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遗传算法的最大类间方差法图像分割

基于遗传算法的最大类间方差法图像分割
基于遗传算法的最大类间方差法图像分割

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

本文研究的是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和算法的应用,分析了遗传算子的特性,主要讲述了基本遗传算法的应用步骤,并将其应用于图像处理中的图像分割技术中,用MATLAB软件编程实现遗传算法得出分割阈值数据,利用MATLAB软件强大的仿真功能,编程进行图像分割仿真实验,将得出的几组图像进行对比。

首先分析了最大类间方差阈值图像分割算法的基本原理,然后结合遗传算法及其特点提出了一种自动阈值选取的图像分割算法,在本算法中对传统最大类间方差图像分割的算法及遗传算法进行了改进,提高了传统算法的速度,改善了遗传算法的收敛速度与最优解的协调关系,最后从速度及性能上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对实际图像分割做了实验。结果表明,本遗传算法的图像分割方法在图像分割过程中具有速度快,效果好的特点。

关键词图像分割;遗传算法;阈值;方差;适应度函数

- I -

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Abstract

This thesis mainly studie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genetic algorithms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algorithm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genetic operator has analyzed, mainly discussed the application steps of the simple genetic algorithms. The GAs are applied to the image segmentation technique, With the strong function of MATLAB, I programmed the GA emulation and gave the final data, then, compared the pictures showed by the emulation experiment of the image segmentation.

Firstly, developed a new automatic threshold image segmentation algorithm after comprehensively studying the method with maximum variance between two class and GA principle. Then, with the change of the GA , the algorithm develops the compute speed and result stability . Finally,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s by the algorithm are showing to compare with the tradition method, it is conclude that the algorithm is not only higher quality but also quicker compute speed.

Keywords image segmentation the genetic algorithm threshold variance fitness function

- II -

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目录

摘要...............................................................................................................................I Abstract....................................................................................................................... II

第1章绪论 (3)

1.1 课题背景 (3)

1.2 遗传算法的生物学基础 (4)

1.2.1 遗传与变异 (4)

1.2.2 进化 (5)

1.2.3 遗传与进化的系统观 (5)

1.3 遗传算法的发展史 (6)

第2章基于灰度的图像分割 (8)

2.1 图像分割概述 (8)

2.1.1 图像分割的应用领域 (8)

2.1.2 图像分割的通用定义 (9)

2.2 灰度门限法 (10)

2.2.1 灰度门限法简介 (10)

2.2.2 灰度门限的确定 (11)

2.2.3 最大类间方差阈值分割法 (12)

2.3 本章小结 (15)

第3章遗传算法 (16)

3.1 遗传算法概述 (16)

3.2 遗传算法的特点 (17)

3.3 遗传算法的应用 (17)

3.4 基本遗传算法 (19)

3.4.1 基本遗传算法的构成要素 (19)

3.4.2 基本遗传算法的形式化定义 (20)

3.4.3 基本遗传算法的实现 (20)

3.4.4 基本遗传算法的应用步骤 (23)

3.5 本章小结 (26)

第4章软件实现与分析 (27)

- 1 -

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4.1 用MATLAB实现遗传算法 (27)

4.2 最大类间方差图像分割中的遗传算法 (30)

4.3 图像分割遗传算法的性能分析 (32)

4.4 实验结果分析 (33)

4.5 本章小结 (35)

结论 (36)

致谢 (37)

参考文献 (38)

附录1 (39)

附录2 (45)

附录3 (51)

- 2 -

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1章绪论

1.1课题背景

图像分割是计算机视觉及模式识别中一个非常困难的研究内容,是视觉图像理解,如目标检测、特征提取、目标识别操作的基础,图像分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图像理解[6]。最简单的图像分割方法是采用对比度、边缘、灰度检测的方法,这些方法利用了前景与背景的灰度变化来进行分割,其前提是假设目标与背景相比有明显的灰度对比或颜色变化,但在实际处理中,由于受到光照不均等因素的影响,其对比特征并不明显,因此上述算法存在许多局限性。

采用灰度直方图统计的分割方法利用了图像整体的灰度特征,使得图像分割性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进,如双峰法及P-tile法,特别是1980年由日本的大津展之提出的最大类间方差动态阈值图像分割方法,使图像分割的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13]。它利用图像的灰度值,通过计算目标与背景两大类间的最大方差而动态得到图像分割的阈值,然后据此进行图像分割。但这种算法对于每一灰度值都要反复计算其对应方差,计算量非常大,例如对于灰度为256级的图像而言,设每计算一个方差的时间为T,则总的方差运算时间为256T。为了消除光照不均的影响,对图像采用局部阈值分割方法,其运算时间将会更多,因此,按传统的方法计算最大类间方差已经限制了这种算法的发展。1990年Flavagetto提出将图像单元分成一个个子区,然后进行代运算计算区间的可信度,最后保留可信度高区域作为最后的分割结果,这种方法比前一种方法性能要好。一般而言,并不能求出最佳的分割结果。为了加快求最优解的速度,对上述过程采用适应于并行计算的遗传算法,但传统的GA算法会因收敛性与最优解之间的矛盾使得求解过程很难达到速度与最优解稳定两全,在决定收敛速度时,只是采用一个不变的概率进行遗传运算,其求解过程并不稳定,特别是对于直方图异常复杂的情况,图像处理的效果并不理想。

本文结合遗传算法的特点对其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求解类间方差最大值的遗传算法,改进后的遗传算法能非线性快速稳定地查找到最优的分割阈值,从而有效分割了背景与目标,使图像的分割达到最佳效果。

- 3 -

基于神经网络的图像分割

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图像分割 摘要 针对图像分割的复杂性,利用遗传算法对BP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进行优化,设计出误差最小的神经网络,然后再对图像的像素进行分类识别,实现并提高了图像分割性能。仿真实验表明,与传统的图像分割方法相比,取得了比传统方法更好的图像分割效果。 关键词:图像分割;神经网络;遗传算法;遗传优化 A Study of Genetic Neural Network Used in Image Segmentation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of image segmentatio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weights and thresholds of BP neural network are realized by genetic algorithm, and a BP neural network with minimum error is designed. It classify the image pixels, implement and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image segmentation. The results of simulation show that the algorithm neuralnetwork can better achieve the image segmentation,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ethod. Key word :Image segmentation;Neural Network;Genetic algorithm;Genetic optimization 一、遗传算法 1.1基本概念 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是一类借鉴生物界的进化规律(适者生存,优胜劣汰遗传机制)演化而来的随机化搜索方法。它是由美国的J.Holland教授1975年首先提出,其主要特点是直接对结构对象进行操作,不存在求导和函数连续性的限定;具有内在的隐并行性和更好的全局寻优能力;采用概率化的寻优方法,能自动获取和指导优化的搜索空间,自适应地调整搜索方向,不需要确定的规则。遗传算法的这些性质,已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组合优化、机器学习、信号处理、自适应控制和人工生命等领域。它是现代有关智能计算中的关键技术。 对于一个求函数最大值的优化问题(求函数最小值也类同),一般可以描述为下列数学规划模型:

最大类间方差法(otsu)的原理

在网上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但是我发觉似乎都是一样,而且一点注释都没有,如果光拿来用当然可以了,可是用一个算法不搞清楚里面的数学是件很遗憾的事情,我把OTSU的代码加上详细的注释,也算是对自己以后继续努力的一个鞭笞吧! 最大类间方差法(otsu)的原理: 阈值将原图象分成前景,背景两个图象。 前景:用n1, csum, m1来表示在当前阈值下的前景的点数,质量矩,平均灰度后景:用n2, sum-csum, m2来表示在当前阈值下的背景的点数,质量矩,平均灰度 当取最佳阈值时,背景应该与前景差别最大,关键在于如何选择衡量差别的标准而在otsu算法中这个衡量差别的标准就是最大类间方差(英文简称otsu,这也就是这个算法名字的来源) 在本程序中类间方差用sb表示,最大类间方差用fmax 关于最大类间方差法(otsu)的性能: 类间方差法对噪音和目标大小十分敏感,它仅对类间方差为单峰的图像产生较好的分割效果。 当目标与背景的大小比例悬殊时,类间方差准则函数可能呈现双峰或多峰,此时效果不好,但是类间方差法是用时最少的。 最大最大类间方差法(otsu)的公式推导: 记t为前景与背景的分割阈值,前景点数占图像比例为w0,平均灰度为u0;背景点数占图像比例为w1,平均灰度为u1。 则图像的总平均灰度为:u=w0*u0+w1*u1。 前景和背景图象的方差: g=w0*(u0-u)*(u0-u)+w1*(u1-u)*(u1-u)=w0*w1*(u0-u1)*(u0-u1),此公式为方差公式,可参照概率论课本 上面的g的公式也就是下面程序中的sb的表达式 当方差g最大时,可以认为此时前景和背景差异最大,也就是此时的灰度是最佳阈值 unsafe public int GetThreshValue(Bitmap image) { BitmapData bd = (new Rectangle(0, 0, , , , ; byte* pt = (byte*); int[] pixelNum = new int[256]; //图象直方图,共256个点 byte color; byte* pline; int n, n1, n2; int total; //total为总和,累计值 double m1, m2, sum, csum, fmax, sb; //sb为类间方差,fmax存储最大方差值 int k, t, q; int threshValue = 1; // 阈值 int step = 1; switch { case :

图像分割算法开题报告

图像分割算法开题报告 摘要:图像分割是图像处理中的一项关键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起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在医学、工业、军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图像分割方法有:基于区域的分割、基于边缘的分割和基于特定理论的分割方法等。本文主要对基于自动阈值选择思想的迭代法、Otsu法、一维最大熵法、二维最大熵法、简单统计法进行研究,选取一系列运算出的阈值数据和对应的图像效果做一个分析性实验。 关键字:图像分割,阈值法,迭代法,Otsu法,最大熵值法 1 研究背景 1.1图像分割技术的机理 图像分割是将图像划分为若干互不相交的小区域的过程。小区域是某种意义下具有共同属性的像素连通集合,如物体所占的图像区域、天空区域、草地等。连通是指集合中任意两个点之间都存在着完全属于该集合的连通路径。对于离散图像而言,连通有4连通和8连通之分。图像分割有3种不同的方法,其一是将各像素划归到相应物体或区域的像素聚类方法,即区域法,其二是通过直接确定区域间的边界来实现分割的边界方法,其三是首先检测边缘像素,然后再将边缘像素连接起来构成边界的方法。 图像分割是图像理解的基础,而在理论上图像分割又依赖图像理解,两者是紧密关联的。图像分割在一般意义下十分困难的,目前的图像分割处于图像的前期处理阶段,主要针对分割对象的技术,是与问题相关的,如最常用到的利用阈值化处理进行的图像分割。 1.2数字图像分割技术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对数字图像处理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但由于图像分割本身所具有的难度,使研究没有大突破性的进展,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现有的许多种算法都是针对不同的数字图像,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分割算法。 缺乏通用的分割评价标准。对分割效果进行评判的标准尚不统一,如何对分割结果做出量化的评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该量化测度应有助于视觉系统中的自动决策及评价算法的优劣,同时应考虑到均质性、对比度、紧致性、连续性、心理视觉感知等因素。 与人类视觉机理相脱节。随着对人类视觉机理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已有方法大都与人类视觉机理相脱节,难以进行更精确的分割。寻找到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实时性以及可并行性的分割方法必须充分利用人类视觉特性。 知识的利用问题。仅利用图像中表现出来的灰度和空间信息来对图像进行分割,往往会产生和人类的视觉分割不一致的情况。人类视觉分割中应用了许多图像以外的知识,在很多视觉任务中,人们往往对获得的图像已具有某种先验知识,这对于改善图像分割性能是非常重要的。试图寻找可以分割任何图像的算法目前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人们的工作应放在那些实用的、特定图像分割算法的研究上,并且应充分利用某些特定图像的先验知识,力图在实际应用中达到和人类视觉分割更接近的水平。 1.3数字图像分割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图像分割研究的历史来看,可以看到对图像分割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明显的趋势。 对原有算法的不断改进。人们在大量的实验下,发现一些算法的效

Otsu算法(大律法或最大类间方差法)

Otsu算法(大律法或最大类间方差法) 一、Otsu最大类间方差法原理 利用阈值将原图像分成前景,背景两个图象。 前景:用n1,csum,m1来表示在当前阈值下的前景的点数,质量矩,平均灰度 后景:用n2, sum-csum,m2来表示在当前阈值下的背景的点数,质量矩,平均灰度 当取最佳阈值时,背景应该与前景差别最大,关键在于如何选择衡量差别的标准,而在otsu算法中这个衡量差别的标准就是最大类间方差(英文简称otsu,这也就是这个算法名字的来源),在本程序中类间方差用sb表示,最大类间方差用fmax 关于最大类间方差法(otsu)的性能: 类间方差法对噪音和目标大小十分敏感,它仅对类间方差为单峰的图像产生较好的分割效果。 当目标与背景的大小比例悬殊时,类间方差准则函数可能呈现双峰或多峰,此时效果不好,但是类间方差法是用时最少的。 最大类间方差法(otsu)的公式推导: 记t为前景与背景的分割阈值,前景点数占图像比例为w0,平均灰度为u0;背景点数占图像比例为w1,平均灰度为u1。 则图像的总平均灰度为:u=w0*u0+w1*u1。 前景和背景图象的方差:g=w0*(u0-u)*(u0-u)+w1*(u1-u)*(u1-u)=w0*w1*(u0-u1)*(u0-u1),此公式为方差公式。 可参照概率论课本上面的g的公式也就是下面程序中的sb的表达式。当方差g最大时,可以认为此时前景和背景差异最大,此时的灰度t是最佳阈值sb = w1*w2*(u1-u0)*(u0-u1) 算法实现1: unsafe public int GetThreshValue(Bitmap image) { BitmapData bd = image.LockBits(new Rectangle(0, 0, image.Width, image.Height), ImageLockMode.WriteOnly, image.PixelFormat); byte* pt = (byte*)bd.Scan0; int[] pixelNum = new int[256]; //图象直方图,共256个点 byte color; byte* pline; int n, n1, n2; int total; //total为总和,累计值 double m1, m2, sum, csum, fmax, sb; //sb为类间方差,fmax存储最大方差值 int k, t, q; int threshValue = 1; // 阈值 int step = 1; switch (image.PixelFormat) { case PixelFormat.Format24bppRgb: step = 3; break; case PixelFormat.Format32bppArgb: step = 4; break; case PixelFormat.Format8bppIndexed: step = 1; break; } //生成直方图 for (int i = 0; i < image.Height; i++) { pline = pt + i * bd.Stride; for (int j = 0; j < image.Width; j++) { color = *(pline + j * step); //返回各个点的颜色,以RGB表示 pixelNum[color]++; //相应的直方图加1 } } //直方图平滑化

遗传算法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遗传算法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束道胜 P201002117 1引言 遗传算法( genetic algorithm, GA)是一种自适应启发式群体型概率性迭代式的全局收敛搜索算法,其基本思想来源于生物进化论和群体遗传学,体现了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进化原则。使用遗传算法求解科学研究工作和工程技术中各种组合搜索和优化计算问题这一基本思想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由美国Michigan大学的Holland教授提出,其数学框架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形成。由于GA的整体搜索策略和优化计算不依赖于梯度信息,所以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尤其适合于处理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高度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它在自适应控制、组合优化、模式识别、机器学习、规划策略、信息处理和人工生命等领域的应用中越来越展示出优越性。 图像处理是计算机视觉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图像处理过程中,如扫描、特征提取、图像分割等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误差,从而影响图像的效果。如何使这些误差最小是使计算机视觉达到实用化的重要要求, GA 在这些图像处理中的优化计算方面找到了用武之地,目前已在图像分割、图像恢复、图像重建、图像检索和图像匹配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遗传算法的原理、基本性质和改进 GA把问题的解表示成染色体(也称串) , GA的求解步骤如下: (1) 编码定义问题的解空间到染色体编码空间的映射,一个候选解(个体)用一串符号表示。 (2) 初始化种群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初始化种群,该种群是解空间的一个子空间。 (3) 设计适应度函数将种群中的每个染色体解码成适于计算机适应度函数的 形式,计算其数值。 (4) 选择根据适应度大小选择优秀个体繁殖下一代,适应度越高,则选择概率越大。 (5) 交叉随机选择两个用于繁殖下一代的个体的相同位置,在选中的位置实行交换。 (6) 变异对某个串中的基因按突变概率进行翻转。 (7) 从步骤4开始重复进行,直到满足某一性能指标或规定的遗传代数。 步骤1、2和3是实际应用中的关键,步骤4~步骤6进行3种基本基因操作,选择实现

图像分割的遗传算法操作

基于有监督分类的地物识别 姓名:周钟娜学号:SA04006104 一实验原理: 图像识别是计算机视觉研究中一个重要而困难的任务。常用的方法很多,有统计模式识别,集群分类等等。其中统计模式识别是根据统计规律进行推测、判断,得出结论。句法模式识别是按照句法分析方法进行判别。图像识别还可以根据有无监督分为有监督分类和无监督分类。有监督分类是有已知训练样本,要通过学习,得出样本的特征和规律等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对图像进行分类识别。无监督分类则没有已知样本,是基于物以类聚来分类。 图像识别方法还可以分为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参数方法是假设已知函数形式,只要求出其待定的参数。非参数方法没有函数形式,通常用邻近方法来判断。 模式识别的一般步骤如图1所示: 图1 模式识别的一般步骤 下图2所示为监督分类基本步骤。 图2 监督分类基本步骤

二实验步骤 本实验使用的软件环境为Visual C++,采用有监督分类的方法对遥感图像的地物进行识别。使用的源图像为同一区域的12幅遥感综合图象(n1~n12), 并有该地区各类地貌实况数据_图(GT)。 具体步骤如下: 1.事先在GT图中选取一部分作为样本,以图像格式保存在名字为yb.bmp的 文件中。打开该文件,将样本中各类的点分别存在一数组内。 2.分别读入12幅遥感综合图象。 3.样本学习。将每一类的点计算其对应在12幅遥感综合图象中的灰度平均 值。确定迭代次数为5次,则各类的平均灰度趋于稳定。本实验图像中共有7类地物,每类地物在12幅遥感综合图象各有其灰度平均值。 4.分类。将得到的稳定的平均灰度值作为参考值,对每一个点都进行如下计 算:首先计算其在每幅遥感综合图象中的灰度值与每一类灰度平均值的差值,每类对应有12个差值;再将各类的12个差值归一化,即除以对应的灰度平均值;将各类对应归一化的12个差值分别相加,最后选取差值和最小的那一类作为该点的类别,如果差值过大,则认为不属于以上7类。 5.如果该点在12幅遥感综合图象的灰度值均为0则认为该点是水域(海洋 或湖泊)。 三实验结果 采用的原始样本如图3所示,样本学习得到的各地物在各光谱波段的灰度均值在本文末页,根据学习训练得到全图的地物分布如图4所示。 图3 各区域样本图4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图像中,蓝色为水体,黑色部分不属于要分的7类,红色部分为冻土地和苔原,黄色部分为山林,白色部分为草地,绿色部分为灌木,紫色部分为混合农作物,草绿色部分为无作物区域。从结果可以看出分割的效果还比较理想。

关于图像分割算法的研究

关于图像分割算法的研究 黄斌 (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福州 350001) 摘要:图像分割是图像处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经典难题。因此对于图像分割的研究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一直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也提山了数以千计的不同算法。虽然这些算法大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图像分割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本文从图像分割的定义、应用等研究背景入手,深入介绍了目前各种经典的图像分割算法,并在此基础比较了各种算法的优缺点,总结了当前图像分割技术中所面临的挑战,最后展望了其未来值得努力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图像分割 阀值分割 边缘分割 区域分割 一、 引言 图像分割是图像从处理到分析的转变关键,也是一种基本的计算机视觉技术。通过图像的分割、目标的分离、特征的提取和参数的测量将原始图像转化为更抽象更紧凑的形式,使得更高层的分析和理解成为可能,因此它被称为连接低级视觉和高级视觉的桥梁和纽带。所谓图像分割就是要将图像表示为物理上有意义的连通区域的集合,也就是根据目标与背景的先验知识,对图像中的目标、背景进行标记、定位,然后将目标从背景或其它伪目标中分离出来[1]。 图像分割可以形式化定义如下[2]:令有序集合表示图像区域(像素点集),H 表示为具有相同性质的谓词,图像分割是把I 分割成为n 个区域记为Ri ,i=1,2,…,n ,满足: (1) 1,,,,n i i j i R I R R i j i j ===??≠ (2) (),1,2,,i i i n H R True ?== (3) () ,,,i j i j i j H R R False ?≠= 条件(1)表明分割区域要覆盖整个图像且各区域互不重叠,条件(2)表明每个区域都具有相同性质,条件(3)表明相邻的两个区域性质相异不能合并成一个区域。 自上世纪70年代起,图像分割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几乎出现在有关图像处理的所有领域,并涉及各种类型的图像。主要表现在: 1)医学影像分析:通过图像分割将医学图像中的不同组织分成不同的区域,以便更好的

遗传算法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 . 课程:新技术讲座 题目:遗传算法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姓名: 学号:

目录 摘要 (2) 1.引言 (3) 2.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性质 (3) 3.遗传算法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5) 3.1在图像增强中的应用 (5) 3.2在图像恢复中的应用 (6) 3.3在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7) 3.4在图像压缩中的应用 (8) 3.5在图像匹配中的应用 (9) 4.遗传算法在图像处理中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10) 参考文献 (10)

遗传算法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摘要 遗传算法是一种模拟生命进化机制,基于生物自然选择与遗传机理的随机搜索与优化方法。近几年来,遗传算法广泛应用在生物信息学、系统发生学、计算科学、工程学、经济学、化学、制造、数学、物理、药物测量学和其他领域之中,这种算法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领域中。本文将在系统并且深入的介绍遗传算法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综述遗传算法在数字图像处理中的主要应用,深入研究目前遗传算法在图像处理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作出了一些个人的见解,阐述了遗传算法在图像处理应用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遗传算法,数字图像处理 Abstract Genetic Algorithm is a simulation of the life evolution mechanism, random search and optimization method which is based on the natural selection and genetic mechanism.In recent years,due to the enormous potential of solving compl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and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s in the industrial field,the Genetic Algorithm developed rapidly,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computer science.This article not only describes the basic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genetic algorithms,but also focus on Genetic Algorithm in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Moreover,it studies the problems of the Genetic Algorithm in the field of image processing and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Moreover,the author elaborates the personal opinion in the end. keyword :Genetic Algorithm,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基于最大类间方差准则的变化区域提取

第35卷第12期 光电工程V ol.35, No.12 2008年12月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 Dec, 2008文章编号:1003-501X(2008)12-0063-04 基于最大类间方差准则的变化区域提取 孟瑜1, 2,赵忠明1,柳星春3,汤泉1, 2 ( 1.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 3. 国家遥感中心航空遥感一部,北京 100076 ) 摘要:针对不同时相遥感影像变化检测研究中变化区域的自动提取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类间最大方差准则,利用C均值算法自动确定变化阈值的方法。该方法中将变化区域提取问题转化为两类之间的分类问题,利用C均值算法进行迭代处理,当两类之间方差最大时即为最佳变化阈值T。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准确快速地确定图像变化检测的最佳阈值,实现变化区域提取的自动化。 关键词:变化阈值;最大类间方差;C均值;自动提取 中图分类号:TP751 文献标志码:A Automatic Extraction of Changed Region Based on Maximal Variance Between-class MENG Yu1, 2,ZHAO Zhong-ming1,LIU Xing-chun3,TANG Quan1, 2 ( 1. Institute of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100101, China; 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 3. First Aerial Remote Sensing Department, National Remote Sensing Center, Beijing 100076, China ) Abstract: Extracting changed areas from different images was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the field of remote sensing image change detection. To solve this problem, a method based on maximal variance between-class criteria and C-means algorithm was proposed. Changed area extraction was converted into a typical problem of two-category classification and could be solved by employing threshold strategy. The C-means algorithm is used to classify an image into two classes and obtained its best threshold when the variance between-class is maxima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can automatically determine the best image change detection threshold and extract the changed areas quickly and accurately. Key words: change threshold; maximal variance between-class; C-means algorithm; automatic extraction 1 引 言 随着社会与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各种活动每天都在改变着地表景观及其利用形式,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城市化的发展,加速了这种变化的速度。因此,快速而有效地检测这些变化信息,分析变化的特点和原因及其影响结果,对于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几十年来,随着航天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其相关科学的迅猛发展,遥感技术得到了飞速进步。作为一门正在兴起、并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学科,遥感技术具有空间上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序列性,可以提供进行地物感知和监测的多时相图像数据。 利用多时相遥感图像获取地物变化信息的过程称之为变化检测,在变化检测中阈值的选择起着关键作 收稿日期:2008-06-19;收到修改稿日期:2008-09-03 作者简介:孟瑜(1981-),女(汉族),宁夏银川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工作是遥感图像处理。E-mail:mengyu_irsa@https://www.360docs.net/doc/878139989.html,

用matlab实现自适应图像阈值分割最大类方差法代码

%用matlab实现自适应图像阈值分割最大类方差法代码clear; warning off; SE = strel('diamond',4); BW1 = imread('cameraman.tif'); BW2 = imerode(BW1,SE); BW3 = imdilate(BW2,SE); BW4 = BW1-BW3; %rgb转灰度 if isrgb(BW4)==1 I_gray=rgb2gray(BW4); else I_gray=BW4; end figure,imshow(I_gray); I_double=double(I_gray);%转化为双精度 [wid,len]=size(I_gray); colorlevel=256; %灰度级 hist=zeros(colorlevel,1);%直方图 %threshold=128; %初始阈值 %计算直方图 for i=1:wid for j=1:len m=I_gray(i,j)+1; hist(m)=hist(m)+1; end end hist=hist/(wid*len);%直方图归一化 miuT=0; for m=1:colorlevel miuT=miuT+(m-1)*hist(m); end xigmaB2=0; for mindex=1:colorlevel threshold=mindex-1; omega1=0; omega2=0; for m=1:threshold-1 omega1=omega1+hist(m); end omega2=1-omega1; miu1=0; miu2=0; for m=1:colorlevel if m

遗传算法在图像处理中应用

课程:新技术讲座 题目:遗传算法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XX: 学号:

目录 摘要2 1.引言3 2.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性质4 3.遗传算法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6 3.1在图像增强中的应用6 3.2在图像恢复中的应用7 3.3在图像分割中的应用8 3.4在图像压缩中的应用10 3.5在图像匹配中的应用11 4.遗传算法在图像处理中的问题及发展方向12 参考文献12

遗传算法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摘要 遗传算法是一种模拟生命进化机制,基于生物自然选择与遗传机理的随机搜索与优化方法。近几年来,遗传算法广泛应用在生物信息学、系统发生学、计算科学、工程学、经济学、化学、制造、数学、物理、药物测量学和其他领域之中,这种算法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领域中。本文将在系统并且深入的介绍遗传算法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综述遗传算法在数字图像处理中的主要应用,深入研究目前遗传算法在图像处理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作出了一些个人的见解,阐述了遗传算法在图像处理应用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遗传算法,数字图像处理 Abstract Genetic Algorithm is a simulation of the life evolution mechanism,random search and optimization method which is based on the natural selection and genetic mechanism.In recent years,due to the enormous potential of solving pl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and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s in the industrial field,the Genetic Algorithm developed rapidly,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puter science.This article not only describes the basic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genetic algorithms,but also focus on

基于数据挖掘的遗传算法

基于数据挖掘的遗传算法 xxx 摘要:本文定义了遗传算法概念和理论的来源,介绍遗传算法的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解释了遗传算法的相关概念、编码规则、三个主要算子和适应度函数,描述遗传算法计算过程和参数的选择的准则,并且在给出的遗传算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加以说明。 关键词:数据挖掘遗传算法 Genetic Algorithm Based on Data Mining xxx Abstract: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genetic algorithm source, Introducing genetic algorithm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application areas, explaining the concepts of genetic algorithms, coding rules, the three main operator and fitness function,describing genetic algorithm parameter selection process and criteria,in addition in the given combination of genetic algorithm based o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Data Mining genetic algorithm 前言 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s)试图计算模仿自然选择的过程,并将它们运用于解决商业和研究问题。遗传算法于20世界六七十年代由John Holland[1]发展而成。它提供了一个用于研究一些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框架,如配偶的选择、繁殖、物种突变和遗传信息的交叉。在自然界中,特定环境限制和压力迫使不同物种竞争以产生最适应于生存的后代。在遗传算法的世界里,会比较各种候选解的适合度,最适合的解被进一步改进以产生更加优化的解。 遗传算法借助了大量的基因术语。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孟德尔的遗传学说,是一类借鉴生物界自然选择和自然遗传机制的随机搜索算法。生物在自然界的生存繁殖,显示对其自然环境的优异自适应能力。受其启发,人们致力于对生物各种生存特性的机制研究和行为模拟。通过仿效生物的进化与遗传,根据“生存竞争”和“优胜劣汰”的原则,借助选择、交叉、变异等操作,使所要解决的问题从随机初始解一步步逼近最优解。现在已经广泛的应用于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及工程实践。[2]在工业、经济管理、交通运输、工业设计等不同领域,成功解决了许多问题。例如,可靠性优化、流水车间调度、作业车间调度、机器调度、设备布局设计、图像处理以及数据挖掘等。遗传算法作为一类自组织于自适应的人工智能技术,尤其适用于处理传统搜索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的和非线性的问题。 1.遗传算法的应用领域和研 究方向 1.1遗传算法的特点 遗传算法作为一种新型、模拟生物进化过程的随机化搜索方法,在各类结 构对象的优化过程中显示出比传统优 化方法更为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性能。 它利用其生物进化和遗传的思想,所以 它有许多传统算法不具有的特点[3]: ※搜索过程不直接作用在变量上,而是 作用于由参数集进行了编码的个体 上。此编码操作使遗传算法可以直接 对结构对象进行操作。 ※搜索过程是从一组解迭代到另一组 解,采用同时处理群体中多个个体的 方法,降低了陷入局部最优解的可能 性,易于并行化。

图像分割最大类间方差法

OPENCV的二值化操作中,有一种“大津阈值处理”的方法,使用函数 cvThreshold(image,image2,0,255,CV_THRESH_OTSU) 实现,该函数就会使用大律法OTSU得到的全局自适应阈值来进行二值化图片,而参数中的threshold不再起作用。OTSU算法 OTSU算法也称最大类间差法,有时也称之为大津算法,由大津于1979年提出,被认为是图像分割中阈值选取的最佳算法,计算简单,不受图像亮度和对比度的影响,因此在数字图像处理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是按图像的灰度特性,将图像分成背景和前景两部分。因方差是灰度分布均匀性的一种度量,背景和前景之间的类间方差越大,说明构成图像的两部分 的差别越大,当部分前景错分为背景或部分背景错分为前景都会导致两部分差别变小。因此,使类间方差最大的分割意味着错分概率最小。 设灰度图像灰度级是L,则灰度范围为[0,L-1],利用OTSU算法计算图像的最佳阈值为: t = Max[w0(t) * (u0(t) - u)^2 + w1(t) * (u1(t) - u)^2)] 其中的变量说明:当分割的阈值为t时,w0为背景比例,u0为背景均值,w1为前景比例,u1为前景均值,u为整幅图像的均值。 使以上表达式值最大的t,即为分割图像的最佳阈值。 以下是一段在OpenCV中实现的C语言程序,即一个使用OTSU算法提取图像阈值的函数,输入参数为一个图像指针,返回分割该图像的最佳阈值。 其中的变量说明:当分割的阈值为t时 w0为背景像素点占整幅图像的比例 u0为w0平均灰度 w1为前景像素点占整幅图像的比例 u1为w1平均灰度 u为整幅图像的平均灰度 公式:g = w0*pow((u-u0),2) + w1*pow((u-u1),2) int MyAutoFocusDll::otsuThreshold(IplImage *frame) { const int GrayScale = 256; int width = frame->width; int height = frame->height; int pixelCount[GrayScale]; float pixelPro[GrayScale]; int i, j, pixelSum = width * height, threshold = 0; uchar* data = (uchar*)frame->imageData; //指向像素数据的指针

图像分割算法研究及实现

中北大学 课程设计说明书 学生姓名:梁一才学号:10050644X30 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题目:信息处理综合实践: 图像分割算法研究与实现 指导教师:陈平职称: 副教授 2013 年 12 月 15 日

中北大学 课程设计任务书 13/14 学年第一学期 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学生姓名:焦晶晶学号:10050644X07 学生姓名:郑晓峰学号:10050644X22 学生姓名:梁一才学号:10050644X30 课程设计题目:信息处理综合实践: 图像分割算法研究与实现 起迄日期:2013年12月16日~2013年12月27日课程设计地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室指导教师:陈平 系主任:王浩全 下达任务书日期: 2013 年12月15 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1.设计目的: 1、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学习,学生将复习所学的专业知识,使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践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2、掌握Matlab使用方法,能熟练运用该软件设计并完成相应的信息处理; 3、通过图像处理实践的课程设计,掌握设计图像处理软件系统的思维方法和基本开发过程。 2.设计内容和要求(包括原始数据、技术参数、条件、设计要求等): (1)编程实现分水岭算法的图像分割; (2)编程实现区域分裂合并法; (3)对比分析两种分割算法的分割效果; (4)要求每位学生进行查阅相关资料,并写出自己的报告。注意每个学生的报告要有所侧重,写出自己所做的内容。 3.设计工作任务及工作量的要求〔包括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论文)、图纸、实物样品等〕: 每个同学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每人写一份设计报告,在课程设计论文中写明自己设计的部分,给出设计结果。

最大类间方差法原理及程序

最大类间方差法(otsu)的原理: 阈值将原图象分成前景,背景两个图象。 前景:用n1, csum, m1来表示在当前阈值下的前景的点数,质量矩,平均灰度 后景:用n2, sum-csum, m2来表示在当前阈值下的背景的点数,质量矩,平均灰度 当取最佳阈值时,背景应该与前景差别最大,关键在于如何选择衡量差别的标准 而在otsu算法中这个衡量差别的标准就是最大类间方差(英文简称otsu,这也就是这个算法名字的来源) 在本程序中类间方差用sb表示,最大类间方差用fmax 关于最大类间方差法(otsu)的性能: 类间方差法对噪音和目标大小十分敏感,它仅对类间方差为单峰的图像产生较好的分割效果。 当目标与背景的大小比例悬殊时,类间方差准则函数可能呈现双峰或多峰,此时效果不好,但是类间方差法是用时最少的。 最大最大类间方差法(otsu)的公式推导: 记t为前景与背景的分割阈值,前景点数占图像比例为w0,平均灰度为u0;背景点数占图像比例为w1,平均灰度为u1。 则图像的总平均灰度为:u=w0*u0+w1*u1。 前景和背景图象的方差:g=w0*(u0-u)*(u0-u)+w1*(u1-u)*(u1-u)=w0*w1*(u0-u1)*(u0-u1),此公式为方差公式,可参照概率论课本 上面的g的公式也就是下面程序中的sb的表达式 当方差g最大时,可以认为此时前景和背景差异最大,也就是此时的灰度是最佳阈值C程序: unsafe public int GetThreshV alue(Bitmap image) { BitmapData bd = image.LockBits(new Rectangle(0, 0, image.Width, image.Height), ImageLockMode.WriteOnly, image.PixelFormat); byte* pt = (byte*)bd.Scan0; int[] pixelNum = new int[256]; //图象直方图,共256个点 byte color; byte* pline; int n, n1, n2; int total; //total为总和,累计值 double m1, m2, sum, csum, fmax, sb; //sb为类间方差,fmax存储最大方差值 int k, t, q; int threshV alue = 1; // 阈值 int step = 1; switch (image.PixelFormat) { case PixelFormat.Format24bppRgb: step = 3; break; case PixelFormat.Format32bppArgb: step = 4; break;

最大类间方差法

% OTSU method clc; clear; %I = imread('E:\test\chinalake.bmp','bmp'); %I = imread('E:\test\lena.png','png'); I=imread('cell.bmp'); imshow(I); I = double(I); h_Tmean = mean(mean(I)); [height,width] = size(I); Size = height * width; % the size of the image h_T = sum(sum(I)); % the total gray value of the image G_min = min(min(I)); % the min gray value of the image G_max = max(max(I)); % the max gray value of the iamge I_seg = zeros(height,width); % the array to store the segmented image thresh = 0; % the threshold num1 = 0; num2 = 0; % count the num of the pixel from the diffrient class P1 = 0; P2 = 0; % the probability of the different class h_T1 = 0; h_T2 = 0; % the total gray value of different class h_T1mean = 0; h_T2mean = 0; % the mean value of the class max = 0; for thresh=G_min:G_max % find the best threshold h_T1 = 0; h_T2 = 0; num1 = 0; for h=1:height for w=1:width if I(h,w) <= thresh num1 = num1 + 1; h_T1 = h_T1 + I(h,w); end end end num2 = Size - num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