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文化生活《体味文化》导学案

1.1文化生活《体味文化》导学案
1.1文化生活《体味文化》导学案

1.1《体味文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文化的概念

2、理解: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后天养成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3、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的正确态度,树立重视文化生活的态度。

【B案----夯实基础】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

(2)文化现象:,,即文化具有普遍性

(3)文化各具特色:不同的,有不同的,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二)文化是什么

⑴文化的内涵

①含义:。

②内容:既包括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⑵文化的特点

①从文化的产生看:;

②从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看:;

③从文化的载体看:。

(3)文化的外延

静态看: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

动态看:人们进行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点评拓展】们所讲的文化,是指文化。

(三)文化的力量

文化是一种,能够。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而且表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点评拓展】

先进的、科学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

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课前导读和探究】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culture)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是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逐渐扩展到对人的品德、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具有了“教化”的涵义。

当前得到公认的最早的文化定义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中的界定:“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

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文化不是先天的遗传本能,而是后天通过学习得到的经验和知识;不是自然存在物,而是经过人类意识作用加工出来的东西。

广义的理解文化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用“文化”来区分自然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与“文明”接近。按照这种理解,文化是与自然相对的,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质。

狭义的理解认为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意识形态等精神性的东西。按照这种理解,只有属于精神文化的东西,才是文化研究所要关注的文化。

本教材使用的文化概念,是介于上述两个观点之间的。我们所使用的文化概念,指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三个组成部分——经济、政治和文化中的文化。是与政治、经济相对应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

【C案----- 理解运用探究提高】

探究一:1、

(1)回忆历史:你所知道的我国各朝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有哪些?

(2)亲身体验:你的周围都有哪些文化现象?说说高一时学校举办的文化活动有哪些,你参加的活动是什么。

(3)你怎样欣赏文艺节目?你喜欢哪些文艺形式?有人说:文化就是艺术,你认为呢?

(4)网络时代的你,能说出哪些网络用语?表达什么意思?

总结感悟:

探究2:

读材料:城市和人一样,也是有个性的。有的粗犷,有的秀美,有的豪雄,有的温情。比如北京“大气醇和”,上海“开阔雅致”,广州“生猛鲜活”,厦门“美丽温馨”,成都“悠闲洒脱”,武汉“豪爽硬朗”。——易中天在《读城记》中如此评述城市文化

说一说:你认为我们青岛的特色文化有哪些?(抛砖引玉:如饮食、服饰、方言等)

议一议:关于城市精神有人这样概括:

?西安:人文长安、融容世界

?南京:厚德载物、同进文明

?杭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

?长沙: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大连:创造、创业、创世

?深圳: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

?青岛:诚信、博大、和谐、卓越

总结感悟:

探究3:

品味名词:“修行”——“行”经“修”方成,即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修养,不是天生的。

如对“月亮”的理解:

一个小孩子看到月亮,可能会形象化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东西,如盘子和镜子等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而一个远离家乡的人看到月亮时,会更有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月亮对于农民来说,中秋圆月代表团圆、丰收和圆满;而天文学家眼中的月亮,只

是一个普通的天体而已。

总结感悟:

【课堂训练】

1、在都市,有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有特有的乡土气息。以上材料说明()

A、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下列属于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的是

①2009年十一届全运会吉祥物“泰山童子”②2014年举办中法文化之春活动

③2013年8月31日十二运会在沈阳为迎全运开幕式成功实施销云技术④四川九寨沟的自然遗产

⑤李克强宝总理对肯尼亚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3.文化现象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活动的有

①2014年4月10日电影《超凡蜘蛛侠》举行全球首映式

②2014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1月5日在京举行

③山东某所中学观看第五届东亚运动会开幕式

④2013年10月1日,我国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祖国64华诞庆祝活动

⑤我校全体教师积极开展“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

A. ①③⑤

B. ③④⑤

C. 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4.“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东晋画家顾恺之《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B、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C、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D、《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

【A案——勤学苦练,游刃有余】

文化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文化”一词具有多义性。我们所讲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回答1—3题。

1.我们所讲的“文化”包括

①语言和文字②自然科学和科技

③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④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⑤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A.①②③ B.①②④⑤ C.①②⑤ D.①②⑤⑥

2.《西游记》是我国著名的神话小说,其中塑造出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以及牛魔王等,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这些神话形象都可以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找到各自的影子。如果人们在实践中根本就没有遇见过猴、猪与牛等动物,作者吴承恩是无论如何也不

可能把这些形象描绘出来的。这说明:

A.文化是对神的描绘 B.文化是神的恩赐

C.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是动物的反映

3.文化不是神的恩赐,也不是动物的活动,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这表明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C.文化不需要物质载体 D.文化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4.李克强总理在会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时指出,许振超创造的“振超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这主要是因为

A .“振超精神”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C .精神力量比物质力量更重要

D.精神力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5、漫画《精神大餐》形象地说明了

A.人们的精神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活动、物质载体

B.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C.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6、《南京!南京!》这部电影不是简单重现南京大屠杀这

段历史,而是力图通过这段历史让人思考不同人对待战争、

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这样的场景让人震撼,起到了激发民族责任感的作用。这说明( ) A.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B.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C.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D.应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我国有春节贴春联的习俗。春联语多祈求吉祥之辞,既表达美好愿望,又渲染欢乐气氛。7.“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说春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来。桃符是古代画门神的桃木板,到了南北朝及唐朝,桃符的内容逐渐被两句对偶的吉祥诗句所替代,形成了对联这一新形式,挂桃符也演变成了贴春联的习俗。这表明

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造型融人了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以及奥林匹克圣火的形象。这说明()

A.文学、艺术源于灵感 B.文化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C.文化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D.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9、校训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理想追求与办学特色,对于促进学生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北大人”在中国历史进步的洪流中发挥先锋作用。这说明

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②文化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③文化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④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15届高三第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二课导学案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课时:2课时课型:复习课审核:高三备课组 班级组别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 1、再认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观察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2、分析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懂得文化影响需要自觉学习和主动感悟。 3、总结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体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人们文化素养的关系。 4、举例说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了解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5、举例说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6、举例说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重点与难点: 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和特点。 2、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 三、知识清单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哪些方面? 2、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哪些表现? 3、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何特点? 4、概括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人只要处于一个特定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说明: 2、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发展发挥着深远持久的正确引导。() 说明: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说明: 4、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说明: 五、巩固练习 1、[2013高考,广东卷]2013年3月,广东某市的读书月活动提出,文化强市从阅读开始。建设文化强市过程中,读书的意义不可替代。强调读书的文化意义,是因为() ①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②先进文化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④文化影响人的实践、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13高考,江苏卷]某著名大学校长认为,一所大学所能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是心灵。精神家园里没有了心灵,人就不可能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对他人、对社会有真正的情感和责任。这是因为() A.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B.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相互促进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 3、(2013广东揭阳一模)30.“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给上述材料加一个标题,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A.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B.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导学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北宋开封、南宋临安和元大都的繁华的都市生活,知道瓦子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2. 了解宋元时期在文学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感受宋代词人的风格特点,体会文学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重点难点】 重点:瓦子、宋词和元曲。 难点: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自主学习】 1. 北宋的 _____ 、南宋的临安、元朝的______ ,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 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 _____ 寺,每月举办多次庙会。寺庙内外进行各种商品贸易,还有傀 儡戏、舞剑、杂技等各种表演。 3. 随着城市的繁荣,阶层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4. 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 ______ ,包含说唱、杂技等。杂剧形成于宋代,________ 统一后,活动遍及城乡。 5. 今天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 ______ 都有了。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等流传至今。 6?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___________ 主要的文学之一。 7. 宋代词人杰出代表有 _、李清照、__________ 等。苏轼的词豪迈飘逸;_______ 的词风委婉清秀。辛弃疾词风豪放,气势磅礴。 8. 兀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它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艺术。 代表是______ 的悲剧《窦娥冤》,他和______ 、郑光祖、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合作探究】 1. 瓦子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2. 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有哪些?这些时代特征与文化的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当堂达标】 1. 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特色,我国增设清明节、端午节等为法定节假日。这些节日早在 宋代都有了,那时最受重视的节日是() A.重阳节 B .元旦C .元宵节D .中秋 2. 宋朝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出现了 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 A.集市 B .瓦子C .勾栏D .邸店 3. 读其词“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超然于尘垢之外”,开创了豪迈词风,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 献的词人是() A.苏轼 B .辛弃疾 C .柳永D .马致远 4. 大相国寺举办庙会时,寺庙内外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还有傀儡戏、杂技等各种表演; 过节时大殿前设乐棚,供皇家乐队演奏。上述这段文字描述映了何时何地繁华的都市生活()A.唐朝的长安 B .北宋的开封C .南宋的临安 D .元朝的大都

文化生活第九课导学案(第一课时)

第九课第一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重点、难点】 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自主学习】 一、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 1.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历程 (1)求索目标: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2)历史结论:奉行“”论或“”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3)重振标志: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4)新民主主义文化:①基础: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人民革命实践。②主线:。③主体:。 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基本内涵:①指导思想:。②根本目标:培育有理想、、有文化、的公民。③时代要求:面向、面向、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④本质特征:文化。(2)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意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和。 ▲特别提醒:“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实际上就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的两种具体表现。前者一味推崇外来文化而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后者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拒绝外来文化和新文化。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是什么 (1)灵魂:指导思想。(2)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4)基础:。 2.为什么 (1)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2)必要性: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所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3)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推动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3.怎么办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鼓舞斗志;用引领风尚。 ▲特别提醒:文化多样性并非指指导思想“多元化”。由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所以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具有独特性,即文化具有多样性。但是在社会主义建

高三第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一课导学案

第一课文化与生活 课时:2课时课型:复习课审核:高三备课组 班级组别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 1、解释文化生活具有不同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特殊性;确认文化包括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解释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现象,确认文化素养需要培养。 3、说出文化具有的丰富形式。解释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解释现实生活中人们活动所受到的文化影响。 4、结合实例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的关系。说明我国应对文化挑战、维护文化安全的措施。 二、重点与难点: 1、文化的含义。 2、文化与政治、经济、综合国力的关系。 三、知识清单 1、文化的含义?区别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文化的特点? 3、如何理解文化的力量? 4、文化与经济、政治三者的关系? 5、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文化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 说明: 2.文化总是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 说明: 3.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 说明: 五、巩固练习 1、[2013高考,安徽卷]世界各地有很多闻名遐迩的城市雕塑,如希腊雅典的雅典娜神像、丹 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等,它们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这些被人们称作“城市的眼 睛”的雕塑() ①意味着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彰显着世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③蕴含着城市生活美好的精神追求④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文化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3高考,天津卷]茶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东方美人”是台湾苗粟出产的一种名茶, 它由当地客家人种植,是被小绿叶蝉咬过的乌龙茶叶。很久以前,英国女王偶人品尝到此茶, 将悬在茶杯里的茶叶赞叹为“正在跳舞的东方美女”,茶名由此而得,这种茶的曼妙之处还在于 可用冰水浸泡,透过冰滴壶,一滴滴冰水滤过茶叶,茶汤香气馥郁,色若琥珀。这表明() A.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C.文化能够增强的精神力量 D.人们的实践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3、[2013高考,海南卷]3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 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棷壳等 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优秀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优秀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撰写调查报告,为保护家乡文化遗产做贡献。 2.通过调查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认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核心素养 1.了解调查报告相关知识,掌握调查的语言特点,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 学习并撰写调查报告,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了解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认识到社会发展对家乡所产生的影响,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 通过开展家乡的文化生活实地采访调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重难点 1.学习并撰写调查报告,为保护家乡文化遗产做贡献。 2.通过调查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认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了解调查报告: 1.概念解说: 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它可以在报刊上发表,也可以供领导机关作为处理问题、制定政策的依据或参考。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 调查报告是一种说明性的文体,兼有通讯和评论的某些特点,但又与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与通讯相比,二者都有大量的事实材料,而且对事实的叙述都比较完整;但通讯往往是写一连串的事件情节,有形象的刻画和细节描绘,通过生动的事例和感人的形象来表现主题,而调查报告则侧重用事实说明问题,它的主题是由作者直接表述出来的。与评论相比,它们都有鲜明的观点,有理论色彩;但评论文章主要是通过逻辑推理和论证来证实其观点,而调查报告则主要通过事实说明其观点,对调查对象作出评价,阐明其意义,或从总结点上的经验入手,讲明某个道理。 2.类型: (1)介绍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 某一地区、某一单位、某一企业,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过程中,或在日常的思想政治、经济建设、科学

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导学案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①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空谈文化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另一方面,体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岀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 ___________ 的过程。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成果。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它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 3.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 )要反对“ 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 ”,即一味固守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 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 (2)要反对“”和“”,即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4?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实现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5必由之路:?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 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二)归纳背诵:文化创新的作用(P49-50 )文化创新的途径(P51-55 ) 二、合作学习(议) 1、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2、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3、文化创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离开社会实践。() 4、文化创新是文化创作者的事,与一般群众无关。( 5、文化创新的作用就是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6、文化创新的渊源是社会实践。() 7、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8、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9、文化创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离开社会实践。() 10、文化创新是文化创作者的事,与一般群众无关。() 11、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孝”文化? 12、结合课本P54第一个虚线框内容,谈谈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应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 13、结合课本P54第二个虚线框内容,谈谈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应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四、探究未知:通过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

文化生活第九课导学案(第二课时)

第九课第二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班级:姓名:学号: ①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自主学习】 一、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 1.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根本目标): 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1.发展教育事业 (1)为什么: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和作用。 (2)怎么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贯彻党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大力发展科技 (1)为什么:科学技术是。 (2)怎么办:大力加强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3.发展文化事业 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坚持把发展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1.为什么: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 2.怎么办:(1)开展创建活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2)完善体系。(3)在全社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4)青年学生要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疑难解答】 1.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 2.反对误区: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国家的事情,与个人无关。 3.注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二者关系

(完整版)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学案

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一、学习提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2.文化现象: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文化现象;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文化现象。即文化具有普遍性。 3.文化生活: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1.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 (1)内涵:“文化生活”的“文化”是相对于、而言的人类全部及其。 (2)外延: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的部分。 (3)广义上的“文化”与狭义上的“文化”的不同: 前者指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和;后者专指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的程度。 我们所讲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是同的。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些狭义的“文化”。 2.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1)文化是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才有文化,文化是。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特别 文 化 一 般第二单元是什么为什么 第一单元 文化概念的界定文化的意义:文化与经 济、政治 文化发展的一般过程文化的传承(传播、继承)与创新 中 华 文 化第四单元怎么看怎么办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的精髓文化的认同:中华民 族精神 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文化的选择:当代文化 生活

是通过参与、接受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精神产品离不开。 ★(三)文化的力量(作用) 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都属于;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 2.文化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和的历史中。 二、课堂探究 1.判一判:不同区域的文化没有共同之处。() 提示:错误。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有各自特色,又有共同之处。 2.判一判: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一切现象都是文化现象。()提示:错误。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3.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提醒:文化具有双重性。先进、健康的文化对人和社会具有促进作用;落后、腐朽的文化则对人和社会起阻碍作用。笼统地认为“文化促进人的发展、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忽视了文化的双重性。 4想一想: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吗? 提示: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而“精神”转化为“物质”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人的实践,如果没有人的实践,精神永远是精神,精神不会自动转化为物质力量。 三、典型例题分析 1.为了更好地传承徽州文化,黄山市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有关专家指出,这样做不仅可以守住古村落、古民居的“筋、骨、肉”,还可以传承徽州文化的“精、气、神”,真正使古村落、古民居流传后世。这说明() A.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B.社会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 C.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D.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材料强调古村落、古民居对徽州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即物质载体对文化的影响,B项符合题意;A、D两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民居”与文化的关系,而非文化的创造与产生,C项不符合题意。 2、电视连续剧《钢铁年代》以工业建设史为大背景,通过鞍钢工厂甚至幸福大院这个小窗户,透过主人公的命运和人生,让观众得以一窥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鼓舞着有梦想的人们坚持不懈,勇敢前进。这表明() A.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B.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D.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答案C。解析《钢铁年代》属于文化作品,通过播放《钢铁年代》鼓舞着有梦想的人们坚持不懈,勇敢前进。这表明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C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意不符;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文化推动社会发展,B项说法错误;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D项说法错误。 四、模拟高考题 1.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A.太阳和月亮B.长江和黄河C.泰山和黄山D.长城和故宫2.晋东南一带的民歌,调式古朴;晋东北地区的民歌,音调高亢,有雄浑之感;晋南地区的民歌,时代气息浓郁,感情热烈;晋中地区的民歌,灵活自由、富于变化。山西民歌的这些特点表明() A.不同区域的文化具有各自特色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在陕北地区,以往由于交通不方便,这里的生产、经贸全靠驴、骡驮运,脚夫们长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沟壑间,便顺乎自然地以唱歌自娱,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格鲜明的山歌品种——“信天游”。这表明()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B.文化作品直接产生于人民大众C.只有民间艺术才有持久的魅力D.不同区域文化各有特色 4.我们通过电脑网络、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这说明()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B.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C.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D.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5.20世纪末,四川全兴集团宣称,在对成都锦江水井街的酿酒车间实施环保改造时,发现了600年前的古代酿酒作坊遗址。于是他们追溯历史,把文化掺在酒里卖,抓住多次文化事件树立水井坊品牌形象,仅仅用七年时间便取得了骄人的

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导学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体味文化》 一、学习目标 1、识记文化的概念 2、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3、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的内涵 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三、学习方法 综合采用情境激趣、问题激发、自主学习、协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四、个体独学第一框体味文化 一.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1.内涵 ①从本质上看: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 ②从形式上看: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的部分。 2.特点 ①文化是相对于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的产物。 ②文化史人们享有的一种。 ③精神产品离不开。 二.文化的力量

1.本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2.特点: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 3.表现:文化队社会发展生产深刻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的历史中。 五、独学困惑 六、小组合作探究及展示 探究活动一: (1)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文化:喜欢的文艺节目有哪些? (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进行归类? (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探究活动二: 1、文化是什么?

2、归纳文化的特点。 七、学以致用 当堂检测 1.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从学校有校园文化,社区有社区文化,到打开电脑,可以领略网络文化......这说明()①文化现象无时不有②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③文化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④所有社会现象都是文化现象。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广东老人爱“饮早茶”,东北老人爱“扭秧歌”,北京老人爱“侃大山”。这说明()A.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 B.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C.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D.老年人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 3.蒙古族黑车白帐,逐水草而居;献哈达是藏族最庄重的待客礼仪;回族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苗族服饰反映出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壮族刚劲豪放的舞蹈体现了其民族性格。这表现出文化() A.一种精神力量B.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C.人类特有的现象D.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回答4~6题。 4.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A.太阳和月亮 B.长江和黄河 C.泰山和黄山 D.长城和故宫

高中文化生活学案教案

高中文化生活学案教案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目标导航】 1、知识目标: 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及其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2、能力目标: (1)从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感受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认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尊重文化的多样。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学习重难点】 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课前自主学习】 一、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1、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是民族身份 的。从和中,能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民族节日: (1)形成:。 (2)作用和功能:庆祝民族节日,是的,也是的。 3、文化遗产: (1)意义和价值:A、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 B、对世界文化说:

。 (2)保护文化遗产 二、透视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界定: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和各具特色。 2、文化是民族的(个性):各民族间和、和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所以,文化是,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 和; 3、文化是世界的(共性):世界各民族的有其,有,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又是,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的色彩。 4、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 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又要, 2、原因(意义): (1)对本民族文化来说:是。它起着的重要作用,是。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 (2)对世界文化来说:是。他们都以其鲜明的,共同推动了。 3、怎样做: (1)原则:。 (2)具体要求: 【课堂互动探究】

文化生活第一框导学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体味文化 【课时安排】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方法】 【重、难点】 【课前预习】 课前问题导学:阅读教材思考并在相应的地方做出记号 1、文化的含义、特点? 2、文化的作用? 【合作探究】 【课前导读和探究】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culture)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是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逐渐扩展到对人的品德、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具有了“教化”的涵义。 当前得到公认的最早的文化定义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中的界定:“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文化不是先天的遗传本能,而是后天通过学习得到的经验和知识;不是自然存在物,而是经过人类意识作用加工出来的东西。 (视频展示)--认识文化现象,体会体味文化 8月10日晚,第二届青奥会开幕式在南京市奥体中心举行。来自河南少林塔沟武术学校988名学员,参加了开幕式3个篇章6个节目的演出,尤其是压轴节目《筑梦》,120名高空威亚在地面400名学员的配合下,上下翻飞、腾空飞跃,并组成了各种不同的造型 (问题思考)--请你谈谈你对青奥会开幕式的看法

——图片展示,我国的不同文化(使学生对文化有了整体印象,时时有文化,处处有文化) (阅读梳理)--认真阅读教材内容,梳理领会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2)文化现象:,,即文化具有普遍性 (3)文化各具特色:不同的,有不同的,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二)文化是什么 ⑴文化的内涵 ①含义: ②内容:既包括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⑵文化的特点 ①从文化的产生看: ②从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看: ③从文化的载体看: (3)文化的外延 静态看: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如:、、、、、 、、、。 动态看:人们进行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点评拓展:我们所讲的文化,是指文化 (三)文化的力量 文化是一种,能够。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而且表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点评拓展 先进的、科学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文化生活学案教案

文化生活学案教案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第七课 第一框、永恒的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 ,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和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 3.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为核心, 、、、的伟大民族精神。 4.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无不体现这个主题。 5.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的,作为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浓厚感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历史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和本质上是一致的。 ,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6、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和 ,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是中华民族永远的。 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的历程中,体现在的各个时期。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浓厚的、鲜明的和。例如,、、、、 ,都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体现。 3.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和等,都是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4.当前,面对世界各种思想的相系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把 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5.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的必然要求。是、的必然要求。是 的需要。 6..今天,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定稿文化生活第三课导学案参考答案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参考答案与解析 【当堂达标】BDCBACC 8.答案:(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间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各美其美”说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 (2)“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3)“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课后练习】1-7.CDAABBA 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导学案参考答案与解析 【当堂达标】 1-5.CDC DD 6.(1)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始终坚持中国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2)积极地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使世界了解中国,在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的同时,继续为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3)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我国的传播。有分析、有鉴别的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成果,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坚决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对我国的影响,坚决抵制西方大国利用文化手段对我国进行的侵蚀和渗透,从而保证我国文化的健康发展。 【课后练习】1-5.A C A B C 6.(1)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性交往活动,都日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主要有:商人的贸易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自主检测参考答案 1.C [解析] 一个民族的文化也是多样的,可以从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等来展现,②说法错误,舍去。故选C。 2.A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遗产的作用。①②③都是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成功的原因。④不是原因,申遗成功不是因为其经济价值,而是因为其特有的文化价值。 3.D [解析] 世界各种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是通过民族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正是由于各个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心理积淀的不同,造就了差异分明的民族性格。所以选D。A表述与题意不符。B、C两项均包含在D中,D更具概括性。 4.A [解析] “异国风情”是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差异性的体现,正是这种差异性才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因此①②符合题意。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尤其在某些“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世界其他民族文化面临被“同化”的危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世界文化的趋同性”;不同文化具有差异性,但是不同民族文化完全可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实现共同发展。③④说法错误,舍去,故选A。 5.D [解析] 商贸活动、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但是,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故选D。 6.C [解析] 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并不是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③说法错误,

一轮复习走进文化生活导学案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考点展示】 1、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2、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3、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考点一: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一、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 1、影响: 2、措施:(1)政府: (2)个人: (3)企业: 二、发展 1、含义:面向广大人民,指的是这种“大众文化”的方向; ,指的是这种“大众文化”的性质; ,指的是这种“大众文化”的形式。 2、原因(人民文化需求的特点): 3、怎样发展大众文化: 考点二: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一、正确对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比较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 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含义 危害 对策2、奏响主旋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作用: (2)地位: (3)必然要求: 【误区警示】 1、文化生活中存在的令人忧虑的现象和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2、大众文化都应得到倡导。() 3、人民大众需要的文化就是大众文化。() 4、流行的文化,一定是经典的文化。() 5、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污染环境,危害社会,我们要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6、经典文化的价值高于流行文化,我们提供给人民群众的都应该是经典文化。() 【合作探究】 材料一:神医代代有,2010年特别多。从靠?祖传秘方?打天下的张悟本,到推行道家养生的李一,都靠着?养生?的招牌而暴得声名。他们把一个又一个的普通食品,包装成?灵丹妙药?粉墨登场,疯狂敛财。这些养生大师语不惊人死不休,跟现代医学?对着干?。医学界指出?多喝牛奶可补钙?,?养生大师?却毫无根据地说?牛奶是给牛喝的,喝多了致癌?,不少听众信之,从此?戒奶?;张悟本主张把吃出来的病再吃回去,食疗就可以了,不用打针吃药;李一道长认为?养生是道文化的一个核心……养生即为养道?,这种观点与道教追求长生不老修道成仙一脉相承。 材料二:?养生大师?们带着另类的观点登录卫视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体,?传道解惑?,声名鹊起,然后敛财;卫视也乐于包装这些大师,增加收视率,扩大广告收益。事实上,在每一个?养生大师? 的背后,都有一个营销的团队,精心策划着?大师?的各项活动。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 (2)结合材料一、二,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3)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为解决材料中反映的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2015届高三第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四课导学案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课时:2课时课型:复习课审核:高三备课组 班级组别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 1、再认传统文化的含义;解释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2、举例说明传统文化的特点。 3、结合实例,说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4、推论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5、回忆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解释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6、推论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二、重点与难点: 1、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三、知识清单 1、传统文化的含义? 2、传统文化的继承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3、如何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 4、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5、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6、说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7、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传统文化就是本土文化。( ) 说明: 2、传统建筑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 说明: 3、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 说明: 4、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 ) 说明: 5、教育是文化发展创新的根本途径。( ) 说明: 五、巩固练习 1、(2013广东汕尾一模)30.近100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辛亥革命作为一次革命运动和重大政治事件,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带来了20世纪中国的思想大解放。这表明() A.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实践发展和民族文化繁荣 B.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发展 C.社会制度的变革能够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和前进动力 2、(2013·山东卷)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 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②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文化生活》第二课导学案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课前预演 (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 1.燃放烟花爆竹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历来都被认为是吉祥、喜庆的象征。在一些城市由“禁放”到“解禁”表明 A.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B.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 D.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2.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文化与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关系①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受文化的影响③人们的文化的差异通过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差异表现出来④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差异决定文化的差异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在扫除黄色网络文化行动中,大量非法黄色网站被关闭,一批违法犯罪分子被依法惩处。之所以要关闭非法黄色网站,主要是因为 A.进入非法黄色网站的人数太多 B.从事非法黄色网站的人员赚钱太多 C.黄色文化根本就没有市场 D.黄色文化毒化人的心灵,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二)简答 4.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据此有人认为,在较好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就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二、考点评注 (一)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人们都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在不同的文化影响下,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表现出很大差异。这种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这种影响差异,可能表现在语言、符号上等,也可能表现在行为举止上。也就是说,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提示】文化素养高低,可以从待人接物、为人处事上表现出来,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也 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文化品味的高低。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命题导向】(2007年惠州模拟·单项)AA制植根于西方的文化土壤里,属于典型的西方文化产物。在中国,文化程度高的群体比文化低的群体对AA制更易于接受,但是总体上对于AA制的认同度并不高。材料表明 A.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使用说明】 1.以学案为线索复习知识、提升能力。遇到的疑难问题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学案要求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一、考点点击 1.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懂得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2.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并掌握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构建知识体系 三、易错点剖析 1.必须尊重和认同传统文化。 2.传统思想,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3.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是一成不变的。 4.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5.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探究案】 探究一:(2016·全国Ⅲ卷·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 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来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 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 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 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 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 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 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 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10分) 探究二:(2015年浙江文综政治卷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祠堂是崇宗祭祖联络宗亲的场所,是祠堂文化的重要载体。W村也曾有老祠堂。祠堂文化在村民教化、 乡村治理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余有时也被人用来排斥外姓、干扰选举。新农村 建设以来,W村把老祠堂翻修扩建成宽敞明亮的新礼堂,开展创建“文化礼堂、和美乡风”系列活动,敬 先贤、诵村训、礼仪传习、普法讲座、村民一家亲、评选孝老爱亲最美家庭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礼 堂已成为村里的文化地标。礼堂文化温润了村民关系,促进乡村治理。去年,该村被评为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省级示范村。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W村成功建设礼堂文化所包含的道理。(10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