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及有关的柳树图片)

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看到的柳叶、柳树形象。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板书课题,解题。

3、全班齐读课题。

4、(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

5、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从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1)看柳树的图

(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5)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1)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4)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5)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四、想象意境,美读成诵

1、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的朗诵,一边想象诗人描绘的画面。

2、直到有感情的朗读,能背诵的自己被一遍。

五、指导说句,写句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下去和小伙伴们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指名说。

3、和同桌说。

4、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即可。

六、布置作业

1、回家修改自己写的句子。书写工整。

2、背熟古诗。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

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小池》(板书:小池)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的杨万里写的。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小池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错蜒)(板书: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学生自由读诗。

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惜、洗、柔。并指名读全诗,老师正音。

5、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指导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一二句。

(2)看图。

说说诗句的意思: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

(3)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声音要轻柔、速度稍慢)

(4)学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6)男女比赛读。

2、指导朗读三、四句。

(1)看图。

说说诗句的意思: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头了。)

(2)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3)多么细小而有趣的大自然的片断,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你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4)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5)全班朗读。

3、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四、老师范读,想像诗境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一幅小池图。

2、指名说想像到了些什么。

五、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1、全班比赛背。

2、你喜欢这首古诗吗?为什么?(板书:宁静、美丽)

3、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六、指导生字

1、给生字组词。

2、指导写字。注意:“惜”字和“借”字的区别。“照”字是上下结构。上面的“日”和“召”一样长。

七、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画画你心中小池的样子。

板书:4、古诗两首

树高泉眼

咏柳绿树阴

(二年级语文教案)3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

3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 二年级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山行》 教学要求: 感受山秋宜人的秋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学习生字词,用钢笔写好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重难点: 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回忆学过的诗,由杜甫的诗,引入杜牧 师介绍:杜牧是唐朝的著名的诗人,因为也姓杜,为了与杜甫有所区别,人称“小杜”。 师配乐范读引发学生兴趣。 ●二、自学诗歌,感知大意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2自学检查: 读准生字字音,重点读准:径.枫. (2)说说,通过自学,学懂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懂的?有那些不懂的地方? ●三、小组合作,再度感悟 1按问题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解决不明白的问题 2分小组汇报:(!)小组的问题是什么,与哪句诗有关?(2)读出这句诗,说说是怎样解决这句诗的问题。(解决重点字词的理解) ●四、指导精读,启发想象 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的? 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欣赏美,并要求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这番景。 教师出示枫叶,枫叶变红了,是什么季节?文中哪一句点明了时间?

时间:深秋的傍晚时分。 这里作者用了什么方法突出此时枫叶的特点?(对比) 自由读诗,想象诗所描绘的意境。 ●五、读通古诗——《山行》 听乐曲,看图画,听师介绍山行的内容。 将看到的景象读出来。 先自由读。 小组成员互相对读,并评析,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请代表读。 全班齐读。 教师指导。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反馈。 教师小结。 ●七、总结全文,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把你印象最深的诗句,用画画下来,再把画的内容讲给大家听试着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枫桥夜泊》 教学要求: 学习生字词,写好钢笔字,理解《枫桥夜泊》重点词句的意思, 理解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 朗读、背诵课文。 重难点:想像师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了解诗人及诗作《枫桥夜泊》 大家熟知唐朝的诗人有哪些?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诗人——张继,了解这位大诗人的自由介绍。 师介绍张继。

二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二首教案

1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 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古诗的配乐曲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彩笔及画纸。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会写“诗、村、童”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村居》,背诵古诗《村居》。 3.理解古诗《村居》,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8古诗二首

第十八课古诗二首 一、教材分析 《夜宿山寺》用夸张的手法和绝妙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夜宿山寺,身临高处的独特感受。《敕勒歌》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发了草原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想象画面之后,如不能一下子表达出来,可借助多幅相似的图片,或悠扬的音乐,入情入境地进行想象说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时安排 《古诗二首》………………………………………………………… 2~3课

慢一些。 4.背诵古诗。老师示范背诵,然后点名背、齐背。 小结:夜晚,诗人站在寺庙的高楼上远眺,一边想象着山寺的高耸入云,一边想象着山寺与天上人相距之近。多么独特的感受啊! 设计意图: 本环节紧扣“楼之高”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初步感悟夸张手法的妙处。通过随文识字落实生字的要求,强化基础。 四、指导写字,规范书写。 1.多媒体播放“危、敢、惊”的书写动画,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笔画和位置。 2.明确:(1)书写姿势。强调“三个一”的要求:眼离书本一尺,胸离书桌一拳,手离笔尖一寸。 (2)书写要点: 3.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跟着书空。 4.学生当堂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评价:同桌之间互评;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1~2年级)的学生要能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因此,本环节通过写前观察,写后完善,让学生在“看”和“练”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书写能力。 五、实践活动。 1.背诵古诗。 2.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结合教师的讲解,想象画面,画一幅简笔画,并将《夜宿山寺》抄在旁边。 引导学生拓展图文结合的理念,让学生通过绘画表现对诗意的理解,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

课时教案 主备教师:执教教师: 教学内容:《故事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材分析: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与本组教材主题非常吻合。 《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这首诗的大意是:原野上那茂盛的野草,到秋天枯萎,但第二年春天又会长得十分繁茂,年年循环,生生不已。不管野火怎样无情地焚烧也不能把它烧尽,只要春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把景物与人物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极富生活情趣,作者的喜悦之情也尽在对景物、人物的描写之中。这首诗的大意是:在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树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一个孩子奔跑着追逐翩翩起舞的黄蝴蝶,这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怎么也找不到了。

学情分析: 对于古诗,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所了解,教学本课,就是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从图悟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特别是学习《宿新市徐公店》,可在读后充分感受这首诗的情趣,激发学生根据插图或诗意展开想象,编一个小故事。 教学具准备: 1.让学生观察路边、田边、河边等处的野草。 2.生字卡片,荒原野草图,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课时:三课时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预设: 一、谈话导入 (一)师: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小草?小草在一年当中有什么变化? (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草的古诗。(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要求: 借助拼音练读课文三遍。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读一读,再放进句子里读正确。 三、读诗句,识字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古诗两首》教

1 / 6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古诗两首》教 案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古诗两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用! 【教学内容】 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课前透视】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同学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同学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沛了解同学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同学感悟诗的意境。 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同学对优秀保守文化的热爱,丰富同学的积累。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2 / 6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信息资料】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和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一、诵诗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同学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出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给同学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效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二、看图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 一、班级情况分析和相应的教学措施 本班31人,现有男生23人,女生8人。学生虽活泼好动,乖巧听话,但班级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学习氛较差,学生基础落后(上学期平均分16.5分,仅两人及格)。 1、经常督促学生养成一些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并使之不断巩固、加强。如要求学生学会课前预习、学会对课文中关键字、词、句进行圈、画;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尽量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心理等。 2、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因此,平时将定期不定期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文章、好的诗词等。增加学生的日常积累。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多接触一些课外读物,多关心一些时事,多看一些报纸杂志,以拓展学生的眼界。 3、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练习字,养成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习惯。 4、除课堂的写话外,鼓励学生平时多练笔,从句、段开始,多写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使学生写作能力能渐渐地得以提高。 5、多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如让学生自己办手抄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6、做好转差促优的工作,提高优等生的水平,带动中等生,鼓励后进生,尽量缩小差距。 上述计划有待实践来检验其可行性。本人将以此为基础,实践中将其不断加以改进、完善。 二、教材编排 本册教科书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八组教学内容。它们依次是:春天里的发现;奉献与关爱;爱祖国、爱家乡;用心思考、勇于创造;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培养优秀的品质;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走进科技的世界。每个专题的内涵都比较丰富,为学生知识和能力、方法和习惯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本册共有32篇课文。为体现与中年级的衔接,安排了4篇略读课文,它们是:《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充气雨衣》《玩具柜台前的孩子》《阿德的梦》。略读课文只编排了两项课后练习;有识字任务,没有写字要求。“语文园地”包括四~五个栏目,在上册教材四个栏目的基础上,新增了“宽带网”。八组课文之后,安排了六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可作灵活处理。教材最后是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全册要求认识的字,有400个。生字表(二)是全册要求会写的字,有300个。要求认识和要求会写的字,分别在每一课的课后练习中标明。除了随课文识字以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认识的字,学生既可以利用熟字认识生字,也可以借助生活经验,在同类事物的列举中认字。 三、教材特点 1、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 每一组教材的“导语”,通过简单的几句话,点出本组的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之后的课文以及部分练习,“语文园地”中的阅读短文、好词佳句、口语交际、实践活动以及展示台等内容,都是围绕本组的专题合理安排的。 2、创设“我知道”“宽带网”两个全新栏目,搭建拓展知识的平台。 从二年级下册开始,本书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我知道”,在“语文园地”中设置了“宽带网”,这两项内容是不同于前三册教材的全新栏目。设计“我知道”的目的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教案

设计意图: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启发想象,感受意境;反复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预设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难点:“擎雨盖、傲霜枝、坐”的意思。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看图。[出示两幅插图]你们猜猜看这两幅图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为什么?秋天到,大地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古诗两首。指导书写“首”。 宋朝的苏轼和唐朝的杜牧用独特的语言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我们先来看看苏轼的《赠刘景文》[ 出示诗句]。 二、初读古诗 1、简介作者,解释题意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诗人赠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教学“刘”,指导书写。 2、通古诗。 (1)自由读古诗。 (2)小老师带读生字。[ 出示生字] (3)再读诗句。(个别读——齐读)[ 出示诗句] 3、初步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释疑。出示课件,帮助理解擎雨盖、傲霜枝。 你见过霜吗?冰箱里白色的东西就是霜。北方秋天气温很低,地面上或草叶上全凝结一层薄薄的白色冰晶,就是霜。 4、再次放声朗读全诗。 三、朗读激情 1、边读边想象:你都看到了什么?哪一句诗告诉你的。 2、诗人认为最美的的是什么呢? 出示“橙黄橘绿”的课件。秋天还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呢?拓展说话,欣赏课件。

二年级语文:3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3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二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一课时《山行》 教学要求: 感受山秋宜人的秋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学习生字词,用钢笔写好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重难点: 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回忆学过的诗,由杜甫的诗,引入杜牧 师介绍:杜牧是唐朝的著名的诗人,因为也姓杜,为了与杜甫有所区别,人称“小杜”。 师配乐范读引发学生兴趣。

二、自学诗歌,感知大意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2自学检查: 读准生字字音,重点读准:径.枫. (2)说说,通过自学,学懂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懂的?有那些不懂的地方? 三、小组合作,再度感悟 1按问题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解决不明白的问题 2分小组汇报:(!)小组的问题是什么,与哪句诗有关?(2)读出这句诗,说说是怎样解决这句诗的问题。(解决重点字词的理解) 四、指导精读,启发想象 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的? 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欣赏美,并要求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这番景。 教师出示枫叶,枫叶变红了,是什么季节?文中哪一句点明了时间? 时间:深秋的傍晚时分。 这里作者用了什么方法突出此时枫叶的特点?(对比)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放手让学生感悟诗韵——《山行》教学片断及反思“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理念。如何使儿童在读古诗的同时,真正感悟到古诗的意境,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下一个片断,我们或许会有所启发: [案例片断] (通过自读──—同桌检查纠正──—齐读等方式使学生能把古诗读正确) 师:小朋友读书的水平可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学生小组学习) 师:哪一组先来交流。 生:我们组知道“远上寒山石径斜” 中后半部分的意思: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生:我可以帮助第四小组的同学补充一下。“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意思是说远远看去,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生:我们知道“白云生处有人家”是说白云的深处有一户人家。

师:是吗? (教师随机板画山中云雾绕绕的地方有几座房子) 生(看了黑板上的板画后举手):老师,我觉得不是白云的深处,应该是在山上有几户人家的房子。 师追问:那古诗为什么说是“白云生处”呢?(教室里一片沉默,片刻,有一名学生举手) 生:因为山很高,比天上的云还要高了,所以是“白云生处”。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小朋友读书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像刚才结合图画来读懂古诗,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其他组还读懂了哪几句呢?生:我读懂了“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说霜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师:你说得不错,但这里的“霜叶”是指什么叶子呢? (教师随即出示书中的插图) 生:“霜叶” 指枫树的叶子。老师,我有点知道“停车坐爱枫林晚” 的意思。 师:那你说说看呢。 生:我是从书中看出来的。作者在小路上走,看见傍晚路边的枫叶太美了,就停下车来。 师:小朋友,你们真是太棒了,自己读懂了这首古诗的意思。 (这时,一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

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学实录)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 学实录) 课文标题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教学目的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 情。 3、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的韵味和

意境的美好。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字母卡片、媒体资源(动画、ppt、视频)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两首)。第一首是《赠刘景文》,第二首是《山行)》。这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美丽。 二、学习《赠刘景文》 1、教师朗读或播放媒体资源范读课文。 2、学生将不认识的生字作标记。 3、作者用了几种事物、几种颜色来表现秋天,请把它们划出来。 三、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完整版)古诗两首《山行》阅读答案

古诗两首《山行》阅读答案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解释下列词语 ①远上:②寒山:③石径:④斜:⑤白云生处:⑥爱:⑦枫林晚:⑧霜叶:⑨二月花: 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4、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参考答案: 1、①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②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③石径:石头小路。 ④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⑤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⑥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⑦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⑧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⑨二月花:春天的花。 2、《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 3、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赏析: 这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远”写出了山路的绵长和山之深,“斜”与“上”呼应,写出了高而陡的山势。顺着这条山路极目而望,在白云飘浮缭绕之处,几椽芭屋若隐若现,不禁让人顿生亲切之感。但这前两句其实只是陪衬,后二句之枫林红叶方为此诗描写之重点。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真是满山云绵,如烁彩霞,竟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而停车凝望、陶然忘归的诗人也成为画面的一部分。但诗人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悲秋伤时,而是通过一片红色展现出秋天山林热烈蓬勃的景象,体现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股英爽俊拔之气溢于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和见地。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18古诗二首 教案

18 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 1. 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训练学生行行朗读,字字思考,推敲诗文的意思;启发学生处处想象,揣摩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3.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4.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 1.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理解“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意思,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出示课题,板书课题。(板书:夜宿山寺) 启发学生从课题确定这首诗所写的时间、地点和事情,并推想人

物。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月亮、星星、山峦、寺庙;此时,只简画一座寺庙,没有楼;为了显示高度,在山腰上端横一笔云。同时出示“宿”“寺”卡片,正音、释义。 2.让学生观察板画,再观赏插图。(课件出示1) 要求他们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觉。教师在学生提出的词中选取“高”,并板书。告诉学生: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自己夜宿山寺的亲身感受;全诗四行诗句,都是围绕着“高”来写的。(板书: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课件出示2) 要求: 按照老师下面告诉大家的方法,自学这首诗。 (1)反复朗读全诗每行诗句(行行朗读); (2)认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字字思考); (3)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图画(处处想象)。 1.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教师点评) 2.领读、齐读。 三、交流切磋,诵读求悟 1.过渡:让我们逐行研究,看诗句中哪些字表达“高”,哪些景象说明“高”。先看第一行。(课件出示3 ):危楼高百尺。 (1)学生找出“高”和“百尺”。教师指出“百尺”表示很高,但不是实数。 (出示“危楼”卡片)危楼是什么样的楼?“危”字怎么解释?(课件出示4)学生查《新华字典》,危:①险;②损害;③高。从三个义项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解释就是③。(板书:百尺危)诗人站在高山上寺庙里的高楼中(教师给黑板画的庙加层楼),眺望窗外,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课件出示5):出示插图高极了,真高啊,好像站到了天边一样…… (2)指导朗读这一行。 第一行先写楼高,这样写——

古诗两首《山行》和《枫桥夜泊》教案

古诗两首《山行》和《枫桥夜泊》教案 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⒈板书课题。 ⒉介绍作者。 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⒊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⒈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检查自学效果 ⒈认读生字径飘 ⒉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⒊指名读课文。 ⒋回答问题: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⒈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⑴为什么称为寒山?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⒊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⒋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⒈背诵《山行》⒉《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⒈揭题,解题。 ⑴板书课题。⑵指名读题。⑶解题。⑷介绍作者。

3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_教案教学设计

3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第一课时《山行》 教学要求: 感受山秋宜人的秋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学习生字词,用钢笔写好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重难点: 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回忆学过的诗,由杜甫的诗,引入杜牧 师介绍:杜牧是唐朝的著名的诗人,因为也姓杜,为了与杜甫有所区别,人称“小杜”。 师配乐范读引发学生兴趣。 二、自学诗歌,感知大意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2自学检查: 读准生字字音,重点读准:径.枫. (2)说说,通过自学,学懂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懂的?有那些不懂的地方? 三、小组合作,再度感悟 1按问题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解决不明白的问题

2分小组汇报:(!)小组的问题是什么,与哪句诗有关?(2)读出这句诗,说说是怎样解决这句诗的问题。(解决重点字词的理解) 四、指导精读,启发想象 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的? 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欣赏美,并要求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这番景。 教师出示枫叶,枫叶变红了,是什么季节?文中哪一句点明了时间? 时间:深秋的傍晚时分。 这里作者用了什么方法突出此时枫叶的特点?(对比) 自由读诗,想象诗所描绘的意境。 五、读通古诗——《山行》 听乐曲,看图画,听师介绍山行的内容。 将看到的景象读出来。 先自由读。 小组成员互相对读,并评析,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请代表读。 全班齐读。 教师指导。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反馈。

教师小结。 七、总结全文,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把你印象最深的诗句,用画画下来,再把画的内容讲给大家听 试着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枫桥夜泊》 教学要求: 学习生字词,写好钢笔字,理解《枫桥夜泊》重点词句的意思, 理解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 朗读、背诵课文。 重难点:想像师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了解诗人及诗作《枫桥夜泊》 大家熟知唐朝的诗人有哪些?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诗人——张继,了解这位大诗人的自由介绍。 师介绍张继。 《枫桥夜泊》诗人夜泊枫桥,见景色思己落第,心情抑郁,钟声如鼓敲落心头,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枫桥夜泊》。 二、自学诗歌,了解诗意 出示诗句与图景。 学生自由读诗(1)先读诗中自己不熟悉的生字,读准字音,把诗歌读正确(2)用学习前一首古诗的方法,自学这首诗,没读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18《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18古诗二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用夸张的手法、绝妙的想象,极力渲染山寺之高,表达了诗人夜宿山寺,身临高处的独特感受。《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敕勒,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民歌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两首古诗语言精炼,形象鲜明并配有插图。《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基于此理念,在教学中,教师采用让学生“一读二想三积累”的方法来学习。一读:学习古诗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二想:抓住关键词语和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借助音乐、画面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让诗中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三积累:通过拓展、训练等方式,感受古诗语言的优美,提高学生语言运用及表达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领悟主旨 1.导入: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一生写了很多优美的诗,如《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夜宿山寺》。(板书:夜宿山寺) 2.简介:(出示李白的图片)李白一生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也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山河的诗句,他的诗有的充满想象力,有的充满豪情,人们称他为“诗仙”。

3.解题:引导学生从题目中找到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地点和事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绘制简笔画。 (1)夜。交代了李白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夜晚。(教师板画星星、月亮。) (2)宿。在这里是“住,过夜”的意思,交代了他住宿的地点。“宿”的读音是平舌音,在本课读sù。可用想象法识记:“宀”是房屋,一个人(亻)在房屋(宀)里住了百(百)天。也可以用加一加法识记:“宿”是上下结构的字,宀+亻+百=宿。 (3)山寺。交代了作者住在深山的寺庙里。(教师用简笔画画出山峦、寺庙,同时在山腰处横画几朵云,以突出其高度。)“寺”的读音是平舌音,读sì。可用减一减的方法识记:“诗”去掉“讠”就是“寺”。也可用歌诀识记:一寸土一间寺。 4.过渡: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诗人李白一同走进这座“山寺”。(师生齐读题目,教师指导读准生字。) 设计意图:由题目入手,通过解析题目来了解诗的主要内容,在解题的过程中相机学习生字。教师采用画简笔画的方法,引导学生依据题目进行合理想象,板画结构图,为理解诗意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古诗,诵读感知 1.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准字音,听清节奏。特别要注意听自己不认识的字。 2.课件出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一边读一边圈出生字,多读几遍,试着读出节奏。 4.同桌互读,帮助纠正字音。 5.指名读,教师相机纠正字音,强调“辰”的读音是翘舌音,要正确读出“摘星辰”。 6.师生合作读。按诗歌的节奏,老师读前两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 7.男女生合作读,分组读,齐读。 8.师生间,生生间适时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步步深入的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

古诗两首《山行》阅读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古诗两首《ft行》阅读答案 杜牧《ft行》 远上寒ft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解释下列词语 ①远上:②寒ft:③石径:④斜:⑤白云生处:⑥爱:⑦枫林晚:⑧霜叶: ⑨二月花: 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ft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4、此时你也来到了寒ft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参考答案: 1、①远上:向ft的远处伸展。 ②寒ft:深秋季节,天气渐冷,ft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ft。 ③石径:石头小路。 ④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⑤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⑥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⑦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⑧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⑨二月花:春天的花。 2、《ft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 3、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ft、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赏析: 这是一幅动人的ft林秋色图。诗里写了ft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远”写出了ft路的绵长和ft之深,“斜”与“上”呼应,写出了高而陡的ft势。顺着这条ft路极目而望,在白云飘浮缭绕之处,几椽芭屋若隐若现,不禁让人顿生亲切之感。但这前两句其实只是陪衬,后二句之枫林红叶方为此诗描写之重点。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真是满ft云绵,如烁彩霞,竟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而停车凝望、陶然忘归的诗人也成为画面的一部分。但诗人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悲秋伤时,而是通过一片红色展现出秋天ft林热烈蓬勃的景象,体现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股英爽俊拔之气溢于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和见地。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山行》赏析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山行》赏析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注释】 1、山行:在山里走。 2、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3、径:小路。 4、坐:因为、因为。 5、于:比。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1、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

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因为坡 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2、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远 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 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人家的通道。 3、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 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⑴ 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⑵ 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 才格外美丽。 ⑶ 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 喜爱之极。 ⑷ 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4、“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 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 “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 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但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 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但仅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 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古诗两首 《山行》《枫桥夜泊》

3 古诗两首 《山行》《枫桥夜泊》 第一课时 一、文本解读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人家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 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比较、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以比较、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四、教学主问题 (1)作者在山路上看到哪些景物? (2)各种景物在秋日的特点?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吗?

18古诗二首_最新修正版

第七单元 丄 5 、曇里元学习目标” 教材简析 . 1 本组教材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大自然中的自然景观,选择了《古诗二首》 孩子》这几篇文章,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本单元还安排了 “语文园地八”,包括“识字加油站” “字词句运用”“写话”“展示台”“日积月累”“我 爱阅读”。 课题 内容简说 古诗二首 《夜宿山寺》写的是诗人李白站在高楼的所见所感,《敕勒歌》则描绘了辽阔的大草原。 雾在哪里 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雾是一个调皮又淘气的孩子,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雾的特点。 雪孩子 文章讲述了兔妈妈做了一个雪人,它与小白兔成为了好朋友,当小白兔面临危险时, 雪孩子舍己救人,牺牲自己救了小白兔的故事。 学习目箱: ??(!「?■ ■ T I ■ 1.会认48个生字;会写2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似、散、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能理解文章内容,清楚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感情,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 学会欣赏文章的语言,体会语言的优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1. 会认48个生字;会写2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似、散、累”。 2. 掌握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语言,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感悟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课文的写法和用词,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雾在哪里》《风》《雪 学习重点

18. ................................. 《古诗二首》 19. ................................. 《雾在哪里》 20. .............................. 《雪孩子》 语文园地七 .............. 本组课文的语言都生动有趣,让学生有兴趣读下去,教者要赏析语言,让学生能感受到文章表达的感 情。通过反复地朗读,从而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想象来感受作者所描写的景和物,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和对主题的把握。 18.古诗二首 课题 1 设 计 说 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第一学段的学生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 的美感体验,感 受语言的优美。 本导学案重点在于在反复诵读中,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在朗读中想象,在朗读中感 悟,引导学生理解 诗句意思,理解诗的意境。 学前准备 1.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 预习二首古诗,查阅相关资料。(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夜宿山寺》。 3.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2.预习古诗,了解诗人李白。(学生)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2?3课时 2?3课时 2?3课时 2?3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