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与哈耶克之争--制高点观后感

哈耶克与凯恩斯之争

——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兴衰及对我国经济的启示

[摘要] 20 世纪经济学思想史中有两位著名的人物哈耶克和凯恩斯,他们之间的论战不仅对过去,更对现在乃至将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哈耶克与凯恩斯论战的主题主要是对于政府干预的态度。哈耶克认为市场经济可以根据需要自动地进行调节,政府的过渡干预会导致资源配置扭曲,阻碍经济的发展; 凯恩斯则主张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政府干预来影响市场经济过程,他认为政府的干预能够减少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克服经济危机并改善经济预期。二者的论战虽然至今仍未有结论,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我们可以通过借鉴历史得到经验和启示,以此来解决我们今天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找到适合我国国情发展需要的道路。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制高点;哈耶克;凯恩斯;中国;现实问题

经济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和坎坷相伴,繁荣和危机相随。在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中,经济的兴衰是决定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最重要标准,经济发展水平决定金融发展程度,一国的经济、金融条件与发展状况又决定该国的货币政策体系框架。货币政策体系框架——目标、工具、传导机制——内在的有机联系及其协调状态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能否在正确的时期采用适当的经济政策是对一国至关重要的事情。

在看完十集纪录片《制高点:世界经济之战》之后,我回想起年老的哈耶克在接受采访时说:“当我年轻时,我会说只有年老的人才相信自由经济;当我中年的时候我发现差不多只有我自己相信自由市场理论;现在我年老了,我很高兴看到新一代年轻人又开始相信自由经济。”众所周知,日益发展的全球化让世界所有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政策体系框架大同小异,但就个性而言,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甚至是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其货币政策体系也是各具特色,有时甚至是差异巨大。然而遗憾的是,实践中人们往往忽略、甚至完全忘记了这点,盲目照搬照抄、简单的复制和嫁接,其结果可想而知。像“休克疗法”在拉丁美洲的玻利维亚取得巨大的胜利,在俄罗斯却引向灾难。经济历史一再向我们证明,不同时期的经济学家都是在研究其自身所在时期的经济得出的理论,没有任何一个经济理论可以脱离当时的经济现实,能够防止四海皆准,能够贯穿经济发展的始终。

一、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兴衰

整个《制高点:世界经济之战》系列视频向我们生动的展示了20世纪以来,二大经济

思潮在资本主义世界交替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这两大经济学思潮的代表人物是两位经济学领域巨人凯恩斯和哈耶克。

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他认为政府应当控制国家经济、逆流消费,即在经济好的时期减少花销,增加盈余;在经济差的时期增加开销,出现赤字,将购买权交给劳动人民,在凯恩斯看来稍微的通胀有助于保持低失业率。

而哈耶克则始终坚持自由经济理念,他在使他一生饱受争议的著作《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表明,如果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在经济不景气时实行政府管制会使得国家通向集权主义,他认为应该让竞争机制起作用,反对萧条中的干预。

从时间上来看,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以剑桥学派为代表的经济自由主义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占据了统治地位。在一次世界大战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把经济完全交给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政府甘愿充当守夜人,但短暂的经济繁荣却招致了毁灭性的大萧条。德国、奥地利因无法支撑战争赔款不得不疯狂印钞,很快恶性通胀出现,以哈耶克为例,在他工作的统计研究所,8个月内工资上涨了200次,中产阶级的钱包很快就被通胀掏空。而另一边,美国在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后,在 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股价暴跌,经济急转直下,出现挤兑。欧洲银行业出现衰落,失业率大幅攀升。

从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末,“罗斯福新政”的实施表明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成功, 扭转了传统的认识,以凯恩斯学派为代表的国家干预主义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占据统治地位,在这次危机中获得了绝大多数国家的青睐,哈耶克的思想逐渐被人们遗忘。西方经济学界把经济高速增长的五六十年代称为“凯恩斯时代”。在这段时间里, 凯恩斯与哈萨克之争在实践中是凯恩斯胜了,尽管在理论上哈耶克并未放弃自己的观点,作为凯恩斯学派的绝对反对者他在家乡邀请36个他认为的“好人”展开了对自由经济的讨论,其中也包括后来的货币大师弗里德曼-弥尔顿。

此时的世界面临苏联的威胁、东欧无法建立民主的失败、战后的集体主义思想,经历了大萧条的人们渴望得到政府的照顾,厌恶绝对的自由市场,希望政府控制经济制高点。所以当1950年芝加哥大学的弗里德曼教授提出应倡导最小程度的政府干预时,他受到了当政的肯尼迪总统的拒绝。作为提倡凯恩斯主义的忠实拥护者,美国政府大量支出使得高失业率结束,武器军备方面的花销使得经济复苏。

而在世界另一边的印度在1947年解放,圣雄甘地对印度的期望是建设一个自由村庄式的简单印度。而印度的第一位领导人尼赫鲁的目标是实现一个工业化、英国社会民主政治、苏联中央计划经济混合的印度。按照工业增长模式引领国家。而政府占领所有经济制高点(占

领所有的公共成分包括钢铁、煤炭、资本货物)。采用默罕兰欧比斯模式,保护国内工业。

对凯恩斯主义的拥护一直持续到70年代的滞胀危机。以70 年代初期爆发的石油危机为导火线,70年代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高通货膨胀、高失业、低经济增长并存的“滞胀”困境。凯恩斯主义在“滞胀”中无能为力,不能自圆其说,显得无效而过时,新自由主义认为“滞胀”是凯恩斯主义造成的恶果,在“滞胀”困境中凯恩斯主义一落千丈。随着里根和撒切尔上台, 新自由主义占据了美英等国主流经济学地位。

1970年左右,英国经济出现不景气,20岁的男青年失业率达到28.6%,同龄女青年失业率达到29.6%,通货膨胀率高于10%,整个国家随处可见罢工与游行。当政的撒切尔夫人是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经济的信奉者,她称国有化、中央集权化、社会主义、过高的税收、过多的管理、过多的公共消费压制了企业精神,当务之急是应当缩减政府开支,紧缩货币。1982年,阿根廷夺取福克兰群岛,撒切尔夫人领导的胜利提高了她的国际国内地位,为经济改革扫清了一定的障碍,直到矿工联盟这座英国社会主义思想的最后堡垒的瓦解,英国完全进入了自由主义经济领导的时代。与此同时,美国百事萧条,通胀严重,卡特总统是美国达到凯恩斯主义的最高点。新上任的里根总统反对凯恩斯主义,支持自由市场,为消除通胀,他树立了良好货币概念、消除控制、实行谨慎的税率和控制政府开支。此举造成了暂时性的衰退,失业率达到10%,但通胀开始减弱,三年后,通胀结束,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里根繁荣。

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哈耶克与弗里德曼分别于1974 年和1976 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使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迅速扩大。80 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以“华盛顿共识”的形成与推行为标志, 新自由主义思潮从学术理论演变为美国政府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西方垄断大资产阶级的主流价值观念。这时期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践似乎表明凯恩斯与哈耶克之争中哈耶克赢了。

8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一个一个倒台,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西方经济的超级大牛市,新自由主义在全球推行,拉美、俄罗斯、东南亚、东欧等地区都成为积极深入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地区。但至今天, 据发展的事实看, 我们还未看到这些地区经济的多大成功, 相反却还有不少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进行改革的国家出现了较大的困难, 以拉美国家最为典型, 部份拉美国家改革前和改革初期, 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相对稳定的, 但伴随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实施, 拉美一些国家不仅遭受了金融危机、财政危机、货币危机, 而且还有政治危机。如曾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立为新自由主义模式样板的阿根廷, GDP 曾居于世界第九, 而如今沦为贫穷国家,短期内更换了五个总统, 政府与社会都不能稳定。拉美、俄罗斯、阿根廷的实践又似乎表明凯恩斯与哈耶克之争哈耶克并未取胜。

从21世纪开始出现的全球化浪潮,到9.11事件之后出现的次贷危机,世界经济开始衰退,全球化面临两种声音,反对或是支持,人们不禁思考全球化是意味着经济的全球共荣还是全球恐怖,到底自由主义的经济是不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出路?

历史的波折可以看出这两种经济思想都不是完全正确,关于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和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学说到底谁更有生命力,时至今日在经济学界仍有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在各述己见,互相争论。本文正是要通过对哈耶克与凯恩斯之争的分析来透视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兴衰,从中探索在未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学思潮的走向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二、哈耶克与凯恩斯之争及对新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回顾

(一)凯恩斯和凯恩斯主义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出生于英国的剑桥市,是20 世纪上半叶一位才华横溢的理论创新者,他无疑是当时最杰出和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当传统经济学已经不再能够适用于现实的时候,凯恩斯作为经济学界的一位改革者,挽救了病入膏肓的资本主义。凯恩斯主要分析的是总供给、总需求、总价格和总收入等,他采用的是一种关于整个经济体系的就业和产量变动的总量分析或宏观分析法。

凯恩斯指出,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时常会出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一致的现象,这一现象又经常表现为是社会总需求不足,而总需求是预期可以资本家带来最大利润,同时又决定着失业量,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经济处于萧条或非充分就业均衡的状态。由于受到“三个基本心理规律”的影响,一方面随着收入增加而边际消费倾向反而递减,导致消费的增加与收入的增加不一致,这时的消费需求出现不足的现象;而另一方面,随着投资的增加而使得资本边际效率下降,不过,因为流动偏好会造成“流动性陷阱”(fetish for liquidity),也就是利息率下降温和而且还受到限制,这就导致了资本边际效率最终会降到利息率以下,从而吸引资本家投资的诱惑力减弱,资本家愈发不愿意进行投资,进而造成投资不足。这时就出现了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所以,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在还没有达到充分就业以前,社会经济就停止扩大生产了,从而失业率增加。

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主要分析了危机、繁荣的原因和周期的长度,并对此提出了解决危机的办法。凯恩斯认为,不应把资本主义经济中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当作自然规律来看待,而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某些缺陷造成的,也就是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局限性造成的。所以,在凯恩斯看来,应该放弃自由放任的原则,实行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政府应当负担起调节社会总需求的责任,一方面,通过增加政府开支,甚至运用是赤字财政政策,并实施高额累进税政策来刺激消费,凯恩斯在消费方面是提倡奢侈浪费的;另一方面,政府实行

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私人投资。政府通过实行一系列的政策,以保证社会有足够的有效需求,进而克服经济危机和实现充分就业。

凯恩斯对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造成的新局势进行了分析,凯恩斯主义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他主张的经济政策为资本主义国家暂时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一种现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可以说,凯恩斯主义以及它的经济政策拯救了20 世纪30 年代的资本主义。

(二)哈耶克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

1931 年,哈耶克来到伦敦经济学院,由于理论上的不同和在“政府应如何对1929 年的经济大崩盘以及接下来的经济萧条做出反应”问题上的政策分歧,哈耶克与凯恩斯开始了争辩。伦敦经济学院和剑桥学院之间出现了思想对抗。哈耶克就凯恩斯的《货币论》(A Treatise on Money)在《经济学》(Economica)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非常重要的长篇评论②,由此拉开了哈耶克对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及其经济政策坚定不移的批判。

(1)关于货币论和资本论的批判

哈耶克认为市场经济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自动调节,因为它遵循的是自生自发秩序原理,他怀疑凯恩斯以及剑桥学派正在为扩大政府的作用、放弃传统的“不干预”政策而寻找借口。哈耶克强调,从作为交换媒介的职能上看,货币“在一个价格机制的自我均衡的装置中成一种松动的关节,它必然要阻碍这一装置的运行——而且它在这一松动关节中作用越大,阻碍就越厉害”。而“这样一个松动关节的存在,并不能为将注意力集中于该松动关节而无视这一机制的其他方面提供正当的理由,更不能为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一松动关节的存在所允许的经济必然中产生的短命的自由提供借口。”

同时,哈耶克认为,凯恩斯主义也经不起价格机制的严格分析:由于所有的劳动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价格,因而,通过管理总需求,并不能确保劳动的供给与需求在总量上相等。就业数量决定于经济中每个部门的供给与需求的对应,因而也就决定于工资结构和需求在各个部门间的分布。其结果就是,在较长时间内,凯恩斯主义的药方不仅没有医治失业,反而使之更加恶化。凯恩斯在《货币论》中认为,强制储蓄就是储蓄与投资价值之间的差额,这种对于强制储蓄的客观的,甚至是有点冷淡的态度,遭到了哈耶克的尖锐批评。在哈耶克看来,凯恩斯对强制储蓄的这种基本静态性分析是有缺陷的,他的这种信贷周期分析与资本理论相脱离,他只不过是在为他所提倡的货币银行政策寻找一种看似合理的理论依据罢了。

(2)关于经济政策的批判

哈耶克与凯恩斯对于经济周期的研究、分析存在着很大差异,这必然导致他们在经济政策问题上产生巨大的分歧。

哈耶克是以充分就业的经济均衡,开始着手分析经济周期的,而这种均衡是被货币供给量打破的,经济繁荣不会因为无处投资而消失,而是会因为投资过热而消失。投资可以是经常的和无限的,而缺乏可供利用的储蓄为投资提供资金支持。而凯恩斯则是以非充分就业为假设前提的,他认为不均衡与货币量无关,而是由于支出和生产决定的分离造成的,在凯恩斯看来,不均衡也不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信贷的制造货币的功能是不合理和不自然的,经济繁荣的消失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所引起的投资不足,并且增加投资的出路是有限的。

在哈耶克看来,较低的货币收入总量是失业引发的结果,而不是凯恩斯所说的是引起失业的原因。因此,要想建立一种稳定的、不依赖通货膨胀或物质管制的高就业状态,就只有通过劳动力的重新分配,并且,只有在自由经济中才有可能持久地解决失业问题。同时,这种劳动力的分布必须同稳定的货币收入的支出方式相配合,而不是在凯恩斯所说的货币扩张的环境下。但是,哈耶克也指出,能够获得可持续的、充分就业的劳动力分布是一种人们根本无法预知的分布状态。因此,我们无法测算现有价格对均衡状态的偏离程度,而这种偏离正是一部分劳动力的供应无法售出的原因。哈耶克认为,唯一的发现途径,就是让市场在有可能导致稳定的供需平衡条件下不受阻碍地运行。然而,正是凯恩斯提出的充分就业政策(也就是信用扩张政策),使得我们几乎不可避免地不断干预市场力量的自由运行,使得在这些政策实施期间,供应量会据以自我调整的价格尺度,无法表现为一种持续的条件。在哈耶克看来,对于失业不可能会平均分布的整个经济体系来说,凯恩斯提出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扩张政策无疑是不负责任的、一刀切式的做法。凯恩斯相信,由于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工资刚性的增加,人们只能通过调整货币支出的速率、让它适应给定的工资水平,以此来减轻它的冲击。

而哈耶克则一直坚持地认为,这种以调整货币量去适应某些价格、尤其是工资刚性的做法,极大地夸张了价格刚性的范围,从长远来看,必然会完全摧毁市场的正常运转机制。

哈耶克进一步指出,在凯恩斯主义体系内,这种后果并不能很明显地看出来,因为凯恩斯是从普遍工资水平的角度进行论证的,只有从不同工资群体的相对工资水平这个角度,才能将这个后果揭示出来。所以,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在失业还远没有消失之前,就造成了价格和工资螺旋式上升的通货膨胀。哈耶克认为,20 世纪70 年代的西方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和通货膨胀完全是凯恩斯主义及其经济政策造成的恶果。凯恩斯主义的信徒们一直提倡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甚至是温和的通货膨胀政策,这样就可以一劳永逸地确保经济繁荣和充分就业。然而,通货膨胀政策只能通过“欺骗”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价格预期而暂时性地扩大就业和生产规模,这种“欺骗”迟早是会被经济活动参与者认识到的,所以,只能通过加速通货膨胀率而压过人们的预期,来保证当下这种“繁荣”的维持。但是,通货膨胀会使得正常的判断错误不断积累,导致生产投向了错误的方向,充分就业只能依靠货币量的不断增加来维持,整个市场经济秩序面临着瓦解的危险境地。温和的通货膨胀迅速变为幅度一次比一次大的严重的通货膨胀,最终摧毁了正常的市场运行机制,被误导的企业家们将资源分配到了错误的地方,结果就造成了经济大萧条和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发生,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更多人的失业,这种结果比实行通货膨胀政策之前的情况更为糟糕。

在哈耶克看来,几乎贯穿于二战后整个时期的、错误的凯恩斯主义的充分就业政策,把所有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带入到了一种高度不稳定的状态。有三种可能性可供选择:第一种是让加速度的开放性通货膨胀继续下去,直到它使全部经济活动彻底地土崩瓦解;第二种是管制工资和价格,这会暂时掩盖依然存在的通货膨胀的作用,但难免会导致集中管理和极权主义的经济体制;最后一种是果断地终止增加货币数量,这很快会因为实质性失业的出现,使过去多年的通货膨胀所造成、又由另外两种措施推波助澜的对劳动力的误导全部暴露出来。很显然,前两种的选择是哈耶克对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的否定,第三种的选择则是他主张的经济政策,尽管失业会给人们造成痛苦,但长痛不如短痛,只能用增加失业来消除通货膨胀,这是人们需要付出和值得付出的代价,因此,人们必须去忍受这种痛苦。

三、在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之上的思考——哈耶克、凯恩斯之争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哈耶克与凯恩斯百年之争给我们一个启示: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不是经济发展的万能药, 凯恩斯主义也不能包治百病。市场配置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 但市场配置却不能完全拒绝宏观调控和在某些特定领域内的计划。

世界经济经历了2008 年的金融危机和2009 年全球经济探底之后, 2010 年至今大多数国家都在恢复元气的道路上挣扎和动荡。从国内国外经济环境来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很多不稳定不确定性的因素。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尚不够成熟,如何处理市场自由与政府干预之间的关系,如何稳定通货与物价等问题,都是关系到民生、经济发展的大问题。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我们应从哈耶克和凯恩斯经济理论得到一些启示,找到适合我国国情发展需要的道路。

(一) 完善法律制度

现阶段我国面临的社会矛盾的数量越来越多,表现的形式日益丰富,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面对种种矛盾,想要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仅仅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制定科学的法律、规则、制度来引导和扶持市场。只有完善法律制度,才能使市场经济更大的发挥作用; 只有明确法律职责有所作为,才能维护市场经济平稳运行。政府不仅是一个领导者,更是一个服务者,一切行为都应以维护市场经济运行为准绳,符合法治的要求,同时要兼顾社会的公平正义,提供政策支持,避免贫富差距过大,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

(二) 完善市场体系、打破垄断行业

完善市场体系、打破垄断行业就是要促进商品和各要素之间的自由流动,创造一种公平竞争环境,打破地方垄断主义; 要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完善金融市场信用体系,

为投资者创造公平、透明、可信的投融资环境; 要打破垄断行业的垄断地位,实现竞争机制; 要大力发展扶持民营企业,鼓励技术创新,保证市场公正性,提高市场透明度; 要改变政府职能,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真正意义上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三) 扩大内需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任务就是扩大消费需求。扩大消费需求尤其是内需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缓解产能过剩问题、扩大就业、实现经济的增长。扩大内需就要设法提高居民的收入和储蓄,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提高利润从而进行投资。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给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保护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赚取更多利润的权利,同时要建立起一套符合藏富于民的分配机制,共同致富,这样才能增加居民的收入和储蓄,促进消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 增加低收入群体和农民的收入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和农民的收入,有利于培育和提高居民的购买力,促进消费,实现经济增长。具体来说主要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强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使贫困居民都能得到最低生活保障; 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 大力发展服务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积极拓宽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通过以上措施不断深化改革和调整政策,消除各种限制消费的障碍,实现增收,促进经济发展。

(五) 深化财政、金融等体制改革

财政、金融等体制改革是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条件,只有完善金融市场,改革企业产权和经营体制,才能使宏观经济政策传导机制更有效地作用于微观主体上,达到预期的成效。财政支出要向有利于市场化改革的项目上倾斜,要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发挥财政收入政策的作用,调动经济主体活力,促进供给结构调整,同时要完善税制,推进税费改革,采取结构性减税进一步激发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促进民间投资的增长和供给结构的优化调整,调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投资的积极性。综上所诉,在后危机时代,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我们要不断反思和检验哈耶克和凯恩斯这两者不同的经济学流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优化市场经济,加强政府的职能,完善法律监管体系,提高对危机的预见性。我们需要市场的自我调节,也需要政府对其有效的宏观调控,我们应该采取更为有效和长期的政策措施来应对现在和未来面临的各种问题。我们要转变政府的职能,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真正意义上为市场经济服务; 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行为的公开透明; 要修改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政府行为,实现政府部门科学民主的决策。只

有这样,才能实现市场更合理、更优化的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持续平稳较快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高歌,张红凤.哈耶克与凯恩斯的论战带给我们什么J].山东经济, 2007( 11)

2 刘洋.凯恩斯与哈耶克两种观点比较及启示[J].合作经济与科技( 产业经济版) , 2007( 10)

3 韦伟强.哈耶克、凯恩斯之争谁赢了? [J].理论观察, 2006( 6)

4 韦森.哈耶克与凯恩斯[N]. 21 世纪经济报道,2002- 10 - 28( 35)

5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

6 蒋自强, 等. 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 〕. 上海: 复旦大学学出版社, 1996.

7 陈奎德. 哈耶克〔DB?O L 〕. 雅虎网, 2005- 12-04.

8 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9 李天章. 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及思潮评介〔M 〕.郑州: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1.

10 胡代光, 厉以宁, 袁东明. 凯恩斯主义的发展与演变〔M 〕.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11 胡希宁当代西方经济学概论[M]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01

12 马港等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 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41

13 宋承先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M]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81

14 吴俊培积极财政政策及效应评价[J ] 当代财经,2001 , (12)

15 侯荣华, 张耀辉经济运行中的乘数效应[M] 中国计划出版社

16 [英]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 商务印书馆, 1997

17 陆克文. 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变革[J]. 中国金融,2009,

18 乔万尼·阿瑞吉. 新自由主义的性质和前途[J]. 国外理论动态,2007

19 杨春学. 经济学中的新自由主义类型解析[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

20 严成樑,龚六堂. 经济增长不确定性理论研究新进展[J]. 经济学动态,2011

21 吴易风. 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新动向[M].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2 裴小革. 国际金融危机与马克思主义[J]. 理论参考,2010,

制高点自己整理的相关前五集笔记

第一集

1.2006年10月中共16届6中全会开始耗时28年时间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

2.从21世纪开始出现的全球化浪潮,9.11事件之后,世界经济开始衰退。全球化面临两种声音,反对或是支持,人们不禁思考全球化是意味着经济的全球共荣还是全球恐怖,是政府控制还是市场的自由调节。

3.1840年,一战爆发,在英国的剑桥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提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凯恩斯赞成政府干预,认为市场经济导致生产过剩,超出市场可以调节的范围。

哈耶克认为政府干预是对自由经济的一种威胁,市场可以决定价格。

4.20世纪初期,工业革命引发了第一轮的全球化浪潮。萨拉热窝的一颗子弹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一名年轻士兵的哈耶克思索着经济能够给世界带来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危及包括中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俄罗斯、德意志、奥匈帝国、奥斯曼垮台。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德国也爆发战争,世界各地掀起殖民地半殖民地反抗运动。

5.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旨在推翻资本主义的革命。列宁提出:1.团结全世界工人反对全球经济。2.任何毛衣、商业行为和私人财产属于非法。3.消灭人对人的经济剥削实现共产主义。

6.凯恩斯作为英国的代表出席《凡尔赛和谈》,写下《和平的经济苦果》。

7.哈耶克就读于维也纳大学,成为温和的社会主义者。在这里认识他的导师——冯-米泽斯(市场能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政府不能。国家控制经济会引起经济灾难。)

而与此同时,列宁也认识到俄国经济出现了问题,他提出受到左倾主义者疯狂攻击的新经济政策,允许农民、小商业者自由贸易,但钢铁厂、煤矿、铁路这些经济制高点依旧受到国家的掌控。列宁死后,继任者斯大林开始在俄国实行中央计划体制。

8.德国、奥地利因无法支撑战争赔款不得不疯狂印钞,很快恶性通胀出现了。以哈耶克为例,在他工作的统计研究所,8个月内工资上涨了200次,中产阶级的钱包很快就被掏空。

9.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直到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股价下跌,美国经济急转直下,出现挤兑。欧洲,银行业衰落,失业。德意志法西斯。

10.1936年,凯恩斯,政府控制国家经济,政府逆流消费。

经济好的时期:减少花销,增加盈余。

经济差的时期:增加开销,出现赤字,将购买权交给劳动人民。稍微的通胀保持低失业率。第二集

1.凯恩斯出版《就业通论》,该书成为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一战使得凯恩斯理论成为政府政策,美国政府举债投入战争,高失业率结束,武器军备方面的花销使得经济复苏。

2.哈耶克出版《通往奴役之路》表明如果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在经济不景气时实行政府管制会是国家通向集权主义,他认为应该让竞争机制起作用,反对萧条中的干预。

3.凯恩斯:布雷顿森林体系,设计战后经济体制。创立IMF和世行。1.大范围提供就业2.刺激未来生产力的发展。

4.1946年,二战结束,丘吉尔为代表的保守党信奉哈耶克,克莱门特掌权的工党认为应该废除私有制,私有者被迫变卖财产。免费服务。

5.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国家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冷战开始了。

6.哈耶克——社会主义理想和计划经济是对自由的威胁。他在家乡邀请36个他认为的“好人”展开了对自由经济的讨论(弗里德曼、弥尔顿)。此时世界面临苏联的威胁、东欧无法建立民主的失败、战后的集体主义思想。

7.黑市交易越发频繁,小交易用美国香烟,大宗交易用白兰地。马克成为新的德国货币。德国的财政大臣路德维洛在没请示的情况下决定放弃所有价格控制,德国经济开始复苏。

8.1947年,印度解放,圣雄甘地对印度的期望是建设一个自由村庄式的简单印度。而印度的第一位领导人尼赫鲁的目标是实现一个工业化+英国社会民主政治+苏联中央计划经济的印度。按照工业增长模式引领国家。而政府占领所有经济制高点(公共成分:钢铁、煤炭、资本货物)。采用默罕兰欧比斯模式,保护国内工业。

第三集

1.中国跟随俄罗斯采用计划经济,(一代时间内,落后的俄罗斯实现了工业化)资本主义三十年经济大萧条,暴露市场自由调节的不可靠性,几乎导致经济自由主义的破产,国家干涉主义占上风,凯恩斯主义成为政府信仰。

2.1950年,芝加哥大学,弗里德曼(新古典学派经济学)提倡最小程度的政府干预。但此时当政的肯尼迪总统提倡凯恩斯主义,因为经历了大萧条的人们渴望得到政府的照顾,厌恶绝对的自由市场,希望政府控制经济制高点。

3.30年后,美国经济出现困境,滞涨产生,高失业率的同时通胀使物价飞涨。商人们制造短缺。

4.1973年,英国的价格控制达到高点,连水管工的工资都要国家制定。信奉哈耶克思想的撒切尔夫人:价格控制导致价格上涨,竞争是通胀缓解。

第四集

1.英国经济不景气,男青年失业率:28.6%,女青年失业率29.6%,大于10的通胀,罢工。撒切尔夫人称国有化、中央集权化、社会主义、过高的税收、过多的管理、过多的公共消费压制了企业精神。应当缩减政府开支。紧缩货币。

2.美国百事萧条,通胀严重,卡特总统是美国达到凯恩斯主义的最高点。里根反对凯恩斯主义,支持自由市场。紧缩的货币政策造成了暂时性的衰退,失业率达到10%,通胀开始减弱。1979年新上任的美联储主席沃克尔。1982年,通胀结束,里根繁荣——得益于:

(1)良好的货币概念(2)消除控制(3)谨慎的税率(4)控制政府开支

3.1982年,阿根廷夺取福克兰群岛,撒切尔夫人领导的胜利提高了她的国际国内地位,为经济改革扫清了一定的障碍。1945年里莱的工党使经济制高点国有化,核心工业归国家所有。到撒切尔夫人改革时期,矿工联盟成为英国社会主义思想的最后堡垒。

4.私有化——货币主义为指导的新经济政策。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性的保守主

义浪潮。1)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2)放松政府管制,鼓励市场竞争,二分之三的政府工业从经济制高点撤出,从政府控制转向市场调控。

第五集

1.苏联计划经济。三分之一的政府开支用于军备,国家出现困难经济,用石油弥补赤字,共产主义的七十年,造就了苏联缺乏积极性的内部经济。诺里尔斯克工业体。

2.1)拉丁美洲盛行的“依附理论”,国家关税壁垒,自己自主的模式使得经济倒退。

2)1970年萨尔瓦多增加政府干涉使得社会极端分化。

3)皮尔切特将军政变。

4)国家通胀高于20%

5)芝加哥弟子们提倡自由经济,自由政府。500家国有企业私有化,取消关税以及价格控制,削减政府开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