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孟梦

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孟梦
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孟梦

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问题及其治理对策摘要:本文将从农村人口问题出发,以农村人口的质量偏低、数量过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作为重要着力点,深入了解农村人口的“绝对过剩”和“相对过剩”状况以及农村性别比的严重偏离程度,剖析出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形成农村人口问题的根本原因,而人口数量多和质量低互为因果则让农村人口问题陷入了恶性循环,并且由于农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受传统生育观念影响导致了农村人口性别比的失衡,生育政策和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对我国的优育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农村家庭养老问题也引发了对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探寻。针对上述农村人口问题的多重成因,本文提出健全农村保障体制、机制,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并完善相应的人口政策等四点治理对策,以达到促进农村人口问题的解决,保障农村人口的健康、协调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我国农村地区人口问题治理对策

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连续多年实现了综合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这表明中国人口发展跨入了低生育率时代,也意味着中国人口控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人口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与城市人口相比,农村人口转变的各项指标相较于城市存在大约20年的时滞。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约为70%[1],这就表明了要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绝不能绕过我国的农村人口问题。

一、我国农村地区人口现状分析

我国的农村人口主要指常住农村的人口,其范围包括农业人口和一部分非农业人口。中国现行统计制度规定:农村人口包括:①国营农场户数中的常住人口。②乡村户数中的常住人口。其中包括常住农村的外出民工、工厂临时工、户口在农村的外出学生,但不包括户口在农村的国家职工。本文主要从农村地区的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上来分析我国农村人口的现状及问题。

人口数量是人口的绝对量。据近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4年末我国人口总数为12.9988亿人,其中农村人口7.570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8.24%。国家统计局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06年底我国农村人口约为7.37亿人,约占总人口的

56.09%。2007年的农村人口为7.275亿人,约占总人口数的55.1%[2],均超出总人口数的一半。虽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但是农村人口基数大、绝对数量多、所占比重高是我国人口问题的一大难题。

人口质量反映人口总体的质的规定性的范畴,亦称人口素质。包括社会成员的体质、智能和文化程度、劳动技能等因素,其主要测量指标为文盲率、入学率、文化教育程度及相关身体素质指标。从受教育程度来看,2004年我国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01年,比2000年提高了0.39年。其中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3年,农村为7年;城镇文盲率为4.91%,农村为10.71%。2002年,我国农村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为6.12%,文盲率达到11.5%,;城镇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则占31.83%,文盲率为5.44%。城乡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差异显著。从身体素质来看,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相对于城市呈现出偏低的态势。这从城乡新生儿、婴儿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中能够得到证明。2002年农村新生儿、婴儿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要比城市分别高出13.5、20.9和25个百分点[3]。此外农村人口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城市,农村人口的总体健康水平要低于全国水平。

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年龄、性别、阶级、婚姻、就业以及教育程度等社会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和关系情况。人口构成对人口变化和社会发展具有全面的广泛的影响。在人口结构中,人口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最具代表性。我国人口性别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呈现持续攀升趋势,90年代攀升更为显著。我国农村人口的性别结构则表现得更为失衡。2004年我国农村人口性别比、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06.00和122.21,均高于全国水平(全国总人口性别比、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03.45和121.18)[4]。而人口的年龄结构问题则突出表现为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如何定义老龄化或者如何定义一个国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世界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国普遍认可的一个基本理论框架是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否大于7%。目前,专门的农村老龄化研究较为少见。事实上,由于农村庞大的人口基数及长期以来非均衡的社会保障体制,使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比城市更为严重,也更难解决。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城镇人口约2873万人,农村有5938万人[5]。在中国人口整体老龄化的背后,农村地区较早地迈入了老龄化社会。

二、我国农村地区人口问题的具体表现

(一)农村人口的“相对过剩”和“绝对过剩”

中国农村人口的“相对过剩”主要表现为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体现在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构成的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就农村地区来说,第一,日渐稀缺的土地资源成为首当其冲的制约因素。从地形结构上来划分,我国的平原面积不足12%;从国土类型上来看,我国的耕地面积仅占9.9%[6]。可见中国耕地资源在国土面积中所占比重是很小的,那么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则少之又少了。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这种状况还在不断恶化。并且随着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的加剧,耕地面积还在逐年减少。第二,由于人口的绝对数量越来越大,可耕地面积越来越小,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的约束也越来越严重,相较于其他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农业部门则处于增长缓慢的态势。

中国农村人口问题还表现为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和人口素质较低,这构成了农村人口的“绝对过剩”。值得一提的是,农村人口的绝对过剩主要是低素质人口的过剩。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人口素质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总的来说,人口素质仍然偏低,且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据不完全统计,在2000年的农村人口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约占16.9%,比城市高出了一倍多;小学文化水平的人口约占47.2%,比城市高出20个百分点以上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口约占30.7%,高中约占4.9%,大专及以上约占0.3%[7],这些比例农村都远远低于城市。人口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

辩证关系,在人口素质较高的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也较快。因而农村人口素质的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并且,由于人口的“相对过剩”和“绝对过剩”所导致的剩余劳动力问题,也体现出了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生原因是人口数量多、质量低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那么这些所谓的“剩余劳动力”实质上因为达不到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产生的多余的劳动力,这就意味着人力资源的浪费。更为严重的是,当这些人口进入老年之后,社会拿什么去养活这些人口呢?

(二)农村人口的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调

80年代以来中国出生性别比的异常升高呈现出以下几个重要特点:①在省区和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②农村偏离程度高于城市;③出生性别比随着孩次升高而上升;④与已有的孩子的性别相关,与已有女孩数量呈正相关,与已有男孩数量呈负相关。

性别选择在农村表现的更为严重,传统原因主要是通过男性子嗣实现延续“香火”、传宗接代等古老说法,而现实原因则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对男性劳动力的追求。农业生产中的许多重体力活需要男性劳动力;二、提供养老保证。男性婚后大多会居住在父母附近,是父母养老的依靠;三、对家庭利益的保护作用。家有成年男子,可增加生活的安全感,避免家庭在各种利益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农村的低生育水平还不稳定

目前,我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已从实现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实现了人口的低生育水平目标。但就农村来说,我国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村社团发展不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颇深,任何农村政策的偏差、农村人口工作的失误以及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可能导致农村生育率的大幅回升。这充分表明了我国农村地区的低生育水平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的特征。

(四)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对城镇化建设的重视要远低于我国的工业化建设,这就使得大量人口滞留农村。现阶段我国农村面临着原来老年人口和新增老年人口总量的双重攀升。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开展,农村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这就导致了农村人口年龄层间距拉大,也间接导致了老龄化程度加深;由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再加上农村较好的自然环境,使得农村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客观上加剧了农村老龄化问题;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发展机会多,农村人口的迁移率高,农村产生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更加剧了农村的老龄化程度。

三、我国农村地区人口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经济发展水平低

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决定了人口发展的方向和态势。从我国农村地区的现状来看,农业生产主要以手工劳动为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状更强化了家庭的生产智能,农民增产增收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的大量投入。同时,由于农村的经济水平较低,抚育孩子的成本较低,生产技术的传授通过日常的家庭劳作即可获得,这种人口抚育成本低和高预期收益的巨大反差必然导致人们对人口数量的追求。

从国家的角度来分析,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国家不能为提高人口质量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我国与提高人口质量有关的社会事业如科研教育、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都不够发达,不仅使得提高人口质量的推动力不够,也使得提高人口质量的外部环境的拉力不足。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最缺人才,也最容不得人才,根本原因是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对高层次的人才存在着本能的排斥,根本不能起到作为提高人口质量的拉力作用。

(二)人口数量多和质量低互为因果

人口数量多和质量低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成为我国农村人口问题的重要成因。人口数量太多,直接制约着人口质量的提高。在我国农村的家庭中,其经济收入是一定的,子女越多,生活水平越低,子女的培养教育也因此受到较大的限制。而父母因家庭负担过重,自身难以有时间和精力来提高自身素质,这对子女素质的提升又会产生负面效应;人口质量低,也间接导致了人口数量的增多。目前,我国城镇素质较好的育龄夫妇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强,因而生育子女的数目少,也有利于后天培养,而文化素质较低的人,特别是农村中的文盲和半文盲的计划生育自觉性差,超生子女数目多,而且后天缺乏培养优势,也就导致了农村人口数量增多,而质量偏低。

(三)传统文化对生育观念影响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家长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母凭子贵”等传统观念仍然存在于广大的农村之中,这种传统观念反映在现代社会中则表现为性别歧视(重男轻女)。这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农村人口中的畸形的出生性别比、女婴的高死亡率、女孩的受教育程度低于男孩、女孩在就业等方面的区别对待。

(四)生育政策不合理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农村地区也开始加大了对超生的制裁,其主要形式以经济制裁和口头教育为主。但由于对超生的经济制裁的随意性和口头教育的无力性,起不到应有的计划生育导向作用。同时,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少生优生的经济刺激远远小于生育子女给农村家庭带来的经济效益,导致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五)孩子抚育成本低影响优育,义务教育质量受挫

优育包括教育和保健两个方面,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也能对控制人口数量起到积极作用。孩童抚育成本低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家庭的经济水平和父母的重视程度。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的收入来源单一,对孩童的健康投入和教育投入都偏低于城镇地区。并且我国农村医疗保健点少、分散、技术相对落后、医疗效果差,导致了婴童的死亡率和伤残率均偏高,也间接促使了许多农村育龄夫妇加大对生育数量的追求。二、国家对教育保健事业的支持与投入。据统计,我国1988年公共教育经费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2%,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8.15%[8]。近年来,尽管国家加大了对教育和保健事业的资金扶持,但是随着人口的日益增长,仍然杯水车薪。我国教育投资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虽然可以减轻一部分家庭负担,但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多数中小学校师资不足,

教学设施不够,教学水平偏低,初中升高中难度大,上大学者更是寥寥无几。农村义务教育名不副实。

(六)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家庭养老以增加家庭人口数量为寄托

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主要涉及到社会救济方面,即农村“低保户”的社会保障,类似于城镇的养老保险等则并不普及。农村的养老方式主要是家庭分散式养老方式,集体养老和其他新型养老方式尽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得以实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则成了一纸空文。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物价飞涨,这进一步加重了家庭养老的负担。所以农民把养老寄托在多生子女的愿望上,希望借此来减轻单个家庭的生活压力。这就产生了少生与养老的难以协调。

四、我国农村地区人口的综合治理对策

(一)健全农村保障体制、机制

1.农村社会保障体制

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养老保险制度。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也就促进了人口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此,我们应对没有子女或只有一个孩子的6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实行全额养老保险,从根本上解除那些只有一个孩子的育龄夫妇的后顾之忧。同时,我们还可以以乡或村为单位,建立养老院,对达到养老要求的农村老人实行集体供养,以满足老人晚年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2.劳动就业保障

要改革劳动就业制度和完善劳动就业保障制度。首先是要改变农村自然就业方式。未满16周岁的农村青少年不是法定意义上的劳动者,不应享有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土地等生产资料应分配给16周岁以上的法定劳动者和供老年人口养老使用。其次要延长农村青少年的受教育时间,推迟他们的就业年龄。让这一部分达不到年龄的准劳动者更多的接受教育来提高自身的劳动技术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最后是对农村进城就业的劳动者予以就业保障,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务合同来保障自己的各方面权益,稳定自己和家庭的经济来源。

3.教育保障

其一是要对16周岁以下的青少年实行统筹健康保险。育龄夫妇应向健康保险部门缴纳一笔费用用来作为16周岁以下子女的健康基金,通过这种投保方式,投保人子女有权享有

健康保险部门提供的健康检查、疫苗接种、治病、住院费用部分报销等权益。其二是对适龄儿童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目前我国推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制虽承担了学费部分,但是学杂费用对普通农村家庭来说仍然沉重。所以,国家应继续加大对九年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同时通过立法使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适龄儿童必须至少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否则对其家庭采取经济制裁和法律制裁。

(二)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并完善相应的人口政策

1.男女平等观念

男女平等观念体现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我国以人为本的人本内涵。要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及男女平等的生育观念和性别观念,重视农村妇女的地位及作用。首先要将妇女的发展权放到重要位置;其次,重视性别差异的存在;再次,对女性予以关爱和援助;最后,强调女性的历史作用和男女作用的协调配合。

2.农民自治:依法遵循各项人口政策

在我国,农民法制观念淡薄,有法难依的现象十分突出。只有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法治难以战胜礼治”的局面。因此要通过教育和宣传等方式引导农民懂法懂法、守法、用法。在人口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过程中让具有法治观念的村民参与其中,并建立健全各项合理合法、行之有效的人口规章、生育制度和村民公约,引导村民在共同的准则下依法遵循各项人口政策。

(三)政府宏观人口调控与微观人口调控相结合

政府的宏观人口目标与家庭的微观生育目标具有不同的利益导向。二者的目标并不一致,甚至在许多场合下,是相斥的。政府人口调控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实现在生育问题上的国家利益最大化,最终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以及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而家庭的微观生育目标则是个体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因此,要实现政府人口控制目标,协调政府行为与个体行为,必须做到:首先统筹兼顾。要从我国具体的人口国情出发,全面考虑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关系,将多种因素纳入到我国的宏观人口控制目标中去;然后相机抉择。客观地讲,政府只有相机的进行人口调节,而不能一成不变的采用万能人口政策;最后注重整体效益。政府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在进行人口调控时不仅要着眼于当前的收益还要考虑到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

(四)积极推进计划生育政策,促进农村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计划生育政策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体现了国家对人口问题的利益导向共识。计划生育是有计划地生育子女的措施,计划生育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自制订以来,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到21世纪初,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不适合我国的人口格局。因此,国家开始对计划生育政策做出适当的、部分的微调以促进我国人口问题的解决。具体措施为首先是对二胎政策地区性的、部分性的放宽;然后要更为提倡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注重农村人口质量;之后完善农村人口政策制定、执行的方式方法,更加关注民意。再次是加强对农村人口的统计工作。最后要设置相应的计划生育机构,更为灵活的处理计划生育相关配套政策在农村的宣传动员、制定执行工作。

综上所述,我国的农村人口问题归根结底仍然是发展问题,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和领域,并且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现阶段,为了解决农村人口的数量多、质量低、人口结构不够合理的三方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矛盾,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计划生育政策为基点,健全社会保障和人口教育机制,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和教育观念,促进农村人口与农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有学者称,我国经济没有“起飞”之前,人口先“起飞”了,结果导致了给经济“起飞”以沉重的压力。如今,在全国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出台和指导下,在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国民意识不断增强的推动下,我国的人口问题将逐渐减轻,从而变压力为动力,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需要在认清人口现状的同时,不断调整人口发展战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口事业的伟大胜利而努力奋斗!

注释

[1]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2:“十二五”时期挑战:人口、就业和收入分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78页

[2]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统计与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第15页

[3]肖立见张俊良.转变时期中国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5页

[4]沙吉才主编.改革开放中的人口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3页

[5]宋健.中国农村人口的收入与养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页

[6]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8》,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第6页

[7]蔡昉主编.2000年:中国人口问题报告农村人口问题及其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81页

[8]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1》,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年,第38页

参考文献

[1]马宾.论中国人口问题——人口战略人口规划人口政策【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7年:44.

[2]沙吉才主编.改革开放中的人口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23.

[3]李新建.中国人口控制中的政府行为【D】.天津:南开大学,1998年20.

[4]蔡昉主编.2000年:中国人口问题报告农村人口问题及其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81.

[5]肖立见张俊良.转变时期中国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35.

[6]宋健.中国农村人口的收入与养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

[7]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2:“十二五”时期挑战:人口、就业和收入分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78.

[8]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统计与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15.

[9]郭志刚.中国的低生育水平与被忽略的人口风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57.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rural population is low in quality, quantity, unreasonable structure as an important focal point,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surplus" and "relative surplus" situation and the sex ratio of serious deviation, analyze the low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of rural the population problem, the population quantity and low quality of reciprocal causation is that the rural population problem into a vicious spiral, and because of the rural cultural level is relatively low, resulting in the imbalance of rural population sex ratio is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family, to have the huge impact education policy and the children in rural area of our birth policy, the rural family pension problem has also led to exploring and perfecting the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Multiple causes for the problem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 perfect the mechanism and the rural security system, establish the correct gender and perfect the corresponding population policy, four countermeasures, 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to ensure the health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to.

Key Word: China Rural area Popula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第一章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基本要求] 1.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3.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典型分布区。4.了解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 [发展要求] 阐述人口增长模式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一、人口增长 1.人口增长的历程 在历史上,人口增长有慢有快,这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有关。 2.人口自然增长率 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 3.影响因素? ???? 生物学规律 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领域的多种因素 4.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温馨提示] 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低和人口基数大小的共同影响。例如,我国目前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不高,呈下降趋势,但每年增加的人口数量依然相当庞大。 二、人口增长模式 1.“高—高—低”模式

3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温馨提示]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原因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况,人们的营养水平和保障生命的各种条件,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也就是说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都是死亡率下降的必要条件,这也正是人口增长模式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原因。 [教材P2~3活动] 1.埃及1.81 美国0.60 2.计算结果表明埃及人口增长速度快,美国人口增长速度慢。 3.2010年,埃及自然增长的人口约146.8万,美国自然增长的人口约185.6万;美国自然增长的人口更多些。 [教材P3活动] 1.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发达国家工业化程度高,现代化大生产要求劳

最新中国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资料

中国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人口质量;解决策略;完善制度 一、当今中国人口现状分析 (一)人口基数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上,居住着56个民族的中华儿女。中国人口问题,首先是人口数量太大,人口增长过快。2001年底,中国总人口(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为12.7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2%。由于人口基数大,尽管实行计划生育,近几年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300万左右。同时,人口分布极不平衡,94%的人口聚居在占全国总面积43%的东南部,乡村人口约为63%(2001年),城市化水平较低。一个国家的人口超过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总人口(1990 年发达国家总人口为8.16 亿人)。现在虽然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每年仍净增1400 ―1500 万人,即每年增加一个世界大国的人口。 (二)人口质量方面的问题 我国人口质量从总体讲,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了较大的提高,无论是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或思想道德素质都是如此。但是,同发达国家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比,则有很大的差距。我国人口质量的差距在于人口群体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 1、身体素质方面的问题 全国现在约有各类残疾人口5164万人,残疾人口中,各类遗传病患者约有2200多万人,而主要问题是人口的耐力、精力不足,不能坚持较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劳动中的紧张度不够,散漫松弛,精力集中度不够。 2、思想素质方面的问题 我国大多数人口的思想素质基本上是适应自然、半自然经济旧体制的观念,对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总是适应不好,商品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必要劳动时间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劳动生产率观念也很薄弱。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统计分析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 来源: 国家统计局 中国总人口达13.397亿人 10年增加7390万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今日发布。此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年均1.07%的长率下降了0.5个百分点。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所谓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就是规定一个时间点,无论普查员入户登记在哪一天进行,登记的人口及其各种特征都是反映那个时间点上的情况。根据上述规定,不管普查员在哪天进行入户登记,普查对象所申报的都应该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情况。通过这个标准时间,所有普查员普查登记完成后,经过汇总就可以得到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的总数和各种人口状况的数据。 以下是数据详情: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

关于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调研报告

目录 1、老龄化的基本情况和呈现的问题/1 1.1 基本情况/1 1.2 呈现的问题/2 2、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存在的主要影响/3 2.1农村人口老龄化对计生工作产生重大影响/3 2.2农村人口老龄化加重劳动人口的扶养负担/3 2.3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医疗机制尚且达不到人口老龄化的需求/4 2.4农村的老年性社会组织比较薄弱/5 2.5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问题/5 3、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6 3.1 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低效/6 3.2 从国家政策来看,计划生育政策加速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7 3.3 从经济发展来看,农村人口收入偏低导致子女供养能力受限/7 3.4 从家庭来看,劳动力人口外流导致农村空巢现象日趋严重/8 3.5 从思想观念,传统养老习惯根深蒂固致使村民对养老保障制度认识淡薄/8 4、对当地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建议/9 4.1建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9 4.2运用新的模式缓解劳动力短缺/9 4.3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10 4.4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10 5、其他方面的建议/11 5.1积极推行社会化居家养老/11 5.2加强敬老爱老的伦理道德建设/12 5.3、适当调整计划生育政策/13 6、主要参考文献/14 7、附件/16 附件1:关于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调查问卷/16 附件2:关于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调查统计结果/18

关于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调研报告 【摘要】随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对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农村经济建设造成一定影响。本文对抚州市临川区展坪乡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字】农村人口老龄化调查研究 【Abstract】With the seriously increasing of aging in China's rural area ,our long-cherished wish of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economy of rural area have been affected. In this paper,we did a research of the aging in Zhanping Village Lin Chuan Area of Fuzhou City. Using the information, we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aging in rural area. Finally, we proposed the suggestion of how to improve the aging in rural. 【Key words】Rural Aging Research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进步、经济、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人口总体结构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应对。 1、老龄化的基本情况和呈现的问题 1.1 基本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我们在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没有相应地进行城镇化建设,使得大量人口滞留在乡村。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1990 年我国共有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9275 万人,其中居住在农村的有 7285 万人,约占了全国老人总数的四分之三,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比1990年上升了1.39个百分点。而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为80739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达63.91%。农村老年人口总量近6千万左右。现阶段我国农村既面临原来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又面临新增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同时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庞大,加上青壮年从农村外迁,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成为一个进一步发展趋势。综观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形势十分严峻:我国农村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冠,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并具有累进性。我国农村人口未富先老,对经济压力很大,农村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成都市数据统计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成都 市数据统计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成都市数据统计成都市: 全市常住人口:人 户籍人口:人 常住人口家庭户:4547109户 家庭户人口:人 平均每户人口:人 学历: 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约:2341572人 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约:2353250人 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约:4946832人 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约:3407433人 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年龄(全市常住人口中): 0~14岁人口约:1536850人,占% 15~64岁人口约:人,占%

65岁及以上人口约:1364348人,占%高新区: 常住人口:553425人 户籍人口:327193人 常住人口家庭:47938户 家庭户人口:395147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人 青羊区: 常住人口:828140 人 户籍人口:561471人 常住人口家庭:268822户 家庭户人口:684020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人 武侯区: 常住人口:1083806人

户籍人口:812114人 常住人口家庭:304162户家庭户人口: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人锦江区: 常住人口:690422人 户籍人口:420705人 常住人口家庭:224578户家庭户人口:588710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人金牛区: 常住人口:1200776人 户籍人口:710030人 常住人口家庭:409518户家庭户人口:1052506人

法制渗透教案__第一节__人口增长模式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贵定一中地理组:骆用刚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 2.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3.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来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 2.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法制教育 学习并了解我过的婚姻法中的适婚年龄以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 二.教学的重点: 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三.教学难点: 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图例分析法、讲授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的同学都是90后,家里一般都是有一两个姊妹,有些可能就是独生子女,我们再来看我们的父辈,姊妹一般都是有好几个,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为什么要实现计划生育?人口的增长又是怎样的呢?首先我们来学习人口增长。一、人口增长(板书) 师:现在由同学们来阅读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图:叙述人口增长的特点,人口的增长为什么有慢有快?什么是人口自然增长率? 生:人口增长的历史特点:城“J”形曲线,有快有慢,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有关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师:现在有同学们来做一下活动1:2000年埃及和日本两国人口统计资料分析。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两国人口增长的差异。两国人口各增长多少。 分组讨论交流:影响人增长快慢的因素有哪些?(结合地图册P1)哪些因素是正增长、哪些是负增长?起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 生:“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

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

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

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初探 江苏如皋东陈计生站沈艳芬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主旋律,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农村人口老龄化所引发的养老、医疗、以及农村劳动力流失、精神文明建设薄弱等问题,已成为新时期下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研究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对策也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模式医疗制度乡村文化婚育观对策 一、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状况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主旋律,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早在2000年底,我国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我镇的老年人口总量也呈逐渐增长态势,总体上显示出这样两个特点: 1.老龄人口增速快,高龄化现象渐趋显现。根据我镇今年(截止到到2007年7月份)的统计资料显示,全镇55~64岁人口为5760人,占农村人口的13.2%,65岁及以上的农村常住老年人口为7151人,占农村常住人口的16.4%,7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113人,占农村总人口的4.8%。

我们如皋是有名的长寿之乡,我镇在农村人口总体趋向老化的同时,老年人口的内部结构也不断老化。 2.农村“空巢老人”增多,独身老人比重高。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伴随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和家庭小型化趋势的到来,我镇农村“空巢老人”逐年增多,空巢化程度加剧。而且随着高龄老人的增多,由于老年丧偶等原因独身的老人比重也相当高。 农村人口老龄化所引发的问题,已成为新时期下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研究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对策也是当务之急。笔者不揣浅陋,谈几点个人观点,以期抛砖引玉。 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几个问题 1.人口老龄化与现行养老模式的冲突 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长期以来,农村养老保障主要依赖于家庭养老。但是这种传统的养老模式却因遇到新的问题而陷入尴尬境地。 笔者上文已经提到,在广大农村,由于大量青壮年人口流向城市,农村“空巢老人”不断增多,使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失去优势。传统的家庭养老不仅由子女为老人提供经济保障,更重要的是生活上的照顾。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后,虽然也履行了在经济上供养父母的义务,但考虑到进城农民的自身经济状况,供养的程度是有限的,而且无法给予老人必要的生活照料。农村“空巢老人”和独身老人的增多,

我国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给区域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我国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给区域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农村劳动力往城市转移,是一个不可抗拒的现代化趋势。改革开放后,我国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就业。研究表明,农民进城就业的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对农村收入差距的影响越来越大。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对农村和城市的发展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总结来说,包括一下几点: 1.对农村的影响分析: 1.1积极影响: a.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民到城市务工促进了农民就业观念的变化,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同时,外出务工农民带回了资金、技术、信息和市场,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要素短缺的瓶颈问题,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带动了地方产业的发展。 b.提高了农户收入,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统计数据及实证都表明有流动劳动力农户比无流动劳动力农户具有更高的收入能力。特别是最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到城里务工获得的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当一部分流动劳动力积累了一定的收入,然后或者向城镇迁移,或者回乡村搞规模性的农业经营。勿庸置疑,这些对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起到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c..向农村传播先进文化和城市文明。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走出了传统的农业工作并投入到城市生活中,不仅带回了打工的收入,更带回了先进的文化和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引导农民更加关注信息社会的动态,更加注重科技文化知识学习、子女教育培养、少生优育等,推动了中国农村社会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政治文明的跃迁。 1.2消极影响: a.农村人力资本流失,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从目前情况看,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那些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因此,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事实上也是一个人力资本不断由农村向城市、由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过程,这对于流入地来说是获得了一种宝贵的财富,但对于流出地来说却是一个损失。这样,在家务农的实际上只剩下妇女、儿童和老人。这势必有碍于科学知识的普及、良种的推广、土壤的改造、新技术的采用,也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向农业的深度、广度开发,从而对农业生产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间,在农村里,谁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b.农民工的未成年子女的教育问题。对于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来说,如果父母外出打工,其子女要么留在农村原地由祖父母或其他亲人照顾,要么随父母到城里。然而,两种选择对家庭未成年子女教育都有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前一种情况下,出现留守儿童问题。这里,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单方或双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以及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加重了家庭留守成员的劳动负担。对于留守儿童家庭来说,不仅监护人的劳动负担增加,留守儿童的劳动负担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具体表现在农活和家务活承担的频率和强度上。这种负担的增加给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都带来了很大影响:不仅限制了他们的娱乐和休闲,也占用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在后一种情况下,农村户籍的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很难进入城市地区的正规中、小学接受义务教育,因为现行的城市正规基础教育机构对农村户籍学生入学仍然实行严格的限制。所以,这些儿童不能很好地接受教育。 2.对城市的影响分析: 2.1积极影响: a.为城市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扩大了对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经济需求,推动了经济增长。农民进城务工解决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并降低了工业劳动力成本,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工业起飞和经济起飞。同时,大批农民长期生活在城市,刺激当地生活和生产资料的需求,促进了城市消费市场的扩大,可以牵动生产的发展和储蓄增加。此外,世界银行等机构研究证明,劳动力由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及解决措施

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及解决措施 姓名:========== _______________ 系另比环境与规划学院 专业:_____ 地理科学_____ 学号:======== 指导教师:====== ____________

2014年5月4日

目录 摘要.............................................................................................. II Abstract ................................................................................................... Ill 引言. (1) 1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1) 1.1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1) 1.2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时空变化趋势 (2) 2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分析 (3) 2.1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 2.2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 (3) 2.3城乡经济的不均衡发展 (3) 3农村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影响 (4) 4我国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措施 (4) 4.1 发展现代化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4) 4.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5 4.3实行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模式并存 (5) 4.4积极发展农村老年产业,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 (5) 4.5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的法律法规和监督管理体制 (5) 5结语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孟梦

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问题及其治理对策摘要:本文将从农村人口问题出发,以农村人口的质量偏低、数量过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作为重要着力点,深入了解农村人口的“绝对过剩”和“相对过剩”状况以及农村性别比的严重偏离程度,剖析出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形成农村人口问题的根本原因,而人口数量多和质量低互为因果则让农村人口问题陷入了恶性循环,并且由于农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受传统生育观念影响导致了农村人口性别比的失衡,生育政策和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对我国的优育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农村家庭养老问题也引发了对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探寻。针对上述农村人口问题的多重成因,本文提出健全农村保障体制、机制,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并完善相应的人口政策等四点治理对策,以达到促进农村人口问题的解决,保障农村人口的健康、协调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我国农村地区人口问题治理对策 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连续多年实现了综合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这表明中国人口发展跨入了低生育率时代,也意味着中国人口控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人口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与城市人口相比,农村人口转变的各项指标相较于城市存在大约20年的时滞。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约为70%[1],这就表明了要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绝不能绕过我国的农村人口问题。 一、我国农村地区人口现状分析 我国的农村人口主要指常住农村的人口,其范围包括农业人口和一部分非农业人口。中国现行统计制度规定:农村人口包括:①国营农场户数中的常住人口。②乡村户数中的常住人口。其中包括常住农村的外出民工、工厂临时工、户口在农村的外出学生,但不包括户口在农村的国家职工。本文主要从农村地区的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上来分析我国农村人口的现状及问题。 人口数量是人口的绝对量。据近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4年末我国人口总数为12.9988亿人,其中农村人口7.570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8.24%。国家统计局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06年底我国农村人口约为7.37亿人,约占总人口的

我国农村人口问题及其全面发展

我国农村人口问题及其全面发展 摘要: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发展问题的现状,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勾画出了我国农村人口全面发展的架构,并提出了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人口;人力资源;全面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又占绝大多数。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农村人口问题直接影响着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农村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村人口问题,引导农村人口全面发展,不仅可丰富农村人口理论、农村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还可以变农村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加快农村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我国农村人口发展问题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200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共 由于经济发展慢,农村人口收入低,生活条件差。2008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 76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 781元,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31倍。农村医疗条件差,缺乏专业医护人员,卫生设施质量不高,农民的就医条件仍然十分简陋。大多数农村路况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有的农村地处偏远山区,甚至还没

有通上电。农村改水改厕工程进展缓慢,大多数地方根本没有排水管道,到了雨季,污水四溢,造成环境污染。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多,文化程度低、科技知识匮乏,医疗条件差、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思想闭塞、观念落后,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例失衡,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历史、环境、政策、经济、教育,等等。 2树立科学的人口发展观,构建我国农村人口全面发展初步框架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体现在我国人口发展问题上,就是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人口发展观,对人口发展的指导要有科学的理论、方针、政策。而科学人口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促进人口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将人口数量的控制和人口质量的提高、人口结构的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充分结合起来,不能只取一点不及其余、只顾一头不顾其他。 2.1人口数量适度,稳定低生育水平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人口的绝对数量仍很大,人口对资源的压力很大,人口的存量问题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解决。虽然目前已经实现了人口的低增长,将人口的增长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下。但是,也要清醒地意识到,我国的低生育水平还不稳定。在农村,特别是在经济还较贫困的农村,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方式还未改变,对劳动力的需求

最新我国农村人口问题及其全面发展

我国农村人口问题及其全面发展 【摘要】希望查字典论文网整理的人口问题论文:我国农村人口问题及其全面发展能够给您带来一些灵感。 摘要: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发展问题的现状,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勾画出了我国农村人口全面发展的架构,并提出了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人口;人力资源;全面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又占绝大多数。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农村人口问题直接影响着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农村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村人口问题,引导农村人口全面发展,不仅可丰富农村人口理论、农村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还可以变农村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加快农村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我国农村人口发展问题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200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共 由于经济发展慢,农村人口收入低,生活条件差。2008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 76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 781元,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31倍。农村医疗条件差,缺乏专业医护人员,卫生设施质量不高,农民的就医条件仍然十分简陋。大多数农村路况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有的农村地处偏远山区,甚至还没有通上电。农村改水改厕工程进展缓慢,大多数地方根本没有排水管道,到了雨季,污水四溢,造成环境污染。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多,文化程度低、科技知识匮乏,医疗条件差、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思想闭塞、观念落后,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例失衡,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历史、环境、政策、经济、教育,等等。 2树立科学的人口发展观,构建我国农村人口全面发展初步框架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体现在我国人口发展问题上,就是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人口发展观,对人口发展的指导要有科学的理论、方针、政策。而科学人口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促进人口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将人口数量的控制和人口质量的提高、人口结构的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充分结合起来,不能只取一点不及其余、只顾一头不顾其他。 2.1人口数量适度,稳定低生育水平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人口的绝对数量仍很大,人口对资源的压力很大,人口的存量问题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解决。虽然目前已经实现了人口的低增长,将人口的增长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下。但是,也要清醒地意识到,我国的低生育水平还不稳定。在农村,特别是在经济还较贫困的农村,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方式还未改变,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得人们的生育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加之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基层基础工作发展不平衡,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缺乏有效手段,生育水平还可能反弹,因此,稳定低生育水平还面临诸多困难。 2.2人口素质高,人力资源丰富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习题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选择题 读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回答1~3题。 1.自公元1770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逐渐增速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B.自然生存条件的逐步改善C.医疗卫生技术的不断进步D.国际大环境的相对稳定 2.关于世界人口增长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社会初期,人口的死亡率很高,因此人口增长缓慢 B.世界每增长10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长 … C.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人口增长的主力军 D.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首先是从发展中国家开始的 3.下列属于1950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特点的是() A.缓慢增长B.人口总量均匀增加 C.迅猛增长D.人口增速减缓 下图表示某地区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过程,据此回答4~5题。 4.与“人口自然增长迅速降低,高龄人口比例缓慢增加”对应的时期是A.Ⅰ期B.Ⅱ期C.Ⅲ期D.Ⅳ期5.在Ⅰ期() . A.人口急剧膨胀B.人口老龄化 C.人口增长停滞D.人口平均寿命较低 下表为2008年我国人口统计表。 项目年末数(万人) 总人口132802 其中出生人口' 1608死亡人口935城镇人口60667乡村人口72135男性人口68357

女性人口64445 65岁及以上人口10956 ! 6.有关我国人口增长变化因果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 B.出生率高,每年净增人口多 C.死亡率低,老龄人口增加快 D.经济增长很快,城市化水平很高 7.我国人口增长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A.教育、医疗压力过大B.城市化发展速度过慢 C.劳动力资源严重短缺D.环境承载力已趋极限 人口年龄结构是反映一个地区人口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把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7%,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下图为“1964~2008年中国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图”。 " 8.关于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变化的正确叙述是() A.大于等于65岁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B.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增加 C.15~64岁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D.1990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9.进入2008年,我国面对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严重短缺B.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每年新增人口多 C.青壮年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压力大D.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数量日趋减少 读图,完成10题。 10.三幅中国人口金字塔结构图与时间顺序1950~2000~2050年(预计)相符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①

中国农村人口问题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村人口问题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叶文虎宁淼 内容提要: 中国人口问题是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中国13亿人口中约有9亿是农村人口,因此所谓“中国人口问题”根本上是中国农村人口问题。人口为什么会成为一个“问题”则是关注的焦点。通过对人口问题本质进行剖析发现,研究人口问题必须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则必须着眼于农村人口生存方式的改变。从当前我国农村人口的生存方式和状况来看,中国的农村人口问题折射在农业、农村问题上,故统称为“三农”问题。为此,着眼于中国可持续发展提出解决中国农村人口问题的途径和建议。 关键词:人口问题/三农问题/中国可持续发展/生存方式/统筹 由人类社会与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在基本层面上可以概括为三种生产——物质生产、人的生产和环境生产——的联系,[1](见图1)。三大生产呈环状结构,物质流在它们之间的畅通程度决定着世界系统的和谐程度,进而决定着人类社会是否可持续发展。 人的生产环节其基本参量是人口数量、质量与消费方式,其中人口数量和消费方式共同决定了社会总消费(对物质生产产生的生活资料的消费与对环境生产产生的生活资源的消费)。在传统的生存方式或模式中,社会的总消费决定着自然资源的消耗。社会总消费的无限提高与自然环境供给(产出)的有限性的矛盾日益严重,它导致世界系统失控;人口素质涵括人的科技知识水平和文化道德修养,它不但应决定人参加物质生产、环境生产的能力,而且应表现为调节自我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能力,因此,人口素质的提高,不仅会体现在单种生产,如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的提高和人的生产的改善上,还会体现在调节三种生产的能力的提高上。由此可见,人既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在某种意义上又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负担,因此,人口规模适度、人口素质优良与人口结构合理的状态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国13亿人口中有9亿是农民,基数大、素质低、结构不合理是其最基本的特点,因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教学案) 2009-11-25 16:51:46| 分类:教学资料|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名称】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课时】一颗时 【考纲要求】 了解历史上世界人口增长状况;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概念,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掌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不同的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1、产业革命前,________水平十分低下,人们抵御灾害、疾病的能力很差,人口增长_______。 2、产业革命后,由于_____发展和对______ 的需求量增加,生活条件改善和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导致人口_______下降,平均寿命延长,世界人口增长速度_______。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_______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________ 条件大大改善,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等原因,世界人口特别是________国家人口迅速增长。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有人惊呼人类进入“_________”时代。 问题探究 1. 图1-1-2 “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及表1—1—1至表1—1—3“古代、近代和现代的人口增长”反映了人口增长的什么特征? 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知识点二、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的概念和意义 (1)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该模式将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体现了人口增长由___出生率、___死亡率、___自然增长率向___出生率、___死亡率、___自然增长率转变的过程。 2、人口增长的转变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成都市数据统计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成都市数据统计 成都市: 全市常住人口:14047625人 户籍人口:11426985人 常住人口家庭户:4547109户 家庭户人口:12354454人 平均每户人口:2.72人 学历: 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约:2341572人 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约:2353250人 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约:4946832人 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约:3407433人 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年龄(全市常住人口中): 0~14岁人口约:1536850人,占10.94% 15~64岁人口约:11146427人,占79.35% 65岁及以上人口约:1364348人,占9.71% 高新区: 常住人口:553425人

户籍人口:327193人 常住人口家庭:47938户 家庭户人口:395147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2.67人 青羊区: 常住人口:828140 人 户籍人口:561471人 常住人口家庭:268822户 家庭户人口:684020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2.54人 武侯区: 常住人口:1083806人 户籍人口:812114人 常住人口家庭:304162户 家庭户人口: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68人 锦江区: 常住人口:690422人 户籍人口:420705人

常住人口家庭:224578户 家庭户人口:588710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62人 金牛区: 常住人口:1200776人 户籍人口:710030人 常住人口家庭:409518户 家庭户人口:1052506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57人 成华区: 常住人口:938785人 户籍人口:641275人 常住人口家庭:322754户 家庭户人口:854817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65人

我国农村人口问题及其全面发展初探

我国农村人口问题及其全面发展初探 摘要: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发展问题的现状,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勾画出了我国农村人口全面发展的架构,并提出了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人口;人力资源;全面发展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for the Fully Development of Rural Population in China Abstract: The present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population in China were analyzed, the framework for its fully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was outlined, and then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were stated. Key words: rural area population; human resources; fully development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又占绝大多数?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农村人口问题直接影响着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农村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村人口问题,引导农村人口全面发展,不仅可丰富农村人口理论?农村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还可以变农村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加快农村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我国农村人口发展问题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发展?人口政策的影响下,我国农村人口的发展非常迅速,1949年全国人口为5.42亿,到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农村人口已达5.34亿,占全国人口比重的88.7%;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农村人口达到5.90亿,占全国人口比重的81.6%;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农村人口就达到8.20亿,占全国人口比重的79.5%?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加上城市化?城镇化和升学?招工,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农村人口增长速度放慢,1996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但是我国农村人口的数量还是很大,人均资源的占有量远远低于加拿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甚至低于日本? 随着农村人口增长速度的降低,加之生活条件?医疗条件的改善,农村人口的寿命不断延长,老龄化问题接踵而至?2005年,我国农村65岁以上人口占到了9.6%,高于城镇8.5%的水平?2006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49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1.3%,其中城市老年人口占26.3%,农村老年人口占73.7%,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在加快?我国人口的老龄化,是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的,被称为“未富先老”?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老龄化的程度还高于城市,所以

我国农村人口问题及其全面发展

我国农村人口问题及其全面发展 摘要:中国13亿人口中约有9亿是农村人口,因此所谓“中国人口问题”根本上是中国农村人口问题。农村人口问题是我国最根本的人口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着农业的现代化,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实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统筹解决农村人口问题。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人口问题的解决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关键词:农村人口人口问题全面发展 一、中国农村人口问题 (一)人口“问题”的实质 人类在其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不断地在从自然界中攫取自然资源,并将其加工成满足人们生存、发展需要的产品。同时,人类在获取资源和形成产品的过程中还将大量废物弃入环境,在消费过程中还将使用后的产品以废物的形式弃入环境。随着人口的激增,人的这种生存方式使自然环境产出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与当前生产方式下经济增长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从而使人类社会的发展陷入各种各样资源、环境危机的包围之中,如生活资料短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这些危机深刻的影响到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在地球上的生存与发展,于是“人口”就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 (二)中国农村人口的状况 1.人口数量 我国农村人口的数量之多,比例之高,在全世界是少有的。1949年全国人口为 5.42亿,到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农村人口已达5.34亿,占全国人口比重的88.7%;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农村人口达到5.90亿,占全国人口比重的81.6%;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农村人口就达到8.20亿,占全国人口比重的79.5%。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加上城市化、城镇化和升学、招工,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农村人口增长速度放慢,1996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但是我国农村人口的数量还是很大。 2.人口素质 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都不容乐观。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2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占7.59%,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0.63%,初中程度的占49.33%,高中程度的占9.81%,中专程度的占2.09%,大专以上的仅占0.56%。再看科技素质,目前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才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长期的乡村生活方式禁锢了农民的思想,致使中国很多农民都缺少与市场经济要求相符合的敢于创新的精神、敏锐的商品意识、质量观念、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