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酸提取现状研究

中国核酸提取现状研究
中国核酸提取现状研究

中国核酸提取现状研究

洛阳惠尔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狄光辉

目录

第1章文献综述 (4)

1.1概述 (4)

1.2核酸提取样品 (4)

1.3核酸提取的方法 (4)

1.3.1碱裂解法 (5)

1.3.2.煮沸法 (5)

1.3.3浓盐法 (5)

1.3.4苯酚抽提法 (5)

1.3.5水抽提法 (5)

1.3.6阴离子去污剂法 (6)

1.3.7硅胶膜法 (6)

1.3.8磁珠法 (6)

1.3提取纯化方法比较 (7)

1.4提取核酸的目的 (7)

1.4.1PCR (7)

1.4.2转基因 (8)

1.4.3构建基因文库 (8)

1.4.4分子测序 (9)

1.4.5分子诊断 (9)

1.4.6亲子鉴定 (9)

1.4.7法医鉴定 (10)

1.4.8基因敲除 (10)

1.4.9基因芯片 (11)

1.4.10动植物资源保存鉴定 (11)

第2章核酸提取仪简介 (12)

2.1核酸提取仪应用领域 (12)

2.2核酸提取仪的特点 (12)

2.2.1精确控制 (12)

2.2.2自由编程 (12)

2.2.3快速提取 (13)

2.2.4高纯度、高得率 (13)

2.2.5结果稳定 (13)

2.2.6试剂开放 (13)

2.2.7安全可靠、成本低 (13)

第3章核酸提取仪国内外现状 (14)

3.1磁笔式(磁珠分离法) (14)

3.2吸管式 (14)

3.3国内外核酸提取仪的简单介绍 (14)

第4章我国基因科学研究创新成果 (16)

4.1在基因组测序方面展示了中国的能力和贡献 (16)

4.1.1参与并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图谱研究 (16)

4.1.2独立完成了多种大型基因组的测序和功能研究 (17)

第5章我国基因科学未来和发展趋势 (18)

5.1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和应用将使基因组测序更为快速和廉价 (18)

5.2非编码DNA与“表观基因组学”日益受到关注 (18)

5.3小分子非编码RNA是目前国际生物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18)

5.4基因科学将更紧密地与医药健康相联系 (18)

参考文献 (20)

作者简介 (21)

中国核酸提取现状研究

狄光辉

第1章文献综述

1.1概述

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聚合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为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核酸广泛存在于所有动物、植物细胞、微生物内、生物体内核酸常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核蛋白。不同的核酸,其化学组成、核苷酸排列顺序等不同。根据化学组成不同,核酸可分为核糖核酸,简称RNA和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

DNA是储存、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R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转运核糖核酸,简称tRNA,起着携带和转移活化氨基酸的作用;信使核糖核酸,简称mRNA,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核糖体的核糖核酸,简称rRNA,是细胞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1.2核酸提取样品

普通样品:血液、动植物组织、细菌、细胞、病毒、骨髓、体液等等。

疑难样品:唾液、痰液、土壤、粪便、头发、石蜡包埋组织、骨骼、牙齿、指甲、烟头等等。

1.3核酸提取的方法

核酸包括DNA、RNA两种分子,在细胞中都是以与蛋白质结合的状态存在,核酸提取的主要步骤为:裂解细胞去除与核酸结合的蛋白质以及多糖、脂类等生物大分子,去除其他不需要的核酸分子,如提取DNA分子时,应去除RNA,反之亦然。沉淀核酸纯化核酸,去除盐类,有机剂等杂质。

1.3.1碱裂解法

碱裂解法是基于DNA的变性与复性差异而达到分离目的。

1.3.

2.煮沸法

煮沸时将样品中的DNA通过核酸裂解液的作用释放出来,离心沉淀后将杂质去除,上清液即可用作PCR扩增。

1.3.3浓盐法

利用RNA和DNA在电解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将二者分离,常用的方法是用1M氯化纳提取,得到的DNP粘液与含有少量辛醇的氯仿一起摇荡,使乳化,再离心除去蛋白质,此时蛋白质凝胶停留在水相及氯仿相中间,而DNA位于上层水相中,用2倍体积95%乙醇可将DNA钠盐沉淀出来.。

1.3.4苯酚抽提法

苯酚作为蛋白变性剂,同时抑制了DNase的降解作用.用苯酚处理匀浆液时,由于蛋白与DNA联结键已断,蛋白分子表面又含有很多极性基团与苯酚相似相溶。蛋白分子溶于酚相,而DNA溶于水相。离心分层后取出水层,多次重复操作,再合并含DNA的水相,利用核酸不溶于醇的性质,用乙醇沉淀DNA。此时DNA是十分粘稠的物质,可用玻璃漫漫绕成一团,取出。此法的特点是使提取的DNA保持天然状态。

1.3.5水抽提法

利用核酸溶解于水的性质,将组织细胞破碎后,用低盐溶液除去RNA,然后将沉淀溶于水中,使DNA充分溶解于水中,离心后收集上清液.在上清中加入固体氯化钠调节至2.6M.加入2倍体积95%乙醇,立即用搅拌法搅出.然后分别用66%,80%和95%乙醇以及丙铜洗涤,最后在空气中干燥,即得DNA样品.此法提取的DNA中蛋白质含量较高,故一般不用.为除蛋白可将此法加以改良,在提取过程中加入SDS。

1.3.6阴离子去污剂法

用SDS或二甲苯酸钠等去污剂使蛋白质变性,可以直接从生物材料中提取DNA.由于细胞中DNA与蛋白质之间常借静电引力或配位键结合,因为阴离子去污剂能够破坏这种价键,所以常用阴离子去污剂提取DNA。

1.3.7硅胶膜法

可用于手工提取,也可用于自动化提取。

图2硅胶模法核酸提取

1.3.8磁珠法

一般用于自动化提取,生物磁珠是一种新型的功能化固体载体,其表面包被有活性基团,可以与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发生偶联,兼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和固体磁性材料等特点,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可以定向移动和集中,当撤去外磁场后,稍加振荡或抽吸又可均匀分散于液体中,从而使固液相的分离变的十分快捷方便,通过简单的洗脱可以得到纯度很高的靶向物质。

图1.磁珠法核酸提取

1.3提取纯化方法比较

表1.核酸纯化方法比较

酚氯法高盐沉淀法硅介质柱离子交换磁性分离纯度较高低高高高

方法稳定性低低高高高

技术要求高高低高低

有机试剂需要不需要不需要不需要不需要操作时间较长长短长短

规模化否是是否是

多步离心需要需要需要需要不需要自动化否否是否是

1.4提取核酸的目的

提取完整性和纯度两方面质量均高的核酸分子是下游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基础。所以高质量的核酸提取是至关重要的,他可以做很多很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下面就简要阐述常见的分子生物学实验。

1.4.1PCR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简称PCR,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放大扩增特定的DNA片段。可看作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PCR(聚

合酶链式反应)是利用DNA在体外摄氏95°高温时变性会变成单链,低温(经常是60°C左右)时引物与单链按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结合,再调温度至DNA 聚合酶最适反应温度(72°C左右),DNA聚合酶沿着磷酸到五碳糖(5'-3')的方向合成互补链。基于聚合酶制造的PCR仪实际就是一个温控设备,能在变性温度,复性温度,延伸温度之间很好地进行控制。

1.4.2转基因

转基因技术(Genetically Modified,简称GM),将基因片段转入特定生物中,并最终获取具有特定遗传性状个体的技术。不管转入的基因来自进化树上再远的物种,接受这基因的也能读解,那是因为DNA是通用代码,细胞知道如何解读。即使亲缘关系最远的物种——比如人类和细菌——也共享许多基因,在数十亿年的进化过程中一直保持不变。基因从哪来,并不是关键,起到的作用才是它们的功能,所以植物转入动物基因不会有动物的味道。

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进化论衍生来的分子生物学。基因片段的来源可以是提取特定生物体基因组中所需要的目的基因,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基因片段。基因片段被转入特定生物中,与其本身的基因组进行重组,再从重组体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具有特定的遗传性状个体。该技术可以使重组生物增加人们所期望的新性状,培育出新品种。

1.4.3构建基因文库

一个生物体的基因组DNA用限制性内切酶部分酶切后,将酶切片段插入到载体DNA分子中,所有这些插入了基因组DNA片段的载体分子的集合体,将包含这个生物体的整个基因组,也就是构成了这个生物体的基因文库。将这些载体导入到受体细菌或细胞中,这样每个细胞就包含了一个基因组DNA片段与载体重组DNA分子,经过繁殖扩增,许多细胞一起包含了该生物全部基因组序列,我们将这一个集合体叫做基因文库。

用重组DNA技术将某种生物细胞的总DNA或染色体DNA的所有片断随机地连接到基因载体上,然后转移到适当的宿主细胞中,通过细胞增殖而构成各个片段的无性繁殖系(克隆),在制备的克隆数目多到可以把某种生物的全部基因都包含在内的情况下,这一组克隆的总体就被称为某种生物的基因文库。同一定义也适用于某种生物的线粒体DNA或叶绿体DNA的基因文库。由于制备DNA片段的切点是随机的,所以每一克隆内所含的DNA片段既可能是一个或几个基因,也可能是一个基因的一部分或除完整基因外还包含着两侧的邻近DNA

顺序。

1.4.4分子测序

利用DNA聚合酶合成与模板互补的DNA链,在三围空间中记录模板位置和核苷酸序列信息,再反向构建DNA模板的序列。除了DNA合成反应的三大要素(模板、酶、核苷酸)之外,模板所处位置和反应循环中单色荧光标记的核苷酸顺序(如A、C、G、T)也是最终DNA序列能够完成的关键要素。如果反应所用的核苷酸标记着四种不同的荧光,则每一次反应循环就需要切换不同波长的光以记录不同的碱基。

1.4.5分子诊断

分子诊断: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变化而做出诊断的技术,称为分子诊断。分子诊断是预测诊断的主要方法,既可以进行个体遗传病的诊断,也可以进行产前诊断。分子诊断的材料包括DNA、RNA和蛋白质。

分子诊断主要是指编码与疾病相关的各种结构蛋白、酶、抗原抗体、免疫活性分子基因的检测。

1.4.6亲子鉴定

亲子鉴定就是利用法医学、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理论和技术,从子代和亲代的形态构造或生理机能方面的相似特点,分析遗传特征,判断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否是亲生关系,是法医物证鉴定的主要组成部分,亲子鉴定在中国古代就已有之,如滴骨验亲,滴血验亲等。

DNA亲子鉴定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DNA提取

把样本细胞核中所含有DNA提取出来,然后进行一定的纯化,化除样本中的杂质。

第二步:PCR扩增

PCR的中文名为聚合酶链式反应,简单的说,华科基因PCR扩增这一步就是把我们所需要的片段通过酶促反应,在PCR仪上进行大量复制,放大到通过某些专用仪器可以看到的程度。

第三步:后PCR反应

这一步主要是上ABI测序仪检测的准备阶段,将双链的DNA打开,加一些检测用的的内标,主要是用来标记检测的片段长度。

第四步:毛细管测序仪检测

由于DNA带有电荷,通过毛细管电泳的方法,不同片段DNA长度的电泳速度不同,在同样的电压,同样的电泳时间下,泳动的距离不同,这些长短不同距离可以通过前期加入的内标测量分辨出来,同时可通过一定的软件显示在电脑上,方便检测人员处理和分析数据。

第五步:分析数据,出具报告

主要是检测人员将所得结果进行分析汇总、计算,然后出鉴定结论和报告。

1.4.7法医鉴定

法医鉴定是司法程序中有关技术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运用医学、生物学、人类学及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与人身有关的活体、尸体及生物物证等的检验鉴定工作,从而取得死亡原因、伤害程度、凶器种类、血型分析、事实确认等结论性意见。法医鉴定结论是三大诉讼法的重要证据种类,由于其与人身密切相关,决定了法医鉴定在诉讼和非诉讼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查明案件事实,分清案件性质的重要根据,同时又是鉴别案内其他证据是否真实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法医鉴定工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司法公正与否。

1.4.8基因敲除

基因敲除(knockout)是指一种遗传工程技术,针对某个序列已知但功能未知的序列,改变生物的遗传基因,令特定的基因功能丧失作用,从而使部分功能被屏障,并可进一步对生物体造成影响,进而推测出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基因敲除和基因嵌入技术是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的最新外源DNA导入技术。基因敲除是基因打靶技术的一种,类似于基因的同源重组。指外源DNA与受体细胞基因组中序列相同或相近的基因发生同源重组,从而代替受体细胞基因组中的相同/相似的基因序列,整合入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此法可产生精确的基因突变,也可正确纠正机体的基因突变。基因嵌入又称基因置换,它是利用内源基因序列两侧或外面的断裂点,用同源序列的目的基因整个置换内源基因。目前用于基因敲除和基因嵌入的技术有Cre/Lox P系统、FLPI系统等。

1.4.9基因芯片

基因芯片(genechip)(又称DNA芯片、生物芯片)的原型是80年代中期提出的。基因芯片的测序原理是杂交测序方法,即通过与一组已知序列的核酸探针杂交进行核酸序列测定的方法,在一块基片表面固定了序列已知的八核苷酸的探针。当溶液中带有荧光标记的核酸序列TATGCAATCTAG,与基因芯片上对应位置的核酸探针产生互补匹配时,通过确定荧光强度最强的探针位置,获得一组序列完全互补的探针序列。据此可重组出靶核酸的序列。

1.4.10动植物资源保存鉴定

建立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资源库和实施濒危动植物的基因保护工程,对于我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繁衍,保持我们所生活的环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链的平衡,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对于已经进入生物经济时代的人类来说,其意义已远不止这么简单。

提取出高质量的核酸在其他领域和方向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仅仅依靠传统的核酸提取方法,很难满足日益巨大的中国核酸市场,因此全自动核酸自动提取仪的出现将会给中国的核酸提取市场带来光明。

第2章核酸提取仪简介

核酸提取仪,是应用配套的核酸提取试剂来自动完成样本核酸的提取工作的仪器,核酸提取仪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型的自动化的,一般称为自动液体工作站;另一类是小型自动核酸提取仪,利用封装好的配套试剂自动完成提取纯化过程。大型自动液体工作站因为设备成本高昂,运行成本高,适合一次提取几千个同一种类标本,所以真正得到应用的比较少;而小型自动化的仪器,因为仪器设备和运行成本低,操作方便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2.1核酸提取仪应用领域

几乎在每个实验室,与生物分子相关的分离纯化工作都是十分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但要对多个样品进行纯化还是相当困难的,不仅需要选择合适的纯化技术,而且工作量也特别大,很难满足当前飞速发展对高通量样品进行提取纯化的需求。

2.2核酸提取仪的特点

配合提取单个标本的独立分装试剂,操作过程中,只需要加入标本动作,仪器自动完成提取纯化的全过程,不需要加入提取过程中所需要的试剂过程,是真正得到应用的小型自动核酸提取仪。

全中文显示,简单易用。

2.2.1精确控制

内建工程用电脑,无需再连接个人电脑;单机操作节省更多的空间与能源,并提供高稳定度的自动化控制系统。

2.2.2自由编程

强大的程序编辑功能;灵活、高效地定义您的应用,可满足不同试剂要求。

2.2.3快速提取

操作时间短,30-60分钟/次;适量大,每次可同时提取1-20份样品。

2.2.4高纯度、高得率

可根据试剂优化提纯方案,实现了更高的提取效率,提取的DNA/RNA纯度高,可以直接用于PCR和RT-PCR。

2.2.5结果稳定

避免人工操作引起的差异及错误,结果温度,重复性好。

2.2.6试剂开放

可使用各种磁珠法提取试剂。

2.2.7安全可靠、成本低

封闭提取仓,一次性耗材,最大程度减少操作者与试剂的接触;成本低。

第3章核酸提取仪国内外现状

核酸提取从经典方法到硅膜吸附法、再到磁珠分离法,从手动到全自动。这也是核酸提取的历史。

3.1磁笔式(磁珠分离法)

国外:Chemagen、Bee Robotics、Thermo、德国耶拿、Promega、日本Precision、ABI、贝克曼

国内:厦门欧达科、杭州博日、西安天隆、台湾圆点奈米、台湾瑞基、科华生物、厦门致善、上海浩源(台湾基亚)

3.2吸管式

国外:Roche、Qiagen、生物梅里埃、富士

3.3国内外核酸提取仪的简单介绍

表2.国内核酸自动提取仪简介

公司名称仪器型号处理样品数处理时间注册证自动化

厦门欧达科MP-1202415~45分钟有全自动厦门致善Lab-Aid8202020~40分钟全自动河南惠尔HR9689630~40分钟有全自动西安天隆NP9683230~60分钟有全自动

台湾圆点奈米Smart LabAssist16/32有全自动科华生物DP-300096有全自动台湾瑞基Taco3250分钟全自动上海浩源ChiTaS BSS1200有全自动杭州博日NPA-3232有半自动

表2为国内核酸自动提取仪的一些基本情况。作为体外检测的一大巨头,美国贝克曼库尔特有限公司当然不会放过开发核酸提取装备。该公司针对不同的工作量,提供了两种可供选择的提取仪器:SPRI-TE作为小型化的自动提取,提供高质量,高效率,可重复的磁珠核酸提取,专门为小实验室设计。

Vidiera NsP则更倾向于血站,CDC,大型医院实验室等大客户。

贝克曼库尔特是提供和QIAGEN签约的extraction reagents,而且提取的核酸可以同LightCycler,*Cobas*Taqman*or96-well Thermowell Plate等联用去做定量检测的结果。

雅培--自动核酸提取装置雅培雅培m2000系统是由雅培加拿大公司研发成功的,旨在用于医学诊断实验室样品的自动提取,可以和m2000rt联用。目前可以应用的检测有RT HIV-1,RT HBV,RT HCV和RT CT/NG。该仪器主要由两个机械臂和八个单道移液器构成,将样品放入样品管中后,仪器就可以自动工作,利用磁珠法进行核酸(DNA/RNA)提取。在样品提取完成后,仪器还可以进行PCR 试剂混合步骤。基本上没有手工的操作步骤,只需要把样本放入仪器,把PCR 试剂放入仪器,最后把混合好的96孔板拿到m2000rt当中,进行后续的反应。

第4章我国基因科学研究创新成果

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的完成,标志着生命科学真正进入了“基因组时代”。基因组学在面世以来短短几年里,已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生命、包括人类自己的认识,改变了生命科学的观念以及研究策略、规模与方法,已成为生命科学源头创新的基础和生物技术创新的共享手段。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基因科学研究,从“九五”开始有计划地系统支持基因科学研究。973计划在1998年第一批项目中就设立了“疾病基因组学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建立”项目,近10年来先后支持了一批与基因功能研究紧密相关的重大项目;863计划从“九五”末期开始资助人类基因组1%测序,“十五”期间科技部设立了“功能基因组和生物芯片”重大专项。

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基因科学研究做了重点部署,在前沿科学方面部署了基因语言及调控、功能基因组学、模式生物学、表观遗传学及非编码核糖核酸,在前沿技术方面部署了基因操作和蛋白质工程技术等重点方向,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基础研究领域部署了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干预的分子与细胞基础、重要农业生物基因和功能基因组及相关“组”学等重要内容,在蛋白质研究、发育与生殖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也作了相应部署。

在国家科技计划的大力支持和广大科技人员的辛勤探索下,我国在基因科学研究和应用领域建立了如基因组测序、基因敲除和结构基因组等较完备的技术平台,功能基因研究的系列结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涌现出一大批高水平研究人才。

4.1在基因组测序方面展示了中国的能力和贡献

4.1.1参与并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图谱研究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标是完成总数约为30亿碱基对的人基因组DNA全序列的测定,从而系统地、全面地解读和分析人类遗传物质的全部信息,揭示生命的奥秘。该计划于1990年在美国正式启动,我国是继美、英、日、法、德等国之后的第六个参与国,承担完成了人类3号染色体短臂由标志D3S3610至端粒区段约3000万个碱基对的DNA序列测定工作。

2002年我国又参与发起人类基因组染色体单体型图谱(Hap-Map)工程的国际大协作,承担人类第3和第21号染色体Hap-Map的构建,完成了总任务

的10%。

4.1.2独立完成了多种大型基因组的测序和功能研究

在参与国际相关计划的同时,我国科学家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平台,独立完成了籼稻(9311)、家鸡、家蚕和血吸虫等大型基因组的测序,发现了一批功能明确的新基因。

我国科学家经过多年努力,鉴定和克隆了新基因2000多个,功能明确的有400多个,具有应用前景的功能基因近200个。在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研究上打破了西方科学界一枝独秀的局面,在多基因复杂性状疾病的研究中产生了许多原创性的发现和贡献。

我国科学家1998年在高频耳聋家系首先克隆了遗传性神经性耳聋致病基因GJB3,实现了在我国本土克隆遗传病致病基因零的突破;在神经性耳聋的致病机理研究方面,发现神经性耳聋致病基因GJB3的相互作用蛋白P11可能参与GJB3的组装和运输。

随后,在国际上首次发现DSPP基因突变会导致遗传性乳光牙本质的发生,这一发现对于遗传性乳光牙本质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受到国际人类基因组、疾病分子遗传学和口腔医学等领域同行的广泛关注。

植物、微生物功能基因的研究同样是我国生命科学原始性创新的重要领域。首次克隆了与水稻分蘖形成有关的重要基因MOC1;阐明了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变异与致病分子机制;发现了维生素C生产菌株Kv菌新功能。

我国的结构基因组研究与功能基因组研究同步,不断取得突破和进步,共完成了上百个蛋白质及其复合物的结构测定,特别是完成了2个膜蛋白结构的测定。

另外,首次解析出4种SARS病毒蛋白和蛋白复合物结构,特别是主蛋白酶3CLpro及其与抑制剂复合物的三维结构,并设计、合成获得了一种有潜在临床意义的“广谱”抑制剂,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第5章我国基因科学未来和发展趋势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后基因组时代”已经到来。基因组研究已由静态的序列测定进入动态的基因组功能鉴定的新阶段,从单一的基因或蛋白质的研究转向全面分析基因组功能的系统研究。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为核心的各类“组学”研究基础上开展系统生物学研究是近几年引起重视的前沿研究方向。

5.1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和应用将使基因组测序更为快速和廉价

基因组研究的起始技术——序列分析正在酝酿革命性的突破,可望在未来几年内降到“一千美元基因组”,即分析一个人类基因组仅需一千美元。

5.2非编码DNA与“表观基因组学”日益受到关注

基因组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研究基因组中不编码蛋白质的DNA即非编码DNA;另一个重要领域是研究DNA分子的修饰(如DNA甲基化等)以及与DNA 一起形成染色体的组蛋白修饰所携带的遗传信息。这些可遗传的信息并不基于DNA序列,因此这类研究称为“表观基因组学”。

5.3小分子非编码RNA是目前国际生物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近年来,人们发现miRNA和siRNA等调控型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在基因的转录和转录后加工、细胞分化和个体发育、遗传和表观遗传等生命活动中发挥重大作用。因此,阐明小分子非编码RNA的调控功能及其机制以及发现更多的新的调控RNA分子已成为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包括RNA 组学研究、细胞分化和发育中miRNA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表观遗传中的RNA 调控研究以及RNA与疾病发生的关系研究等。

5.4基因科学将更紧密地与医药健康相联系

生物产业的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宏伟目标的重要方面。近10年来,我国生物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占生物产业60%以上的药物制造方面仍然相当薄弱。以重要功能基因和功能蛋白质为对象,有望产生一系列药物靶标、治疗制

品等方面的自主知识产权,为我国开发出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药物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同时,基因和蛋白质研究将更多地面向临床,产生一系列重要的早期诊断靶标,为疾病的早诊、早治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Chen Z,Zhao G P.Human genomics in China--ten years endeavor:from planning to implementation.Sci China C Life Sci,2009,52(1):2-6

[2]Sasaki T,Matsumoto T,Yamamoto K,et al.The genome sequence and structure and rice chromosome1.Nature,2002,420(6913):312-316

[3]The Rice Chromosome1Sequencing Consortium.In depth view of structure,activity,and evolution of rice chromosome10.Science,2003,300(5625):1566-1569

[4]The International Human Genome Sequencing Consortium.Initial sequencing and analysis of the human genome.Nature,409(6822):860-921

[5]International Human Genome Sequencing Consortium.Finishing the euchromatic sequence of the human genome.Nature,2004,431(7011):931-945

[6]Teng X,Xiao H.Perspectives of DNA microarray and nextgeneration DNA sequencing technologies.Sci China C Life Sci,2009,52(1):7-16

[7]Schuster S C.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transforms today's biology.NatMethods,2008,5(1): 16-8

[8]Shi J,Wang Y,Huang W.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genotyping technologies.Sci China CLife Sci,2009,52(1):17-23

[9]张惠展,基因工程[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10]朱军,遗传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01

[11]主编王廷华,董坚,齐建国,基因克隆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2](美)米克勒斯(Micklos,D.A.),(美)G.A.弗里尔,(美)D.A.克罗蒂著;陈永清等译,[M].DNA科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3]陈金中,薛京伦,载体学与基因操作[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4]陈辉,陆善祥,生物质制燃料乙醇[J].石油化工

[15]黄留玉,PCR最新技术原理、方法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6]王廷华,冯忠堂,Jean Philippe Merlio,分子杂交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7]李贵全,细胞学研究基础[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18]鲍贻倩,协和听课笔记.免疫学:Immunology[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第四章 核酸分离纯化

第四章核酸分离纯化 一、学习目标 掌握 DNA和RNA分离纯化的步骤、原则和常用方法。 熟悉常见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标本的种类、标本处理的一般原则。 二、重点和难点内容 (一)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标本的主要种类: 血液标本(全血、血清、血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物标本(鼻咽分泌物、生殖道分泌物、唾液、痰液、胃液等)、组织标本等。 (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标本的主要处理原则: (1)适时、适量采集标本。 (2)低温运送与保存。 (三)核酸分离纯化的步骤: (1)制备细胞及破碎细胞。 (2)消化蛋白质,去除与核酸结合的蛋白质、多糖及脂类等生物大分子。 (3)去除其它不需要的核酸分子。 (4)沉淀核酸,去除盐类、有机溶剂等杂质。 (四)核酸分离纯化的原则:

(1)维持完整度(抑制DNA酶或RNA酶对DNA或RNA 的降解活性)。 (2)确保高纯度。 (五)分离纯化后的理想DNA样品应具备的条件: (1)不含对后续检测所用酶(如后续PCR检测所用酶:DNA聚合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的有机溶剂和高浓度的金属离子。 (2)最大程度上避免蛋白质、多糖和脂类的污染。 (3)排除RNA分子的污染与干扰。 (六)核酸分离纯化的方法: (1)基因组DNA 的分离纯化 酚抽提法 吸附柱法(原理:基于高盐缓冲系统下,DNA与硅基质的可逆结合来分离纯化DNA) 磁珠法(原理:基于磁珠表面修饰的对DNA有吸附作用的官能基团,通过其与DNA的可逆结合、磁场对磁珠的作用来分离纯化DNA) (2)总RNA的分离纯化 Trizol (异硫氰酸胍&苯酚混合液)法 总RNA提取试剂盒(吸附柱法&磁珠法) (3)mRNA的分离纯化 寡聚(dT)-纤维素柱层析法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在几代学者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得出的,是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考察为出发点的,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科学的学科体系。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简单地以现代化范式替代革命史范式,未必是正确的思考方向。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相联系。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只能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使“革命史范式”臻于完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努力的。 中国近代史研究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产物,受到国外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他种种资产阶级史学观的重大影响。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经历了萌生(20世纪初—30年代)、兴起(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发展(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停滞(文化大革命期间)、繁荣(改革开放—2000年)几个阶段。在兴起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出现并挑战那时占主导地位的近代史研究。在发展时期,国家建立涉及近代史研究的专门研究机构,各大学历史系设置近现代史教研室,近代史学界结合研究中国近代史学习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中国近代史成为主流,中国近代史学科成为学术研究中的显学。在繁荣阶段,近代史学界拨乱反正,纠正了学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出现了用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张和实践,研究领域大大拓宽,研究专题大大加深;同时又出现了淡化意识形态、轻视唯物史观、轻视阶级分析方法的倾向。所有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总结,并针对各个时期的学术潮流进行分析,提出看法和建议。中国近代史研究不能脱离政治,又不等同于政治,如何把握其中分寸,是总结以往的研究,提出今后研究方向的关键。 研究百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学科体系建设问题。这里讨论的不是各个历史时期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具体问题的进展,这种进展是非常巨大的,正是这种进展推动了我们对中国近代历史认识的深化,推动了我们对近代中国国情全面深入的了解,推动了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巨大进步;这里讨论的是建设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方面的演化和趋势,一门学问的学科体系是什么面貌,关系到我们对这门学科基本面貌、总体面貌的认识,关系到这门学科的学术性、科学性问题。通过这种研究与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是如何在建设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看到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演化,以及它如何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今后还可能发展到哪里去。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科体系,主要是指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所涵括的时间范围,怎样看待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建立这样的学科体系所必须使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工作中所秉持的基本的指导思想,等等。我们依据这里所提示的线索,来分析20世纪里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学者们探索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情况。 结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主要考察近代以来发生的历史巨变,把1840至1949年所经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中国的近代史,是符合中国历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的。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开始了独立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国历史越出了近代,进入了自己的现代时期。 另一个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问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处理自己面临的革命任务的时候所确立的基本理论纲领,也是自己的革命实践纲领。提出这个革命理论的基本事实根据,是中国的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度里进行的。这个革命的任务,对外是争取民族独立,对内是推翻封建统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要展望一个世纪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恐怕是做不到的,展望几十年都很难,这里只能就目前研究中感到的几个问题谈点想法。 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 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这些大事件也不是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些问题也有待深入。即如孙中山,近些年又陆续发现一批有关的资料,还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研究;关于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评论,研究者的见解也颇有分歧;何况迄今尚未有一部学术价值高的、

核酸的提取经验及原理总结

一、核酸 核苷酸单体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是生物细胞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认为,生物进化即始于核酸,因为在所有生命物质中只有核酸能够自我复制。今天已知核酸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贮藏所和传递者。一种生物的蓝图就编码在其核酸分子中。核酸是1869年米歇尔(F.Miescher)在脓液的白细胞中发现的。他当时称之为核素。阿尔特曼(R.Altmann)于1889年认识其酸性后,定名为核酸。 二、核酸的分类和功能 核酸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两大类。这两类核酸有某些共同的结构特点,但生物功能不同。 DNA贮存遗传信息,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复制,使每个子细胞接受与母细胞结构和信息含量相同的DNA;RNA主要在蛋白质合成中起作用,负责将DNA的遗传信息转变成特定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核酸的基本结构单元是核苷酸,核苷酸含有含氮碱基、戊糖和磷酸3种组分。碱基与戊糖构成核苷,核苷的磷酸酯为核苷酸。DNA和RNA中的戊糖不同,RNA中的戊糖是D-核糖;DNA不含核糖而含D-2-脱氧核糖(核糖中2位碳原子上的羟基为氢所取代)。核酸就是根据其中戊糖种类来分类的,DNA和RNA的碱基也有所不同。 三、核酸的理化性质 RNA和核苷酸的纯品都呈白色粉末或结晶,DNA则为白色类似石棉样的纤维状物。除肌苷酸、鸟苷酸具有鲜味外,核酸和核苷酸大都呈酸味。DNA、RNA和核苷酸都是极性化合物,一般都溶于水,不溶于乙醇、氯仿等有机溶剂,它们的钠盐比游离核酸易溶于水,RNA钠盐在水中溶解度可达40g/L,DNA钠盐在水中为10g/L,呈黏性胶体溶液。在酸性溶液中,DNA、RNA易水解,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较稳定。天然状态的DNA 是以脱氧核糖核蛋白(DNP)形式存在于细胞核中。要从细胞中提取DNA 时,先把DNP抽提出来,再把P除去,再除去细胞中的糖,RNA 及无机离子等,从中分离DNA 。 四、细胞裂解: (一)裂解原理在核酸提取过程中,细胞裂解是非常重要的。经典的裂解液几乎都含有去污剂(如SDS、Triton X-100、NP-40、Tween 20 等) 和盐(如Tris、EDTA、NaCl 等)。 盐的作用,除了提供一个合适的裂解环境(如Tris),还包括抑制样品中的核酸酶在裂解过程中对核酸的破坏(如EDTA)、维持核酸结构的稳定(如NaCl) 等。去污剂则是通过使蛋白质变性,破坏膜结构及解开与核酸相连接的蛋白质,从而实现核酸游离在裂解体系中。裂解体系中还可能加入蛋白酶,利用蛋白酶将蛋白质消化成小的片段,促进核酸与蛋白质的分开,同时,也便于后面的纯化操作以及获得更纯的核酸。也有直接使用高浓度的蛋白质变性剂(如GIT、GuHCl 等) 裂解的,该方法已经成为了RNA 抽提的主流,却不是基因组DNA 抽提的主流。 (二)细胞的裂解方法

范文—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 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 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 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 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 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 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

中国近代史发展概况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 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 “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 ——《中国通史》 “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 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 具有多根系、多元性 2.居住状况: ?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 ?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 ?洞口背寒风?a?a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 ?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 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B.C 21世纪——B.C 476年) 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一、夏(前21世纪?a?a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1.历史背景 ?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 胤甲……商在东方强盛 ?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 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 ?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 ?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 ?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 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茅茨土阶 ?艺术特征:青铜器、雷纹、云纹、甲骨文 隶书、象形文字——方正、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锋芒——线的艺术?建筑整齐方正,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1. 历史文化背景: ?世代重农—废除公田制,改收田祖—走向封建制 ?重礼。宗法秩序:分封诸侯——等级制 2.建筑状况: ?<1>城市——“镐京” ?<2>最早的四合院——山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3.建筑技术: ?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 ?斗的形象出现 ?瓦、排水管道的出现 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复原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中国近代史学术的研究新观点介绍

中国近代史学术研究的新观点介绍 关注学术研究动态,吸纳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更新知识,开拓视野,活跃史学思维,这是一个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 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形成了以“八大事件”“三次革命高潮”为基本内容的结构体系,这一体系突出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突出了阶级斗争和进步势力的作用。但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忽视了历史的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一些新的理论范畴,如现代化理论、国家与社会的理论等引入史学研究,导致研究视角和评价标准的变化;历史学与社会学、政治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交叉,大大扩展了史学研究的内容,社会史、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经济史、军事史、城市史、人口史等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区域、社区、阶层、群体、基层组织、乡村社会、民众信仰等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出现。史学研究的深入,促使很多问题的认识发生新的变化。现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国近现代史》为对照,将有关问题介绍如下: 一、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现代化取向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转换研究视角、更新研究理论、开拓研究方法,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研究的学术园地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运用现代化的视角、理论和方法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大量涌现。 1、运用现代化的视角、理论和方法作为历史研究的范式或主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所接受。有学者指出:“‘现代化’并不排斥‘革命’,但‘革命’显然不能涵盖现代化的全过程。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在于:它拓宽了史学家的视野与史学研究领域,并且将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成果融入史学,进一步实现了历史学的社会科学化和跨学科的研究,有利于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过程、历史现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 有学者认为,用现代化史观考察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进程,不仅包纳了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而且涵盖了像戊戌变法这样的改革运动和其他众多的社会变迁,这就比革命史观广泛的多,也比较接近历史的真实。 更有学者分析到:“如果就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而言,反帝反封建的改革和革命应该包含在现代化进程之中。这是因为,反帝是为了正确国家独立、建立平等的国际关系,以便合理地利用国外资源;反封建是为了争取民主、建立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更好地进行现代化的社会动员。所以,反帝反封建的改革和革命既是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重要动力,也为现代化建设解决制度、道路问题,并扫除障碍。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分析改革和革命的现代化意义。” 从“范式”的角度看,“以现代化为中心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必须重新建立一个包括革命在内而不是排斥革命的新的综合分析框架,必须以现代生产力、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进步、国际性整合等综合标志对近一个半世纪的中国大变革给予新的客观定位。”“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自己的现代化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开始形成。理论的主要基点是:把以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转变为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现代化作为世界历史进程的中心内容是从前现代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或大过渡)。从这个新视角来看,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发生的极为错综复杂的变革都是围绕着从传统向现代过渡这个中心主题进行的,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大趋势。有了这个中心主题,纲举目张,就不难探索近百年中国巨变和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复杂线索。”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海鹏先生指出:“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

中国近代史之长征精神研究报告

湘潭大学信息工程学院15级电子信息工程一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研究性学习成果

报 告 一、简表 研究主题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研究 项目名称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班级15 级电子信息工程 1 班小组成员谭英王曦苑张慧慧杜雨璐金文萱指导老师刘小莉

谭英:制作报告、 PPT 王曦苑:查询收集资料 小组分工张慧慧:研究报告撰写 杜雨璐:查询收集资料 金文萱:论文撰写 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 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 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 内容摘要 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 向强大精神力量。无论是微观个体还是宏观意义上的

集体、民族或国家,总是处于“长征”或“新长 征”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 困难,在战略上,最需要的是乐观、豁达、大无畏的思 维和态度,需要以超然、超现实的眼光看人生、看挫折, 看潮起潮落和云卷云舒。当然,这并不排斥把困难看得 大些,把征途看得艰险些,把问题看得复杂些。 长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其精神价值永远不会过时。 一、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的忠贞精神。 二、不怕艰难困苦和流血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英勇顽强、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革命大无畏 精神 二、研究背景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 英雄史诗,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事业无比的忠诚,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吃 苦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 后续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 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九十年过去了,光阴荏苒,世事变迁,但长征精神获得了永恒的价值与意义。因此,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 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长征”的胜利。 二、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研究热点

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提出了诸多新的见解。其中有些涉及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原则问题,已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和讨论。现将有关况介绍如下: 一、关于中国近代的社会质 早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思想理论界就曾围绕中国的社会质问题展开了一场持续近十年的大论战。参加讨论的人在政治理念、学术主张、所用依据方面虽不尽相同,但是,凡是否认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质的人,同时也就不赞成中共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反之,则大都会肯定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必要。这说明单从学术层面上看,近代中国的社会质也不是一个孤立的、无关大局的问题,它同时关系到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改良和革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事实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工作者正是通过这场论战,不仅判定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质,而且重新研究、勾画了中国社会从古至今的发展进程和未来趋向,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作出了许多新的阐释,从而初步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科学的史学体系。中国■■也在对近代社会质这一基本国认识基础上,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观点,为史学界所普遍接受,而中国■■所领导的革命实践,则被公认为是对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明。但是,近年来,有些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有的学术刊物还曾专门开辟了专栏,邀请学者对此发表意见。有人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系统全面冲突的产物,对此很难以形态区分标准来分析,所谓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半封建半殖民地等等概念,都带有认识上的偏差。有人则提出,半封建半殖民地并不是个统一的整体,半殖民地与半独立相对应,是对国家地位的描述;半封建的另一半则是半资本主义。中国近代的总趋向是封建主义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毛泽东“两半论”的失误,就在于忽视了资本主义在中国发生和发展的巨大进步意义。以往我们对于外国资本主义仅仅着眼于它的掠夺和奴役,而讳言它对中国社会经济的推动和促进。有的文章认为,帝国主义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但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中国的社会质,所以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国仍是封建社会,此后则是半封建或半资本主义社会(也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 总的来看,一些学者虽已明确对“两半论”提出了质疑或否定,但对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尚缺乏进一步的阐述和论证尽管如此,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它们大都是在讨论中国近代史研究如何取得突破、发展这样一个大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的。有的学者明确表示,否定毛泽东的“两半论”,重新检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提法,就是要为设计新的近代史构架寻找理论基点。 对此持相反意见的学者认为,近代史研究应该努力论证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质,全面总结■■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的历史经验。这样,我们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才是深刻的。如果重写近代史突破了这个基本思路,就会使我们的史学研究倒退到旧中国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的史学著作的老路上去。有的文章强调,中国近代史研究,应当以为实践充分检验的科学“两半论”为其基点之一,这个根本的科学论断有待丰富与发展,但决不能轻率地否定。 二、关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 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给近代中国造成的深重灾难,肯定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这方面我们的史学工作者曾做了许多的工作。近年,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一)殖民化与近代化的关系 一种观点认为,殖民化促进了近代化。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打破了封建主义的禁锢,带来了近代文明,迫使中国走向近代化。对此,不能再仅仅从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被压迫、奴役与被奴役的立场出发去审视,否则会对这段历史作出消极的、片面的、绪化的彻底否定。只有从价值论角度去重新评价“世界走向中国”这一历史问题,才有可能对中国近代史有一

中国近代史论文

革命遗址的开发与保护 ----以福建省长汀革命旧址为例 摘要:革命遗址是革命斗争的产物,凝聚着深刻的内涵,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长汀县具有丰富多样、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长汀的红色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但在保护与开发利用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本文从转变思想认识、加强整理研究、促进区域合作、整合有效资源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解决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长汀 一、长汀县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现状 长汀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红色资源比较丰富,具有数量较多、分布较为密集的特点。目前,长汀县拥有多处革命遗址,共有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与省级革命建筑物、2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4个省定的革命基点村。自2009年以来,长汀县党史研究室、老区扶贫办、老区建设促进会对这34个革命基点村史进行了编修,经过研究确定了东埔村等72个具有明显革命斗争史实的县级革命基点村。同时,长汀县邀请了部分专家和教授协同编制了《长汀县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和《长汀县红色旅游景点项目建设》。近年来,随着长汀县红色资源的开发,长汀县不断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多元投入,对革命遗址群进行了开发、修缮和复原,不断加大了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力度。并且学校通过组织青少年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和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访问革命烈属,查阅史料,邀请老红军和有关人员做爱国主义专题教育报告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们在长汀进行英勇革命斗争的事迹。这些红色资源大部分承载着丰富的革命精神,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优质载体, 也是长汀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基础。 二、长汀县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长汀县在红色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虽然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 但客观上也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红色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的认识还相对比较狭隘。一些部门认为,文化资源是软性的,与中心工作联系不大。对长汀县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过于突出红色资源的旅游经

【免费下载】核酸的提取与纯化

核酸的提取与纯化 一 DNA的提取与纯化 (一)实验目的与主要原理 DNA存在于细胞核中。通过裂解组织与细胞,使细胞膜破碎, 暴露出DNA与蛋白质的混合物。此时,通过蛋白酶的消化,使 DNA与蛋白质进行分离,而后利用硅胶柱或者酚:氯仿法,去 除蛋白质,从而提取高纯度DNA。 (二)实验材料 蛋白质K(20mg/ml),裂解液(100mmol/l Tris(pH 8.0), 500mmol/L EDTA(pH 8.0),20mmol/l NaCl,10% SDS),硅胶柱,TE(10mmol/l Tris-HCl,1mmol/L EDTA(pH 8.0),0.5*TAE (20mmol/l Tris-乙酸,0.5mmol/l EDTA,pH 8.0),10*Loading buffer(50mmol/l EDTA,60%甘油,0.25%溴酚蓝,pH 7.0)。 (三)实验方法 DNA提取的方法目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酚:氯仿抽 提的方法,另一种是利用硅胶柱吸附的方法。其中酚:氯仿抽提法 由于试剂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和毒性,且对环境污染较大,目前使用者较少。而硅胶柱的方法操作比较简单,且毒性很低,对环境的影响 较少,故而被广大实验者所使用。目前硅胶柱的生产厂家较多,以 沉淀方法较为多见,主要步骤如下。 1 样本前处理 哺乳动物细胞:提前准备55℃冰浴。

(1)对于贴壁细胞,用胰蛋白酶或其他方法收集细胞,对于悬浮细胞,直接收集细胞。用PBS洗3次。 (2)加入3倍体积的裂解液,加入蛋白液K终浓度达到 500ug/ml,37℃孵育4~6小时。 动物组织:提前准备55℃,70℃水浴。 (1)将25mg动物组织切碎,置于一无菌的1.5ml离心管中(注意,尽量越碎越好)。 (2)加入150~200ul的裂解液(含500ug/ml的蛋白酶K),55℃孵育直至完全裂解,(因组织不同而异,鼠尾6~8h, 可以过夜裂解,每小时颠倒2~3次)。 (3)如果需要去除RNA,可以加入适量Rnase A于样品中,室温孵育2min。 (4)12000r离心5min,转移上清于一无菌的离心管。 2 DNA提取过程 (1)利用2倍体积无水乙醇和1/10体积的3mmol/L醋酸钠沉淀DNA(注意沉淀为DNA,不能弃去) (2)将上述混合物加入硅胶柱中,12000r离心1min,后用75%的乙醇清洗杂质,洗2~3次。 (3)将硅胶吸附柱置于干净的离心管中,在柱的中央加入200ul预热TE(60℃),或去离子水(pH)7.0),室温静 置1min,12000r离心1min,洗脱DNA。洗脱出的 DNA置于-20℃保存。

中国近代史参考书籍资料(全)

中国现代史参考书目 资料、回忆录 (1)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集》(全6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全8册),人民出版社1979-1980年版。 (3)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全1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992年版。 (4)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5)《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中、下册),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7)万仁元、方庆秋主编:《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机密作战日记》(上、中、下),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 (8)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上、中、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本书编辑部编:《日军侵华暴行实录》(全4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10)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全8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上、中、下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 (12)中共重庆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及红岩革命纪念馆编:《重庆谈判纪实》,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 (13)孟广涵主编:《政治协商会议纪实》(上、下卷),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4)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全3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5)(美)埃德加·斯诺著:《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三联书店1979年版。(16)李维汉著《回忆与研究》(上、下卷),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专著、论文集 (1)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2)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3)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上、中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美)费正清等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5)彭明、程歗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8)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黄兴涛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10)王奇生著:《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11)杨云若、杨奎松著:《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2)军事学院《战史简编》编写组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版。 (13)彭明著:《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4)周策纵著:《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 (15)郝斌、欧阳哲生主编:《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80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30506) 一、培养目标 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较好掌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比较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能承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研究、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和理论宣传、党政工作等。 二、研究方向 (一)中国近现代史“三个选择”问题研究 (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研究 (三)科学历史观教育研究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全日制生学习期限一般为三年(要求前三个学期修满学分,后三个学期主要从事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与答辩工作)。 四、筛选、分流 第四学期第三周至第八周进行中期筛选。结合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对硕士生进行中期筛选。考核内容包括思想表现、课程学习、科研能力、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健康状况及学科综合考试等。 学科综合考试以考核硕士生的全面业务能力为目的,内容含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两部分,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的综合考试小组组织进行。 中期筛选合格者可进入硕士学位论文阶段。中期筛选不合格者,按《山东大学硕士生学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

本专业硕士生应修满的总学分不少于33分。 1.必修课 (1)学位公共课 3门 8学分 (2)学位基础课 4门 8学分 (3)学位专业课 2门 4学分 (4)前沿讲座 2学分 (5)社会实践 1学分 前沿讲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研究生本人在讨论班上作专题发言(不少于2次);二是听取国内外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学术讲座(不少于10次)。 前沿讲座应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考核分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级。 2.选修课 (1)公共选修课2门,共4学分 其中,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少于2学分;计算机应用(文科类)课程2学分。 (2)专业选修课(选修不少于3门),不少于6学分 3.补修课 同等学力及跨学科考入的硕士生需补修本科课程1门,成绩记入本人档案,不计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参见本专业教学计划表。 六、实践环节 主要采取教学实践和社会调研两种方式。教学实践,一般安排本科生基础课的讲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专题讲座等。社会调研由各研究方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安排社会实践或科研实习,包括到有代表性的工厂、农村调研,参加导师的研究课题、参加学术会议、访问有关专家和搜集材料等。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各实践环节结束后,学生写出总结报告,有关组织者判定成绩,成绩按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计分,于一周内交院里。 七、培养方式 采取课堂讲授与组织讨论相结合、导师指导与自学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选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式教学参考选题和要求 (一)参考选题 1、如何认识1840年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2、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3、如何看待弱小国家和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4、有人认为“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先进文明”,“殖民化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现代化进程”,“中国只有像香港那样300年殖民地才能发展。”“租界是中国大漠中的一块绿洲”等。请谈谈你对这些思潮的认识。 5、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比较研究。 6、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新时期党的民生思想比较研究。 7、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8、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9、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0、1921年前后世界各国成立共产党的情况。 11、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 12、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13、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及意义。 1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15、试论湘江战役的背景、经过及启示。 16、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两个战场及其相互关系。 17、论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历史探源。 19、为什么说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20、谈谈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 21、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2、国民党在大陆失去执政地位并迅速崩溃的原因探析。 23、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24、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5、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社会的原因探析。 26、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的理论成果 27、“文革”发动的原因探析。 28、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29、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失误?

浅谈中国近代史

浅谈中国近代史 ——15级翻译董文姝人们在提到中国近代史时,总是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的一部屈辱史。”我不这么认为,凡事有因有果,那么我将从一个因果或者说哲学中的量质变的角度,进行浅谈分析。 历史,犹如一条河,从任何一个河段去截取,都会有一定的收获。 文章的开头,我们提到了一个词“屈辱”,所谓的屈辱,无非就是当政者的无能无奈,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难,还得被外人欺负着,在封建社会,皇帝的无能,让老百姓屈辱的活着,民族没有了希望,没了追求,没了精神,没了信仰,没了脊梁……国之不国矣!和那个没有光明的时代与现代的生活相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过着稳定有尊严的生活。 这两者相比,是量的累计导致了质的飞越。简单说来,近代史中的国家,闭关锁国,天天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对于世界中的技术发展,置若罔闻,不屑一顾,用“奇技淫巧”加以调笑,那么技术的落后,导致量的积累,最终有了一次质的醒悟,那就是“甲午战争”,一个弹丸之地的国家,火炮威力比我们的大,射程比我们的远,然后就是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说白了,无非是当政者为了给国人一个解释,赔点钱息事宁人,可是没想到的是,猛虎架不住群狼,你一口我一口,赔钱都不行了,还得割地了,国家的钱哪来的?地丁税赋?那不还是从老百姓身上来吗?国人还能忍吗?读书人就开始了,变法图强,官宦开始学技术,办厂子。结果呢?变法靠皇帝,无奈皇帝的母亲太强势;开厂子,造船建炮,人家不给你核心技术…… 最可怕的不是科学技术的落后,是思想!一直以为自己“天朝上国”,俯瞰天下,纵横睥睨, 除了自己的那点东西,别的都不行,哪怕是打了败仗。两次工业革命,英国都积极参与了,甚至为执牛耳者,日本是个爱学习的国家(虽然本人很不喜欢这个国家),但在客观上真的是这样,知道自己不行,那我认真学习,拜老师,在两次工业革命的热潮中,可是学了不少好东西,可怜的央央中华完美的错过这些,还是不自知。这些科技的进步来源于思想的进步,有了先进的思想,有了实干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