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要点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要点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要点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要点(通用)

1.1 应用

组织是否对其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进行了删减?删减的合理性如何?

4.1 总要求

是否识别了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

**有哪些过程(包括标准第5、6、7、8章各过程)?哪几个过程被外包?

体系方面流程:如市场需求调查——接受合同或订单——产品设计开发——采购——生产制造——测量与监控——交付——服务;产品生产流程:工艺流程

l是否确定了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过程的总流程(可借助流程图);

**这些过程之间的接口是什么;

l是否确定了为确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运行所需的准则(依据的标准、规范等)和方法(工艺操作规程、检验规程等)?

l是否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作以及对这些过程进行监视?

**过程有否获得必要的资源;

**如何为过程提供内部和外部信息(第8章测量分析的结果);

l是否对这些过程进行了监视、测量和分析?

l是否实施了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这些过程策划的结果和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进?

**怎样改进过程?采取哪些纠正/预防措施?实施效果?

l是否确保对外包过程的控制?

4.2文件要求

4.2.1总则

l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含哪些层次?

l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是否形成了文件?

l是否编制了质量手册?

l标准要求的6个基本活动是否形成了程序文件?

l组织制定的其他文件是否能确保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

l组织是否建立了标准所要求的22处(适用时)记录?是否可作为组织符合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

l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否符合组织的产品特点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4.2.2 质量手册

l是否包括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质量手册说明的删减细节是否合理?

l质量手册内容的覆盖面是否完整?(包括程序或对其引用;表述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

l质量手册中各过程的描述是否反映了组织所提供产品的特点?

4.2.3 文件控制

l组织是否制定了形成文件的程序?

l文件发布前是否得到批准?

l是否在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和更新?更新(修订)是否及时?修订后是否被重新批准?(评审可在内审前,由内审组成员进行)

l识别文件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的方法是什么(常是用版次和状态一览表)?是否满足要求?

l使用处是否得到有效版本的适用文件?作废文件是否从发放场所及时撤回?

l文件是否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l外来文件是否得到识别?发放如何控制?

l保留作废文件的标识是否清晰?

**对部门的审核见通用条款。

4.2.4记录控制

l是否制定了记录的控制程序?

**索要记录控制程序,检查程序内容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是否与质量手册相协调。

**查程序是否对质量记录的标识、储存、检索、保护、保存期限和处置作了明确规定。

l了解实施情况:

查记录是否清晰,标识是否清楚,储存条件(地点、方式、环境)是否适合,检索是否方便(有目录或一览表),保护状况(防潮、蛀、丢、乱)是否良好,保存期限是否合适,记录如何处置等。

实施的有效性如何。

5.1管理承诺

l最高管理者对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的承诺能提供哪些证据:

l最高管理者如何认识满足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在质量管理体系中是如何体现的?(如对顾客要求的识别与确定,与产品有关要求的评审,设计开发,顾客满意程度的监视和测量,数据分析以及持续改进方面的要求。)

l最高管理者采取了哪些相应措施将满足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传达给组织的成员?(除手册阐述外,宣传、培训、会议等,查记录)

l组织的成员如何认识这种重要性?

l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评估(例如管理评审)结果,评价资源的获得,作为确保资源获得的证据。

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与最高管理者座谈:

l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质量管理原则的理解。

l组织如何识别顾客明确的或隐含的需求和期望?最高管理者有哪些参与?

l将顾客的需求和期望转化为要求的形式是什么?

l组织如何证实顾客需求转化为相应要求并得到了满足?

**在审核与顾客有关的过程、设计和开发过程、顾客满意的监视和测量、数据分析和持续改进方面寻找证据予以证实。

5.3质量方针

l最高管理者是如何认识质量方针的重要性的?

l制定的质量方针能否满足标准的要求?

**内涵的说明;

**是否与组织的宗旨相适应;

**是否含有满足要求和持续改进的承诺;

**是否为制定和评审质量目标提供了框架;

**组织采用什么措施传达质量方针,在相关层次上达到沟通与理解;理解程度如何?

**是否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修改状态是否符合文件控制的要求?

5.4策划

5.4.1质量目标

l是否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了质量目标?

l质量目标是否适宜?

**是否包括满足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反映了产品的质量特性?

**是否是可测量的?测量方法是否明确?

**是否反映了质量方针的要求?与质量方针给定的框架一致?

l质量目标实现的程度如何?

5.4.2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哪些策划,最高管理者有哪些“确保”的行动?

**策划的内容是4.1总要求所提出的各项活动及满足质量目标的要求。

**策划时机:建体系时、目标变化时、体系更改时。

l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的输出是否形成了文件? (体系文件和修改后的体系文件)

l是否识别实现质量目标所需的资源,并提出资源配备计划?

l质量策划是否体现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l质量管理体系更改的策划是否受控?更改期间是否保持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5.5职责、权限与沟通

5.5.1职责和权限

l查阅组织机构图。

l对应组织质量管理体系各过程的职能,是否明确了相应的职能部门和岗位?

l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是否清楚、协调?

l是否通过沟通,使各部门负责人及各岗位员工明确自己的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沟通方式如制定文件、会议、培训等,审核员工明确了没有?)

5.5.2管理者代表

l最高管理者是否指定了管理者代表?

l管理者代表采取什么措施来实现自己的职责和权限?效果如何?

**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业绩和改进需求的情况。

**如何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

5.5.3内部沟通

l组织内沟通工具有哪些?(发布指示、会议、质量例会、交谈、公告、布告栏、内部刊物、声像、电子媒体、简报等)

l最高管理者如何确保沟通过程的建立并有效运作?(要求准确、完整、及时)

l各类人员是否了解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状况?(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

5.6管理评审

l最高管理者如何认识管理评审的重要性?

l管理评审的执行人、时间间隔、输入及输出是否符合标准的规定?

**管理评审的时间间隔;

**最高管理者是否主持了管理评审活动;

**管理者代表及质量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的相关人员是否参加了管理评审活动,作了哪些管理评审的准备工作;

**管理评审内容是否包括: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要;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管理评审的输入是否完备:包括审核结果、顾客反馈、过程的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况、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改进的建议。

**输出是否明确:包括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资源需求。**抽1~2次管理评审的全部记录资料,主要包括会议通知、会议签到表、管理评审计划、会议记录、管理评审报告等。

l上次管理评审的改进措施是否得到实施?有效性如何?

l对本次管理评审输出的改进措施是否进行了跟踪验证?

6资源管理

6.1资源提供

l最高管理者采取了何种途径确定所需提供的资源?

l为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为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提供了哪些资源?l提供的资源是否能确保提供的产品达到顾客满意?

**针对部门职能所涉及的过程,检查使得输出满足输入要求时所需资源的适宜性。

**审核管理层对资源的安排和承诺及其落实情况。结合实现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满足顾客期望及持续改进的要求综合判定所需资源的必要性,识别是否有资源短缺或资源过剩的情况。

**通过产品不合格情况,反推是否存在资源提供不足或提供不及时的因素。

6.2人力资源

l组织是否识别(即规定)了从事影响质量活动的各类人员的能力?索取规定文件。

l是否对人员能力的胜任情况进行了考核?人员的安排是否满足需求?

**查考核记录,从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方面的记录,检查是否满足要求,并在关键部门加以验证。

l是否按需求安排了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满足需求?

l是否评价了培训或其他措施(如轮换岗位、招聘新人等)的有效性(从满足能力需求的效果评价)?

**是否通过考试、谈话、业绩评价、能力测试或其他有效方法来评定培训或其他措施的有效性。

l员工的质量意识如何(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怎样为实现质量目标做出贡献)?

**通过哪些方式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培训、宣传等)

**通过考试、面谈、观察工作态度、询问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持续改进”等质量管理原则和对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理解等途径,评价人员的质量意识。

l是否保持了与产品质量相关的人员适当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记录?

**员工的学历证书、培训考试合格证书、培训成绩单、培训记录、资格证书、履历表等。

6.3基础设施

l为使产品符合要求,组织确定并提供了哪些基础设施(建筑物、工作场所、相关设施、设备、支持性服务)?l基础设施是否符合实现产品的需要?是否得到了维护(不单指设备)?

6.4工作环境

l组织所处的工作环境条件(工作时所处的一组条件)是否满足需要?(条件可是社会的、心理的,如氛围、心情、人体工效等,物理的,如温湿度、清洁度、振动、电磁场等)

l是否得到了管理?(处于受控状态,始终能满足实现产品符合性的要求)

7产品实现

7.1实现的策划

l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与总目标相协调)

l是否确定了产品实现过程?(质量环、工艺流程,包括对第7章的删减)

**审查质量手册中质量体系覆盖的过程,在现场审查时进一步确认其实际情况。

l针对明确的产品的实现过程(输入、输出、活动)是否形成了必要的文件?对于没有形成文件的过程和活动,如何实施?

l是否明确了必要的资源?

l是否规定了相应的验证、确认、监视、检验和试验活动以及产品的接收准则?

l是否规定了必要的质量记录?

l是否针对特定的产品、项目或合同编制了必要的质量计划?

7.2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7.2.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l组织如何确定顾客的要求?

**销售科是否从产品

明示规定的(书面的或非书面的,书面如招标书、合同、订单等,非书面如口头订单、电话订购等)要求,包括对交付及交付后活动的要求;

虽然没有明示,但规定的用途或已知的预期用途所必须的要求(惯例、一般作法、不言而喻的)要求,法律法规要求等方面来识别顾客的要求?

**查看公司关于识别顾客要求的相关规定,包括职责、识别方法(可能是投标、报价、合同洽谈等,也可能是市场调查、竞争对手分析、水平对比、收集国内外标准、法律法规等)、识别结果的提供形式及实施的证据。

l顾客要求是否形成了文件?

**审查销售科对具体产品的顾客要求的识别结果,如合同草案、市场调研报告、产品开发论证报告、服务的公开承诺及其它证据。

l强制性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有哪些?是否进行了有效控制?

**索取清单,判别其有效性。

l组织是否确定了任何附加要求?(可能时如考虑自身能力——超越要求的能力方面的附加要求;考虑增强顾客满意的附加要求,如内控标准)

**审查附加要求的目的是什么?能否达到预期效果?

7.2.2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l索要有关产品要求评审的程序文件(如有的话),检查其规定的内容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

l抽查数份产品要求评审记录,检查其是否按规定进行了评审,对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的时间是否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l评审内容和结果是否满足本标准规定的要求?(产品要求得到规定;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订单的要求已予解决;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

l若顾客提供的要求没有形成文件,组织在接受顾客要求前是否对顾客要求进行确认。(做好记录,授权人员签字认可)

l评审的结果和后续的跟踪措施是否予以记录?

**检查其后续的跟踪记录,了解产品要求评审的效果。

l询问是否存在产品要求更改情况?产品要求更改后,相关文件是否被及时更改?相关人员是否了解了更改情况?到相关部门核实其是否收到了产品要求更改的通知单?

7.2.3顾客沟通

l了解公司是否对与顾客沟通作出安排或规定,包括沟通时机、渠道、人员和职责、方法、及期望获取的信息。规定是否落实?

l检查销售科是否在产品提供之前、提供过程中、提供产品后都安排了与顾客的有效沟通,抽阅资料,查是否获得以下信息:

**产品提供前获得与产品有关的信息;

**在合同签订过程中,顾客问询、合同或订单的处理的信息;

**合同执行过程中是否能获得合同/订单修改的信息;

**产品提供后是否能获得顾客对产品满意或不满意的反馈意见。

7.3设计和开发

7.3.1设计和开发策划

l索阅有关控制设计和开发活动的文件,询问实施情况。

l组织对产品设计和开发是否进行了策划?策划的输出是否符合产品的特点?

l策划的输出(可能形成文件)是否确定了下列内容?

**包含了设计和开发的阶段;

**阶段活动是否包含评审、验证、确认活动;

**是否规定了职责权限?

**抽查数份正在进行或已完成的设计计划表,查看分阶段的活动、职责权限、人员、进度、资源配备及计划批准等情况。

l询问对参与设计和开发不同组别之间或部门间的接口规定是否明确?是否进行了管理?核查沟通的有效性,是否执行各自的职责分工。

**查阅数份各组间互提条件或沟通信息的文件,并追溯记录。

**查阅部门间互提条件或沟通信息的文件,并追溯记录。

l必要时,策划的输出是否随设计和开发的进展而更新?更新后对前述内容是否保持明确?

7.3.2设计和开发输入

l询问如何规定设计和开发的输入,是否形成记录(可能形成文件如设计任务书)?

l查设计和开发输入是否包括:

功能和性能要求;

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适用时,以前类似设计提供的信息;(往往是顾客未明示要求的必要补充,可能是组织的诀窍)

设计和开发所必需的其他要求。(可能会包括组织的附加要求或基础标准,或包装、运输、贮存、维护、环境等)

l是否及时评审了设计和开发输入的充分性与适宜性?

l设计和开发的输入是否完整、清楚、没有含糊和自相矛盾。

**查问设计和开发输入记录(如设计任务书),并追溯到销售科查是否满足市场要求,是否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及产品技术标准要求,是否有含混、矛盾之处。

7.3.3设计和开发输出

l设计和开发输出的形式是什么?(通常是各种规范,如物料规格书、采购规范、检验规范等)(输出的原则是应以能针对设计和开发输入进行验证的方式提出,即设计和开发输入的每项要求经设计均有结果,其结果与输入要求可以比较和分析)

**查数套设计和开发输出文件,检查总目录中列出的输出文件的完整性(如有规定完整性)。

**设计和开发输出是否满足输入的要求?如何证实?查设计和开发输入中所规定的产品性能指标和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是否得到满足。

**查输出是否给出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的适当信息。(到采购科了解是否提供了采购材料清单,清单是否与图纸相符)

**查是否包含或引用产品接收准则。(到检验科查检验测试及监控规程是否齐全;检验验收规范是否合理)**查设计输出中是否有对产品正常使用至关重要的特性和对产品安全性有影响的安全特性,以保证在后续的实现过程、产品验收、交付直至使用中对这些特性实施重点控制。说明书中是否有安全、操作、维护等特性的说明。

R>l设计和开发输出的文件在发放前是否得到了批准?

**查几套设计和开发输出文件发放前的批准记录。

7.3.4设计和开发评审

l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哪些适宜的阶段进行了系统的评审?

**查有无各阶段设计评审计划?

**查设计和开发评审记录的总目录,判定是否进行了各阶段的评审。

**查是否评价了设计和开发的结果(通常为文件形式)满足要求的能力。

**查评审中识别出来的问题,是否提出了必要的措施?这些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

**评审结论是否在下阶段设计中得到贯彻?样品设计中发现的问题是否在定型中得到解决?

l设计和开发评审的参加人员是否符合策划规定的要求?

**查几项设计和开发项目各阶段的评审记录,核对参加评审的名单,是否有专家和部门代表?

**到销售、采购、检验、制造等部门了解是否参加了这几项设计和开发阶段的评审会议,对设计有什么意见?

l评审记录是否包括了评审结果和跟踪措施?

7.3.5设计和开发验证

l是否依据策划安排的适当阶段(通常是在产品的某一组成部分或整个产品已完成时)实施了设计和开发的验证?

l验证的方法?(变换方法进行计算,与证实是成功的类似设计对比,进行试验或演示,正式发布前的评审等)

l验证活动能否对输出(通常是图纸、文件、样机、样件)满足输入的要求作出结论?

l是否记录了验证的结果及跟踪措施?

**查这几项设计项目各阶段的设计验证记录(如计算表、对比报告、试验报告、设计文件终审记录等),查记录中是否记载了验证方法。

**查验证记录中的决定(措施)是否得到落实?

**验证人员资格?

7.3.6设计和开发确认

l是否依据策划安排实施了设计和开发确认?(在产品交付或实施之前完成)

l确认的方法是否符合规定要求?(使用条件或模拟条件)

l如果实施局部确认,局部确认的范围、时间、方法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l是否记录了确认结果及跟踪措施?

**查设计和开发记录,查确认结果是否满足规定的使用要求或已知的预期用途的要求,记录中是否反映了满足要求方面存在的问题,问题是否得到解决?

**向检验、销售、质量管理等部门了解设计和开发确认活动进行的情况,顾客要求和意见。

7.3.7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控制

l设计和开发的更改是否由具有能力和资格的人员予以识别和确定,是否形成了文件(这种文件通常作为记录使用和控制管理)?

l抽阅数份修改通知单及修改后的评审、验证、确认记录,查是否:在适当时,对更改进行了评审、验证和确认,更改的评审是否包括评价更改对产品组成部分和已交付产品的影响。核实是否满足规定要求?

l如有验证和确认活动,采用的方法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l是否记录了更改的评审结果及跟踪措施?

l抽数份更改通知单和相应的图样,查是否在更改实施前得到批准?查更改的标识和批准标识情况,查相关文件的修改情况。

**到相关部门查看这几套产品设计和开发文件修改后的下达情况。

7.4采购

7.4.1采购过程

l是否制定了对供方的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准则?

l是否实施了对供方的评价和选择?

**索要合格供方名录。

**索要评价记录,查是否按采购要求的不同选择了不同的评价方法;

**抽几份记录,查有关部门是否参加了评价?记录的完整性、正确性。记录应包括被选择的和不予选择的。

**抽几个供方,查其有关的业绩资料:

提供合格产品和服务的能力(质量保证能力);

生产能力、技术水平、改进能力;

提供产品的质量状况,准时性、后续服务状况;

商业信誉及财务状况;

某些特定服务的资格。

l是否对合格供方进行了重新评价(重新评价主要考虑供方提供产品满足要求的结果)?重新评价后措施的确定、实施情况、跟踪记录。

**抽查数份采购合同,是否均在合格供方范围内?

l查采购过程控制的范畴是否包括影响随后产品实现过程的产品;是否包括4类产品?

7.4.2采购信息

l采购信息有哪些形式(可以文件,也可以口头)?是否清楚、明确表述了采购产品?

**抽查数套文件形式的采购信息,包括标准产品、非标准产品、关键产品或批量大的产品,是否写明了具体要求。如品名、规格、型号、技术要求(标准、质量要求)、交货期、交付方式、付款方式等。

**抽查文件形式的采购信息,是否在适当时包括:

采购产品的质量要求(标准、产品规范);

程序(如产品开发程序,样品/试生产/批生产的批准程序、对采购产品验证的需求和准则、采购产品偏离要求的控制程序等)的要求;

过程要求(如关键过程、特殊过程、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产品防护、过程记录要求);

设备的要求(往往是特定设备,如旅行社要求分包服务车队配备特定型号的豪华大巴);

人员资格的要求(如焊接人员资格要求);

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直接用于实施采购的文件(如合同)表述的要求是否与设计过程提供的采购产品信息一致?

l在与顾客沟通前,组织如何确保所规定的采购要求是充分(内容充分完整,无任何遗漏)与适宜(正确)的。

7.4.3采购产品的验证

l组织是否确定了对采购产品的验证:哪些采取检验?哪些采取对供方提供的检验结果的验证?

**查阅有关产品验证的规定;

**向质管科了解采购产品的验证情况,查阅验证记录,核实是否满足规定要求?

l当需在供方的现场实施验证时,是否在采购文件中作出了符合标准要求的规定?

**查阅相应的采购合同,是否在合同中作了安排?

l现场验证实施情况如何?查验证记录。

7.5生产和服务提供

7.5.1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l是否策划确定了生产和服务提供的全过程?(与7.1相联系)

**确定生产和服务流程及其分过程和相关过程;

**确定过程的结果——产品的要求和目标;

**策划的结果可能形成的文件,如工艺文件、服务提供规范、作业指导书、维修手册等。

l查生产和服务提供是否在受控条件下:

**是否获得表述产品特性的信息:查阅产品生产所依据的国标、行标、企标;现场询问员工对标准的了解程度;对照操作检查。

**是否获得了必要的作业指导书?查阅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等,对照现场操作,是否所有关键工序都有形成文件的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中详细规定了操作方法、使用设备、工装夹具和应达到的技术要求;是否有效版本?抽查3名工人回答上述问题。

**是否选择和使用了适宜的设备、仪表、工装?

查阅设备台帐;

查阅设备管理规定;维护和保养规定;

查阅设备维修计划,实施维修记录,维护保养记录。

现场查看设备运行状态。

**是否获得和使用监视和测量装置?

抽阅台帐,查监视和测量装置是否齐备,其测量能力是否满足所需要求?

查阅生产中使用的监视(生产线或生产设备上的监视仪表等)和测量装置的校准记录。

**是否实施了监视和测量?

设定了哪些关键和特殊过程?

设定了哪些监控点?包括关键、特殊和一般过程。

抽阅3个月的监视和测量记录,查监控活动是否满足规定要求?

**产品的放行(放行手续)、交付(交付过程如何满足顾客要求,如运输工具、交货期、交付数量、交接手续、交付文件)和交付后活动如何实施控制?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交付后活动如安装、调试、培训、运行维护、维修、软件升级、安全维护服务等)

l其他:

**查阅3个月的生产计划、随工单、生产日报表等,了解是否按计划进行,有无更改?如何控制?

7.5.2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

l组织规定了哪些特殊过程?设置的合理性?

l对这类特殊过程是否实施了确认?

**是否为过程的评审和批准规定了准则?(指对过程能力的评价要求所作的规定。如过程能力合格的准则,过程能力评审方法、时机,评审的职责权限和批准的授权)

**评审和批准情况

**设备认可

**人员资格鉴定

**是否使用了特定的方法和程序?(如特定的工艺规程、技艺,特定的工艺规程应包括控制的工艺参数各影响因素,如材料和环境,控制的手段,如监视或统计工具,频次,监督和责任和权限等)

**是否记录?

**是否进行了再确认?

7.5.3标识和可追溯性

l适当时,是否在生产和服务提供的全过程对产品进行了标识?

**询问标识方法的规定。

l是否针对了监视和测量要求识别产品的状态;(监视状态如待加工、待维修、维修中等)

**抽查3个工序

l当有可追溯性要求时,是否控制和记录了产品的唯一性标识?

**抽查1个产品的追溯路径

7.5.4顾客财产

l是否明确了顾客财产?(组织控制的顾客财产如饭店停车场内顾客存放的车辆;组织使用的顾客财产如服装厂收取的顾客衣料)

l对顾客财产是否进行了识别(标识)、验证(如对提供的证据加以认定)、保护(贮存、保管等)和维护?l当顾客财产发生丢失、损坏、或发现不适用时是否有记录?是否向顾客报告?

7.5.5产品防护

l在内部处理(正在加工中)和交付到预定的地点期间,是否针对产品(包括产品的组成部分)的符合性提供防护?

**是否进行了标识?(通常是警示性的保护标识)

**搬运过程中的防护(工具的选择、使用方法、工具维护、人员培训等)

**包装防护(包装方法、材料、包装标志等)

**贮存(场所选择、出入库规定、出入库手续、先进先出、物品摆放、标识等)

**保护(如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采取保护措施)

l产品防护的实施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效?

7.6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l是否确定了需要开展的监视和测量活动和测量要求?(为产品符合确定的要求提供证据)

l是否对确保产品符合规定要求所需的监视和测量装置进行了识别(如形成必备监视和测量装置一览表)?是否配齐了必要的监视和测量装置(数量是否足够)?

l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测量能力是否与监视和测量要求(根据接收准则及监控要求)相一致?(这应建立一个管理过程,有人负责管理上述这些过程以及以下过程)

l为确保结果有效,对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是否满足标准中规定的下列各项要求?

**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或检定,当不存在上级标准时,应记录校准或检定的依据;**进行调整(使用标准调整仪器或对仪器调平衡、调零点、调量程等)或必要的再调整;

**加贴标识或伴随有数据记录的方式,以确定其校准状态;

**防止可能使测量设备失效的调整(如采取铅封,限有资格人员调整,提供调整指导书);

**在搬运、维护和贮存期间防止损坏或失效;(措施、方法)

**当发现测量设备不符合要求时,是否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是否对该设备采取适当措施,是否对任何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是否保存校准和验证结果的记录?

**查阅监视和测量装置清单,抽查数种监视和测量装置,检查其有效期、编号、合格(绿色)、停用(红色)、准用(黄色)标志,观察监视和测量装置的保管情况、工作环境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l用于监视和测量的计算机软件,在初次使用前是否已确认其满足预期用途的能力?是否在必要时再确认。8测量、分析和改进

8.1总则

l是否对证实产品符合性所需的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进行了策划?

l是否对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所需的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进行了策划?

l是否对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所需的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进行了策划?

l在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活动中是否采用了统计技术?是否确定了统计技术应用程序?

**应用效果如何?查阅记录。

8.2监视和测量

8.2.1顾客满意

l对顾客满意程度的信息采取了哪些收集获取方法?(与顾客的直接沟通;向顾客发出调查问卷;收集顾客报怨和投诉;市场销量研究;回头客的统计;媒体的相关信息;专门团体、消费者组织的报告;行业研究的结果;统计满意率)

**抽取收集的资料,查被调查的顾客群,调查的信息范畴,调查的内容,调查的频次,顾客满意程度的设置;

**检查获取的信息是否真实反映顾客的感受,包括质量、价格、交付。

l对获取的信息是否加以分析利用?(如进行统计分析,确定顾客满意程度的趋势,找出与设定目标及竞

争对手的差距,归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等,作为评价业绩和改进的依据。)

8.2.2内部审核

l是否制定了形成文件的程序?程序文件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是否与质量手册相协调?

**应规定审核的准则(即审核依据)、范围、频次、合理的方法步骤、对审核员的具体要求、审核过程客观性、公正性要求等。

**应规定策划和实施审核、报告结果、保持记录的职责和要求。

l抽阅内审年度计划和实施计划,查是否依程序文件规定对内部审核方案进行了策划?

**查策划的结果是否适合组织的要求?

**查策划是否考虑拟审核的过程和区域的状况和重要性?考虑以往审核的结果?

**查内审计划是否覆盖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所有过程和部门。

l抽内审资料,

**查内审是否按规定的审核准则、范围、频次(时间间隔)和方法。

**审核人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是否确保客观性和公正性。

**审核人员是否审核自己的工作?

**记录是否完整、充分?不合格观察结果的表述是否准确?

**不合格责任部门对原因的分析是否准确?是否及时采取了纠正措施?是否对纠正措施进行了验证和报告?效果如何?

**审核报告是否完整、正确?(确定质量管理体系[1]是否符合策划的安排(见7.1)、标准的要求及组织所确定的体系的要求;[2]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和保持)

**内审全套资料(主要有:会议通知、签到、会议记录、审核计划、检查表、不合格报告、审核报告、纠正措施、跟踪报告)是否齐全。

8.2.3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l是否确定了监视和测量方法,如测量、验证、见证、检查、巡视、评价、记录分析和定期评审等。

l是否识别了过程监视和测量的环节,如测量点、控制点、见证点、巡回点、自动监测点和报警系统等。l过程监视和测量是否覆盖了全部的质量管理体系过程?

**是否通过各部门负责人对部门的工作进行评审、监督和检查,对阶段记录进行统计分析、过程能力测算等;

**是否在质量目标的分解层次上对目标实现情况和过程的其他业绩指标实现情况进行了测量:

**了解组织规定的其他对过程监视和测量要求实施情况;(如下一过程对上一过程的认可等)

**对过程的监视和测量采用统计技术是一项好措施;

l通过监视和测量,对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进行证实(评审或评价)的结论如何?

**查评价结论,要以产品的符合性进行应证。

l当过程未能达到所策划的结果时,是否采取适当的纠正(不符合要求的过程输出得到有效处置)和纠正措施(消除原因)?

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l是否明确了在产品实现过程的哪些阶段需进行监视和测量(如进货检验、过程检验、最终检验;过程检验又分为首检和巡检;流程性材料过程采取规定频次检验等)?如有文件规定,查阅文件。(本条属程序文件范畴)

l查是否有文件规定各阶段检测点、检测项目、技术要求、检验方法、使用的监视和测量装置、工作环境、检测频次以及应作的记录。(本条属检验规程、规范范畴)

l抽阅检验记录(应包括进货、过程、最终产品),查是否实施了监视和测量?检验记录能否证实产品符合接收准则的要求?

l记录是否表明经授权负责产品放行的人员?放行是否在完成所规定的各个阶段的监视和测量,而且结果符合要求后进行?

l进货、过程产品和最终产品是否有在监视和测量圆满完成前放行情况,如有是否得到有关授权人员批准,适用时得到顾客批准?放行时,是否继续进行规定的测量?发现放行的产品不合格时,如何处置?

8.3不合格品控制

l是否制定了程序文件?程序文件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应包括不合格品控制和处置的有关职责和权限)?是

否与质量手册协调?

(控制一般指对不合格产品的标识、记录、隔离、评审、及处置等环节)

l抽阅不合格品记录,查是否采取措施(如返工),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

l抽阅让步使用、放行或接收不合格品记录,查是否经有关授权人员批准,适用时经顾客批准?批准的文件形式是什么?授权人员是否符合程序文件规定?核对顾客签字或授权人签字。

(如果程序文件规定了不合格品的评审,则抽查记录,检查是否执行了对不合格产品的评审?是否有参加评审和处置人员的签字,是否按评审后的决定进行处置。)

l是否采取措施,防止其原预期的使用或应用?

措施如返修或报废,并作标识、记录,可行时隔离。防止其原预期的使用如降级改作他用。

l检查是否完整地保持不合格的性质(包括不合格的情况、类别属性)以及随后所采取的任何措施的记录,包括所批准的让步的记录。

l核对是否在不合格品得到纠正之后再次进行了验证,以证实符合要求。

l对交付和开始使用后发现产品不合格时,组织是否采取了措施(如修理、调换、退货等,同时还应采取纠正措施,分析原因,消除原因,防止再发生)?有效性如何?

8.4数据分析

l哪些部门负责数据的分析,各自分工收集哪些数据?是否明确收集渠道、方法和频次?

**用于证实质量管理体系适宜性和有效性的数据如:过程监视和测量数据、过程能力、产品监视和测量数据、交货期、顾客调查结果、内审结果(质量目标实现情况)等。

**用于评价何处需要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的数据如:不合格品、顾客投诉、内外部故障成本分析、内审、管理评审对存在问题的分析、与顾客和供方有关过程的输出、市场、竞争对手和相关方信息等。

l负责分析的部门采取哪些方法和频次进行数据分析?是否包括了统计技术?

l分析的结果是否提供了下列信息:

顾客满意方面的信息。如趋势和不满意的主要方面。

产品要求的符合性,如不足的主要方面。

产品和过程的特性及趋势(应通过对连续的过程运行数据和产品特性数据分析获得),如是反映了潜在的问题,作为采取预防措施的机会。

供方产品和过程的相关信息。(如供方业绩、服务、产品质量、能力信誉等)

l是否利用数据分析的结果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价(如提交管理评审,评价适宜性、有效性),并为改进提供机会。

8.5改进

8.5.1持续改进

l最高管理者如何认识“持续改进”?

l组织策划了哪些持续改进的过程?

l持续改进的表现:

**查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包括分解)是否确定持续改进的方向和目标;

**查审核结果是否给出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方向和机会,作出改进活动安排;

**查是否通过数据分析给出的8.4中4个方面信息,指明改进方向,作出改进活动安

排;

**通过纠正措施、预防措施,是否实现了改进;

**通过管理评审中评价改进效果,确定新的改进目标和改进的决定。

8.5.2纠正措施

l是否制定了程序文件?程序文件是否包括了标准规定的要求?是否与质量手册相协调?

l纠正措施的实施是否采取了以下步骤:

**是否识别和评审不合格,包括体系运行方面和产品质量方面的不合格,特别是顾客抱怨、投诉的不合格的评审?

**是否通过分析确定了不合格的原因?

**是否评价了确保不合格不再发生的措施的需求?

**是否确定和和实施了所需的纠正措施?

**是否跟踪并记录了所采取措施的结果?

**是否评审了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对于富有成效的改进做出永久更改,对于效果不明确的有必要采取进一步的分析与改进。

8.5.3预防措施

l是否制定了程序文件?程序文件是否包含了标准规定的内容? 是否与质量手册相协调?

l预防措施的实施应采取以下步骤:

**识别并确定潜在不合格并分析原因;(数据分析活动中采用统计技术可以帮助发现潜在不合格)

**评价采取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研究确定需采取的预防措施,并落实实施;

**跟踪并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

**评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并做出永久更改或进一步采取措施的决定。

各部门通用条款4质量管理体系

4.2.3文件控制

l向负责文件管理的人员索取文件控制的程序文件,了解实施情况。

l检查程序文件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是否与质量手册相协调。

l审查文件控制的范围是否包括了管理性文件、技术文件及外来文件。

l了解有关文件审批、发布、发放记录的规定以及控制文件有效版本和作废文件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l检查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清单,抽查数份,发解其编号及受控情况。

l检查文件更改情况,了解其通知时间、更改时间、失效文件的处理情况。

4.2记录控制 l查看质量记录的填写和控制。

5.3质量方针 l与各层次人员面谈,询问对质量方针的理解。

5.4.1质量目标 l与各层次人员面谈,询问质量目标分解及实现情况?

6.3基础设施

6.4工作环境

l是否使用了质量要求一致的工作环境(包括环保、安全、卫生等法规、质量计划和程序中的要求)。

新版质量管理体系样本

西咸新区沣河综合治理高压迁改工程 质量管理体系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编制单位: 陕西秦电机电设备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联合体) 编制日期: 月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质量目标 (1) 三、质量管理组织机构、指挥系统 (1) 四、质量保证措施 (1) 五、质量监控系统、联络协调系统 (3) 六、项目部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5) 七、质量管理生产目标 (5) 八、质量保证体系说明 (13) 九、质量管理制度 (13) 十、分项工程施工过程控制框图 (15) 十一、质量管理检查制度 (19) 十二、质量管理例会制度 (19) 十三、质量事故报告制度 (26)

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 西咸新区沣河综合治理高压迁改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 2、建设地点: 丝路经济带能源金融贸易区内 3、工程计划工期 3.1设计工期: 37个日历天 3.2施工工期: 150日历天 4、( 1) 蓝马专线110KV电力迁改; ( 2) 仁陈小王庄支线10KV电力迁改; ( 3) 咸阳南污水厂10KV专线电力迁改。 二、质量目标 单位工程达到合格工程, 分项工程合格率100%, 优良率90%, 观感评 定得分率90%以上, 力争95%以上, 消灭质量事故。 三、质量管理组织机构、指挥系统 严格执行国家和各级有关部门颁布的技术质量法规, 建立以项目经理 为中心, 项目质量检验员全面负责的质量体系, 全面推行ISO900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标准, 对工程进行质量目标管理和质量控制。 四、质量保证措施 3.1建立技术交底制度, 实行图纸交底, 施工阶段设计交底, 设计变更交底, 分部分项工程技术交底, 做到抓方案, 抓措施, 抓交底, 抓落实。 3.2抓住质量通病的防治, 对质量通病有防治措施, 并落实。 3.3质量”三工三检”制度, ”三工”即开工前交底, 工中检查, 工后验收评定; ”三检”及自检、互检、交接检。把质量管理做到”点、线、

2015版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要点

2015版质量与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注: 1、4.1、4. 2、6.1为管理层主管总体策划性条款; 2、7.1.6组织的知识:管理层和各个区域均涉及; 3、8.3 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开发一般不属于不适用条款 第一部分各部门审核要素分布 一、管理层 Q/E: 4、组织环境 4.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 4.2理解相关方需求与期望 4.3确定管理体系范围(含质量管理体系不适用要求:设计开发一般不可以不适用;确定外包过程) 4.4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5.1领导作用 5.1.1 领导作用和承诺 5.1.2 以顾客为着焦点(Q) 5.2方针 5.2.1制定方针 5.2.2沟通方针 5.3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 6、策划 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6.1.1总则 6.1.2Q/6.1.4E策划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6.2 目标及其实现策划 6.2.1目标 6.2.2实现目标的措施策划 6.3变更策划 7.1资源 7.1.1总则 7.1.6组织的知识 7.4信息沟通 7.5.1文件化信息总则 9.1.1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总则 9.3 管理评审 10.1改进总则 10.3持续改进 二、企管部 E/O 6.2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

6.2.1 质量与环境目标 6.2.2实现管理目标的策划 7.1资源 7.1.5监视和测量资源; 7.1.6(Q)组织的知识(包含环境方面知识) 7.5形成文件的信息 8.1Q运行的策划和控制 8.6Q产品和服务的放行(国家监督检验) 8.7Q不合格运行输出的控制 9.1.3Q分析与评价 9.2内部审核 10.2 不合格和纠正措施 6.1.2E环境因素 8.1E 环境运行策划和控制 三、安全环保部(含污水处理场) E 6.1.1E总则 6.1.2E环境因素 6.1.3E合规性义务 7.4E信息交流(新版标准的重点) 8.1E 环境运行策划和控制 8.2E环境应急准备与响应 9.1.1E环境绩效监视、测量与分析 9.1.2E环境合规性评价(含组织知识管理) 10.2E环境不符合和纠正措施 四、技术部门 7.1.6Q 组织的知识 8.5. 1Q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8.5.6Q变更控制 4.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 4.2理解相关方需求与期望 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6.1.2Q/6.1.4E策划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8.3Q 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开发 6.1.2E环境因素 8.1E 环境运行策划和控制 五、生产部门(负责设备管理) 7.1.3Q基础设施 7.1.4Q过程运行环境 7.1.6Q组织的知识 6.1.2E环境因素

质量管理体系考试复习要点

质量认证体系课程复习要点 1、写出2008版ISO9000族标准的四个核心标准的名称和编号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ISO9004《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 ISO19011《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2、试简述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见书本第11页 3、QMS通常使用哪几种类型文件? 质量手册;质量计划;规范;指南;形成文件的程序;作业指导书;表格;记录。 4、对质量管理体系评审必须要对如下四个问题进行评价 过程是否已被识别和适当规定?职责是否予以分配?程序是否被实施和保持?在实现要求的结果方面,过程是否有效? 5、试述质量定义?举例说明“明示要求”和“通常隐含”的要求。 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明示的可以理解为是规定的要求。如在文件中阐明的要求或顾客明确提出的要求;通常隐含的是指组织、顾客和其它相关方的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是不言而喻的。例如银行对顾客存款的保密性、化妆品对顾客皮肤的保护性等。一般情况下,顾客或相关文件(如标准中)不会对这类要求给出明确的规定,供方应根据自身产品的用途和特性进行识别,并作出规定。 6、试述过程、产品、程序的概念? 产品是指过程的结果,产品通常包括四类,如服务类产品对每一项而言应具备三要素:即供方、顾客和发生在供方与顾客之间的活动。许多产品都包括四类中的二类,如餐饮服务中包括了硬件(菜肴)和软件(顾客点菜的信息)但餐饮服务中主导产品仍是服务。 过程是指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中也包括三个要素:输入、输出、活动;过程与过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排序;组织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必须确定为增值所需的直接过程和支持过程,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包括接口、职责和权限)这种关系通常是用流程图来表示的。 程序是指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为了高效地获得所期望的输出程序可以形成文件,也可以不形成文件。当形成文件时程序文件通常包括活动的目的和范围;做什么和谁来做,何时、何地和如何做;应用什么材料,设备和文件;如何对活动进行控制和记录。一个组织程序文件多少与详略程序取决于组织的规模、产品的特点、过程的复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记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记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公司内审员都是兼职身分,平常各自工作繁忙,对质量审核工作接触、了解不多,往往也就是在每年一次的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内审中才会编制检查表,记录审核情况,因此难 免会因不熟悉标准条款要求,现场取证经验不足,在审核技巧或现场把握能力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从公司近几年质量体系内审的审核记录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记录内容与标准条款要求有所偏离,不够准确。如:内部沟通”的审核,常见记录内容是经常沟通,非常有效”。 2、记录内容有判断无事实,即记录中有明确的符合要求”的结论,但无事实依据。如:职责、权限的划分”审核,记录内容是问XXX,回答正确。”答的是什么却无从知晓,根本无法判定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3、记录过于简单,缺少实际内容,无法作为认证决定的依据。如:顾客满意”的审核,记 录内容是有采集记录及分析结果,需提交公司领导。” 二、审核记录的作用 根据国标中质量管理相关标准的阐述,审核记录的作用可概括为记录审核证据、记录审核发现、为审核结论和认证决定提供支持依据三个方面。因此,要满足以上要求,审核记录 应包括足够的细节,使它能反映受审核方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判断认证标准中的各项 要求是否得到有效实施。记录中应记有每个符合的审核发现及其支持的证据和每个不符合的审核发现及其支持的证据,用以支持认证决定的判断。 在审核工作中,按照每一次的审核计划,审核总体时间是一定的,审核记录占用时间的 多少会直接影响到其它审核活动的时间用量。作为审核员,只有明确了审核记录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把握审核记录的详略程度,从而找到审核记录与其它审核活动的时间平衡点,切实提高现场审核的有效性和效率。 三、审核记录的记录原则 从审核记录的作用,我们可知审核记录应表述审核证据和审核发现。但审核证据如何界定?审核证据和审核发现又该记到什么程度呢?在每一次的审核中,我们会接触到大量的 信息。许多信息与审核目的、范围、准则有关,但也有的信息与审核目的、范围、准则无关,后者不是审核证据,前者如果未经证实也不是审核证据,凡是不属于审核证据的信息则是不 需要记录的。因此,审核证据和审核发现的记录应坚持以下原则: 1、反映抽样量。审核是通过适当的抽样进行的,比如抽查了多少文件、记录,观察了多少活动、产品实物、工作现场等。适当的抽样,就是审核所获得的样本量对总体应有一定代表性。抽样量太少,则不具备代表性或可信度不高。为表明抽样量对审核结论和认证决定的支 持,审核员在现场审核时应首先询问抽样对象在审核期内的总量,再根据3%-5%的贯例决 定抽样量,并在审核记录中详细记录,以明确反映审核抽样的情况。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要点及方法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要点及方法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要点及方法九三二三厂质管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要点及方法标准条款(过程)审核要点审核策略/方法范围 1、组织QMS覆盖范围和过程是否有缺失?询问/确认 2、组织QMS对标准条款是否剪裁?如有,所剪裁条款中过程确凿没有?查问/确认4 质量管理体系 4、1 总要求 1、组织是否按照标准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QMS?概况切入审核 2、组织QMS过程是否被确定和管理?过程间顺序及关系是否被确定和管理?概况切入审核 3、组织QMS过程所需资源和信息是否充分,足以支持过程有效运行和监控?选择过程审核 4、组织QMS及过程测量和监控点是否确定并有效?对测量和监控结果是否有分析、改进活动?概况切入审核 5、组织是否存在对产品质量有影响的外包过程?如有,在组织QMS是否明确,实施了控制?提问、确认 6、组织是否接受顾客对过程的监督,保持产品的可追溯性(军标要求)概况切入审核关于对

4、1中外包过程的审核提示:外包过程:是一个组织质量管理体系需要的,由组织外部机构履行的过程。 外包过程的控制: 4、1的意图是强调组织一旦选择使用影响其提供合格产品能力的外包过程,就应该重视该过程,必须表明,对该外包过程进行控制,以确保该过程的运行符合标准相关过程要求,并且符合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控制的程度、种类:视其重要程度和涉及的风险而定。应通过与外包过程提供者签订合同或协议规定以下内容:过程规范;或确认要求;法律法规或法则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包括过程的监视测量方法,过程实现目标和结果报告,组织实施现场检查,验证和/或审核等。 审核时注意:组织是否识别了外包过程?对外包过程的控制是否满足要求? 4、1 总要求注意与采购过程的区别,对外包过程控制中存在:没有与采购过程区别,还未控制到过程的情况,注意理解标准 4、1的意图。 案例1:某厂关键件(火炮身管)热处理外包:要求提供必须满足的整个过程的技术参数规范;要求供方表明进行炮身热处理部件的时间和温度域值控制图、记录;其质量管理体系满足GJB9001A—2001要求。

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管理程序

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管理 程序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1.目的通过实施内部体系审核,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策划安排标准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和保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改进措施。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活动。 3.职责 3.1由管理者代表任命一名审核员任内部体系审核组组长具体负责。 3.2公司内部体系审核组负责审核全部与质量管理有关的部门和活动。3.3各有关部门负责配合做好审核工作,向审核组报告相关工作,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3.4技术质量部负责内部体系审核资料的发放、保存。 4.相关文件 管理评审管理程序 PX/QS2-05-2004 记录的管理程序 PX/QS2-02-2004 5.工作描述 审核员的管理 本公司的内部体系审核员应经过培训有“内部审核员证书”,有一定质量管理和质量技术方面的经验,有策划、组织、交流和领导能力,具备如政治、诚实、有判断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容易接受新知识等的个人素质,并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公正性 (审核员不应审核自己部门) 。 编制年度内部体系审核计划

由技术质量部负责制定公司年度内部质量体系审核计划,并报总经理审批后发放相关部门。年度审核计划应包括:审核目的、范围和审核预定的日期、审核频次、依据的文件。 正常情况下每年不少于1次,间隔12个月。遇下列情况必须适当增加审核: (1)总经理根据工作需要认为有必要进行时; (2)出现其它必须安排审核的情况时; (3)顾客提出要求时; (4)内部/外部不符合时。 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的准备 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制定“内部审核工作计划”,审核工作计划应包括: a.审核的目的和范围、审核时间; b.依据的文件; c.审核部门的主要项目及时间安排; d.审核员分工; “内部审核工作计划”后,准备审核文件:编制审核检查表。 审核组长提前通知受审核部门,下发“内部审核工作计划”。 受审核部门依据“内部审核工作计划”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若对审核时间安排或审核项目有异议,提前2天通知审核组,经协商后可以另行安排。 审核的实施 管理者代表讲明审核的主要意义,提出对被审核部门的要求。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要点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要点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概述 一.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目的和准则 1.审核目的 第一方(公司):◇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确定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 ◇为迎接外审做好准备。 第二方(顾客):◇选择合格供方; ◇对已建立合同关系的供方进行控制。 第三方(机构):◇为顾客提供信任; ◇减少重复的第二方审核; ◇认证注册,证实能力。 2.审核准则,即依据的要求 ◇GB/T 19001 idt ISO 9001、YY/T 0287 idt ISO 13485; ◇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相关法律法规; ◇产品标准、合同等。 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特点 ◇被审核的质量管理体系必须是正规的,清晰的;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是一项正式活动;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是一个抽样过程,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局限性;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是通过过程评价进行的。 三.审核原则 1.以下原则与审核员有关 ◇道德行为:职业的基础; ◇公正表述:真实、准确地报告的义务; ◇职业素养:在审核中勤奋并具有判断力。 2.以下原则与审核有关 ◇独立性:是审核的公正性和审核结论客观性的基础; ◇基于证据的方法 四.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审核方案 ◇审核方案的授权; ◇审核方案的制定; ◇审核方案的实施; ◇审核方案的监视与评审; ◇审核方案的改进。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一.审核活动 依据ISO19011:2002,典型的审核活动氛围下列几个阶段: ◇审核的启动; ◇文件评审的实施; ◇现场审核的准备; ◇现场审核的实施; ◇审核报告的编制、批准和分发; ◇审核的完成。 二.审核的启动 本阶段包括如下活动和内容: ◇指定审核组长; ◇确定审核目的、范围和准则; ◇确定审核的可行性; ◇选择审核组; ◇与受审核方建立初步联系。 1.指定审核组长 ①审核组长的职责 ◇根据审核方案确定本次审核目的、范围和依据; ◇评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编制审核计划; ◇与受审核方和委托方进行沟通; ◇组织、指导审核组工作,控制、协调审核全过程; ◇组织得出审核结论; ◇编制并提交、分发审核报告; ◇负责对不符合项的纠正措施跟踪验证并报告结果。 ②审核组长应具备如下条件: ◇经过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培训合格; ◇有一定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实施和审核的经验; ◇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了解本组织产品涉及到的专业技术内容; ◇与审核区域和活动没有直接责任关系。 2.确定审核目的、范围和准则 ①审核目的 每次内审的目的应在审核方案中明确规定。但审核组长在接受任务时,应与方案管理人员沟通做进一步确认。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评价质量管理体系与审核准则的符合程度; ◇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按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及安排有效实施; ◇寻求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机会;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现场审核记录参考要点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现场审核记录参考 General Checklist – ISO 9001:2008 for Document Assessment and Site Audit 通用检查表—— ISO 9001:2008文件审核及现场审核 Company公司: Current Address现地址: ....................................................................................... Post Code邮区编号:................. Tel电话: ................................. Fax传真: .......................................... Current Contacts现联络人: ....... ........................ Current Employees现员工总数: Assessment Scope审核范围: Washing and cleaning the Anti-static clothes and cleaned clothes............. Exclusions删减: 7。 3 ...........................Documents Submitted已提交之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 Doc Assess Date文件审核日期: 2007-08-28 ..............Prog Date计划日期: Sep,12-13,2007.................. Site Assess Date现场审核日期: Sep,12-13,2007 ...... Lead Auditor主任审核员:............................... Team Members(s)小组成员: ...................................... Comments备注: ............................................................................................................................... ................................................................................... .................................................................... ............................................................................................ This document or attached notes shall be completed in sufficient detail to provide evidence of the depth and content of the audit. 文件及所附记录应充分且详尽地提供审核深度和内容的证据 (E) = enhancement/clarification澄清Compared to ISO 9001:1994 (N) = new requirement新要求 These notes are for guidance only and reference should be made to the specific terms of the ISO 9001:2000 standard. 本检查表仅提供指南,应参考ISO9001:2008标准的条款

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程序

1 目的 制定并保持本程序,旨在审查质量管理体系中各要求事项之实施状况是否达到要求, 确保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及持续改进。 2 适用范围 公司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规定事项与实施部门皆为审核范围。 3 职责和权限 3.1管理者代表:组织编制【年度内部审核计划】及审核结果之最终承认。 3.2审核组:依【内审实施计划】执行审核及并对不符合的纠正和预防实施之有效性、 适宜性进行跟踪验证。 3.3各相关部门:审核后不符合事项的纠正和预防处理。 4 工作程序 4.1管理者代表每年组织编制1份【年度内部审核计划】,报总经理审批,对质量体系全部 过程进行审核,且每年至少进行1次。特殊情况下,经总经理批准,可以增加审核次数。 审核方式一般采用集中式审核,需要时也可采用部门滚动式审核。 4.2审核人员 根据内审计划,可由管理者代表指定具体范围/项目的内审组长。审核组成员由本公司 内审员担任,内审组长及成员必须与所审核的活动无直接工作关系,且具备下述资 格: (1)必须经专业机构培训,取得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员合格证书。 (2)对本公司产品有一定了解。 4.3审核实施 4.3.1在【年度内部审核计划】中规定审核实施前一周内,由管理者代表组织公司内部审核 人员成立该次的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小组,并选出组长。 4.3.2组长负责制定该次【内审实施计划】,由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后书面通知受审 核部门的负责人。 4.3.3审核实施前,内审员须编制【内审检查表】交审核组长确认,作为审核内容的样本。 4.3.4内审组长应召集内审员与被审核单位负责人举行首次会议,说明本次审核之范围、时

程及注意事项。审核组长负责审核小组与被审核单位之间的沟通工作。 4.3.5进行现场审核,寻找客观证据。 a)被审核单位负责人应亲自或指派有关人员陪同进行审核。 b)审核小组成员应参阅【内审检查表】作为审核指引, 不允许被审核单位人员参与审 核,但被审核单位有义务提供各项目之资料以利审核作业的顺利进行。 c)审核小组成员应于规定之审核期限内完成审核任务,如有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审核 项目时,需经审核组长确认后,审核员可与被审核部门协商确定继续审核的时间。4.4审核信息反馈 4.4.1审核后审核组应就审核所发现的不符合项进行分析、观察结果,确定不符合项,填写 【内审不符合报告】,并由被审核单位负责人确认,报审核组长批准,以确保该单位了解问题及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 4.4.2审核完成后,审核组长应召开审核组会议,根据【内审不符合报告】作出内审结论, 然后召集审核组成员与被审核单位负责人举行末次会议,宣布审核结果。 4.5不符合反馈及改善措施 4.5.1被审核单位针对审核发现的各个不符合项,于规定期限内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以改善 问题,并填写【内审不符合报告】后交回审核小组。 4.5.2纠正措施一般须在半个月内完成,特殊情况者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提出书面申请交审核 组长,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方可延期。 4.6审核的追踪 4.6.1审核小组应要求被审核单位在规定期限内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在收到被审核单位 反馈之纠正和预防措施后应追踪是否落实执行;是否已完全解决问题;审核追踪直到 该单位完全改善为止。 4.6.2审核小组应将追踪结果填入【内审不符合报告】。 4.7 每次审核活动由审核组长在审核结束两个星期内,将内部质量体系之审核结果及内容 汇整后编写【内部审核总结报告】。审核报告应讲述所审核范围的质量体系运行情况,并作出总的结论。 4.8 审核报告应交管理者代表审批,然后分发给受审核部门负责人。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报告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报 告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报告 一、审核时间: 二零一七年三月一日至二零一七年三月三日 二、审核目的: 1、验证本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符合性、适宜性; 2、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 三、审核依据: 1、GB/T19001-2016idtISO9001:2015标准 2、质量手册 3、程序文件 4、适用的法律法规 5、本企业的管理性文件 6、顾客要求 四、本次审核的体系过程和覆盖范围 1、本次审核的体系范围包括GB/T19001-2016标准全部过程。 2、本次审核覆盖产品:XXX的制造、五金冲压件和切削加工。 3、本次审核涉及公司管理层(包括管理者代表)人事部、技术部、生产 部(含车间/仓库)、业务部、品质部、采购部、设备管理部。 五、本次审核组的组成 审核组成员由XXXX二人组成,由XXXX单人本次审核组组长,两位内审 员均参加了GB/T19001-2016标准和内审员专业知识的培训,经考核合 格,具备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能力,为体现标准对“内审员不能审 核自己的工作”的规定,采取二人对自己所在部门互查的方式进行。 六、审核过程 1、本次审核实施计划于2017年2月24日编制,经总经理批转,并下发 各相关部门和人员。 2、内审检查表由内审组于2月28日编制完成。

3、3月1日上午按计划召开首次会议,公司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参 加,审核组长XXX同志按程序宣布本次内审的目的和依据,宣读了内 审实施计划和时间安排(详见签到表和记录)。 4、3月1日上午准时按计划对各部门进行内审,审核员按内审检查表对 检查情况做记录。3月3日下午全部审核过程结束(详见内审检查 表)。 七、不合格项统计与分析 此次内审、由于安排准备时间长,计划下发后又组织各部门自查自纠,许多不足之处已在内审前由各部门自行消化了,因此,此次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共发现不合格项1个: 1、生产部1项,编号SL-0069~SL-0081,共计13台设备,未按要求填写 《点检保养记录卡》,2017年1月3~4日未有保养记录。不符合 GB/T19001-2016标准7.5.3条款“基础设施”。 2、由于审核是采取抽样方式进行的,未查出问题的部门不代表自己的部 门没有问题,也许其他部门查出的问题在你那个部门也有,所以未开 不符合项的部门也应该根据其他部门出现的问题对自己部门进行自 查,确保能够按照要求操作。希望各部门加强自己部门所有人员的学 习,做到有效的上传下达,确保员工能够按照要求工作。希望各部门 尽快采取措施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的顺利开展。 八、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总体评价 通过此次内审,证实了我们的文件化体系是符合标准要求的,是可以同我公司现有的管理体系有机地融合,是切合实际的。 九、不合格项的整改和验证 本次审核的不合格项均由责任部门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必须于2017年3月15日前由审核员全部验证完毕。 内审组长:XXX 二零一七年三月三日

质量管理体系重点

一、选择/填空 1. ISO 9000全称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简称。(P1) 2.ISO 9000发展中经历了1987(86)版、1994版、2000版、2008版这四个版本。(P3) 4.“过程方法”的定义(P18) 为使组织有效进行,必须识别和管理许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过程。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将直接成为下一个过程的输入。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过程方法”。 注: 另一套卷的提问形式:解释过程方法。 5. 组织在采用过程方法时,应做到识别组织过程、策划过程、实施和测量过程、分析过程和改进过程四步过程。(P19) 6. 根据 第一方审核由组织自己或以组织的名义进行,用于内部目的,可作为组织自我合格声明的基础。 第二方审核由组织的顾客或由其他人以顾客的名义进行。 第三方审核由外部独立的组织进行。这类组织通常是经认可的,提供符合要求(如:GB/T19001)的认证。 7. “质量”的定义(P25) 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8.“产品”的类别(P27) ①服务(如运输); ②软件(如计算机程序、字典); ③硬件(如发动机机械零件); ④流程性材料(如润滑油)。 9.“过程”的定义(P27) 过程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活动。

10.“组织”的定义(P28) 组织是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得到安排的一组人员及设施。 11.GB/T19001—2008的名称是质量管理体系要求。(P34) 12. 4.2文件要求中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什么?(P42) a. 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b. 质量手册; c.本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和记录; d. 组织确定的为确保其过程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包括记录。 13. GB/T19001—2008要求至少在6个方面应有形成文件的程序有:(P43) ①文件控制 ②记录控制 ③内部审核 ④不合格品控制 ⑤纠正措施 ⑥预防措施 14.“记录”的作用(P45) ①为产品符合要求和过程有效提供证据; ②在有需要的时候实现可追溯性; ③记录中的信息和数据成为持续改进的输入。 15.质量目标确定的原则是SMART原则。(P49) 16.包括哪几个方面以及沟通内容。(P62) ①提供之前(售前)沟通—产品信息 ②提供之中(售中)沟通—问询、合同或订单的处理 ③提供之后(售后)沟通—顾客反馈 17. 7.3设计与开发包括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63)18.7.4采购中应制定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准则。(P70) 二、简答 19.八项管理原则(P9) ①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②领导作用 ③全员参与 ④过程方法

ISO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要点

ISO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要点

————————————————————————————————作者:————————————————————————————————日期: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要点、思路: 标准条款审核内容(要点)审核方法、思路 1范围1.组织QMS覆盖范围和过程是否有缺失?现场询问、观察,了解作业流程。 2.QMS有无删减,合理性?查手册说明、根据组织活动确认是否合理。4质量管理体系 4.1总要求1.QMS是否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从体系文件编制、运行、各过程控制、监视 和测量、内审、管理评审综全评价。2.QMS过程是否被确定和管理?过程间顺序及关 系是否被确定和管理? 3.组织QMS关键过程所需资源和信息是否充分? 4.组织QMS及过程测量和监控点是否确定并有 效?对测量和监控结果是否有分析、改进活动? 5.外包过程有无控制? 4.2文件要求4.2.1总则1.QMS文件中是否包含了质理方针、目标、手册、 6个程序及其它文件? 查阅文件清单、调阅相关文件,并结合现场 审核综合评价。 2.标准要求的记录是否进行了控制?(管评、培训、 策划、产品要求评审、设计、供方评价、内审等) 先文件审核,再在具体条款审核时验证。& 3.文件详略是否适宜?审核时,依据人员素质、控制效果等综合判 断。 4.2.2 质量手册1.范围是否明确,删减是否有说明,并充分、可信? 查阅手册、结合现场审核。2.结其它程序文件有无引用? 3.过程间的作用及接口关系是否明确? 4.2.3 文件控制1.是否编制了文件控制程序,并包括了内、外部文 件;各种类型和媒体文件? 查阅程序文件、结合现场审核。 2.文件发布前是否审批其充分性、适用性?查程序规定、抽查几份文件看执行情况。3.文件再评审、更新有无涉及,并再次批准?再评审规定,抽查更新文件有无再评审。4.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是否可识别?查文件规定,及控制情况。 5.各现场能得到有效版本的文件?查现场文件持有情况。 6.文件是否清晰、易于识别?查看文件。 7.外来文件有无识别,并控制分发?查接收部门对外来文件的处理情况。8.作废文件处理是否符合要求?查文件管理及相关部门。 4.2.4 质量记录1. 是否编制了记录控制程序? 查阅程序文件,结合现场审核工业重点看其 规定的有无执行,是否符合企业实际,可操 作性如何。 2.程序文件中有无规定记录的标识、贮存、保管、 检索、保存期和处置所需的控制? 3.记录是否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在各部门审核时,调阅相关记录、查其检索 方法是否可行、方便。 5管理职责 5.1管理承诺1.最高管理者以何种方式传达满足顾客和法规要求 的重要性? 通过最高管理者交谈,员工询问来判断.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报告编制指南

CNAS技术报告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报告编制指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序 认证及其认可作为一种国际通行的技术性方法,因其对质量、环境、安全及能力等方面控制措施的评价作用,及其在贸易、消费、健康、信息和社会责任等领域的广泛运用,已使之成为了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贸易政策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依托。我国政府、行业和社会对合格评定活动及其结果的高度重视和逐步认同,提升了认证认可工作的技术权威性和社会价值,同时也给认证认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即提高认证认可工作质量、增强认证认可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以此确保认证认可结果的公信力。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一贯重视认证认可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并将其作为实现认证认可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本着发挥行业优势、共同开发和资讯共享的原则,围绕规范认证工作质量,提高认证有效性这一主旨,CNAS组织开发了旨在为认证工作提供实用帮助的系列技术报告。 这些技术报告体现了与认证及其审核有关的理念、方法和经验,反映了认可机构和认证机构对有关认可规范和相关标准的一致理解和认识。这些技术报告旨在为认证机构的管理和审核提供指导。然而,这些技术报告不拟作为对有关认可规范及其相关要求的释义,它们仅从操作层面上就实施方法给出指导性建议,所提供的示例并非唯一可选的方法,仅供说明或参考之用。这些技术报告可为认证机构的管理和审核借鉴之用,也可为认可机构的评审提供参考。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报告编制指南》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审核报告的编制提供指南。使用者可在确定其报告的结构、格式和描述方法方面有灵活性。 本技术报告由CNAS提出并归口。 本技术报告主要起草单位:CNAS和北京国金恒信管理体系认证有限公司。 本技术报告主要起草人:纪振双、穆瑾、宫晓秋、刘晓红、薛兵、刘立新、闫振刚。

TS16949内部质量体系审核(中英文)

TS16949内部质量体系审核Internal Quality System Audit 文件更改历史记录 Amendment History

TS16949内部质量体系审核 Internal Quality System Audit 1.0目的 Purpose: 本程序规定了开展内部质量审核的策划,准备,实施,审核,报告,跟踪验证各阶段的控制要求和方法,以确定本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并得到有效地实施和保持。This procedure give the methods and control requirements of internal quality audit planning, preparing, implementing, auditing, reporting and following-up, to ensure that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is in compliance with requirements and is implemented and maintained effectively. 2.0范围Scope: 适用于本公司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及质量体系涉及的所有部门或个人。 FP internal audit and all departments and persons related to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3.0定义Definitions: N/A 3.1IQAR:内部质量审核报告Internal Quality Audit Report 3.2NC:不符项(不符合ISO要求的项目)Non-conformance (item against ISO requirement.) a)Major严重不符合项: there are systematic problem, territorial problem, and the findings will cause the major result during the system run; 体 系运行出现系统性失效,体系运行出现区域性失效,出现影响产品或体系运行 的严重后果的不合格现象. b)Minor一般不合格项: aim at the systematic requirements, the finding is separate, occasional and isolated minor problem; 对不满足质量体系过程 或体系文件的要求而言,是个别的、偶然的、孤立的性质轻微的问题.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指导--三方分别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一、概论 1、定义:(P1~3) ⑴审核⑵审核发现⑶审核结论⑷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2、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特点 3、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分类 4、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目的 5、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范围 6、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时机和频度 7、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准则 8、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阶段和活动(P12) ⑴、审核启动策划⑵、文件评审⑶、审核准备⑷、内部审核的实 施⑸、编制、批准和分发审核报告⑹、完成审核(7)审核跟踪验证 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阶段和活动(P12) ⑴、内审策划 包括: ---总体策划 ---审核方案(年度计划:滚动计划、集中式计划)(P34~P36) ---制定内审程序(各种审核记录)(P25) ⑵、内审准备 包括: ---成立审核组(审核员资格)

---指定审核组长(审核组长资格) ---文件评审(P13~14) ---现场审核准备:编制审核计划(审核日程表)(P38~P39)、审核组分工、编制检查表(检查表的作用、设计要点、有效使用检查表…..检查表练习--领导层、采购、持续改进) ---通知受审核部门 ⑶、内部审核的实施(P46~62) 包括: ---首次会议(目的、范围、准则、方法、计划安排、陪同人员的确认等) 签到表、首次会议记录 ---审核中的沟通 ---向导及观察员的职责 ---现场审核(收集并验证信息,既:收集客观证据的过程—查什么?怎么查?) 现场审核注意事项、客观证据、第二人的副手作用、审核方法和路线、审核技巧(P50~P53)、 ---不合格、不合格的类型、不合格报告的内容(P55)(举例)、(做习题P30~P32) ---审核结果汇总分析(单项、全面)、审核结论(P59~P60)、末次会议(P60~P61) ⑷、编制、批准和分发审核报告 ---编制审核报告(单项、全面)

质量管理体系复习要点说明

第二篇质量管理体系 第六章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与体系要求 1.质量管理体系 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 2.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 组织的质量管理是通过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来付诸实施的。因此,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有效开展质量管理的核心。 3.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组织总是依存于他们的顾客。组织的变革和发展都离不开顾客,所以组织应充分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需求并争取超过顾客的期望。 对于企业而言,必须做好下列工作: ●通过全部而广泛的市场调查,了解顾客对产品性能的要求。 ●谋求在顾客和其它收益者(企业所有者,员工,社会等)的需求和期望 之间达到平衡。 ●将顾客的需求和期望传达到整个企业。把进行顾客调查所得到的资料分 门别类,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 ●测定顾客的满意度,并为提高顾客的满意度而努力。 (2)领导作用 领导作用的原则强调了组织最高管理者的职能是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并且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部环境,使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在这种环境下得以有效运行。 (3)全员参与 组织的质量管理不仅需要最高管理者的正确领导,还有赖于组织全体员工的参与。只有全体员工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

(4)过程方法 任何使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或一组活动就是一个过程。 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过程方法”。 质量管理体系的四大过程是: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及测量、分析和改进。 (5)管理的系统方法 所谓系统管理是指,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在本原则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正确识别相关过程;②以最有效的方式实现目标;③正确理解各过程的在关联性及相互影响;④持续地进行评估、分析和改进;⑤正确认识资源对目标实现的约束。 (6)持续改进 改进是指产品质量、过程及体系有效性和效率的提高。 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在于增加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的机会。 持续改进应包括:①分析和评价现状,识别改进区域;②确定改进目标; ③寻找、评价和实施解决办法;④测量、验证和分析结果,以确定改进目标的实现;⑤正式采纳更改,并把更改纳入文件。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有效决策是建立在基于事实的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 有两点需要说明:①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必须是可靠和详实的; ②分析必须是客观的,合乎逻辑的,而且分析方法是科学的和有效的,比如统计方法的运用和计算机等信息工具的支持。 实施本原则至少可以为组织带来以下结果:①客观把握组织的质量状况,减少错误决策的可能性;②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使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优化;③充分发挥科学方法的作用,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有效性。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组织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管理程序

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管理程序 1.目的 通过实施内部体系审核,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策划安排标准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和保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改进措施。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活动。 3.职责 3.1由管理者代表任命一名审核员任内部体系审核组组长具体负责。 3.2公司内部体系审核组负责审核全部与质量管理有关的部门和活动。 3.3各有关部门负责配合做好审核工作,向审核组报告相关工作,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3.4技术质量部负责内部体系审核资料的发放、保存。 4.相关文件 4.1管理评审管理程序PX/QS2-05-2004 4.2记录的管理程序PX/QS2-02-2004 5.工作描述 5.1 审核员的管理 本公司的内部体系审核员应经过培训有“内部审核员证书”,有一定质量管理和质量技术方面的经验,有策划、组织、交流和领导能力,具备如政治、诚实、有判断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容易接受新知识等的个人素质,并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公正性(审核员不应审核自己部门) 。 5.2编制年度内部体系审核计划 由技术质量部负责制定公司年度内部质量体系审核计划,并报总经理审批后发放相关部门。年度审核计划应包括:审核目的、范围和审核预定的日期、审核频次、依据的文件。 正常情况下每年不少于1次,间隔12个月。遇下列情况必须适当增加审核: (1)总经理根据工作需要认为有必要进行时; (2)出现其它必须安排审核的情况时; (3)顾客提出要求时; (4)内部/外部不符合时。 5.3 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的准备 5.3.1由管理者代表任命具备内审员资格的人员担任审核组长。 5.3.2由管理者代表和审核组长讨论后,选派具备资格且于被审核区域无直接责任的内审员组成审核组,并根据情况进行分工,组长负责本次的具体组织工作。 5.3.3审核组长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和区域的情况、重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制定“内部审核工作计划”,审核工作计划应包括: a.审核的目的和范围、审核时间; b.依据的文件; c.审核部门的主要项目及时间安排; d.审核员分工; 5.3.4审核员接到“内部审核工作计划”后,准备审核文件:编制审核检查表。 5.3.5 审核组长提前通知受审核部门,下发“内部审核工作计划”。 5.3.6 受审核部门依据“内部审核工作计划”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若对审核时间安排或审核项目有异议,提前2天通知审核组,经协商后可以另行安排。 5.4 审核的实施 5.4.1首次会议:在审核组长主持下,召开全体受审核部门相关人员参加的首次会议,宣布审核的目的、方法、程序、日期安排及有关事项,做好记录到会人员签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