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

辜鸿铭
辜鸿铭

辜鸿铭的西文学习法

余一彦(留法数学博士、武汉大学数学系教授)

铭,精通九国的语言文化,国学造诣极深,曾获赠博士学位13个之多。他的思想影响跨越20世纪的东西方,是一位

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者,又是近代中学

西渐史上的先趋人物。

辜鸿铭10岁时就随他的义父-英人布朗

踏上苏格兰的土地,被送到当地一所着名的

中学,受严格的英国文学训练。课馀的时间,

布朗就亲自教辜鸿铭学习德文。布朗的教法

略异于西方的传统,倒像是中国的私塾。他

要求辜鸿铭随他一起背诵歌德的长诗(浮士

德)。布朗告诉辜鸿铭:「在西方有神人,

却极少有圣人。神人生而知之,圣人学而

知之。西方只有哥德是文圣,毛奇是武圣。要想把德文学好,就必须背熟歌德的名着(浮士德)」。他总是比比画划地边表演边朗诵,要求辜鸿铭模彷他的动作背诵,始终说说笑笑,轻鬆有趣。辜鸿铭极想知道(浮士德)书裡讲的是什麽,但是布朗坚持不肯逐字逐句地讲解。他说:「只求你背得熟,并不求你听得懂。听懂在背,心就乱了,反倒背不熟了。等你把(浮士德)倒背如流之时我在讲给你听吧!」半年多的功夫辜鸿铭便稀里煳涂地把一部(浮士德)大致背了下来。

第二年布朗才开始给辜鸿铭讲解(浮士德)。他认为越是晚讲,了解就越深,因为经典着作不同于一般着作,任何人也不能一听就懂。这段时间辜鸿铭并没有停顿对(浮士德)的记诵,已经可谓「倒背如流」了。

学完(浮士德),辜鸿铭开始学「莎士比亚」的戏剧。布朗为辜鸿铭定下了半月学一部戏剧的计划。八个月之后,见辜鸿铭记诵领会奇快,计划又改为半月学三部。这样大约不到一年,辜鸿铭已经把「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都记熟了。

布朗认为辜鸿铭的英文和德文水准已经超过了一般大学毕业的文学士,将来足可适用自如了。但辜鸿铭只学了诗和戏剧,尚未正式涉及散文。布朗安排辜鸿铭读卡来尔的历史名着「法国革命」。辜鸿铭这时用自学方式,自己慢慢读慢慢背,遇有不懂得词句再去请教别人。但只读了三天,辜鸿铭就哭了起来。布朗吃惊地问:「怎麽了?」辜鸿铭回答说:「散文不如戏剧好背。」布朗又问辜鸿铭背诵的进度,发现他每天读三页,于是释然:「你每天读得太多了。背诵

散文作品每天半页到一页就够多了。背诵散文同样是求熟不求快,快而不熟则等于没学。」

辜鸿铭所在的中学课程本来是极繁重的,但由于各科在布朗身边都提前打下基础,整个学习的过程便变得毫不费力。学校的功课既然顺利,没事时辜鸿铭便接着记诵卡来尔的「法国革命」。他越读越有兴趣,可是读多了便无法背熟。若按布朗的要求慢慢来,又控制不了自己的好奇心。就这样时快时慢地把卡来尔的「法国革命」读完了。后来辜鸿铭终于徵得义父的同意,可以随便阅读义父布朗家中的藏书了。有许多书,辜鸿铭并没有打算背熟,但也在不经意间「过目成诵」了。

布朗对养子的寄望极高。他曾告诉辜鸿铭:「我若有你的聪明,甘愿做一个学者,拯救人类;不做一个百万富翁,只造福自己。让我告诉你,现在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想侵略中国,但是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学者却多想学习中国。我希望你能够学通中西,就是为了教你担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能够给人类指出一条光明的大道,让人能过上真正是人的生活!」

依照布朗的计划,辜鸿铭应该先在英国学文、史、哲学及社会学,然后再到德国学习科学。学成之后才可以回到中国修习传统文化。布朗当初确实没有看错,辜鸿铭十四岁时,学术造诣就已经非一般人所能比。他只用了短短四年的时间,不仅初步完成了布朗拟定的家庭教学计划,而且基本上修完了所在中学的各门主要课程。布朗不禁暗自为养子的聪明而感到骄傲。辜鸿铭在学校裡初步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腊文,其他课程的成绩也都很出色,已经可以申请毕业了。

大约在1872年春季,辜鸿铭十五岁正式入爱丁堡大学就读。辜鸿铭在爱丁堡大学的主修科为英国文学,同时兼修拉丁文、希腊文、数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自然哲学、修辞学等科目。辜鸿铭在学习拉丁文、希腊文时又不知暗自哭了多少次。他立志读遍爱丁堡大学图书馆所藏希腊、拉丁文的文、史、哲名着。刚开始时,读多少页便背诵多少页,还没觉得多麽困难;后来随着阅读量的逐渐增大,渐渐感到吃不消了。他要自己坚持,再坚持,一定要一路背诵下去。辜鸿铭晚年忆及此事时曾说:「说也奇怪,一通百通,像一条机器线,一拉开到头。」到后来,不仅希腊、拉丁文、即如法、俄、意各国的语言、文学,辜鸿铭也能做到一学就会,触类旁通。据说辜鸿铭回国后,除了本国语言外,尚能操九种文字与人交流,基础主要是在爱丁堡大学读书时打下的。

【论语˙季氏】有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至于「困」字的意思,注为「有所不通」,钱穆先生解作「经历困境」,辜鸿铭则自谓「吃不消」。他晚年曾对人说:「其实我读书时主要的还是坚持「困而学之」的方法。久而久之不难掌握学习艺术,

达到「不亦悦乎」的境地。旁人只看见我学习得多,学习得快,他们不知道我是用眼泪换来的!有些人认为记忆好坏是天生的,不错,人的记忆确实有优劣之分,但是认为记忆力不能增加是错误的。人心愈用愈亮!」辜鸿铭忆起读书时的往事,不禁感慨道:「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当时人们多认为辜鸿铭的博学在于他的天赋聪明,辜鸿铭自己是不承认的。

1877年4月,辜鸿铭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所有相关科目的考试,再英国文学方面的学位考试中又表现非凡,顺利独得了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这一年辜鸿铭20岁。

辜鸿铭自来比锡大学毕业后,又赴巴黎短期进修法文。布朗又为辜鸿铭联络入巴黎大学,意在让他学一些法学和政治学。其实当时辜鸿铭只有22岁即已遍学科学、文学、哲学,并熟谙各国语言,造诣确非一般中国留学生可比。辜鸿铭以极快的速度读完了巴黎大学整学期得讲义和参考书,除偶而去学校上点感兴趣的课以外,辜鸿铭都在家自己读书,并每天抽一点时间教他的女房东学希腊文。从刚开始教他学希腊文字母那天起,辜鸿铭就教她背诵几句(伊利亚特)。他的女房东笑着说:「你的教法真新鲜,没听说过。」于是,辜鸿铭就把布朗教自己背诵(浮士德)和莎翁戏剧的经过讲给她听。她说:「好,我就这样学下去。」辜鸿铭说:「等你背熟一本,你就要背两本,档都档不住。」

辜鸿铭的女房东常常拿着(伊利亚特)来到他的房间,把学过的诗句背给他听,请求他的指点。辜鸿铭的教法果然有效,他的女房东在希腊文方面进展神速。许多客人见辜鸿铭教她学希腊文的方法与众不同,都大为惊讶。

辜鸿铭后来曾对晚清直隶布政使凌福彭说:「学英文最好像英国人教孩子一样的学,他们从小都学会背诵儿歌,稍大一点就教背诗、背圣经,像中国人教孩子背四书五经一样。」从辜鸿铭教他的女房东学希腊文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背诵(伊利亚特)的要旨即在于创造了一种真实的诵读感受,如再希腊国土受希腊纯正的启蒙教育一般。此法乍看强度大,难度亦大,其实则不然。若由字母而单词,再简单拼句,则学习者在心理上就产生学外国语言的隔阂情绪了。辜鸿铭还依此法教会了他的女房东简易的拉丁文,也不过三两个月的功夫而已。

辜鸿铭深厚的西方素养即得益于童年背诵(浮士德)、(莎士比亚)的经典。他后来在北京大学交英诗时,有学生向他请教掌握西文的妙法,他答曰:「先背熟一部名家着作做根基。」辜鸿铭曾说:「今人读英文十年,开目仅能阅报,伸纸仅能修函,皆由幼年读一猫一狗式之教科书,是以终其身只有小成。」他主张「中国私塾教授法」,已开蒙未久,即读四书五经,尤须背诵如流水也。(编者桉:本文乃《北大四才子》一书之摘录,作者余一彦教授多年协助香港ICI国际文教基金会,以武汉为中心,在全国推动中西文化导读,成效斐然。)

关于辜鸿铭的阅读书目

课外阅读书目 1.中国人的精神(附赠《中国人的精神》英文版1本) 辜鸿铭、李晨曦上海三联书店 (2010-01) 2.东方智慧:辜鸿铭随笔辜鸿铭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08) 3.辜鸿铭讲论语辜鸿铭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01) 4.辜鸿铭评传孔庆茂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0-03) 5.辜鸿铭宋书强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8-09) 6.西播《论语》回译:辜鸿铭英译"论语"详释辜鸿铭、王京涛东方出版中心 (2013-01) 7.民国课堂:大先生也挺逗潘剑冰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3-03) 8.国学骑士辜鸿铭陈福郎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01) 9.奇人辜鸿铭(第2卷) 钟兆云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05) 10.民国范儿:是真名士自风流民国文林现代出版社 (2011-12) 11.曾经风雅:文化名人的背影(修订版) 张昌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09) 12.中国人的性格密码(插图典藏版)(套装上下册) 阿瑟?史密斯、辜鸿铭、桑原骘藏、李 蒙洲新世界出版社 (2012-11) 13.读懂辜鸿铭嵇志梅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4-02) 14.君子之道:辜鸿铭与中德文化交流方厚升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4-06) 15.辜鸿铭讲国学辜鸿铭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9-01) 16.中国人的精神(中英对照) 辜鸿铭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03) 17.中国人三书:洞悉中国人性格的三个范本阿瑟·史密斯、桑原隲藏、辜鸿铭北方文艺 出版社 (2006-08) 18.民国狂人录:且把青春赠疏狂燕楚南方出版社 (2012-11) 19.海外华侨:南洋篇巫乐华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0-01) 20.民国的底气落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1-09) 21.鸡零狗碎的民国安坤新星出版社 (2011-05)

辜鸿铭的英语学习方法

英语学习方法经验:辜鸿铭的西文学习法 辜鸿铭,精通九国的语言文化,国学造诣极深,曾获赠博士学位达13个之多。他的思想影响跨越20世纪的东西方,是一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者,又是近代中学西渐史上的先驱人物。 辜鸿铭10岁时就随他的义父——英人布朗踏上苏格兰的土地,被送到当地一所著名的中学,受极严格的英国文学训练。课余的时间,布朗就亲自教辜鸿铭学习德文。布朗的教法略异于西方的传统倒像是中国的私塾。他要求辜鸿铭随他一起背诵歌德的长诗《浮士德》。布朗告诉辜鸿铭:“在西方有神人,却极少有圣人。神人生而知之,圣人学而知之。西方只有歌德是文圣,毛奇是武圣。要想把德文学好,就必须背熟歌德的名著《浮士德》。”他总是比比划划地边表演边朗诵,要求辜鸿铭模仿着他的动作背,始终说说笑笑,轻松有趣。辜鸿铭极想知道《浮士德》书里讲的是什么,但布朗坚持不肯逐字逐句地讲解。他说:“只求你读得熟,并不求你听得懂。听懂再背,心就乱了,反倒背不熟了。等你把《浮士德》倒背如流之时我再讲给你听吧!”半年多的工夫辜鸿铭稀里胡涂地把一部《浮士德》大致背了下来。 第二年布朗才开始给辜鸿铭讲解《浮士德》。他认为越是晚讲,了解就越深,因为经典著作不同于一般著作,任何人也不能够一听就懂。这段时间里辜鸿铭并没有停顿对《浮士德》的记诵,已经可谓“倒背如流”了。 学完《浮士德》,辜鸿铭开始学“莎士比亚”的戏剧。布朗为辜鸿铭定下了半月学一部戏剧的计划。八个月之后,见辜鸿铭记诵领会奇快,计划又改为半月学三部。这样大约不到一年,辜鸿铭已经把“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都记熟了。 布朗认为辜鸿铭的英文和德文水准已经超过一了般大学毕业的文学士,将来足可运用自如了。但辜鸿铭只学了诗和戏剧,尚未正式涉及散文。布朗安排辜鸿铭读卡莱尔的历史名著《法国革命》。辜鸿铭此次基本转入自学,自己慢慢读慢慢背,遇有不懂的词句再去请教别人。但只读了三天,辜鸿铭就哭了起来。布朗吃惊地问“怎样了?”辜鸿铭回答说:“散文不如戏剧好背。”布朗又问辜鸿铭背诵的进度,发现他每天读三页,于是释然:“你每天读得太多了。背诵散文作品每天半页到一页就够多了。背诵散文同样是求熟不求快,快而不熟则等于没学。”

北京大学简介

学校简介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近代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1] 北京大学校门 [2] 北大是中国近代最早以“大学”身份和名称建立的机构,也是近代最早的综合性大学,并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制。北大是中国近代惟一以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大学,最初也是当时的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北大传承着中国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国子学、国子监)的学统,建立之初身兼传统太学制度与现代大学建置的双重身份,既继承了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之正统,又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名声和地位。民国元年(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3] 北大是中国最高学府,同时也是中国综合实力第一的大学,理科、文科、社会科学、新型工科和医科都是它的强项。按照国家重点学科,北大的理科、文科、医科实力均为全国第一。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北大诞生了中国高校中最早的数学、物理、化学、地质、计算机、微电子、核物理、心理、农学、医学、中文、历史、哲学、考古、外语、政治、经济、商学、新闻等学科。[4] 排名与招生方面:北大是近年来国内外各类大学排行榜中获得第一最多的大陆高校。北大历年录取的各省市“高考状元”人数以及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奥赛”金银牌得主人数均高居榜首,超过国内其他院校录取人数的总和[5]。 院系专业方面:学校共有5个学部、41个院系、360个研究所(中心)、1个国家实验室、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8个、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4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院、所、中心)、2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0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附属医院。有101个本科专业、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244个硕士专业、201个博士专业、81个全国重点学科、3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重点一级学科1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3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263个。 教师学生方面:本科学生14465人、硕士生10031人、博士生5088人;1597名正高级教职人员(其中博士生导师1227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7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3名、长江学者9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8人。北大的中科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及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目,均居全国高等院校之首[6]。 学校基础设施:学校主校园占地面积3.39平方公里,合5085亩。北大图书馆为亚洲最大的大学图书馆,现藏书1046万册,电子图书及期刊逾7亿册,藏书量和电子期刊数居全国高校第一。

精通九国语言的辜鸿铭的外语学习法--背诵法

精通九国语言的辜鸿铭的外语学习法--背诵法 今天开始,开始连续发几篇文章,说的都是学习外语最好最快最直接的方法--背诵法。今天是第一篇,说是国学大师--辜鸿铭,传说中的人物,估计我临死之前只要不放弃也能学会9门外语。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精通九国的语言文化,国学造诣极深,曾获赠博士学位达13个之多。他的思想影响跨越20世纪的东西方,是一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者,又是近代中学西渐史上的先驱人物。 辜鸿铭10岁时就随他的义父——英人布朗踏上苏格兰的土地,被送到当地一所著名的中学,受极严格的英国文学训练。课余的时间,布朗就亲自教辜鸿铭学习德文。布朗的教法略异于西方的传统倒像是中国的私塾。他要求辜鸿铭随他一起背诵歌德的长诗《浮士德》。布朗告诉辜鸿铭:“在西方有神人,却极少有圣人。神人生而知之,圣人学而知之。西方只有歌德是文圣,毛奇是武圣。要想把德文学好,就必须背熟歌德的名著《浮士德》。”他总是比比划划地边表演边朗诵,要求辜鸿铭模仿着他的动作背诵始终说说笑笑,轻松有趣。辜鸿铭极想知道《浮士德》书里讲的是什么,但布朗坚持不肯逐字逐句地讲解。他说:“只求你读得熟,并不求你听得懂。听懂再背,心就乱了,反倒背不熟了。等你把《浮士德》倒背如流之时我再讲给你听吧!”半年多的工夫辜鸿铭稀里胡涂地把一部《浮士德》大致背了下来。 第二年布朗才开始给辜鸿铭讲解《浮士德》。他认为越是晚讲,了解就越深,因为经典著作不同于一般著作任何人也不能够一听就懂。这段时间里辜鸿铭并没有停顿对《浮士德》的记诵,已经可谓“倒背如流”了。 学完《浮士德》,辜鸿铭开始学“莎士比亚”的戏剧。布朗为辜鸿铭定下了半月学一部戏剧的计划。八个月之后,见辜鸿铭记诵领会奇快,计划又改为半月学三部。这样大约不到一年,辜鸿铭已经把“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都记熟了。 布朗认为辜鸿铭的英文和德文水准已经超过了一般大学毕业的文学士,将来足可运用自如了。但辜鸿铭只学了诗和戏剧,尚未正式涉及散文。布朗安排辜鸿铭读卡莱尔的历史名著《法国革命》。辜鸿铭此次基本转入自学,自己慢慢读慢慢背,遇有不懂的词句再去请教别人。但只读了三天,辜鸿铭就哭了起来。布朗吃惊地问“怎样了?”辜鸿铭回答说:“散文不如戏剧好背。”布朗又问辜鸿铭

优秀高三作文素材之辜鸿铭

辜鸿铭:“菊残犹有傲霜枝” 辜鸿铭(1857—1928),名汤生,祖籍福建同安。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留学英、法、德诸国,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希腊语、拉丁语等9种语言。曾任张之洞幕僚,清末外务部左丞,辛亥革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学贯中西,推崇儒家文化,反对新文化。著有《读易堂文集》等,又以西文介绍儒家经籍,将《论语》、《中庸》等经典翻译成英文。以《春秋大义》(又名《中国人的精神》)一书闻名于世。 “我曾听一位外国朋友这样说过: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相反,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这位外国友人曾久居日本和中国。我不知道这样评价日本人是否合适,但我相信在中国生活过的诸位都会同意上述对中国人的判断。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尽管他们缺乏卫生习惯,生活不甚讲究;尽管他们的思想和性格有许多缺点,但仍然赢得了外国人的喜爱,而这种喜爱是其他任何民族所无法得到的。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示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那么,中国人又是如何具备了这种同情的力量的呢?” “我在这里冒昧给诸位一个解答——或者是一个假设。诸位愿意的话,也许可以将其视为中国人具有同情力量的秘密所在。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上面的文字,出自辜鸿铭的《春秋大义》。提到辜鸿铭的时候,很多人会嗤之以狂儒守旧,但却忘记了他所处时代的惊涛骇浪,使他不得不以狂放偏执的姿态来做悲情而绝望的守护。因为眼界比同时代的人要开阔许多,这使得辜鸿铭对于国家的软弱和不幸体会得更清楚,对人类的无知和愚昧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对于文明和人类命运所做的终极思考也更深远。在整个世界战火不断,人类互相残杀的大的时代背景下,辜鸿铭选择了不遗余力地发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试图为人类文明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太平洋马来西亚半岛西北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早年,他的祖辈由中国福建迁居于此,积累了丰厚的财产和声望。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布朗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葡萄牙人,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在语言上有着特别的天分。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辜鸿铭,将他收为义子。1867

记辜鸿铭

《记辜鸿铭》教学设计 泗阳县致远中学彭娟 【教学目标】: 1、赏读并感受辜鸿铭的独特的性格特征。 2、探讨辜鸿铭独特性格背后的文化积淀。 3、学会通过细读文章来分析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探讨辜鸿铭独特性格背后的文化积淀。 一、导入: 20世纪初,中国有一位特殊的名人。他在西方人眼里,能与印度的泰戈尔不分伯仲,并被视为东方的代言人、圣哲,这个人就是辜鸿铭。当时在西方曾有这样的流行语:“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但不可不看辜鸿铭。”。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胡适去走进辜鸿铭的生活世界。 二、简介辜鸿铭 (一)辜鸿铭 ?辜鸿铭,字汤生。(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迁居南洋,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他的母亲则是西洋人。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橡胶园主布朗先生将他收为义子。他的母亲则是西洋人,。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 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橡胶园主布朗先生将他收为义子。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14年的留学生活使富有天赋的少年辜鸿铭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完成学业后,回到祖国大陆,继续苦读中国典籍。

他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主要职责是“通译”。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曾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三、初识辜鸿铭 (1)文章写了辜鸿铭的哪些小事情,表现了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解答】:1.介绍客人2.送对联3.假卖选票4、讽刺孔教会 5.议论法国人 6、蓄辫子7.控告不实之论 狷介耿直抗拒时俗率直真诚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评,只要对辜鸿铭其人没有理解错,就可,点到为止。 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有:风趣(幽默)、有个性、敢于批评人,嫉恶如仇,傲慢,率真,平易近人,可爱,等等。 教师总结:概而言之,傲(狂)、怪、真、趣。 四.细读再识辜鸿铭。 1.教师引读示范: 出示ppt:“夫读书论世,古多有之,或见皮面,或见体肤,或见血脉,或见筋骨,然至骨极矣。纵自谓能洞五脏,其实尚未刺骨也。” 教师发言:老师很喜欢李贽这种读书法,读书就要读到文章的筋骨里去,能做到“洞见五脏,

辜鸿铭与中国人的精神

? 辜鸿铭与《中国人的精神》 记得中学的时候上历史课的时候,讲到当年的北大的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兼收并蓄”的办学方针,都会提到辜鸿铭这个人,并不是因为他是这个政策的具体执行人,而是他独特的风格和言行。当时出于好奇很是查询了一下这位老先生的身世。由于那个时候互联网还没有普及,所以查询的最好办法就是去书店找有关的资料,可惜找了很久都是找不到辜鸿铭先生的著作。上大学的时候在外文书店里看到了辜鸿铭的大作(中国人的精神或者春秋大义),买来拜读了很久,一方面本人英文水平不好,另一方面辜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剖析非常的深刻,同时也表达他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竭力维护之情,让人不禁掩卷叹息。我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吗?我们对传统文化有没有深入地研究过?既然不熟悉也没有深入地研究,那么我们有什么资格去批判呢?不过就是人云亦云罢了。就像现在很多人都在批判中医,叫嚣着要取缔中医一样,我想问一句“你了解中医吗?你对中医知道多少?”很多人对中医都是一知半解,很多人对中医没有深入地研究,很多人把自己不知道或者不想去研究的东西都归结为“伪科学”/迷信,真的很可笑,为什么不想办法去深入地研究和发展,而是一味的否定呢?任何东西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你不去想办法发现这种合理性的科学依据,却盲目的一棍子打死。可以说这是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扯远了,说到中医了。当然中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份。都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然博大精深,那么当然不是想当然的人所能了解的,这需要钻研,需要思考,而不是脑子一发热而发出的所谓“批判”。批判是站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客观,才能有“批判的继承”。毛泽东思想最精髓的理念就是“实事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当年对中国传统文化问题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核心内容就是“批判的继承”,当然是指要继承和发扬精华。但是我现在发现,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反而被撇得一干二净,糟粕却继承了个十成十。又扯远了,说到毛泽东思想了。还是回到辜鸿铭这本书吧,不然写一个月都写不完了。这部书主要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儒家思想,以及由儒家思想塑造出来的中国人的人格和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儒家理论的一个简要概括。当然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描述也不是全面。 这部书是他用英文写作的,里面对中国文化中许多名词的翻译相当的贴切和易懂,这也可以看出先生对中英文的融会贯通,建议学习的英文的朋友看看这部书。

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及其介绍

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及其介绍 2010级学生:王淑苹 学号:2009312011198 戈宝权(1913.2.15—2000.5.15),笔名葆荃、北辰、苏牧,汉族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台城,清华大学肄业,著名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 人物生平 1913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初十)生于江苏省东台市台城的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家庭。曾在家乡读过多级小学、高等小学和师范。1932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在大学时,学习英、法、日语,自学世界语,后又学习俄语,为他日后从事外国文学及中外文学关系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戈宝权从三十年代初期即开始翻译和研究外国文学,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他翻译过俄国、前苏联、东欧和亚、非、拉各国的文学作品五十余种,在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写过中外文学关系史、翻译史的论文若干篇,主要有《普希金在中国》、《冈察洛夫和中国》、《屠格涅夫和中国文学》、《托尔斯泰和中国》、《契柯夫和中国》、《高尔基和中国革命斗争》、《罗曼.罗兰与中国》、《泰戈尔和中国》等论文。许多被译成俄、英、法、德、葡、日、西班牙和世界语及东欧各种文学,引起国外学术界的重视。 个人作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戈宝权看到了阳光明媚的春天。他着重研究了中国作家与外国文学的关系,著有《鲁迅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和《<阿Q正传>在国外》等书,论文有《鲁迅和史沫特莱的友谊》、《鲁迅和内山完造的友谊》、《鲁迅和增田涉》、《鲁迅和普实克》、《鲁迅和爱先珂》等。还对郭沫若和茅盾进行了研究,写有《郭沫若与外国文学》和《茅盾对世界文学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等文。 戈宝权于1932年进上海《时事新报》当编辑。1935年去莫斯科,担任天津《大公报》驻苏记者。抗战期间,任《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的编辑和编委。解放后,按照周总理的任命,负责接收国民党驻苏大使馆,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馆临时代办和文化参赞。1954年7月回国,先后担任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及学部委员,一直到现在。 成就及荣誉 戈宝权以“外交官”、学者的身份,曾多次参加国际性的会议和应邀访问与讲学。他访问过前苏联、前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国。出席参加在苏联塔什干举行的第二次亚非作家会议;应邀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参加“鲁迅及其遗产"学术讨论会;应邀到法国巴黎第八大学讲学。该校授予他名誉博士的称号,这是巴黎第八大学授予第一个外国学者的名誉博士学位。可以这样说: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的讲坛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操着东台方言的声音。

辜鸿铭那些直扎人心的名言(一)

辜鸿铭那些直扎人心的名言 【妾】 辜鸿铭当北大教授时,有一天,他和两个美国女士讲解?妾?宇,说:?‘妾’字,即立、女;男人疲倦时,手靠其女也。?这两个美国女士一听,反驳道:?那女子疲倦时,为什么不可以将手靠男人呢?辜鸿铭从容审辩:?你见过1个茶壶配4个茶杯,哪有1个茶杯配4个茶壶呢,其理相同。? 【辫子】 辜鸿铭梳着小辫走进北京大学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辜续说?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的啦。?当时许多北大的调皮学生纷纷打赌要去剪老爷子的辫子以便出名,但是考虑到他的脾气,谁也没敢动手。 【皇权】

?许多人笑我痴心忠于清室,但我之忠于清室,非仅忠于吾家世受皇恩之王室——乃忠于中国之政教,即系忠于中国之文明。? 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这是为人所诟病处。可有谁注意过,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的。即使是这样一个老保守,也是有骨头的。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 历史可能已经证明辜鸿铭主张皇权是错的。可在当时,他却足以找到支持自己的论据,日本就是现成的例子。保留皇权,并不等于拒绝现代化。消灭皇权,也不等于就自动实现了民主。中国的皇帝被打倒了,可是那些参与打倒了皇权的人之后又干了些什么呢?复辟,内战,再复辟,再内战。没有了皇帝,中国就陷入了人人都想用枪杆子争当皇帝的混乱局面。人人争当皇帝,受苦的只有百姓。 【小脚】

辜鸿铭妙语录

辜鸿铭妙语录 辜鸿铭妙语录 2007-11-18 1、现在的人,包括那些自以为是的文字教授,用词作文都不通,你们所用的名词就不通嘛。譬如说“改良”吧,以前的人都说“从良”,字典里也只有“从良”这个字词,指的是娼妓弃邪从正,没有说“改良”的。“改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你既然已经是“良”了,还改什么?难道要把“良”改回去退而从“娼”吗? 2、你们以为穿西服,流时髦头,便够摩登了?我告诉你们,孔孟纵然披上猴皮,还是圣贤;猴子纵然穿起蟒服;仍是兽类。内心未变,外表变更,毫无关系。 3、我之留辫不剪,纯属个人爱好和审美观的体现。 4、你们说,现在社会大乱,是什么原因的?我看主要是没有君主。比如说法律吧,你要说“法律”,没有人害怕;你要讲“王法”,大家就害怕了,少了个“王”字不行。 5、我只知道总统为仆人,国民为主人,公仆死了,关主人屁事。 6、蔡校长搞进德会我不反对,因为他是好人,但我反对另一位好人加入进德会,他就是辜鸿铭,因为我是名士,自古名士哪一位不风流? 7、纳妾制乃社会和祥的保证,是男人的安乐窝,怨女的绝育所。 8、蔡先生一人办北大,为国家中下读书爱国的种子,是何等大无畏的行事。 9、好人的标准就是有原则,讲气节!蔡先生中了进士点了翰林之后,飞黄腾达升官发财在眼前,可他却弃官不做而跑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可谓真革命。我呢,自跟了张相帅做了清朝的官,到现在还保皇,此可谓真保皇。这样的人,当今世界哪还有第三个? 辜鸿铭谈经典教育 辜鸿铭2007-4-18 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deep,broad and simple)。在此,我可以指出,美国人发现要想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是困难的,因为美国人,一般说来,他们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也无法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因为英国人一般说来深沉、纯朴,但不博大。德国人也不能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因为德国人,特别是受过教育的德国人,一般说来深沉、博大,却不纯朴。在我看来,似乎只有法国人最能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固然,法国人既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也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的心地纯朴,——但是法国人,法国人民却拥有一种非凡的,为上述诸民族通常说来所缺乏的精神特质,那就是“灵敏”(delicacy)。这种灵敏对于认识中国人和中国文明是至关重要的。为此,中国人和中国文明的特征,除了我上面提到过的那三种之 外,还应补上一条,而且是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灵敏。

《一代奇人辜鸿铭》阅读答案

《一代奇人辜鸿铭》阅读答案(2) 《一代奇人辜鸿铭》阅读答案(2)文章来自: 一代奇人辜鸿铭 陈彰 辜鸿铭,福建厦门人,名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他以南生于南洋,西学于欧洲,东娶于日本,北官于燕京,故又常以“东西南北之人”自命。得爱丁堡大学文 学硕士时,年方21岁。在英伦完成学业后,又遍游德、法、意、奥各国,先后荣获文、哲、理、工、神学等博 士学位,凡十三个之多。32岁归国后,精研中国学术, 穷四书五经之奥并曾涉猎群籍。因此认为我国文化的博 大精深,为世界文化之冠,首家将许多典籍译成西文, 传播国外。 辜鸿铭自幼即饱受西洋文化的熏陶,植基深厚,但 毫无崇外的观念。我们看他归国后,竟能就其学于西方 者撷英汰芜,取精用宏,以发扬中国之学术,而又终归 于儒家一路,躬行实践,迥非当时一般以口耳为学者所 可比拟的。他平日与人谈到“民族精神的异同”之点, 曾肯定地认为:“英国人博大而不精深,德国人精深而 不博大,惟有中国既博大而又精深!”由此可见他对我 国故有文化,是何等的推崇!青年时期的辜鸿铭是在西 方世界度过的,曾饱受白人世界的冷遇。这种精神压迫

的反作用力,使他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 洋媚外的思想。 鸿铭一代奇才,学贯中西,为世所重。王亮畴生前 尝称赞他说:“鸿铭先生,学博中西,足迹遍天下,早 岁游欧美,精研各种文化科目,均能撷英掇华,发其秘奥,著为宏论。迨归国后,专心讲学,春风化雨,桃李 盈门,数十年如一日,更以余闲,从事著述,独具慧眼,尤以用西文翻译我国多种古籍,皆能尽信雅达能事;于 中西文化交流之贡献,厥功其传!”足证近代学人对他 钦佩之一斑。 辜鸿铭虽是学博中西,足迹遍天下,但他为人怪诞,他不但力主保存我国的旧文化,甚至连辫子、小脚、姨 太太等也在他的保存范围之列。而他之好辩善骂,尤为 当时人把他列为金圣叹一流的人物。中日甲午之战后,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解职到中国漫游,游次武昌,时鸿铭 在湖北总督张之洞的幕府任幕僚,当将所翻译出版的英 译文《论语》,送一本给伊藤,伊藤因笑问他道:“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如孔子之教,能行于数千年前, 而不能行于20世纪的今天吗?”鸿铭不假思索地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好比是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 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20世纪,其法仍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的。”伊藤听了,一时也无词以对,

国学大师辜鸿铭生平简介

国学大师辜鸿铭生平简介 国学大师辜鸿铭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是清末民初时著名的翻译家,号称“清末怪杰”。下面是为你搜集国学大师辜鸿铭人物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虽然他的姓为辜,但是他的一生却一直都在为祖国正名,从未辜负祖国。他名为鸿铭,字为汤生,是清末年间的人物。其实,辜先生的一生是极其具有传奇色彩的,无论从出生经历,还是能力方面来说,都十分丰富。 首先是出生经历。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生于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这句话概括性地总结了辜先生的出生、学习、家室、仕途几个方面的经历。由于家人迁居,所以辜先生于1857年7月18日出生在马来半岛西北部的槟榔屿,是在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里。他在十岁的时候去到西方国家进行学习,十四岁时又被派往德国学习,后又回到英国,在英国期间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学会了英文、希腊文、法文等多国的文字和语言,同时也获得了当时一些名人的认可和赏识。他的妻子是一个日本人,名字叫吉田贞子。 然后就是他的能力、成就方面。辜先生在语言方面的能力及其强悍,在他的一生中懂得了九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字,并且都对其有所研究。他的主要成就就是对中国古时候的“四书”中的三本进行了翻译,而且他对外国宣传和维护自己国家的文化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对辜鸿铭的评价对辜鸿铭的评价一直都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一些人对他十分崇拜,对他的评价也很高,但是也有一些人觉得他有诸多不足,对他有一些批判。 所谓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美的,辜鸿铭先生也是如此。首先是他过人之处,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第一,他懂得九种语言之多,具有很强的语言能力,而且口才了得。这是他不可忽视的过人之处;第二,他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保护民族主义、维护东方文化的意识。他去外国学习多种语言,为的是将自己国家的文化传出世界,所以他对中国古代的四书进行了翻译,并将其推向其他国家。当时人们都忙着学习外国文化,但是他却对中国的古文化也进行了深刻研究,当别人都觉得要摒弃中国传统文化,大力学习外来文化时,他仍觉得不能忘本;第三,他不跟风,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能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对中国当时的时局有很清醒的认识。 然后就是他的不足之处。第一,他是一个保皇派,没有激进的变革精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思想不够开阔,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保守性。例如,他对女人的小脚十分喜爱,说明他不认同女权主义,第二,他性格比较固执,自己认定的事情,无论好坏他都会坚持到底。例如,他坚决不剪辫子。总之,无论如何对辜鸿铭的评价如何,我们都应该明白一点,就是他始终是过人之处多于他的不足的。 辜鸿铭的子女关于辜鸿铭的子女有两种说法。一些史料中记载辜鸿铭的一生中,共孕育了一子两女,而一些资料中说,辜鸿铭仅育有一子一女。

读书笔记-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

读书笔记–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 读书,对现在的我,是喜忧参半的事情。 喜的是读书时会有一种好像没有荒废时间的安慰感、以及时时被知识触动的满足感,忧的是强迫症式的读书法并没有让我获得读书应该享有的平静,更难过的是脑子真的不灵光了--随读随忘,很心塞,当然还有遇到很想读却读不动的经典的时的那种无奈... 于是想起写点读书笔记,也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读过吧。 《中国人的精神》,书的作者和书的主题一样吸引人。 辜鸿铭,印象中是个矛盾的人,自幼留学西洋,通晓多种外语,归国后精研国学,可以说学贯中西,但辛亥后却成了保守的保皇派,五四时期与鼓吹德赛的新文化运动唱对台戏,一生留着辫子,因被退帝溥仪召见过而甚以为荣,而彼时的溥仪都已剪了辫子西装革履了。 其实辫子并不是辜先生保皇的标志,不过是他天生叛逆的性格外挂罢了,保守自在心中,拖着外挂只是一种战斗的宣告,他“好辩、善骂”,后半生都一直是以骂战来战斗的。之所以说后半生,是因为辜先生留洋回国后便在张之洞门下做了幕僚二十年,协助张总督践行“中体西用”的洋务改革,那时他也是西装革履高帽的洋派模样,他也是从那个时候才开始研习儒家文化的。 说实话,在了解辜先生之前,感觉他的背景和陈寅恪相似,聪慧绝顶、自幼留洋、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而且他还比陈寅恪多了一堆的博士头衔,怎么就没能成为陈先生那样的学术泰斗呢?后来才知道,他走的完全不是学术的道路,他遵循的是彼时儒家“经世致用”的信条,而且他的国学水平也到不了大师一级(彼时就有学问家瞧他不起),但他确实认为儒家文明不仅是中国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拯救世界的瑰宝,他是儒家文明的卫道士和宣传家。 辜先生是彼时蜚声海外的中国学者,因翻译了《论语》、《中庸》和《大学》成为把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的第一人。《中国人的精神》也是英文写成,后被翻译成德、法、中等文字,尤其在德国备受重视,一度成为大学哲学研究的必读著作。 此书出版于1915年,正值一次世界大战之际。此书还有一名《春秋大义》,旨在向战乱中

良民宗教 辜鸿铭 读书笔记

辜鸿铭《良民宗教》笔记: 一切文明都起源于对自然的征服,即,通过征服和控制自然界可怕的物质力量,使人类免受其害。必须承认,今日欧洲的现代文明在征服自然方面的确取得了成功,而且迄今为止,尚没有别的文明能达到这一点。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还存在一种较自然力更可怕的力量,那就是蕴藏人心的情欲。……如果这一力量不予以调控的话,那么不仅无所谓文明存在之可言,而且人类的生存也是不可能的。 在人类社会初始阶段,人们不得不利用物质力量来压抑和克制内心的情欲,……随着文明大家进步,人们逐渐发现,在征服和控制人类情欲方米娜,还有只用比物质力更加强大更加有效的力量,名之曰道德力。在欧洲…基督教作为一种道德力量已经失去了效用…于是欧洲人名不得不重新采用物质力量来维持社会秩序……这种维持秩序而对物质力量的利用,导致了军国主义。……这样,欧洲人民便被逼迫到了这样的两难绝境:如果他们要摆脱军国主义,混乱就将破坏他们的文明;假如他们要持续军国主义,那么其文明又将经由战争的浪费和毁灭而走向崩溃。 现在,欧洲人民如果真想退到军国主义,那就只能采取一种方式……就是诉诸道德的力量。 我相信,欧洲文明会在中国——中国的文明里找到它。中国文明中这种使军国主义失去必要性的道德力量,便是“良民宗教”。 在中国,战争是一种意外事故(accident),可是在欧洲,战争是一种必需(necessity)。我们中国人是会打仗的,但是我们并不生活在战争渴望之中。……欧洲国家最不能让人容忍的一件事,并不在于他们有如此多的战争,而在于人们每个人都担心其邻居一旦强大到一定程度,就要来抢夺他和谋害他,因此他们自己便赶紧武装起来或者雇佣一个武装警察来保护他。 这样,压在欧洲人民身上的便不是如此多的战争,而是不断地武装自己的需要,一种必须利用物质力量来保护他们自己的绝对的需要。 但是,在中国,因为我们中国人有良民宗教,所以每个人都不感到有用物质力量保护自己的必要。……实际上,在中国,每个个体之所以不感到有用物质力量保护自己的必要,是因为他确信公理和正义被公认为一种高于物质力量的力量,而道德和责任则被公认为一种必须服从的东西。……为镇压罪犯和野蛮暴徒期间,一定数量的物质力或是警察武力,乃至军国主义的存在……总还是必要的。 如何使得人类承认公理和正义为一种高于物质力量的存在呢……必须首先使人类确信公理和正义的功效,确信公理和正义乃是一种力量,实际上,就是使他们相信善的力量……在中国,在每个小孩子刚能识字的时候就教给他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 今日欧洲文明的基本谬误,正根源于对人性的错误认识,即根源于人性本恶的观念。因为这种错误的观念,欧洲整个社会结构总要依赖于武力来维系。……在摆脱通过敬畏上帝来维持秩序的教士之后,欧洲人民又试图通过畏惧法律来维持社会秩序……开始发现用军警来维持秩序,甚至于比教士还具灾难性。……在中国,只有最愚昧无知的阶层才需要教士,只有最邪恶的罪犯阶层才需要军警。……不得不来中国,取回这种我所谓的良民宗教。 至此文明濒临破产关头,在中国这儿,却存有一笔无法估价的、迄今为止毋庸置疑的文明财富。这财富不是该国的贸易、铁路,也不是该国的矿藏、金银……这笔文明的宝藏,正是中国人——那拥有良民宗教且尚未遭到毁灭的真正的中国人。……如果欧美成功的破坏了真正的中国人……且成功的把他变成一种欧美人,……那无疑的,他们将为这个世界徒增宗教抑或军国主义的重累罢了。 我的确相信,欧洲人民在这场大战之后,将在中国这儿,找到他们解决战后文明难题的

辜鸿铭简介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 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是中国近现代为数稀少的一位博学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精通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学者。他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马来文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他创造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和《中国人的精神》等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曾被誉为天下第一骂人高手。 基本信息 外文名Thomson 毕业院校爱丁堡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马来西亚槟城州 出生日期1857年7月18日 逝世日期1928年4月30日 中文名辜鸿铭 祖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 作品《中国的牛津运动》,《中国人的精神》 人物简介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英文名众多,初用Koh Hong-beng,回国用Ku Hweng-Ming,另外还有Kaw Hong Beng、Amoy Ku,最为人知的是Tomson。祖籍福建省惠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 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骂在北大 1917年,辜鸿铭接受了蔡元培的邀请,来到北京大学教英国文学和拉丁文。同时受到邀请的多数是一些“新派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

后殖民视域下的辜鸿铭_中庸_译本

收稿日期:2006-03-16 作者简介:王 辉(1970-),男,湖北郧西人,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四书》英译 (史)。 后殖民视域下的辜鸿铭《中庸》译本 王 辉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摘 要:辜鸿铭的儒经英译,打破了由传教士、汉学家垄断中学西渐、制造中国形象的局面,具有反对殖民主义,尤其是文化殖民的初衷与色彩。本文以《中庸》为例,指出辜氏译经,着眼于儒学的道德诉求,为中国文明争地位;广引西书,以证儒学的普世性;西中格义,方便读者理解;创造性诠释,显现译者关怀。辜氏译本不斤斤于原作的“特质”,语言流畅优美,与后殖民理论家主张的“异化”、阻抗式翻译大异其趣。辜氏翻译策略的成功,有助于我们反思、推动方兴未艾的后殖民翻译研究。 关键词:辜鸿铭;中庸;翻译策略;后殖民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22X (2007)0120062207 A Postcolon i a l Perspecti ve on Ku Hung 2M i n g πs Tran sl a ti on of Zhongyong WANG Hu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Guangdong Pr ov .,518060,China ) Abstract:Ku Hung 2M ing was the first Chinese t o compete with Christian m issi onaries and W estern Sinol ogists in rep resenting China and the Chinese culture thr ough translati on and creative writings .H is Confucian translati ons were motivated by a clear and str ong desire t o say no t o W estern col onialis m in general and intellectual col onialis m in particular .This article highlights s ome p r om inent features of Ku πs translati on of Zhongyong and analyzes his translati on strategies e mbodied therein,and p r oceeds t o reflect on certain m isconcep ti ons in postcol onial translati on studies . Key words:Ku Hung 2M ing;Zhongyong ;translati on strategies;postcol onial translati on studies 0.引言 在发轫于清末,汹涌于民初的现代化浪潮中,辜鸿铭(1857-1928)无疑是一位逆潮流而动的“怪杰”。他“精于别国方言,邃于西学西政”,在咸与维新的时代,却一头扎进中国旧籍,在儒家经典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充当起风雨飘摇之中的传统文化的辩护士与卫道人。他对西人西学口诛笔伐,对维新革命冷嘲热讽,在现代性话语主导的历史书写中,落得诸如“文化保守主义”“文化民族主义”“保皇党”“守旧派”之类的恶名。 后殖民话语的兴起,为我们重新审视辜鸿铭提供了新的视域。在后殖民理论的烛照下,现代性显现出另一面向,它是西方殖民扩张的利器,是输出文明,消灭异己的工具。诚然,如果我们暂时放下早已现代化的思维方式,试图从传统文化和多元文 化的视角考察百余年前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我们对辜鸿铭孤独的文化事业就会多一份同情与敬意。 辜鸿铭的文化抗争主要见于其中英文著述和儒经英译。考察辜氏在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高峰时期的翻译活动和翻译策略,对于方兴未艾的后殖民翻译研究或许会有所启发。 后殖民论述独具慧眼,看出翻译活动在西方宰制东方、输出文明中的独特作用,视之为“殖民主义的工具”;当然,翻译也可以发挥抵制文化帝国主义,弘扬民族传统的正面作用,充当“反击、消解殖民主义的工具”。(Robins on,1997:31)但无论将翻译看作殖民工具还是解殖手段,都涉及到具体的策略问题,需要以具体的译例,说明翻译是如何充当了这样那样的工具。恰恰在这一关键论证上,后殖民理论家大都虚晃一枪,语焉不详。比如 第30卷 第1期2007年1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 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Vol .30 No .1Jan .2007

辜鸿铭与新文化运动

辜鸿铭与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简介 1、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力争实现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北洋军阀时期,因辛亥革命的失败,列强纷纷支持袁世凯称帝,以便加紧侵略中国,而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在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直接原因)。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主要内容有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在1917年后,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4、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评价 新文化运动既有先进性又有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不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新文化运动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认为西方的就是先进的,而自有的文化就是落后的,这种思想上的认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文化运动即不是完全的毁灭也不是完全的继承,而新文化运动在对待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做法显然是不正确的,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所在。 二、辜鸿铭简介、 辜汤生(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字鸿铭,号立诚。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