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涿州市承接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战略研究(定稿)

关于涿州市承接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战略研究(定稿)
关于涿州市承接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战略研究(定稿)

关于涿州市承接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

战略研究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二〇一四年四月

涿州与北京山水相连、文化相融、人脉相亲,自古以来就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出台和北京打造世界城市的进程加快,首都功能疏解、产业转移、资源要素外溢既是北京功能升级、产业升级的需要,同时也为涿州跨越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作为保定市对接北京的桥头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和前沿阵地,涿州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加快对接北京、全面融入首都已成为涿州实现率先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成为落实河北发展、服务首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新任务、新担当。为此,涿州科学审视自身定位、制定发展战略、明确承接重点,已经做好了承接首都产业转移、功能外溢的充分准备。

一、涿州承接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优势

涿州市地处首都经济圈紧密层、京津保三角地带,是全国甲级开放城市、河北省首批扩权市(县)和统筹城乡试点市(县)。市域总面积751平方公里,辖5 乡6镇3处3区(省级新兴产业示范区、开发区、松林店工业聚集区),共有33个社区,404个行政村。总人口65万,其中市区人口31万人。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35亿元,完成财政收入26.5亿元,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一)地理区位。涿州是首都的西南门户,北部有义和庄、码头、东仙坡、百尺竿、东城坊五个乡镇与大兴区、房山区接壤,北界距北京广安门仅42公里,东界距北京新机场15公里,与北京之间有90公里的边界线。东距天津150

公里,南距保定78公里,处

于京津冀区域核心圈层,区

位优势得天独厚。涿州地势

开阔平坦,具备良好的对接

基础和发展空间,是首都产

业转移和功能疏解的首选目

的地。

(二)自然生态。涿州地处太行山麓东侧,位于华北冲击平原边缘,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拥有丰富的水利、地热和砂石资源,古有“幽燕沃壤”、“督亢膏腴”之称。全境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6℃,年日照2569小时,年平均降水量617毫米。境内有永定河、白沟河、小清河、拒马河、胡良河、琉璃河6条主要河流,地下水净储量、水资源总量丰富。拥有耕地面积45240公顷,林地面积32万亩,森林覆盖率23.6%。能源结构合理,生产生活采用煤炭、燃油、天然气、太阳能、地热等资源。污染物排放控制较好,已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是环首都地区空气质量最好的县市之一。

(三)历史文化。涿州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建制史的

文化古城,素有“天下第一州”的美誉。春秋战国时期为燕国之涿邑。自秦置涿县,三国设范阳郡,元为涿州路,明清时期先后隶属北平府、顺天府。民国时称涿县,1986年撤县建市,现隶属于河北保定市。古往今来,名流辈出,汉昭烈帝刘备、宋太祖赵匡胤、汉桓侯张飞、东汉名臣卢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六祖禅师惠能、易学大师邵雍、现代诗人冯至、当代著名剧作家张天民等皆出于此,是三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三国文化、易学文化、卢氏文化、郦氏文化源远流长。境内有商代遗址、三义宫、明代药王庙、清行宫等文化古迹69处,其中辽代双塔、金门闸、永济桥等国家级文保单位5处;建有全国最早的影视基地之一——涿州影视城,以及博物馆、六祖景区等一批文化旅游目的地,通会灯市、义和庄梨苑行名满京南,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是环首都县市中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四)配套设施。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齐全,城市广场、博物馆、体育馆、公园游园等功能型配套设施完善。北京歌华有限电视接入涿州。电力系统发达,华北电网、北京电网双向供电,境内有22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变电站7座,35千伏变电站共有18座,35千伏和10千伏供电线路线路总长度达1800多千米。供汽、供热设施齐全,西气东输途径涿州,年供气量6000万立方米;城区集中供热率达75%以上,一期投资35亿元的京能热电联产项目竣工后,将实现一城三镇(东仙坡、百尺竿、东城坊)集中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体系

完善,现有污水处理厂3个,日处理能力达到15万立方米;城乡一体化的垃圾处理体系一期工程完工,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98%和100%。此外,为承载园区和产业的长远发展,正在谋划建设日处理量30万吨的大污水处理厂。医疗资源优势突出,市区有两家三级甲等医院,先后与301、307、北京中医药大学建立医疗合作关系,总投资98亿元的解放军总医院涿州培训保障基地已经开工建设,届时亚洲最大的肿瘤治疗中心将在涿运行。

(五)产业基础。一产方面,积极探索“土地流转、企业经营、农场化管理”的新路子,与中国农大和首农集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蔬菜、苗木、花卉等农业标准园规模达到10万亩,中国农大涿州高科技园区初步建成。二产方面,形成了机加工、铝加工、包装印刷“三大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冶金新材料、物探数据处理“三大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发展格局,规上工业企业发展到82家,中石油东方公司、凌云工业集团、华北铝业等一批大型央企成为产业龙头。三产方面,服务业地位突出,家乐福、肯德基、菜百黄金等商贸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总部经济、金融服务、旅游文化休闲产业齐头并进,是环首都地区唯一一个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50%的县市。

(六)园区建设。先后搭建了开发区、松林店工业聚集区和新兴产业示范区三大省级园区平台,总面积达到145平方公里,其中,开发区基本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四大主导产业格局。目前,园区内已入驻

企业400余家,其中央企投资企业15家,上市公司投资兴建企业8家。松林店工业聚集区已完成“九通一平”,以打造以汽车零配件、高端装备及零配件制造产业为核心,产业特色突出、集群效益显著、国内知名的高端机械装备制造基地,现有工业企业10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9家、上市公司1家。新兴产业示范区重点发展三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绿色产业(节能环保和新能源)、健康生物。三大园区为承接北京外溢项目做好了准备。此外,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在高官庄物流园区2011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规划面积105平方公里的义和庄空港产业园和16.59平方公里的码头健康产业园获得保定市政府批准。

图1-1 涿州市产业园区示意图

(七)人力资源。涿州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人才优势明显,研发机构众多,全市拥有各类科技人才38958名,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612人,居全国县级市之首,其中:工程院院士2人,中级职称以上科技人员13000人。拥有中、省直单位45家,其中:中直单位34家,国家级科研院所5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国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高等院校3所(北京财贸学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保定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国家级重点职业教育学校2所(涿州职教中心、劳动技工学校)。众多的科研院所、人才聚集,构成了涿州特有的科技、教育优势。

(八)发展环境。制定了首都周边最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和奖励办法,建成了“五星级”政务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开辟了重点项目审批“直通车”,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办和重点投资项目行政审批全程代办”两个机制,亲商、安商、重商的氛围浓厚。坚持依法治市,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刑事、经济案件侦破率达到100%,全市犯罪率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金融生态环境良好,全市拥有建行、工行、农行等大型金融机构12家,小额贷款公司5家,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1家,保险公司17家,可以为项目落地、企业发展、园区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

二、涿州承接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承载力分析

(一)水资源承载分析

1、水资源基本情况

涿州市水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永定河、拒马河、小清河等多河汇聚,3条河常年有水,1条河季节性有水,出境水质均优于入境水质,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总量分别达到25.6亿立方米和6.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北京的13倍。涿州是南水北调中线的重要枢纽,南水北调廊涿干渠在中心城区和松林店设有两个地表水厂。

从用水来源及需求来看,目前涿州城市供水主要来源于地下水,多年地下水供水量达2.17亿立方米。从水资源的用途来看,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平均占总供水比例约为8:1:1。

2、水资源承载力预测

从水源供应来看,2000-2013年涿州年可利用的地表水约为12万立方米;2000-2013年涿州年年供水总量均值为2.174亿立方米;未来南水北调给予涿州的年总供水量可达0.66亿立方米。

基于目前涿州水源供应来源以及未来供水增量,参照《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按照人均综合用水量0.5万立方米/(万人日),涿州市水资源承载人口=年用水供应总量/(日人均综合用水量×365日),由此得出涿州市水资源可承载155.4万人。

(二)土地资源承载分析

1、涿州用地现状及规划

2013年涿州市土地总面积为75129.55公顷,农用地、建设用地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0.93%和24.44%。

图2-1 2013年涿州市用地结构示意图

2013年,城市建设用地达到3244.37公顷,占全部建设用地面积的17.7%,根据《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涿州城镇建设用地将呈现先扬后抑式增长,2015和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分别为6263.66公顷和6838.65公顷。

2、城市化人口承载

综合参考《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根据涿州城镇建设用地供应和人口规模,近期2015年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95平

方米/人,中远期2020年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75平方米/人。

表2-1: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参考

规划文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平方米/人)

《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2020年涿州市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控制在110平方米/人以内

《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现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低于115平方米,中心城区(镇区)内规划常住人口规模超过50万的城市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面积为75~95平方米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的目标

城市化人口承载量可通过公式进行推算,即:城市化人口承载量=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结合涿州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规划,2015年和2020年涿州城市化人口规模将分别达到65.9万人和91.2万人。

3、土地承载的总人口

随着涿州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率将稳步提高,涿州城镇化率将由2013年不到50%逐步提升至2020年65%。根据城市化人口预测反推城市总人口=城市化人口/城镇化率,由此测算2015年和2020年总人口将分别达到109.8万人和140.3万人。

表2-2:基于土地承载的涿州市人口规模预测

年份城市建设用地

总面积(公顷)

人均城市建设

用地面积(平

方米)

城市建设用地

人口承载力

(万人)

城镇

化率

城乡总人口承

载力(万人)

20156263.669565.960%109.8 20206838.657591.265%140.3

(三)生态资源承载分析

1、涿州生态资源条件

涿州市地貌属于倾斜状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山麓平原分布在白沟河以西,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9.20%。冲积平原位于白沟河与永定河之间,主要分布在义和庄乡,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0.80%。

涿州市境内水资源丰富,永定河、北拒马河、白沟河、胡良河、琉璃河、小清河等河流流经市域,境内分布着鲁坡泉、西豆家庄泉、里池泉、展台泉、普利庄泉等泉眼。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0.34%、35.73%和10.29平方米/人,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市(县)。

2、涿州生态用地价值

生态用地指具有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净化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价值的用地,具体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其他农用地、城镇绿地、水域、自然保留地。根据现状数据和总体规划,2013、2015和2020年涿州市生态用地面积基本保持在5.7万公顷左右,具体见下表。

表3-1:涿州市各类生态用地面积单位:公顷

生态用地2013年2015年2020年耕地44237.33 44720.76 44661.16

园地2034.85 2817.18 3000

林地4419.19 4818.9 4900 其他农用地2597.32 1555.64 1360.27

城镇绿地259.7 626.37 688.38 水域2624.16 2137.67 2139.28 自然保留地857.15 188.81 136.14 总面积57029.7 56865.33 56885.23 涿州生态用地价值测算按照当量换算的方法,即:将林地价值系数设定为1,各类生态用地面积乘以换算系数转换成林地面积,考虑到生态用地需要保留12%的面积用以自我更新和生态系统平衡,即:

人均基本林地生态需求面积=

其中为换算为林地的生态用地总面积,为第类生态用地的面积,为第类生态用地转换为林地的转换系数。

表3-2:涿州各类生态用地换算为林地面积单位:公顷

生态用地类型换算系数2013年2015年2020年

耕地0.177372.97453.57443.5

园地0.35706.5978.21041.7

林地 1.004419.24818.94900.0

其他农用地0.17432.9259.3226.7

城镇绿地0.3590.2217.5239.0

水域0.12309.8252.4252.6

自然保留地0.35297.665.647.3

合计13629.114045.214150.8实际可用11993.612359.812452.7

3、涿州生态承载分析

综合人口宜居需求、产业消耗排放等因素,人均林地生态需求面积至少保持在80m2以上,同时考虑人群的生活环境

改善,还需要预留额外的容量进行生态恢复和改善,将2015年和2020年的人均生态需求的林地面积确定为85-90平方米/人。综合考虑各类生态用地换算为林地面积的情况,按照涿州生态林地容量,2015年和2020年生态所能承载的人口分别保持在137.3万人和146.5万人。

表3-3:涿州市生态用地人口承载力

生态用地面积(公顷)人均需求面积

(平方米)

生态人口承载力

(万人)

2015年12359.890137.3

2020年12452.785146.5(四)交通资源承载分析

1、涿州对外交通优势

涿州对外交通通达性良好,初步形成了与北京及周边县市较为便捷快速的交通联系。张涿高速与廊涿高速东西交汇贯通,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107国道、京白公路纵贯南北。形成了连接外部的快速通道。其中,京石高铁涿州站场投入使用,将涿州至北京车程缩短至17分钟,并给区域带来巨大的人流、物流便利。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涿州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与辐射创造了便利条件。

截至2013年,涿州过境公路有5条,境内通车里程达116.8公里,拥有京港澳高速涿州出口及廊涿高速南出口两个高速出口。未来,涿州将规划增建1条高速公路,到2020

年,将有4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总通车里程达到58公里;将加快涿州至新机场快速联络线建设,涿兴路、廊涿路(S371)、永码路等改建新建道路已经纳入规划;此外,还将加快推进与北京轨道交通对接,打造北京-涿州、涿州-北京新机场两条轨道交通线路,进一步提升涿州市交通承载力和对外交通通达性。

2、涿州内部交通承载分析

涿州城市内部交通网络较为发达。截至2013年,涿州城市内部共有公路308条,道路面积达10.78平方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23.1平方米。按照涿州现有规划,到2020年,涿州将新建道路11条,公路总数达到420条,总里程达1250公里,道路面积将达到23.2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将形成“九纵八横、两环”的城市道路网布局,城市内部交通路网能够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涿州城市内部轨道交通规划已开始启动,拟修建两条轨道交通线。其中,1号线对接北京房山线,连接东仙坡、中心城;2号线接北京四号线南延线,连接中心城、码头组团、空港新城。

预计到2020年,涿州公路网密度将由136.2公里/百平方公里提升到168.4公里/百平方公里,道路面积将由15.7平方公里提升到23.5平方公里。参照《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规

范》,按照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不低于15m2计算,涿州交通能够满足近156.7万人口城市的出行需求。

三、涿州承接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重点方向

基于涿州建设“京畿文化生态名城、世界城市功能新区”城市总体定位,围绕保障首都功能有效实现、完善世界城市高端功能的需求,明确涿州积极承接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重点方向,即:重点承接医疗健康、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试及产业化、临空产业三大核心功能,积极承接生态农业、商贸物流、文化休闲三大支撑功能。

(一)三大核心功能

1、医疗健康

目前,涿州在积极承接北京医疗健康服务功能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301医院涿州培训保障基地项目已开工建设,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涿州分院已经开业,由刘永好等民营企业家共同发起成立的中国健康产业联盟即将落户。涿州将依托对外交通便利、生态环境优越等优势,以码头健康产业城为载体,加快承接北京医疗服务、生物医药研发制造、康体养生等功能疏解。

2、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试及产业化

依托其较充足的空间资源和较低的要素价格优势,积极承接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中试和产业化项目落地。坚

持“特色化”发展理念,重点承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成果产业化;以承接北京中试功能和产业化功能为切入点,逐步由创新链后端向前端延伸,拓展加速器、孵化器功能,乃至吸引企业二级总部、研发中心等聚集发展,力争建设成为河北省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3、临空产业

涿州邻近北京新机场,处于“临空经济区”范围内,正在加快建设的义和庄空港产业园,已经被纳入国家级临空经济区建设范围,具备承接北京临空产业功能的先天优势。未来,将依托义和庄空港产业园,着力培育和发展临空物流、航空制造、航空文化休闲、保税消费等业态。

(二)三大支撑功能

1、商贸物流

充分发挥临近北京大市场、土地成本相对较低等发展优势,围绕商贸物流功能,加快与空间需求大、成本敏感度高的在京商贸物流企业对接,大力吸引商贸流通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和物流企业的“仓储+结算”环节落地,力争成为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重要支撑。

2、文化休闲

依托文化、生态两大优势,以弘扬“德信文化”为核心,加快涿州影视城、辽代双塔、三义宫、六祖禅寺等文化资源

的挖掘利用,着力发展文化旅游、商务休闲、乡村体验等业态,全面展现涿州城市文化魅力。

3、生态农业

将在深化与中国农业大学、首农集团等合作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有机农业、设施农业、籽种农业、体验农业,着力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高端化和生态化。

越南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对我国的影响研究

越南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对我国的影响研究作者:李馥伊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0年第30期 在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中,越南日益成为吸引外资的高地。相较其他发展中国家,越南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同时,高标准自贸协定的签署和疫情防控有力加强了越南作为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从目前看,向越南转移的企业主要是追求市场扩张型和成本节约型的东亚企业。需要防范全球产业向越南转移可能对我国造成的不利影响。建议建立健全产业转移信息跟踪预警机制、对外迁企业完善预案,通过提升产业质量增强我国产业链粘性。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大约出现了五次大规模产业转移。第五次产业转移(2010年以来)中部分高端技术、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而其他产业大规模向越南等地转移。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发布的《2020世界投资报告》,2019年在全球跨国投资流入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下降5%的情况下,流入东南亚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5%至1560亿美元,创历史记录,占全球FDI流入的比重与2018年持平;其中,越南、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吸引了80%以上投资东南亚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 一、越南成为第五次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的主要承接国 (一)越南发展独特的出口导向型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 自1986年宣布“革新开放”后,越南就以吸引外资为导向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至2018年底,越南已拥有工业园和经济园区共326个,入园项目累计15500个。其中,外资项目占比51%,外资协议投资总额达到1450亿美元。2018年,越南工业总产值中一半由外企创造,70%的出口由外企贡献。当年,越南位列全球20大直接投资目的地第18位;其吸引外资的规模在东南亚国家中仅次于印尼,但其外资增速高于印尼近5个百分点。短短30年,出口导向型战略成功使越南从农业社会跨入了劳动密集型工业社会。 (二)越南吸引外资较其他东南亚国家优势明显 和东南亚其他发展中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尼相比,越南发展起步较晚,但因此也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例如,越南有更年轻、更廉价的劳动力。同时,越南还拥有其他东南亚发展中国家没有的制度优势。越南共产党通过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战争树立了崇高的威望,使得越南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再通过发展市场经济、融入全球生产链,在第五次全球产业转移中,越南成为了东南亚最主要的承接国之一。 (三)高标准自贸协定推动全球产业向越南的转移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实施计划方案

承接产业转移示区规划实施方案

目录 前言 (1) 一、基本要求 (2) (一)总体思路 (2) (二)实施原则 (2) (三) 示任务 (4) (四)战略定位 (5) (五)主要目标 (6) 二、承接转移发展的重点产业 (10) (一)原材料产业 (10) (二)机械装备工业................................... XX (三)轻纺化工 (13) (四)高技术产业 (15) (五)现代服务业 (17) (六)现代农业 (19) 三、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布局和载体建设 (21) (一)总体布局 (21) (二)促进园区转型升级 (24) (三)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机制 (25) 四、强化基础设施支撑 (28) (一)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28) (二)提高能源保障水平 (30) (三)推进区域信息一体化 (31)

五、保障措施 (33) (一)加快建立承接产业转移协调推进机制 (33) (二)创新体制机制 (33) (三)完善社会管理与服务 (35)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6) (五)完善支持政策 (37) (六)加强区域合作 (39) (七)加强组织实施 (40) 附件一 (42) XX承接产业转移示区建设工作分解 (42) (一) 加强组织领导 (42) (二)科学规划布局 (42) (三)完善产业政策 (43) (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 (43)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44) (六)加强财税扶持 (44) (七)加强金融支持 (46) (八)保障土地供给 (46) (九)加快交通设施建设 (47) (十)强化科技支撑 (47) (十一)加快保税区建设 (48) (十二)加强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 (48) (十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49)

产业转移 练习题

产业转移练习题 世界金融危机后,美国大力推进“再工业化”战略,一些制造业相继从中国和其他国家迁回本土,制造业出现明显的“回巢”现象。下表示意2010年以来美国制造业“回巢”的代表性事件。据此完成1—2题。 1、美国“回巢”制造业的产业类型主要为() A.劳动和资本密集型 B.资本和技术密集型 C.劳动和资源密集型 D.技术和资源密集型 2、美国制造业“回巢”的主要原因是() ①发展中国家生产成本增加②美国科技水平高③美国本土市场扩大④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低⑤美国政府的支持 A. ①② B.②④ C. ①⑤ D.③⑤ 京津冀一体化就是要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方面取得率先突破,其核心就是要有序缓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2015年7月11日,北京市委通过决议,将聚焦通州,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读图,完成3-4题。 3、北京将通州设为行政副中心,主要目的是 () A.改善北京交通,缓解拥挤局面 B.降低城区房价,缓解住房紧张 C.促进北京城市功能分区优化 D.分散工业布局,减轻环境污染 4、山东省德州市正积极筹划参与到京津冀一体 化,承接北京的部分产业转移。其主要优势是 () ①北京对其辐射带动作用强②距离京津冀 近且交通便利③经济发达,科技力量雄厚 ④在经济上与京津冀有互补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十三五规划正式将京津冀协同发展纳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成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着力点。河北省香河县地处京津之间,距北京市中心45公里,县政府以北为契机,积极构筑机器人产业港,引进高新机器人产业,2016年有30余家来自京津地区的机器人相关企业签约入驻,初步形成了涵盖核心零部件等机器人产业体系。据此完成5-6题。

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

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法律系2011级经济学1班11040104 董雪丹 【摘要】 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是我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便捷途径,是实现充分开放合作的重要突破口,是新型工业化的助推器。要强抓机遇,进一步提高开放度,增强承接能力,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我国经济加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与水平,进行产业转型与升级,可以调整我国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发展。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承接地区 【正文】 一.产业转移的基本状况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优化具有重要义意,并进而影响部分企业的战略决策。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引起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将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地区,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地区转移的过程和现象。产业转移在本质上是现有生产力在空间布局上的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以及产业较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比较落后,进行产业转移可以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与水平,产业转移可以增加我国的就业岗位,减少劳动力的剩余,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改变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可以促进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可以促进产业区域结构调整,可以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二.承接产业转移 承接产业转移,是指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主动做好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抓住历史性重大机遇促进产业聚集,增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三.影响承接产业的因素 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如国家的政策、地价的昂贵、环境的污染等,其中最重要的有: 1.劳动力因素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3.市场因素 四.承接产业转移与就业 产业转移给承接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机遇,有利于承接地区域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各个区域的优势,更新承接地区观念,促进承接地经济的发展。

承接产业转移要在五个必须上下功夫

承接产业转移要在“五个必须”上下功夫 李建民 近三年分管招商引资等工作以来,我多次到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招商,亲身感受到了这些地方经济发展的滚滚浪潮,真切感受了他们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冒”、敢为天下先的胆略和气魄。他们给我留下的总体印象是:观念“新”、气魄“大”、办法“活”、措施“硬”。一路走来,我感触颇多。启发最大的就是祁阳必须要解放思想,扩大开放,进一步加快承接“长珠闽”等地区产业转移的步伐,实现资源、资金、市场共融共享。具体来讲,要在“五个必须”上下功夫: 一、承接产业转移必须要抓住机遇,抢占先机 当前,我们在发展上面临的最难得的历史机遇,就是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近年来,国内长三角、珠三角等一些企业受环境、用电、用地、用工等问题的影响,尤其是《劳动法》出台后,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冲击很大,企业综合生产成本急剧上升,利润空间大受挤压,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要求非常迫切。据商务部门统计,近三年,“长珠闽”地区将有近1.4万亿资金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这对于承东启西的祁阳来说,是一次弥足珍贵的机会,必须抓紧抓牢。一要快行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产业转移一般就是3-5年,机会稍纵即逝。目前各地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绝招、怪招层出不穷,竞争十分激烈,谁在这轮竞争中抓住机遇,谁就会争得头阵,抢到“红绣球”。要迅速行动起来,切实增强主动性和紧迫感,变“坐等客商”为“敲门招商”,变守株待兔为主动出击,变封闭清高为礼贤客商,南下东进,广撒“英雄贴”,诚邀天下客,引发一轮又一轮招商引资“冲击波”。二要大力度。坚持全党发动、全民动员、全员参与,将广大干部群众的注意力、兴奋点聚焦到招商引资上来。要借鉴清城区每个镇成立招商办,安排5-8人专门招商的经验,迅速将赴广州、东莞、深圳等地

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

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 为全面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三地比较优势,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产业链有机衔接、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发展格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制定了《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 一、总体导向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发展。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坚持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能力提升相结合,与培育产业集群竞争力、适应资源环境承载力相结合,不断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构建“一个中心、五区五带五链、若干特色基地”(简称“1555N”)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打造一个科技创新中心 依托北京的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承担京津冀地区产业研发、设计、服务等功能,辐射全国。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体,重点提升创新能力,推进高端共性技术研发和关键核心部件研制,加快工业设计、信息服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二)建设五区五带五链 1.以“五区”为突破建设重要引擎 以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区、沧州沿海地区、张承(张家口、承德)地区为依托,强化政策支持与引导,实现率先突破,建成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的重要引擎。 2.以“五带”为支撑优化区域布局 ——京津走廊高新技术及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带。涵盖北京、廊坊、天津为轴线的区域。利用北京技术优势和天津、廊坊等地的制造能力,承担京津冀地区科技成果产业化功能,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 ——沿海临港产业带。主要包括秦皇岛、唐山、天津、沧州沿海地区。利用港口优势和制造业基础,重点发展滨海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炼化一体化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滨海型产业带。 ——沿京广线先进制造业产业带。以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等中心城市为节点,利用本地区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 ——沿京九线特色轻纺产业带。涵盖衡水、邢台东部、

浅谈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b3445094.html, 浅谈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作者:蔡叶 来源:《经营者》2017年第11期 摘要在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不断加速以及我国东部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我国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在这种背景下,中西部各省也纷纷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崛起的支柱,如何在这波浪潮中建立有效、合理的承接产业转移机制对于其未来经济发展将产生直接影响。基于此,本文对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湖北省产业转移承接 一、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现状概述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轮产业转移热潮,我国东部沿海产业以及部分国际资本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机。湖北省政府在这轮产业转移热潮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从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现状来看,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但总量相对较少,呈现了空间分布集中、地区差异较大的情况。武汉吸引了绝大多数外商直接投资,相对于其他地区处于绝对优势。[1] 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资地域分布不均的情况。近年来,武汉以外的省内地区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其中宜昌、襄阳获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资分布失衡的情况。从行业分布来看,湖北省外资投资主要集中于房地产行业及制造业,两者所占比例接近80%。随着相关政策调整及引导,外商对湖北汽车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投资有所加大,但服务业投资依然有待加强。 二、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将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但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招商引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相对于周边其他省份,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起步较晚,所以在外资利用方面与其他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一直以来,湖北省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具有良好的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基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湖北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积极性。尽管湖北省具备良好的承接产业转移基础,但在产业承接竞争过程中表现得较为被动,在部分大型投资项目上争取不够主动。[2]近年来, 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热潮的兴起引起了湖北省的高度重视,政府随之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但整体招商引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第二,投资软环境有待完善。从当前状况来看,投资软环境是制约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首先,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 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皖发[2010]2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0.02.01 【实施日期】2010.02.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 (皖发[2010]2号) 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促进中部地区掘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速倔起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认真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全面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特作如下决定。 一、明确指导思想,增强示范区建设的使命感 建设示范区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体制,完善

机制,扩大开放,着力深化泛长三角地区发展分工,创新合作方式,推动区域联动发展;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综合竞争力;着力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着力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着力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各地、各部门特别是示范区各市、县(市、区,下同)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创造承接环境,做好转移文章,发挥示范效应,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努力把皖江城市带建设成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掘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二、坚持科学引导,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瞄准长三角等沿海地区迫切需要转移的产业,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大力振兴汽车、家电、装备制造、冶金、化工、非金属材料、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跟踪国内外产业发展新动向,着力培育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提升物流、金融、文化、服务外包、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特色鲜明、综合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编制出台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各地发挥比较优势,明确产业承接重点,构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合理分工、有序承接、错位发展的新格局。 三、加快园区建设,打造功能完善的产业承接平台 各开发园区要根据示范区产业布局,加快扩区扩容和转型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和能源、环保、物流、通关等公共配套和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各类要素向园区集聚,努力实现园区项目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依托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域制

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实施工作规划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实施工作规划

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实施工作规划 一、发展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体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受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压力明显加大、周边国家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产业分工加速调整,产业跨区域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并出现诸多新的趋势和特点。为实现我国经济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年国务院共批复了7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获批数量是前4年的总和,将以往的外向型增长结构转变为“外需、内需共同发展”,体现了国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关注。 (一)有利条件 宏观经济出现了企稳回升的良好势头。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大幅下降,经济增速陡然下滑。面对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大举措,通过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保持经济较快增长,通过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7%,财政收入增长11.7%,粮食产量实现连续6年增产,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9.8%和8.5%,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省委、省政府密切关注形势变化,积极跟踪政 第 2 页共 41 页

策走向,主动作为,果断决策,深入落实中央揽子计划,先后出台系列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在全国较早地实现了经济回升向好。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财政收入增长17%,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4%、7.2%。主要经济和社会指标增速位于中部地区前列,为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颁布实施。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挖掘中部地区发展潜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增强对全国发展的支撑能力,国务院批复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国函【】130号)。从“中部崛起战略”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对中部地区发展的定位也越来越明确,支持政策更加具体。县地处城市带腹地,规划的出台,为县明确了产业、功能定位,找到了发展的突破口。 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为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复了《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国函【】5号),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就此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这是迄今全国唯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年2月1日,中共省委、省人 第 3 页共 41 页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进入调整期,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拉开了序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呈加快发展之势;2016年5月6日《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正式出台,《意见》明确加快曲靖煤电及新能源基地、重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及新材料基地和省内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建设。由于曲靖是能源保障基地和我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因此在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面前,**县必须进一步加快培育特色生态产业、加快建设滇东北开放重地。结合新形势新要求,从**县情出发,剖析现状、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现将**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的专题调研报告如下: 一、**县承接产业转移基础现状及特征 **是农业大县、人口大县,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空虚。冲破思想藩篱,树立开放意识,“借鸡生蛋、借力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现实选择。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县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始终坚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建设、统筹城乡改革等重大机遇,着力建设基础平台,积极营造良好环境,不断创新思路和举措,大力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规模逐年增长、层次逐步提升,并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目前投

资5亿元的众诚爨玉石材有限公司、投资亿元的丰瑞油脂公司、投资亿元的原乡酒业、投资亿元的**县磷化工公司、投资亿元的**县南磷电冶公司、投资亿元的新海丰渔业公司等大型企业招商引资企业成功落户**特色工业园区,稳步健康发展,近期已签订协议项目有福建省莆田市湄艺实业公司的旅游工艺品加工项目,计划投资亿元;秸杆发电项目。 (一)**县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优势 1、政策优势 近年来,**县委、政府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在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2、区位优势 **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地处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东沿黄泥河与贵州兴义市接壤,南与广西西林县隔南盘江相望,是云南进出沿海地区的东大门,素有“滇黔锁钥”之称,是云南的东大门。交通便利,汕头至昆明高速公路2016年9月建成通车,距离出海口广西防城港公里,昆明至**高等级公路提质改造2016年开工。南昆铁路、国道324、省道曲西公路横穿境内。距昆明机场220公里,距兴义机场90公里。县内乡镇、行政村通油路、水泥(弹石)路率和自然村通路率分别达100%。 3、资源优势: (1)、水资源:全县水能资源隐藏量丰富,水资源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 报告

编号:FS-DY-20449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产业升级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需要。XX年初xx在安徽视察工作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系和协作”。在此宏观背景下,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构想,并获得国务院批准同意,这是我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是皖江城市带的重要城市之一,现在正处在加速追赶、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我市在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完善、综合实力提升等方面迎来的

空前、重大机遇。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挖掘潜在的发展动能,认真剖析制约发展的现实因素,正确对待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加快示范区建设,使**经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建设示范区的战略意义 1、**在皖江城市带的地位 **市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9.5%,占沿江城市带23.5%;人口610万,占全省9.1%,占沿江城市带25.7%;XX年国内生产总值704.72亿元,占全省7.9%,占沿江城市带21.5%。《安徽省沿江城市群“xxx”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一轴双核三带”发展战略中,**又是安徽临江产业发展轴上的两大产业集聚核之一。**应该成为皖江城市带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皖江城市带发展及承接产业转移中是必须有所作为,也能够大有作为。 2、战略意义 国家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意义和作用在于: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形成产业联动的发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完整版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 题调研报告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产业升级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需要。XX年初xx在安徽视察工作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系和协作”。在此宏观背景下,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构想,并获得国务院批准同意,这是我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是皖江城市带的重要城市之一,现在正处在加速追赶、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我市在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完善、综合实力提升等方面迎来的空前、重大机遇。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挖掘潜在的发展动能,认真剖析制约发展的现实因素,正确对待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加快示范区建设,使**经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建设示范区的战略意义 1、**在皖江城市带的地位 **市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9.5%,占沿江城市带23.5%;人口610万,占全省9.1%,占沿江城市带25.7%;XX年国内生产总值704.72亿元,占全省7.9%,占沿江城市带21.5%。《安徽省沿江城市群“xxx”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一轴双核三带”发展战略中,**又是安徽临江产业发展轴上的两大产业集聚核之一。**应该成为皖江

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

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 【摘要】:作为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全球化作用的结果,产业转移是导致区域综合实力变化的基本因素。鉴于其对区域经济实力、区域功能、区域就业、区域城市化与工业化、产业集群成长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理应成为缩小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途径。事实上,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国际四波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浪潮以及日本、“亚洲四小龙”、中国的东南沿海等国家和地区的先后崛起也在实践中印证了这一理论命题的可行性。耦合是一个物理学概念,系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而联合起来,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作为产业优化配置的一种表现,产业空间集聚已成为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渐也呈集群化路径的规律与趋势。在此背景下,促进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的交互耦合发展逐渐成为理论界、决策部门和实业界的共识。相关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创新效应以及网络效应等既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跨国公司投资和区域产业转移的重要决定因素。珠三角、长三角的实践也昭示: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往往与以产业集群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空间集聚联系紧密。可见,产业集群是产业转移的结果,产业集群本身包含着产业转移的因素,从而形成“吸引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入产业集群—集群成长—吸引更多高质量的产业转移”的耦合发展效应。国际经验和我国的现实表明,区域产业转移和产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业集群均是区域发展图景中的重要因素,而产业转移和产业集群之间 存在着交互耦合的关系。但隐含的问题是:二者交互耦合的机理是什么?能否从时空角度予以定量模拟?如何在实践中应用?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实事求是予以回答的问题,也是本文的宗旨所在。本文运用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借鉴国内外有关产业转移、产业集群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沿理论成果与先进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数学建模相结合及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以分析其耦合机理为主线,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综合分析了区域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集群系统耦合的内容与路径、动因与驱动力机制、模型设计与度量及其效应。第1章为导论部分,主要说明本文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对相关概念作了界定,介绍了研究方法和思路。第2章是有关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与进展的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对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从国外有关产业集群的创建性研究和国内的探索性研究入手,对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比对,在此基础上,重点对区域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的耦合模式—产业集群化转移的概念、内涵、动因、模式及效应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第3章是对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耦合的内容、模式和路径进行的深入分析。从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区域产业转移集群化的发展趋势出发,分析了区域产业转移系统和产业集群系统的复杂性,从集聚、非线性、流、多样性和创新角度阐释了区域 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集群系统耦合的内容,指出产业集群化转移是 腹有诗书气自华

新形势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产业转移的实质是生产力在空间上的转移,它不仅促进了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欠发达地区经济的进步。在新形势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已初见成效,但在软环境、配套设施、科技创新、交通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鉴于此应从改善投资环境、承接配套产业转移、重视高新技术建设、提升中原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着手,扩大河南省承接产业的规模,提高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水平。 关键词:产业转移;中原经济区;产业集聚 产业转移是指在资源、产品需求或其他条件发生变化后,发达地区的部分企业遵从比较优势的变化方向,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其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的一种经济现象。产业转移不仅提升了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需要,保持了经济活力,而且也推动了不发达地区经济大幅度增长的强大动力。它不仅会给承接地区带来大量的生产要素,促使区域内的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还会带来与之相适应的新方法和新观念。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些省份,通过国家实施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从发达国家或地区吸引大量的资金,将一些先进的技术转移到东部沿海地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然而这30多年的高速发展,使沿海地区出现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紧张的局面,导致了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与河南等中部地区相比,同等产品成本将高出30%-40%,于是沿海地区将把自己不再具有的比较优势产业转向中西部处于产业梯度较低的区域。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大省,具有地理、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抓住这一契机对减缓就业压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河南产业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 河南省利用国内外资金总量不断扩大的趋势,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十一五”期间,外商直接投资从18.45亿美元增加到62.47亿美元,省外直接投资从1003.98亿元增加到2743.40亿元。仅2010年的对外劳务合作、承包工程、设计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就比上年增长48.6%。来到河南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68家,河南已经成为国内外大型企业投资的重要地区。 (二)外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吸引外商投资的企业数量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商投资数量急剧下降,到2010年有了一定程度的复苏。从投资量上来说,出现逐年递增的现象,从2006年的18.45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62.47亿美元。从整体规模上来评价,外商在河南的投资规模处于扩大的趋势,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

六安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简介

六安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 投资环境简介 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0年5月,六安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号召,顺应产业转移大势,设立六安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2012年12月,六安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作出东向发展部署,调整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加快园区扩容升级。 发展理念:园区遵循“两化互动、产城一体、宜居宜业”的发展理念,着力将园区打造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优越,配套功能完善的产业新城、生态新城、示范新城。 区位交通:园区规划控制面积140平方公里,西至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至合肥市界,北至沪陕高速,南至沪汉蓉城际铁路。园区地处合肥经济圈,距合肥市区约30公里,是六安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合(肥)六(安)工业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312国道(长江西路六安段)双向八车道改造完成,沪陕、合武、济广、济祁高速通达八方,宁西、阜六、沪汉蓉城际快速铁路交汇于此,合六轻轨穿越园区。具4E级新桥国际机场20分钟车程。 空间结构:科学规划“一核双轴两片多脉”的空间结构。

一核,集政务服务、商务办公为一体的东部新城核心区;双轴,即新城大道发展轴、皖西大道发展轴;两片,由淠河总干渠自然分割而成的南北城市组团;多脉,横贯东西的淠河总干渠、纵穿南北的天然水系、万亩自然生态园林,凸显滨水、绿色特色! 产业定位:园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五大产业板块。实行二三产同步发展、同产业模块化引导发展,逐步集聚“层次高、品质优”的二产项目和“牵动性强、覆盖面广”的三产服务业项目,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产业新区。 服务环境: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园区供水、供电、通讯、燃气、排水、排污、消防等生产性配套充分满足入园企业的需求,学校、医院、商场、酒店等生活性配套同步跟进,土地资源和指标充足,重大项目土地可实行点供。对落户园区的项目实行市、区领导联系重点项目责任制,切实打造亲商、安商、富商的优良环境。

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要素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某产业从某国家(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地区)的经济现象与过程。目前我国产业转移呈现出梯度转移的特点,正在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转移。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我国西部地区要抓紧加快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步伐,这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东部产业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东部地区积极发挥本地区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倾斜的机遇,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快速持续发展,形成了珠三角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等东部沿海发达经济带。随着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东部沿海地区一些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边际收益下降,产业升级、转型的压力和产业转移要求日益增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开始由原材料向加工工业、由初级产品向新兴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面对世界范围的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我国东部地区正在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因此,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升产业结构,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是势在必行,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进入调整与升级阶段,大量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正在向西部地区迅速转移, 当前我国产业转移呈现出几个特征:从转移方向看,主要是从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从转移的行业看,主要是一些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贸易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如以劳动密集型的玩具、制衣、制鞋产业和耗能较大的陶瓷、水泥产业以及矿产资源加工产业等为主。从转移方式看,一是外资或东部地区的民营资本在西部地区直接投资设厂,二是由东部接单,在西部地区设立加工企业,实行联合接单加工贸易,三是引导西部企业进入跨国公司和东部沿海企业的营销网络,四是东部和西部联合进行园区建设, 二、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1、西部地区产业配套能力不足 在东部地区,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规模较大、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而产业集聚效应使得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快速方便,对企业生产环节的配套支持、成本的降低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而西部作为欠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仍处于初级阶段,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配套服务能力不强,很多产业部门还未得到有效发展,产业环境与组织成本较高,不利于承接产业发展, 2、产业转移成本过高 首先从人力成本来看,虽然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

六大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比较分析

为促进地方加快承接产业转移,近年来国家共批准设立了 安徽皖江城市带、广西桂东、重庆沿江、湖南湘南、湖北荆州、黄河金三角(跨山西、陕西、河南3省)等6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本文对各示范区之间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六大示范区基本情况 从地区分布来看,皖江城市带、湖南湘南和湖北荆州示范区属于中部地区,广西桂东和重庆沿江示范区属于西部地区,黄河金三角示范区横跨中西部地区的山西、陕西、河南3省。 ——广西桂东。2010年10月设立,范围包括梧州、贵港、贺州、玉林4市;土地面积4.8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20.2%;2010年末总人口1725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3.4%。 ——皖江城市带。2009年1月设立,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9市全境和六安市舒城县、金安区;土地面积7.5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4.4%;2010年末总人口3079万人,占全省45%。 ——重庆沿江。2011年1月设立,范围包括涪陵、巴南、九龙坡、璧山、永川、双桥、荣昌等7区县;土地面积0.66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2010年末总人口550万人,占

全市16.6%。 ——湘南地区。2011年10月设立,范围包括衡阳、郴州、永州3市;土地面积5.7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7%;2010年末总人口1797万人,占全省25.3%。 ——荆州地区。2011年12月设立,范围包括荆州、荆门、仙桃、潜江、天门5市;土地面积3.3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8%;2010年末总人口1388万人,占全省22.5%。 ——黄河金三角。2012年5月设立,包括山西省运城市和临汾市、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土地面积5.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700万人。 二、六大示范区发展现状 从各示范区的发展现状来看,具有以下共性特征: 一是大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截至2010年,广西桂东、皖江经济带、重庆沿江、湘南地区等4个示范区工业化率分别为42%、47.3%、47.6%和41.4%,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黄河金三角地区各市多数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湖北荆州示范区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阶段。 二是都重点围绕对接区域主导产业进行承接。各示范区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均十分注重发挥原有产业优势和承接区域的

产业转移答案

探究一产业转移的原因 (1)相同点:三家工厂的加工地都在我国。不同点:a厂是原料和市场均在外,b厂的原料地在国外、产品市场在国内,c厂的产品市场在国外、原料地在国内。 (2)a厂是典型的两头在外,主要是为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b厂主要是受我国庞大的市场吸引;c厂既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又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优势。 (3)在区位选择上,a厂家选择在我国离日本(原料地和市场)比较近的青岛,b厂家选择在对我国汽车市场有很大辐射作用的中心城市——北京(且北京自身市场潜力较大),c厂家选择在有优惠条件的且交通方便的特区城市——深圳。 (4)为了选择原料供应、产品加工和销售的最优区位,减少生产成本,扩大销售规模,获得规模效益。 探究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1)①日本,②韩国、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③我国东部地区,④我国中西部地区。 (2)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50年代,日本处于工业化初期,劳动力价格低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水平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且为了本国的产业升级而将此产业进行转移。 (3)劳动密集型产业呈现按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转移的规律。 2.(1)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很高。 (2)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生活和生产等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才能设置为出口加工区。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 3.(1)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发展;从国际市场来看,我国汽车市场潜力巨大。 (2)发展中国家汽车普及率低,发达国家汽车普及率高。这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政策的支持进一步加大了我国的汽车市场,促进了国际汽车产业的转移。 (4)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消费市场广阔,汽车整车运输不便;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可降低生产成本。 探究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1)二战后日本的主导产业由轻工业起步,50年代中期转向发展重化工业,进入80年代转向发展高新技术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2)就业机会减少,环境质量提升。 (3)形成“产业转移出去的多,转移进来的少→国内生产投资不足,生产困难→市场萎缩→产业向外转移,外资不愿进入”的恶性循环。此外,外迁或外建也导致了企业生产技术的下降,削弱了产品的竞争能力。 2.(1)发达国家应重点发展处于开发期、增长期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应该发展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日本和韩国应该发展开发期、增长期的产业。 (2)“微笑曲线”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现象:在抛物线的左侧(价值链上游),研发环节的附加价值逐渐升高;在抛物线的右侧(价值链下游),随着品牌运作、销售渠道的建立,附加价值逐渐上升;而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中间制造、装配环节不但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小,而且市场竞争激烈,容易被成本更低的同行所替代,因此成为整个价值链条中最不赚钱的部分。 (3)加工环节的附加值很低,即利润很低,但一般耗用的劳动力和资源较多。而技术含量高、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和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留在国内,可以保持自己的技术和优势并获取高额利润。 (4)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接受产业转移时,最好能引进处于研发期、增长期的产业及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韩国的政策就是避免总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 3.(1)产业移出地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经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因环境污染减少,环境质量提高。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劳动力从第二产业移向第三产业,国民经济收入提高(幅度高于产业移入地)。 (2)产业移入地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经济对自然资源大量消耗;因环境污染加剧,环境质量下降。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劳动力从第一产业移向第二产业,国民经济收入提高。 1.B 2.C 3.D 4.D 5.B 6.(1)改革开放的政策,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