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 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法教案 青岛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 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法教案 青岛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 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法教案 青岛版

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目标:

1、能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加法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加法算式并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法。

2、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3、培养观察、语言表达、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过《西游记》的故事吗?你最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师:有那么多的同学喜欢孙悟空,孙悟空的花果山对小朋友来说一定不陌生,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花果山。(请大家看屏幕)

二、探索加法的意义

1、提出问题

师:花果山美吗?是啊,青山绿水,风景怡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花果山上有猴子、桃树、小鸟、白云……(活泼可爱的猴子、让人垂涎欲滴的桃子、展翅飞翔的小鸟、清香美丽的鲜花、朝气蓬勃的小朋友……)

师:花果山不光风景美,里边还藏着很多数学问题,谁能从这幅图中提出数学问题?

生说师板书:

一共有几只小猴子?

一共有几只小鸟?

一共有几个桃子?

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一共有几朵白云?

一共有几朵小花?

……

2、解决问题,体会加法的意义。

(1) 师:同学们可真是火眼金睛,从这幅图中提了这样多的数学问题,老师也偷学了一个招,看,变(课件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利用图上此时的信息,可以解决哪个

问题?(一共有几只小猴子?)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是5只猴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数出来的。

[注:在这里,如果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3+2=5,这时教师追问。我可以采访一下吗?3代表什么?2代表什么?5是怎样出来的?把2和3合起来数出来的。

师:(做手势)哦,你是把树上的3只小猴和岩石上的2只小猴合起来,知道一共是5只小猴的,是吗?

师:这个办法很好。你们能像老师这样边做手势边说说吗?

(学生开始用手势比划)

师:怎样表示出2和3合起来一共是5呢?(学生能否听懂)

(小组讨论,然后在纸上表示出来,相互交流)

学生汇报方法,教师巡视,找出不同的方法,板贴在黑板上。

(教师肯定每一种方法,让用不同方法表示的同学解释自己的想法)

师:像这样把2和3合起来,现在通用加号。(是否可以拓展+好的由来)其实500年前人们就是用着刚才小朋友说的方法,在1514(500年前)年被荷兰数学家赫克首次把+号作为运算符号表示把他们合起来,经过100年的宣传,猜得到获得大家的公认。板书:3+2=5。

师:你能说说算式中3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表示把2和3合起来。5表示2和3和起来是5,一共有5只小猴,为了让大家明白5表示什么,我们在5后边写上单位名称(只)

教读:我们一起来读一遍3加2等于5。男生来一遍,女生来一遍。

这个算式就表示:树上有3只猴子,地上有2只猴子,合起来就是5只猴子。

师;谁能向老师这样来电视前指着小猴说说3+2=5的意义。

生:说说2名。

(2) 师:刚才同学们很棒,用加法解决了一共有几只小猴的问题,现在老师很想知

道你们能不能用加法解决一共有几只小鸟呢?

生:5+1=6(只)

师:你能说说算式的意义吗?(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的说,教师也可以引导,5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6表示什么?前边的5只小鸟和后边的1只小鸟合起来是6只)再叫个学生说说。

(3) 师:同学们挺聪明的,很快就学会了用加法解决问题,下面老师可要考考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剩下的这些问题的算式写在本上。

生活动。

师:你解决的哪个问题,算式是什么?谁来说说。

教师在学生说算式的时候,要问问意义。

每一个问题解决了,教师要注意问问同学们这样可以通过吗?

恭喜同学们通过了老师的考查。高兴吗?

三、练习提高。

你知道吗?此时在花果山的草地中,有一群幸福的小蚂蚁,和你同样的高兴,因为要举办盛大的晚宴,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想不想知道小蚂蚁吃的晚餐是什么?(想)那你得正确填写这张通行门票(机会只有一次,好好把握)2+4=6为什么要这样填。说说理由。

让我们拭目以待,神秘的食物,是一只又大又肥的蚂蚱。好香呀!不过前来帮忙的两只小蚂蚁要想共享这好吃晚餐,还要我们小朋友帮忙,揭开上幸福的密码。小朋友愿意帮忙?

两只蚂蚁为表示对小朋友们的感激之情,要送给我们小花呢?我们看看去。

第一只蚂蚁送我们3朵黄花和2朵红花,第二只蚂蚁送我们6朵黄花,他们还要比一比谁给我们的多呢?

学生回答,为什么?说出自己的理由。2+3=5,5小于6。

四、生活中的加法

沉浸在兴福花香中的我们,马上就要结束了本节课的花果山之旅,同学们的收获一定不小吧,学会了用加法解决问题。下节课,让我们再继续我们的花果山之旅,下课。

最新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行与相交》优秀教案1

《平行与相交》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与相交的位置关系,认识平 行线。 2.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画平行线。 3.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增强学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画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直尺、长方体盒子、两根不同颜色的小棒。 【学具】白纸、彩笔、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上下学的方式是答)不管我们乘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上下学,我们都要经过一条条繁华的大街,为了保证行人的安全,交通的畅通,马路上修建了许多的交通设施。(课件呈现情境图)其实在这些交通设施中还隐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课件演示每幅图中的两条线)。 活动二:认识平行与相交。 1.画图感知,认识表象。

师:把你想到的两条直线的位置情况用彩笔画在纸上。 (生独立思考并画图,师巡视并搜集作品) 师:仔细观察这六组直线,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它们分分类吗? 学生尝试分类,小组讨论交流。 2. 分类——认识相交 组织交流。 师:像这样,两条直线交叉在一起,在数学上我们叫相交(板书),相交的点,我们称为交点。那③④⑤就不相交了,对于这样的分类方法你有不同意见吗? 生演示③这样看是比相交的,延长后也会相交。(把③挪到相交的一类) 3. 归纳——认识平行 师:那同学们思考一下④⑤延长后会相交吗?那怎样判断两条直线延长后能否相交呢?(课件呈现两条直线间的距离,以此来判断两条直线延长后能否相交) 师: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 讲解:互相的含义,同时指名学生说直线a 和直线b 的关系。(理解互相平行) 巩固练习: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课件演示) 4. 感知同一平面内 师:刚才同学们对互相平行与相交理解得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来判断这一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完整版)(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动物趣闻”教材2—4页,克、千克的认识 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 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与学具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 教法与学法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 感知轻重 1. 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 2. 引导学生置疑 3.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去探究吧!学生观察、质疑 二、探究新知 1. 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 2. 指导学生如何体验。

(1)“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 (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 3. 让学生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 4. 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 (1)让学生拿出两袋盐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两袋盐有多重?再把盐放到台称中,仔细看一看指针指在什么刻度上? (2)讲解:表示较重的物品用克(kg)作单位,同时引出1千克=1000克。 (2)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找和千克有关的物品。 1.体验、操作:1克有多重? 2.跟随着老师实际操作、体验。 3.观察标尺指针所处的位置。 4.体验: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 5.思考,寻找日常生活中大约有1克重的物品。 6.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的重量。 7.体验两袋盐放在手中有多重?称一称两袋盐的重量。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备课 为了打造特色课堂,落实素质教育,更好的完成本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本册的具体内容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三年级一班现有学生40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方面除了重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注意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客观的把全班同学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好学生的智力较好,很容易学会新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但缺乏问题意识,中等生学习知识比较扎实,能够自主学习,但思维不够灵活,缺乏创新意识。差生接受知识比较慢,学习兴趣不高,不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成绩不佳。在教学中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教材包括四大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统计与概率。 数与代数:克、千克、吨的认识;除法的口算、估算;简单的、稍复杂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及验算;混合运算;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混合运算;分数的初步认识与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空间与图形: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在东、西、南、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别其余七个方向。初步认识平移、旋转现象;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会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实践与综合运用:感知影子长短与时刻变化的关系;合理安排双休日。 统计与概率:可能性的大小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即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意识。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5.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结合实例,进一步感知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7.在东、西、南、倍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别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8.通过具体的情境,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流想法。 9.应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测量等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10.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他人的指导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新青岛版《平行与相交》完整教案

第四单元备课 《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为平行和相交,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直线、射线和角等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通过生活实例抽象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相交,了解相交的特例——互相垂直。并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做平行与互相垂直,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工具画平行线及过一点画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同一平面内两条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相交,了解相交的特例——互相垂直。能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做平行与互相垂直,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工具画平行线及过一点画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平行与垂直的特点;学绘画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难点:画垂线;理解“同一平面”。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平行 教学内容:课本信息窗1、48--51页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学会用合适的方法画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2.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3.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的概念,建立平行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理解同一平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直尺等作图工具 授课时间:2014.10.21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与相交 1. 游戏激趣,引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大家手里都有两根小棒,如果我们把这两根小棒看成是两条直线,那么,请你摆一摆,看看这两条直线会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呢?请同桌两人合作摆一摆,并把它们的位置关系画下来。 学生同桌合作,边摆边画。教师把学生所画的位置关系画到黑板上。预设如下几种情况: [设计意图: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因此,让学生用小棒代替两条直线,摆一摆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使抽象的认识具体化了。教师把学生的摆法全部罗列出来,为后面的分类感知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2. 分类感知,初步认识平行与相交。 谈话:我们摆出了这么多种位置关系,同学们能把它们分分类吗?请你说出理由。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有: 根据两根小棒是否靠在一起分类,把(1)、(3)、(5)、(6)、(7)分为一类;(2)和(4)分为一类。 根据两根小棒所摆成的图形来分类,把(1)、(5)分为一类,两根小棒组成了几个角;(2)、(4)分为一类,两根小棒不靠在一起;(3)、(6)、(7)分为一类,两根小棒都形成了一个角。 根据两根小棒代替的是直线,直线是可以延长的,把(1)、(2)、(3)、(5)、(6)、(7)分为一类,它们延长之后是交叉在一起的;(4)分为一类,它们延长之后是不会交叉在一起的。 学生交流各自的分法,对出现的不同分法暂时不予评价。 反思:刚才我们说把两根小棒看作两条直线,也就是每个图中的两条线都应看作是——直线。直线有什么特点? 提问:如果把每个图中的两条直线都向两端无限延长,结果会怎样?(把图中的直线两端延长)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

第一单信息窗1:走进果蔬会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经历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学会用估算判断结果,体验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估算的方法。 2.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养成估算的习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果蔬博览会的现场进行参观好吗?多媒体出示情境图,我们到生产厂家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情况(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谈话:根据你们调查了解的情况,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交流,选出你们组认为最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谈话: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情况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可能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 2、平均每天接待多少名客商? 3、去年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产葡萄多少吨? 4、一共运来几箱大枣?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谈话: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咱们先看这个问题: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应该怎样解决呢? 学生可能回答:需要知道共有几个品种和共有多少箱苹果。

谈话:那么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然后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哪个小组研究的好。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 谈话: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讨论的结果和大家说一说? 生1:我们组认为应该用184÷8,因为8个品种一共有184箱苹果,把这184箱苹果平均分成8份,就知道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了。 生2:我们组的意见和第1小组的意见不一样。 生3:我估计平均每个品种比20箱多一些,因为每个品种有20箱,8个品种就是20×8=160(箱),实际8个一共有184箱,所以商应该比20大一些。 2、谈话:运用估算我们知道了184÷8的商比20大一些,那么,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到底有多少箱呢?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小组交流 生1: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23箱。我们已经估算出了184÷8的商比20大一些,计算时可以先商20,20×8=160(箱),还有24箱,把这24箱再平均分成8份,每个品种分3箱,所以每个品种有:20+3=23(箱)。 生2:我们组用笔算 生3:用百位上的1除以8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 谈话:刚才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用百位上的1除以8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 谈话:哪个同学来交流? 生进行交流 谈话:最高位不够商1,可以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用18个十除以8,商是两个十,十位上商2。 让学生试着完成竖式(一人在黑板上做,其余的做在本子上)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谈话: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产葡萄多少吨? 谈话: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该怎样算呢?你们有信心自己解决吗? 生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数学知识点秋青岛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总结

一、本学期共20个周,安排新授课17周,复习课2周;本学科每周5课时,本学期新授80课时,复习、考试10课时,其中机动安排5课时。 二、本学期学生情况分析 我本学期担任初三(1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根据一年来掌握的情况分析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算理想,总体的水平一般,其对课程的骤然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还不太适应,往往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初三学生思维已开始开拓发展,思路逐步拓宽,在今后的学习中有待进一步培养发挥,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初三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发展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是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好的学习习惯、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培优补差,同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反对死记硬背,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是青岛版九年级上册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知识的综合性也较强,教材为学生动手操作,归纳猜想提供了可能。观察、思考、实验、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因此对每一章的教学都要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求老师成为学生数学学

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学第一周我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中发现少部分学生基础还可以,而大部分学生基础和能力比较差.所以一定要想方设法,鼓励他们增强信心,改变现状。在扎实基础上提高他们解题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四、教学目标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是九年级(上)的四章内容,力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的能力,概括的能力,类比猜想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初中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一开始不适应中学教师的教法,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究其原因,就学生方面主要有三点:一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二是智能上存在差异;三是学习方法不科学。我以为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同时也防止过早出现两极分化。 五、本学期采用的教学方法: 交流讨论为主,在争论中获得新知识,再辅以练习法,对新学习的内容加以巩固以达到熟练掌握和应用。 六、教学建议 (一)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初三学生在心理上开始要求“独立自主”,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因而对学习道路上的困难估计不足。鉴于这些心理特征,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目的地时时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要想办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离开数学知识将无法进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平行与相交》教学建议青岛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平行与相交》教学建议青岛版信息窗1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马路上的相交线和平行线,通过解决问题“图中的几组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引入认识平行线。借助问题“你能画出一组平行线吗?”引入对平行线的画法的学习。 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学生应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平行线,会画平行线。 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生活中的交通设施,让学生体会交通设施的重要性,并从实物图片中抽象出几组线,引发学生对这几组线位置关系的思考,提出问题,借助问题展开对新知识的探究学习。 “合作探索”有2个红点问题。第一个红点是探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第二个红点是学习如何利用工具画出一组平行线。 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是:“图中的几组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教材中呈现了同一平面内六组不同位置关系的直线,以交流的形式呈现了根据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的情况。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借助红线勾画出的线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平行与相交现象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画出几组直线,从现实情境和具体物体上提取进一步研究的素材,然后让学生尝试根据每组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初步感知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相交与不相交,认识平行。对于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教师应让学生尽可能地延长看其是否能相交,使学生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无论怎样延长都不相交的,才是平行线。对于平行线,要让学生体会到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相互的,如:直线a 是直线b的平行线,同时直线b也是直线a的平行线,不能说直线a是平行线。 第二个红点问题是:“你能画出一组平行线吗?”教材中呈现了利用不同工具画出一组平行线的方法。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本年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四年级一共一个教学班有学生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学生学习状况悬殊太大,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很难提高,多数学生能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对学好数学均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其中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浓厚,成绩突出。也有一些问题存在。如计算准确性较差,尤其是缺乏灵活的计算能力,对于概念学习,缺少应有的理解、分析、综合等能力。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有针对性。从解决问题来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的地方,如:不够灵活、不够深入、不够准确,缺少对问题解决后的反思,这些都是本学期需要侧重的地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数与代数 1.结合具体情境,能认、读、写小数,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2.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以及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24时计时法。 空间与图形: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结合实例,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统计与概率: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1.巩固收集数据的一般方法,并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2.运用分段统计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 1.在理解小数意义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初步感受小数和分数的内在联系。 2.在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比较、归纳的能力,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在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在探索轴对称图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和年、月、日知识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面积的意义及建立识面积单位概念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5.在具体情境中,能根据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判断。 解决问题: 1.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用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或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或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解决问题时方法的多样性和结果的同一性。 2.能灵活运用对称或年、月、日等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3.能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计算,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过程中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能简单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不断积累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与态度 1.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关注它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其

青岛版《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

平行与相交 一、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直线、射线与线段,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线的知识,而且是有关两条直线的知识。(粘贴两条直线) 同学们请看,课本表面是一个平面,桌面是一个平面,你能把两根小棒放在同一平面内吗?(生放) 师:同意吗?(举反例)这时候两条直线还在同一平面内吗? 放回书面师:像这样,两根小棒都在同一平面内(板书) 二、探究新知 出示(一张白纸):这也是一个平面,如果在这个平面内画出两条直线,会有几种情况? (一)认识相交与不相交 1、想一想,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给学生一点时间)好,请你借助彩笔和直尺把你想象的情况画到纸上,每张纸上只画一种情况,老师说明白了吗?好,开始 2、分类——明确相交、不相交 (1)教师巡视,发现代表性作品即让其贴到黑板上 ①②③④⑤⑥ 2)组织学生进行分类 师:好了,同学们,画完了吗?刚才老师看了一下大家画的,同学们的想象

力很丰富,出现了许多种不同的画法,那老师搜集了几幅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有老师画的,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吗?认真观察,看和你画的有什么不同。(老师在黑板上贴出学生作品)再简单些更好。 ①师:好,六幅作品,为了便于描述我们给他们编上序号,来,你们说我来写 ②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组直线,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将它们分分类吗?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3)汇报,初步体会分类的标准是相交与不相交 师:好了,同学们,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类的,(指名到前面板演,)其他同学认真听,他的方法是不是和你的方法一样 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三类:平行、不相交、相交 B、两类:不交叉、交叉 (4)组织学生交流:明确相交与不相交的概念 ①质疑与辨析 师:其他小组同意它们的分法吗? 不同意、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同意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进行互动评价,都达到相同的意见为止) 重点引导学生明确怎么证明是相交与不相交,学会借助工具,通过延长直线来证明是否相交。 例:(1)师:你说这两条直线是相交的,何以见得? 生:我可以延长。 师:哦,延长直线,可以吗?为什么? 生:因为直线是向两段无限延长的。 师:请你延长给大家看。(可协助师生完成延长)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绿色生态园单元备课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连乘、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用列表和摘录等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孩子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在生活日常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安排了2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到生态园观赏花卉的情境,借助问题“3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引入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学习。教材通过摆学具,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借助问题“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探究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参观蔬菜种植区的情境,借助问题“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和”把番茄苗移载到种植区里,能栽多少行?“探究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呈现了多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如;列表法、画线段图等,可操作性强,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三、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以及乘加(减)、除加(减)两步运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在教学中,解决问题的价值不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更在于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分析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用乘法、除法或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让学生学会用列表或摘录等到整理信息的常用方法,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成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整理信息的方法。 五、教与学建议 1、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数量间的关系 2、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0

曹县博宇中学九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2015年3月 一、本学期共15个周,安排新授课5周,复习课2周;本学科每周5 课时,本学期新授75课时,复习、考试40课时,其中机动安排5课 时。 二、本学期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初三(6、9)班的数学教学工作。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多数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渐浓,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学习成绩在不断进步,但是由于一些学生数学基础太差学生数学成绩两极 分化的现象没有显著改观,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设法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教学的首要地位。初三学生思维已开始开拓发展,思路逐步拓宽,在今后的学习中有待进一步培养发挥,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初三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发展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是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好的学习习惯、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培优补差,同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反对死记硬背,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是青岛版九年级下册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知识的综合性也较强,教材为学生动手操作,归纳猜想提供了可能。观察、思考、实验、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因此对每一章的教学都要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求老师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青岛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八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已经开始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从上学期学习情况来和期末测试来看,有少数学生认真,各方面表现突出,学习成绩过硬,学习比较努力,学习成绩优良,能按时完成作业,每次作业都能自觉完成。相反,每个班级还有部分同学要老师监督下才能完成,而且这些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够灵活,学习不够努力,缺乏学习自觉性,学习成绩不理想。要在本期获得理想发展,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1、有利因素: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数学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培养,数学知识掌握得较好,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和思考问题,上学期学生数学上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2、不利因素:学生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少数几个学生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学生仍然缺少大量的推理题训练,推理的思考方法与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为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与课业负担,不提倡学生买教辅参考书,学生自主拓展知识面,向深处学习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些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比较多的学生不具有,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学生欠缺自主学习的动力。 二、教材分析 本册书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科书以内容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为根本出发点;以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容易写、有趣些、鲜活些”作为本书的指导思想。 1、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体现的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情况和要求; (1)“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数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掌握中学数学最基本内容,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和实际应用打好基础。 (3)每章内容分清主次,加强基础,增加弹性。 (4)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情况,便于教师“教”与学生“学”。 2、教材的编写体系、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与图表系统; (1)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应用和拓展;(2)问题情境——激发动机——展现知识——实现应用。教材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其实现方式可以是:(1)改变教材中一些问题的提问方式;(2)教学内容的叙述中适当留下一些空白。 3、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重难点与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无理数分类、勾股定理、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法、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列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有关问题图形变换 1、平行四边形类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青岛版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

《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关系,能正确判断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 2、在探索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推理、想像等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两条直线相交(垂直)和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同一平面。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磁铁、直尺、三角板、白色卡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让一对同桌起立) 师:请问你们是什么关系? 生:同位关系; (然后另请一位同学) 师:请问你与老师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师生关系, 师:老师想和你做朋友,你愿意吗? 生:愿意! 师:那现在我们就是朋友了,我们现在还是什么关系? 生:朋友关系, 师:那可不可以说你是我的朋友?我是你的朋友?或者说我们互相是朋友,怎

么理解“互相”, 生:互相帮助,你帮我,我帮你。 那么两条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呢?(板书: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把一张纸无限扩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了另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把想到的用彩笔画到老师给你发的纸上。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选取部分学生画的直线并编上序号,贴到黑板上)我选了部分学生的作品,刚才我巡视时发现还有好多种画法,大家把两条直线画出了这么多种样子。你们认为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呢? 生:很多种。 生:无数种。 师:两条直线到底有几种位置关系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黑板上这八组直线,同学们仔细观察,有没有一类的呢?生:有 2、分一分(相交) 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组长带领组员先想一想怎样分,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然后把序号记在纸上。 生:(小组活动)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从上学期学习情况来和期末测试来看,有少数学生认真,各方面表现突出,学习成绩过硬,学习比较努力,学习成绩优良,能按时完成作业,每次作业都能自觉完成。相反,每个班级还有大部分同学要老师监督下才能完成,而且这些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够灵活,学习不够努力,缺乏学习自觉性,学习成绩不理想。要在本期获得理想发展,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1、有利因素: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数学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培养,数学知识掌握得较好,在学习态度上,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能够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和思考问题,上学期学生数学上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2、不利因素:学生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少数几个学生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学生仍然缺少大量的推理题训练,推理的思考方法与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

的困难,对几何知识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为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与课业负担,不提倡学生买教辅参考书,学生自主拓展知识面,向深处学习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些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志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比较多的学生不具有,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学生欠缺自主学习的动力。 二、教材分析 本册书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科书以内容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为根本出发点;以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容易学、有趣些、鲜活些”作为本书的指导思想。 1、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体现的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情况和要求;(1)“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数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掌握中学数学最基本内容,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和实际应用打好基础。 (3)每章内容分清主次,加强基础,增加弹性。 (4)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情况,便于教师“教”与学生“学”。 2、教材的编写体系、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与图表系统; (1)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应用和拓展;(2)问题情境——激发动机——展现知识——实现应用。教材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其实现方式可以是:(1)改变教材中一些问题的提问方式;(2)教学内容的叙述

青岛版数学《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青岛版数学《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青岛版数学《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青岛版数学《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114~11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关系。 2、在学习知识的探索活动中,培养观察、想象、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认识线段、射线、直线知道区别与联系 2、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与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课前,老师收集了一些美丽的图片,请大家欣赏! 师:刚才图片中展示的大桥叫斜拉桥,大家看,这些大桥美不美?小明也认为这些大桥很美,他还设计了一幅斜拉桥的图纸呢,想不想看一看小明是怎样设计的? (边放课件边叙述)他先画两条横线表示桥面,再画两条竖线表示柱梁,然后用长短不同的线表示拉索。其实,像这些长短不同的线都是我们学过的一些线段。 二、探索新知 1、认识线段 师:你能在纸上画出一条3厘米的线段吗?(生动手画,投影展示)

师: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画的?为了便于观察,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条3分米的线段。(师板书) 师:谁来说说线段有哪些特点?(板书:直直的2个端点) 2、认识射线 师:我们不仅认识了线段,还画出了线段,你们敢不敢接受一个比较难的任务?好,听清老师的要求:把我们刚才画的线段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延长,注意一定要画直,老师不说停的时候不要停下来。(生动手画) 问:怎么停下来了? 师:这样吧,纸上画不开,让我们看着大屏幕来想象一下,(课件展示:延长线段)这条线已经超出了屏幕,让我们闭上眼睛继续想象。 问:同学们,你们能想象出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吗? 问:还能看到他的尽头吗?还能确定他的长度吗? 师:对,我们已经无法找到他的尽头,也没有办法确定它的长度,我们就说这条线无限长。像这样的线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射线。(板书:射线) 问:仔细观察,射线有什么特点?(板书:直1个端点无限长) 问:你们能在本子上画出一条完整的射线吗?为什么? 我们用什么图示来表示射线呢? 3、举例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看作是射线? (生充分地说,课件演示) 4、认识直线 师:刚才我们把线段一端延长得到射线,同学们想一想,要把线段两端都无限延长,会是什么样的?(课件展示:两端无限延长)你能想象出这又是什么样的线吗?(生充分说) 师:像这样我们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了一条直线。(板书:直线)

青岛版三年级上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克、千克的认识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 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与学具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教法与学法设计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 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 2. 引导学生置疑 3.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去探究吧!学生观察、质疑 二、探究新知 1. 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 2. 指导学生如何体验。 (1)“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 3. 让学生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 4. 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 (1)让学生拿出两袋盐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两袋盐有多重?再把盐放到台称中,仔细看一看指针指在什么刻度上?

青岛版初一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教学,要使学生扎实透彻学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自学能力、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及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平行线的特征,角的运算,一次方程组的运算;平面图形的认识及位置与坐标的了解。 2、能力目标: (1)会进行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会推导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解一次方程组,平行线及角的计算。 (2)会用尺规做平行线和角,了解位置与坐标。 >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内容共分七章:第八章,主要讲角的表示;角的比较;角的度量;对顶角;垂直;第九章,讲了有关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第十章讲了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应用;第十一章主要讲了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第十二章主要讲了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第十三章讲了平面图形的认识;第十四章讲了位置与坐标。 教学重点:整式的运算、一次方程组、乘法公式。 教学难点:平行线与相交线、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位置与坐标。 突破重、难点的措施: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情分析: % 根据上学期平时课堂表现和期中期末考试的情况来看,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算理想,总体的水平一般,尖子生不突出、低分的学生又较多,整体感觉学生学习欠缺思考和训练,自觉性不高,表面看参与积极,但投入

度不够,对基本概念的把握不够透彻。根据上述情况本学期的工作重点将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指导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强化学生的透彻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优补差,同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进一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五、具体教学措施: 1、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在教学中必须以生为本,适合学生发展的选择就是最好的,重基础深挖掘透理解。 2、在课前课中尽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科代表的组织作用。 3、设计好导课尽量以激趣的形式引入课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前以“自主预习”为主,在课中以“展示交流”为主。 4、进一步扭转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座谈辅导,在平时的课堂中多给予追问和表现机会,给后进生树立信心。对优生要严格要求,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抑制他们产生骄傲情绪。 5、用好课堂小组评价,以点带面,以先进带后进,让后进生自动自觉不掉队,发挥帮扶的力量。 6、坚持因材施教原则,逐步实施分层教学、作业,向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力求使中下生吃得上,中等生吃得下,优生吃得饱,即课堂练习、作业及要求等进行分层要求。 ¥ 7、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上课专注,交流投入,发言积极,作业规范。同时,给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互动交流讨论。 8、关心科代表的学习、生活,利用课余时间多接触学生,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