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3.4声与现代科技试题教科版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3.4声与现代科技试题教科版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3.4声与现代科技试题教科版教案

声与现代科技测试题

1.蝙蝠通常在夜间出来活动、觅食,但它们从来不会撞击到墙壁、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确度确认目标.这主要是因为()

A.蝙蝠有夜视眼

B.蝙蝠靠嗅觉确定目标

C.蝙蝠靠听觉确定目标

D.蝙蝠在飞行过程中靠发出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波确定目标

2.关于超声波的利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利用超声波可以探测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

B.利用超声波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

C.利用超声波可以直接清洗精密机械上的污垢

D.利用超声波可以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3.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B.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C.在城市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通常我们根据音色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

B.减少噪声的唯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

C.用超声波去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波的能量

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频率要低一些

5.关于声现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振动停止后,声音不会立即消失

B.医生用听诊器检查病人身体,是因为听诊器能放大声音

C.人们听不到次声,是因为次声的振动幅度太小

D.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6.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具有能量

7.有一种电子牙刷,如图所示,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关于电子牙刷,正确的说法是 ( )

A.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C.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参考答案:

1、D;

2、ABD;

3、BD;

4、C;

5、A;

6、A;

7、D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 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准备】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边放录像边说明) 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1.声音的产生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 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 (2) 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 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 (4) 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2) 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 问:吉他发声靠的是什么?(琴弦的振动)鼓发声靠的是什么?(鼓面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什么?(空气振动)所以乐队里弦乐、管乐、打击乐器等的发声是不同的。 用收音机播放一小段音乐.并问,这美妙的乐声也是有发声体在振动吗?从收音机中小心地取出喇叭,让学生想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喇叭在振动? 在喇叭的纸盆上放一些轻小物体观察它们在喇叭发声时是否跳动. 实验验证:用碎纸揉成纸团放在喇叭纸盆上,打开收音机音量旋钮,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观察共叙述观察到的现象是:小级团在喇叭纸盆上跳动,并闭音量旋钮,纸团停止跳动.发声的喇叭在振动。

(完整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一、动与静 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 (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米),比m大的有km(千米),比m小的有dm(分米)、cm(厘米)、mm(毫米)、um(微米)、nm(纳米)。 2)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 2、时间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秒),比s大的有h(小时)、min(分钟)。比s小的有ms(毫秒)、μs(微秒)。 2)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 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 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 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 5、测量误差 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的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学复习专题沪科版

声现象知识归纳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音的发生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发声体的共同特征: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并没有停止 (二)声音传播 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2、声速(15℃)340m/s。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 3、声音的实质:声音实质是一种波,叫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声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介质本身并不随着声波一起传播。 4、人能听到声音的途径:(1)人耳听声;(2)骨传导。 5、双耳效应:声源到人耳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以及步调也不同,从而能辨别声源位置的现象。 (三)回声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s= 2 1 vt 二、音调、响度和音色 (一)音调 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细粗),跟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2.频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赫兹。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20000Hz的叫超声波(如蝙蝠),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生波(如大象)(二)响度 1.响度:指声音的大小。 2.振幅:物体在振动时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中振幅。 3.响度与振幅和距发声体远近有关 (三)音色 1、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有关。发声体的结构发生变化,其音色也发生变化,如好碗与有裂缝的碗。

2、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和波形是不同的,我们能听声辩物是根据音色不同 (四)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及过程: 1、条件:(1)声源振动;(2)介质传播;(3)传播到耳;(4)人耳的听觉系统不出现故障;(4)声的响度达到一定数量;(5)声音的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 。 2、过程:声音??→?声波 鼓膜振动?→? 听小骨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三、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声 1. 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 环境保护角度: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工作和学习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 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二)噪声等级 1、分贝(dB ),声音强弱的单位。 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 70dB ;为了保证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比较安静的环境为30—50dB 。 (三)怎样减弱噪声 1、听到声音的三个阶段:声源振动产生声音-->介质中传播 鼓膜振动引起听觉 2、控制噪音的方法:(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四、阶梯式训练题 A 、基础概念题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 而产生。 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 传播。 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声音在 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 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总总vt S s 2 1 21== 5.乐音的三个特征: 、 、 。(1)音调:是指声音的 , 它与发声体的 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 ,跟发声体的 、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人们用 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 是较理想的环境,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分贝。 7.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 减弱;(2)在 中减弱;(3)在 处减弱。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教案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1.从生活经验中体会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 2.从实例中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3.进行简单的专项社会调查,使学生具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振兴中华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能对生活中声音的三个特性加以辨别。 (2)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 2.难点 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的主要因素。 教具准备 粗细不同的若干条橡皮筋、疏密不同的梳子、硬纸片、尺子、鼓、小纸人、吉他、音叉。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师:激昂的进行曲令人精神振奋,婉转的歌声让人如痴如醉,但刺耳的汽车喇叭声却使人紧张、烦躁。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无规律、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叫做噪声,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乐音与噪声。 新课内容 一、响度、音调、音色 演示实验:请一位同学上讲台,用不同大小的力敲打鼓面或拨动琴弦,大家听到的声音大小不一样。 师:物理学中把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板书。 1.响度。 演示实验:再请一位同学用力敲打鼓面,鼓声越大,鼓面上的小纸人跳得越高。 师:鼓声越大小纸人跳得越高,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鼓面振动幅度越大,鼓声的响度越大。 师: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说明,物体振幅(振动幅度简称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生甲:用一只手将一根橡皮筋张紧,另一只手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现场表演: 生乙:将一把尺子压在桌边,露出桌面一部分,如图所示。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尺子,尺子振幅不同,声音的响度也不同。尺子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现场表演: 生丙: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音叉,音叉振动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音叉的振幅可从悬挂的乒乓球被弹开角度大小看出来。 现场表演: 生丁: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吉他,琴弦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师;大家讲得很好,懂得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加深对物理现象,规律,概念的理解。 以上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讨论、归纳得出:声音的响度一般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声源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声现象模块声速训练

2019-2019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模块-声 速训练 一、单选题 1.声音在下列物体中传播时,速度最快的是() A. 空气 B. 水 C. 大地 D. 真空 2.声音从空气向水中传播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速变大 B. 声速变小 C. 声速不变 D. 无法确定 3.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108m/s B. 发声体频率越高,声音的响度越大 C. 街道两旁植树种草可以减弱噪声 D. 有些超声波人类可以听到 4.小红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小明在另一端敲一下铁管,小红听到两次响声.这是因为() A. 有回声 B. 声音的折射 C.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比在铁中的大 D. 声音在铁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大 5.一位在北京的剧场里看演出的观众,坐在离演奏者不太远的地方,另一位在上海的居民,坐在家里的电视机前看同一演出,上海与北京相距1460km,他们两人若想同时听到演奏声,北京观众必须坐在离演奏者() A. 30m远 B. 17m远 C. 约1.655m远 D. 无法知道 6.在一根里面装有水的较长钢管的一端用力敲打一下,仔细分辨在另一端将会听到()次声音. A. 2次 B. 1次 C. 3次 D. 4次 7.当我们听到飞机在头顶正上方轰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飞机还没有达到头顶的正上方 B. 飞机正好在头顶的正上方 C. 飞机已经飞过头顶的正上方 D. 上述三种情况均有可能 8.一种声波从空气里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D. 不能确定 9.小华在钢水管的一头敲一下,小珍在另一头听到3下声音,这三下声音依次是有下例物质传播的() A. 钢水空气 B. 钢空气水 C. 水空气钢 D. 空气水钢 10.百米赛跑时,记时员分别根据发令枪冒烟和听到的枪声计时,那么两种记法成绩相差() A. 0.294s B. 2.94s C. 29.4s D. 0.0294s 二、填空题 11.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乙同学在长钢管的另一端敲击一下,甲同学听到了两次响声,这两次呼响声是声音分别通过________、________传入甲同学耳朵的. 12.用录音机录下自己说的话,然后重播出来,怎么听也不像自己的声音,但别人都说这是本人的声音.这是因为________. 13.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大约是 ________米/秒.人耳能分清前后的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是大于0.1秒.要想听见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大于 ________米.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练习题 声音的特征

《声音的特征》同步练习 1.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 ) 2.下列生活中的现象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 )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3.《解放军报》刊发题为《亚丁湾,记者体验护航“十八般兵器”》的报道称,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 ( ) A.半导体网 B.磁性物质网 C.真空网 D.金属物质网 4.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生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 ) A.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C.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5.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小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6.人们说话时声带在 。宇航员在没有空气的月球上对着山崖喊话, (选填“能”或“不能” )听到回声。 7.学业水平测试考场里,开考前监考老师正在强调考试要求。老师的声音是由于声带的 产生的,是通过 传入考生的耳朵的。 8.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 能够传声,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 。 9.王聪和李明在学过有关声的知识之后,做了一个实验:王聪在装满水的长铁管一端用锤敲击一下,李明在另一端一只耳朵靠在铁管上,你认为李明最多能听到几次响声?分别是通过什么介质传播到耳朵中的? 10.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做了以下几个实验: (1)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2)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3)在吊着的大钟下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敲响钟后,把纸在笔尖下迅速拖过,纸上便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请你想一想,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哪一个或哪几个?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声的世界》练习题

牛刀小试二----声的世界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根据响度大小来判断不同人的讲话声 B、动物和人的发声频率范围和听觉频率范围是一样的 C、中考期间学校周围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声源处减弱噪声 D、人耳能听到的是声波,听不到的就不是声波 2、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 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3、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4、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

越大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是谁 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5、(2012)小军是位音乐爱好者,他能从音乐会的乐器合奏中,分辨出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他分辨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时,依据的是这些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节奏 6、(2012)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会碰到与物理学相关的问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百米赛跑时计时员看烟而不听声,是因为声速远远小于光速B.高原旅行时会感到不适,是因为高原地区的气压比平原要大C.骑车下坡时车速越来越快,是因为重力势能不断转化为动能D.潜入深水时要穿潜水服,是因为液体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7、(2012)奥妙无穷的动物世界蕴涵着丰富的物理学知识.下列各组的动物行为和人们制造的先进仪器设备中,涉及的物理学原理不相同的是() A.鱼在水中自由浮沉﹣﹣潜水艇 B.蝙蝠在夜间能正常飞行﹣﹣声呐 C.雄鹰在空中展翅翱翔﹣﹣飞机 D.鸽子飞行定向﹣﹣GPS导航系统 8.将一把刻度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面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声光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声、光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姓名:______ 评分:_____ 一、选择题(12题36分) 1.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鸟语、流水、琴声……我们能把这些声音分辨出来,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 A .响度? B.音调? C .频率 D.音色 2.下列现象中,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A .树在水中的倒影? B .冰透镜向日取火 C.立竿见影?? D .鱼翔浅底 3.下列四幅图中,可以说明镜面反射的图是( ) 4.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声音和光一样都能在真空中传播 B.发声体都在振动 C.人们常用音色来区分是何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D.公路边植树既可以净化空气,也可减弱噪声 5.中学生要注意仪容仪表,当你出门前整理衣着时,所选用的是( ) A.望远镜 B .放大镜? C .显微镜 ?D.平面镜 6.在下面几幅交通标志牌中,能明显表示用于环境保护的是:( ) 7.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从物理角度是指声音的( ) A.频率高 ? ? ? B .响度大 C .速度快 ? D.音色好 8.如图3示,用硬卡片以相同的速度分别拨木梳的粗齿与细齿,卡片发出声音的主要区别是(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振幅 A B C D 激光笔 物距u 像距v F F O 20km 宿 迁 20t A B C D 图3

图 5 9.小赵同学手拿时钟站在平面镜前,如图2所示是平面镜中的像,则() A.小赵同学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B.小赵同学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大 C.时钟指示的时间是3点正 D.时钟指示的时间是9点正 10.如图示,从图的波形上看,下列波形图中是噪声的为 : ( ) 11.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减小2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 ) A.减小20° B.增大40°C.增大20° D.减小40° 12.如图3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入容器中,在P处形成一光斑,在向容器里逐渐加满水的过程中,光斑将( ) A.向左移动后静止 B.向右移动后静止 C.先向左移动再向右移D.仍在原来 二、填空题(每空1.5,共18分) 13.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______传入学生耳中的;敲响的音又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而产生的。 14.(1)倒映的白塔是光____射而形成的____像。 (2)如图所示,是“千手观音”的剧照,观众看不见邰丽华(领舞者)身 后站着的其她舞蹈者,这是因为光的______的缘故。 15.乐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响度、_________和________.男同学的声音比较低沉,是指他的声音的______________较低. 16.凸透镜对光线_______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________有发散作用.经过凸透镜的光线______会聚,经过凹透镜的光线______发散.(均选填"一定"或"不一定") 三、作图题(6题18分保留作图痕迹) 17.室内一盏电灯通过木板隔墙上的两个小洞,透出两条细小光束(如图所示)。请根据这两条光束的方向确定室内电灯的位置。 18.图中两条光线是由同一点光源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形成的,请完成光路图,并确定光源S的位置。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科学探究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一、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例: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不是机械运动 2、参照物: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但不能选取被研究物自身,一旦选定就认为参照物静止,一般选地面(大地)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二、长度 1、长度单位:国际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分米(dm)、厘米(㎝)、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单位换算:1km=103m 1m= 10 dm = 102㎝= 103mm= 106 μm= 109nm 3、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常见的刻度尺:米尺,卷尺,游标卡尺 使用前三看:量程(测量范围)、分度值(精确度,分度值越小精确度越高)、零刻度线是否磨损(磨损了要重新选择零刻度线)测量的五会: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量程和分度值 会放: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单位组成) 测量的转化:①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②化曲为直:测弯曲的钢丝,可用细棉线③化直为曲:测量操场的跑道4、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说明: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以避免,误差只能减小 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③测量者估读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加精密的仪器②改善测量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时间 1、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其它常用单位:小时(h)、分钟(min)、毫秒(ms)、微秒(μs) 2、换算关系:1h=60min=3600s 1s=103 ms= 106μs 3、测量时间工具:秒表或机械停表 4、时间点:表示某个时刻,如:现在几点钟。时间段:表示两个时间点的差值,如:还有多久下课 四、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路程,比时间的多少:相同路程,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越快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 教案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的特性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理解。响度的概念相对而言较容易理解,要认识音调,还必需借助大量的事例。 知识与技能: 1.能够区分乐音与噪声。 2.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3.了解噪声的危害及其防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做“响度与振幅的实验”和“音调与频率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环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2. 通过学习,增强环保意。 教学重点: 1.能对生活中声音的三个特性加以辨别。 2.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的主要因素。 鼓、小纸人、吉他、音叉疏密不同的梳子、硬纸片、尺子、粗细不同的若干条橡皮筋、PPT 课件。 ◆ 教材分析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难点 ◆ ◆ 课前准备 ◆ ◆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举例说明。 真空能传声吗? 二、新课引入 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如:激昂的进行曲令人精神振奋,婉转的歌声让人如痴如醉,但刺耳的汽车喇叭声却使人紧张、烦燥。 在物理学中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乐音。无规律、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叫噪声,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乐音与噪声。 三、新课内容 一、乐音的特性 (一)响度:声音的强弱 演示实验:请一位同学上讲台,用不同大小的力拨动琴弦,大家听到的声音大小不一样。 物理学中把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例如我把扩音器的音量调大一些,从物理学的角度它的响度变大了。 同一发声体振动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哪方面有所有不同? 演示实验:再请一位同学用不同大小的力敲音叉。现象明显吗?不明显。怎样才能让现象更明显? 学生讨论后得出:敲击后立刻放入水中或者靠近乒乓球,观察水花溅起的高度或者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然后演示,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振幅)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请你再有鼓面设计实验来证明这一结论。 我在讲台敲击音叉时,你在教室前排和后排听到的响度一样吗?由此可以说明什么?声音的响度还跟传播距离有关。医生用听诊器可以听得更清楚,也就是比不用时听到的响度更大,这是因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响度大小还跟声音分散程度有关。请你试试从身边找出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声音的强弱常用分贝(db)来表示。 请同学们看课本P41听觉效果与声音的强弱表格。 (二)音调:声音高低 用flash钢琴演示,点击不同键盘,听到相同的响度,但是能感觉到不同,是哪方面不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3.2声音的特性 教案

第2节声音的特性 知识与技能 l.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教学重点 1.能对生活中音乐的三个特性进行辨别。 2.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教学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 导入新课 师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请同学们注意听下面的歌曲(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t比较这两支歌曲的演唱风格有什么不同。 生前者的演唱声音低沉,后者的演唱声音尖细。 生前者的演唱是通俗唱法,后者的演唱是民族唱法。 生前者的演唱声音小,后者的演唱声音大。 生前者的淡唱音调低,后者的演唱音调高。 师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让我们一起做下面的探究活动。 推进新课 板书:(一)音调 [实验探究]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师每组的实验台上备有钢尺,请同学们想办法使钢尺发声。

生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师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的快慢及声音的特点。 生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师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生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音调低。 师同学们刚才的探究括动很成功,为同学们成功的合作及探索鼓掌。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课件展示: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太多教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 5.什幺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讨论上述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生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frequency)。 板书: 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frequency)。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 板书: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 3.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低。 板书: 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的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的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zO Hz到20 000 Hz.其中20 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 000 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 5.频率高于20 000 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supersonic wave)。 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infrasonic wave)。 6.超声波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能量大,一个是沿直线传播。

初二物理沪科版八年级32声音的特性教案

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生活经验中体会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 2.从实例中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环节.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 2.从实例中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行简单的专项社区调查,让学生具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3.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振兴中华使命的责任感的人. 教学重点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教学难点 了解决定乐音特性的三个因素. 教具准备 实验器材:钢尺、橡皮筋、发声齿轮、硬塑料片、自制“水瓶琴”、音叉、啤酒瓶等.部分学生备用的乐器:口琴、小提琴两把、手风琴、长笛、鼓、锣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播放录音]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上课时用录音机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 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 乐音 使人感到烦躁的声音→ 噪音 方法1:[播放录音]用录音机播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请同学分析低音部和高音部的不同?男声和女声的不同?演奏乐器有哪些?引入乐音的三要素. 方法2:请班上会乐器演奏的同学表演.(应有两种以上的乐器),引入乐音与噪声.

进行新课 一、乐音与噪声 教师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制造一段刺耳的噪声,让学生认识乐音与噪声.教师补充,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只要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二、乐音的特征 1、响度 (1)鼓面上放些黄豆,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观察黄豆跳动的高度,比较鼓发出声音的强弱. (2)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响的音叉轻轻插入水中,观察激起水花的大小,比较音叉发出声音的强弱. 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做一做用同一硬纸片,以同样的速度,大小不同的力,划过同一把梳子,观察纸片变形幅度,比较发出的声音响度大小. 想一想用不同大小的力让同一发声体振动,使发声体振动的什么因素不同?声音的响度与此因素有什么关系? 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另外,声音的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和放大法、转换法,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试一试把一根橡皮筋绷在铅笔盒上,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体会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 学生阅读“听觉效果与声音的强弱”的对照表,了解响度不同的声音对人体引起的感受,知道响度的单位是,符号是 . 2、音调 (1)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不同的琴弦,观察弦的振动,比较声音的高低. (2)找一位女同学和一位男同学分别说同一句话,比较声音的高低. 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 做一做用同一硬纸片,用大小相同的力,以不同的快慢,划过同一把梳子,观察纸片振动节奏,比较发出的声音音调的高低. 想一想以不同的快慢程度让同一发声体振动,使发声体振动的什么因素不同?声音的音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声的世界知识点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声的世界》知识点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声源:正在发生的物体叫做声源。 3、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的振动。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4、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音在空气中速度为340m/s; 5、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人离障碍物距离在17米以上);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s= vt);加强原声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固体的传声效果好)。 五、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通过调整弦的松紧程度,可以调节乐器音调的高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的大小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声音的分散程度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的(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声波的频率范围:10-4Hz~1012Hz 2、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 3、超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 4、次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3章声的世界第1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三章声的世界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经验的联想),能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总结,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4.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2.难点 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扬声器、音叉、音乐芯片(或小闹钟)、瓶口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的广口瓶,装有色儿的玻璃缸、抽气机、鼓、小纸人。 教学过程 一、声音的世界 播放根据课本P34图3一l、图3—2、图3—3素材制作声形并茂的课件、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世界。 师:在这声音的海洋中,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讨论、交流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我们足如何听到声音的?…… 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先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请每位同学用;乒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有什么感觉? 生: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播放蟋蟀呜叫的录像片或光盘,让学生观察正在呜叫的蟋蟀翅膀在振动。 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呜叫时的姿态? 生甲: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生乙:鸟呜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生丙:青蛙鸣叫是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生丁: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说明你们对生物很感兴趣,观察很仔细。你们知道有一种树叫笑树吗?笑树是怎么发出声音的? 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就像人的笑声。

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有答案)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具有能量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最快D.声音是一种波 2.有一段长为18m的装满水的铁管,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在另一端敲一下,能听到几次声音?(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200m/s、1500m/s和340m/s.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s)() A.1次B.2次C.3次D.4次 3.按照民间传统习俗,迎亲队伍时常以敲锣打鼓、吹唢呐等方式来营造热闹喜庆的场面。关于唢呐与锣鼓的发声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锣、鼓和唢呐的声音都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B.只有唢呐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C.只有鼓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D.只有锣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4.如图所示,小恒同学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你听到了音叉发出的声音,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该现象说明了音叉在振动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5.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 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B.超声波具有能量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 6.如图所示为音叉共鸣实验: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用橡皮槌敲击其中一个音叉,另一个未被敲击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此现象可以说明 A.声音能够传递能量B.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 C.声音传播不需要时间D.物体不振动也可产生声音 7.用硬纸片把一个音响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台上的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如图所示。这个实验中小“人”在音乐声中跳舞不能说明的是()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共2课时)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乐音的品质和对声音的感受。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会举例说明如何减弱生活环境中的噪声。本节内容是初中声学部分的重点,是历年中考命题考查的重要内容。 本节教材从物理的角度和情感、环境的角度对乐音和噪声作简单说明。本着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以及从生活到物理的理念,教材在每一个乐音品质要素中都是从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引入,并安排一些简单易行的小实验。教材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噪声的来源以及防止噪声的措施,重在使学生初步建立环保意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乐音特性的三个因素,噪声的等级、危害与控制。关于音色,由于它的理论知识复杂、定义较抽象,所以学生只要知道不同乐器或不同人发出的声音不同就可以了。 本节教学主要应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使学生初步了解乐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并知道乐音与噪声的区别。教学中希望学生能自己表述乐音的特性,并在实际应用中能分辨出乐音的不同特性。教材中的噪声的事例都是从物理角度认识的,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从情感、环境角度对噪声的认识。实际应用也是本节教学应强调的。 动手做好教材安排的一些简单易行的小实验,对学好本节知识十分重要,对噪声的污染在社区内做一些有关的社会调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 第1课时声音的三个特性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具体问题。 3.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初步的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身边的物理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究活动。 2.有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重点 1.研究乐音的音调和响度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2.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 感知乐音的音色,理解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 教具收音机、乐器(电子琴、小鼓等)、钢尺、发音齿轮、音叉、示波器、乒乓球、收音机及喇叭。 学具自带器具(如梳子、塑料硬片、钢尺、塑料尺等)、音叉。 一、情景导入 (创造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1.用收音机播放一曲交响曲。(如《命运》交响曲) 2.讲述: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震撼人心的乐曲,表达了人们与命运抗争、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有的地方音调低沉,有的地方音调高昂;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钢琴和其他乐器发出的声音,它们组合起来演奏出了伟大的乐章。为何能奏出如此变化多端的曲子来呢?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 二、合作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