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创新的地区与行业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产业集群创新的地区与行业状况及发展研究

90 年代中期,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一些国家政府开始制定相关政策有意识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作为提升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一种手段,产业集群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标准。产业集群创新则是维持产业集群永葆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新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我国的行业与地区产业集群创新状况是怎样的?怎样促进产业集群创新的发展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录

一、基础与透视篇

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路径分析.pdf1

产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研究评述.pdf3

特色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构建.pdf8

基于知识溢出的产业集群创新与内生风险分析.pdf10

中小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pdf15

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影响要素的作用机理分析.pdf17

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pdf19

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中政府行为研究.pdf22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效率提升研究.pdf26

产业集群创新中行业协会的囚徒困境分析及措施.pdf28传统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中的政府作用与功能导向.pdf31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创新尹君.pdf33

地理邻近对产业集群创新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pdf35

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经验及启示.pdf44

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研究.pdf46

二、行业篇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的协同机理研究.pdf49

链条型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创新模式研究.pdf51

两型背景下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pdf55旅游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研究.pdf58

论中国光伏产业集群创新机制之对错.pdf59

我国产业集群创新的相关研究基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融合的视角. pdf61

中国区域汽车产业集群创新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pdf64

资源型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建设与对策研究.pdf69

我国特色产业集群创新机制研究以海洋产业为例.pdf73

三、地方篇

产业集群创新力提升机制研究以桐庐制笔为例.pdf78

传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构建与分析以广东均安牛仔服装产业集群为例.pdf85

河北文化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结构研究.pdf91

河南省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pdf93

河南省产业集群创新发展问题及对策.pdf95

河南省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研究周惠来付志新胡弘.pdf98

江苏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跨区域重构研究.pdf100

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建设研究.pdf103

山东省纺织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态势分析.pdf106

政府在辽宁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中的作用.pdf110

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路径分析

20世纪70年代,随着意大利北部传统产业群的发展,这种经济模式凸显的优势得到人们的关注。80年代后期,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发展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90年代中期,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一些国家政府开始制定相关政策有意识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作为提升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一种手段,产业集群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标准,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1998)认为发达国家或地区拥有声名显赫的产业集群,是发达经济体之所以发达的原因。

为了更清晰了解产业集群发展路径,本文依据路径依赖理论,从形成本质因素出发,结合世界比较著名的产业集群,提出产业集群不同形式发展路径。为避免产业集群进入路径“锁定”状态,再结合路径创造理论,提出一条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路径,为产业集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借鉴。

理论基础

1975年,美国经济史学家Paul A.David在他著作《技术选择、创新和经济增长》中首次将“路径依赖”纳入经济学研究范畴。 David(1985)认为经济变迁的一个路径依赖序列最终结果会被很久以前的

内容摘要: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 世界经济呈现出很强的区域化特征,产业集群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模式。本文依据路径依赖理论,探析产业集群形成的本质因素,结合经济发展比较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提出各种产业集群发展路径。为避免产业集群进入路径“锁定”状态,再结合路径创造理论,总结出一条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路径。关键词:产业集群 路径依赖 路径创造 创新发展路径

事件影响。技术的选择通常不是最优选择

的结果,用偶然和报酬递增来解释某种技术的支配地位的取得。David与美国圣达菲研究所的W.Brian Arthur教授将路径依赖思想系统化。Arthur(1989)认为被采用的现代复杂技术显示了报酬递增的特性,这种技术被越多采用越是会获得更多经验,最终导致这种技术取得更多进步,而随机小事件使得多种相竞争的具有报酬递增特性的技术获得了最初的优势。

“路径依赖”与物理学中的惯性具有相似之处,一旦事物进入某一路径,很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因为,经济生活存在着自我强化和报酬递增的机制,不管是经济、政治、还是个人的选择都可能沿着既定路径,进入良性循环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错误的路径选择往下滑,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状态下导致停滞。而这些选择一旦进入锁定状态,想要脱身就会十分困难,体现出路径依赖理的缺陷。针对路径依赖这一缺陷,Garudand Karnoe(2000)提出了“路径创造”,认为偶然事件不是技术路径发展的主要解释。取而代之,与企业家战略性的、蓄意的、有意识的行为相联系。企业家通过对已知程序或规则有意识的偏离,改变路径的发展。且不认为企业家是被动的观察者,企业家具有能动性,有能力用超出社会规则的方法做出反应。企业家创造路径,探索创造新的价值规模,可能在运动中建立起一个路径。

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路径

很多学者从交易成本、产业集群内企业性质、商品链以及产业集群的结构特征、市场导向和协作方式、新产业区等角度出发对产业集群发展路径进行研究。陈志平(2008)综合国内外区域经济产业集群理论相关文献,将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分为:自动生成、“自上而下”地形成和发展、“自

下而上”地规划和发展。曹 玮、李瑞丽

(2007)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一个路径依赖的过程,受到历史因素、地理因素、资源因素、制度因素及产业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

总的来说,对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的分析可以归纳为自组织和被组织两种发展路径。所谓自组织就是由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自发的形成产业集群,属于市场主导型产业集群,其产业集群成长、演化完全是一个市场过程,是一个自由竞争的自组织发展的过程。再将其细分可以分为:历史文化推进形成的产业集群;为降低成本形成的传统产业的企业集群;大企业裂变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龙头企业为主体形成的产业集群;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依托而衍生的产业集群;所谓被组织就是通过外部的干预而形成产业集群,如政府力量推动形成的被组织发展路径形成的产业集群。

(一)历史文化推进形成的产业集群受到历史文化这一偶然因素影响,此地区的人们对某一产业技术的掌握的选择,并将其作为谋生手段,实现了报酬递增的结果,这种技术被越多的采用,使得这种技术取得更多的进步,而历史文化的影响是多种相竞争的具有报酬递增特性的技术获得了最初的优势。

这类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内部分工更为精细,一个企业可以集中该产业的某一个工序或某一种中间产品的生产,加工的工艺技术更加专业,从而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工艺水平和设计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避免企业的技术停滞不前,集群进入技术瓶颈“锁定”状态。

(二)为降低成本形成的传统产业的企业集群

偶然因素导致产业内的企业在某一地理区域集中,可使区内企业之间的“有形的”运输成本、搜寻成本、信息成本、合约的谈判和劳动力成本等交易费用降低,企业就会按照这种路径发展下去,最终形成这一因素起主导优势的产业集群。具有代表性的意大利的传统产业从20世纪70年代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发展到今天具有强大竞争力,表现出意大利产业的优势在于细致的劳动分工、频繁的产品变化以适应市场需求(鄢小兵,2009)。

这类产业集群主要通过集群内企业之间交流合作、专业的劳动分工来提高集群

■来尧静 副教授 严贵萍(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 210009)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参考文献:

1.Porter,M.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

2.Paul A. David. Clio and the Econom-ics of QWER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75(4)

3.W. B r ia n A r th u r. C o m pe t in g Technologies,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ck-in by Historical Events[J].The Economic Journal,1989,99(394)

4.Raghu.Garud,R appa,M.A Socio-cognitive Model of Technology Evolution [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5(3)

5.陈志平.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与公

共政策选择[J].延边大学学报,2008(6)

6.曹 玮,李瑞丽.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的一个理论构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

7.孙华平.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锁定与升级对策—以温州皮鞋产业为例[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3)

8.鄢小兵.产业集群生成机理与发展路径探析[J].管理纵横,2009

9.高全顺,李建德,程芸.产业集群分类再探讨[J].经济研究,2007

10.王缉慈.超越集群—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探索[M].科学出版社,2010

内企业的创新能力,达到交易费用降低的效果。但是长时间不改变产品,就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需求,所以集群内企业不仅要通过协作分工降低成本,还要提高创新能力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三) 大企业裂变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大企业分裂或繁衍出的企业都处在相同产业链的不同位置,而在地理位置上又互相临近,因此通过彼此分工、合作很容易产生集聚效应形成产业集群,实现因报酬递增而得到可持续发展。这类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大企业改造和分拆的工作中的政策支持,包括企业改造重组的措施、相关人员的安置工作、分离企业的发展政策等等。这类集群可以因为某一偶然因素自发出现也可以人为培育,当大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内部交易成本超出了外部交易成本时,便可以人为的分离出这个部门变内部交易为市场交易。由此可见,政策上的创新是该产业集群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

(四) 龙头企业为主体形成的产业集群这是一种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集群内以一个或多个大企业为核心,在其带动下,附近繁衍和衍生出许多相关企业,这些企业的存在,又促进其配套产业发展,并在相关行业及企业的竞争中创新和升级。由于龙头公司这一偶然因素的作用,形成了其他配套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在跨国公司周围扎堆,当发展积累到一定阶段,便形成了以龙头公司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如江西九江星火工业园区就是在星火化工厂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

龙头企业是关键因素,龙头企业的发展将决定了集群的发展,所以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是该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这就是这类集群中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单个企业进行创新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政府应该制定相应措施激励企业进行创新。

(五)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依托而衍生的产业集群

这种经济模式是通过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起更密切的战略联盟—“产学研”而形成的,以创新为特征的产学研合作过程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直到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也是知识的创造、流通和应用过程,其实质是新科技的产生和商业化的应用。这种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具有创新性,在竞争激烈的现今社会具有可持

续发展优势,同时也满足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说的形成机理。技术优势便是形成这种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的偶然因素。具有代表性的世界知识经济中心的硅谷、北京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的企业集群等等。

该类产业集群发展具有技术方面的优势,但是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以及知识产权等保护也很重要,这就需要政府的参与制定相关政策,来保证各方利益。

(六)政府推动发展形成的产业集群依靠政府招商引资而建立起来的产业集群,是一种典型以外力为基础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受到政府这一影响因素,企业会在某一地区集中生产,此发展路径中,政府会制定一些政策,让某一地区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成功最具代表性的是台湾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台湾的IC产业借由RCA转移回来的技术,电子所建立了试验工厂,政府由此推动了第一期电子工业发展计划。在积极进行技术转移同时,中国台湾筹划建设了新竹科学工业园,提供相关优惠政策,借以吸引高科技厂商,通过长期发展形成了IC主导产业集群(王缉慈,2010)。但是单靠政府的政策规划是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发展的关键因素。

通过以上分析,产业集群是因为某一偶然因素而发展起来的经济模式,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都能进入到良性发展状态。路径依赖理论只强调了偶然因素的作用,忽视了行为者的能动作用。路径创造理论解决了这一缺陷,强调行为者的能动作用,指出行为者可以产生有意识的偏离,创造出新路径。也就是说,通过分析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集群发展的初始阶段是由于某种偶然因素的作用,使得某种技术被选择是形成不同种类产业集群的原因,导致产生了不同的产业集群发展路径。但是通过分析各种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可以看出,每种产业集群发展进入良性循环阶段并不是偶然因素的作用一直起主导作用。在发展过程中,集群内专业化分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政府的政策、企业与高校的合作都是产业集群能够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说明单靠路径依赖并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避免集群发展路径进入“锁定”状态,需要结合路径创造理论的人的能动作用,改变原有路径,寻找另一条适合集群发展的创新路径。

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政策建议

集群内企业相互之间以及与科教机构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利用好“产学研”创新模式,促进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为隐性知识的交流提供了环境,为企业提供了不断创新的知识源泉。

政府的远见和引导对产业集群发展是关键,从制度着手,为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为集群的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市场开拓和融资担保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

集群内企业要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要采取弹性专精的生产方式,注意集群内企业劳动分工,同时也要注意对劳动力灵活性及人才的重视。

区内需要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为风险投资创造条件,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金融环境。

以上的分析,任何一种力量都必不可少,强调了人的能动性的作用,所以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路径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机组合,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结合,找到适合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并实现报酬递增,使产业集群内企业实现积累和自增长,才能使产业集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产业观察

Estate Observation

产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研究评述*

彭宇文

内容提要:产业集群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集群创新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伴随着集群创新实践的重大进展,产业集群创新理论也成为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引起了经济学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理顺产业集群创新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梳理了产业集群创新的主要动力机制,最后就产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的进一步发展做了展望分析。

关键词:产业集群 动力机制 集群创新 集群学习机制

一、对产业集群创新的理论认知

产业集群创新作为一种具有“网络范式”特征的技术创新组织形式,是随着技术创新组织形式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同时也是与产业集群本身的演进分不开的。从两者理论研究进展情况来看,可以从“新产业区”学派与产业集群创新、创新系统理论与产业集群创新、区域网络理论与产业集群创新三大层面来探讨产业集群创新理论。

1.“新产业区”学派与产业集群创新。“新产业区”学派是在继承和发展马歇尔的产业区和集聚经济的相关论述基础上形成的,“柔性专业化”和“社会嵌入性”是构建该学派的理论体系的两大重要支柱。“新产业区”学派是产业集群创新研究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国外不少学者在探讨“新产业区”发展时,考察了产业集群创新问题。Piore &Sabel(1984)考察了产业集聚和中小企业集聚的契约安排,他们还明确了企业行为走向柔性专业化的趋势,而柔性专业化是建立在柔性和多用途设备、技术工人和一个能够平衡竞争与合作的操作环境的基础上并且是有助于创新的。

Camagini(1991)的研究发现,在产业区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之间及其与外部的网络连接对于企业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Piore &Sabel及其追随者倾向于把产业区视为一种新兴的、大企业的替代品和经济重建模型。虽然对此的批判声从未停止,但Piore &Sabel的“柔性专业化”理论实质上为产业区研究以及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创新的产业区本身,提供了一种合法性阐释,并促使更多的学者将产业区看作一种进步的产业组织模式(Marangoni &Solari,2006)。王辑慈(2001)是较早研究新产业区理论的国内学者之一,在归纳总结新产业区理论的基础上,认为新产业区是基于一定区域的劳动力市场,由社会分工非常明确的企业而组成的本地地方化网络;新产业区所具有的企业网络和劳动力市场网络性质,有助于交互学习和集群创新,而“弹性专精、创新环境与创新网络”也是新产业区形成发展的重要机制。

Harrison(1992)强调企业在本地结成创新网络的根植性对于产业区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根植于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创新网络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Grabher(1999)的研究发现,新产业区的发展正是企业根植于特殊区域社会人文环境的基础上,凭借与区域内的相关产业企业、供应商和客户、地方政府、中介机构和研究机构等行为主体结成的网络,才能够得以持续地发展。Capello(1999)在研究产业区内创新网络时发现,区域内的行为主体在网络联接中不断地进行集体学习,促进创新网络和创新环境之间的互动,进而实现企业的空间集聚和产业区的持续发展。Amin &Thrift(2000)认为,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对于创新的重要性并不逊色于企业之间的关系,非企业地方组织的“机构密度”

《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7期

*彭宇文,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邮政编码:410081,电子邮箱:25026750@qq.com。本文得到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10ZDB47)、湖南师范大学产业经济学专项课题基金经费资助。

(institution thickness)对于增强合作、促进学习和创新至关重要。Catherine Beaudry &Peter Swann(2001)的相关研究也都非常强调非企业机构或组织在区域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2.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与产业集群创新。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IS)是基于一定的区域空间及根植于一定的区域环境,以企业和知识创造及扩散组织等创新单元之间的集体学习和自组织以促进创新活动特征的开放社会经济系统。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是产业集群创新研究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离不开对集群创新问题的探讨。Asheim &Isaksen(1997,2002)在给区域创新系统下定义时,提到了区域产业集群创新问题。他们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支持组织围绕两类主要行动者及其相互作用组成的区域集群,第一大行为主体是区域内主要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当然还包括其支持产业;其次是必须具备体制机制等基础设施,即科研和高等教育机构、技术转让机构、职业培训组织、商业协会和金融机构等。Malerba(2002)在部门创新系统中对产业集群创新进行了一定的探讨,认为部门创新系统是基于知识、技术、各种投入和市场需求的,是由组织和个人构成的。显然,部门创新系统中更多地是将市场作为集群创新的协调机制。国内也有少数学者探讨了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与产业集群创新。刘茂松(2011)认为,产业集群创新是区域创新的基础,集群是建设现代化的经济增长极群;吴德进(2004)在探讨产业集群的组织性质时,明确提出产业集群就是一个区域创新系统,而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产业集群即为集群创新系统,由核心价值系统、支持价值系统和环境价值系统三部分构成。

3.区域网络理论与产业集群创新。正如社会网络提到的那样,发生在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模式和内容,是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特征。Deeds,De-Carolis &Coombs(2000)研究得出,作为一种更为自然的思想交流的结果,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网络,生物技术集群的领先性增强了知识转移。McEvily &Zaheer(1999)探讨了一个地理集群的社会、专业和经济网络以及企业层面的竞争能力的网络关系。他们指出,集群内企业很可能获得面对面的交流和更为频繁的互动,这些都会增加网络关系的价值。Patrucco(2003)认为:“基于沟通渠道的网络,通过互动学习而出现的作为有效地构建知识的集体性质的重要机制,反过来能够确保创新。”Melissa&Co-rey(2007)探讨了跨企业合作网络中大规模网络结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认为“高集群和高‘抵达’网络将显著地提升成员公司的创新能力”,该项研究为理解跨企业网络的知识创造做出了重要贡献。Haruo H.Horaguchi(2008)从交互网络经济学视角研究了知识协作与产业集群的兴起,基于某一特定市场网络模型的模拟分析成功解释了产业集群的出现,集群竞争在此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由此可见,虽然Haruo H.Horaguchi(2008)只是利用数理模型探讨知识协作的范式以及产业集群的兴起,即认为知识协作的范式是导致产业集群兴起的重要原因,但是产业集群的出现所带来的创新优势又是与知识协作分不开的,它们之间可以说是一种互馈的关系。国内也存在少数研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的代表性文献。

二、产业集群创新的主要动力机制

产业集群创新的动力机制是指驱动产业集群创新的力量结构体系和运行规则,并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这种动力机制在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不同阶段体现为生成动力机制和发展动力机制。产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主要包括集群学习机制、竞争与合作机制、扩散与溢出机制、组织机制。

1.集群学习机制。知识是创新的基本驱动力之一(Lundvall,1992)。产业集群创新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产业企业利用、管理和转换外部性的能力。熊彼特认为,产业集群内企业利用外部性也就是集体学习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企业家的能力。但产业集群内企业进行集体学习的努力能否真正转换为集群创新的绩效和盈利,还与其面临的产品市场的技术水平、所处的区域机构发展和制度环境紧密相关。Harrison et al(1996)将技术学习视为一种源自地理邻近、基于正式交易和非正式关系的动态集群产物。Porter(2002)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溢出”效应,集群行为主体中的“溢出”或集聚效应是集群产生的关键因素,这些合作元素表明,集群中协同效应是一种包括知识交流在内的重要驱动力,集群学习机制是产业集群创新的重要动力机制。

根据Eisingerich et al(2010)的观点可得,社会网络有助于挖掘区域产业集群的绩效。高绩效的产业集群是由网络张力和网络开放性所支撑的,但是产业集群作为一个总体对绩效的影响是由环境的不确定性所主宰的。特别地,网络开放度对产业集群绩效的积极影响倾向于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而

增加。

对于集群学习机制在产业集群创新中的作用,国内也存在少量的研究。蔡铂、聂鸣(2002)在探讨产业集群内的技术创新问题时指出,产业集群内技术创新实质上是知识创造与应用过程,通过集群化学习能够改进学习效果,并且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创新水平。蔡宁、吴结兵(2005)认为,在产业集群的网络式创新中集群的知识基础与集体学习机制发挥着关键作用,集体学习机制是实现产业集群网络式创新的重要途径。更进一步地,在产业集群网络式创新中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是通过两类学习连接起来的,第Ⅰ类学习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内个体间的学习,即知识在个体之间有意识地交流和扩散,并通过群体成员间的互动行为沉淀下来,而第Ⅱ类学习则是系统的学习,即集群本身结构化的方式引起的企业及机构间的无意识和自发性学习。

2.竞争与合作机制。Piore &Sabel(1984)在“柔性专业化”理论中指出,柔性专业化有助于产业集群创新,但它的构建离不开一个能够平衡合作与竞争的经营环境。根据Storper(1995)的研究可得,企业集群是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一般而言,企业集群能够利用正的外部性,他们被迫与其他集群内的企业展开激烈的竞争,这就为集群企业的创新提供了激励(Porter,1990)。Porter(1996)把集群定义为由集群内公司、供应商、服务提供商和相关机构进行竞争与合作而形成的一个地理集中(地理邻近),而这又是由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支撑产业、公司战略和结构以及竞争对手等之间的关系所带来的。Porter(2001,2003)非常重视竞争机制在产业集群创新中的作用,认为产业集群中的关键组织机构(包括企业、大学、标准机构、贸易协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通常是横向和纵向交错相联的,其安排既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相互关联的组织和机构既可能存在合作关系,也可能存在竞争关系,产业集群的创新收益实际上是来源于加入了合作活动的竞争者们。

Solvell(2003)在给产业集群作出分类的基础上,认为合作机制在产业集群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不同机构的密切合作,如专业组织、商会、集群组织等之间的合作,以及基于个体网络的激烈的非正式互动,产业集群创新获得了更多的优势。

相对于国外存在大量的研究产业集群创新中的竞争与合作机制的文献,国内的相关研究文献并不多见,已有的研究也显得不够系统和深入。陈柳钦(2005)认为作为一种世界性经济现象的产业集群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一种重要表现是集群创新优势的获得,而竞争与合作机制则是产业集群创新优势获取的重要动力来源。他还进一步解释说,在产业集群内大量企业联合进行新产品开发,由此会形成一种既存在竞争又有合作的“竞合”机制。陶良虎、陈得文(2008)在其产业集群创新动力模型分析中指出,企业竞合关系是产业集群创新的核心动力因素,特别是现代产业集群创新的网络化发展,使得集群创新主体间能够在基于信任上,在知识交流和能力互补等方面进行相互合作,伴随着协同性竞争,从而使得竞争与合作机制成为现代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核心动力机制之一。李萍、闫秀霞(2010)利用博弈论等相关知识,构建了一个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网络形成的行为模型,其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网络有足够的吸引力诱导企业加入其中,进而形成产业集群创新的网络效应,而单个企业也能够在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获取一定的谈判筹码。鞠芳辉、谢子远、谢敏(2012)在基于知识交换是集群知识创造能力的核心点的观点上,归纳出集群知识能力的生成机制构架,并得出集群并不必然导致创新能力提高的结论。对于竞争与合作机制的讨论,他们主要是结合我国制造业集群的实践而展开说明的,像宁波、温州等地的服装产业集群,由于当前基于通用技术的关联产业少而引发同质化竞争,产业集群对于企业创新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相反,由于缺乏合作导向的领导企业及相应的制度化规则,从而产生了合作的限制效应,即使这些服装产业集群创新中群体成员之间存在合作与竞争关系,合作的限制效应也不断显现出来。

3.扩散与溢出机制。一些研究考察了产业集群创新地理学,重点关注的是大学和与R&D相关的机构。Audretsch &Feldman(1996)研究发现,邻近R&D功能、大学研究和熟练劳动的存在,通过知识外部性提升了产业集群创新。他们的研究还表明,集群创新活动的倾向可归因于知识外溢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因为生产的地理集中。Varga(1998)也发现,邻近的R&D和大学研究提高了集群区域范围内的创新。Gordon &McCann(2000)的研究表明“围绕在意大利中部形成的产业集群,证明知识交互是生物信息技术或计算机软件集群创新的基础”。Baptista(2001)根据英国Newcastle大学的城市和地区发展中心的调查资料,分析了地理集群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其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公司在新

《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7期

技术的接纳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相关知识密度较高的地区,新的科学技术知识扩散得比较快,这反过来又会刺激和加速相关科学技术的模仿和创新。Piero Morosini(2004)在“产业集群、知识一体化和绩效”一文中提到,产业集群中经济代理人决定从事跨关键活动的坚定而连续性合作,是所有人的共同利益,它有助于保持竞争性市场的动态化。在产业集群中明确定义的地理区域,同时并存的合作和竞争机制相应地需要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结构,以便于从事知识一体化、沟通交流以及培育经济代理人的共同认知感。良好运行的产业集群调动了一系列规范、明确和高度发达的机制,以共享集群内所有成员的关键技术和商业知识(Piero Morosini,2004)。研究中心、技术研究所、大学、智囊团、管理人员教育和职工培训学校,积极促进了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和技术转移。集群内企业之间联合R&D、产品设计、制造或合作营销努力等。在发达的产业集群中,如行业协会这样的中层机构在这些协调机制中作为发起人和管理者也往往发挥了关键作用。

国内少数学者还从不同视角探讨了产业集群创新的扩散与溢出机制。陈旭(2005)分析了产业集群创新中的技术扩散特征,同时研究了产业集群内技术创新扩散的动态过程,为集群内企业把握产业集群内技术创新扩散与溢出机制提供了理论指导。冯云生、刘满凤(2011)利用系统基模理论分析了高技术产业集群中技术创新与扩散问题,其研究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技术扩散动力随着创新加强、政策优惠、产品推广等促进技术扩散因素的加入而增强,从而使得集群创新的技术扩散效应放大,进而促使企业技术扩散动力增强,这是一个正反馈环。李建昌(2012)研究了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扩散动力因素,认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是一个渐进式过程,是集群内外环境演化扩散和相互交织的过程;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中高校、研发机构和企业是创新源,中介机构、科技园、集群产业网络交易平台是扩散系统,从创新源、扩散系统到技术创新的最终应用,是一个动态的传播和反馈过程,也是一个交互扩散和创新决策过程。孙智君、马晓东(2012)通过提出一个包含企业生产决策与技术选择决策的数理模型,分析了创新、技术扩散与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关系,分析了高技术产业集群在创新与技术扩散上的特点,其研究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集群具备创新活力,但技术扩散不甚理想,因而有必要在产业

集群创新网络内构建技术合作中心等中介平台机构,促进新技术在集群内的扩散。

4.组织机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核心创新网络主要是由企业组织构成,除此之外还包括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政府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等,这些不同的组织机构所构成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一个重要的创新优势来源就在于其集群组织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在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Frey &Iraldo(2008)、Visser &Atzema(2008)认为,包括贸易协会、商业财团、商会等中介组织有助于改进产业集群内企业和当地社区之间的交流,促进创新过程在一个集群规模上进行,中介组织是产业集群创新不可或缺的组织条件。在产业集群创新过程中,关键的行为主体不仅包括生产企业,而且还包括大学、标准机构、贸易协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支持机构,这些组织不仅为集群内知识创造提供重要服务,而且为企业的行为提供了实际指导(Feser,1998;Kamarulzaman &Mariati Norhash-im,2008)。Kamarulzaman &Mariati Norhashim(2008)还利用Amin &Thrift(1994)所提出的“组织厚度”概念来探讨产业集群创新机制问题。“组织厚度”指的是一个特定集群中所包含的定性和定量方面的组织存在,在产业集群创新过程中,应该存在企业、事业组织等组织实体,通过它们之间的高水平互动而形成统治或联盟结构,以实现产业集群创新等共同的目标。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探讨了产业集群创新中的组织机制。易秋平、刘友金(2011)认为,产业集群本质上是一个“契约经济体”。张玺(2006)认为,组织机制在产业集群创新过程中作用显著,稳定型创新组织结构为渐进型创新带来了激励,但它会阻碍根本型创新,根本型创新往往更多地产生在小而富有活力的企业组织机构中。然而,吴先华、郭际(2006)认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可以通过整个集群内各个创新组织内外技术创新的协作和融合,最终产生一种新的创新组织模式,这种协同创新组织机制有助于形成产业集群的集体学习机制,从而正好解决根本型创新和渐进型创新的同步性。范太胜(2008)则认为,组织创新机制在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作用的发挥主要是由契约作为联结方式,包括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等网络结点,都是通过契约联结而形成良好的协同创新关系网。

三、简评

产业集群创新理论研究正处于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对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现代产业集群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工具以及创新理论的重大研究进展极大地拓展了人们认识产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的思维空间。从产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的最新发展来看,集群学习机制、竞争与合作机制、扩散与溢出机制、组织机制等四个方面是其研究进展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现有的关于产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方面的研究并没有完全脱离技术创新组织的“线性范式”。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包括集群学习机制、竞争与合作机制、扩散与溢出机制和组织机制在内的产业集群创新的动力机制,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产业集群创新中这些动力机制是共同发挥作用的。另外,笔者还认为,随着产业集群创新的网络化、虚拟化和柔性化发展,对于产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也应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组织的“网络范式”、“虚拟范式”和“柔性范式”下的动力机制。

我国在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实践中,对产业集群创新的动力机制的认识还是停留在表面上,传统的地方性产业集群创新基本上都是依靠企业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下自发形成的,企业之间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关系性不强,协作性较差,产业集群创新的自组织、自增强和自适应能力明显不足,从而造成产业集群创新的动力机制缺失,集群创新能力不强。从宏观层面来讲,我国当前国家创新系统和产业集群创新的效率也比较低下。因此,积极培育我国产业集群创新的动力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我国各级政府认识和理解产业集群创新的动力机制,掌握其运行规律,并找到科学的方法和措施加以优化。笔者认为,政府机构作为产业集群创新的重要支点,一方面应主动通过制度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机制完善、政策扶持等各项举措,调动产业集群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促进产业集群创新的优化。另一方面,应建立高效的产业集群创新治理结构,引导企业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强化产业集群内各创新主体之间以及创新主体与支撑机构之间的联系,构建关系紧密的知识流动网络,积极引导其参与高端产品和核心产品竞争,促进产业集群的技术升级,同时要规范中介服务机构的行为,特别是要鼓励金融机构、咨询机构、培训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在产业集群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以共同促进产业集群创新水平的整体提升,最终增强和提升我国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王辑慈,2001:《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刘茂松,201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集约化、集群化、集聚化战略》,《湖湘论坛》第1期。

吴德进,2004:《产业集群的组织性质:属性与内涵》,《中国工业经济》第7期。

黄中伟,2004:《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创新机制和绩效分析》,《宁波大学学报》第3期。

李志刚汤书昆梁晓艳赵林捷,2007:《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科学学研究》第8期。

蔡铂聂鸣,2002:《学习、集群化与区域创新体系》,《研究与发展管理》第5期。

蔡宁吴结兵,2005:《产业集群的网络式创新能力及其集体学习机制》,《科研管理》第4期。

陈柳钦,2005:《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南京社会科学》第5期。

李萍闫秀霞,2010:《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网络形成的行为模型分析》,《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期。

鞠芳辉谢子远谢敏,2012:《产业集群促进创新的边界条件解析》,《科学学研究》第1期。

陈旭,2005:《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扩散研究》,《管理学报》第3期。

陈国宏王丽丽蔡猷花,2010:《基于Bass修正模型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研究》,《中国管理科学》第5期。

冯云生李建昌,2012:《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扩散动力因素分析》,《东吴学术》第1期。

刘满凤,2011:《高技术产业集群中技术创新与扩散的系统基模分析与政策解析》,《科技进步与对策》第24期。

孙智君马晓东,2012:《创新、技术扩散与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一个模型的提出与分析》,《贵州社会科学》第1期。易秋平刘友金,2011:《产业集群治理研究:现状与契约经济学新视角》,《湖湘论坛》第5期。

张玺,2006:《技术创新的两难悖论与网络化集群式创新研究》,《科学管理研究》第1期。

吴先华郭际,2006:《技术创新的悖论及其解决》,《科学管理研究》第6期。

范太胜,2008:《基于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中国科技论坛》第7期。

(责任编辑:陈建青)

《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7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