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

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
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

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定,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治理行为。财务会计表是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状况的晴雨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财务会计表分析的基础,是纳税评估的重要资料,也是纳税评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财务会计表;财务会计表分析;纳税评估

根据《企业财务会计告条例》要求,每个会计年度,企业必须至少提供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这三张财务会计表是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状况的晴雨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财务会计表分析的基础。

税务部门作为财务表主要使用人之一,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财务分析了解企业纳税情况、遵守税收法规的情况。为了加强对纳税人的治理,税务机关推行纳税评估制度。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定,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治理行为。纳税评估必须要有数据来源,纳税评估的主要数据来源是“一户式”存储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各类纳税信息资料是纳税评估的重要资料,而在“一户式”存储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各类纳税信息资料中,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申因为,财务会计是目前唯一的能系统地确认、计量、记录和告企业经济活动的相关、可靠信息的系统,财务会计表是在会计核算中,根据财务帐簿记录的有关资料编制的具有一定指标用以反映经济实体的财务情况、成本水平和财务成果的告文件,能综合反映一段时间内的企业经营行为和资产负债情况,及现金流动情况。因此,财务会计表分析也是纳税评估的出发点。

一、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1.通过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总额变化与利润表的销售总额变化之比,可以大致判定企业的经营状况。对于资产总额增加而销售总额减少的,应进一步分析资产总额的组成及变化,其中所有者权益中实收资本增加和负债中短期借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增加从而对应存货大幅增加的,应注重其账外销售、延期确认销售的问题。

2.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的增减幅度变化与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减变化之比,可发现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误差。分析时结合现金流量表进行,根据企业一段时间的现金流量的变化,分析企业税收的变化趋势。

3.通过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预付账款、应付账款的增幅变化与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成本的增幅变化之比,可以大致判定主营业务成本结转的准确性。存货应是纳税评估分析的重点,但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是原材料、半成品、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等的综合,因此分析时最好结合总账进行。在生产正常,市场价格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各期外购原材料数量、总价应该变化不大,也就是说原材料借方发生额变化应该不会太大。因此,假如发现某期原材料借方发生额变化太大,在实地查核时应作为重点。原材料借方发生额变化不大,本期增值税进项税额在考虑留抵票的情况下,变化应该不大。在生产正常的情况下,各期外购原材料贷方发生额应该变化不大。因此,假如发现某期原材料地贷方发生额变化太大,在考虑生产周期的情况下,产出没有大的变化,在实地查核时应作为重点,防止企业改变原材料用途,而将成本转入生产成本,或未将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在投入正常的情况下,产出应该没有大的变化,假如库存商品期初、期末数量余额变化不大,则本期销售产品的数量应该是变化不大,在产品销售价格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销售收入不会有大的变化,增值税销项税额不应有大的变化。假如发现某期销售数量增加,在产品销售价格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销售收入却不增反降,应重点分析。在销售产品的数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本期结转产品销售成本应该没有大的变化。假如发现某期销售产品的数量变化不大而结转产品销售成本有大的变化,应重点分析。

4.通过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在建工程的增幅变化与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及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增幅变化之比,可以判定生产能力增加有没有引起的产品数量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因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增加,相应的生产能力应该是直接或者间接的增加,假如没有,则应防止成本核算不准确或人为调节利润的可能。

5.通过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的增减幅度变化与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财务费用增减幅度变化之比,可能发现账外投资和账外资金拆借的情况。

二、利润表的分析

利润表由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组成。倒过来看,净利润+所得税=利润总额-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营业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治理费用+财务费用=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收入,通过比较,从中可能发现一些不协调因素。

1.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都很大,但毛利率很小,甚至亏损,应作重点分析。分析的重点是抓住主营业务成本的形成,检查的方法主要有:

成本核算的方法是否保持一致性,是否规范。

各期生产的产成品成本单价有无大的变化,在原材料及主要费用没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应防止企业将产成品成本单价的变化与企业当期的净利润变化“共振”,即当期净利润提高,当期生产的产成品单价也提高的问题。

产品销售的品种、规模、数量、单价,与结转的产成品成本的品种,规格数量、单价是否一致或相关。

2.营业利润。假如主营业务利润正常,则问题可能出在其他业务利润和三项费用中,重点在三项费用中,存在的问题可能是费用的超大。分析方法是:

将企业采购规模及运费进项税与营业费用的运输费、装卸费相比;

将治理人员的工资及全公司人员的劳动保险费开支与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现金流量表中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及劳动人事部门的人事档案相比;

将计提的折旧费、固定资产维修费及水电费与企业的固定资产和生产能力相比;

将研发费与企业的科研能力相比;

将利息支出、汇兑损益与长短期借款中的银行贷款本金,外汇收支规模相比;

将不同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率相比;

将坏账损失、资产减值与存货质量、应收账款核销相比。

3.利润总额。由于该部分大都属于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额,虽然对会计利润产生重大影响,但对所得税影响有限,不过在分析表中,也不能忽视以下几点:

投资收益与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之间的关系;

补贴收入与企业所处行业及国家优惠政策之间的关系;

营业外收支与固定资产清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减值预备之间的关系等,从中可以判定企业的资产质量、经营意图以及会计人员的账务处理水平。

4.净利润。

通过所得税与利润总额的比较,可以得出应纳税所得额的大小,从而判定纳税调整事项的多少;

根据纳税调整事项的多少,来对照营业外收支、投资收益的大小,两年内治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的增减幅度与销售收入增减幅度之比,从而判定出纳税调整事项的内容;反之亦可通过以上表项目,判定应纳税所得额调整的准确与否。

三、现金流量表的分析

现金流量表分主表和附表两部分,先看主表部分:

假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和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与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的金额相当,则说明企业经营正常;假如出现大额正差,则存在收入不入账的可能;

支付给职工的现金和支付的各项税费与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相比,假如出现较大反差,都可能存在问题,即存在账外销售的可能;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的各项目与投资收益、营业外支出比较,假如反差较大,则可能少计投资收益、多计营业外支出或隐藏相关交易的可能;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各项目与财务费用比较,假如反差较大,则有多计或少计财务费用以调节利润、调节应纳税所得额的可能。再看补充资料: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是会计净利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间的桥梁,分析其中各项金额的变化,应结合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调整。将资产减值预备、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与治理费用作比较,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损失、固定资产废损失与治理费用作比较,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损失、固定资产废损失与营业外支出比较,财务费用与财务费用、投资损失与投资收益作比较,并从中验证应纳税所得额的真实准确性。

以上财务会计表分析是纳税评估的探测器,通过对它的对比分析,基本可以确定问题所在的部位或区域,为下一步继续进行纳税评估指明方向。

增值税纳税评估疑点分析方法

附件2 增值税纳税评估疑点分析方法 为更好地利用税收征管系统数据信息,及时了解、掌握纳税人税源动态,加强对纳税人的实时监控和预警管理,进一步提高增值税管理质量,实现增值税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总局确定了部分增值税数据分析指标体系,并定期下发指标体系信息及异常企业清单。基层税务机关应根据不同的工作要求进行核实并及时向总局报送书面分析及《XX地区疑点核查企业核实情况统计表》(附表1)。 一、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商业企业)变更法定代表人情况的核查 (一)目的 建立预警管理机制,加强对纳税人动态监控,防止不法分子通过购买一般纳税人资格,逃避税务机关对新办企业的审查、骗购专用发票进行虚开。总局按季将商业企业中一般纳税人变更法定代表人的企业信息进行通报,组织各地进行核查。 (二)数据来源 1、从CTAIS提取商业一般纳税人税务登记变更信息; 2、从CTAIS提取《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一般货物与劳务第2栏“应税货物销售额”和第3栏“应税劳务销售额”数据。 (三)计算方法 清分出本季度税务登记变更信息中商业一般纳税人法定代表人变更企业名单,生成《法定代表人变更商业一般纳税人信息统计表》(附表2)分地区按销售额降序排列,取前50名生成《XX地区法定代表人变更企业清单》(附表3)发各地进行核查。 (四)分析方法

总局按季将各地一般纳税人法定代表人变更企业清单进行通报(附表2、表3),主管税务机关进行跟踪监控。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及时与企业法定代表人进行约谈,并连续多期跟踪核查变更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是否正常,有无销售额突增和开票量突增的情况。 二、达到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的小规模企业核查 (一)目的 建立预警管理机制,严格一般纳税人管理,维护增值税链条完整。总局按年对上年1至12月累计(会计年度)商业企业应税销售额达到180万、工业企业应税销售额达到100万的小规模企业的情况进行通报,组织主管税务机关进行分析核查。 (二)数据来源 小规模纳税人、商业企业、工业企业信息,根据CTAIS中登记、认定信息提取。 从CTAIS提取《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适用小规模纳税人)》第3栏“征收率”、第4栏“应纳税额”、第6栏“减免税额”数据。 对于已按总局[2005]141号规定使用新修订《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适用小规模纳税人)》并已经进行CTAIS升级的,从CTAIS提取小《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适用小规模纳税人)》中第1栏“应征增值税货物及劳务不含税销售额”本月数(或本年累计数)。 (三)计算方法 本月应税销售额=(第4栏“应纳税额”合计—第6栏“减免税额”合计)/第3栏“征收率”; 使用新修订《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适用小规模纳税人)》的直接提取《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适用小规模纳税人)》中第1栏“应征增值税货物及劳务不含税销售额”本月数(或本年累计数)。

房地产行业纳税评估指导手册

房地产行业纳税评估指导手册 编写说明: 为了加强泰和县房地产行业税收征收管理,规范该行业纳税评估流程,我局组织人员编写了此纳税评估模型。 该模型分为: 第一篇行业介绍 1.1 行业概况 房地产业是指通过市场运营机制从事房地产投资、开发、建设、销售、出租、管理、服务、咨询等项目的产业,具体可分为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房地产经纪业、房地产管理业(物业管理业)、二手房交易的经营管理等行业,广义而言,还包括建筑业的房地产建设部分。 1.2产品类型 普通住宅、非普通住宅、别墅、商铺、车储及其他。 1.3 开发流程 取得土地出让信息→参与土地开发招投标→报发改委开发立项→土地勘测→建设规划审批→图纸设计→颁发施工许可证→建筑招投标→办理房地产开发项目登记→筹划房地产销售(预约定号)→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签订商品房销售合同→缴交税费→组织房屋竣工验收和测绘→办理总房产证及总土地证→清理房屋销售欠款→申

请土地增值税清算→提交开具不动产发票申请→向房产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分户房产证、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分户土地证。 1.4 行业现状 截止2010年底,我县共有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21户,占我县地税征管户数3878户的0.5%,2010年1-12月纳税总额6442万元,占同期我县地方税收总额30243万元的21%,其中营业税纳税总额3728万元,占同期我县地方税收总额的12%。 根据泰和市房地产信息网数据显示,2010年1-12月,我县商品房预售面积总计20万m2,预售金额总计5763万元,预售均价2950元/ m2。 1.5 行业的主要特点 一是投入资金量大。房地产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无论是中短期的房地产开发投资,还是长期的置业投资,都需要极大的资金投入。房地产企业是否能够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是否拥有畅通的融资渠道,决定了一个项目能否顺利动作,一个房地产企业能否不正常。 二是开发周期长。开发项目的工期一般都是跨年度的,从立项到竣工售出有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还是相当复杂的。房地产产品的开发建设,不全是由开发商自主完成的,其中大部分工程是由施工方承包建设的,从而在开发商和施工企业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成本预、决算关系,成本结算受制于施工企业。 三是营销体系复杂。开发产品的销售包括现售和预售,这是房

税务数据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税务数据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社交是当前世界信息化发展的四大热词。而其中对于税务机关密切关联的是大数据,大数据位于这四个关键词之首。进入大数据时代后,税务机关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模式,也需要进行超大规模数据的保存、加工、发布,乃至达到基于数据的风险管理的税源管理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证数据安全,确保类似“棱镜门事件”的不再发生,成为地税部门关注的焦点。 一、信息化发展对税务系统数据安全管理的新要求 从国外来看,各税务机关对信息安全和数据保护十分重视,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如美国国内收入局设立有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管理中心,负责防范数据丢失和泄露。从我国税务系统管理模式和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来看,正在逐步进入大数据时代,税务行业的需求会发生两方面变化。一是税务系统需要分析所有数据,其中包括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内部和外部的数据,税务系统需要了解数据的来龙去脉,以便建立数字资产;二是税务系统会采取更加全面的方法取代特定任务的完成,如恶意的软件拦截等,这是一种风险和法规与安全管理系统间的互动,进而提高平台和系统的动态性及情景识别能力。 第一,数据可视化变得越来越重要。领导进行决策不再依靠单一来源事件,而是众多来源事件。可视化对信息和数据的抓取与分析,管控变得尤为重要。掌握了税务数据,才能够掌控税务管理。 第二身份认证变得复杂多变。多终端接入、数据的集中管理,使税务业务环境下的管理技术难度加大。 第三,涉税数据使用不方便。既然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就要能有技术手段可以管控涉税数据(纳税人递交的资质影印数据等)的合理使用和不被非法泄露,既能保障纳税人的敏感数据不被泄露,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第四,大批量数据窃取时间越来越多。在这种形式下,需要共同协作才能找到欺诈的源头,因此可准确而完整审计有(或无)意税务数据泄露行为的系统是迫切需要的,因为安全是无边界的,但数据泄露安全防护是有边界的。 二、税务系统数据安全管理的积极探索 根据税务征收管理法和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工作秘密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税务机关应当依法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情况保密。但由于税务业务系统的开发本身缺乏对业务数据泄露防护的功能,很多涉税数据无法有效共享,成为公共政府建设的有效组成部分。因此,急需一套数据防泄露安全管控平台进行有效支撑,来弥补业务系统数据使用过程中的缺陷。管

对加强税收数据分析应用的思考

关于加强税收数据分析应用工作的思考 摘要:开展税收数据分析应用工作,可以为领导决策和强化征管提供科学依据。在新形势下有效地税收数据分析应用是实现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的关键所在,如何结合税收征管实际来加强税收数据分析应用工作,从而更好地为组织税收收入、加强税收征管、提高纳税服务水平服务,这是我们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税收信息化数据分析应用 近年来,随着应用系统整合力度的加大,数据省级集中步伐的加快,为税收数据分析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载体。各地都在探索开展税收数据分析应用工作,为领导决策和强化征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过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当前税收数据分析应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了税收数据分析应用的深入开展。在新形势下有效地税收数据分析应用是实现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的关键所在,如何结合税收征管实际来加强税收数据分析应用工作,从而更好地为组织税收收入、加强税收征管、提高纳税服务水平服务,这是我们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税收数据分析应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综合征管软件的推行、主体软件的整合和辅助软件的上线,各地都从基础性工作入手,把数据分析应用与税收管理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征管质量和效率。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数据分析应用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

(一)数据不够全面准确,征管基础不实和税源管理薄弱的问题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征管基础和税源管理是整个税收征管的基础和核心,是反映税收征管水平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税务部门来说,纳入系统管理的纳税户数与实际管户相符,税务登记数据全面完整,申报征收数据真实准确,是确保信息数据全面准确最基本的要求,但在实践工作中要完全达到这一要求是十分困难的。同时,企业的财务数据、相关部门与税收管理密切相关的数据、宏观经济数据等也需要采集和处理,这就对数据采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税收数据分析选题实用性不强。目前一些基层单位的税收数据分析多限于常规分析,专题分析较少,而对本区域经济税收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分析更是少之又少,不能根据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政策变动、税制改革等影响进行有针对性的税收数据处理分析。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机制,数据信息的深度利用在指导税源管理、税务稽查和领导决策等方面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数据集中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税收信息化进程在开始阶段没有按照“一体化”要求进行建设,各类税收应用软件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接口,后来虽进行了多次整合和集中,但长期形成的分散、独立的信息资源依然存在。这些信息数据分散在各级税务机关、各个应用软件中,数据共享度较低,开展数据分析应用工作难度较大。一些基层单位从纳税人或其他部门采集的一些数据也没有统一的存储标准,造成数据资源的浪费。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及分析方法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及分析法 参照总局提供的纳税评估指标,本着提高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的原则,省局确定了11个纳税评估指标,并针对这些指标提供了申报差异综合评分法,对纳税人进行综合评分,分值作为筛选评估对象的参考数据,综合其他因素,确定纳税评估对象。 一、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对象的筛选确定 筛选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对象,要依据税收宏观分析、行业利润率、行业贡献率和行业税负等数据,结合企业所得税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和税收管理员掌握的纳税人实际情况,参照纳税人所属行业、经济类型、经营规模、经营期、信用等级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审核对比分析。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对象除按申报差异综合评分法确定的应进行评估的纳税人外,应对以下纳税人重点予以关注: 1、连续三年以上亏损的纳税人; 2、房地产等重点行业; 3、享受减税、免税且经营规模较大的纳税人; 4、减免税期满后利润额与减免期相比变化异常的纳税人; 5、有审核审批和后续管理事项的纳税人; 6、存在关联交易的纳税人; 7、省、市级所得税重点税源纳税人; 8、其他需作为重点评估对象的纳税人。 二、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 依托征管信息系统,以从《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中提取的数据为基础,

省局初步设置了11个指标,为纳税评估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各市局可结合工作实际予以细化和完善。 1、销售(营业)收入比值(11分) 计算公式:销售(营业)收入比值= [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基期销售(营业)收入] ×100% 指标分析:分析纳税人销售(营业)收入的变化情况。与同行业预警值进行比较,若高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若低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1、隐瞒收入;2、关联企业间的非正常交易;3、市场因素;4、政策因素等等。 2、销售(营业)成本率(13分) 计算公式:销售(营业)成本率= [评估期销售(营业)成本/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 ×100% 指标分析:分析纳税人销售(营业)成本占销售(营业)收入的比例。与同行业预警值进行比较,若低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若高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1、虚列成本;2、隐瞒收入;3、关联企业间的非正常交易;4、市场因素;5、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划分;6、会计核算法的调整;7、税法与会计的差异调整正确性;8、政策因素等等。 3、销售(营业)成本率比值(9分) 计算公式:评估期销售(营业)成本率= [评估期销售(营业)成本/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 ×100% 基期销售(营业)成本率= [基期销售(营业)成本/基期销售(营业)收入] ×100% 销售(营业)成本率比值=[评估期销售(营业)成本率/基期销售(营业)成本率]×100%

当前纳税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纳税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编者按:自2012年我局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以来,市县(区)局设立了纳税评估专门机构,建立了纳税评估指标模型,做了一些工作,但多是停留在嘴上,落实在墙上,缺乏实际的行动和效果,全市纳税评估工作水平离省局的要求和兄弟单位的进展还有很大差距。近日,市局徐林章局长在《当前纳税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调研文章上批示,要求全系统“重新认识纳税评估工作的重要意义,研究纳税评估工作的方法和举措,以本篇调研文章为例,全面开展纳税评估学习讨论活动,查找本单位纳税评估工作的瓶颈和问题,探究继续深化纳税评估工作的办法和途径,以提高认识,改进方法,扎实推进,务求实效,尽快使这项工作步入正轨”。 如果说税源专业化管理是新形势下税收征管的核心,那么纳税评估就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核心。纳税评估工作成败对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影响全年税收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希望各单位认真学习贯彻徐局长批示精神,按照“规范管理、转变作风、真抓实干、提高效率”的要求,高度重视评估工作,不断提升评估水平,在学习、讨论、调研、完善中把纳税评估工作和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工作干好、干实、干出成绩,用实际行

动助力“中国梦”,实现“地税梦”,建设“幸福地税”。 当前纳税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李榆川 纳税评估作为税收征管的必经程序与核心环节,弥补了现行征管程序的缺失,是明晰征纳双方重要的法律界限,既是征管程序也是风险应对方法。我市自开展纳税评估这项工作以来,在提高税源管理水平,增加税收收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距离理想的纳税评估工作状态还相差很大,在税源专业化的模式下如何更好地开展纳税评估工作,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纳税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未转变。(1)、作为单位决策者的观念没有转变。认为纳税评估无非是以前的税务检查的另外一种叫法,换汤不换药,不需要成立专门的机构,还是由原来的税收管理员按照原有的管理范围实施管理和行使评估即可,换汤不换药;或者以无人可用、无人能用为借口无法成立,目前仅仅榆阳、神木两个单位有专业纳税评估机构,其余15个单位都未成立。形成专业评估任务无机构应对,无人应对的局面。(2)、税收管理员对纳税评估的重视不够,不能从税源管理的角度认识纳税评估的重要性,大多数,税收管理员

税务系统数据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修改

税务系统数据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方法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政府部门的职能提出了严峻挑战。虽然目前我国在税务机关信息化方面发展较晚。但是,也不要觉得税务机关很落后,还处于“手工查账”时代。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税务机关正在逐渐全面信息化。 一、税务信息化是新时代的需要 众所周知,税务系统是具有共同税收目标又相互关联的各税务机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税务机关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个重要的管理机构,从组织结构的角度分析,一个税务机关可以看成一个税收系统。它所属的各职能部门如基层征收机构,以及人事、票证、会计、统计和计划等就是组成税务机关系统的部分,它们共同的目标就是完成税收任务。税务系统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每一个企业发生的业务都会在税务系统数据库中留下记录。若能正确地挖掘与分析隐含这些数据中的知识,就能更好地向企业提供服务或支持,能够更好地决策当前政策。因此,数据挖掘和利用在我国税收中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实现税务系统信息化是当前税务部门急待解决的问题,而数据挖掘和利用是实现信息化的充分条件。如今,虽然我国已经迈入信息化管理阶段,但我国税务系统大部分仅为地方部门内部的数据共享,并不能实现全国数据共享,甚至部门省市当地国地税均无法实现信息共享。我国和许多其他国家一样都面临着一个严峻形式,那就是每年都会因为纳税人的偷税、逃税、漏税等问题而损失大量的财政收入, 有关税务部门一直以来都致力于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通过税务信息化的发展,将全国税务系统打通,及时掌握纳税人经济业务和税收的来龙去脉,把企业、个人偷税逃税行为扼杀在摇篮之中,是新时代考验下比较有限的途径。此外在信息化道路上,我国税务机关从未停下探索、开发前沿技术的脚步,比如"金税工程"三期。 二、税务系统数据利用的问题 在税务系统中,由于规模宏大的企业都会留下税务数据。所以税务系统数据库中积累了大量的企业数据,而这些数据都记录了企业的经营情况,收益情况, 纳税情况等等。因此税务系统数据库中积累了大量的企业数据。这就形成了税务大数据。而税务大数据带给税务系统数据利用方面,有机遇也有挑战。就挑战方面而言,大量的税务数据加剧了征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其数据体量、复杂性远超过传统数据;而且税务数据信息过于庞大不好掌控,因此纳税人报送信息、税务机关掌握信息、其他平台方涉及信息等安全性存在较大隐患。此外,税务部门需要处理大量的税务数据,这对数据处理人才方面需求很多,如今这类人才的稀

关于税收数据信息分析与应用的几点建议(精)

88 305期 ◆郑东霞 随着税收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来自税收管理工作中的各类数据越来越多,为了对这些税收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 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使这些数据及其分析有利于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有利于税收征管质量的提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税收数据分析制度 目前, 税收数据分析与应用工作已经引起了各级税务机关的高度重视, 但如何对税收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应用, 尚没有一套完整的税收数据信息分析与应用制度来准确界定。为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盘活有关企业税收数据, 使基层税务部门税收数据分析有一整套机制,应尽快建立税收数据分析与应用制度。通过出台税收分析与应用制度, 对内外部数据来源、采集方式、数据分析适用范围等提出明确要求, 对日常税收数据分析工作按照不同类别和主题制定相应的具体指标、统一标准和操作流程, 从制度层面上增强数据分析与应用的刚性, 盘活基层税务部门的数据资源, 为日常税收征管提供数据分析应用机制及科学的计算方法,充分发挥税收数据信息分析的作用, 满足日常征收、管理和稽查工作的需要, 便于基层税务人员在采集和应用数据方面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便于基层税务人员有效的规避执法风险。 二、完善综合数据分析系统 目前, CTAIS已经实现了数据大集中, 对征收、管理、稽查实现了全程管理, 为税务部门提供了直观的数据。但该系统还存在一些“短板” ,例如不能分税种、分税务所查询税收收入完成情况等, 而且, 该系统与出口退税系统、车购税系统等分别独立运行, 系统之间存在数据不兼容现象。建议在 CTAIS 系统基础

关于税收数据信息分析与应用的几点建议 上, 进行系统整合、数据兼容和程序研发工作, 建立统一的税收数据来源、查询、分析、决策平台。新平台应具备税收分析、监控预警和纳税评估等功能。 以所得税为例, 新平台应该便于税务部门按照不同口径自动查询分析连续三年亏损企业、扭亏为盈企业, 以 及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率、零申报率、有税率、① 入 库率、盈利面、亏损面变化等情况, 而不需要手工逐项计算, 使一线税收征管人员从繁重的统计分析工作中解放出来。同时在预警功能中, 对企业预警指标异 常的给予提示, 及时开展纳税评估工作, 从中查找和发现企业经营和纳税存在的异常,及时进行评估辅导,有效堵塞征管工作中的漏洞。 三、建立税收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目前, 外部渠道获取的税收数据信息, 主要来源于地方税务局、工商、技术监督和民政等政府职能部门,通过与这些部门召开定期联席会议、电话沟通、联合发文等形式, 对部分数据资源进行电子或纸质资料的交换和资源共享, 但这些远远满 足不了需要, 外部数据的采集缺乏一个共同适用的共享平台, 不能做到随用随取。建议利用网络建立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之间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根据需求互通、互换涉税数据, 实现数据交换的电子化,使各类数据实现点对点“对接” ,从而保证数据 资源交换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四、提高“信息管税”水平 目前电子通讯技术和互联网迅猛发展, 但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企 业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企业的税收数据采集方式, 既有网上的, 也有IC卡的, 还有手工操作的, 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提供的软件和硬件

征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

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 一、通用指标及功能 (一)收入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 ×100%。 如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少计收入问题和多列成本等问题,运用 其他指标进一步分析。 (二)成本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功能 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 分析单位产品当期耗用原材料与当期产出的产成品成本比率,判断纳税人是否存在帐外销 售问题、是否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所得额等问题。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其中: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 扣除范围等问题。 (三)费用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100%,其中: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 与预警值相比,如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列费用问题。 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100%。 如果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与前期相差较大,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营业(管理、 财务)费用问题。 成本费用率=(本期营业费用+本期管理费用+本期财务费用)÷本期主营业务成本 ×100%。 分析纳税人期间费用与销售成本之间关系,与预警值相比较,如相差较大,企业可能存在 多列期间费用问题。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其中: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总 额+费用总额。 与预警值比较,如果企业本期成本费用利润率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 税前列支费用评估分析指标:工资扣除限额、“三费”(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 经费)扣除限额、交际应酬费列支额(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限额、 开办费摊销额、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额、广告费扣除限额、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财产损 失扣除限额、呆(坏)账损失扣除限额、总机构管理费扣除限额、社会保险费扣除限额、 无形资产摊销额、递延资产摊销额等。 如果申报扣除(摊销)额超过允许扣除(摊销)标准,可能存在未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 擅自扩大扣除(摊销)基数等问题。 (四)利润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100%。 上述指标若与预警值相比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结转成本或不计、少计收入问题。 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按税法规定审核分析允许弥补的亏损数额。如申报弥补亏损额大

国税01-12-棉纺织行业纳税评估模型要点知识讲解

棉、化纤纺织加工行业纳税评估模型 一、行业介绍 (一)行业概况及定义 纺织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我国是纺织品生产和出口的大国,纺织行业自身经过多年的发展,竞争优势十分明显,具备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最高的加工配套水平,众多发达的产业集群地应对市场风险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增强,给行业保持稳健的发展步伐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本模型介绍的棉、化纤纺织加工行业(C1711)指以棉及棉型化学纤维为主要原料进行的纺纱、织布,以及用于织布和缝纫的线的生产活动。 (二)工艺简介 纺织行业是将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纤维加工成纱、丝、线、绳、织物及其染整制品的工业。纺织产品品种、规格较多、技术更新较快,各类产品工艺流程业存在一些差异。通过对该行业的调研,整理出了纺织行业中纺纱、纤维制造、织造三大类产业的基本生产工艺,参考如下: 1.纺纱生产工艺流程: 购入原材料(棉花)→仓储→清花→梳棉→并条→粗纺→细纺→络筒→成品纱。成品分为棉纱、绦纱、涤棉纱等,成品按重量计算。 2.纤维制造生产工艺流程: 购入原材料(棉短绒)→棉浆泊(硬浆泊、软浆泊)→酸化→纺练→拉丝→成品(长纤、短纤)。 成品分为长粘胶纤维、短粘胶纤维等,成品按重量计算。 3.织造生产工艺流程: 成品线(纱)→生产准备(整经、浆纱、络纬)→织布→整理→成品布。成品分为棉布、绦棉布、绦纶布等,成品按长度计量。 (三)企业类型划分 纺织行业按企业规模划分为三类:第一类跨国集团公司。这类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要求已与国际接轨,财务核算和生产经营管理基本实现一体化。第二类是国内大中型股份制集团企业。这类企业是集棉短绒收购、纺纱、织布、服装等多纺织链条产业为一身的股份制大中型企业。它们有自己独特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较好的财务核算体系。第三类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小型民营企业。这类企业的产品价格具有有竞争力,管理较为粗放,财务核算和进销存管理系统有待完善。(四)行业特点 纺织业属生产力劳动密集型行业,集团化的产业链群现象明显,行业发展、效益受国际经济市场影响明显,波动幅度较大。行业的产、供、销网络信息化发展迅猛,从原材料(棉短绒)收购环节到布匹销售等各环节销售交易价格均参照市场

智慧税务局大数据云平台整体解决方案

智慧税务局大数据云平台 解 决 方

第一章总体业务需求分析和整体架构概览 (7) 1.1 智慧税务管理要求 (7) 1.1.1服务优化 (7) 1.1.2以风险管理为主线 (7) 1.1.3数据实现省市县分级分类管理 (7) 1.1.4强化税源专业化管理,探索“两个转变” (8) 1.2 智慧税务建设目标 (9) 1.2.1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让纳税评估更为准确 (9) 1.2.2融合第三方涉税数据,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 (10) 1.2.3尝试业务系统变革,进一步防范涉税风险,提高税收征收率 (11) 1.2.4防控廉政,防范内部违法风险 (11) 1.2.5通过纳税人画像,辅助管理 (12) 1.2.6建立风险特征库,自动预警防控 (12) 1.3 税务行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13) 1.3.1数据杂乱 (14) 1.3.2系统各自为政 (15) 1.3.3关联复杂 (15) 1.4 大数据服务平台整体架构概览 (15) 1.4.1”数据管税“业务应用体系(大数据应用体系) (16) 1.4.2税务大数据服务平台 (18) 第二章数据治理之需求和技术分析 (19) 2.1 数据治理综述 (19) 2.2 定义业务问题,以指导方向 (22) 2.3 获得管理层支持,以获得组织和资源保障 (23) 2.3.1成立数据治理工作组 (24) 2.3.2获得相关方高层的支持 (24) 2.3.3确定数据治理的负责人 (24) 2.4 执行成熟度评估,以了解现状和确定将来所达目标 (25) 2.4.1成果 (25) 2.4.2促成要素 (26) 2.4.3核心准则 (26) 2.4.4支撑准则 (26) 2.5 创建数据治理路线图 (27) 2.5.1总结数据治理成熟度评估的结果 (27) 2.5.2列出填补评估中强调的差距所需关键人员、流程和技术计划 (28) 2.5.3基于关键计划的优先级创建路线图 (28) 2.6 建立数据治理组织蓝图 (29) 2.7 创建数据字典/业务术语库 (30) 2.8 理解业务和数据 (33) 2.9 创建元数据存储库 (35)

纳税评估案例报告

纳税评估案例报告 纳税评估案例报告在日常纳税审核中发现,某建材厂2005年1-10月份申报生产红砖155.60万块,销售收入仅23.33万元,入库地方税金费仅1.32万元,与其实际经营规模不相符,也明显低于同行业同规模砖瓦生产企业,可能存在瞒报产量、销售不记账、偷逃所得税和资源税的嫌疑,分局决定对该企业进行深入评估。二、调查分析通过纳税人基础资料审阅获得,该厂原系某镇办集体企业,成立于2000年1月1日,因经营管理不善,自2004年初起被浙江人刘某承包,年承包费18万元,主要生产红砖,占地60多亩,资产200多万元。2004年申报红砖产量280万块,销售收入42万元,利润-6.65万元,入库地方税金费1.52万元。2004年账面利润与年18万元承包费的巨大差异,更加大了税务人员对该企业偷逃税的怀疑。1、确定思路。根据上述情况,税务人员遂对该企业进行了实地账务核查,但就账看账,虽然疑点较多,一时也难以找全其瞒报产量及少记收入的证据。为此,税务人员确定,必须首先了解和掌握砖瓦生产行业的全部生产流程及其生产经营的各项关键环节,然后才能找准评估的切入点。2、调查测算过程。分局税务人员在县局的征管部门配合下,先后走访了县内多家砖瓦厂,经过深入交谈和实地察看,全面了解和掌握了砖瓦生产行业的

相关料、工、费的消耗情况,生产流程为积土—制坯—拉坯—进窑—装窑—烧窑—出窑,从用电角度看,其中制坯过程全部使用的是电力,且耗电量很大,其它流程用电量很少或基本不用电,同时从用工角度看,整个工序操作主要以人力为主,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工费,因此,在成本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根据这些线索,通过进一步调查获得县内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正常纳税的砖瓦企业的产量、耗电量及单位人工费数据,三、询问核实根据掌握的上述情况,税务人员向该单位法人刘某发出约谈通知,要求该厂就以下问题做出合理解释:1、单位产品耗电量比同行业相差较大的问题;2、承包费等固定支出与账面销售收入不配比的问题;3、单位产品工资消耗过大问题;4、电费发票为何不记入账的问题等。约谈过程中,刘某大谈外地人做生意种种困难,如,为地方经济做了多少贡献,养活了多少工人,政府承包费过高,几乎没有利润可言等。对此,税务人员在表示理解的同时,指出税务机关为了维护税法的尊严和征纳双方的共同利益,有责任为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的有序的良性竞争环境,而贵单位作为该镇唯一的建材厂,占用国家土地资源60多亩,资产200多万元,年销售收入才不过40多万元,远远低于其他同等行业经营者,而承包费等支出却不比其他单位少,从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角度讲,也明显不正常。刘某解释:1、电费消耗量过大。

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

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 及使用方法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 一、通用指标及功能 (一)收入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如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少计收入问题和多列成本等问题,运用其他指标进一步分析。 (二)成本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功能 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分析单位产品当期耗用原材料与当期产出的产成品成本比率,判断纳税人是否存在帐外销售问题、是否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所得额等问题。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其中: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三)费用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100%,其中: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 与预警值相比,如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列费用问题。

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100%。如果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与前期相差较大,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营业(管理、财务)费用问题。 成本费用率=(本期营业费用+本期管理费用+本期财务费用)÷本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分析纳税人期间费用与销售成本之间关系,与预警值相比较,如相差较大,企业可能存在多列期间费用问题。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其中: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总额+费用总额。 与预警值比较,如果企业本期成本费用利润率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 税前列支费用评估分析指标:工资扣除限额、“三费”(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扣除限额、交际应酬费列支额(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限额、开办费摊销额、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额、广告费扣除限额、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财产损失扣除限额、呆(坏)账损失扣除限额、总机构管理费扣除限额、社会保险费扣除限额、无形资产摊销额、递延资产摊销额等。 如果申报扣除(摊销)额超过允许扣除(摊销)标准,可能存在未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擅自扩大扣除(摊销)基数等问题。 (四)利润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及案例汇编精选

《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及案例汇编精选》 目录 前言 (4) 第一章纳税评估模型概述 (5) 第二章纳税评估模型的建立 (11) 第三章纳税评估方法及常用模型 (17) 第四章重点行业模型及典型案例 (32) 0512棉花加工行业纳税评估模型 (32) 0512农副产品收购业纳税评估模型 (47) 0600(A)煤炭开采业纳税评估模型 (58) 0600(B)煤炭洗选业纳税评估模型 (72) 0810铁矿采选业纳税评估模型 (89) 0810氧化球团冶炼行业评估模型 (98) 0910常用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纳税评估模型 (104) 1010土砂石开采行业纳税评估模型 (115) 1310谷物磨制行业纳税评估指导手册 (134) 1331食用植物油加工行业纳税评估模型 (150) 1370脱水蔬菜加工业纳税评估模型 (165) 1391淀粉及淀粉制品制造业纳纳税评估模型 (179) 1410焙烤食品制造业评估模型 (189) 1440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业评估模型 (199) 1450罐头制造业纳税评估模型 (209) 1521白酒制造业纳税评估模型 (217) 1522啤酒制造业纳税评估模型 (232) 1524葡萄酒制造业纳税评估模型 (243) 1530软饮料制造业纳税评估模型 (252) 1532罐装饮用水制造行业纳税评估模型 (258) 1540精制茶加工业纳税评估模型 (264) 1620卷烟制造行业纳税评估模型 (272) 1711纺织业——棉纺织业纳税评估模型案例 (285) 1712棉、化纤印染精加工行业纳税评估模型 (296) 1722毛纺织和染整精加工行业(尾毛加工) (306) 1741缫丝行业纳税评估模型案例 (313) 1751家纺行业纳税评估模型 (324) 1810纺织服装制造行业纳税评估模型 (333) 1910皮革鞣制加工行业纳税评估模型 (354) 1921皮鞋制造行业纳税评估模型 (362)

某省地方税务局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案例

某省地方税务局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案例 发布源:北京北大软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一、建设背景 随着税务信息化建设“后金三”时代的到来,围绕着国税总局提出税收现代化改革理念,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深入应用与不断完善金税三期系统工程,基于互联网+税务进行纳税服务升级,对全面的涉税信息进行整合、利用、共享,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来对数据进行深化应用实施管理创新。省地税局启动了基于大数据的技术体系,对全省范围税收业务数据进行整合,形成全省范围的数据资源平台,为税收治理提供有效的支撑。 二、提升客户价值 通过本次创新应用的建设,不断驱动大数据资源平台在数据整合、数据供应、数据治理上不断完善与提升。对数据深度分析来展示全省信息化建设成果、更加有效的识别纳税人风险、发现纳税人之间的各类关系,更加便捷的支撑各级税务人员对税源深入管理,更好的支撑更多的创新应用建设。增加各类有价值的创新应用,从而形成一个真正满足业务处室需要的、繁荣的数据应用生态。 三、建设内容 1. 借鉴国税总局大数据云平台项目、其他省局大数据建设成果的各类经验、成果,在省大数据资源平台之上,构建大数据创新应用平台。 2. 基于图表结合,建设涵盖收入、管户、税源、个税、风险等等业务主题的智慧税务监控大屏,也可以将重大时政的影响变化、重大税种的专项监控,动态的集成到监控大屏。 3. 借助电子商务领域“数据业务化”的思想------标签与画像,来构建税务体系的纳税人标签库,以画像技术来为全省纳税人提供多角度的单体画像,通过群体画像来动态圈选符合特征的纳税人群体,有效识别纳税人风险。方便税务人员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4. 梳理与整合纳税人的各类关系,通过可视化的关系展示与分析界面,为每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与案例分析 安徽国税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与案例分析 主讲人:陈玉琢教授 纳税评估的目的,依据,方法,载体,地位,税收敏感性 一、企业所得税评估通用指标 (一)税负类指标 1.企业所得税税负率 计算公式:企业所得税税负率=本期企业所得税额÷本期利润总额×100% 指标功能:通过企业所得税税负率指标比较分析,查找企业所得税申报风险。本期企业所得税税负率低于前三年平均水平一定比例(如3%),或企业所得税税负率等于25%,或为0,则可能企业所得税税负率异常。 数据来源:本期企业所得税额可取自主表第27行“应纳所得税额”,或第30行“应纳税额”,或第33行“实际应纳所得税额”;本期利润总额取自主表第13行。 分析运用:一般地,如果企业不享受税收优惠,利润总额经纳税调整后,应纳税所得额会大于利润总额,第27行/利润总额计算出的税负率应大于税率。 本企业不同年度税负率比较——纵向比较 与同行业相同年度的税负率比较——横向比较 25.93%

3.13%——25.93% 30行/利润总额=26% 33行/利润总额=26.8% 30行/营业收入=6% 33行/营业收入=6.8% 第27行4166040.25 第30行4166040.25 第33行4166040.25 4166040.25/14617787.87=28.50% 连锁超市:4166040.25/=0.78%——28.50% 第27行3602427.24 第30行3602427.24 第33行3602427.24 3602427.24/18967643.61=18.99% 房地产:3602427.24/=1.48%——18.99% (3602427.24-7491576.75+)8249328.0425/=3.40% 7491576.7525 2.企业所得税贡献率 计算公式:企业所得税贡献率=本期企业所得税额÷本期营业收入×100% 指标功能:通过企业所得税贡献率指标比较分析,查找企业所得税申报风险。本期企业所得税贡献率低于前三年平均水平一定比例

关于税收数据信息分析与应用的几点建议

88 《税务研究》2010.10 总第305期 ◆ 郑东霞 随着税收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来自税收管理工作中的各类数据越来越多,为了对这些税收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使这些数据及其分析有利于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有利于税收征管质量的提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税收数据分析制度 目前,税收数据分析与应用工作已经引起了各级税务机关的高度重视,但如何对税收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应用,尚没有一套完整的税收数据信息分析与应用制度来准确界定。为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盘活有关企业税收数据,使基层税务部门税收数据分析有一整套机制,应尽快建立税收数据分析与应用制度。通过出台税收分析与应用制度,对内外部数据来源、采集方式、数据分析适用范围等提出明确要求,对日常税收数据分析工作按照不同类别和主题制定相应的具体指标、统一标准和操作流程,从制度层面上增强数据分析与应用的刚性,盘活基层税务部门的数据资源,为日常税收征管提供数据分析应用机制及科学的计算方法,充分发挥税收数据信息分析的作用,满足日常征收、管理和稽查工作的需要,便于基层税务人员在采集和应用数据方面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便于基层税务人员有效的规避执法风险。 二、完善综合数据分析系统 目前,CTAIS已经实现了数据大集中,对征收、管理、稽查实现了全程管理,为税务部门提供了直观的数据。但该系统还存在一些“短板”,例如不能分税种、分税务所查询税收收入完成情况等,而且,该系统与出口退税系统、车购税系统等分别独立运行,系统之间存在数据不兼容现象。建议在CTAIS系统基础 关于税收数据信息分析与应用的几点建议 上,进行系统整合、数据兼容和程序研发工作,建立统一的税收数据来源、查询、分析、决策平台。新平台应具备税收分析、监控预警和纳税评估等功能。以所得税为例,新平台应该便于税务部门按照不同口径自动查询分析连续三年亏损企业、扭亏为盈企业,以 及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率、零申报率、有税率、① 入 库率、盈利面、亏损面变化等情况,而不需要手工逐项计算,使一线税收征管人员从繁重的统计分析工作中解放出来。同时在预警功能中,对企业预警指标异常的给予提示,及时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从中查找和发现企业经营和纳税存在的异常,及时进行评估辅导,有效堵塞征管工作中的漏洞。 三、建立税收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目前,外部渠道获取的税收数据信息,主要来源于地方税务局、工商、技术监督和民政等政府职能部门,通过与这些部门召开定期联席会议、电话沟通、联合发文等形式,对部分数据资源进行电子或纸质资料的交换和资源共享,但这些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外部数据的采集缺乏一个共同适用的共享平台,不能做到随用随取。建议利用网络建立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之间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根据需求互通、互换涉税数据,实现数据交换的电子化,使各类数据实现点对点“对接”,从而保证数据 资源交换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四、提高“信息管税”水平 目前电子通讯技术和互联网迅猛发展,但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企业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企业的税收数据采集方式,既有网上的,也有IC卡的,还有手工操作的,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提供的软件和硬件 ① 有税率是指纳税企业户数占已申报户数的比例。 工作探索 Surveys and Thought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