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谈——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a9424303.html,

文房四宝谈——墨

作者:邸永君

来源:《百科知识》2009年第09期

在我国,每当走进文人雅士的书房,常能闻到一股沁人的墨香。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墨与我们相依相伴,共同走过了2000多年的时光。

追根溯源

先人用墨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用于图画、装饰之墨,当出自天然。发明文字后,墨被用作书写材料,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中,除大量镌刻的文字外,也发现有不少朱书与墨书的痕迹。后经科学鉴定,甲骨上的红色笔迹为朱砂,墨色笔迹则为单质碳素,这可视为先人于殷商时代便已掌握天然墨性能并用于书写文字之例证。

西周时,人工墨开始出现。据明代朱常涝《述古书法纂》载,西周宣王时,“刑夷使制墨,字从墨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这是我国古代关于人造墨的最早记录。但由于明末与西周相隔2000余年,此说不可轻信。在有徽墨故乡之称的安徽歙县、休宁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刑夷在河边洗手时,看见河中漂浮着一块松炭,随手捡起,手顿时被染黑。取之回家,捣碎成灰,用水和之而不凝结,随手用粥饭拌和,效果很好。刑夷用手搓成扁状或圆形的块状,人工墨乃成。此说真假不必深究,但先人掌握造墨之法,肯定经过这样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西周初期,社会经济与文化有了长足发展,文字开始广泛使用,并出现了最早的竹、木简书,其字迹均为笔墨书写。西汉学者王充在《论衡》中写道:周时“截竹为简,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因此,该时期出现最早人工墨的可能性很大。

春秋战国时期,墨已被广泛用于书写文字。人工墨因质量优于天然墨,而逐渐被接受并得到推广。秦汉时期,以松烟墨为代表的人工造墨技术取得长足进步。东汉时,出现了墨模,使墨的外观式样趋于规整,这在中国制墨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汉代制墨业已初具规模,出现了一批知名墨工和名墨产地。因汉代以今陕西一带为政治文化中心,当地又拥有大片松林,所以名墨产地主要集中在扶风(今陕西凤翔)、陯麋(今陕西千阳)、延州(今陕西延安)等地,尤以隃麋之墨为贵。

魏晋南北朝时期,松烟墨工艺进一步走向成熟。魏初,在汉代烧松取烟制墨的基础上,全面改进生产流程和配料,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其间以韦诞贡献最著。韦诞,字仲将,京兆人(今陕西西安),其制墨法“……以好纯松烟干捣,以细绢篦于缸中,篦去草芥。……以珍珠一两,麝香一两……都合调,下铁臼中。宁刚不宜泽,捣三万杵,杵多亦善。”首开配以贵重药物制墨之先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