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教学大纲

管理学教学大纲
管理学教学大纲

管理学教学大纲

(本科适用)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通过一定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在实施这些管理职能时,其内容会有所不同,但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却是一样的,这就是管理的共性,也就是管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由于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它必然同许多学科如经济科学、技术科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联,吸收和运用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因此它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属于应用科学。《管理学》是教育部高教司确定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的核心课程之一。

二、学习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明确企业或一般社会、经济组织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产生与演变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理论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贡献;熟悉管理过程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其组织方法;在熟练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应能利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各类工商企业和一般社会、经济组织管理中的具体问题。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1、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务,在原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多联系中国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

2、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要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和实验,给学生接触实际、动手分析的机会。

3、应着重进行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建议布置适量的作业题,以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

4、课堂讲授突出重点

(1)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讲解本课程各部分知识之间、以及课程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了解本课程的逻辑结构;

(2)管理学基本的理论、范畴和知识,它们反映了企业管理和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一般规律;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我国企业管理和一般社会、经济组织管理中的一般规律;

(4)介绍本课程学术上的成果和动向,在理论和实践上培养对本课程的兴趣;

(5)需要掌握并检查、考核的内容。

5、组织课堂讨论。讨论内容包括:

(1)管理学基本的理论和范畴;

(2)我国企业管理和一般社会、经济组织管理中管理面临的问题;

(3)对本课程学术动向的争鸣;

(4)对本课程参考书目的书评;

(5)交流本课程的练习。

6、开展课外阅读。

(1)教师对本课程的书目作适当的辅导;

(2)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阅读参考书目;

(3)布置学生写一篇读书报告。

7、以社会为课堂。通过“走出去”或“请进来”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企业管理和一般社会、经济组织管理中管理的实际情况,加深理解课堂知识。

四、其他说明事项

适用对象:本科

先行课程:经济数学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政治经济学等基础课

后读课程:管理专业其他专业课《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等学时:54(含期中考试2课时,总复习2课时)

学分:3

第二部分大纲正文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一、教学要点:

了解管理的概念、职能、管理者及管理的性质等内容。旨在对管理、管理对象及管理者

有个概括的了解,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还应了解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掌握主要管理先驱者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的贡献以及管理活动的演变和历史。旨在认识比较完整的管理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

二、教学建议、讲授、举例、提问、讨论、多媒体教学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管理活动

1.管理的定义

本书的定义为——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如下活动或过程: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各人无法实现的目标。

2.管理的职能

本书中的管理职能有七种: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3.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分为三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

(l) 技术技能 (2)人际技能 (3)概念技能

4.管理的属性

管理既有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第二节中外早期管理思想(本节内容简单介绍)

1.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2.外国早期管理思想

第三节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管理理论概述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博大精深,但管理理论却最早出现在西方。

2.古典管理理论

主要有科学管理理论(泰勒等人的贡献)、组织管理理论(法约尔、韦伯等人的贡献)。

3.行为管理理论

主要介绍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实验及人际关系学说

4.数量管理理论

运筹学、系统分析和决策科学化

5.系统管理理论

6.权变管理理论

7.质量管理理论

持续改进

再造

四、本章案例

美国的工业革命

MERCK公司的管理致胜之道

五、指定阅读书

1.《管理学》,斯蒂芬? 罗宾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35页)

六、相关网站

1.韬略咨询-TAOLUE。COM

2.决策咨询杂志社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8410986217.html,/

七、作业规范

1.什么是管理?试述管理活动对组织的重要性?

2.管理具有哪些职能?它们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3.对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在技能要求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最高层管理人员尤其需要有较强的概念技能?

4.管理的二重性理论对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有何启发?

5.请分析“只要是组织就有管理”这句话是否正确。

6.为什么说管理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了解管理的这种属性对管理实践有什么意义?

7.管理者在组织中都要扮演哪些角色?

8.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9.试述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对管理发展的贡献?它有哪些局限性?

10.经验积累是否是学习如何管理的唯一途径?

11.霍桑试验证明了什么?

12.请分析权变管理理论的实质。

本章要求:本科学生的书面作业至少必须完成上述问题的60%,

案例分析题:

一、百龙矿泉壶“壶主”的思考

问题:结合本案例谈谈什么是管理?管理者该干什么?

二、管理者干什么?

问题:邮购部经理的职责是什么?他是否应该亲自核对这批书?

三、管理问题分析与诊断

问题:假如王中分别去请教具有科学管理思想、行为管理思想、数量管理思想的三位专家,您认为这三位专家将如何诊断这一管理问题?该企业的问题出在哪里?如何解决?

本章要求:学生在课堂或书面至少完成一个案例分析

第二章道德与社会责任

一、教学要点:

了解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定义,道德观点的种类,社会责任观点种类,对特定的组织——企业来说,其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掌握每种道德观点内容和区别,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途径,每种社会责任观的内容与区别,赞成和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各种理由,企业社会责任与长期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学会判断某个企业是否承担了必要的社会责任,学会帮助那些处于道德困境的组织怎样走出这种困境。

二、教学建议、讲授、举例、提问、讨论、多媒体教学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道德概述

1.道德的定义

道德通常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

2.四种道德观

在商业道德方面有以下四种观点。

(1)道德的功利观

这种观点认为决策要完全依据其后果或结果做出。功利主义的目标是为尽可能多的人提

供尽可能多的利益。

(2)道德的权利观

这种观点认为决策要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如隐私权、言论自由和游行自由等)的前提下做出。

(3)公平理论道德观

这种观点要求管理者公平地实施规则。

(4)综合社会契约理论观

第二节: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

1.道德发展阶段

三层次:前惯例、惯例和原则,六阶段

2.个人特征

主要有两个个性变量:自我强度和控制中心

3.结构变量

组织的结构设计有助于管理者道德行为的产生

4.组织文化

组织文的内容和强度会影响道德行为

5.问题强度

道德问题本身的强度会影响道德行为

第三节: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途径

1.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2.建立道德准则和决策规则

3.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

4.工作目标

5.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6.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7.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

8.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

第四节:社会责任概述

1.社会责任的定义

2.两种社会责任观

3.赞成和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由

4.社会责任与经营业绩

第五节: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1.企业对环境的责任

2.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3.企业对顾客的责任

4.企业对竞争对手的责任

5.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

6.企业对所在社区的责任

四、本章案例

1.向科困惑;2.我们的信条

五、指定阅读书

1.《管理学》,哈罗德.孔茨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37页)

六、相关网站

1.管理驿站

七、作业规范

1.请分析应如何确立企业的道德观念?

2.试分析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各因素是如何对管理者产生影响的?

3.如何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

4.在管理中如何处理履行社会责任与自身发展之间的矛盾?

5.组织学生对社会责任的古典经济观和社会经济观进行辩论?

案例分析题:向科的困惑(案例选自周三多等编著的《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三版,p179复旦大学出版社)

问题:

1.您认为在这种困境中,经营者应当如何决择?

2.是否存在某种可能达到两全?如果不能,选择的侧重点应在哪里?

第三章信息获取

一、教学要点:

了解信息的定义,信息与数据的区别与联系,有用信息的特征,为了获得信息,管理者可以借助的各种信息技术。掌握信息获取的成本——收益分析,有用信息的各个特征的具体含义,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开发信息系统的五个步骤,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含义。学会利用信息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来收集、处理、储存和传送信息,进而辅助各个层次的管理工作。

二、教学建议、讲授、举例、提问、讨论、多媒体教学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信息概述

1.信息的定义

信息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得到的结果

2.对信息的评估

收集和处理信息需要支付成本,管理者要对这种成本与信息所带来的收益进行权衡。

3.有用信息的特征

对管理者有用的信息具备一些特征。首先,必须是质量较高的;其次,必须是及时的,当管理者需要时就能获得;最后,必须是完全的和相关的。

(1)高质量;(2)及时;(3)完全

第二节:信息系统

1.概述

信息系统为管理者提供了一种在组织内收集、处理、维持和分配信息的系统方法。

2.信息系统的要素

3.信息系统的开发步骤

(1)调查;(2)系统分析;(3)系统设计;(4)系统实施;(5)系统维护

4.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应用

(1)电子数据处理和业务控制

(2)管理信息系统和功能控制

(3)决策支持系统和战略计划

第三节:其他信息技术(本节内容简单介绍)

1.概述;2.电信和网络;3.人工智能;4.办公自动化

四、本章案例

IBM信贷公司的难题

五、指定阅读书

1.《管理学》,斯蒂芬? 罗宾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35-60页)

2.《管理学》,哈罗德.孔茨著,经济科学出版社。(38-71页)

六、相关网站

1.管理驿站

2.韬略咨询-TAOLUE。COM

七、作业规范

1.如何理解“信息获取”是管理的第一职能?

2.为什么说对于某公司负责人来说是信息的东西在该公司的某地区负责人那里可能只是数据?

3.对管理者而言,什么是有用的信息?

4.请说明一般信息系统的五个要素及其关系。

5.当前以及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应用表现为哪些方面?

第四章决策

一、教学要点:

了解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按各种不同的标准对决策所进行的分类,决策过程通常所包括的几个步骤,常用的决策方法;掌握满意原则与最优原则的区别,有关决策的各种理论及每种理论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决策过程每个步骤所要注意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各种决策方法的基本思想与优缺点;学会按照决策过程的步骤进行决策,学会用所学的各种决策方法对一些简单的决策问题做出决策。

二、教学建议、讲授、举例、提问、讨论、多媒体教学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

1.决策的定义

2.决策的原则

3.决策的依据

第二节决策的类型

1.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

2.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

3.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

4.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5.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6.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

第三节决策的理论(本节内容简单介绍)

1.古典决策理论

2.行为决策理论

3.当代决策理论

第四节决策的过程

1.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

2.识别目标

3.拟定备选方案

4.评估备选方案

5.做出决定

6.选择实施战略

7.监督和评估

第五节决策的方法

1.集体决策方法

(1)头脑风暴法;(2)名义小组技术;(3)德尔菲技术

2.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

(1)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2)政策指导矩阵

3.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

(1)确定型决策方法;(2)风险型决策方法;(3)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四、案例

1.“克雷格﹒康威在仁科公司做出强有力的决策”,选自《管理学精要》第6版安德鲁J 杜伯林著清华大学胡左浩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5 第1版 p135

五、阅读材料:“影响决策质量的因素”

1、《管理学精要》第6版安德鲁 J 杜伯林著清华大学胡左浩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5 第1版 p129-135

2.https://www.360docs.net/doc/8410986217.html,/home/hxydw/hxjy/cai/01.htm

六、相关网站:

1.中国决策咨询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410986217.html,/

七、作业规范

1.为什么决策应遵循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2.试举例说明战略性决策、战术性决策和业务决策。

3.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区别是什么?

4.为什么西蒙认为管理的决策过程应采取“有限的理性”模式?如何克服决策者的理性限制?

5.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有何区别?

6.请说明组织中的决策大部分应该是初始决策还是追踪决策?

7.决策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的工作?何谓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如何利用组合分析法帮助企业进行经营决策?

8.何谓政策指导矩阵?这种分析方法有何特点?

9.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小法和最小最大后悔值法的决策目标分别是什么?

10.请比较说明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技术、德尔菲技术用于决策的特点。

案例分析题:娃哈哈的一步险棋

问题:宗庆后说作的决策是什么性质的决策?你认为他的决策正确吗?他的决策依据是什么?

第五章计划工作

一、教学要点:

了解计划的概念,计划的构成要素,计划的性质,计划的分类标准,计划编制过程;掌握计划与决策的逻辑关系,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各种职能计划、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

具体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程序性计划与非程序性计划之间的关系,计划层级体系,计划编制过程的内在逻辑;能运用所学的内容编写日常生活、学习计划,甚至编写班级工作计划。

二、教学建议、讲授、举例、提问、讨论、多媒体教学

三、本章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1.计划的概念

2.计划与决策

3.计划的性质

(1)计划工作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2)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桥梁,是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活动的基础

(3)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

(4)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

第二节计划的类型

1.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2.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

3.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

4.具体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

5.程序性计划与非程序性计划

6.计划的层级体系

第三节计划编制过程

1.确定目标

2.认清现在

3.研究过去

4.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重要前提条件

5.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

6.制定主要计划

7.制定派生计划

8.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四、案例:“构建未来”

选自《管理学》第7版斯第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著孙健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 第1版 p198-200

五、阅读材料:

《如何成功地编写商业计划》

https://www.360docs.net/doc/8410986217.html,/finance/cyzj/cgbx.htm

六、网站:

创业必备-商业计划书

https://www.360docs.net/doc/8410986217.html,/aspx/company/tradeplan/index.htm

七、作业规范

1、为什么说计划与决策既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的?

2、计划工作在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对于计划的性质,你又是如何认识的?

3、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有什么不同?

4、举例说明什么是战略计划,什么是战术计划?

5、你认为孔茨和韦里克对计划的层次性分类是否科学,为什么?

6、编制计划应遵循怎样的科学程序?

第六章战略性计划

一、教学要点:

了解战略性计划的概念,核心价值观,核心目标,企业所面临的一般环境、行业环境、竞争对手、自身条件和顾客研究的内容,可供企业选择的基本战略姿态、成长战略和防御性战略的类型及其内涵;掌握从战略性计划到战术性计划的基本逻辑,企业远景和使命陈述的内容结构及其内在关系,企业环境研究的目的及其基本逻辑各种战略选择的基本原则;能运用所学的内容模拟某一企业的环境分析及其战略编写。

二、教学建议、讲授、举例、提问、讨论、多媒体教学

三、本章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远景和使命陈述

1.核心价值观

2.核心目标

3.10~30年的宏伟的、大胆的、有难度的目标

4.生动逼真的描述

(1)无论一大步,还是一小步,总是带动人类的脚步-IBM

(2)我们出售的产品是进步——GE

(3)产业报国-松下

(4)科技以人为本——诺基亚

第二节战略环境分析

1.外部一般环境

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自然环境

2.行业环境

(1)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a.行业内现有竞争对手研究

b.入侵者研究

c.替代品生产商研究

d.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研究

e.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研究

(2)行业内战略群分析

a战略群间的市场相互依赖程度或者目标顾客的相互重叠程度;

b战略群所建立的产品差异性;

c行业内战略群的数目及其相对规模;

d各战略群间的差异度或离散度。

3.竞争对手

4.企业自身

a:基本活动

b:辅助活动

5.顾客(目标市场)

(1)总体市场分析;(2)市场细分;(3)目标市场确定;(4)产品定位

第三节战略选择

1.基本战略

2.核心能力在企业内和企业外扩张的成长战略

(1) 核心能力在企业内扩张的成长战略

a:一体化战略

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

b:多元化战略

同心多元化;横向多元化;混合多元化

c:加强型战略

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

(2)核心能力在企业外扩张的成长战略

战略联盟;虚拟运作;出售核心产品

3.防御性战略

收缩战略;剥离战略;清算战略

四、案例:

1.SL公司

2.HT公司的跳跃腾飞与未来发展

五、阅读材料:“YG公司技术引进中的战略计划问题”

选自《管理学》第2版王风彬李冬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 第2版 p110-113

六、相关网站:

1.海尔集团:https://www.360docs.net/doc/8410986217.html,/indexc1024.asp

了解海尔的企业理念,核心价值观,及人才战略和研发战略

七、作业规范

1、什么是核心价值观?试举一国内公司核心价值观描述的例子。

2、如果你是一家彩电生产企业的负责人,你现在该如何进行行业内竞争对手的研究?

3、一家冰箱生产厂欲涉足化工行业,你认为它会遇到哪些行业进入障碍?

4、某公司是力源公司的客户,大约每年购买力源公司70%的产品,你认为该公司的价

格谈判能力如何,为什么?

5、影响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6、行业内战略群间的竞争激烈程度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7、企业的价值活动是由哪些活动组成的?

8、某公司是一家乳制品生产商,你认为该公司该怎样进行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确定及

产品定位?

9、企业可以采用的基本竞争战略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10、企业可以采取哪些战略实现核心能力企业内和企业外扩张?

11、在什么条件下企业应选择收缩战略、剥离战略和清算战略?

案例分析题:锐步国际公司的经营计划(案例选自周三多等编著的《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三版,p267复旦大学出版社)

问题:

1、什么是锐步外部环境的核心战略因素?

2、锐步应该如何在美国和欧洲实施战略?

3、锐步应该在未来启用什么样的公司战略和经营战略?

第七章计划的组织实施

一、教学要点:

了解目标管理、滚动计划法及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内涵;掌握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及其实施步骤,目标的性质,网络计划技术编制的基本逻辑及其评价,网络图的基本内涵;能运用所学的内容将战略性计划转化为战术性计划。

二、教学建议、讲授、举例、提问、讨论、多媒体教学

三、本章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目标管理

1.目标管理基本思想

2.目标的性质

(1)目标的层次性; (2)目标网络; (3)目标的多样性;(4)目标的可考核性;(5)目标的可接受性;(6)目标的挑战性; (7)目标的伴随信息反馈性

3.目标管理的过程

(1)制定目标;(2)明确组织的作用;(3)执行目标;(4)评价成果;(5)实行奖惩;(6)制定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

第二节滚动计划法

1.滚动计划法的基本思想

2.滚动计划法的评价

第三节网络计划技术

1.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步骤

2.网络图

3.网络计划技术的评价

四、案例分析:一旦公司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它能停下来吗

五、阅读材料:

1.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工商管理800案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1-100页)。

2. [美] 加里.戴斯勒/著,《管理学精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80-122页)

六、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8410986217.html,/dessler

七、作业规范

1、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体现在哪些方面?

2、如何理解目标的性质?

3、目标管理应经历一个怎样的科学过程?

4、举例说明什么是滚动计划法?它有什么优点?

5、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如何评价该技术?

第八章组织设计

一、教学要点:

了解组织的定义及组织设计的必要性,权变式组织设计与传统的组织设计的不同之处,组织结构的定义与三大基本特征,职权的定义、来源、种类,权力的定义、来源和种类,授权的定义、过程与原则,通过区分层级结构与有机结构可以得出的不同结构类型;掌握组织与组织设计的区别与联系,组织设计的任务、基本原则以及影响组织设计的五个主要因素,组织在部门化设计时的基本原则、基本形式及其主要特征,职权与权力、幅度与层级、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影响组织幅度设计和分权的各种因素;学会根据组织设计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对组织进行设计,并对设计中的一些基本影响因素进行判断和分析,应能对各种

不同类型组织结构的运行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这些结构形式的适用条件。

二、教学建议、讲授、举例、提问、讨论、多媒体教学

三、本章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设计

1.组织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2.组织设计的任务

(1)职能与职务的分析与设计;(2)部门设计;(3)层级设计

3. 组织设计的原则

(1)统一指挥原则;(2)控制幅度原则;(3)权责对等原则;(4)柔性经济原则4.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1)环境的影响

a.对传统的职位和职能部门进行相应的调整

b.根据外部环境的不确定程度设计不同类型的组织结构

c.根据组织的差别性、整合性程度设计不同的组织结构

d.通过加强计划和对环境的预测减少不确定性

e.通过组织间合作尽量减小组织自身要素资源对环境的过度依赖

(2)战略的影响

( 3 )技术的影响

(4)组织规模与生命周期的影响

第二节组织的部门化

1.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

(1)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为了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必须将组织活动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部门和岗位上去,确保“事事有人做”。

(2)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原则

(3)精简高效的部门设计原则

2.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与特征比较(本节简单介绍)

(1)职能部门化;(2)产品或服务部门化;(3)地域部门化;(4)顾客部门化;(5)流程部门化

第三节组织的层级化

1.组织的层级化与管理幅度

(1)管理幅度与组织层级的互动性

(2)管理幅度设计的影响因素

有效的管理幅度设计应考虑以下诸多因素的影响。

a.管理工作的内容和性质;b.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情况;c.下属人员的空间分布状况;d.组织变革的速度;e.信息沟通的情况

2、组织的层级化与集分权

(1)职权的来源及其形式;(2)组织层级化中的权力来源与分配;(3)组织层级化设计中的集权与分权; (4)组织层级化设计中的有效授权

3.组织的层级化与结构的有机化

(1)组织的层级化设计中的两种结构形式

(2)组织结构的层级化与有机化

四、案例分析:《燕舞翩跹,难耐天高》

五、阅读材料:

1.. 杨文士、张雁主编,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70-222页)

六、网站:

1.https://www.360docs.net/doc/8410986217.html,/

七、作业规范

1、什么要进行组织设计?

2、组织设计应完成什么任务?

3、违反组织设计的各个原则会造成什么后果?

4、环境和战略是如何影响组织设计的?

5、组织部门化的形式由几种?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6、分析扁平型组织结构和锥形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7、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管理幅度设计?他们是怎样影响的?

8、直线权力、参谋权力、职能权力有什么不同?

9、分权等同于授权么?为什么?

10、职能型组织结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矩阵制组织结构、动态网络型结构各有什么优缺点?

案例分析题:DT公司组织结构的变迁(案例选自周三多等编著的《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三版,p300复旦大学出版社)

问题:1、结合本章内容,讨论DT公司组织结构为什么要做上述调整?

2、新的组织结构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第九章人力资源管理

一、教学要点:

了解人力资源计划的任务、过程,人员配备的一般原则,员工招聘的标准和来源,人员培训的目标和内容,绩效评估的定义和作用,职业计划与发展的意义以及阶段性特点;掌握编制人力资源计划的基本程序和内容,员工招聘的程序与方法,外部招聘和内部提升的优缺点以及招聘工作的有效性分析,对员工进行培训和绩效评估的方法,有效管理职业生涯的方法;学会编制人力资源计划并设计人力资源计划的步骤和程序,学会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些相关方法进行员工的招聘、解聘、培训和绩效评估,学会规划员工职业生涯并对发展的各个阶段性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

二、教学建议、讲授、举例、提问、讨论、多媒体

三、本章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力资源计划

1、人力资源计划的任务

(1)系统评价组织中人力资源的需求量;(2)选配合适的人员;(3)制定和实施人员培训计划

2、人力资源计划的过程

(1)评估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2)评估未来人力资源状况;(3)制定一套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计划

3、人力资源计划中的人员配备原则

(1)因事择人原则:应以所空职位和工作实际要求为标准来选拔符合标准的各类人员。

(2)因才器用原则:指根据人的能力和素质的不同,安排不同要求的工作。

(3)用人所长原则:在用人时不能求全责备,应注重发挥人的长处。

(4)人事动态平衡原则:要使那些能力发展充分的人去从事组织中更为重要的工作,

也要使能力平平、不符合需要的人得到识别及合理的调整,最终实现人与工作的动态平衡。

第二节员工的招聘

1、员工招聘的标准

(1)管理的愿望;(2)良好的品德;(3)勇于创新的精神;(4)较高的决策能力

2、员工招聘的来源与方法

(1)制定并落实招聘计划;(2)对应聘者进行初选;(3)对初选合格者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考核;(4)选定录用员工;(5)评价和反馈招聘效果

3、员工的解聘

第三节人员的培训

1、人员培训的目标

(1)补充新知识,提炼新技能;(2)全面发展能力,提高竞争力;(3)转变观念,提高素质;(4)交流信息,加强协作

2、人员培训的方法

(1)新来员工的培训;(2)在职培训;(3)离职培训;(4)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5)职务轮换培训;(6)提升培训;(7)设置助理职务培训;(8)设置临时职务培训

第四节绩效评估

1、绩效评估的定义和作用

(1)定义;(2)作用

绩效评估为最佳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为组织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为员工提供了一面有益的“镜子”;为确定员工的工作报酬提供依据;为员工潜能的评价及相关人事调整提供了依据。

2、绩效评估的程序与方法

(1)确定特定的绩效评估目标;(2)确定考评责任者;(3)评价业绩;(4)公布考评结果,交流考评意见;(5)根据考评结论,将绩效评估的结论备案

第五节职业计划与发展

1、职业计划与发展的意义和特点

(1)确保组织获得需要的人才;(2)增加组织的吸引力以留住人才;(3)使组织中的成员都有成长和发展的机会;(4)减低员工的不平衡感和挫折感

2、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1)摸索期;(2)立业期;(3)生涯中期;(4)生涯后期;(5)衰退期

3、有效管理职业生涯的方法

(1)职业生涯阶段:摸索期、立业期、职业中期、职业后期

(2)成功管理职业生涯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慎重选择第一项职务;②努力掌握工作中的平衡;③适时表现自我;④善于同上级处好关系;⑤保持一定的流动性

四、案例分析:《风雨爱多》

五、阅读材料:

1.管理学原理杨文士张雁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31-279页)

六、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8410986217.html,/

七、作业规范

1、人力资源计划要经过几个步骤?

2、如何理解人员配备的几个原则?

3、从一般意义上讲,组织应招聘符合哪些基本标准要求的员工?

4、请对比分析内部提升和外部招聘的优缺点。

5、为何要进行员工培训?该怎样进行员工培训?

6、绩效评估有何意义?组织可以怎样安排绩效评估工作的进行?

7、展望未来,谈谈你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该如何规划?

案例分析题:岗位培训:宝钢技术设备保持先进的诀窍(案例选自周三多等编著的《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三版,p331复旦大学出版社)

问题:宝钢岗位培训的立足点是“岗位”,这种培训方法对管理人员来说是否合适?谈谈理由。

第十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一、教学要点:

了解组织变革的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组织变革的四种基本类型和三个基本目标,组织变革中有关压力、变革阻力、组织冲突的定义和基本特征,组织文化的概念、特征和基本结构;掌握:组织变革的内容以及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组织变革中的压力、变革阻力以及组织冲突的识别及其管理方法,组织文化的具体内容、功能与塑造途径;学会分析组织变革的内外环境因素,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对组织变革中的压力、变革阻力以及组织冲突进行识别,并能总结出一些有效的管理方法,学会建构新型组织文化的方法与途径。

二、教学建议、讲授、举例、提问、讨论、多媒体教学

三、本章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

1.组织变革的动因

(1)组织变革的外部动因

①整个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②科技的影响;③资源变化的影响;④竞争观念

的改变

(2)组织变革的内部动因

①组织机构适时调整的要求;②保障信息畅通的要求;③克服组织低效率的要求;

④快速决策的要求;⑤提高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的要求;

2.组织变革的类型

(1)战略性变革;(2)结构性变革;(3)流程主导性变革;(4)以人为中心的变革3.组织变革的目标

(1)使组织更具环境适应性;(2)使管理者更具环境适应性;(3)使员工更具环境适应性

4.组织变革的内容

(1)对人员的变革;(2)对结构的变革;(3)对技术与任务的变革

第二节管理组织变革

1.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

(1)组织变革的过程:包括解决——变革——再冻结三个阶段。

(2)组织变革的程序

①通过组织诊断发现变革征兆;②分析变革因素,制定改革方案;③选择正确方案,实施变革计划;④评价变革效果,及时进行反馈

2.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管理

(1)组织变革的阻力

①来自个人的阻力:利益上的影响和心理上的影响;②来自团体的阻力:组织结构变动的影响和人际关系调整的影响

(2)消除变革阻力的对策

①客观分析变革的能力和阻力的强弱;②创新组织文化;③创新策略方法和手段

3.组织变革中的压力及其管理

(1)压力的涵义:

在动态环境条件下,个人面对种种机遇、规定及追求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一种心理负担。

(2)压力的起因及其特征

①起因:组织因素、个人因素;②特征:生理反应、心理反应、行为反应

4.组织冲突及其管理

(1)组织冲突的影响;

(2)组织冲突的类型

①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冲突;②直线与参谋之间冲突;③委员会成员之间冲突

(3)组织冲突的避免

①强调组织整体目标的一致性,同时需制定更高的行动目标并加强团体之间的沟通联系,并特别注意信息的反馈。

②认识到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必要性和客观性。

③明确必要的职权关系。

④使委员会成为有效的决策机构并注意限制其规模。

⑤区分建设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

第三节组织文化及其发展

1.组织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1)组织文化的涵义

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2)组织文化特征

超个体的独特性、相对稳定性、融合继承性、发展性

2.组织文化的结构

(1)潜层次的精神层

组织文化的核心和主体,是广大员工共同而潜在的意识形态,包括管理哲学、敬业精神、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

(2)表层的制度系统

又称制度层,指体现某个具体组织的文化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员工行为准则的总和,也包括组织体内的分工协作关系的组织结构。

(3)显现层的组织文化载体

又称物质层,凝聚着组织文化抽象内容的物质体的外在显现。

3.组织文化的内容

(1)组织的价值观

指组织内部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对该组织的生产、经营、服务等活动以及指导这些活动的一般看法或基本观点。

(2)组织精神

指组织经过共同努力奋斗和长期培养逐步形成的,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共同心理趋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

(3)伦理规范

指从道德意义上考虑的、由社会向人们提出并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它通过社会公众舆

论规范人们的行为。

(4)组织素养

包括组织中各层级员工的基本思想素养、科技和文化教育水平工作能力、精力以及身体状况等等。

4.组织文化的功能与塑造途径

(1)功能:整合功能、适应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持续功能

(2)塑造途径:

①选择合适的组织价值观标准;②强化员工的认同感;③提炼定格;④巩固落实

四、案例分析:《永远的秦池,永远的绿色》

五、阅读材料:

1.管理学原理杨文士张雁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5-161页)

六、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8410986217.html,/

七、作业规范

1、哪些因素推动组织变革?变革应达到什么目标?

2、组织变革主要进行哪几方面的变革?为什么?

3、组织变革一般经历一个怎样的程序?

4、个人和团体处于哪些原因会成为组织变革的阻力?

5、在组织变革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你认为该如何对冲突进行管理呢?

6、什么是组织文化?试举一公司组织文化的例子。

7、如何塑造强有力的组织文化?

案例分析题:1、Z公司的组织变革(案例选自周三多等编著的《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三版,p354复旦大学出版社)

问题:(1)、Z公司进行了哪几方面的变革?变革的依据是什么?

(2)、Z公司的组织变革为何能使Z公司得到进一步发展?

2、春兰文化(案例选自周三多等编著的《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三版,p370复旦大学出版社)

问题:比较春兰文化与其他企业文化的区别。

第十一章领导概论

一、教学要点:

了解领导与管理,领导的三种作用,权力与领导的关系,领导者的基本分类,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领导方式行为论,领导方式情景论;掌握领导与管理的联系与区别,领导定义所包含的三个要素,权力的类型与领导的管理职能,各种领导者尤其是变革式领导者和战略领导者的特征和具体含义,三种领导方式行为论的提出者、领导维度和基本思想,尤其是管理方格理论中的五种领导方式,领导方式情景论中菲德勒权变论的研究对象和结论,路径——目标理论的领导维度和基本观点,领导生命周期论中成熟度与领导行为的对应;学会对周围的组织进行领导职能的观察,分清领导者和一般管理者,对至少一种领导方式能够找出示例,能够对某种具体的领导方式加以应用。

二、教学建议、讲授、举例、提问、讨论、多媒体教学

三、本章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领导的内涵

1.领导与管理

(1)领导与管理的共性;(2)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2.领导的作用

3.领导者和追随者

第二节领导者的类型

1.权力与领导

2.管理制度权力集中与分散相对独立的领导者

(1)集权式领导者;(2)民主式领导者

3.维持与创新相对独立的领导者

(1)维持型领导者;(2)魅力型领导者;(3)变革型领导者;(4)战略领导者

第三节领导的方式及其理论

1.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

(1)专权型领导;(2)民主型领导;(3)放任型领导

2.领导方式行为论

(1)密执安大学研究;(2)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3)管理方格论

3.领导方式情景论

(1)菲德勒权变理论

(2)路径——目标理论;(3)领导生命周期论

四、案例分析:改变驱逐舰本福德号的面貌

五、阅读材料:

1.管理学原理杨文士张雁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53-374页)

六、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8410986217.html,/dessler

七、作业规范

1、领导与管理有什么关系?

2、作为领导者,应起到什么作用?

3、有人说,领导的权力来自于职位,对么?为什么?

4、集权式领导、民主式领导、维持型领导和创新型领导各有什么特点?

5、菲德勒权变理论、路径—目标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分别提出了哪几种领导方式?

案例分析题:青岛双星汪海的领导方式(案例选自周三多等编著的《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三版,p399复旦大学出版社)

问题:1、青岛双星汪海的领导方式有何特点?

a)根据管理方格理论,汪海的领导方式属于何种类型?

第十二章激励

一、教学要点:

了解激励的原理,激励对行为的作用,激励产生的原因,需要与激励的关系,X理论和Y理论,激励理论的分类基础及其三种类型——内容理论、过程理论和强化理论,激励的基本形式和实务;掌握激励在管理的领导职能中的地位,激励与行为、结果的相关性,需要层次论的提出者、基本观点和意义,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研究对象和一般结论,后天需要论的需要形式,公平理论的基本要素、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公式描述,期望理论的基本思想与启示,正强化和负强化的一般形式;使学生一般可以有效识别实践中激励的形式,用需要层次论和双因素理论解决一般的激励问题,运用本章介绍的激励理论建立一般的组织激励机制。

二、教学建议、讲授、举例、提问、讨论、多媒体教学

三、本章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激励的原理

1.激励的概念与对象

(1)激励的概念;(2)激励的对象

2.激励与行为

(1)激励是组织中人的行为动力(2)行为是人实现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过程。

3.激励产生的内因和外因

(1)内因由人的认知知识构成(2)外因则是人所处的环境,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

4.需要的管理学意义

需要对管理学领导职能来说,是能否发挥管理作用并影响组织成员完成组织目标的前提。

5. X理论和Y理论

(1)X理论;(2)Y理论

第二节激励的内容理论

1.需求层次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

(1)基本出发点

(2)需要的层次

①生理需要: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等。②安全需要: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的需要。③社交需要:包括友谊、爱情、归属及接纳方面的需要。④尊重需要: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外部尊重包括地位、认可和关注或说受人尊重。⑤自我实现需要:包括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

2.双因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

(1)影响人们行为的两个因素

①保健因素:与人们不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如公司政策、管理和监督等

②激励因素:与人们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如成就、承认、工作本身等。

(2)双因素理论的意义

3.后天需要论

由美国管理学家麦克兰提出,他认为,人的有些需要是靠后天获得的,主要有三种:(1)成就的需要

指渴望完成困难的事情、获得某种高的成功标准、掌握复杂的工作以及超过别人。

(2)依附的需要

指渴望结成紧密的个人关系、回避冲突以及建立亲切的友谊。

(3)权力的需要

指渴望影响或控制他人、为他人负责以及拥有高于他人的职权的权威。

第三节激励的过程理论

1.公平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1965年首先提出,讨论报酬公平性对人们工作积极性影响。

(2)比较的参照类型:其他人、制度和自我

(3)比较方式

①纵向比较:把自己目前的和过去的进行比较

②横向比较:将“自我”与“他人”相比较来判断自己所获报酬的公平性

2.期望理论

第四节激励的强化理论

1.正强化

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

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管理基础 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中的各种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职能的基本内涵 1、计划职能---预测未来并制订行动方案。 2、组织职能---建立组织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 3、领导职能---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的过程。 4、控制职能---保证组织中进行的一切活动符合预先制订的计划。 管理者的概念 管理者是在组织中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带领其他人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的人。 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联络者角色和领导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听者角色、发言人角色和传播者角色 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处理混乱的角色、谈判者角色和资源分配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 1、概念技能---管理者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2、人际技能---与人共事、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3、技术技能---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时所需运用的技术、方法和程序的知识及 其熟练程度。 管理者的层次 高层管理者---负责战略的制定与组织实施 中层管理者---直接负责或协助管理基层管理人员及其工作,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基层管理者---负责管理作业人员及其工作 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三种不同技能的要求各不相同。管理者的层次越高,对概念技能的要求也越高;越是基层管理者,越需要掌握与业务有关的技术技能,而对概念技能的要求也越少。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早期典型的管理思想 p14 1.劳动分工的观点 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 2.经济人观点 斯密认为,所有的经济现象都是具有利已主义的“经济人”的活动所产生的。

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讲课教案

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48,学分数:3)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阐述管理的理论、职能及管理方法等内容。本课程是企业战略管理、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后续专业课程理论上的先导,是工商管理学院各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准确地理解管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了解管理的主要职能,把握一些基本分析方法,能够运用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术,为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管理概论 1. 管理的概念与特征(理解) 2. 管理的职能与性质(理解) 3?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了解) 4?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知道) 重点:管理的概念与特征,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难点: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二)管理思想的发展 1?科学管理的兴起 (1)传统管理思想的主要观点(理解) (2)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主要观点(理解) (3)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的主要观点(理解) (4)科学管理对管理发展的贡献(了解) 重点: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主要观点,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的主要观点 2. 行为科学的产生 (1)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观点(理解) (2)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观点(理解) (3)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的观点(理解) (4)X、Y、Z理论的观点(理解) (5)行为科学理论的贡献(了解) 重点:人际关系学说的观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观点(理解),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的观点(理解),X、Y、Z理论的观点 3?管理科学的发展

(1)管理科学的特征(理解) (2)西蒙管理决策理论的主要观点(理解) (3)管理科学的贡献(了解)重点:西蒙管理决策理论的主要观点4.现代管理理论的进展 (1)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了解) (2)现代管理理论的最新思潮(了解) (三)管理原理 1. 管理原理的特征 (1)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理解) (2)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了解) 2. 系统原理 (1)系统的概念(理解) (2)系统原理要点(理解)重点:系统原理的要点 3. 人本原理 (1)人本原理主要观点(理解) (2)人本原理对企业管理的意义(了解)重点:人本原理的要点 4. 责任原理和效益原理 (1)责任原理的观点(理解) (2)效益的含义(理解)难点:责任原理的观点 5. 伦理原理 (1)管理伦理的内涵(理解) (2)伦理道德对企业的重要性(了解)难点:管理伦理的内涵 (四)决策 1. 环境研究 (1)环境研究对决策的意义(理解) (2)组织环境的主要内容(了解)重点:组织环境的主要内容 2. 决策的类型与特点 (1)决策的概念(理解) (2)决策类型与特点(了解)重点:决策的类型难点:决策的概念 3. 决策过程与影响因素(了解) 4. 决策的方法(掌握)重点:决策的方法 (五)计划 1. 计划的类型与作用 (1)计划与决策的关系(理解)

农村公共管理学教学大纲

《农村公共管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2131A 课程性质选修 学时32 学分 2 适用专业农林经济管理 先修课程公共经济学、公共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学 I 大纲本文 一、课程内容 1.导论 2.农村公共管理组织与模式 3.农村公共资源管理 4.社区服务与管理 5.农村公共管理与法制 二、课外作业 案例分析:1.高某与×乡政府指导农民发展林业生产 2.印度尼西亚通过取消补贴保护环境资源 三、实习无 四、实验无 五、课程设计无 六、教材与参考书 陈树文,王大刚编著《公共经济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8 汪玉凯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2 朱崇实,陈振明编著《公共政策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 Ⅱ大纲说明 一、课程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依据公共管理学原理系统介绍农村公共管理的知识和理论,研究有关农村公共管理活动的规律,旨在让学生了解农村公共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认识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掌握有关农村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从事公共管理工作的兴趣和做好本项工作的本领。 二、课程具体要求 1.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公共管理知识。 2.理解农村公共管理的含义,了解其内容,掌握公共管理方法的应用。 3.结合案例分析,学会运用公共管理学原理分析农村公共事务管理中的问题,并能给出解决的途径。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1

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2.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本课程教学的课前知识是管理学原理,并与《公共经济学》,《公共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学》等课程有密切关系。 四、各章重点与讲解内容 第一章:导论:公共管理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公共管理理论,农村公共管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学习和掌握农村公共管理知识的意义。 第一章:农村公共管理组织与模式 一作为农村公共管理主体的乡政府 二作为准公共管理主体的非乡政府公共组织 三农村公共管理人员 四农村公共管理模式 第二章:农村公共资源管理 一人力资源管理 二自然资源管理 三信息资源管理 第三章:社区服务与管理 一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农村治安?秩序,环保,医保,科技推广,教育,文化 二农村(社会)福利事业管理 三农村公共财务管理 四农村社区建设与社区管理 五农村公共项目管理 第四章:农村公共管理与法制 一公共管理法律规范及其在农村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二对农村公共事务的依法管理 三对农村公共管理主体行为的规范,监督与管理 四推进农村公共行政体制改革创新 五、课外作业的要求 本课程教学拟定2个案例,并给出案例的基本情况,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书面分析,并从中领悟到公共管理工作的作用,做好公共管理工作应具备的素养。提高学习自觉性和兴趣。 六、对实习,实验的要求无 七、对课程设计的要求无 八、课程学时分配表 九、本大纲主要起草人、审阅人 主要起草人:马天乐 审阅人:丁胜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3.石村不是很大,男女老少加起来能有三百多人,屋子都是巨石砌成的,简朴而自然。 4.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5.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6.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doc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管理学基础》是广播电视大学工商管理类专科各专业方向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的必修课,是计算机应用专业信息管理方向的必修课,以及相关专业的选修课。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 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通过一定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在实施这些管理职能时,其内容会有所不同,但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却是一样的,这就是管理的共性,也就是管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由于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它必然同许多学科如经济科学、技术科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联,吸收和运用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因此它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属于应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一般方法并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为日后的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数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之上的独立的应用科学,以它为基础派生的课程为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与技术课程,诸如市场营销学、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企业信息管理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管理学基础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管理学的基本职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设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作出贡献。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1、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务,在原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多联系中国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 2、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中都要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和实验,给学生接触实际、动手分析的机会。 3、11常的面授辅导应若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建议布置适量的作业题,以综合练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pdf

信息管理学基础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 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 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 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 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 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 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 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 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 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 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1.数据:未经整理的、可被判读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样本等。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 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始于 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的信息准备,即当接 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 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数据+背景=信息 2.信息:在特定情况下经过整理的、表达一定意义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信号等。信息是数据 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知识:在信息这一原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见解、认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 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 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如下模式: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 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整合才能转化为知识。信息+经验=知识。 可以认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则是知识的原材料,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 4.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相交或不相交,相关或不相关,三者具有独立内涵和典

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质量管理学课程代码: 英文名称:Quality Management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学时:3学分/54学时 开课学期:第6学期 适用专业:工业工程 先修课程:数理统计,概率论,管理学原理 后续课程:无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顾世清 大纲执笔人:顾世清大纲审核人: 一、课程简介 质量管理是研究各类组织质量管理活动所具有的共性原理和基本工具,也是为组织质量管理者提供理论、原则、方法的实用科学。质量管理已经发展为一门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了现代企业管理、产品管理控制、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现代测试技术、技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等多个学科知识。本课程在全面介绍现代质量管理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最新成果,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基础,以质量管理体系、设计和制造(服务)过程质量控制、质量度量、质量改进为主线,系统介绍质量管理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1.质量管理学是管理类专业中研究基础操作问题的一门主干专业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量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生产、服务领域中具有分析、解决管理实务问题的能力。 2.本课程为学生继续学习和以后从事工商管理活动打下必要的基础。它在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对工商管理实践活动的适应能力和开发创造能力的作用。 三、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2.掌握质量设计和建立质量体系的能力。 3.掌握制造质量和过程控制、质量诊断的基本能力。 4.掌握组建质量管理小组的基本能力。 5.掌握质量管理常用统计方法和运用计算机进行质量管理。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2004 年制订,2006 年修订) 课程编号: 英文名:Public Management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前置课: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 后置课: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题、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 学分:4 学分 课时:64 学时 主讲教师:金志云 选定教材:黎民. 公共管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课程概述: 公共管理学是管理学科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主干课程。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依法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管理活动。公共管理学是突破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界限,把当代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分析、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融合到公共管理的研究之中,而形成的一门科际整合的应用性学科。公共管理学研究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其目的是促使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它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诞生于20 世纪70 年代的美国,我国则兴起于20 世纪90 年代。从形式上看,公共管理学的产生,是西方国家政府在财政上摆脱赤字、在组织上摆脱僵化的官僚制窠臼、在政治上摆脱信任危机的直接产物,但其实质,是在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寻求与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相适应的、新的公共生活治理形态的一种积极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管理学既是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也是一种新的时代文明。主要内容包括公共管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依据,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公共管理的组织主体与个人主体、公共管理职能与过程、公共管理的绩效、公共管理的责任与监控、公共物品管理、公共管理的新策略等。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力求反映国内外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和新信息,以提供多视角的思考空间,使学生掌握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了解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开拓视野,更新观念,了解当代西方国家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并对当代中国的行政改革取向做出判断;增强个人适应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公共管理理论,提 高公共事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法: 本课程坚持“对话”、“分享”的教学理念,在对基础知识点、重点、难点精讲的基础上,采用多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管理学基础是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通过一定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在实施这些管理职能时,其容会有所不同,但遵循的基本原理和 原则却是一样的,这就是管理的共性,也就是管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由于管理学研究的容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它必然同许多学科如经济科学、技术科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联,吸收和运用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因此它是一 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属于应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般方法并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为日后的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数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之上的独立的应用科学,以它为基础派生的课程为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与技术课程,诸如市场营销学、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企业信息管理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管理学基础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管理学的基本职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容,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做出贡献。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1.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务,在原 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多联系中国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 2.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中都要突出典型 案例的剖析。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和实验,给学生接触实际、动手分析的机会。 3.日常的面授辅导应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建议布置适量的作业题,以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教学过程中,按“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要求。

华中师范大学情报学真题笔记(信息管理学基础 完全版)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1、信息的概念 (1)从信息的作用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不确定性的消除”、“负熵”等。(没有揭示信息的本质) (2)从信息的范围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消息、知识、情报、数据等。(只指出了信息概念的外延,及信息的范围,定义应该表达概念的内涵) (3)从信息的内容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交换的内容”。(已经注意到了信息的质的方面,但是a信息的范围没有划定,b这个“内容”到底是什么) (4)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角度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物质的属性、规律、运动状态、存在标志等。 a、从本体论层次上来考察,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亦即“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以及状态变化的方式”。 b、从认识论层次上看,信息就是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达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是反映出来的客观事物的属性。 (揭示了信息的本质,但不够通俗,并且从两方面定义,不便于对信息概念的整体把握)我们认为,信息是事物发出的信号所包含的内容。(此定义实际上包含了上面第三、四类观点,因此该定义基本上属于第三类定义,但事物发出的信号中所包含的内容,实质上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事物运动状态和相互联系特征的一种表达和陈述,也可以说是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 2、信息的属性 (1)普遍性。凡是有物质的地方必然存在着信息,相互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交换。 (2)多样性。 (3)可识别性。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被不同的主体所识别。 (4)可加工性。信息可以被汇总和组织、分析和综合、扩充和浓缩,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对信息的内容将进行加工处理。 (5)与载体的不可分析。信息需要传递和保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 (6)与载体的独立性。绝大部分信息不会因载体形式的变化而改变其信息内容。 (7)可传递性。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递或交流。 (8)可共享性。同一信息可以被很多人共同享用、同时享用。 (9)非消耗性。可以多次开发,反复利用。 (10)强时效性。信息老化和更替。 3、信息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信息与知识、情报 知识是通过人脑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信息,是人们对这自然和社会形态与规律的认识和描述。知识具有社会性(知识区别于信息的根本属性)、语言性、积累性等基本属性。 情报是具有特定利用价值的动态知识。情报具有知识性、动态性(情报区别于知识的根本属性)和有用性等基本属性。 从三者的范围大小来看,信息>知识>情报,三者之间属于一种包含关系 (2)信息与数据

管理学基础复习要点.docx

《管理学基础》辅导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含义 木教材将管理定义为: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儿层意思: 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 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 3.管理的口的在于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在于捉高组织活动的成效。 4.管理的对象是纟fl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二、管理的性质 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其独特的性质。 1.竹理的二垂性 管理的二重性理论认为,管理一方面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主产相联系的自然屈性; 另一方而,乂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木的客观规律,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3.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它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冇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三、管理职能 管理职能就是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教材认为,管理的职能应包括下述儿个方血: 1.计划。计划是事先对耒来行为所作的安排,它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2.组织。组织是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其主要内容是:设置组织部门;确定各部门的工作标准、职权、职责;制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及联系方式和规范等等。 3.领导。领导职能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中。组织的高层、中层和基层领导都担负着领导职能。 4.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 四、管理者的分类 每个管理者都处于不同的管理岗位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进行分类。 1.按管理者所处的层次可以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作为一名管理者,不论处于组织的哪一层次,其履行的管理职能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儿个方面,只是履行职能的重点和程度不同。另外,对于同一管理职能,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从事的具体管理工作的内涵也不完全相同。 2.按管理者所处的活动领域可以分为:企业管理者、政府部门管理者和其他部门管理 者。 五、管理者角色 加拿大学者亨利?明茨伯格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人类,即人际关系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请参见下表:

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48,学分数:3)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阐述管理的理论、职能及管理方法等内容。本课程是企业战略管理、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后续专业课程理论上的先导,是工商管理学院各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准确地理解管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了解管理的主要职能,把握一些基本分析方法,能够运用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术,为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管理概论 1.管理的概念与特征(理解) 2.管理的职能与性质(理解) 3.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了解) 4.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知道) 重点:管理的概念与特征,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难点: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二)管理思想的发展 1.科学管理的兴起 (1)传统管理思想的主要观点(理解) (2)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主要观点(理解) (3)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的主要观点(理解) (4)科学管理对管理发展的贡献(了解) 重点: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主要观点,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的主要观点 2.行为科学的产生 (1)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观点(理解) (2)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观点(理解) (3)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的观点(理解) (4)X、Y、Z理论的观点(理解) (5)行为科学理论的贡献(了解) 重点:人际关系学说的观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观点(理解),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的观点(理解),X、Y、Z理论的观点 3.管理科学的发展

(1)管理科学的特征(理解) (2)西蒙管理决策理论的主要观点(理解)(3)管理科学的贡献(了解) 重点:西蒙管理决策理论的主要观点 4.现代管理理论的进展 (1)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了解)(2)现代管理理论的最新思潮(了解)(三)管理原理 1.管理原理的特征 (1)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理解) (2)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了解) 2.系统原理 (1)系统的概念(理解) (2)系统原理要点(理解) 重点:系统原理的要点 3.人本原理 (1)人本原理主要观点(理解) (2)人本原理对企业管理的意义(了解)重点:人本原理的要点 4.责任原理和效益原理 (1)责任原理的观点(理解) (2)效益的含义(理解) 难点:责任原理的观点 5.伦理原理 (1)管理伦理的内涵(理解) (2)伦理道德对企业的重要性(了解) 难点:管理伦理的内涵 (四)决策 1.环境研究 (1)环境研究对决策的意义(理解) (2)组织环境的主要内容(了解) 重点:组织环境的主要内容 2.决策的类型与特点 (1)决策的概念(理解)

公共管理课程

公共管理课程 篇一:公共管理硕士课程设置一览表 公共管理硕士(MPA)课程设置一览表 篇二:教学大纲 《公共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 2、课程名称(中/英文):公共管理/Public Administration 3、学时/学分:54/3 二、课程简介 公共管理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处理政府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总称。《公共管理》课程就是对公共管理的原则、理论、方法和实践的介绍和展开,它包括公共管理的主体、职能、层级、决策、资源、绩效评估、战略管理、电子技术以及公共管理发展的前景等主要内容。 三、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公共管理》课程是公共管理硕士(MPA)的专业核心课程,是MPA课程体系中的最主要专业基础课,不仅为MPA 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公共管理和政府治理提供基本的知识框架和实际公共管理的背景知识,而且引发学生对MPA 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为这些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

必备的专业知识积累。该课程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公共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政府的实际公共管理和治理过程,做到学以致用。 四、教学方法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1、课程的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 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3、案例教学 2、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1、学生必须积极参与讨论 2、学生必须写作案例分析报告 五、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讲概论:公共管理(6学时) ? 案例 ? 习题 第二讲公共组织:公共管理主体(4学时) ? 案例 ? 习题 第三讲公共管理职能:理论与边界(4学时) ? 案例 ? 习题 第四讲公共管理层级:中央与地方关系(4学时)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李华伟 审核人:王宏兰 编撰日期:2008-9-1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在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中属于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其一,通过理论讲解,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管理知识,认识管理的作用,激发从事管理工作的兴趣;其二,通过方法的教授和对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管理实践问题。最终使学生养成自觉地按照管理的原理、方法处理日常事务的习惯。 本课程的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解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管理方法的领会和应用。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管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能运用管理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管理实际问题;准确地掌握历史上各种不同的管理思想的基本观点和特点;系统地了解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做好各项管理工作的各项基本过程和基本原则;掌握计划、决策和控制等管理职能中常用的方法;系统了解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和对其的管理内容。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管理系统 教学内容:管理与管理系统、理解管理者的分类及素质要求、了解管理对象的构成要素及其组织形态分类、掌握影响管理环境的因素、了解管理方法的分类,掌握管理机制的构成与作用机理。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管理的含义与实质,理解管理学的性质与特点。明确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及其内涵。清楚管理者的分类,能区分谁是管理者,理解管理者的素质培养,了解管理系统构成及其要素。清楚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及管理机制含义,内容和一般的管理方法,掌握管理环境的分类。 重点掌握:管理的概念与内涵,管理的职能及其内容,管理系统的构成及其内容。 一般掌握:管理者的分类,管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体系。 难点:管理的概念与内涵的清晰、明确认识,管理系统的全面掌握和应用。第二章管理思想 教学内容:管理理论与思想的演进、现代管理原理、组织文化。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管理理论与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有代表性的重点理论;理解和掌握现代管理原理与原则;掌握组织文化的功能与组织文化的建设。 重点掌握:掌握“人本管理”、“组织再造”、“学习型组织”等现代管理思想

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 D )的重要性。 A.组织B.预测C.预防D.计划 2.当管理者接待来访者、参加剪彩仪式等社会活动时,他行使的是( D )的角色。 A.发言人B.组织联络者C.领导者D.精神领袖 3.现代管理中,需要激发的冲突是( A )。 A.建设性冲突B.破坏性冲突C.日常冲 突D.利益性冲突 4. 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就是( C )。 A.企业精神B.企业价值观C.企业文化D.企业形象 5.当外部环境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时,计划应是指导性的,同时计划期限也应该( B )。 A.更长 B.更短 C.适中 D.不确定 6.有些组织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来说,( D )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A.利润目标B.短期目标C.中期目标D.长期目标 7. 管理方格理论提出了五种最具代表性的领导类型,其中,( C)又称俱乐部式领导者,这种领导方式对业绩关心少,对人关心多,努力营造一种人人放松的环境。 A.1-1型B.9-1型C.1-9 型D.5-5型 8.对各种商品的规格、销量、价格的变动趋势等进行的预测就是( B )。 A.产品预测 B.市场预测 C.财务预测 D.技术预测 9.若企业要改变经营方向、进入新的产业领域,就需要对该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 A )。 A.长期预测 B.中期预测 C.短期预测 D.年度预测 10.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 A ),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活动结合起来。 A.管理系统B.评估工具C.指标体系D.激励手段 11. 有关领导者向其下属部门或个人下达命令或指示的权力是( C )。 A.决策权 B.组织权 C.指挥权 D.人事权 12.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成为后来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 B )。 A. 《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B.《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C.《科学管理理论》 D.《科学管理原理》 13. 人们常说“管理是一门艺术”强调的是( A )。 A. 管理的实践性 B.管理的复杂性 C.管理的科学性 D. 两重性 14.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 C )。 A.科学技术B.加强人的管理C.提高劳动生产率D.增强责任感 15.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管理学家是( D )。 A.乔治·梅奥B.弗雷德里克·泰罗C.亨利·法约尔D.马克斯·韦伯

管理知识-现代企业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精品

《现代企业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现代企业管理学 二、课程编码: 三、学时与学分:40/2.5 四、先修课程:无 五、课程教学目的:让学生全面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 六、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管理与环境 §1企业概述 §2 现代企业制度 §3 管理概述 §4 企业环境 §5 演变中的管理理论 第二章战略管理 §1 战略概念 §2 战略分析 §3 总体战略 第三章决策科学与艺术 §1 决策概念 §2 现代决策方法 第四章计划管理 §1计划概念 §2目标管理法 §3 网络计划法 第五章组织管理 §1 组织概念 §2 组织的设计

§3 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4 权力分配 §5 新型组织 §6 组织变革 第六章管理沟通 §1管理与沟通 §2人际沟通 §3团队沟通 §4 组织沟通 §5 公共关系 第七章领导艺术 §1领导与领导者 §2领导者影响力的来源§3 领导者的素质 §4领导行为艺术 第八章人力资源管理 §1 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2 人力资源计划 §3 招聘 §4 选择 §5 人力资源开发 §6 职业计划 §7 培训 §8 绩效评价 §9 报酬和福利 第九章控制与激励 §1 控制的概念 § 2 控制的方法 § 3 内部控制

§4 激励理论 §5 激励体系 七、适用学科专业:非管理类经济学各专业 八、课时安排: 内容课时 第一章管理与环境 第二章战略管理 第三章决策科学与艺术第四章计划管理 第五章组织管理 第六章管理沟通 第七章领导艺术 第八章人力资源管理第九章控制与激励6 6 6 4 3 3 4 4 4 九、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小组模拟分析与讨论相结合 十、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孙焱林等著:《实用现代管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12月 参考书: 1.Chuck Williams. Management,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2000 2.Gareth R J, Jennifer M G, Charles W L H.Contemporary Management.2nd ed.Irwin Mc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0 3.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第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十一、课程考核方式 平常学习占20分,案例分析总评占20分,结业考试占60分,考试形式为开卷。

电大期末考试《管理学基础》期末重点复习资料(拼音排版打印版)

2017最新电大开放教育《管理学基础》课程 期末重点复习资料(拼音打印版)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答案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选择。) 1、(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 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 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目标管理制度。 2、(工作质量)控制是指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对经营管 理生产技术工作进行的水平控制。 3、(亨利·明茨伯)提出协调方式经历了相互调整方式、直接监督方 式、标准化方式三个阶段。 4、(头脑风暴法)决策方法也叫思维共振法、畅谈会法。 5、一个管理人员的职能是“计划、安排和实施各种不同的生产过 程”,这是(塞缪尔·纽曼在1935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的观点。 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强调(计划)的重要性。 7、“管理的十四项原则”是由(亨利。法约尔)提出来的。 8、“三个和尚”的故事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主要揭示了下列各项管理职能中(协调)的重要性。 9、“一个组织的成败,与其所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数有关”,这是 (成就需要)理论的观点。 10、“战略”一词原意是指指挥军队的(科学,艺术)。 11、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 出版了一本享誉世界之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 事务》,下列选项中(系统思考,改变心智模式,超越自我,建 立共同愿景)是其主要内容。 12、1993年,海默和钱皮合著了《企业再造工程》一书,该书总 结了过去几十年来世界成功企业的经验,提出了应变市场变化 的新方法,即(企业流程再造)。 13、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些西方国家产生了科学管理,形成了 各有特色的古典管理理论,美国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就是其中之一。 14、M型结构又称为多部门结构,亦即(事业部制结构)。 15、按预测时间范围长短不同,可将其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 长期预测三种。一般地,预测时间范围越短,预测质量越高; 反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越低。因此,在进行产品价格决策时, 需要做的是(短期预测)。 16、按预测属性的不同,可将预测划分为(定性预测,定量预测)。 17、按照沟通方式不同,沟通可以划分为(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非语言方式沟通和电子媒介沟通)等类型。 18、按照控制对象的范围,可以将控制分为(全面控制,局部控制) 等类型。 19、按照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方式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沟通 方式是(正式沟通)。 20、比较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马斯洛 提出的五种需要中,属于保健因素的是:(生理、安全和部分归 属的需要)。 21、波特—劳勒模式是以(期望理论)为基础引申出一个实际上更 为完善的激励模式。 22、不属于克服沟通障碍的组织行动有(使用反馈技巧)。23、处理冲突策略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解决问题)。 24、传统的目标设定过程是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完成的,现代管理 学提倡(参与制目标设定法),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目标的设立。25、从企业组织结构的含义可以得出: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是(权责 利关系的划分) 26、从组织需要的角度为其配备适当的人,这些人应该是(有知识 的人,有能力的人,对组织忠诚的人)。 27、戴维斯等学者指出,企业目标可分为主要目标、并行目标、次 要目标。其中,(主要目标)由企业性质决定,是贡献给顾客的 目标。 28、单位产品的总成本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29、当领导者面对一个非处理不可的事情时,不去直接处理,而是 先搁一搁,去处理其他问题,这种调适人际关系的方法就是(转移法)。 30、当外部环境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时,计划应是指导性的,同时计 划期限也应该(更短)。 31、当一个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产生挫折感,受挫折后的防范 措施一般有(积极进取的措施,消极防范的措施)。 32、当预测者能够得到足够的准确数据资料时,采用(定量预测) 是可取的方法。 33、当组织的外部环境变化不大时,企业组织结构可以体现较强的 (刚性) 34、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在本世纪早期提出了理想的组织模 式,即:所谓的“理想行政组织”。这里,他主要依据(权威关系)来描述他的理想的组织模式。 35、定量预测是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运用数学模型对事物未 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定量、具体的描述。它需要有充分、有效的 (数据资料)做支持。 36、定性决策方法是决策者根据所掌握的信息,通过对事物运动规 律的分析,进行决策的方法。主要的定性方法有:(特尔菲法,头脑风暴法,哥顿法)。 37、对各种商品的规格、销量、价格的变动趋势等进行的预测就是 (市场预测)。 38、对供应商的评价,(协同能力)主要涉及的是供应商响应买房需 求变化的能力。 39、对管理人员的贡献考评包括(达标绩效评价,管理绩效评价)。 40、对某一特定社会中的所有组织都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就是宏观 环境,它主要包括(技术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 会文化环境)。 41、对企业现在和未来的整体效益活动进行全局性管理,就是(B.战 略管理)的核心。 42、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掌握良好的(概念技能)是最为重要的。 43、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描述领导者行 为的两个维度:(关怀维度,定规维度)。 44、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成 为后来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工业管理和 一般管理》) 45、法约尔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在法国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是《工 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他被誉为(经营管理理论之父) 46、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预算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包括(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