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生德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谈学生德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谈学生德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谈学生德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第16卷作者:江西省鄱阳县白沙洲中学曹天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60(2003)—0110—03 新世纪是素质教育的世纪。素质教育成为新世纪教育的开端,也是教育大讨论的热门话题,并已对新世纪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几方面,这些要素相互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构成了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的整体。

1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它包括人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技能素质等方面的内容。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素质在学生的整个素质结构中占着统帅的地位,他具有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导向作用,具有健全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德育是素质的灵魂,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我党的一贯的教育方针。从1957年毛泽东同志,将党的教育明确概括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到1995年颁发的教育法第六条指出:“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都可见我们党一直坚持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现实的需要。20世纪科技突飞猛进,人类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人类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然而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精神文明严重滑坡,使德育不仅成为中国而且成为全球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所以,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2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中,其中的关键在于德育。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德育也是最重要的素质,它不仅是指道德品质,也包括健康的心理素质、顽强的拼搏精神和适应社会能力,也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德育在素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2.1德育对学生的成长过程有很强的启迪性

以理想、情操和“三观”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教育启迪学生认识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认识到学生的社会责任与历史重任,认识到国家和社会对其期望和要求。从而明确学习目力,发愤学习,力求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2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德育素质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向和价值取向,起着思想保证、精神动力作用

德育对智育等方面的发展和深化、对知识、技能获取的广度和深度起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着一个人的智育等方面的技能所产生的结果以何种方式和什么程度在社会中运用。一个人的德育素质好并不一定就会有好的身体、智力和能力,但是,当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德育索质时,他必将去努力学习,必将去努力提高自己。良好的德育素质必将对提高其他方面的索质起到积极作用,从而使自己的综合索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一个德育索质较好的人,才会将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人民的需要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为社会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反,一个德育索质不好或者很差的人,它所具有的“索质”只能是为自己捞好处的资本,甚至是危害社会、危害他人的本钱,当这样的人越是具有较高的智育等索质时,则他对社会和他人的危害就越大。

2.3德育为素质教育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德育工作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传播德育理论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发展,帮助学生系统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为素质教育中的智育等要素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3要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中的德育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索质教育是一个以‘育人为本’的系统工程,各要素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3.1德育的首要地位必须得到落实

长期以来,“德育给人们的印象似乎是,它非常重要但又常常被忽视和冷落;它费时多又总是吃力不讨好;它最该跟实际联系但又总是太空泛,形式主义;…...”【朱小曼.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德育首要地位绝不能只写在文件上,也不能只在思政会议上谈论谈论,不落实到位,连第二位都不是,只能是末位。

特别要强调的是,不仅是“两课”教育到位,其他学科的渗透也要到位,其他学科就蕴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

3.2准确理解德育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

强调德育首位是指在索质教育中起主导和方向作用,不是说德育是第一,其它是第二、第三;也不是说德育就要投入最多的人力、物力;也不是要增加多少学时,让“两课”的学时多出专业课;强调德育首位同样不是“德育挂帅”,德育和索质教育的其它要索是统一的,不能以德育代替一切,将德育工作的作用夸大到可以高于一切、冲击一切的地方,势必与其它要索对立起来。强调首位和核心,是指德育为素质教育的其它工作提供保证和导向,提供精神支柱和动力。

3.3德育教育必须依托其它各要素,以其它要索为载体

德育本身有自己的科学体系和理论支柱,高校的德育理论核心是“两课”。但高校德育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其的社会属性决定高校德育及众多学科,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因此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实践中,必须与索质教育的其他要索相结合,与学生的成才相结合。否则,德育教育只能成为空洞的、流于形式而没有任何意义的教条主义。

任何学科均建立在一定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知识的内涵有事实层面。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不允许有丝毫的虚假,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科学知识的广博要求好学,契而不舍;需要集体力量才能完成的体育竞赛蕴含着协作、团队精神等。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评价,教师将科学知识所蕴含的价值、意义及其科学的精神传替给学生。一方面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同时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从而影响学生思想道德和知识价值观的形成。学生在教学能否接受科学思想的教育,不仅影响学生知识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而且还影响其学习的效能。

4德育和素质教育一样,是思想工作者、教师、管理者等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这个并不难理解,但德育工作的落实,同样需要思政工作者、教师、管理者等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去努力。学校的每一个教师、管理者都应该是专职的德育工作者。

4.1思想工作者、教师、管理者在学生素质教育中担负同样重要的角色

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生存,怎样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不断的接受新知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样,管理者也应将德育教育融于管理之中。做到教师教书育人,其他教育工作者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4.2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处于同样的重要地位

“德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的教师表率作用,对学生的教育最直接、最生动。教师的学识水平、工作态度、治学精神、仪表举止,都直接影响学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远比一些口头的说教产生的作用要深远。

浅谈德育与教学的关系

浅谈德育与教学的关系 学校工作是个系统工程,虽说可以分为德育与教学两大部分,实际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谁也少不了谁。德育与教学是一辆马车前的两匹马,只有并驾齐驱,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奔向前方。在教学实践中 我意识到,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个性,就必须根据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气质以及行为习惯上的特点进 行工作。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课堂应是实行德育的主阵地,应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战场。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课堂是传授知识的 场所,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地方,我们只要把自己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就认为这堂课上好了。殊不知我们在课堂上 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在进行着德育;我们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在以自己的思想、人品教育着学生, 影响着学生。就拿我们语文教师来说,每一堂课,就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语文课是如此,其他学科也是如此。纯知识的课堂教学是不存在的,作为教师,我认为我们对这一点必须有足够的意识,自觉的把德育贯穿于自 己的课堂教学中。 首先,应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消除“逆反心理”。 有些人认为差生:差!太差!贬之曰:“屡教不改”。我认为:“屡教不改”这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教师说教、训斥太过频繁,教不得法;二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破罐破摔。要想消除学生的“逆 反心理”,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少一些不耐烦的脸色,多一些关切的目光。同时,既要看到他们的不足之处,更要 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因势利导,给予表扬。 其次,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指出要“面向全体”。“面向全体”我们可以理解为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并根据每个不同的学生实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饿、具有不同气质和个性,这就 要求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心心理特征和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要掌握不同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爱好 和特长等方面的差异,研究、尊重、保护学生的个性特征。

浅谈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汇编)

浅谈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鲁勋 学生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法律、法规常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几年来的教育实践,谈一谈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加强自身的修养,以德育人 德育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者如何去育人。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说过:“教育的作用,就是按照一定的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我认为教师只有加强自身修养以德育人,才能做好德育工作。 (一)、为人师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中,要运用文明语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为学生的模范和表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为孩子竖起榜样,以自己美好的心灵和言行影响孩子们的身心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为人师表是教师在平时展现在学生面前所留下的良好形象,如:看道操场上的塑料袋、食品袋、碎纸,拾起来放到垃圾箱里;为学生整理学习用品;天热时问一声热不热,天冷是问一声冷不冷。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从而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良好品德熏陶。 (二)、用爱心进行爱的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的核心内涵是一个“爱”字,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

懂得爱,教育学生会爱。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首先要把自己作为是学生的第二父母,让学生在离开家庭和父母时,在教师面前体现出父爱和母爱,即爱所有的学生,不管其家境如何,也不管学生是聪明的还是迟滞的,教师要把自己诚挚的爱洒向每一位学生的心田。家庭困难的、父母离异的、孤儿、学习差的学生更需要爱。我是在德育处工作的,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班主任送到德育处的学生,多数是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孤儿、学习差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压抑感和失落感,对这些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因人制宜。在他们面前处处体现出母爱和父爱。对学习差的学生要对他们进行前途和理想教育。用爱心去呵护学生的心灵,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 二、抓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机 抓住教育学生的“时机”,就是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和运用最适合的方法和手段,在最有效、最易发生作用的时间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新学期开始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最好起点,要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进德育教育。 新学期一开始,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新鲜感受,加之内心潜藏的自尊心的催化作用,这时总是暗暗提醒自己要干出个新样子来。教师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激发和鼓励他们要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倍增学生的进取心。因此,我们德育处十分注意新学期开始的第一早会。在这个早会上,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爱家乡教育。激起同学们的自信心,然

学生德育行为习惯50条

学生德育行为习惯50条(试行稿) 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认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要归为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归于自己的习惯。”现代教学论认为青少年的德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的过程。一个人良好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通过德育行为的训练和培养,可以提高和巩固道德认识,加深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毅力。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可以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学会生活,学会做事,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法律、法规;学习习惯教育让学生学会求知,培养学生科学求真的探究习惯;明理诚信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的优良品质;人际交往习惯教育让学生学会和谐共处,在交往中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善待人、欣赏人,正确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学会自护自救,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卫生、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健康心理。 目标是要培养遵规守纪、文明有礼、阳光自信、有仁爱之心敬畏之心、责任之心、尚美之心、求索之心、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实中学子。 一、穿戴的习惯 1. 校服穿着要规范。校内必须整天穿整套校服,校服要整齐、干净,衣扣要扣好,不得在校服上乱涂、纹花、刻字等。校服衣领不能竖起,校裤裤腿不能卷起,里面的衣服不能比校服长。任何同学不能修改校服款式! 2. 校牌佩戴要正规。校园内所有场所(学生宿舍除外),学生均要佩戴校牌。正确佩戴校牌,团员或少先队员佩戴团徽或队徽。未穿校服、未戴校牌的不得进入校门。要妥善保管自己的校牌,不得转借他人使用,不故意损坏及涂污校牌,不在校牌上粘贴任何图案,不在校牌套内存其它物品。 3. 养成朴素好习惯。不允许佩戴耳环耳针耳钉、戒指、项链等饰物,不作任何化妆(演出需要除外),如染唇化妆、涂染指甲和修眉毛睫毛等。不踩鞋跟,离开宿舍楼不穿拖鞋(包括节假日),女生不穿高跟鞋。 4. 打理头发有讲究。要求男同学每月按要求剪头发,不标新立异;女同学长发要扎起来。 二、礼貌的习惯 5. 使用文明语言。讲规范普通话,写规范汉字;能自觉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在接受别人帮助时,能微笑着向别人致谢;向别人请教时,态度诚恳;不骂人,不讲粗言秽语,不给同学起绰号;当同学答错问题时,不起哄、不嘲笑。 6. 注意文明礼让。坐车看到老人、幼儿、孕妇、残疾人要让坐,过马路让别人先行,小心照顾老人幼儿、孕妇、残疾人。

关于德育教育方面的论文

学习生活中如何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 利川市谋道镇长坪小学殷臣荟 伊尔夫和彼得罗夫说过:“不要只号召讲卫生,而要去打扫。“这些话里包含着深刻的教育哲理。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社会人才的好坏与多少,关键取决于学校的教育。且不说文化教育的重情,仅就德育教育一向来说,学校的功劳就至关重要。当然,学校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修养是教育大纲的要求,也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各方面的准确定位。《纲要》指出:“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可见,加强对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将教育青年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作为个人的价值追求,对一直极端个人主义、巩固血缘亲情和家庭伦理、协调人际关系、遏制物欲膨胀、形成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道德氛围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作为老师就应该注重以上所提到的道德的作用,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不仅关乎其对未来的理性认识,也关乎学生自身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可以使他们对祖国的未来进行反哺报答,提升学生的民族感情。因此,在学校,道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那么,学校应如何加强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呢?对此问题想提出几点个人的看法。 首先、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是提高道德修养的基础 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认为,“为学”的目的是首先要学会如何做人。而这种做人就是指对自身人品、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就是告诫人们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可见,古人对道德的认识已非常深刻了。因此,在当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浮华社会氛围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极其重要的,清净自身,贡献社会,知恩图报,是对现代青少年学生的基本要求。诸多事实证明,德育确实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德育负担着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审美、心理、交往、活动,生活以及个性发展等多种基本素质的培养任务。因此,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

r (C) 教育经验 r (D) 教育方法 个选项正确 ()是指在素质教育施教过程中应高速度、高质量和高效益地进行知 识信息(技能)传递交流。 [分值: ()概念一旦转化成为普遍的教育行为,一个全新教育时代就将开启, 人类教 育会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分 值: 教育方法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一 定社会阶段的()与教育水平,决定着教育效果并直接影响学生乃至社 会的发展进 步。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 (一)单选题:只有唯 1. (A) 高效快递 (B) 质量传递 (C) (D) 咼质效传递 2. (A) 应试教育 (B) 素质教育 (C) 高等教育 (D) 初等教育 3. (A) 教育思想 (B) 教育水平 4.在国家、 [分值: 民族、阶级和政党都存在的社会,影响人们正确行动的首先

[分值:]5.在素质教育具体方法体系中,教育者的首项任务是如何对()进行科学取舍和深刻 加工。 [分值:]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职业要求,献身教育是对这种基本职业要求的 [分值:]素质教育的()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的需要的新观念。 (A)传统课程观 ()。 (A) 政治思想 (B) 思想素质 (C) 个人行为 (D) 社会行为 (A) 教学经验 (B) 素质教育 (C) 教育内容 (D) 教学方法 6. () 进一步提升。 (A) 深爱学生 (B) 忠诚职位 (C) 严于律己 (D) 铸造忠诚 7.

r (B) 培训经验 (A) 教学经验 (C) 教育方法 (D) 课改方法 9. 素质的形成过程表明,()是素质形成的关键环节。 [分值:] 10. ()是为实现教育目的采取的教育方式、途径的总和,具体指教育 者的施教方法 和在此基础上受教育者的自教方法等。 (B) 综合课程观 (C) 小课程观 (D) 大课程观 [分值:] 8. 就具体教学过程授课而言,更有价值的知识包括()等。 (A) 揭示事物本质 (B) 反映内在规律 (C) 符合客观实际 (D) 以上都是 [分值:] ri (A) 知识内化 (B) 知识外化 (C) 知识爆炸 (D) 知识传承

创德育特色品牌树素质教育典范

创德育特色品牌树素质教育典X —-德育教育特色实施方案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国家的教育方针,而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和重要层面。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及《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等文件精神,针对我校德育工作实际,经研究,决定在我校开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德育工作特色学校创建,为使德育教育活动有序、有效扎实开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社会要求与学生发展需要为契机,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教育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生理、心理素质。加强学校德育的科学研究,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的新路子,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而努力。 二、正确认识当前学生存在的问题 纵观学生的发展,存在如下的思想道德问题:

1、自身信念理想模糊,价值观错位。 2、病态心理严重,缺乏责任感。 3、精神世界贫乏,人生观消极。 具体表现:学生难教,孩子对父母不孝,在家是小皇帝,自私,任性,懒惰,唯我独尊。没有公德,忘恩负义,见利忘义,贪图享乐,爱慕虚荣,出现了极为消极的人生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他们目光短浅,没有远大志向,内心空虚没有责任感。 三、进一步明确学生问题存在的背景与根源 1、社会环境是外部因素: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步入了更为快速的发展阶段,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物质文明建设可谓颇有成效。但与此同时,无可厚非,我们却面临着精神文明相对疲软的现状。社会上金钱至上的观念,市场经济时代对金钱的渴望,使得许多家长和个别老师心灵扭曲、不择手段、XX乱纪、权钱交易,给我们的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媒体、网络XX、不良书刊、低俗歌曲等充斥着幼小的心灵。 2、学校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学校教育也存在潜在的危机,就是教育的评价及选拔问题。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是凭着学生的考试成绩来甄别学生优劣,有关部门片面地以升学率和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教师乃至于学校的好坏,致使教师、家长以至于整个社会都形成了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德育培养的错误倾向。才会出现“马加爵事件”等更多的青少年犯罪现象。 3、家庭教育不当是内因: 家长德育观薄弱,只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孩子做人的教育,对于“成功”的理解旨在于考上重点高中或重点大学,在这种成功观念的影响下,重智轻德就在所难免,造成孩子道德问题的出现。

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从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把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当作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班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基层组织,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力量,班级德育工作,班主任在其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学校必须依靠班主任才能实施德育目标。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应如何做好本班的德育工作呢? 首先,班主任必须提高自已思想品德素质,做到知与行的统一。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具有示范的功能,中小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未成熟的年龄阶段,模仿是其学习的重要途径,所以班主任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做到事事是 楷模。 其次,班主任在德育教育的实施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明确的班级德育目标 班级德育目标是根据国家、学校德育目标而制定的对学生在德育方面所要达到的质量规范的设想或规定,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功能。德育目标的确立不仅影响到德育内容的选择、德育方法的设定、德育过程的实施,而且也直接决定了德育的实际效果。班主任在制定德育目标前必须掌握班级学生思想情况,既要有班级目标和班级学生个体发展目标,又要有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制定的目标要具有层次性,符合班级的实际,切忌好高骛远。切忌无目标的德育教育,“背上背一把小锄头,水来才开沟”是搞不好德育教育的。实践证明,没有德育目标的班级,是班风班纪最差的班级;没有德育目标的班级,该班的学生缺乏进取精神、团结友爱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也是学校的后进班级。 二、选取的内容要贴切 在德育教育中,德育活动材料的选取是德育教育的重点。我认为应以德育《读本》为德育教育的载体,利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世界观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观点教育、纪律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在选材上应遵循“小、近、实”的原则。即选题要贴近身边发生的事,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所学知识。做到大小、远近、知行的统一。例如,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要先从爱护自家的一草一木、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不乱丢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做起;教育学生热爱祖国,首先要教育他爱自己、爱家、爱班级、爱学校,最后才能上升为爱国,使学生的思想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得以升华。总之,在德育教育中,不论是由班主任组织还是班主任指导、学生自己组织的各种德育活动,所选题材必须有教育意义。

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

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 (一)初中阶段德育内容要点 1、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祖国的版图河山、语言文字、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著名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驱、文化名人的教育;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和社会主义新中国伟大成就的教育;初步的国家观念——尊重国家标志,维护国家尊严、荣誉的教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教育;尊重兄弟民族,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国防和国家安全及热爱和平,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尊重、关心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关系的教育。 3、社会主义教育 初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初步的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4、理想教育 学习目的教育;初步的职业理想教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5、道德教育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分辨是非能力的培养;初步职业道德、环境道德教育;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 6、劳动教育 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教育;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教育勤劳俭朴,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以校内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为主的劳动实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7、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教育;宪法及有关法律常识和法规的教育;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的教育;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的教育;青春期心理卫生、性道德和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真诚友爱的教育;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发展个性特长的教育;

素质教育与学校德育改革

素质教育与学校德育改革 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培养能力、开发学生潜力;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育人为本;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全面提高学生的群体基本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造就多层次的人才。换言之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以增多学生的自主时间扩大学生的活动空间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学会做人从而使学生的群体基本素质得到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学校也实施了“双休日”使学生的每周法定上课时间比原来缩少了一天;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行政部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禁止学校假日补课禁止学校滥订滥发学习辅助资料禁止学科教师违反规定布置超量作业搞“题海战术”等等使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正在得到进一步解决;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校除了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出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的教研目标外还进一步调整了课程设置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以上的课外活动时间的基础上纷纷建立了学科兴趣小组和课外技能兴趣小组。如:我市不少中小学或建立了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写作、政治、历史、生物、地理、书法、美术、工艺、音乐、舞蹈、足球、篮球、乒乓球、田径、家电维修等学科兴趣小组和课外技能兴趣小组。所有这些都使学生的自主

时间的增多、活动空间的扩大成为现实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二 学生自主时间的增多活动空间的扩大确使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参加学科兴趣小组或课外技能兴趣小组的活动发掘了自身的潜力发展了自己的个性特长提高了自身素质初步实现了素质教育。然而由于教育的滞后和不力疏于管理或管理工作的漏洞等原因有那么一些同学都在这些空档时间里在校内外却干起了违法乱纪、损害学校形象的行为。其主要表现: 第一、一些同学利用空档时间到电子游戏机室打机为了讨机币钱他们干起了盗窃、抢夺、勒索、变相勒索、诈骗等非法侵占公、私财物的行为。例如:近年来在一些中小学校里由于一些学生利用空档时间经常到机室打机迷上了电子游戏机他们为了讨机币钱而诱发了盗窃、销脏自行车勒索和变相勒索同学财物、甚至抢夺同学的财物等违法乱纪的行为。这类案件占学生在空档时间违法乱纪案件总数的26.9%(下简称为“这类案件约占百分之几”)。这类案件往往发生在寒暑假期间及寒假后的新学期受害者通常敢怒不敢言因而容易被学校忽视。 第二、一些同学在空档时间到录像室看了黄色录像后经受不了刺激而诱发流氓行为。例如:某中学初二有位校足球兴趣小组的成员在多个星期六晚上分别伙同不同的队友到录像室看了黄色录像后由于受影响较深除了回校后把“黄片”上的关于性交的种

将德育和智育结合,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将德育和智育结合,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浅谈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小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与心理素质,促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把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使语文基础知识得到有效提升,进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在德育教育的渗透过程中,语文学科发挥着无法代替的作用。因此,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让德育教育与智育发展进行完美的结合,促进语文教学课堂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发展及安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促进素质教育全面落实。 德育的概念分为广义的概念以及狭义的概念。广义的德育主要是指所有带有目的性地对社会成员施加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的影响的活动,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即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以及家庭德育等等。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有带有目的性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品德培养的一系列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非常方便,也非常重要,它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比拟的优势,是完成小学德育任务的需求。 小学语文课本的编写层次分明,课本内容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来划分与编排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也有层次之分。像低年级课文中的《刘胡兰》,就是非常直接地学习主人公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在中年级的课文中,《黄继光》则要让学生学习黄继光热爱人民,憎恨敌人的思想;而在高年级的课文中,《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进一步学习了董存瑞同志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甘愿献出宝贵生命的崇高品质,强调树立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思想。这样的教学不仅全面,而且层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认识生字的同时,也接受了精神品质的影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讲解、课外阅读、作文教学等各个方面的教学,都可以对道德教育进行很好的渗透。其中,阅读教学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其中的教育要点。例如,在进行课文讲解的 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带有感情地进行朗读,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提升道德品质;坚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可以扩展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作文教学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途径,在写作教学和学生的写作过程中,不仅

德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关系

湖南省教育学会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十一五”课题 “如何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机结合开展心理素质教育” 结 题 报 告 课题主持人:向琳 课题负责人:李岩富 主要研究人:曾浩付金凤蔡晓春彭四新王云平杨世飞张晓玲曾立红胡文锋向光京等 2010 年10 月20日

在德育中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永顺一中德育课题组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国人民已解决了温饱问题,正日益与国际水平拉近距离。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过着幸福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有健康的身体。他们就是完全健康的青少年吗?不!因为时代在发展,人的健康概念也在发展。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现在提倡的健康概念,重在从整体上把握、强调完整意义上的健康,而且是走向二十一世纪文明社会所要求拥有的健康,即:道德健康为统帅,生理健康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全面发展、有机结合。 人的发展是以相应的心理发展为前提的。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心理健康是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心灵的塑造必须以心理健康为基础,必须把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作为重要目标和内容。《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一、德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关系

德育概念, 90年代初《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指出“学校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心育(心理素质教育之简称)是一个新概念。90年代初《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提出教育转轨的同时,提出了心育的概念,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心育是指施教者对受教育者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和社会适应等心理因素的培养与帮助。 《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并把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列为德育目标之一,把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作为德育不可缺少的内容,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作为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从而使中学生的品德结构更为完整。在中学德育中,政治教育解决学生的政治信念和政治方向问题,培养学生的是政治品质;思想教育是解决人生观、世界观问题,培养的是思想品质;道德教育是解决道德修养问题,培养的是道德品质;而心理教育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培养的是心理品质。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核心,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而良好的心理教育又是德育的保证。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等方面德育目标的实现,都必须通过人们的个体行为来体现,而良好的心理品质正是人们行为的心理动力,是中学生良好习惯形成和品德能力提高的重要条件。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剧变时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的大好时机,是塑造健康心灵的最佳阶段。如果放松了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这不仅可能使中学生的心理障碍演变为心理疾病,也会使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付之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觉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习惯,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下面谈谈本人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具体做法: 一、坚持正面教育,寓教于乐。 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单纯的讲道理是行不通的,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太理解那些道理,另一方面是讲多了他们会感到厌烦,根本达不到想要的教育效果。孩子们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哪怕是最顽皮好动的孩子一听到讲故事,肯定马上就会安静下来。我们应该抓住这一点即孩子的好奇心理,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他们在快乐中收获知识,懂得道理。如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给他们讲“闻鸡起舞”的故事,使他们懂得学习应该认真、刻苦。 二、联系实际,寓教于实践活动中。 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有意义的活动进行思想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个别学生对别人的东西(彩笔、铅笔等)较感兴趣,趁别人不注意时,就顺手牵羊。遇到这种情况时,老师可以结合拾物交公的例子给他们讲道理,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让学们明白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并且拾到东西要交公。 三、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

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因为,表扬是为了让学生们都向那位受到表扬的同学学习,也是寓批评于表扬中,达到教育和激励学生的效果。 五、与家长联系,交换教育孩子方法 平时对于班里少数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课上表现不积极,听课不专心的学生,要与家长及时联系,交换教育孩子方法,使家长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和方法。同时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与家长一齐商量对策与家长联系,交换教育孩子方法,使家长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和方法。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对问题儿童有更多的关爱、呵护,不能训斥、指责,一棒子打死。老师要用爱心去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灵,细心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在温暖的环境中成长。发现孩子有一点点的进步就及时表扬、鼓励他们,并采用“奖星制”,让他们享受进步的快乐。经过我的努力,以及家长的帮助,这些问题孩子有了一定进步。 四、言传身教,做好榜样。 小学生模仿性很强,老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求每位老师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表率。凡要求学生做到的事,老师必须自己先做到。如要求学生对人讲话要有礼貌,老师就要带头礼貌用语;要求学生要爱护环境,老师就要带头做好环保工作。

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从小学升入初中是学生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他们正处于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化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各个相邻学段,既是互相区别,又是互相联系的,它们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逐渐过渡的。因此,所谓中小学德育衔接,主要是指小学六年级至初中一年级的德育工作,从目标、内容、方法上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使之既要体现中小学德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又要体现连续性和发展性,充分发挥我校“九年一贯制”教育的优势,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当前我校中小学德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建校以来,我校初中和小学的学生就一直在同一个校园里学习、生活。近年来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中小学在德育衔接方面也作出过一些大胆尝试,如组织小学六年级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共同参加野外拓展训练(春秋游),共同参观番禺区戒毒所,共同听文明礼仪讲座,联合举办拔河比赛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德育工作在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这也严重困扰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持续开展,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功效。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六年级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到外校就读初中,一部分留在我校就读初中。对于留下来的学生,初中部的老师通常把他们跟外面进来的初一新生混在一起,统一进行考试,并以此作为依据对学生重新分班。这样我校升入初一的学生就打破了过去的“班级”界限,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班级”,一切又从头开始。于是,“心理适应期”被人为形成。 2.初一年级的老师虽然通过与六年级老师进行座谈、对六年级学生进行家访等途径了解学生的情况,但毕竟所获有限,造成对学生的品行,个性,特长,家庭背景情况的掌握磨合期太长,一般需要一个学期才能基本掌握。从而造成了很多可以避免的事情发生。 3.中小学德育处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时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协商,常常“各走各的道,各唱各的调”。表面看来大家都扎扎实实、热热闹闹,实际上固步自封、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郭校长提出,我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但在具体内容和操作上,中小学也是各行其是,缺少良好习惯培养的序列规划。这对“分阶段推进,螺旋式上升”的实施策略和整体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 由于我校对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注意不够,往往是因时因势因地因人而异,缺乏一贯性和一致性,造成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出现许多不适现象,诸如学习困难,与他人和集体交往不适应,对学校和老师的不适应,对初中教育教学方式的

浅谈中小学生德育教育

浅谈中小学生德育教育 随着城乡差距日益拉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特别是青壮年都进城务工,将孩子留给祖父母、外祖父母代为照管,久而久之,隔代教育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隔代亲的教育造成了长辈对孩子的溺爱、宠爱,从而致使孩子们的“畸形心理”日益呈现。 另外,部分家长文化素质较低,又加之久居在外,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时间极少,使得亲情疏远:一方面,父母、子女之间无亲情可言;另一方面,子女不懂得感恩,更有甚者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稍有不如意就又哭又闹。而且这部分家长不懂

也不会指导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配合学校加强对孩子的管理.甚至无暇顾及孩子的发展.认为只要能给孩子提供不愁吃穿的物质生活就足够了,认为孩子交给了学校,学校和老师就得负责学生的一切.对孩子的学习、日常生活习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因此养成了孩子们不听从管教、自由散漫、无拘无束、唯我独尊、目无尊长、不懂文明礼貌等不良习惯。 还有大多数家长和部分农村老师认为:考上大学是孩子们走出农村、摆脱贫困的唯一途径,因此只看到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品德不是很重视,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孩子某些坏习惯的养成。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其心理、身心发展不成熟,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或他人唆使,而产生偷摸、打架、耍流氓等行为。往往好的不易学,坏的模仿学。如果家长和老师不能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来自外界环境里的不良习气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因此,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在学校里,老师能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通过国旗下讲话、橱窗、黑板报、班会......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教育他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师长;对学生进行打扫教室、捡

德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德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它体现教育的社会性和阶级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高校德育工作自身结构体系来看,包括系统的学科德育,即“两课”教育;行为德育,即操行规范;渗透在专业学科知识教学中的功能德育,即理性思维素质、治学精神、意志和崇尚真理的精神和献身精神等。德育与智育、体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共同育人。 从静态来看,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两者在内容和目标上具有同一性、一致性和包容性,是个体和整体、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包括德育的基本素养、功底和潜能。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对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各项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在长期的德育实践和探索中的一种感悟和突破,是对全面发展教育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它极大地丰富了德育的内涵和外延,使德育的重要地位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和意义。 从动态看,素质教育对德育具有反作用,德育最终是为素质教育服务的,两者在过程上具有连续性、递进性和循环往复性,是相辅相成和互为促进的关系。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内核,对素质教育具有导向和辐射功能,从人类发展和社会需求出发,通过外部运行机制和内部作用机制的相互渗透和作用,向人才发展的终极目标进行导向和辐射,达到预期的整合效果,从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反之,素质教育奠定人的理性、体能和素养方面的基础,使其在更高的层面上促进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素质教育实际上为德育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机遇和氛围,对德育起着鸣锣开道的作用。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诸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1994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家教委制定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进一步明确了德育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不仅为德育提供了充分的政策依据和行动指南,也为实现素质教育转变明确了方向。 正确认识德育与素质教育的辨证关系,深刻理解德育在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构建适应素质教育发展体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德育管理体系的紧迫性 德育管理包括高校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行为规范教育管理、学籍管理、社团组织管理、生活管理、宿舍管理、学生活动管理等,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环节庞大且层次复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德育日益受到广泛重视,在激励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以及维护高校的稳定,促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理论尤其在实践上,一些老问题没能得到根本有效解决,同时又暴露出一些新问题。就高校德育管理而言,目前还较普遍存在体制不顺、规划不实、队伍不稳、落实不力、运行不畅、机制不活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不适应: ①在人才培养上存在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发展的薄弱环节。大学是融理论性、实践性、社会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知识传播场所。社会经济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决定了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适应社会、开拓创新、人际交往的能力,宽厚的基础知识,坚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广博的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由于德育自身的内在规定性的制约和历史原因,造成了“重智育轻德育”、“厚专业薄人文”和“强调教育,弱化管理”等现象。近几年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学生社会公德水平、心理调适及行为控制能力、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我校德育工作坚持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本,本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的素质发展,使学生主体的德性得到主动、积极的发展,为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精神、创造能力、组织才能、合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的工作思路,制定了“三条原则,四字方针”的德育目标体系。三条原则是?符合学生实际,符合德育规律;?承认差异,贯彻因材施教,不一刀切;?注意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四字方针——严、活、高、实。“严”就是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训练;“活”就是强调教育内容的丰富多彩,教育形式的生动活泼,“高”就是要树立先进的理念,树立学习的典型,“实”就是从实际出发,追求实效。 在德育制度制定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三个原则”: 第一、学生参与原则,即让学生来参与制订学校德育制度,因为“道德是社会的共识”,制度的基础在于共同“约定”。德育制度要真正起到对学生的教育、导向作用,必须征得学生的理解和同意。 第二、发展为主原则。制订德育制度、德育规范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规范与制度都只是手段。如我们制定的早晚自修纪律管理条例,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维护自修课的纪律,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逐步养成“不妨碍别人”的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 第三、服务生活原则。制度既是从生活中来的,也是为生活服务的。对学生来说,德育制度也应该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为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不是未来的生活服务。因此,我们学校所制定的德育制度也是随着学生现实生活的不断变化而作修改。 融合时代精神,发挥主体优势,提高德育实效。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主题,是时代发展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校德育工作与时俱进,建立“能本管理”的新理念。所谓“能本管理”强调人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进而强调要围绕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行德育渗透。德育工作者从以学生的行为管理为主,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的“能本管理”理念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六种能力(心理调衡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 这些能力通过“三个自主一个舞台”的途径来培养。三个自主,即让学生自主管理自己能管的事,让学生自主解决自己能解决的事,让学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一个舞台”即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德育本身是一系列互动过程,德育则是对受教育者道德价值和精神生活的倾向性进行有目的的干预和影响,而这种影响力来源于教师,来源于家长,来源于同伴,来源于社会。因此,我校建立了“德育立体工程”,让全体教职员工、家长、社会、同伴来参与德育教育。即首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通过实践评价学生。其次,发挥家庭教育功能,依靠亲情开导学生,最后,开发同伴教育优势,树立榜样感召学生。 学生是德育的主要对象,而班主任使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托对象。在培养德育教育青年骨

在平时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平时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思想道德教育非常重要。它是人由自然向社会人过渡的主要时期,是学习掌握社会规范的基本阶段,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老师是道德教育的主导人,我当老师多年,现在就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教育和引导他们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谈几点体会。 当前我们的道德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道德教育的内容与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不符。这方面包括:目前道德标准高深的理论远离了青少年的实际生活,抽象的内容影响了青少年的理解,单一的标准影响青少年多样化的发展,道德教育与青少年人格和心理塑造处在分离状态。 二是道德教育的过程与青少年的主体不符。包括传统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主要不是从青少年出发,而是把青少年作为被塑造的客体,这样造成与目前青少年主体的核心价值相背离,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 三是道德教育的形式与社会及青少年的现实不符。目前学校主要是以灌输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忽视德育过程中青少年之间、青少年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在社会层面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青少年低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 四是道德教育结果认识与行为严重脱离。目前道德价值标准存在虚化的现象,学生的道德行为已完全社会化,使学生在道德能力上面临多种挑战,在道德认识上都知道那么做,但道德行为却做不到。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加强对初入学的学生及时进行德育教育: 一、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他们的性格各不相同,即使对同一件事,同一个问题,他们的看法也存在着差异。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公平、公正地去对待他们。还要做到熟悉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对症下药,切切实实地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特别是对于一些学习不是很好,心理素质差,存在着这样或那样问题的学生,更应该时刻关心他们,用“爱”来打开他们的心房,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促使他们进步。同时,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还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 二、集体主义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 由于现在的孩子集体意识较为淡薄,总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别人合作及欣赏别人的精神,为此对学生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今天社会稳定发展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性,重视人本身的建设和个性发展,将集体发展的诉求与个人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恰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基础和条件。陶行知说过:“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事实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指向。学生主体意识的思想,主要是通过各种集体活动来实现的。在活动中,调动学生对集体的事情主动参与意识、主人翁的意识,注重让学生从自身的特点出发,积极为集体出力,让他们始终觉得自己是集体的主人,主动关心集体的事情,关心集体的活动,如:开展品德好差生“结对子”、“一帮一”等活动,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哲理,带动品德行为不良学生的转变;还可以定期召开一些主题班队会,要求学生共同讨论“班会的内容、活动方式以及自己参与的形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通过参与集体活动产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善于调动大家为集体出主意,为集体出力,为集体的问题分忧,另外,要让集体的每个成员都负有适于他们的具体责任,这样就能够进而形成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学生自觉意识到作为集体成员的尊严和荣耀,从而更加热爱集体,珍惜集体的荣誉,并能推动学生积极向上。 我们常说:“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与学生们生活在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友爱、活泼和谐的集体中分不开的,从小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并可以较好的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三、以课堂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并大力加强学生课余活动主阵地的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