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面监测数据的2013_20_省略_长三角地区PM_2_5_时空特征_戴昭鑫

基于地面监测数据的2013_20_省略_长三角地区PM_2_5_时空特征_戴昭鑫
基于地面监测数据的2013_20_省略_长三角地区PM_2_5_时空特征_戴昭鑫

基于地面监测数据的2013~2015年

长三角地区PM2.5时空特征

戴昭鑫1, 2,张云芝1, 3,胡云锋1*,董昱1, 2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3.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摘要: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灰霾天气持续增多,空气细颗粒物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基于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长三角地区及周边缓冲区内共214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PM2.5逐时监测数据,运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方法,从年、季、月尺度上分析了PM2.5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时间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2 a来,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空间分布明显呈现整体北部高南部低,局部地区略有突出的分布特征;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年均值为57.08 μg/m3;其中,江苏省PM2.5的年均值为三省市最高,为65.84 μg/m3;其次为上海市,年均值为53.87 μg/m3;浙江省PM2.5的年均值较小,为51.53 μg/m3。(2)从季节尺度分析,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变化表现出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变化趋势;这与区域内冬季风向来源、降水稀少、气象扩散条件差有着密切的关系;(3)长三角地区月浓度变化大致呈U形分布;12月份PM2.5浓度最高;3月份以后,PM2.5浓度开始呈逐步下降趋势;在5~9月份,区域PM2.5处于“U”字的谷底,其中6月份夏收时期秸秆焚烧、气象等因素导致PM2.5浓度有略微升高;进入10月份后迅速攀升,且11、12月份呈现持续升高态势。

关键词:PM2.5浓度;地面监测;空间分布;时间动态变化;长三角

中图分类号:X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227(2016)05-0813-09

DOI:10.11870/cjlyzyyhj201605015

近年来,伴随中国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新的环境问题开始出现,如大范围雾霾天气现象[1, 2]。而引发该环境问题的首要污染物就是大气颗粒物[3, 4]。当前,我国大气颗粒物污染特点表现为:细颗粒物污染逐步加重,大气复合型污染特点突出[5]。其中,颗粒物PM10(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 μm)和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 μm)倍受群众关注。与粗颗粒物相比,细颗粒物PM2.5更容易吸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通过人体呼吸进入肺部,导致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等疾病[2, 6]。PM2.5最直观的效应为显著降低大气能见度[7],引起灰霾天气。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圈[8]。然近年来,伴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强度的逐步升高,以PM2.5为代表的大气复合污染日益突出,灰霾天气持续增多。长三角地区日趋严重的大气污染不仅直接损害了当地人民的身心健康,同时对区域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造成了不利影响。

当前,国内外已有一些关于大气灰霾格局、时间变化、成因和机制的分析研究,如杨复沫等[9, 10]、于建华等[11]人对早期PM2.5浓度基于较少站点进行时间分布特征研究。基于遥感反演技术大尺度区域灰霾空间分布研究[12~14],从地域研究进展上看,针对长三角洲大气质量主要聚焦于大气污染源分布及污染传输[15]等角度;针对灰霾天气研究则主要基于某一特定城市,如:南京[16, 17]、上海[18, 19]、杭州[20, 21]等地区。丁铭等[16]对2011~2012年期间南京市主城区PM2.5进行采样,利用因子分解法和化学质量平衡法对采样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南京市主要污染源及其贡献率;黄金星等[21]利用自

第25卷第5期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Vol. 25 No. 5 2016年5月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May 2016

收稿日期:2015-09-10;修回日期:2015-12-29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专项项目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Project of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高分国家主体功能区遥感监测评价应用示范系统(一期)(00-Y30B14-9001-14/16) [The Monitor and Evaluation Application System of the National Principal Function Region Based on High 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a)(00-Y30B14-9001-14/16)]

作者简介:戴昭鑫(1993~ ),女,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遥感分析. E-mail: daizx. 156@https://www.360docs.net/doc/864977640.html,

*通讯作者 E-mail: huyf@https://www.360docs.net/doc/864977640.html,

行研制的中流量P M 10~P M 2.5大气采样仪,对2004~2005期间杭州市5个代表性样点的PM 2.5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杭州市PM 2.5浓度水平与季节、区域及空气湿度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尚未有在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基于地面监测站点数据进行长时间序列的大尺度研究。总的来看,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基于长时间序列地面观测数据的PM 2.5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时间动态变化的研究比较缺乏。

为此,本文基于环保部2013年、2014年、2015(1~5月)年地面大气质量监控站点数据,应用GIS 空间插值和空间统计、分析技术,对长三角地区PM 2.5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增强对该地区大气细颗粒污染物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的认知,为卫星遥感反演大气灰霾试验和产品生产提供地面验证资料,也为当地政府大气污染治理提供管理决策依据。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2013年后,在环保部统一部署下,长三角地区共设置了160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包括国控站点

和非国控站点)。为减小空间插值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边缘效应,本文研究还使用了长三角周边一定缓冲区范围内的其他54个国家级站点数据。全部214个站点的空间分布如图1所示。本研究使用监测数据时间范围为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

PM 2.5监测仪采用Thermo Fisher 1405F 监测仪,原理是以恒定流速将环境空气中的PM 2.5颗粒通过采样切割器吸入仪器内部,用滤膜动态测量系统(FDMS)配合微量震荡天平法(TEOM),测量PM 2.5的质量浓度[22]。仪器数据采集频次为每5 min 1次,根据每小时内5 min 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求得小时浓度,本文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均基于小时浓度。

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预处理:基于Python 科学计算语言,对研究区2013~2015年400万个数据项进行整合分析,最终得到长三角地区214个监测站点的PM 2.5浓度日均值、月均值、季均值、年均值4个指标项。

空间插值:将点尺度数据向面尺度信息转换的最佳方法就是空间插值[23]。如:反距离加权法(IDW)、样条函数插值法(Spline)、克里金插值法(Kriging)等。晏星等[24]对大气污染要素空间插值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方法相比,Kriging

插值方法更为灵活;该方法能够充分利用

图 1 长三角地区大气质量监测站点空间分布

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ir Quality Monitoring Sit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YRD) Region

814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 25 卷

数据探索性工具,对正态数据的预测精度最高,插值结果具有空间二阶平稳性[25~28]。本研究在ArcGIS 支持下,应用Kriging 插值方法,实现了对研究区PM 2.5浓度空间分布研究。

2 结果分析

2.1 年尺度PM 2.5空间分布

图2显示了2013~2015年5月,长三角地区PM 2.5年平均浓度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其中整个长三角地区PM 2.5年均浓度值为57.08 μg/m 3。

长三角地区PM 2.5年均浓度在空间上呈整体北部高南部低,局部地区略有突出的大格局。究其原因,这种空间格局特征可能与地区的森林覆盖度及人类活动有关。长三角地区南部人类活动较少,降低了大气颗粒物的排放;且南部森林覆盖度较高,较好的植被覆盖不仅可以减少地面气溶胶进入大气,还可以有效吸附空气中的颗粒物[29]。而北部地区植被覆盖度相对较低,加之人为活动比较强烈,导致大气颗粒物浓度相比南部地区较高。

从地区角度分析,近两年来长三角地区各市的PM 2.5浓度均大大超过了国家年均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限值(35 μg/m 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其中,江苏省PM 2.5浓度年均值最高,为65.84 μg/m 3,该省徐州市、泰州市、宿迁市、淮安市、南京地级市PM 2.5年均浓度值均在65 μg/m 3以上;其次为上海市,其PM 2.5年均值浓度为53.87 μg/m 3;浙江省PM 2.5年浓度值最低,为51.53 μg/m 3,该省大部分地级市PM 2.5年均浓度在45~62 μg/m 3之间,其中东部舟山市的PM 2.5年均浓度在35 μg/m 3以下。根据文献及资料搜集,推断导致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恶劣的原因可能是:(1)区域工业结构偏后,燃料化石航源产业集中。长三角地区工业布局过于密集,区域内集聚了大量燃煤电厂、石化工业、塑料制造、电子工业、喷涂液等“三高(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化石燃料消耗量及大气颗粒物排放量都处于极高水平;(2)长三角地区雾霾过程中,黑炭、铵盐的比例较高,说明在长三角地区农业污染源现象显著,如化肥施用、养殖业、秸秆焚烧等,会直接影响区域大气质量(夏秋季麦收时较为严重);(3)长三角地区由于城市紧邻,地势平坦,跨城市的大气污染传输较为明显[15],导致形成了城市群区域性大气污染格局。因此单一城市的大气污染极易导致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空气质量下降。

2.2 季节尺度PM 2.5空间分布和变化

图3显示了长三角地区PM 2.5各季节平均浓度指标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其中,冬季包括2013~2015年度1月、2月和2013、2014年度12月,春季为3~5月(2013~2015年),夏季为6~8月(2013~2014年),秋季为9~11月(2013~2014年)。

从PM 2.5的季节空间分布看,长三角地区夏季PM 2.5浓度的空间梯度变化不大、空间分异规律不明显;但是在冬、春、秋三季,PM 2.5浓度的空间梯度变化显著、空间分布格局特征明显,且与年尺度上PM 2.5空间分布格局相似,即呈现整体为北部高、南部低的格局。

从季节动态上看,长三角地区PM 2.5浓度明显呈现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季节变化趋势,且冬季与夏季浓度差异显著。冬季PM 2.5的平均浓度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季节,浓度值达到82.73 μg/m 3;春季PM 2.5浓度水平次于冬季,浓度值为54.02 μg/m 3;秋季PM 2.5浓度与春季水平较为接近,为49.71 μg/m 3;夏季PM 2.5的浓度水平最低,值为41.72 μg/m 3

。长

图 2 长三角地区2013~2015年PM 2.5空间分布格局

Fig.2 Spatial Pattern of Annual PM 2.5 Concentr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YRD) Regionin 2013-2015

第 5 期

戴昭鑫,等:基于地面监测数据的2013~2015年长三角地区PM 2.5时空特征

815

三角地区四个季节PM 2.5浓度值均超过国家24 h 标准一级限值(35 μg/m 3),冬季超过国家24 h 标准二级限值(75 μg/m 3)。

根据文献及资料搜集[30],对长三角地区PM 2.5

浓度的季节差异机理进行分析,具体情况为:(1)冬季大气层较稳定,逆温出现的频率和强度高、持续时间长,总体气候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稀释扩散[31, 32]

;且冬季长三角地区盛行西北风,周围

图 3 长三角地区各季节PM 2.5空间分布格局

Fig.3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easonal PM 2.5 Concentr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YRD) Region in 2013-2015

816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 25 卷

地区(如安徽)污染物极易通过风传输到长三角区域;这些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均直接影响了长三角地区冬季大气环境质量;相反夏季长三角地区盛行东南风,该气团主要来源于海洋,具有强度大、清洁性好及大气湿沉降作用强的特点,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湿沉降和稀释;(2)长江三角洲地区春季盛行东亚季风,以偏西北风为主,北方气溶胶粒子极易通过季风传输至长三角地区,加之冬季PM2.5的积累,至春季还未扩散存在很高程度的残留,均可能导致春季PM2.5浓度升高,大气质量下降;(3)秋季太阳辐射强烈、氧化性强,气态污染物易氧化成PM2.5;加之秋季下沉气流控制的天气形式增多,时有逆温层影响,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这些均可能导致长三角秋季PM2.5浓度水平升高;(4)夏季大量植物生长繁茂,地表植被叶面积的显著增加有利于大气中颗粒物的吸附[33];且夏季降雨集中[34],降水的增多很大程度上也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湿沉降和稀释,因此,夏季PM2.5浓度最低。

2.3 月尺度PM2.5空间分布和变化

图4显示了长三角地区2013年1月~2015年5月各月份PM2.5浓度的空间分布格局。

从PM2.5的空间分布上看,长三角地区夏季和秋初(即7~9月)PM2.5浓度空间梯度变化不大、空间分异规律并不十分显著;但除此之外的其他月份,PM2.5浓度的空间梯度变化显著、空间分布格局特点明显,且与年尺度上PM2.5空间分布格局相似,即呈现整体为北部高、南部低的格局,局部地区略有突出的大格局。

根据长三角各地区PM2.5浓度逐月变化趋势图(图5)发现:长三角地区月浓度变化大致呈U形分布。其中12月份PM2.5浓度最高,达到95.21 μg/m3,这主要由长三角气象条件特征(逆温层频率高等)及人类活动(人类取暖耗能等)因素导致。3月份后,受春季大风、地表温度逐步升高及地表植被逐渐茂盛等因素影响,大气PM2.5浓度开始呈逐步下降趋势;5~9月份,区域PM2.5浓度处于“U”字的谷底,9月份PM2.5浓度最低,与韩婷等[35]的研究结论相似。但需要注意的是,在6月份长三角地区的PM2.5浓度有略微升高,这是由于江苏省6月份PM2.5浓度的升高造成的。根据资料调查研究,江苏省6月份是梅雨季节,亚热带由于副高压影响直接导致城区内累积的污染物无法扩散,引发灰霾天气;其次6月份为江苏省的夏收时期,期间是秸秆焚烧的高峰期,露天焚烧产生大量焚烧烟雾;因此污染来源多、风力小等不利气象条件均导致了该地区PM2.5浓度升高;如2014年6月份,江苏省有12市均陷入灰霾天气污染。长三角地区大气PM2.5浓度在10月份迅速攀升,且在11、12月份呈持续增长状态,这与长三角地区的气候条件有很大关系:冬季长三角地区降水较少,且盛行西北风,容易导致其他地区污染物传输累计造成空气颗粒物污染。同时,环保部解释,北方采暖期(11~1月份)猛增的能源消耗排放对于南方空气质量恶化也有一定的“贡献”。

3 结论

(1)2013~2015年期间,长三角地区大气PM2.5浓度年均值为57.08 μg/m3。其中,江苏省大气PM2.5年均值居三省市最高,为65.84 μg/m3;其次为上海市,大气PM2.5年均值为53.87 μg/m3;浙江省PM2.5年均值为51.53 μg/m3。三省市年均PM2.5浓度水平均超过国家年均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35μg/m3),大气质量较差。究其原因,可能与区域产业结构偏向“三高”企业有密切关系;其次,区域农业污染及气象特点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

(2)长三角地区大气PM2.5浓度整体呈现北部高南部低,局部地区略有突出的特点。在季节尺度上,冬季PM2.5浓度水平最高,梯度变化最大,格局特点最为明显;夏季的PM2.5浓度水平整体较低,梯度变化最小,地域特点不显著。季节上的动态变化特征与不同时期的大气条件[35](气团来源、降水等)、人为活动、生态系统状况等有密切关系。

(3)近2年来,长三角地区大气PM2.5浓度的月均值变化大致呈U形分布。12月份PM2.5浓度最高;3月份以后,PM2.5浓度开始呈逐步下降趋势;在5~9月份,区域PM2.5处于“U”字的谷底,9月份达到最低,其中6月份由于气象条件及秸秆焚烧等因素出现略微升高;进入10月份后迅速攀升,并在11、12月份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

由于本研究涉及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市,范围较广、面积较大,大气质量监控站点的数量相对较少且主要分布在城市建成区内;同时,由于大气颗粒污染物的运移机制极其复杂[36];因此,本研究基于GIS空间插值的研究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误差,基于空间统计方法所得的区域成果

第 5 期戴昭鑫,等:基于地面监测数据的2013~2015年长三角地区PM2.5时空特征817

图 4 长三角地区PM 2.5月均浓度空间插值分布

Fig.4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Monthly PM 2.5 Concentr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YRD) Regionin 2013-2015

818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 25 卷

也不一定能代表地区真实水平。但总体而言,基于GIS 的空间插值方法提供了认识区域PM 2.5空间分布特点的途径,基于GIS 的空间统计方法提供了判别区域PM 2.5水平的基础资料,这对于大气污染物遥感模型反演、产品验证以及地方政府开展环境治理决策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未来研究中,可以考虑结合地表特征参数(如DEM 高度、地表粗糙度等)和气象条件(风向、风力、空气湿度、地表温度等)等辅助参数,运用带协变量的空间插值方法(如ANUSPLIN 模型)开展空间插值,由此得到更加可信的区域PM 2.5空间分布成果。同时,在长期数据积累的前提下,运用长时间序列PM 10、PM 2.5、SO 2等监控数据,开展更加细致的日尺度、时尺度动态分析,并进而将它们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工业经济发展技术、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等开展关联分析,这可以为大气污染动力模拟提供参数,为大气环境治理工作分析具体举措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赵晨曦, 王云琦, 王玉杰, 等. 北京地区冬春PM 2. 5和PM 10水平时空分布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 环境科学, 2014, 35(2): 418–427.【ZHAO C X, WANG Y Q, WANG Y J, et al.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M 2. 5 and PM 10 pollution status and the correlation of particulate matters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during winter and spring in Beijing[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4, 35(2): 418–427.】

[1]

孙志豪, 崔燕平. PM 2. 5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概述[J]. 环境科技,2013, 26(4): 75–78.

【SUN Z H, CUI Y P. An overview of PM 2. 5 impacts on human health[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26(4):75–78.】

[2]

HUANG D S, XU J H, ZHANG S Q. Valuing the health risks of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ina[J].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2012, 15(1): 38–47.

[3]任阵海, 万本太, 苏福庆, 等. 当前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几个特征[J].环境科学研究, 2004, 17(1): 1–6.

【REN Z H, WAN B T, SU F Q, et al.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China at present[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4, 17(1): 1–6.】

[4]

肖致美, 毕晓辉, 冯银厂, 等. 宁波市环境空气中PM 10和PM 2. 5来源解析[J]. 环境科学研究, 2012, 25(5): 549–555.

【XIAO Z M, BI X H, FENG Y G, et al.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ambient PM 10 and PM 2. 5 in Urban Area of Ningbo City[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2, 25(5): 549–555.】

[5]

WANG J, HU Z M, CHEN Y Y, et al. Contamin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ossible sources of PM 10 and PM 2. 5 in different functional areas of Shanghai, China[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3, 68: 221–229.

[6]宋 宇, 唐孝炎, 方 晨, 等. 北京市能见度下降与颗粒物污染的关系[J]. 环境科学学报, 2003, 23(4): 468–471.

【SONG Y, TANG X Y, FANG C,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isibility degradation and particle pollution in Beijing[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03, 23(4): 468–471.】

[7]

李 莉, 陈长虹, 黄 成, 等. 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O 3和PM 10的区域污染特征模拟[J]. 环境科学, 2008, 29(1): 237–245.

【LI L, CHEN C H, HUANG C, et al. Regional air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simulation of O 3 and PM 10 over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8, 29(1): 237–245.】

[8]

杨复沫, 贺克斌, 马永亮, 等. 北京PM 2. 5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PM 10、TSP 的关系[J]. 中国环境科学, 2002, 22(6): 506–510.【YANG F M, HE K B, MA Y L, et 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M 2. 5 concentr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M 10 and TSP in Beijing[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2, 22(6): 506–510.】[9]

杨复沫, 贺克斌, 马永亮, 等. 北京市大气PM 2. 5中矿物成分的污染特征[J]. 环境科学, 2004, 25(5): 26–30.

【YANG F M, HE K B, MA Y L,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mineral component in ambient PM 2. 5 in Beijing[J].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4, 25(5): 26–30.】

[10]

于建华, 虞 统, 魏 强, 等. 北京地区PM 10和PM 2. 5质量浓度的变

化特征[J]. 环境科学研究, 2004, 17(1): 45–47.

[11]

图 5 长三角地区PM 2.5逐月动态变化

Fig.5 Monthly Changes of PM 2.5 Concentr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YRD) Region in 2013-2015

第 5 期

戴昭鑫,等:基于地面监测数据的2013~2015年长三角地区PM 2.5时空特征

819

【YU J H, YU T, WEI Q,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mass concentration variations of PM 10 and PM 2. 5 in Beijing area[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4, 17(1): 45–47.】

郭建平, 吴业荣, 张小曳, 等. BP 网络框架下MODIS 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估算中国东部PM 2. 5[J]. 环境科学, 2013, 34(3): 817–825.【GUO J P, WU Y R, ZHANG X Y, et al. Estimation of PM 2. 5 over Eastern China from MODIS aerosol optical depth using the 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3, 34(3):817–825.】

[12]

王晶杰, 李 琦, 冯 逍, 等. 京津冀地区污染过程的气溶胶遥感反演[J]. 测绘科学, 2015, 40(2): 78–83.

【WANG J J, LI Q, FENG X, et al. Study of aerosol retrieval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during air pollution events over Jing-Jin-Ji area[J].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2015, 40(2): 78–83.】

[13]

徐祥德, 施晓晖, 张胜军, 等. 北京及周边城市群落气溶胶影响域及其相关气候效应[J]. 科学通报, 2005, 50(22): 2522–2530.

【XU X D, SHI X H, ZHANG S J, et al. Aerosol influence domain of Beijing and peripheral city agglomeration and its climatic effect[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6, 51(16): 2016–2026.】

[14]

程 真, 陈长虹, 黄 成, 等. 长三角区域城市间一次污染跨界影响[J]. 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1(4): 686–694.

【CHENG Z, CHEN C H, HUANG C, et al. Trans-boundary primary air pollution between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11, 31(4): 686–694.】

[15]

丁 铭, 郁建桥, 程 真, 等. 南京市PM 2. 5颗粒物来源探析[J]. 环境科技, 2014, 27(4): 23–26.

【DING M, YU J Q, CHENG Z, et al. Analysis of PM 2. 5 ambient particulars emission source of Nanjing[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27(4): 23–26.】

[16]

魏玉香, 银 燕, 杨卫芬, 等. 南京地区PM 2. 5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9, 34(9): 29–34.

【WEI Y X, YIN Y, YANG W F, et al. Analysis of the polution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 factors of PM 2. 5 in Nanjing area[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2009, 34(9): 29–34.】

[17]

成亚利, 王 波. 上海市PM 2. 5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估[J].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14, 31(10): 1189–1192.

【CHENG Y L, WANG B.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ontamination assessment of PM 2. 5 in Shanghai[J]. Computers and Applied Chemistry, 2009, 31(10): 1189–1192.】

[18]

周 敏, 陈长虹, 王红丽, 等. 上海市秋季典型大气高污染过程中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变化特征[J]. 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2(1): 81–92.【ZHOU M, CHEN C H, WANG H L, et al.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ulate matters during air pollution episodes in autumn of Shanghai, China[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12, 32(1):81–92.】

[19]

包 贞, 冯银厂, 焦 荔, 等. 杭州市大气PM 2. 5和PM 10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J]. 中国环境监测, 2010, 26(2): 44–48.

【BAO Z, FENG Y C, JIAO L,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M 2. 5 and PM 10 in Hangzhou[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 2010, 26(2): 44–48.】[20]

黄金星, 张 林, 陈欢林, 等. 杭州市区空气中PM 2. 5细微粒监测及污染状况分析[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6, 26(9): 49–51.

【HUANG J X, ZHANG L, CHEN H L, et al. Monitoring of PM 2. 5related air pollution in Hangzhou city[J].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2006, 26(9): 49–51.】

[21]

王占山, 李云婷, 陈 添, 等. 2013年北京市PM 2. 5的时空分布[J]. 地

理学报, 2015, 70(1): 110–120.

[22]【WANG Z S, LI Y T, CHEN T, et al.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PM 2. 5 in Beijing in 2013[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01):110–120.】

潘耀忠, 龚道溢, 邓 磊, 等. 基于DEM 的中国陆地多年平均温度插值方法[J]. 地理学报, 2004, 59(3): 366–374.

【PAN Y Z, GONG D Y, DENG L, et al. Smart distance searching-based and DEM-informed interpolation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4, 59(3): 366–374.】

[23]

晏 星, 马小龙, 赵文慧. 基于不同插值方法的PM 1污染物浓度研究[J]. 测绘, 2010, 33(4): 172–175.

【YAN X, MA X L, ZHAO W H. Research on the PM 1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based on different interpolation method[J]. Surveying and Mapping, 2010, 33(4): 172–175.】

[24]CATTLE J A, MCBRATNEY A B, MINASNY B. Kriging method evaluation for assess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urban soil lead contaminatio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2002, 31(5):1576–1588.

[25]WANG X J, ZHENG Y, LIU R M, et al. Kriging and PAH pollution assessment in the topsoil of Tianjin area[J].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2003, 71(1): 189–195.

[26]姜成晟, 王劲峰, 曹志冬. 地理空间抽样理论研究综述[J]. 地理学报,2009, 64(3): 368–380.

【JIANG C S, WANG J F, CAO Z D. A review of Geo-spatial sampling theory[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 64(3): 368–380.】[27]林忠辉, 莫兴国, 李宏轩, 等. 中国陆地区域气象要素的空间插值[J].地理学报, 2002, 57(1): 47–56.

【LIN Z H, MO X G, LI H X, et al. Comparison of three spatial interpolation methods for climate variables in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2, 57(1): 47–56.】

[28]徐建辉, 江 洪. 长江三角洲PM 2. 5质量浓度遥感估算与时空分布特征[J]. 环境科学, 2015, 36(9): 3119–3127.

【XU J H, JIANG H. Estimation of PM 2. 5 concentration over the Yangtze Delta using Remote Sensing: Analysi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5, 36(9): 3119–3127.】[29]SILLMAN S, LOGAN J A, WOFSY S C. The sensitivity of ozone to nitrogen oxides and hydrocarbons in regional ozone episodes[J].Jou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90, 95(D2): 1837–1851.[30]SUN Y L, ZHUANG G S, WANG Y, et al. The air-borne particulate pollution in Beijing-concentration, composition, distribution and sources[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4, 38(35): 5991–6004.[31]XU X D, SHI X H, XIE L A, et al. Spatial character of the gaseous and particulate state compound correlation of urban atmospheric pollution in winter and summer[J].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2005, 48(S2): 64–79.

[32]陈媛, 岑 况, NORRA S, 等. 北京市区大气气溶胶PM 2. 5污染特征及颗粒物溯源与追踪分析[J]. 现代地质, 2010, 24(2): 345–354.【CHEN Y, CEN K, NORRA S, et al. Study on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M 2. 5 in the aerosol, tracing and tracking atmospheric particulates in Beijing city[J]. Geoscience, 2010, 24(2):345–354.】

[33]李珊珊, 程念亮, 徐 峻, 等. 2014年京津冀地区PM 2. 5浓度时空分布及来源模拟[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0): 2908–2916.

【LI S S, CHENG N L, XU J, et al.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ubions and source simulation of PM 2. 5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n 2014[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5, 35(10): 2908–2916.】[34]韩 婷, 黄志萍,徐军科. 长三角地区在霾天气特征分析反防冷对策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4(1): 94–97.

[35]820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 25 卷

【HAN T, HUANG Z P, XU J K. Analysist characteristic of atmospheric haz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countermeasure[J].Environment Science and Management 2014(1):94–97.】

王跃思, 姚 利, 王莉莉, 等. 2013年元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强霾污染成因分析[J].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4, 44(1): 15–26.

【WANG Y S, YAO L, WANG L L, et al. Mechanism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January 2013 heavy haze pollution episode over

[36]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J].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4,44(1): 15–26.】

杨洪斌, 邹旭东, 汪宏宇, 等. 大气环境中PM 2. 5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 28(3): 77–82.

【YANG H B, ZOU X D, WANG H Y, et al. Study progress on PM 2. 5in atmospheric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Meteorology and Environment, 2012, 28(3): 77–82.】

[37]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PM 2.5 IN YANGTZE RIVER

DELTA (YRD) REGION BASED ON THE GROUND

MONITORING DATA FROM 2013-2015

DAI Zhao-xin 1, 2, ZHANG Yun-zhi 1, 3, HU Yun-feng 1, DONG Yu 1, 2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3.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ehot Municipality 010022, China)

Abstract : As one of the three economic hubs in China,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YRD) experiences serious air pollution due to the huge energy consump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air pollution in this region beca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with increasingly frequent haze. The main pollution source is respirable particulate matters (PM2.5). Based on this, data of PM2.5from 214 automatic air quality monitoring stations of YRD and surrounding buffer regions from January 2013 to May 2015were analyzed to examin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PM2.5 at year, season, month scales. Using Ordinary Kriging interpolation method, we found that (1) The distribution of PM2.5 concentration was obvious in the YRD region and displayed high values in the north and low values in the south. The annual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PM2.5 was 57.08 μg·m –3in the YRD region. From a regional perspective, the annual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PM2.5 in different sub-regions decreased in the order of Jiangsu province, Shanghai Municipality and Zhejiang province, which were 65.84μg·m –3,47.31μg·m –3 and 51.53 μg.m –3,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PM2.5 in this three regions all exceeded the national ambient air quality standard of 35 μg.m –3. The main reason may be related with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regional agricultural pollution, meteo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tc. (2)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PM2.5 in different seasons decreased in the order of winter, spring, autumn and summer, which were 82.73 μg/m –3,54.02 μg/m –3, 49.71 μg/m –3and 41.72 μg/m –3, respectively. The main reasons caused th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seasons were the atmosphere conditions (air mass source, precipitation, etc.),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 condition of natural ecosystems. For example, in winter more stable atmosphere, high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temperature inversion were not conducive to pollution dilution. But in summer more plants grow and flourish, this was conducive to the adsorption of particulate matter in the atmosphere;secondly, the precipitation increase in summer can also conducive to the wet deposition and dilution of atmospheric pollutants; therefore, the concentration of PM2.5 was the lowest in summer relatively.(3) Monthly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PM2.5 showed a U-shaped curve; the peaks of which appeared in December; after March,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PM2.5

showed a gradual decline; In 5-9 months,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PM2.5 in the bottom of U-shaped curve and reached to the minimum in September; but in June,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PM2.5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slightly because of the straw burning; in October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PM2.5 rose rapidly and continued to rise in November and December.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 based on the method of GIS spatial interpolation may cause a few errors; the achievements based on the space statistical method may not represent the real phenomenon completely. But overall, the spatial interpolation method based on GIS provided the way to underst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PM2.5; the spatial statistical method based on GIS provided the basic data and material science for the discrimination of

regional PM2.5 concentration level. This paper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remote sensing of atmospheric pollutants, product validation and local governments to carry out environment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and so on.Key words : the concentrations of PM 2.5; ground monitoring; spacedistribution; temporal dynamics;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第 5 期

戴昭鑫,等:基于地面监测数据的2013~2015年长三角地区PM 2.5时空特征

821

剖析长三角地区五大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结合国家、区域近年来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政策文本与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是当前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值得重点关注的五大产业方向。 五大重点方向 一、集成电路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龙头,其产业销售规模占全国逾6成,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地区。 长三角地区共有4个城市进入全国集成电路设计

业十大主干城市的行列,集聚了国内55%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80%的封装测试企业以及近50%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芯片产能占全国的63%,已形成了包括研究开发、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及支撑业在内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涌现出中芯国际、长电科技、中微半导体等全国集成电路领军企业。 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由复旦大学牵头,联合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等13家单位成立了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此外,三省一市科技部门还率先在全国开展集成电路领域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规划研究。 二、生物医药 长三角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大、质量高,产值和技术水平都位居全国前列。产业集聚化程度较高,建成了上海生物及新型医药研发与生产中心,并形成了以上海、杭州、泰州三大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无锡“太湖药谷”为核心,苏州、连云港、湖州、金华等中医药、化学原料药和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基地,以及上海临港、盐城、宁波、舟山等海洋生物产业基地为辅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 各地都涌现出了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区域品牌效

应,如江苏的扬子江药业、先声药业等。以上海为例,2017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经济总量达3046亿元,其中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093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江浙沪累计医药制造业已占全国企业数量的25%,其占比27%的销售收入实现了全国30%的利润总额,显示出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强大的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 产业协同上,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和长三角干细胞产业联盟已经成立。上海牵头,联合江浙两省共同发布了《江浙沪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跨省委托监管规定(试行)》,在药品监管政策及标准统一、检查员资格和检查结果互认、监管信息与资源共享方面跨出了第一步,对推进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融合、打造高质量的产业集群意义重大。 三、智能制造 在我国“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推动下,长三角地区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齐头并进,引领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成为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核心区。

时间序列分析——最经典的

【时间简“识”】 说明:本文摘自于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 作者:胖胖小龟宝。原版请到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 查看。 1.带你看看时间序列的简史 现在前面的话—— 时间序列作为一门统计学,经济学相结合的学科,在我们论坛,特别是五区计量经济学中是热门讨论话题。本月楼主推出新的系列专题——时间简“识”,旨在对时间序列方面进行知识扫盲(扫盲,仅仅扫盲而已……),同时也想借此吸引一些专业人士能够协助讨论和帮助大家解疑答惑。 在统计学的必修课里,时间序列估计是遭吐槽的重点科目了,其理论性强,虽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但往往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很多“令人发指”的问题。所以本帖就从基础开始,为大家絮叨絮叨那些关于“时间”的故事!

Long long ago,有多long?估计大概7000年前吧,古埃及人把尼罗河涨落的情况逐天记录下来,这一记录也就被我们称作所谓的时间序列。记录这个河流涨落有什么意义?当时的人们并不是随手一记,而是对这个时间序列进行了长期的观察。结果,他们发现尼罗河的涨落非常有规律。掌握了尼罗河泛滥的规律,这帮助了古埃及对农耕和居所有了规划,使农业迅速发展,从而创建了埃及灿烂的史前文明。 好~~从上面那个故事我们看到了 1、时间序列的定义——按照时间的顺序把随机事件变化发展的过程记录下来就构成了一个时间序列。 2、时间序列分析的定义——对时间序列进行观察、研究,找寻它变化发展的规律,预测它将来的走势就是时间序列分析。 既然有了序列,那怎么拿来分析呢?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为描述性时序分析和统计时序分析。 1、描述性时序分析——通过直观的数据比较或绘图观测,寻找序列中蕴含的发展规律,这种分析方法就称为描述性时序分析 ?描述性时序分析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直观有效的特点,它通常是人们进行统计时序分析的第一步。

新一代时空大数据平台GMSS介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64977640.html, 新一代时空大数据平台GMSS介绍 作者:樊文有闫从文徐进宫巧 来源:《科技资讯》2017年第31期 摘要:近年来,地理信息产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GIS全面向网络化转型,处理海量数据,与云计算结合,迈向互联共享,“GIS+云+大数据+互联网”势不可挡。本文结合当前传统GIS处理时空大数据面临的问题,阐述了GIS与云计算结合的必要性,并介绍了国内先进的云GIS平台GMSS及其应用。 关键词:GMSS GIS 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1(a)-0031-02 当前,地理信息系统(GIS)无处不在,但也面临许多问题。在大数据时代,传统GIS的数据管理和处理的体系结构、方法和技术,不能完全满足当前海量并发用户对海量数据的数据分析、处理的需求,阻碍了GIS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给信息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改变着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计算机运行模式,这孕育并促进了GIS行业的新发展[1,2]。 当前,在数据方面,GIS具有以下特点:(1)拥有海量空间数据,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2)基础数据多,数据量庞大,更新频度低;(3)并发用户数大,但每次使用量较小。这些特点致使传统GIS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海量的并发用户对海量数据的数据分析、处理的需求,同时,现有的数据管理和处理的体系结构、方法和技术也不能完全满足上述要求。 1 GIS与云计算、大数据 云计算是继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和网格计算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兴的计算模式,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用户能够按需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信息服务。 如今我们已身处一个大数据时代,大约80%的数据都与空间位置有关。空间数据具有空间性、时间性、多维性、空间关系复杂等特性。空间大数据没有改变GIS的基本特征,但是对传统GIS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架构层面,大数据体量大、速度快、模态多等特性带来的挑战终将引起GIS数据存储与管理的质变,GIS大数据相对于普通大数据空间维度,需要创新数据挖掘的策略和方法。 时空大数据给GIS带来了挑战,而云计算则给GIS带来了新发展契机。首先,在空间数据存储方面,云计算的高可靠、高吞吐和可伸缩的新型地理数据存储技术可为GIS提供可靠、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6];其次,在地理数据计算方面,云计算基于虚拟集群的可伸缩数据处理 技术,可满足海量地理数据高性能计算;最后,在地理信息服务方面,云计算具有松耦合,数

如何用SPSS探测及检验异常值

异常值SS探测及检验如何用SP 一、采用数据探索过程探测异常值–>“Analyze”–>“Descriptive 菜单程序为: 主现SPSS菜单实中选>–>“Statistics”按钮–Statistics”–>“Explore……”选项个最小值作为异常5“Outliers”复选框。输出结果中将列出5个最大值和的嫌疑值。)探测异常值二、采用箱线图(boxplot箱线图比较直观、形象,易于理解,因此它在统计分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利用上述的数据探测过程,在“Explore”对话框中单击“Plots”,出1. 通过“Boxplots”方框可以确定箱线图的生成方式。现如图2所示的对话框,“Factor levels together”复选框表示将要为每个因变量创建一个箱线图,“Dependent together”复选框表示将为每个分组变量水平创建箱线图,“None”复选框表示不创建箱线图。一种给出了两种箱线图,SPSS2. 直接利用SPSS中的画图功能实现箱线图,点:是基本箱线图,另一种是交互式箱线图。基本箱线图的SPSS菜单实现为击主菜单中的“Graphs”选项,在弹出的一级菜单中选择“Boxplot……”点击主菜单中的“Graphs”选项,SPSS菜单实现为:选项。交互式箱形图的在弹出的一级菜单中点击“Interactive”选项,在弹出的二级菜单中选择公司雇员分工种的开始工资为例构造基“Boxplot……”选项。下面仍以A。箱线图中的“○”表示可疑的异常值,此处异常值的确3)(本箱线图如图百分位点上25百分位点和75变量值超过第:,即定采用的是“五数概括法”

百分位点上变75百分位点和25变量值之差的倍(箱体上方)或变量值小于第的点对应的值。箱体下方)量值之差的倍( 。:???如何设置。。后的新功能 Data –> Validation三、SPSS 14 法):±3δ以外的数据为高度异常值,应予剔除。四、Z分标准化法(3δ五、数据异常值的检验能使异常值的检中没有提供直接检验异常数据的工具,但是使用SPSSSPSS等过程,可以对指定变Frequencies中的验工作变得非常方便。通过SPSS量的数据同时得到均值、方差等统计量,代入上述的公式,结合查表,很快更显方便,因为剔除前SPSS就能得出检验结果。在多个异常数据下,使用一个异常数据后,需要对剩余的数据重新计算均值和方差,如果数据很多,只需要重新,而通过SPSS用手工计算将是很烦琐的事情,而且准确度不高。过程的操作就可以了。选择数据以后,重复一次Frequencies 并比较后才能增分别对含异常值和删去异常值两种情况下的数据进 行分析,加可信度,避免误删。 SPSS中异常值的剔除六、Data发现异常值后,把大于等于最小异常值或小于等于最大异常值的值用子菜单里的条件设置按钮,就可以自动剔除异常Cases Select主菜单里的值。承接心得1,数据预处理第二点异常值的处理。我大概学了两门统计软件SPSS和Stata,SPSS用的时间久些,熟悉一下,Stata 最近才学,不是太熟。关于这点我结合着来说。关于异常值的处理可分为两点,一是怎么判定一个值是异常值,二是怎么去处理。判定异常值的方法我个人认为常用的有两点: 是描述性统计分析,看均值、标准差和最大最小值。一般情况下,若

学习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先进经验的考察报告(1)

学习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先进经验的考察 报告(1) 同志们: 这次学习考察活动是根据省委、威海市委的要求进行的,是落实我们年前的经济工作会议、年后的总结表彰会议精神的具体措施,也是推动“和谐机关建设年”、“企业发展提升年”活动深入开展、进行一个月思想解放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目的是对照先进找差距,解放思想谋发展,通过学观念、学方法,更好地落实全年目标思路。 三天来,我们先后参观考察了江苏省的昆山市、常熟市、江阴市,浙江省的海宁市、海盐县和上海市的闵行区,重点学习了引进外资、临港经济、园区建设、现代服务业、核电事业和城市建设等经验做法。近几年我们多次学江浙沪,每一次都有新的震撼、新的收获、新的体会,从刚才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家感想很多、很受教育、很受启发,应该说初步达到了预期目的。下面,我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通过考察看特点,进一步学习先进地区的新经验去年4月份,我们在省内参观考察总结出“大、高、快、活、新”五个特点,这次江浙沪三日行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字——“大”,主要体现为七个“大”: 发展速度快、总量大。

在宏观环境有利时,这些地区能够抢抓机遇,快速发展,在当前宏观调控的新形势下,他们仍然坚持率先发展不动摇,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昆山市财政总收入由88年的1亿元到98年的10亿元用了10年时间,由98年的10亿元到20XX年的100亿元用了7年时间,从20XX年的100亿元到20XX年突破200亿元仅用了两年时间,去年达到亿元,在江苏省县级市实现三连冠。常熟市去年亿元,财政总收入128亿元,分别是我们的倍和倍;江阴市去年GDP达到1190亿元,财政总收入190亿元,改革开放以来他们在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以全国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近全国二百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三百分之一的财政收入。海盐县在建核电站的20年间,GDP增长了约200倍,去年核电产值约占GDP的1/3左右,核电税收收入分别占国税、地税总收入的3/5和1/4。 产业结构优、后劲大。 6市非常注重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后劲越来越强。昆山市重点提升IT、精密机械两大产业,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全市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全球总量的近三分之一,去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34%,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33%。江阴市抓住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机遇,大力实施沿江开发战略,建设临港新城,发展临港经济,去年金属材料、港口物流、景澄物流3家物流公司销售

基于时空数据挖掘的案事件时空分析研究开题报告

如文档对您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谢谢! 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选题依据(包括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等) 1. 选题依据 1.1研究背景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适应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潮流,我国先后启动了面向政府办公业务的十二个重点信息应用系统工程,简称“十二金工程”[1]。公安信息化工程(即“金盾工程”)就是其中重要的业务系统之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基本实现了以全国犯罪信息中心(CCIC)为核心,以各项公安业务应用为基础的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为各项公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与此同时,公安信息系统中也积累了海量的业务信息,其中案事件信息达数百万条,且以每年100至120万条的速度递增[2]。 然而,面对日益庞大的案事件信息和日趋复杂的犯罪形势,以传统的查询、统计等方法和技术很难发现其中隐藏的关联、规律和发展趋势,数据丰富而知识贫乏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打击预防犯罪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大数据成为新的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领域,基于案事件全量大数据的获取、组织、管理和利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机遇,提出了挑战。因此,利用案事件大数据,分析、挖掘犯罪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获得其隐含的知识和洞察力,为制定犯罪控制策略、识别犯罪模式、优化警力部署和警区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增强公安部门打击预防犯罪的能力,提高警务决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 案事件的发生与所处的社会、经济、人口和环境之间构成一个复杂系统[3-4]。犯罪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受社会环境、经济、人口、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所以可以认为案事件在微观上的技术、手段和宏观上的时空分布规律的变化存在着所处社会环境的表征。以边沁(Jeremy Bentham)为代表的古典犯罪学派和犯罪学之父龙勃罗梭(Cesare Lombroso)开创的实证学派都对犯罪成因做了相关研究。菲利(Enrico Ferri)还系统提出了犯罪原因三元论: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5],李斯特(Frantz von Liszt)认为自然因素只是社会因素的一种,主张二元论,即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6]。这些理论只能定性地说明和解释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包括现代犯罪成因研究采用多元回归等统计方法建立的各种犯罪学模型也只能在一定意义上验证已有理论,定量解释和预测较大时间、空间跨度下犯罪行为的变化趋势[7],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对于小范围、中短期警务决策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以往对案事件的分布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犯罪空间集聚情况的识别与探测,对时间信息没有充分利用和深度挖掘[8-9],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案事件从大时间尺度到小时间尺度都表现出一些季节性、周期性甚至是昼夜更替的时间分布特征,犯罪时空分布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受到关注[10]。时空数据挖掘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正致力于开发和应用新兴的计算技术来分析海量、高维的时空数据,揭示时空数据中的有价

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产业现状分析

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产业现状分析华东地区集成电路产业现状分析 一、区域产业概况 (一)产业概况 华东地区的集成电路产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区域,长三角区域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实力最强、规模最为聚集的区域之一。 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以及中西部区域,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产业规模占到全国的95%以上,而长三角区域以其独特的地理位臵,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扶持,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较合理的集成电路产业结构,丰富的产业人才等优势,吸引国内外的投资,保持其高速发展的势头。新建成以及正在建设的各个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将吸引大量的国际国内投资,发展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一整套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以及完整的集成电路周边服务产业和配套设施,如物流等,成为这一区域主要的发展目标。 2007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地区分布 “长三角”在全国7个国家IC设计业产业化基地中占3个,即上海、无锡、杭州;在全国国家级IC设计人才培训基地中,区内也占5个,即上海交大、复旦、东南、浙大、同济。 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出台了包括土地、跟进投资、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上海设立金桥、张江、外高桥等高科技园区。江苏省的苏州工业园区2007年集成电路产值达到223亿元,无锡主要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南京的江宁开发区的江宁微电子产业园也动工建设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园。浙江省宁波保税区成为第五个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杭州高新区成为第七个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集中扶持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使

得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地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二)2008年国内集成电路十大企业中区域内企业 2008年十大设计企业 2008年十大集成电路与分立器件制造企业2008年十大封装测试企业二、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分析 (一)产业概述 江苏省半导体产业群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位居长三角腹地,气候温暖、地理环境优越,人财物资源丰富,是发展半导体产业最佳地域。江苏半导体是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祥地之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无锡集中投资“六〃五”、“七〃五”和“九О八”工程,实现了我国集成电路大生产,积累了IC晶圆制造的经验,培养了大批IC骨干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通过近二十年的追求与发展,江苏半导体产业得到飞速发展,现拥有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无锡新区,常州新区、南京江宁开发区等国家和省级信息化产业基地。拥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中电科技第55所、58所等院所及和舰科技、无锡海力士、无锡华润、华润华晶、华润矽科、华润上华半导体、华润安盛、江苏长电、南通富士通、常州柏玛、扬州晶来及苏州的三星、瑞萨、英飞凌、东芝、飞利浦、AMD、飞速、瑞红、贺利氏(常熟)、无锡东芝半导体、英飞凌、万立电子、无锡红光、KEC、江苏东光等众多著名大公司,成为我国半导体产业的最骨干企业和产业基地,带动了产业的蓬勃发展 2007年江苏省IC产业已占到全国IC产业销售收入的44.2%,稳居全国IC产业之首。其中IC封测业已超过一半,达到58.1%,IC晶圆业也超全国1/3有余。 1. 制造业技术水平高

基于时空相似度的无线传感网异常检测方法与相关技术

图片简介: 本技术涉及一种基于时空相似度的无线传感网异常检测方法,包括:根据特征集抽取算法获取代表性特征属性集;将所述代表性特征属性集映射到二维可视空间并获取可视化数据;根据时间相似度对所述可视化数据进行时间相似度计算,获取时间相似度数据模型;对所述数据模型进行空间相似度计算以完成基于时空相似度的无线传感网异常检测。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实现了传感器网络中的异常检测,对于异常检测中的特征提取从而进行检测的方法,对于判断异常特征属性之间的联系进而得出有效的、准确率高的异常检测结果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案,具有处理负责密集节点的异常检测能力,使得传感器网络在更加复杂的场景下更精确地工作。 技术要求 1.一种基于时空相似度的无线传感网异常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特征集抽取算法获取代表性特征属性集; 将所述代表性特征属性集映射到二维可视空间并获取可视化数据; 根据时间相似度对所述可视化数据进行时间相似度计算,获取时间相似度数据模型; 对所述数据模型进行空间相似度计算以完成基于时空相似度的无线传感网异常检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特征集抽取算法获取代表性特征属性集,包括: 收集特征属性; 计算所述特征属性中各对特征属性的相关系数; 根据所述相关系数将所述特征属性进行排序; 根据排序后的特征属性选取所述代表性特征属性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代表性特征属性集映射到二维可视空间并获取可视化数据,包括: 建立二维可视化坐标系; 计算所述代表性特征属性集在所述二维可视化坐标系中的坐标,以将所述代表性特征属性集映射到所述二维可视化坐标系; 在所述二维可视化坐标系中,选择所述代表性特征属性集集中度在第一阈值范围内对应的数据作为所述可视化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维可视坐标系为二维空间中的笛卡尔坐标系,所述笛卡尔坐标系包括以所述笛卡尔坐标系原点为圆心的单位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位圆上包括多个均匀分布的锚点,用于标识所述代表性特征属性集的维度数。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所述代表性特征属性集在所述二维可视化坐标系中的坐标,包括:

时间序列分析法原理及步骤

时间序列分析法原理及步骤 ----目标变量随决策变量随时间序列变化系统 一、认识时间序列变动特征 认识时间序列所具有的变动特征, 以便在系统预测时选择采用不同的方法 1》随机性:均匀分布、无规则分布,可能符合某统计分布(用因变量的散点图和直方图及其包含的正态分布检验随机性, 大多服从正态分布 2》平稳性:样本序列的自相关函数在某一固定水平线附近摆动, 即方差和数学期望稳定为常数 识别序列特征可利用函数 ACF :其中是的 k 阶自 协方差,且 平稳过程的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都会以某种方式衰减趋于 0, 前者测度当前序列与先前序列之间简单和常规的相关程度, 后者是在控制其它先前序列的影响后,测度当前序列与某一先前序列之间的相关程度。实际上, 预测模型大都难以满足这些条件, 现实的经济、金融、商业等序列都是非稳定的,但通过数据处理可以变换为平稳的。 二、选择模型形式和参数检验 1》自回归 AR(p模型

模型意义仅通过时间序列变量的自身历史观测值来反映有关因素对预测目标的影响和作用,不受模型变量互相独立的假设条件约束,所构成的模型可以消除普通回归预测方法中由于自变量选择、多重共线性的比你更造成的困难用 PACF 函数判别 (从 p 阶开始的所有偏自相关系数均为 0 2》移动平均 MA(q模型 识别条件

平稳时间序列的偏相关系数和自相关系数均不截尾,但较快收敛到 0, 则该时间序列可能是 ARMA(p,q模型。实际问题中,多数要用此模型。因此建模解模的主要工作时求解 p,q 和φ、θ的值,检验和的值。 模型阶数 实际应用中 p,q 一般不超过 2. 3》自回归综合移动平均 ARIMA(p,d,q模型 模型含义 模型形式类似 ARMA(p,q模型, 但数据必须经过特殊处理。特别当线性时间序列非平稳时,不能直接利用 ARMA(p,q模型,但可以利用有限阶差分使非平稳时间序列平稳化,实际应用中 d (差分次数一般不超过 2. 模型识别 平稳时间序列的偏相关系数和自相关系数均不截尾,且缓慢衰减收敛,则该时间序列可能是 ARIMA(p,d,q模型。若时间序列存在周期性波动, 则可按时间周期进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简析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是关系着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研究课题。文章首先简述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历程。其次,分析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从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制度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四个方面试图解决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区域内产业结构同质化、生产要素流动性较弱、城市发展缺乏精准定位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1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末,市场化体制不断完善,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高潮,区域经济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器。区域经济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一体化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缩影,笔者认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历程可归为三次发展浪潮。 1.1 第一次发展浪潮 上海经济区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成立。最初,上海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与浙江的杭州、绍兴和宁波等十个城市包含其中。经过试验性的改革,上海经济区最终覆盖了江苏和浙江全省以及上海市。随后,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分别在1984年、1985年、1987年加入上海经济区。这一时期,由于地方竞争激烈加之上海经济区的范围逐渐扩大,没有区域性协调机构的统筹,上海经济区的发展并不成功,八十年代上海经济区的每年的年增长率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1.2 第二次发展浪潮 20世纪九十年代,中央在撤销“上海经济区”并提出了“开放浦东”的发展战略,从此浦东新区成为上海以及整个长三角经济圈的新高地。但从总体上来讲,长江三角洲的一体化发展在九十年代有了质的跨越,在第一次发展浪潮中,苏浙区域合作的形式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与浙北的乡镇企业之间的进行挂钩,进行横向的配套合作,在合作范围上主要是工业加工上进行对接。而在第二次发展浪潮中苏浙沪区域合作模式转变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利用浦东的优惠政策以及上海的国际影响力大力吸引外资以及技术引进,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断被挖掘。 1.3 第三次浪潮 21世纪,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已经突破了“长三角”的地域概念,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圈。其原因有二:第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得中国的经济与国际接轨,在经济全球化的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发展平台,外商把大上海区域视为投资的首选区域;第二,随着市场化趋势逐渐明朗,在南通、杭州等与上海联系紧密的地区的民营企业开始大规模地进军上海,此外,上海也积极进行与省外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对接。 2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2.1 区域内产业结构同质化,缺乏有效分工与整合 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趋同问题成为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绊脚石。一方面,由于缺乏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区域合作制度化水平较低以及各区域的信息不对称长期无法解决,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原材料和资源匮乏,主要依赖进口和远距离运输,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各地区产业不能进行有效的细化和分工,不能在区域内进行有效的优势互补和差异化竞争。 2.2 区域内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性较弱 长江三角洲地区内各个行政区政府比拼业绩使得区域内的恶性竞争和经济壁垒加强,加之缺少高层决策部门的统一调度,造成大量经济资源浪费。区域内的资本、信息、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存在分割和封锁,使得区域内的生产要素无法自由流动。

我国犯罪时空分析方法综述

我国犯罪时空分析方法综述 摘要:在研究、分析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关联分析、趋势分析、热点分析以及异常分析4个方面提出我国犯罪时空分析方法的分类体系框架,并综述每种类型不同时空分析方法的应用特点,以期能够为公安部门进行犯罪预防和警力部署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时空分析;犯罪;犯罪分析 对犯罪现状的分析和犯罪趋势的预测可以促进公安部门加大执法力度,抑制犯罪率的增长,对维护社会稳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1]。通过犯罪分析,可以系统地识别、分析犯罪的模式和趋势,提高警力部署的效力、制定犯罪预防策略和辅助案件侦破[2]。通过时空的角度来进行犯罪分析则更有利于直观地反映犯罪现象的分布特点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3]。19世纪早期,地图制图与空间信息就开始在犯罪分析领域得到应用,最早始于法国[4]。1833年,法国统计学家格雷通过犯罪统计得出结论:犯罪现象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是不均衡的,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5]。1900年,纽约市警察局率先使用地图来进行犯罪分析。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开始将GIS技术应用于犯罪分析领域[5-6]。进入90年代后,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GIS的成本降到了合理的价格,极大地促进了GIS在犯罪分析方面的应用[5]。目前在美国,人数超过100人的警察局中约有70%,人数不到100人的警察局也有40%建立了犯罪分析系统[5]。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开展相关研究:如金光[7]等人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案件类型单维关联分析、不同案件的序列分析以及案件分类;丁世洁[8]运用数理统计的回归分析法等手段,预测刑事案件的发案规律并有效识别案件模式;颜峻[9-10]等人提出一种将动态优化窗宽算法与DENCLUDE算法相结合的优化聚类算法应用于入室盗窃犯罪热点分析;陆娟等人提出一种适用于不同尺度空间聚类的犯罪热点探测方法,主要用于探测犯罪高发地区。本文在研究、分析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犯罪时空分析方法分成关联分析、趋势分析、热点分析和异常分析等四种类型,并对其进行综述。其分类体系框架。 1 犯罪时空关联分析 地理学第一定律指出,任何事物都与其周围事物存在联系,与其越相近的事物联系越紧密。因此,大多数学者在进行犯罪时空分析时充分利用了这个规律,寻找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这里所指的关联要素主要包括犯罪类型、犯罪地点、犯罪时间(包括季节、日期、时段等)、犯罪客体以及犯罪密度[11-12]。 通常情况下,针对不同的案事件数据,其关联分析方法也有所不同,一般使用的方法有相关分析法、灰色关联法、数据碰撞法、串案轨迹分析法等[13],其特点如表1所示。 2 犯罪时空趋势分析 趋势分析用来收集信息,并试图在信息中发现模式或趋势。它不仅可以用来评估过去不确定的事,还可以用于预测未来的事件。犯罪趋势预测分析可分为犯罪时间趋势预测和犯罪空间趋势预测[17-18]。 (1)犯罪时间趋势预测法主要是根据过去的犯罪变化规律来预测未来的犯罪趋势,它假设犯罪的发展变化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因此,是一种在较为理想的假设下的预测方法,常用于短期的犯罪预测,不适合用于长期的趋势分析。它的主要分析方法有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和加权平均法等,其特点如表2所示。 (2)犯罪空间趋势预测法主要是根据过去犯罪地点的犯罪密度规律来预测未来的犯罪发

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情况和产业布局

一、长三角招商地图 研究方法:基于产业转移是目前我国产业的主要趋势,我们将研究长三角五大一、二线城市即: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哪些产业面临转移出去,这些产业都分布在该城市哪些区域(园区),作为这个城市产业地产商未来做异地产业地产项目的招商客户地图。 同时我们结合了工信部发布的《2017年长江经济带五大产业集群及产业转移指南》,指南指出长江经济带将重点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构建“一轴一带、五圈五群”产业发展格局。指南里列出了各地区承接五大产业集群转移的主要载体及优先承接方向。 1.上海产业地产招商地图 据上海统计局发布的上海产业转移情况介绍,上海外移产业逐渐呈现分化趋势,并对应两种截然不同的转移方式。从转移类型上看,上海对外转移项目逐渐分化出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集中在具备空间布局能力、自主创新实力、价值链延伸要求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行业或企业,以汽车、精品钢材等行业为

代表; 而另一类则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环境损耗型产业,以电子信息制造业、纺织业、小钢铁、小化工、铅蓄电池等行业为代表。上海对外产业转移的行业有:电子信息、汽车和钢铁,以及政府推动“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产业项目淘汰或转移:金属加工制品和四大工艺、传统机械、纺织印染和服装、化工和危化。

上海产业地产招商地图▼ 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搜集整理

2.南京的产业地产招商地图 近年来,南京陆续出台了“江南绕城公路以内工业生产企业全部退出”“四大片区区域工业项目限批”“化工类项目投资不低于2亿元且全部进入南京化工园”等严格的项目准入政策,并重点推进了高世代液晶面板、中新科技岛等产业转型项目,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摘要: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增长最有活力、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也是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一极。“十一五”期间长三角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特点:区域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深化;区域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区域内的分工更加完善合理;苏浙两地的经济增长速度仍快于上海,上海在长三角的经济比重会进一步弱化;世博会对长三角的经济产生明显的拉动效应等。 关键词:“十一五”时期;长三角;区域经济;趋势 一、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长三角及其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长三角 1.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全球化作为生产社会化和分工高度发达的产物,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并最终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长三角地区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资源、较为雄厚的综合科技实力、较好的投资环境,成为近年来中国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战略区域。根据这一总体趋势,未来长三角将继续接受国际产业转移,并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指按照自然地域经济内在联系、商品流向、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形成的经济联合体。全球化是必然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接轨全球化的必由之路。从自身发展需求看,以构筑现代化大城市群实现经济一体化,是长三角区域各方的客观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上海构筑国际大都市的必由之路,是江浙融入全球化的不二选择。 (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对我国的战略意义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对我国的战略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这一区域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定会对国内其它地区产生示范作用,对国家现代化建设产生积极影响;第二,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过

全市“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学习考察报告会”发言稿

全市“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学习考察报告会”发言稿:制订“xx方案” 加快xx发展 这次考察学习,切实开阔了眼界、收获了经验,同时也激发了责任担当,在“走进新时代,建设大运城”的新征程上,进一步做好了崭新的思想准备、能力准备和作风准备。这次考察学习,让我们从发达地区的实践中找到了示范、加深了理解。我们要坚定不移实施“三个发展计划”,加快向实体经济“龙腾虎跃、群星灿烂”的良好局面迈进。 具体来说,xx县要立足峨嵋岭经济带和黄河经济带的建设实际,吸收长三角地区先进经验,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安排,从3个方面研究制订“xx方案”,加快xx发展。 一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打造峨嵋岭经济带上的“农村样板”。我们要突出“四治六化一创”工作、全域旅游5A核心景区建设、脱贫攻坚工作“三个抓手”,修订完善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打造一批美丽乡村样板。 二是突出抓好现代果业发展,打造峨嵋岭经济带上的“农业典型”。我们要修订完善《xx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方案》,扎实落实农业“八大提档升级行动”,集中建设总面积1.2万亩的3个水果主题公园和10个精品水果示范园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要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推进“三大体系”建设,力争“十三五”末,全县出口农产品基地达到30万亩,农产品出口企业达到15家,出口量达到10万吨。树立一批现代农业典型。 三是做好创新驱动工作,促进xx在峨嵋岭经济带和黄河经济带

率先振兴崛起。着眼“三大收入”提高和“三个发展计划”落实,以行政管理创新和企业创新为重点,制定出台我县《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工作方案》,通过创新驱动推进高质量发展。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对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再学习、再思考、再谋划,组织党员干部不等不靠务实干、大公无私踏实干、争分夺秒扎实干,努力推动xx在峨嵋岭经济带和黄河经济带上“农业有样板、农村有典型、农民能增收”,加快“把xx名县变成发展的强县”,为“走进新时代,建设大运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及影响因素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及影响因素 .509><>1晦哥哥.:.《财经科学>>20<>10/<>12总273期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及影响因素闰海洲[内容摘要]本文根据三次产业结构比重,构造了长三角江浙沪三地的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对三地产业结构高级化变动进行了分析,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存在区域差异和趋势趋同特征,继而使用四;一2∞8年面板数据对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采发现:科技创新和政府规模对于产业结构高级化有正向作用,进出口贸易对于产业结构升级产生负向作用,FDI和社会投资作用则不太明显。其政策含义在于,在长三角产业结构升级化进程中,更应该注重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来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转型。[关键词]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长三角地区被认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2;∞8年长三角地区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1.699岛,这一比例比<>1995年增长了3.25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36.<>139毛,比<>1995年增长了<>1.ω倍。而且伴随着改革开放,长三角成为中国吸引外资较多的区域,人口流动速度不断加快,出口贸易迅速增长,科技水平逐步提升,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明显,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新的引擎,2∞8年底,长三角地区人均GDP为4.6万元,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左右,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2.3<>19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研究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变动趋势以及影响因素,不仅对于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布局有重要的案例意义,而且对于政策调整和政府决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IJ一、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度量为了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进行定量分析,我们采用产业结构层次系数来对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进行度量。根据靖学青的方法[2J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定义为,假设某地区经济划作者简介:闰海洲(<>1978一),男,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2α)02<>1),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课后反思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汇报课课后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七章《南方地区》一个典型地区,本课主要是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优越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包括长江三角洲是江河湖海汇集之地以及长江对长江三角洲的影响。本课的内容还是非常容易理解的,整堂课我主要运用学生学为主,老师教为辅的方式,更多的是给学生增长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 二.课堂亮点 1.运用神话故事《白蛇传》导入课堂,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兴趣。 2.整堂课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过程中以学生学为主老师辅助式 教学,学生对知识能够很好的掌握。 3.运用了比较法教学,对课本的重点知识点进行了深度挖掘。 4.对课本内容联系实际进行拓展,引导学生活学活用。 5.通过整堂课学习,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了学生 对祖国大好河山河对母亲河“汉江”的热爱之情。 三.存在问题 1.略有紧张情绪以致语音表述不是非常准确,略带重复性语音。 2.整堂课地理地图册使用过少,地理注重“文图不分家”,需要 让学生多看地图册,熟悉运用地图册。 3.说课环节太过简练,没有突出整堂课重点。 4.应多挖掘教材,注意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转化成能力考点。 5.由于时间上没有精准把握,以致最后没有进行巩固练习。

四.今后的工作设想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这一课通过课前长时间的准备,以及对教材深度的挖掘,整堂课完整的进行下来,并且使教材重点得到了突出,难点得到了突破。但课堂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就此问题我对我今后工作进行了以下规划: 1.课前进行认真细致的备课,了解学生的学情,深度挖掘教材从 而设计出优质的教学流程和合适学生的授课方式,做到科学备 课,有效备课。 2.课堂的45分钟十分重要,课前要提前进班和学生互动对新课 的教授做好准备工作,整堂课贯穿流畅,懂得随机应变,注重 师生互动,并且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广泛阅读地理方面各类书籍,使自身的专业知识容量得以扩充。 同时也要不断补充其他方面理论知识,丰富自己,做到多听, 多看,多写。 4.虚心接受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以及同事们的指导和帮助,多听老 教师以及优秀同事的课,取其精华,从而不断改进业务水平。 5.平时注重和学生的互动,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和教学目 标的完成。 6.每节课后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长三角地区经济现状及投资现状分析

长三角地区经济现状及投资现状分析 一、整体经济情况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长三角地区产业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表示,2011-2015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出现速度减缓的现象(安徽省除外),长期高速发展导致的各种矛盾开始显现。这其中,产业结构升级缓慢,路径依赖投资驱动,城市功能提升滞后;土地要素和资本等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小。 按照国际经验,作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0000美元的地区,服务经济应成为地区发展的主导业态。但实际上,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偏低,经济发展过于倚重制造业;2000年以来长三角居民消费占GDP比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对经济增长贡献偏小,当前固定资产投资仍是拉动长三角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高投资和出口导向模式不可持续。 长三角区域不仅是我国传统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地区,如钢铁、石化、重工、汽车、造船等,也是未来我国新兴产业培育成长和做大做强的重要区域,如航天航空产业、大飞机产业、城市快速交通运输产业、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机器人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快速成长。在发展转型方面,长三角区域也走在了全国前列。如长三角区域前期发展的典型样板苏州地区,从原来主要依靠引入外资实现快速增长已明显转向以集聚人才、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为主,明确提出了“从依靠外资转向依靠创新、从依靠工业转向依靠服务业”的转型路径,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同时,长三角区域又是我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极,无论是消费者服务业还是生产者服务业,如金融产业、贸易服务、物流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以及电子商务等,都在长三角区域迅速地集聚发展,其产业基础和产业影响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二、长三角地区投资现状 2015年,长三角平均GDP为5597亿元,增速为%,经济规模仍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且保持旺盛的增长活力;东北地区人口流出严重,需求明显不足,房地产市场库存量大,经济增长乏力,GDP增速进一步明显回落至%,经济规模被中部和西南地区赶超,仅高于西北地区。 2015年长三角房地产投资规模仍领先全国;珠三角投资增速在各区域中最高;环渤海和中部地区投资规模增长相对较快;东北和西北地区多数城市存在过度开发、人口外流等问题,房地产需求不足,库存去化压力大,201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均为负增长。 中投顾问《2016-2020年长三角地区产业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在全国排名前50城中,长三角占据14个席位,领先于其他区域。上海凭借经济良好的势头,以及房地产市场热度高涨,本次投资吸引力仍居全国第一。南京、苏州、杭州在持续宽松的政策以及一线城市楼市火热带动下,房地产市场明显回暖,投资吸引力排名均上升,分列全国第5、6、7名。 图表长三角区域投资吸引力全国领先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