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佐辛与高乌甲素应用于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比较

地佐辛与高乌甲素应用于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比较
地佐辛与高乌甲素应用于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比较

b术后镇痛持续改进

术后镇痛持续改进 一、项目背景 术后由于手术直接或间接的损伤,患者常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术后强烈的疼痛应激可导致患者循环、呼吸功能紊乱及代谢、内分泌功能失调,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病情的转归。有效的镇痛不仅能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能防止疼痛对患者的心理、行为等身心方面产生远期的不良影响。术后镇痛不仅是治疗患者疾病的手段,更是患者的权利,为保证镇痛效果,我们对导致中重疼痛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并改进,进而减少或杜绝中-重度疼痛的发生。 二、成立QC小组 针对上述问题,麻醉科,疼痛科决定成立一个QC小组对术后镇痛不全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以减少或杜绝中-重度疼痛的发生,保证镇痛效果,提高患者舒适度。QC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王有日 副组长:万文志、吕剑 成员:姜本大石海军石崇来马志强肖本珍陈全福罗显舜潘希林质控员:万文志 三、PDCA过程 (一)、制定时间表 (二)、(现场调研)及原因分析 组织全科人员认真学习术后镇痛专家指南, QC小组成员对镇痛不全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与总结,发现有以下因素可导致术后镇痛不全(见图2)。 麻醉医师的原因 1.术前评估不足,未认真了解患者病史,选择合适的药物,实现给药的个体化。

2.未及时随访,未及时发现患者疼痛加重,给予早期干预,以致患者出现严重疼痛。 手术的原因 1.手术的大小,手术越大,手术时间越长,组织损伤越重,术后中-重疼痛的发生率越高 2.手术类型,骨科手术时神经支配丰富的骨膜的损伤,胸科手术时呼吸运动对伤口的牵拉,均需调整镇痛药的剂量方可改善镇痛效果。 患者自身原因 1.患者情绪紧张、焦虑,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往往出现镇痛不全。 2.患者既往有严重疼痛史,可出现疼痛过敏,或心理畏惧导致镇痛不全 镇痛药物,装置的原因 1.镇痛药物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以致患者不得不放弃镇痛而致镇痛不全。 2.镇痛泵故障,镇痛泵移位导致镇痛失败。 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合适的剂量,实现用药的个体化。 2.加强术后随访,当患者疼痛程度逐渐加重时应积极干预,避免严重疼痛的发生。 3.根据手术的方式,手术的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合适的剂量,避免用药的单一化,教条化。 4.熟悉各种药物的药理特点,对常见的并发症应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以防出现严重并发症而致镇痛失败。 5. 选用合适的镇痛泵,穿刺完成后应牢固固定,以免应泵故障或泵移位而致镇痛失败。 6.向患者进行宣教,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采用看电视,听音乐等方式分散注意力而提高镇痛效果。

骨科术后镇痛的护理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骨外科病人术后使用镇痛泵的护理体会学科:外科护理学 考号:1023001453367 考生姓名:景文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

目录 1、中文摘要 (1) 2、文献综述 (2) 3、正文 (3) 4、参考文献 (4) 5、个人简历 (5)

中文摘要 目的:总结临床使用静脉镇痛泵的护理方法,以减轻患者痛苦,同时维护患者生理、心理平衡,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通过调查骨外科病人术后留置镇痛泵的优点及其副作用探讨对骨外科病人术后镇痛泵应用的最佳护理手段。 结果:通过本组的观察和治疗,以及术前的宣教工作,大大的降低了患者的不安心理,有效的解决了患者的问题同时有利于患者呼吸循环的稳定,减少术后并发症,使镇痛泵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患者的满意度达到了100%。 结论:通过静脉使用镇痛泵的方法不仅解决了患者的疼痛症状,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加医患之间的感情,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术后疼痛不良反应镇痛泵护理

文献综述 疼痛是人体内外各种伤害性刺激的一种生理反应,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疼痛是绝大多数骨科疾病的共有症状,又是许多骨科疾病的首发症状。如何有效的止痛,减轻病人的痛苦,减轻其对机体的有害影响,是我们日常工作中常要面对的问题。 从国内外的临床实践来看,术后疼痛常常被看做“正常现象”而忽略但作为医护人员应该清楚术后疼痛是人体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非正常现象。伴随社会的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的认识也不断提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疼痛已然做为四大生命体征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整体观念已逐步渗透到术后疼痛的护理工作中解除术后疼痛已成为当今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镇痛泵因里面所装的药物不同而分成硬膜外和静脉泵两种,二者的使用需严格区分,不能把硬膜外泵接到静脉输液端,也不能把静脉泵接到硬膜外接头处,否则会出现局麻药的全身麻醉作用或因阿片类药物过量引起病人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严重并发症,一旦在病房发生以上意外是非常危险的。在手术病人带着镇痛泵回到病房前,根据病人情况选择24h泵或48h泵(两者区别为流速不同),配好镇痛药物,加入镇痛泵扩张囊的顶端到达泵体的100ml 刻度处。在手术接近结束时先为病人推注一次前剂量,使镇痛药物迅速达到一定的浓度,以衔接麻醉后到镇痛泵起作用这段时间,保证病

病人自控镇痛

病人自控镇痛 (一)PCA产生的原因PCA的方法是在对传统镇浦方法定时、定量肌注止痛法(IM)和持续静脉滴注止痛法(C1)进行客观评价的结果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方法,其设计思路以传统方法为基础,并随电子计算机技术与医学的紧密结合而发展并完善的一种新的技术。 肌肉内注射的方法是一宜应用的经典方法。它是按病人的体重计算出所需止痛药的剂量,有护士根据医嘱做肌肉注射,这种刻板的用药方式的最大缺陷是忽视了病人的个体差异性和病人不同时段对不同止痛药用量的需求。现已证实,即使同一病人,在不同时段和不同疼痛强度下对止痛药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按公斤体重决定药物用量肌注时,对药物需求量大的病人常难以达到满意的止痛效果,而对需求量较小的病人,又可能因相对剂量过大产生多种不良反应甚至并发症。肌肉注射给药方法还有其他不足,如起效设,不能及时止痛;机体吸收代谢药物的速度不同,血药浓度波动大,可能按医嘱在预定再次给药时病人已出现剧烈疼痛;重复肌肉注射可增加病人肌肉注射的痛苦,同时每次注射均可能达到出现副作用或并发症的峰浓度,可加重病人心理负担,尤其是小儿的心理负担。持续静脉滴注止痛的方法可克服肌肉注射的某些不足,临床上可较迅速达到止痛,并持续维持镇痛效果,但是病人对药物需求量的个体差异问题仍不能得到圆满解决。有人发现椎管内用药,如硬膜外腔用阿片类药可用小剂量,单次给药,达到IM或CI给药的同样效果,并可维持更长时间的镇痛效果,此方法也未能改善镇痛治疗的个体化问题。从理论上说,适宜的给药途径,恰当的用药剂量是疼痛治疗既安全又有效的基本保证。但是,由于个体问对疼痛反应及其对各种止痛药物的敏感程度不同,按传统给药方法使用常规剂量虽可使部分思者达优良的镇痛效果,但常常有用药剂量不足或过大酌情况,因此面临镇痛效果不佳及出现并发症的风险。然而对各种不同病人其对麻醉性镇痛药物等的敏感性又无法预知。有人报道.吗啡在不同个体内达有效镇痛的剂量可相差4倍之多。因此临床应用盲目性的问题必须寻找适当方法加以解决。1971年Sechzer提出了按需(Dn demand)止痛的用药原则,即根据息者自身的疼痛程度和镇痛需要,经医务人员施注止浦药物,借以解决用药盲目性的问题。按需用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临床用药的盲目性。同时,也相应提高了全程完善镇痛的比例。疼痛疗效大为改观,但是,与传统方法以及常规剂量硬膜外或静脉持续点滴的方法相比.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明显增加,由于种种原因按需镇痛难以完全满足所有患者的止痛需要,同时频频地要求用药同样增加了思者与家属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镇痛需求与担心”成瘾”之间的乎衡成为患者要求镇痛时的心理矛盾。这当然与有些医护人员知识陈旧、观念落后有关,他们不了解在创伤与手术等生理条件下,只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合理用药,是完全可以满足生理止痛需求,又避免

地佐辛术后镇痛专家建议(2018)

地佐辛术后镇痛专家建议(2018) 地佐辛自2009年在国内上市以来,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为规范与优化地佐辛得临床应用,国内专家组曾于2013年召开地佐辛术后镇痛专家研讨会,并形成《2013年地佐辛术后镇痛专家建议》,并发表于当年得临床麻醉学杂志。该建议对规范与优化地佐辛得临床应用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近年来,国内积累了大量得地佐辛临床应用资料,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因此有必要对2013年以来得资料进行分析与总结。鉴于文献中大规模、多中心、严格对照得文献仍 不多,故仍以建议形式发表,供同道们参改。 作用机制及临床药理学特点 手术后地佐辛就是合成得阿片类药物,高脂溶性。因地佐辛得分子结构与喷她佐辛类似,过去认为其与喷她佐辛一样为κ受体激动药。后有研究认为其为部分阿片受体激动药,具有μ受体激动/拮抗剂作用,与纯μ受体激动药比较,其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同样也有研究显示,该药在一定剂量下与阿片受体激动药联合使用有镇痛增强作用,可能有除阿片受体以外得中枢镇痛作用机制,但还有待进一步证明。此外,其在镇痛剂量下无致幻作用,有研究认为其为κ受体激动药。 地佐辛肌注10mg与吗啡肌注10mg产生类似强度得镇痛作用,其镇痛起效时间与吗啡相似(静注15min 内,肌注30min内),作用时间与吗啡相当(3~6h)。当稳态血药浓度超过5~9ng/ml时,对手术后患者具有明显得镇痛作用。呈现最大镇痛效应比达血药浓度峰值时间晚20~60min。5min内静注10mg平均终末半衰期为2、4h(1、7~7、4h)。静注5、10mg,剂量与血药浓度呈正比。剂量超过10mg,呈非线性效应。地佐辛主要由肝代谢,所用剂量约有2/3经尿排泄,其中1%为原型药,其余为葡萄糖甘酸共轭物,地佐辛还可能存在其她排泄途径如胆道等。 地佐辛还具有以下特点:(1)地佐辛具有类似吗啡得阿片药效应,但引起得呼吸抑制作用较吗啡轻,且有封顶效应(0、3~0、4mg/kg时呼吸抑制效应最大);(2)治疗剂量得地佐辛对心脏功能与血压无明显影响;(3)地佐辛对胃肠道得影响小,在长期使用中很少引起便秘;(4)地佐辛滥用倾向低于吗啡,WHO未将其列入管制药品;国内将地佐辛列为二类精神药品。 术后镇痛建议方案 应根据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与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镇痛方法。 单独用于术后镇痛地佐辛可用于中小手术后得单独镇痛。该药静注起效时间较快,维持作用时间适中,可用于短小手术(包括门诊手术)术中与术后镇痛,一般采取术前或术中给药,并根据术中用药情况与创伤程度决定使用剂量。对于中、大手术需使用多模式镇痛。 1.术后单独应用地佐辛行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 在手术结束前10~20min,静脉缓慢注射地佐辛0、1mg/kg作为负荷量,手术结束后镇痛泵得配方为:地佐辛0、8mg/kg加入100ml生理盐水,持续剂量为2ml/h,治疗突发痛剂量为每次0、5~2ml,锁定时间10~15min,术后持续镇痛24~48h。为治疗48h后得疼痛,可依上述浓度配制72h药量,或48h后酌情采用肌肉注射,每次5mg,4次/天,或口服其她镇痛药物。 2.多次或持续静注

骨科术后镇痛药物合理使用

骨科术后镇痛药物 合理使用 2016-6-24

疼痛概述 ●定义: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有实质 的潜在的组织损伤(国际疼痛学会) ●和脉搏、呼吸、体温、血压并列为人体的五大生命体征 ●急性疼痛疼痛时间<1个月 慢性疼痛疼痛时间>1个月

急性疼痛(Acute Pain) ?伤害感受性疼痛,继发于伤害性刺激?特征 ?产生快,程度剧烈 ?损伤部位感觉敏锐 ?治疗 ?采用多模式镇痛 ?原发损伤愈合 ?程度剧烈/持续存在可致慢性疼痛

治疗不足的严重急性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心血管心动过速,高血压,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缺血,局部血流改变,深静脉血栓,肺栓塞 呼吸肺容量减少,肺不张,咳嗽减少,痰淤积,感染,低氧血症胃肠道胃肠动力减弱 泌尿生殖尿潴留 神经内分泌/代谢分解代谢激素增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加压素、醛固酮、肾素、血管紧张素),合成代谢激素减少(胰岛素、睾酮),导致高血糖、蛋白质分解增加、负氮平衡,这些因素影响伤口愈合,促进肌肉萎缩 肌肉骨骼肌肉痉挛,不活动(增加DVT分险),肌肉萎缩(导致功能恢复延长)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敏化导致慢性疼痛 心理焦虑,害怕,无助,睡眠障碍,导致疼痛增加和长期精神症状

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 用药安全 有效镇痛? PCA更好的镇痛,且不增加阿片相关副作用? 有助于ERAS ?阿片类药物滥用与成瘾 ? 使用吗啡肿瘤复发率更高? 个体化的镇痛治疗

骨科镇痛提倡多模式镇痛 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组合,镇痛的协同或相加作用 降低单一用药的剂量和不良反应 提高对药物的耐受性 加快起效时间和延长镇痛时间

多模式镇痛在骨科下肢术后镇痛中应用观察

多模式镇痛在骨科下肢术后镇痛中应用观察 摘要目的研究对骨科下肢术后应用多模式镇痛的疗效观察。方法80例骨科下肢术后患者,按照入院的顺序随机分为采用常规镇痛模式治疗的对照组和以多模式镇痛的观察组,每组4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满意度。结果在缓解疼痛的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为95.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科下肢术后的患者采用多模式镇痛具有良好的效果,能有效减轻疼痛,加快患者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骨科下肢术后;多模式;鎮痛 骨科下肢手术是一种骨科中较为常见但是伴有剧烈疼痛的外伤骨科手术,由于疼痛感而致使患者在术后康复时应有的锻炼程度不能达到其相关要求而致使其身体功能的减弱或被抑制[1,2]。因此,在管理骨科手术患者的术后康复中有效的镇痛是提高其康复率的有效手段,常规的镇痛手段不能达到患者的要求。本院本次临床试验采用多模式镇痛对骨科术后患者进行镇痛,疗效确切,效果显著。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骨科下肢术后患者80例,按照入院的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53.5±3.8)岁,病程4~12年,平均病程(8.6±1.2)年;观察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39~64岁,平均年龄(5 2.2± 3.9)岁,病程5~11年,平均病程(8.2±0.9)年。所有参与本次临床试验的患者均对所用药物无过敏反应,并且在2周前不使用其他具有镇痛效果的药物,患有影响本实验疾病的患者均不在本次入选范围之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镇痛模式治疗,其治疗方式为:术前不做处理,在患者术后给予自控镇痛泵,并且在术后1周后给予药物进行辅助治疗。观察组采用多模式镇痛,其治疗措施:术前根据两个不同的时间段针对患者施以同等剂量的塞来昔布(江苏正大清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228),口服,剂量为400 mg;在其术后给予自控镇痛泵,基础用量为2 ml/h,患者可根据自身的需要酌情添加剂量,但最多不可超过0.5 ml/次;在患者术后至1周的时间每天需要口服塞来昔布400 mg镇痛,1周后患者可酌情减少使用剂量。 1. 3 观察指标疼痛程度可依据视觉模拟疼痛标尺法的指标进行评价,患者满意度可依据其有关指标进行评价。 1. 4 疗效评价标准[3] 0~3分为无痛:疼痛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无任何影响;

麻醉镇痛效果评价

麻醉科术后镇痛效果统计及分析 7月术后镇痛效果一览表(vas 评分) 图表分析:7月份麻醉手术后镇痛例数共41例,其中应用VAS 评分 麻醉手术后镇痛瞎效果评分分别为:0分1例,1分21例,2分15 例,3分4例。0-2分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评为优,占90%, 3分4例 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评定为良好,占10%。总体麻醉手术后镇痛效果良 例数 U0分 1分 □ 2 分 □ 3 分 □ 4分

好,患者满意度高。下一步工作过程中逐步提高麻醉手术后镇痛的使用,最大程度上减轻或消除因手术切口带给患者的疼痛刺激,减少术后并发症。

麻醉科术后镇痛效果统计及分析 8月术后镇痛效果一览表(vas 评分) I 0分 1 1分 -1 2分 □ 3分 口 4分 图表分析:8月份麻醉手术后镇痛例数共93例,相比较7月份有了 很大的提高,这与7月份手术量增加有关。其中应用 VAS 评分麻醉 手术后镇痛瞎效果评分分别为:0分3例,1分46例,2分33例,3 分5例,4分6例。0-2分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评为优,占 89%, 3-4分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U0分 1分 □ 2 分 □ 3 分 例数 例数

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评定为良好,占11%。总体麻醉手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患者满意度高,对麻醉手术后镇痛认可程度加强。评分为4 分的主要为骨科的患者,麻醉手术后疼痛刺激大,有些患者影响睡眠。下一步工作过程中不断总结镇痛泵的配药剂量,制定个性化方案,做到持续改进。

麻醉科术后镇痛效果统计及分析9月术后镇痛效果一览表(vas评分) ■o分ni分 _12分ZI3分 ■4分 一15分 图表分析:9月份麻醉手术后镇痛例数共63例,相比较月份例数减少,这与9月份手术量较少有关。其中应用VAS评分麻醉手术后镇痛瞎效果评分分别为:0分1例,1分29例,2分22例,3分4例,4 分6例,5分1例。0-2分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评为优,占82%, 3-4分□0分□1分□2分□3 例数

舒芬太尼复合地佐辛用于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舒芬太尼复合地佐辛用于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复合地佐辛用于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行全身麻醉下腹腔镜子宫切除患者,随机分为S组和D组,各30例。S组给予舒芬太尼进行术后镇痛,D组给予舒芬太尼复合地佐辛进行术后镇痛,比较两组患者镇痛、镇静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4、8、12、24、48 h D组视觉模拟评分(V AS)均低于S 组(P<0.05)。两组Ramsay评分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 D组患者出现恶心2例(6.7%)、呕吐1例(3.3%),均少于S组的8例(26.7%)、6例(20.0%)(P<0.01)。两组患者均无呼吸抑制。结论舒芬太尼复合地佐辛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效果满意,减少了舒芬太尼用量,同时降低了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地佐辛;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腹腔镜子宫切除术 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腹腔镜手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妇科子宫全切术,其优点为切口小、损伤小、患者恢复快。虽然是微创手术,但是由于术中二氧化碳气腹的使用,导致术后出现的肩部酸痛和膈下腹部胀痛以及腹腔创伤后引起的局部炎性反应痛等全身性疼痛(腹腔镜术后疼痛综合征)[1]。良好的术后镇痛,对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恢复尤为重要,现将舒芬太尼复合地佐辛用于术后镇痛,观察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1月本院接收的择期行全身麻醉下腹腔镜子宫切除患者60例,ASAⅠ~Ⅱ级。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S组和D组,各30例。S组患者年龄38~65岁,平均年龄(45.5±7.3)岁,身高1.53~1.68 m,体重50~80 kg;D组患者年龄36~66岁,平均年龄(45.6±7.2)岁,身高1.52~1.66 m,体重52~79 kg。患者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无心脑肝肾合并症、无阿片药物成瘾史等。手术均行全身麻醉,术毕前30 min接镇痛泵。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全身麻醉,术前30 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地西泮10 mg。入室开放上肢静脉,连接多参数监护仪,连续监测血压、心电、血氧饱和度。诱导咪达唑仑0.05~0.10 mg/kg,丙泊酚1~2 mg/kg,舒芬太尼0.4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快速诱导插管,麻醉机控制呼吸潮气量(VT)6~8 ml/kg,呼吸频率(RR)10~12 bpm,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2]。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给予格拉司琼3 mg,并连接镇痛泵。D组给予舒芬太尼2 μg/kg+地佐辛20 mg+氟哌利多5 mg+0.9%生理盐水至100 ml;S组给予舒芬太尼3 μg/kg+氟哌利多5 mg+0.9%生理盐水至100 ml,维持剂量2 ml/h,锁定时间15 min,按压剂量0.5 ml/次,镇痛48 h。

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的自控镇痛泵护理效果

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的自控镇痛泵护理效果 发表时间:2016-06-01T15:18:40.643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4期作者:刘建 [导读] 探讨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的自控镇痛泵护理疗效。 湖南省株洲市中医伤科医院 412000 【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的自控镇痛泵护理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到2015年5月于我院行骨科手术患者共112例,患者按入院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镇痛护理;观察组行硬膜外自控镇痛优质护理,比较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例患者护理后,两组患者12h、24h、48h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对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有无统计意义,P <0.05;观察组在护理后,两组机体常见并发症如胃肠道并发症、尿潴留及低血压等对比并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临床患者行骨科手术后,采用自控镇痛泵护理可取得良好镇痛效果,能有效改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关键词】骨科手术;自控镇痛泵;护理疗效 术后疼痛是临床常见术后并发症之一,严重可致器官功能异常,内分泌及免疫功能改变,造成患者机体及心理严重刺激及伤害,不利于疾病恢复。随着现代医学临床中术后镇痛技术的不断发展,硬膜外镇痛具良好应用效果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镇痛。因此本文选取2013年5月到2015年5月于我院行骨科手术患者共112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探讨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的自控镇痛泵护理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到2015年5月于我院行骨科手术患者共112例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18-67岁,均龄(28.5±2.1)岁;对照组男28例,女28例,年龄20-71岁,均龄(31.7±1.9)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行硬膜外自控镇痛优质护理。①心理护理:患者术前均会现不同程度恐惧及焦虑等不良心理,故护理人员可针对患者心理状态耐心与患者交流,向患者介绍术后治疗效果,增强患者疾病治疗信心;②疼痛评估:定期对患者予以疼痛评估,在评估时选择患者身体及精神状态良好情况下进行,若患者疼痛为减轻,则及时采取镇痛措施,若疼痛剧烈则及时对症处理;③合理使用镇痛泵:手术时需注重对镇痛泵合理性应用,患者转移至病房后检测患者腰部穿刺是否渗血、渗液,合理固定导管,避免折断及拉扯;④并发症护理:消化道:消化道常见并发症多现恶心呕吐、腹痛及肛门排气等,多由阿片类药物引起,故患者应行平卧头侧位,24h禁食,后结合肠胃蠕动及恢复情况调整饮食[1],若患者呕吐严重可予以甲氧氯普胺药物治疗,减少产气食物摄取,多行腹部按摩,增强肠胃蠕动;低血压:镇痛泵类药物一般多具血管扩张作用,故在术中血容量补充不足时易致患者术后低血压产生,此时医护人员应密切观测患者机体功能,若现异常,需及早处理;尿潴留:多发于术后24h内[2],术前需导尿,留置导尿管,密切观察尿液给予导尿管护理;术后患肢血液循环:术后镇痛泵留置时间多为48h,患肢疼痛及末端感觉异常不易被及时发现,故若患者留置镇痛泵,需及时观测皮肤温度,色泽等,及早处理,同时注重患者皮肤护理,保持床单干燥[3],必要取气垫床,预防压疮。 1.3 观察指标 监测患者血压、脉搏、心率等机体体征;术后12h、24h、48h按VAS行疼痛评分0-10分疼痛逐渐增加,评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重;术后并发症:恶心、呕吐、瘙痒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或T检验),P<0.05,具统计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对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有无统计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剖宫产术后护理查房2

剖宫产术后护理查房 科别:妇二科床号:12床住院号2014001985 姓名::*** 性别:女年龄:26民族:汉职业:农民籍贯:甘肃文化程度;初中发病节气:立夏入院方式:步入 入院日期:2014-05-13 手术日期: 2014-05-14 现病史:患者,女,26岁,主因:孕40+2W,无产兆要求入院剖宫分娩,门诊以“孕足月待产 ”收住。入院时见:神志清,精神可,无腹痛腰酸下坠感,无阴道流血流液,食纳可,夜寐安,二便调 。产查胎方位ROA胎心140次/分,肛查宫口未开,胎膜未破,。于2014-05-14 08;30在“腰麻”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程顺利术中于9:00剖娩一男婴,清理呼吸道后,哭声响亮,面色口唇红润。常规结扎脐带。体重3600克,产妇术程顺利,术毕于10:00安返病室,麻醉清醒,术后予去枕平卧切口至沙袋抗炎缩宫补液等对症处理。产妇切口疼痛可忍,切口敷料整洁无渗出,已虚恭,进食半流食后无腹胀,子宫收缩可,阴道恶露量适少,其子面色口唇红润,吃奶水可,二便调。现产妇术后第六天,神志清,精神可,线已拆,切口愈合良好,食纳可,二便调。 体格检查:T:36.8℃ ,P:96次/分,R:23次/分,BP:118/73mmHg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数 既往史:既往体健月经史:15岁初潮,婚育史:26岁结婚,孕1产0。 辅助检查:B超提示:晚孕,单活胎,头位。胎儿双顶径约9.6cm, 入院诊断:中医诊断:妊娠足月西医诊断:1.妊娠40+2W;2.巨大儿? *术前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一.护理问题 产妇1.疼痛与子宫收缩有关 2.焦虑与担心术中疼痛、新生儿性别与期望不符有关。 3.知识缺乏与对产后生活护理不了解 4.潜在并发证脐带脱垂,羊水栓塞。 胎儿1.有受伤的危险与胎儿巨大引起头盆不称有关 2.潜在并发证宫内窘迫,缺氧 三. 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 1.介绍入院环境,包括责任护士,主管医生 2.告诉患者生产前,宫缩痛是正常的,让其正确对待疼痛。 3.做好术前护理宣教,术前禁食水, 4.保持床单位的整洁,用温水擦洗皮肤,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 5.给患者讲解术前,术中,术后的相关准备及注意事项。 6.讲解相关知识,消除焦虑心理。 (2)病情观察1.入院后左侧卧位,必要时给与氧气吸入 2.监测胎心,胎动听胎心每日6次,吸氧30分钟每日两次,自数胎动1小时每日3次 3.观察产程进展,如出现阴道流血流液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置。 *术后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一护理问题 产妇1.疼痛与术后切口疼痛子宫收缩有关 2.营养失调与禁食水有关 3.知识缺乏与对术后生活护理不了解有关 4.有感染的危险与手术和留置尿管有关 5.有亲子依恋改变的危险与术后疲惫,疼痛和婴儿性别有关。 6.呼吸形态紊乱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有关 7.潜在并发证尿潴留,腹胀,切口感染,乳房胀痛,产后出血 新生儿1.有受伤的危险烫伤 2.潜在并发证窒息,臀红,脐部感染 二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 1、床边接班,产妇被送回病房时,与手术室护士做好交接班,了解术中出血,补液等情况及目前状况。,指导患者家属按摩患者双下肢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 2、体位,去枕平卧6-8小时,头偏向以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低流量吸氧,持续沙袋加压切口8小时。手术8小时后取半卧位,以减少炎症及腹胀的发生。鼓励患者早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 3疼痛护理:疼痛无法耐受时,遵医嘱於止痛针剂。告知患者,产后应用缩宫素也会导致宫缩痛,是正常现象,有利于子宫复旧

晚期癌痛病人静脉自控镇痛PCIA疗效观察

晚期癌痛病人静脉自控镇痛PCIA疗效 观察 (作者: 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_ ) 作者:梅菊香,汪英,周泉华,陶瑛 【摘要】目的观察晚期癌症病人自控PCIA镇痛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晚期癌痛病人60例,采用PCIA连续输注:镇痛配方为氯诺昔康32 mg 加芬太尼0.5 mg、氟哌啶醇5 mg、盐酸托烷司琼5 mg、地塞米松5 mg 以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混合液。观察镇痛效果、睡眠质量、镇痛前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有效镇痛率97.5%,并发症减少,病人睡眠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氯诺昔康联合芬太尼PCIA镇痛可持续有效控制晚期癌症病人疼痛,提咼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晚期癌症;PCIA;氯诺昔康;芬太尼;静脉连续输注 疼痛和癌症并不是同义词,至少有2/3的患者在患病过程中会感受到疼痛,而多数患者都需要使用阿片类镇痛药[1]。晚期癌症患者常常伴有难以控制的疼痛,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此外,疼痛还是癌症患者最令人恐惧的症状。适当应用镇痛药物(特别是阿片类药物)可以有效控制绝大多数患者的癌痛,由于此类药物常引起恶心、呕吐、 呼吸抑制、过度镇静等不良反应[1?3],故寻求良好的止痛方法,在

癌痛治疗中尤显重要。2007年10月至2009年4月,我们采用PCIA 静脉连续输注镇痛药物用于晚期癌症镇痛60例,临床效果满意,现 报告如下。 对象和方法 1. 一般资料采用无对照开放试验,选择VAS评分8至10分晚期癌痛病人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皿至W级。其中胃癌16例,肺癌14例,肝癌10例,直肠、肛管癌9例,胰头癌3例,食管癌2例,子宫内膜癌2例,宫颈癌1例,前列腺癌2例,膀胱癌1 例。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36?83岁,平均(61.2 士2 2.6)岁。 2. 方法①首先给病人及家属介绍PCIA镇痛的优点、注意事项、 用药方法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征得病人及家属同意,以便积极配合治疗。②认真分析病情,对疼痛进行全面评估,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对镇痛效果进行评分。镇痛配方为氯诺昔康32 mg加芬太尼0.5 mg、氟哌啶醇5 mg、盐酸托烷司琼5 mg、地塞米松5 mg 以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混合液。采用南通爱普医疗器械公司生产 的100 ml镇痛泵,使用PCIA镇痛背景剂量(2 ml/h)、自控剂量(0.5 m1)及锁定间隔时间(15 min)。③选择右侧颈内或颈外静脉或左侧颈外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接上三通管,便于补液和持续静脉镇痛。 ④疼痛程度的再评估及给药剂量的调整。给予负荷剂量 2 ml后,随 时观察疼痛治疗效果,定时用VAS评分法对疼痛进行反复评估,并结合具体情况尽量维持给药剂量、速度及给药间隔时间等参数相对稳定,观

2020年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课件)

2020年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 与程序(课件)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住作用。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是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及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对镇痛泵的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对护士参与手术后的疼痛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实施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师为督导的人性化管理。?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 指定病区 1 名主管护师负责建立病区镇痛泵管理档案;建立病区镇痛泵使用登记本。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观察项目.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 二、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感谢聆听 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首先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护士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

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师联系.护士严格按流程操作. 三、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感谢聆听 科内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的控制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的发生前兆和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观点、新方法等。四、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 协调麻醉科工作取得医生的支持与共同参与,宣传术后镇痛可以给病人带来的好处及对疾病康复的有利因素,争取临床医生的理解与支持。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病人的镇痛质量和满意度。?五、做好宣教工作:......感谢聆听 术前护士宣教质量与镇痛效果密切相关,应选择多个时间点对病人进行宣教强化。术前可让病人了解使用PCA 泵可能出现的问题,如镇痛药的副反应、镇痛效果等,并带其访视正在使用PCA 泵的病人,术毕回到病房待病人

地佐辛典型病例麻醉科

地佐辛临床应用 市场调研 (仅用于麻醉科) 临床检测点 : 咨询公司:上海思捷市场信息咨询公司

基本信息 ?医院名称: ?医院位置:省市 ?医院级别:三甲三乙二级 其他: ?医院科室规模:床位数 手术间 ?每月实施镇痛治疗/手术例数: ?观察医生姓名: ?观察医生性别:男女 ?科室职务: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 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其他(请注明) ?联系地址:省市区 路弄号室 ?邮政编码: ?地址:

观察记录表 申明 本人在地佐辛的临床麻醉的观察过程中所提供的数据,均依据临床实际观察所得并真实记录,特此说明。 观察员签名: 日期:2014年月日

记录编号:001 病例资料: 姓名:年龄:岁性别: 体重:过敏史: 住院号:实施手术日期: 临床诊断:接受临床手术名称: 合并症情况: 用药情况: 术前一天: 手术当天: 术前用药: 诱导用药: ●镇痛药物:药名,剂量;总使用量; ●镇静药物:药名,剂量;总使用量; ●肌松药物:药名,剂量;总使用量; ●其他药物:药名,剂量;总使用量; 麻醉维持阶段用药: ●镇痛药物:药名,剂量;总使用量; ●镇静药物:药名,维持浓度;维持时间; ●吸入麻醉:药名,维持浓度,,维持时间; ●肌松药物:药名,剂量;总使用量; ●镇吐药物:药名,剂量;总使用量; ●其他药物:药名,剂量;总使用量; 麻醉苏醒阶段用药: ●镇静药物:药名,维持浓度;维持时间; ●镇痛药物:药名,剂量;总使用量; ●镇吐药物:药名,剂量;总使用量; 术后镇痛泵用药: ●药物配方:药名,剂量;药名,剂量;药名, 剂量;药名,剂量;药名,剂量; ●镇痛泵维持时间;镇痛泵容量; 观察指标 ?镇痛效果评分():; ?镇静评分:; ?手术总时间:() ?恶心呕吐情况及处理:; 观察医生签名:日期:2014年月日 记录编号:002

骨科术后镇痛泵应用

骨科术后镇痛泵应用 疼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是骨科手术后较常见的一个问题。它既 严重干扰术后患者机体的生理功能和内环境的稳定,还能够影响患者 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1,降低术后恢复的信心。近年来因为自控镇痛泵(PCA)在临床上取得了较满意的镇痛效果,使其成为患者术后镇痛的 主要方法,应用一次性自控镇痛泵,并妥善固定。但其在缓解疼痛的 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并发症,现将山东省枣庄市中医医院自2005年 以来156例患者应用镇痛泵的观察及护理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156例,其中男95例,女61例,年龄16~80岁。 1.2方法应用一次性自控镇痛泵,并妥善固定。镇痛配方:生理盐水100ml,氟哌利多1mg+吗啡60mg+甲氧氯普胺10mg,给药速度2ml/h, 持续48h。 2观察和护理 2.1生命体征的观察 2.1.1呼吸抑制PCA止痛药为吗啡,该药物对呼吸有明显抑制作用,必须重点观察术后6h患者情况,患者常规吸氧12~24h,注意呼吸频率、幅度,并适当降低止痛药的浓度,对原有呼吸系统疾患的患者应 提升警惕。 2.1.2血压降低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较高,加上硬膜外局麻药的降 压作用,可使血压降低,所以术后应密切监测血压变化,补足血容量,维持血压稳定。当发现血压较基础血压下降10%时,在病情许可情况下,可适当加快输液速度。当血压较基础血压下降20%时,则应暂停使用镇痛药,输液500~1000ml后,再视医嘱处理。

2.1.3体温降低因为术中麻醉,大量输血、输液等因素,术后可出 现体温降低、寒战,所以,术后返回病房应立即测量体温,低于35.5℃时,应每30min测1次,增强保暖措施。但禁用热水袋,以防烫伤。 2.1.4嗜睡PCA中的氟哌利多为镇静安定类药,有强镇静作用,吗 啡为麻醉强镇痛药,使用后患者易出现嗜睡现象,应增强巡视。如患 者出现嗜睡、表情淡漠,R<10次/min,SpO2<90%,则应立即停止使用 术后镇痛药,报告麻醉医生按医嘱给予相对应的处理。 2.2下肢感觉与下肢血液循环的观察术后患者下肢麻木与麻醉作用未完全消退、感觉神经没有恢复相关,一般6~8h下肢麻木可消除,再 加上应用PCA镇痛,下肢麻木时间会延长,所以在巡视时要做好解释 工作,以消除患者恐慌。骨科术后多给予外固定和加压包扎,所以要 多观察术后患者的加压包扎是否过紧,肢体有无肿胀、缺血,密切观 察指、趾的颜色及血运,发现问题要即时向医生汇报,即时处理。 2.3皮肤的观察PCA的镇痛麻醉作用可产生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从而限制患者的活动。下肢活动受限,导致足跟部长时间受压,从而引 起足跟部溃疡,所以要增强护理措施,防止褥疮发生,术后6h内,每 2h翻身1次,被动活动肢体,足跟部可垫上衬垫。 2.4尿潴留的观察因PCA的镇痛感觉阻滞平面都控制在胸部以下,可使膀胱逼尿肌的神经感觉功能降低无便意感,可引起尿潴留,所以在 巡视时,经常查看膀胱充盈度,并督促患者小便,并采用下腹部膀胱 区松节油热敷或者其他按摩方法,无效时惟一的办法是行持续导尿术。在护理中,要重点注意掌握拔管的时机,一般拔除尿管时间要与停用 镇痛药同步或较迟。拔除尿管前要注意膀胱功能训练,拔除尿管后嘱 患者多饮水,尽早自行排尿。 2.5恶心和呕吐这是因为吗啡刺激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而引起1,可 用甲氧氯普胺10mg肌内注射。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误吸入气管, 并调节补液滴速。必须增强心理护理,消除患者恐惧心理及思想顾虑。 3小结

术后镇痛治疗规范

术后镇痛治疗规范 一、镇痛药物 最常用的药物有阿片类药,如吗啡、哌替啶和芬太尼;非阿片类药,如曲马多等。解热镇痛药因对锐痛和内脏痛效果较差,故较少使用。硬膜外镇痛时局麻药常选用布比卡因,其作用时间较长,如浓度低于%则对运动神经的阻滞很弱,比较安全。 二、镇痛方法 传统的术后镇痛方法有口服药物,肌内、皮下、静脉注射药物和直肠给药等。由于这些方法: ①不能及时止痛; ②血药浓度波动大,有效镇痛时间有限,镇痛效果往往不够满意; ③不能个体化用药,对于药物需求量很大的病人常镇痛不全,而对于需求量较小的病人又可能用药过量,抑制呼吸; ④重复肌内注射造成注射部位,对病人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现以硬膜外镇痛和病人自控镇痛法为好。 (一)硬膜外镇痛包括硬膜外单次和持续给药。常选用吗啡,吗啡可透过硬膜外间隙进入蛛网膜下隙,作用于脊髓后角的阿片受体。成人常用剂量为2~3mg/次,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注入,注药后约30分钟起效;持续6~24小时,平均为12小时。疼痛再度出现时,可重复给药。 不良反应:常有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呼吸抑制。药液中加入氟哌利多,既可增强镇痛,又可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由于注射吗啡可产生延迟性呼吸抑制,故应密切观察,最好控制一次剂量在2~3mg,对老年危重病人更应警惕。 (二)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即在病人感到疼痛时,

可自行按压PCA装置的给药键,按设定的剂量注入镇痛药,从而达到止痛效果。它弥补了传统镇痛方法存在的镇痛不足和忽视病人个体差异,以及难以维持血药浓度稳定等问题。PCA装置包括:注药泵;自动控制装置,一般用微电脑控制;输注管道和防止反流的单向活瓣等。 1.分类 ①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 ②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 2.常用术语 ①负荷剂量(loading dose),指PCA迅速达到无痛所需血药浓度,即最低有效镇痛浓度(MEAC)所需药量; ②单次剂量(bolus dose),是指病人因镇痛不全所追加的镇痛药剂量; ③锁定时间(lock out time),是指设定的两个单次有效给药的间隔时间,在此期间PCA装置不执行单次剂量指令; ④背景剂量(basal infusion)为设定的持续给药量。 3.注意事项PCA的药物配方种类较多,PCIA主要以麻醉性镇痛药为主,常用吗啡、芬太尼或曲马多等。PCEA则以局麻药和麻醉性镇痛药复合应用,常用%~%布比卡因加小量的芬太尼或吗啡。无论采用PCIA或PCEA,医生都应事先向病人讲明使用的目的和正确的操作方法。PCA开始时,常给一负荷剂量作为基础,再以背景剂量维持。遇镇痛不全时,病人可自主给予单次剂量,以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在此期间,医生应根据病情及用药效果,合理调整单次剂量、锁定时间以及背景剂量,达到安全有效的个体化镇痛的目的。

pca病人自控镇痛(1)

病人自控镇痛 (一)PCA产生的原因 (二)PCA的方法是在对传统镇浦方法定时、定量肌注止痛法(IM)和持续静脉滴 注止痛法(C1)进行客观评价的结果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方法,其设计思路以传统方法 为基础,并随电子计算机技术与医学的紧密结合而发展并完善的一种新的技术。 肌肉内注射的方法是一宜应用的经典方法。它是按病人的体重计算出所需止痛药的剂量,有护士根据医嘱做肌肉注射,这种刻板的用药方式的最大缺陷是忽视了病人的个体差异性和病人不同时段对不同止痛药用量的需求。现已证实,即使同一病人,在不同时段和不同疼痛强度下对止痛药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按公斤体重决定药物用量肌注时,对药物需求量大的病人常难以达到满意的止痛效果,而对需求量较小的病人,又可能因相对剂量过大产生多种不良反应甚至并发症。肌肉注射给药方法还有其他不足,如起效设,不能及时止痛;机体吸收代谢药物的速度不同,血药浓度波动大,可能按医嘱在预定再次给药时病人已出现剧烈疼痛;重复肌肉注射可增加病人肌肉注射的痛苦,同时每次注射均可能达到出现副作用或并发症的峰浓度,可加重病人心理负担,尤其是小儿的心理负担。持续静脉滴注止痛的方法可克服肌肉注射的某些不足,临床上可较迅速达到止痛,并持续维持镇痛效果,但是病人对药物需求量的个体差异问题仍不能得到圆满解决。有人发现椎管内用药,如硬膜外腔用阿片类药可用小剂量,单次给药,达到IM或CI给药的同样效果,并可维持更长时间的镇痛效果,此方法也未能改善镇痛治疗的个体化问题。从理论上说,适宜的给药途径,恰当的用药剂量是疼痛治疗既安全又有效的基本保证。但是,由于个体问对疼痛反应及其对各种止痛药物的敏感程度不同,按传统给药方法使用常规剂量虽可使部分思者达优良的镇痛效果,但常常有用药剂量不足或过大酌情况,因此面临镇痛效果不佳及出现并发症的风险。然而对各种不同病人其对麻醉性镇痛药物等的敏感性又无法预知。有人报道.吗啡在不同个体内达有效镇痛的剂量可相差4倍之多。因此临床应用盲目性的问题必须寻找适当方法加以解决。1971年Sechzer提出了按需(Dn demand)止痛的用药原则,即根据息者自身的疼痛程度和镇痛需要,经医务人员施注止浦药物,借以解决用药盲目性的问题。按需用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临床用药的盲目性。同时,也相应提高了全程完善镇痛的比例。疼痛疗效大为改观,但是,与传统方法以及常规剂量硬膜外或静脉持续点滴的方法相比.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明显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