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心得

佛教文化心得
佛教文化心得

佛教文化心得

选这个课其实是一种冲动,早在高中时学习东坡的词,老师讲到儒释道三家在苏东坡身上都有体现,还有一个趣闻印象比较深,说的是:东坡和少游斗才,小妹裁判,东坡问少游:”我在你心目中是什么?”少游说:’’屎!”少游又问东坡自己在他心中是什么,东坡说:”佛!”小妹哈哈大笑少游败了,少游不解,小妹解释说:你心中装的都是屎,他心中装的都是佛.”也常喜欢读一些关于禅理的散文,深深被佛中哲学的深刻,禅的睿智打动,于是心中默默决定以后有机会一定学学佛法,大学的选修课中看到佛教文化概论,于是就和佛结下一段因缘.短短几次课,让我感受颇深,对佛与佛法有了新的认识.

第一节课,谈到佛法中物质的解释,发现佛法不仅仅是一种信仰,还是有科学依据的,佛法讲的世间可以看到的东西其实是虚幻,是假象.在量子力学中同样有物质是场的密集的体现.物质并不像我们眼见的那样真的存在,在某一时刻,某一空间,场密集到一定程度就有了我们肉眼所能看到的物质,然而又有很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却是真实的存在的,譬如场,场才是真实存在的.故而佛法所说世间皆假象,我们人生活在假象当中,并不是空穴来风.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常,涅槃寂静 . 三法印应该是佛法中较深的禅理,就我目前的认知只能浅层次的谈谈我的理解:诸行就是所有事情的发生,诸法就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它们都是没有规律的,涅槃是一种非生非死的状态,涅槃过后是一片空灵,没有什么是真实存在的,生死也是相对的, 生即是灭,灭即是生,不生不灭才是真相,涅槃是精神层次的一次飞跃. 菩萨一个刹那,九百生,一刹那是弹指的六十分之一,这么短的时间内为什么菩萨可以看见这么多事情发生呢,而人却没有感觉呢?只因为人被假象迷惑,生活在假象之中.只要不醒过来,梦就是真的,是庄生晓梦迷蝴蝶还是蝴蝶晓梦迷庄生?这样说来梦就是现实,或者说现实就是一场梦?佛法中讲世界怎么来的:唯心所建,唯世所变.在当代哲学理论中认为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可是我认为,如果我们真的活在谁的梦里,而不曾醒来,我们这个世界是不是唯心所变建呢?

自从我明白了人必须要经历生死时,我就总是会幻想人死的时候会到哪里呢?世间真的有所谓轮回吗?我已经来到这个世上,我也必将会在这个世界收场,每天醒来睁开眼发现自己还很年轻,觉得自己还有挥霍的资本,每天结束时为一天的碌碌无为感到焦急,死神又朝我近了一步,我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不久前佛学大师季羡林去世了,他为佛学做了这么多贡献,也一样会化为虚无,我们无所作为,依然为这个世界的假象所迷惑着,不能自拔,不能超脱.

佛法更多是一种信仰吧,我虽然赞叹佛法的博大精深,禅机的奥妙玄幻,可我依然不会像一个佛教徒那样虔诚,我还对佛有种种疑惑,种种不解,或着佛法是对的,我依然不肯走出假象,被这个虚幻的世界迷的是那么深;或者所谓佛陀根本不存在,它只是一种意念所至,谁知道呢?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

论中国佛教文化 摘要:国父孙中山曾说:“佛教乃救世之人,佛教是哲学之母,学习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一代领袖毛泽东也曾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度众生,是代表受压迫的人讲话。” 近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提到“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关键词:佛教,文化,丰富性,影响,作用价值 正文: 一、佛教的简介: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佛教原产于古印度,于东汉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传入中国,迄今已经有1935年的历史了,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流行约有1800年历史。佛教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前六百年,为部派佛教形成时期;中六百年,为显教大乘时期;后六百年,为秘密佛教流行时期。初期佛教以上座、大众为两部分为主,三四百年中分化为十余种部派。其中上座部,分为南北二转。中期的大乘佛教,于公元二世纪中传入中国汉地,公元七世纪起又自汉地和印度传入西藏。公元十一世纪起,印度后期逐渐盛行的秘密佛教,又大量传入西藏。印度后二期的佛教,又在中国形成汉语系和藏语系两大系的佛教。二、中国佛教的丰富性: 中国佛教的丰富性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为典籍的浩瀚,二为宗教派别繁多。一在汉语系的佛教中,现存译典一千四百八十二部,五千七百零二卷,除去重译本约有四千四百卷,其中声闻乘三藏约一千四百卷,大乘经论约为三千卷,全部约合梵文二百五十万颂。另外有历代汉文著述一万余卷,折合梵文七、八百万颂。合计约为一千万颂。藏文《甘珠尔》及《丹珠尔》两部共收译典五千块九百六十二部,为和梵文三百万颂,藏文著述数量亦极庞大。二在大乘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汉地由于长期对教义进行钻研和辨析,逐渐形成许多宗派。如地论师、摄论师、天台宗、三论宗、律宗、密宗、净土宗、三阶教等,禅宗后来又分为七宗。西藏语系佛教也分为宁玛派、格鲁派、觉宇派、夏鲁派、郭扎派等。傣族巴利语系佛教也分为分润派、摆庄派等。佛教在中国所形成的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佛教内容丰富的体现。 三、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一)、建筑风格:中国禅宗丛林制度实施后大大影响了佛教在中国社会和民众心中的形象,也促进了禅宗的自身发展。近千年来,大小丛林在全国星罗密布,遍及城乡。丛林的建筑风格一般呈对称,轴对称式。肃穆的山门、巍峨的大殿、宽敞的禅堂等等,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也有的丛林建筑精巧别致,依山傍水,古朴典雅,与大自然和谐共存,浑为一体,中国古典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风格,与其极为相似。这些美轮美奂的丛林建筑,给全国的山水风光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充分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的风格。 (二)、教育及教育体制:禅宗的丛林制度及其同修互助的团体生活方式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宋代以来我国普遍实行的书院制,就是借鉴佛教的丛林制度建立起来的。一度对佛教持排斥的态度的儒家学

让你重新认识佛教

让你重新认识佛教 学习本文的主旨: 一、学习这节课,改变了你哪些错误的想法?你以前是怎样认为的?假如你身边也有人和你过去一样,你打算怎么帮助他? 二、明白这些道理,有什么必要性? 前言: 1、依止上师是为了闻思修法。 2、利用网络闻思修。 一、怎么样做一个居士? 1、家庭责任。P206一、二、三段:不要与他们同流合污,多体谅他们的情绪。 2、工作责任。P206四、五、六段:对同事以慈悲心。 3、修行责任。P207一、 二、三段。修行也要善始善终,要有面对的能力、准备、方法。具足各种善巧方便。讨论:家庭、工作、修行该怎样结合,是以出离心或是菩提心来对待。 二、寺院应充当什么角色? 1、学习佛法。 2、修行佛法。 3、传播佛法。P208三段:~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就是教法与证法。教法是学习经律论三藏,证法就是修持戒定慧三学。对此各个寺院都应具足,不能将佛法只停留在烧香拜佛的层面上。P208四段:就是学习佛法、修行佛法、传播佛法。讨论:居士们到寺院做什么?是烧香拜佛或是闻思修法? 三、寺院住持应具足什么功德? 1、人格贤善,p210四段:上师如意宝在<教诲甘露明点>中讲具足人格,心很善良,人很正直,这样才不会做很多坏事。从出家人讲,则戒律清净、品行稳重。 2、具足智慧,p210五段、p211第一、二、三段:有智慧做很多事不容易搞错、有智慧别人会服从,对弘扬佛法有利。 3、利他心重。P211四段:大乘佛法就要大慈大、普利群生悲。 四、佛教徒应当具备哪些素质? 1、信心~p212二、三段:如果没有信心,诚如佛经中所说,就像种子被火烧焦而不能发芽一样,善法的功德苗芽是不会产生的。信心是入门的津梁。 2、悲心~p213一、二段:大乘佛弟子对众生必须要有悲心和菩提心。 3、智慧~p213三、四、五段:对密法的法本不在乎,跨越法本,跨越僧衣,<入菩萨行论>、<前行>中讲过,至少要恭敬三宝的所依,应当把法本当成佛一样。凡是出家人的三衣,哪怕一个碎片,都要恭敬顶戴。P214二、三、四段:不要做一个盲目的群体,要有智慧,弘扬佛法不只是上师的事,而是我们每个佛弟子义不容辞的责任。P215第一、二、三、四段:每个佛教徒应齐心协力弘扬佛法,不要诋毁不同宗派,不要诽谤不同上师,不要争抢其他上师的弟子。要感恩释迦牟尼佛、赞叹佛教如何殊胜。

文化常识30题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答案:B 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答案: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答案:A,考查古文化常识,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A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关于梵净山佛教文化的研究

立于世而出于世——谈对梵净山佛教文化的研究随着梵净山多年的开发,人们对梵净山的认识已越来越清晰。梵净山是佛山,佛是梵净山的山魂,无佛无山,无山无佛的观念在人们脑海中已形成共识。更为重要的是对梵净山是佛山的认知,在铜仁地区领导层已形成定论,这就为梵净山佛教文化的研究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提供了一个最为有利的基础。 我在铜仁地区生活、工作数十年,但对梵净山从未作过系统的研究。第一次与梵净山接触,还是在十多年前陪省里在铜仁召开的一次会议的代表登山。那次一大队人马行时进到黑湾河,我过远望梵净山,就初感到梵净山雄伟、壮丽及神秘的气息。后来走到梵净山山门,目睹山门诸境,一种梵净山灵气不现的感觉油然而生。虽深感梵净山佛缘深厚,但机缘不得当,佛光隐隐不现。那次上到山顶,一位向导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梵净山山顶诸境的许多传说,其中也说到了释迦牟尼与弥勒争执金顶之说。我当下大吃一惊,如此名山怎么还流传着这等传说。这不仅不符佛教名山形象,也有损佛教信众的感情。当时我仔细一默,此传说不过是前人的戏说而已,就像如今许多戏说历史,戏说皇帝的影视剧一样。但戏说得有个度,但凡过了度其负面影响是极其有害的。梵净山此传说就过了度,若不加以制止,戏说流行,名山不名。此后我在多种场合,乃至于专门作文以释迦牟尼是现在佛,

弥勒是未来佛为主线纠正这一戏说。时经多年,戏说已基本被正说所淹灭。今天我说出这些,丝毫没有显示我的觉悟之意,只是借此提示:梵净山佛教文化的研究必须走上一条健康的路,要步入正道,要符合造就一座佛教名山的要求。只有这样,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才有意义,才有前途,才会为梵净山的开发、利用和发展提供正确指导和导向。 佛学是讲因缘的。依佛学理义而言,世界上一切事物及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综观今日的景象,梵净山佛教时逢殊胜因缘:梵净山佛协成立了;护国寺大雄宝殿落成了,今天还在这里举行盛大而隆重的佛教开光仪式;众多有识之士聚集一堂来研究梵净山的佛教文化。这一切都显示梵净山恰逢盛世、盛时、盛事。在这样一个令人喜悦的日子里,我略感不足的是,梵净山的佛教文化研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没有与梵净山的开放同步。为什么这样说呢?据我所知,系统研究梵净山佛教文化,而且具有点规模,具有点档次的这是第一次。梵净山的书出了不少,但我没有看到过一本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的专辑。梵净山已开发多年,旅游观光,资源考察的热浪一波又一波,有多少人依据梵净山的研究成了这样师,那样学者,那样专家。梵净山的知名度也早已飞传海内外。然而作为梵净山主体的佛教文化,却常常只是他物之上的附属,只是多多少少让来这梵净山的人感觉到一点,这的确令人遗憾。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起步晚的这一状

学习中国佛教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佛教文化心得体会 我觉得佛教是一种文化,而不是迷信。也可以说它是一门高深的哲学,其中蕴含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与生活哲理,今天在世界各地,都有许许多多的信众,有的法师学者更是将佛教在当今社会誉为佛陀教育。 经常会有人问道,你信佛吗?每当有人这么问我,我都会反问一句,何为佛呢?不错,何为佛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深思的!既然我们学习佛,我想首先我们就要去了解所谓的“佛”。 佛教中最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南无阿弥陀佛”,那么好了,我们就从这句大家都很熟悉的句子入手,来看一看“佛”到底是何意思呢。“南无”翻译过来是皈依,敬投的意思,“阿弥陀”是无量无边无穷的意思,那么“佛”则译为觉悟者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我们要皈依敬投无量无边的觉悟者。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要像觉悟者,拥有很多智慧的觉悟者学习。那么“佛”究竟是不是由人变成的呢?所以经典上说。一切法由心想生,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若是一个人的内心清静,那么他也自然是慈悲的、平等的、无私的、自在的、一个字来表达,那就是所谓的“佛”。 那么在让我们来看看释迦牟尼的一生,他是如何悟道成佛的呢?释迦牟尼本来是一个贵族王子。然而他却放弃了世间的权利,财富。种种去追求世间的真理!他苦行过,经历了种种磨难的修行, 然而却依然没有体悟到世间的真理。最后他来到了一棵树下盘坐。用心反思,体会,感悟。 最后他悟道成佛。他成佛之后说的第一句话也就是上面提过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由烦恼,执着而不能证得”大家可想而知道,佛主也并不是真理的创造者,他也是通过了自然生活的磨练

,最后反观内心,去体会,感悟而发现了大自然的真理。所以他说我们本来都是佛,就是因为心中的颠倒 执着而障碍了我们的清净佛性。所以我们只要慢慢放下心中的迷惑执着心中清净了。我们就是佛! 有的人学佛很多年, 然而却迷信了。佛其实不是别人你若是善良慈悲热爱帮助别人宽容孝顺, 仁爱, 你即是佛. 有的人整天满口佛言名理.试问有几个真正懂得真正的含义佛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在生活中感悟的.。只要我们一心向善,在生活中磨难挫折中,只要用心体会感悟,总有一天会觉悟的,什么是佛呢,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很简单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高深的境界,也是从生活中慢慢修行而达到的。所以说只要一心向善不管是谁总有一天会快乐。不管怎么样,我们每天都应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没事经常笑一笑。正如不管你是考高级证书也好,考公务员也好,也许你努力了考上了,也许你努力了却没考上,但没有什么过不去的,把心放宽,什么事情用心尽力去争取了就不要太执着结果了。保持一颗平常心态去面对生活,遇到什么挫折烦恼不要去逃避,而是要坦然的去面对。活出你自己,随顺自然万事随缘。 我在这里做个比喻,我们大家都知道跑步比赛。首先会有终点.在就是每个人参赛的运动员。有的人跑的快,有的人跑的慢,不管快与慢,只要坚持,不放弃,不管终点在艰难,在远,也会到达终点吧。所以说只要我们一心向善,不放弃,坚持着我们心中的向往,我想不管多久,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达到我们理想中的高度和境界。我们要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过程,慢慢来,放下烦恼,放下执着。即使现在做不到,总有一天也会慢慢做到, 就好比我们从小上学,从小学,初中,高中,…工人叔叔们盖楼房,我们上楼走台阶,都是有一个过程的,要循序渐进的,。要相信自己。我们要有信心。还有最重要的要快乐 有的人会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是啊,不错,不过我们在想一想。如果我们不去

浅谈中国特色之佛教文化

浅谈中国特色之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从当初印度的小乘佛教文化演变成了今天的大乘佛教文化,经过许多高僧大德的努力,形成了现在的人间佛教以及人间净土,佛教文化不再是消极避世,而是走向大众,这无疑是利于佛教文化的传播以及发展的。 纵观当今社会,由于贪嗔痴三毒导致了种种社会问题,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更有甚者迷恋网络、毒品,导致上瘾而无法自拔。中华民族正在丧失优良的传统文化,而中国特色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相连难以分割的。很多人们日常用的词语都来自佛教文化,例如“不可思议”、“冷暖自知”等等。我常常在想“灯红酒绿的放纵,这个社会缺了什么?”,为什么我们所走之路离中国传统文化及美德渐行渐远?孙中山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我相信也坚信佛教文化能解决当今社会的许多问题,而中国特色佛教文化更是巧妙地将佛法融入了百姓和统治阶级的生活之中,学习内化了佛学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清世事,正所谓“人生如梦,世事如棋”,又如南怀瑾大师所言-----“三千年读史,无非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还有南怀瑾大师所言“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这位国学大师给予佛教文化高度评价,道出中国社会以儒家为主流文化的背后隐藏着道教文化,追根寻底却是佛教文化在主导着人们的生活,很多人表面看起来是一儒生,心里却早已内化了佛教文化,为其所主宰,尽管他可能不了解佛教文化,从未读过佛经或者佛学方面的杂志,但他已经潜移默化地受佛教文化所影响,培养了其佛心,因为人人都有佛性,佛教文化已经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骨髓,所以人人都有颗佛心,都受中国特色佛教文化所影响,其佛心导致其行为也符合佛教精神。 无论是仗阿弥陀佛之力的净土宗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法门,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禅宗,都开始关注人活着的世界,而不是寄希望于人死后往生极乐世界,这也是前面提到过的“人间净土”,以及“人间佛教”。佛教徒再也不是为大乘佛教所鄙视的“自了汉”,而是自度度他之现代佛教徒,很多僧人甚至立下“普度众生”之大愿。当然光发心普度众生是远远不行的,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上推进佛教文化的发展,使它更好地融入当今社会之主流传统文化中,而且要精于修行,察觉自己的恶念并改善它,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三毒。而目前的寺庙里还是有许多僧人并没有将佛教文化发扬光大,而是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地混日子。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中国特色佛教文化要发展,要影响世界,那么必然离不开网络,离不开各种媒介,而当今的中国政治不允许僧人自由四处走动,要经过允许才行(汉地到藏地),不允许高僧大德开坛讲经,甚至百度贴吧里的《出家》《佛教》等有关于佛教文化的贴吧也禁止开放。无疑障碍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以及发展。政府这样做自有他们的考虑,但这无疑是不利于统治阶级更好地统御百姓的,因为佛教文化是善知识,是引导人走中道不走极端的宗教,而其中的精进修行也是积极向上的。许多高僧大德出家不是因为他们一时想不开看不开某些事,而是确实有慧根想悟道,解脱人生,离情绝欲不再受轮回之苦的。 许多人在大年三十晚上会去寺庙烧香,保自己来年平安。或者拜财神想来年升官发财。这个想法是好的,可他们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有《观音自拜》的故事说得很清楚,还有俗语----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也就是说人们拜的不过是石头雕刻而成的佛像,跟自己来年的运势没有半年关系,求神拜佛不如求自己。

史上最全的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 1、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2、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3、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4、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 5、五行:金、木、水、火、土 6、五金:金、银、铜、铁、锡 7、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 8、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9、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10、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11、岁寒三友:松、竹、梅 12、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3、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4、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5、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16、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17、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18、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19、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20、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21、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22、五谷:稻、黍、稷、麦、豆 23、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 24、四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25、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26、四大名花:牡丹(山东菏泽)、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 27、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杭州)、碧螺春(江苏)、信阳毛尖(信阳)、君山银针(岳阳)、六安瓜片(安徽)、黄山毛峰(安徽)、祁门红茶(安徽)、都匀毛尖(贵州)、铁观音(福建安溪)、武夷岩茶(福建崇安) 古代名家名作 1、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2、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佛教美术心得体会

婆罗浮屠,追求圆满 自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来,世界已经经历两千余年。在这些年内,佛教传遍世界的大部分角落,并被很多的人所信仰,使得佛教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在佛教传遍世界各个角落的同时,它的各种艺术也被流传各地。这样子不仅充实了当地国家的哲学背景和文化内涵,而且还丰富了自身在美术创作方面的成就。比如,中国的敦煌莫高窟、日本的古寺建筑、斯里兰卡的卧佛亘像等佛教艺术作品,都在世界历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其中,婆罗浮屠塔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 据网上的资料,“婆罗浮屠”为梵文音译,意思是“山丘上的寺院”。婆罗浮屠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古老佛塔,与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和柬埔寨的莫高窟一起,合称为东方四大奇迹。回顾起这座塔的建造历史,在公元八世纪的爪哇,强盛的夏连特王朝的统治者皈依大乘佛教,并建造了这座设计精良的佛塔。整座建筑采用大乘和密宗教义的结合形式,整个建造犹如一个巨大的曼茶罗。这座著名的佛教圣殿,从1814年在灌木丛中发现之后,就成为了印尼的“千佛塔”,对研究印尼的历史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外国旅游首选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天都有大批国内外旅客来此参观游览。 从婆罗浮屠塔的外观上看,它似乎是很不规则的,圆不像圆,方不像方。实际上,许多的专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之后,都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人说,婆罗浮屠塔没有严格保持方形:每个方台的边缘都向外突出,打破生硬的直角形状,这样是为了试图通过建筑风格打破香客绕行时所产生的单调感觉。也有人认为,这是有意向圆形过渡,从航拍的照片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头三个平台既不是圆形,略加变形之后看起来反而像正方形,只有最顶端的那个平台是一个真正的圆形。更有人认为,这样建造是为了引导香客们在去追求每一个阶段的真理,从刚开始的万物俱存身边难舍弃,到渐渐看穿一些世间道理,再到最后达到最终洞穿一切的地步。 而从众多的观点中,我却有自己的一个见解。按照佛教的说法,人生有“三界”,包括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在超脱人世之后就是“涅磐”啦。而我认为婆罗浮屠塔是按照这个说法而建造的,为啥我这样认为呢? 其实,在上课的时候,吴文星老师就讲到,婆罗浮屠塔,并不仅仅只有表面上的三层而已,其实它在地面下还有更为隐秘的一层。在刚开始的第一层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个平台是近似于一个方形,虽有一些凸出的地方。而我们之中很多人不正是在各种规则约束下生活着吗?而我认为这些规则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人类的社会更加像一个正方形一样井然有序、对称优美。而第一层之中,有很多美丽的浮雕,可这些浮雕却没有直接浮现在世人的眼前,而是有一座巨大的防护墙。也许这些防护墙的存在是为了加固佛塔的底座,但我认为这正代表着欲界中的世人虽身处其中却难以发现其中的不妥,唯有那些不被外物所迷惑的圣人才能透过迷惑去发现这一界的本质,进而逃脱“欲界”。紧接着的第二层和第三层,有许多的佛龛围绕着中心排列开来,而这两层的佛龛也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透过佛龛看到里面的佛像,似乎在述说逃离了欲界的人们虽可以感受到这一界真理的存在,可却难得其本质,就好像这时的人们虽似乎可以摆脱色界中物质的束缚但又不能完全进入无色界。而最后,就是人生中的最圆满状态——涅磐。此刻的圣人,超脱了人世的种种束缚,已经成为了不生、无为、无动的存在啦。

佛教文化

收获、理解、懂得 记佛教艺术课之后 佛教在当今社会往往被人们认为是以一种宗教或者更严重来说是一种迷信。其实不然,这都是没有了解佛教的表现,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误解。这种误解只有在你真正了解他之后才会明白的。 首先必须先说一下其实佛教也是一种教育,它并不应该是算是宗教,佛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跟我们中国的儒家一样,是孔老夫子的教育,佛教也是教育,是外来的教育,但是它的教育的思想基础,跟我们中国教育的理想完全相应,中国儒家的教育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是孝亲尊师,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佛教到中国的发展,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所以佛教教育从汉朝起一直到清朝,国家社会以及全国老百姓都非常喜爱与认真的学习,带给中国几千年来的长治久安,是个很大的稳定力量,这是我们应当要认识与不可忽视的。当时的佛寺其实就是佛陀教育的机关; 另外还要声明一下佛完全是一种智慧。是对我们的一种教育。我们常说,佛法无边,‘佛’这个字含有多义;它所含的智慧之义绝对不是我们一般所指的智慧,而是究竟圆满对宇宙人生彻底明了的智慧,对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无所不知的智慧。对于宇宙万有本体彻底明了通达,知道宇宙一切现象,还有智慧的作用就是觉悟,就是觉而不迷,对于人生宇宙、过去、现在、未来,通通明了一点都不迷惑,这才叫觉,这才智。它有很多东西讲的很有道理,其实佛教是佛陀智觉宇宙人生的教育,我们每一个人,不管信仰任何宗教,都应该学佛,因为它是智慧觉悟的教育。 还有佛教讲究一切万物都是由心所生,自己的心决定了自己的命运,不同的人遇到相同的事,不同的心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佛教的思想可以让你更加平静地面对生活面对世界万物。还有禅宗中所讲的各种哲理,这些不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智慧吗? 今天的社会中,佛教有几种不同的形态,而我们今天大多所讲的是传统的佛教,佛寺不是教学或讲经说法,也不是指导大家修行,经常都是拜忏、祈福、超荐亡灵,因此就变成宗教,所以今天绝大多数的佛教是宗教的佛教。而在日本有少数佛教寺院所办的私人佛教大学,他们把经典当做学术、哲学来研究,形成学术的佛教或哲学的佛教,专讲佛教的理论而不重视修行。但我们真正要学的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目的是使我们能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得到生活上真实的利益。 还有佛教的学习就像上大学一样,大学毕业,授给您一个学士学位,在佛陀教育里面的学位就叫做‘阿罗汉’,‘阿罗汉’是学位的名称,因为您已经真正证得正觉,正觉就是您对宇宙人生,思想,见解,行持,绝对是正确的,再高学位的名称是‘菩萨’,菩萨是梵语,翻成中文是觉悟的意思,菩是菩提,萨是萨埵,是一个觉悟的众生。再往上去就是成佛,是佛陀教育中最高的学位,在得到最高究竟圆满的智慧,大彻大悟,所以这个学位的名称为‘佛陀’,如我们现代教育所称的博士。‘佛’

国人必知的77个文化常识

国人必知的77个文化常识 【五彩】 青、黄、赤、白、黑 【五音】 宫(gōng)、商(shāng)、角(jué)、徵(zhǐ)、羽(yǔ) 【七宝】 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 【九宫】 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 【七大艺术】 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六礼】 冠、婚、丧、祭、乡钦酒、想见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 赋、比、兴、凤、雅、颂 【竹林七贤】 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饮中八仙】 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蜀之八仙】 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扬州八怪】 郑板桥、汪士慎、李鳝、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唐宋古文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北宋文坛四大家】 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四大名旦】 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三皇】 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 黄帝、颛顼、喾、尧、舜 【三教】 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 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默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三清】 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太上老君 【四御】 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

【三姑】 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 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八仙】 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 【十八罗汉】 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过江罗汉、欢喜罗汉、降龙罗汉、静坐罗汉、举钵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坐鹿罗汉 【八旗】 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 【十恶】 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五毒】 蝎子、蛇、蜘蛛、蜈蚣、蟾蜍 【配药七方】 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 【五种毒药】 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

聊斋志异与佛教文化研究

聊斋志异与佛教文化研究 一、选题的意义 本文就《聊斋志异》与佛教文化的研究状况,进行一次全面 地梳理。五四运动以前的研究是考订性的,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 较好基础。五四以后的研究经历了曲折,很长一段时期没有进展。 新时期以后,在思想、艺术与佛教文化关系研究方面有了突破性 进展。本文旨在总结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了解研究中的不足。为下 一步的深入研究做准备。 二、新时期研究成果 新时期的研究 这一时期从!"("1979 年至今。这一时期发表的专题论文又21 篇,涉及到《聊斋》佛教文化的专著有( 7部。其间大致经历了三个 阶段:!"("1979 年到1989!")" 年,是在思想领域打破坚冰的阶段;!"1990"& 年到!""1999" 年,是蒲松龄佛教文化研究的开拓阶段;%2000&&& 年以后是继续向深入发展的阶段。 一、第一阶段的研究: 对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宗教观的正确理解,使人们冲破了 僵化的“宗教鸦片论”教条,认识到列宁对于宗教的理论思考是 随着革命斗争的现实逐步调整的,并不总是基于严酷的现实斗争 给宗教以消极定义,而是随着形势发展与时俱进。认识的提高使 !# 研究者们开始注意到佛教对蒲松龄及《聊斋》的正面影响。 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史小说史著作中,大多沿用游本文学史的 观点,如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1982$ 年%5 月第一版)认为,《聊斋》中的佛教文化因素是消极的。 这一阶段发表的论文有&4 篇,分别是凌迅《试论〈聊斋志异〉 的无神论思想》、王枝忠《〈聊斋志异〉的有神论思想》、王能宪 《婆心救世,笔曲为文———〈聊斋志异〉因果报应问题辨正》、王 树基《〈聊斋志异〉因果报应思想批判》。这些论文有的从有神 论、无神论角度出发,探讨其中的宗教思想。尤其是对因果报应思 想重新认识,从创作意图、社会影响、艺术手法等角度指出———因 果报应思想只不过是一种手段,借以“设教”而已,也具有一定的 积极意义。研究者认为佛学思想对蒲松龄是有影响的,但影响并 不等于信奉。王能宪的文章在这些问题上分析得较全面。研究者 的认识程度各有不同,但都认识到了佛教对蒲松龄本人创作的积 极影响,并做出了较切合实际的评价,开始辨证地看待佛教的消 极和积极作用。在思想层面上,为下一步的研究扫清了道路。显然 这一时期对佛教思想以外的其他佛教文化因素的涉及并不深入。 涉及《聊斋》佛教文化研究的著作一部:!"## 年!$ 月新加坡 辜美高的《〈聊斋志异〉与蒲松龄》。辜美高认为,《聊斋》用佛教 因果报应的思想进行说教,可以看出蒲松龄对于因果报应的思想 有笃实的信仰。但其动机主要还是神道设教,劝人为善,不纯为宣 传迷信。蒲松龄虽然具有传统的宗教信仰,但已有了对于传统宗 教的初步觉醒。这说明对《聊斋》中的佛教思想的认识已有了较

佛教与传统文化

佛教课堂学习心得 首先很荣幸能上老师的《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让我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到一个新的佛教概念。我不是一个信佛的人。当然,我说的信佛是烧香拜佛,祭祀、祈求那些,那些只是一些飘渺的东西,而在我的观念中,佛教应该是一种思想,一种智慧,是追求自身思想提高、觉悟的一种修行。是一个影响我们的生活活动、世界观、待人处事的一种思想。是一种文化,深刻影响我过传统思想的一种文化。而我想了解和学习的是佛教的各种思想,了解佛教的文化,增长见识。 如果说能在这短短的几节课里能真正体会到佛教的精髓,我实在只能略知皮毛。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单是在国内来分,就有北传、南传和藏传。北传、南传、藏传里面又有小的分类,分为天台宗、律宗、密宗、华严宗、唯识宗、净土宗、禅宗和三论。 佛教中最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南无阿弥陀佛”,那么好了,我们就从这句大家都很熟悉的句子入手,来看一看“佛”到底是何意思呢。“南无”翻译过来是皈依,敬投的意思,“阿弥陀”是无量无边无穷的意思,那么“佛”则译为觉悟者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我们要皈依敬投无量无边的觉悟者。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要像觉悟者,拥有很多智慧的觉悟者学习。那么“佛”究竟是不是由人变成的呢?所以经典上说。一切法由心想生,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若是一个人的内心清静,那么他也自然是慈悲的、平等的、无私的、自在的、一个字来表达,那就是所谓的“佛”。 有的人学佛很多年, 然而却迷信了。佛其实不是别人,你若是善良、慈悲、热爱帮助别人宽容孝顺, 仁爱, 你即是佛. 有的人整天满口佛言名理.试问有几个真正懂得真正的含义佛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在生活中感悟的.。只要我们一心向善,在生活中磨难挫折中,只要用心体会感悟,总有一天会觉悟的,什么是佛呢,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很简单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高深的境界,也是从生活中慢慢修行而达到的。所以说只要一心向善不管是谁总有一天会快乐。不管怎么样,我们每天都应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没事经常笑一笑。正如不管你是考高级证书也好,考公务员也好,也许你努力了考上了,也许你努力了却没考上,但没有什么过不去的,把心放宽,什么事情用心尽力去争取了就不要太执着结果了。保持一颗平常心态去面对生活,遇到什么挫折烦恼不要去逃避,而是要坦然的去面对。活出你自己,随顺自然万事随缘。 星云大师说:学生特容易急躁,只看眼前不看未来,对于得与失看得很重。我觉得很有道理,通常我们容易急功近利,觉得我已经知道的够多,不需要有经验的人对我们指指点点,失败了不懂得自我反思而将责任归咎在没遇到“伯乐”。没能用平常心看待所遇到的人和事,这会让我们多走许多弯路。对此我进行一些思考,我们往往对自己拥有的不懂得珍惜,直到失去之后才想着后悔。没有拥有的东西永远最受期待,因此一样追求的东西得到之后我们很快就会将它抛之脑后,越容易得到的东西更是如此。这是一种很不负责的行为。我们应该享受争取的过程并享受过程带给我们的喜悦、泪水、成长……将它们当做生命中一个个美好的回忆。人生很短暂,人生不是拍电影不能NG也不能重来,我们要会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 在之前一节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台湾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证严法师的视频。当我看了以后,真的对此很有感触,特别是他们所宣扬的大爱精神,令我特别感动。没有薪酬,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愿意去慈济做义工。证严法师一手创建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 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 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 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5. 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佛教对中国文学、风俗、艺术有极大的影响,佛教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与中国哲学有双向的影响,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单向的。 二、中国化佛教的特点 与印度佛教相比,简易性成了中国佛教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1.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认为佛性是人的本性,人人都具先天菩提智慧,因此又能觉悟本性而成佛,众生没有成佛,就是因为迷惑,一旦万念俱灰,真智显露,就明心见性,内外彻悟、见性成佛。这派以慧能为代表,他把以心外佛变成了心内佛,把佛变成平常人。 2.顿悟成佛,与渐悟相对。提出一念觉悟,刹那成佛,以禅宗为代表。充分反映了中国佛教的简易。 3.净土宗,提出:“称名念佛”的易行道。实行称名念佛为外因,实想念佛、观

甘谷大象山佛教文化研究

人文地理学论文 题目甘谷大象山佛教文化研究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 姓名李建刚赵烜 专业地理科学 学号20122100106 20122100109 指导教师王新民 提交日期2013年5月28号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学位论文中凡是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经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 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甘谷大象山佛教文化研究 【中文摘要】佛教作为最早的世界性宗教,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东汉明帝时经丝绸之路正式传入我国,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

多帝王卿相、饱学之士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本研究以甘谷大象山佛教文化为主题,基于对佛教文化的渴求,对家乡的热爱,对大象山佛教文化进行深入探讨,向大家展示大象山佛教文化的魅力。 【英文摘要】Buddhism as the first world religion, it has been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from ancient India and which the Luo Weiguo prince (now Nepal) set; Ming emperor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when the silk road passed in our country, thousands of years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main beliefs of the Chinese people, generation of monks carry forward experience advocates, many Kings and emperors of political position and also to join the ranks, finally make Buddhism into various social strata. Part and the philosophy of Buddhism combined with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so on, synthesize, ferment, and then into the sea of Chinese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has formed one of the mainstream of Chinese culture, for the Chinese culture emits the bright light. This study with GanGu da xiangshan mountain buddhist culture as the theme, based on the desire of buddhist culture, love of home, to delve into da xiangshan mountain buddhist culture, to show you da xiangshan mountain buddhist culture charm. 【中文关键词】大象山;佛教文化 【英文关键词】da xiangshan mountain;Buddhist culture 正文 一、甘谷大象山佛教文化的形成背景: 甘谷大象山,位于甘谷县城西南2.5公里秦岭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脚石级而上至巅,总长1.5公里,占地面积约640亩,是古丝绸之路上甘肃东南部融石窟和古建为一体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

佛教文化与人生感悟

佛教文化与人生感悟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悟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教的基本教义: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轮回六道:天、人、魔鬼、畜生、饿鬼、地狱;十二因缘和轮回说结合起来,构成佛教的“三世两重因果说”。主要佛教经典:佛教的经典是《大藏经》,是由经、律、论三部经组成。经藏:释迦牟尼说法的言论汇集;律藏: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论藏:释迦牟尼后来的大弟子对其理论、思想的阐述汇集;藏传佛教的经典:《甘珠儿》和《丹珠儿》。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10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 佛陀示现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原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发生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主要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南传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诸派,盛行于斯里兰卡,并传遍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最广泛的说法是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广求佛像及经典,并迎请迦叶摩腾、竺法兰等僧至洛阳,在洛阳建立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为我国寺院的发祥地;并于此寺完成我国最早传译的佛典《四十二章经》。主要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城中寺庙鼎盛时达到1367所,而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今南京)也有佛寺数百座。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鼎盛之时。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对佛教等其它诸多宗教都采取宽容、保护政策。中国佛学逐步发展成熟。 封建社会后期,汉地佛教衰落,戒律废驰,丛林破败,僧人无知,迷信盛行。近代以来,在杨文会等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带动下,佛教在各个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爱国僧人如著名佛教社会活动家太虚大师积极支持抗战,为争取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珍藏版)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珍藏版)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