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毛概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2014毛概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2014毛概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导论:

1、教师自我介绍

2、课程介绍:

围绕概论课讲什么、为什么要学概论课、怎样学好概论课三个问题讲述:本课程的逻辑结构;学习本门课的意义;学习本门课的基本方法与要求;考核方式方法。

导入新课:

下面,我们学习概论课程第一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结合教材我们学习三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讲授新课: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一门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从狭义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组成的科学体系。

从广义来说,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而且还包括它的继承者(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对它的补充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 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在1938年9-11月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来的,这一概念的形成是对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对在中国特殊的革命环境下如何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深刻认识,是党在理论和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

(1)建党时期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

(2)遵义会议前这是一个摸索过程,在这段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犯了照搬照抄、不结合中国实际的情况,最终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3)遵义会议到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党中央领导层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他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

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

(4)延安整风到党的七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

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3.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需要实现其中国化。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将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结合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民族化、具体化;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与不同国家民族的环境相结合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历史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问题。(指导实践)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中来)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进入精神层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使其在每一表现中都带着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特性和中国气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1、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强调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运用;

2、对中国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的是理论上的创新;

3、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形式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四章课程教案-毛概

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 所属院系:___基础教育学院 ___ 开设院系:___经济贸易学院 ___ 授课专业:电商,国贸,金融,投资 任课教师:_____ 王永利 ____ 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制

第4次课授课概况 授课章节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是学生了解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正确理解社会矛盾的变化,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思想内容。 重点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初步探索中取得的正反两方面教训。 难点 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所形成得理论成果对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授课地点 ●多媒体教室○企业 ○机房○实训室○现场 课型 ●讲授课 ○实训课 ○习题课 学时 2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时间分配教学方法教学目标 第一步:课题导入10min 启发式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播放视频资料5min 课件视频内 容 使学生了解 我国的社会 主义道路探 索。 第三步:讲授理论内容 一、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二、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总结。65min 讲授、讨论 掌握社会主 义道路探索 的理论成果 第四步:小结 社会主义初步探索理论成果的重大意义。10min 讨论、分析归 纳 培养学生总 结概括的能 力 作业:社会主义初步探索阶段的理论成果和社会矛盾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案(教学内容)

一、基本线索 中心内容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主要阐述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围绕着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的理论探索;同时以苏联经验为借鉴,结合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制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正确的方针政策。 二、主要内容 (一)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以苏为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开始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又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向全党提出了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伟大任务。 2、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历程 毛泽东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1956年和1957年,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中共八大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都对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大意义。但是,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党和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正确与错误两个发展趋向 (1)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取得的积极成果 一是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的问题。 二是1956年9月,中国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总结了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着重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

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详细教案

同学们好,今天将由我来带领同学们走进高中的生物学习之旅。 现在,请同学们对生物这个词给出一个最简单的定义。(Put up your hands) 其实,简单地说,生物也就是有生命的个体。 要了解一个个体,首先要从细胞开始。今天我们来学习必修一的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同学们请看,在教材第二页的左上角有一幅图,是SARS患者肺部X光片阴影图,和SARS病毒模式图。给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看一下这个问题探讨,仔细思考讨论题,待会儿会请两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第一问,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是怎样生活和繁殖的?(请坐。病毒尽管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 第二问,谁来说说?。。。 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由于肺部细胞受损,导致了患者呼吸困难,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SARS病毒还侵害人体其他部位的细胞。 由此可见,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即使是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因为,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尽管现在生物科学的研究已经进入分子水平,并且对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等)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但是这些大分子并没有生命。生命和细胞是难解难分的。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四个关于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的实例分析 这是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 人的生殖和发育 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 艾滋病病毒入侵免疫系统。 看完这几幅图后,请同学们认真思考第四页上面的无道题,可以相互讨论一下,三分钟后请同学来回答 第一题,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草履虫除了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哪些生命活动? 它得先摄能才能运动吧,它还能呼吸和生长,还有应激性。 好,第二题,某某 在你和你爸妈之间,什么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 精子和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然后它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再进一步发育成胎儿,那么胚胎发育跟细胞的生命活动有什么关系, 细胞分裂和分化 第三题,需要哪些细胞的参与?由传入神经末梢形成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效应器。还有相关的骨骼肌细胞。请坐 第二问,你每天学习的时候需要哪些细胞 太多了,它涉及人体的多种细胞,但主要是神经细胞的参与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破坏淋巴细胞引起的,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类似这样的特定细胞受损而致病的。。。。 例如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的话会导致听觉发生障碍。 第五题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1.1 质点参照系和坐标系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通过实例理解参考系,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及运动的关系,会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②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2.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质点的概念 2.从参考系中明确地抽象出了坐标系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质点的概念。 【思考】 1)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是怎样去确定物体是在运动的呢? 2)看下面的图片,我们应该如何判断静止或者运动呢?

现在,我们坐在座位上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一、机械运动 在我们物理世界里是这样确定定物体是否在运动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相对位置变化运动称之为机械运动”。(定义) 思考:我们把地球当成静止的所以我们静止的,可是地球每时每刻都是在自转的,我们地球上的每一个物体都是跟着地球转动,这时候同学们还认为自己没动吗?那么我们到底动没 动啊?

为了解决之前的问题,我们引入了一个概念——那就是参考系。 二、参考系 定义:研究物体运动时所选定的参照物体或彼此不作相对运动的物体系。 特点:①假设是静止不动的(被认为是不动的,而且作为静止的标准)。 ②任意选取,但应以便于研究运动为原则。 参考系与运动: ①同一个物体,如果以不同的物体为参考系,观察结果可能不同. ②一般情况下如无说明,则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解释思考的问题:在我们研究物体运动时,我们首先要引入一个参照物,这个物体被认为是静止不动的,有了这个参照物我们就可以去判断其他物体是否运动了。如果这个物体相对参考物的位置发生变化,我们就认为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同理这个物体如果相对参考系位置没有发生变化,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考点提醒:参考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其出题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我们对参考系的理

高中化学 必修一第一章教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化学实验安全) 【相关知识点回顾】 1.牢记实验室下列做法,注意安全操作 (1)取用化学试剂时不能用手直接去取或不能用鼻子直接闻气体。 (2)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缓缓加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3)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检验纯度。 (4)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结束时,先移去导气管,再移去酒精灯。(5)禁止给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 【掌握内容】 化学实验安全 1.遵守实验室规则。 实验室规则 (1)进实验室前,应先预习实,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严禁不预习进实验室。 (2)进实验室后,应先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3)实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各项实验操作规程,严禁随便地进行无关的实验,不得大声喧哗。 (4)有意外事故,应及时向老师报告。 (5)实验完毕后,应将仪器洗净,整理清洁实验台。 2.安全操作注意事项 (1)酒精灯相关:①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②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酒精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④不慎碰倒起火,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⑤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 (2)化学药品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五官以及皮肤的伤口侵入人体而引起中毒。为防止中毒,应注意几点:①应设有良好的通风设备,使空气畅通。使用、制备有毒气体和有烟雾的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外加尾气处理装置。②禁止在实验室内饮食和存放食品,餐具不准带进实验室,实验完毕后要用水把手洗干净。③皮肤上有伤口时,不能接触有毒物质,否则会经伤口进入人体而造成中毒。④不可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3)实验过程若不慎发生意外事故应学会如下紧急处理:①玻璃割伤等其他“机械类”创伤,应先除去伤口的玻璃等,再用双氧水擦洗消毒,最后敷药包扎。②烫伤应找医生处理。③酒精及有机物燃烧,小面积着火,应迅速用湿布或沙子盖灭。

毛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电气工程系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院系年级:电气工程系2009级 专业班级:电子信息技术电信S2009-4班 姓名:号 授课老师: 2011年4月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容和基本方针。 [学习重点] 1、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2、党为什么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重点) 4、理解中国先进文化。(难点) 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文化的科学涵义:文化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是指与经济、政治等并列的,即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 探讨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发展进程与特点,其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1.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我们党对文化发展基本规律的高度概括,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辩证统一的。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甚至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是十分错误的。我们应全面贯彻党的文化政策,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2.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阵地。实践证明,不用先进文化去占领阵地,腐朽落后文化必然会乘虚而入。用社会主义文化占领阵地,是我们党领导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保证我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现文化繁荣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大众的文化,应认真搞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场馆的思想文化教育功能。 3.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1)把文化建设纳入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从“三个代表”的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各级党委、政府应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党的文化政策,领导和团结广大文化工作者,遵循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律,制定并实施正确的文化政策,处理好文化工作中若干重要关系。 (2)把文化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中国特色的社

毛概教案第一章第四节

第四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又称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过程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 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初步形成。 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开始指导全党。 1937年《实践论》和《矛盾论》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1941年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词“实事求是” 1945年党的七大,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 3、“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涵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4、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科学的概括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的地位。 第二,科学的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 第三,深刻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选择,简答)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论述) 第一,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 第二,要全面的看问题,绝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偏概全。 第三,要发展的看问题,绝不能静止的僵化的看问题。 第四,要把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3,毛泽东把理论联系实际比喻成“有的放矢”(单选) 4,怎样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问答) 第一,重视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二,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为空中楼阁,失去了价值。 第三,重视理论的创新。理论在于历史、现实的实际联系中,要进一步发展和创造出合乎中国需要的新理论。 5,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问答) 第一,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第二,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 第三,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 6,如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问答) 首先,坚持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其次,坚持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7,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联系(选择) 实事求是是核心,是思想路线的实质。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路线的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思想路线验证的条件和目的。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教案]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2.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过程与方法] 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人口数量的变化是通过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的变化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三个指标的不同特征,我们可以用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来分析。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P5[读图思考] 1?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 (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时间生产力状况自然环境与经 济发展状况 社会与文化的变化“三率”的变化人口增长模式 18世纪中期农业经济快 速发展 环境较恶劣,土地私 有制 劳动力需求较大,受传统的生育观念 影响 高岀生,高死亡, 低自然增长 原始型 工业化开始后大规模机械 化生产 环境改善,经济快速 增长 传统的生育观念占主导地位高岀生,低死亡, 高自然增长 传统型 二战以后生产力进一 步发展 土地开垦受到限制, 制造业快速发展 城市化快速发展,社会福利提高,生 育观念转变 低岀生,低死亡, 低自然增长 现代型 [活动]P7 2?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分布: (1)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转变 历史阶段原因 岀生 率死亡 率 自然增 长率 增长模 式 原始社会时期 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 的能力很差 高高低原始型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 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抵御灾害能力提高, 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大 高低高传统型现代社会时期 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生产力水 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社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善 低低低现代型

2020年新编《毛概》精品课教案-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名师精品资料.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和方针政策。 【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精神文明、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关于建设和谐文化;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互动法;多媒体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教学内容】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文化的前进方向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文化的前进方向 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 强调建设无产阶级思想为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文学艺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剔除其封建的糟粕等思想,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江泽民: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胡锦涛: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毛概教案第一章第二节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 ~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 ~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 ~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 ~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 ~1959)。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在我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开辟了以井冈山为根据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基本理论,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了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思想得到了继续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内容通过一定的体系体现出来,可以认为,体系与内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主要包括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三大法宝”的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等等。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主要包括社会主义过渡、人民民主专政、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中国的工业化等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主要包括建设新型人民军队、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等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主要包括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分化瓦解敌人、合法斗争与地下斗争相结合、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等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双百方针”、充分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等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主要包括思想上建设党、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党内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等理论。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进程中,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我们党的全部工作,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贯串于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的各个组成部分之中,反映在毛泽东的全部科学著作中,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中,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其基本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把立足点放到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点之上。这是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一章-第一节-空

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一章第一节空气 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引入】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板书】第一章空气氧 第一节空气

【板书】一、空气的组成 【提问】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2.空气是一种单的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本p.7图1-1)。 思考、回答问题。 回忆什么是物理性质,思考回答问题。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课题。 复习绪言中物理性质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入空气组成的讨论。 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学生分组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参p.7图1-1)。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用燃着的火柴检验瓶内剩余气体。【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红磷燃烧所消耗的是空气中的什么气体? 2.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气体的而不是全部呢? 3.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或集气瓶内,火柴熄灭说明了剩余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板书】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空气中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氨气。 【讲述】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利用投影挂图讲解)。 【小结】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做练习。填写观察记录: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第一章)

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学习目标: 1. 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抽象,知道实际物体在什么条件下可看作质点,知道 这种科学抽象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2. 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和如何选择参考系。 学习重点:质点的概念。 学习难点: 主要内容: 一、机械运动 1. 定义: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无论是巨大的天 体,还是微小的原子、分子,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二、物体和质点 1. 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①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因而其突出特点是“具有质量”和 “占有位置”,但没有大小,它的质量就是它所代替的物体的质量。 ②质点没有体积,因而质点是不可能转动的。任何转动的物体在研究其自转时都不可简 化为质点。 ③质点不一定是很小的物体,很大的物体也可简化为质点。同一个物体有时 可以看作质点,有时又不能看作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条件:如果在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物体上各部分运动 的差异是次要或不起作用的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做一个质点。 3 ?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将实际问题简化为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学问题的基本 思维方法之一,这种思维方法叫理想化方法。质点就是利用这种思维方法建立的一个理 想化物理模型。 【例一】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哪些可以看成质点() A ?研究绕地球飞行时的航天飞机。 B .研究汽车后轮上一点的运动情况的车轮。 C.研究从北京开往上海的一列火车。 D ?研究在水平推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运动的木箱。 课堂训练: 1 ?下述情况中的物体,可视为质点的是() A ?研究小孩沿滑梯下滑。 B .研究地球自转运动的规律。 C ?研究手榴弹被抛出后的运动轨迹。 D .研究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教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教材分析 教科书把化学实验作为专题内容安排在第一章,突出了化学实验的基础性,既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知识的衔接,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由此决定了本章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本章以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和线索,结合基本概念等化学基础知识,将实验方法、实验技能与化学基础知识紧密结合。全章包括两节内容,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在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性的基础上,通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复习过滤和蒸发等操作。对于蒸馏,则是在初中简易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使用冷凝管这一较正规的操作。在复习拓宽的基础上又介绍一种新的分离和提纯方法──萃取。本节还结合实际操作引入物质检验的知识。这样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则是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验介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溶液的配制方法作为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也作为对知识的应用。而物质的量的有关知识,作为化学实验中的计量来呈现,从而突出实验主题。 因此,这一章的教学内容是以实验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包括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为主要内容,也包括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章是高中化学的第一章,课程标准所提到的有关实验的要求,不可能在本章一步达到,这些要求将在整个必修化学的教学中逐步完成。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复习初中相关实验、预习本节内容,让学生获取实验安全方面的知识,加强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亲自实践让学生体验注意实验安全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实验对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和注意实验安全对做好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 教学过程: [提问]我们都知道,化学课上我们经常要做很多实验,那么化学学科与实验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板书]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化学与实验的关系: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课题:§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 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 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 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 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 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 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 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 P-P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 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 也简称集。 ——————————————第 1 页(共 70页)——————————————

毛概教案第二章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所谓“新”,是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 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毛泽东曾经说过:“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这是毛泽东在军 事上的原则,然而打仗要如此,领导革命也要如此。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 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中国共产党 要在这样一个国情复杂的东方大国里领导人民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深入了解中 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特征。 而毛泽东也最喜欢阅读《资治通鉴》,他从历代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成败种 汲取经验教训,并且结合近代中国国情,提出了《新民主主义论》。 1、近代中国的国情 (1)1840年之前,中国社会处于封建社会,人民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虽然比较落后但是领土完整,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2)1840年之后,爆发了鸦片战争。而1840年至1949年的近代中国社 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3)近代中国基本国情: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社会(原因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4)近代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告别革命论?的主要错误观点:认为?革命只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 ?既告别来自‘左’的革命,也告别来自‘右’的革命。21世纪不能再革命了?。 ?改良可能成功,革命则一定失败?;?现代化的发展与民族独立不存在必然的关联?。 (3)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被破坏了, 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在中国经济生活中占有明显的优势。②民族资本主义工商 业有了某些发展,但很微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③中国形式上 是独立的,但实际上失去了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中国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相 勾结,构成统治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基础。④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 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中国实际上长期不统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极端不平衡。⑤封建主义统治者顽固地推行以儒家为中心的思想文化,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帝国主义则宣扬与推行殖民主义思想文化,麻痹中国人民的斗志。⑥由于帝国主 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极端贫困化。 这就决定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帝国主义和中 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则 是最主要的矛盾。

第一章,第一节:疆域教案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疆域(第一课时) 主备人:刘艳红教学目标 1、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其优越性, 2、学会运用世界地图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是如何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比较法 教具 世界地图中国疆域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初一我们学习了世界地理,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中国地理,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中国是文明古国,东方大国。那大家对我们的祖国了解多少呢?我国的疆域范围?我国的地理位置究竟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就先从我国的疆域来进行了解。 板书:第一节:疆域 疆域主要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海路兼备的大国和行政区划三个内容,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内容——优越的地理位置,看看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同学们先花两分钟时间大致浏览一下课本,在图1.1上找到中国的版图,判断它的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 1、半球位置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分析一国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进行分析? 生:可以从它所处的半球、维度和海陆位置进行判断 师: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 生:东西半球划分界线是西经20°和东经160°,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赤道。 归纳:从地图可知,中国的经度范围大致在东经75°和东经135°之间,纬度位置在赤道以北,即位于东半球,因此,从半球位置看,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纬度位置 师:请问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界线是? 生:略 归纳:热带与温带的划分界线是南北回归线,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是南北极圈,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但在我国的高山地区也会出现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 3、海陆位置 师:在学习世界地理的时候,知道了大洲与大洋的具体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有哪几大洲和大洋以及他们所处的位置? 生:略 归纳:从世界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位于亚洲东部,濒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海路兼备。而我国西部深入亚欧大陆腹地,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海域广阔,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 过渡:知道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现在同学们来猜个谜语,谜面是:“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他在北,东西二分它具东,头只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谜底是大一地理事物现象(中国的地理位置)。这个谜面主要是从地理位置方面去描述的,我们刚刚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是不是很容易就猜出来这个谜底是我们中国。 既然知道了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那同学们从我们生活中感受来看,我国所处的位置究竟如何? 正所谓“不比不知道,一比全知道”要判断我国的位置是否优越,我们就将我国和其他国家相比较。 同学们看图1.2 “中国、俄罗斯、加拿大、巴西、蒙古、日本在世界的位置”与俄罗斯、加拿大、巴高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归纳:俄罗斯、加拿大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和北寒带地区,气候寒冷。巴西大部分位于热带地区,终年炎热。而中国大部分在中纬度,温带面积广,那被跨度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我国北方和南方种植的农作物有明显差别,北方适宜种植小麦、花生、甜菜,而南方适宜种植水稻、油菜、甘蔗;北方水果主要有苹果、梨,南方盛产柑橘、香蕉、菠萝等。 师: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不同? 生:略 归纳:蒙古深居内陆,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国,降雨量少。日本是四面临海,是一个岛国,气候湿润,降水丰沛。而我国疆域辽阔,海陆兼备,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能带来丰沛的降水,是我国东部气候湿润,又有利于海上的对外交往。背靠亚欧大陆,有利于与欧洲、中亚等地区的对外交往与贸易合作。如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现在的“亚欧铁路大陆桥”都经过我国西部与中亚相通。 那同学们看下我国的地理位置还有哪些方面的优越性呢? 位置的优越性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学习了两方面的内容,首先了解了我国在第球上的位置,其次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

1.1 认识运动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在哪些情况下物体可视为质点。 (2)理解参考系的概念,知道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会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和位置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自主升华为物理概念。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常见现象和已有经验出发,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提示参考系在确定物体运动时客观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促使学生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自然,关心科技,正确方法,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重点:质点概念的理解,如何选取参考系。 难点: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三、教具 液晶投影机、笔记本电脑、三角尺。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看一段反映物体运动的动画,然后思考问题。 雄鹰在空中翱翔,足球在绿茵场上飞滚,连静静的山川也在“坐地日行八万里”……,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宇宙间永恒的主题,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那同学们可不可以概括一下,什么叫做运动呢?物体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成为机械运动。

(二)参考系 关于机械运动,同学们肯定有许多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围绕几个常见的场景进行讨论。(1)坐火车旅行图片(2)地球自转图片(3)地球绕太阳转动图片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你和一位同伴正坐在这辆行驶的火车上,铁路边的人看着火车中的乘客,那同学们,请问一下,你们究竟是运动的还是没有运动? 运动的,因为在路边的人看来,你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没有运动,因为在你的同伴看来,你还是在我身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再来看,我们知道,地球是时刻围绕地轴转动的,毛泽东也有着“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诗句,那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却没有感觉到我们时刻都在运动呢? 我们都知道,地球在绕太阳转动,哥白尼的日心说才是正确的理论,但为什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好像太阳是围绕地球运动的?虽然说物体的运动是永恒的,但在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却又总是相对于其它物体而言的,这便是运动的相对性。看来,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即位置随时间的变化,首先要选定“某个其它物体”做参考,然后再观察研究对象相对于这个选定物体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怎样变化。像以上分析的,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思考:1.敦煌曲子词中有这样的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什么? 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诗歌中隐含的参考系是什么? 3.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参考系:_________ A.可以任意选取B.是一定的 4.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其结果:_______ A.一定不同B.可能不同C.一定相同 由于运动描述的相对性,凡是提到运动,都应该弄清楚它是相对哪个参考系而言的,要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比较才有意义!参考系选择得当就会使问题研究变的简洁、方便!比如,一个星际火箭在刚发射时,主要研究它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所以把地球选作参考系,但是,当火箭进入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时,为了研究的方便,便将太阳选作参考系。为研究物体在地面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