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铁三号线科技路站施工监测方案 (修改)

西安市地铁三号线一期工程(科技路站区间)

西安地铁三号线TJSG-4标

施工监测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

西安地铁三号线TJSG-4标项目经理部

2012年10月

目录

目录 (2)

1 绪论 (1)

1.1工程概况 (1)

1.2水文情况 (1)

1.3地质情况 (2)

1.4总体施工组织 (3)

1.4.1总体施工方案 (3)

1.4.2总体施工顺序 (3)

2 监测方案的依据和目的 (4)

2.1监测依据 (4)

2.2监测目的 (5)

3 监测内容及仪器配备 (6)

3.1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6)

3.2监测内容 (7)

3.2监测仪器 (8)

4 监测项目实施细则 (9)

4.1基坑周边地表沉降监测 (9)

4.1.1沉降点的埋设 (9)

4.1.2观测方法 (9)

4.1.3初始值的确定 (10)

4.1.4地表沉降监测提交成果 (10)

4.2基坑周边地下管线沉降监测 (10)

4.2.1测点埋设 (10)

4.2.2地下管线监测提交成果 (10)

4.3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倾斜监测 (11)

4.3.1建筑物沉降监测 (11)

4.3.2建筑物倾斜监测 (11)

4.3.3周边建筑物变形监测提交成果 (12)

4.4.基坑围护桩体变形监测 (12)

4.4.1测点布置 (12)

4.4.2基坑围护桩体变形监测提交成果 (13)

4.5.临时立柱回弹监测 (13)

4.5.1测点布置 (13)

4.5.2地面(立柱)沉降监测提交成果 (14)

(15)

4.7.地下水位监测 (15)

4.7.1测点布置 (15)

4.7.2地下水位监测提交成果 (17)

4.8.围护结构支撑轴力监测 (17)

4.8.1测点布置 (17)

4.9振弦式钢筋计的安装 (18)

4.10钢筋砼支撑挠曲监测 (19)

4.11土压力 (19)

4.12孔隙水压力 (20)

4.13锚索拉力 (21)

5 监测控制及安全质量保障 (22)

5.1监测初始值测定 (22)

5.2施工监测频率 (22)

5.3监测控制标准、报警值、控制值及判定 (23)

5.3.1监测控制标准 (23)

5.3.2监测及巡视预警判定 (24)

5.3质保措施 (25)

5.3.1作业规范 (25)

5.3.2安全保证措施 (26)

5.4应急预案 (26)

5.4.1恶劣气候条件下加强监测及信息反馈预案 (26)

5.4.2异常情况下的加强监测及信息反馈预案 (27)

5.5监测点损坏补救方案 (27)

5.6本项目危险源 (28)

6 监测组织管理 (28)

6.1监测信息反馈管理体系 (28)

6.1.1监控量测控制流程 (28)

6.1.2监控量测预警、消警及信息报送 (30)

6.2监测成果管理体系 (31)

6.3监测人员管理体系 (32)

6.4应急预案 (34)

6.5监测信息反馈 (35)

6.5.1数据采集 (35)

6.5.2数据整理 (35)

6.5.3数据分析 (35)

1 绪论

1.1工程概况

科技路站位于西安市高新区科技路与高新路口,沿科技路与高新路下中间设置,三号线车站呈东西向布置。车站起点里程为YDK17+183.234,终点里程为YDK17+413.234,站台中心里程为YDK17+316.259。六号线车站呈南北向设置。本站是三号线与六号线的“T”形换乘站,三号线为地下二层岛式车站,基坑长度230.0m,标准段宽度22.7m,车站底板埋深16.66~18.12m,有效站台中心处的顶板覆土厚度约3.5m。六号线为地下三层,车站总长度156m,覆土厚度3.5m,标准段宽度22.9m,基坑深24.6m。

车站东北侧为三安大厦商住楼及枫叶小区住宅楼;西北侧为高科大厦、世纪金花、高新国际商务中心写字楼;西南侧为陕西电信广场;东南侧为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

三号线设置了4个出入口和2组风亭,六号线设置2个出入口和2组风亭,三号线的Ⅳ号出入口和六号线的Ⅴ号出入口连通设置。车站总建筑面积27923.80m2,主体建筑面积21703.03 m2,出入口、通道建筑面积3006.74 m2,风亭、风道建筑面积3214.03 m2。

1.2 水文情况

科技路站地貌单元属皂河一级阶地,地面高程约406.31~407.12m。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堆积物,场地地层从上到下各层描述如下:

1-1层杂填土:主要为沥青路面,下部为垫层,以粘性土夹较多砖瓦碎片、建筑垃圾组成,岩性不均。

1-2层素填土:主要为路基垫层,以粘性土为主,含零星灰渣、砖屑,岩性不均匀。局部地段由于管沟或地下室影响,填土厚度会更大。

2-1层黄土状土:孔隙发育,个别虫孔被褐色粘性土团块充填,含铁锰质、云母片等。具湿陷性,局部夹中密状态的薄层中砂。

2-2层粉质粘土:针状孔隙发育,含铁锰质、云母片、钙质结核等。东部较厚,西部厚度越来越薄。属中压缩性土,水位附近软塑。

2-6层粗砂:稍湿-饱和,砂质纯净,级配不良。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及少量暗色矿物。下部颗粒较粗,局部为粗砂。标贯击数平均值N=36击。

2-7层粉质粘土:针状孔隙发育,含铁锰质、云母片、钙质结核等。东部较厚,西

2-8层粗砂:稍湿,砂质纯净,级配不良。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及少量暗色矿物,下部颗粒较粗,局部为粗砂。标贯击数平均值N>50击。

2-9层粉质粘土:针状孔隙发育,含铁锰质、云母片、钙质结核等。

3-10层中砂:饱和,砂质纯净,颗粒均匀,级配一般。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及少量暗色矿物,在粉质粘土中呈夹层状多次出现。中砂标贯击数平均值N>50击。局部含较多粗砂或零星卵石。

1.3 地质情况

科技路站地貌单元属皂河一级阶地,地面高程约406.31~407.12m。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堆积物,场地地层从上到下各层描述如下:

1-1层杂填土:主要为沥青路面,下部为垫层,以粘性土夹较多砖瓦碎片、建筑垃圾组成,岩性不均。

1-2层素填土:主要为路基垫层,以粘性土为主,含零星灰渣、砖屑,岩性不均匀。局部地段由于管沟或地下室影响,填土厚度会更大。

2-1层黄土状土:孔隙发育,个别虫孔被褐色粘性土团块充填,含铁锰质、云母片等。具湿陷性,局部夹中密状态的薄层中砂。

2-2层粉质粘土:针状孔隙发育,含铁锰质、云母片、钙质结核等。东部较厚,西部厚度越来越薄。属中压缩性土,水位附近软塑。

2-6层粗砂:稍湿-饱和,砂质纯净,级配不良。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及少量暗色矿物。下部颗粒较粗,局部为粗砂。标贯击数平均值N=36击。

2-7层粉质粘土:针状孔隙发育,含铁锰质、云母片、钙质结核等。东部较厚,西部厚度越来越薄。属中压缩性土。

2-8层粗砂:稍湿,砂质纯净,级配不良。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及少量暗色矿物,下部颗粒较粗,局部为粗砂。标贯击数平均值N>50击。

2-9层粉质粘土:针状孔隙发育,含铁锰质、云母片、钙质结核等。

层中砂:饱和,砂质纯净,颗粒均匀,级配一般。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及少量暗色矿物,在4-4粉质粘土中呈夹层状多次出现。中砂标贯击数平均值N>50击。局部含较多粗砂或零星卵石。

1.4总体施工组织

1.4.1总体施工方案

科技路站深基坑采用钻孔灌注桩+钢管内支撑的支护体系。换乘节点处的基坑采用钻孔灌注桩+钢管内支撑(第一道为混凝土支撑)与桩锚结合的支护体系。在换乘节点区域采用盖挖顺做法施工,先铺设临时道桥,再顺做;其余部分均采用明挖顺做法施工。桩间止水采用Φ800@650高压旋喷桩,降水方案采用基坑内降水。

1.4.2总体施工顺序

场地三通一平,围护结构施工前应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地下管线,地下建、构筑物情况以及地面障碍物的处理→进行场地地基处理和施工灌注桩及灌梁→基坑降水→土方开挖,依次架设钢支撑→清理基地、施工接地及防水层、铺设垫底→自下而上依次浇筑混凝土结构(包括施作结构外包防水层),依次拆除钢支撑→分层碾压回填土方→恢复路面。

图1总体顺工顺序流程图

2 监测方案的依据和目的

2.1 监测依据

1)西安市地铁三号线一期工程(科技路及区间)设计图纸;

2)西安市地铁三号线一期工程(科技路及区间)施工组织设计;

3)车站基坑围护结构范围内及临近建(构)筑物及管线现场调查;

4)我单位现有的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机械配套能力及以往同类工程的施工实践经验;

5)现行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方面的政策和法规;

6)西安市地铁工程有关“技术规定”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主要有;

1安地铁三号线TJSG-4标现有施工图纸

2西安地铁三号线TJSG-4标施工组织设计

3《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99-1999(2003版)

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GB50308-2008

5《工程测量规范》GB50036-2007

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120-2012

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8《城市测量规范》 CJJ8-99

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10《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 YB9258-97

11《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CH1016-2008)

1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13《安全风险评估指南》(建设部)

14《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指南》(中国建筑出版社,2007年)

15《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 50497-2009

16《西安地铁监控量测技术管理办法》(为了使贯通西安地铁工程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确保全线准确、主体结构、车站装修及设备安装空间位置准确,更好地协调各有关单位在地铁工程测量、监测工作中的合作关系,根据西安地铁工程施工监理管理有关规定,制定《西安地铁监控量测技术管理办法》。所有参与西安地铁工程建设的单位必须严格遵照执行。

2.2 监测目的

在基坑桩基施工期间,须周期性对周边环境进行观测,及时发现隐患,并根据监测成果相应地及时调整施工速率及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道路、市政管线及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荷载条件、材料性质、施工条件和外界其它因素的复杂影响,很难单纯从理论上预测工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而且,理论预测值还不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工程的各种变化。所以,在理论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现场工程监测十分必要。特别是对于类似本工程复杂的、规模较大的工程,就必须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制定和实施周密的监测计划。

本工程监测的目的主要有:

1)通过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作比较,判断上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或达到预期要求,同时实现对下一步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进度控制,从而切实实现信息化施工;

2)通过监测及时发现围护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变形发展趋势,及时反馈信息,达到有效控制施工对建(构)筑物、道路、管线影响的目的;

3)通过监测及时调整支撑系统的受力均衡问题,使得整个基坑开挖过程能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的范畴内;

4)通过监测及早发现基坑止水帷幕的渗漏问题,并提请施工单位进行及时、有效的堵漏准备工作,防止施工中发生大面积涌砂现象;

5)将现场监测结果反馈设计单位,使设计能根据现场工况发展,进一步优化方案,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施工快捷的目的;

6)通过跟踪监测,在换撑和支撑拆除阶段,施工科学有序,保障基坑始终处于安全运行的状态。

3 监测内容及仪器配备

3.1 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1)观测点类型和数量的确定结合本工程性质、地质条件、设计要求、施工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并能全面反映被监测对象的工作状态。

(2)为验证设计数据而设的测点布置在设计中最不利的位置及断面上,其目的是及时反馈信息、指导施工。

(3)表面变形测点的位置既要考虑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形特征,又要便于应用仪器进行观测,还要有利于测点的保护。

(4)埋测点不能影响和妨碍结构的正常受力,不能削弱结构的刚度和强度。

(5)在实施多项内容测试时,各类测点的布置在时间和空间上应有机结合,力求使一个监测部位能同时反映不同的物理变化量,找出内在的联系和变化规律。

(6)根据监测方案预先布置好各监测点,以便监测工作开始时,监测元件进入稳定工作状态。

(7)如果测点在施工过程中遭到破坏,应尽快在原来位置或尽量靠近原来位置补设测点,保证该测点观测数据的连续性。

3.2 监测内容

依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基坑支护设计图纸以及基坑工程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条件,科技路站主要监测项目位置及对象、监测方法和精度见表3.1。

3.2监测仪器

监测仪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影响到整个工程质量的好坏,因此在车站开工前,应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本站工程监测等级均为一级,必须采用精度高、性能好的监测仪器。

1. 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沉降监测,具体包括:

(1)围护墙顶竖向位移监测;

(2)地表沉降监测

(3)管线、建筑物沉降监测;

(4)基坑隆起监测;

(5)临时立柱回弹监测;

2.采用全站仪进行水平位移监测;

3.采用钻孔倾斜仪进行围护墙变形和围护结构外土体变形;

4.采用振弦式读数仪结合轴力计进行钢支撑轴力监测;

5.采用振弦式读数仪结合钢筋计进行混凝土支撑轴力监测。

6.采用振弦式读数仪结合锚索计进行锚索拉力监测。

仪器的使用遵循以下原则:

1)监测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及附件须经过专业检测单位全面鉴验,合格后方能使

2)仪器由专人保管,定期保养。

3)使用前检查仪器工具是否完好,仪器背带和提手是否牢固。

4)仪器搬运时应检查锁扣是否锁好,应轻拿轻放,避免剧烈震动与碰撞。

5)使用仪器时旁必须有人守护,禁止无关人员搬弄和车辆碰撞。

4 监测项目实施细则

4.1基坑周边地表沉降监测

4.1.1沉降点的埋设

沉降监测是根据监测基准点高程进行的,基准点的形式和埋设可参考三等水准点的要求进行(见图4.1),其数目不少于3个,以便组成水准控制网。对基准点定期进行校核,防止其本身发生变化,以保证沉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基准点应在沉降监测的初次观测之前1个月埋设好。

图4.1 测点埋置

埋设基准点应考虑如下因素:

a.基准点应布设在监测对象的沉降影响范围以外,保证其坚固稳定。

b.尽量远离道路和空压机房等,以防受到碾压和震动的影响。

c.力求通视良好,与观测点接近,其距离不宜超过100m,以保证监测量精度。

d.避免将基准点埋设在低洼容易积水处。

4.1.2观测方法

尽可能的布设导线网,以便进行平差处理提高观测精度,然后按照测站进行平差,求得各点高程。施工前,由基点通过水准测量测出沉降观测点的初始高程H0,在施工过程中测出的高程为Hn。则高差△H=Hn-H0即为累计沉降值。

4.1.3初始值的确定

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基点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初始高程。观测时各项限差宜严格控制,每测点读数高差不宜超过0.3mm,对不在水准路线上的观测点,一个测站不宜超过2个,超过时应重读后视点读数,以作核对。首次观测应对测点进行连续两次观测,两次高程之差应小于±0.5mm,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4.1.4地表沉降监测提交成果

(1)监测点布置图;

(2)监测记录及报表;

(3)沉降历时关系曲线;

(4)对沉降监测成果的计算分析资料。

4.2 基坑周边地下管线沉降监测

4.2.1测点埋设

地下管线测点重点布设在燃气管线、电力管线、通信管线、污水管线上,测点布置时要考虑地下管线与基坑的相对位置关系。有检查井的管线应打开井盖直接将监测点布设到管线上或管线承载体上;无检查井但有开挖条件的管线应开挖暴露管线,将观测点直接布到管线上;无检查井也无开挖条件的管线可在对应的地表埋设间接观测点。沉降敏感部位应加密监测点位,监测方法与地表沉降监测相同,见图4.2。

图4.2 地下管网布点示意图

4.2.2地下管线监测提交成果

(1)监测点布置图;

(3)沉降历时关系曲线;

(4)对沉降监测成果的计算分析资料。

4.3 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倾斜监测

监测仪器:精密水准仪、铟钢尺。

4.3.1建筑物沉降监测

测点埋设:采用冲击钻在建筑物的基础或墙上钻孔,然后放入长200~300mm ,20~30mm 的半圆头弯曲钢筋,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测点的埋设高度应方便观测,对测点应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受到破坏。每幢建筑物上一般布置不少于3个观测点,对重要建筑物、较高建筑物、跨度较大建筑物应加密测点。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法与地下管线沉降相同,测点埋植如(图4.3)所示。

图4.3 周边建筑物沉降埋置示意图

4.3.2 建筑物倾斜监测

测点埋设在待测建筑物不同高度(应大于2/3建筑物高度)贴上棱镜反射片,建立上、下两观测点,并在大于两倍上、下观测点距离的位置建立观测站,采用全站仪(1"2mm+2ppm )按国家二级位移观测要求测定待测建筑物上、下观测点的坐标值,两次观测座标差值即可计算出该建筑物的倾斜变化量,测点的埋植如(图4.4)所示。

沉降测点

水泥砂浆

墙体

棱镜反射片测点

4.3.3周边建筑物变形监测提交成果

(1)监测点布置图;

(2)监测记录及报表;

(3)沉降历时关系曲线;

(4)对沉降监测成果的计算分析资料。

4.4. 基坑围护桩体变形监测

4.4.1测点布置

1)地下围护桩内测斜管的埋设

①定位→②将测斜管绑扎在围护桩钢筋笼的主筋上,并封死管底→③校准测斜管方位→④下围护桩钢筋笼→⑤浇注围护桩混凝土→⑥管口用200×200×100铁盒保护→⑦测读初始值。校准测斜管方位时,测斜管内的十字槽的一边应垂直压顶梁。

2)监测仪器

使用北京航天仪器研究所生产的CX-03A型测斜仪,测试精度:±0.1mm。

∑∑==-==

i

j j j i j j i B A C L X 0

)

(sin α

i i i X X X -=?

式中:△X i —i 深度的累计位移(计算结果精确至0.1mm ); X i —i 深度的本次坐标(mm); X i0 —i 深度的初始坐标(mm); A j —仪器在0?方向的读数; B j —仪器在180?方向上的读数; C —探头标定系数; L —探头长度(mm); αj —倾角。

5)测点布置

维护桩倾斜测试共布点34个,序号和布点深度见表4.2

各测点水平坐标见《科技路站施工图站-主体基坑围护结构平面图》。

4.4.2基坑围护桩体变形监测提交成果

(1)监测点布置图; (2)监测记录及报表;

(3)水平位移~埋设深度关系曲线; (4)对测斜监测成果的计算分析资料。

4.5. 临时立柱回弹监测 4.5.1测点布置

1.监测仪器

使用精密水准仪、铟钢尺进行监测。 2.临时立柱回弹监测方法 (1)测点的埋设

①基准点埋设

临时立柱回弹监测是根据监测基准点高程进行的,基准点的形式和埋设可参考三等水准点的要求进行(见图4.6),其数目不少于3个,以便组成水准控制网。对基准点定期进行校核,防止其本身发生变化,以保证临时立柱回弹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基准点应在临时立柱回弹监测的初次观测之前1个月埋设好。

图4.6 基准点埋设方法示意图(单位:mm)

埋设基准点应考虑如下因素:

a.基准点应布设在监测对象的沉降影响范围以外,保证其坚固稳定。

b.尽量远离道路和空压机房等,以防受到碾压和震动的影响。

c.力求通视良好,与观测点接近,其距离不宜超过100m,以保证监测量精度。

d.避免将基准点埋设在低洼容易积水处。

②临时立柱回弹观测点

用冲击钻在格构柱上设置观测点,放入长200~300mm,直径φ20~30mm的半圆头弯曲钢筋,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

(2)临时立柱回弹监测和计算

用精密水准仪以一级沉降监测的精度(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15mm)来施测,组成变形监测的高程监测控制网。仪器在开始使用前均需检定,作业过程中严格遵守

规范。每次观测都采用相同的观测仪器,相同的观测人员按相同的观测线路进行。

基坑开挖前,由基准点通过水准测量测出临时立柱回弹观测点的初始高程H

,在

基坑开挖过程中测出的高程为H

n ,则高差0

n H

H

H-

=

?即为临时立柱的回弹变化值。

4.5.2 地面(立柱)沉降监测提交成果

(1)监测点布置图;

(2)监测记录及报表;

(3)临时立柱回弹值历时关系曲线;

基点

基点基点

测点1

变位后的测点1

测点3

测点2变位后的测点3

变位后的测点2

(4)对临时立柱回弹监测成果的计算分析资料。

4.6. 围护桩顶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监测

桩体水平位移测点布设在围护桩体冠梁顶部,采用预埋ф18钢筋,或膨胀性螺栓。在进行测点布置时,首先应该选择一个基准点,基准点的选择可通过国家或地区控制坐标进行放样。一般通过选择两个控制点,通过三角放样方法确定三个监测基准点(以防止监测过程中基准点失效)。基准点一般应选在距离基坑大约3~5倍的基坑深度。采用平面导线测量,以基点A 为坐标原点,通过测量距离与方位角,求出各点位的坐标,平差后推算得到桩顶水平位移值(如图4.7所示)。在基坑开挖前采集坐标点初始值。垂直位移与地表沉降监测方法相同。

图4.7围护桩顶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监测 4.7. 地下水位监测 4.7.1 测点布置

②井管加工:井管的原材料为内径Φ53mm 、管壁厚度为2.5mm 的UPVC 管。为

水位孔剖面示意图

PVC管

回填泥球回填黄砂

透水段

孔的环向间距为12mm ,轴向间距为12mm ,并包土工布滤网。

③井管放置:成孔后,经校验孔深无误后吊放经加工且检验合格的内径Φ53mm 的UPVC 井管,确保有滤孔端向下;水位观测孔应高出地面0.5m ,在孔口设置固定测点标志,并用保护套保护;

④回填砾料:在地下水位观测孔井管吊入孔后,应立即在井管的外围填砾料; ⑤洗井:在下管、回填砾料结束后,应及时采用清水进行洗井。洗井的质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凿井操作规程》(CJJ13)的有关规定。并做好洗井记录。

3.监测方法

在基坑开挖施工中,须在基坑内进行大面积疏干降水以保持基坑内土体相对干燥,以便于土方开

挖和土渣运输,如果止水帷幕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将势必对周边环境和建筑物造成危害性影响,严重将造成基坑管涌、塌方的危害。为了使浅层地下水位保持一适当的水平,以使周边环境处于相对稳定可控状态,加强对坑外浅层水位的动态观测和分析,对于了解和控制基坑降水深度、判定围护体系的隔水性能,分析坑内、外地下水的联系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准联测各管口高程h 孔口后,直接用钢尺水位仪测试水位管内水位深度。慢慢将探头放入水面,刚接触水面时在钢尺上读数一次,然后慢慢将探头拉出水面,当探头刚离开水面时在钢尺上再读数一次,取两次平均值即为水面之深度h 深。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初值的测定在开工前2~3天,在晴天连续测试水位取其平均值为水位初始值;遇雨天,在雨天后1~2天测定初始值 ,以减小外界因素的影响。

水位测试计算公式如下:

h 水 = h 孔口一h 深 d h 水I = h 水i 一h 水i-1

D h 水I = (d h 水1 + d h 水2 + … + d h 水i ) 式中: h 水 —— 水位高程 h 孔口—— 管口高程

h 深 —— 地下水位深(管口与管内水面之深度) d h 水i —— 本次水位变化 D h 水i —— 累计水位变化

4.7.2 地下水位监测提交成果

(1)地下水位观测点布置图; (2)地下水位观测记录及报表; (3)地下水位-时间历时关系曲线

4.8. 围护结构支撑轴力监测 4.8.1 测点布置

元件选择:对于钢结构支撑杆件,采用轴力计测试,测点布置见监测总平面图。 轴力计安装: 将轴力计圆形钢筒安装架上没有开槽的一端面与支撑固定头断面钢板焊接牢固,电焊时安装架必须与钢支撑中心轴线与安装中心点对齐。待冷却后,把轴力计推入焊好的安装架圆形钢筒内并用圆形钢筒上的4个M10螺丝把轴力计牢固地固定在安装架内,然后把轴力计的电缆妥善地绑在安装架的两翅膀内侧,确保支撑吊装时,轴力计和电缆不会掉下来。起吊前,测量一下轴力计的初频,是否与出厂时的初频相符合(≤±20Hz)。钢支撑吊装到位后,在轴力计与墙体钢板间插入一块250mm×250mm×25mm 钢板,防止钢支撑受力后轴力计陷入墙体内,造成测值不准等情况发生。在施加钢支撑预应力前,把轴力计的电缆引至方便正常测量位置,测试轴力计初始频率。待钢支撑预应力施加结束后,测试轴力计的轴力,检验轴力计所测轴力与施加在钢支撑上的预顶力是否一致,测点如图4.9。

图4.9 轴力计安装示意图

数据测试:在施加钢支撑预应力达设计标准后即可开始正常测量,测试值宜考虑温度变化的影响。

计算公式:

)(202f f K F i g -=

然后根据支撑中砼与钢筋应变协调的假定,可得计算公式:

F

A E A F

g

g

s g g c c ?

???

? ??+= 式中:F —混凝土支撑受力(kN) (计算结果精确至1 k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