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河西内陆河流域社会化水资源稀缺评价

甘肃河西内陆河流域社会化水资源稀缺评价
甘肃河西内陆河流域社会化水资源稀缺评价

收稿日期:2005-06-17

作者简介:李新文,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经济。

3本文为国家863计划“北方干旱内陆河灌区(甘肃张掖)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

(2002AA2Z 4191)第15子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甘肃河西内陆河流域社会化水资源稀缺评价

3

李新文 陈强强 景 

(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兰州730070)

摘要 水资源稀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重制约因素,水资源稀缺评价是水资源管理中最基础性的工作。借助K arshenas 模型对资源利用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诠释;在界定水资源管理阶段的基础上,引入社会适应性能力概念,着重论述了其内在结构及其度量指标,从而将水资源稀缺问题拓展到了社会经济领域,强调社会资源在水资源稀缺评价中的作用。同时,建立社会化水资源稀缺指数,并以甘肃省河西内陆河流域五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嘉峪关市由于相对较高的社会适应性能力,其社会化水资源稀缺程度指数的相对排序得到改善;而武威市则因相对较低的社会适应性能力,社会化水资源稀缺指数的排序有所降低;金昌市和张掖市尽管社会化水资源稀缺指数的相对排序没有变化,但由于考虑了社会适应性能力,水资源稀缺程度得到有效的缓解。社会化水资源稀缺指数更能如实反映水资源状况,社会适应性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对缓解水资源紧缺程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关键词 社会化水资源稀缺;河西;内陆河流域;适应性能力

中图分类号 F0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5)06-0085-05

水资源稀缺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而地处西北干旱内陆区的甘肃河西地区水资源稀缺问题更为严峻。传统上人们解决水资源稀缺问题总是求助于水利工程和技术手段,而运用经济激励、社会结构变化和制度变化等社会资源来解决水资源危机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在引入社会适应性能力概念的基础上,试图将水资源稀缺问题的解决从克服自然稀缺转向克服社会资源稀缺,进而拓宽解决水资源稀缺的对策和措施集。

1 K arshenas 模型

K arshenas 模型是用来阐述自然资源同经济发展关系

的模型,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尤其欠发达国家(地区)为了促进经济增长而如何利用其有限资源如水资源。如图所示[1,2]。该图右上部分表明资源利用、经济发展是可持续的,左边和下边区域反映资源利用的不可持续性,接近坐标轴的地带分别为生态灾难和马尔萨斯灾难即不仅生态环境恶化而且经济萧条衰退、停止、甚至倒退。通常情况下,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自然资源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经济的增长是以资源的巨大耗费为代价

的,从而短期可能超出资源可持续利用状态(发展轨迹

A )。随着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和新技术、新政策的引入和实

施,国家(地区)足以限制破坏环境的行为活动,并且能更多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获得收入,这个阶段叫“预防”性发展阶段(轨迹B )。国家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则需要国家进入自然资源重建阶段即自然资源的提取率低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状态[2]。

(轨迹C )

。K arshenas 模型的积极意义在于:把技术、经济、

政府及其制订的政策等社会因素看成是决定一个国家水资源丰欠的更为重要的因素,从而强调通过发展社会资源来克服自然资源不足,最终达到自然资源重建的目的。

图1 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关系图

Fig.1 K arshenas M odel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年 第15卷 第6期 CHINA POPU LATION,RESOURCES AN D ENVIR ONMENT V ol.15 N o.6 2005

2 水资源管理

从当前国际研究和实际应用来看,水资源管理的阶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如图2所示[2]):①供给管理,包括开辟水源,大规模远距离调水等;随着人口的增长,相应的水资源需求增长,而工程提水措施(供给管理措施)相应的增加,如图2中B 点(需水曲线同工程供水水平的交点),随后社会进入水赤字阶段,水赤字引起社会压力的同时促进了水资源需求管理措施产生。②水资源需求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技术性节水管理,努力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可以通过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优良品种、改善农艺等措施来实现。第二、内部结构性管理,涉及到区域社会结构变化等问题,主要指水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转移,就目前来看主要表现在水资源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

的转移。很明显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用水效率远远高于农业用水效率,这样利益驱动力会使水资源向经济效益更高的部门转移。第三、社会化管理。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最高层次,充分认识到水资源的社会属性,以社会属性为主线,充分利用各种外部资源来缓解局部水资源紧缺。社会化管理阶段的出现,意味着水资源管理问题范围的扩大,管理的立脚点从克服自然资源稀缺转向克服社会资源的稀缺,在这种意义上,调动足够社会资源来克服第一类资源的短缺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关键。

当前,国际水资源管理中提出的虚拟水(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的水资源量)将本国水资源同国外粮食的可获得性连接起来,提倡通过贸易,进口高耗水产品,同时出口低耗水、高附加值产品,从而获得本国粮食安全和水安全。显然,

虚拟水是水资源社会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2 水资源的管理阶段图

Fig.2 The phases of water res ource management

3 社会适应性能力

3.1 社会适应性能力及其稀缺

从K arshenas 模型中可以推断出,不同的社会实体其适应水资源紧缺的能力不同,因而针对水资源紧缺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不同,最终导致国家(地区)经济发展轨迹各有差异。社会适应自然资源稀缺的能力称为社会适应性能力(Turton &Ohlss on ,1999),也称为“第二类资源”或“社会资源”。适应性能力是一个多维的概念,指特定社会开展应付自然资源稀缺的方法手段的能力,以及接受采纳运用这样措施的能力[3]。包括经济发展、教育、人类平等(尤其是性别平等)、制度能力等,就水资源而言包括水资源的法律法规和水资源管理技能[4]。这样,一个社会的全部资源除了自然资源(通常也称第一类资源)外,还存在重要的被

Ohlss on 称为“适应性能力”

(第二类资源),如果把自然资源稀缺称为“第一类资源稀缺”,那么,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没有足够的“适应性能力”以克服自然资源稀缺时,则被认为“第二资源稀缺”即缺乏“适应性能力”。因此,社会实

体运用社会资源来克服第一类资源稀缺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社会资源通过制度、机制和制度结构中体现出来,包括各种规则等。

至此,可以推断是否拥有丰富社会资源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资源是否可持续的主要因素。第一类资源(自然资源)稀缺只有在第二类资源(社会资源)同时稀缺时,才会导致绝对的稀缺[1]。如果一个国家(地区)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即使面临水资源紧缺,也可以实现人们利用资源的最高目标:实现自然资源重建,以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以色列尽管水资源仅为16.0亿m 3,却支撑着500万人且保持着极高的人均收入水平(还支撑着巴勒斯坦约200万人)[5]。

3.2 社会适应性能力的内在构成

社会适应性能力是一切措施实施的基础,由两部分构成,适应性能力的结构要素和社会要素。适应性能力的结构要素一定程度上说属于工程措施范畴,它是外生的因素,反映是否能通过能力建设的形式获得外部技术和财务支持,包括各种制度安排、智力资本和政策措施等。适应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年 第6期

性能力的社会要素主要是一些内生影响因素,存在于政府与人们的心中,主要反映社会实体接受水资源管理措施的意愿和能力,以及水资源主管部门制订和实施需求管理措施的能力,即确保措施的可行性和权威性[3]。社会实体接受需求管理措施的意愿取决于上级水资源主管机构的权威性,水主管机构制定管理措施的能力依靠于结构要素的质量和构成。因此,适应性能力的两个要素相互支持、相互反馈,缺一不可。

3.3 社会适应性能力的度量指标

目前,国内外对社会适应性能力的研究还没有制订出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从适应性能力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其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教育和制度能力等因素。因此,我们认为,可以用联合国发展计划署提倡的人类发展指标(H DI)来间接反映社会适应性能力。H DI是反映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平性的国际通用指标。由三项基本指标构成:①人均收入。通常指G DP国际美元值,代表真实的经济增长状况;②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以反映卫生发展状况;③教育水平。包括成人识字率(15岁及其以上人口)和综合入学率,代表制度能力[6]。

4 社会化水资源稀缺的定量评析

面对水资源的日益紧缺,对水资源的紧缺程度进行定量的评价,成为水资源管理的难点和热点。通常人们以水资源稀缺指数(WSI)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或Falkenmark (1989)提出的“水阻碍”(一个流量单位1×106m3,以2000人的承载水平为标准)来定量评价一国(地区)的水资源丰欠状况[1]。如果一个流量单位容纳人口超过2000人,说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

依据上述标准,可以对国家(地区)内和国家(地区)之间的水资源竞争状况予以大致测算,还可以根据未来人口数量进行预测。然而,“水阻碍”没有考虑到一个国家(地区)对水资源稀缺进行调整的社会、制度和经济能力等第二类资源。因而需要对传统水资源稀缺评价指标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建立一个反映水资源获得状况、利用效益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的指标,以真正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4.1 社会化水资源稀缺程度的度量

一个社会实体拥有强大的社会适应性能力,可以缓解局部水资源稀缺。因此可以用通常的水资源稀缺指数除以社会适应性能力来构建一个新的指数[4]。如下式所示:

SWSI=HWSI/S AC(1)为简化,式(1)中没有考虑到水资源的终端利用效益。HWSI———水文水资源稀缺指数即1×104m3水资源支持的人口数(可以通过WSI计算得到);S AC———社会适应性能力指数(用DHI代替);SWSI———社会化水资源稀缺指数,这个新指数对原有的水资源稀缺做出了调整,充分考虑了社会适应性能力成分,能更好的评价真正的水资源稀缺程度,为使计算结果更清楚的说明社会适应性能力的变化对水资源稀缺程度评价结果的影响,在(1)式后面乘以一个调整指数(AI)[7],即

SWSI2=(HWSI/S AC)×AI(2)尽管调整指数是主观给定的,但由于所有的城市都进行了同样的操作,因而对评价结果只起放大或缩小的作用,并不影响结果分析。在考虑了社会适应性能力后,这里将AI拟取值为0.35。

为方便比较,参考联合国制定的WSI评价标准,划分了对应的HWSI和SWSI指数的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7]。

表1 水资源稀缺指数、水文水资源稀缺指数、社会化水资源稀缺指数的划分标准表

T ab.1 The criteria of WSI,HWSI and SWSI 指数富余不紧缺紧缺极度紧缺

WSI>17001700-10001000-500<500

HWSI0-56-1011-20>20

SWSI0-56-1011-20>20

4.2 河西走廊社会化水资源稀缺评价的实证研究

4.2.1 河西走廊社会化水资源稀缺评价结果

表2是甘肃河西五市社会、经济、文化和资源(水资源)基本状况,作为计算H DI和其他指标的基础数据。

表2 甘肃河西五市社会、经济、文化和资源状况表

T ab.2 The status of S ociety,econ omy,culture and resarrees in Hexi5cities

城市

人口

(万人)

G DP

(万元)

预期寿命

(岁)

成人识字率

(%)

人均真实G DP

(美元)

水资源总量3

(亿m3)

张掖127.3383575067.7589.553687.4422.32武威193.029*******.8985.422619.9214164金昌46.0354094271.5486.706602.21 5.56

酒泉96.62106685569.9687.196203.2420.31嘉峪关17.3131740774.2996.1910301.47 1.10

注:人口、G DP数据来源于甘肃年鉴2004年[8]

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整理和计算得到(成人识字率由=1-文盲率)[9]

人均真实G DP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最新《世界发展指标》,我国购买力平价2000年为1.78美元计算[10]

水资源总量参考:李新文[11].甘肃灌溉农业发展方略研究(研究报告),2001年7月;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所课题组[12].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战略研究(研究报告),2000年10月.

3扣除了按黑河分水方案:当莺落峡来水15.8亿m3时,下游下泄量9.5亿m3

李新文等:甘肃河西内陆河流域社会化水资源稀缺评价

表3 甘肃河西五市人类发展指标状况表

T ab.3 The resutt of H DI in Hexi5cities

城市成人识字率指数人均G DP(真实)预期寿命指数HDI 张掖0.89550.60210.71250.7367武威0.85420.54510.74820.7158金昌0.86700.69930.77570.7807酒泉0.87190.68890.74930.7700嘉峪关0.96190.77360.82150.8523

通常国际上将人类发展国家分为三类:一是低水平人类发展国家,在0~0.5之间;二是中等水平人类发展国家,在0.51~0.79之间;三是高水平人类发展国家,在0.81~1.0之间。依此标准,甘肃河西五市总体上都有较高的发展水平(表3)。武威、张掖处于中等水平,金昌、酒泉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而嘉峪关已达到高发展水平[6]。

表4 甘肃河西五市水资源稀缺指数、水文水资源稀缺指数社会化水资源稀缺指数综合评价表T ab.4 The assessment result of HWSI and SWSI in Hexi5cities

城市人均水

资源量

HWSI排序

HWSI

状态评价

S AC

(HDI)

SWSI SWSI2排序

SWSI2

状态评价

排序H WSI-

排序S WSI

张掖1752.92 5.74不紧缺0.73677.737 2.7084富余0武威758.4713.22紧缺0.715818.441 6.4541不紧缺-1金昌1207.918.33不紧缺0.780710.631 3.7213富余0酒泉2102.054185富余0.7700 6.234 2.1825富余0嘉峪关635.4715.71紧缺0.852318.421 6.4472不紧缺+1 注:用SWSI排序减去HWSI排序,正值表示社会资源使得水资源稀缺状况得到缓解;负值表示社会适应性能力的不足加剧水资源稀缺

表4社会化水资源稀缺评价结果显示,所有城市水资源稀缺程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张掖市和金昌市由不紧缺变为富余,武威市、嘉峪关市由紧缺变为不紧缺。4.2.2 河西地区社会化水资源稀缺评价结果分析

(1)河西地区属于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区。根据国际上公认的富水线(人均年拥有水量10000m3)、最低需水线或基本需水线(人均年拥有水量1000m3)、绝对缺水线(人均年拥有水量500m3)和极端缺水线(人均年拥有水量100m3)的标准,不难发现,除酒泉市外,其余各市都不同程度地面临水资源紧缺问题,其中武威市和嘉峪关市处于缺水范围,人均年水资源拥有量低于最低需水线(基本需水线),金昌市已接近最低需水线。

(2)从HWSI看河西五市水资源紧缺状况。尽管张掖市各县(区)单位流量的人口承载数尚低于Falkenmark (1989)提出的“水阻碍”阀值———20人,但武威市和嘉峪关市已迫近“水阻碍”标准。

(3)社会资源的动用对缓解水紧缺压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资源的引入有效地改善了河西水资源紧缺状况。从HWSI看,金昌市和张掖市水资源紧缺程度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金昌市比张掖市紧缺45.6%,但从SWSI 看,由于金昌市的社会适应性能力(0.7807)高于张掖市(0.7367)使得金昌市水资源紧缺程度相对于张掖市下降了8.2个百分点。由于考虑了社会适应性能力,各市水资源紧缺的排序也发生了变化,按传统水资源紧缺度量指标看,嘉峪关市水资源紧缺状况最为严重,而从社会化水资源稀缺指标看,由于武威市社会适应性能力相对于其它各市最为低下,导致水资源紧缺程度的排序超过嘉峪关市上升为第一位,水资源状况最为紧缺。

5 结 论

①适应性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且适应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水平。②社会适应性能力概念的引入大大拓宽了解决水资源的途径,将水资源问题的解决从水文工程领域扩展到社会经济领域,必然会产生寻求缓解水资源稀缺的新途径、新思路。

③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需要有强大的社会资源如社会、经济和政治要素,以适应自然资源紧缺,只有当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同时稀缺时,才将真正面临水危机。④如果国家或地区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源,通过水资源的需求管理,可以实现“自然资源重建”的目标即自然资源的提取率低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状态。⑤河西五市已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能力,因此,实现水资源管理从开辟更多水源向发挥社会资源来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有了一定的基础。

(编辑:刘文政)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Anton Earle.The R ole of Virtual W ater in F ood Security in S outhern

A frica[J].Occasional Paper NO33.W ater Issues S tudy G roup.School of

Oriental and A frican S tudy(AOAS).University of London.September 2001.

[2]A.R.Turon.W ater Scarcity and S ocial Adaptive Capacity:T owards an Un2

derstanding of the S ocial Dynam ics of W ater Demand M anagement in De2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年 第6期

veloping C ountries[J].MEWREW Occasional Paper NO.9.W ater Issues S tudy G roup.School of Oriental and A frican S tudies(S OAS).

[3]Y asir M ohieldeen.Responses to W ater Scarcity:S ocial Adaptive Capacity

and R ole of Environmental In formation A Case S tudy from T A’IZ, YE ME N[J].Occasional Paper NO23.W ater Issues S tudy G roup.School of Oriental and A frican S tudy(AOAS).September1999.

[4]Leif Ohlss on and B.Appelgren.W ater and S ocial Res ource Scarcity[J].

(in draft M arch1998).PADRIG U and FAO,AG LW.

[5]王俊杰.关于河西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A].罗孝祖、魏万进主

编.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C].甘肃省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212~214.[W ang Junjie.Thought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EXI Area[A].In Luo X iaozu,W ei W an Jin E td.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 ociety and economy in C ontinental River Basin of HEXI[C].Academ ic

C ollected w orks of G ansu https://www.360docs.net/doc/843735386.html,nzhou university press,2003.

212~214.]

[6]刘改平.用统计指标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山西统计,2003

(2):11.[Liu G aiping.Analysis on C onstruction of C om paratively W ell2

off s ociety with S tatistical Indexs[J].Shanxi S tatistics,2003,(2):11.] [7]徐中民,龙爱华.中国社会化资源稀缺评价[J].生态经济学报,

2004,2(2):95~100.[Xu Zhongm in,Long Aihua.Assessment of S ocial W ater Scarcity in China[J].Journal of Ecological Econom ics,2004,2

(2):95~100.]

[8]甘肃年鉴编委会.甘肃年鉴2004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1[G ansu Y earbook Editorial Board.G ansu Y earbook2004[M].

Beijing:China S tatistics Press,2005.]

[9]甘肃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统计信

息网.2004-08-20:http://w w w.gs.states.g https://www.360docs.net/doc/843735386.html,/.[S tudy on pre2 sent state,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 ic sus2 tainable development in G ansu province.China S tatistics In formation Net.

2004-08-20:From http://w w w.gs.states.g https://www.360docs.net/doc/843735386.html,/.]

[10]段军.如何看待我国的购买力平价[J].统计与决策,2003,(4):73

~74.[Duan Jun.S tudy on Purchasing P ower Parity of China[J].S tatis2 tics and Decision,2003(4):73~74.]

[11]李新文等.甘肃灌溉发展方略研究.2001.7.[Li X inwen et al.Re2

search on Development S trategies of G ansu Irrigated Agriculture.2001.7] [12]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所课题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产业发展

和生态环境建设战略研究.“九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计划有关研究成果.[Research G roup from W ater C onservancy Science Insti2 tute of G ansu Province.S trategic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 ater Res ources,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C onstruction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chievements in Scientific of The“95”National K ey T ech2 nology Project]

Assessment of Social W ater Scarcity in the Continental River B asin

of H exi,G ansu Province

LI Xin2wen CHEN Qiang2qiang JING Zhe

(Economy and Management C ollege,G 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Lanzhou G ansu730070,China)

Abstract Water shortage is becoming a serious restricting factor for economic and s ocial development.In the pap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res ources util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nnotated by drawing support from the K arshenas m odel.On the basis of classification of water res ource management,the paper introduces the‘s ocial adaptive capacity’(S AC)concept and discusses its internal constitutions and measurement index.S o it is needed for strategy decision2makers to seek s ome effective strategies from the political economy system outside the natural res ources themselves to s olve water res ource scarcity problem.That is to say an alternative way to increase s ocial res ources has been em phasized.Meanwhile,a new s ocial water scarcity index is developed and studied em pirically with an exam ple from the continental river basin of Hexi in G ansu province.The study dem onstrates that owing to the relative high S AC the s ocial water scarcity index order of Jiayuguan increased.C ontrarily,the order of s ocial water scarcity index in Wuwei city decreased because of its relative low S AC.M oreover,the order of s ocial water scarcity index in Jinchang and Zhangye cities does not change,but the situations of water scarcity is notably ameliorated.As far as the tw o cities are concerned,the water scarcity situations changed from‘water stress’to‘water scarcity’.The s ocial water res ource scarcity index(SWSI)can reflect exactly the actuality of water res ource scarcity.S ocial adaptive capacity is als o an im portant res ource and plays an im portant role in relieving water scarcity.

K ey w ords s ocial water scarcity;Hexi;inland river basin;adaptive capacity

李新文等:甘肃河西内陆河流域社会化水资源稀缺评价

甘肃水资源概况

甘肃水资源现状及对策 一、甘肃地理概况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中腹地带,位于32°31′~42°57′N、92°13′~108°46′E之间,平面形态总体为“哑铃”形,呈北西—南东走向分布,从文县甘川边界到安西县甘新边界长1655km,最窄处在张掖地区山丹县,南北宽仅24km。西南面与四川、青海接壤;西北部与新疆毗连;北部马鬃山区有一小段与外蒙古接壤;东北面大部分与内蒙古自治区相接,小部分与宁夏自治区相接;东面与陕西省相连。国土总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其中山地和高原约占60%,川区和沙漠平原区约占40%。人口密度56.0人/平方公里(1999年)。 二、甘肃水资源总体概况 甘肃省河流年径流量约600亿立方米,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9个水系,黄河流域有洮河、湟河、黄河干流、渭河、泾河等5个水系;长江流域有嘉江水系;内陆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3个水系。全省河流年总径流量603亿立方米。 1.地表水资源 甘肃境内自产水多年平均径流量299亿立方米,其中,黄河135亿立方米,长江106亿立方米,内陆河57.9亿立方米,人均自产水量1500立方米,居全国22位。人境河川径流量304亿立方米,自产加入境的总水量为603亿立方米。总的来看,全省地表水资源较少,分布也不平衡。长江流域为丰水区;黄河流域为缺水区;黄土高原北部既缺地表水,又缺地下水,人畜饮水困难,是严重缺水区。 2.地下水资源: 全省地下水资源149.8亿立方米/年。在地下水资源中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

资源量有10.5亿立方米/年,其中北山及走廊山脉2.06亿立方米/年,走廊平原4.94亿立方米/年,黄土高原3.51亿立方米/年。地下水天然补给量系包括河流、渠系、田间灌溉、大气降水入渗及凝结水,全省总量为149.2亿立方米/年,其中走廊平原地下水站给量44.17亿立方米/年,黄河、长江流域山间盆地和河谷潜水17.24亿立方米/年。 3.冰川资源: 省内高山冰川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区,冰川总面积1596.04平方公里,冰川储量786.87亿立方米,每年补给河西三大流域冰川融化水量约9.5亿立方米,占河西河川径流量72.6亿立方米的13.1%。 4.水能资源: 甘肃省境内黄河、白龙江等水系,水量充沛,落差集中,水力资源总蕴藏量达1309万千瓦,发展水电建设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全省现有水电站29座。总装机容量已达301.5万千瓦,年发电量130多亿度。 三、甘肃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 1.多头管理资源难配置 甘肃省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建立起按流域统一管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能不明确,管理措施不落实,直接导致了上下游、左右岸争水和超量用水。而地下水的取用和城乡用水也存在着交叉、多头管理局面。如河西地区的武威市,对水资源的管理实行的是“三龙治水”,城建、水务局、流域管理局各管一部分;金昌市的“五龙治水”涉及的管理部门更多,行政、企业、城建、流域管理局、自来水公司各自为阵,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困难重重。 2.地下水超采生态环境恶化 据有关部门调查,甘肃省水资源配置不力和不合理状况非常严重。以民勤县为例,由于管理部门对石羊河统一调度不力,加之水利工程设施不完善,难以实施合理配水。按省政府批准的《石羊河流域水利规划》,每年分配给民勤县入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9

200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9年,我国气候异常,一些地区降雨之多、台风之强、旱情之重为历史 罕见。旱情来得早、去得晚、范围广、影响大,特别是冬麦主产区年初的冬春连旱,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东部的夏伏旱,江南大部、华南大部和西南局部的秋冬连旱,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全年有9个台风在我国沿海登陆,发生强风、暴雨、高潮同时出现的最不利形势。受多次大范围、高强度降雨过程影响,全国有210多条河流相继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部门坚持以人为本,超前部署,科学决策,精心调度,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全力以赴,广大军民奋力抗灾救灾,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洪涝干旱台风灾害损失。 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国家把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 设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领域。各级水利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保持了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势头。扩大内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强力推进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三大任务,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加快解决;为应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不高、水污染严重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创近年来新开工大型水利工程数量历史新高;水利法制建设稳步

推进,依法治水、科学管水能力不断提升。水利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9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591.1mm,折合降水总量为55965.5亿m3,比常年值偏少8.0%。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6区)面平均降水量为315.7mm,比常年值偏少3.8%;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4区)面平均降水量为1079.7mm,比常年值偏少10.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和青海偏多程度约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2个省(自治区),其中北京和云南偏少约25%。 地表水资源量 2009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3125.2亿m3,折合年径流深244.2mm,比常年值偏少13.4%。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3.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少13.5%。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黑龙江、上海、青海、海南偏多程度在23%~56%之间,江西、吉林、云南、河南、福建、内蒙古、宁夏偏少程度在25%~37%之间,山西、辽宁、河北、北京偏少程度在45%~62%之间。 2009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154.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为5193.3亿m3,从我国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1090.7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13960.9亿m3。

甘肃中部发展生态农业

甘肃中部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甘肃中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生态农业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生态农业”(EcologicalAgriculture)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于1970年提出的。Jackson和Benolen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农业在尽量减少人工管理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保护土壤肥力和生物种群的多样性,控制土壤侵蚀,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减少环境压力,实现持久性发展。国外常把生态农业归入可持续农业,是可持续农业中的一种模式或一种生产系统,是一种以完全有机物系统生产,不投入人工合成物的有机农业模式,所生产的食品被称为有机食品或生态食品。 中国生态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耕细作、培肥地力、间套轮作、林粮间作、基塘种养、农牧结合等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综合生产体系,是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指导下,总结各种农业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一种农业体系,它科学地处理了人类、农业、环境和资源

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实现农业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同步、持续发展。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1)注意发掘我国精耕细作,用地、养地相结合等优良的农业传统,并将这些传统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2)注重节约土地的现代农业技术(特别是良种技术)的应用和推广;(3)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利用生物间的共生关系,实行立体种植、混合喂养,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复种指数;(4)注重以生物之间“相生相克”的生态关系,进行田间农业品种(包括种植、养殖和林业)的合理配置,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提高单产水平;(5)通过生物间的食物链关系,循环利用废物,使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节约生产成本,既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农产品的产出。解决一定数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我国生态农业经过20年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劳动密集的小型生态农业模式,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解决耕地的用养矛盾、提高土地产出率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生态农业形成了蓬勃发展的态势。 二、甘肃中部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甘肃水资源概况

甘肃省水资源概况 一、自然概况 1.1地理位置 甘肃省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在东经92°20′~108°46′、北纬32°31′~42°50′之间。东邻陕西省,北接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西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与青海省交界,南与四川毗连。总面积45.4403万平方公里,处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1.2河流及水系 我省河流分外流区河流和内流区河流,外流区河流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内流区河流为河西内陆河流域,全省包括三个流域9个水系,年径流量大于1亿立方米的河流78条。 内陆河流域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的乌鞘岭以西,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从西到东分布有疏勒河(含苏干湖区的哈尔腾河等)、黑河、石羊河三个水系;黄河流域位于我省中东部地区,总面积14.6万平方公里,主要有黄河(包括支流庄浪河、大夏河、祖厉河及直接入干流的小支流)、洮河、湟水、渭河、泾河五个水系;长江流域主要在我省陇南地区,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除汉江水系八庙河外都属嘉陵江水系。(甘肃省水系图见附页)。 二、水资源数量 2.1降水量 全省多年平均(最新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1956-2000年系列,下同)降水量为276.9毫米,降水总量为 1258.306亿立方米,其中内陆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0.4毫米,降水总量为352.147亿立方米,占全省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的28.0%;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3.0毫米,降水总量为675.495亿立方米,占全省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的53.7%;长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99.4毫米,降水总量为230.664亿立方米,占全省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的18.3%。 2.2地表水资源量 2.2.1自产地表水资源量 全省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为282.1392亿m3,其中内陆河流域为56.6157亿m3,占全省自产水资源量的20.1%,黄河流域为125.1586亿m3,占全省自产水资源量的44.3%,长江流域为100.3649亿m3,占全省自产水资源量的35.6%。 2.2.2入、出省境地表水资源量 (1)入境水资源量 在计算黄河流域和全省入境水量时,由于黄河干流两次流经我省,第一次入境在甘南州的玛曲县,入境水量和玛曲县的自产水量,全部出境流入青海省,第二次入境在临夏州的积石山县,因此入境水量计算需减去第一次出境水和玛曲县的自产水。按照1956~2000年同步径流系列计算,全省多年平均入境水资源量287.3282亿m3,其中内陆河流域14.0983亿m3,黄河流域239.6412亿m3,长江流域33.5887亿m3。 (2)出境水资源量 根据1956—2000年同步系列计算,全省多年平均出境水量482.3459亿m3,其中内陆河流域正义峡下泄水量9.9930亿m3,黄河流域341.0819亿m3,长江流域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8-10-13 200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着力解决水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水利事业保持了投资加大、建设加快,基础增强、管理加强,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2007年,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水旱灾害呈现先旱后涝、旱涝急转和旱涝并发的局面。淮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台风前少后多强度大,山洪灾害频发,城市暴雨内涝严重。北方大部及南方一些地区发生冬春连旱,江南、华南等地发生严重夏伏旱,旱情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和作物生长关键期,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面对严重的水旱灾情,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有关部门周密部署,受灾地区干部齐心合力,军民团结一致,夺取了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7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10.0mm,折合降水总量为57763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少5.1%。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六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317.9mm,比常年值偏少3.1%;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四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1128.4mm,比常年值偏少6.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山东和甘肃分别偏多13.8%和11.5%;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内蒙古、江西、黑龙江的偏少程度超过20%,北京、广西、河北、湖南、广东、天津偏少15%~10%。

我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水资源问题是当今全世界最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十分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并且属多水患国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速增长和水资源开发活动的大力开展,水资源保护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不断出现新的生态环境等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最缺乏的国家之一,年水资源总量为2.8万多亿吨, 居世界第六位,人均水量不足2400m3,仅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同时,我国水域普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降低了水资源利用的功能。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每年缺水60多亿m3。同时,浪费又很严重,我国工业产品用水量一般比发达国家高出5-10倍,发达国家水的重复利用率一般都在70%以上,而我国只为20%-30%;此外,还面临着严重的污染,近50%的重点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的标准。水资源短缺,迫使一些城市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和城市地面沉降。城市缺水问题,特别是北方城市缺水问题的严重性,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长期以来受“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价值观念影响,水资源被长期无偿利用,导致人们的节水意识低下,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非持续开发利用。水资源日益短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共同的使命。 由于人们节水意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农业灌溉与工业用水效率低、环境污染、地下水超采等原因,我国水资源短缺形势极为严峻。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应提高水的使用效率,加强人们的节水意识,建设节水型社会,以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这是我国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我国节水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我国人民群众对节水的认识普遍不高,节水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 2、投入不足。节水工作面广、量大,情况复杂多样,需要大量投入和一定的先进技术,这就需要大量的投入。随着节水量的加大、用水重复利用率的提高,

2004年甘肃地区各市水资源统计表

2004年甘肃省水资源公报 一水资源分区 为了适应分级管理的要求,各项成果以行政分区和流域分区作为统计单元,行政分区按省、市(州)二级划分,流域分区按流域、水系(分段)、河流三级划分。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分区,并保持全国、流域、省三级水资源分区一致。流域分区成果见表一。 表一

二社会经济指标 2004年全省耕地面积6991.79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819.85万亩,农田实灌面积1547.13万亩,林牧渔用水面积199.72万亩;人口2618.7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946.62万人,城镇人口672.16万人;工业增加值603.65亿元,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一般工业增加值504.36亿元,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85.35亿元,火电工业增加值13.94亿元;粮食总产量805.8万吨,比上年增产2.09%;国内生产总值1611.28亿元(见附表1、附表2)。 2004年内陆河流域耕地面积1288.93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957.5万亩,农田实灌面积907.39万亩,林牧渔用水面积129.87万亩;人口469.3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19.71万人,城镇人口149.61万人;工业增加值167.05亿元,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一般工业增加值137.57亿元,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27.99亿元,火电工业增加值1.49亿元;粮食总产量209.46万吨,比上年增产2.08%;国内生产总值430.95亿元。 2004年黄河流域耕地面积4783.01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63.91万亩,农田实灌面积569.85万亩,林牧渔用水面积66.98万亩;人口1828.8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366.05万人,城镇人口462.8万人;工业增加值417.51亿元,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一般工业增加值351.95亿元,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53.11亿元,火电工业增加值12.45亿元;粮食总产量501.82万吨,比上年增产2.09%;国内生产总值1102.92亿元。 2004年长江流域耕地面积919.85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98.44万亩,农田实灌面积69.89万亩,林牧渔用水面积2.87万亩;人口320.61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60.86万人,城镇人口59.75万人;工业增加值19.09亿元,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一般工业增加值14.84亿元,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4.25亿元;粮食总产量94.52万吨,比上年增产2.1%;国内生产总值77.41亿元。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2

水利部二○○二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2年,新时期治水思路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完善,水利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依法治水、依法管水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历史性地由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基本完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标志着防洪减灾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饮水解困、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取得新成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价改革等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水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并取得成效,水资源统一调度、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水功能区划、生态环境补水以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工作,将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2002年,我国南方和西北内陆河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海河、辽河、黄河来水遭遇特枯。南四湖几近干涸,京杭运河济宁段断航50天,辽河干流断流158天。现将2002年的水资源量、蓄水动态、供用水量及江河湖库水质等情况公告如下: 一、水资源量 2002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60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2610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多3.2%。北方五个流域片(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内陆河)降水量比常年少4.8%(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26.0%),南方四个流域片(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降水量比常年多7.2%。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山东、天津、北京、河北、辽宁;比常年偏多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20%以上的有新疆、湖南、上海、江西。 2002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7243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7毫米,比常年多4.2%。北方五个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27.5%(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72.4%),南方四个流域片则偏多10.8%。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50%以上的有天津、山东、河北、北京、辽宁、山西;比常年偏多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50%以上的是上海和湖南。2002年从国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78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6705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7693亿立方米。 2002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697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012亿立方米。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255亿立方米,比常年多2.9%,其中北方五个流域片水资源总量4158亿立方米,比常年少22.4%,南方四个流域片24097亿立方米,比常年多9.0%。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5%,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9.8万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对全国3093座大中型水库统计,2002年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970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量增加41亿立方米。在九大流域片中,黄河片、海河片和松辽河片分别减少77亿、17亿和16亿立方米,长江片、淮河片和东南诸河片分别增加83亿、46

甘肃水资源现状分析

1、甘肃省水资源现状分析 甘肃省位于中纬度内陆地区,包含黄河、长江和内陆河三大流域,九大水系。水资源不足,人均和平均耕地占有量少,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286.21亿m3,人均占有量1119m3, 居全国第22位。西部河西走廊属内陆河流域,干旱多风,年降水量稀少,以灌溉农业为主,水地面积占全省水地面积的75%,人丁绿洲发展速度较快,水资源利用程度较高:中东部地区属黄河流域,年降水量250-550mm左右,地表水、地下水十分稀少,区内多为山区早地,农业生产完全依靠天然降雨,旱地面积占全省早地面积的80%。受特定自然条件的制约,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 土流失进一少加剧。在部分河谷沟道、黄河及其支流沟谷有一定量的地下水存在,但由于开采有一定难度,或由于资金原因,开发利用程度不高:长江流域多为山地(陇南山区),但降水量相对较大,水多地少,水资源利用程度较低。 2、模型应用 应用任务1中所建模型,对甘肃省承载能力潜力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研究。基本资料见表3,结合甘肃地区水资源的有关资料确定矩阵A的 权重,。为了更好地反映各等级水资源承载能力情况,对 、 、 进行0~1之间的评分,取得 计算出水资源指标特征值见表4,推求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综合评分值见表5 Partition Population (Million)Land area () Irrigated area () Water supply () Use of water () Water requirement () Total water resources () Inland River in Hexi Corridor 478.22270024901.447308180698930079550006591500 Longyangxia 3.57101800.056990289032002686400

2010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长江上游、鄱阳湖水系、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海南、四川两省遭遇历史罕见的强降雨过程,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战,成功抗御了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有效应对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了灾害损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加快推进水利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以及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为水利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如期完成专项规划内的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利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着力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

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水资源调度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水利事业快速发展。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1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95.4mm,折合降水总量为65849.6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8.2%。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65.8mm,比常年值偏多11.5%;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80.2mm,比常年值偏多6.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辽宁和吉林等3省(自治区)偏多程度大于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1个省(自治区),其中天津、北京和重庆分别偏少18.2%、12.6%和10.6%。 地表水资源量 201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9797.6亿m3,折合年径流深314.7mm,比常年值偏多11.6%。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16.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0.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辽宁和吉林偏多程度大于80%,海南、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安徽和新疆偏多程度在30%~60%之间;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和内蒙古偏少程度在30%~60%之间。

中国水资源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水资源现状调查报告 水是生命之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作为与粮食、能源同等重要的三大战略资源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今,全球都面临着缺水的挑战,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人因缺水而死。节约用水,刻不容缓! 一.水资源现状 世界水资源现状: 地球表面的70%被水覆盖,但淡水资源仅占所有水资源的2.5%,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层中,其余多为土壤水分或深层地下水,不能被人类利用。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淡水或约0.007%的水可为人类直接利用,而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占世界人均淡水资源的四分之一。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 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 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 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按照国际 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 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 方米为严重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中 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 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 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中国水资源总量并不算多,排在世界第6位,而人均占有量更少,2240立方米,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53的国家中排在第88位。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也很不平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 二.水污染问题 中国的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和珠江7大江河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随着科学事业的逐渐发展,厂房高楼的逐渐增多,水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人类的破坏,原来的那个蔚蓝色的“水晶球”已经不再明澈,不再蔚蓝了,即将干枯。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水污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2005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524.5亿t(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149.8万t。其中工业废水占39%~35%,城市污水占61%~65%,城市污水已经成为主要的污染源。 根据国家环保局发布的中国环境质量公告,全国七大水系中,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污染严重。411个地表水检测断面中,Ⅰ~Ⅲ类的断面仅占41%,Ⅳ~Ⅴ类的断面占32%,劣Ⅴ类水质的断面达27%,说明已有59%的河段不适宜作为饮用水水源。与河流相比,湖泊、水库的污染更加严重。2005年,28个国控重点湖泊及水库中,满足Ⅱ类水质的仅有2个,满足Ⅲ类水质的只有6个;Ⅳ~Ⅴ水质的8个,劣Ⅴ类的竟达12个,即72%的湖泊和水库已不宜作为饮用水水源,43%的湖泊和水库失去了使用功能。目前全国有25%的地下水体遭到污染,35%的地下水源不合格;平原地区约有54%的地下水不符合生活

2001年甘肃省水资源公报

2001年甘肃省水资源公报 一水资源分区 为了适应分级管理的要求,各项成果以行政分区和流域分区作为统计单元,行政分区按省、地区(州、地级市)二级划分,流域分区按流域、水系(分段)、河流三级划分。保持全国、流域、省三级水资源分区一致。流域分区成果列于表一和附图1。 甘肃省流域分区 表一 二社会经济指标 2001年全省耕地面积7413.13万亩,总灌溉面积1906.74万亩,实灌面积1676.52万亩,其中农田实灌面积1499.52万亩,林牧渔实灌面积177.00万亩;人口2575.24

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944.05万人,城镇人口631.19万人;工业产值(当年价,下同)1129.71亿元,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一般工业产值957.91亿元,规模以下工业产值145.00亿元,火电工业产值26.80亿元;粮食总产量753.22万吨,比上年增产5.4%;国内生产总值1066.64亿元,工业增加值369.12亿元。(见附表1、附表2)。 2001年内陆河流域耕地面积1249.99万亩,总灌溉面积1034.31万亩,实灌面积979.86万亩,其中农田实灌面积862.66万亩,林牧渔实灌面积117.20万亩;人口466.2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01.24万人,城镇人口165.04万人;工业产值289.71亿元,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一般工业产值250.61亿元,规模以下工业产值35.91亿元,火电工业产值3.19亿元;粮食总产量195.82万吨,比上年减产15.7%;国内生产总值285.91亿元,工业增加值98.94亿元。 2001年黄河流域耕地面积5237.59万亩,总灌溉面积788.70万亩,实灌面积632.96万亩,其中农田实灌面积576.01万亩,林牧渔实灌面积56.95万亩;人口1804.4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362.21万人,城镇人口442.23万人;工业产值815.99亿元,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一般工业产值689.52亿元,规模以下工业产值102.86亿元,火电工业产值23.61亿元;粮食总产量469.04万吨,比上年增产 16.6%;国内生产总值729.03亿元,工业增加值252.28亿元。 2001年长江流域耕地面积925.55万亩,总灌溉面积83.73万亩,实灌面积63.70万亩,其中农田实灌面积60.85万亩,林牧渔实灌面积2.85万亩;人口304.5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80.60万人,城镇人口23.92万人;工业产值24.01亿元,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一般工业产值17.78亿元,规模以下工业产值6.23亿元;粮食总产量88.36万吨,比上年增产10.7%;国内生产总值51.70亿元,工业增加值17.90亿元。 三来水分析计算 (一)降水 1.降水量地区分布 2001年全省平均年降水量238.0毫米,折合年降水总量1081.27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1275.292亿立方米减少194.022亿立方米,相对值减少15.2%,年降水量频率为71%,属于偏枯年。实测最大年降水量900.4毫米,发生在太子山麓牙塘站,最小年降水量10.4毫米,发生在安西柳园站。(见表二,附表3、4、5,附图2)。 2001年内陆河流域平均年降水量91.5毫米,折合年降水总量247.16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357.886亿立方米减少110.726亿立方米,相对值减少30.9%,

最新甘肃省水资源演变趋势研究

甘肃省近60年来水资源演变及趋势预测研究摘要:本文利用41个水资源代表站自建站以来的原始观测序列来分析我省地表水资源的变化规律以及对其演变趋势进行超长期预测。分内陆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分别做趋势分析、显著性检验和跳跃检验,从另一个更加确切、更加真实、更加直观的角度来认识我省地表水资源量的演变规律,并且运用比较适合我省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文模拟模型来对未来15年各代表站的降水量和径流量进行超长期的预测和展望,希望能给水资源管理者提供有利的决策支撑数据。 关键词:演变趋势规律及预测研究水资源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TV12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气温变暖,人类活动对降水径流的影响的日益增大,我省水资源情势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过去的演变规律是什么,现在将来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它将对我省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和决定性的作用体现在哪里?自建国以来近60年,我省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曾全面展开三次,每次评价成果都在证明水资源呈减少趋势。本课题就我省典型代表站自有观测资料以来到2005年截至的实测资料序列进行分析,从另一个更加确切、更加真实、更加直观的角度来认识我省地表水资源量的演变规律,并且运用比较适合我省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文模拟模型来对未来15年各代表站的降水量和径流量进行超长期的预测和展望,希望能给水资源管理者提供有利的决策支撑数据。 1 甘肃省水资源概况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部偏北,在东经92°20′~108°46′、北纬32°31′~42°50′之间。东邻陕西省,北接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西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与青海省交界,南与四川毗连。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从东南到西北呈狭长状伸展,东西斜长1655公里,南北宽68~530公里,处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外流区河流有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内流区河流为河西内陆河流域,全省分三个流域九个水系,年径流量大于1亿m3的河流78条。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2016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730.0mm,比多年平均偏多13.6%,比2015年增加10.5%。 地表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折合年径流深330.3mm,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3%。2016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179.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6083.6亿m3,流入界河的水量1124.6亿m3;全国入海水量20825.5亿m3。 地下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矿化度≤2g/L)8854.8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9.8%。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928.1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7252.4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重复计算量325.7亿m3。全国平原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2008.8亿m3。 水资源总量2016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2466.4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1%。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地下水资源量8854.8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192.5亿m3。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7.3%,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34.3万m3/km2。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16年,对全国639座大型水库和3410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3953.7亿m3,比年初蓄

水总量减少40.7亿m3。 湖泊蓄水动态2016年,对29个水面面积在100km2及以上的湖泊进行统计,湖泊年末蓄水总量1301.1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11.0亿m3。其中,青海湖、南四湖、洪泽湖分别增加14.5亿m3、8.0亿m3和7.6亿m3;鄱阳湖和太湖分别减少17.3亿m3和3.0亿m3。 地下水动态2016年,北方16个省级行政区对74万km2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地下水蓄变量67.0亿m3。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 供水量2016年,全国供水总量6040.2亿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18.6%。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912.4亿m3,占供水总量的81.3%;地下水源供水量1057.0亿m3,占供水总量的17.5%;其他水源供水量70.8亿m3,占供水总量的1.2%。与2015年相比,地表水源供水量减少57.1亿m3,地下水源供水量减少12.2亿m3,其他水源供水量增加6.3亿m3。 全国海水直接利用量887.1亿m3,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海水直接利用量较多的为广东、浙江、福建、辽宁、山东和江苏,分别为317.0亿m3、189.6亿m3、127.1亿m3、71.7亿m3、59.6亿m3和52.2亿m3,其余沿海省份大都也有一定数量的海水直接利用量。 用水量2016年,全国用水总量6040.2亿m3。其中,生活用水821.6亿m3,占用水总量的13.6%;工业用水130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21.6%;农业用水376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62.4%;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面临形势的分析报告

中国水资源现状及面临形势 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和遭受的损失增加。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00多个严重缺水,而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目前的供水已经到了最严峻时刻。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增长,到2030 年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从现在的2200立方米降至1700至1800立方米,需水量接近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节约水资源,强化水资源稀缺意识已刻不容缓,大家得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此外,我国水资源开发中还存在着其他问题:(1) 洪水灾害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存在潜在威胁(92) 水分利用效率不高(3) 水资源普遍受到污染2003年,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其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淮河流域仍有一半的支流水质污染严重,海河、辽河生态用水严重缺乏,其中内蒙古的西辽河已连续五年断流。太湖、巢湖、滇池均为劣五类水质,总氮和总磷等有机物污染严重。以黄河为例,工业污染是黄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占废污水排放总量的73%,每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15亿元至156亿元。同时,令人担忧的是,沿黄地区许多农田被迫用污水灌溉,给区域内居民健康带来危害。据初步测算,区域内每年人体健康损失达22亿至27亿元。黄河水污染同时还带来水资源价值损失、城镇供水损失,并增加了处理污水的市政额外投资,每年总损失近60亿元。地球上的水虽然看上去很多,然而在当今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并不多。据专家估计,地球上的13.86亿立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中,其中96.7%的水集中在海洋里,目前还无法利用。而大陆上所有淡水资源总储量只占地球上的水量的3.3%,这3.3%里的85%集中在南极和格陵兰地区的冰盖和高山渺无人烟的冰川中,在现阶段内也难以利用。地球上实际上能为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河流径流和地下淡水。地下水占地球淡水总量的22.6%, 为8600万亿吨,但一半的地下水资源处于800米以下的深度,难以开采,而且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带来诸多问题。河流和湖泊占地球淡水总量的0.6%,为230万亿吨,是 陆地上的植物、动物和人类获得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可是由于水体污染,这一部分

甘肃省地表水资源量3年数据解读报告2019版

甘肃省地表水资源量3年数据解读报告2019版

引言 本报告针对甘肃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以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为大家展示甘肃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趋势及发展脉络,为大众充分了解甘肃省地表水资源量提供重要参考及指引。 甘肃省地表水资源量数据解读报告对关键因素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等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并展开了深入研究。 甘肃省地表水资源量数据解读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报告力求做到精准、精确、公正、客观,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相关行业协会等权威部门,并借助统计分析方法科学得出。相信甘肃省地表水资源量数据解读报告能够帮助大众更加跨越向前。

目录 第一节甘肃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 (1) 第二节甘肃省水资源总量指标分析 (3) 一、甘肃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 三、甘肃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 (3) 四、甘肃省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甘肃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甘肃省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甘肃省地表水资源量指标分析 (7) 一、甘肃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甘肃省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甘肃省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甘肃省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201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3年,我国干旱、洪涝及台风灾害频发、重发,黑龙江、嫩江、松花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其中黑龙江下游洪水超百年一遇。一些地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暴雨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有14个台风影响我国,9个在东南沿海登陆,双台风甚至三台风生成较多,风雨、潮洪交织影响。西南、西北等地发生冬春旱,江淮、江南及西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伏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水利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和汪洋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效应对,防汛抗旱取得重大胜利,洪涝灾害死亡人数较2000年以来均值减少5成,完成抗旱浇地3.7亿亩次,解决了2007万农村群众因旱临时饮水困难,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乡供水安全。 2013年,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取得显著成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建立由政府主要负责人负总责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行政首长负责制,水利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0个部门组建考核工作组。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控制指标分解到地级行政区域。重要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工作有序推进,基本实现省界缓冲区水质断面监测全覆盖。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开展,水利部联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开展节水产品普及推广和质量提升行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教育部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教育基地等节水载体建设。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管理、入河排污口监管不断强化,地下水治理与保护逐步加强。印发《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启动46个全国水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