真正感到那种透视的美。 美的感觉存在于心中,很多时候无法用文字表述出来,很多美好的思绪在脑海中一闪即过,无法捕捉。美不是空谈,而是要去体验、去感受、去欣赏。 倘若说欣赏自然之美需要睿智和一双善于发现真谛的眼睛,那么欣赏人间真情,则需要有细腻的情感。在高速发达的现代社会,大多因生计而疲于奔波,身边的零散琐碎的事情往往被忽略了,渐渐地把日子过得淡然无味,一头雾水,不知道生活到底为了什么?“母亲啊,

关于人格、人格权问题的讨论(马俊驹)

关于人格、人格权问题的讨论 马俊驹 主持人:马俊驹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与人:张鹤清华大学法学院2003级博士生 蓝蓝清华大学法学院2003级博士生 赵克祥清华大学法学院2003级博士生 张翔清华大学法学院2003级博士生 记录人:张翔 地点:清华大学明理楼 时间:2003年12月1日 以下是清华大学法学院马俊驹教授与名下的2003级博士研究生,就“人格、人格权”问题进行讨论的记录整理,兹予发表仅作一家之言。其中不周之处,欢迎学界各位老师、同学指正。 这次讨论课所涉及的问题,经归纳后罗列如下: 一、从“人格”的历史演进,看“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 1、传统民法中“生物人”与“法律人格”的分离模式与“适格判断技术” 2、法国民法典中的法律人格基础 3、德国民法典中的法律人格基础 (1)“权利能力”概念产生的原因分析 (2)“权利能力”与“法律人格”的关系 (3)“行为能力”在法律人格塑造中的意义 4、关于“无财产,就无人格” 二、“人格权”概念辨析 1、德国民法典与瑞士民法典中,有人格权吗? 2、“人格权”等于“法律保护”? 3、“人格权”的客体,是“人格利益”吗? 4、什么是“人格权”? 5、传统民法中,“人的伦理价值”与“人”的关系 三、现代社会中,“人格权”概念兴起的原因 1、人的“基本伦理价值”与“扩张伦理价值” 2、德国“一般人格权”为什么是“权利”? 3、“人格商化”与“人格权”的概念 四、我国民法典人格权立法的模式选择 1、现代大陆法系民法人格保护的“二元模式”评析 2、建立统一的人格权制度所需要回答的理论问题 3、人格的可支配性:对于“自杀”、“安乐死”及“色情交易”的法律理解

以美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以美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篇一:以美为话题】 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明镜,静静的平铺着,好像时间也随之而停留,来欣赏着这一刻平静的美好;它虽无大海的雄伟壮勇,傲视天下的气势,但它仍然具有它那平凡的猗涟,给予你美的享受,它会使你内心平淡,没有喧器世俗的打扰,仿佛世间只剩下了你和它。 平凡也是一种美,我国古代又有几个皇帝愿意一生都呆在那四面高墙的皇城当中,他们又有几个不愿脱去一身的龙袍,平平淡淡的做一名布衣百姓,过着真正属于自己看似平凡其实不平凡的人生呢?我国东晋时期的大散文家诗人陶渊明,又何偿不是这样,他看透官场的黑暗,看破人心的险恶,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从此便隐居深山,做一个平凡的隐士,过着平凡的生活,生活在自己的人生准则当中,生活在自己的毕生追求当中,所以他才会发出这样的诗句“衣沾不足惜,但是愿无为。” 或许就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太不平凡了,所以他们生活在这么沉重的思想压力和精神压力下,往往会使他们痛苦,烦恼;郁闷。那还不如把自己的愿望定的平凡一些,实际一些,那时你不仅会轻松和坦然的面对眼前的一切,而且还会以你最好的一个状态去迎接每一次挑战并且交出你的最好的一份答卷。到那个时候,平凡的你会惊奇的发现自己并不平凡。 平凡使你平静,平凡使你坦然,平凡使你看淡一切,平凡使你心如止水,一颗平静的心伴你实现你的精神理想。那时候,平凡的你终会进放出不平凡的光辉!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美。家里面井然有序,窗明几净,各种家什摆放错落有致,这是一种整洁的美;端庄秀丽,静谧可人,这是一种沉静的美;落落大方,清新自然,这是一种自信的美;平和洒脱,超然物外,这是一种闲适的美;粗犷豪放,不拘小节,这是一种大气的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天地自然之灵气铸就成了一种浑然天成的美,美得清秀而丰盈,是集自然之大成的一种超脱的境界。“小荷才露尖尖角”般的灵秀,使人摆脱俗气,过 目难忘。这些叫人忘俗的天然之美,可能谁都会见过,只是大多忘记了欣赏,没有真正感到那种透视的美。 美的感觉存在于心中,很多时候无法用文字表述出来,很多美好的思绪在脑海中一闪即过,无法捕捉。美不是空谈,而是要去体验、去感受、去欣赏。 【篇二:遗忘的美】 街头,忙碌的人们,匆忙的走着,他们都没看见那块招牌创意的色彩;他们都没看见那位街头艺人个性的穿着、响亮的歌喉;他们都没发现,这世界有多美。他们常忘了,换季之

人格、人格权、权利能力

人格权与人格、权利能力 【引言】随着《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的陆续颁布,我国民法体系渐趋成形。目前立法和理论研究的重点已转移至人格权部分,理论界关于人格权是否独立编的争论已经是甚嚣尘上。对于人格权是否独立成成编,有大量的理论空洞需要解决。然而,从人格的起源、民法对主体用词的基本概念出发,对人格权与人格、权利能力之间的关系做一个历史与理论的考察,或许,我们对人格权的思考,将有一个新的角度与支点。 人格罗马法上的起源 研究人格权不可避免的要去弄清楚人格是什么,就如在讨论物权时必须把物弄明白,在讨论债权时得把债界定清楚一样。据我国罗马法学者周枏考证,罗马法上有三个关于人的概念①:生物意义上的人(homo)、被借用指权利义务主体的人(caput)、和借用指权利义务主体的各种身份的人(persona)。而要作为完全的权利义务主体,则需要有自由权、市民权和家长权。拥有这三者就有完全的人格,否则,则会引起人格的变更。 通过对罗马法关于人格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人与人格是可以分离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不一定是法律上的人,即使是法律上的人,基于特定目的,也可以把法律上的人做合目的细分,根据法律上的人的人格中所拥有的要素而分配权利义务。 2、人身具有统一性,但又具有层次性。这里的“人”是指人格,“身”是指身份,罗马法根据身份来分配资源。其中最为基本的身份就是自由民、市民和家长,拥有这三种身份的人是完全的权利义务主体,即具备完整的人格。否则,便会引起人格的变更——他权人,外邦人;或者不是法律上的人——奴隶。身份依附于人格之上,人格体现于身份之中。 3、人格是人定的、法定的,而不是自然的、天赋的。人定的人格可以使昨天的奴隶变成今天的市民;法定的人格可以让有些人拥有而有的人没有,有的人是完整的拥有,有的人却是部分的拥有。 4、人格具有合目的的工具性。罗马法上的人格是用来按人身中的因素来分配资源的,是一种技术性的法律安排,通过这个工具性的技术安排,来构建和维持政治社会秩序。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课程教案(修改)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识记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③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④背诵经典文段。 (二)过程与方法 ①小组合作探究。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②学生自主学习。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能通解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难不解处在课堂上交流,让其他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疑难。 ③加强诵读。对经典多加诵读,通其意,咏其韵,味其情,达其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涵咏“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难点: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孟子》一书充满了一种凛然正气,这种正气对人们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就好像春风化雨一样。那么,相隔两千余年,再次捧读《孟子》,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修养有着哪些启示呢? 多媒体显示孟子图片及课题。(副标题:孟子的养气说) 多媒体显示学习流程图。 (检查预习→通晓文意→具体研习→深入探究→吟咏背诵→课堂小结) 二、检查自读(未雨绸缪) 1、记字音 恶乎长不慊于心馁也揠苗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 2、识通假 不慊于心(惬) 而勿正(证) 无若宋人然(毋)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悯) 戒之曰(诫) 往之女家(汝) 曾益其所不能(增) 衡于虑(横) 法家拂士(弼) 3、思异义 今日病矣(疲累,倦困) 丈夫之冠也(男子) 无违夫子(丈夫)

感受汉字之美作文

感受汉字之美作文 从小到大,我多次听到或看到外国人夸赞中国的文字,他们中有很多人来到中国学习汉字,而学习的原因是他们认为汉字是种古老而又美丽的文字。 如今,各种各样的汉字比赛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这些节目旨在唤醒人们学习汉字的热情,让那些平时只停留在古籍中的文字真正地走入我们日常的生活,让它们活起来。 有时间,我们如果能轻轻地翻开词典,或许就会发现一些生僻汉字。而当我们在读过意思之后,就会发现汉字的形态与含义的完美结合,这或许就是汉字美的根源。我们在初中课本上学过“葳蕤”一词,这两个字全带有草字头,一看就知道是描绘草木的,而它形容的是草木茂盛的样子。这个词或许生活中并不常用,就算知道的人也不知道该怎样去用,但一看它,闭上双眼,在脑海中就会浮现这样的一幅画面:在一片旷野之上,一只猪(就是“蕤”中的“豕”)在草丛间奔跑,而这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当我沉浸在这派富有生机的画面时,我闻到了远处飘来的花香,这有让我想到了“搴芳”一词,于是我从旁边的花丛间轻轻地采摘了一株花草。跑过这片旷野,我望到了远处的山坡上,有一座小亭,只见上面有两个人在对酒畅饮,还没等接近小亭,就闻到了飘来的酒香,我问道:“你们是不是在品尝香

醪?”“不是,就是普通的酒。”睁开双眼,回到了现实,原来几个词语就能构成一幅美好的画面。 还有一部分汉字,如果拆开,那么它们就是现在的常用字,如果放在一块儿,就或许成为了一个生僻的词汇。而这种美,可以称之为一种冷酷之美。比如“猬集”,指的是事情繁多而集中,虽然我们都认识这两个字,并且看了这个词后就能体会到这个词的含义,但它的确是一个让人感到陌生的词。 汉字的美还是一种神奇的美,其中很多的成语就能完美地体现。那一次,我翻开词典查阅一个不认识的词语,指尖在翻书时停住了,眼前出现了一个令人感到神奇的词--魑魅魍魉,只见它们都带了个“鬼”字旁,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于是我查阅了一下这个词,原来“魑魅”和“魍魉”都是古代人们对于怪物的称呼,本来“鬼”字就能带给人们以神秘的感受,在一看笔画,就能在人们的脑海中出现“鬼怪纵横”的画面。诸如这样的词,还有“江河湖泊”,这几个字都同样带有三点水,本来三点水就能带给人们水的感受,更何况是四个含有三点水的字,让人能够轻松地联想到川流不息,河流纵横的景象。或许汉字的魅力在于人们一看到它,就能联想到相应的事物,让人 __领悟其中的含义。

我和书的故事作文700字优秀版

我和书的故事作文700字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正如高尔基所说的一样,自从爸爸把这位朋友介绍给我后,我就又开始进步一大截。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我参加过一次辩论赛,我和几个同学组队成正方,结果被对方头头是道的哲理直接秒败。比赛结束后,我闷闷不乐的回到了家,把家里能搬动的东西都给踢飞了,冲进我的房间,狠狠地把门关上,躺在床上,随手拿起一本关于辩论的书《创世纪舌战》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半小时过去了,我的心情也慢慢平静下来;又过去了半小时,我渐渐被陶醉;不知不觉已过去了一个半小时,我完全沉浸在书的海洋中,随着书中情节变化而变化,时而激动,时而紧张,时而黯然。我看到了各国华裔学生和非华裔学生展示出的睿智,也看到了汉语的魅力,同时也看到了世界各地大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文化交流。就这样,我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使我无论在辩论方面还是在领导方面,都得到提升。 一年前,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哥哥去钟书阁,一进门,我就被眼前的情景给怔住了!这儿是钟书阁,不是“动物园”吗?我心想。在入眼处很现代化的装修风格上,背各种“动物”覆盖着,等绕到后面,“动物”身上是一个个书架,我随意拿起一本水浒传,坐在海马身上看了起来,连爸爸妈妈叫我我都没听到,我被书中的108将而深深地吸引着,特别崇拜宋江绰号:及时雨,身材矮小、为人仗义、向往招安。最后才被妈妈从书的王国中拉回,依依不舍得离开钟书阁。 上个学期,我打破了老师的规定在自修课中看闲书被老师批评;夜晚不睡觉偷偷的打着手电筒看书,搞得第二天没精神上课;下午写家庭作业时也偷偷的藏一本书,压在作业本下面不让妈妈发现。实际上,怎么可能逃出妈妈的火眼金睛呢。 啊!看闲书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如果不好好调节时间和区分场次,就会影响学习。我一定要好好拿好这把双刃剑,课外和课内很好地进行协调,发挥各自的强效。

养中学生作文的浩然之气

养中学生作文的浩然之气 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作文教学,可以说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在近年来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相当多的中学生作文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语言单调乏味。由于学生课内文章没有学好,课外阅读面不宽,积累不丰,内功不深,造成作文中遣词造句不当、单调、乏味、干瘪,用来用去的就是一些司空见惯的词语。有些同学还受一时风气影响,作文中还出现了一些怪异的、油滑的、搞笑的词语,不能很好地描摹事物,不能很好地展示自我,不能很好地叙事、议论和抒情。 二是思想格调不高。许多同学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或萎靡柔弱,或玩世不恭,或欺瞒暴虐,或自伤悲吟,或奢侈享乐,不一而足,个人主义的色彩特别浓厚。 三是材料不丰富。一些学生作文所用的材料仅限于几个人人皆知的、用惯用滥了的事例,局限于个人生活中的琐事,加上遣词造句的能力又不高,因而写出的文章体现不出鲜活的色彩和真挚的感情,一些文章涉及的材料很不符合中学生的年龄层次和自身地位。 要改变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一番功夫: 一、积五彩之文辞 古人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强调文章要有文采。要写出有文采的文章,就得积累大量的词汇,要积累就得多阅读,中学生要有一种“万卷古今消永日”的读书精神。同时,对一些好词、好句、好段,要多摘录、多熟记。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位。许多名家在读书时是讲究抄录的,如明代文学家张溥在阅读书籍时要亲自抄录几遍,他还将自己的书斋取名为“七录斋”。只有在脑海里贮存了大量的词汇和大量的语言,才能妙笔生花,才能下笔如有神。科学统计表明:大文豪莎士比亚、鲁迅他们的词汇量是非常惊人的。 二、养浩然之气魄 “文以气为主”,气就是文章中体现出来的博大深沉的胸怀。这种胸怀是雄浑悲壮的思想,是慷慨激昂的精神,是沉郁顿挫的情感,是大家风范而不是小家子气。也就是说学生在作文里要写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写出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时代青年风貌。祖国的英雄儿女值得我们敬仰,祖国的万里河山值得我们热爱,祖国的现在和未来需要我们去建设,祖国落后阴暗的一面也需要我们来指明和批判。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1 学案设计(人教版选修)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1 学案设计(人教版 选修)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1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疏通文意,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2.引导学生掌握本文艺术特色,进而了解孟子散文的风格和特点。 二、学习要点 掌握关于作者的基本文学常识。 掌握古文中部分词语及的用法。词语如“也”、“是”等;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 体会孟子的譬喻论证。 成语“揠苗助长”在本文中的作用。 了解本文时代背景,并体会孟子的思想活动与政治主张。 三、作者生平 1.作者图片(可参见本课PPT) 2.作者资料(可参考以下资料)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伟大思想家,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性善论”和“养气说”是孟子的重要哲学思想。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孟母是一个善于教子的母亲,“孟母三迁”、“孟母对织”的故事家喻户晓。(孟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最后搬到学宫附近。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到学宫附近,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又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否则将会像那块麻布一样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学有所成。) 孟子为子思(孔子之孙)再传弟子。学成以后,曾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等。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也即见效太慢而没有被采纳。晚年退居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书,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