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仿写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发挥仿写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发挥仿写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范文引路,习作迁移

——发挥“仿写”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娄底吉星小学刘似惠

“仿写”训练是一种非常古老而广泛运用的语言训练方式。南宋教育家朱熹曾说过:“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也。”刘知几在《史通》的《模拟》一节中,也写到模拟是写作的人效仿他人作品,从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必要手段。

是的,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而“仿写”作为作文教学的一种手段,符合小学教育直观性原则,也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仿写,对于那些对作文有畏难心理的学生,无疑给他们在阅读与写作中架起了一道减缓坡度的阶梯,是一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激发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让学生更容易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记得有一回,我跟孩子们一起看国际安徒生大奖得主安东尼.布朗的绘本《我爸爸》。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通过简单朴实的语言和精心设计的排比、比喻句式,用孩子的眼光来描绘了一位既强壮又慈爱的伟大的爸爸。读完故事,我让孩子们也来说说自己的爸爸。孩子们兴高彩烈,眉飞色舞地进行介绍起来。有个孩子在本子上写道:“我爸爸真的很棒,他像马一样跑得快,我和他比赛跑步,一眨眼功夫他就把我甩得远远的;他像一位大力士,每次家里买米,一袋米他一口气从一楼搬到四楼;他像猴子一样动作敏捷,十几分钟就能做好香喷喷的饭菜;他像狐狸一样狡猾,每次趁我不在时,拿我的零花钱去买

烟抽,一听到妈妈的声音赶紧把烟灭掉……我爸爸,真的真的很棒!他很爱我,我也永远爱他!”多么形象、贴切的描述啊!这可是一个刚上二年级的孩子一口气完成的习作。

在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中,依托课文进行仿写型小练笔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读写的紧密结合。在阅读教学中,以课文为载体,充分挖掘可训练写作的因素,把写的训练有机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读写结合,并联共进,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2.有利于由句到篇的习作过渡。《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三个阶段的写话、习作要求各有不同。中年级主要是写一段话,并逐步向篇章过渡。

3.有利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新课程提倡对话教学,认为语文教学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也是学生与文本,甚至与作者的对话。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写作的方式也可以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促进课堂教学的对话。

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学生习作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是不可能一步而就,一夜成功的,教师切不可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所以,我便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慢慢入门,进行仿写,愉悦作文,水到渠成。

一、由句入手,积累语言

谴词造句,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是语言表达的最小单位,它将直

接影响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所以,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在阅读课的教学中,就得注意正确辨析所接触到的词语的词性、词义等,尤其是一些容易混淆的近义词,再由教师点拨,造出例句,让学生鉴别、区分、再到仿造,由于有模可仿,言之有物,学生模仿起来也就不觉得难,不觉得抽象了。除此,文中出现的一些好句、佳句也应让学生多造多仿。例《秋天的雨》一文中的“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领悟比喻句式的意思,并让学生仿照来说句子:“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给了,。”这样,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依此模仿说话,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了写作的自信心。

2、片断过度,找出规律

段的描写是作文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中年级的训练重点。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构段的特点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进行写段的训练,把教真正落实到写上。如在教授《火烧云》《猫》《母鸡》等文本时,需要注意总分段式的模仿。因为这种小练笔(片段描写)对中年级学生来说能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因为它不要求有明确的主题,完整的情节,也不要求有严密的结构,篇幅不长,写作时间短,学生便克服了畏难情绪,心理压力小。再加上有些片段写前做过指导,还可当堂评改,及时反馈,灵活性大,训练机会

多,作文底子不好的学生往往也能写出好句好段。这样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激发了写作热情,增强了写作兴趣。另外,小练笔训练有利于学生观察力和思考力的培养。

3、顺理成章,学会布局

句的模仿渐入佳境,在片断仿照中得到提高,作文也就步入到篇的仿写这一重要环节了。一篇文章是否有完整而合理的间架结构,就要看它的布局是否合理,详略是否得当。但小学生还未能形成这样高的理性认识,他们只能仿照。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哪些材料要详写,哪些材料要略写,开头、结尾该怎样写等,使学生学有样板,练有目的。

现行的教科书,每个单元都有相对独立的作文训练要求,所以正确理解,吃透教材,了解文章中心、线索及作者的写作手法,是写好本单元作文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如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作文训练是写景点,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表达出喜爱的感情,而这一组课文中就有两篇是写景的好文章《颐和园》、《长城》,于是,我便以这两篇文章为范文,让学生再次熟读,让学生明确《颐和园》中抓住游览路线按空间顺序叙述的方法,让学生选择一处景物,模仿《颐和园》的写作手法,列出沿途的景物,把所见所闻所想所思都写出来,当然,还要注意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4、由仿到创,举一反三

简单的仿写,并不是我们习作训练的目的,经过一个阶段,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转移,“依样画瓢”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感兴趣,他们的

心里,一种创新的欲望已在慢慢滋生,标新立异的思想正在不断堆积。这就要求教师在用范文引路时,要联系学生的写作实际,把作文训练同培养学生的观察、领悟、想象,自学等基本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在作文中能够不拘泥范文,做到“举一反三”,力争由仿入创,突出重围。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言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从仿入创,这一步最为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步,学生不可能一步到位,一夜成功,这就要求老师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苛求、挑剔,少指责,要对学生多鼓励,不能让学生丧失信心,应代之以培养兴趣,激发欲望的方法,。

当前,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还要鼓励学生走出去,不可局限于课堂,全方位地开展和参加各种各类有益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如第二课堂、兴趣小组、体育比赛、参观活动、劳动竞赛等等,再把活动的过程、情节记下来,写出来,有意识地增加学生练笔的机会,从中可获得诸多深刻而奇特的感受,这都是学生写作的很好素材。当然,教师的点拨、适时的引导,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的作文思路有一种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感觉。

总之,作文的仿写,不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是小学作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应注意找准切入点,寻找突破口,把握好难易程度,根据不同的习作要求,尽可能选准最切合实际要求的范文,加以点拨、讲解与仿写,让学生感到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才能有的放矢地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提高写作的积极性,使作文水平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创新作文教学设计方案:怎样写“虚”

创新作文教学设计方案:怎样写“虚” 作者:肥西县上派中心校-姚中应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学会写“虚”的意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掌握抒情、议论的写虚能力。 【教学难点】在一篇文章中,灵活运用写“虚”。 【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 【教学安排】教学过程分为a.进入情境、b.实践体验c.表达交流、d.研究学习总结及再创造依次进行的四个阶段,a b一课时c.为一课时,d.一课时。总计三课时。提前一周布置任务,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Ⅰ.第一阶段进入情境 教师: ㈠将学生划分成八个组。 ㈡向学生公布研究专题“怎样写虚”,讲明研究内容和范围,激励学生研究探讨。 ㈢介绍研究方法:阅读写作单元,借阅有关记叙文的抒情、议论方面写作知识的书籍,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开讨论会。走进社会,深入生活。看哪些人、事、物、景能触动自己的情和意,自己对哪些事有或深或浅的认识,并与同学、父母、老师交流,随时记录写作知识、研究问题和体会。 Ⅱ.第二阶段实践体验 任务: A.学生: ㈠阅读教材“写作单元善于写虚”思考下列问题: 1.学会写虚有什么意义? 明确:写作中记“实”是一种能力,写“虚”也是一种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是一种更为重要的能力。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对外界的人、事、物、景总有自己的感情和看法,而作文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检测我们对外界的人、事、物、景的情感、态度和看法,将这些情感、态度和看法写下来,就是我们所说的写“虚”。所以学会写“虚”是非常重要的。 2.什么是写“虚”? 明确:写“虚”是相对写“实”而言的,它是作者主观的情和意,是作者对人、事、物、景等外物触动而由自身所产生的感情和想法。 3.记“虚”有哪两种能力? 明确:抒情和议论。 明确:写“虚”是相对写“实”而言的,它是作者主观的情和意,是作者对人、事、物、景等外物触动而由自身所产生的感情和想法。 3.记“虚”有哪两种能力? 明确:抒情和议论。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创新问题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创新问题 发表时间:2010-08-02T13:30:32.81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4月第1期作者:邰国富[导读] 当前,中学生的作文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如体裁的混淆、语言衔接不流畅、内容枯燥无新意,作文的内容与生活脱节,作文的情感的渗透和表达淡薄等问题,学生对身边的一切视而不见,很少关注生活中的“闪光瞬间”,因而在作文中很难表达出新意。 (江苏省姜堰市克强学校,江苏姜堰 225502)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4-205-01当前,中学生的作文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如体裁的混淆、语言衔接不流畅、内容枯燥无新意,作文的内容与生活脱节,作文的情感的渗透和表达淡薄等问题,学生对身边的一切视而不见,很少关注生活中的“闪光瞬间”,因而在作文中很难表达出新意。 作文是最富情感性的创造活动,无“文”则不能“作”。这“文”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人对生活的体验,情感的认识是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的真实体现。作为作文的教学也就成了一项开掘人的情感空间和精神世界的生命工程,要在这个工程中让学生不断挖掘新的内容,创造出新的成果,写出内容有新意的作文。 那么,如何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创新呢? 首先,用生活丰富学生写作。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就是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是一切文学作品之源,也是作文之源。老舍以他的生活成就了《家》《春》《秋》。高尔基以他的生活,诞生了自传体三部曲《我的大学》《在人间》《童年》三部曲。由此可见,生活材料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欣赏、感受,以激发他们对大自然、对祖国的激情,发现新的题材,同时还可以采用参观、访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到自然保护区、工厂等地去观察、体验生活,让五彩缤纷的生活源源不断地涌进学生的视野,为他们写作提供丰富的、形象的、真切感受的写作材料。 其次,广泛阅读是创新作文的基础。生活材料包括直接生活材料和间接生活材料两种。间接生活材料是指报刊书籍、影视作品、时尚流行音乐、民族古典乐曲等各类材料,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言而喻,广泛阅读与创新作文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根本不读书看报、毫无阅读能力的人何以能写出“物”“序”分明的文章来。因此,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是激发学生创作文的基础。阅读可以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阅读课文。教师要“少讲、精炼、多读”,精心设计阅读方案,结合课文,适当补充课外读物,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归纳,加深理解,自由应用,善于借鉴,真正实现“读书千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二是阅读报刊。许多报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学生创新作文的材料宝库。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学生阅读报刊,而且要创办班级图书角,让学生互相传阅,还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质颖,互相评点。 再次,灵活的教学是创新作文的主渠道。作文教学要改变过去那种“闭门造车”的做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在课前进行5分钟说话训练,辩论会,知识抢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技巧,应变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笔记、学习心得、摘报剪报等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与审美情趣。 最后,用激励的赏识评讲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心理学上认为“自我认定”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大。学生的自我欣赏、自我肯定往往容易塑造较为自信和稳定的心理素质,相反则容易自卑。所以对于学生的作文习作必须以激励调动他们的写作信心和情感,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以积极的心态,写好每篇作文。通常情况下,作文的评讲包括两个过程,即评改与讲评。批改作文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作文的心理,习作优劣有别是正常的,教师的评价应以鼓励每个学生为基准,评价的标准因人而异;对那些优秀的要充分赏识,除了肯定他们的长处之外,更重要的是指出努力的方向;对差一点的也要从鼓励的角度出发,肯定他们,哪怕是细小的长处,让他们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在讲评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开展讨论,让学生有更多的讲话机会,各抒己见,质疑问难,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赏识,是激发学生创新作文最宝贵最难得的机会,教师要善于诱导,允许各种不同的见解和意见存在。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生活是宽广的,生活是充满激情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只有让学生多关注生活,从创新的角度反映我们的生活,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更动感人。④①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及关系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 及关系 济南章丘圣井李福小学 蒋国成 摘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认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并重,方能全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写作环节提高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两者的关系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把阅读理解成为写作的源泉,把写作理解为阅读的升华。而这两个环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常很难被把握,其中关键原因在于语文阅读与写作因其人文感悟色彩浓厚,而不同于自然科学课程可以提供客观的唯一答案;加上教学对象处于稚幼年龄阶段的特定性,主体没有完全被激活,使得阅读与写作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难题,这样导致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成为薄弱环节,写作文成为学生很痛苦的一件事,长期以来都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而事实上,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读写资源,课后练习也设计了很多以读促写的习题,我们应认真地利用教材的范式文本提供给教学对象的丰富资源。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探讨粹取范式文本、巧得仿写文本。不利于学生的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无论教学方式如何改革变化,读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不可或缺的。我借鉴成功的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阐述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及重要性。近些年,课堂教学大量引人多媒体教学,提前制作了精美课件。背景资料、文章结构、段落分析等,逐一在投影屏幕上亮相,课堂气氛轻松而活跃,整堂课下来,鼠标代替粉笔,屏幕演示代替教材,唯独少了学生的读书声。我则认为:不管教学方式如何创新,教师都不应忘记引导学生能力的

培养加强朗读,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但又是难点。通过课文分析,探究,运用语言方式与语言沟通这一规律。把语言训练放在语文教学这一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研究,探讨,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语言训练的理念,语言训练的目标,语言训练的方法。 2、摹仿,化用,融合,创新。 3、白话文书面词和口语的相互转化,文言文词和普通话的相互转化, 普通话和方言词的相互转化。口语和书面语的要素的相互转化。 4、体会作者的感觉表现力,审视作者的心理倾向,理解作者的感情抒发。 5、感觉的沟通,心理间的沟通,感情的沟通,感觉、心理和感情的相互沟通。 6、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学生的语言的实践和素养的整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训练。这种训练既要有明确的目的,又要有科学的方法。语言训练不仅是指语文智能的培养,而且浸透了语文情感。在内容和目标上,既包括外在语文行为的训练,又是指导包括内正在新课程如火如荼进行的当下,语文教学无论是在理念、模式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改革过程中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其中语言训练的削弱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具体表现在,一些教师一味追求阅读的形式,而忽略语言训练的内容。教师引领学生学词炼句,进行默念、复述、背诵等训练等等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在如今的课堂上已经很难看到,又或者过于重视自主性、想怎样说就怎样说,使训练不达效果,缺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逐渐淡化了,课堂往往是华而不实。语言教学是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能正确理解、品味语言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试图以语言为立足点,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为契机,从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等方面进行语言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注重知识、语言、技能、情感和思维的同步积累,全面展示阅读教学中的内容美、语言美、方法美和过程美,力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坚守语文教学的个性,真正让语言教学活起来眼下,在一些公开课中,有不少语文老师为能获得好评,用表演、说唱、课件等形式来代替诵读、感悟、理解,抛弃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忽略语句的鉴赏的教学形式,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的味道,甚至变味。造成学生听不明白,说不得体,读不出感情,写不畅达,学生的语文素养严重滑坡。正如厨师名家,烹饪菜肴突出菜香一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突出

小学作文教学感悟

小学作文教学感悟 志,但这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这几年来,本人主要从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害怕作文,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经了解有几方面的原因:1、觉得无内容可写,乱编的多。2、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以写具体。3、对周围事物没有留心观察。4、缺乏想象力。5、题材千篇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来提升农村孩子的写作水平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绕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向导。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 1、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以“趣”激趣。 作文命题应开放,出宽题,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如根据学生的思想情况,命题为《××,我想对你说》。又如根据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的特点。我们能够精心设计游戏内容,游戏前,告诉学生要留意游戏的过程,注意同学的言行和表情。游戏后组织学生说过程,讨论从游戏中懂得的道理。学生玩得兴高采烈,自然会说得兴致勃勃,写起来就不难了,而且有兴趣了。 2、以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欲望。 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习惯,满怀乐趣地去学习,在实践中我具体做好以下工作:首先用肯定给学生自信心。学生的作文被拿到班上作范文宣读,小作者的眼睛会一亮,神情高兴。哪怕学生写得很不成功,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甚至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课堂上讲读,以此激发学生特别是差生的作文兴趣。其次在作文评语中给予鼓励,为作文中的优点“喝彩”,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好或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美育 新课程推行以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关注的重点。席勒说过:“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作文教学中的美育,希望能帮到大家!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美育作为一名中学一线教师,我经历了从教师一言堂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巨大转变,并在新课程理论学习中认识到审美教育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所在,因此,多年来,本人一直进行着审美育人和作文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现就其深远的意义的价值归纳如下:许多教师都有同感,说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味同白水,无一点新意可言,还有许多七拼八凑的抄袭现象,这就是学生没有审美素养的反映。审美素养不是一个抽象的不可想象的学术概念,而是包括充足的理论和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在内的一门科学,审美素养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或决定着学生审美情操的优与劣,由此可见,学生学习审美知识提高自身审美能力至关重要!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此话不假,许多发明创造全开始于想象。从苹果落地到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从水车转动到飞机螺旋桨的问世;从带着扫帚去扫雪到电动除雪器的诞生等等,全缘于想象。想象是审美过

程最基本的品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有推陈出新,敢于创新大胆想象地引导,学生才会写出立意新颖文彩斑斓的好文章来,只有松开学生心中各种顾虑,放开条条框框的束缚,学生的脑海中才有可能流绘出五色缤纷的梦想汹涌澎湃的抱负,此等思绪此等胸襟成文,定不会只是小花小草般狭隘偏激,相反,大江大河的气度和心系人民情牵祖国的情怀才会跃然纸上,扑面而来。 俗话说:“针刺如芒在背。”我们所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都在不断变化中,只有教育并引导学生增强自身感知能力,才能让他们感同身受在想象中触摸历史那早已冰冷的真实。眼下许多学生对国际国内新闻充耳不闻,对父母的期待老师的教诲不理不采,相反,他们更愿意蜗居于网吧一角,把美好的青春年华浪费在虚幻的网络世界之中,这是丧失感知能力或漠视生命的一种体现、教师更应该予以关注。人常说:“美无处不在”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自然,并领略到其中之美进而表现在作文中呢?我认为:课外应该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心情和视野,让他们到风景悠美的地方去感受美;到纯真可爱的孩童中去寻找美;到贫寒却充满真情的农家去品味美。丰富自身的视野和情操,丰富自己的知识矫正对美的偏见。课内教学中,教师要着意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课文中的情境,设身处地地对换角色,真真切切地贴近感情,长此以往,学生的感受能力定会有所发展,到那时,

浅谈语文新课标中对习作教学的几点要求

浅谈语文新课标中对习作教学的几点要求 尊敬的主任、各位同行: 大家好!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对《语文新课标》进行了多次研读,今天我就给大家谈谈自己在语文新课标中关于习作教学要求的研读体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指正。 自《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写作主体儿童在习作教学中的地位已经得到充分的确认,习作教学的实效性也有所提升。但是“儿童怕写作,教师怕教习作”的现状没有得到真正的扭转和改善。因此,站在儿童立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的要求,寻找教学实践与课程标准的落差,重新设定习作教学的任务,是当下习作教学再出发的一个逻辑原点。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我发现新课标对学生的习作教学的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 一、儿童习作的起步需要“兴趣”与“信心” 小学阶段,是儿童进入写作、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他们对写作的良好体认,或许会成为其一生的写作动力;他们对写作的畏惧,会直接影响其从此对书面言语表达敬而远之。因此,在这个阶段,儿童对写作的兴趣和信心重于“黄金”。在语文新课标中,不断表达这样的态度和立场:“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自信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前者让每个孩子觉得写作很有意思,我愿写;后者让每个孩子觉得写作很简单,我能写。 如何让儿童对习作有兴趣?童话、游戏、活动,是走进一个儿童言语世界最柔润的方式,也是打开儿童心灵的极其重要的“钥匙”。怎样让儿童对习作有信心?其实,《语文新课程标准》给习作教学对于刚刚进入写作的儿童提出了一个简单易行的习作台阶,而事实上,我们的习作教学基本没有将这些细化的学段目标课程化、教学化,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同类的习作指导,没有“阶梯”的习作教学,缺乏远见的习作指导,破坏了儿童写作生态,最终导致儿童写作信心的丧失。我们在践行语文新课标的过程中应彻底丢掉揠苗助长、急于求成的写作思维,给各学段的习作教学进行准确而适中的定位,让每个孩子都愿写,能写,乐写,觉得写作原来就是将自己想的、自己说的、自己做的写下来,做一个习作者,当一个“小作家”原来就这么容易。 二、儿童习作的内容包括“写实”和“想象”写实与想象应该是习作内容上的两个维度。在写实的习作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将写实和想象人为地割裂开来,错误地以为,一个习作内容要么写实,要么想象,两者之间不可通融。其实,《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实”和“想象”的描述都是相提并论的:“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这样表述,目的只有一个,为每一个习作者找到适合自己生活经验的表达内容,找到适合自身言语特征的表达方式。而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学常常重“写实”轻“想象”——因为不少语文教师认为,写实源自生活实践,有内容可写,也便于习作指导;而想象不着边际,思想价值难以引领,指导边界难以把握。而儿童却是爱“想象”厌“写实”——因为写实“画虎不成反类犬”,而想象天马行空,来得轻松自由。我们教师要做到“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三、儿童习作的素养发自“引导”与“指导” 在语文新课标中,关于“教”的描述有两个鲜明的字眼,那就是“引导”和“指导”。譬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而

作文教学的感悟

作文教学的感悟 发表时间:2017-07-11T14:12:35.62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7年7月第283期作者:廖燕 [导读] 作文实质上就是学生生活——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真实表现。 四川省广安希贤学校63850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作文教学和训练达到的目标,就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通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见,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细想一下,其实就是训练学生会说会写作文。会说,就是能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思;会写,就是能正确地运用字、词、句将所闻、所见、所思规范完整地写出来。但有许多口语表达能力很好,字、词、句基础知识也挺扎实的学生却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甚至写不了作文。这是为何呢?究其原因,一是日常疏于观察,生活积累太少,缺乏写作素材,没有什么可写;二是阅读量小,尤其是同龄人的优秀文章阅读得少,构思不出框架,把握不了表现形式,不知道该怎样写。 作文实质上就是学生生活——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真实表现。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认真、细致地观察、思考,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如何让学生喜欢写作文呢?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作文课上及作文辅导上下一番功夫,使学生在能力上得到培养和锻炼。以下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一、深入生活,积累素材,提高感情认识。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番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针对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的特点,教师要有目的地在一个学期安排几次实践课程,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国家大事,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让学生关心多彩的生活,留心身边的事物,用心思考,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明白“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特别是生活的细节,只要有意义的就得用心思考并记录下来,同时要引导学生勤于积累,尽量使用课本中学到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记录观察到的事物和对事物的认识,使课内外学习有机融为一体。这样写作起来就能运用自如,写什么有什么。 二、抓住课文,详实指导,提高理性认识。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出自名家之作,具有典型的指导意义,编著的意图与作者的目的是一致的,语文教师在讲课分析中应有意识地指导写作,把学习的每篇课文,从作者的材料选取得到组材谋篇,从确定中心到遣词造句,都进行写法指导,对好的章节必须达到熟读成诵。 三、广泛阅读,吸取营养,丰富语言。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仅靠从课本里学到的知识还远远不够,必须扩大阅读面,广泛涉猎,获得一些间接的知识与经验。入情入境地去读书,也会是一种生活感受,并能获得新知识。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源泉,在班内组织学生征订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刊报纸,如《小学作文》、《全国优秀作文选》、《中国少年报》、《小学生语文报》等。其次要指导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在阅读时引导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要求学生及时写好读后感日记等,对优美的词句、片段、名言警句等记录下来,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材料库,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上好作文辅导及讲评课。 在作文课上,教师对本次作文从审题到立意,从选材到布局,先让学生动手动脑作典型发言,然后老师指导,最后全面铺开。从理论到实践,从感性从理性,一切集中于笔端,列提纲打草稿,反复修改,像贾岛作诗那样用“推”还是“敲”,精心设计,巧手安排。在作文讲评课上,先让学生看自己的作文,体会老师作了哪些修改指点,给予了什么样的评价,好在哪里,差在什么地方。然后老师选出色的文章范读,在学生之间互补,对自己的文章进行调整修改,以求下次作文质量再提高一个层次。总之,对学生的指导要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本着遵循规律、培养能力的原则,授学生以“渔”,以达到内容与形式上的完美统一。 五、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只有在学习活动中才能形成和发展,而且也只有在学习活动中才能发挥出它对小学生写作的强大推动力。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1.写生引起兴趣法。写生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观察周围的事物,然后作文的方法。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非常重要。2.开展红领巾广播站引起兴趣法。红领巾广播站,就是由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组织的一种活动,主要是从全校少先队员当中选出几个优秀的少先队员当广播员,利用课间或中午自习时间轮流广播,广播的内容是学生的优秀作品。这样一来既活跃了校园的生活,又增强了学生拥跃参加投稿的兴趣。 3.班报墙报引起兴趣法。小学生应开始学会办班报、墙报,以活跃班级生活。班级墙报的内容应多样活泼,有一些插图和漫画,设一些“开心一刻”、“猜猜看”、“脑筋急转弯”、“芝麻开花”之类的小栏目。文章也是选登学生的优秀作文,这样一来既能吸引同学,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4.作文互改引起兴趣法。教师每学期可安排学生一到两次作文互改活动。学生互改作文,迎合了学生好奇好学的天性,互改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因此,教师应在听说读写活动中,在文学兴趣小组的活动中,在作文比赛评比活动中,以及其他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中,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甘甜,以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与爱好。 综上所述,随着课改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创造性的作文构思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让学生写出有个性、有真知灼见的文章来。

浅谈开放作文教学中的素材积累

浅谈开放作文教学中的素材积累 来源:考试吧(https://www.360docs.net/doc/856414620.html,)2010-3-18 9:50:00【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论文大全 -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素材积累却是写作准备的一个重要阶段,开放式的作文教学为学生积累材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文章就语文学科开放式作文教学作了有益的探索,为中职语文作文教学开辟了先河。 【关键词】开放式作文教学素材积累 素材积累是写作准备的一个重要阶段,即把观察后得到的结果以各种方式保存起来。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运用,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作文教学也一直就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难。开放式作文教学,就是引领教师从僵化、封闭的应试作文模式中走出来,引导学生走向沸腾的社会,走向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他们放开思想、用他们自己的手、自己的口表达他们熟悉的事物,促进他们的个性和谐发展。 一、开放式作文教学素材积累的意义 1.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00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8年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应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可见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语文综合素养和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作文是语文综合素质的反应,素材积累又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要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方法,较高的审美品位、较强的实践能力等高素质。 2.有利于树立大语文观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母语教学,要想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语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仅仅依托于教材上的几十篇课文是不行的。生活是最好的大课堂,只有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去听说读写看,去感知、领悟、体会有关语文的以及社会的、人生的真谛,学生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内化成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必备素质。语文作文教学必须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关注历史、关注现实、关注未来,关注自身、关注人生、关注理想,在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中创造性的学习,材料积累体现开放式作文教学时间、材源、体裁上的开放,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感受体验及看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二、开放式作文教学素材积累的探索过程 1.激活学生收集材料的兴趣 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智者认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也指出:应多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潜在因素。因为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份。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乐于学,主动地学: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全身心地投入。所以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内心的满足。失去兴趣的语文学习,犹如干旱的季节里生长出来的苦涩之果。收集材料又是一项长期的坚持不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因此,一定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 (1)以“热点”诱趣。社会热点向来是人们关注的问题,随着克隆、纳米技术的诞生,人类已走进高科技时代。笔者以“大话科技”为题,抛出“高科技是否毁灭人类?”的锚,满足学生好奇争胜的心态,为此紧紧抓住这股热情,让学生查阅各种信息资料来阐述这一问题。

浅谈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探索

浅谈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探索 作文首先得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叶圣陶先生也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而眼下学 生普遍感觉生活单调,那么,怎样才能促使学生将生活之源源源不断地流向作文呢?经过学习实践,笔者发现最好的办法是创设作文教学情境,让作文教学情境为学生的作文开源。作文教学 情境法,依据直观教学原理和情知对称原理,教师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有意创设一个个具体的场合、景象,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为学生写作 提供材料来源。具体做法如下: 1.深入生活体会情境,组织活动体验情境。“生活是一本活生生的书”,带领学生走向社会, 走向自然,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感受,收集资料;同时有意识地组织一些为作文而开展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感受和体验。写建筑,笔者请家长带学生参观柳州的桥;写游记,笔者带 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箭盘山奇石园参观;写人的记叙文,启发学生通过调查采访,了解写作的素材,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观察人物的外貌言行举止;写事的记叙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 的班级活动,通过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体验生活,获得感悟。 2.运用直观教具演示情境。“百闻不如一见”,写状物的作文,最适合运用直观教具演示情境,使学生对物的形、色、味、质地、气质特点等有感性的接触。直观教具可以是教学模具、挂图、实物等。 3.运用语言描绘情境。当然,我们不可能每写一篇作文都要把学生带入生活的实景,这就都需要教师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有声有色的描绘,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生活的表象 和体验,从而获得写作素材。 总之,我们各自的生活经历、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思想感情都是作文的素材,创设作文教学 情境,就能让学生找到作文之源,丰富他们的写作内容。 二、“跟着感觉走”——作文训练序列化 懂得“写什么”,许多同学仍然不懂得如何下笔行文,总不可能跟着感觉走吧?然而,许多教师 在作文的训练时也是跟着感觉走,作文的训练存在随意性,缺乏完善、科学、有序的训练体系。而作文教学是一项具有整体性、内在逻辑性、系统性的活动。学生只有获得了写作过程和方 法的指导,他们才会构思、立意、布局、表达。根据作文训练内在的规律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理,笔者在作文指导上注重作文训练的序列化,使学生循序渐进掌握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从 而解决“怎么写”的困难。总的原则是:先口头后书面,先单项后综合,先模仿后创造,先记叙描写 再说明议论,逐步实现作文教学的科学化,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具体做法是: 1.口头作文。口头作文,可安排在书面写作之前进行,也可以单独安排在平时的训练中。口头作文的题材可以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家庭父母、校园生活、见闻感受、演讲辩论、一次活 动等等。通过口头作文,促进学生书面语言的发展。 2.单项训练。可安排人物的描写单项训练,景物描写单项训练,场景描写单项训练,还有叙事、构思、选材、线索、结构、思维、想象等等训练点。单项训练一定要全面透彻,即使在单 项训练时,也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3.中学三年的训练总安排。七年级以记叙描写训练为主,八年级逐步开始进行说明训练,九年级着手议论性的训练,但整个中学阶段仍以记叙描写训练为主。 三、我的作文谁做主——鼓励个性作文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的作文没有个性,没有真情,没有创意的表达。他们唯恐 自己的情感不够高尚,思想不够深刻,语言不够成熟,以致得不到高分,于是学生被压制了个性,束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作文教学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作文教学 发表时间:2019-07-23T11:19:42.807Z 来源:《成功》2019年第6期作者:郭艳 [导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使之乐写,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创设良好的情境,找准契机,使学生的写作激情如喷泉一样。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作文教学进行了剖析,望同行采纳! 重庆市江北区建北小学校重庆 400000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使之乐写,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创设良好的情境,找准契机,使学生的写作激情如喷泉一样。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作文教学进行了剖析,望同行采纳!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效和质量是素质教育的一面最直观的“镜子”。小学作文训练是学生真正接触写作的开始,这一阶段的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写作水平的高低。在作文教学中,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语文教师要针对学生生活体验进行强化训练,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一)通过写日记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积累写作素材 我们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爱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日记的内容不限,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感触,也可以是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此外,我们语文教师还要想方设法消除学生写日记的单调性和乏味性,进一步降低学生学习负担。为此,要善于利用一切有利契机,组织学生细致观察,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的习惯。要从周围事物、熟悉人物的观察,教会学生观察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事物用笔记录下来,为以后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二)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借鉴写作策略 教材中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课文对于提高学生写作技巧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为此,我们语文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阅读,触及课文主题思想和把握写作策略。不同题材的课文写作顺序大不相同,为此我们语文教师要组织学生结合教材重点内容进行写作,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总结有效的学习策略。 二、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积累知识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要牢固树立阅读为写作服务的思想,把阅读教学始终贯穿于作文教学之中。现在的小学生平时有空不是看动画片、电视剧就是玩电脑游戏,而自觉看课外书的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想成为妙手,就得广泛的阅读。为了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我从接手本班级的语文课那天起,就教学生读书要求和方法。规定学生每天回家至少读半小时的书,并让家长督促签字说明孩子读书的信息。对于不执行的学生,我就与其家长联系。每个寒假学生必须要读5本以上的课外书,暑假读10本以上。并要求学生摘录书中好词佳句,写读书的体会,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扩大知识面,丰富词汇的积累,开阔学生的视野,那么学生写文章时,那些优美词句就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就能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的作文来。 三、小学语文教师要降低评价标准,用心评价和激励评价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不同层次的小学生在观察能力、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因此,一些小学生写出的作文往往空洞无物、缺乏新意、错别词多、语句不通顺等等。这使许多语文教师批改作文增加了难度,很容易令语文教师心烦气躁,很容易导致评语不当而挫伤学生学习自信心和压制学生作文兴趣。为此,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写作注重生活化 在作文训练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化体验。对于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获得亲身体验即可,不必过于追求标新立异,以免给学生写作带来压力,导致学生谎话连篇或者盲目摘抄一些范文中的段落。这些脱离学生理解能力的段落,由于使用不当,很容易误入歧途。也不必过于追求写作技巧,只要学生清晰描述即可,促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正确使用一些关键性词汇和句子,为学生以后写作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我们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要尽可能尊重学生,避免大幅度修改,关注学生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分析不足之处,指导学生进行改正。 (二)善于捕获学生优势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每位学生并非都是完美无瑕的,每位学生都并非一无是处。即使那些优等生,也难免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即使是后进生,也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优势。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哪怕是学生正确使用一个标点符号或者恰如其分的运用一个词汇,都要标注出来,并在课堂上公开赞扬。尤其是对于那些后进生,这些赞扬性话语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树立写作自信心,养成迎难而上的意志,促使学生意识到自身优势所在。对于那些优等生,要求要逐步提高,以期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对于那些中等生和后进生,只要词汇使用正确、语句通顺、抒发真情实感,哪怕是点滴进步,我们语文教师都要进行及时有效的赞扬,促使学生亲身体验写作成功感,在兴趣盎然中积极主动地写作。 四、作文要张扬个性 大多数小学生在作文时缺乏真情实感、缺乏个性张扬,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常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渲染一个强烈的情绪体验场,让学生在情感的作用下,产生情感体验,激发写作热情。 总之,作文就是写生活,既然生活是真实的,作文也应该是真实生活的再现与真情实感的流露。因此,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切合时宜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氛围中,使学生燃起写作的不灭火花,那时一篇篇充满着创新、充满着活力的美文便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 [1]刘玲秀.浅谈小学生语文作文兴趣激发与培养[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4(1):110-110. [2]祝志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J].课外语文(上),2016(7):111.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摘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一定会改变不愿意写作文的局面,每个人都会乐于作文,乐于表达。 关键词:小学作文兴趣写作 一、精心创设情景——解决”兴趣”的问题 作文教学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基本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冲动和兴趣;其次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精心创设情景,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从下面几点来考虑:①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②不要轻易规定作文命题,束缚儿童的个性。儿童是最富有个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也就会形成儿童写作能创造出他们眼中的缤纷的世界,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③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泼地留个不停。”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

性。 二、鼓励学生说真话,表真情——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真实的感受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要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防止无病呻吟,胡编乱造,假情假意,说空话,说大话。 教师要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说真话。在作文中出现了说真话,表真情的内容,哪怕表现出了不积极的道德思想,或语言文字不规范的情况,教师都要指出表扬抒发真情实感的好苗头,在肯定了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再对学生在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改正。 三、教给学生作文方法,落实作文指导——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1、注重平时积累,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⑴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学提出独到的见解,即“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而纵观我们的作文教学现状,存在一个主要矛盾是,教师的主导角色与学生的主体角色产生错位,脱节,动机与效果达不到统一,教师的指导单一,保守,学生则是被动接受。 一、设计理念多渠道训练思维多样性 (一)设计多概念作文练习训练多向性思维能力 陶行知语:“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他又说:“做是在劳力上劳心”。这就要求我们作文教学不仅是教师教讲,学生学练,而是在作文训练中教师要“劳心劳力”。因此作为教学双边互动学习中的主导--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教育资源,即知识、才能、品德、人格的力量,调动必备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工具,确立为学生而设计的教学思路。不仅让学生能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能力,还要学生懂得学法,了解教法,真正做到为学生而教,达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实践“在做上教”,实现“真教”。针对当前学生作文水平的参差不齐的现状,笔者认为,如何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导向的作文训练题以引导学生“发展其思考力”(朱绍禹语)是问题的关键。 由此笔者常常设计多概念作文练习题,训练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例如《树木、森林、气候》文题是由三个概念组成,弄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抓往了说理的关键,把概念间的关系说清楚了,问题也就分析透彻了,而三者的关系又可以根据已学过的相关地理知识系统地阐发出来,做到既有理又有据,此类题材练习还可以引发为“逆境与成才”“自卑、自信、自强”为主题的作文,通过此类习题的训练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 (二)设计多角度作文练习训练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期寻求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答案的思维方式。朱光潜先生说:“抱着那题目四面八方的想……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上,如此一直想下去,把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为止”。多角度作文练习题设计的关键就在于诱发学生的多角度、多思路、多层面的思考问题,多方法的解决问题,多结果的表现问题。就下则材料,可运用多角度训练法写读后感。齐景公问娇小而机智的晏子:“我听孔子对他的学生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什么意思?”晏子说:“所谓‘和’者,君甘而臣酸,君淡而臣咸。” 疏通文意后便知,同学们各抒己见,展开联想。最后统一了认识,一个集体如果没有大家互相补充、互相交流谓“和”,只有同一色彩,同一风格,意见苟同;不允许有异有补谓“同”。有同无和,集体就没有创造力和战斗力,有和无同,集体就无正气,一盘散沙。由此及人及物,多角度,多层面展开联想,就可立意广,思路宽:可涉及以下一些观点:A.人才的差导性 B.不拘一格降人才 C.万紫千红总是春 D.和谐与同一 E.求同与求异 F.有异有补、相得益彰 G.人云亦云与群策群力 H.集团结构的优化组合 I.万马奔腾与万马齐喑经常进行多向思维训练,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散乱零星的思维条理化。“四面八方的想”得越多,发散点就越多,文思就如汨汨之泉涌,顺畅而又自然。 (三)设计类比性作文练习训练侧向性思维能力 类比性作文练习题的特点是:能够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把思考的触角伸向与之相近、相关、相似的事情,进行类比分析、或描写,进而产生新的发现或创造新的意境。侧向性思维能力,实际上是联想思维能力,写作中产生的联想有明确的目的,有由此及彼的清晰的过程,能反映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并说明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这类训练多以拓展思路弘扬题旨为目的。学生中存在一种写不下去的现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把所写的事物孤立起来,而看不到它跟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是同向的联想,在相同或相似事物之间进行。如笔者就拿教材中的课文作范文,讲授。延伸出去,拿王蒙《落叶》作例。“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