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真武大帝信仰之流变

清代真武大帝信仰之流变
清代真武大帝信仰之流变

2005年9月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ep.(2005第32卷第5期JournalofHube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Vol.32No.5

[收稿日期]2004-11-26

[作者简介]梅莉(1965-),女,湖南常德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明清历史

文化地理及道教史研究。

清代真武大帝信仰之流变

梅莉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作为明代的护国家神、最有影响的道教大神之一的真武帝,清代的官方地位比之明代大大削弱

了,不过其在民众精神生活中影响尤在,而且较之前代,发生了重大变化———它往往被民间秘密宗教与会社等所利用,成为民间秘密社会信仰的神祇之一;同时真武还成为描金业、相面算命业、屠宰业的行业守护神。

[关键词]清代;真武大帝;秘密社会;行业神

[中图分类号]K248;B9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799(2005)05-0607-05

道教信奉的真武大帝,来源于中国古代宗教中的玄武崇拜。道教产生后,玄武随着“四象”崇拜进入

道教神系,充任四方守护神中的北方之神。

玄武受到官方祭祀的文献记录出现在北周,唐代已有专祠。到宋代,自宋真宗封真武为灵应真君以后,真武神格逐渐提高,成为官方及民间极为尊崇的道教大神。但真武信仰达到鼎盛,还是在明朝。有明一代,上自天子,下及庶人,莫不顶礼膜拜,真武信仰迅速遍及全国,香火极盛。入清以后,由于清廷有意识地抑制,真武在官方祀典中的地位大为衰减。不过,真武信仰在民众精神生活中影响尤在,而且较之前代,发生了重大变化———它往往被民间秘密宗教和会社所利用,成为民间秘密社会信仰的神祇之一,其神职亦有变化,成为描金、算命等行业的行业守护神。

一、真武与义和团

在中国近代史上,很少有历史事件像义和团这样引起过长时期的众说纷纭的讨论———特别是义和团起源问题。经过长期的讨论,义和团组织的“多源论”,已经或正在被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同[1]。在追溯义和团源头时,有一件事值得注意,那就是1826年在直隶保定府发现的祖师会。《

那文毅公奏疏》卷70载:[道光六年六月十三日奏]张俭等所立祖师会名目,系由河南朱仙镇传至新安县漾堤口,由漾堤口传至容城县马家庄,由马家庄传至胡村东祖师堂,由东祖师堂传至西祖师堂,由西祖师堂传至薛家庄,由薛家庄传至新城县东马营村。起自何年,何人创立,所称祖师究竟有无其人,无从查考。其会内向系给人治病,会内有香头、马匹等名目。香头不过随同帮忙,马匹即许给祖师当徒弟。……康熙年间不记年月,张俭故祖张思敬在日,见胡村之祖师会给人治病颇灵验,起意在于本村亦立此会,因闻祖师牌须向别处偷窃方有灵验,即赴胡村祖师堂窃得牌位,盖造庙宇,装塑泥像,将牌供奉。

据那彦成调查,祖师会是从河南朱仙镇传至新安(即今河北安新),由新安传至容城(即今河北容县),又由容成传至新城(治今河北容城县北)东,其传播路线历历可数。但对于祖师会起自何年,何人创立,所称

祖师究竟有无其人,则语焉不详。

据学者对1826年发生于新城祖师会降神案的研究,这个祖师会的会头叫胡犄角,他听说降神治病非常灵验,就从别村的祖师堂偷来几块神牌,自立为会,收罗徒众,附体治病。胡犄角独创的传播方式与后来义和团的传播方式颇为相似,都是没有严格组织系统和领导层次的“辐射型”传播,因而二者具有某种关联性[2](P98 ̄99)。胡珠生则认为祖师会是义和团的前身。祖师会在康熙年间

(1662 ̄1722)已开始流行,义和团前史应追溯到清初,而大刀会、

义和拳等都是祖师会的演化[3]。祖师会起源于河南是没有疑问的,但这里的“祖师”是笼统的称呼,还是具体有所指,尚无明确的研究结论。在河南,真武多称为祖师,真武庙也常称祖师庙。乾隆《遂平县志》卷14《外纪》:“

玄帝庙,北关。各村店祖师庙甚多,要当以此庙为主,犹之炎帝庙到处皆有,而以南关为一邑之主,其余概可不录也。”在作者笔下,祖师庙就是玄帝庙(即真武庙)。民国《西平县志》附编卷4《文征》载陈载熙《重修圪塔庙碑记》

608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2卷曰:“是庙创始已不可考,以庙居阜上,故曰‘圪塔庙’。……其主殿则玄武祖师,即玄天上帝是也。今人但称曰‘祖师’,则误矣。大凡仙佛之称为祖师者众矣,如达摩祖师、吕祖师,是则玄武祖师也。”当地人称真武庙为祖师庙,作者以为称祖师的很多,容易引起误会,应称玄武祖师。从现存庙宇和相关文物来看,祖师也基本上是指真武,如济源市的祖师石像,又称为披发祖师石像,“即真武大帝”;孟县祖师庙,现存玄帝殿一座[4](P178、186),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相关情况可参见《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而且,从下文所引文献中,祖师多指真武来看,这里的祖师会可以确定为真武会。

在义和团运动发源的山东,鲁西北的神拳,鲁西南的大刀会,直隶、山东交界处(主要指山东冠县十八村和直隶威县沙柳寨一带)的义和拳,较为引人关注,从中亦可看出早期义和团与真武的关系。大刀会在鲁西南的根据地与河南和江苏交界。这里的基层政权软弱无力,社会治安不尽如人意。人们为了保护财产,只有武装起来进行自卫,非官方的地方武装往往担负起保家卫乡的职责。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大刀会于1895年成为这个地区的一支重要力量[5]。大刀会为金钟罩的别名,可能属于八卦教中坎卦的分支,是秘密会社与秘密宗教相结合的组织。金钟罩作为一种“硬功”加“邪术”的混合体,早在民间流传,在清嘉庆年间(1796 ̄1820)与八卦教结合,在八卦教徒中辗转传习,估计于同治年间(1862 ̄1874)传至曹县

—其中有些内容是请求祖师(即今山东曹县)。人们把写在红纸上的普通符箓焚烧吞服,并且习念咒语——

的佑助。这个祖师应为真武神。徐州道台阮祖棠对于其仪式有完整的记述,其中谈到“其符字鄙俚不经,有‘周公祖,桃花仙,金罩铁甲护金身’等字样”[6](P151)。周公与桃花,在民间相传都是真武的部下。

在鲁西南,刘士端与其大弟子曹得礼创立的曹、单(即今山东单县)大刀会是最有影响的一支。史载,他们至少供奉一位神祇即“真武神”作为其祖师[7](P56,17,13)。这是来自白莲教信奉祖师的宗教仪式。刘士端的大刀会属于坎门。为什么称“坎门”?按八卦后天方位,坎卦位居北方,于五行属水,水能灭火。坎门一系的武功,借此可以抵挡火枪火炮。刘士端的大刀会敬真武神,真武神为北方神,所以他的大刀会就叫“坎门”[8](P476)。在后人的诸多回忆中,也明确指出大刀会是信奉真武的:

金钟罩教尊祖师爷,即真武帝,供有真武铜像[9](P579)。

大刀会奉祖师爷,敬真武神[9](P581)。

金钟罩都练大红钟(即大红拳),大家都会大红钟。大红关、小红关都有。烧香时大家都往北面叩头[9](P587)。

第一二条史料明确指出祖师即真武,第三条资料虽没有明说信奉真武神,但所属系金钟罩,从第一条所引看,其祖师无疑应是真武,何况烧香时朝北面叩头,真武为北方之神,亦当与真武有关。

三月三是祖师爷生日,这一天大刀会为祖师爷唱戏庆贺。据调查,光绪二十一年(1895)、二十二年(1896)三月初三日,刘士端和曹得礼先后在曹县刘庄、单县火神庙为祖师爷唱戏。后人回忆道:“那年(年份记不清了)三月初三日在刘庄唱过戏,三月三日是祖师爷生日,刘让大刀会会员来刘庄吃饭”[9](P578)。1896年春天,在单县县城附近的火神庙中,大刀会举行祖师诞辰的盛大庆典。在4天的时间里,两台戏同时上演,显示出大刀会的势力[9](P10 ̄11)。单县陈庄尘劳汗说:

火神庙位于城西五里,原来很大,该庙每年照例要为火神爷唱四次戏,我16岁那年特别由曹得礼领头在火神庙多唱了一次(三月初三日)。唱戏的名目不是为火神爷唱,而是为大刀会的祖师爷唱[9](P593)。

单县吴元汉也有回忆:“曹得礼在家乡曹楼曾为祖师爷唱过戏”[9](P585)。山东曹县“往来行人多有持红缨枪者,群目为大刀会,而且公然在单县唱戏四天以聚会友,大约有十余万不止”[9](P183)。像往常一样,唱戏将整个边界地区的人们都吸引过来,从而为大刀会之间加强联系提供了理想的机会。

刘、曹被杀后,大刀会往南由鲁西南向安徽砀山(即今江苏砀山)、江苏沛县(即今江苏沛县)、丰县(即今江苏丰县)等地发展,这里的大刀会也敬祖师爷[9](P611)。这个祖师爷也当为真武神。在山东郓城,“大刀会分八卦,竖黑旗,属于坎门。……大刀会敬的是真武神”[9](P687)。

直、鲁交界处的义和拳,原名为梅花拳,明末清初间创立,其最大特色在于它的内部分成“武场”和“文场”。“武场”练拳习武,“文场”则依据八卦,烧香问事,以卜吉凶。它即是民间武术会社,又系具有民间宗教特色的“拳会”组织[10](P90)。第五辈杨炳在《习武序》中,进一步把儒家思想渗透进去。他所设的梅花拳

第5期

梅莉:清代真武大帝信仰之流变609

拳堂,右联书“振三纲须赖真武,论纲常要恃文友讲”,左联书“整五常全凭大义,定太平还让武将能”,当中横条是“一贯之道”①。直、鲁交界处的梨园屯、中兴集和十八村等其他村落,真武是普遍信仰的神之一,真武庙也较为普遍[10](P47)。在直隶威县(即今河北威县),真武信奉很盛。威县城北大宁乡梅花拳第十五辈师父张书周说,当地义和拳“文、武都烧香,初一、十五都供师父,也有点迷信,打仗时烧香保佑弟子平安,烧三柱香磕头,求祖师爷保佑,……义和拳供祖师爷、关公,供观音是在以后”[9](P432)。而在威县城东的沙柳寨(威县城东沙河一带梅花拳中心之一),“三月三有庙会,供奉真王爷爷”[9](P374)。这个真王爷爷当为真武。义和拳为多神信仰,但其中真武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鲁西北大刀会、神拳、义和拳的情况又如何呢?当地的人没有明确说明,只是谈到真武是当地人信奉的主要神灵之一,高唐(即今县)琉璃寺村,“南街有土地庙,东街有红庙(关帝庙),北街有真武庙,西街有三王庙(刘关张),十字街有无梁庙(奉关公),还有琉璃寺(信佛爷,九仙女),天齐庙(道教)信的人最多,全村基本上都是信杂神”[9](P792 ̄793)。当地人称“开始练神拳时没有附体仪式,到闹神拳时,才有了神附体。附体主要是练气功。附神时便说什么人来了,如‘关公附体’。这里的神数天齐庙、玉皇庙大,真武庙的神最大,但以‘真武神’附体的没有。请的神与庙宇中基本一致,包括孙大圣。信拳附神时,没有佛,都是照中国历史上或神话中的英雄人物”[9](P833)。由此可以看出,拳会信真武神,但在附体时,请的均是历史上和神话中的人物。与之相邻的直隶宁津县(今属山东),义和团建立组织,叫做“安炉”。人数过少的村,合并到有炉房的大村。谁去安的炉,谁就领导这个村的义和团。炉房里供奉“天地三界十方万灵”、“协天大帝”、“真武大帝”等神牌,终日香烟缭绕[11](P972),也是奉真武神的。

张鸣曾指出:“尽管山东大刀会、义和拳带有某些民间教门的印记,但是,当这场运动大规模地铺开之后,教门所念兹的‘无生老母’,‘真空古佛’却在各坛场‘上法’(神灵附体)时消失了。‘附’在义和团团民身上的神,无非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关羽、张飞、赵云以及秦叔宝、黄三太、樊梨花之类的戏曲小说人物。”[12]当各种带有民间教门印记的拳会、大刀会演变为大规模的义和团运动时,各组织崇奉的神灵不见了,剩下的只有“神灵附体”和“刀枪不入”的仪式。而请的神也只是为大家所共同熟悉的历史上和小说中的英雄。这也是为什么到义和团运动期间,我们见不到真武的影子的原因。

不过在山西、福建等地的义和团,仍有真武的信仰。《晋祠志》载:“义和拳之起也,邑分三大股,北格、小店两镇各为一股。其一股初集于南城角村二郎庙,首号曰三教师,南城角村人。凡在西南路者,皆附之麾下,可五六百人。因晋祠昊天神祠,祀三清神,遂移集焉。其党有菩萨、赵云、真武等名号。”[11](P827)以真武作为组织的名号。而在福建,周运镛云:“今拳教又盛于吾闽。……其神有真武祖师、刘玄德、蜀三杰、赵子龙、马孟起及李元霸、孙悟空等,而诸葛孔明司其号令,咸奉之以为进止。”[11](P855)除真武而外,其余均为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英雄。

综上所述,真武信仰在义和团起源阶段,是其组织信奉的主要神灵之一。当山东、直隶、河南的义和团发展为大规模的运动后,神灵附体之神已演变为大家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和小说中的人物,不过真武信仰的痕迹偶尔还是会显露出来。在山西、福建等地,义和团运动兴起后,真武在拳民的组织和信仰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山东、河南、直隶、山西、福建等地,尤其是山东、河南、直隶,正是明清时期真武信仰的中心地区[13],义和团所奉神灵,都是来自当地民间固有的信仰。

二、红枪会与真武

红枪会源于八卦教。它继承了八卦教流裔大刀会、义和团的组织形式,是在金钟罩、仁义会等民间秘密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融汇而成的。民国以后,社会动荡不安,北方农村盗匪盛行,声称“保卫身家”的红枪会得到民众的青睐,迅速在山东、河南、山西、江苏、陕西、直隶等地流传开来。

由于开展活动的地区及时期不同,红枪会存在着很大差异。在其内部有黄枪会、黑枪会、白枪会、绿枪会、红沙会、白沙会、五煞会、仙门道、无极道、铁板会、杆子会、坎门或称玄门、大刀会与小刀会之区别。红枪会以对外俗称“大刀会”或“硬肚”者居多①。

①杨炳:《习武序》,邢台邢银昌家藏,见路遥主编《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附录一:中文资料(一)《习武序》,页164。《习武序》是有关梅花拳拳教和拳论的一部著述。作者杨炳系直隶内黄县(今属河南)八里庄人,生于康熙十一年(1672),康熙五十一年(1712)中武探花,被擢为御前侍卫。乾隆七年(1742)作《习武序》,时年已71岁。

610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2卷各地红枪会信奉的神灵不同,属于多神信仰。在山东,红枪会多信仰真武神。红枪会中属于坎门大刀会的最多,坎门大刀会创自刘士端。“坎门”与真武信仰的关系已见上述。受刘士端的影响,源自坎门的红枪会也以真武神作为主神。山东汶(即今山东汶上)、宁(即今山东宁阳)红枪会出现于1914年,兴盛在20年代,最初活动于汶、宁与嘉祥(即今山东嘉祥)交界地带。汶、嘉边境本来就是大刀会基础较为牢固地区,这里的红枪会在黑旗上印有“大刀会”三个字作为标帜[8](P499)。1921年,汶、嘉边界运河两岸红枪会纷起,“分文、武两门,供奉真武帝即玄武神,其首领称‘宫长’,在宫之下分县、区、社、村四波,各宫竖‘炮打玄天’大旗”[8](P499)。不属坎门的,有的将真武作为主神,有的则敬奉本枪会先辈祖师爷。

路遥、张东海、孔祥涛、吴松龄等人对山东秘密教门进行了调查,对红枪会的信仰有详细说明,从中可以看到真武神的影响无处不在。红枪会在入道方式上,要敬的是五尊神:祖师爷、周公祖、桃花仙、金钢将、掌旗将,祖师爷列为正位,其余排列两边。入道时,所唱三道符,有二道与祖师有关:其一为:“弟子请祖师敕令:祖师老爷、周公祖、桃花仙、金钢将、掌旗将,登弓拍马紧护身;……龟、蛇二将来护命。”其二为:“祖师老爷、二十八宿、雷、黑虎、灵官,争罩定,定定定,顶顶顶,急罩定,定定定。”至于红枪会所请诸神,以祖师爷最为普遍。而红枪会所念咒语,“祖师”字样也是屡屡出现[8](P478 ̄497)。这里的祖师爷,在坎门指真武,在非坎门,或指真武,或另有所指。总之,多数指真武神。从请的其他神将来看,如周公祖、桃花仙、灵官、龟、蛇二将等,均是真武的部将,这个祖师也是指真武无疑。

此外,真武在天地会中也有一席之地。而创于清末、发展于民国的同善社,是民国期间在全国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个会道门。它所信奉的神祇之一就是玄天上帝即真武帝。

真武,这位明代皇室的护国家神,为什么在清代特别是近代转而成为秘密会社信仰的对象呢?原因之一,恐怕在于乾(1736 ̄1795)、嘉(1796 ̄1821)两朝对民间宗教的严酷镇压,使晚清的教门在神灵观念上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道光十五年(1835),琦善在一个奏折里曾指出晚清教门的这种变化:“惟教匪向来行踪诡秘,又当叠经惩创之后,隐饰弥工,大率不藏经卷图像,并有借以供奉正神掩人耳目者。”[14](355 ̄356)真武是统治阶级认可的道教大神,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信奉真武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原因之二,真武是中国民间宗教中非常普遍的崇拜神祇,尤其是其作为武力之神,具有保护地方免遭盗匪袭击的功能。因此,它在民间武术团体、以自卫保家为宗旨的组织中得到尊崇是不足奇怪的。

三、作为行业神崇拜的真武

清代以降,真武的神职也出现了某种变化,其中最主要的是作为描金业、命相家、屠宰行行业神的出现。行业神崇拜大概南北朝已有了,宋元趋向繁荣,明清为极盛时期。真武作为行业神的记载最早出现于清代。真武大帝与关公、火神及财神是北京描金业的守护神,慈源寺为其祀所,每年圣诞日均要举行祭典。该业清雍正十二年(1734)所立《重建慈源寺真武庙碑记》载:“兹因描金业整理行规,立十数余年。每有入吾行学艺者,原例先将公用银拾两,以作□贺□□神圣诞之费。□年□存公用银伍拾两,同愿布施于慈源寺,助修无量殿。内供玄天上帝、关圣帝君、火德真君、福德财神,愿同此在,永远香火。”

相面算命行业,由于地缘的不同,崇拜的祖师爷也有不同,主要有麻衣、伏羲、周文王、鬼谷子、无量祖师即真武神、周公、桃花娘娘。在西北高原影响极大的“薛家湾人”就是以无量祖师为行业神。薛家湾位于甘肃永登县西南,解放前,村民习惯奔走四方,为人算命卜卦、禳病消灾。时至上个世纪80年代,“薛家湾人”的卜卦之风依旧盛行。“薛家湾人”崇拜的神灵,基本上属于道教的范畴,其中,无量祖师在他们的宗教意识中,占有最主要的地位,即是他们宗教信仰的主神,也是他们最高的职业尊神。

关于无量祖师,“薛家湾人”中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无量祖师原是永乐皇帝的太子,传说他上武当山修行九年后,在舍身崖跳崖,一跳下去,觉得身子轻得很,脚一下子就落到实地上了。一看,脚底下躺着一个身子,也是披着发,光着脚,原来是他自己的肉身。无量祖师拿剑把肉身一拨,肚子已经摔裂了。正看着,一道红光从肚子里冒出来,向北方走了。有一次,无量祖师的金童、玉女周公和桃花娘娘同天上的青蛇、乌龟打了起来。周公和桃花娘娘怎么也打不过,就向无量祖师求教。无量祖师一看,原来青蛇就是自

②李大钊:《鲁豫陕甘等省的红枪会》,原载《政治生活》1925年第12期,后收入《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路遥:《山东民间秘密教门》页476-477页;[日]三谷孝著、李恩民监译《秘密结社与中国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页14。

第5期

梅莉:清代真武大帝信仰之流变611

己的肠子,乌龟就是自己的肚子。龟和蛇见了自己的本主,乖乖驯服了。无量把他们收了回来。后来流传的无量祖师脚踏乌龟、手攥青蛇、赤脚、披发、仗剑的样子,就是这么来的[15]。

显而易见,这位无量祖师就是真武。至于“无量”的称号,大约是参照佛教“无量寿佛”的称号而借用的。无量寿佛即佛教所说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无量寿”是说他的寿命无法计算,无穷大。“无量祖师”则是指祖师的法力无边。《玄天上帝启圣录》中称:“自斯玄帝千变万化,为主教宗师,分身降世,济物度人,无边无量,洞天福地,无不显灵,感应事迹,简册难穷。”[16](P576)正是这一称号的最好注脚。

真武原本没有占卜算命的特殊本事,但因他的两位侍神周公和桃花女,一个是算命高手,一个是厌胜专家,真武也就借弟子的光,成了相术行的祖师爷。

在台湾等地,真武大帝(按:台湾人多称之为玄天上帝)的香火是十分旺盛的。清以后,民众对玄天上帝的认知来源于新的、有别于大陆的民间传说,以为玄天上帝的前身是一个屠夫[17]。正因为玄天上帝的前身为屠夫,所以台湾屠宰业者以玄天上帝为保护神,真武成了屠宰业的行业神。在广东的梅县也有类似的传说。这在《民俗》第四十一、四十二合期所载林岳玉《梅县的神?北帝的本来》一文中有详细的记叙。这个传说的背后,实质上反映了清代真武形象遭逢政治抑制事实。

[参考文献]

[1]程歗.义和团起源研究的回顾与随想[A].苏位智,刘天路.义和团研究一百年[C].济南:齐鲁书社,2000.

[2]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3]胡珠生.义和团的前身是祖师会[J].历史研究,1958,(3).

[4]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文物单位简介)[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

[5]周海清.大刀会及其反洋教斗争[J].齐鲁学刊,1981,(5).

[6]张贵永,吕实强.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1册)[Z].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1980.

[7]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Z].济南:齐鲁书社,1980.

[8]路遥.山东民间秘密教门[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

[9]路遥.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Z].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10]路遥.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义和团史料[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2]张鸣.戏曲文化视野中的义和团的意识走向[A].薛君度,刘志琴.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3]梅莉.明清时期的真武信仰与武当山朝山进香[Z].武汉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14程歗.民间宗教与义和团揭帖[A].路遥.义和团运动[M].成都:巴蜀书社,1985.

[15]柯杨,赵宝玺.“薛家湾人”的职业及其信仰习俗[J].民间文学论坛,1988,(5).

[16]玄天上帝启圣录[A].道藏(第19册[C].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17]郑志明.台湾民间信仰的神话思维[A].林如.民间信仰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94.

[责任编辑:陈阳凤]

ChangesofChen-WuReligionintheQingDynasty

MEILi

(SchoolofHistyoyandCulture,HuazhongNormalUnivercity,Wuhan,Hubei430079,China)Abstrct:Chen-wuwastheoneofthemostaeectionalTaoistcultsastheoneofthefewtruly“national”cultsinMingtime.ThestatusofChen-wuinroyalsacrificgraduallywentdown,butthereligionhadbecameasegmentoffolkloresystemInQingtime,thedeityofChen-wuwasutilizedbypopularsecretcommunity.ThepriesthoodofChen-wuchangedfromasinglegodshipofwaterdeityinthenorthtoanall-powerfulgodhood,suchasprayingforason,askingforblessings,wishingforsuccessandavoidingfromdisaster,andsoon.

Keywords:Chen-wu;QingDunasty;secretcommunity

小篆的学习精讲

小篆的学习 小篆的运笔和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不同,并无其他书体笔法的丰富变化,但是由于人体生理上的需要〔如心跳和呼吸等〕,都会对保持恒定状态的小篆线条产生影响,所以,篆书的运笔也十分不易。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谈谈篆书的运笔。 (一)笔法 1.起笔与收笔 篆书的运笔重心在起笔与收笔,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逆入平收”。王羲之在其《书论》中说过:“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唐代徐浩也讲:“用笔之势,特需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要保持篆书线条的稳定、圆润的形态,起笔与收笔至关重要。下面是小篆作品的起笔与收笔。

篆书线条流畅悠长,遒劲舒展。有时一笔而成,十分困难,所以,就产生了接笔现象。接笔现象一般有二种类型:示范并讲解: 一是笔内相接:笔内相接要注意顺势而成,不要有悖势,最好有一小段复笔,灭迹隐端,保持线条边缘整齐光滑。 二是笔间相接:笔间相接,在接触点要“少驻笔锋”,等墨化开,再行运笔,这样,会有浑然天成的感觉。

掌握篆书的笔顺对于学好篆书十分重要,因为篆书的线条必须相当标准、严格对称;字内空间和字外空间的必须疏密得当,和谐适度,所以,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都会对篆书的构形的好坏有所影响。一般地说,篆书的笔顺应该遵循以下规则: ①先上后下。 ②先左后右。 ③先横后竖。 ④先外后内。 当然,学书者也可以在一般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习惯和特质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笔顺规则。

古人认为:“秦碑力劲,尚婉而通”。婉丽流畅中内含“筋力”,外柔内刚是小篆的笔法特点精髓。小篆的笔法有人称为“铁线”,有人喻为“玉箸”,也是这个道理。小篆笔法的“遒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现: 一是不管线条长与短、曲与直,都要一气贯之,起笔与收笔固然重要,但运笔中段尤其不可力怯,即使是接笔也要了无痕迹。 二是曲笔和圆笔的弧度一定要均衡、对称,要有弹性。到了清代,篆书创作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其中成就最高的当属邓石如。邓氏篆书融汇古篆和隶书,在婉丽、流畅、舒展的小篆线条中参以方笔,使小篆笔法的“遒劲”中有增添了几分雄厚古朴。 下面是赵之谦和邓石如的小篆作品:

2018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4月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______,亦足以畅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2)_______________,千营共一呼。(________《塞下曲》)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以设问方式道出道理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小明要在某长辈八十寿辰时送一副寿联,以下适合他选用的一项是(2分) A.燕挂谢兰年经半甲,桑弧蓬矢志在四方。 B.半百光阴人未老,一世风霜志更坚。 C.阳春正献瑶池瑞,耋老频添海屋筹。 D.桑输晚景休嫌少,日落红霞尚满天。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由于三国故事的传入和“壬辰倭乱”时荆明朝东征将士的文化输入,_________,而且愈加流行。 A.朝鲜半岛不但萌生了关公信仰 B.朝鲜半岛因此萌生了关公信仰 C.关公信仰因此在朝鲜半岛生根发芽 D.关公信仰不但在朝鲜半岛生根发芽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创客运动与传统文化 林少雄 ①所谓“创客”,是英文“ Maker”的意与音综合翻译,又结合了汉语语意创造的一个新词,主要指当代社会酷爱科技、富于创意、热衷实践、立志创业的特定社会人群,以创客为主体的创客运动,以分享技术、交流思想为其乐趣所在,以创意孵化、技术实践、产品研发为其介人或促进社会、参与或抗拒政治的行为。创客运动是创意产业的强有力推手及有机组成部分,但其不必然形成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思潮及其行亍为,创客运动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作为创客运动的重要内涵,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静态的、封闭的、单向的、固形的物质形态,更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多元的、活态的观念、精神形态,所以它不仅随时发展、与时俱进,同时也不断自我进化、自我形塑。正是这一属性,使得传统文化不仅为创客运动提供重要内容,更成为创客运动向着高远目标迈进的精神、灵魂及重要动力来源。人类文明在创意中产生,在创新中发展,在创造中延续,如作为文化创造主体的人的发展,从爬行到直立,从语言、图画到文字,从步行、骑行、坐行到飞行,人际距离由可视可闻、电话电视到虚拟现实(VR)等现象,都充分说明创客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在创客运动者看来,传统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当下进行时态。正是在此意义上,当下即传统,传统即创造。由此角度看,创客运动及创意文化为传统文化发展至少带来以下变化。 ③其一,创客运动促成传统文化的功能转化。中国传统文化物质创造的功能观念,首先是“由用至艺”或“先用后艺”,亦即所有的发现、发明与创造,首先,在于满足人们现实生活的物质需要,在满足这一物质基本需要的前

运城地区关帝信仰的调查

学士学位论文 系别:中文系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仝其林 运城学院 2015年5 月

毕业论文 题目:运城地区关帝信仰的调查系别:中文系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仝其林 指导教师:刘国蓉 运城学院 2015年5月

运城关帝信仰的调查 摘要:本课题借鉴《关公文化旅游志》的研究成果,根据运城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分析运城地区关帝信仰的影响,结合解州关帝庙自身的地位,通过对100名运城人民的随机调查,经过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受民俗变迁和时代变化的影响,不同年龄的人对关帝信仰发生的变化揭示着一个现象,那就是:关帝信仰的泛化。这是信仰自由的体现,更是接近人民生活的最实质的关帝信仰。 关键词:关帝;信仰;运城地区;实质

Yuncheng survey emperor belief Abstract:this thesis draws lessons from the Duke Guan culture travel annals "research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Yuncheng area,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method. Analysis Yuncheng Guandi beliefs influence, through the collation and analysis, the paper draws the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temple's own position, by about 100 people in Yuncheng random survey in. Affected by the changes of folk custom and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people of different age of belief change reveals a phenomenon, that is: the belief in Guandi generalization. This is a manifestation of freedom of religion, it is close to people's life the most substantial the belief. Key words: Guandishan; belief; Yuncheng area; essence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

章一 1.为什么说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P14 炎帝发展了原始农业,和最早的农耕用具。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陶器,创立日市,发明医药等。黄帝发明几乎遍及社会生活一切方面,例如文字、衣冠和社会制度等。这些发明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有了文明教化的意义,在物质、精神、制度文明上作出重大贡献,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奠定了最早的基础。 上古各族的迁徙流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导致不同氏族、部落之间的频繁接触,促进了文化发展。在炎黄部落迁徙的沿途,留下了很多文化遗迹,与当地的氏族部落发生了文化交流。炎黄部落把当时先进的农业带给了东方,黄河下游的一些生活习俗也向西传播到中游地区。古史有记载说周人即是黄帝的子孙,与炎帝也有血缘关系。虽然在当时不同部落的军事冲突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但是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继续耕耘,创造古老的中华文明,炎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黄时代是中国5000年文明源头,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与自然和谐统一,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早在炎帝时代就有了萌芽。炎帝发明弄个认识自然的综合成就,对天文气候等的粗浅认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也发端于炎黄时代。在较早的文献中,认得历史就是炎黄的历史,他们的成功得力于人的积极进取,这种相信人的力量依靠人的努力,问题、为社会为人民的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1、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P21 中国史前农业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两个中心地区有自身的特点,形成了自成体系地的中国史前农耕文化,这些在谷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工具、聚落形态方面都有表现。 1)谷物种类北粟南稻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品种。粟有野生狗尾巴草培育而来,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稻是野生稻培育出来,起源于长江流域。 2)家畜品种中国史前农业附属生产部门的家畜饲养业,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有很大发展,有猪狗鸡牛羊。 3)农耕工具主要农具铲、耒和锄,刀和镰,磨盘磨棒。 4)聚落形态农业的发展促使大规模聚落的形成 2、试简述中国古代文字的发明过程P44.3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神农氏结绳为治,刻画符号是文字的直接来源之一,是文字的先驱,刻画在史前的骨器、玉器、陶器上,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刻画符号都是单个出现,尚未连缀成书面语言,很难或不可能释读,基本用于记事。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刻画符号更接近事物形象。龙山文化发明了文字诞生可靠证据,笔画比较流畅,个个独立成字,显然脱离了刻画符号和文字画的阶段。文字中除有象形字还有会意字。黄帝之史官仓颉“初造书契”。商周时的巫师们也会以已出现的文字作为垄断神权的手段。 3、关于龙的起源,目前学术界有哪些说法。P41 红山文化玉龙和相关玉器做的研究认为:猪是龙形象的来源之一,表明龙的起源与原始农业发展有密切关系。身如蟒蛇是先民对蛇的恐惧而崇拜,以它作为龙形象的一部分,表达了期望避免危害和获得农业丰收的愿望。最初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出现,是先民崇拜的对象。濮阳西水坡蚌壳龙图案做的研究认为所有迹象都可用天文学观点加以解释。最初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出现,是先民崇拜的对象。 章二 1、试简述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天人关系的中心问题是把天看做有意志的至上神还是把天看做无意志的、无目的的大自然。一、重人事轻天道的观点P49 二、天道自然的观点三、天人相分的观点四、天人交相胜 2、试简述中国古代变易之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大篆与小篆[学习]

大篆与小篆[ 学习]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 小篆", 也称" 秦篆" ,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 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加之字体结构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 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汉魏之际是秦篆的强弩之末,除用于碑铭篆额和器物款识之外,难得有独立的篆书。唐篆,因李阳冰出而复苏,但秦篆的浑厚宏伟之气已荡然无存。宋代金石之学和元朝的复古书风,使用权篆书得以起微潮,以篆书著称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明代承元之风,步趋持平。清朝篆书百花斗艳,进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 大篆 有两说:(1) 指'籀文' ,即《史籀篇》文字。(2) 指'隶书' ,清学者多主其说。

石鼓文秦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唐初在岐州雍县南二十里之三畤原被发现。每鼓一首四言诗,十首为一组,记叙当时渔狩的情况,故亦名' 猎碣' 。现藏故宫博物院,一鼓已泐无字,其余九鼓亦多漫漶残损。传世著名北宋拓本有明安国《十鼓斋》' 中权' 、' 先锋' 、' 后劲' [2][1] 三本,已流入日本。古籀:' 古文' 、' 籀文' 的合称。汉许慎《说文解字?叙》:' 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萧籀: 汉丞相萧何所作,一作' 秃笔书' 。元? 郑杓《衍极》卷四《古学篇》刘有定注:" 萧何作未央宫,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水。何用秃笔书,时谓之' 萧籀' 。 ' 款识文' 。属大篆系统,包括了小篆殷、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旧称' 钟鼎文'、'吉金文' 、 以前的大部分篆书形体,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近人容庚撰有《金文篇》,较为完备,收可识知金文一千八百九十四字,另附录约一千二百余字。钟鼎文:即' 金文' 。上古青铜器般可分为礼器和乐器两大类,礼器以鼎为尊,乐器以钟为多,故以'钟鼎'为青铜器之代称。' 钟' ,经典多作'锺' 。青铜器上的铭文,统称为'钟鼎文' 。《文选》卷五十五《刘孝标广绝交论》:" 书玉牒而刻钟鼎。"李善注引《墨子》:" 琢之盘盂,铭于钟鼎,传于后世。款识文: 即"金文"。"款识" 者,青铜器上所铭之文字也。《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 鼎大异于众鼎,文缕,无款识。"注:" 韦昭曰:' 款,刻也。音式志反。' 师古曰:' 识,记也。音式志反。'" 《通雅》引《卮言》谓:' 款'为阴文,凹入;' 识'为阳文,凸出。《博古录》谓:' 款,在外;识,在内。'凡石、砖、瓦、金等上所刻文字皆可泛称为款识,而狭义专指青铜器上的铭文。又元?吾邱衍《学古编》八《字源七辩》以之为六国古文:" 七曰款识。款识文者,诸侯本国之文也。古者诸侯书不同文,故形体各异,秦有小篆,始一其法。" 草篆: 草率急速写就的篆书,故名。有省简结构、纠连笔划的特点。清?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乙亥鼎铭》:" 草篆。可识者惟' 王九月乙亥' 及' 乃吉金用作实尊鼎用

关公文化

浅谈关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关公是历史上的名将、文学艺术的典型和神明的三者复合体。关公崇拜最早体现为亚文化的接受形态,集中表现为社会中弱势群体对于强悍的英雄主义的需求和依赖。关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与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关羽报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他身上综合了忠勇仁义的精神,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关羽逐步被神化,成为一种新形象——关公。关公具备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要求,因此他成为了跨时空、跨地域和跨行业人们的一种共同信仰。关公形象的符号化和影响力贯穿古今,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丰富而又深刻的信仰力量。 关键词:关公文化,关羽,关公崇拜,信仰,历史 关羽是历史上的名将、文学艺术典型和神的三者复合体。报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一千多年来,关羽的参天大义、贯日精忠及护佑生民的传说故事盛传不衰,直到现代社会,关羽仍旧被人们当成神明一般供奉。关公的崇拜现象不仅盛行于中国,还传播至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海外地区。 关公文化的涵义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并发展的?关公崇拜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本文将会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关公文化的内涵 关公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层面,即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仰的忠、义、信、智、仁、勇的思想、道德、精神及其崇拜关公的社会心理,以及关公的典籍和著作、神话与传说等。二是物质层面,即纪念、祭祀关公的庙宇、塑像、陵墓、碑刻、匾额等。前者是关公文化的神,后者是形。形中有神,形神统一,构成了既深刻又生动的完整的关公文化形态。 (一)历史名将关羽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西临猗西南)人。他与张飞同刘备一道起事,协助刘备建立基业,后镇守荆州,为东吴所杀。西晋史学家陈寿撰《三国志》为其立传,着重记载了他的忠义和勇烈。《三国志·关羽传》加上裴松之注只有2000多字,但却给后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三国志》中,关羽、张飞曾被魏、吴双方称为“万人之敌”、“熊虎之将”。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锋。故魏晋南北朝的武将们,都以关羽、张飞自励。 (二)关羽的忠义仁勇

关帝祖祠碑碣资料中蕴含的关公信仰

关帝祖祠碑碣资料中蕴含的关公信仰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常平村是关公的出生和成长之地。常平关帝祖祠现在保存有丰富的与关公信仰相关的碑碣资料。这些资料蕴含着丰富的关公文化精神,是千百年来关公故里民众崇拜关公、信仰关公的真实反映,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较高的文献价值,是对关公信仰进行文化解读的一把钥匙。 关于关公故里 关公本名关羽,是东汉末期真实的历史人物。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关羽传》说,“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这里的“河东解”就是东汉时期司隶校尉部河东郡之解县。但长期以来,关公故里的具体范围却有一个由小到大的历史演变过程。 最初的关公故里就是现在的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常平村。常平村在东汉时的名称,根据田福生的说法,“规范的叫法推测为司隶校尉部河东郡解县常平乡下封亭宝池里五甲”。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所立《汉关大王祖宅塔记》落款称“直下封村柳园社王兴立石”。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解州常平里重修汉义勇武安王庙记》中称为“下冯村”,并且说“距州东二十里为常平里下冯村,王故宅也”。下冯

村是与中条山脚下的上冯村相对而称,“后逢兵事,俗称‘伤兵村’。后人以为不祥,关帝庙修建后,谐音取名为常平村”。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常平村重修关王故里祠墓碑记》称“平阳府解州为礼仪事,照得本州常平村系关王故里,祠墓俱存”,这是笔者发现的较早称常平为关公故里的碑记,碑记中“常平村”即今常平关帝祖祠所在的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常平村。 之后把盐湖区的解州镇作为关公故里。如,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关帝庙记》称“解为帝之故里”;清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关帝庙碑记》和民国七年(1918年)《创关岳庙碑记》中都把解州称之为关帝的“桑梓乡”。可见,至少在清代,关公故里的范围已经包括整个解州镇了。 现在则把整个盐湖区称为关公故里,并且有继续延伸之势。改革开放以后,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当地政府为了提升运城的知名度,开发运城的旅游文化资源,发展运城的社会经济,就把整个运城作为关公故里的代名词。 笔者认为,关公故里应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关公故里就是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的常平村,包括常平村东的曲村和常平村西的蚕坊村。 常平关帝祖祠的建筑规制和不断维修是民众信仰心理 的真实反映 一、常平关帝祖祠的规制

真武大帝简介

真武大帝简介 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全称真武荡魔大帝,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现在武当山信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道经中称他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民间称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明朝以后,在全国影响极大,近代民间信仰尤为普遍。真武大帝也称玄武、玄龙,盘古之子,于玉帝退位后任第三任天帝,生有炎黄二帝。曾降世为伏羲,为龙身,中华之祖龙。 据《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变化之身,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净乐国王善胜皇后之子。皇后梦而吞日,觉而怀孕,经一十四月及四百余辰,降诞于王宫。后既长成,遂舍家辞父母,入武当山修道,历四十二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玉皇有诏,封为太玄,镇于北方。玄武一词,原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总称。玄武七宿之形如龟蛇,故注称,“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北宋开宝年间,玄武神降于终南山。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封为翌盛将军。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加封为翌圣保德真君,后为避圣祖赵玄朗之讳,改玄武为真武。元代大德七年(1303年)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明成祖崇奉真武,御用的监、局、司、厂、库等衙门中,都建有真武庙,供奉真武大帝像。

永乐十年(1412年)又命隆平侯张信率军夫二十余万人大建武当山宫观群,使武当山真武大帝的香火达到了鼎盛。七宿之中有斗宿。道教重视斗星崇拜,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是人从投胎之日起,就从南斗过渡到北斗。人之生命寿夭均由北斗主其事。因此,人祈求延生长寿,都要奉祀真武大帝。 明代是真武大帝声势显赫、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时期。明朝初期,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了王位。传说在燕王的整个行动中,真武大帝都曾显灵相助,因此朱棣登基后,即下诏特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大规模地修建武当山的宫观庙堂,建成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十二亭的庞大道教建筑群,使武当山成为举世闻名的道教圣地,并在天柱峰顶修建“金殿”,奉祀真武大帝神像。因帝王的大力提倡,真武大帝的信仰在明代达到了鼎盛阶段,宫廷内和民间普遍修建了大量的真武庙。 道教经书中描绘真武的形象是披发黑衣,金甲玉带,仗剑怒目,足踏龟蛇,顶罩圆光,形象十分威猛。现在庙内供奉真武大帝,一般为披发跣足,端坐于殿堂之上,旁边塑有龟、蛇二将,或金童、玉女。据说前者是护卫大神,后者专替真武记录三界中的善恶功过。真武的诞辰日为农历的三月初三日。

篆书

篆书概述 中国书法的每—种字体都有自己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而篆书的发展是与古文字发展紧密相联的。它作为篆、隶、草、行、楷五体书之首,是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立意义并独具特色的书体。今天,篆书在文字应用方面虽不占主导地位,但由于这种书体处在前书法的文字起源与应用时期,直接关系到研究我国古代文明,追溯历史的重大课题,再加上这种书体在两千余年的发展史中,经历了多次演变,又以它在书法上的独有特征和美的表现贯穿于整个书法史中。因此,它是文化传承的命脉,在考古、文字研究、哲学、美学以及人类社会学诸方面,具有任何书体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研究价值。 我国文字历史悠久,形体变革多样。在古文字阶段,对篆书的分界历来众说纷纭,莫衷—是。按通常讲,在篆书系统中把秦以前的文字称为“大篆”,把秦实行统一的文字称为“小篆”,这是较宽泛的说法。实际上在我国最早发现陶文之后,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用汉字记载的文字资料,应该说是“甲骨文”。也就是说,应当把甲骨文单独作为一种书体;其后是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到东周时期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进而又发展为秦国的小篆。这些在文字孳乳演变期中的不同说法,都涉及到古文宁的许多学问。因本书主要是面向篆书初学者,从篆书书写的入门考虑,只将篆书演变期中的主要书体及篆书的发展分别作一概述,而后以小篆作为主要学习对象,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介绍与引导。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乃至周初,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因其内容绝大多数是王室的占卜文辞,也称“卜辞”。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市郊的殷尚废墟——小屯村,故又称“殷墟文字”、“殷契”等。 据记载,殷墟以洹水南岸的小屯为中心,是殷商王朝的国都。商王朝灭亡后,这些卜辞长埋于地下,无以面世。数千年后,当地农民在犁田时偶而发现,因古骨研末治刀创,随将其作为“龙骨”卖给药铺。1898 年,曾有古董商拿了一些给天津的王襄、孟定生辨认,他们认出是古代珍贵遗物,意言为“古简”。1899年,北京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对甲骨作了鉴定,认定是商代文字。这—发现,震动了考古界。之后,有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考古学家在大量收集、整理甲骨的基础上,对甲骨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撰写了许多著录和专门著作。自此,我国近代学术史上又一新的研究领域——甲骨学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它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我国商朝历史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还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成为一门独立的国际性学科,同时在中国书法史研究及书法创作方面也产生厂深远的影响。 从甲骨出土的十五万片实物,5000余字的文字看,已经是经过相当时期发展.并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文字,其间汉字构形规律已有大部分符合“六书”之说(如象形、会意、形声),文法也和后代相近;从书法角度看,不同时期的甲骨文,字体风格亦有所异,但文字书写的整体风格自然率意。因是契刻文字,笔画单一质朴,字形朴茂天真,结构大小参差,章法浑然天成。不仅显现出古代先民在文字书写方面追求自由、情趣、美观的审美意识,而且从中可以体悟篆书的笔法以及由于载体不同而产生的差异,给后世书法创作以启迪和借鉴。 (二)金文 金文是继甲骨文之后的书体,因其模铸或契刻于青铜器而得名。古时称铜为金,所以这类铭文一般称“金文”。其内容多为祭典、扬其先祖、明告后世的言论记录。

浅谈中国元素在广告中的运用

浅谈中国元素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 何丽珊 (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学号:1311390008) 摘要:现代广告创意总是深深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历久弥新的中国元素在现代市场经济的作用下,重新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在广告传播中大量使用中国元素,并且以中国元素做广告创意与设计的灵感源泉,运用中国元素进行与时代相连的现代式创新,借中国元素在广告作品中抒发情感等,但是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也必须充分考虑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并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更要积极地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使中国元素现代化,否则会因文化差异而造成认知理解上的偏差,使大量运用中国元素的广告传播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1] 关键词:中国元素;中国本土文化;广告;广告创意 1.定义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的内涵相当丰富。简单地说,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被视为“中国元素”。它是中国独有的,能反映、认知中国的东西。既包括具象的实物如旗袍、长城、书法等,也包括抽象的符号如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习俗习惯等。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元素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人民引以骄傲的主要力量来源。[2]中国传统设计元素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历史悠久,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 2.中国元素在广告创意中很受青睐的原因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历史,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儒家文化为主干,形成了迥异于西方的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体现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感、礼仪风俗、艺术表达等方面。 2.1文化根源 独特的文化根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元素。中国元素是表征中国及中国特有的文化意味、精神气质、历史沉淀及审美情趣的典型形象、典型事物、

关帝信仰与道德崇拜

关帝信仰与道德崇拜Ξ 龙佳解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 [摘 要]关帝信仰是中国特有的民间信仰。这种民间信仰的实质是对关羽身上所体现的“忠、义、礼、节、勇”的道德规范的崇拜。它是一种被历史上统治阶级标准化了的儒家伦理规范。关帝信仰由民众自发信仰被纳入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之内,既说明了民间信仰的可利用性,也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所面临的深刻政治危机。 [关键词]关帝信仰;道德崇拜;北宋士风 [中图分类号]B82-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05)04—0043—05 B elief in G u an -G od and Worship of Morality L ON G Jia 2jie (College of Marxism ,Hunan U 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China ) Abstract :The belief in Guan -G od is a peculiar Chinese folk -belief.The folk -belief is worship of le 2 gal ,justice ,manners ,moral integrit y and bravery embodied by Guan Yu in essence.It is t he Conf ucian code of et hics standardized by t he ruling class in history.The belief in Guan -G od was brought f rom t he spontaneous folk belief into ruling class ideology ,t hat showed not only t he exploitation of t he folk -belief ,but also t he deep political crisis faced wit h by t he ruling class at once. K ey words :belief in Guan -G od ;worship of moralit y ;Nort h Song Dynast y scholar -bureaucrat st yle 我国民间信仰中的关帝崇拜是我国独有的特殊的一种民间信仰。它是历史人物向神的转化。这种历史人物是英雄加圣贤的双重人格的叠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仁、智、勇”三达德。因而,关帝崇拜的实质是一种道德崇拜。 一 从民间祭祀到帝王册封 根据学者们的考证,民间祭祀关羽最初起源于 关羽故里。关羽故里为今山西运城常平乡常平村,它地处晋、豫、陕三省交界,是华夏民族发源地之一,孕育出无数英雄豪杰,有着崇尚侠义的民风民俗。关羽出于行侠仗义,为民除恶,杀了当地恶财主吕熊之后,亡命异乡。其族人避祸匿于四十里外东古村,其父母年迈,无力逃生则双双投井自尽。关羽之义举,双亲之惨死,深深感动了乡中父老,自发地为其看家护院。关羽被害之后,噩耗传来,乡民念其德, 自发地供奉香案,悼其亡灵,里人争拜,络绎不绝。移居东古村的关姓族亲改关羽之故居为宗祠,祭祀 关羽则由此而生。[1](P76-80) 公元567-568年,南陈光大年间,湖北当阳人追念关羽之忠义,在其遇害地建庙立祀兴起了民间祭拜关羽的风潮。随后隋唐期间,首先传出佛教天台宗祖师智凯大师遇关羽在湖北当阳玉泉寺显圣的传说。唐代禅宗北宗创始人神 秀于玉泉传法时,先是拒斥关公显圣之说,但后来又不得不接受显圣之说,在当地建寺奉关公为本寺伽蓝护法神。至此关羽由亡灵演化为神灵。 北宋末,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关羽为“忠惠公”。由此开启了官方朝廷对民间祭祀的关公进行册封的情势,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将这一民间信仰开始提升为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关羽又被晋封为“崇宁真君”。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再进封为“武安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又加封为“义勇武安王”,并建有武安 Ξ[收稿日期]2005-02-28 [作者简介]龙佳解(1953— ),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第19卷 第4期2005年07月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nan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Vol.19,No.4J ul.2005

玄天上帝

玄天上帝 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就有天人感应的思想,他们相信天上星宿的运转和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而在众星运围的世界中,唯有北极星永恒不动,先民就把北极星神格化,奉为北斗星君,是星辰神祗里,最尊贵的星君。 玄天上帝威风凛凛,八面生风,其形象为披发黑衣、手持宝剑、足踏龟蛇,卫将执黑旗,两旁为金童玉女,水火二将。但玄天上帝的原形却是两只爬虫──龟与蛇的合体,龟蛇合体之形,则起源于远古的星宿崇拜。 「玄天上帝」全称为「佑圣真武玄天上帝终劫济苦天尊」,又称北极玄天上帝、玄武帝、北极大帝、真武大帝、真武大将军、玄天大帝、元天上帝、开天大帝、开天炎帝、真武帝、开天真帝、水长上帝、真如大帝、元武神、北极佑圣真君、元帝、北极圣神君、小上帝等诸尊号,清代文献志书对其尊称繁多,简称上帝公、上帝爷、帝爷公。 自古以来,民间相信天上星宿的运转和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而在众星运转的世界中,唯有北极星永恒不动,因此古人就把北极星神格化,敬奉为「北斗星君」,是星辰神祗里,最尊贵的星君,。道家则认为,北方是幽暗寒冷的地方,也是人死后阴魂的归宿,因此把黑星叫作玄,而统治北方黑色阴暗世界的神,就称「玄天上帝」,广受众信所信,历代帝祀亦极为普遍。 古时统称北方的七星:斗、牛、女、虚、危、宝、壁七宿为玄武,也就是指北斗星,据《礼记》所载:「前朱鸟,而后玄武」。朱鸟是指南方的七星。中国古代把天上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又把二十八宿分为东西南北四组,每组七个星宿,想象成一种动物形象。根据五方配五色的说法,即成为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龟蛇)所谓「四象」。 龟为「四灵」(龙、凤、麟、龟)之一,蛇也被认为是有神性的灵物,这两种爬虫颇受古人青睐。北方玄武七宿遂被想象为龟蛇相继之形。最初,玄武与青龙、朱雀、白虎,同为道教的护法神,是普通的小神。以后玄武异军突起,逐渐成为道教大神,被说成是奉玉帝之命镇守北方的统帅。历代帝王封其为真君、帝君、上帝,步步高升。因为宋代皇帝避其祖赵玄朗名讳,改玄武为「真武」。宋神宗时立为玄天上帝,这就是星神的人格化。 按道教的说法,「玄」乃龟蛇,位于北方,色黑所以称玄。玄武以龟蛇合体以应北宿之象,俗信天界帝王位于北极,乃天一之帝,应兆虚危,司经纬于北,为北方壬癸至灵神,金阙真尊应化身。「玄天上帝」乃北极玄武星君的化身,道教尊上帝为「三元都统帅」,为万法教主称号,统管三十六元帅,其神威赫濯,灵验无比,是道教灵威最盛,信仰最广的神明之一,尊「玄天上帝」为道教灵威鼎盛高级神明,奉祀于「北极殿」或「真武殿」。 早在汉朝,人们即盖庙奉祀「玄武真君」。到了宋朝,开国皇帝名字之「胤」与「玄」字意义相关,为了「避讳」,改称「玄武」为「真武」。可是到了宋真宗时,亦为了「避讳」,又把「真武」改回「玄武」。千年间,「玄武真君」都只称「君」、「师」,未曾称「帝」。 相传元朝未年间,某次朱元璋战败,逃入武当山真武庙,避过追兵,逃过大难。后来朱元璋建立明朝,即位后感念真武救命之恩,下令改建真武庙,重塑金身,又谢赐御题「北极神殿」匾额,加封号为「玄天上帝」。

第二课 劲健稚拙 古雅天真——《篆书知识及赏析》

第二课 劲健稚拙古雅天真——《篆书知识及赏析》 课业类型:欣赏课 课时: 1节 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式教学、讨论法 教学准备:教材、电脑课件、课前搜集有关画家的资料等。 教材分析:篆书先有大篆后有小篆。早在六千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的象形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即"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六国异体由丞相李斯整理,简化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字体略长而整齐笔划圆匀秀美。 教学目的:学习书法不单是要学习写字,还要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和与汉字书写有关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篆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对汉字的起源和早期的书写状况有所认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认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篆书作品。培养学生的正确的观察方法和审美、鉴赏能力,并通过大量的名作赏析及分析讲解,提高学生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培养专业兴趣。 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了解篆书的基本知识,掌握篆书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过程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相应的对比、分析训练 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1.遵照科学性、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的原则,分析作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结合课后练习思考分组讨论。 2.授课融互动式问答、演示、观摩、讨论等于一体,做到生动、活泼、直观、有效。 3.以秦篆为讲解重点,由此铺开对清篆、金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专业素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将对中国书法篆书作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二、新授:篆书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点画单纯,有的字还具某种象形因素的古老的汉字字体,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和简牍文等,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有隶、楷之间的过渡。 (讲解:分析战国时简牍作品特征)。 1、篆书发展简史及特征:

义——关公精神的核心价值观

义——关公精神的核心价值观 [摘要] 关公是穿越了中国历史数千年依然被广为敬仰的道德额偶像,在后世附加给关公的高尚品质中,囊括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最优秀的品质:忠、义、仁、勇、礼、智、信等内容,其中,最为中国人敬慕的是他“义”的楷模与化身。本文探讨了中国人对“义”的理解与关公何以称“义绝”以及对其信仰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关公义 关公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也是最具完美人格的道德英雄,对关公的崇信和敬慕是中国历史中最为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他从群雄纷争中的一名武将到武庙主祀,从封建社会中后期的道德楷模到士农工商、帝王将相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为何中国历史会穿越千年数代共同塑造了这样一个英雄?又是何原因使关公信仰经久不息,至今传颂呢? 从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关公被封为“忠惠公”开始,关公被历代统治者尊崇,神格地位不断飞升,到清德宗光绪五年(1879年)其封号已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可见其神格地位之崇高。从关公封号的不断攀升中可以看出,在后世附加给关公的精神品质中,基本囊括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最优秀的品质:忠、义、仁、勇、礼、智、信等内容,正是这些中国人所最为推崇和敬慕的高贵品质在关公身上的集中体现,使其成为道德准则的最高表率。而这将近二十个封号中,与“义”相关的就有六个:北宋宣和五年敕封“义勇武安王”,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封“壮缪义勇武安王”,南宋淳熙十四年封“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元文宗天历元年封“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清道光八年被崇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皇帝还为其御书“义炳乾坤”匾以赐。不难看出,在后世附加给关公的精神品质中“义”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份额。 一、“义”的含义 “义”,作为一种范畴和理论,是中国古代最常用的一个道德概念,是做人的最高标准。那么,什么是“义”呢?一般而言,“义”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表现,指公正、合理而应当的德行和道理。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却始终没有给“义”一个准确的概念,他只说:“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句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一切事情,没有一定要怎样做,有没有一定不要怎样做,只要怎样做才合理,便怎样做。”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就是说:“有德行的君子,所说的话不一定全部履行,所做的事不一定都有结果,但只要所说所做遵询于‘义’。那么,何谓合理?何谓不合理呢?又如何将所说所做遵循于“义”呢? 《吕氏春秋·察微篇》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史实:春秋时期,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国家就会给他们以赔偿和奖励。这道律法使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得以重返故国。孔子的弟子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基本信仰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基本信仰 道教发展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创立于东汉时期,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 道教发源于历史悠久的华夏大地,在洪荒时代,由于人力有限,经常受到自然灾害,所以人就对自然产生敬畏,希望得到自然的庇护,自此开始出现道教各种神的雏形,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对自然敬信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这些都为后来道教的发展及繁荣打下基础。东汉时期为道教的发展初期,其中,汉明帝身体力行,修心养性,并且在洛阳皇宫中积存了大量的秘书、列仙图和道术秘方。桓帝时曾派中常侍左官到苦县(今鹿邑县,是老子李耳的老家)祭祀老子,并下令将天下所有祠庙中的其他神主、偶像毁掉,改祀黄帝、老子。 隋唐时,道教发展达鼎盛时期。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年)建都洛阳,虽然对道佛均崇,但诏令道先佛后。洛阳御苑就是按道教传说中的三座神山仙境修建的。唐时,唐高祖曾下诏宣布道教为首,儒学为次,佛教第三,并自称老子后裔,大崇道教。直到北宋时期,道教仍在繁荣发展。北宋建都汴京,以洛阳为西京。宋太祖、太宗祖籍洛阳,因崇信道教。金元时期流传的道教为“正一道”、“太一道”和“真大道”,后陕西王重阳所创全真道在河洛兴起,上述三教均不再传。王重阳对道教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弟子又创了好几派,使得道观遍布。 明代嘉靖皇帝崇信道教,也大力推崇道教。但是,由于明初朱元璋对道教采取抑制政策,因而基本没有大的发展。清代统治者偏重佛教,曾宣布佛教为国教,所以禁止道教传播。虽在民间活动较盛,但道观及活动规模都很小。 民国时期,曾宣布废除道教,但民间仍有道教信仰活动。冯玉祥驻洛,倡导打神办学,很多道观多被用来办学,庙产亦被充公。到建国前夕,道教在洛阳几乎泯灭。1958年,人民政府实行宗教制度改革,原道教重点活动场所的职业人员和宗教活动相对集中,以便于管理。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与其他各教一样,道教活动全部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事务部门恢复工作,对历次政治运动中的不适做法进行纠正,平反了冤案,退还庙宇财产,安置道教职业人员,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道教活动逐渐走向正常。 道教基本信仰 其一,道教基信仰是「道」,故称道教。道教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因此道教有了庞杂的神明系统,信奉的神仙有很多,如三官、四御、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真武大帝等。 其二,道教的另一个信仰是相信人可以长生不死,道教认为道具有永恒的生命,获得它、保持它便可长生,这也叫作「德」。道教重生,追求长生,相信人通过求神或修炼可以得道,不仅可以享受人间的幸福,而且可以返本还元,与道同体,肉体永生,白日飞天,长存仙界。

同根同源的闽台民间信仰

同根同源地闽台民间信仰 海峡之声网 海峡之声网专稿,(作者:黄伟华)进入四月,气温渐渐回升,闽台民间信仰地交流也随之日益“升温”. 十二日,台湾屏东里港双慈宫妈祖信众七十人赴妈祖故乡——湄洲岛朝圣观光;十七日,第三届海沧保生慈济文化节在厦门开幕,七千名来自两岸地信徒齐聚青礁慈济宫,共祭保生大帝;十八日上午,一千余两岸王氏宗亲身着汉服聚集在福州闽王陵前,焚香祝祷,同祭闽王王审知…… 闽台民间信仰同根同源.台湾民众精神生活地民俗文化是民间信仰拜拜盛行,祖先崇拜诚挚深厚.台湾地民间信仰不同于西方与世俗生活分开地“制度化宗教”,而是一种深层次精神生活中地民俗文化,其内容经常与一般地生活混合,普及于文化地各方面.明末清初,闽南、粤东移民到台湾,同时将各地民间种种神明信仰移植台湾,如土地公、妈祖、关帝、观音菩萨、三山国王等等,台湾成为“众神地殿堂”. 移民到台湾,在当时航海技术、设备落后地情况下,要渡过风高浪急地海峡,凶吉难下.于是,移民随船供奉妈祖,以求平安抵台.到台后,自然把妈祖供奉于庙宇.从此,妈祖信仰启蒙及台湾,形成许多以不同妈祖为中心地祭祀圈和大规模地供香、割香活动. 妈祖,原名林默,是宋代莆田湄洲岛地一位民间妇女.据传,她通晓天文、医术,平素急公好义,扶老济困,民间流传着许多妈祖驱恶扬善、扶助百姓地故事.她为救海而捐躯之后,乡亲们便在岛上为她修了一座庙宇奉祀.老百姓出于对妈祖助人为乐、济世救民地向往,把她塑造成一位保佑平安地海神形象.台湾地妈祖崇拜极为普遍,以妈祖为主神地庙宇多达座.每逢妈祖生日(农历月日),各地妈祖庙都在这一天前后举行隆重祭典,绕境游行,称之“迎妈祖”. 台湾最基层地地域神是土地公,又称福德正神,各乡村都有土地公庙保护各区域地安全,祈求土地平安,农作物丰收.台湾有句话说:“田头田尾土地公”.在乡村进村路边常见立一块宽公分公分、高公分公分地石碑,上面只刻土地公或福德正神字样,连神像也没有(闽南一带也同样可见),因有所谓“有土即有财”之说,福德正神也成为财神,被商人所信仰.土地公庙很多,据调查,以土地公为主神地庙达座.可见,土地公信仰之普遍,富有亲和力. 移民到台湾定居下来,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需要互相团结,以便开垦荒地,对抗豪强劫掠.因此,重信义地武神―关公,恰好满足他们地需求,成为他们地精神依托和崇拜偶像.清朝统一台湾后,统治者为了安抚民心,巩固统一地局面,大力提倡忠教节义,鼓励民间崇拜关帝,关公信仰在台湾日益发展起来.关帝既是道教之神,玉皇大帝地近侍;又是佛教之神,护法伽蓝;同时还是儒教之神,文昌帝―文教守护神.据年调查,台湾供奉关帝地庙宇共有座之多.台湾进入工商资本主义社会后,频繁地商业交往需要建立新地人际关系.因关公被认为重信义之神,可藉以整合商业社会,于是,关公崇拜便流传起来.现在,我们在北京、厦门等地常可以见到台商企业和餐馆供奉关帝神位.在台湾,城市和市郊纷纷建起关帝庙.年代关帝庙发展到座.这些关帝庙大多是从闽南东山岛铜陵地关帝庙分灵过去地.年代两岸放宽往来以后,台湾信仰者纷纷到东山关帝祖庙拜谒.年月日,东山“关帝圣君”应邀赴台,参加了“台湾关帝大庆典”,并“巡访台湾”,历时个月,在台湾及海外引起了强烈地轰动. 台湾民众对观世音菩萨地信仰也很普遍.佛教里地菩萨原为“善男人”.中国地佛教徒在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