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一:2.4《全球气候变化》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2.4《全球气候变化》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2.4《全球气候变化》导学案(含答案)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学习目标] 1.了解气候变化的不同时间尺度。2.掌握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可能影响。

3.联系实际认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气候变化的概念:长期①________变化的一种反映。

2.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②____________变化。

3.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1)地质历史时期:时间跨度③____,变化周期④____。

(2)近现代时期

特点:波动上升,总的趋势是在变⑤____。

主要原因:大气中⑥________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1.使海平面上升

(1)原因:⑦________和⑧____________。

(2)影响:改变⑨________,⑩________________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2.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有利影响:使积温?________,生长期?________,在?____________国家,农作物产量提高。

(2)不利影响:使某些地区?________,造成?________,在?____________国家,农作物减产。

3.影响水循环: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________和?________格局,加剧水资源的?__________和?________矛盾。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多使用○21________。

2.植树种草。

3.防止○22________。

4.减少○23________________,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24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惑

1.。

2.。

3.。

探究点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探究材料教材P46图2.28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和图2.29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

有的科学家认为恐龙的灭绝是由于气候变冷。在白垩纪末期,整个地球发生了广泛性寒冷,日温差增大,冷热季节交替明显,恐龙因无法抵抗和适应寒冷的袭击,最后灭绝了。

1.由材料分析,气候变化的表现有哪些?按时间尺度分为哪几种?2.气候变化有什么特点?原因有哪些?

【考例探究1】读下图,回答(1)~(2)题。

(1)下列各时段中,气温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A.1880~1900年B.1920~1940年C.1958~1978年D.1978~1998年

(2)图中所反映的全球气温变化,按时间尺度划分属于()

A.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B.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C.近现代气候变化

D.历史时期和近代共有的气候变化

探究点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探究材料

1.此图揭示了一个什么环境问题?

2.此环境问题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3.面对此环境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

【考例探究2】分析“近年来大气中CO2的增长示意图”,回答问题。

(1)代表近年来CO2增长曲线的是________。

(2)近几十年来CO2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3)大气中CO2增多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大气状态②冷暖和干湿③大④长⑤暖⑥二氧化碳⑦冰川融化⑧海水热膨胀⑨海岸线⑩海拔较低的沿海?增加?延长?高纬度地区?干旱加重?供水不足?低纬度地区?降水量?降水分布?不稳定性?供需○21清洁能源○22森林火灾○23消费○24公共交通工具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和近代气候变化。

2.(1)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时间跨度最大(距今22亿年~1万年),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曾反复出现过3次大冰期气候,气温呈下降趋势;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气温呈上升趋势。

(2)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大约可以分为4个温暖时期和4个寒冷时期。

(3)近代气候变化

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

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从地区分布看,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是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明显。从季节分布看,我国冬季增温最明显。

考例探究1(1)D(2)C[第(1)题,由图中可知气温变化幅度较大时期在1980~2000年前后。第(2)题,图中反映的是1860年以后近百年来的气温变化,属于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探究点二

1.此图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这是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已经给全球及我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了重要影响,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2.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影响

(1)总趋势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长远而巨大的,对于有些地区来说,许多影响是负面的或者是不利的。

(2)海平面上升

原因:气温上升导致两极地区的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引起海水上涨。

影响:海平面的上升会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如图所示:

(3)对人类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①有利方面: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对提高作物产量有利,使位于高纬度国家的农作物产量有增加的可能。②不利方面: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往往伴随着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这会使农作物产量减少,农作物产量减少发生的地区应是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

(4)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考例探究2(1)C(2)①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②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森林面积锐减,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3)引起海平面上升;影响农业生产,高纬度地区农作物增产,低纬度地区农作物减产;影响水循环过程,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

解析(1)近年来,CO2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且速度不断加快。(2)CO2增多的原因:一方面是矿物燃料燃烧放出大量CO2,另一方面是森林被大量砍伐,导致CO2的消耗量减少。

(3)CO2增多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最新整理高一地理高一地理必修一全册学案及答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一地理教案高一地理必修一全册学案及 答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课前预习: 1、列举出不同类型的天体。 2、请说出一个天体系统必备的条件有哪些? 3、光年是的单位,1光年约为。 4、用图示的方法描述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 5、八大行星共同的运动特征是、、。 6、请将八大行星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7、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哪些? 课堂探究: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具有哪些特点?并说明理由(依据)。 2、在教材P3图1.2和教材P4图1.4中找到地球,用简洁的语言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3、运用提供的材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 4、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存在生命所必须的条件地球上具备这些条件的原因 知识结构:(用框图的方式描述本节的知识结构) 请将下列表述填在框图中 ①物质属性②运动、有序③天体④天体系统及其级别⑤在不同级别天体系统中的位置⑥在太阳系中的位置⑦地球与其他行星运动特征的比较⑧地球与其他

行星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的比较⑨安全的宇宙环境⑩自身条件:温度、大气、液态水 达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天体及天体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天体形态多样,是物质的,但天体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B、总星系是人类所知的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所以总星系即为宇宙 C、太阳系是比银河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 D、只有相邻的天体可以构成一个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层次,按由低到高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B、银河系、太阳系、行星系、地月系 C、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D、地月系、恒星系、银河系、总星系 3、下列属于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的是() A、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是距离太阳最近的 B、月球绕地球公转 B、有适宜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湿度条件 D、有液态水的存在 读“太阳系局部图”,C为小行星带,回答4~8题: 4、图中共有几类天体() A、2类 B、3类 C、4类 D、5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 热力环流》导学案

大气环境——热力环流学案 【学习目标】 1, 知道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 能够简单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 3, 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增强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 4, 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如城市风、海陆风等。 【学习重难点】 1, 重难点:理解和掌握热力环流原理。并了解各个类型的热力环流。 2, 突破:课堂练习、课后练习相互结合。通过练习加强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学习方法】 1, 通过自主学习导学案,大气压强部分内容,自主掌握气压的垂直分布和水平 分布 规律。 2, 合作探究,对热力环流的应用部分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全面的分析热力 环流原理并熟悉其应用。 【自主学习】 一、气压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 .气压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上界 所承受的空气柱的总重量,单位:百帕(hPa )。右图 中甲乙丙丁四地,乙地和丁地海拔相等,乙的气压 丁的气压 ( “ <”、 “>”、“ =”);气压最大的为 ,最 小的为 ________________ ;因此,气压的垂直分布规律 为:海拔越高,气压越 __ 。 2.运用气压的概念和分布规律,在图中右侧气柱上标 出与丙地气压值相等的 A 地。 二、气压在水平 方向上的分布 规律(这里的高 压、低压是相对 于同一高度而 言的)。 1,图中同一高度的 A 、B 两点, A 点位于等压面下方,推测 A 地为 压, 丙 乙 丁 大气上界 甲

B 地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方,推测 B 地为压。(高/低) 2,观察等压面的弯曲情况,A 地等压面向处弯曲,B 地等压面向处 弯曲。(上/下) 3,总结规律:在等压面图中高压等压面,低压等压面(凹起/凹陷)。4,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空气会从 _________ 流向 ______ (高压/低压), 因此空气由 _____ 处(A/B)流向 ______ 处。 1 热力环流产生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热力环流形成过 程地面()——空气的()运动 ——同一水平面出现()——空气的()运动——形成() 3 热力环流形成顺序先有方向近地面热空气运动,冷运动。后有方向空气运动从压指向压。 【合作探究】各类型的热力环流以及应用运用热力环流原理,与组员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假如你是某市规划局工作人员,你是否同意一厂长在甲处(见下左图)办水泥厂。(先在图中画出热力环流再判断)主要考虑污染。 ◆ 结论: 理由: 2)从威海度假回来的小明向同学描述居住在海边的感受:白天空气潮湿,夜

新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1-2(含答案解析)

新版地理精品资料 2019.4 课堂互动与探究 抓要点 知识详解 知识点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辐射 (1)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2)太阳辐射能力 太阳常数的数值为8.24焦(厘米2·分),表示地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能力的大小。在太阳辐射的三种光中,辐射能力最强的是可见光,所以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地表获得太阳辐射量的多少直接取决于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间长短,具体的影响因素如下: ①纬度: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 ②天气:天气晴朗,云量少,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多;反之,太阳辐射少。 ③地势: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日照强度大,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 ④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好,尘埃杂质少,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 点拨: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的关系。

结合①可得:太阳高度愈大,等量的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愈小,光热越集中,地表单位面积上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愈多,太阳辐射强度就愈大;反之愈小。 结合②可得:太阳高度愈大,太阳辐射所经过的大气的路程愈短;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愈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愈多;反之愈少。 【例1】读我国部分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我国的城市中,有“日光城”之称的是________市。 (2)在我国四大直辖市中,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的是________市,

简述原因。 (3)青藏高原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________(高或低),解释原因。 (4)我国台湾岛、海南岛西侧的年太阳辐射总量均比东侧的多,请试着说出理由。 [解析]第(1)题,拉萨市有“日光城”之称。第(2)题,我国四大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中,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中,由于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阴雨、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多,故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第(3)题,青藏高原地区由于地势高,大气稀薄,晴天多,所以成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地区。第(4)题,台湾岛、海南岛两侧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不均,应从两侧降水差异入手分析。 [答案](1)拉萨 (2)重庆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中,盆地地形使水汽不易扩散,阴雨、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多,故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 (3)高青藏高原地势高,大气稀薄,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4)台湾岛、海南岛的西侧地处夏季风(东南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东侧处于迎风坡,降水多,阴天多,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多,故西侧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东侧的多。 知识点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1.太阳外部圈层剖面示意图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3.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精品导学案-word文档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和水资源丰歉的衡量指标。能运用图表说明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2.理解水资源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掌握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3.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培养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概念 (1)广义:包括①内的水量总体。 (2)通常:主要是指②资源。 (3)利用主体:③、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分布不均 (1)大洲:最多的是④,其次为⑤,最少的是⑥。 (2)国家:⑦最多,其次为俄罗斯,我国居第六位。 (3)我国:空间上,⑧;时间上,⑨。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⑩的大小。 2.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 3.发展变化:在科学技术较落后的时代,人类主要靠近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发展不一定要靠近水资源丰富的地区。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1.利用现状:量过大,严重。 2.合理利用措施:;。 1.世界各大洲水资源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具体有何特点? 2.水资源如何影响经济活动?从哪两个方面进行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水资源的分布及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不论是世界还是中国,分布不均是水资源的突出特点。在世界范围内,既有拥有全球5.6%的淡水资源的亚马孙地区,也有干燥荒凉的撒哈拉地区……同是2019年的我国南方,春季旱灾导致西南地区水资源奇缺,夏季江西、福建等十几个省市却又降雨过多,泛滥成灾…… [互动探究] 1.我们知道,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有哪些? 2.以我国为例,南方地区水资源数量比北方地区多得多,其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可得出水资源分布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3.读教材图3.10,影响水资源丰歉的因素有哪些?水资源丰歉的影响因素和衡量标准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4.水资源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和时间差异。回答下列问题。 (1)从大洲来看,水资源由多到少如何排列? (2)从国家来看,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是哪两个国家?原因是什么? (3)新加坡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为何地表水资源依然缺乏? 5.赤水河优质水源与贵州仁怀茅台酒,崂山优质泉水与青岛啤酒的作用类似,都体现了水资源对人类活动哪方面的影响? 6.读教材图3.11,分析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发展空间分布影响的变化。 水资源的问题及对策

化学必修一 精品导学案 第1章第1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1)

【目标导航】1、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并能识别一些化学品安全标示。 2、懂得发生实验事故时的一些简单处理方法,能正确使用一些基本仪器并进行一些 简单的实验操作。 3、通过粗盐提纯实验,进一步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在此基础上练习蒸 馏、萃取等分离方法。并通过实验中杂质离子的检验与除杂质方法的讨论,加深 对提纯操作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学习重点】混合物的分离与离子的检验。 【学习难点】物质检验试剂的选择,蒸馏、萃取的操作,分离与提纯过程的简单设计。 第一课时:实验基础知识 【问题导学】 1、如何保证实验安全?(课本第4页) 2、课本第4页,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试给下列几类物品举例。 易燃气体 易燃液体 自燃物品 爆炸品 剧毒品 腐蚀品 氧化剂 3、你听过实验中的“六防”吗?试着查查资料,了解一下,把你不熟悉的地方标记一下。 玻璃割伤 误服重金属盐 汞滴落在桌上或地上 浓硫酸粘在皮肤上 其他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 碱液沾到皮肤上 酸碱溅到眼中 浓酸或碱溅到实验台上 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 钠、磷等失火 5、你认识下列仪器吗?是否知道他们的作用?

上面仪器中哪些可用作反应容器? 哪些可以直接加热? 哪些可以间接加热? 强调:胶头滴管 【练习】1、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意识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养,下列实验操作或事故处理操作中正确的是() A、酒精灯不慎碰到起火时可用水扑灭 B、将一氧化碳中毒者移至通风处抢救 C、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清洗,边洗边眨眼睛 D、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再在搅拌的条件下加入浓硫酸 E、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先加热再通氢气 F、拿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G、在通风橱中制备有毒气体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练习】2、加热固体试剂时,不能使用的仪器是() A. 试管 B. 烧杯 C. 蒸发皿 D. 坩埚 【问题导学】6、初中你一定学过很多基本实验操作,一起来复习一下。 (1)药品取用: 原则 用量 取用方法(液体、块状固体、粉末状固体)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全套学案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1宇宙中的地球 1、宇宙中的天体包括 、 、 、 、 、 等。 2、运动中的天体 、 ,形成天体系统。 3、读p3图1.2,按照天体系统的层次....... ,填写下面的框图,并在右侧绘制太阳系示意图。 其中, 是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宇宙部分。 ▲4、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练习: 1、 图1中包括的天体系统有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D. 四级 2、地球是太阳系一颗特殊的行星,主要体现在 A. 是太阳系中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 B. C. 既有自传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D. 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3、关于地球成为太阳系中存在生命物质的特殊行星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不断变化 B. 宇宙时空无限大,天体运动互不影响 C. 地球体积大小合适,使水以液态形态存在 D.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表具有适宜的温度 4、太阳系在天体系统中的层次是 A. 最高一级 B. 最低一级 C. 次于银河系 D. 并列于河外星系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概念辨析: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来自核变),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 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称为太阳。 练习: 1、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大气、水、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A. 重力势能 B. 生物能 C. 太阳辐射能 D.风能 2、太阳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有 A. 诱发地震和潮汐现象 B. 产生“磁暴”和“极光” C. 诱发潮汐现象和降水量变化 D.干扰电离层和无线电广播通讯 3、我国史书曾记载有汉成帝河平元年三月(公元前28年)“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大气层中的 A. 光球层 B. 色球层 C. 日冕层 D.中心核层 4、下列现象与太阳活动无关的是 A. 世界上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的周期为11年 B. 1989年3月发生短波通信15次中断 C. 产生“磁暴”现象 D. 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变化 1.3 地球的运动(一) 1、地球的运动包括运动和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1、1宇宙中的地球 导学案(图片式答案)

课 题 §1.1宇宙中的地球 年级/学科高一地理课时 1 页数8 设计人审核人使用时间2019-9-1 学习目标1. 能说出各类天体的主要特点、太阳系中各类行星的特点; 2. 能用图示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说出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的关系。 3. 能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4. 会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5. 简述(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及自身条件,阐述如何判定某天体存在生命。 【课前准备】 知识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熟读课本正文和图片,联系所见所闻,回答一下问题) 1、你认为宇宙是什么样子的?里面有东西南北方向吗? 2、宇宙中有什么?这些物质统称为什么? 3、阅读课本第P2,总结以下常见各类天体的特点,并作为小常识记住。 恒星: 行星: 卫星: 星云: 流星: 彗星: 4、什么是天体系统?通过分析图1.2用图示的方法描述各级天体系统间的层次关系。 知识点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读图1.4,太阳系中有几大行星?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 小行星带在什么位置? 2、读图1.4和表1.1,地球的运动特征与其他七大行星相似还是差异很大?具体表现为什么? 3、读图1.5,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小、质量最轻的是,体积最大、质量最重的是,与地球体积、质量相似的有,它们统称。距太阳最近的是,距太阳最远的是。 知识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1、如果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你知道地球的特殊性指什么吗? 2、地球上存在生命是因为具备哪些条件? 3、如果有外星人,我们应该到哪寻找外星人?

【课堂探究】 【探究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的概念: 2、简述常见各类天体的特点,并能识图。 恒星: 行星: 卫星: 星云: 流星: 彗星: 【即时训练】识图 3、判断下列事物属于天体的是。 A飞机B天上的云C陨石(陨星) D流星(流星体)E河外星系 F地球G人造卫星撞击留在宇宙中的残骸 结论:判断是否是天体的方法: 4、天体系统概念: 运用图表说明各级天体系统间的层次关系。 5、借助天体系统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什么位置? 【即时巩固】 【探究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读太阳系模式图,按要求填图。 2、简述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的依据。 【探究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的特殊性 1、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哪些? 2、如何判定某天体上是否可能存在生命? 【课堂小结】学了哪几个问题?列出本节知识框架。 【随堂巩固】 1、关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高中化学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导学案(第1课时)

人教版化学必修1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导学案 【考纲要求】 1.了解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2.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知识梳理】 一、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1.用作热源的仪器——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 (1)用酒精灯的_ _加热。 (2)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_ ___。 (3)绝对禁止拿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 (4)灯内酒精存量应多于容积____ _____,少于容积的_____ ____。 (5)熄灭酒精灯时只能用__ ____盖灭,绝不能用嘴吹灭。 (6)酒精灯不用时,必须____ _____,以防酒精挥发,灯芯上水分太大,不易点燃。 2.用作容器或反应器的仪器。 (2)需隔石棉网加热的仪器,其主要用途和注意事项如下表。

(3)不能加热的仪器,其主要用途和注意事项如下表。 3.用作分离物质的仪器。 4.其他仪器。 (1)干燥管、用途:用固体试剂除去气体杂质。 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①不可加热。 ②__ _进__ _出(填“粗”或“细”)。 (2)表面皿。 用途:①作烧杯、蒸发皿等容器的盖子。 ②pH 试纸等试纸的变色实验。 注意事项:___ __加热。(填“能”或“不能”) (3)滴瓶。 用途: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 注意事项:滴瓶上的滴管与滴瓶配套使用,不可互换,不能将滴管平放或倒置,以免溶液流入胶头。 (4)胶头滴管。 用途:用于吸取和滴加液体。

注意事项:胶头滴管使用时不要将液体吸入胶头内,不能平放或倒置;滴液时不可接触器壁;用后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注意】(1)加热后的仪器不可直接放在桌面上,应该放置在石棉网上冷却至室温。 (2)广口瓶和集气瓶不同,广口瓶瓶口内侧磨口,用磨口玻璃塞可使其密闭,而集气瓶瓶口上边缘磨口,需毛玻璃片才可密闭。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 (1)根据药品的性状和用量选择取用方法。 (2)向仪器内加入药品的操作方法。 ①向容器内加固体药品 ②向容器内加液体药品 2.物质的溶解: (1)固体的溶解。 使用仪器:_____、_____、_______等。促溶方法:_____、_____、_____等。 (2)液体溶解。 一般方法:将_______的液体沿着器壁慢慢注入_______的液体中,并用玻璃棒轻轻搅动。 (3)气体的溶解。 ①对溶解度不大的气体,如CO2、Cl2、H2S等,用如图(a)所示装置。 ②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如___、____等,用如图(b)所示装置。 3.玻璃仪器的洗涤: (1)洗涤干净的标准:内壁附着均匀的水膜,既不聚成_____,也不 _________。 4.试纸的使用: (1)试纸的类型和用途。 ①石蕊试纸(红、蓝色):定性检验溶液的___________。 ②pH试纸:定量(粗测)检验酸碱性的强弱。 ③品红试纸:检验___等有漂白性的物质。 ④KI-淀粉试纸:检验_____等有氧化性的物质。 ⑤醋酸铅试纸:检验硫化氢或硫化物。 (2)试纸的使用方法。 ①检验液体:取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试纸

高中地理必修一一轮复习学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 本章考点: 1.掌握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宇宙探测的意义. 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 3. 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本章重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课标解析 (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有特殊的行星。 (2)能够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概念:中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 常见的天体:、、、、、等。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运动着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总星系系 系系 系 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九大行星的位置:距太阳由近到远依次为、、、、、、、、。 2.运动特征:、、。 3.按、、等特征,通常将九大行星分为、、三类。(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地球是中唯一具有生命物质的行星。原因有:

2.、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 3.内部物质的运动:不断产生:逸出、凝结,形成:汇集到地表低洼地带,形成了。 三、典题解析 1、1994年7月苏梅克—列维(SL-9)彗星撞击木星,与该行星相邻的是()[1998年全国] A.地球、火星B.地球、木星C.火星、土星D.木星、金星 答案:C 解析:该题所选材料并非教材所提供的资料,要求学生注意课外有关读物所提供的天文地理知识信息。此题考查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仰望晴朗的夜空,北极星周围各星座的视运动状况是() A.静止不动B.部分有位移 C.绕北极星作顺时针方向转动D.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转动 答案:D 解析:该题考天球视运动的的规律。观察天球上所有天象变化都为天体的视运动,并非真正的运动轨迹;地球自西向东运动,人们视觉感受到的天体运动都是东升西落;面对北极星,所有的天体都围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运动。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与其他行星相比较,地球的条件是非常优越的.首先,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加上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适当,使得全球能够接受适量的太阳光热.整个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15℃,适于万物生长,而且能够使水在大范围内保持液态,形成水圈.而水星和金星离太阳太近,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分别为地球的6.7倍和1.9倍,表面温度达350℃和480℃;木星、土星距太阳又太远,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的能量仅为地球的4%和1%,表面温度是-150℃和-180℃;更远的三颗行星的表面温度则都在-200℃以下,环境条件十分严酷。 (1)为什么水星和金星表面温度很高,而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表面温度很低?温度过高或过低对生命形成、发展有什么影响? (2)地球在太阳系中独特的优越条件是。 (3)想一想,如果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不适当,对生命活动会产生什么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由于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温度平均为15℃,同时也为有液态水提供了条件,同时自转和公转周期不长,也会使地球的年较差、日较差不太大,这样才有利于生命的生存和发展。 答案:(1)主要与它们同太阳的距离有关。水星、金星距太阳近,接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则距太阳远,接受太阳辐射少,所以温度低。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生命的产生和发展,如果温度过高,则由于热扰动太强,原子根本不能结合在一起,也就不能形成分子,更不用说复杂的生命物质了。如果温度过低,分子将牢牢地聚集在一起,只能以固态和晶体存在,生物也无法生存。(2)具有适宜的温度(3)自转或公转周期过长,则白天或夏天升温过高,夜晚或冬天降温过低,无论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生命活动的形成和发展。 四、课堂练习 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2004年1月15日3时21分,美国宇航局向“勇气”号火星车发出了驶下登陆平台的指令,大约90分钟后,“勇气”号发回了已确认登陆火星的信号。该火星车的主要使命是寻找着陆区域是否存在过液态水的证据,这将有助于加深对地球以及地球上生命起源和进化等的认识。读下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导学案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 一、天体类型 ①②、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二、天体系统 1.概念:宇宙中的天体相互③围绕④旋转的天体“集团”。 2.形成天体系统层次:⑤⑥⑦、行星系统。 三、太阳系 1.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⑧、⑨⑩ 2.根据结构特征可分为①、②③ 四、地球 1.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④的宇宙环境中,⑤_条件稳定。 2.自身条件 (1)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保持着适宜的⑥ ;使⑦_ :得以存在。(2)适中的⑧形成了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 1.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① 2.表面温度约为6000 K 二、太阳辐射 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②的形式向外放射 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③反应。 3.影响: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着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的活动提供了能量,影响着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三、太阳大气层结构(由里向外) ④⑤、日冕层。 四、太阳活动 1.主要标志:光球层⑥、色球层⑦ 2.活动周期:⑧年 3.对地球的影响 (1)影响地球气候:气候变化与⑨密切相关; (2)影响地球电离层:干扰高空电离层,影响⑩ (3)影响地球磁场:产生“”_,出现“”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与昼夜更替 一、自转: 1.旋转中心:地轴,其北端始终指向① _附近。 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②_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3.周期:以遥远恒星为参照点,1个③时间为④ 4.速度 (1)角速度:两极点为0,其余各地均为⑤ (2)线速度:⑥ 最大,随纬度的升高而⑦两极点为⑧_ 二、昼夜现象 1.地球是-一个既不⑨ _也不⑩的球体。 2.在同-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三、昼夜更替 1.昼夜半球分界线:①_ 2.周期:1个 .(24小时)---人类起居作息的基本时间单位。 第2课时:地方时、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 -、时差 1.地方时 (1)成因:由于地球的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时刻。 (2)变化规律:同一纬度,东面地点总是比西面地点的时刻① _;经度每隔② ,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2.时区的划分:全球共分为③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3.区时 (1)各时区都以其④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2)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东⑤西⑥ 二、地转偏向 1.原因:受地球自转惯性影响。 2.偏转规律(顺着运动物体的方向看) (1)北半球:向偏;(2)赤道上无偏转;(3)南半球:向偏。

高中-化学-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 章末复习 导学案1

(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归纳与整理(1课时) 【复习目标】1.通过典例剖析、梳理归纳,进一步巩固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方法以及遵循的基本原则。 2.通过典例剖析、梳理归纳,进一步熟悉常见物质、离子的检验方法。 3.通过典例剖析、梳理归纳,进一步熟悉n、N、m、V、C B之间的关系并能熟练运用。 【复习重点】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离子的检验;n、N、m、V、C B之间的网络建构。 【温馨提示】“混合物分离和提纯遵循的基本原则”可能是你的难点哟。 【自主学习】 旧知回顾:1.对于易燃、易爆、有毒的化学物质,往往会在其包装上贴上危险警告标签。下面所列物质,贴错了包装标签的是() 【答案及解析】选B。CCl4不易燃烧,属于有毒物质。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答案及解析】选C。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否则会引起火灾,A项错误;托盘天平只能精确到0.1 g,不能称量10.05 g的固体,B项错误;应选用略大于液体体积的量筒去量取,过大会引起较大的误差,D项错误。 3.填空:12g 12 6C所含有的碳原子个数即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即1 mol物质所含有的微粒数。符 号:N A ,单位:mol-1 ,数值约为6.02×1023,公式:N A=N n(N代表微粒个数);摩尔质量是单位物质的 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M ,单位:g·mol-1 ;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分子(或原子)质量,

表达式:M=m n。 4.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的主要仪器有:托盘天平,精确度为0.1 g、容量瓶,其上标有刻度线、温度和容量,常见的规格有50 mL、100 mL、250 mL、500 mL、1 000 mL 、其他仪器:量筒、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药匙等。溶液的配制步骤(以配制500 mL、1.00 mol·L-1 NaOH 溶液为例):计算(需NaOH固体的质量为 20.0 g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NaOH固体)、溶解、冷却、移液(用玻璃棒引流,将溶液注入 500_m L 容量瓶)、洗涤(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 2~3 次,洗涤液注入容量瓶,轻轻摇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定容(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当液面距瓶颈刻度线1~2 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切)、摇匀。 新知预习:阅读教材P19的“归纳与整理”,完成教材上相应填空。 【同步学习】 活动一、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典例剖析1: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选项目的分离方法原理 A 除去KCl中的MnO2蒸发结晶溶解度不同 B 除去碘中的NaCl 加热、升华NaCl的熔点高,碘易升华 C 分离KNO3和NaCl 重结晶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 D 分离食用油和汽油分液食用油和汽油的密度不同 3 响大,而NaCl的溶解度几乎不受温度影响,错误;D项中两者互溶,不能用分液的方法,错误。 典例剖析:某同学用某种粗盐进行提纯实验,步骤见下图。请回答: (1)步骤①和②的操作名称是过滤。 (2)步骤③判断加入盐酸“适量”的方法是观察不再产生气泡;步骤④加热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这是为了防止液体局部受热外溅,当蒸发皿中有较多量固体出现时,应停止加热,用余热使水分蒸干。 (3)加入Na2CO3目的是除去Ca2+、Mg2+,有关可能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略)。 梳理归纳:分离和提纯物质时,一般遵循“四原则”和“三必须”: “四原则”:一不增,不得引入新杂质;二不减,尽量不减少被提纯和分离的物质;三易分,使被提纯或分离的物质与其他物质易分离;四复原,被提纯物质要易被复原。 “三必须”:①除杂试剂必须过量;②过量试剂必须除尽(去除过量试剂带入的新杂质,同时应注意 加入试剂、

高中地理必修一 全书导学案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1)概念:宇宙间□ 01物质的存在形式。 (2)常见类型:□02恒星、星云、□03行星、流星、彗星、卫星等。 2.天体系统 (1)概念: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04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层次 总星系??? ? □05银河系? □06太阳系 □07地月系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 [自我探究] 各类天体中,最基本的天体是什么?

[提示] 恒星和星云。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颗行星 八颗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划分为三类。 划分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名称 A 水星、 B 金星、 C □ 01地球、D 火星 E 木星、 F □02土星 G □03天王星、 H 海王星 2.地球普通性的表现 (1)运动 特征????? 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是□ 04自西向东□05 近圆性:绕日公转的轨道近似圆形□ 06共面性:绕日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2)结构特征:与其他□ 07太阳系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相似之处。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1.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适合生物□01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2.存在生命的条件 (1)外部条件?? ? 太阳状态□02稳定宇宙环境□ 03安全

(2)自身条件???? ? 适宜的□04温度条件适合生物生存的□05大气条件 液态水 [自我探究] 为解决地球上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人们曾提出移民月球的构想,要想把这一想法变成现实,你认为应重点解决月球上哪些方面的问题? [提示] ①解决昼夜温差大的问题,控制合适的温度;②寻找或解决生存用水问题;③通过氧气的制造和存储运输,保证氧气的供应。 『自我反馈』 1.下列天体与我们的视觉对应正确的是( ) A .流星—轮廓模糊 B .行星—一闪即逝 C .星云—圆缺多变 D .彗星—拖着长尾 答案 D 解析 太空中我们看到一闪即逝的流星、圆缺多变的月球、轮廓模糊的星云、拖着长尾的彗星。 2.下列天体系统中,不包括地球的是( ) A .总星系 B .河外星系 C .银河系 D .太阳系 答案 B 解析 河外星系不包括地球。 3.属于类地行星的是( ) A .火星 B .木星 C .天王星 D .土星 答案 A 解析 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属于巨行星,天王星属于远日行星。 4.月球上没有生命的原因不包括( ) A .距离太阳过远 B .昼夜温差过大 C .没有液态水 D .没有大气层 答案 A 解析 月球与太阳的距离较为适中,故A 项符合题意。

高一地理必修一《气象灾害》学案

气象灾害 【学习目标】 1.结合地图识记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概念。 2.结合地图能够阐述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3.通过地图和图像材料,分析气象与水文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 【学习重难点】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过程】 ) 一、知识体系导引 二、学习新知,挑战自我 知识点一:洪涝灾害 读洪涝灾害相关示意图,梳理基础知识。 1.洪涝灾害的概念 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

2.洪涝灾害的分布 (1)从气候因素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从地形因素看,主要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由图甲可知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3.洪涝灾害产生的危害 (1)淹没农田、聚落等。 (2)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 (4)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5)洪涝过后易引发瘟疫,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知识链接: 1.概念: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2.如何判断某种现象和过程是否属于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自然灾害是发生在自然界的异常现象,社会属性是指自然灾害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如下图所示: ` 学法指导: 1.分析雨涝原因的技巧

2.干旱与旱灾的区别技巧 干旱是一种现象,而旱灾是一种因干旱而形成的灾害,也就是说干旱是旱灾的致灾因子。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稀少 ↓ 干旱 - 不能满足生,产生活、植物生长需要,阻碍经济发展 ↓ 旱灾 知识点二:干旱灾害 1.概念 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 2.危害 ~ (1)造成农业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2)对畜牧业的影响表现在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3)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4)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3.分布 由图可知,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是旱灾多发区。 思考1:为什么西北干旱区降水稀少,但并不是我国旱灾最为严重的地区 提示: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多为荒漠景观,工农业生产活动较少,受灾体少,造成的损失

新教材高一地理必修一地貌的观察(导学案)

第二节地貌的观察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地貌组成的层次性:规模较大的地貌由次一级地貌组成。如高原地貌的层次性: 2.观察地貌的顺序: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即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最后观察更小级别的地貌。如:山地→山岭→陡崖。 判断 1.一般山地规模比山峰大。( √ ) 2.高原上可能有山脉或丘陵。( √ )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1)绝对高度是划分高原、山地、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2)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起伏状况。 2.坡度:划分坡的重要标准。 (1)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2)影响:坡度大于15°不适宜种植;铁路线的最大坡度不宜超过2.5%~3%。 3.坡向: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4.除此以外,还要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思考怎样描述南北半球东西向山脉坡向的不同之处? 答案北半球一般南坡日照多,南坡是阳坡,北坡是阴坡;南半球则北坡是阳坡,南坡是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要根据当地的盛行风向来判定。

探究点地貌观察 某地理研学团队计划对贺兰山进行研学探究,学习观察地貌的方法。队员们对贺兰山周边的等高线地形图进行了研读,确定了观察步骤和方法。按照前往贺兰山C地点的过程,逐步对贺兰山整体、山体的一侧坡地、山麓的冲积扇体进行观察。读“贺兰山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贺兰山整体的等高线地形图(图A ),根据经纬网和海拔,判断图示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根据等高线描述贺兰山的形态特征。 答案主要地貌类型:西部是山地,东部有地势较平坦的平原。 贺兰山海拔较高,东北-西南走向,东西较窄;山地东西不对称,西坡和缓,坡度较小,东坡陡峻。 2.对贺兰山图A中局部地区进行放大(图B),观察图B,说出图中主要的地貌类型,并描述其主要特征。 答案主要是山体东南侧的坡地。地势起伏大,陡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 3.对图B中的局部山麓地带放大(图C),根据等高线判断,图C的东南半壁的地貌类型,并说出判断理由。 答案冲积扇。理由:①等高线突然变得稀疏,坡度上陡下缓;②等高线呈圆弧形,呈现出以山谷出口处为顶部的扇形。 4.对图C中东南部的地形不同部位进行仔细观察,组成物的颗粒大小有什么规律? 答案扇顶颗粒物最粗,越往下部的扇缘,颗粒物越细,边缘最细。 5.结合对图示区域地貌的判读,总结观察地貌的一般方法。 答案先进行宏观地貌的观察,图A 总体是山地和平原;在此基础上观察次一级地貌,图B

必修一第一章复习学案

-- -- 化学必修一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复习学案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考纲要求 1、了解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及简单的处理方法。 2、了解物质的分离、检验和提纯方法和区别并能简单应用 [知识回顾] 一、化学实验安全 1.对危险化学品要在包装标签上印上警示性标志。下列化学品名称与警示标志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A .酒精—剧毒品 B.浓硫酸—腐蚀品 C .氯化钠—易燃品 D.烧碱—剧毒品 2、对危险化学品要在包装标签上印有警示性标志。浓硫酸应选用的标志是( ) A . B. C . D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一)1、不溶性杂质的去除————过滤、蒸发 1、A 、过滤是分离 溶性固体与液体的一种方法(即一种溶,一种不溶,一定用过滤方法)如 粗盐提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分离。 B、过滤作用: 。 C、实验用品: D、操作: → → (思考:如果要得到不溶性杂质则步骤为: → → → ) 2、 过滤 操作要点: “一贴、二低、三靠” ,其中 “一贴”: ; “二低”指① ② ;“三靠”指① ② ③ 3、蒸发:是浓缩或蒸干溶液得到固体的操作,仪器 、 、 、 。 注意:①在蒸发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免液滴飞溅出来 ②当出现大部分晶体时就停止加热 ③使用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持,后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④蒸发皿中溶液不超过三分之二 (二)蒸馏———— 不同的液体的分离 A 、蒸馏是利用互溶的液体但 不同进行混合物分离一种方法。如:石油的分馏;海水的淡化;蒸馏水的制取 B 、实验用 品: ; C 、温度计的位置: ;冷凝水的流向: ;碎瓷片的作用 ; (三)互不相溶的液体的分离——萃取和分液 A 、萃取是 的一种方法。如:从碘水提纯碘 萃取剂的选择依据: ,酒精不能用作萃取剂的原因: 。 B、分液是将 分离开来的操作。 C、实验用品: 。 D 、步骤: → → (四)物质的检验(以硫酸盐为例) 试样溶解配制成溶液先滴加 (排除 等离子的干扰)再滴加 溶液 现象 离子方程式 思考:如何检验可溶性氯化物、碳酸盐中的阴离子? (五)粗盐的提纯

高中地理必修一1.1导学案

1.1人口的数量变化导学案命制人:宁亚清审批人: 一. 学习目标 1. 了解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 了解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 3. 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 二. 知识记忆 知识点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一)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 (二)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特点: (1)总趋势: (2)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 [探究一] 小组活动 1、读图1. 2 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回答问题:2页 2、完成3页的活动 (三)世界人口的增长地区分布特点: (1)大洲之间的差异 读图思考: ①比较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增长的差异。 ②任意选择两个大洲或地区,从人们的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四)人口政策(图1. 5) 读图思考: 为实现人口与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共同目标,各国或各地区能否采取相同的人口政策及措施?为什么? 知识点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重点) 1、人口增长模式构成指标: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 (1)划分依据: (2)划分:三种类型(图1. 6)。 读图思考: 分析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之间的相互关系,描述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 (3)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的转变过程: 知识点三、我国的人口政策及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政策: 2、人口增长模式: 【探究二】小组活动案例1(6页) 1.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代表性例子——芬兰(从18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的变化情况分析) 2. 了解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的原因。 (1)前工业化时期—— 18世纪中期,芬兰在普通农民中实行土地私有制,自由建立小农场,这使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那时劳动力需要量大,人口出生率高,但是由于生存环境较恶劣,人口死亡率也高。 (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工业化开始后,芬兰人口的死亡率有了明显的下降。1825~1830年期间,死亡率下降至2.4%,出生率仍在3.8%的水平上,使得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1.4%,人口增长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为特征。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由于制造业的发展,至1960年产业工人约发展到了人口的30%。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开垦新土地受到了限制,芬兰南部的很多小居民点扩大,人口集中。工业化导致了城市化(196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从而使城市生活方式普遍得到认同。伴随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芬兰妇女地位得到提高,传统的生育观念得到较大改变,加之社会福利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