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模仿_与_再现_新读_杨向荣

_模仿_与_再现_新读_杨向荣
_模仿_与_再现_新读_杨向荣

《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No.3

模仿(Mimesis)和再现(Representation)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关于艺术的定义,也是西方美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原则,根据布洛克的研究,模仿这个概念在近2000年的时间内,不仅支配着西方艺术哲学,而且支配着其艺术批评与艺术实践。而再现与西方最古老的模仿理论一脉相承,是西方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艺术概念[1](P39)。

一般认为,模仿与再现在内涵指向上有重合之处,如都强调要对外在现实进行真实的反映,都强调以外在世界作为参照物。布洛克在《美学新解》中,将模仿与再现置于再现名目之下。塞尔登在《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一书中从“想像性再现”、“模仿与现实主义”、“自然与真理”和“语言与再现”等几个方面对再现理论展开了分析与讨论。塞尔登没有对模仿与再现加以区分,因而柏拉图的“模仿说”很自然地被塞入了“想像性再现”之中。与布洛克和塞尔登相对,英国学者哈利威尔则以模仿说来统率再现与模仿。哈利威尔在《模仿论美学》一书中认为,模仿一词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视觉上相似(包括形象化的艺术作品);第二,行为上的仿效\模仿;第三,扮演,包括戏剧演出;第四,作为有意义的或表现性的声音结构的语言或音乐制作;第五,形而上学的符合[2](P15)。另一位英国学者安妮·谢泼德在《美学:艺术哲学引论》中也同样将模仿与再现都置于模仿的名目之下。

从概念的出现来看,模仿说主要盛行于古希腊时代,随后,模仿说因为其太注重外在世界的先决性而受到质疑并逐渐地衰落下去,而强调主体性原则的再现说则迅速崛起,并发展成为一时蔚为大观的现实主义思潮。从概念的内涵来看,模仿说更多强调与外在世界的吻合,它奉行一种客观主义原则;而再现则注重主体对外在世界的选择上,它奉行一种主观主义原则。如果说,在“模仿说”那里,主体处于一种缺席状态,那么在“再现说”那里,主体则处于一种在场状态。在本文中,笔者拟先对这两个概念稍加辨析,然后再从总体的层面对这两个概念命意的合理性与非合理性展开分析。

在西方美学史上,模仿这个概念最初并不包含再现之意。只是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才慢慢地具有了真实地再现客观世界之意。据波兰美学家塔达基维奇的考证,模仿的最初含义是指巫师所表演的祭祀节目舞蹈、音乐与唱诗,

“模仿”与“再现”新读

杨向荣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

“模仿”强调主体与外在世界的吻合,它奉行一种客观主义原则;而“再现”则注重主体对外在世界的选择,它奉行一种主观主义原则。在“模仿说”那里,主体性处于一种缺席状态;而在“再现说”那里,主体性则处于一种在场状态。若将“模仿”与“再现”视为一个总体性的美学原则,其存在有合理性,也有非合理性。

关键词:模仿;再现;新读

中图分类号:B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691(2009)03—0123—06

收稿日期:2008-02-20

作者简介:杨向荣(1978~),男,湘潭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123

尚未包括雕塑、戏剧等视觉艺术。一直到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模仿的含义开始从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美学术语,开始表示人类对外在世界的再创造,并突出了对外在世界的再现之意[3](P361~362)。

模仿这个概念在古希腊相当流行。其最初的提出者当属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和德谟克利特。而对这个概念展开深入阐释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从其唯心主义哲学观点出发,认为人的心中有三个世界:理式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理式世界是柏拉图心中的真实世界,是属于神的世界。而现实世界是对理式世界的模仿,艺术世界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即是对模本的模仿。所以,艺术作品是模本的模本、影子的影子,“和自然隔着三层”,

“和真理也隔着三层”。柏拉图还以“镜子”来比喻模仿的本质:“拿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你就会马上造出太阳,星辰,大地,你自己其他动物,器具,草木,以及我们刚才所提到的一切东西。”[4](P69)在柏拉图看来,模仿东西并不具有创造性,模仿之物只是真实之物的虚假的影像,只是“摹本的摹本”,它与作为最高真实的理式世界还隔了几层。为此,柏拉图呼吁:一切模仿性的诗都应禁止进入理想国,应该对模仿艺术家下逐客令。笔者以为,柏拉图虽然强调模仿,但他从理式出发,否认模仿客体具有真实性,否认模仿艺术家具有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柏拉图已经意识到模仿的弊端。继柏拉图之后,亚里士多德也对模仿说进行了新的阐释。亚里士多德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文艺对客观事物的模仿是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艺术家借助模仿所表现的现实就是真实存在的现实世界。此外,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除了模仿客观事物外,还可以模仿人的生活,也就是说,艺术能够“模拟实践中的人”,“模拟行为中的人”,“模拟各种性格、情感、行为”[5](P4)。亚里士多德强调,诗的真实不同于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诗虽然要写个别的人或事,但诗的目的不在于个别,而在于一般;它要对生活现象加以概括和提炼,抛弃掉不必要的和偶然的东西,透过现实深入本质,通过个别的描述揭示了现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从而表现出事物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做到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这里所言的诗要描述本质的真实,是否意味着诗人可以不要对现实进行逼真的模仿呢?其实不然,虽然亚里士多德强调艺术模仿要有所选择,要描绘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带有普遍性的意蕴,但他仍然认为,模仿的目的就在于对所模仿之物进行客观地、惟妙惟肖地摹写。

沿着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论述深入下去,我以为,模仿主要强调艺术与外在世界的吻合,在模仿说那里,主体被压制在一个毫不起眼的位置,而主体性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遮蔽,人们在模仿活动中看不到鲜活的主体,看到的只是客观的外在存在物。因此,模仿虽然与再现一样,也反映了艺术与现实的对应关系,但这种反映却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在模仿说中,艺术家的地位是微不足道的,他们不过是跟着现实后面的亦步亦趋的“奴仆”,他们的角色恰似镜子一般,只是虚空的、被动的纪录者,自己一无所有。进一步延伸开来,我以为,在模仿说中,艺术品以及艺术的表现力也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外在世界是惟一的评判标准,模仿的水平高低一切以是否与外在世界吻合的程度为依据。从这个层面来说,可以认为,模仿使主体成为了一个缺席的不在场者,也使模仿说从一诞生就有着与生俱来的缺憾。

随后在文艺复兴时期,理论家们一方面坚持古希腊流传下来的艺术模仿自然的传统,提倡艺术应像镜子一样反映生活的真实;但另一方面又主张诗人不能抄袭自然,而是要充分调动艺术想象,创造出“第二自然”,如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所提出的“镜子说”。

在《论绘画》中,达·芬奇写道:

画家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永远把它所反映事物的色彩摄进来,前面摆着多少事物,就摄取多少形象。明知除非你有运用你的艺术对自然所造出的一切形状都能描绘(如果你不看它们,不把它们记在心里,你就办不到这一点)的那种全能,就不配作一个好画师……画家应该研究普遍的自然,就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多加思索,要运用组成每一事物的类型的那些优美的部分。用这种办法,他的心就会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面前的一切,就会变成好像是第二自然。[6](P183)

画家的心要像一面镜子那样忠实地再现对象,面前摆多少事物,就应当取多少事物的形象。虽然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艺术家去复制自然,照搬自然。在达·芬奇看来,艺术不能单凭感官认识世界,还必须用理性去理解世界。“那些作画时单凭实践和肉眼的判断,而不运用理性的画家,就像一面镜子,只会抄袭摆在面前的一切东西,却对他一无所知”[6](P183)。因此,画家应该研究普遍的自然,对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多加思索。这样的话,画家的心就会像一面镜子忠实地反映面前的一切,就会变成好像是第二自然。显然,达·芬奇要求画家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上,从中选择出对表现事物最有代表性的材料,加以集中和概括,使创造

124

出来的艺术形象,既真实地反映面前的一切,又表现出与现实不尽相同的“第二自然”。

相对于柏拉图,达·芬奇的“镜子说”实质意义已发生了根本变化。达·芬奇的镜子可以说已不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模仿理论,而是一种再现理论,它更为重视艺术创作中的主体性。因此,在达·芬奇那里,被古希腊理论家所放逐的主体性慢慢实现了回归。换一句话说,这也意味着艺术不再是自然的影子,而像自然一样有了内在的有机生命,意味着艺术可以同上帝一手创造的充满了神性的自然平起平坐了。进一步地分析,我以为,这也是对艺术创作中主体性的一种高扬。

对于这种转变,布洛克曾进行深入探讨,他认为,模仿的艺术完全受制于艺术品之外的“他者”特征,其价值也完全由摹写的题材(世界)来决定,这可以称为模仿说的现实标准;而再现说认为艺术家不再受事物的真实发生或存在方式的限制,而是以特殊的方式(形式)对客观实在的能动反映,他们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中改变所谓‘真实’的东西和‘现实生活’,使之满足艺术品本身的内在需要—如前后一致性、完整性、统一性或合理性等等”[1](P66),并以此来确定艺术品的价值。在模仿与再现中,关于“真实性”的理解是有区别的。模仿所持的现实标准的“真实性”,即艺术品要酷似客观实在,艺术模仿的最大成功就是使艺术品不再是艺术品,而成为客观原物,若借用柏拉图的例子,就是艺术家要想获得成功,得到尊重,那么他画出的床必须完全是一张实在的床,甚至可以睡到上面去,而没有做到这点,这终究是艺术的巨大缺陷。因此,模仿服从的是一种与外部世界保持一致的“他治”标准。而再现则遵循的是文本内在需要的“自治”标准,这种“自治”标准就是艺术的审美标准。当我们审视艺术品时,“我们在同一个时刻既感受到作品所揭示的(或再现的)物体(内容),又感受到了该作品揭示和解释这一物体的特殊方式(形式)”[1](P118)。而这两种成份(即内容与形式)在任何艺术品中总是交相作用与渗透,直至完全融合为一体。因此,模仿说强调了一种客观主义,而再现说更多强调了一种主观主义。

布洛克的分析表明,在模仿说那里,主体性遭到了放逐。模仿说总是通过把作品同作品之外的现实相比较而得出优劣判断,它所证明的不是艺术品自身的属性,而是某种外在的标准和规范。这样一来,模仿说便完全忽略了艺术品自身的审美属性和特征,而且,更主要的是,在模仿中,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也被抛弃了。艺术品的惟一参照系就是被模仿的对象本身。而“再现说”关注的是艺术描画现实事物的特性和能力,是艺术品自身的美学特质,其重心在艺术而非被模仿的外在事物。这么来看,再现说更符合美学思考的要求,因为它更多地是关心作为再现形式的艺术是如何来表征外在世界的,以及其内在的美学规律何在,再现说将艺术品的判断转化为一个审美判断,而不是一种简单的相似或相像关系的评价。在这种对艺术表征技能的重视中,艺术的创作个性无疑被前置,处于一个相对突显的位置。

进一步地思考,我以为,这一转变反映了美学思考上的一种深入。传统的模仿说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艺术家的独创性。它执客观主义立场,强调艺术创作要忠实于自然和现实,但看不到艺术创作首先是艺术家本人的创造性的成果和体现,是艺术家个人的思想、感情和生命体验的展示与表露。在艺术作品中,实际上内蕴着艺术家个人对世界的独到理解、对社会历史的深入体会和对生命存在的深切体验。艺术创作不是单一外在的和纯粹客观的摹写与描绘,而是融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心理与历史、自然与人文、科学认识与情感想象于一体的精神活动与意识创造。模仿说没有突出艺术创造的主体性,从而也没有突出艺术作品的个性特色,极大地扼制了艺术家的创造性。而再现说则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与不足。因为在艺术创作的实际过程中,艺术家的角色远不是微不足道的,艺术技巧和作品本身亦不是无足轻重的。在看似被动的模仿行为中,实际包含了许多复杂的创造性发现和表现,蕴含了艺术家个人的体验和风格。这表明,艺术家的模仿并不是依样画葫芦,而是创造性地再现实在世界。正是因为存在着差异和变化,这种创作过程中的非同一性使得艺术创造富有生气和阐释的无限可能性。可以这样认为,从模仿到再现的转变,它意味着在模仿说中被放逐的主体重新回到了艺术创作中,在再现说那里,主体性被恢复了,而主体也出场成为了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基于模仿与再现在历史上有着某种继承性,而且在内涵上也有着重合点,因而在这里,我们将把模仿与再现作为一个总体性的美学原则来加以把握,即以这两个概念的共同命意为基点来加以分析。

从命意来看,作为一个美学原则,模仿与再现至少包

125

括以下几种命意:

首先,从文本的客观层面来看,模仿性或再现性文本所呈现的世界是外部世界中原本就存在的,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存在着一种相似或对应关系。也就是说,在这种相应或对应关系中,创作主体实际上是在有意或无意地仿照其所见和所闻的现实世界加以表现。

其次,从创作者的主观层面来看,创作主体实际上是先观察和感受外部世界的存在,然后通过回忆、借助语言这一媒介将外部世界再次呈现出来。从这一层面来看,文本的形成缘于主体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反映,缘于主体对外部世界的解读。我以为,模仿与再现的这一命意实际上认同了文本对现实生活的一种依赖性。这种依赖,进一步的分析则是:主体的存在缺乏自足性,从知识上缺乏自足性,从能力上缺乏自足性,主体需要从外部世界获得信息以构成自我的知识,并借助外在于自我的知识和信息来安身立命。

再次,若对模仿与再现命意所包含的主体与外部世界的相似性、认同性以及依赖性为前提而展开进一步地思考,我以为,这两个概念的命意还内蕴有更深刻和更隐蔽的内涵。一方面,由于在模仿性或再现性文本中,文本所呈现的世界很多直接缘于现实生活,因此,世界的存在和现实的生活从本体论意义上来说就具有先在性和先决性,外部世界在时间上早于创作主体,也早于主体的创造活动。而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考察的话,这意味着外部世界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要高于创作主体和创造活动,甚至要高于主体所创造出来的文本。这也意味着模仿或再现之物的价值来源于被模仿或被再现之物。相对于外在的客观事物,模仿性或再现性的文本并不具主导性,而仅处于从属地位。

对上述命意再稍加思考,可以发现,作为一种美学原则,这两个概念还是有其合理性的。一方面,毕竟在文本的创作中,不少文本确实存在着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相似与对应关系。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应性也就意味着文本必然要对现实进行模仿与再现。此外,在创作中,主体在很多时候确实缺乏自足性,而这进而使主体及其创作活动必须要依赖于外在世界。另一方面,模仿或再现使主体产生荣耀性。因为在再现活动中,由于再现活动本身和再现的结果彰显了主体模仿能力的重要性。这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模仿具有一种快感。这种快感一方面为创作者所拥有,另一方面也为欣赏者所拥有。面对模仿性的艺术作品,欣赏者之所以能获得快感,一方面缘于欣赏者可以从作品

中辨识出人物或事物,从中得到一种认知的快感。另一方面也缘于欣赏者叹服于主体卓越的模仿能力。

虽然如此,但是也应当看到,模仿或再现还是有着其与生俱来的缺陷。在美学史上,这两个概念也遭到来自不少理论家们的质疑与非难。

康德认为,人们对于模仿夜莺歌声完全逼真的人,很快就感到腻味。因为这歌是人唱的,不是自然的流露,也不是艺术作品,只是一种巧戏法而已。真正的夜莺的歌声应是从它自己的生命源泉中不在意地自然流露出来的,而又酷似人的情感的声音时才能使人感到兴趣,夜莺的歌“如果被人们完全准确地模仿出来,这对于我们的耳朵将是十分没趣的”[7](P82)。在这里,康德已经认识到模仿的局限性:它只能是完全准确无误的机械模仿,这样模仿出来的歌声不是自然的流露,缺少一种自然的、内在的、生气的、精神的东西。与之相呼应,黑格尔也对再现提出了质疑。在《美学》中,黑格尔认为再现所带来的复制是多余的,没有多少艺术价值,仅仅只是一种游戏或娱乐,“这种多余的费力也可以看成一种冒昧的游戏,因为它总是要落在自然后面”,“靠单纯的模仿,艺术总不能和自然竞争,它和自然竞争,那就像一只小虫爬着去追大象”[8](P53~54)。正是在批判模仿说的基础上,黑格尔提出了“心灵表现说”。

布洛克在《美学新解》中则提出8种理解艺术的方式来对模仿说进行了质疑。

1.重要的不是题材,而是某一特定绘画中处理题材的方式(风格、传统);

2.艺术不等于从一扇透明窗子看到的外部世界的景象,而是一种独特的人类观看世界的方式(是无数方式中的一种);

3.艺术品不仅仅是把物体呈现出来,而是对它的一种“评论”;

4.我们对艺术品的反应不等于我们对艺术品所描绘的事物的反应,它有自己独有特征,这些特征最集中表现于这种事物被描绘的方式;

5.对艺术品的组织和构造不同于题材本身的组织结构;

6.艺术批评不受审美之外的现实法则的制约,它有自己的原则,有时甚至与现实生活中适用的标准相矛盾;

7.艺术家总是把自己个人的观点与立场带给艺术品;

8.对现实的描绘不是按照它本身的样子进行。[1](P56~57)

与布洛克的质疑相呼应,艾布拉姆斯也对模仿与再现

126

理论进行了反思。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艾布拉姆斯用“镜”与“灯”来暗喻“模仿说”和“表现说”,他说:“镜子无论是朝向诗人还是朝向外部世界,都只能从单一的方向来反映所呈现的事物,哈兹里特在镜子之外又加上了灯,使这一比方的寓意更加丰富,从而表明,诗人所反映的世界,业已沐浴在他自己所放射出的情感光芒之中。”[9](P75)又说:“如果仅仅描写自然事物,或者仅仅叙述自然情感,那么无论这描述如何清晰有力,都不足以构成诗的最终目的和宗旨……诗的光线不仅直照,还能折射,它一边为我们照亮事物,一边还将闪耀的光芒照射在周围的一切之上。”[9](P75)艾布拉姆斯对模仿和再现理论表示质疑,并提出“表现说”以区别于传统的“模仿说”,认为表现的出现为创作者的主体性寻求了一块合法的栖息地,为艺术心灵的自由作了理性的辩护。

模仿或再现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个普适性的美学原则?谢泼德将其归结为两大原因。第一个原因涉及到语源和语义学,谢泼德指出,“在英语中,‘模仿’这个词语意味着摹本并不是被模仿的真实事物;它也可能意味着摹本的价值比较低”[10](P13)。这也是为什么使用英语的人不愿意使用“模仿”一词的原因。第二个原因涉及艺术的本质,尽管有不少艺术是再现性的,但是,“并非所有艺术都是再现性的;而且,主张应当完全根据再现或者模仿来理解艺术是言过其实了”[10](P26)。在谢泼德看来,只有现实主义文学是从模仿性的艺术类型中提取出来的。所以,

“所谓艺术就是模仿这种观点具有悠久的历史,因为它很可能是人们关于艺术所提出的最早的理论观点之一”[10](P26)。谢泼德认为,除了在古希腊时代,再现理论在美学史上并不占据“主流地位”,而且,这种把艺术的起源和本质看作是单纯模仿的思想,在今天西方文艺界已被扬弃。

对模仿或再现的质疑,我个人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首先,任何文本都不存在与外在世界的绝对对应与依赖,而且很多文本与外在世界完全不相同。因此,对现实的描绘有时并不按照它本身的样子进行的,这实际上反映了再现活动中的对应与相似问题。而且,模仿或再现在真实性上更多注重片面的感性形式的外在真实,而非社会和历史的内在真实。如在后现代作品中,“文本与现实、话语与真实、叙述与历史并不是透明性的‘镜式关系’,小说叙述不仅有它独立的自主性,而且反过来还对我们所看到的现实和文本所透视的历史具有‘虚构’和‘建构’作用”[11](P93)。也就是说,模仿或再现所理解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局限于物质实体的感性现实,模仿或再现注重外在形式的逼真性,而忽略了艺术内涵的真实性。另一方面,有一些文本所注重的并不是作为内容的外部世界,而注重文本在描述外在世界时所依赖的技巧与形式方面。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艺术具有其自足性,它有自身的原则,有自我指涉性。这种自我指涉性与现实的真实性有一定的冲突,而这种冲突也就决定了艺术有时并没有完全遵行外在世界的原则,这也就决定了文本在反映外在世界时的无能为力。

其次,创作主体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并不等于原本的外在世界。在不少艺术家眼中,“文本与客观世界之间,艺术与生活之间,存在着一道裂缝,不可在他们之间划上等号,亦即他们之间不存在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12](P93)。也就是说,经过模仿或再现所呈现出来的世界有其独特性,它是创作主体眼中或心中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同于外在的现实世界,文本的这种独特性依赖于外在世界被创作主体所描述的方式。而且,文本并不仅仅只是呈现外在世界的本来面目,同时它也应当对外在世界加以分析与评价。这样分析所得到的结论就是:文本并不仅仅等于从一扇透明窗子里看外部世界,它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人类观看世界的方式。“艺术品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表达,不仅能够让公众得以审美的享受,也传达着伦理道德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化着人们。艺术家通过其艺术品所表达的道德情怀,最终接受着公众的道德评判”[13](P149)。因此,主体的价值指向与道德情怀在创作中无疑相当重要。

再次,由于模仿或再现的非准确性,进而导致文本价值的一种虚设。既然不存在对应,那么文本的价值就不能从文本与外部世界的吻合上去衡量,也就是说,不能说与现实越接近就意味着价值越高。这样一来,文本与世界虚假的对应就取消了文本作为一种存在本身所具备的价值。而且,从文本价值的虚设性出发,我们会进一步地产生疑问:现实既然存在,那么模仿或再现还有什么意义?既然客观事物本身就存在,我们又何必去反映它们?此外,既然模仿性或再现性文本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对应只是现实世界与作者头脑中世界的对应,而并非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本身的对应。这里就存在着如下可能。一方面是主体反映世界的模糊性,另一方面存在的可能就是:外部世界其本身就存在着不确定性或混沌性。也就是说,物自体本身具有不明晰性,这也会导致模仿与再现的模糊性。有时一个文本普遍被认为具有写实性和真实性,但这种写实性与真实

127

性却是由于权威的引导所致。因此,文本只是作者头脑中的一种普遍的经验结构,该经验结构就很难说就是真实的物自体本身,而只能是一种头脑中的想象性的真实存在。

最后,主体写作能力的荣耀也导致对文本再现世界的质疑。写作之所以会被欣赏,有时不是因为对再现物本身的价值,而是因为写作过程本身使人钦佩。当然,有一点我们需要肯定,从最初来看,即对写作能力的激赏首先是与被模仿物或被再现物的价值相关的。也就是说,模仿或再现的价值来源于对外在事物的模仿。但经过漫长时间演变,模仿或再现能力作为一种人类很强的适应性力量,它可以越过具体的被模仿物或被再现物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当欣赏越过外在之物转而直达和定位于模仿或再现活动本身时,欣赏就会抛弃外在之物,走向模仿或再现过程本身,这就使得模仿或再现背后的外部世界遭到放逐。

应当承认,模仿或再现有其合理性。在文艺美学中,它不可能完全被取消。而且,相对于其他美学原则,模仿或再现在文学创作中的展开更具普适性。然而,模仿或再现主要是突出了外在于艺术本身的原则,而忽略了文学艺术自身的原则。而且,再现将对艺术品的判断描述成一个相似判断,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种简单的相似或认同关系,这种简单的相似性使得审美要素在文本评判中的缺席。毕竟,并不是所有文本都是模仿性或再现性的。

参考文献:

[1]布洛克.美学新解[M].滕守尧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Halliwell,Stephen.The Aesthetics of Mimesis[M].Princeton:Princeton UP,2002.

[3]塔达基维奇.西方美学概念史[M].褚朔维译.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

[4]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5]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6]伍蠡甫编.西方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7]康德.判断力批判[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8]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9]艾布拉姆斯.镜与灯[M].郦稚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谢泼德.美学[M].艾彦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1]支宇.西方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与中国后现代小说批评[J].湘潭大学学报,2007,(5).

[12]彭在钦,邓华.论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形式技巧表演[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5).

[13]尹晓燕.当代艺术家道德责任感的缺失与重塑[J].湘潭大学学报,2008,(4).

[责任编辑:谢雨佟]

(上接第104页)子户”,这与传统道德盲目地崇尚并维护集体利益(在法律上通常体现为公共利益)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实际上也与“常人道德”的理念和要求相吻合。由于常人道德符合大多数人的道德水准,既非高不可攀,亦非俗不可耐,而是兼具道德意义和现实可行性,因此《物权法》对它的确认使得这部法律在内容上无悖于社会道德,同时具有现实性。

富勒曾断言:“没有任何法律制度——

—不论它是法官创制的还是立法机构制定的——

—可以被起草得如此完美,以至于没有留下争论的空间。”[10](P67)《物权法》的命运也不例外,《物权法》颁布实施前后曾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亦饱受各种指责和非难。尽管如此,在《物权法》的立法过程中,社会公众、专家学者、立法精英三者之间的互动使得良法由一个象牙塔中讨论的学术名词成为人们自觉追求的一次生动的立法实践,这标志着我国立法开始进入自觉追求良法的时代。参考文献:

[1]曹刚.法律的道德批判[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梁启超.管子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5]曹刚.伦理学视阈中的《物权法》[J].道德与文明,2007,(4).

[6]王利明.《物权法》与环境保护[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7]余涌.道德权利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8][希腊]亚里斯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9]李步云,赵迅.什么是良法[J].法学研究,2005,12(6).

[10][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1]肖群忠.论常人道德——

—以还物取酬为个案分析[J].伦理学研究,2007,(4).

[责任编辑:谢雨佟]

128

新高考语文新题型 现代文阅读一模拟题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本解读就是分析,而分析就是揭示问题和矛盾。不少文本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寻找相关文本来作合理阐释,这时,阐释文本就构成了互文本。例如,《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个为人所忽视、也令人费解的细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为什么操蛇之神“惧其不已”,而帝则“感其诚”呢?也就是说,同样是神,在对愚公的态度上为何呈现出如此大的差异?对此,东晋玄学家张湛在《山海经》中这样注释,操蛇之神就是山海之神,他们“惧其不已”,就是怕愚公如此坚持下去会改变原有的山海形貌,无山,山神居何处?无海,海神司何海?因此,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如此一来,单就文本本身所传达的信息看,只强调“愚公精神”的观点是一种不全面的理解,忽视了文本隐含着的多重信息、意义的表达。而通过张湛的阐释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还可以读出这则寓言寓含保护自身居住环境生态的意义。 利用互文性文本解读,得出的意义我们称之为文本的“互文性意义”,互文性意义并不完全就是文本本身的意义,从这个层面上讲,互文性文本解读利用构成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差异关系,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差异性,造成了文本的意义延宕,消解了文本的意义中心,让文本充满了复义。因此,互文性理论,使我们的文本解读有了新的解读视角和更多的支撑与依傍,也为我们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 (摘选自张斗和《互文性文本解读和互文本类型》《语文教学通讯》2018.11)

材料二: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始于摹仿,文学创作同样也不例外。“借鉴已有的文本可能是偶然或默许的,是来自一段模糊的记忆,是表达一种敬意,或是屈从一种模式,推翻一个经典或心甘情愿地受其启发”。而在以古为尚的中国,摹拟更是经典形成以后的普遍风气,从魏晋到南北朝之间拟古一直是诗坛的时尚,在陆机、谢灵运、江淹等诗人的创作中,拟古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征。直到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创作中还明显留下拟古的痕迹。拟古的结果形成古典诗歌普遍而清晰的互文关系,并渗透于诗歌文本的各个层次。甚至可以说,互文性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突出的文本特征,也是古典诗歌作品最普遍的现象。 鉴于诗歌史上普遍的摹仿和因袭关系,梁代钟嵘《诗品》就用推源溯流之法论列历代诗人,揭示其间的传承和影响关系,其实质正是出于对其作品互文性的体认。唐朝诗僧皎然《诗式》将文本的相似概括为语、意、势三个层次的“三同”,而作者的有意摹仿便有所谓“三偷”。偷语之例,如傅咸《赠何劭王济》诗有“日月光太清”句,陈后主《入隋侍宴应诏》诗拟作“日月光天德”;偷意之例,如柳恽《从武帝登景阳楼》诗有“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句,沈佺期《酬苏味道》化作“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偷势之例,如嵇康《送秀才入军》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句,王昌龄《独游》脱胎为“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悟彼飞有适,嗟此罹忧患”。皎然的“三偷”之说虽从语词、取景、立意的不同角度区分了诗歌文本中不同类型的摹仿,但由于唐代诗学的中心问题在于意象和造句,所以“三偷”所论的

小古文东施效颦

小古文阅读训练 东施效颦 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1.解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字。 (1)颦其里()(2)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3)坚闭门而不出() (4)挈妻子面去之走()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意思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里之富人见之。 A.其里之丑人 B.见而美之 C.贫人见之 D.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3.“挈妻子而去之走”中,“妻子”的古义是();这个词现在 的意思是() 4.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2)彼知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5.从本文中可以概括出一个什么成语?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作者与作品 庄子,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代表作品为《庄子》。本文主要写了春秋越国丑女东施模仿美女西施捧心皱眉,然而却更见其丑的故事,比喻盲目胡乱地模仿他人,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注释与译文 1.字词注释 ①西施:越国的美女。②病心:病于心,心口痛。③其里:村里,乡里。④归:返回,回去。⑤亦:也。⑥捧心:捂着胸口。⑦其里之富人见之: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的意思;第二个“之”是代词,代指东施的样子。⑧去:躲开,避开。 ⑨彼:她,代指丑妇人(东施)。⑩之所以: ……的原因。 2.全文翻译 西施心口痛,皱着眉头从乡里走过。同村的一个丑妇人东施看见西施这个样子,觉得很美,回去时也捂着胸口,皱着眉头,从乡里走过。村里的富人看见她这副模样,都紧闭着大门不愿出来;穷人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远远地避开她跑了。这个丑妇人 只知道(西施)皱着眉头的样子很美,却不明白她皱眉的样子为什么美。

2019年小学三年级课外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和《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课后测试题两份合集附答案

2019年小学三年级课外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和《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课后测试题两份合集附答案《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新疆青少年出版社)阅读测试题 一、填空题。 1.《愚公移山》中愚公要移的两座山分别是太行和。 2.“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愿相信自己的脚”出自寓言故事。 3.《可笑的南歧人》中,南歧人因为喝了当地的水生了病。 4.《高山流水觅知音》叙述了俞伯牙和的故事。 5.《此地无银三百两》中“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下一句 是。 6.“曲调越高雅,唱法就越难,跟他唱的人自然就越少。”出自寓言故 事。 7.模仿美女西施皱眉的丑女叫。 8. 喝酒时,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就害起病来。出自寓言故事。 9 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的是。 10.《庖丁解牛》中的庖丁是一名。 二、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南郭先生是下列哪个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 A.季子投师 B.刻舟求剑 C.滥竽充数 D.纪昌学射箭 2. “比喻模仿别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忘掉了”出自哪个寓言故 事?( ) A.东施效颦 B.邯郸学步 C.刻舟求剑 D.螳螂捕蝉 3.《棘刺母猴》中声称能在棘刺尖上雕母猴的人是哪国人? ( ) A.郑国 B.燕国 C.赵国 D.卫国 4.“节外生枝,故意卖弄,只会弄巧成拙,丧失原有的优势。”出自哪个寓言故 事? ( )

A.画龙点睛 B.画蛇添足 C.叶公好龙 D.腾蛇与飞龙 5.“朝三暮四”中主人公是 谁?( ) A.猴子 B.狐狸 C.蛇 D.兔子 6.《黔之驴》中,驴子最后被谁吃掉了? ( ) A.狮子 B.老虎 C.狐狸 D.大象 7.《买椟还珠》中“椟”是指什么? ( ) A.珍珠 B.箱子 C.包 D.盒子 8.“比喻借别人的威风吓唬人。”出自哪个寓言故事? ( ) A.为虎作伥 B.亡羊补牢 C.狐假虎威 D.骑虎难下 9.《对牛弹琴》的主人公是 谁? ( ) A.公明仪 B.张僧繇 C.孙叔敖 D.宋元君 10.“比喻行动与目的正好相反。”出自哪个寓言故事? ( ) A.自相矛盾 B.杞人忧天 C.塞翁失马 D.南辕北辙 三、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鹬蚌相争的结果是老渔翁得到了好处。() 2.“比喻不必要的,没有根据的担忧”出自寓言故事《杞人忧天》。() 3.《叶公好龙》中,当叶公见到真正的龙后非常高兴。()4.《望梅止渴》叙述的是刘备打仗途中发生的故事。()5.《染丝》是墨子出游,路过一个染行,看见有人在染丝。()6.《万字》告诉我们:学无止境,若浅尝辄止,盲目自满,是学不到真本领 的。 ( ) 7.《晏子的车夫》中晏子的妻子说要跟他离婚。() 8.《螳螂捕蝉》中:“螳螂捕蝉”的下一句是“黄雀在后”。() 9.《夸父追日》中夸父死后,他的手杖化作了一大片梨林。()

东施效颦

东施效颦 一、 1、选择正确的读音:颦 Píng bēi pín 2、选择正确的读音:挈 xièxiēqiè 3、选择正确的读音:蹙 zúcùqī 二、 1、解释下面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西施病而颦其里 点头愁眉苦脸皱眉头 2、解释下面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漂亮认为……美美丽 3、解释下面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带着举着提着 三、 1、选择题:“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中标红的三个“之”分别是什么意思? 相当于“的”;相当于“这”,指代前面提到的事物;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 相当于“的”;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相当于“这”,指代前面提到的事物

相当于“这”,指代前面提到的事物;相当于“的”;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 2、翻译句子:彼知颦美而不知颦所以美。 她(西施)只知道东施皱眉头的样子美,却不明白东施这个样子为什么美。 她(东施)只知道西施皱眉头的样子美,却不明白西施这个样子为什么美。 她(东施)知道点头的样子很美,却不明白西施这个样子为什么美。 四、课文理解 1、填空题:《东施效颦》的作者是(庄子),战国时期宋国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判断题:寓言故事的特点是情节曲折生动,篇幅短小,常用夸张和拟人手法,道理深刻,极具讽刺性。我国先秦时期寓言较发达,有大量的优秀寓言流传下来。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也是很著名的。√ 3、判断题:《东施效颦》是一则非常著名的寓言。全文只有四句话,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丑女、蠢女的形象。在流传过程中,东施成了丑女的代名词。× 4、判断题:《东施效颦》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凡事不能不切实际的盲目地照搬照抄,如果这样,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让人耻笑。√

《秋水阅读练习》答案

《秋水阅读练习》答案: 1、周战国道老子老庄《庄子·外篇》 2、欣然自喜望洋兴叹井底之蛙贻笑大方;朝三暮四庖丁解牛呆若木 鸡游刃有余东施效颦相濡以沫扶摇直上学步邯郸等等 3、夏禹商汤周文王;黄帝尧舜 5、“辩”同“辨”,辨认 6、“虚”同“墟”,所居之地 7、“卒”同“萃”,聚集 8、“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9、时,名词作状语,按时,按季节 10、东,名词作状语,朝东 11、面,名词作动词,面对着,面向 12、少,形容词意动,以……为少;轻,形容词意动,以……为轻 14、大道之家,指有很高学识的人 15、长江黄河 16、黄河流域一带的中原地区 17、连绵词,指抬头仰视的样子 18、危险19、掉转20、尽,指走到尽头 21、约束,局限22、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之人;谈,说 23、正 24、称呼;占有,据有25、才 26、先前,刚才27、鄙陋,低劣 28、满足29、觉,影响 30、超过 三、1、知道很多道理,认为没有谁赶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呀!(宾语前置;判断句) 2、我将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耻笑了。(被动句) 3、孤陋寡闻的人不能跟他们谈论大道理,是因为他们被所受的教养给束缚了。(判断句;介宾短语后置;被动句) 4、我正想自己的见闻太少,又凭什么自我满足呢?(宾语前置) 5、伯夷以辞让君位来博得美名,孔子以谈论天下来显示(自己的)渊博,这些就是他们的自我显扬,不正如你先前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我夸耀一样吗? 四、1.B 2.D 3.C 4.D 五、寓言援譬设喻具体形象河伯能及时发现自己的渺小,意识到如果自己没有及时发现的话,是很危险的,会贻笑大方。海神对河神的评价是“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事物的相对性,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就会贻笑大方。 用一系列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事物的相对性,强调了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 人的认识会受到环境、时间、教养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东施效颦教案

东施效颦 教学分析: 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东施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顺其自然。 学习目标: 1、读懂字音,疏通字义,感知课文。 2、反复诵读,体会作品的美感,明确寓意,人知什么是真正的美。 3、理清思路,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处处理: 熟练背诵、正确默写课文。并能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并能将寓言扩展并活学活用。 教学、教具准备: 资源包:(检索到的教案、课件、课利用的资料信息,推荐学习资料。有关庄子墨子的资料。准备搜集有关庄子和墨子的资料。) 教学内容: “东施效颦”反复诵读,疏通词义,明确寓意。把要解决的问题及方法指导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等。

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庄子写的《东施效颦》。你了解庄子吗?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先读读译文。 2、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再读读译文。反复朗读,把文章读流畅。 三、细读课文,读懂寓意。 1.西施和东施的对比,也是美与丑的对比,文章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西施的美和东施的丑? 2.出示课件: 西施美: “西施病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1)读了句子你体会到什么?结合你查到的西施的资料来说一说 (2)西施可真美,用个词来夸夸她吧。 3、西施捂着胸口,皱着眉仍赏心悦目,东施也来学学吧!她美吗?从哪看出来的? 4、出示课件: 东施丑: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1)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2)能用个词来形容一下东施的样子吗? (3)再读句子,试着读出东施的丑

东施效颦文言文答案

东施效颦文言文答案 【篇一:东施效颦阅读答案】 西施痛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 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 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1.给下列古文选择合适的译文。(1)其 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a.其中一个丑妇人看见西施这个样子,觉得很美。 b.同村一个丑妇人看见西施这个样子,觉得很美。c.同村一 个丑妇人看见西施这个样子,觉得自己很美。(2)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a.这个丑妇看到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明白她 皱眉的样子为什么美。b.你知道西施很美,却不知道她为什么美。c.你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明白她皱眉的样子为什么这么美。2.东施的丑从文中哪句可以看出?用“______”画出来。作者在这里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a.正面描写 b.侧面烘托3.庄子名(),( )时哲学家,( )学派创始人之一。( )收录庄周及其弟子的作品。4.《东施效颦》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答案1.(1)b (2)a 2.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 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b 3.周战国道家《庄子》4.不切实际地照抄照搬,效果一定会适得其反。(意思对即可) 【篇二:文言文九东施效颦】 >①②③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 ④⑤⑥⑦⑧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注释 ①西施:春秋 译文 阅读导航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模拟测试题 (附答案)

小升初语文模拟测试卷 班级姓名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34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坚韧.(rèn)安澜.桥(lán)摆弄.(nòng)称.心如意(chèng) B.积攒.(zǎn)澎.湃( péng )埋.怨(mán)撩.水(liāo) C.聘.请(pìn)累.赘(lěi)挣.扎(zhēng)踉.踉跄跄(làng) D.逡.巡(suō)暂.时(zàn)蹂躏.(lìn)秉.烛夜游(bǐng) 2.下列词语中汉字书写准确的一项是( ) A.踯躅前行搬弄是非鱼贯而出世外桃园 B.郑重其事至密闻名遐迩焕然一新 C.迫不及待安详煽风点火缘分 D.各俱风韵人情事故头晕目炫誊写 3.下列句子中关联词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个人只有 ..树立自信,就.可能成为他渴望成为的那种人。 B.因为 ..我已经急着要当一个拳击王了。 ..我在电视里看了一场欧洲拳击冠军赛,所以 C.如果 ..,孙晋芳就是一条闪闪发光的线。 ..把中国女排姑娘们比为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那么 D.尽管 ..会死的。 ..花草会自己奋斗,我若是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大半还是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大熊猫憨态可掬,小猴子顽皮可爱,一向严肃的大人们也忍俊 ..不禁 ..。 B.菜是长出来了,可吃起来有一种难以言喻 ....的苦味——黄瓜竟比苦瓜还要苦。 C.在四年多的时间里,他进行了四百多次试验,虽然还是连连受挫,但他毫不气馁 ....。 D.日本军国主义者所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可是日本文部却别具匠心 ....地一再修改日本中小学课本,掩盖战争罪行。 5.对下列句子语病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师看上去近40岁左右。(重复累赘) B.平静的河面上,有一只小船迎着风浪向岸边驶来。(前后矛盾) C.多读好书,可以丰富提高我们的知识。(词序混乱) D.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围着太阳运行的了。(滥用否定词) 6.对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成语故事之东施效颦

成语故事之东施效颦 东施效颦:成语,效:仿效;颦:皱眉头。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人,有心痛的毛病。犯病时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比平常更美丽。同村女孩东施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因其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模作样的怪样子,让人更加厌恶。 成语资料 【读音】dōng shī xiào pín 【释义】效:效仿;颦(步+页+卑):同矉,皱眉头。东施:越国的丑女。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 有时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比喻盲目模仿,效果很坏。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带有贬义。 【近义词】邯郸学步、亦步亦趋[1]、照猫画虎、鹦鹉学舌。 【反义词】独辟蹊径、独树一帜[1] 成语出处 ①《庄子·天运》里说: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②《红楼梦》第三十回: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典故】春秋时代,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无论举手投足,还是言谈浅笑,

样样都惹人喜欢。西施稍用淡妆,身着衣服朴素,但是不管走到哪里,都有很多人向她行瞩目礼,她实在太美了,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当她从乡间走过的时候,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凝视着她。乡下有一个丑女人,动作粗俗、说话大声大气,却一天到晚做着当美女的梦。今天穿这样的衣服,明天梳那样的发式,却没有一个人说她漂亮。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青睐,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的装腔作势使她样子更难看了,可用扭捏作态一词形容。结果,富人看见丑女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子和孩子远远地躲开。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里走来走去的丑女人,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这个丑女人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她为什么很美,而去简单模仿她的样子,结果反被人嘲笑。 原文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翻译 西施心口痛,皱着眉头从街上走回去。同村的一个丑妇人东施看见西施这个样子,觉得很美,回去时也捂着胸口,皱眉蹙额,从街上走过。村里的富人看见她这副模样,都紧闭着大门不愿意出来;穷人

六年级语文--四大名著知识与阅读理解

姓名年级六性别教授课 题 四大名著知识和阅读 理解 总课时_第_ 课 教学目标知识点:四大名著知识阅读理解 考点:四大名著的相关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积累运用理解能力 方法:谈话法讲授法记忆法演练法 难点 重点 阅读理解 课堂教学过程课 前 检 查 作业完成情况:优□良□中□差□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 程 一、中国四大名著(三部)的作者、主要内容、精彩场面、妙语佳句: 1、《三国演义》 ⑴作者:(明)罗贯中 ⑵主要内容:全书描写东汉魏(曹操)、蜀(刘备)、吴(孙权)三国 从时局动乱、军阀纷争中崛起,一直到最后被西晋所灭的历史故事。 ⑶精彩场面: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赤壁之战、曹操煮酒论英雄、三 顾茅庐 ⑷妙语佳句:A、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B、三军易得, 一将难求。C、强宾不压主。

主要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黄盖、吕蒙等。 2、《水浒传》 ⑴作者:(明)施耐庵 ⑵主要内容: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 ⑶精彩场面:武松景阳冈打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鲁智深大闹五台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 ⑷妙语佳句:A、恩仇不辩非豪杰,黑白分明是丈夫。B、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C、有力使力,无力斗智。 ⑸主要人物:宋江、鲁智深、林冲、武松、李逵等 3、《西游记》 ⑴作者:(明)吴承恩 ⑵主要内容:全书记叙了三藏法师一行四人,历尽千辛万苦,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扫尽沿途妖魔鬼怪,取回真经的故事。 ⑶精彩场面: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怒打假国丈 ⑷妙语佳句:A、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B、会家不忙,忙家不会。 C、见鞍思骏马,滴水思亲人。 ⑸主要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观音菩萨、如来佛祖

2020届浙江省衢州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衢州一中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末测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 分) 1.下列各句,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刚刚过去的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获得终身成就奖的演员楚原也是一位成就斐(fěi)然的导演。有人说张彻的阳刚与金庸的豪迈最为相符,楚原的阴翳(yì)与古龙的鬼谲则是绝配。 B.古人形容长得漂亮可以用“玉树临风”“沉鱼落雁”,形容难看可以用“东施效颦”“獐头鼠目”;而患上“语言贫乏症”的我们只会说“高富帅”“白富美”“矮穷矬(cuó)”“颜值低”。 C.面对信息泄露、徇(xùn)私舞弊、数据造假等隐患,只有让行业监管水平和个人风险防范意识同步上升,才能真正筑牢安全堤坝,让各种违规行为无空可钻、无机可乘(chèng)。 D.《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bú)术原著,也是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易经》道出种种人生“失态”,让人领悟:其实只有多一点自律,方能少一些悔撼和聒(guō)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小时候我住在北京的旧城墙下。假如那城墙还在,我就能指着它告诉你:“[甲]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克天津、破廊坊、直逼北京城下。当时城里朝野陷于权力斗争之中,偌大的一个京城竞无人去守。 [乙]此时,有位名不见经传的营官不等待命令,挺身而出,率健锐营‘挺字队’的区区百人,手持新式快枪,登上了左安门一带的城墙,把联军前锋阻于城下,前后有一个多小时的功夫 ..。此人是一个英雄。”像这样的英雄, 正史上从无记载,我是从稗官野史 ....上看到的。[丙]有关北京的城墙,当年到过北京的联军军官写道:“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防御工事。它绵延数十里,是一座人造的山脊。”对于一个知道历史的中国人来说,他怎会 只活在现在?历史,它可不只 ....的外交谈判。 ..是尔虞我诈的宫廷斗争和折冲樽俎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功夫 B.稗官野史 C.不只 D.折冲樽俎 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首颗私人卫星“风马牛”一号发射成功,据介绍,该卫星的发射、研制和后期运行维护费用,总投入接近五百万元人民币。 B.有专家指出,清洗白衬衣时,切忌不要使用漂白剂,因为漂白剂虽能使衣物变白,但也会让衣物纤维变硬变脆,从而损伤衣物。 C.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进程中,一批地方高校经过探索和研究,找准了自身定位,凸显了办学特色,大幅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D.从接受粮农组织的单向发展援助,到农业开发和粮食安全领域开展双向合作,中国的减贫实践开始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5个字。(3分)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中国菜肴不仅内容丰富,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也非常丰厚。 ①,包括粤菜、川菜、鲁菜、淮扬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等,其口味也具有很大的不同,人们常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这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 ②。比如,喜辣的饮食习俗多与东部地区气候潮湿有关,经常吃辣可以驱寒去湿;过去新鲜蔬菜在北方是罕见的,人们习惯把菜腌制后慢慢食用,这样,北方大多数人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除了地理环境因素外,各地的烹饪方法,包括配料、调味、火候、刀工等不同要求,都是形成不同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我们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道菜好吃,然而,③,恐怕一般人讲不清楚了。这说明,中国饮食有着一种难以言传的美妙。

《东施效颦》案例

《东施效颦》案例 一、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个热身小游戏怎么样?平时谁的表情最丰富?好,他的表情一变化,你们的表情也要随之变化,看谁学得最像,明白了吗?(集体模仿“喜怒哀乐”)知道郑老师在考验你们的什么能力吗?齐读课题,哪个字表示“模仿”? 那“颦”又是什么意思?你们能用表情告诉我吗?请大家再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 二、初读: 1、生自由读。 带着这些宝贵的问题,我们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课文,争取先读准字音,自由读吧。 2、谈初读古文的感觉。 今天,我们第一次学习古文,这第一次读的感觉如何?大家觉得难是很正常的。这则古文出自哪里?[课件出示:庄子的图片]这可是距今两千多年前写的文章啊,初读时肯定不太顺口。但是,“距离产生美。”仔细品味起来是相当有韵味和魅力的,不信,郑老师为大家吟诵一番,想听吗? 3、教师配乐范读。 你们品出点儿韵味了吗? 教师配乐带读。 要不郑老师再带你们找找感觉。 4、个别生配乐读。 谁想单独试试? 5、全班配乐齐读。 既然大家都想来吟诵,那就把这里当成古香古色的“庄子学堂”,我们一起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畅快淋漓地吟诵起来。各位书童们,准备好了吗?妙哉!妙哉! 三、精读: 我听出来了,咱们跟古文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你们读懂了吗? 1、第一句。 A、谁知道开头这一小句话的意思? 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你能现场对照译文,为大家一一解释一下吗?[课

件出示:(西施)(心口痛),(皱着眉头)(在街上/村子里)(走过)。] B、对照译文或注释来理解,特别简单明了,大家会用吗?那同桌之间试着解释接下来的这句话。[课件出示:“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C、想看看东施效颦的样子吗? D、你们猜猜东施见到西施之后,心里回想些什么呢?是啊,看到沉鱼落雁的西施,能不羡慕吗?谁能读出东施心中的羡慕之情?[课件出示:“美”变色](“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个别读、开炮读、全班读) 所以,西施颦,东施也颦,这两个“颦”字的意思都是——皱眉头,意思一样但效果一样吗?一个太——美了,一个太——丑了,谁能读出西施的美和东施的丑呢?[课件出示:两个“颦”变色](个别读、男女生读) 男女生都读得这么好,那咱们一起为刚才的动画片来个“古文版”的配音吧!好吗?要注意,看到相应的画面再配音,看谁的配音最生动!(师旁白,全班配音)用掌声感谢一下自己精彩的“幕后表演”吧! 2、第二句。 东施这么一颦啊,在村子里可是引起了轩然大波。[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瞧!邻居们有的……有的……还有的……(请生看图说话) 课文是怎么描写的?(全班读)[课件出示:第二句] 古人常云:“之、乎、者、也。”短短的一句话就有几个“之”?意思一样吗?谁读懂了,为我们解释一下。[课件出示:“之”变色,随机注解](学生解释,师随机总结“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 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再读这句话。发现语言什么规律了吗?[课件出示:诗歌式] 能借助句子的规律背一背吗?(师生接背、分两大组带上动作背) 庄子先生了不起啊,他用不着写东施的相貌,只要说说邻居们的反应,就让我们想象到东施到底有多丑了!(板书:丑,归纳板书——侧面描写)村子里除了富人和贫人,还有谁和谁呢?他们又会做何反应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各抒己见,继续创作,一会儿看看哪个小组说得最生动有趣!(小组创作展示)东施效颦造成的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啊! 3、第三句。 本来,东施效颦是为了变(美),可效颦之后却(丑),这是为何?假设,我就是那个奇丑无比的东施,现在我已伤心欲绝,各位街坊邻里、三姑六婶、大爷大妈,谁能为我解开心中的这个结呀?(情景对话后请生将见解归纳在黑板上)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错就错在“知颦美而不知颦所以美”。街坊邻居们,你们再为我念叨念叨,敲敲警钟吧![课件出示:第三句]我也再看看墙上的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美丽的小兴安岭(节选) 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________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________。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________的山葡萄,________的榛子,________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________药材。 (1)按课文内容在文中横线上填空。 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________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________。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________的山葡萄,________的榛子,________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________药材。 (2)读了这段话,我知道了小兴安岭是一座________,因为________。 【答案】(1)苍翠;飞舞;可口;又香又脆;鲜嫩;名贵 (2)巨大的宝库;它有山葡萄、榛子、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结合课文内容,写出对应的词语即可,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填空。 故答案为:(1)苍翠;飞舞;可口;又香又脆;鲜嫩;名贵; (2)巨大的宝库;它有山葡萄、榛子、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 【点评】解答本题,要熟练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填空。 2.课外阅读。 邯郸学步 相传在战国时候,赵国的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特别优美。燕国的寿陵有个青年人,不顾路途遥远,跋山涉水,赶到邯郸来学习当地人走路的姿势。 他整天呆在邯郸的大街上,看人家走路,边看边琢磨人家走路的特点,还跟在后边模仿。跟这个人后边走几步,再跟那个人后边走几步,可是学来学去,总是不像,始终也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步法。 这个青年人心里想,也许是因为自己习惯了原来的走法,所以学不好。于是他索性丢掉原来的走法,从头学习走路。他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既要想着手脚如何摆动,又要想着腰腿如何配合,还得想着每一步的距离……弄得他手足无措。 他一连学了几个月,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法,还把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后来,他只好爬着回到故乡。 (1)选一选,填一填。鹦鹉学舌东施效颦标新立异独辟蹊径A、找出反义词。邯郸学步——________ ________ B、找出近义词。邯郸学步——________ 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邯郸学步”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1)标新立异 ;独辟蹊径 ;鹦鹉学舌 ;东施效颦

东施效颦成语故事

东施效颦成语故事 东施效颦成语故事 释义 东施:越国的丑女。效:效仿。颦:皱眉头。比喻盲目模仿,效果很坏,有时也作自谦之词。 出处 《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故事 春秋时期,越国有位美丽女子名叫施夷光,也叫西子、西施。她在一举手一投足间,总能流露出千种风情,一颦一笑亦总能让人心旷神怡。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某天因病复发,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乡人见了都瞪大眼睛,惊叹其美貌与娇弱。本乡里还有位丑姑娘东施,相貌一般,举止粗俗,每天都梦想着能变成美女。当她看到西施生病时的模样如此惹人怜爱,便也依样而学,手捂胸口,皱起眉头,在乡人面前走来走去。哪知,这副矫揉造作的样子令她变得更丑,富人见了急忙关门,穷人见了远远躲开,人们避她就像避瘟神一般。东施只知道西

施皱眉的样子极美丽,却不知她因何而美,自己盲目模仿,结果反落得被人讥笑。 东施效颦的主人公是谁? 答:西施 春秋时代,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无论举手投足,还是言谈微笑,样样都惹人喜爱。西施稍用淡妆,身着衣服朴素,但是不管走到哪里,都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礼”,她实在太美了,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当她从乡间走过的时候,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着她。 乡下有一个丑女人,动作粗俗、说话大声大气,却一天到晚做着当美女的梦。今天穿这样的衣服,明天梳那样的发式,却没有一个人说她漂亮。 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青睐,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的矫揉造作使她样子更难看了,可用扭捏作态一词形容。结果,富人看见丑女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子和孩子远远地躲开。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里走来走去的丑女人,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 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己

新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

新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 答案 1.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她头发的颜色像胡萝卜一样,两条梳得硬邦邦的小辫子直挺挺地竖着。她的鼻子长得就像一个小土豆,上边布满了雀斑。鼻子下边长着一张大嘴巴,牙齿整齐洁白。她的连衣裙也相当怪,那是皮皮自己缝的。原来想做成蓝色的,可是蓝布不够,皮皮不得不在这儿缝一块红布,那儿缝一块红布。她的又细又长的腿上穿着一双长袜子,一只是棕色的,另一只是黑色的。她穿一双黑色的鞋,正好比她的脚大一倍。这双鞋还是她爸爸在非洲给她买的,当时考虑到她的脚还要长大,而皮皮一直穿到现在,别的鞋都不爱穿。 (选自《长袜子皮皮》)(1)选文共有________句话,第________句话描写了人物的头发,第________句话描写了人物的鼻子,第________句话描写了“她”穿的袜子。 (2)选文主要描写了人物的() A. 动作和语言。 B. 外貌和衣着。 (3)读了《长袜子皮皮》这本书,我知道“她”就是________(填人名)。 【答案】(1)八;一;二;六 (2)B (3)皮皮 【解析】【分析】(1)考查这篇短文有几句话,一是看句意,二是看标点。按句号数一数即可。 (2)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八、一、二、六;(2)B;(3)皮皮 【点评】(1)此题考查对短文中句子的把握能力。 (2)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课外阅读。 邯郸学步 相传在战国时候,赵国的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特别优美。燕国的寿陵有个青年人,不顾路途遥远,跋山涉水,赶到邯郸来学习当地人走路的姿势。 他整天呆在邯郸的大街上,看人家走路,边看边琢磨人家走路的特点,还跟在后边模仿。跟这个人后边走几步,再跟那个人后边走几步,可是学来学去,总是不像,始终也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步法。 这个青年人心里想,也许是因为自己习惯了原来的走法,所以学不好。于是他索性丢掉原来的走法,从头学习走路。他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既要想着手脚如何摆动,又要想着腰腿如何配合,还得想着每一步的距离……弄得他手足无措。 他一连学了几个月,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法,还把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后来,他只好爬着回到故乡。

小学六年级语文:寓言二则《东施效颦》同步练习及答案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寓言二则《东施效颦》同步练习及答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wo parables "Dong Shi Xiao You" simultaneous practice and answer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寓言二则《东施效颦》同步练习及答案 1. 基础知识目标颦pín 挈qiè 蹙cù 胁xié 期jī 朝cháo 好hào 施shī 2. 常用文言实词(17个)颦:皱眉头(多指好)妻子:妻子和孩子病:生病(指重病)去:离开里:古代一种居民组织,二十五家为一里走:跑美:以……为美彼:她(指东施)亦:也故:所以捧:捂以:来以一饭为节挈:带着,领着节:节制胁:收敛,引申为抑制期:一周,第二年比:等到 3. 译文:《东施效颦》译文西施生了病,(因为很难受)皱着眉毛在她们村子里走,她们村子里的丑女东施看见了,以为她这个样子很美,回去的时候也捂着胸口,皱着眉头在村里走过。她们村里的富人看见她这副怪模样,都紧关大门不愿出来;家人们见了她这副怪模样,都带着妻子儿女离开了这里,远远地跑了。她(东施)只知道西施皱眉头的样子美,却不明白西施这个样子为什么美。《楚王好细腰》译文从前,楚灵王喜欢他的臣子有纤细的腰。所以朝中的大臣,(惟恐自己腰肥体胖,失去宠信,因而不敢多吃),都是每天吃一顿饭用来节制自己的

腰身,(每天起床后,整装时)先抑制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扶着墙壁才能站起来。到了第二年,满朝(文武大臣们)脸色都是黑黄色了。 4. 关于寓言知识 5. 庄子及《庄子》一书介绍。墨子及《墨子》一书介绍。 6. 两则寓言的寓意。二.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是十七个文言实词的意义。难点是两则寓言的深刻寓意。 三. 几个知识点讲解: 1. 庄子及《庄子》一书介绍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平事迹不详。作品收入《庄子》一书中。 2. 墨子及《墨子》一书介绍墨子:名翟,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这个学派主张“非攻”和“兼爱”。著作有《墨子》。《墨子》:收录了墨子及弟子的言论。全书原71篇,现仅存53篇。书中所收文章逻辑严谨,极善思辩,对后世的说理文影响极大。 3. 关于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往往是寓道理于故事之中,所以也叫“寓言故事”。它的特点是故事情节曲折生动,篇幅短小,常用夸张和拟人手法,道理深刻,极具讽刺性。我国先秦时期寓言较发达,有大量的优秀寓言流传下来。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也是很著名的。四. 课文分析《东施效颦》是一则非常著名的寓言。全文只有三句话,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丑女、蠢女的形象。在流传过程中,东施成了丑女的代名词。第一句话中的一个“见”字,表

文言文九东施效颦有答案

文言文九 东施效颦 ①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②颦( pm ):皱眉。里:乡里。③美之:意动用法,即“以之为 美”认为这样很美。④坚:紧紧地。⑤挈( qi e ):带领。⑥妻子:妻子和儿女。⑦去:离开。走: 跑。⑧之所以美:为什么美。 译文 西施心口痛,所以皱着眉头走在村子中,村中一个长得丑的人看见了(西施)觉得她很漂亮,回家后 也捂着自己的心口走在村子中。村中的富人见了她,牢牢地关着大门不出去;穷人见了东施,带着妻 儿躲开(她)走。(东施)知道皱着眉头会很美,却不知道皱眉头为什么会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盲目地去模仿,要不然就会适得其反。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 己的形象,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是愚蠢的。 “而”字的用法 1?连词,表示承接。“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 “蚌合而钳其喙。渔者得而并擒之。”(《鹬蚌相争》) 2?连词,表转折,当“却、但是”讲。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吾腰千钱》)“螳螂委身曲附, 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螳螂捕蝉》)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东施 美: 认为,,很美 ⑵坚闭门而不出 _________ 坚: 紧紧地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其里之富人见之。 A .其里之丑人 B.见而美之 C.贫人见之 3?用现代 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村中一个长得丑的人看见了西施觉得她很漂亮,回家后也捂着自己的心口走在村子中。 ⑵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东旋知道皱着眉头会很美,韩非子不知道皱眉头为什么美。 4?请从中概括出一个成语。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东施效颦。不能盲目地去模仿,要不然就会适得其反。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 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王蓝田性子很急。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扎到,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 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 于是他从席上下来用鞋齿踩, 又没有踩到。十分愤怒,又从地上捡起放入口中, 把蛋咬破了就吐掉。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 ⑴尝食鸡子 曾经 ⑵举以掷地 拿 ⑶以屐齿蹍之 用 ⑷复于地取内口中 又 2.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鸡子于地圆转未止。 鸡蛋在地上团团转个不停。 ⑵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又从地上捡起来放入嘴里,咬烂后马上吐出来。 3. 这则故事人物形象逼真生动,通过 动作描写,写出了王蓝田 性急 的性格。 3?连词,表因果关系。 效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⑴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⑶挈妻子而去之走. 妻子:妻子和儿女 走: _______________ C )。 D.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2016年六年级语文上册2.2 寓言二则东施效颦 楚王好细腰练习题及答案

寓言二则 基础训练 一、看拼音,写词语。 wǔzhùjiēshìbǐng qì ()()()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效颦.(pìn pín)挈.领(qìqiè)期.年(jīqī) 三、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期()屏() ()()四、先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在翻译句子的意思。 1.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 美之: 句意: 2.挈妻子 ...而去之走。 挈: 妻子: 句意: 3.比期年 ...,朝有黧黑之色。 比: 期年: 句意: 五、根据理解完成下列各题。 1.《东施效颦》通过什么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楚王好细腰》讲述了楚灵王喜欢细腰,大臣们束腰来讨好楚灵王的故事,讽刺了什么现象? 阅读提升 六、阅读理解。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 亦惑乎? 1.给加点字注音。 涉()坠() 契()矣()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涉: 之所从坠: 此: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遽契其舟。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4.读完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 理? 参考答案: 一、捂住皆是屏气 二、pìn qièjī 三、jī期年qī期间bǐng 屏气 píng屏幕 四、1.认为这样很漂亮。 同村一个丑女看见西施这个样子,觉得很美。 2.带领。妻子和儿女。 带着妻子和儿女,远远避开。 3.等到。过了一年,第二年。 等到一年后,满朝文武官员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 五、1.通过东施盲目效仿西施病态,反增丑态的古诗,告诉人们不切实际地照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2.讽刺了那些盲目谄媚、投上所好者的可悲下场。 六、1.shèzhuìqìyī 2.过,渡。掉下去的地方。这样。 3.(1)急忙在船边上刻了一个记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