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讲义课件

【课程概述】

1、名称:自然资源学

2、课时:24学时,1.5学分,4-15周,

3、考试:闭卷,平时+期末=总成绩

4、教材:蔡运龙编著《自然资源学原理》科学出版社

5、参考书:

《自然资源学导论》,包浩生等编著;

《自然资源学原理》,彭斌朱海燕著

《自然资源学基本原理》,张丽萍编著

绪论自然资源学范式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一、自然资源的前科学时期

【解释0-1 前科学】:

还没有正式形成一门科学,没有形成统一的科学框架,

马克思:一门科学只有在成功运用了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

1、史前时期的人与自然资源

【讲解】

谈到自然资源学的形成,必须从人类的诞生讲起。

猿——直立行走的猿——最接近人的猿(人猿)——最接近猿的人(猿人)——现代人类

最早的人类起源于非洲的一个原始部落,距今大约200多万年,后经多次的迁徙、繁衍,逐渐扩展到了欧洲、亚洲、美洲…………,但是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目前还在争论之中,之所以说在非洲是因为发现了大量的保存完整的古人类化石,并形成了较完整的演化体系,但光

凭这些,是否足以证明人类起源于非洲,尚需要历史的证明。我们国家发现的元谋人也好,北京人也好,年代没有非洲发现的古人化石久远,且化石不完整,有的只有牙齿,数量也不多,因此证据少。

我们国家的发现的远古人类有云南的元谋人,周口店的北京人…………

人类的起源在地球的演化史的过程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为什么?自然界在40多亿年的时间里都是“自发”的进行演变,从太古代到中生代到新生代,从寒武纪到侏罗纪到白垩纪晚期的恐龙大灭绝再到第四季;但人类才出现以后,几乎所有的自然过程都会打上人类的烙印,自然界收到了有“自主”行为的人类的干预和控制,人类不断认识和改造自然,满足自身需要。

1)时间段:狩猎社会-原始农业社会,人类诞生-公元前8000年

2)特点:

(1)人口数量少

(2)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口数量少,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只能生产很简单的工具,举例火、石器工具

(3)没有历史记载:进行考古发掘发现证据

【举例0-1 火的发明】摘自维基百科“火”词条

原始人类对火的使用

主条目:早期人类对火的使用

控制火提供热光是人类早期伟大的成就之一。早期的人类从自然界产生的火源中保留火种。后来学会使用钻木取火或者敲击燧石的方式来主动获得火。

学会用火使人类能够移民到气候较冷的地区殖民。火被用于烹饪较易消化的熟食、驱赶野兽、热处理材料、等等。考古学研究显示人类在一百万年前就

能有控制地用火。近东人类于79万年前就能自己生火[1]。但使用火的技能约到四十万年前才普及。

【举例0-2 石器时代: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百度百科

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为主的时代,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

前,

中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也有用磨制石器的时代叫中石器时代。

会使用天然火烤熟猎物,在大约二万年前

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为主的时代叫做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

代的猿人已经会使用陷阱捕捉猎物,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

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2、自然资源的零星记载和描述

1)时间段:农业社会-工业革命前,公元前8000年-17世纪中叶

2)特点:

(1)人口数量逐渐增加:约500万(公元前8000年)-5亿(第

一次人口调查记录的1650年)

(2)产生农业文明,但对自然界仍没有形成压力:利用植物的

种子进行播种,驯养野生动物为人类所用:鸡鸭鹅狗猪马牛羊

(3)许多国家有自然资源的历史记载

3)中国自然资源的历史记载

(1)《管子》: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刘向编辑整理,记录中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

的言行事迹

【举例0-3 《管子》、《管子·地员篇》】-摘自互动百科

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言行事迹。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刘向编定《管子》时共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管子》24卷,76篇﹐分为8类﹕《经言》9篇﹐《外言》8篇﹐《内言》7篇﹐《短语》17篇﹐《区言》5篇﹐《杂篇》10篇﹐《管子解》4篇﹐《管子轻重》16篇。书中《韩非子》﹑贾谊《新书》和《史记》所引《牧民》﹑《山高》﹑《乘马》诸篇﹐学术界认为是管仲遗说。《立政》﹑《幼宫》﹑《枢言》﹑《大匡》﹑《中匡》﹑《小匡》﹑《水地》等篇﹐学术界认为是记述管仲言行的著述。《心术》上下﹑《白心》﹑《内业》等篇另成体系﹐当是管仲学派﹑齐法家对管仲思想的发挥和发展﹐学术界也有人认为是宋钘﹑尹文的遗著。

《管子·地员篇》:《管子》的第58篇,中国最早的土地分类专篇,《地员》篇2222字,主要论述中国土地分类,涉及土壤地理和植物地理。它先按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把土地分为 5类:渎田(平原)、墳延(蔓坡地)、丘陵、山林和川泽。《地员》篇的最后一部分为土地评价,根据各种土壤的生产能力划分等级,先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包括6种不同的土壤。共分为18个大类,是土地分类的另一种方向。

(2)《禹贡》:战国时期,作者不详

【举例0-4 《禹贡》九州】—百度百科

《禹贡》是儒家经典《尚书》(一作《书经》,简称《书》)中的一篇。是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贡》名篇。《禹贡》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区划。《禹贡》全书1193字,以自然地理实体(山脉、河流等)为标志

,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即“九州”),并对每区(州)的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作了简要的描述。

九州:“九州”是中国的别称之一。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3)《周礼》:西周,周公旦所著

【举例0-5 《周礼》】——百度百科

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4)《山海经》先秦古籍,作者不详,现今发现最早关于矿物资源的古籍

【举例0-6 《山海经》】——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矿物、物产、神话、巫术、宗教、植物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不详。

(5)《淮南子》:西汉,刘安著

【举例0-7 《淮南子》】——百度百科

《淮南子》内篇二十一卷:

卷十六说山训

卷十七说林训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

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6)《本草纲目》:明朝(1590年出版),李时珍

《本草纲目》,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

(7)《齐民要术》:北魏(公元6世纪),贾思勰

【举例0-9 《齐民要术》】——百度百科

《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主要内容:

耕作技术

作物栽培种植

蔬菜瓜果、果树林木的栽培

动物养殖

农产品贮藏、加工及酿造

(8)《史记·河渠书·食货志》:西汉,司马迁著,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

【举例0-11 《史记·河渠书》】——百度百科、互动百科

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为《史记》中的一个专篇,记述了秦朝水利的特点及修建过程等,《史记·河渠书》的诞生,为水利史学科建立了第一块奠基石。历代相

承的“水利”概念,溯源于此。此书历来随《史记》流传。为研究中国水利史和黄河水利史的人所重视。

(9)《汉书·地理志》:东汉(54-92年),班固,中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地理著作

【举例0-11 《汉书·地理志》】——百度百科、互动百科

中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地理著作。由东汉学者班固撰写,成书于公元54~92年间,为《汉书》十志之一。是中国最早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开创了疆域地理志和沿革地理的体例,是中国地理学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

(10)《水经注》:北魏(公元6世纪),郦道元

《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自明清以后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郦学”。

(11)《徐霞客游记》:明朝末年,徐霞客

【举例0-13 《徐霞客游记》】——百度百科、维基百科、互动百科《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徐霞客自22岁(1607年)新婚那年开始旅游,直到去世前一年(1640年),足迹遍布中国16个省。

1607年,开始旅游,母亲为他製远遊冠,游历太湖泛舟,登东西洞庭山,游记缺失;

1609年,“历齐、鲁、燕、冀间,上泰岱,拜孔林,谒孟庙三迁故里,峄山吊枯桐”,游记缺失;

1613年,入浙,从曹娥江独走宁波,渡海遊落迦山,游记缺失。从3月30日开始是游记第一卷,

遊天台山,遊雁荡山。

1614年冬,遊金陵(南京),游记缺失;

1616年,遊白岳、黄山、武夷山、九曲溪、杭州西湖;

1617年,第一位妻子病逝,没有旅游;

1618年,再遊黄山,庐山;过波阳湖;年底续娶第二位妻子;

1619年,妻子生子,没有旅游;

1620年,遊浙江仙遊九鲤湖,试钱塘江潮;

1621年- 1622年,母病危,没有旅游;

1623年,遊嵩山、华山、太和山(武当山),开始游记第二卷;

1624年,陪母亲遊荆溪、勾曲(在浙江),没有游记;

1625年- 1627年,母亲去世,守孝,没有旅游;

1628年,遊福建;

1629年,遊北京、天津蓟县盘山,游记缺失;

1630年,再遊福建;

1631年,没有旅游;

1632年,遊天台山、雁荡山,泛舟太湖;

1633年,北上遊五臺山、恒山;

1634年-1635年,长媳生长孙,次子娶妻,没有旅游;

1636年-1640年,放舟赴浙江,从浙江旅游至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年没有回家,

游记中第三卷到第19卷都是这四年的游记,每日都有记载,其中有部分散失,第20卷是他的诗

文,其他人写的序等。

1641年,回到家中病逝,时年56岁。

(12)《农政全书》:明朝末年(17世纪初),徐光启著

【举例0-14 《农政全书》】——百度百科、维基百科、互动百科

农政全书为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所作。这部书总结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许多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引用了古代著作和文献三百多种。该书讲了气候、地理、优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介绍了农业生产技术,对屯兴水利、三项农业措施作了详细阐述。这本书在光启死后由其子徐骥将此书推介给崇祯皇帝,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正式出版发行

3、自然资源学的萌芽

1)时间段:工业革命-二次世界大战前,17世纪中叶-1930’s 【扩展-两次工业革命】——参考百度百科,维基百科,互动百科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

18世纪60年代,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2) 特点:

(1)人口数量增速加快:

此前的1650-1850年,人口从5亿增长到10亿

1850-1930年间,人口从10亿增长到20亿只用了80年

(2)生产力水平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3)涉及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的学科(生物学、地学、经济学;

农学、森林学、土壤学、矿物学)等分别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但尚未综合成独立的自然资源学

3)中国自然资源科学的萌芽:20世纪初-新中国成立前

科学调查阶段和科学范式的萌芽阶段

(1)政府及组织进行的资源科学调查:

20世纪初成立“中国科学社”;

20世纪20年代成立“中央研究院”

30年代成立“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

(2)外国学者所作的资源科学调查

李希霍芬、罗士培:我国西北、华北的探险和考察

日本侵华时期的调查:涉及东北、华北、内蒙古、海南岛等地

俄、英、德、法:对我国东北、西北、西南、青藏高原等地也做了调查

二、自然资源学的发展与前沿

1、自然资源学的形成和蓬勃发展——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1)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阶段: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极限和质量的退化

第二阶段:转向与资源利用有关的更为广泛的社会、经济和政策考察

第三阶段: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

①生态系统的整体观、综合观;

②经济学出现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提供经济学理论和方法

③物理、化学、信息科学等现代技术和手段

④特别是系统论、系统分析方法,遥感和GIS技术:

使自然资源学的研究从局部走向整体、从分析走向综合、从定性走向定量,从描述走向解释和预测

3)国际合作和国际组织

①国际合作

194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对世界森林资源做全面调查1949年,联合国经济理事会开展“干旱区研究”和“湿热地区研究”

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专门成立自然资源研究与调查处(后改为生态处)

②国际组织

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

国际发展机构环境委员会(CIDIE)

联合国环境协调委员会(ECB)

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IIED)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

4)中国现代自然资源学研究

①三方面研究:

多学科综合考察以及自然区划与地理志——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单项资源(森林、作物、石油、金矿等)的勘探与调查——各产业部门及其所属研究机构

高等院校为配合教学需要而进行的调查研究。

②标志性事件——参考网站搜索和孙鸿烈文章《60年来的资源科学:从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到资源科学综合研究》

1956年,中科院-国家计委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成立——既是组织又是科研机构,1999年并入中科院地理所,改名“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出现过多位院士;那时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要摸清家底,要了解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等,为决策服务,为经济服务,也为后来的资源科学研究提供了足够多的数据支持

最初是竺可桢任第一届主任

孙鸿烈院士——资源利用与区域开发、

李文华院士——森林生态、自然保护

孙九林院士——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应用、信息化农业

石玉林——土地资源与区域资源综合开发

阳含熙——生态学

《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976-1985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977年, 《自然资源》创刊,后更名为《资源科学》;

1983年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成立;

1986年,《自然资源学报》创刊;

1990-2000——资源科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1995年完成了42卷本的《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的出版;

2000年正式出版240万字的《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

2006年80万字的《资源科学》专著出版发行

2008年正式颁布的《资源科学技术名词》

2、当代自然资源学研究前沿

1)国际

IGBP(全球变化研究)的任务:

①弄清人类环境变化的趋势和机理

②人类社会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全球环境问题的社会解决办法

2)中国

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特别关注:能源、水和矿产资源、环境

3、世界自然研究所的研究指向

1)世界自然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WRI),独立学术机构,创立于1982年

2)《世界资源报告》:从1986年开始,每两年或每年发表一部,有一个主题

1986,An assessment of the resource base that supports the global economy

1987,An assessment of the resource base that supports the global economy

1988-1989,An Assessment of the Resource Base that Supports the Global Economy

1990-1991,Climate Change in Latin America Focus

1992-1993,Guide to Global Environment

1994-1995,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1996-1997,The Urban Environment

1998-1999,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human health

2000-2001,people and ecosystems

2002-2004 Decisions for the Earth:Balance, Voice, and Power

2005 The Wealth of the Poor—Managing Ecosystems to Fight Poverty

2008 Roots of Resilience—Growing the Wealth of the Poor

2010 主题The World Resources Report 2010: Integrating Climate Change Risks into National-Level Planning and Policymaking

第二节自然资源学的学科体系

两者都强调跨学科性,以及综合性与部门性相结合,看教材(蔡运龙《自然资源学》第二版)图0.2和图0.3相比较

一、资源科学

(参看教材(蔡运龙《自然资源学》第二版)图0.2,P14)

包含自然资源学和社会资源学

二、自然资源学

(参看教材(蔡运龙《自然资源学》第二版)图0.3,P15)

图0.3在“综合自然资源学”中,按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分类,而图0.2的综合自然资源学各学科中涉及到的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内容与图0.3行对应;图0.3在“部门自然资源学”中包含了7项内容,而图0.2的“部门自然资源学”多了“药物资源学”和“旅游资源学”。

第一章自然资源及其性质

第一节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

1、资源

资,就是“有用”“有价值”;源,来源,即一切生产和生活资料。经济学认为资源无外乎三种: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

2、自然资源

“环境或其某些部分,只有它们能满足人类的需要时,才是自然资源。”——金梅曼(Zimmermann,地理学家)《世界资源与产业》(1933)

“一般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如土地资源、矿藏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辞海》

“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72

“人类可以利用的天然生成物,以及形成这些成分的源泉的环境功能”——《大英百科全书》

定义:“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与欲望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3、自然资源的内涵

1)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2)自然物成为自然资源,必须有两个基本前提: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开发利用能力;

【举例1-煤、石油】煤、石油在1000多年前还是静静的躺在那里,后来的北宋沈括的《》;

【举例2-】早在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4000年前)人类就已识别了黄金,后来发现金属铀、又发现了铂金、钯金;

现货钯金619.50

以上表格摘自https://www.360docs.net/doc/865386328.html,

黄金

K金,表示元素Au的含量,完全纯净为100,分成24份,1份是1k=100/24

18k=100/24*18=75%(750‰)

22k=100/24*22=91.666666%(916‰)

足金--含金量不小于990‰ ,

千足金—含金量大于999‰。

铂金

又称纯白金、正白金或真白金。但这些称呼并不合理,并且容易与白色金混淆。它的符号是Pt,银灰白色,比重21.35,熔点1700℃,摩氏硬度4 - 4.5度,化学性稳定,除王水以外不受酸碱腐蚀。

纯铂比较柔软,加入钌、铑、钯等金属会增加其硬度。南美印地安人早在15世纪前就制作铂金首饰,欧洲人迟至19世纪中叶以后才开始采用,目前日本为铂的最大消费国。

Pt950、Pt900、Pt850

————————————————————

钯金

是铂族的一员,银白色,符号Pd,比重12,轻於铂,延展性强,比铂稍硬,不溶於於有机

酸,冷硫酸或盐酸。但溶於硝酸和王水。常态下不易氧化和失去光泽,温度400℃左右表面会产生氧化物,但温度上升至900℃时又恢复光泽。

【举例3-可燃冰】——百度百科

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简称Gas Hydrate)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因其外观象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或者“固体瓦斯”和“气冰”。

2007年5月1日凌晨,我国在南海北部的首次采样成功,证实了我国南海北部蕴藏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标志着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水平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科学家的评价结果表明,仅仅在海底区域,可燃冰的分布面积就达40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海洋总面积的1/4。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可燃冰分布区多达116处,其矿层之厚、规模之大,是常规天然气田无法相比的。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的储量至少够人类使用1000年。

3)自然物是否被看作自然资源常常取决于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

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印度教徒不吃牛肉;非洲一些地区的人把烤蚱蜢看作是美味佳肴

4)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5)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具体对象和范围又往往是同一客体;

6)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还涉及到文化、伦理和价值观。主要指有经济价值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1、按资源的利用限度划分

恒定性资源: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如地表水、潮汐、风能、波浪、地热、太阳能等;

可更新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源,如生物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地壳中有固定储量的可得资源,由于它们不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或由于它们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它们是可能耗竭的,如矿产资源。

1)可更新资源:恒定性的环境资源(太阳能、地表水、风能)、可循环再生的环境资源(生物资源);

2)不可更新资源:矿产资源

2、按资源的固有属性划分

1)耗竭性资源:可更新资源(生物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化石燃料);

2)非耗竭性资源:可更新资源(恒定性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金属资源)

3、按利用目的

农业资源、药物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

4、按圈层特征

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海洋资源

5、按其属性与用途划分

多级综合分类

第二节自然资源的属性

一、稀缺性

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这是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关系的核心问题;

人类需求与自然供给间的矛盾

二、整体性

各种自然资源间相互作用和影响

【矿山开采】

三、地域性

1、资源资源空间分布的地域规律:不均匀性

①自然资源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

②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特性存在地区差异

2、可以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或限制

石油:中东、北非、拉丁美洲,欧佩克控制石油定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