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资料(全)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资料(全)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资料(全)

1.范式(库恩paradigm): 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 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系统阐述的,它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范式就是研究和分析问题的一般框架和视角,它的字面意思就是“看事情的出发点”,它提供了观察生活的方式和关于真实本质特性的一些假设。

2.理论:理论是人们建构出来用以一般性的解释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特定方面的系统化的关联性陈述。接近科学的学说是科学的,反之则是违背科学的或者说伪科学;任何自然科学的产生,源自对自然现象观察。人类借由观察实际存在的现象或逻辑推论,而得到某种学说。任何学说在未经社会实践或科学试验证明以前,只能属于假说。如果假说能借由大量可重现的观察与实验而验证,并为众多科学家认定,这项假说就可被称为理论。

3.国际关系:国际关系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国际社会之间的外交事务和关系,如国家、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国际关系既是学术的领域,也是公共政策的领域。简而言之,国际关系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等关系。

4.本体论:“本体”是唯一能够独立存在的“是者”,其它各种“所是”都是依附于本体才能成立。“传统本体论”是关于本体和由“本体”所衍生出来的其它“是者”及其“所以为是”的学说,这种学说是纯粹理念性的、未经证实也无需证实的形而上学理论,与实证理论和实体理论截然不同。“现代本体论”的内容有所简化,被当成关于一般的事物及其性质的一门学问,是关于一切实在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或研究。

5.实证主义认识论:探讨认识本质,起源,和范围的一门哲学分支。主要原则为:关于科学理论的客观实证与演绎逻辑原则统一的逻辑主义观点;只有经验可以证实或证伪或定义为真的命题才是科学命题的实证原则;观察的相对客观性即可以独立于理论的认识论假定;建立事物之间因果关系并试图发现可观察现象之间超越时间界限关系的因果理论

6.十四点方案:1918年1月8日,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快结束时,威尔逊总统提出十四点,认为这是促进世界和平的「唯一可行」的计划。体现了理想主义的政治信仰,相信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那种国际体系能够被改造成一种完全和平和正义的世界秩序,相信觉醒后的民主主义意识将产生巨大影响。内容为:外交公开性原则;建立海洋通行自由;消除国家间的关税壁垒;实现各国裁军;调整殖民地的分配,让不发达地区的民众和政治家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和自决权利;建立国家间联盟等十四点内容影响最大的一点是最后一点:通过契约建立国家间联盟以维护领土主权政治独立协调纷争。

7.理想主义:理想主义,实际上是自由主义思潮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处于幼稚时期的一种特殊表现。作为欧洲启蒙运动催生的三大意识形态之一,自由主义主张人性善,倡导平等、理性、自由权利、财产权等规范观念。这种规范观念渗入到处于初创阶段的国际关系学科之中,就形成了国际关系的所谓“理想主义”。理想主义可以被视为是第一个国际关系的理论。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浮现,以解决国家在国际关系上控制和限制战争的无能。

8.卡尔怎样批判理想主义?

?第一,“应然研究”代替“实然研究”,理论与实际脱节

卡尔分析指出,在政治学研究中,目标与对事件本身的探索是紧密联系的。人类开始钻研某个新领域初期,主观愿望压倒了一切,有关分析现实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的思想则十分微弱。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色彩正是国际关系学幼年阶段的表现,它不重视分析现存事物及其因果关系而是过分地把注意力放在了对虚幻的未来世界蓝图的规划上。

?第二,过分地从伦理和道德看待世界,将道义问题绝对化。

从普通人的道德标准出发并推至国家之间,试图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完全摒弃人性中的自私与专断成分,建立一个完全基于伦理道德意义上的国际社会,这是十分天真的。理论上,国家之间存在道德,但不能简单地将个人道德标准套用国家。

?第三,强调国家间利益和谐,无视国家利益冲突。

理想主义企图将自由主义原则从同质、有序的国内社会条件下延续引申到当今异质和无序的国际社会中。然而,这种照搬不适用于二十世纪的世界。二十世纪的世界出现了占有优势的权力集团,处于支配地位,把自己的利益宣扬为集体或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但各国的国家利益实际是不同的,不少是抵触的

?其四,片面强调国际法、意识形态和公众舆论的作用

国际法既无相应的立法机构又无力强制推行法律的施行,而且它还受到了权力的支配和制约,上述属性使得它缺少约束力和权威性,只能为那些愿意承认它的国家所遵守。公众舆论最多是为官方所操纵的、若干国家利益暂时结合的象征,其本身都不能够单独成为国际事务中的一种手段;意识形态不过是国家政策的外衣。在国际法、意识形态和公众舆论这些表象的背后始终站着一个伟大的幕后演员,那就是权力,而前者不过是后者在国际政治斗争中的手段和工具罢了。

9.现实主义六原则:

1、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规律的支配

2、理解国际政治的关键是由权力界定的国家利益概念

3、“权力界定的利益”是普遍有效的客观范畴,但具体内涵是变化的

4、政治现实主义明白政治行为的道德意义

5、政治现实主义不把某个特定国家的道德目标混同于支配整个宇宙的道德法则

6、政治现实主义与其他学科的区别真实而深刻,具有自己的学科自主性

10. 如何评价摩根索的理论:(从PPT展开看)

摩根索的理论比卡尔理论的进步之处:

?不是简单的从学科的角度阐述权力政治,而是更深一步,从人性的角度,一步步的推导

出权力政治的“现实”。

?摩根索不是泛泛的谈论权力政治,而是试图在经验与逻辑基础上系统的建立权力政治的

理论。他不仅提出了政治现实主义研究的基本原则,还在此基础上勾画出国际政治的一般模型,立论逻辑也比较严谨。这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现实主义的理论模型,所以对后人的影响很大。

摩根索理论的局限

?他试图将理论与政策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

理论建构所必须坚持的一般性原则,与政策分析需要的具体性追求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理论不是政策,政策也不可能是理论,试图将理论与政策混为一谈甚至彼此等同的做法注定是不会成功的。

?摩根索的现实主义理论还存在一些始终不能解决的内在矛盾和困难。

其一,他从来没有对“作为目的的权力”,和“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的权力”,进行明确的区分。

一方面,摩根索现实主义的第二个原则,断言“政治家根据权力界定的利益思考和行动,历史的证据已经证明了这一假定。”另一方面,他对维持现状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区分,却暗示了国际政治在何种程度上是一种权力争夺,取决于国家之间的利益是否相容。这种预设说明“权力争夺”不是既定的事实,而是一个变量。与其说权力政治是一种解释,不如说它是一种在全球政治体系中发现的行为模式的描述,它自身必须被解释,而不是用它去解释别的现象。

其二,摩根索的理论存在着“分析层次”的问题。

摩根索默认为,“国际决策者”跟“国家”是一回事,他似乎从来没有想到要对两者进行认真的区分。实际上,我们知道,在层次分析中,国际决策者是微观层次的变量,国家是中观层次的变量,两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两者对国家行为的影响也很不一样。在这个问题上,摩根索的理论呈现出一定的含混性与模糊性。

11. 科学理论:所谓科学理论,是对某种经验现象或事实的科学解说和系统解释。它是由一系列特定的概念、原理(命题)以及对这些概念、原理(命题)的严密论证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理论的结构由三个要素组成:概念;联系这些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理;由这些概念和原理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特殊规律和预见。

12. 理论检验的7个步骤:

1、表述受检验的理论(经典理论模型);

2、从表述的理论中推导出假设(规律性联系)。

3、对假设进行实验的或观察的检验。

4、在采取第2和第3步骤时,运用在受检验的理论中的术语的定义。

5、去除或控制为包括在所检验的理论中的干扰性变量。

6、设计一定数量不同的、要求高的检验项目。

7、如果一个或几个项目检验未获通过,检查推论或设计的检验项目本身是否有问题,有则试图修正它。如果没有,则检查该理论是否完全失效,是否需要修改或重新表述,或者是否需要缩小它宣称所要解释的事实的范围。

13. 国际结构:

结构是什么?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规则与安排。

国际体系的结构,通过约束某些对外政策和引导国家采取其他一些对外政策,影响了国家的行为,并从而导致产生诸如战争之类的国际结果。

简言之:体系结构决定国家行为

国际结构三要素:

1、单元的排列原则:无政府状态、平等

2、单元的功能分工原则:同类

3、单元的能力差异原则:国家实力的大小

14.安全困境:“安全困境”,又叫“安全两难”,在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理论中,它是指一个国家为了保障自身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反而会降低其他国家的安全感,从而导致该国自身更加不安全的现象。一个国家即使是出于防御目的增强军备,也会被其他国家视为需要作出反应的威胁,这样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国家难以摆脱的一种困境。

15.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看PPT):从结构的角度来探讨国际关系的一种理论,认为国际关系之结构是由国际政治上权力分配的结果而决定,结构制约并影响国家之长期战略与外交政策。国家为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者,但在结构现实主义的概念框架下认为国家间并无功能上的分殊,影响各国对外政策的因素并非国家内部之歧异,国家在国际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才是造成各国对外政策不同的主要因素。

16.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PPT)

吸收结构现实主义的优点,同时对其研究计划进行了自由主义者的改造。

首先,遵从世界政治的主要行为体是国家的假定。

其次,仍然保留理性假定。

第三,对国家追求权力和测算利益的假定,做出严格限定。

第四,明确修正权力可替换的假定。

基欧汉认为,这种研究计划将会更多的关注制度和规则的作用。可以使我们从结构的特性出发,解释国际规则和国际制度为何出现,国家为何遵循这些规则和程序。

17.国际制度的功能理论:国际制度降低合法交易的成本,增加非法交易的代价,减少行为的不确定性。国际制度并不否定讨价还价,相反,它们认可那些为某些目标而进行的讨价还价行为。国际制度最重要的功能在于推进政府之间的谈判,以达成互相有益的协议。制度还通过对各个议题的联系以及自身同这些议题的联系,决定遵守制度所必需的激励因素。因为在某一问题上的行为必然会影响其他人在其他问题上的行为,这种关联性不仅强化了制度的存在,也强化了对制度的遵守。所以,利己的政府能够在共享利益的基础上,理性的去建立国际制度。政府也会遵守制度中的规则,即使这样做会不符合他们的短期利益。

18. 复合相互依存论(百度):复合相互依存论是对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政治分析,核心是探讨经济相互依存在竞争性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人物为罗伯特·基欧汉与约瑟夫·奈。复合相互依存论发展了敏感性和脆弱性两个概念。基欧汉和奈认为,相互依存是指国际社会中不同角色之间互动的影响和制约关系,这种互动的影响和制约关系可以是对称的或不对称的,其程度取决于角色对外部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的大小。1、多联系渠道2、问题领域没有等级之分3、复合相互依赖普遍存在

19.敏感性:一方对另一方变化所受影响的大小及受影响的速度快慢(日本对中东石油,中东石油上涨,影响日本经济);脆弱性:一方对另一方的应变能力的强弱及付出代价的大小(开发新能源的代价);

(不对称性的强弱由相互依赖的脆弱性和敏感性来衡量,敏感性指的是“在试图改变局面而做出变化之前受外部强加代价影响的程度”;脆弱性指的是“行为体因外部事件(甚至是在政策发生变化之后)强加的代价而遭受损失的程度”。[5](P14)在不对称相互依赖关系中,脆弱性较低的国家往往占有权力优势,它也许会利用对方对自己的依赖,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胁迫对方,此时双方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卡特琳娜·巴比尔蕾(Katherine Barbieri)通过计量模型验证后得出结论,对称的相互依赖减少冲突,而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导致更多的冲突。[6]在美国和日本的不对称相互依赖关系中,日本脆弱性、敏感性更为明显。克林顿总统上台后,利用日本在安全问题上对美国的依赖,在贸易问题上对日本采取了强硬和高压态势,要求日本“减少对美贸易顺差”,结果引起了美日关系紧张。[7](P26-27))

20.国际机制&国际制度:

国际机制就是那些指导着国际行为的明示的和含蓄的原则、规范、规则和程序。1975年美国学者约翰·鲁杰首次提出了国际机制的概念。很快引起国际关系学界的广泛兴趣。经过一段时间讨论,产生了对国际机制的权威定义:国际机制是一系列隐含或明示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它们聚集在某个国际关系领域内,行为体围绕它们形成相互预期。其中,原则是关于事实、原因和公正的信念;规范是以权利和义务定义的行为标准;规则是对行动特别的指示或禁止;决策程序是作出和应用集体选择的普遍实践。

国际机制与国际制度

观点一:国际制度与国际机制涵义基本相同或彼此重垒,难以区分。

观点二:国际机制是国际制度的三种形式之一。这三种形式是:国际组织(正式的政府间或跨国的非政府组织);国际机制;协议和国际惯例(国际惯例是具有隐含规则与理解的非正式制度,它塑造行体者的预期)

国际惯例是国际机制形成的基础,国际机制的形成意识着相关问题领域的规则得到扩展,而国际组织则是国际机制形成、发展的重要条件。

惯例、机制和国际组织是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三者的汇合就是国际制度。

21.建构关系:建构关系旨在说明一种事物如何在逻辑上依赖于其它事物而存在,它回答“怎样才成为可能”或“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建构关系分为内构关系和外构关系两类。内构关系是指自然事实和社会事实是通过其内在结构被建构起来的。外构关系是指社会事实或自然事实是由它们外在的结构建构的。内构关系揭示自然事实和社会事实的内在组织和构成方式。外构关系揭示自然事实和社会事实被外在的环境所塑造和改变的方式。外构关系通过影响内构关系而发挥作用。

22.安全困境与安全共同体:

安全困境:主体间的期望是两者相互猜疑,总是对对方的动机和意图做最坏的估计。一旦一方增加军备,另一方必然感到威胁,结果就是安全困境。

安全共同体:行为体的共有知识使它们有高度的相互信任,他们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但是他们都相信可以通过和平途径解决,结果就是安全共同体。

23.三种无政府状态(《伦国际冲突的根源》):

霍布斯无政府文化

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霍布斯在他的作品里勾画了一种当不存在最高权威时人类社会必然出现的“自然状态”。按照进攻现实主义的假定,国际关系从总体上来说仍然处于霍布斯主义无政府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安全的稀缺性为国家的对外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因。由于国家会不断面对其他国家的暴力侵害或征服威胁,因此不得不通过军备建设、单边外交和机会主义的扩张来改进其相对权力地位。由于只有最强大的国家才有最好的生存机会,因此国家会寻机削弱可能的敌手,追求其权力的最大化。

二战时期,德、意、日与美、苏、英、中的关系中就体现了这种霍布斯的无政府文化。美,苏,英,中组成反法西斯同盟共同抵制纳粹的势力。这是一场完全依赖于军事权利的战争,是一场零和博弈,德国意大利日本安全的加强必然导致反法西斯同盟安全的削弱,双方无法相信一方的实力仅仅是为了自卫。二战时期安全困境十分尖锐,这不是因为武器的性质, 而是因为对两个阵营对彼此意图的认定。

洛克无政府文化

洛克无政府文化则不同。在洛克文化中, 国家不再相互视为仇敌, 不再以消灭敌人为基本目的, 它们承认相互的生存权利和财产权利。典型的标志就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对主权的确认。在洛克文化中, 国家之间的主要关系是竞争者之间的关系, 虽然利益冲突会使国家使用武力, 但是, 征服他国和侵占他国领土已经不是主要目的, 国家间关系的特征是维持现状。

按照温特对国际社会无政府体系文化的划分,中美两国的角色关系是对手,两国处在洛克文化中。在军事上,美国在看待中国的军事力量上就和它看待英法的军事力量上所持的态度有所不同。中国和英法都有核武器,经济都很强大,但是由于美国不把英法当对手,而是当成盟友,而面对中国今年军费增长问题,美国却显得相当敏感;在经济方面,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急剧上升,但是美国基于其对中国的负面观念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对其形成了挑战。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行为体根据自己对其他行为体的信念做出判断,并对对方的意图进行评估。中美双方在互动中建构起来的竞争对手的观念对两国关系的发展都产生了影响。

康德无政府文化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永久和平论》中设想“ 每个国家的公民体制都应该是共和制”, 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出“ 自由国家的联盟”, 并且得到“ 世界公民权利” 观念的支持。在康德文化中,行为体彻底抛弃了自助模式,建立了朋友关系的集体认同,互为朋友的国家间建立了永久和平的共同体,康德文化的理想状态就是世界大同。国家不会使用暴力解决利益冲突,如果作为朋友的一方收到威胁,另一方会鼎力相助,不计较自己的得失。

英国追随美国参与伊拉克战争就体现了康德无政府文化的朋友关系。英国是参加了一个没有任何国际组织同意授权的战争,北约也好、欧盟也好、联合国安理会也好,都未同意发动这场战争。美国财大气粗,有能力独自负担这场战争,但英国并非超级大国,单边行动不会使英国利益得到最佳保护,但布莱尔和他的外交政策顾问显然深信,支持和追随美国的对伊政策更为重要。

24. 建构主义的理论渊源:(记住每一项的核心观点和代表人物)

发生认知论与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不仅是国际关系理论,也是一种研究方法 。 皮亚杰提出:“智慧(认知)的适应与其他形态的适应一样,是由同化机制以及与之相辅相成的顺应机制间的不断向前推进的平衡 。”“同化”是指有机体把外部要素整合进自己认知结构图式中去的过程 。“顺应”是指有机体调整自己的内部认知结构以适应外部变化的过程。 “同化”与“顺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 社会学与建构主义

社会的建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其次,当新的社会形式在行为者日常生活的实践和互动中创造出来的时候,过去的社会形式也被重新生产,得到适应,被转移和改变。

最后,社会实在既属于客观化的世界,也属于主观化的世界。 韦伯是古典时期社会学的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强调对社会学关注的是对“社会意义”的探讨 。

语言哲学与建构主义

西方哲学出现“语言学转向” 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 (“以言指事”,“以言行事”,“以言取效” )

发生认知

共同体理论 交往实践 批判理论

政治哲学 语言哲学 社会学 建构 主义

“以言指事”(lucutionary act)

“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 act)

“以言取效”(perlocutionary act)

“语力”(illocutionary forces)

语言具有实践意义---建构行为

语言——惯例——规则——行为

政治哲学与建构主义

霍布斯把人描绘成处于战争状态的平等而又自利、相互猜疑、相互争斗的人。

洛克的个人观念是一种自由、平等和独立的人。

卢梭除了认为人是平等、自由、自利的之外,他还认为人有一种天然的情感,那就是同情(或叫怜悯)。

康德认为,理性有一种高于幸福的目标,因为如果人存在着,仅仅为了幸福,那么就不需要理性,有了理性会适得其反,因理性而终不能得幸福。

共同体理论与建构主义

多伊奇在1957年研究欧洲一体化的著作《政治共同体与北大西洋地区》对安全共同体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和深人的分析,并且提出了系统的安全共同体理论。

人们的信任、互助、关爱、意识和利益方面的部分认同、相互之间能够准确地预测行为。阿德勒在《Security Communities 》共同的外部威胁、共同的文化与价值观、经贸上的互相交流与互相支持、共同的历史记忆、更新换代的能力

交往实践理论与建构主义

哈贝马斯:交往实践理论

“四个有效性声言”

一、真实性

二、正确性(即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构)

三、真诚性,

四、可理解性,

“理想的言语情境”

25.科学建构主义的理论地位:

中间道路——建构主义

在认识论方面,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与理性主义理论是相通的,建构主义承认社会现象的客观性和可认知性,赞成有限的基础主义原则,并致力于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这是与主流理论最大的相同之处。

建构主义与反思主义相通的地方是本体论,“反思主义”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强调国际关系中的认同、规范、话语与主体间性意义的重要性,坚持要对国际政治进行诠释与理解。

26.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

1、建构主义的关注要点不在因果关系,而是社会建构关系。

因果性理论回答“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即因果理论探求事物发生的原因,将原因看作自变量,将由原因引起的结果看作因变量。因果理论并不是唯一的科学研究方法,建构理论也是实证研究的范畴,这一点经常被人们所忽视。而建构性问题通常采取“如何一可能?”或“是什么?”等形式。

2、如何建构?

建构关系主要依托两种建构形式:内构与外构。主流建构主义者大多突出强调的是体系层次对国家身份建构的影响,但体系外层次(国内层次)的建构作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国家身份是内在和外在因素共同建构的产物。

3、观念结构在国际政治中占重要地位

建构主义的结构又不同于新现实主义的结构。新现实主义的结构是微观经济学意义上的结构,是一种物质实力的分配,而建构主义研究的结构是一种观念结构,社会结构主要是观念的分配,它强调国际政治是由行为体持有的一系列共有观念。

共有知识影响和规定着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为体的身份、利益、具体行为与对外政策的目标和手段。

4、科学建构主义并不否认物质性因素的作用

结构始终包括物质性因素,物质性因素是不可化约为观念性因素的。但是,建构主义认为,物质因素只有通过观念结构才能对行为体的行为起到有意义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权力和利益之所以具有意义和内容并因之产生作用,首先是因为观念使然。

5、行为体的身份建构利益和行为

在《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中,温特将身份定义为有意图行为体的属性,它可以产生动机和行为特征。

身份也会有一种主体间或体系特征。

身份可以是多样的,温特把身份分为四种:个人或团体身份,类属身份,角色身份,集体身份。

“身份建构利益,利益决定行为”

6、施动者与结构的互构

结构与单元、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建构主义运用了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认为由于施动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结构,结构又建构了施动者的身份和利益。结构与施动者是互构的(co-constituted)。

7、文化具有社会功能和作用

温特将文化看成是共同的知识和集体的知识。将上文中提及的规范、规则、制度、习俗、意识形态、习惯、法律等,都看成是由共同知识建构而成的。

文化使文化负载者之间进行着竞争,这种竞争有五种相互重合的根源。第一个根源是一种文化中不同逻辑之间的内在矛盾。第二个根源是:施动者永远不可能彻底社会化,而只有彻底社会化的施动者才可能具有共同知识。第三个冲突根源是共有知识产生的非本意结果。第四

个根源是外力的震动。革命、文化帝国主义、征服者的侵略都可以改变文化秩序。最后一个根源是创造力,即文化内部产生的新的观念。

8、观念也是权力

建构主义的权力观也与理性不同,理性主义认为权力的实质在于它的物质性,如军事权力、经济权力等权力因素,而在建构主义看来,物质性权力和话语性权力都是有意义的权力因素:观念是权力,实践也是权力。

9、语言建构主义是建构主义的重要研究议程

第一个切入点是把语言视为一种行动,从言语行为角度来研究,代表人物是奥努弗的言语规则建构主义。第二个切入点是强调语言对意义建构的一面,语言能建构语言意义,从而影响行为体的行为。第三是强调表象政治,揭示语言对话语的建构,重点关注话语的形成过程,如霸权话语等,主要代表人物是德里安、迈克尔?夏皮罗、理查德?阿什利、沃尔克。第四种是强调语言对叙述结构的建构,最有代表性的是马特恩。

28.建构主义的规范研究

规范研究是建构主义研究议程的一个核心部分,提出规范通常独立于权力分配与利益计算,规范不仅制约国家行为,而且建构国家身份与利益。

第一代建构主义规范研究强调规范的重要性,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历山大·温特、尼古拉斯·奥努弗、弗里德里希·克拉托赫维尔、彼得·卡赞斯坦与奥迪·克洛茨等人;

第二代建构主义规范研究开始探讨规范本身的演化,如规范的起源、规范扩散的机制以及规范的内化等,其代表人物包括马莎·芬尼莫尔、杰弗里·切克尔、阿米塔·阿查亚等人。

29.规范研究的意义和评价:

1实践意义

在把握规范进化与退化研究的基础上,中国如何积极地将本国的政治理念与价值观念植入国际规范,并推动相应规范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战略问题。作为一个有着世界影响力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上升,但目前还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中国必然面临如何在规范领域与世界打交道的问题。能否倡导形成一些带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规范,并推动这些国际规范被其他国家所接受,已成为加强中国软实力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2、学理意义重大

首先,规范的进化与退化研究推进了建构主义的发展。理论内核是推进学派发展的关键所在。亚历山大?温特凭借其著作《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将建构主义带入了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推动了建构主义的发展, 但也引发了一系列质疑。

其次,麦基翁的规范退化研究推进了不同理论之间的交融。从麦基翁的规范退化理论中,可以明显地发现他借鉴了后建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研究成果。

第三,规范的演化研究对构建理论框架也具有重要启示。规范退化的理论模型源于规范退化的经验事实,其实质是规范演化模型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完整的规范演化模型其实质应该包括规范进化模型以及规范退化模型,规范退化的理论模型弥补了规范进化模型的不足。

不足之处

首先,关于规范进化、退化的概念界定问题。在麦克劳恩的规范退化理论中,规范退化的概念界定并不明晰。

其次,规范演化过程中的身份转化问题。

第三,理论抽象化程度相对较低。规范演化理论,尤其是规范退化理论的理论陈述更多是归纳式的话语,理论抽象化度较低,这可能由于建构主义学者的社会学视角分析有关。

当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论文

美国俄罗斯战略的异同与相互关系 一、总述 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轰然倒塌,苏联成为昨日黄花,而美国一国独大,拥有世界上最强的经济军事科技力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际战略格局风云变幻,到当今之时,已形成一超多强之势,一超自然是美国,而多强则包括俄罗斯、中国、欧洲和日本等。要谈当今国际战略格局,一则离不开美国,二则绕不开俄罗斯。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美国、俄罗斯的战略关系异同与相互关系。 二、美国战略 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其经济军事科技在世界上均拥有他国不可撼动的优势,美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百分之二十,美军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核武库,美国科技几乎在方方面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美国将继续保持这种优势。 正因为美国的这种独特的巨大的优势,导致其国家战略的独特性。而一个国家的国家战略又具有时代性,美国也是如此,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我们先来谈一谈美国国家战略的演变。在美国初建之时,美国推行的是“孤立主义”战略,通俗地讲就是经济上互通往来而政治上保持距离。到了十九末世纪二十世纪初,随着美国的发展与逐渐强大,其外交战略也变得越来越自信,从门罗的“门罗主义”到威尔逊的“文明扩展论”,再到罗斯福的“国际警察论”,美国逐步开始谋求世界霸权,这样导致了美国国际关系中的以权力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取代理想主义理论。二战后,国际格局经历大洗牌,美国正式确立其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国凭借其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巨大优势开始谋求世界霸权。而社会主义大国苏联成为其称霸路上最大绊脚石,因而美苏不可避免的进入冷战阶段。在这个阶段,美国国家战略的首要目标是遏制苏联称霸世界,在冷战前期,美国的战略主要是杜鲁门的“遏制战略”、肯尼迪的“和平战略”,和“尼克松主义”;而冷战后期,随着美苏之间的平衡被逐渐打破,优势逐渐向美国方面倾斜,美国的战略也逐渐变得富有侵略性,从卡特的“世界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章节题库(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圣才出品】

第二章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一、名词解释 1.伍德罗·威尔逊 答:伍德罗·威尔逊,美国第28届总统,理想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18年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计划”,集中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思想,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可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超国家组织,具体体现在国际联盟上面。威尔逊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主要反映在《论国家》和《伍德罗·威尔逊文集》。其主要要点包括: ①强调建立国际组织和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对强权政治和大国均势持批评态度; ②认为健全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确保和平; ③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以他为代表的理想主义学派提出三个重要假设:一是人性本善,战争的爆发是人的良知误入了歧途;二是主权国家之间的根本利益是和谐的,尤其在和平问题上更应如此;三是国家主权不是无限的,依靠狭隘的极端的民族主义的均势体系不能确保和平,应以集体安全体系代替均势体系。 2.爱德华·卡尔 答:爱德华·卡尔,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国际关系理论家、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卡尔首先指出了理想主义的弊病,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被誉为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政治现实主义的奠基人”。1939年卡尔发表《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

究导论》一书,提出了现实主义学派最早的三个基本观点:①权力是政治活动的主要因素; ②道德、民主和正义是相对的,是权力的产物;③政治不能脱离权力,政治活动是权力和道德的结合。卡尔在这本书中将现实主义思想提炼出来,将国际关系理论分为乌托邦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学派,卡尔对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深刻批判为现实主义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3.汉斯·摩根索 答:汉斯·摩根索,公认的最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现实主义学派最优秀最权威的代表人物,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奠基之父”。其主要著作有《科学人与强权政治》、《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等。摩根索的贡献是最全面、最系统地地将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发展至成熟阶段,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树立起了一座学术高峰。他的《国家间政治》是一个学术制高点和里程碑,而他的国际关系哲学思想则提供了坚实的土壤和基础。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一书是西方当代国际关系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其最核心的内容是现实主义六原则,这六原则以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最完整、最根本的国际关系原则。 4.罗伯特·吉尔平 答:罗伯特·吉尔平,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国际事物学院教授,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曾担任国际政治学学会副主席,现为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院士。他最具影响的三部著作包括:《美国实力与多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经济学》、《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他尤为擅长于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及欧洲和亚洲问题的研究,研究重点是“安全、权力和财富”之间的关系,他的主要理论贡献是提出“三论”:体系变化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和霸权衰弱论。他的主要贡献就是以自己的开拓性学术成果更新和发

北大国际关系考研真题答案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研真题——2016年政治学概论真题

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考试内容(育明考研课程中心)育明教育考研课程部陈老师解析: 1、本专业的报录比约在25:1—30:1(竞争比较激烈,每年的缺考率约在15%) 2、总成绩计算:初试成绩/5*(70%)+复试成绩*(30%)+外语听力成绩(3分) 3、公共课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大部分考生的专业课分数都集中在80-90分之间。想要进入北大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的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每门专业课要达到110分。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4、专业一(政治学概论)为国际关系学院考研统考科目。 5、2015届考生并没有统一组织复试听力考试 育明教育北京分校致力于北京地区高校的考研考博专业课课程辅导,辅导学员人数及辅导成绩连续多年稳居第一。根植育明学校深厚的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研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 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复习参考书(育明考研资料) 专业一:政治学概论参考书 1.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政治学理论部分的核心参考书目,要重点掌握和记忆其中的政治学名词) 2.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用作补充政治学十五讲,尤其是政治合法性、政治发展等章节内容)(北大国关学院考研资料获取、复习方法经验可咨询陈老师扣扣:伍四七.零六叁。八六贰)。 3.海伍德《政治学》(主要在于辅助理解,外专业跨考的推荐先看本书打好基础) 4.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对于准备政治学概论大题非常重要,重点把握书中) 5.曹沛霖《比较政治制度》(与唐士其的西方政治思想史配合使用,重点掌握各种..) 6.潘维《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其中内容重在理解和记忆作者的.......) 7.阎学通《国际关系分析》(国际政治概论部分重要基础书目,推荐先看......) 8.陈岳《国际政治概论》(要重点记忆其中提到的国际政治学名词......) 9.李少军《国际政治概论》(与前两本书配合使用,重在补充前两本书的内容)专业名称招生人数 初试内容复试面试国际关系统考生 推免生①政治(100分)②英语(100分) ③政治学概论(150分)④国际关系史(150分)听力:全校统考(3分计入总分)面试:①进行自我介绍及相关问答②抽取专业试题,进行专业、学术相关问题问答(无准备时间) 2013年4人2014年5人2015年5人2013年7人2014年7人2015年6人

国际关系理论总结

均势理论 均势理论也是国际政治中的一个极为古老的理论之一。它最早源于古希腊城邦国家、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实践。均势的含义很广,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指特定的权力分配的状态,如两种或两种以上力量势均力敌的情势;二是指一种国际体系,如1648-1789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815-1914年的维也纳体系等;三是指一种外交政策,如英国的均势外交传统。从历史上看,均势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马基雅维利、黎塞留、塔列朗、梅特涅、卡斯尔累、帕姆斯顿、俾斯麦、摩根索、基辛格等。当然,这些人对均势的理念看法不完全相同。正如基辛格提出:“梅特涅的体系是从18世纪把宇宙看作一个大钟表结构的观念中得到启发的。钟表的部件相互错综合,干扰了一个部件就会打乱其他部件的均衡。俾斯麦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在他看来,均衡不是和谐和机械的平衡,而是不断消长的力量的平衡。与他相适应的哲学是适者生存观念。俾斯麦标志着政治概念从理性主义到经验主义的变化。”均势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情况下,均势是维护国际安全的最可靠的手段。摩根索讲:“力量均衡及旨在维持均衡的政策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主权国家的社会里的基本稳定因素。”均势体系的首要目标是稳定,而不是和平,均势不能消除战争,但均势的破坏肯定会导致战争甚至世界大战,和平是稳定的副产品。在均势体系下,存在着几个势均力敌的强国,这些国家按其政策,可区分为维持现状的国家或帝国主义国家。维持均势的主要手段有分而治之、补偿政策、军备、联盟与反联盟。对均势操纵国而言,为了维持对自己有利的均势,在必要时应与敌人的敌人结成同盟,因为“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国家利益。”二战以后,由于核武器的出现和第三世界的兴起,传统的均势体系发生了变化,如战后形成了美苏在核恐怖下的两极均势。后来中、美、苏大三角的形成则是对力量均衡的巧妙运用,它抵御了前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维护了世界的稳定与和平。均势理论在历史上屡建奇功。依据均势理论创建的维也纳体系曾经维系了欧洲国家近百年的和平。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发生转换,美国一家独大,同时又存在多个地区性强国,世界力量对比出现了严重失衡。在这种新的格局下,均势理论对于推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以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将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一次: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理想主义又称法理主义或规范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是对格劳秀斯和康德等理想主义外事哲学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它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1889年,威氏发表了《国家论》,提出应当使国家和世界民主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实现道德理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他制定了十四点和平计划,诸如公开外交、集体安全、国际法律、民族自决等等,被称为“威尔逊主义。”在威氏的倡导下,西方国家在1919年成立了国际联盟。后来法、美等国又在1929年签定了“非战公约。” 理想主义的理论前提是道义和法律,其基本主张是: 1.实现欧洲政治上的民族自决是消除战争的主要条件。 2.秘密外交是导致敌对结盟和冲突的根源,而公开的协议则是避免战争的途径。 3.摒弃传统的均势体系,代之以集体安全体系。 4.建立普遍的安全机构—国际联盟。 5.诉诸公众舆论,因为公众舆论是维持世界秩序的强大武器。 理想主义的实质是在帝国主义时代用自由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观察和处理国际问题,因此它的破灭是必然的。1919年成立的国际联盟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30年代起,理想主义的主张开始受到人们的批评。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他们对于人性和自然状态的看法影响了西方现实主义流派的许多代学者。1948年,美国学者摩根索(Hans Morgenthau 1904-1980)发表了《国家间的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一书,标志着现实主义学派的成熟。在书中,摩氏总结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辩论,提出了对于实际的人性和实际的历史进程的看法,系统地阐明了政治现实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把

国际关系复习资料

国际关系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多项选择、单项选择、简答题、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1、国际体系:指国际社会各行为主体之间彼此互动而形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 2、国际格局:指国际社会主要战略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结构和态势。 3、国际秩序:以一定国际格局为基础所形成的国际行为规范和相应的保障机制。 4、国家权力;是一国控制或影响国际环境和他国意志与行为的能力,是一国实现本国国家利益的手段。 5、亚洲安全观: 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 6、均势外交: 大国为谋求霸权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手段。 7、首脑外交:指国家领导人直接参与的外交活动 8、公众外交:指一国面向国内外公众营建总体。 9、布什主义:布什主义,是指布什政府从美国共和党保守主义和现实主义思想出发,奉行“共和党色彩的国际主义”路线,在国家安全政策和对外交往中遵循“美国利益至上”和“以实力求和平”两大原则,在对待恐怖主义和谋求核武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不友好国家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政策,在全球地缘战略格局上以更具进攻性的军事部署为基础,采用强硬和保守的态度追求美国的国家利益。“布什主义”的显著特征在于他提出了一反国际法规则的所谓“先发制人”政策,所以“布什主义”也被称为“先发制人主义”。 10、示范性冲突: 11、全球问题: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一系列超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关系到并严重威胁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社会性问题。内涵:(1)国际社会层面(2)社会人类学层面(3)自然与社会层面 12、雅尔塔体制:美、英、苏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会议(1943、11)、雅尔塔会议(1945、2)和波茨坦会议(1945、7)上对如何处理和安排战后的欧洲和世界、对日战争等问题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或协定,这些协议、协定及其实施构成了雅尔塔体制。 13、非政府组织:泛指那些独立于政府体系之外具有一定公共职能的社会组织。 14、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地利帝国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而在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一般史学家会视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和1659年的比利牛斯和约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系列之一。 15、国际关系组织化:是指,处在国际制度、国际规则和国际法约束和介入下的主权国家间关系,日渐显示出不断增强的“组织性”或称有序性。 16、全球公民社会:全球公民社会是一个相对独立于国家而且跨越国家边界的社会政治领域或空间。 17、可持续发展:联合国的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不损害那些满足后代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的前提下的发展”。

当代国际关系论文

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 提要 鉴于现阶段,中美两大国之间的微妙关系,不仅对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也对亚洲安全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面对这一局面呢?我认为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 关键词 安全体系,多边关系,中美关系 引言 随着亚洲地区的中国和印度的迅速发展,美国不得不改变外交从一直关注中欧的令人厌倦的战争转为去应付日益产生影响的亚洲。希拉里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就撰文称,未来10年,美国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将是锁定扩大在亚洲的投资,包括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的投资”。 作为曾经枭雄一时的世界强国的美国,虽然现在已经不是唯一的世界强国了,但美国仍然希望能够在渐渐在全世界产生作用的亚洲地区保留自己的领导角色和能力。但现在美国已经不能独自领导这个地区了,而是得接受与中国分享权力。但也有分析师称,美国的这种继续想在亚洲保存有实力将会使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劣,“因为单纯从经济重要性来讲,中国已变成美国有史以来遭遇过的最可怕的战略竞争对手“。 论文正文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建交以来,两国关系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总体是稳定的,并且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当前中美关系有四个主要特点。 一是两国的对话沟通非常密切。在过去的两年中,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 7次会晤,并经常通电话、通信。两国还建立了60多个对话磋商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

二是两国的经贸联系非常紧密。现在中美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去年两国的贸易额达到3853亿美元,是建交时的160倍。 三是两国的人员往来非常频繁。现在每年两国人员往来约300万人次,每周有110多次客运航班往返于太平洋西岸。目前,有12万中国人在美国留学,两万多美国人在中国学习。 四是两国的合作领域非常广泛。两国不仅在一系列双边领域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而且在很多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着有效沟通与协调 中美关系对亚太地区的影响,首先应该承认一点是,亚太地区的安全,不仅仅指中国、印度大国,更要把亚洲的其他小国考虑在内。在很多情况下,小国都是靠多边关系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的。比如:与大国相比,小国在一些重大事情的决策上的选择总是比较少,这还可以说连小国的安全和发展,都是要求和大国处理好关系的。 而当今中美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说很微妙。在未来相对长的时间内,激烈与互相依存将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体两面;前者更多地体现在双方在军力和国际地位上的竞争,但在相当程度上也将体现在双方经济秩序(如贸易逆差和人民币汇率)的冲突上;后者则主要体现在双方在经济秩序(包括双边和多边)的依存上。中美双方都着意控制危机。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就如是说,“分歧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文化注定要发生冲突,而是(意味着)我们必须更加努力地了解对方”。 亚洲小国也面临着困境,因为如果这两个大国发生冲突,甚至战争,那么情况就会很糟糕。所以无论从中美双边关系还是小国家的自身利益发展来看,小国家会选择多变安全关系。这样做首先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美两大国的行为。其次,多边主义有利于小国家参与国际和区域事务。 安全困境困扰着整个亚洲。作为大国崛起的中国,在维持亚洲安全方面不可避免地要扮演一个关键角色。另一方面,中国则比较小心地维持着和美国的“和平“关系。但到目前为止,这种关系还只是停留在经贸关系上面,同时,中国也没有显示出想要和美国竞争霸权地位的国家意志和计划。中国只是在根据自己的步伐进行自身的国防军事的现代化建设。因而,这是一种脆弱的”和平“局面。美国并不因为中国的”低调“而感到放心,中国本身这种”低调“的做法行为也是有限度的。中国如果不当心,就会是整个亚洲跌入不安全的困境。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后六章详细总结 第一论国家利益论 一、国家利益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意指国家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维护本国和本民族免受外来侵害的一些基本原则。它是国家制定对外目标的重要依据和决定因素。 国家利益的概念曾经经过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国家至上阶段、王朝利益阶段和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利益阶段。 在西方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关于国家利益的研究主要涉及四个问题: 1、国家利益概念笼统化 摩根索提出明确的定义:国家利益应当包括三个重要的方面:领土完整、国家主权和文化完整。 2、国家利益代表的是什么人的利益。 3、如果国家利益是由统治者们决定的,那么国家利益的内涵是由什么因素来决定的。 4、国家利益在一个国家的决策中起多大的作用。 二、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研究 对于上述四个问题,西方学术界的研究和回应是: 1、在国家利益内涵的研究上,从泛泛的国家利益研究发展到强调国家利益的层次研究上。1996年《美国国家利益》研究报告,系统地提出了美国国家利益的十个基本概念。 国家利益的四个层次:根本利益、极端重要利益、重要利益和次要利益。 对国家利益用层次分析的办法进行研究的好处在于: 第一,它可以避免以前在国家利益分析上的缺陷。 第二,对国家利益进行层次分析可以在国家决策的过程中有前后选择。 第三,这样的层次分析还具有它自身的灵活性。 2、国家利益代表的是什么人的利益。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有不同的解释。一派认为国家利益就是指全体人们的利益,即国家利益是国内利益的总和。 第二派认为,一国的国家利益是全部国内利益和部分国际利益的总和。 第三派认为,国家利益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内一部分人的利益,是统治者的利益。 3、摩根索认为,确定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是由这个国家的权力来决定的。国家的权力大,

《当代国际关系》课程教学大纲

《当代国际关系》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0002299 课程英文名称:The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年12月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学生选修课课程,面向全校开设,旨在丰富其知识结构。 通过本门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关系学的基本知识,学会应用国际视野看问题,从而更好地领会我国政府制定各项政策的国际背景,增强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基本国际关系常识; 2.能够具备国际视野角度。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国际关系学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基本理论和方法:国际关系发展的历史规律; 3.基本技能:初步分析国际热点和难点。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在讲授时围绕本大纲,并结合现实生活,并要紧扣各部分的主题,运用讲座式教学; 2.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无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安排一次习题课,做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侧重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测试。 3.成绩构成:出勤、课堂作业和论文分别占30%、30%、40%。。 (七)主要参考书目: 《国际政治学概论》,李少军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二、中文摘要 本课程主要介绍冷战结束以来的国际关系知识,重点以中国为中心,讲述中国与各主要方的关系。通过本门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的发展变化,丰富其知识结构。学会应用国际视野看问题,从而更好地领会我国政府制定各项政策的国际背景,增强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国际关系考研精简笔记《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笔记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倪世雄 笔 记

国际关系理论笔记 前言 理论:是“代表取向”,是概念框架,甚至涵盖分析技巧;是一种思维的象征性构架,包括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假设,定义,法则,观点和远离。 如何建构理论:分离,联系,抽象,理性 国际关系理论:简单说,作为一种学术总称,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具体来说,国际关系是指处于世界体系内各主权国家和其他独立实体之间的多层次关系—集团,国家,跨国公司,区域共同体,国际组织等之间的关系和多维性关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国际关系理论则是描述,解释,研究,估价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 国际关系学(理论)研究对象:国家和国际社会及其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前者是国际关系中最核心的因素,后者是最活跃的因素,其余的则从属于或派生于这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理想主义 背景:对一战的反思, 代表人物:美国总统威尔逊 主要观点有:1,人性可以改造;2, 主权国家之间的根本利益是可以调和的;3战争可以避免4建立国际机构,保卫世界和平;5国际公众舆论可确保世界和平6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保证世界和平. 代表人物:威尔逊、阿尔弗雷德·齐摩恩、约翰·默里 现实主义 背景:德国极权政治和法西斯主义的威胁,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二战 批判点:理想主义不是研究国际关系的现状怎样,而是应当怎样,对国际问题的研究完全凭

主观意志,把自己的理想当成是国际关系中的事实;国际问题的看法过于理想化;忽视权利。观点:1、人性本恶2、国家是国际体系主要的行为体,其他任何国际行为体都不能代替他3、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4、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是分析国家行为的路标5、道德和有关的价值观念是相对的6维持国际和平最好的办法是维持均势。 区别:人性、国家关系的看法、对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作用看法、对社会和世界的看法(理想主义强调应该如何,现实主义信奉实证原则)、对未来的看法(理想主义崇尚利他主义,现实主义认为这是空想) 代表人物:韦伯、卡尔、莱因霍尔德·尼布尔、阿诺德·沃尔夫斯、尼古拉斯·斯克巴曼、汉斯·摩根索、乔治·凯南、雷蒙·阿隆、约翰·赫兹、亨利·基辛格 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VS现实主义 评价:理想主义强调维护世界和平要靠人民和公众力量的观点使正确的,国际问题走进大学,学生和教授们对国际问题的研究影响了民众;比现实主义在分析战争史认为人有原罪的思想更具有科学性;强调国际关系中道德的重要性是适时的;理想主义恩威国家之间的利益是可以调和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把握国际事务的准确性不强 现实主义研究国际关系时把国家利益置于核心地位;提倡客观细致分析,理论结论在后;其现实性为外交决策提供决策框架。现实主义对人性的看法使人们对人类的命运变得极为悲观;把道德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层面是欠妥的;几乎所有的现实主义者都是吧和平的希望寄托在领袖人物的身上,而不是民众的身上,民主的身上。 第二次论战: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 原因:国际关系格局出现新的变化,第三世界不断扩大,原有的两极体系趋于多极化;科学技术发展;行为主义思潮 争论的实质是方法论之争 科学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卡尔·多伊奇、莫顿·卡普兰、戴维·辛格、海沃德·阿尔克 传统主义代表人物:马丁·怀特、英尼斯·克劳德、肯尼斯·华尔兹、斯坦利·霍夫曼科学行为主义从两个方面对现实主义进行了批评:1、现实主义过分强调权力的作用,视之为国际关系的核心,忽视了伦理、道德=法律等重要因素;2、现实主义在界定像权力、国家利益、均势等概念时缺乏精确性。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政治内部资料-考博试题答案-考博经验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政治内部资料-考博试题答案-考博经验 一、专业的设置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每年招收博士生11人,下设国际政治以及外交学两个专业。 其中国际政治专业下设13个方向,分别是李忠杰的国际战略;宫力的大国战略以及大国关系;刘德喜的全球性问题以及国际组织;左凤荣的大国关系以及区域安全;孙建杭的国际关系以及地区安全;李云龙的国际关系以及国际安全;高祖贵的国际安全以及中东问题。 一共有位7博导,其中李忠杰导师为外聘导师,只招收一名博士生。本专业一共有13个研究方向,可以说分类非常的全面和齐全。 二、导师介绍 李忠杰(外聘),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职务:副主任。 宫力,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国际战略研究所。 刘德喜,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国际战略研究所。 左凤荣,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国际战略研究所,职务:国际政治研究室主任。 孙建杭,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国际战略研究所。 李云龙,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国际战略研究所,职务:国际关系与台湾港澳研究室主任。 高祖贵,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国际战略研究所,职务:副所长。 三、参考书目 国际政治:

1、蔡拓著:《国际关系学》,南开大学出版社。 2、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编:《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3、梁守德等主编:《国际政治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4、倪世雄主编:《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5、詹姆斯·多尔蒂等著:《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 6、康绍邦等著:《国际战略学新论》,解放军出版社。 7、康绍邦、宫力等著:《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理论》,九州出版社。 8、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上、下),法律出版社。 9、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0、刘建飞等编:《21世纪初的中美日战略关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1、宫力等著:《和平为上-中国对外战略的历史与现实》,九州出版社。 12、康绍邦、宫力主编:《国际问题二十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3、宫力等编:《从解冻走向建交》,中央文献出版社。 复试加试参考书目: 1、鲁毅编:《外交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 2、宫力等著:《和平为上-中国对外战略的历史与现实》,,九州出版社。 3、康绍邦,宫力等著:《国际战略新论》,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 4、高金钿主编:《国际战略学概论》,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年。 四、党校考博英语 党校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题型有20题20分的词汇,10分的完形填空,5篇40分的阅读理解,15分的英译汉翻译,15分的作文。党校考博英语的整体难度介于六级和老托福之间,对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注重对形近字、意近词

国际关系复习资料(2016)

国际关系分析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程序 (1)文献回顾;1、从前人的研究方法基础深入,从而产生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效果。2、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避免走弯路,可以节约很多时间。3避免重复前人已经完成的结果。4、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的缺陷或不足确认自己的方向。 (2)寻找研究问题;三个条件1.所选择的问题应该是一个没有答案或是现有答案有缺陷的问题2.所选择的问题应是一个有学术或社会意义的问题 3.所选择的问题是研究者有可能回答的问题,即这个问题的难度在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条件之内 (3)提出合理假设:有了问题之后研究者需要提出假设,即可能的答案 (4)检验假设:首先要制定出检验假设的标准,举例并进行逻辑论证 (5)得出结论:是对一个问题的答案 二、国际关系学属于什么范畴?(政治学)国际关系的研究主要内容是什么?(从全球范围内的跨国界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第二章 一、国际体系:由三个要素组成国际行为体国际格局国际规范 国际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从事跨国活动的国家、组织和个人等 国际格局:国家之间的实力分配和大国间的战略关系 国际规范:国家间在长期互动、交往中形成的并对国家行为具有不同约束力的习惯、规则法律等。 二、维也纳体系: 拿破仑用战争向欧洲输出革命,欧洲的封建君主非常惧怕,他们联合对抗法国。维也纳体系恢复欧洲的封建统治,并且把拿破仑统治下已经解放的民族重新置于战胜国的民族压迫之下,这是一种历史的逆流、历史的反动。但是体系作为国际关系的一个转折,它开启了用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河。 三、凡尔塞——华盛顿体系 在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以后,是战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国主要是英国、法国、美国和日本建立的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对一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它构成了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四、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今属乌克兰)举行的国际会议。其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以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新的国际格局正在形成之中。 五、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无政府)为什么国际社会形不成中央政府?(没有军事暴力垄断权)国际道德与国内道德区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国家可以违反社会规定,私人不能) 六、什么是国家?(国家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制度。)一个有国家的世界与一个无国家的世界,何者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世界政府的情况下,人类可能在没有国家的状态下保持秩序。在没有世界政府的情况下,没有国家人类就会相互屠杀。) 第三章: 一、国家的基本形态有哪几种?民族国家与其他国家形态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笔记

1. P4理论的功能: 戴维辛格(David Singer)认为,理论是一个内部相互联系的、实证概括的分析整体,它拥有描述、解释和预测的功能。 罗伯特利柏(Robert Lieber):第一,描述。理论必须确切地描述现实世界发生的事件。 第二,解释。理论应对说明这些事件发生的因果,说明“行为规律”和进行“评估分析”。在一个特定的体系里,理论解释事物的“连续性、反复性和规律性”。第三,预测。一般来说,是预测“事物发展和结果发生的模式或总趋势,是事物的未来的发展,而不是具体事件的发生” 2. P6理论与历史: 雷蒙阿隆:历史是过去的政治,理论的实质是历史。 约瑟夫奈:国际关系史不是国关理论,但国际关系史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来意提炼升华为理论的原始材料和现实基础。 要处理好理论与历史的关系,必须把握住三个基本观点: 第一,理论是历史的产物,历史是理论的基础。 第二,理论是一种思维的科学,其本质是历史。 第三,检验理论的标准是实践。 3. 国际关系理论及国际关系的定义: P7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各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 P8汉斯摩根索:国际关系是“处于权力斗争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权力政治”。 P8昆西赖特:国际关系意指民族、国家、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理论则是全面叙述、解释、评价、预测世界上不同政治社会关系的研究项目或学科。 P8欧奈斯特莱弗沃:国际关系是关于主权国家之间权力对权力、利益对利益、目标对目标的长期斗争。 P9斯坦利霍夫曼:IR实质是国家之间关系的政治。IRT是关于影响世界基本单位的对外政策和权力地位的因素和活动的学科。 P9弗里德里克邓:国际关系是指世界体系内各个政治集体或实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其核心是权力问题。IRT则是“关于那些跨国的关系的只是总和”。 P9查尔斯麦克兰德:IRT是关于“世界上有组织社会实体互动关系的研究”,包括对这些互动关系的有感环境的研究。 P9卡尔多伊奇:IRT应研究民族国家之间不可避免的相互依存和民族国家缺少控制能力的问题。 P10海沃德奥尔克:IR是关于人类的活动和各个国家人民的相互交往;IR是关于世界上基本单位之间冲突和合作的相互关系。 P10特莱弗泰勒:IRT是解释跨越过境的各国政治活动的学科。 P10尼古拉斯巴克曼:IR是关于属于不同国家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P10多尔蒂和小法尔兹格拉夫:IRT定义为研究一国或其他国际行为者是如何用某种方式影响别国或别的国际行为者的。 P10约翰伯顿:IRT应该“说明和预测国家间关系和世界大体系的运作及其过程”。 P10罗伯特利柏:IRT……是“关于有组织的大群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与政治学相比,IRT 重点涉及到三大要素(无政府状态、秩序和限制)和三大关系(无政府和秩序、冲突和合作、限制和发展)。 P11 IR:(美国学者)处于世界体系内各主权国家和其他独立实体之间的多层次关系—集体、国家、MNC、区域共同体、国际组织等之间的关系和多维性关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关系,IRT 则是描述、解释、研究、评估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 4. 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P9 对外政策表现为单向式的一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而国际关系则表现为双向式的国家或实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5. 国际关系的任务:P11(汉斯摩根索《政治学的困境》)“国际政治学的任务是把政治学的一般原则运用

国际关系专题复习

国际关系专题复习 一个时期的国际关系的情况、特点如何,归根到底由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因此,资本主义经济的阶段划分同样可作为国际关系发展阶段的划分。下面分阶段阐述: (一)16世纪至19世纪初:手工工场时期 这一时期的重要国际事件主要是西葡之间、西英之间、英荷之间、英法之间的殖民争霸战争,还有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时期的法国和欧洲国家(反法同盟)之间的战争,几乎波及整个欧洲。 这一系列的斗争的原因有二:一是为了争夺殖民地和殖民霸权。二是为恢复封建统治秩序(反法同盟中的封建国家)。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①国际关系舞台的主角在欧洲,特别集中在西欧。②这一时期的国际霸主由西、葡到荷兰,由荷兰到英国,国际霸主更替频繁,英国成为最终的胜者,长期掌握了世界霸权,成为“日不落帝国”。③这一时期亚、非、美大片地区沦为殖民地,被欧洲列强控制,逐渐形成了东方屈从于西方、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④这一时期殖民国家之间主要围绕争夺殖民地展开斗争,国与国之间矛盾比较尖锐,以斗争为主。同时也反映出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 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主要是:①欧洲特别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而英国又居各国之首。②这一时期东方国家还在封建制度下徘徊,逐渐被欧洲国家赶上并超过。③西、葡因最早开辟新航路又最早成为最强大的殖民国家,但所夺财富并未化为资本,转而流入法、荷、英等国;荷兰因最早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而强大一时,但商业发达的荷兰敌不过更具工商业优势的英国,通过三次英荷战争被打败,丧失殖民优势。 ④殖民国家利益对立,共同利益少。 (二)19世纪初至19世纪70年代:蒸汽时代 维也纳体系建立后,以俄、普、奥为首,建立了“神圣同盟”;英、俄、普、奥又组成“四国同盟”;1818年法国又加入“四国同盟”而演变为“五国同盟”。这些同盟极力维护维也纳体系,在这一体系下,法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失去了拿破仑时代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而俄、普、奥成为欧洲大陆的主要国家,特别是俄国一时间成了欧洲大陆的霸主,风光一时。 然而,因为殖民扩张等问题,同盟内部矛盾重重,盟国间貌合神离。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为防止身旁出现~个强大的对手和有力的竞争者,对欧洲大陆奉行“以欧制欧”的“势力均衡”政策,谁成了欧洲大陆的霸主,谁就是英国的敌人。1853—1856年英、法联合起来,为争夺巴尔干,与俄国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失败,在欧洲扩张受到严格限制,其在欧洲的国际地位受到沉重打击。 就在俄国受打击不久,德、意为国家统一,发动了四次国际性的王朝战争:1859年撒了王国联合法国对奥地利作战,1864年普奥联合打败丹麦,1866年普奥之间作战,奥地利失败后被排挤出德意志,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惨败,普鲁土统一德国宣告完成。四次王朝战争后的结果是诞生了两个新统一的国家——德意志和意大利,欧洲的国际政治力量在发生新的分化组合。 在欧洲以外,欧美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又勾结起来,英、法联合出兵,充当元凶,俄、美充当帮凶,共同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美国竭力阻止欧洲列强向美洲扩张。美国甚至还从欧洲列强手中攫取其在美洲的殖民地:1846年从英国手中得到俄勒冈,1867年从俄手中廉价购得阿拉斯加。 纵观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主要特点有:①国际舞台的主角看,西、葡、荷等老列强衰落下去,崛起了德、俄、奥、意、美等新列强,主角增多。②从国家之间关系看,有斗争有勾结,但斗争是主要的、勾结是次要的,暂时的。同时国际关系变得更为错综复杂。③从国际秩序看,旧的维也纳体系崩溃瓦解,而新的国际秩序处于形成变化当中。④从东西方关系看,进一步确立了西方对东方控制优势。 造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在更广的范围得到更高程度的发展,因而有更多的国家富强起来,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也使国家利益的矛盾在更尖锐的同时,其联系更加密切起来。 (三)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电气时代 这是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斗争有:因普法战争而结仇的法

当代国际关系

当代国际关系 研12制冷及低温工程赵东 摘要:当代国际体系正在进行着复杂而深刻的急剧转型,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整体在国际体系中的体系角色和结构地位需要进行新形势下的重新估量。在国际体系转型的背景之下,中国如何处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不仅关系到双方的利害得失,也会对国际体系产生某种程度的建构性影响。要把握好发展中国家这个对外关系的战略基础,夯实和拓展这一战略依托平台,中国应该做出与时宜相契合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国际体系转型;发展中国家;国家身份;战略选择

当前的国际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动、大调整的转折时期。这是那种只有用大历史的尺度才可以度量的“变局”。从有近现代意义的世界历史以来,这种“变局”只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巧世纪前后西方世界的崛起,东方的中心地位让位于西方;第二次是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20世纪成了美国支配和主导的世纪;第三次就是现在,一个全球范围的多极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新兴发展中国家崛起,亚洲强势复兴,西方主宰和美国的中心地位不保,旧的国际体系处在深刻的动荡和变革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发展中国家也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发展进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发展也促进国际体系的转型。当代的国际体系转型对各国而言表现出更多的全局性和不可抗拒性,它不仅影响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战略抉择,也影响着中国进一步发展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同时,作为占世界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它们有着更多的发展潜力,有着更加强烈的发展渴求,它们是一支国际社会不容忽略的重要力量。中国如何处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也将对国际体系产生某种程度的建构性影响。因此,结合当代的国际体系转型探讨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所应该采取的战略选择意义重大。 一、当代国际体系正处于重要转型时期 时移势易,势易世移。事物都是运动、发展、变化着的,国际体系也不例外。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所谓的“后冷战时代”。东欧巨变,苏联解体,有的西方学者甚至预测世界将会出现“历史的终结”,西方将统御世界。2008 年,一场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全球,对于这个时代的一些基本认知也变得更加清晰和明显。最基本的认识是:当今的国际体系正在进行着深刻、复杂的转型。 总的说来,当代国际体系的转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体系自身的转型;二是体系结构的转型;三是国际治理体制的转型。[1]36--38当代国际体系转型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国际

国际关系理论三大流派

(转自:庄周梦蝶)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安全。安全是塑造国际行为的核心变量,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概念之一。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安全的保证在于所获权力的 多寡。自由主义提出国际制度理论,以此来淡化权力的影响,认为国际合作和相互依赖可以确保 安全。建构主义则另辟蹊径,从社会学中借鉴新的概念,认为国家安全的存在和追求,离不开观 念和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因素。 一、三大主流国关学派的国际安全观简介 国际安全问题历来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冷战的结束,特别是“911”事件以后,引 起了国际安全局势的剧变,国际社会对国际安全问题、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 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国际安全问题的大辩论。[1]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界形成了三大 理论流派论战的局面。[2] (一)、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安全观 基于对国际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现实主义对于国际政治的本质以及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 长久而深入的思考。在现实主义学派看来,国际安全在本质上是稀缺的,国际安全问题只可以缓解,却不能最终得到解决,而获得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权力。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关 系就是围绕权力斗争的关系。无政府状态成为认识国际政治的基本起点,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则是每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3] 现实主义学派主要有以汉斯摩根索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以肯尼思沃尔兹和罗伯特吉尔平 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和以约翰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汉斯摩根索一生经历过两次 世界大战,战争的惨痛经历使他一直坚持人性本恶的观点。他认为存在于人自身罪恶的本性不可 能根本改变,因此也不可能建立一个安全的国际社会。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经常会感到岌岌 可危,为了能够安全,人们必须自保,要自保就必须获得权力。而国家权力就是这种个人权力的 延伸和扩大。在他看来,权力,主要是军事权力,是国家行为的目标。[4]在国际社会里,国家对外 行为的动因就是出于对权力的追逐。而不断追逐权力的结果,则使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产生 相互怀疑和不信任,导致“安全困境”和“零和博弈”,其逻辑结果是国际冲突。[5]因而获得国家安全 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军事权力。肯尼思沃尔兹强调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在无政府条件 下国家的第一考虑就是生存。[6]他认为在这样的体系中,国家的目的不是获得和维持权力,而是 力图确保生存,两极均势有利于降低战争危险。[7] 新现实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罗伯特吉尔平认为,除了国际政治方面的因素,也应该考虑到国 际经济方面的因素,尤其在全球化浪潮中,国际经济方面的因素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在国际安全 方面,他强调只有提升包括国家经济实力在内的整体实力才能更好的获得安全。进攻性现实主义 的代表人物约翰米尔斯海默强调权力是大国政治的根本,大国为追逐权力而互相竞争,国际体系 的无政府特征和权力分配不公导致国际冲突,只有获得权力最大化才能尽可能地确保自身安全。 他还提出了5个基本假设: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体系。2、大国拥有相互伤害和相互摧毁的军事 权力。3、国家永远无法确认它国的意图。4、生存是第一目标。5、国家是理性行为体。可见,进 攻性现实主义是将现实主义的基本命题发挥到极至,国际安全极为稀缺,国际冲突不可避免,只 有掌握最大化的权力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 现实主义学派关于国际安全的逻辑是“安全困境”。在无政府状态中,国家间具有高度猜疑性, 使它们对对方行为总往最坏的方面估计。国际安全是稀缺的,为了获得安全,一国增加军备,必 然会使另一国感到威胁,从而引起另一国增加更多、更强大的军备,最终使军备竞赛无法避免。 (二)、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安全观 “强者能其所事,弱者受其所难”仍然是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切实感受。自助、结盟、集体安 全等成为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的可求途径。[8]理想主义学派认为:除了战争,国家还可以通过和平 手段来实现自身的安全。以一战为界点,国际关系的理想主义传统开始转向现在的新自由制度主义。与现实主义相比,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更加注重集体安全和相互依赖。理想主义学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