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_康德的自由在人学意义上的实现

至善_康德的自由在人学意义上的实现
至善_康德的自由在人学意义上的实现

2013年6月学术交流Jun.,2013总第231期第6期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231No.6

[收稿日期]

2013-01-10[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康德自由理论与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关系研究”(12E012)[作者简介]徐晓宇(1981-),女,黑龙江肇东人,副教授,哲学博士,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研究。

至善:康德的自由在人学意义上的实现

徐晓宇

(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摘要]要达成德性和幸福的统一即至善,不能采用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的分析方法,只

能采用综合的方法,即德性和幸福只能是因果关系,且只能是德性的准则是幸福实现的原因。这

种关系只有在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的设定下才有可能。灵魂不朽是设定一个超越时间限制、

可以使人有无限努力可能的不死的灵魂。超时空的永恒的上帝能保证灵魂的有生不死。对上帝存在

的设定,

只是需要,而非客观。至善的全部原因是理性,是自由的道德法则。在至善的追求中,人达到了绝对自由,但它只是一种作为在世的存在者的意义支撑的“希望”,它要依赖于灵魂不朽和

上帝存在的设定,这是康德基于人学立场得出的关于自由问题的结论。

[关键词]康德;自由;人学;至善

[中图分类号]B516.3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0-8284(2013)06-0025-04依据康德的理论,自由理性应该为其哲学的界限。康德深知这一点,但康德的哲学有更高的使命,所以他要以自由为起点继续追寻、超越,他要超越经验世界,他预见到经验之外的另一个世界的存在,并试图运用理性存在者的能力找到合适的路径以通达那个世界。至善就是要揭示自由理性具有达到绝对的能力以及达到绝对的路径。

至善是幸福和德性的统一。幸福和德性本身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但是,在康德看来,这二者有着内在的关联。换句话说,二者的统一就是至善,至善意味着自然与道德达到“对二者中的任何一个本身单独来说都是陌生的和谐之中”[1]176。

自由在思辨领域体现为先验自由,而在实践领域体现为实践自由。先验自由与自然只有否定性的关系,实践自由与自然才是肯定性的关系。这种关系通过自由意志的自立法、自守法实现。在这里,理性的自由法则通过自由意志成为了自然序列的存在依据和根源,自由在实践领域与自然建立了关系,但与此同时,自由落入自然的窠臼之中,且最终未能脱离自然。至善,依傍自由,但又不脱离现实,它要以自由的道德法则为动机,实现与道德法则相和谐的自然的效果,即达成幸福。这种因果性极易与内在因果性相混淆,但它实际上是一种无法从原因直接得出结果的因果性,只是一种应当的因果性,所以它是一种外在因果性,还需依赖其他条件,诸如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对于至善,康德的论证是基于以下的逻辑演进:首先,确立自由的道德法则为一切实践活动的唯一动机。其次,把幸福引入道德实践中,并将之看成是道德的必然组成。其三,自由的道德法则与幸福相结合,即德福相配,达成至善。

康德是一个动机论者。也就是说,他在做道德评判的时候,只看动机,不看效果,他明确反对功利主义和幸福主义。但康德自己也清楚地意识到,这只是理想主义的想法,所以他又提出,只考虑动机而不考虑效果,那么达到的善只是最高的善而非最完满的善(最终的善),最完满的善(最终的善)应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具体地说,就是真正的德性、最完满的德性是会得到与道德相称的幸福的。这就是他的

著名的德福相配理论。

康德把他的全部哲学总结为三个问题,即:“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2]612第一个问题是思辨的,我们暂且不去理会。对于第二个问题,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去做那使你成为配得上是幸福的事情吧!”[2]614也就是说,对于道德法则,我们的态度应当是由于对它的敬重而绝对服从。这就带出了第三个问题,如果我做了那些使我配享幸福的事情,那么我还能希望什么。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我还能希望什么”是以“如果我做了那些使我自己配享幸福的事情”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做配享幸福的事,如果没有做道德的“应该”的事,那么希望就是不合法的,人有在感性欲望和道德法则之间进行选择的自由意志,道德法则是人的尊严和价值所在,它高于、先于并优于幸福,所以按照康德的这种逻辑,有德性的人才能有希望,才能配得到幸福。在这里,康德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希望”,希望是在世的存在者的意义支撑,并提出:“一切希望都是指向幸福的,并且它在关于实践和道德律方面所是的东西,恰好和知识及自然律在对事物的理论认识方面所是的是同一个东西。”[2]612自然规律在理论知识里的任务是为自然立法,康德认为希望为实践理性立法,这似乎与我们一直以来确信的道德法则为实践理性立法不一致。我们知道,道德法则与理性、自由一样是具有原初意义的概念,康德在这里把希望当成了法则性的东西,这已经完全不同于具有形式性和纯粹意义的道德法则,而是有更宽泛的视阈。也就是说,除了道德法则这一层次,希望还是指向幸福的。希望之所以要指向幸福,是因为人是理性存在者,但同时人又具有感性欲望,所以人只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在这个意义上,人的意志不会是自足的,也就是说它不会是完全自律的,它或多或少地受到感性欲望的影响,会去追求幸福。在康德看来,道德法则是用“定言命令”“命令”人们“应当”去怎样,而追求幸福无需命令,它是人类的天然的倾向,是人出于人自身的自然的必然的行为。这其实也隐含着康德的一种态度,即认为个人对自身幸福的关注具有合理性。于是“自然和幸福一起,通过希望进入康德的道德哲学,和道德法则一起成为希望王国的公民”[3]。在这之前,康德清楚地看到实现自由和自然之间的大系统的建基于自然领域之上的统一性的不可能性,因为这种统一只具有偶然性。康德又一次做了协调自然和自由关系的努力,以图通过希望颁布一个二者都需遵守的法则,并实现自由和自然之间的大系统的建基于道德基础之上的统一性。

他说:“纯粹理性虽然不是在其思辨的运用中,但却是在某种实践的运用中,也就是在道德的运用中,包含有经验可能性的原则,即这样一些行动的原则,这些行动在人类历史中有可能以合乎道德规范的方式见到。因为,既然理性命令这样一些行动应当发生,那么这些行动也必定能够发生,所以某种特殊种类的系统统一、即道德的统一必定是可能的。”[2]613这一段康德非常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思路,即在道德法则的基点上实现道德范围内自由与自然的统一,从“应当发生”推出“必定能够发生”,从“应该”推出“是”,凭借自由和道德法则的强大气场来强制某个结果的出现。显然,它不能实现,但我们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是,自由对自然的影响非必然,但相当强大。而康德也只能依靠于这一法则来讨论。

现在的问题是,既然我依据自由的道德法则行事,那么我就配享幸福,此时我何以能够希望我得到幸福。康德把这一问题转化为“先天地制定这条规律的那些纯粹理性原则是否也必然地把这种希望与该规律连结起来”[2]614,即希望与道德法则的连结是否来自纯粹理性自身。康德认为,理知的纯粹的世界的存在会使得希望与道德法则连结。这一答案又引来了新的问题。因为,在康德看来,“幸福是对我们的一切爱好的满足(按照满足的多样性,这幸福是外延的,按照满足的程度,幸福是内包的,而按照满足的持续性,幸福则是延伸的)”[2]612,而实现德性和幸福的结合的那个理知的纯粹世界却是一个抽离了所有爱好的世界,于是幸福就仅仅成为了理念,“只有当我们把一个依照道德律发布命令的最高理性同时又作为自然的原因而置于基础的位置上时,才可以有希望”[2]615。在此,康德找到了自由和自然之外、之上的根据,一种理知的理念及至善的理想,“在这种理念中,与最高幸福结合着的道德上最完善的意志是世上一切幸福的原因,只要这幸福与德性(作为配得幸福的)具有精确的比例。所以纯粹理性只能在这个最高的本源的善的理想中找到那两个最高的派生的善的要素在实践上必然连结的根据,也就是一个理知的、即道德的世界的根据。”[2]615

至善要在两者的统一中实现,但德性基于自由原则,而幸福基于自然原则,统一又怎么实现?对于

德福是否可以相配的尝试,发端于古希腊。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使得二者相协调。斯多葛学派的基本观点是,我们能够有道德,这本身就是对人类的补偿了,为什么要刻意地追求幸福呢?况且做了道德的人本身在精神上就是幸福的。一句话,幸福是被包含在道德概念里面的。斯多葛派是把原则置于逻辑的层面。伊壁鸠鲁学派的基本观点是,真正的幸福才是道德的,克己复礼、禁欲灭性都是不道德。一句话,道德是被包含在幸福概念里面的,伊壁鸠鲁派是把原则置于感性的层面。康德认为,这两个派别运用的方法是从一个概念推论出另一个概念的分析的方法。事实上,二者不可能通过分析而实现统一。也就是说,寻求幸福的人在其行为中不可能发现自己是有德性的,而遵循德性的人也不会发现自己得到幸福,因为二者虽然处于同一主体中,但二者是根本不同类、不同层次的概念。所以,二者的关系不应是分析的,而只能是综合的,即只能是因果关系,或者对幸福的追求是德性的准则的原因,或者德性的准则是幸福实现的原因,但前种情况绝对不可能,后种情况在物自体和现象区分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也就是说,这种区分使得自然与自由同属于理性存在者,这样在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的前提下德性对幸福的作用成为可能。于是,康德设定了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

按照古希腊的传统,灵魂不朽就是灵魂不死。灵魂不朽是人的意志自由所必需的设定。人有自由意志,但人在现实中受欲望的影响,所以自由意志是不纯粹的,或者说自由意志只是一种理想,“是一个范本,是我们应当努力去接近并在一个不断的但却无限的进程中与之相同的”[1]114,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人的自由意志不可能完全实现,至善也不可能实现,只有在人的无限发展中人才能实现向它的无穷的趋近和接近。这样,对个体而言,就需设定生命的无限延展,设定时间的无限绵延,即设定灵魂不朽(灵魂不死),即灵魂有前世、有今生、有来世。这一设定只是为了保证至善的实现,它把至善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德性的实现限制在了当下的时间中,只是至善不能在当世实现、完善自己。所以灵魂不朽这一设定只是在人能够(有资格)“希望”幸福的前提这个域界之中,它承认个体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在当世无法达到纯粹的道德的状态,为保障希望,必须设定一个超越时间限制、可以使人有无限努力可能的不死的灵魂。

如果只考虑人的自由本质而不考虑人的幸福,或者说如果只考虑人的有限自由而不考虑绝对自由,以自律为核心的康德的道德哲学中根本无需上帝,而且在道德领域中加上上帝的位置,有把自主性自由变为接受性自由从而影响自由的纯粹性的风险,但是要达成绝对自由、实现至善必须达成德性与幸福的统一。而如前所示,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不是分析的,只能是综合的,而这种综合又不是先天的,所以要实现二者的综合,必须引入全知全能的上帝。因为德性与幸福的统一,就意味着有德性的人应当是幸福的,是幸福应该与德性相当,这样就需要有正义。由于人克服不了人性中的感性欲望,所以行使正义的这个正义者必须是外在于人的,但这样就会造成取消自由,进而取消道德哲学,甚至取消康德整个体系的危险。于是,这个正义者就需要是内在于人的,即使得人的意志与道德上全知全能的上帝相契合,这样,幸福和德性才能统一。因此,道德必然会导致宗教。神与灵魂不同,灵魂是时间中的无限绵延,而神是超时空的永恒,超时空的神能保证存在于时间中的灵魂的有生不死,从而对于时空中的事物做出必然而非偶然的绝对正确的判断。

那么,设定了上帝,是不是说康德哲学最终就陷入了神学、走向了信仰主义呢?不是。与其说它是神学的,不如说它是人学的,因为只有通过上帝才能表达人对自身理性、自由意志的坚定信念。道德法则、自由意志表征的是高于、超越于世俗世界的理想状态,这说明康德把道德、自由看成是神圣的;康德想用目的王国这样的道德理性引导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显现出康德对人的道德的认肯,而且,康德还想设计一个与实践理念完全一致的世界。所以,康德设定至高无上的神实际上是为了更加有力地推出他所敬仰的道德法则,推出人的自由。康德自己也承认,对上帝存在的设定,只是需要,而非客观。在这个意义上,罗尔斯深刻地指出“它把整个世界在某些方面作为神圣世界来呈现,或者作为值得为之奉献和崇敬的世界来呈现”[4]。由此,神是道德意义上的神,是为了人实现道德自由而服务的,而且它只有在自由意志中,才能得到理解;神是作为道德补偿的神,是为了补偿现实世界中与道德相配的幸福的不正义问题而出现的,它不能取消人们对德性、对自由的坚持;神是形式意义上的神,实际上它把幸福最终还是归结到了人的自由意志上。

至善是德性和幸福相配的结果,但至善的全部原因是理性,是自由的道德法则。自由的道德法则,虽然是纯形式的,但却是善的最高依据,在人的自由的高度不能保证幸福,则只有求助于上帝,这并不意味着上帝更重要,因为恰恰是出于自由的道德法则的需要使得我们预设一个理知的世界的创造者上帝,我们必须依据自由的道德法则来形成上帝的观念,上帝是应理性的需要而产生的概念,它也需服从于理性的需要。因为人只有通过自由的道德实践才能接触到上帝概念,所以上帝概念只是一个道德概念。简单地说,上帝“永远只是在与这个道德律之实行的关系中(而不是为了思辨的目的)赋予的”[1]189。康德绕了一个大弯子,要说明的就是理性的道德法则、自由的道德法则地位至高无上,即使上帝也无法与之相较,要达到的还是绝对自由。

实际上,在《判断力批判》中,通过包括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在内的反思判断力已经揭示出作为感性存在者的个体,已经有不同于思辨理性中的特殊规律,这些规律不完全受制于当下的时空,它好像是处在另一个时空之中,让人感受到自由、感受到自然与自由结合的可能,给人以希望。

总之,作为道德法则的绝对命令和必然要求的至善,作为基于先验自由的德性,必然要求与世间的幸福相匹配。“作为实践理性或道德意志的必然客体和终极目的,至善这种自然现实中永远不可能的理想、理念,乃是实践理性的必然性和客观性要求;这种客观必然性的必要条件即设定上帝和不死来予以保障,保障至善在永恒的时间延续中、在时间之后的不朽中得以实践,哪怕这仅仅是一种对幸福的希望!”[5]

在至善的追求中,人达到了绝对自由,但它只是一种希望,它要依赖于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的设定。自由只是一种希望,这区别于认为自由必然实现的唯理论,也不同于完全否定绝对自由的经验论,而是让自由具有了意义承载,使其具有了形而上学的观照。这是康德基于人学立场得出的关于自由问题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赵广明.康德的信仰———康德的自由、自然和上帝理念批判[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84.

[4]罗尔斯.道德哲学史讲义[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217.

[5]赵广明.论康德批判哲学的根基与归宿[J].哲学研究,2009,(9):75.

〔责任编辑:曹金钟〕

康德论人的自由

康德论人的自由 摘要:康德是著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哲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认为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理性(即“范畴”)是人与生俱来的,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康德把自由规定为人的自由并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讨论,其目的是通过自由来体现人之为人的本体品格。自由概念不仅是理解康德哲学的钥匙而且是理解其全部哲学的关键所在。本文从自由的提出、先验自由、实践的自由、自由感四个方面论述了康德的自由思想。 关键字:自由;康德;自由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追求自由,享受自由,自由究竟是什么,很难有统一完整的定义。对一个社会的个体人而言,自由是指他(她)希望、要求、争取的生存空间和实现个人意志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及传统的等外部条件,同时也包括个人体质、欲望、财富、世界观价值观及理想观的表达欲望等个人因素和内在因素。从意识形态来讲,自由分为感性的自由和理性的自由,理性的选择和感性的选择往往存在差异和冲突,因此可以说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自由。 康德的自由观是伦理学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他律伦理学的种种包围中打开了一个缺口, 首次将自由意志的规律确立为人自身的规律。 康德把自由规定为人的自由,并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讨论,其目的是通过自由来体现人之为人的本体品格。自由之所以居于至高无上的核心地位,是因为它是“开启崇高的实践原理的钥匙”它是纯粹的、甚至思辨理性体系的整个建筑的“拱心石”。 一、自由观的提出: 古希腊的思想家们很早就已经开始关注人的自由意志问题了。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天生的, 德行不能传授, 只能教一些关于善的知识, 教会人们学会运用自己的理性去分辨善恶。智者派认为人并不是天生就具有尊敬和正义这些美德。苏格拉底和智者派都想给自由意志一个一劳永逸的定义: 自由意志要么自发地行善, 要么自发地作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之初, 性本善”和“人之初, 性本恶”的争论。他们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规定自由意志的两条道路, 即感性和理性。 近代以来, 哲学家们对自由意志又进行了规定: 自由意志作为自由, 并不在于它能为所欲为、不受限制与约束,而在于认识自由意志自身内部的规律问题。经验论者认为自由就是对自由意志的自然欲望的满足, 而唯理论者则认为自由就是一直遵从理性的指导而行动。这一切都为康德的自由理论准备了思想资料。 康德批判传统形而上学把“我”作为实体而否定人的自由的观点。康德设立

哲学家康德名言名句大全关于道德的

哲学家康德名言名句大全关于道德的 哲学家康德名言名句大全关于道德的 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康德 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康德 有两样东西,我思索的回数愈多,时间愈久,它们充溢我以愈见刻刻常新、刻刻常增的惊异和严肃之感,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康德 想要成就大事业,要在青春的时候着手。 人不能被判为奴,他只能自认为奴。 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康德 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康德 所谓宗教,就是把我们的义务的一切都看作是神的命令——康德

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康德 有两样东西,我思索的回数愈多,时间愈久,它们充溢我以愈见刻刻常新、刻刻常增的惊异和严肃之感,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康德 能充实心灵的东西,乃是闪烁着星星的苍穹,以及我内心的道德律。——康德 哲学无法教授,哲学永远是思想者的事业。 我不是教给你们哲学,而是教你们如何进行哲学思考 当爱情需要我的时候,我没有资格去享用它,当我需要爱情的时候它却离我而去。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理性一手拿着自己的原理,一手拿来着根据那个原理研究出来和实验,奔赴自然。 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

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 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因为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种秘密,用来抑制放纵的欲望。它顺乎自然的召唤,却永远同善、德行和谐一致。 不学会幽默和风趣,人就太苦了。 敬重始终只施于人,而决不施于物。事物能在我们心中唤起禀好,而且如果它们是动物(比如马、犬等),甚至唤起爱怜;它们也能唤起恐惧来,譬如一片大洋,一座火山,但是它们绝不会在我们心中唤起敬重来。……丰特奈尔说:在贵人面前,我的身子虽然鞠躬,而我的内心却不鞠躬。我还可以补充说一句:如果我亲眼见到一个寒微平民品节端正,而自愧不如,那么我的内心也要向他致敬,不论我愿意与否,也不论我怎样趾高气昂,使他不敢忽视我的高位。 遇到缺德事不立即感到厌恶,遇到美事不立即感到喜悦,谁就没有道德感,这样的人就没有良心。谁做了缺德事而只害怕被判刑,不由于自己行为不轨而责备自己,而是由于想到痛苦的后果才胆战心惊,这种人也没有良心,而只有良心的表面罢了。但是,谁能够意识到行为本身的缺德程度,而不考虑后果如何,却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

[收稿日期] 2003 12 [作者简介] 邓晓芒(1948—),男,湖南长沙人,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康德书信百封》,李秋零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44页。康德这里所说的“第四个二律背反”,按《纯粹理性批判》 中的排列应为“第三个二律背反”。 ②这种证明实际上与牛顿对上帝的“第一推动力”的假设十分相似,但康德却把它放在代表理性派哲学的“正题”中提出来。 他考虑的只是莱布尼茨关于上帝存在的充足理由律证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 FUDAN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No.2 2004 ·康德逝世二百周年纪念·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 邓晓芒 (武汉大学哲学系,武汉430072) [摘要] 文章把康德的自由观划分为“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1)“先 验的自由”在理论理性中为实践的自由预留了一个可能的自由的“理念”;(2)“实践的自由”,分为“一般实 践理性”的自由即“自由的任意”(der freie Willkür)和“纯粹实践理性”的自由即“自由意志”(der freie Wille), 两者都具有自由本体的意义(不纯粹的或纯粹的);(3)“自由感”,分为审美鉴赏的自由感和社会历史中的 “自由权”(言论自由、立法自由、财产权等),这两者都被划归“反思的判断力”的范围,并非人的自由本体, 但却都是人的自由本体的“象征”或“类比”。 [关键词] 康德先验自由实践自由自由感自由权 [中图分类号] B51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 0289(2004)02 0024 007 康德在其晚年给友人的一封信中曾说:“我的出发点不是对上帝存在、灵魂不朽等等的研究,而 是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世界有一个开端,世界没有一个开端’,等等。直到第四个二律背反:‘人 有自由;以及相反地:没有任何自由,在人那里,一切都是自然必然性。’正是这个二律背反,把我从 独断的迷梦中唤醒,使我转到对理性本身的批判上来,以便消除理性似乎与它自身矛盾这种怪事。”①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是康德考虑一切哲学问题所围绕的核心。然而,到底什么是自由,它 和必然具有什么意义上的相关性,这却是长期以来康德研究者们聚讼纷纭的一个难题。本文试图 给康德所使用的自由概念作一个层次上的基本划分,以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把握到解决这一难题 的关键。总体上看,康德的自由概念分为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 一、先验的自由(die transzendentale Freiheit)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三个二律背反的正题及其注释中,从理论理性的角度提出了设定一种“自由的先验理念”的必要性,这就是:机械因果律永远需要追溯更早的原因,因此其序列

结合康德的自由观评论孙悟空的自由与天法

结合康德的自由观评论孙悟空的自由与天法 摘要:自由是我们常谈常新的话题,是我们追求的永恒的目标。我们一直在为自由而奋斗。康德的自由思想向我们展示了西方文化的特色,由经验自由向实践自由迈进,讨论自由意志的实现过程。而经典著作孙悟空大闹天空的画面也让我们看到了自由的影子,孙悟空向天法挑战,追求平等尊严,不受束缚。本文我将具体阐述两种不同的自由观,并就此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关于自由的看法。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他的自由观反映的是西方人的自由意识和自由理念,而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所展现出来的反天法、秩序,争自由平等则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由思想。当两种自由碰撞时,我们如何用康德的自由观剖析孙悟空的自由与天法呢? 一、康德的自由观 自由,我们的意志体现,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价值和目标。自古希腊时期,一些哲学家就已经开始关注人的自由意志问题。他们的观点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规定自由意志的两条道路, 即感性和理性。而到了近代,哲学家们提出自由意志作为自由, 并不在于它能为所欲为、不受限制与约束,而在于认识自由意志自身内部的规律。前人丰富的思想,为康德的自由理论准备了思想资料。 康德批判传统形而上学把“我”作为实体而否定人的自由的观点,立足于人的本性,提出了自由与必然的二律背反, 并且设立了三条基本的道德规律, 他认为只要揭示了道德规律也就展现了自由意志的规律, 所以这三条道德的规律是从不同的方向指向一个共同的

中心———自由。 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是康德考虑一切哲学问题所围绕的核心。在他看来,自由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人的自由选择, 即自由的任意:另一个是指人的意志的自立, 即自由的意志。基于自由概念,他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三个二律背反中提出了“自由的先验理念”,此时的自由缺乏实在性。然后他通过自由的任意将先验自由过渡为实践自由,把悬设的先验自由落实到行动中去,自由成为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拱心石。他指出“你需要这样行为, 做到无论是你自己或别的什么人,你始终把人当目的, 总不能把他只当作工具。”这句话告诉我们当我们通过道德法则这一事实而认识我们自己的自由时, 自由也就因此具有了实践的实在性。 自由与必然的二律背反是康德发现自由的关键。他指出:“人有自由;以及相反地:没有任何自由,在人那里一切都是自然必然性”。康德的二律背反通过物的两重性而将必然与自由分属两个不同领域,避免二律背反的自相矛盾,并且挽救自由,从消极的理论理性过渡到积极的实践理性。康德认为自由是应当存在的,也是可能存在的,它就存在于理性世界和理性者的道德活动之中。如果我们把自由因果论和自然因果论看作同一对象的两个不同方面的规定,那么就能实现二者的统一。 康德认为自由意志不是单纯的选择力,而是自律,不是孤独的个人的能力,而是本身就有普遍性、社会性的实践理性原则。道德性并非仅仅从经验上保障人的自由,自由也并非仅仅是衡量道德的标准,相反,

康德的名言50句

康德的名言50句 2017-07-021、一个人的缺点来自他的时代,他的美德和伟大却属于自己。 ——康德2、哲学的义务是,去除因误解而生的幻想。 ——康德3、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种秘密,用来抑制放纵的欲望。 它顺乎自然的召唤,却永远同善、德行和谐一致。 ——康德4、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康德5、男人是容易被考察的,女人却并不泄露自己的秘密。 ——康德6、只要你尽职尽责,人们都会由衷地对你尊敬。 ——康德7、工作是使生活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康德8、谁遇到缺德事不立即感到厌恶,遇到美事不立即感到喜悦,谁就没有道德感,这样的人就没有良心。 谁做了缺德事而只害怕被判刑,不由于自己行为不轨而责备自己,而是由于想到痛苦的后果才胆战心惊,这种人也没有良心,而只有良心的表面罢了。 但是,谁能够意识到行为本身的缺德程度,而不考虑后果如何,却是有良心的。 ——康德9、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 ——康德10、我不是教给你们哲学,而是教你们如何进行哲学思

考。 ——康德11、世上最奇妙的是我头上灿烂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 ——康德12、不学会幽默和风趣,人就太苦了。 ——康德13、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 ——康德14、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康德15、能充实心灵的东西,乃是闪烁着星星的苍穹,以及我内心的道德律。 ——康德16、人不能被判为奴,他只能自认为奴。 ——康德17、人就是现世上创造的最终目的,因为人乃是世上唯一无二的存在着能够形成目的的概念,是能够从一大堆有目的而形成的东西中,借助于他的理性,而构成目的的一个体系——康德18、贪是人类内心对外界无止境的欲望。 ——康德19、教育最复杂的任务之一,就是把服从法律的强制性向教育孩子善于动用自己的自由权力结合起来。 孩子只要不做有害于自己和他人的事,就应当让他们有行动的自由,不要硬去改变孩子的意愿。 要让孩子懂得,他们只有为别人提供达到目的的可能性,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康德20、酒能使人出语轻快,酒更能使人一吐衷情。

名人名言100条短句

名人名言100条短句 1、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2、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温。卡维林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 4、当你成功的时候,你说的所有话都是真理。——马云 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6、工作中最重要的是高效率。——艾迪生 7、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8、删掉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鲁迅 9、泉水,奋斗之路越曲折,心灵越纯洁。——徐志摩 10、技术的价值不在于领先而在于应用!——小坑 11、强大的人不是征服什么,而是能承受什么。——柴静 12、当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爱迪生 13、怎样思想,就有怎样的生活。——爱默生 14、成功是用努力,而非用希望造成。——约翰赫斯金 15、人不能绝灭爱情,亦不可迷恋爱情。——培根 16、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17、强者容易坚强,正如弱者容易软弱。——爱默生 18、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 19、一时的成就以多年的失败为代价而取得。——勃朗宁 20、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21、拼着一切代价,奔你的前程。——巴尔扎克 22、守信的人是最快乐的,诚实是最天真的。——鲁迅 23、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苏轼 24、全盛时期的朋友无价值。——亨利·亚当斯 25、没有力量的意志就如同假装士兵的孩子。——坎宁 26、友谊最高的境界是守护彼此的孤独。——里尔克 27、没有理智决不会有理性的生活。——斯宾诺莎 28、择友宜慎,弃之更宜慎。——富兰格林 29、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顾炎武 30、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屈原 31、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莎士比亚 32、美是不凭借概念而普遍让人愉快的。——康德 33、人生是绘画,不是做算术。——霍姆斯 34、有好学识、好技能,最容易交好运气。——佚名

谈谈康德的自由意志思想

谈谈康德的自由意志思想(2004)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德国十八、十九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在哲学史上,他被人们寄予很高的评价。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如果一个人不懂康德,他还算是一个小孩子。”可见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之高。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总结经验和理性主义,重新为哲学理出新方向及模式,奠下现代哲学基础。他是公认的近代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与德国古典唯心哲学的开创者。康德的哲学思想主要包含了“先验论”,包括“先验感性论”、“先验知性论”、“先验理性论”与“自由意志论”等。 康德所具有的人本精神,源于他的“自由意志”。因此,个人不受知识与欲望所影响的自由意志,乃是康德式人本的重要基石。康德用狭义的实践概念来讨论人类道德活动的基础。他认为,道德实践的基础是纯粹理性,而不是经验论者和启蒙学者所说的感觉或情感。对于康德而言,理性是一种自发的能动力量,如果理性能够不受任何外在于自身的因素约束,这样的理性就是纯粹的,而纯粹理性的意义就是自由。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说,自由就是不受任何外在东西决定的存在。康德指出:在自然领域,一切都是被决定的,理性只能服从决定论和自然规律;但在实践领域,理性是自由的,不为任何外在东西决定的。他还指出,人是理性存在者,不受经验的因素所决定,因此是自由的。自由是道德活动的先决条件;惟有自由的人才能自主自觉地、而不是被迫地行善;惟有自主自觉的行为,才有道德价值;被迫做出的事情,即不是善,也不是恶。康德认为,人生是痛苦的经线,纬线编织成的地毯,只有不死的精神和绝对的自由意志,才是值得追求的至善和人生境界;尊重每一个人的本身,永远不要将他人视为手段,要永远视其为目的。“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人,就是现世上创造的最终目的,因为人乃是世上唯一无二的存在着能够形成目的的概念,是能够从一大堆有目的而形成的东西中,借助于他的理性,而构成目的的一个体系。”康德用他的“先验演绎”的形式论证道德存在的问题。他说:“作为理性存在者的自由,使得道德成为可能,”康德从自由意志推出一种责任,推出一种普适原则下的个人责任。“人的自主自觉的道德行为,使得人成为自由的主体。”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它本身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康德的自由意志是一种属于人类自我的意志。 康德把自由的伦理意义阐述为“善良意志”。自由的无条件性的一个意义是无外在的目的,否则的话,自由便成了追求目的的手段,不得不为目的服务,为目的所制约,这样也就不称其为自由了。康德认为的善良意志,就是以善良自身为目的的意志。康德深化了“自由意志”的内涵。康德所讲的意志自由是完全不受现实世界物质约束的个人意志,是一种精神。善良意志是绝对自由的,因为它只以自身为目的,摆脱了一切经验因素,包括社会的约束力、自然情感以及个人好恶等等方面的约束。善良意志以自身为目的,就要以摆脱了一切经验因素的理性规则为指导。服从规则与自由不是矛盾的,因为善良意志所服从的是运用自身的力量、为了自身的目的而制定的规则,这样的规则叫自律。善良意志自己立法,自己守法,这就是道德自律。我们要全面把握康德的这种区分的关键是要看到,一方面,自由意志不但不取消自由的任意,而且是通过人的自由的任意表现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自由意志是一个理性的事实,那么自由的任意则是经验的事实;另一方面,“只有存在者有了自由,亦即从肯定的角度被视为基于理性的根据而自我规定的能力的那种自由,他被设想为拥有相应的偏离理性规定的能力才可能是有意义的。”(引《康德的自由理论》)康德在他的道德公设中,把道德规律与自由意志的关系进行了归结:人只有是自由的,道德才有立足之地。自由已经作为纯粹理性的现实、道德的先决条件。 对于康德这个观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体现,就是结交朋友,我们交朋友,都要先看

哲学家康德名言大全,康德关于自由的名言、道德律名言

哲学家康德名言大全,康德关于自由的名言、道德律名 言 1、Freedom is not letting you do whatever you wanna but teaching you not to do the things you don't wanna do. 自由不是让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教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伊曼努尔·康德 2、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康德 3、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康德 4、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康德 5、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微笑。——康德 6、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康德 7、痛苦就是被迫离开原地——康德 8、天才是自创法则的人。——康德 9、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康德《实践理性批判》10、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康德11、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康德12、

越是处心积虑地想得到生活上的舒适和幸福,那么这个人就越是得不到真正的满足。——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3、一个人的缺点来自他的时代,他的美德和伟大却属于自己。——康德14、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康德15、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康德16、如果竭尽自己最大努力仍然还是一无所得,所剩下的只是善良意志,它诚如沉睡的宝石一样,自身就发射着耀目的光芒,自身之内就具有价值。——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7、"Only two things in this world so that our souls are deeply shocked First, 这个世界惟有两样东西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 our brilliant stars overhead, First,"ourheartslofty morallaws."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18、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康德19、对孩子的要求,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加以拒绝,就应该给予满足;如果有不答应这种要求的理由,那就不允许他耍赖。一旦拒绝,就不要改变。——康德20、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康德21、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格”观念,一面使我们从

康德自由观的学习思考

爱好的行为也能是自由的,因为他可能是推动的,但原因却不一定是它。爱好的推动的是现象,可能本质的原因是自由。 现象表现出都是偏好、信念等推动,但是真正的原因却不一定是他们。认为他们是原因,只是可以解释行动,不是说原因肯定是它。 正是由于这复杂性,所以才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表象的一切你都可以解释,但最终的原因是复杂,可能不是表面的。 一个行为表面是有动机,背后还有深层的真正动因。 导致与推动理性导致且推动的才是道德自由永恒行为能力,意志本来就在时间之外。(独立于时间不用于永恒,永恒是一种确定性。而独立于时间仅仅是一定否定,不是肯定。)一直同时起作用,看何者占优势。理性占优势则是自由,动机必然都是自然原因。动因却是理性。排除感性因素只是排除其影响,不能去掉,二者都是一起的。 不是理性导致,而是理性立法,法则规定意志,以致自由行动。 现象与物自身是两个世界吗?还是一体两面?那么经验性品格与知性品格如何共存于一个主体?? 现象是感性存在物,感性直观与知性概念共同作用而产生。直观离开概念则无法思考,概念离开直观则为空。 物自身是物之在其本身的样子,消极来说是脱离人的感性直观,积极来说是有某种知性直观。但是由于人没有这种直观,所以知性的概念也不知道是否适用,所以直观与概念都无,我们对其一无所知。 本体就消极来说的,现象背后的根据,没有感性直观。先验对象是虚幻之物,是知性的一般对象,没有直观对应,所以是幻象,我们所知一切都是理性必然产生的东西,不适合做自然解释,但可做范导的使用,补充自然解释的不足,也可引导向深处研究。同时也提供实践的利益,为道德树立必不可少的假设基础。 人是由理性者,所以必然意识到其有意志,有理性者必然产生自由的理念,意志只属于有理性,无理性之物依靠感性冲动而活动。 德性只属于有理性者,而德性来自自由,所以自由属于每个有理性者,所以自由是意志的属性。自由=意志=有理性者 各种不同的自由概念 阿利森自由与道德律的循环论证,与失败的演绎,推翻了康德的各种试图打通的企图,独创了交互论或结合论。从这种立场看,人的非道德的他律行为都是自由的,因为它同道德行为一样都是出自主体的自发性,而后者尽管有抽象自律的动机,但效果上(即经验的实在性上)与却是与前者一样都符合自然因果律的。但作者是结合论的立场,所以没有展开这个观点,而是折中为先验观念性模型的考虑,视为理性行为者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现象与物自身结合在一个理性行为者身上!!!!黑格尔辩证理解的趋势! 道德律是一个理性的事实。自由的理念也是一个事实,在第三批判中。虽没有直观,不能在理论上证明。但是它的实在性作为特种的因果性(其概念在理论上看将是一种超越),可以通过纯粹理性的实践法则、并据此在实际行动中因而在经验中得到阐明。-----这是纯粹理性一切理念中唯一一个,对象是事实,并且必须被算作是可知悉的东西一列。 自由和道德律哪个是更基本的事实。值得研究!!康德本人是否摆脱了循环论证??? 相对来说没有争议的是:康德三大批判及相关论述中。康德论述自由的核心是,先验自由

德国哲学家康德经典名言30句

德国哲学家康德经典名言30句 1.自由不是让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教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2.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3.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4.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微笑。 5.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 6.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7.一个人说出来的话必须是真的,但是他没有必要把他知道的都说出来。 8.越是处心积虑地想得到生活上的舒适和幸福,那么这个人就越是得不到真正的满足。 9.一个行为的道德性不取决于它的结果,而仅仅取决于该行为背后的意图。 10.一个人没有信心,第二天都不想起床。 11.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 12.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13.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14.如果竭尽自己最大努力仍然还是一无所得,所剩下的只是善良意志,它诚如沉睡的宝石一样,自身就发射着耀目的光芒,自身之内就具有价值。 15.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 16.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17.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18.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 19.只要你尽职尽责,人们都会由衷地对你尊敬。

20.思想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 21.对孩子的要求,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加以拒绝,就应该给予满足;如果有不答应这种要求的理由,那就不允许他耍赖。一旦拒绝,就不要改变。 22.经验虽然告诉我们某物是如此这般的状况,但并不告诉我们它不能是另外的状况。 23.美,是没有目的的快乐。 24.教育之目的就在于使人成为人。 25.当爱情需要我的时候我没有资格,当我需要爱情的时候,他却离我而去 26.假如我们像动物一样,听从欲望、逃避痛苦,我们并不是真的自由,因为我们成了欲望和冲动的奴隶。我们不是在选择,而是在服从。唯有自律,自律使我们与众不同,自律令我们活得更高级。 27.美最忌讳的是使人反感,而和崇高相去甚远的是令人失笑。因此男人最痛苦的是你说他无能,女人最讨厌你说她丑陋。 28.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 29.事实上只有三种人适合结婚:傻瓜、恶棍和牧师。牧师习惯受缚于义务,恶棍希望他的太太不贞,傻瓜则相信他的太太是忠实的 30.我已选择了一条路,将要终身实行;我要继续我的事业,任何事都不能加以阻挡。

康德的道德教育方法观

求实 2004.6 哲学?文化研究 康德的道德教育方法观 古 玉 (华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作者简介]古玉,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2级伦理学硕士研究生。 康德的道德哲学“我所应为者为何?”亦即《实践理性批判》包括两大部分的内容:(一)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对象、动机、辩证论);(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古往今来,对其第一部分大书特书者举不胜举,而较少人有去阐述其方法论部分。其实,方法论部分,即道德教育方法,也是非常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的,本文拟对其作一简单的阐述。 一、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 我们知道,道德品质是一个综合性范畴,通常也称为品格或德性。它是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要求的个人意识和行为总体的特征,其主要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这里的方法论乃是我们能借以使纯粹实践理性的法则进入人心,并影响其准则的那种方式而言,即指我们能借以使在客观上有实践力量的理性在主观 上成为有实践力量的那种方式而言”。[1](P147) “进入人心,并影响其准则的那种方式”即要求人的行为合于道德,用道德主宰自己,亦即道德品质(品格)的培养。康德区分了两种行为:道德性行为和合法性的行为。换言之,前者是由对道德律令尊重的诚心所产生的行为,后者只是以行为的外表来满足道德律令的行为。可以看出,康德极其重视道德上的动机(信念)的内心性质即由于纯粹尊敬的法则的缘故———意向的道德性。在实践理性方面,由于法则作为首先规定行为的原理,理应占有第一性的地位。因此,首要的问题乃是行为在道德上的可能性,而不在于能否实现对象(善恶)。同时也意味着道德教育应从对道德法则的认识(感性认识),尤其是 理解法则的精神(道德性)(或曰“理性认识” )。可以说,道德认识是形成道德品质(品格)的首要环节和基础,而“道德品质(品格)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上升的过程,是理性认识和道德情感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过程,就 是道德良心形成的过程”。 [2](P397) 在康德看来,道德教育应该遵循品格形成的特有规律(三阶段:管束、训导、陶冶),尤其是通过以“道德律”为基础的道德陶冶,形成道德意识上的自律,即自觉地按照对人类的“义务”、“责任”的要求,而不是出于外在的目的,把自己培养成为有品格的人。因为道德教育是以实践理性的自由意志为基础,也就是尊重人的自主和自律,尊重他成为人的理性生活和他作为目的的目的。即道德教育是在自由的基础上尊重人性的形式,而不是道德原则或准则的传授,一切道德教育都是使人获得理性地探询普遍的道德律令的能力和信心的形成,是人获得自由和自律的形式。 二、道德教育: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道德在实践层面分两个层次:他律与自律。在他律阶段,康德主张“或以他自己的利益来引诱他,或以他的损失来 恐吓他”,[1](P148) 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表扬、鼓励以及批评、惩罚相结合的方法。然后, “我们就应使纯粹道德动机完全支配人的心录了” [1](P148) (即自律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道德教育最起码的条件,但它只是一种外在于道德主体自身的,因此它必须向第二阶段(自律阶段)发展,使动机(道德信念)作为人们“始终不懈,一丝不苟地来遵守道德准 则”。[1](P148) 那么,康德是用什么方法来建立和培养纯道德意向的呢? 1.从日常生活入手。这类似于中国的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我国古人要求儿童养成“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内外整洁”的习惯,青少年时期养成“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品行,长大以后才能做出“治国、平天下”的大绩。康德认为道德具有实践性,不能付诸实践的观念,是不能称为道德的观念。因此,无论道德教育还是道德修养都必须着眼于“实学”、“实行”,不能脱离实事实物。如“道德律令教育”。 “道德律令”,它作为本体的东西,要摆脱一切经验现象的干扰,只能是纯粹先验的形式。它具有四个特征:1)它是先验的,而非经验的;2)它是义务性的,而非功利性的;3)它是形式的,而非实质的;4)它是自律的,而非他律的)。包含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不论你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 志所道德的准则永远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1](P17) 这条道德是说个人的行动准则只有在适合于“普遍的立法原则”,即成为对任何有理性和意志的人都有效时,才具有普遍有效性。类似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你须要这样行为,做到无论是你自己或别的什么人,你始终把人当作目 的,总不能把他只当作工具”。[3](P81) 康德认为,意志是决定自己依照规律去行动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只有理性者才具备,而作为意志“自律”所依照的客观依据就是目的。所以理性不是手段,每个人自己是目的,人与人互相应把对方看作目的,而决不能把人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因为人是道德主体。根据这一法则,人应着力于自己的才能,保存自己的生命,促进他人的幸福,而不应分割他人的生命和财产。 第三:“个个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颁定普遍的意志”。[3](P83) 即“意志自律”,自己为自己的行为定法则。康德认为,人的独立自主,普遍的道德法则是由人的意志本身规定的,因而是绝对自由的。也意味着人既不是情欲的奴隶,也决非神的工具,人是服从自己立法的主人。一句话,道德本身就必须是目的。世人的可悲之处就在于沽名钓誉,追逐世人的幸福与私利。即使其出于利害考虑遵守某些道德规范,也非真正的道德人。“道德律令”教育,就是为了造就在日常生活中无条件地服从“绝对命令”的人。 2.道德教育的层次性、阶段性。 康德认为,道德教育决不能好高骛远,拔苗助长。诚如“艺术高于生活,但又来源于生活”的原理一样,不要认为生活是下里巴人,而道德就是阳春白雪。道德高于生活是指用理想生活指导一般生活。孔子曾用比喻形象地告诉学生,人生如作画一样,绚丽出于平淡,伟大出于平凡。实际上,平凡中才酿育着伟大。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文章中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只是我希望,不要拿上我们的狭义书籍中所充斥的所谓壮举(超级有功)的范例来教他们,应当以他们在自觉没有违反职责时在自己眼里所能够并必然给予自己的那种价值来提示他们,因为任何事物一流于空洞愿望,以及对可望而不可即的圆满功行的一种渴望,那就只产生出 8 7

康德及罗曼罗兰名句

康德 1.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因为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2.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种秘密,用来抑制放纵的欲望。它顺乎自然的召唤,却永远同善、德行和谐一致。 3.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4.不学会幽默和风趣,人就太苦了。 5.遇到缺德事不立即感到厌恶,遇到美事不立即感到喜悦,谁就没有道德感,这样的人就没有良心。谁做了缺德事而只害怕被判刑,不由于自己行为不轨而责备自己,而是由于想到痛苦的后果才胆战心惊,这种人也没有良心,而只有良心的表面罢了。但是,谁能够意识到行为本身的缺德程度,而不考虑后果如何,却是有良心的。 6.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类别:道德 7.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8.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 9.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 10、工作是使生活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11、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12、想要成就大事业,要在青春的时候着手。 13、活动或运动是人体健康的导师. 14.人不能被判为奴,他只能自认为奴。 15.哲学无法教授,哲学永远是思想者的事业。 16.“我不是教给你们哲学,而是教你们如何进行哲学思考” 17.当爱情需要我的时候,我没有资格去享用它,当我需要爱情的时候它却离我而去。。。。。。 18. 理性一手拿着自己的原理,一手拿来着根据那个原理研究出来和实验,奔赴自然。 19.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20.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 21.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22.人就是现世上创造的最终目的,因为人乃是世上唯一无二的存在着能够形成目的的概念,是能够从一大堆有目的而形成的东西中,借助于他的理性,而构成目的的一个体系 23.对孩子的要求,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加以拒绝,就应该给予满足;如果有不答应这种要求的理由,那就不允许他耍赖。一旦拒绝,就不要改变。 24.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 25.教育最复杂的任务之一,就是把服从法律的强制性向教育孩子善于动用自己的自由权力结合起来。孩子只要不做有害于自己和他人的事,就应当让他们有行动的自由,不要硬去改变孩子的意愿。要让孩子懂得,他们只有为别人提供达到目的的可能性,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26.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 27.理性一手拿着自己的原理,一手拿来着根据那个原理研究出来和实验,奔赴自然。 28.天才是自创法则的人。 29.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 30.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 31.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

康德的自由思想

康德的自由思想中涉及的五对关系 政治学理论082200271 郭礼峰在康德庞大的哲学体系中,自由是康德批判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康德所考 虑的自由,不仅仅是意识层面的自由,而且是要从哲学本质上来考察人类实践生活中自由所赖以成立的理性的先决条件,考察自由的哲学基础以及人类的天职、希望和未来。康德的自由思想既不是宗教主义奴役人的“神性自由”,也不是经验主义浅薄无聊的“任性自由”,而是“理性自由”,实践的理性自由,是站在人类理性的高度对自由的一种审视。康德对自由的阐述与论证,改变了人们对自由问题的思考方式,把人们从对自由的错误认识中拉出来,使人们认清自由的本质,明确自由的价值,使人们对自由问题的思考达到一种理性的、辩证的高度。 自由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每个时期人们对自由的理解有很大不同,其内涵也发生着变化。自由问题是西方哲学中最核心的问题。自由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是西方思想发展史上的第一束理性思维的闪光,也是整个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朵理性之花。在古希腊自由起初是指一种国家生活原则,直到赫拉克立特,自由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自由由一种政治概念发展出独立性和能动性的涵义来。但随着政局的动荡,古希腊哲学家的一切美好而崇高的理想都被罗马统治的冷酷和残暴扫荡殆尽,这使得人们对于自由的追求逐步转向内心。 人们认为人的自由仅在于超出一切,对一切现实漠不关心,以达到内心安宁。中世纪哲学是唯灵论的哲学,它由新柏拉图主义特别是柏罗丁的“太一学说”发展而来。这一时期的自由学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认为人没有意志自由,主要代表是早期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一类则认为人是具有意志自由的,其主要代表为托马斯.阿奎那和经院哲学时期的约翰·邓·司各脱派。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自由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在中世纪唯名论和经验论的争论以及希腊哲学的影响下,人们开始要求对宗教进行改革。一种回到古典文化范本,复兴人性,摆脱教会控制的文化和宗教改革运动应运而生。文艺复兴主要复兴的是古希腊哲学,这一时期人们以古希腊的哲学理论为基础,对人的意志和情感进行肯定,反对基督教的精神统治,要求信仰自由和肉体自由。 近代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反权威、反专制、反集权主义,要求思想自由,行为自由的时代。唯理论坚信理性和知识的能力,认为自由就是对理性的符合和认识;经验论将自由归于意志、情感,认为自由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这样他们的论述在近代就形成了一场围绕着自由与必然之间关系而展开的混战。对西方自由观历史发展轨迹的考察表明,人类对自身自由奥秘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长期艰苦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先前的思想家们提出了不少富有启迪性的见解,留下了一大笔优秀的思想成果,这些见解与思想成果无疑是康德自由观的理论前提与思想来源。尽管许多哲学家都对意志自由的存在持否定态度,但几乎所有哲学家都或多或少地保留了自由观念。这也预示着,随着哲学新变革的到来,自由理论的逻辑进程将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 从自由思想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虽然自由在不同时期人们对它的理解和界定不同,但每个过程都显示出了人们对人类自由生活的追求。每个时期人们所追

浅析康德的道德哲学

浅析康德的道德哲学 【摘要】:康德通过寻找实践理性至上原则来看待道德和道德判断。他在道德自律的基础上,就道德与幸福、理性与自由、动机与效果等问题阐述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主要浅谈康德的道德哲学思想,希望通过分析能够对现实问题提供一种解决思路。 【关键词】:理性;善良意志;道德律 毫无疑问近两、三百年来,德意志民族的哲学天才所放射的光辉是无可比拟的。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伊曼努尔·康德,他在德国哲学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康德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于对人性的探讨,并将他的伦理学体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主要理论成果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在人的认识能力方面的探讨,特别表现在为科学知识奠基的巨著《纯粹理性批判》。二、在人的欲望能力方面的探讨,代表作为研究人类道德原理及其基础自由意志的《实践理性批判》; 三、在人的情感能力方面的探讨,体现为美学和目的论的《判断力批判》。康德的一切哲学研究最终是为了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他的“三大批判”正是围绕着这一总问题而展开的哲学视野的全景。 一、理性与善良意志 卢梭是对康德的思想发展起了重要影响作用的人,卢梭的哲学思想是源本于人类学。他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它的自由。康德也继承了这种“自由”的观点,但是他对自由也做了进一步的发挥“把整个哲学的基础都转移到‘自由’的概念上来了;自由成了一种‘自发性’或‘自律’,本身就具有普遍性,是道德性的内在先验原理”。当然,对于这种先天的道德原则的肯定并不表示康德完全否定感性世界中的人的欲望和幸福。他承认在理性原则之外还有感性的幸福,“人属于感觉世界;人的理性当然有一个无可否定的感性层面的使命,即照顾感性的关切,并且为今生的幸福起见,以及可能的话为来生的幸福起见,制定实践的准则,在这两点而言,它乃是一个有需求的存在者”。 虽然承认感性世界,但是康德的道德哲学的关注点还是理性。他把人看作理性行为者。他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最重要的是在于理性能力因此从这个角度来建立自己的伦理学体系。他认为世界分为自然世界和道德世界的两个不同的范畴,其区别就在于在道德世界里理性能够为行为为提供行为准则,使每个人的行为不完全是顺从于个人欲望。因此康德指出人在拥有了自然能力之后,就需要理性能力来随时考虑自身的福与难。除此之外,理性还会被用于到一个更高的目的,那就是对纯粹的、绝无感性关切的理性进行判断,并使这种判断成为福祸判断的无上条件。 而这种理性的善恶评价又是源于什么呢?康德认为那就是“善良意志”,康德将道德的基础从传统观念的经验的外在对象转移到人的善良意志中来,从而建立

2021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之哲人名句专题6 康德+黑格尔名言精选

专题6 康德+黑格尔名言精选 ——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之哲人名句 康德 1、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2、只要你尽职尽责,人们都会由衷地对你尊敬。 3、谁遇到缺德事不立即感到厌恶,遇到美事不立即感到喜悦,谁就没有道德感,这样的人就没有良心.谁做了缺德事而只害怕被判刑,不由于自己行为不轨而责备自己,而是由于想到痛苦的后果才胆战心惊,这种人也没有良心,而只有良心的表面罢了.但是,谁能够意识到行为本身的缺德程度,而不考虑后果如何,却是有良心的。 4、如果竭尽自己最大努力仍然还是一无所得,所剩下的只是善良意志,它诚如沉睡的宝石一样,自身就发射着耀目的光芒,自身之内就具有价值。 5、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 6、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 7、有两样东西,我思索的回数愈多,时间愈久,它们充溢我以愈见刻刻常新\刻刻常增的惊异和严肃之感,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8、老年时像青年时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他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 9、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思索得越久,就越是对它充满赞叹和敬畏:那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 10、所谓宗教,就是把我们的义务的一切都看作是神的命令。 11、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12、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 13、痛苦就是被迫离开原地。 14、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15、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 16、越是处心积虑地想得到生活上的舒适和幸福,那么这个人就越是得不到真正的满足。 17、所谓的宗教,是指我们的一切义务都要当做上帝的命令而言。 18、谁只有按照别人的选择才能幸福,他是理应感到不幸的.因为,他怎么能担保他的强有力邻人在对于选择的判断将会与他自己的判断相一致呢? 19、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 20、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 21、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格”观念,一面使我们从头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同它有欠符合,并因些挫抑了我们的自负心,同时却使我们明白地看出了我们的天性的崇高;这个观念就是在极平常的人类理性方面也是自然发生\显而易见的.凡稍知廉耻的人不是有时会发现,他原来可以撒一次无伤大雅的谎,以便摆脱某种可厌之举.甚或为其可爱可敬的友人求得某种利益,可是他却仅仅因为害怕暗自鄙弃,而毕竟不曾撒谎吗?一个正直的人只要废弃职责,原可摆脱某种惨境,而其所以能够不辞辛苦,坚持下去,不是由于他自觉到这样才可以身作则,维护人的尊严,加以尊崇,才可以内省不疚,不怕良心谴责吗? 22、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23、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 24、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25、那最神圣恒久而又日新月异的,那最使我们感到惊奇和震撼的两件东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