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实施方案

河南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实施方案
河南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实施方案

河南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

目录

1 方案编制的目的 (1)

1.1指导思想 (1)

1.2目的 (1)

2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意义 (2)

2.1 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内涵 (2)

2.2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意义 (2)

3 编制原则和依据 (6)

3.1 编制原则 (6)

3.2 编制依据 (7)

4 基本农田现状 (8)

4.1基本农田现状 (8)

4.2 土地整治建设情况 (10)

4.3 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潜力和区域分布 (11)

5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 (15)

5.1 总体要求 (15)

5.2 技术要求 (17)

6 建设任务和区域 (20)

6.1 目标任务 (21)

6.2建设条件 (21)

6.3 建设区域的确定 (23)

7 建设任务落实情况 (23)

7.1 土地整治项目 (26)

7.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27)

7.3 小型农田水利开发项目 (28)

8 资金安排 (30)

8.1 投资估算 (31)

8.2资金来源 (31)

9 实施保障 (32)

9.1组织保障 (32)

9.2政策保障 (34)

9.2.2制度保障 (34)

9.4技术保障 (39)

9.5 统筹安排建设资金 (41)

9.6.做好相关基础技术工作 (42)

9.7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后工程管护 (42)

9.8适时上图入库 (45)

9.9加强监督和考核 (45)

9.10严格执行有关规定 (46)

9.11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绩效评价办法 (47)

10 预期效益 (48)

10.1经济效益 (48)

10.2社会效益 (49)

10.3生态效益 (49)

河南省2012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的精神,按照《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河南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要求,为落实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63号)下达给河南省2012年度842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计划,特编制本实施方案。

1方案编制的目的

1.1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三化”协调发展的要求,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工程建设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与城乡统筹建设相衔接,与管理服务、科技服务、农业产业化集群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相配套,实现内涵式、集约化发展。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集成技术措施,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装备水平和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实现耕地质量和产能的稳步提升。

1.2目的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以农村土地整治为平台,以

《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和2012年全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计划为依据,结合河南省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通过制订实施河南省2102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施方案,在摸清全省已建成和通过不同整治建设措施能够达到高标准的各类基本农田面积基础上,按照先易后难、分类实施的原则,综合考虑建设条件和资金保障能力等,统筹安排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明确2012年度建设任务、实施建设区域和具体建设项目方案,以及资金落实方案和各项保障措施,为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开展上图入库及监督和考核评估等工作提供依据。

2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意义

2.1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内涵

高标准基本农田就是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2.2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意义

2.2.1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的需要

土地整治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地成效,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保障发展、保护资源成为迫

切需要破解的难题,这对土地整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成为土地整治的重要任务。2011年7月20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164次常务会议上强调指出:制定并实施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力争“十二五”期间再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为此国土资源部编制了《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并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因此,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加快建设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作为国务院赋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及国务院相关部门的重要职责,成为当前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服务“三农”、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任务。

2.2.2是建设中原经济区要求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定位河南省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要求河南省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巩固提升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中原经济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臵,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走具有中原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夯实“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重点要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加快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稳定播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挖掘秋粮增产潜力,建成全国重要的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到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稳定达到1300亿斤。支持黄淮海平原、南阳盆

地、豫北豫西山前平原优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优质大豆、优质水稻产业带建设,大幅提高吨粮田比重。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然而河南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已成为制约河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河南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约占一半左右,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加快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对于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增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

2.2.3是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的需要

其一,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首要任务。在新的形势下,结合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整合资金,聚拢政策,集中布局,强化管理,提供配套服务,统筹推进水、电、路、林等田间生产设施建设和平原村庄规划布局,集中打造“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性农田具有重大意义。

其二,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必然选择。河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资源约束趋紧。强化要素投入,创新发展机制,化解制约因素,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成一批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有利于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提升抗灾减灾能力,确保到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达到1300

亿斤以上,从根本上维护粮食安全,进一步巩固提高我省农业和粮食生产优势地位。

其三,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业产业体系的有效途径。实施省委政府高标准基本农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将为粮食生产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发展提供重要载体,有效实现稳粮保供给,推进粮食生产现代化。在此基础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提升现代农业水平。

其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更加重视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突出农产品质量,着力推动粮食生产方式转变;更加有利于协调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同步提高,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之路,发展可持续农业;更加巩固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以土地流转为基点,实现土地规模和集约化经营,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原料和劳动力,拓展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进一步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通过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能够大幅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提高土、肥、水资源利用率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对于缓解耕地与水资源短缺压力,有效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增加农

民收入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深化和扩展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内涵等具有重要意义。

3编制原则和依据

3.1编制原则

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规范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年度实施方案编写坚持以下原则:(1)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规范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2)坚持规划引导的原则。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为依据,兼顾相关部门规划,统筹安排,规模整治,优先在基本农田范围内建设,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比重。

(3)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整治,根据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采取“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措施,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完善田间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4)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坚持数量、质量、生态并重,促进基本农田数量稳定、质量提高、景观优化、生态良好,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

(5)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鼓励农民采用多种形式参与工程建设;建立保护和补偿机制,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持续利用。

(6)以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为引导,聚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

3.2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

(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国办[2005]52号);

(8)《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

(9)《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农田保护有关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5]196号);

(10)《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2009-2020年)》;

(11)《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

(12)《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TD/T1005-2003);

(1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

(14)《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1033-2012);

(15)《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

(16)《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省核心区建设规划》(2008-2020年);

(17)《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标准粮田的指导意见》(豫政…2012?26号);

(18)《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9)《河南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

4基本农田现状

4.1基本农田现状

4.1.1基本农田数量

根据河南省现状基本农田保护情况和现状基本农田保有量调查,河南省现有基本农田面积10180.21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11887.96万亩的(基本农田保护率)85.63%。各省辖市耕地面积、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情况见表4—1。

表4—1 河南省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统计表

4.1.2基本农田质量与分布

根据河南省农用地分等结果和调查统计情况,参照按照农业部1996年颁布的《全国耕地地力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NY/T309-1996)的规定,根据每亩100公斤为级差划分一个等级,河南省基本农田亩产量在7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占31.12%;亩产量在400-700公斤之间的中产田54.81%,亩产量在400公斤以下的低产田占14.07%。

河南省现有基本农田质量区域差异较大。高产田主要分布在洪

积、冲积缓倾斜平原和河流宽阔阶地,以豫东平原、豫北山前平原、豫东北低洼平原、太行山前倾斜平原、淮河两岸和南阳盆地最多。高产田土层深厚,地形平坦,土壤质地良好,适耕期长,浅层水丰富,地下水较浅,农田水利设施基本配套,土壤养分丰富,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好,生产潜力大,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强,是全省粮、棉、油作物生产的主要基地。

中产田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碟形洼地和山地丘陵与平原过渡地带,限制性因素对土地的农业利用产生一定影响。使土地质量成为中等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为水分限制,其次是土壤质量限制。中产田包括的利用类型主要是旱地;土壤类型为沙姜黑土和黄土。沙姜黑土主要分布在黄淮平原南部的低洼易涝地段。由于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面没有新近沉积物覆盖,黑土层裸露地表,平时地下水位1~2米,每逢雨季则易形成内涝,若遇小旱则地表干裂,保水保肥能力较差,目前利用类型主要为旱地。黄土主要分布在郑州以西至豫陕交界处,由于降水较少,加上地形限制,多形成黄土台地旱地、黄土塬旱地和梯田旱地。中产田目前产量中等,只要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田利用设施,排除障碍因素,土地质量将会提高,农业增产的希望主要在于此。

低产田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区,以豫西和豫北山地丘陵区最多。低产田的土地质量较差,限制性因素较强,水分限制仍是主要限制因素,坡度大,水土流失明显,耕作困难,产量低。

4.2土地整治建设情况

截至2011年底,河南省共建设土地整治项目821个(包括国家投资和省投资项目),建设规模1171.79万亩,新增耕地82.16万亩,

投资总额1445071万元,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896.42万亩。已全部进行了信息报备。

4.3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潜力和区域分布

根据河南省农用地分等结果和调查统计情况,参照农业部1996年颁布的《全国耕地地力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NY/T309-1996)的规定,将全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情况划分为三个等级,即“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稍加改造”和“需要全面整治”等三个等级。

4.3.1潜力等级划分标准

(1)基本具备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基本农田: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土层厚度在50厘米以上,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机耕、管理条件优越,排灌、交通设施好,属高产稳产农田,或易建成高产稳产农田,在科学管理下持续利用地力也不会退化。

(2)稍加改造即可成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基本农田:地形比较平缓,肥力中等,适于多种作物生长,耕作条件较好,但易旱涝等灾害或土壤质地限制,为平产稳产或高而不稳农田,需要一定的改造与保护措施,才不会使地力退化。

(3)需要全面整治才能成为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基本农田:地形条件差,肥力低,土质差,旱、涝灾害频繁,耕作条件差,只适于某种作物生长,且产量较低,为低而不稳农田,需大力改选或严加保护才能恢复地力。

根据以上技术标准,河南省基本农田面积10180.21万亩中,基本具备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基本农田3168.08万亩,占31.12%;稍加改造即可成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基本农田5579.77万亩,占54.81%;需要全面整治才能成为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基本农田1432.36万亩,占14.07%。各类基本农田面积见表4-2。

表4-2 各类基本农田面积统计表单位:万亩、%

4.3.2潜力区域分布情况

(1)基本具备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耕地:该类型以豫东平原、豫北山前平原、豫东北低洼平原、太行山前倾斜平原、淮河两岸和南阳盆地最多。该区域土地质量好,基本上无限制因素,适宜性广,目前为粮、棉、油主要生产基地。该类耕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及其河川谷地。河南省平原主要由黄淮海平原的西部及南阳盆地组成。黄淮海平原为黄河、淮海、海河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南阳部盆地平原沉积了从周围山地丘陵冲刷下来的大量有机物质,土壤肥沃。因此平原和盆地历来就是国家的粮仓。据调查,坡度在6°以下的平原与倾斜平原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约为92%。这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

从利用类型来看,多为灌溉水田、水浇地,这说明人类活动极大地影响了土地的质量,更进一步说明土地的质量不仅与自然条件有

关、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从地区分布来看,水田主要分布在豫南的信阳地区和沿黄河两岸狭长地带;水浇地的分布与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水浇地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较大的省辖市有濮阳市、焦作市、安阳市、新乡市、鹤壁市,其次有许昌市、漯河市、开封市、郑州市。豫北地区年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干旱较多,但豫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农田灌溉设施齐全,因而形成了一大批旱涝保收的高产稳定农田。因此,该类耕地主要分布在豫北、南阳盆地、信阳地区。

主要类型有:沟谷水田、河谷高滩水田、河川水田、平畈水田、倾斜平原水田、平原缓平地水田、平原低平地水田、平岗水田、倾斜平原黄棕壤水浇地、平原高平地黄棕壤水浇地、平原高平地黑老土水浇地、平原缓平地黄棕壤水浇地、黄土台地水浇地、黄土塬水浇地、沟谷潮土水浇地、黄土沟台地水浇地、河谷高滩潮土水浇地、河川垆土水浇地、河川潮土水浇地、山间盆地垆土水浇地、平原褐土水浇地、平原垆土水浇地、平原低平地黄潮土水浇地、平原高平地褐土水浇地、平原缓平地黄潮土水浇地、潮土河川旱地、平原高平地黄棕壤旱地、平原缓平地黄棕壤旱地、平原低平地灰潮土旱地、沟谷潮土旱地、河川垆土早地、平原缓平地黄潮土旱地、平原缓平地黑老土旱地。

(2)稍加改造即可成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耕地:该类型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碟形洼地和山地丘陵与平原过渡地带。较上一类型耕地质量有所下降,限制性因察对土地的农业利用产生一些影响,从河南耕地

来看,该类耕地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为水分限制,其次是土壤质地限制。该类耕地包括的利用类型中主要是早地;土壤类型中沙姜黑土和黄土。沙姜黑土主要分布在黄淮平原南部的易涝低洼地段,由于处于洼地中心部位,内外排水不良,地面没有新近沉物覆盖,黑土层裸露地表,平时地下水位1-2米,每逢雨季则形成内涝。苦遇小旱则地表干裂,保水保肥能力较差,目前利用类型主要为旱地。黄土主要分布在郑州以西至豫陕交界处,由于降水较少,加上地形限制,多形成黄土台地旱地和黄土塬地旱地和梯田旱地。目前产量中等,只要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土地质量将会提高,农业增产的希望主要在于此。

主要类型有:狭谷水田、倾斜平原沙姜黑土水浇地、平原缓平地沙姜黑土水浇地、黄棕壤沟谷旱地、河谷高滩旱地、倾斜平原缓坡粘盘黄棕壤旱地、平原低平地黑老土旱地、倾斜平原赞棕壤旱地、倾斜平原沙姜黑土旱地、平原低平地沙姜黑土旱地、黄土台地旱地、黄土塬旱地、河谷高滩潮土旱地、山间盆地垆土旱地、倾斜平原褐土性土旱地、倾斜平原褐土旱地、平原高平地褐土旱地、平原缓平地黄潮土旱地、平原缓平地沙姜黑土旱地、倾斜平原高平地黄老土旱地、平原缓平地黄老土早地、平原平地黄老土旱地、黄土梯田旱地、狭谷潮土旱地、平原低平地沙姜黑土旱地、平原低洼湿潮土旱地。

(3)需要全面整治才能成为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耕地:该类型以豫西和豫北山地丘陵区最多。该类耕地的土地质量较差,限制性因素较强,产量较低。水分限制仍是主要限制因素,但较稍加整治类耕地

更强和不易改变。从地形分布上看多为丘陵岗地,或平原低洼的盐碱地。丘岗旱坡地,这些地段坡度较陡,不易灌溉,土壤中肥力也较差,因此,改造难度较大。

主要类型有:平岗黄棕壤旱地、丘陵黄棕壤坡旱地、垄岗黄棕壤旱地、平岗褐土旱地、坡岗褐土旱地、黄土丘陵旱地、黄土坡地旱地、黄土梁旱地、狭谷褐土旱地、河谷低滩沙土旱地、平原平沙地旱地、平原洼地盐碱地、平原低平地盐碱地、丘陵黄棕壤坡旱地、浅低山褐土旱地、低丘陵褐土旱地、垄岗褐土旱地、砂砾质平岗旱地、黄土山地旱地。

5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

5.1总体要求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以及其他等五项工程。

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完善田间基础设施,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生态景观。

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应不高于8%,基础设施使用年限一般不低于15年。建成后的耕地质量等级达到所在县的较高等级。

5.1.1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是为满足农田耕作、灌排需要而进行的田块修筑和地力保持措施总称。包括耕作田块修筑工程和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通过实施土地平整工程,实现耕作田块集中,田面平整。

耕作层厚度应达到30cm以上,有效土层厚度应达到60cm以上。土壤理化指标应满足作物高产稳产要求。

田块规格和平整度应满足农业机械化生产要求,田块面积淮河以北平原区宜不低于200亩,淮河以南平原区宜不低于100亩;丘陵区水平梯田化率应不小于90%。

5.1.2灌溉与排水工程

灌溉与排水工程是为防治农田旱、涝、渍和盐碱等灾害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总称。包括水源工程、输水工程、排水工程、喷微灌工程、渠系建筑物工程和泵站及输配电工程。

通过实施灌溉与排水工程,合理利用水资源,形成“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灌排体系,采取节水灌溉措施,增加有效灌溉面积。

完善灌排体系,充分利用水资源,灌溉水利用系数应不低于0.6;灌溉保证率水浇地应不低于50%,水田应不低于75%;满足灌溉设计保证率的农田面积比例应不低于90%。排涝标准应不低于10年一遇。

5.1.3田间道路工程

田间道路工程是为满足农业物资运输、农业耕作和其它农业生产活动需要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总称。包括田间道和生产路。

通过实施田间道路工程,构建便捷高效的田间道路体系,使田块之间和田块与居民点保持便捷的交通联系,满足农业机械化生产、安全方便的生活需要。

道路通达度平原区应不低于95%,丘陵区应不低于80%。

5.1.4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是为保护项目区土地利用活动安全,保持和改善生态条件,减少污染、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总称。包括农田林网工程、岸坡防护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坡面防护工程。

通过实施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预防和减少农田的自然灾害,保持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保障农田生态系统安全。农田防洪标准应不低于20年一遇。

5.2技术要求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高标准基

本农田建设规划,体现田、水、林、路综合治理和建设的要求,整体规划,配套实施。实现耕地平整,灌排设施配套,农田作业道路畅通,林网建设到位。

5.2.1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应实现田块集中、耕作田面平整,耕作层土壤理化指标满足作物高产稳产要求。

平原区以修建水平条田(方田)为主,丘陵区以修建水平梯田为主,并配套坡面防护设施。

平原区条田长度以200m~1000m为宜;条田宽度取决于机械作业宽度的倍数,以50m~300m为宜。梯田田面长边宜平行等高线布臵,长度以100m~200m为宜。田面宽度便于中小型机械作业和田间管理。应因地制宜进行田块布臵,田块长边方向以南北方向为宜;在水蚀较强的地区,田块长边宜与等高线平行布臵;在风蚀地区,田

基本农田划定(补划)技术方案教学文稿

基本农田划定(补划) 技术方案

基本农田划定(补划)技术方案 1、项目概况 2、项目目的和任务 本次基本农田划定主要目的是:为全面落实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与责任,实行基本农田永久保护,规范基本农田划定与补划工作。 本次基本农田划定主要任务是: (1)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上级规划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进行基本农田划定 (2)对基本农田建设占用或减少情况,进行基本农田补划。 (3)实时记录基本农田日常变化信息,进行基本农田年度更新、统计与汇总。 (4)查清质量等级情况,落实保护责任,设立保护标志。 (5)建立并更新基本农田数据库。 3、作业依据 1、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2、GB/T 19231-2003 土地基本术语 3、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4、TD/T 1004-2003 农用地分等规程 5、TD/T 1014-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6、TD/T 1016-2007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7、TD/T 1017-2008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技术规程 8、TD/T 1019-2009 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 9、TD/T 1024-2010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10、TD/T 1025-2010 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4、技术方法 4.1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方法 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为基础,对已有基本农田保护成果进行核实、认定;利用GIS技术在核实、认定后的基本农田保护成果上叠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综合确定基本农田保护片(块)边界,对其进行编号、记录;提取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内对应的地类图斑作为基本农田图斑数据,获取地类等现状信息;结合农用地分等成果,逐图斑落实基本农田质量等级信息;依规范要求录入基本农田保护片(块)与基本农田图斑属性;编制基本农田划定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农用地分等成果三者均应采用最新的数据,并尽可能统一数据格式、数学基础;数据格式、数学基础不一致时,应进行相应的转换和处理。 4.2基本农田补划技术方法 以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为基础,将依法批准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或其他原因造成基本农田减少的范围展绘在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上,确定占用或减少基本农田的位置、数量、质量等级、地类等信息;按照补划基本农田的要求,依据土地

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图入库实施方案

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图入库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X精神和要求,做好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上图入库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决策部署,根据X等有关规划,依托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利用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等管理系统,统一标准规范、统一数据要求、统一入库渠道,逐步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张图”,实现有据可查、全程监控、精准管理、资源共享,为建立健全全面全程监管机制,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监测监管与评价考核,动态掌握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情况和成效提供基础支撑。 (一)基本原则。 一是统一要求、集中管理。依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 X—X)、《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GB/T X—X)和相关技术标准要求,统一标准规范、统一数据要求、统一入库渠道,最终通过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图入库信息统一集中管理。 二是动态监测、真实准确。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对各类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信息及时整理汇总、上图入库,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入库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是实事求是、差别管理。综合考虑现实工作条件,满足共性、兼顾个性,确定信息统一上图入库指标体系,分类明确统一上图入库范围和入库信息的精度要求,以保证不同历史时期通过各种途径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能够全部上图入库。 四是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落实国务院关于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要求,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机制,开放数据接口,实现系统共享功能,公开统计结果,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图入库信息的互通共享和科学利用。 五是分工负责、协同推进。要加强责任分工,明确职责要求、各负其责、协同推进统一上图入库工作,共同落实各级各类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上图入库各项要求。 (二)目标任务。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精神,按照《意见》有关要求,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上图入库工作机制,统一数据要求、规范汇交机制、完善信息系统,将X—X年全区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数据信息按时、真实、准确上图入库,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位置明确、地类正确、面积准确、权属清晰,确保国家藏粮于地战略部署落地。 二、具体工作安排 (一)明确上图入库项目范围。符合《规划》和《意见》明确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筹措要求,通过不同建设方式,使用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含金融机构融资、企业投

《山东省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办法》

山东省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设施农业用地管理,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根据《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自然资规〔2019〕4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设施农业用地,是指农业生产中直接用于作物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的设施用地,按功能分为生产设施用地和与生产直接关联的辅助设施用地。 (一)作物种植设施用地 生产设施用地是指直接用于作物设施种植(工厂化栽培)、育种育苗大棚、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场内通道等设施用地。 辅助设施用地是指为生产服务的看护房、检验检疫监测、病虫害防控、农业灌溉、农资农机具存放场所等,以及与生产农产品直接关联的烘干晾晒、分拣包装、保鲜存储、积肥等设施用地。 (二)畜禽水产养殖设施用地 生产设施用地是指养殖中畜禽舍、养殖池、饲料配制场所、活动训练场所、产品收集场所、绿化隔离带、场内通道、进排水渠道等设施用地。 辅助设施用地是指与养殖生产直接关联的废弃物处理、检验检疫、消洗转运、冷藏存储及必要的管理用房等设施用地。 第三条市、县级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负责设施农业用地的日常管理。 - 2 -

市级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负责对县级设施农业用地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设施农业建设应符合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农业发展规划。 市、县级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对本区域范围内的设施农业用地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合理布局设施农业用地,确定设施农业用地的数量和规模。 第五条设施农业属于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可以使用一般耕地,不需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设施农业用地被非农业建设占用的,应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原地类为耕地的,应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设施农业用地不再使用的,经营者应当于结束使用后1年内恢复原土地用途,相关恢复要求在用地协议中予以明确。 第六条设施农业建设应当按照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尽量占用劣质耕地,同时通过工程、技术等措施减少对耕地耕作层的破坏。 作物种植设施不破坏耕地耕作层的,可以使用永久基本农田,不需补划;破坏耕地耕作层、确实难以避让的,允许使用永久基本农田,但必须补划。 养殖设施用地原则上不得使用永久基本农田,确实难以避让,可以使用少量永久基本农田,但必须补划。使用永久基本农 - 3 -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方案

基本农田划定(补划)技术方案 1、项目概况 2、项目目的和任务 本次基本农田划定主要目的是:为全面落实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与责任,实行基本农田永久保护,规范基本农田划定与补划工作。 本次基本农田划定主要任务是: (1)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上级规划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进行基本农田划定 (2)对基本农田建设占用或减少情况,进行基本农田补划。 (3)实时记录基本农田日常变化信息,进行基本农田年度更新、统计与汇总。 (4)查清质量等级情况,落实保护责任,设立保护标志。 (5)建立并更新基本农田数据库。 3、作业依据 1、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2、GB/T 19231-2003 土地基本术语 3、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4、TD/T 1004-2003 农用地分等规程 5、TD/T 1014-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6、TD/T 1016-2007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7、TD/T 1017-2008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技术规程 8、TD/T 1019-2009 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 9、TD/T 1024-2010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10、TD/T 1025-2010 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4、技术方法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方法 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为基础,对已有基本农田保护成果进行核实、认定;利用GIS技术在核实、认定后的基本农田保护成果上叠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综合确定基本农田保护片(块)边界,对其进行编号、记录;提取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内对应的地类图斑作为基本农田图斑数据,获取地类等现状信息;结合农用地分等成果,逐图斑落实基本农田质量等级信息;依规范要求录入基本农田保护片(块)与基本农田图斑属性;编制基本农田划定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农用地分等成果三者均应采用最新的数据,并尽可能统一数据格式、数学基础;数据格式、数学基础不一致时,应进行相应的转换和处理。 基本农田补划技术方法 以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为基础,将依法批准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或其他原因造成基本农田减少的范围展绘在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上,确定占用或减少基本农田的位置、数量、质量等级、地类等信息;按照补划基本农田的要求,依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及农用地分等成果,综合选取补划为基本农田的耕地地块;编制基本农田补划成果。 建设占用基本农田的批准文件或违法用地的认定文件,以及灾毁认定和生态退耕批准文件采用的数据格式、数学基础与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不一致时,应进行相应的转换、纠正。 5、基本农田划定 技术流程 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分为工作准备、方案编制与论证、组织实施、验收报备四个阶段,具体技术流程与内容见图1。

高标准农田实施计划方案

20××年××区×××乡××村×××亩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实施方案 项目单位:×××××× 编制单位:×××××× 编制时间:××××××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要 (1) 1.1项目背景 (1) 1.2编制依据及编制过程 (3) 1.3项目区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 (4) 1.4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 (6) 1.5效益 (7) 1.6组织领导和管理 (8) 1.7综合结论 (8)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 (10) 2.1自然概况 (10) 2.2社会经济状况 (15) 2.3基础设施 (16) 2.4林业现状 (18)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9) 3.1项目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9) 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 3.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2) 第四章水资源及供需平衡 (24) 4.1项目区供水水源概况 (24) 4.2项目区水资源概况 (24) 4.3供需水量平衡分析 (25) 第五章建设标准及工程设计 (27) 5.1指导思想 (27) 5.2基本原则 (27) 5.3建设标准 (28) 5.4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 (33)

5.5规划原则及布局 (34) 5.6方案选定 (37) 5.7工程设计 (38) 第六章工程建设任务及内容 (72) 6.1建设任务 (72) 6.2建设内容 (72) 第七章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 (74) 7.1编制依据 (74) 7.2资金筹措方案 (77) 7.3群众投工投劳 (77) 第八章项目主要效益分析 (79) 8.1经济效益 (79) 8.2社会效益 (81) 8.3生态效益 (81) 第九章环境影响与分析 (83) 9.1环境现状分析 (83) 9.2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83) 9.3对策及措施 (84) 第十章组织实施和运行保障 (85) 10.1组织管理 (85) 10.2实施管理 (85) 10.3运行管理与维护 (86) 第十一章附件 (89) 11.1附表: (89) 11.2附图 (89)

农田灌溉规划设计

M灌区农田灌溉规划设计

目录 第一章基本资料 (1) 第一节自然地理条件 (1) 一.地理位置及范围 (1) 二.地形地貌 (1) 三.水文 (1) 四.气象 (1) 五.土壤 (2) 六.水文地质 (2) 第二节社会经济条件 (2) 一.工农业生产情况 (2) 二.自然灾害 (2) 三.现有水利工程情况 (3) 四.灌区开发要求 (3) 第三节灌溉排水设计依据的资料 (4) 第四节灌水率设计资料 (5) 第五节排水模数计算资料 (5) 第六节田间水利用系数 (6) 第二章农作物灌溉制度设计 (7) 第一节作物需水量的计算 (7) 第二节有效降雨量 (7)

第三节计算定额 (8) 第四节灌水率 (9) 第三章设计面雨量的确定 (17) 第四章灌溉渠道流量的计算 (18) 一.计算农渠的设计流量 (18) 二.计算斗渠的设计流量 (18) 三.计算支渠的设计流量 (19) 第五章干渠渠道断面设计 (22) 第六章渠道纵断面设计 (30) 第七章土方量计算 (30) 附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基本资料 第一节自然地理条件 一.地理位置及范围 M灌区位于我国北方某地。灌区范围西起铁路,东至精深公路,南临c河,北连F河。总面积82km2,约合万亩。M灌区地形图见附录Ⅰ。 二.地形地貌 灌区属山前冲积扇平原,地形平坦。总的趋势是西南高东北低,地面坡度一般在1/1500之间。灌区东北部有一条古河床遗迹,地面上仅残留沙丘。草桥关附近有一常年积水的湖泊——草泥洼。 三.水文 C河及F河皆发源于西部山区,出山后向东穿过铁路即进入平原。二河出山口处建有X水库及Y水库,并于C河沿岸修筑了堤防,基本上可控制一般洪水。经二库调节后,除汛期外,河水位均低于地面,地表水及地下水皆可自流排入二河。 四.气象 M灌区属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气温以7月份最高,在25℃以上;1月份最低,在- 2℃左右。无霜期220天。春季常有旱风,尤以五六月份的干热风危害最大,风向偏南,风力可达六七级;冬季多西北风,风力最大可达八九级。多年平均降水量517. 2mm,多集中在七八两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8%,冬春雨量极少,多年平均蒸发量1357mm。干燥度。

涉和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重大项目土地利用总体设计规划修改方案暨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方案格式

附件3 涉及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重大建设项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暨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方案格式 一、项目概况 〔项目建设依据〕该项目已列入**规划(文号),项目应由**部门审批(核准),符合受理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重大建设项目用地预审范围。 〔项目建设意义〕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家土地供应政策。 〔项目建设地点〕项目用地涉及**省(区、市)**市(盟)**县(市、区、旗)和**市(盟)**县(市、区、旗)。(跨省项目,增加表述:该项目为跨省项目,涉及**、**、**共**个省份。) 〔项目用地情况〕项目申请用地总面积**公顷,其中农用地**公顷(耕地**公顷,永久基本农田**公顷),建设用地**公顷,未利用地**公顷。 〔规划修改的原因〕根据《土地管理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该项目符合**情形,可以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二、规划修改的原则和依据

〔规划修改原则〕规划修改应遵循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等原则。 〔规划修改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及技术规程、相关规划及其他文件材料。 三、规划修改方案 〔规划修改总体情况及指标调整情况〕规划修改情况综述,并重点说明规划修改前后,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用地总规模、新增建设用地等规划控制指标调整情况。 〔土地用途区调整情况〕规划修改前后,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田区等用途区调整情况。 〔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必要性〕详细说明该项目不同选址选线方案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比选情况、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实地踏勘论证情况,充分说明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必要性。 〔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合理性〕说明重大建设项目选址选线拟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具体数量(包括水田面积)、平均质量等别、空间位置等情况,详细说明通过综合考虑建设成本、工程施工难易度、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不同情况,选择项目选址选线拟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具体方案,明确经实地踏勘,该项目建设方案是否符合供地政策和节约集约用地要求,是否采取工程、技术等措施,减少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充分说明用地选址和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合理性。 〔永久基本农田占用情况〕将实地踏勘论证后拟占用永

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计划方案

镇宁县白马湖街道办事处民族村高标准基 本农田建设项目 施 工 实 施 方 案 建设单位:白马湖街道办事处 监理单位:贵州富友建设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施工单位:镇宁荣力土石方工程承建有限公司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工程实施依据 三、施工进度管理 四、主要施工方法 五、施工质量管理 六、文明施工与安全生产 七、合同管理 八、经验与建议

一、工程概况 1、镇宁县地理位置 我司承建的项目区位于镇宁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分水岭,隶属安顺市。地理位置处东经105°35'至106°1',北纬25°25'至26°11'。东与安顺市西秀区、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相邻;南濒北盘江与黔西南自治州望谟、贞丰两县隔江相望,西同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接壤;北与普定县、六枝特区毗邻。 2、项目建设范围 项目区位于镇宁县白马湖街道办事处民族村,距县城10公里,距白马湖街道办事处政府约5km。 3、项目建设规模 为了将项目区耕地建设成为优质农田,在项目区主要建设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和田间道路工程。 3.1、田间道路工程 为保证项目区居民生产和生活的方便,助推项目区“精准扶贫”工作的进展,在项目区内改建田间道,进行路面硬化,田间道路尽量经过项目区村寨,在提高劳动效率。项目区主要田间道路工程如下:改建田间道3条,总长度2117.08m,其中改建田间道-1长403.35m,路面宽3.0m,改建田间道-2长度1189.50m,路面宽度4.0m,改建田间道-3长度374.45m,路面宽度4.5m。新建错车道8座,新

建回车道2座,新建生产路1条,长235.85m,宽1m,在改建田间道-2旁修建路边沟1条,断面0.5*0.3m,长310.28m。 3.2、灌溉与排水工程 为合理利用项目区现有水源,对项目区现有的农渠进行改建维修,共计改建农渠2条,农渠断面采用0.3*0.3m和0.8*0.4m,采用C15混凝土现浇渠道,共计修建农渠长度526.83m。 4、项目区地貌类型 项目区属于山地丘陵地貌。 5、项目区土地权属状况 项目区涉及的镇宁县白马湖街道办事处民族村,属集体土地,土地四至明确,土地权属界线清晰,无权属争议。 6、项目设计目标 1、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设计,项目区建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466.86亩。 2、通过田间道路工程建设,新建田间道路工程,提高项目区耕作区域道路覆盖面积,改建原有土质路面田间道路,提高和改善道路运输条件;同时新建和改建生产道路,为当地老百姓生活和生产提供方便,最后,通过田间道路工程的实施,使项目区的道路通达度从项目实施前的70%达到90%以上,项目区土质路面改善为硬化水泥路面,路面情况得到改善,推动项目区机械化劳作的实现,逐助推项目区“精

县基本农田划定补划方案

县基本农田划定补 划方案

XX县基本农田划定 (补划方案) XX县国土资源局 XX县国土资源局划定工作办公室XX作业单位/公司 二零一三年七月

XX县基本农田划定(补划)方案 编制人:LangCat 项目负责:LangCat 审核:LangCat 总工程师:LangCat 总经理:LangCat XX作业单位/公司

二〇一三年七月二十四日 目录 第一部分:基本农田划出 (1) 一、基本农田划出(划入)依据 (1) 1)、继续保留的基本农田 (1) 2)、不得保留的基本农田 (1) 3)、禁止划定为基本农田的耕地 (2) 二、占用(减少)基本农田的核实 (2) 1、依法批准建设占用的基本农田 (2) 2、依法认定其他原因减少的基本农田 (3) 第二部分:基本农田划入 (4) 一、补划基本原则 (4) 二、补划技术方法 (4) 三、补划流程 (5) 四、补划方式 (6) 五、补划地块的确认 (7) 1、确认方法 (7) 2、核实情况 (8) 第三部分:基本农田划出划入的相关附件 (8) 第四部分:相关部门的审核意见 (9)

第一部分:基本农田划出 一、基本农田划出(划入)依据 根据《云南省基本农田划定实施细则》的要求,对上一年度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综合分析和实地核实保留基本农田和划出、划入基本农田的空间位置、数量、地类、质量等级情况等信息,并在图上标识基本农田划出、划入地块。对划入地块重点进行对比分析并实地核实。同时,核实实地己被占用、毁坏的位置、范围和面积,并进行统计汇总。 1)、继续保留的基本农田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结合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对已有基本农田保护成果进行分析对比,经核实确认,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布局要求的现状基本农田,继续保留划定为基本农田。 2)、不得保留的基本农田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结合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对已有基本农田保护成果进行分析对比,现状基本农田中的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以及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布局要求且不可调整或达不到耕地质量标准的农用地,不得保留划定为基本农田。

M灌区农田灌溉规划设计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M灌区灌溉排水 系统的规划设计 班级:14水利2班 姓名:陈志聪 学号:140321206

目录 第一章基本资料 (1) 第一节自然地理条件 (1) 一、地理位置及范围 (1) 二、地形地貌 (1) 三、水文 (1) 四、气象 (1) 五、土壤 (1) 六、水文地质 (1) 第二节社会经济条件 (2) 一、工农业生产情况 (2) 二、自然灾害 (2) 三、现有水利工程情况 (2) 四、灌区开发要求 (2) 第三节灌溉排水设计依据的资料 (3) 第四节灌水率设计资料 (4) 第五节排水模数计算资料 (4) 第六节田间水利用系数 (4) 第二章农作物灌溉制度设计 (5) 第一节作物需水量的计算 (5) 第二节有效降雨量 (5) 第三节计算定额 (5)

第四节灌水率 (6) 第三章灌区总体规划布置 (10) 一、灌区总体规划布置原则 (10) 二、总体规划设计指标 (10) 第四章灌溉渠道流量的计算 (11) 一、计算农渠的设计流量 (11) 二、计算斗渠的设计流量 (12) 三、计算支渠的设计流量 (12) 四、推求干渠的设计流量 (13) 五、渠道最小流量的计算 (14) 六、渠道最大流量的计算 (14) 第五章干渠渠道断面设计 (15) 第六章渠道纵断面设计 (19) 附图......................................................

第一章基本资料 第一节自然地理条件 一.地理位置及范围 M灌区位于我国北方某地。灌区范围西起铁路,东至精深公路,南临c河,北连F河。总面积82km2,约合12.3万亩。M灌区地形图见附录Ⅰ。 二.地形地貌 灌区属山前冲积扇平原,地形平坦。总的趋势是西南高东北低,地面坡度一般在1/1500之间。灌区东北部有一条古河床遗迹,地面上仅残留沙丘。草桥关附近有一常年积水的湖泊——草泥洼。 三.水文 C河及F河皆发源于西部山区,出山后向东穿过铁路即进入平原。二河出山口处建有X水库及Y水库,并于C河沿岸修筑了堤防,基本上可控制一般洪水。经二库调节后,除汛期外,河水位均低于地面,地表水及地下水皆可自流排入二河。 四.气象 M灌区属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气温以7月份最高,在25℃以上;1月份最低,在- 2℃左右。无霜期220天。春季常有旱风,尤以五六月份的干热风危害最大,风向偏南,风力可达六七级;冬季多西北风,风力最大可达八九级。多年平均降水量517. 2mm,多集中在七八两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8%,冬春雨量极少,多年平均蒸发量1357mm。干燥度2.62。 五.土壤 灌区内土壤大部为中壤土,肥力中等,灌区东部有小部分盐渍化现象。经测定:灌区土壤0~80cm平均容重1.51t/m3,空隙率41. 3%(占土体的%),田间持水率为空隙体积的75%。 六.水文地质 灌区不透水层顶板埋深为20m,含水层渗透系数K=3m/d,灌溉季节深层渗漏的灌溉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强度ε=lmm/d。地下水等水位线大致与地面等高线平行,地下水流向大致为东北方向。在古河床、九里牌与四十里铺以西,地下水埋深在2~3m之间,矿化度小于lg/L;以东埋深在1~2m之间,有时小于1m或接近地表,矿化度在1~3g/L之间。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在汛期是降雨,旱季是灌溉;地下水的消耗主要是蒸发。地下水动态类型为降雨(灌溉)——蒸发型,主要是垂直运动。

重大建设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方案

重大建设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方案 一、项目概况 〔项目建设依据〕项目符合重大建设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范畴。 〔项目建设地点〕项目用地涉及**省(市、区)**市(盟)**县(市、区、旗)和**省(市、区)**市(盟)**县(市、区、旗)。 〔项目用地情况〕项目申请用地总面积**公顷,其中,耕地**公顷(永久基本农田**公顷)。 二、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必要性 项目选址位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外,属单独选址建设用地项目,用地范围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重叠,在项目选址选线过程中通过**个方案比选,其中,方案**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公顷、方案**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公顷,经实地踏勘,确实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 三、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合理性 方案**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公顷(含水田**公顷、水浇地**公顷),平均质量等别**;方案**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公顷(含水田**公顷、水浇地**公顷),平均质量等别**,

综合考虑项目建设成本、工程施工难易度、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情况,最终选择方案**(需详细展开说明原因)。经实地踏勘,该项目建设方案符合供地政策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用地选址和用地规模比较合理,项目已经采取工程、技术等措施(需详细说明具体措施,如增加桥隧比、控制站点规模等),减少占用了永久基本农田。 四、永久基本农田占用和补划情况 〔占用情况〕通过将踏勘论证后的用地范围与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数据库套合分析,该项目总共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公顷(含水田**公顷、水浇地**公顷),涉及的图斑**个、平均质量等别**。其中,占用**市(盟)**县(市、区、旗)永久基本农田**公顷(含水田**公顷、水浇地**公顷),涉及的图斑**个、平均质量等别**;占用**市(盟)**县(市、区、旗)永久基本农田**公顷(含水田**公顷、水浇地**公顷),涉及的图斑**个、平均质量等别**。 该项目共占用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公顷(含水田**公顷、水浇地**公顷)/或不占用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其中,该项目占用**市(盟)**县(市、区、旗)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公顷(含水田**公顷、水浇地**公顷),涉及的图斑**个、平均质量等别**;该项目占用**市(盟)**县(市、区、旗)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公顷(含水田**公顷、水浇地**公顷),涉及的**个、平均质量等别**。(具

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技术方法

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技术方法 一、基本农田相关概念 (一)基本农田 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二)基本农田保护区 是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 (三)基本农田保护片(块) 是指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划定的具体的基本农田地块。 (四)基本农田图斑 是指在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界线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地类图斑。 (五)永久基本农田 国土资源部党组在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文件中提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结合县级、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在按照上级规划下达指标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中,将粮棉油生产基地,有良好水利和水土保持设施的高产、稳产、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的保护”。我们理解永久基本农田是为了保证国家基本的粮食安全,实行永久保护、严禁占用和调整的优质基本农田。

这个永久首先是标示牌永久,然后是地块区位上的永久,就是说这一片划定为基本农田的,就不能随便动。根据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基本农田必须落实到地块、标注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证书上,并设立统一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志,严禁地方擅自调整规划改变基本农田区位,那么这对于正确、合理地划定基本农田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二、基本农田划定程序 (一)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准备,制定工作计划、技术方案、资料搜集与整理。 1、组织准备 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是一件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不仅仅是国土系统的事,与全市各部门、各地区的发展息息相关。组织工作,各县政府应组建由政府主要(主管)领导和土地、农业及其它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协调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确定工作方案和解决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和划区定界工作中的问题;确定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及布局方案。 2、技术准备 工作计划制定:包括工作内容,工作进度,经费使用,人员组成与工作统一安排。 技术方案制定: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划区定界的方法及内

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详细)

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详细)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中提出到2022年全国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35年全国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进一步提高。以下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根据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以及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关于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精神,为加强和规范XX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扎实推进项目实施,力争保质、保量完成工程项目建设任务,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按照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总体要求,以整体连片土地整治为抓手,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为目标,以“节约集约、统一规划、统筹资金、整村推进、集中建设”为原则,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总规模XX万亩,总投资XXX万元,涉及XX个乡镇、XX余个行政村。主要布置在XXXXXXXX,共分四个区域:一是XXXXXX;二是XXXXXXX;三是XXXXXXXXX;四是XXXXX。项目建设主要工程为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项目建设必须在XXXX 年XX月X日前竣工并通过验收。 三、工作安排及相关单位职责 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市国土资源局要求,结合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具体责任分工如下:县国土资源局作为项目承担单位,负责项目的前期规划设计、论证、工程质量、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竣工验收等工作。对项目实行“七公开”:一是项目立项前期工作公开。根据土地整治规划、年度补充耕地计划、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要求,拟定土地整治项目的项目区范围,公开征求项目所在地群众意见。二是项目资金来源与立项公开。征求同级财政部门意见,依据有关规定公示项目建设资金来源,项目立项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国土资源局负责在公开栏公开项目预算情况、立项情况。三是项目招标管理公开。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有关规定进行招投标,由监察局、检察院、发改局、财政局、审计局等单位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方案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方案 欣闻XXX受XXX委托就XXX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程项目公开招标,XXX特向贵公司申请竞投该工程项目任务。我院全体员工真诚地希望能承担完成该项目工程,为XXX市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若该项目由我院中标,我院将组织优秀的技术人员,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强化质量保证体系,保证技术结构合理,按时完成任务。 一、项目背景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是贯彻土地基本国策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耕地保护的重要措施,是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优化农用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严格耕地保护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认真执行《关于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67号)、《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和完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218号)及《XXX 国土资源厅、XXX农业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的通知》(湘国土资发[2010]11号)文件精神,XXXXXX决定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 二、项目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XXX位于XXXXXX,地处东经111°56′-112°03′,北纬27°41′-27°47′之间;东接XXX,南抵XXX,西靠XXX,北毗XXX;东西宽23.9公里,南北长14.2公里,土地面积429平方公里。属洞庭湖平原向南岭山地过渡的丘岗地带,北部峰峦叠嶂,西、中部岗地密布,南部丘陵起伏,东部平地宽阔,为北、西、南面较高,平缓向东倾斜的马蹄形地貌,平均海拔185米。地质属湘中新华夏构造体系。

农田灌溉施工组织设计

重庆市灌溉实验中心站(大足)工程 施 工 组 织 设 计 编制单位:重庆市大足区鑫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编制时间:2017年3月22日

第一章编制说明 一、编制依据 1)、根据本工程施工承包合同 2)、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相关工程施工规范及技术标准 3)、依据我国现行水利工程有关质量评定标准 4)、依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指南 5)、依据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有关规定 6)、根据本公司设备及人员状况和施工经验 7)、依据招标文件 二、编制原则 1)、按合同工期要求,抓住关键、控制重点,全面合理安排施工人员,机械设备及施工进度计划,搞好工序衔接达到均衡生产,在保证质量、安全生产的前提下缩短工期,按时完成。 2)、科学合理的配置资源,充分利用施工单位现有的机械设备,施工中做到机械化作业和标准化作业。 3)、强化质量管理,加强工序监控,做到事前预防,争创优良工程。 三、编制执行的有关施工技术规范 1.SL52-9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2.SD207-82《水工砼施工规范》 3.SDJ2450-88《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

(一)》 4.SDJ338-89《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 5.GBJ202-83《地质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6.SD128-87《土工试验规程》 7.GB50290-98《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8.SL207-98《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9.SL236-1999《滴灌与微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 第二章工程概况 第一节工程概况 试验站位于三驱镇大桥村,南部与西部邻近窟窿河,除北边监测试验中心、径流场地势稍高外,其余用地平坦。试验站周围用高2.3m 的砖砌铁栅栏围墙与外界隔开,在试区正南位置设置大门,进入大门后即为南北走向的主干道。主要建设内容有:实验中心大楼、径流场、晒场、旱作物试区、旱作测坑、测筒、中试区、清灌试区、微喷灌试区、气象观测场、水稻标准试区、水稻测坑区、日光温室、草莓种植基地、设备安装等。 根据以上工程量,本次施工在有效期内应采用机械平场,其他以人工为主的总体施工方案。场地平整、管沟开挖采用机械开挖,PVC 管及钢管安装采用集中人力一次性安装。砌体及砼施工采用人工搅拌,农用车运输。 工程内容主要有:管网工程施工、管沟土方开挖、地下UPVC管

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技术方案(修改后参考)

XXX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 划 定 方 案 (仅供参考)

目录 一、项目概况 (2) (一)项目建设依据 (2) (二)项目建设意义 (2) (三)预计划定任务量 (2) 二、县域概况 (3) (一)自然地理概况 (3) 1、地理位置 (3) 2、地形地貌 (3) 3、气候条件 (3) 4、水资源 (3) (二)社会经济情况 (3) (三)土地利用现状 (3) 1、农用地 (3) 2、建设用地 (3) 3、其他土地 (3) (四)上轮基本农田划定情况 (3) 三、划定依据 (3) 四、储备区潜力图斑及核实情况 (3) (一)部下发储备区潜力数据分析 (3) (二)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需求分析 (3) (三)确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任务 (4) (四)核实情况 (4) 五、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情况 (5)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建设依据 为全面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永久基 本农田保护工作的通知》(自然资规[2019]1号)、《自然资源部办公 厅关于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有关问题的通知》(自然资办函[2019]343号)文件精神,为巩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综合未来 一定时期重大建设占用、生态建设调整和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需要 等,分析确定储备区划定目标任务。 (二)项目建设意义 本次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划定将解决未来一定时期重大建设占用、 生态建设调整和结合“三调”成果对实地是非耕地划定为永久基本农 田保护的图斑需进行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时可直接把储备区划入永久 基本农田来实现的问题。 (三)预计划定任务量 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的划定任务量应由未来一定时期重大建设 占用、生态建设调整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不实的情况来确定。现阶段 结合“三调成果”和永久基本农田成果分析,分析形成划定任务XXXX。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 一、主要工作任务 (一)落实基本农田地块 将划定的基本农田对照数据库,逐图斑落实到地块,明确基本农田的地块边界、地类、面积、质量等信息和编号。 (二)健全相关档案资料 划定的基本农田对照数据库,编制标准分幅基本农田保护图、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县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分析图等4张图;填写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平衡表、现状登记表、保护责任一览表等3张表,并形成相应统计汇总表。基本农田保护图、分布图的编制应在全要素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线划图上,以相应的图例图示,反映基本农田地块和保护片(块)的空间位置和编号,加注界桩和保护牌设立等信息。 (三)设立统一标识 基本农田划定后,按照《基本农田与土地整理标识使用和有关标志牌设立规定》(国土资发[2007]304号)的要求,设立统一规范的基本农田保护牌和标识。 (四)落实保护责任 划定的基本农田落实到村组和承包农户,逐步将基本农田标注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明确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保护责任,签订和更新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层层落实保护责任。 (五)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

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和2010年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基本农田图层,采用《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 二、工作步骤 (一)资料收集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 (1)、市、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数据库、文本及说明(2)、涉及基本农田的规划调整有关成果和审批资料 2、第二次土地调查及年度变更调查资料 (1)、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报部备案) (2)、2010年度土地利用年度变更调查资料 3已有基本农田保护资料 (1)、图件资料:标准分幅基本农田保护图,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县级基本农田分布图; (2)、表册资料:基本农田面积统计表、汇总表,基本农田台账等表册; (3)、数据库资料:基本农田数据库; (4)、文字资料:基本农田保护相关文字资料。 4农用地分等资料 (1)、农用地分等成果图件、数据库及相关技术报告。 5其他土地管理相关资料 (1)、建设项目依法占用基本农田的用地审批资料; (2)、涉及基本农田的生态退耕及灾毁资料;

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规划设计

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规划设计 发表时间:2018-02-06T14:22:03.100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28期作者:王绍清 [导读] 水是万物之源,是自然界赖以生存的先决条件。对于农作物生长,怎样确保它生长所需水的供应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水务局云南怒江 673100 摘要:水是万物之源,是自然界赖以生存的先决条件。对于农作物生长,怎样确保它生长所需水的供应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目前,自然界可利用的水资源极度缺乏,河流径流各不相同,为了确保农作物的水资源充足,就要依靠自然力,要合理调配水资源,就一定要加大对农田水利灌溉渠道系统的建设力度。农田水利项目的灌溉渠道系统的完善是确保项目顺利运行和项目效益起到关键作用的重要阶段。 关键词: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系统;规划设计 前言 农田水利灌溉设施是涉及到农村发展、农业建设、农民生活的项目,在新农村建设大前提下,相关机构要加大对项目设计的投入力度,严格监管,进而推动农业发展,深化改革农村,利民惠农来推动基本方针的落实,并设计出科学完备、安全合理的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因此,选择科学合理的灌溉设计标准,明确项目的布竣处理,做好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对于推动农业生产水平和带动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较为重大的建设意义。 一、农田水利渠道设计原则 在对灌溉渠道进行规划设计时,要根据当地的国土整治情况、对水、田、林、路进行综合考虑,还要关注到其他用水部门如发电、人畜饮水的需求,集中安排,统筹规划,实现科学设计,利于管理控制,借助丰富的水土资源,扩大灌溉领域,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最佳效益。规划设计通常按照以下原则: 1.灌溉渠道在设计期间要确保灌溉用水的单位水量能达到最佳效益,也即要增强单位水量的灌溉范围和灌溉效果。 2.灌溉渠道的建设要考虑到防洪、抗涝、排渍、交通航运、水电和城市地区的工业建设、居民生活用水等,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旱灾和洪灾。 3.灌溉渠道设计要在确保灌溉区水资源到位的前提下,综合分析灌溉效益,进而制定科学的灌溉渠道设计措施。 4.对灌溉区域的水源加以利用要达到灌区地带的水利规划方案,要在确保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对灌区地表水地下水实施全面利用;实现蓄水、饮水和排水一体,渠道、沟渠、水塘等储水设施的综合利用,提高灌区水源利用率,增加灌溉区域。 二、农田水利灌溉设施中技术与规划技术的分析 水是万物之源,是自然界赖以生存的先决条件。对于农作物生长,怎样确保它生长所需水的供应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目前,自然界可利用的水资源极度缺乏,河流径流各不相同,为了确保农作物的水资源充足,就要依靠自然力,要合理调配水资源,就一定要开展农田水利项目的建设。农田水利项目的灌溉规划设计是确保项目顺利运行和项目效益起到关键作用的重要阶段。要明确考察当地的水利工程运行情况,实施必要的灌溉规划设计,为当地选择科学合理的灌溉设计标准,明确项目的布竣处理,在此前提下做好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推动农业生产水平和带动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较为重大的建设意义。 设计标准农田水利灌溉设施 从历史上大禹治水以来,就在不断的研究分析,目前也得到了较多的试验资料和参考依据,也提出了很多明确的技术要求。在长期的实践中,也证实了这些设计标准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在进行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设计中,通常会参照这些标准进行。通常,灌溉设计标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灌溉区域的水源环境、已经存在的水利灌溉工程、当地农业规划情况和实际经济能力等。灌溉技术要求直接关系到当地水源供应量。灌溉设施的设计要求高,那么当地的灌溉水源就会有必要的保障。通常情况下,灌溉工程设计要求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灌溉设施设计保证率;另外就是抗旱性能。 1.灌溉设施的设计保证率 灌溉设施的设计保证率就是灌溉工程在建设完工以后,可以在规定时间内,确保灌溉水源符合需要的年数占标准年限的百分比,用符号“P”显示。所以,再设计灌溉设施时,要结合工程场地情况,采用适宜的灌溉工程设计保证率。在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地带,当地作物通常是旱作物,设计保证率保持在50%~75%即可;在水源充足的地带,作为一般是水稻,设计保证率保持在75%~90%即可。 2.抗旱性能 抗旱性能就是说抗旱天数,在长时间不降雨的天气下,当地水库池塘、特把河道等水源能够供应作物生长需求的天数。如,设计完成的灌溉设施可以持续供应作物80天的灌溉水源,那么它的抗旱天数设计要求就是80天,工程设计就按照80天开展设计。抗旱时间要结合当地气候温度、土壤性质、作为种类来明确需水的灌溉设计要求。 三、农田水利工程灌溉渠系的布置以及取水方式 (一)灌溉体系的规划设计原则 1.灌溉渠道总体布置的规划设计原则 在开展农田灌溉设施规划设计是,要依据当地的规划目标,了解当地的航运条件、水生态要素和人文等因素,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建设。既可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还能够增大灌溉面积,提高水资源的经济社会效益。通常情形下,在开展灌溉渠道总体规划时,要遵循提高地形条件利用率、安全建设、综合规划等原则。依据这些原则要求,实现灌溉渠道布置的优化建设。 2.干渠、支渠等的布置规划原则 在对干渠支渠进行布置规划时,要依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地形特点和农田状况进行合理布置。 (二)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规划设计取水方式 建设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如何设计取水方式,是规划任务中,要着重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取水方式,要结合当地灌溉水源情形,来明确取水设计方向。通常情形下,灌溉水有自流取水方式、提水取水灌溉措施和库引水灌溉措施等。水利项目在明确取水设计方向时,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