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关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研究

关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研究观点摘录

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否对立

“可知论”既不是哲学上的基本路线,也不是一个派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是根本不能成立的。不可知论是哲学上的一个派别。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中间派,但最终属于唯心主义的基本路线,同不可知论相对立的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路线。因此,应当用“唯物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来代替“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作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的“可知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只是折中主义的思维的产物。不可知论是存在的,它正好是哲学上折中主义的流派。一个折中主义的流派,与折中主义的产物能发生“根本对立”吗?“可知论”是不可知论的“假想敌”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不承认“可知论租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唯物主义是以反映论来同不可知论相对立的;唯心主义是要求把不可知论的不彻底的经验论、先验论引向彻底的经验论、先验论。离开了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不讲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不讲认识的泉源是什么,单纯强调可知与不可知具有“根本对立”的意义,这还是折中主义的立场。总之,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这一命题中,不可知论是折中主义的流派,“可知论”是折中主义的虚构,.这两者之间的所谓“根本对立”,也只是对于折中主义来说才有意义,对于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秦淮沙《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之不能成立》,

《晋阳学刊》1985年第2期

秦文反对环绕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个派列的斗争”和认识论中存在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的提法,我感到是有启发的。第一,我认为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称作哲学的“两个派别”未必妥当,因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只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只是认识论中一个重要问题上的观点,而不是贯串于全部或大部哲学问题的最基本的原理,因此也就不能成为哲学派别的基本标志。第二,我认为在认识论中为了划清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表述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这也不十分妥当,因为这种表述同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对立是平列的,于是容易使人们把两个“根本对立”当作同等重要的问题看待,不利于正确把握认识论中两条基本路线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因此,我主张不再采用“两个派别”和“根本对立”的提法,而表述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陈启曾《应该承认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与秦淮沙

同志商榷》,《晋阳学刊》1986年第6期

二、唯物主义和可知论的关系

总之,说唯物论者必然是可知论者,在事实上和理论上都是说不通的。事实上,许多不可知论者是从唯物主义的前提出发,即外部世界是真实地、客观地存在着的,而我们的感觉是由外部世界的现象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产生的⑧。但是,他们又否认人们可以通过这些现象认识外部世界的本质。从理论上讲,在承认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的原则的同时,否认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物质世界,这并不是没有可能的。因为划分唯物论与唯心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有区别的,前一个是物质与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后一个是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物质或客观事物的问题。否认我们的观念能够正确地反映世界,并不等于否认我们的观念是对外部世界的某种反映。因此,不能说准物论者就必然是可知论者。

-----韩震《唯物论者必然是可知论者吗》,《人文杂志》1986年

第1期

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这一全称判断存在反例。思格斯、列宁的论述都有唯物主义者是小可知论者的情况存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的唯物主义者大有人在。正确解决可知论的有关问题不能获得可知论者的资格。不可知论在哲学的发展上起过很重要的作用。唯物主义者是台是可知论者.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郭安《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质疑》,《安庆师范学院学

报》1999年第5期

唯物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可知论是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一种哲学学说,它是同不可知论即否认认识世界为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为可能性而相对立的。唯物主义和可知论虽然有联系,但不能混同。既不能把一切可知论者都当作是唯物主义者,也不能简单地把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当作可知论者。唯物主义和可知论各自本身汉含义、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划分的标准是不同的。哲学发展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整个哲学体系是比较复杂的,我们对他们的哲学要具体分析.也不要简单化,笼统地认为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就一定都是可知论者。

-----李本先《并非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是可知论者》,《华

中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唯物主义和不可知论并非天然绝缘的,唯物主义也并不具备对不可知论的人生的免疫力。相反,在认识论的范围内,唯物主义有许多通向不可知论的途径。有的唯物主义者虽然不直接就是不可知论者,但由于其理论的不彻底性和内在矛盾或理论缺陷,因而其理论中带有隐性的不可知论的病菌。就象人的生理上有病灶一样,在某种场合、某种因素的诱发下,其理论就可能走向不可知论。在认识论问题上,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很多方面难免滑向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如在感觉问题上就是一例。

-----郭安《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吗——对哲学基本问题第

二方面内容的一点思考》,《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

第2期

对旧唯物主义特别是经验论的唯物主义来说,“本质不可知”的思想并非是一个偶然出现的过失.旧唯物主义者从静观的感觉、知觉出发,只看到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受着人们静观感知制约的一面,他们试图只凭知觉或感触的方式来认识事物,至于离开这些知觉和感触的事物本身究竟怎样,即这些事物的“本性”、“实质”是什么,就可能是不知道的了.因此,在旧唯物主义者中间出现了象洛克、孔狄亚克这样的不可知论者,这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有不可知论的思想,但能不能说他们就是不可知论者呢?也许有的同志会这样问。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韩震《唯物主义同不可知论并非绝缘》,《河北学刊》1986

年第2期

当然,唯物主义者也不都是可知论者。因为是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主要看其是否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质,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但是,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质,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并不等于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并不等于承认思维能够认识“现实世界”。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因此,只有既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质,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又承认思维能够认识“现实世界”,承认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的人、简而言之,既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又承认世界的可知性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可知论者。

-----钟天祥《对于可知论一种提法的异议》,《陕西师范大学学

报》1995年第2期

当我们把不可知论当作唯心主义因素而和唯物主义对立时,我们指的是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本原问题上的对立,当我们转到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即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时,如果我们还讲到唯物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对立,那么唯物主义是作为对“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作肯定的回答的观点而与不可知论相对立的,而持这种观点的还有彻底的唯心主义者。这样,我们在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上,看到了直接对立的两极:一极认为世界不能被认识,或至少不能被彻底认识,这在哲学史上叫做不可知论,另一极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这极我们逻辑必然地把它叫做可知论。不可知论的直接对立物是可知论而不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直接对立物是唯心主义而不是不可知论。

-----王金福《论可知论范畴成立之依据》,《晋阳学刊》

1986年第3期

笔者不赞成唯物主义者必然是可知论者的观点。首先,该观点与哲学史不尽符合。其次,该观点在理论上不能成立。众多旧唯物主义者所以倒向不可知论,原因在」几:其一,脱离实践考察认识;其二,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其三不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对立统一;其四,不理解人的思维的抽象力可以从经验中抽象出理论,从而把握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

-----马捷莎《唯物主义者不必然是可知论者》,《甘肃社会科学》

2002年第5期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是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这一错误命题“同唯物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这一正确命题纠缠在一起。两者综合,超党性倾向发生了:一方面把不可知论排除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之外,另一方面又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消融在“可知论”之中。

-----钟山晓《“可知论”是个超党性概念》,《学习与探索》1985

年第3期

三、不可知论的性质

不可知论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四个不同的阶段,表现出四种不同的历史形态,即:古代纯粹的不可知论,感性知觉范围外的不可知论,具有调和性质的不可知论和“羞羞答答”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这个过程和它所显示出来的具体特征说明:第一,不可知论在具体认识过程中,并没有遵循由思想、“经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而它对感觉和经验的重视以及感觉源泉的不明确,却表明了它的唯物主义属性。就不可知论没有明确地说明感觉的源泉是精神来讲,它在实际上是遵循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就它把人的认识局限在感性知觉范围内,而否认人类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来讲,它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第二,就不可知论总的倾向来看,这种观点并不是完全否认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而是企图限制这种认

识,即把人的认识局限在可感知的范围之内。而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也在扩展着不可知论者的感性知觉的界限,改变着那些不可知的内容和界限,迫使他们不得不按着可知论的方法从事科学,研究物及其特性,从而一步一步地在暗中偷运和趋向唯物主义。不可知论的这个不自觉的变化过程,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相联系的,也是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克服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局限性的过程相一致的。第三,不可知论是一种比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更狭隘、更暧昧、更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反映论。

-----刘彦生《不可知论的唯物主义性质──从不可知论的演变

和特征看它的属性》,《求是学刊》1985年第4期

不可知论的哲学性质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认识论中的形而上学。不可知论在哲学上的失误并不是因为它是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而是因为它在认识论中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不可知论实质上就是认识论上的一种形而上学。具体说来,不可知论的形而上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思维与存在关系上的形而上学;第二,在现象与本质关系问题上的形而上学;第三,在一般与个别关系上的形而上学;第四,在有限与无限的关系上的形而上学。总之,认识上的形而上学性是不可知论产生的主要根源,也是不可知论者的根本特征。不可知论的哲学的性质,并不在于它是唯物地还是唯心地回答哲学基本问题,而在于它在认识过程中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由此可知,认识中的形而上学才是不可知论真正的哲学性质。

-----韩振峰《也谈不可知论的哲学性质──兼与刘彦生同志商

榷》,《求是学刊》1986年第2期

不能把不可知论直接定性为“一种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也不同意“不可知论实质上属于唯心主义”的看法。不可知论“只是一种关于认识的理论”,与对世界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没有必然联系。因此,“不可知论”不是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便是和唯心主义结合在一起。”前一种结合,则它是“唯物主义哲学学派”,后一种结合,则它是“唯心主义哲学学派”,而不能武断地认为它一定是“唯心主义的哲学学派”。

-----吴大益颜志林《论不可知论的性质》,《徐州师范大学

学报》1986年第6期

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有着本质、内在的联系,即不可知论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不可知论性质的分析和哲学史上各种类型的唯心主义与不可知论的考察,并分析了不可知论产生的根源,认为黑格尔哲学实质上是不可知论。不可知论与唯心主义有着本质的、内在的联系,.不可知论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是不可知论,不可知论产生的前提是唯心主义。不可知论,从总体上、本质上看是唯心主义的,但并不排斥他们某些思想的积极意义。

-----袁学文《也论不可知论的性质——与吴大益、颜志林同志

商榷》,《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哲学史告诉我们,不可知论作为一种认识论方面的理论,它所赖于建立的哲学基础是不同的。归纳起来,不外以下几种情况:(一)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不可知论。(二)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不可知论。(三)建立在折衷主义基础上的不可知论。以上这三种情况在哲学史上都是客观存在着的,它告诉我们,作为认识理论的不可知论不仅可以同唯心主义结合在一块,而且也可以同折衷主义乃至唯物主义联系在一起。既然如此,怎么能将不可知论仅仅同唯心主义拉扯在一块呢?

-----韩振峰王亚民《不可知论实质上就是唯心主义吗》,《齐齐

哈尔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不可知论既不是必然属于唯心主义,也不是必然属于唯物主义;它既可能属于唯心主义,也可能属于唯物主义。这并不是要抬高不可知论,而是为了恢复不可知论的本来面目。唯物主义与不可知论并不是根本对立的,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由哲学史的实际过程所证明了事实。在哲学史上确有一些不可知论者是从唯物主义的前提出发的,即承认外部世界是真实地、客观地存在着的,而我们的感觉则是由外部世界的现象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产生的。但是他们同时又否认我们可以通过感觉和理性认识事物的本质的可能性。总之,说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说唯物主义与不可知论是根本对立的,这既不符合事实,在理论上也说不通。唯物主义与可知论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同样地,唯心主义与不可知论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袁贵仁韩震《不可知论属性刍议》,《社会科学辑刊》1987

年第1期

列宁指出不可知论的本质特点是不超出感觉,否认感觉之外有任何确实可靠的东西。因此,在不可知论那里,世界的本源问题在形式上被取消了。从表面上看,不可知论似乎是回避了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超脱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而在实际上,它却是作了一种特殊的回答。它的回答既不同于唯物主义也不同于心主义。这是因为,在它关于世界本质的特殊回答中,既没有完全否认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即唯物主义前提),也没有完全否认世界本质上是精神的(即唯心主义前提),在它看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可能的假说。很显然,不可知论是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基本路线之间选择了一条调和路线、中间路线。

-----莫立波《列宁论哲学上的中间派——不可知论》,《北京大

学学报》1981年第2期

不可知论问题的本质是关于本体是否存在及其能否被认识的问题,这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一般地说,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认为本体是否存在是不可知的,或者认为本体虽然存在,却不能被人的思维所认识。这种观点尽管总体上是片面的或者说是错误的,但却深刻地触及到哲学的本质问题,如本体与现象的区分、认识的不同对象与不同方法以及认识的限度问题,因此成为推动本体论思想发展的巨大动力。

-----张都爱《重思不可知论》,《齐鲁学刊》2006年第4期

不可知论的错误实质主要就在于它认识上的形而上学性。首先,不可知论者割裂了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形而上学地把思维与存在绝对对立起来,在二者之间设立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而根本否定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其次,不可知论只看到人的感觉器官的局限性,夸大了感觉的有限性。第三,不可知论的另一错误实质就在子它形而上孚地割裂了认识的有限和无限的辩证关系。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但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并不是照镜子式为直观反映,而是一个复杂的、辩证的过程。人们对世界认识的过程包括许多环节,如果把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孤立化或绝对化,都有可能导致不可知论。认识过程中的这种形而上学性,就是不可知论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韩振峰《对不可知论的哲学探讨》,《河北大学学报》1985

年第4期

正如列宁深刻揭示的:“不可知论的路线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他不超出感觉,他停留在

现象的此岸……。”可以说,历史上很多不可知论者都是以“不超出感觉”,“停留在现象的此岸”,不再前进而得出的悲观结论。彻底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是这样,二元论的不可知论也是这样,唯物主义中的不可知论者还是这样。只要在认识的来源一一“感觉”上失足,就完全可能导致不可知论。

-----邓才云《试论陷入不可知论的原因和克服不可知论的方法

——兼谈唯物主义并非都是可知论》,《绥化学院学报》1987

年第1期

四、不可知论的意义

首先在社会作用方面,不可知论断定人们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或本体,否认人们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人们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认为人们得不到关于任何事物的真理性认识,这种观点无疑是错误的.然而不可知论者们在论述其不可知论思想时,对号召人们起来反对宗教神学起到启蒙作用。其次在认识作用方面,不可知论理论本身虽然是错误的,但是持有不可知论理论的哲学家们在论证各自不可知论观点时则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哲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一提出了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其二提出了科学发展中科学知识如何可能、是否存在着普遍必然性知识的问题。其三提出了有限和无限之间的关系、无限能否被认识的问题。其四不可知论在认识方面的积极作用不仅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而且不可知论在以否定或怀疑的方式对待客观世界的认识时却打破当时一个或几个理论独占鳌头的局面,暴露出了一些在可知论旗号下掩盖着的肤浅认识,把一些更为深刻的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启发人们对其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考,从而使认识不断超越自身而向前发展。

-----包大明《浅谈不可知论的历史作用》,《丹东师专学报》1996

年第2期

一方面,不可知论是一种哲学上的怪论,在历史上起了消极的作用,这是首先应该肯定的;另一方面,它自身包含合理因素,在历史上也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也是必须肯定的。下面我们从社会作用和认识作用两方面略加论述。首先分析社会作用方面。不可知论阻止人们认识真理,其社会作用无疑是消极的。不可知论对宗教神学的怀疑在休谟那里得到了突出的表现。再分析认识作用方面。不可知论者在探索思维规律的过程中,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但他们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又往往提出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促使哲学家思考,推进哲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刘井山《试析不可知论的认识论根源及其历史作用》,《杭

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作为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理论,一方面,不可知论是一种哲学上的怪论,在人类认识史上有消极的影响,这是首先应当注意的。另一方面,它自身也包含合理因素,在人类认识史上也曾起过积极的作用。这也是必须子以承认的,而且这一思想迄今影响着人类的认识。就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来看,不可知论是作为破除旧的思维方式的局限而提出来的。首先,不可知论作为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与人们认识相伴而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无疑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其次,不可知论促进了新的思维方式的应用普及,并为科学的全面生长并广泛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很难想象,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如果没有与可知论相对应的不可知论,当今的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发展是可能的。

-----张华荣《不可知论和人类认识的发展》,《福建师范大学学

报》1998年第1期

就积极的一面讲,不可知论对上帝实体的批判,对物质实体的否定,对精神实体的怀疑,强烈地冲击了旧形而上学赖以存身的根基。不可知论以此弘扬近代实验科学的精神,批判了机械论的物质观念和因果观念,批判了教条主义思想。不可知论的这种冲击波甚至波及到宗教神学的基础,激起人们对传统的道德观念、人生价值观念进行反思的渴望与热情。不可知论对传统形而上学批判的另一个积极成果是促进了近代哲学认识论研究的转向。

当然,我们也应指出不可知论的错误,不可忽视其破坏性、否定性的消极影响。不可知论忽视实体概念内涵之间的本质差异对哲学认识论研究的意义,一般地否认实体的可知性,从而否认了“本质”存在的客观性与可知性。这样,不可知论从理论上割断了“人类知识”与“客观事物存在根据”之间的联系,否认了概念内涵的客观实在性。其结果,使人们关于事实间联系所作的一切陈述的客观性、真实性变成令人怀疑的纯主观性的东西。另外,不可知论把“绝对统一性”理解为完全外在于“表现”、“现象”的存在,这又同柏拉图一样,把“真”的世界同“实存的”世界割裂为两个世界。结果,人的理智只能把握直观中实存世界表现出来的现存关系,而不能把握作为实存世界存在的根据的本质关系。

-----金延《略论不可知论的历史评价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

报》1996年第1期

本文将不可知论在哲学发展历史上所起过的重要作用归结为以下几点:其一,不可知论构成了人类认识史上一个必要环节。其二,不可知论体现了一种可贵的怀疑精神。其二,不可知论提出、深化和发展了诸多构成哲学核心和基础的哲学问题。其四,不可知论思维中包含有反神学性的积极成分。从不可知论思想演变的历史脉络中可以看出,不可知论的实质是一致的,这就是他不超出感觉,他停留在现象的彼岸,不承认在感觉的界限之外有任何确实可靠的东西。人的理智所把握的世界是一个与事物自身存在没有关系的世界,因为人只能在自己的知觉经验中获得关于表象世界的知识。

-----王勇《不可知论辨正》,《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1

(会计学孔维清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选择题(附答案).pdf

汉代大儒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个观点属于(d) 1分 A.辩证法 B.不可知论 C.唯心论 D.形而上学 2.我国古代哲学家范缜讨论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关系时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这是一种(b ) 1分 A.有神论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3.马克思曾批评费尔巴哈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而主张唯物主义应该成为新的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之所以认为费尔巴哈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是因为费尔巴哈等人的观点是(a ) 1分 A.历史唯心主义 B.不可知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相对主义

4.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被人脑改造过的 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b) 1分 A.人的观念就是物质 B.观念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C.观念的形式是客观的 D.观念只是对物质世界的真实反映 5.中国有句俗话说“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这句话说明(a) 1分 A.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能动的 B.意识是人随意创造的结果 C.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6.毛泽东同志1958年写下名篇《送瘟神》,其中有一名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该诗句包含的哲理是(c ) 1分 A.时间和空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B.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C.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D.物质和运动的辩证统一关系 7.古英格兰有一首著名的民谣,“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

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讲的就是仅仅因为一枚铁钉,最终导致英国查理三世王国最终易主的故事。这个故事包含的哲学道理是(b ) 1分 A.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8.“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它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他每天早起晚归,非常辛苦。有一天,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一不小心,野兔撞到了上,死了。农夫捡起野兔,回家和妻子美美地吃了一顿。从此以后,农夫不想干活了。他专门坐在田地里等兔子 撞树桩。可是他等啊等,却再也没等到。最后,农夫的庄稼都荒废了。”该故事所揭示的哲理是(d ) 1分 A.不能把物质当作意识 B.不能把运动当作静止 C.不能把现象当作本质 D.不能把偶然当作必然 9.于光远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曾参与起草邓小平在

休谟的不可知论和康德的不可知论

休谟的不可知论和康德的不可知论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把哲学家们划分为两大流派,洛克、贝克莱、休谟以及后来的许多经验主义者属于一派――经验派;而柏拉图、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人属于另一派――理性派。这和恩格斯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来划分完全不同。但是由罗素的划分可以看出贝克莱和休谟对洛克哲学的继承――继承了洛克哲学中的经验主义方面。 贝克莱否定洛克世界构成要素中的物质存在,休谟则走得更远,不仅怀疑物质存在、也怀疑上帝存在。不过他不是象贝克莱那样断然否定物质存在,而是说物质存在与否不可知。 休谟的不可知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物质对象和上帝是否存在不可知,另一个是关于经验之间因果关系(或普遍必然规律)是否存在不可知。关于物质的存在不可知,这是继承了贝克莱的思想,而后一个不可知是他的创见,它对康德哲学和现代科学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本书后面所说的休谟的不可知指的就是后一个不可知。 关于后一个不可知,休谟认为:我们相信因果关系存在是非理性的,因为归纳得不出普遍必然规律; 现实中我们相信因果关系,比如火使人温暖,水使人清醒,是因为不这样就要吃苦头; 但是从理论上看,我们的理性无论如何也得不出普遍必然因果关系。他写道:“关于原因与结果我们的一切推论无非是由习惯来的;信念与其说是我们天性中思考部分的行为,不如说是感觉部分的行为比较恰当。”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写道,休谟和洛克一样,初衷是:明理性、重经验,什么也不轻信,追求由经验和观察能得到的不拘任何知识。但是他最终却得出了从经验和观察什么也不能知晓这个倒霉的结论。 康德自称自己被休谟从形而上学独断论中惊醒,就是因为休谟提出的第二个不可知――普遍必然因果关系不可知。康德为此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主观改造客观理论。 康德接受了古希腊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和洛克关于感觉和外物不相似的说法,为了解释我们意识到的自然界是怎么来的,以及普遍必然规律是怎么来的,他提出主观改造客观理论:人通过感官直觉把外物(物自体)提供的材料表现成感觉对象――红绿软硬等,通过先验的时空观念由感觉对象构成事物的表象――比如一颗树的表象,通过理性――先验理性――把许多表象放在一起构成现象界。据此,我们所了解的自然界实际上就是现象界或表象构成的世界。自然界有因果关系,有普遍必然规律,它们无需归纳证明,因为自然界是先验理性按照这些法则构成的。所以我们知道的自然界都是现象界或者说表象世界中的东西,而物自体是什么样子,这是不可知的。这就是著名的关于世界本原的二元论。 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第三十六节标题是:“自然界本身是怎样可能的?”其中写道:

智慧树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答案

智慧树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测试答案 对应章节绪论 1.【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正确答案: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正确答案: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3.【单选题】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正确答案: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4.【单选题】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正确答案:英国宪章运动 5.【单选题】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正确答案: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6.【单选题】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正确答案: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驳不可知论

驳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者对于一切超验的事物(例如上帝)的存在性持怀疑的态度,而使他们拥有如此观点的原因是他们认为我们的一切认识均来自对客体的表象的感觉,并以由这种感觉形成的经验为基础进而形成我们现在拥有的全部知识学基础。既便在康德那里先验范畴脱离了我们所有的经验,且也不作为一种概念形式的存在仅是一种脱离了一切外部的杂多纯然地在逻辑上先于经验且使我们的感觉经验转化为观念成为可能的东西存在着,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康德的先验范畴虽然自身脱离经验而独立存在,而事实上却仍在以感觉经验作为它的目的性,它并不能脱离经验而独自对任何一个客体对象形成认识即康德所说的“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这为超验的物自体世界的存在提供了空间,由此可见对于任何一个彻底或不彻底的不可知论者而言,感觉经验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超验的事物本身难以视为任何本体的表象,也难以作为对象而被感知进而形成经验,因此对于一切超出感觉与想象之外的事物的存在性均不能肯定。诚然,不可知论有其合理之处,例如它认为我们的一切认知都不能脱离开我们的经验,这使我们摆脱了关于纯粹的神的冥思,但这并不意味着有某种事物超出认识之外。基于此我们就要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一些必要的考察。首先我要承认在认识论上不可知论确实显得无懈可击,而如果把不可知论置于本体论的考察下,那么结果就将有所不同了。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感觉是否作为一种本原而独立存在着?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这就意味着一切事物都将是人主体感觉的受造物,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受感觉所决定,而感觉本身不再由任何其他的东西产生或决定,不存在这样一种事物即它可以脱离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如果是这样的话,问题就在于既然一切都作为感觉的受造物而存在,那么为什么还有一个超越了感觉本身的超验事物存在呢?这就意味着该事物与作为本原的感觉之间不存在包括创造与受造在内的一切关系。如果说感觉并不作为一种本原,其自身亦是由一种更伟大的存在产生并决定的,感觉只不过是诸多受造物中的一个,如果我们秉持了这样的观点,那么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感觉可以与本体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既然我们可以与本体发生联系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通过本体而了解其他所有的受造物呢?换言之与第一个问题相比此处只是多了一个更伟大的存在作为中介,我们仍可以凭借这个中介了解一切。而对于一些否认本原的不可知论者而言,他们也并没有逃出本体论对他们的束缚,因为如果事实真如他们所言,一切事物统一于一个无限的存在序列中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开端,那么在这个无限序列中的每一个存在都应由它之前的存在产生,因为一个非永恒性的存在要成为可能就必须凭借着那些已存在的东西(由于根据此种观点而言永恒的存在本身就是不存在的,所以此时也可以认为一切存在都应如此)。既如此我们就与其它的存在之间发生了关系,因此我们仍然可以对一切事物加以认识。至此我们已经对不可知论发出了种种诘难,但事实上二元论才是不可知论真正的根基,因此最后一个答案也是较难驳回的一个答案是感觉是否作为一种本原而存在着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超验事物与感觉并不来自同一个本原,因此不论感觉是否是一个本体,它都无法认识来自于一个独立于它的另一个本体或其受造物。这样的解释秉持了二元论的观点,康德的物自体世界即是最好的例证。但与此同时问题也接踵而来即如果说超验的事物来自或自身即是独立于感觉的另一个本体,那么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感觉上丝毫不能认识它,而根据不可知论的观点,如果我们没有关于一个事物的任

郑大远程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5章在线测试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5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 )。 A、完全自发的过程 B、积极能动的过程 C、消极被动的过程 D、主观随意的过程 2、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A、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 B、前者坚持可知论,后者坚持不可知论 C、前者坚持从物到思想和感觉的认识路线,后者 D、前者是经验主义,后者是教条主义 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3、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 )。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4、客观真理是( )。 A、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承认 B、所有的唯心主义都承认 C、只有旧唯物主义承认 D、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承认 5、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可知论的认识观点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实用主义者把实践( )。 A、看成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活动 B、看成人日常生活的活动 C、看成是人的纯主观、纯精神的活动 D、看成是卑污的犹太人的经商活动 E、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显著特点有( )。 A、把可知论引入认识论 B、把唯物主义引入认识论 C、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D、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 E、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 )。 A、群众路线的核心 B、检验一切实际工作成败的标准 C、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 D、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原则 E、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 4、唯心主义认识论( )。 A、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的 C、把认识看成是先于实践经验的 D、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E、把认识看成是人头脑中固有的 5、“实事求是”体现了( )。 A、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唯物主义科学态度和辩证法革命精神的统一 D、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E、必然和自由的统一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主体、客体与主观、客观是等同的。 正确错误 2、在人们认识过程中,同一对象可以用多种理论观点解释,因此,真理是多元的。 正确错误 3、错误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错误 4、“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休谟的怀疑主义及其意义

休谟的怀疑主义及其意义 作为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发展的逻辑结果,休谟的怀疑主义是把经验论原则贯彻到底的最后阶段,是最完全最纯粹的唯心主义经验认识论哲学体系。在哲学里,怀疑主义指以下的一些见解,它提出: 1. 知识的有限程度。 2. 一种以系统化怀疑和不断考验,以达到求知的方法。 3. 武断、相对或主观的道德价值观。 4. 知识反冒进及暂缓的判断 5. 对人类行为的正面动机、或对人类经营过后而得出正面结果欠缺信心。亦即犬儒主义或悲观主义。 在宗教里,怀疑主义指"对宗教的基本原则(如永生,天命和启示等)作出质疑" 休谟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光荣革命”结束到产业革命开始的社会变革的时代。这时,英国资产阶级已经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它继续维持同贵族的联盟以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与此同时,迅速成长壮大起来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要求对这个联盟内部的关系作有利于本阶级的调整,并继续反对封建复辟势力。这时,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和保守性交织在一起。作为这个阶级思想的代表人物的休谟,贯彻经验论观点,提出了以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怀疑论为特色的哲学体系。 休谟从经验论的基本原则出发,把所有知识都归结为心灵的知觉,认

为知觉是构成心灵的原子元素。全部知觉表现为印象和观念两种,印象是观念的来源,观念是印象的精确复现,两者的差别只在于刺激心灵的强烈和生动的程度的不同。每一个简单印象都对应于一个简单观念,各种观念之间是相互区分,各自独立的,它们之间相联结的方式仅仅表现为类似关系、接近关系、因果关系三种性质,心灵通过联想顺利地从一个观念推移到另一个观念。休谟的观念理论把思维锁定在纯粹的感觉经验领域内,这无异于在心灵与外部世界之间竖起一道隔墙、屏障,为感觉之外的存在及其所具有的普通性、必然性埋下了不可知论的伏笔。 事实上,我们对外界物体的存在是不假思索地给予肯定的。休谟则认为,对外界物体存在的肯定是我们不可抗拒的一种“自然本能”,我们关于物体存在的信念毫无疑问是真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促使我们相信物体的存在? 但是如果问,毕竟有无物体? 那却是徒然的。那是我们在自己一切推理中的必然假设的一点。”他把关于存在的本体论问题转换成了关于信念原因的认识心理学问题,其怀疑指向为信念辩护和支撑所依赖的证据,纵然信念本身是一种自然的“心灵倾向”。休谟把对物体存在的信念划分为物体继续存在的信念和物体独立存在的信念,认为两者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证明了其中一个,也就证明了另一个。休谟主要论证:为什么当我们没有关于物体的感觉呈现时仍然相信物体的继续存在? 他把对继续存在信念的说明作为解决外界物体存在信念问题的突破口。 总之,不管是对心灵实体和外界物体的怀疑,还是对事物普遍性及

《生活与哲学》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回答(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看法,将哲学划分为两个派别,即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一、什么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 二、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 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浪,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 下面着重介绍四位不可知论者:皮浪、庄子、康德、休谟。 )皮浪(前365——前275)皮浪是古希腊怀疑论者,他是从怀疑论陷入不可知论皮浪的主要观点如下: 、感觉因人而异。即不同人对同样的外在事物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反映结果是不同的。 、所以,感觉是不可靠的。 我们要问,什么叫感觉的可靠?我们通过感觉来认识外界事物,虽然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同,但是只要习惯了,每个人的生活就都会很正常,所以人对外界的反映结果虽然不相同,然而却是相对有效的。这是由于外界事物客观”信息与人对这些信息主观反映的结果之间是有差距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信息变换程式。不同人的感官与外界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变换程式,这种信息变换程式是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而且是稳定的,所以才会形成不同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反映结果虽然不同,但是却在实践中相对有效。 、人是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因此人不可能得到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甚至不能肯定事物是否存在。这里存在着一种深奥的哲学问题,即:a,什么是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客观对象有没有真实状况?b,什么叫人认识了客观对象?如果人通过实践,得到了客观对象的某种认识,并且按照认识的结果改造了对象,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叫不叫认识了对象? 我们认为,客观存在是物质的,我们的认识是主观的和精神的,二者永远不可能等同。如果只有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完全等同,才叫认识了对象的话,那我们说,人类不可能彻底认识客观事物。如果我们把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指导我们的实践,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我们就应当承认我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是正确

(完整版)《哲学与生活》基本原理与易混易错点

《生活与哲学》基本原理与易混易错点 第一单元哲学基本理论 易混易错点 1.错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正确: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2.错误: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正确: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 错误: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错误: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正确: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 5错误: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正确: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6.错误: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正确: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7.错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正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8.错误: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正确: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 9.错误: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正确: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0.错误: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正确: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1.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12.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基本原理与方法论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一、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 二、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 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诺,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 下面着重介绍四位不可知论者:皮诺、庄子、康德、休谟。 (1)皮诺(前365——前275) 皮诺是古希腊怀疑论者,他是从怀疑论陷入不可知论的。 皮诺的主要观点如下: 1、感觉因人而异。即不同人对同样的外在事物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反映结果是不同的。 2、所以,感觉是不可靠的。 我们要问,什么叫感觉的可靠?我们通过感觉来认识外界事物,虽然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同,但是只要习惯了,每个人的生活就都会很正常,所以人对外界的反映结果虽然不相同,然而却是相对有效的。这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客观”信息与人对这些信息主观反映的结果之间是有差距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信息变换程式。不同人的感官与外界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变换程式,这种信息变换程式是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而且是稳定的,所以才会形成不同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反映结果虽然不同,但是却在实践中相对有效。 3、人是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因此人不可能得到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甚至不能肯定事物是否存在。 这里存在着一种深奥的哲学问题,即:a,什么是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客观对象有没有真实状况?b,什么叫人认识了客观对象?如果人通过实践,得到了客观对象的某种认识,并且按照认识的结果改造了对象,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叫不叫认识了对象? 我们认为,客观存在是物质的,我们的认识是主观的和精神的,二者永远不可能等同。如果只有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完全等同,才叫认识了对象的话,那我们说,人类不可能彻底认识客观事物。 如果我们把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指导我们的实践,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我们就应当承认我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是正确的。 4、他认为,“最高的善是不做判断。”他要求人们要“放弃知识,放弃判断。”他要求人们“对现实漠不关心,以求得心理上的安静。” 皮诺的两个故事 (2)庄子(前360——前286)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5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是( )。 A 、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统一 C 、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 D 、真理的本性与实践特点的统一 2、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 )。 A 、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B 、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C 、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 D 、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形而上学 3、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是因为( )。 A 、真理与谬误本身没有严格的界限 B 、真理与谬误的区别是主观错误造成 的 C 、谬误中包含着真理的因素 D 、真理与谬误具有同一性 4、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 A 、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 B 、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 C 、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 程 D 、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5、主观唯心主义者主张( )。 A 、认识来源于绝对观念 B 、人在神的启示下认识世界 C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 、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 )。 A 、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 B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C 、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D 、可知与被可知的关系 E 、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显著特点有( )。 A 、把可知论引入认识论

B、把唯物主义引入认识论 C、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D、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 E、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 )。 A、群众路线的核心 B、检验一切实际工作成败的标准 C、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 D、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原则 E、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 4、把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承认的意见视为真理,这是( )。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B、充分相信群众,使群众掌握真理 C、否认了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 D、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E、唯心主义真理论 5、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 A、决不能生搬硬套理论 B、必须从实际出发 C、必须从主观愿望出发 D、必须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E、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主体、客体与主观、客观是等同的。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关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研究 关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研究观点摘录 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否对立 “可知论”既不是哲学上的基本路线,也不是一个派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是根本不能成立的。不可知论是哲学上的一个派别。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中间派,但最终属于唯心主义的基本路线,同不可知论相对立的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路线。因此,应当用“唯物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来代替“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作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的“可知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只是折中主义的思维的产物。不可知论是存在的,它正好是哲学上折中主义的流派。一个折中主义的流派,与折中主义的产物能发生“根本对立”吗?“可知论”是不可知论的“假想敌”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不承认“可知论租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唯物主义是以反映论来同不可知论相对立的;唯心主义是要求把不可知论的不彻底的经验论、先验论引向彻底的经验论、先验论。离开了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不讲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不讲认识的泉源是什么,单纯强调可知与不可知具有“根本对立”的意义,这还是折中主义的立场。总之,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这一命题中,不可知论是折中主义的流派,“可知论”是折中主义的虚构,.这两者之间的所谓“根本对立”,也只是对于折中主义来说才有意义,对于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秦淮沙《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之不能成立》, 《晋阳学刊》1985年第2期 秦文反对环绕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个派列的斗争”和认识论中存在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的提法,我感到是有启发的。第一,我认为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称作哲学的“两个派别”未必妥当,因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只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只是认识论中一个重要问题上的观点,而不是贯串于全部或大部哲学问题的最基本的原理,因此也就不能成为哲学派别的基本标志。第二,我认为在认识论中为了划清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表述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这也不十分妥当,因为这种表述同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对立是平列的,于是容易使人们把两个“根本对立”当作同等重要的问题看待,不利于正确把握认识论中两条基本路线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因此,我主张不再采用“两个派别”和“根本对立”的提法,而表述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陈启曾《应该承认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与秦淮沙 同志商榷》,《晋阳学刊》1986年第6期 二、唯物主义和可知论的关系 总之,说唯物论者必然是可知论者,在事实上和理论上都是说不通的。事实上,许多不可知论者是从唯物主义的前提出发,即外部世界是真实地、客观地存在着的,而我们的感觉是由外部世界的现象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产生的⑧。但是,他们又否认人们可以通过这些现象认识外部世界的本质。从理论上讲,在承认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的原则的同时,否认

休谟思想

休谟 休谟沿着贝克莱的主观唯心经验论的路线继续发展经验论,在批判经院哲学、唯物论、笛卡尔主义和贝克莱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过程中,创立了西欧近代哲学史上的第一个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 大卫〃休谟(1711—1776)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十二岁入爱丁堡大学攻读法学,后来转而研究哲学。1734—1737年,它在旅居发过期间写成了第一部、也是奠定它的哲学基础的重要著作《人性论》。该书于1740年在英国出版,但未立即引起人们的重视。后来,它当过家庭教师和辛克莱将军的秘书,出使过荷兰、奥地利、意大利等国。在这期间,它将《人性论》的第一卷和第三卷分别改写为《人类理解研究》和《道德原理研究》,先后于1748年和1751年发表,引起了较大的反响。1752—1757年,在爱丁堡市图书馆馆长的职务期间,他博览群书,认真研究,撰写了巨著《英国史》。1763年,他又去巴黎,任英国使馆的秘书,并曾代理公使职务。在此期间,他和当时发过的许多知名人士交往,结识了卢梭、狄德罗。霍尔巴赫、杜尔阁、达朗贝等人。休谟同卢梭过从甚密,当卢梭受到法国政府的迫害而无处安身的时候,1767年他邀请卢梭到英国居住。他万年在法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当他最后一次去巴黎时,受到当时文化界和学术界的盛大欢迎。1769年辞去英国副国务大臣的职务,1776年卒于爱丁堡。 休谟生活在英国产业革命的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兴旺发达的景象使他兴高采烈。因此,他十分注重对经济问题的研究。他于1732年

出版的《经济论文集》一书,反对重商主义,主张贸易自由。他还提出过著名的?货币数量论?,成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先驱。他是当时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老师和朋友。他的遗著《我的一生》就是由斯密整理出版的。由于休谟提出的哲学、经济学和社会政治学说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统治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他晚年很享受英国政府的器重。休谟后期还写了专门论述宗教问题的著作,除1757年发表的《宗教的自然史》外,晚年还写了《自然宗教对话录》,死后才出版。 在政治上,休谟拥护在英国已经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和政治统治,认为1688年后建立的君主立宪制度是最好的政治制度。休谟反对任何形式的民主,认为民众的激动,无论出于什么动机都是可怕的。 在哲学上,休谟从贝克莱出发,在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认识开始于经验的经验主义的基本原则,深入发挥了经验主义的因果性学说,做出了不可知主义的结论。列宁说休谟是?和贝克莱走着不同道路的十八世纪的大哲学家?。 (一)除了知觉,一切都是不可知的 休谟经验论的根本特点,就在于坚持感觉经验不仅是认识的唯一源泉,而且是唯一的存在,除此之外,物质实体或精神实体存在与否,都是不可知的。这就是所谓的不可知论。 休谟发对天赋观念论,他从经验论的基本原则出发,坚持认识开始于经验。他写道: 思想中的一切材料都是有外部的或内部的感觉来的。

休谟

我对休谟“怀疑论”的内容及其意义的理解 还是读完罗素写的哲学史中关于休谟的部分,实在看得逻辑有点混乱。只有一种确切地去否认实体的观点让我印象深刻,而他如何辩证的部分,我却感觉不到其中内涵的意义。所以我引用网上的总结作业概括: 休谟在哲学上,他首倡近代不可知论,对感觉之外的任何存在持怀疑态度,对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性和因果必然性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感性知觉是认识的唯一对象,知觉分印象和观念两类,但认为人们不可能超出知觉去解决知觉的来源问题。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认为因果联系只是由于印象出现先后而形成的一种观念。在伦理观上,主张功利主义,认为快乐和利益是一致的。他还用其经验论、怀疑论和功利主义伦理学论述了有关上帝观念和宗教问题 休谟的怀疑论对以后哲学发展的积极影响 ⒈对于实证主义超越心、物对立的影响 休谟在怀疑主义论证中,描述了在心理的范围类,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是如何被“虚构”出来的,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思想:不论是物质的现象还是精神的现象,都可以被看作是知觉元素的组合,它们的区别不是心、物这种本质上不同,而是取决于知觉元素的不同联结和结构关系。这个思想给了后来的马赫、威廉.詹姆斯,以及以罗素为首的美国的新实在论者以很大启发。马赫认为,心理和物理现象不过是感觉要素的不同依存关系,并没有事实上的物质、精神实体,也没有二者的对立。詹姆斯认为,世界上最根本的东西是“纯粹经验”,而所谓的物体和心灵不过是纯粹经验组合成的不同构造。美国的新实在论者也认为,感觉材料是“中立的实体”。毫无疑问休谟正式这种“中立一元论”的真正源头。 ⒉对于现实的生活世界的重视对于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 休谟的怀疑主义是不同于古代和近代的一些怀疑主义的,他的怀疑是针对形而上学独断论哲学家的体系而提出来的,是对他们狂妄的理性引起的“疾病”的一种治疗,并不是对生活本身真实性的怀疑,以及对自然状态下的“常人”的常识的推翻。在他那里,生活理性、经验的习惯受到了更大的尊重。休谟声称:“理性虽然不能驱散那些疑云,可是自然本身却足以达到那个目的,把我的哲学的忧郁症和昏迷治愈了,或者是通过松散这种心灵倾向,或者是通过某种实事务和我感官的生动印象,消灭了所有这些幻想。”[1](P300)休谟明确的反对皮浪的怀疑主义而赞成中期的学园派,就是因为后者虽然也认为应该放弃判断,但他们重视生活实践,肯定或然推论和自然习惯对于生活的意义。休谟的态度对于现代西方哲学“向生活世界回归”潮流有强烈影响。胡塞尔认为实体世界是为了生活世界的需要而设定的假设,作为现象的生活世界是最为根本的,真实的世界。狄尔泰的“生命哲学”,尼采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对现实的、此世的生活的强调都可以看作是对休谟的原则的继承。 3.对现代西方哲学中各种非理性主义的巨大影响。 罗素认为: “在这样的自我否定理性精神的后面跟随着非理性信念大爆发,是必不可免的事”[2](P128)“整个十九世纪内及二十世纪到此为止的非理性主义的发展,是休谟破坏经验主义的当然后果。”[2](P128)如此,休谟哲学本身就具有非理性主义成份。首先,休谟用“心理原子主义”,取代和否定了单纯不变的实体的存在这本身就具有非理性主义色彩,可以看作是用感觉要素取代了只能为理性所把握的实体。其次,休谟把人的情感、情绪纳入人对外在世界的认识过程之中, 使哲学开始关注于对非理性的情感、情绪的讨论。例如后来被认为使非理性主义的代表的唯意志论,其核心概念—意志就恰恰可以被看成一种能动的感觉,而又表现

最新福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一15秋满分答案

福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一一、单选题(共35道试题, 共70 分。) 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 是()。 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 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 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正确答案:A 满分: 2 分得分:2 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是()。 A. 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 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正确答案:C 满分: 2 分得分:2 3.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 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这是()。 A. 诡辩论的观点 B. 相对主义的观点 C. 唯心主义的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正确答案:D 满分: 2 分得分:2 4.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是一种 A. 不可知论的观点 B. 相对主义的观点 C.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形而上学的观点 正确答案:D 满分: 2 分得分:2 5. 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A. 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 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 类似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 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正确答案:D 满分: 2 分得分:2 6. 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 A. 主要矛盾的主要矛盾方面决定的 B. 主要矛盾的次要矛盾方面决定的

C. 由矛盾的主要矛盾方面决定的 D. 由各矛盾的次要矛盾方面共同决定的 正确答案:A 满分: 2 分得分:2 7. 二元论的错误在于()。 A. 否认意识决定物质 B. 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 C. 主张世界有两个本原 D. 否认世界有两个本原 正确答案:C 满分: 2 分得分:2 8. 社会进步的根源在于()。 A.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B. 社会制度的更替 C. 阶级斗争 D. 精神文明的发展 正确答案:A 满分: 2 分得分:2 9.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D.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正确答案:B 满分: 2 分得分:2 10. 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A. 纯粹是必然的 B. 纯粹是偶然的 C. 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D. 有的是偶然的,有的是必然的 正确答案:C 满分: 2 分得分:2 11. 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指()。 A. 一定社会中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B. 一定社会中生产方式各方面的总和 C. 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各方面的总和 D. 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正确答案:D 满分: 2 分得分:2 12. 社会形态是()。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一、可知论一—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一—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 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 二、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 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诺,17世 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 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 下面着重介绍四位不可知论者:皮诺、庄子、康德、休谟。 (1)皮诺(前365 —啲275) 皮诺是古希腊怀疑论者,他是从怀疑论陷入不可知论的。 皮诺的主要观点如下: 1、感觉因人而异。即不同人对同样的外在事物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反映结果是不同的。 2、所以,感觉是不可靠的。 我们要问,什么叫感觉的可靠?我们通过感觉来认识外界事物,虽然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感性认 识不同,但是只要习惯了,每个人的生活就都会很正常,所以人对外界的反映结果虽然不相同,然而却是 相对有效的。这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客观”信息与人对这些信息主观反映的结果之间是有差距的,二者之 间存在着一种信息变换程式。不同人的感官与外界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变换程式,这种信息变换程 式是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而且是稳定的,所以才会形成不同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反映结果虽然不同,但是却在实践中相对有效。 3、人是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因此人不可能得到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甚至不能肯定事物是否存在。 这里存在着一种深奥的哲学问题,即:a,什么是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客观对象有没有真实状况?b, 什么叫人认识了客观对象?如果人通过实践,得到了客观对象的某种认识,并且按照认识的结果改造了对象,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叫不叫认识了对象? 我们认为,客观存在是物质的,我们的认识是主观的和精神的,二者永远不可能等同。如果只有人的认识 与客观对象完全等同,才叫认识了对象的话,那我们说,人类不可能彻底认识客观事物。 如果我们把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指导我们的实践,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我们就应当承认 我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是正确的。 4、他认为,’最高的善是不做判断。”他要求人们要放弃知识,放弃判断。”他要求人们対现实漠不关心,以求得心理上的安静。” 皮诺的两个故事 (2)庄子(前360 —啲286) 庄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气功家,道家称其为南华真人。姓庄名周,宋国人。他是相对主

休谟哲学思想浅析

休谟哲学思想浅析 休谟哲学思想浅析 0501027 05哲学班薛虎周 休谟是英国近代哲学中经验论的最后一位代表,他从洛克的经验论出发的,合乎逻辑地得出了怀疑主义的结论不仅使经验论的理想破灭了,而且也使唯理论的理想陷入了困境,康德则认为“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 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能比休谟所给予的打击更为致命”。休谟哲学所面临的问题是在知识真假难辩的情况下如何为之确定可靠的基础。他继承了洛克的思路,主张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人性”的研究。至于如何来研究人性,休谟明确指出:“关于人的科学是 其他科学的唯一牢固的基础,而我们对这个科学本身所能给予的唯一牢固的基础又必须建立在经验和观察之上”。而休谟哲学也是西方近代最为彻底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一)经验论基本原则 休谟的经验论的基本原则是:一切有意义的观念来源于

相应的印象。那么什么是印象和观念呢? (1)观念和印象 “印象”和“观念”是休谟哲学中比较重要的概念,所谓“印象”休谟认为是指现时发生的各种内外感觉,包括“听见、看见、触到、爱好、厌恶或欲求时的知觉”,即当下所生的感觉、情感和情绪等生动活泼的知觉,它们是一切思想的来源和材料。印象又分为两种,一是感觉印象,一是反省印象。感觉印象是由于我们所不知道的原因产生于心中的,“反省印象只是在它们相应的观念之前产生,但却出现在感觉印象之后,而且是由感觉印象得来的”。休谟写道, “在印象这个名词中间,我包括了所有初次出现于灵 魂中的我们的一切感觉、情感和情绪。” 休谟把 “印象”当作人的一切观念和认识的来源。 “观念”则是通过记忆和想象这两种官能对以 前产生过的印象在头脑中的再现,即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向,或者说是当理智反省感觉运动时,我们所意识到的那些比较不生动、不活跃的知觉。休谟把这称为对印象的“摹仿或摹拟”。因为休谟认为观念是印象的“暗淡拷贝”,在感官经验中印象必须在观念之前。休谟认为:“我们的所有单纯观念在 首次出现时全是由单纯印象来的,这种单纯印象与该单纯观

2010教师招聘考试公共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见错误试题解析

A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C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 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C【解析】本题考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定。在本题中,命题A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命题B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而命题D不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命题C则是哲学基本问题,故而选择之。 2、“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种观点是() A 辩证法的观点 B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D【解析】相对主义的根本特点在于否定事物静止的一面,把运动看作是脱离静止的绝对运动,本题中庄子的话,其特点就在于否认生与死、可与不可之间的相对静止,把生与死、可与不可看作是无条件转化的没有相对静止性的东西,所以不选A、B、C,只选D。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区别是() A 强调了意识的能动性 B 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 C 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D 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D【解析】旧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但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多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近代哲学具有的共同的特点() A 在历史观上都是唯心主义 B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脱离 C 都是不可知论哲学 D 都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AB【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哲学都是唯心主义历史观,都是说明世界的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脱离的哲学,也是说,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而唯心主义却是辩证法的。但是不能说都是不可知论哲学,也不能说都是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哲学,因为唯心主义哲学也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只不过是片面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