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反思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反思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模板: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通用3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通用3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通用3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1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有如下收获: 1、分析一篇文章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方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减轻学生的阅读压力。特别是比较长的文章,如果让学生在读之前不及时的从文章的题目中捕捉到正确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感知。 2、语文课堂上要重视朗读的训练。新课改中体现了教师要精讲,对于学生来说,我们需要的是有效的课堂活动,我认为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来说最有效的课堂活动,就是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中精美的句子,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读中提升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不足的地方: 1、我觉得学生回答问题非常踊跃,可是我对如何安排学生发言做的不好,学生的发言显的有些乱,重复发言多。 2、文中留给学生拓展的时间少,比如:我们应该如何做,做一个环保人士,让大家找,我想:对同学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这个时间有点短。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以前也上过,也听过一次公开课,教学的大致思路主要是课堂大量展示、解说罗布泊古今对照图片,让学生感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过多强调文章主旨的领会。之后发现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很容易,但探究的兴趣不够,缺少激情;语文课缺少了应有的“语文味”好像变成了政治课。最近,我又重新修改了原有的教学设计,在激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增强“语文味”方面,作了一些改进。我认为这是我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导语我做了精心的设计:生物学家法布乐关于毛毛虫的实验。大自然中,有一种奇怪的虫子,叫列队毛毛虫。顾名思义,这种毛毛虫喜欢列成队伍行走。最前面的一个负责方向,后面的只管跟从。法布乐诱使领头毛毛虫围绕一个大花盆绕圈,结果其他的毛毛虫跟着领头的毛毛虫,在花盆边沿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圈。这样,整个毛毛虫队伍就无始无终,每个毛毛虫都跟着它前面的毛毛虫爬呀爬,周而复始。直到几天后,毛毛虫被饿晕了,从花盆边沿掉了

《罗布泊》教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思考文章的时代意义,培养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 品味报告文学的形象性、抒情性的特点;学会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强化感情色彩。 教学难点: 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 一、揭题导入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有个地方叫罗布泊,(手指着“泊”字)同学们,我们注意这个“泊”字,偏旁是怎么写的?这说明“罗布泊”原来跟什么有关系?(水)泊者,湖也,湖泊湖泊,泊就是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吴岗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了解本文题材(报告文学) 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 师:也就是说,罗布泊曾经是一个湖,而且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消失了。那你们想想,在读题目时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呢?(惋惜的、悲痛的) 师:还有难过的、遗憾的。好,那我们就带着这些感情,把题目齐读一遍,一二起!针对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二、解读文本 师:这是我们学习课文之前,对文章题目的初步解读,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文本,课文将满足我们求知的渴望。

1、请同学们先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然后自由朗读课文。 2、过去的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请在文中划出有关的句子,并读一读。 3、这样美丽的仙境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呢?(欢娱的、愉悦的、高兴的。) 4、哪位同学用欢娱的语气给我们朗读示范一下? 5、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昔日罗布泊的特点?(绿洲、仙湖) 播放昔日罗布泊美景图片。 师:如果有机会周游,我相信大家肯定不愿错过这个令人向往的美丽的罗布泊!然而,这一切都已经成为了不可能!因为今天的罗布泊已经——(点击鼠标,打出展现罗布泊现在状貌的图片) 6、同学们,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作为这幅图片的解说词呢? (用苍凉的语调):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天气温高达70°C。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7、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现在罗布泊的特点?(沙漠、神秘) 师:从美丽的绿洲变成如此一个令人恐怖的沙漠,这怎能叫我们不为之心痛呢?然而在悲痛之余,我们更应该去追究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这几个问题。(幻灯片出示“合作探究”) (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核心句:改道、“四盲”) 8这样的悲剧是不是只有罗布泊一个呢?(不是,还有青海湖和月牙泉也正在遭受不幸) 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青海湖水面下降,月牙泉濒临干涸。 9、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想一想,造成这些悲剧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 师(指着板书上的“盲目”)这是谁的盲目?(生:人类)为什么他们会如此盲目?是什么蒙蔽了他们双眼?(生:利益) 师:是利益的驱动,原来一切都是人为!更可怕的是,人类制造的悲剧并没有因罗布泊的消逝而终止,它仍然像恶魔一样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 10、我们身边有这样的悲剧发生吗? 师:这真得让我们不寒而栗,痛彻心肺,不得不发出和作者一样的呼声: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11、谁能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赏读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赏读 关于罗布泊,《辞海》上是这样说的: 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古称蒲海、盐泽、洛普池、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东北部。孔雀河从北面注入。呈葫芦形,面积300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768米。由于河流改道及上游灌溉引水,湖水逐渐枯浅和干涸。沿岸盐泽广布。 在读者的疑惑里,作者用五个段落说明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随着作者的讲述,发掘人们自造悲剧,自讨苦吃的根本原因。细读第12.13两个自然段“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修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象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你会获得一些启示。 当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这是开发,问题是当年的开发没有考虑水资源,简单的以为塔里木河有的是水,错误地以为水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结果,顾了上游不顾下游。最值得注意的是“盲目”二字:“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排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荒漠化。 由于可悲的“盲目”,“罗布泊消失了”。 也许,作者以为文章开始处对罗布泊现状的描绘不足以震撼读者,于是他在“金秋十月,我站到了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自治州的塔里木河的大桥上”,再次具体展现了今日罗布泊的荒凉而悲壮的景象。 关于胡杨的描述似乎让我们听到那“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愤怒的呐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到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读到此处,读者一定为那千年不死,死而不倒,倒而不朽的胡杨林感动,那是胡杨林不痛苦的生命呼唤,也是罗布泊不屈的生命呼唤。我们也似乎走在了罗布泊的边缘,会和作者产生共鸣:“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看清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因为“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当你还在罗布泊的的悲剧中自责时,作者振起的一笔,实在是振聋发聩。 “悲剧并没有止住。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优秀教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案 徐丽芳 资料链接: 走进罗布泊:罗布泊(Lop Nor),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古称蒲海、盐泽、洛普池、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东北部。孔雀河从北面注入。呈葫芦形,面积3 00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768米。由于河流改道及上游灌溉引水,湖水逐渐枯浅和干涸。沿岸盐泽广布。――《辞海》 关于文体:1.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报告文学不同于调查研究报告,是富有文学性的。 关于作者:吴刚,报告文学作家,代表作《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获2001年中国最佳报告文学。 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积累重点字词,把握字词的音形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罗布泊的过去 和现在及其消失的原因。 3、品读课文,揣摩语句,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及其消失的原因。 2、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一、课前预习:自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工具书,完成以下问题。 1、我的生字词:把握音、形的有 把握含义的有 2、文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完文章,你知道了什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文语段阅读题及答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文语 段阅读题及答案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①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②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了牧场。 ③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④盲目 ..掘堤引水、盲目 ..建泵站抽水,“四 ..修建水库截水、盲目 ..增加耕地用水、盲目 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⑤罗布泊消失了。 1.罗布泊消亡的原因是什么 2.第三段中的画线句子多次引用数据,起到什么作用 3.第四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4.第四段中加点的“盲目”能否去掉为什么 5.从罗布泊消失的原因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行知中学邬鑫森 2011-2-18参考答案: (一)1.一是塔里木河曾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2.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的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3.排比。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 4.不能。因为“盲目”的意思是指没有计划的,毫无组织地进行,这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如果去掉,就表现不出来了。 5.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八年级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八年级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八年级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过程和方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的方法。 2.了解罗布泊的这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3.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应吸取的教训。 教学设想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从“生态自然”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21世纪的接班人更要具有这种意识,因而,本文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

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教学准备 1.检查预习情况:学生朗读生字词。 萧瑟(sè)和煦(xù)干涸(hé)吞噬(shì)戈(gē)壁裸(luǒ)露 2.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堂教学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听说过罗布泊吗那里是浩瀚的沙海,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现在是一个充满恐惧又充满神秘的戈壁,但是,罗布泊在100年前曾是一片辽阔的`水域,那里水鸟成群,碧波荡漾。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那么,罗布泊是怎样消失的是谁制造了这个悲剧我们一起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寻找答案。 播放沙漠中绿草如茵、胡杨林立、花团锦簇的景象画面,学生探讨:“看到这幅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文原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课文原文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 1980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家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人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人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人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还有lOOO多平方公里水域。斯文·赫定在

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儿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求。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牧场。 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

82《罗布泊_消逝的仙湖》优秀教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时间:2013年4月29日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积累、运用吞噬、沧海桑田、干涸、戈壁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及其消失的原因。 3、品读课文,揣摩语句,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及其消失的原因。 2、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

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课前要求学生运用工具书小组内自学字的音、形、义;搜集人为原因造成的水资源萎缩或水资源污染的资料,课上交流,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2、讨论法:学生互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课件展示过去水草丰盈绿林环绕的罗布泊图片和现在死寂荒凉的罗布泊的图片。 同学们罗布泊曾经是美丽的仙湖,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水如明镜。20世纪70年代,仙湖消逝了,罗布泊从此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地方。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文章给了我答案。 二、检测课前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利用学案完成)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萧瑟戈壁滩干涸鹭鸶浑然一体裸露······ 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cang海sang田吞shi 和xu 荡yang 3、结合课本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公开课教案

教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学习目标 1、学习字词,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朗读课文,学习写作方法,联系现实,关注环境问题。 3、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手法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总结教训。 【教学难点】 品读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特点,体会语言的真实性和文学性。 教法: 多媒体展示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引导法等。 学法: 自主合作学习结合,采用跳读、勾画、批注、讨论等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出——罗布泊) 罗布泊位于我国新疆境内,古丝绸之路从中穿过。楼兰文明在这里孕育;蓝天绿草,牛马成群……也被称作是亚洲大陆上的一块“魔鬼三角区”,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这里考察时离奇失踪,至今下落不明;探险家余纯顺在这里徒步孤身探险时失踪……科学家甚至发现,罗布泊一直在移动。罗布泊这个迷一样的荒原,千百年来人们都为它好奇、探索、甚至献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罗布泊,走近这个神秘的地方。 二、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走近——罗布泊) 1、理解题目。 板题 看题目: 1、它给我们提供了哪些重要的信息? 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成了荒漠。 2、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现在的罗布泊 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 大家提出的问题真的很好,贴切准确。这节课有哪些学习任务呢?我们一起来完成吧!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字词,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学习写作方法,联系现实,关注环境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快速默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内容(小组合作学习)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及反思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及反思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报告文学内容真实,文字优美,感情充沛、课文通过写罗布泊由昔日的仙湖变成了今日的荒漠,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痛惜之情,警示世人们要树 立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本文浅显易明白,饱含感情,适合学生自读。依照教材,课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3个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2、了解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归纳理解变化的缘故。(重点) 3、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难点) 我本次比赛课的教学环节是:预习导入——解题-—合作 探究——读写训练——课外延伸-—课堂检测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老师先检查下您们的预习情况。前面1、2、3小组各派一位代表上黑板展示您们的预习成果,后面4、5、6小组负责检查黑板展示;同时各小组长检查其她组员的导学案完成情况。(此环节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功能)

依照拼音写词语 1、“当她踏上这片想象中荒凉xiāo sè( )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 2。在hé xù( )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3、如此重要的胡杨林因塔里木河下游的gān hé( )而大面积死亡。 4、至罗布庄一带的库鲁克库姆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tūn shì( )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廊。 5。站在罗布泊边缘,您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cānɡhǎisānɡ tián( )的痕迹。 师:负责检查的小组上去评改。 师: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特别棒!那让我们齐读一遍。(展示后,学生评改,再齐读,加深印象) 师:常讲眼睛是一个人的心灵之窗,想要看明白一个人能够从眼睛入手;同样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想要读明白课文,我们先从题目入手,那我们先来读题目两遍,看看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此环节,采纳本色如题的方法,本课题目包罗丰富信息,这些信息恰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此提问,能够把学生引入文章的情境之中、) 生1:罗布泊是一个湖!

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例浅谈文本解读

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例浅谈文本解读 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光明学校陈委委 按李海林先生关于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的理论,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它的原生价值,更要关注它的教学价值。 一、《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原生价值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节选自《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该书是《国土资源报》记者吴刚写的报告文学,发表于2001年第6期《啄木鸟》杂志。作者以令人触目惊心的大量事实,展示了我国地质灾害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呼吁每个公民善待自己,善待家园。 本文是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通过阅读文中与标题信息相关的语句,我们可以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先看文中有关语句(见下表): 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后半部分则着重介绍罗布泊地区胡杨的死亡,绿色长城的倒塌,导致环境严重恶化的情况,进而写到了罗布泊的消失给予我们的思考,同时也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唤。 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教学价值 教材与教学价值取向与教材的使用形态要紧密结合在一起。我运用王荣生教授的观点对此作了两个方面的理解和思考。 (一)关注报告文学的相关文体知识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征。 本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关注以下几个内容: 1.感受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作者通过叙述事实、列举客观数据,体现真实性。文章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靠。 2.感受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报告文学从文学引进多样化的表现方法与技巧,如艺术构思、艺术想象、描写、抒情和修辞手法,都是可以采取的文学手段。而运用文学手法使表达更具生动而形象。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法是为了增强它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从事实来看,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沙漠,是令人震撼的。作者采用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先是客观、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景象,并形成两者之间强烈的反差:“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这些内容使人对美丽的罗布泊消逝产生强烈的惋惜之情。 然后进一步剖析了造成这种强烈反差的原因,揭开盲目的人为因素是导致罗布泊消逝的罪魁祸首:“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这些写法,强烈引起读者的震撼,足以让人顿首疾呼。 在介绍罗布泊地区的“绿色长城”崩塌过程中,作者大量运用拟人等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胡杨林在死亡时的“挣扎、痛苦”:“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这样的描写能够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进而关注环境保护,拯救生态环境。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而直接的抒情,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3.关注报告文学的体式。 报告文学比较重视标题,力争产生一种吸引力和震撼力。本文标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强调了罗布泊曾经是仙湖,现在已经消逝了。文章开头以生动鲜明的形象,简明扼要地把主题提示给读者。给人们展示了罗布泊的荒凉、神秘。同时,作者精心安排好艺术结构。依靠主题思想的论述来组合互不相关的材料。本文作者先安排1—14段明罗布泊消逝了,接着在15—20段写胡杨林的死亡,最后谈了青海湖和月牙泉。看似是截然不同的两部分。实则有联系,正是罗布泊的干涸导致了胡杨林的死亡。继而作者说悲剧仍在上演,提醒人们关注生态环境。 结尾作者直接点明文章主旨,呼吁人们保护家园。 (二)关注说明性文体的相关知识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文章的第1—14段采用了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显示它作为说明文例文的教学价值。作为例文,它可以例证和呈现说明文读写的如下知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明对象是罗布泊,说明内容是罗布泊由仙湖变成了“死地”、荒漠,以及交代了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说明顺序是先介绍罗布泊的现状和过去,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接着着重介绍罗布泊地区胡杨的死亡,绿色长城的倒塌,导致环境严重恶化的情况,进而写到了罗布泊的消失给予我们的思考,同时也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唤。将这些内容加以抽象,即得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学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概括要点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罗布泊现在和过去,并归纳变化原因。 2、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应吸取的教训。 学习方法: 1、文献法:课前收集并整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相互交流,增强对 课文的感性认识。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体验法:要求学生展示想象,畅想表达。 教学课时:一课时 【自学互助】 1、自学要求 (1)通过自读、自学了解罗布泊消失原因,感受作者的痛惜之情,树立环保意识。 (2)课前收集并整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资料,相互交流,增强对课文的感性 认识。 2、教材助读 (1)作者简介。吴岗,博士,男,1976年10月生。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助 理研究员。1999年进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微生物遗传专业学习,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水 生生物研究所师,从朱作言院士,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从事鱼类分子生物学研究。 (2)文体知识。 本文是报告文学,是以文学手法反映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一种文体。它是真实性与艺 术性有机结合的文学样式。它的报道性与通讯相近,它的文学性与小说相近。报告文学具备 了新闻和文学两种文体的特点:即真实性,形象性和抒情性。有人称它为“用文学形式写的 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 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它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面,若羌 县北部,原是新疆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第二大内陆咸水湖。呈葫芦形公元四世纪时面积为 20000平方公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到五十年代罗布泊仅为450平方 公里。1972年罗布泊完全干涸。 3、自学检测 (1)、给加粗的字写拼音。 萧瑟( ) 和煦( ) 干涸( ) 吞噬 ( ) 裸露( ) 鹭鸶()栖息()濒 临() 戈壁( ) 无垠( ) 罗布泊( ) 庇护() 咫尺()繁衍()张骞()泵站( ) (2)解释词语: 沧海桑田:近在咫尺: 浑然一体: (3)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并归纳 一下变化的原因。(用文中的词语或语句回答)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稿(教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稿 设计人:武勇审核:初二语文组姓名:时间;2012.5.19 课前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揭示罗布泊这一曾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生态保护意识,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本文极富文学性,有很多形象的描写,即使引用史书,引用前人著作,也注重形象的描绘,让人回到遥远的过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形象鲜明的描述中,又饱含痛惜之情。所以,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体悟情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真正将本课上出语文味。 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这种体裁。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2、整体感知,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资料链接: 1、罗布泊的变迁: 汉代,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它的丰盈,使人猜测它“潜行地下,南也积石为中国河也”。这种误认罗布泊为黄河上源的观点,由先秦至清末,流传了2000多年。 到公元四世纪,曾经是“水大波深必汛”的罗布泊西之楼兰,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 清代末叶,罗布泊水涨时,仅有“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区区一小湖。 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东流,经注罗布泊,至五十年代,湖的面积又达2000多平方公里。“大漠的英雄树 2、楼兰美女:1980年,在楼兰古国的旧址,孔雀河下游铁板河三角洲上,发现了一片墓地,其中一个墓的主人,是一位年轻的女性,体肤指甲保存完好。她有一张瘦削的脸庞,深邃的眼眶、长长的睫毛、尖尖的鼻子、圆润的嘴唇、褐色的披肩秀发。她身上裹着毛织的毯子和一块羊皮,胸前毯边用装饰性的木别针别住,下身穿羊皮裙,脚登一双翻毛皮靴,头上戴蓬松的羊绒帽,帽上还插了两枝雁翎。她有着今天的姑娘们或许难以企及的美丽,妆扮也符合今天的审美标准。人们被她的美貌惊呆了,所以称她为“楼兰美女”。经碳14鉴定,楼兰美女芳龄四千岁。她是谁?她有着怎样的身世? 其一:故迹楼兰或可寻,红颜寂寞一梦深。青丝不理四千载,尚有声声唤美 其二:瀚海曾经是桑田,雕栏玉砌已成残。光阴未教朱颜改,我恨晚生四千年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抽查一位同学) 萧瑟(sè)和煦(xù)干涸(hé)吞噬(shì)戈(gē)壁裸(luǒ)露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练习题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习题精选 基础知识题 1.为下列句中画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 ②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yàng(),岸边胡杨丛生,树木茁壮。 ③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 ④塔里木河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sh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 2.下列画线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萧瑟(冷落、凄凉)浑然一体(完整不可分割) B.和煦(温暖)远眺(眺望) C.干涸(没有水)庇护(遮蔽) D.欢娱(使快乐)吞噬(吃) 3.下列句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大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无边无垠的绿色长廊,夏季走入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 B.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C.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D.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4.把下面一段话重新排序。 ①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②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清沉重。 ③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

④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 排序: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中使用修辞格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B.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 C.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D.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6.找出本文直抒胸臆的句子,体会一下它们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语段阅读题 (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习题。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汉书?西城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大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入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几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原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原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1980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家木在那儿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儿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然而,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儿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您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人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人这个地方与置身江南无异、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她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人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与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还有lOOO多平方公里水域。斯文&middo t;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她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儿圈,她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个地方的美景、回国后,斯文·赫定在她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与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她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截了当关系、 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求。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个地方变成牧场。 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

2021-2022年八下《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e4) 和煦(xu4) 干涸(he2) 吞喽(shi4) 裸索(luo3) 戈壁滩(ge1)无垠(yin1) 边缘(yuan2)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二、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国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xx年1月5日《南方日报》)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记在学习笔记本上。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提问: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

罗布泊-消失的的仙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八年级第二学期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作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学会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培养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思考文章的时代意义,培养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品味报告文学的形象性、抒情性的特点;学会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强化感情色彩。 (三)教学难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 二、教法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我确定的教法是:多媒体教学法,兴趣诱导法,朗读式,指导点拔法,竞赛式,探究式教学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随机相应地提示、点化、诱导。 三、学法分析: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圈点勾画式、合作讨论式、学生纠正补充式、比较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协作、整理、迁移知识的能力。 本课运用的教具:多媒体。 四、教学程序的设计: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我设计以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我们美丽辽阔的大地上,有一处神秘之地,那里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可以堪称为“世外桃源”、“人间奇景”,那就是罗布泊。(投影罗布泊今日干涸景象)(学生见后会吃惊)我想此刻同学们会很吃惊说:“这哪是仙湖?怎么会没水呀”!是的,同学们!这黄沙漫天的戈壁滩在30年前曾是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绿洲。那为什么在短短30年之后,罗布泊会变成沙漠了呢?让我们一同来寻找这个答案!(多媒体展示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同时展示画面:今日罗布泊的风化图 二、解题:从课题来看,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泊”就是湖,罗布泊曾经是一个湖,而且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消失了。我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