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区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5年计划草案

江津区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5年计划草案

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4年,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按照“重庆大都市区重要功能组团、城市发展新区重要战略支点”功能定位、“争做城市发展新区‘领头羊’”总要求,紧紧围绕“一五七六”发展思路和年初人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切实改善民生为落脚点,采取有效措施,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全区呈现出“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动力增强效益提升,社会事业协调并进”的良好态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和投资总额均突破550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1100亿元、社零总额突破200亿元、农业总产值超1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21项经济社会指标总体完成较好(详见表1)。由于全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全市经济增长指标普遍下调,我区个别指标虽未完成年初预期目标,但仍居全市前列。

表1:2014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一)产业发展再上台阶

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54.7亿元,同比增长12.8%,增幅居全市第三位,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69.5亿元、349.9亿元、13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14.7%、11.3%。

农业特色显现,品牌效应初显。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首过百亿大关,位居全市第一,达到102亿元,增长5.5%。主导产业发展量增质优,粮油、蔬菜、柑橘、畜禽和花椒五大农业支柱产业稳定发展,保供能力进一步提升。富硒特色效益明显,建成富硒绿色大米、茶叶、花椒等标准化种植基地24万亩,富硒水产基地2.23万亩,富硒畜禽年出栏超过300万头(只);命名32个富硒特色产业示范场(园),授权企业15个产品使用江津区富硒农产品标志,工商注册富硒商标达到25个,富硒农产品年产值达到25亿元。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面积58.92万亩,规模经营度达到34.86%,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新培育农民合作社99个、家庭农场150家,全区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151家(其中国家级1家、市级23家)。

工业产业集聚,园区贡献突出。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实现1325亿元,同比增长20.5%;规模工业总产值实现1109亿元,同比增长22.4%。企业规模迅速扩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313户,比上年底净增40户;规模以上企业户均产值达到3.5亿元,比上年增加0.2亿元;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达194户,比上年同期增加38户,其中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26户,比上年同期增加6户。产业集群效应显现,五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62户,实现工业

总产值957.6亿元,同比增长22.3%,总量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6.8%,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汽摩及零部件业实现产值298.7亿元,增长31.2%;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264.7亿元,增长16.6%;材料工业实现产值247.7亿元,增长24.9%;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95.7亿元,增长17.9%;食品工业实现产值50.8亿元,增长4.7%。园区规模企业产值超千亿,四个园区26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034.6亿元,同比增长25.2%,其中,双福园区实现340.4亿元,增长26.8%;珞璜园区实现359.6亿元,增长24.3%;德感园区实现330.6亿元,增长25.2%;白沙园区实现4亿元,增长135.3%。

大商贸格局渐成,服务业发展提速。社零总额首次突破200亿元,增长15.5%,增幅居全市第二位;批零销售额超过400亿元,增长24.7%,增幅居全市第一位。全区净增限上商贸企业79家,发展电子商务企业1200余家;永辉超市、重百电器开业,奥特莱斯商业街开街营业;双福农贸城、和润汽摩城、攀宝钢材市场分别实现销售额30亿元、10亿元、50亿元。英利国际五金机电市场、五洲博览城签约入驻,珞璜铁路综合物流枢纽破土动工,双福汽车4S城、珞璜工艺品物流基地等项目加快推进。旅游人数首破千万人次,全年接待游客1090万人次,增长21.1%;旅游综合收入35.7亿元,增长37.1%。四面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日臻完善,中山

古镇改造项目加快实施,双峰寺主体完工,白沙影视基地加快建设,恒大金碧天下游乐园及健康养生度假中心破土动工,光彩国际(江津)游艇产业园开工建设,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精彩纷呈。房地产业平稳运行,全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19亿元,同比增长23.7%;房屋施工面积达882.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8%;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221.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3%。由于商贸、旅游、房地产的带动,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5.3亿元,同比增长11.3%,为近年来最高。

(二)经济增长动力强劲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不减。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5亿元,同比增长25.4%,其中工业投资完成302.4亿元,同比增长54.6%,增幅居全市第二位;全区254个5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完成投资296.3亿元,同比增长62%,投资总额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1.5%。工业园区完成投资379.6亿元,同比增长52.7%,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6%。全区103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超过年初预期达到301亿元,占全区投资比重过半。

社会消费需求稳中趋旺。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6亿元,同比增长15.5%,批发零售额实现432.4亿元,同比增长24.7%。全年举办汽车展、微型企业展、富硒农产品会展、富硒餐饮大赛等各类节庆展会活动25场次,会展

收入突破10亿元,拉动消费58.8亿元,轿车、铂金等商品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改造新建镇商贸中心4个,新建村级商贸综合服务中心2个,改造新建村级信息化示范店和便民店30个,建设镇村商务示范点10个。2014年房地产展示交易会成交房屋1555套、13.59万平方米,成交金额5.8亿元。

开放合作水平不断提升。积极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争取在津设立海关、检验检疫等联检机构,提升江津开放度。全区进出口企业达146家,全年进出口总额实现8.3亿美元,其中出口6.2亿美元。利用外资领域向物流、信息咨询、养老产业拓展,首次引进跨境人民币投资外资项目,新审批外资企业9家,全年利用外资2.4亿美元。全区服务外包企业增至20家,服务外包执行额实现6300万美元。润通动力、瀚阳农业、江电国际等民营企业实现对外投资,全区对外投资企业增至9家。

(三)要素保障支撑有力

金融信贷势头良好。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561亿元,同比增长13.1%;人民币贷款余额335.9亿元,比年初净增77.3亿元,增长29.9%,存贷比59.9%,比去年同期提高7.7个百分点。西南证券、华夏银行、恒丰银行、诚华汇金壹号基金开业营运,光大银行和兴业银行入驻。在津金融机构向全区建设项目发放贷款达55.2亿元,有力地保障

了支坪防洪堤、江习高速路、滨江新城、工业园区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空间满足需求。全区争取周转空间指标10平方公里,取得征地批文91件18397亩,取得新增建设用地指标55件7464亩,全年招拍挂成交及划拨国有土地213宗17434亩,征收土地价款56.8亿元,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用地保障。继续推进低丘缓坡试点工作,全年完成土地拆迁5512亩,有效保障了低丘缓坡区内项目用地需求。

煤电气运得到保障。全年规模工业消耗煤炭659.1万吨、用电达44.6亿度、用气达2.8亿立方米。全年完成旅客周转量13.8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69.3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6%和17.5%,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224万吨,实现集装箱运输5.8万标箱。

(四)质量效益继续提升

财政税收较快增长。全区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03.8亿元,同比增长14.1%。辖区内税收收入实现54.5亿元,同比增长19.8%。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7.4亿元,同比增长23.3%,其中税收收入29.2亿元,同比增长25.5%,增幅居全市第三位;非税收入完成18.3亿元,同比增长20%。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56.2亿元,同比增长7.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完成1661万元。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实现83.1亿元,同比增长17.5%;用于民生支出达到57亿元,占公共财政预

算支出的68.6%,其中:教育支出14.9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3亿元,医疗卫生支出9.6亿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3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实现55.8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支出50.3亿元,同比增长2.5%。

企业效益明显改善。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6.5亿元,同比增长28.4%;实现利税总额158.3亿元,同比增长24.8%。产值呈正增长企业261户,占全区规模企业总数的83.4%。

城乡收入同步提升。落实惠民政策和措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25667元,同比增长10.5%;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2318元,同比增长12.5%,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412亿元,比上年净增加55亿元。

(五)深化改革释放活力

改革有序深入推进。加大对白沙镇的简政放权力度,拟下放第二批权限。全面完成食药监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区人口计生委和区卫生局机关整合,镇街计生站和卫生院整合工作稳步推进。进一步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建立政府性投资项目清单管理制度,成功通过PPP模式引资建设江习高速公路、珞璜铁路综合物流枢纽等项目。我区成为全市唯一列入国家“多规合一”试点区县,各项试点工作有序推进。积

极推广“三分促三改”综合改革试验,组建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公司7个,发放股权证1400余份;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99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达534户。深入推进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服务市场主体发展。全区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0386户,总量达67577户,其中新增个体工商户7827户,总量达54322户。

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全年新建成创业孵化园2个、微企村2个,累计建成创业孵化园(产业园、创业基地、微企村)15个,新发展微企1743户,带动就业12132人,其中享受财政补贴的微企784户,微企税收返还162笔、167万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634万元,其中微企小额担保贷款478万元。

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46亿元,增长18.6%。全区工业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42个,比上年同期增加56个;协议引资323亿元,增长29%。投资1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3个,协议总投资302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4个。新引进山朕科技、社平科技、和平自动化等工业机器人项目5个,引进仁能软件、巅峰软件、甲骨文等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项目10个。

(六)民生事业持续改善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建设提质扩容,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大5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面积扩大2.5平方公里;

建成塔坪路、迎宾大道等“断头路”8条;几江长江大桥、支坪防洪堤、德感中路等项目加快推进,几江、德感、双福、支坪四大片区同城发展步伐加快。区域合作通道加快建设,重庆三环江永高速公路、小塆立交、云篆山隧道等建成通车,江綦高速公路、渝黔铁路新线江津段推进顺利,江习高速公路江津段开工建设;双福、几江连接都市功能拓展区的7条“融城”道路、都市快轨江津至跳蹬线、合壁津高速及成渝高速扩能项目加快开展前期工作。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全年完成标准农田建设4.7万亩,土地生态综合治理0.5万亩,硬化农村人行便道400余公里,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600户,完成26座一般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村公路完工370公里。

民生工程成效明显。全年用于民生支出57亿元,保障了民生工程顺利实施,22件重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年完成高山生态扶贫搬迁439人,建设撤并村公路250公里,整治农村山坪塘2033口,实施22个镇街15万人的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1500户,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11所,建设农村教师周转宿舍807套,建设撤并村卫生室60个,新增城市绿地1000亩,建成30个农村、6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成征地拆迁还房17000余套。

社会事业亮点纷呈。全社会科研投入突破10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高新技术产品29个、重点新产品6个,专利申请1486件,同比增长114.7%。教育事业加快发展,4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我区入围首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区县,重庆工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江南职业学校创建重庆市首个“农民就业创业培训集团”。2014年高考重本上线1190人,其中北大清华录取4人。大力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建成东城小学一期、鼎山幼儿园等8所学校,教育信息和教育装备标准化水平全面提升。全年资助各类学生15.7万余人次1.6亿余元。卫生计生事业稳步推进,第三军医大学新校区建设有序推进,广兴卫生院、四面山卫生院、医生周转房等项目竣工投用,佳华医院建成开诊,福城医院加快建设。严格单独两孩审批程序,完成审批3513对。就业和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今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50502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1430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78%以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7.67万人、15.75万人、10.8万人、13.33万人、8.98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57.46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30.89万人,社保基金总收入达18.75亿元。民政投入力度加大,稳步推进敬老院、社区养老服务站等养老机构建设,殡仪馆建成投入使用。全

区城乡困难群众享受医疗救助17.3万人次,临时困难救助6426户次,及时下拨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救灾资金1205万元,累计发放供养金和慰问金1.77亿元。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启动“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破土动工,成功举办“滨江之夏”、首届“天梯下的爱情故事会”等文娱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丰富市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体育基础设施上档升级,完成1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个市级乡镇健身广场建设任务,游泳馆和五人制足球场建成投用。

生态文明顺利推进。大力控制扬尘污染,全面完成总量减排任务。建成塘河、龙华、永兴、广兴等8座污水处理厂,实现城市、小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加快推进塘河等7条中小河流的综合整治,完成团结湖整治年度工作任务。环保“五大行动”取得实效,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4天,优良率94.2%。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100%,城镇饮用水源达标率达到89%。万元GDP能耗下降2%,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下降8.4%。

二、2015年经济运行环境及主要指标

重庆市对江津区的战略定位,为江津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展质量、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应处于全市前列,同时要坚持扩增量与提质量并举。加快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搭建更加开发开放平台,将聚集

更多更大的企业和资本入驻江津。重大城市基础设施、综合交通建设、社会事业项目、产业类项目加快建设,将拉动全区投资增长,增强江津持续发展动力。专业市场建成营业,将拉动商贸快速增长。注重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将解决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动能问题。但发展中也存在诸多困难和压力:一是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和产能过剩的影响,部分工业重点企业产值、效益、税收下降,部分工业项目建设放缓;二是投资项目存量不足,经济持续增长乏力;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压力较大。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区的开局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综合考虑全市经济增长目标和其他区县的预期目标,按照“积极稳妥、留有余地”的原则,提出江津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21项指标,包含12项经济发展指标和9项社会民生指标(详见表2)。全区GDP增长12%是积极的。孙政才书记对江津工作提出了“争做城市发展新区乃至全市‘领头羊’”总要求,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不能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适度领先其他城市发展新区,今年全国、全市GDP预期增长7%、10%左右,我区分别高于全国、全市5和2个百分点。全区GDP增长12%是稳妥的。支撑江津GDP发展的指标体系中,工业增加值、社零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指标尤为关键,今

年预期工业增加值增长13.5%、社零总额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这些指标能够支撑全区GDP增长12%。同时,考虑今年抓改革、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任务比较重,要留出足够空间和余地,不能使经济运行绷得过紧,做到稳中有进,以利于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预期目标适当留有余地。

表2: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三、2015年江津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

(一)强化投资拉动和项目带动

突出重点促进投资稳定增长。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努力优化投资结构,力争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668亿元。重点投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社会民生等领域。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鼎山公园二期、几江长江大桥、江习高速、重庆三环江綦高速、都市快轨江津至跳蹬线、成渝高速扩能江津段改造等项目,启动华岩隧道西延线、快速路一纵线、金曾路南延伸线等融城道路建设,开工建设育才路、长风路等“断头路”。同时,做好合璧津高速、陶家隧道、快速路七纵线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对已经落实建设用地的项目,要抓紧协调完善各项建设手续,争取年内开工建设;对尚未落实建设用地的,要抓紧解决用地问题,力争重大前期项目早日开工。加大政府性投资项目监管,规范项目实施管理,努力提高投资效益,发挥政府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导向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加大政府部门、平台公司、企业

和金融机构的对接和使用力度,保障政府重大项目融资需求,努力拓宽融资渠道,重点在储备土地融资上做文章,在寻求商业银行贷款上求突破,在发行企业债券上下功夫。强化金融招商,加大金融后援服务中心促建力度,加快滨江新城金融商务区建设。强化水、电、气、运、煤等要素保障,切实满足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需求。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紧紧围绕五大产业集群,全力以赴抓招商,千方百计上项目,以大招商上大项目,以大项目培育大产业,以大产业促进大发展。抓紧签约入驻项目后续服务工作,确保招商项目实实在在落地一批,开工一批,做大投资总量。加大在谈项目跟踪力度,特别是要抓好重大投资项目的在谈对接和落地对接工作,争取一批项目尽快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抓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和重大项目策划。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区的目标要求,深入研究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提出重大举措和重大工程,精心编制“十三五”规划,做好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形成规划合力。着力推进“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形成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互深度融合、充分衔接的空间综合规划。认真研究国家宏观调控产业政策及投资政策导向,主动对接融入国家“一带一路”

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按照争做城市发展新区“领头羊”总体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点围绕综合交通重大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商贸物流基地、旅游养生度假、富硒特色效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民生及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提前策划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形成“策划储备一批、前期推进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项目推进格局,为加快江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项目保障和有力支撑。

(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继续把发展工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突出“产业互补、转型升级”,着眼于“增量提质、互动发展”,以创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动力,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资源向园区集聚,巩固优势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做强做优产业集群。以四个工业园区为载体,围绕五大支柱产业,坚持扩大增量和优化存量并重、做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举、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并行,以重齿公司、重庆潍柴、玖龙纸业等重点企业为龙头,做强装备制造业,做大汽车摩托车产业,优化提升材料工业,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振兴食品加工业。

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建重庆市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为契机,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

术研发投入力度,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推动重点新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传统企业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

加快工业项目建设。加大双福、珞璜、德感、白沙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提升园区竞争力。引导社会资金积极跟进,加快推进潍柴汽车、北汽特种车、联邦东北线缆、江电特高压、电力装备产业基地、三五三九、重庆水轮机、重庆工具厂迁建等项目建设,确保竣工投产一批项目,努力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大力促进重点产业纵向延伸和横向配套,努力提高龙头企业本地产出配套率。同时,推动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现有存量企业发展壮大。

大力扶持小微企业。落实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升级打造孵化园、微企村,扶持个体户转为微企、微企转型升级为中小企业,促进微企做大做强。

全力做好运行保障。坚持区领导联系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制度,着力协调解决重大项目建设、重点企业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抓好重点企业生产监测、监控,确保水电气煤等要素保障到位,帮助企业增产提速,促进企业效益不断好转。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特色效益农业

加快培育形成专业市场群。加快遗爱池商业中心、双福汽车4S城、双福商业中心、冠强汽车商贸城、英利国际五金机电市场、五洲博览城等一批专业市场建设进程,促进市

场项目早日建成投用。继续完善东部新城商业配套,加快推进城区标准化菜市场建设,创建一批社区超市、社区便民店,进一步完善社区便民商业设施。规划建设特色型夜市和创业型夜市,大力发展夜市经济。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推动汽车消费、房产消费、文化消费、餐饮消费、乡村旅游、休闲娱乐消费等,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推动消费结构升级。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大流通设施规划,推进中心镇商业设施和商业网点建设,尽快构建区域性商贸中心,发展一批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准的专业批发市场,改善消费环境,提高农村消费能力。

大力推进物流港口枢纽建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促进江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城市仓储物流配送中心、珞璜铁路综合物流枢纽、工艺品物流基地和西南酒类物流中心建设,积极推进珞璜枢纽港升级改造,完善枢纽设施功能。积极引进大型物流企业,建立物流网信息平台,培育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壮大现代物流业发展。

激发旅游经济消费活力。推进四面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推进“六个一”旅游精品工程建设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提升品质,拓展市场,实现旅游经济持续稳健增长。推进爱情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助推“浪漫江津”旅游形象;利用中山、塘河、白沙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建筑文化、古

庄园文化,推进古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通过举办千米长宴、龙舟赛、婚俗展演等民俗活动,推进民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恒大三期、光彩国际游艇产业园、四面山旅游基础设施、中山和塘河古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促进项目早日建成投用。

发展壮大富硒农业品牌。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重点打造富硒标准化产业基地,集中打造以富硒大米、富硒花椒等为代表的大宗农产品统一商标;推进富硒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升级上档,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加强农超对接,争取富硒农产品进入重庆主要品牌超市;建立富硒电子交易平台,联接品牌电商平台,抓好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黄庄现代粮油科技示范园、石门生态农业观光园和吴滩蔬菜畜牧循环农业示范园等“四大园区”,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加快基本口粮田、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大中型水库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着力打造江津城镇升级版

着力推进“融城”。按照城市规划与主城区衔接、基础设施与主城区对接、产业布局与主城区配套、功能分工与主城区互补的思路,与主城周边融合发展、联动发展、同城发展。着力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大内联外通快速干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