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转移的企业能力演化过程研究

基于技术转移的企业能力演化过程研究
基于技术转移的企业能力演化过程研究

第19卷 第3期 科学学研究 V ol.19,N o.3 

 2001年9月 S 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Sep.,2001 

文章编号:1003-2053(2001)03-0070-08

基于技术转移的企业能力演化过程研究

张 钢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杭州 310027)

摘 要:如何借助技术转移获得技术能力,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国际技术转移过程中所面临的

主要课题。本文运用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和演化理论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从企业资源与能力分析入

手,通过刻划技术转移过程的学习性质,建立起基于技术转移的企业能力演化过程模式,以期加深

对发展中国家企业从技术引进到能力培育和成长过程的理解,进而为我国企业自主能力的形成提

供借鉴。

关键词:技术转移;资源;能力;演化过程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在国际技术转移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和企业所面临的共同课题是:如何通过技术转移建立起自主技术和经济能力,最终完成技术和经济的双重追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借助技术转移获得技术能力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过程,而是一个包括技术能力在内的企业整体能力的演化过程。在这个能力演化过程中,引进技术的吸收、应用和二次创新作为一种组织学习深深地植根于企业内部已有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的重组或重新配置之中。忽视和压缩能力演化过程,没有互补性资源和能力的形成与匹配,单纯技术引进不仅难以形成技术能力,而且容易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要避免陷入技术引进的恶性循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就必须强化对基于技术转移的企业能力演化过程的深刻理解,而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和企业演化理论的有机结合,恰为这种理解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野。

1 企业的资源与能力

根据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企业赖以创造价值的资源包括物质、人力和组织等所有被企业用于开发、制造和销售产品或服务的资源。其中物质资源包括象厂房、设备、土地、库存等有形资源以及象声誉、商标、版权、专利等无形资源;人力资源包括企业个体员工的教育、经验、判断、面对风险的态度以及与企业相关的个人才能;组织资源包括历史、关系、信任、文化以及正式的权力结构、控制系统和激励模式。[1]企业资源不可能在真空中产生价值,只有当它们被操作和运用于外部环境以把握机会和规避威胁时才能创造价值。资源的操作和运用过程也就表现为企业的能力。每种类型资源的运用都构成一个潜在的能力束,它是实现企业某个特定功能的

收稿日期:2001-02-12;修回日期:2001-07-06

作者简介:张 钢(1966-),男,山东蓬莱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组织理论与组织经济学、技术创新与管理。

能力,是能力束而非资源本身为企业创造出赢得竞争优势的产品或服务。

具体地说,企业能力是指以整合的方式,通过组织活动过程来配置资源以实现预期目标的

活动。[2]企业能力是以信息处理为基础的资源运用和操作过程,它是企业专有的,并通过企业资源间复杂的互动作用逐渐发展起来。根据雷纳德?巴特的观点,企业能力由四个维度构成:(1)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的运用维度,它既包括员工所拥有的一般性知识背景在企业语境下的运用,也包括企业专有技能的运用;(2)技术系统操作维度,它来自于员工头脑中意会性知识的积累、编码化和结构化,通常表现为小组或企业组织层面上对技术资源的联合操作,因而它不同于员工知识和技能运用的简单相加;(3)管理系统操作维度,它代表了创造和控制企业知识基的正式和非正式方式;(4)企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运用维度,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知识基的内容、结构以及企业探索和控制知识的方式。[3]

企业能力的四个维度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企业对其所拥有资源进行运用和操作的制度化能力结构。

对资源进行运用和操作的企业能力总是与特定的操作规则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企业能力就是资源操作规则付诸实践的过程。规则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它们都是企业演化过程中一系列决策和事件的自然结果。正式和非正式规则的集合就构成组织惯例,这些惯例涉及到企业如何配置或操作资源的决策方式和行为方式。[4]组织惯例的形成是一个需要反复实践的历史过程,“干中学”和“

干中记”是这个过程的核心内容;组织惯例作为一种知识,具有很高的意会性,它总是与企业各类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

企业的资源、能力和惯例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首先,资源要转化为赢得竞争优势的产品或服务,必须经过操作过程,而资源操作又离不开规则;其次,规则是演化的产物,其合法性和意义不仅来自于个体间的默认和共识,而且其有效性最终要接受操作实践的检验;第三,作为规则的惯例和作为操作的能力又总是受到资源存量的制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操作资源的能力是先前已经存在的资源存量丰富性的函数。

既然组织惯例是企业演化过程的结果,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如何设计、应用和复制组织惯例也就成为组织学习的基本内容;既然企业能力作为惯例实施活动植根于组织惯例之中,那么组织学习则恰好反映了企业能力的动态性。本质上说,正是组织学习过程将企业演化的历史路径、资源、能力和惯例融合为一个整体,并最终决定了企业在外部技术和市场环境中的竞争优势(如图1)。图1 企业资源、能力和组织惯例之间的关系

?17?第3期 张 钢:基于技术转移的企业能力演化过程研究

从上述关于企业资源、能力和组织惯例的分析不难理解,技术资源作为企业资源存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在R&D 、设计、制造、营销等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与技术活动密切相关的物质、人力和组织资源;技术能力是指企业配置、开发和应用技术资源,将其与其它互补性资源相结合以生产独特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技术惯例则是企业技术资源的正式和非正式配置规则。

技术资源既具有历史路径依赖性,又具有意会性。意会性低的技术资源表现为设备、工具、设计图纸、技术运行程序等可物化、可编码的资源存量;而意会性高的技术资源则很难被物化和编码化,往往存在于员工头脑中和非正式技术操作规则中,在这里,技术资源、规则和操作相互交织,难以明确区分。企业专有的技术资源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但源泉要变为现实的竞争优势还必须经过技术资源在特定规则下的合理操作或配置过程,“正是作为技术资源操作的技术能力,通过使组织不断重塑其资源和规则结构而为企业赢得了现实竞争优

势”。[5]值得注意的是,与技术资源有所不同,技术能力和技术惯例相对来说在现实中更难以与企业整体能力和组织惯例完全区分开来。技术能力不仅存在于员工技能的运用过程和企业技术系统操作中,而且还存在于管理系统操作和企业价值观行为规范的运用过程中;同样,技术惯例也总是与整体组织惯例交织在一起。因而,在现实中没有相关资源的匹配和企业整体能力的提高,期望单独获取技术能力将是非常困难的。

2 作为接受者学习过程的技术转移

对于期望藉技术转移获得技术能力的企业来说,技术转移既是技术资源的流动过程,也是接受者通过技术资源的流动,学习、吸收和形成新的组织惯例和能力的过程。在这个双重过程中,技术接受者不仅要认识外部技术资源的潜在价值并加以有效吸收,而且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形成企业专有的惯例和能力,最终实现自主创新。由于技术资源的意会性,特别是那些与企业组织惯例和能力密切联系的专有资源具有更高的意会性,使其在企业间的转移变得非常困难;因而

,以获取能力为目标的技术转移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接受者选择何种转移方式以及在转移过程中对学习的投资。

从技术接受者的角度看,技术转移可以有多种方式。依据技术资源意会性高低以及技术提供者和接受者之间合作程度高低,可以将技术转移方式分为四大类,即技术进口、技术许可证、合作生产、合作R&D (如图2)。图2 技术转移类型

?27?科 学 学 研 究 第19卷

(1)技术进口主要指机器、设备、工具和中间产品等物质性资源的转移,它所涉及资源的意会性很低,也不需要供需双方密切合作。(2)技术许可证一般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专利、商标和其他授权,二是对接受者的技术和管理辅导。技术许可证虽然涉及到具有较高意会性的技术资源的转移,但由于在这种方式下,接受者往往已经具备操作技术资源的基本能力,因而供需双方合作程度较低。(3)合作生产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合资企业、分包合同等,在这种方式下,技术的软件和硬件资源可以为供需双方充分共享。与技术进口和许可证相比,合作生产由于供需双方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密切合作关系,对于前置能力不高、期望藉技术转移获取技术能力的接受者来说,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技术转移方式,而且借助合作生产,供需双方也更容易过渡到更高级的技术转移类型,即合作R&D 。(4)合作R&D 作为一种技术转移类型,强调供需双方基于学习联盟的双向互动作用,需要双方高水平的创新合作。这种方式经常出现在技术优势互补的企业之间。考虑到技术供给者所拥有技术资源的企业专有性、路径依赖性和意会性,以及企业能力的整体性及其形成过程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仅凭借技术硬件资源的进口或涉及技术软件资源的许可证贸易,而不经过供需双方的长期合作,想发展起企业能力,已经被证明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合作生产作为一种技术转移方式,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基于技术转移寻求能力发展的主要方式。

[6]包括对引进技术的吸收、应用和二次开发在内的长期合作生产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技术接受者的复杂组织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项目组和整个企业组织通过不断互动来解读意会性技术资源,并训练出对技术资源的再配置和再开发能力,从而推动基于技术转移的企业能力演化进程。由于引进的技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一般具有新架构知识(architectural

knowledge )的性质,即新的产品联结和整合方式,[7]因而,作为组织学习过程的技术转移通常也

具有企业战略转移的蕴涵。也就是说,企业架构知识的改变必然要求企业经营战略发生变化,而经营战略的变化则要求企业组织结构和组织惯例的相应调整。只有经过组织惯例的适应性调整,新能力才有可能形成和保持。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对组织学习的持续投资是企业能否推动能力成长过程的关键环节。

根据科鲁斯曼等人的观点[8],组织学习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子过程,即直觉、解释、整合和

制度化,并先后出现在个人、小组和企业组织三个层次上。这四个子过程的出现虽然有先后顺序,但过程与过程之间也多有交叉。例如,解释过程与提炼和开发直觉洞见有关,主要表现为互动对话过程的语境开发,它便跨越了个体和小组两个层次;而当工作团队成员间开发出共同语境、行为也基本协调一致时,解释过程便自然融入整合过程,整合导致共享语境的发展和扩大,行为协调一致的范围也将超越小组的界限,向整个组织拓展,有效的行动通过不断复制被保存下来,最后形成具有组织惯例性质的规则和程序。因此,整合过程跨越了小组和企业组织两个层次。但是,直觉过程和制度化过程却只是分别出现在单一的个人层次和企业组织层次上。直觉主要是一个个体化过程,是组织学习赖以发展并导致语境变化的源头。制度化过程是一个组织现象,它一方面使组织惯例独立于个体员工而持续存在,另一方面又可以使经过直

觉、解释和整合过程而形成的新组织惯例或组织惯例的新成份得以保存和发展。[8]在具有架构

转换意义的技术转移过程中,直觉、解释、整合和制度化四个子过程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来自直觉过程的关于外部技术机会和技术价值的洞见,作为组织探索和变革的种子,总是源于个体成员,然后通过解释过程的传播和复制功能在个体和小组层次进行广泛交流,而一旦成功,借助整合和制度化两个子过程的放大和稳定功能,新洞见最终将融入组织惯例并扩散至整个企?

37?第3期 张 钢:基于技术转移的企业能力演化过程研究

业组织。

从技术接受者的角度,可以将技术转移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认知和评价阶段、吸收和应用阶段、二次开发和创新阶段。在认知和评价阶段,技术接受者对外部适用技术资源进行搜索、跟踪和评价,以便确定合作伙伴;此时,组织学习的直觉、解释和整合三个子过程交互作用,以充分调动组织已有知识存量,寻找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契合点。在吸收和应用阶段,技术接受者必须以特定方式将外部新知识融入已有知识架构或建立起新的知识架构,并实现商业化。这个阶段不仅要依赖于组织与合作伙伴、外部环境的直接作用界面,而且依赖于组织内部跨小组、跨部门的知识转移。这就进一步强化了组织与环境之间、组织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小组之间以及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结构在组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为了将意会性高的技术资源成功地整合到企业活动中去,企业需要借助大量“桥梁人物”,即那些既熟悉企业内部知识,又

熟悉外部知识的人。[9]因此,在吸收和应用阶段,组织学习的四个子过程将在个体、小组和企业

组织三个层次上同时出现,并且通过组织学习进一步将技术转移的吸收和应用阶段与二次开发和创新阶段联系起来。对于技术接受者来说,只有进入二次开发和创新阶段,才能真正实现新架构知识的商业价值,最终将新组织惯例稳定化并发展出自主能力来。技术转移过程中的组织学习模式如图3所示

图3 技术转移过程中的组织学习模式

一般来说,在技术转移过程中,成功的组织学习取决于五方面因素:[10](1)被转移技术资源的特定类型;(2)供需双方组织惯例的相似程度;(3)接受者对供给者内部技术过程和组织过程的熟悉程度;(4)接受者对自身技术活动的先前投资:(5)接受者组织惯例的弹性。只有从这5方面着手,不断强化组织学习过程,才能为基于技术转移的企业能力成功演化打下基础。3 基于技术转移的企业能力演化过程模式

既然技术能力不仅存在于员工技能的运用和企业技术系统的操作之中,

而且存在于企业管理系统的操作和价值观行为规范之中,那么在技术转移过程中,接受者就不可能脱离企业整体能力的演化轨迹而单独获得技术能力。事实上,由于要素市场的不完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由于象价值观、文化和组织经验这些“软”资源的不可交易性,包括技术能力在内的企业能力是不可能从外部获得的,而只能在企业内部被逐步建立起来,这需要花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

间。[11]为了判断引进技术对企业未来能力发展和竞争优势形成的贡献,技术接受者必须认识?47?科 学 学 研 究 第19卷

到自身战略远景、能力目标与当前组织惯例、资源存量和能力水平的差距,并针对这个差距在技术及其相关资源和组织学习上进行投资,以便推动基于技术转移的企业能力演化过程。

企业能力演化过程包括三个相互交织的阶段:突变、环境选择、成功组织惯例的保存。

[12]组织惯例的突变是新能力形成的前提。突变既可以随机出现,也可以是有意诱发的结果。企业内部人员流动和环境突发性巨变都是随机突变的例子,而有意诱发的突变则来自于企业精心设计的搜索过程,也即创造性地向内和向外搜寻有利于促成变化的机会。技术转移作为引发组织惯例突变的重要因素主要是企业创造性搜索的结果。但是,搜索过程的视域往往受到已有组织惯例的限制。在已有知识架构附近进行搜索,虽然能够提高成功的可能性,但也容易使搜索过程失去创造性而成为已有组织惯例的惯性运动。因此,为使技术转移真正成为企业能力演化的突变源,接受者就不能仅将技术转移活动局限于企业技术系统内,而应将其全面拓展至企业能力的四个维度中,以克服已有组织惯例的视域局限性。

环境选择是检验突变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这里的环境尤其是指市场环境而言,因为只有市场生存竞争才能够最终选择出适于生存的突变。对于技术接受者来说,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并成长,通常意味着企业已经在对引进技术的吸收和利用基础上,重塑了组织惯例、知识架构和能力平台,并创造出更高的利润水平。一般地说,

一个在生存竞争中胜出的组织惯例便会被不断复制,得以放大和强化,并借助正反馈效应,推动企业能力的急剧扩张。从企业演化理论的角度看,能力扩张预示着对成功组织惯例进行保存阶段的开始。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频繁的环境选择使固守已有成功的机会越来越少,固守成功成为失败的代名词,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最有效地保有成功。因此,技术接受者对组织惯例和能力的最有效保存方式就是快速进入对引进技术的二次开发和创新阶段。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企业能力演化过程的阶段划分只具有相对意义,在现实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是,突变的同时就面临选择,而选择又总是渗透于保存过程之中。企业能力演化是一个突变、选择和保存不断交织、更迭和循环的过程(如图4)。

图4 基于技术转移的企业能力演化模式

企业能力演化过程不同阶段和技术转移过程不同阶段的交叉点,代表了企业资源、惯例、能力和组织学习之间的不同匹配状态,其中组织学习处于核心地位。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组织?57?第3期 张 钢:基于技术转移的企业能力演化过程研究

学习引导着企业能力的演化。[13]跨阶段、跨层次不断演进的组织学习过程,能够在吸收新知

识、形成新惯例和利用已有知识架构、知识存量之间创造出一种必要的张力,这种张力成为诱发组织惯例突变以及开发出组织惯例新成份的基础;同时,组织学习,特别是进入制度化阶段的组织学习还能够将新组织惯例融入到已有组织惯例中去,构筑出新一轮组织学习的共同语

境,并为创造出新的张力做好准备。

[14]从图4可以看出,企业能力演化过程的突变可能会来自于技术转移过程的不同阶段。对某些企业来说,突变可能发生于认知和评价阶段,伴随对外部新技术机会和市场机会的创造性探索,新战略远景开始出现,并透过组织学习不同子过程的交互作用诱发组织惯例突变;对其他外企业来说,突变可能发生于吸收和应用阶段,伴随对技术及其相关资源和组织学习的投资,企业知识架构发生适应性调整,诱发组织惯例突变;在其他企业里,突变也可能发生于二次开发和创新阶段,伴随对引进技术的二次开发和创新,新的组织结构和战略远景才得以确立,并诱发组织惯例突变。无论在技术转移的哪一个阶段,突变一旦发生,为了在环境选择面前获得成功,企业就必须进一步投资于组织学习,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组织惯例的持续演变和能力重构,以引进技术吸收应用基础上的商业化或以引进技术二次开发和创新基础上的商业化,来适应环境选择、赢得生存和成长空间。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激烈的生存竞争伴随引进技术的吸收、应用和商业化过程便开始出现了,但对另外一些企业来说,由于它们能很快从技术转移的吸收和应用阶段推进到二次开发和创新阶段,或者将两者合二为一,生存竞争考验主要在于创新技术的商业化。最后,无论突变和环境选择发生于技术转移的哪个阶段,成功组织惯例和企业能力的保存都只能在二次开发和创新中实现,其原因如前所述,企业只有持续创新并诱发新突变,才能真正有效保有成功。

4 结语

从企业演化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相结合的角度来看,企业应该是一个不断演化的知识基,它由三大类知识构成:其一是know —what 知识,意指企业拥有什么样的物质、人力和组织资源;其二是know —how 知识,涉及企业如何对资源进行操作;其三是know —why 知识,是关于企业资源操作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合法性的说明,是一系列可表达(正式)和不可表达(非正式)的操作规则。这三大类知识分别代表了企业的资源、能力和组织惯例。相对来说,know -what 知识,即资源可能容易被获得,但不一定能被恰当运用和操作,也就是说不一定能顺利变成know -how 知识,即能力,其原因在于企业可能还不具备使know -what 知识变为know -how 知识所必需的语境知识,也即know -why 知识或组织惯例。因而,在严格意义上,企业know -how 知识(能力)不可能仅是通过技术转移而获得,它需要企业在拥有know -who 知识,即知道谁将成为自己最合适的技术转移合作伙伴,并有效开展长期技术合作的基础上,经由自主的技术和经营实践活动,伴随know -why 知识(组织惯例)的更新和发展才能逐步建立起来。企业能力演化是一个需要持续投资于组织学习的长期实践过程,这中间期望走捷径、压缩时间已经被证明

是不经济的。[15]对于正在努力发展自主能力的我国企业来说,这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67?科 学 学 研 究 第19卷

参考文献:

[1] Barney J B ,Looking insid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dge[A].A Campbell and KL S Luchs ,C ore competency -based

strategy[C].International Thoms on Business Press ,1997,13-29.

[2] Amit P ,Schoemaker P J.S 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J ].S 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14:33-

46.

[3] Leonard Barton D.C 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 :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 ].S trate 2

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2,13(Summer S pecial Issue ):111-125.

[4] Winter S G.The satis ficing principle in capability learning[J ].S 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Winter

S pecial Issue ):981-996.

[5] Lynskey M J.The trans fer of res ources and competencies for developing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the case of Fujitsu

-IC L[J ].T echnology Analysis &S trtegic Management ,1999,11:317-336.

[6] Tsang E W K.Choice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 fer m ode :a res ource -based view[J ].Management Interna 2

tional Review ,1997,37:151-168.

[7] Henders on R ,Clark KB.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the recon figuration of exis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 failure

of established firm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35:9-30.

[8] Crossman M M ,Lane H W ,White R E.A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framew ork :from intuition to institution [J ].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9,24:522-537.

[9] C ohen W M ,Levinthal D A.Abs 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35:128-152.

[10] Lane P ,Lubatkin M.Relative abs orptive capacity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J ].S trategic Management Jour 2

nal ,1998,19:461-477.

[11] T eece D J ,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 ].S trategic Management Jour 2

nal ,1997:509-533.

[12] Nels on R R ,Winter S G.An ev 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13] E isenhardt K M ,Martin J A.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 ?[J ].S 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

(Winter S pecial Issue ):1105-1121.

[14] G hoshal S ,Bartlett C A.Linking organizational context and managerial action :the dimension of quality of manage 2

ment[J ].S 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4,15(Summer S pecial Issue ):91-112.

[15] Dierickx I ,C ool K.Asset stock accuml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J ].Management Science ,

1989,35:1504-1511.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firm ’s capabilities based on technology transfer

ZH ANG G ang

(School of Economic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China )

Abstract :It is main task for the firms in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 to acquire the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through technology trans fer.Based on the framew ork of both res ource based and ev olutionary theories of firm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s ources and capabilities of firm ,and depicts the learning nature of technology trans fer ,and establishes the process pattern of firm ’s capabilities ev olution based on technology trans fer ,which can be used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from technology imports to capabilities development in firms of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 and support the firm practices of indigenous capabilities develop 2ment in China.

K ey w ords :technology trans fer ;res ources ;capabilities ;ev olutionary process ?77?第3期 张 钢:基于技术转移的企业能力演化过程研究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企业技术 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高我省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推动浙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形成了一批产业和区域明显的化纤及面料、皮革及制品、五金制品、品牌服装、化学原料药、高低压电器、电子材料、氟化工、汽摩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构成了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基础,但这些产业大都是传统产业,产业层次和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同时,我省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急需开展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提升我省产业水平。 (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浙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面对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的局面,我省低、小、散的产业结构面临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我省人多地少,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要素缺口对经济影响日益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已构成硬约束。这些矛盾和现实严重阻碍了企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依靠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坚持企业主体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相结合,重点突破和一般提升相结合,以完善创新投入、运行和激励机制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政府、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科技工作者和技术中介机构等构成,以促进产业升级、产品结

技术转移中介服务中心管理办法

嵊州市技术转移中介服务中心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速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或个人的科技成果、先进技术和专利产品向我市转移,特设立嵊州市技术转移中介服务中心。 第二条嵊州市科技局为技术转移中介服务中心的管理部门。 第三条嵊州市技术转移中介服务中心,具体从事下列合作形式的管理。 1、嵊州市境外的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在我市设立的相关技术服务机构。 2、我市乡镇(街道)、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市外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合作共建的技术服务创新平台。 3、从嵊州市境外的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或个人引进到嵊州市境内的科技成果、先进技术和专利产品。 第四条嵊州市技术转移中介服务中心的工作责职。 1、掌握全市科技合作信息,搜集市内外科技成果,了解科技发展动态。 2、定期征集企业技术难题和科技需求项目。 3、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成果展示和科技信息发布。 4、建立人才档案,协助企业做好人才引进和培育。 5、开展广泛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不定期召开产学研合作恳谈会。 6、制订和落实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考核和日常管理。 7、负责对科技合作项目的认定和奖励。 8、负责推荐申报上一级科技合作项目。 第五条申报技术合作项目条件。 1、在嵊州市境内注册的企事业单位和部门。

2、必须是嵊州市境外的科技成果、先进技术和专利产品转移到嵊州市境内。 3、建立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引进的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 4、必须签订规范的技术转移(转让)合作协议书,并支付相应的技术转让经费。 5、技术受让单位有固定的工作场所,有项目负责人以及相配套的生产技术设施设备。 6、技术转让成果知识产权明晰。 7、企业的资产质量和经营状况良好。 第六条为加强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市科技局每年从科技经费中安排专项经费对机构建设进行配套扶持,对具体的技术服务机构和合作项目进行奖励。配套扶持经费主要包括机构的基础建设经费和正常的运作经费。奖励经费主要是对共建技术服务机构的奖励以及对各单位从嵊州市境外的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或个人引进新技术项目和国内外专利技术等奖励(具体奖励办法参照市政府有关文件执行)。 第七条申报技术合作项目和申请技术服务机构合作专项资金需提供以下材料 1、单位营业执照或其它合法证明复印件。 2、合作协议书复印件。 3、支付凭证及相关证明材料复印件。 4、申请合作专项资金的,技术合作转让费必须在10万元及以上。 第八条附则 1、本办法由嵊州市科技局负责解释。 2、本办法自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是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企业市场地位的提高,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通过完善内部各要素系统,并兼顾与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社会、经济、环境目标,可持续地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发展能力。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的目的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各利益相关者都至关重要: 1.股东:衡量企业创造股东价值的程度,为采取下一步战略行动提供依据。 2.潜在投资者:评价企业的成长性,选择合适目标,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3.经营者:发现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采取正确的经营策略和财务策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4.债权人:判断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做出正确的信贷决策。 三、分析内容 1.分析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分析企业负债变化的趋势 3.正确预测企业未来发展速度和企业对策 4.分析企业的资源情况 页脚内容1

页脚内容2 四、影响因素 1.营业收入:只有营业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才能为企业不断发展提供充足资金。 2.资产规模:资产是企业经营的前提,是取得收入的保证。 3.净利润:净利润的增加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并且形成留存收益,保证扩大再生产,是企业价值增长的源泉。 4.财务杠杆系数:适度的利用财务杠杆,满足发展所需资金。 5.股利分配:选择适当的股利分配政策,即重视股东需求,有留存部分进行累积,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五、指标分析 一、股东权益增长率分析 股东权益增长率是本期股东权益增加额与股东权益期初余额之比,也叫做资本积累率。 1.计算公式 %100-?= 期初股东权益期初股东权益期末股东权益股东权益增长率

技术创新能力

精心整理 (1)从技术能力角度分析 从技术能力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学者把组织在技术创新过程 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进行划分。在国外,拉里(LarryE.West- phal,1981)结合组织行为学科知识,把技术创新能力看成是组 织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与信息的获取能力的综合; SevenMuller 术能力、储备能力、组织能力的综合; 技术创新行为主体出发, 业的价值观。在国内, 出组合创新能力, ,其本质是知 ,则把技术创新能力界 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资源配置能力等。还有的学者把创新能力,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与吸收能力 并列起来,共同构成企业的技术能力。他们认为,技术创新能力 是技术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企业提高技术能力最终应以提高 技术创新能力为依托。吸收能力和生产能力只停留在掌握已有

技术上,而不能具备超越技术领先者的技术能力,只有拥有技术 创新能力,企业才能最终战胜技术领先者。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 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有些学者依据技术创新的基本性质和 基本过程、成功技术创新给予的启示以及企业技术创新调查分 析结果,把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投人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还有的学者 提出, 力一起构成技术能力, 位)产生新思想(新概念) , 组织能力的划分粗细不同,但可以看出,良好的生产营销等基本 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是技术创新的一个基础,因此也引起了众 学者的广泛关注。 (2)从战略管理角度分析 从战略管理的角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便于组织支持企 业技术创新战略的企业的一系列综合特征,包括可利用资源及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doc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要注意用科技工作的成果丰富或更新教学内容,在科技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温家宝总理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注意把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就业准入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结合起来,把职业资格认定、职业等级评定和技能型人才的选拔结合起来。教育部周济部长也指出,要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增强主动为经济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它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我院着力开展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列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技能培训,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对象的专业岗位培训、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进城务工劳动力培训,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资格培训、认定和考证工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在为行业、企业和社会做好服务的同时,为兄弟院校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和教学行政管理干部,指导和帮助兄弟院校开展专业改革、课程建设,社会服务取得里一定成效,能力得以提升。实践中,我们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需要和可能的关系 社会对技术研发、培训等服务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时效性特点,其多样性受制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时效性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具有较大关联。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具有明显的产业、行业或区域特点,进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需要根据院校自身特点和优势,选择性地满足社会需求,充分考虑自身的专业、师资、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将社会对服务的需求与自身所能提供服务的可能有机结合起来。 我院根据水利院校的行业特点和优势,结合安徽农业大省的现实和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趋势确定社会服务的重点。一是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开展社会服务建设。二是发挥我院水利、土木、机电、机械类的专业优势,与行业、企业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合作组织科研技术攻关和技术开发,取得了一批技术成果,其中两项成果分别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和省水利科技

关于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关于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一、我县企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一)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不强。企业专利申请多数是实用型或外观型的,发明专利不多,特别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少。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总体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产业核心技术不强,没有形成上规模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业。尤其是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研发能力更是非常薄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全县研发经费投入达到销售额5%以上的企业只有少数几家,大多数中小企业,受困于资金、县场、效益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研发投入难有保障,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只占销售收入的1%左右。政府引导性投入效应难以对各个层次上的企业发挥作用。 (三)技术创新人才匮乏。中高级技术人员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民营中小企业中分布少,特别是面多量广的中小企业中科技人才更少,高新技术人才匮乏,更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国内技术领军人物更是少之又少。 (四)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服务功能不足,政府部门和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尚未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投入引导、沟通协调、信息传播,以及咨询、招标、风险投资、融资担保等综合服务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五)扶持政策尚需进一步落实。为了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我县已经制定了一定的扶持政策,但有些政策落实有难度。如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政策,虽财政、科技部门已作了广泛的宣传,但企业受多种因素影响,执行比较困难,在部分企业不易落实。 二、对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科技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我县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企业增强县场竞争力的客观选择,也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我县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加快发展的要求相比,仍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实施进度,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一)进一步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激发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切实引导企业树立强烈的科技创新意识,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决策、投资、开发、成果转化和受益的主体。促进企业建立良好的科技创新机制,加强以企业研发中心为主要形式的研发机构建设,使其成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进与转化科技成果的主体力量。引导企业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在自主创新上有所突破,在一些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促进“技术企业化、企业技术化”。充分调动企业家的科技创新热情,发挥企业家在科技创新中的组织作用。大力引进创新人才,支持企业将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及其产业化程度作为重要的分配标准,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关于技术转移服务规范的介绍 实用详细版

关于技术转移服务规范的介绍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技术转移服务的服务原则、服务要求和服务流程。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技术转移服务的机构。 2 术语和定义 2.1 技术转移technology transfer 制造某种产品、应用某种工艺或提供某种服务的系统知识,通过各种途径从技术供给方向技术需求方转移的过程。 2.2 技术转移服务technology transfer service 为实现和加速技术转移提供的各类服务。 2.3 技术转移服务机构technology transfer service organization 从事各类技术转移服务的机构。以下简称服务机构。 2.4 技术转移服务委托人clients 委托服务机构办理技术转移事务的组织或个人。以下简称委托人。 2.5 技术转移服务人员customer service 为委托人提供技术转移服务的专业工作人员。以下简称服务人员。 2.6 技术成果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利用科学技术知识、信息和经验作出的涉及产品、工艺、材料及其改进等的技术方案。包括专利、专利申请、技术秘密、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等。 2.7 技术秘密technological secret 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

2.8 技术交易technology transaction 技术供需双方对知识形态的商品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进行交易的行为。包括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 2.9 技术转让technology assignment 合法拥有技术的权利人,包括其它有权对外转让技术的人,将特定的专利、专利申请、技术秘密的相关权利让与他人或者许可他人实施使用,由受让方支付约定的费用的行为。包括专利权转让、专利申请权转让、技术秘密转让、专利实施许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转让、植物新品种权转让和实施许可、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转让与许可等。 2.10 技术持有人holder of technology 拥有某项技术所有权或使用权的组织或个人。 2.11 技术经纪technology brokerage 以知识、技术、经验和信息为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促成技术交易进行联系、介绍、组织工业化开发并对订立和履行技术合同提供服务。 注:与技术经纪相关的服务内容可包括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交易会、技术交易网站等。 2.12 技术经纪人technical broker 在技术市场中,以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为目的,为促成他人技术交易而从事中介居间、行纪或代理等,并取得合理佣金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 2.13 技术集成technology integration 组织各方面专家、研发团队和相关机构,通过必要的资金、装备条件与技术支持,对有产业化前景的技术成果,进行二次开发、整合、配套、中试、工程化设计等为实现产业化的服务。 2.14 技术经营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从技术的研究开发到应用的过程中,策划和管理技术的研究开发、采购、人力资源、生产、营销等活动的服务,例如技术的买进和

公司技术能力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

公司技术能力装备水平 和生产能力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公司的技术力量、装备水平及生产能力 一、技术力量 我公司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 的宗旨,注重创新发展、不断增强科技开发能力,产品通过了ISO9001: 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目前,公司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9人,其中高 级工程师7人,中级技术职称员工16人,专科以上毕业人员31人。公司研究所长期以来与中南工业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等院校和设计院紧密合作,在生产实践中开发了“无触点信号卷筒”、“矿用隔爆型电缆卷筒”、“开关磁阻电机及调速系统”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专利产品十余项,并实现了产品开发的系统化、系列化。特别是公司研制、开发的矿用隔爆型电缆卷筒,填补了国内空白,为矿山机械用户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起到了关键作用。 公司从事产品制作的技术工人大部分是从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工人中考核招聘的。从事关键工序如机加、总装、焊接和电气电路等技术工作的技工,大部分都是具有几十年工作经验的技师和老师傅。 二、装备水平及生产能力 1、本公司生产制造下设:机加车间、焊接车间、冷作冲压车间、装配车 间、喷涂车间、电气车间。各类大中型设备能满足电缆卷筒及电磁设备的 加工制造能力。机加设备能满足单件10吨以下机械加工件的车、铣、刨 的加工。载重5吨的绕线机能满足各类电磁产品线圈的绕制。大型烘烤箱 能满足4米以下电磁产品的抽真空烘烤灌胶。等离子切割机、二氧化碳和 氩弧全自动焊机、交流接焊机能满足电磁产品和其他机械产品的切割和焊 接。还有大型卷板机、剪板机等卷筒制作的关键工装设备。 2、年生产能力为2000台套,产值5000多万元。 附:《主要机械加工与检测设备情况》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1、? 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分析: (1)含义:企业可动用的资金总额减去本期新增加的流动资金需求及上缴所得税 和年终分红,也就是企业期末自我发展能力。 (2)计算: A、以主营业务利润为基础,加上有实际现金收入的其他各项收入和费用,减实际引起现金 支出的各项费用: 企业可动用资金总额=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金融投资收入+营业外收入+ 固定资产盘亏和出售净损失+折旧费+计提坏账-其他业务支 出-金融费用支出-营业外支出-固定资产盘盈和出售净收益 -上缴所得税-收回未发生坏账

B、以税后利润为基础,加上不实际支出的费用,减去不实际收入: 企业可动用资金总额=税后利润+折旧费+固定资产盘亏和出售净损失+计提坏账准 备-固定资产盘盈和出售净收益-收回未发生坏账 (3)表外筹资: A、分类:直接表外筹资和间接表外筹资。 B、直接表外筹资:是企业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直接筹资。 如:租赁、代销商品、来料加工等,但融资租赁属于表内筹资。 C、间接表外筹资:是用另一个企业的负债代替本企业负债,使得表内负债保持在合理的限 度内,最常见的是母公司投资于子公司和附属公司。

D、企业还可以通过应收票据贴现、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产品筹资协议等把表内筹资 转化为表外筹资。 E、表外筹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予反映的筹资行为,利用表外筹资可以调整资金结构、 开辟筹资渠道、掩盖投资规模、夸大投资收益率、掩盖亏损、虚增利润、加大财务杠杆 作用等,还可以创造较为宽松的环境,为经营者调整资金结构提供方便。 (4)企业可持续增长速度: A、定义:指不增发新股并保持目前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条件下,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 B、计算: a、根据期初股东权益计算: 可持续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股东权益本期增加/期 初股东权益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评分

(七)企业创新能力评价 企业创新能力主要从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研 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企业成长性等四项指标进行评价。各 级指标均按整数打分,满分为100 分,综合得分达到70 分以上(不含70 分)为符合认定要求。四项指标分值结构详 见下表: 序号指标分值 1知识产权≤30 2科技成果转化能力≤30 3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20 4企业成长性≤20 1.知识产权(≤ 30 分) 由技术专家对企业申报的知识产权是否符合《认定办 法》和《工作指引》要求,进行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评价。 序号知识产权相关评价指标分值 1技术的先进程度≤8 2对主要产品(服务)在技术上发挥核心支持作用≤8 3知识产权数量≤8

4 知识产权获得方式≤6 (作为参考条件,最多加 2 分) 5企业参与编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检测方法、≤2技术规范的情况 ( 1)技术的先进程度 A. 高(7-8分) B. 较高( 5-6 分) C. 一般( 3-4 分) D. 较低( 1-2 分) E. 无(0分) ( 2)对主要产品(服务)在技术上发挥核心支持作用 A. 强(7-8分) B. 较强( 5-6 分) C. 一般( 3-4 分) D. 较弱( 1-2 分) E. 无(0分) (3)知识产权数量 A.1 项及以上(Ⅰ类)(7-8 分) B.5 项及以上(Ⅱ类)( 5-6 分) C.3~ 4 项(Ⅱ类)(3-4分) D. 1 ~ 2 项(Ⅱ类)(1-2分)

E. 0 项( 0 分) ( 4)知识产权获得方式 A. 有自主研发( 1-6 分) B. 仅有受让、受赠和并购等(1-3 分) (5)企业参与编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检测方法、技 术规范的情况(此项为加分项,加分后“知识产权”总分不超 过 30 分。相关标准、方法和规范须经国家有关部门认证认 可。 ) A.是( 1-2 分) B.否( 0 分) 2.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30 分) 依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技成果是指通过科学 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专利、版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 平而对科技成果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 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科技成果转化形式包括:自行投资实施转化;向他人转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方案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方案 (讨论稿) 一、建设基础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自组建以来,始终坚持“立足秦皇岛,服务环渤海,面向全国”的办学定位,充分利用学院“河北省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有利时机,着力加强内涵建设,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收效明显。 (一)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1、学院出台了《科研管理暂行办法》、《科研经费使用及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参与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的政策,初步营造了教师参与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氛围,为教师开展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搭建起了一个工作平台。 2、在科技攻关、产品开发、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近三年申请立项各级各类科研课题52个,取得国家专利10项,获得省市以上科研奖励19项。 3、初步打造出了一支理论研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研发队伍,在机械制造、电子技术、艺术设计、企业管理咨询等方面具备了较强的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能力。

(二)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的职业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充分发挥学院专业和资源优势,建立了秦皇岛市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秦皇岛市开发区农村劳动力再转移培训基地、北戴河区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民工转移培训基地等。近三年,与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农民工转移培训、企业职工素质再提高培训、创业培训等,累计培训规模达到30000人次以上,开展职业技能鉴定1716人次,实现经济收入300万元。 (三)积极开展国际、国内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辐射能力 通过对新疆博湖中学、秦皇岛中专学校、秦皇岛高级技工学校、山海关桥梁厂技校的合作办学及教学交流,带动和引领中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韩国东洋大学和新罗大学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已向2所大学输送留学生66名。聘请美国、加拿大的外籍教师来校任教。与韩国东洋大学和新罗大学、美国希望国际大学,新西兰ATC综合技术学院、澳大利亚南威尔士TAFE 学院等学校开展了高层互访和教师交流。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创新社会服务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学院社会服务

(创新管理)技术创新能力

( 1) 从技术能力角度分析 从技术能力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学者把组织在技术创新过程 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进行划分。在国外, 拉里( Lar ry E. West- phal, 1981) 结合组织行为学科知识,把技术创新能力看成是组 织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与信息的获取能力的综合; SevenMuller 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产品开发能力、改进生产技 术能力、储备能力、组织能力的综合; 巴顿( Bar ton, 1992)从企业 技术创新行为主体出发,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由技术人员和高 级技工的技能、技术系统的能力、管理能力、价值观等内容组成, 其核心就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的能力及企 业的价值观。在国内, 王伟强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具体类型, 提 出组合创新能力, 即产品创新能力、工艺创新能力之间的耦合状 态及其由此决定的系统的整体功能; 许庆瑞从产品创新能力和 工艺创新能力两方面探讨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 其本质是知 识。国家科技部的《技术创新工作纲要》中, 则把技术创新能力界 定为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工程化能力、生产创造 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资源配置能力等。还有的学者把创新能力, 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与吸收能力 并列起来, 共同构成企业的技术能力。他们认为,技术创新能力 是技术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 企业提高技术能力最终应以提高 技术创新能力为依托。吸收能力和生产能力只停留在掌握已有 技术上, 而不能具备超越技术领先者的技术能力, 只有拥有技术 创新能力, 企业才能最终战胜技术领先者。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 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有些学者依据技术创新的基本性质和 基本过程、成功技术创新给予的启示以及企业技术创新调查分 析结果, 把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投人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还有的学者 提出, 技术创新能力同技术监视能力、引进与模仿能力、吸收能 力一起构成技术能力, 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 或其组织单 位)产生新思想( 新概念)并运用研究与发展、营销和工程化能力 实现新思想以促进、支持技术创新战略的综合能力。 这些对技术创新能力含义界定的说法把组织运用在技术创 新中所需要的主要能力进行了划分。可以看出, 把对新知识、新 技术等方面的吸收能力作为技术创新能力的一种观点得到了广 泛的认可。吸收能力指企业获得、存储、学习和转化新知识的能力。吸收能力越高,从组织内外部更容易获取新的资源,才容易 不断推陈出新,因此良好吸收能力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另外 组织能力是技术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尽管众学者对 组织能力的划分粗细不同, 但可以看出,良好的生产营销等基本 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是技术创新的一个基础,因此也引起了众 学者的广泛关注。 ( 2)从战略管理角度分析 从战略管理的角度,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便于组织支持企 业技术创新战略的企业的一系列综合特征, 包括可利用资源及

中亚科技信息服务及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建设融资投资立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撰咨询)

中亚科技信息服务及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建设立项投资融资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典型案例〃仅供参考) 广州中撰企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广州

目录 第一章中亚科技信息服务及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建设项目概论 (1) 一、中亚科技信息服务及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 二、中亚科技信息服务及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编制单位 (1) 三、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1)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 (2) (一)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2)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2)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 (4) 五、研究的主要过程 (5) 六、中亚科技信息服务及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建设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 (6) 七、中亚科技信息服务及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估算 (6) 八、工艺技术装备方案的选择 (6) 九、项目实施进度建议 (6) 十、研究结论 (7) 十一、中亚科技信息服务及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建设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9) 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 (9) 第二章中亚科技信息服务及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建设产品说明 (15) 第三章中亚科技信息服务及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市场分析预测 (15) 第四章项目选址科学性分析 (16) 一、厂址的选择原则 (16)

二、厂址选择方案 (17) 四、选址用地权属性质类别及占地面积 (17) 五、项目用地利用指标 (17) 项目占地及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 (18) 六、项目选址综合评价 (19) 第五章项目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 (20) 一、建设内容 (20) (一)土建工程 (20) (二)设备购臵 (20) 二、建设规模 (21) 第六章原辅材料供应及基本生产条件 (21) 一、原辅材料供应条件 (21) (一)主要原辅材料供应 (21) (二)原辅材料来源 (21) 原辅材料及能源供应情况一览表 (22) 二、基本生产条件 (23) 第七章工程技术方案 (24) 一、工艺技术方案的选用原则 (24) 二、工艺技术方案 (25) (一)工艺技术来源及特点 (25) (二)技术保障措施 (25) (三)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26) 中亚科技信息服务及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建设生产工艺流程示意简图 26三、设备的选择 (27) (一)设备配臵原则 (27) (二)设备配臵方案 (28) 主要设备投资明细表 (28)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概念:企业的发展能力,也称企业的成长性,它是企业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扩大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企业能否健康发 一、企业的发展能力分析的思路: 以价值衡量企业发展能力的分析思路。 1、企业发展能力衡量的核心是企业价值增长率。 通常用净收益增长率来近似地描述企业价值的增长,并将其作为企业发展能力分析的重要指标。 净收益增长率是指当年留存收益增长额与年初净资产的比率。 2、净收益增长率的因素分析: 净收益增长率=留存收益增加额÷年初净资产 =当年净利润×(1-股利支付比率)÷年初净资产=年初净资产收益率×(1-股利支付比率) =年初净资产收益率×留存比率。该公式表示企业在不发行新的权益资本并维持一个目标资本结构和固定股利政策条件下,企业未来净收益增长率是年初净资产收益率和股利支付率的函数表达式。企业未来净收益增长率不可能大于期初净资产收益率。

从上式可以看出,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和留存比率是影响企业净收益增长的两个主要因素。净资产收益率越高,净收益增长率也越高。企业留存比率越高,净收益增长率也越高。 由于净资产收益率的重要作用,在实际运用中经常把净收益增长率扩展成包括多个变量的表达式,其扩展式为: 况下,只能以g的速度每年增长(该增长率是可持续增长率),当企业增长速度超过g时,上述四个比率必须改变,也就是企业要超速发展,就必须要么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总资产周转率),要么增强企业的获利能力(销售净利率),或者改变企业的财务政策(股利政策和财务杠杆),也就是说企业可以调整经营效率、获利能力及财务政策来改变或适应自己的增长水平。 在实际情况下,实际的净收益增长率与测算的净收益增长率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上述四项比率的实际值与测算值不同所导致的。当实际增长率大于测算增长率时,企业将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当实际增长率小于测算增长率时,企业存在多余资金。 3、评价 以净收益增长率为核心来分析企业的发展能力,其优点在于各分析因素与净收益存在直接联系,有较强的理论依据;缺点在于以净收

企业创新能力介绍

1.知识产权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限400字) XXXXX有限公司是一个XXXXXXXXXXXXXXXXXXXXX,提供多终端互联网音视频解决方案。主打产品是XXXXXXXXXXXXXX。企业产品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6项,主要是6项软件著作权, 6项均来自于企业自有技术,帮助企业在技术方面寻找行业制高点,且知识产权皆已用于批量生产,成为公订的利益增长点,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科技成果转化情况(限400字) 公司近三年研发项目数量16项,转化项目16项,新软件产品16个, 公司近三年科技成果转化16项,平均每年5项以上。公司的新产品投产率在100%。详见《公司近三年科技成果汇总表》、《公司技术诀窍说明》。转化的科技成果极大的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3.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组织管理情况(限400字) 公司成立了研发中心,且每个项目成立了专门的项目小组,制定了《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研发项目立项管理办法》、《研发投入核算体系管理办法》、《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奖励制度》、《岗位责任书》部门等规章制度。除规定了企业项目立项,项目过程管理,项目验收等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外,还重点对科研技术人员的考核、奖励做了详细的规定。为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与多家科研院校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 4.管理与科技人员情况(限400字) 公司2015年底在册职工人数111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111人,占企业职工比例100%。企业设立单独的研究开发机构,组建了研究技术开发中心。所有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110人,占企业员工的91%,专业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统计学、经济管理、电子商务等,门类较为齐全,知识结构合理。企业设立单独的研究开发机构,公司研发部人员基本上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具有扎实的理论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是一只高学历高素质高知识结构的开发队伍。

社会工作专业建设方案

社会工作专业建设方案 项目组顾问:钱绮莲香港富达盟信顾问有限公司经理香港资深企业社工 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等机构社工 督导 姬中宪浦东社会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 项目负责人:刘茂香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社工专业主任、社工师 浦东社会工作(者)协会理事 项目组成员:马景红孙泽宇王贤森韩晋郭志巧程金陈超贾丙海 张平上海浦东星火开发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庆元上海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总干事 顾勤华上海奉贤思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 徐金凤上海浦东社会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 上海乐耆社工服务社督导 叶雄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社工师、心理咨询师二级 同伴辅导员 陈军上海闸北星雨社区青年发展中心总干事

本项目重点建设社会工作专业,辐射带动社区管理与服务、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发展,项目建设预算201.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40万,市财政配套 61.2万元。 一、专业建设基础 我院社会工作专业自2003年申办成功、2004年开始招生以来,始终坚持立足工会资源,面向社工一线,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为上海社会工作行业培养了400余名一线社会工作者,已成为在上海市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实力较强的专业。目前本专业在校生共有290人,专业规模、培养水平居全市同类院校前列。 1、“学院—社团组织合作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 我院社会工作专业先后与上海市总工会社会工作部、上海市职工互助保障会、普陀区总工会、上海机场工会等工会组织和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上海奉贤思齐社工服务站、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浦东新区社会工作者协会、上海儿童社会福利院、上海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等社工组织和机构签定了合作培养协议。 在“学院—社团组织合作培养”的模式下,工会和社工机构参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进行规划指导,承担一年级、二年级学生寒假暑假专业实践,提供学生参与机构大型项目的志愿者活动机会,承担三年级学生半年“顶岗实习”和现场进行毕业设计的指导任务等。社团组织和机构的参与培养,强化了学生岗位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培养和就业岗位初步实现了“零距离”对接。 2、教学方法初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针对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社会工作专业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聘请行业专家与学院教师共同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社会工作服务一线对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及职业发展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将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训练相结合,强化了实训教学,把《个案社会工作方法与实务》、《小组社会工作方法与实务》等实践性较强的课堂搬到校内实训室;通过到基础工会和社工机构顶岗实习等,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强化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积极探索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实行“双证”融合的教学改革,将职业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五个方面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五个方面 近年来,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和加强,政府在技术创新资金方面的投入,唯自主品牌企业提供政策支持,营造企业创新文化环境上做了大量工作。企业品牌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技术创新不断闯关,并取得了一些重大技术突破和成功经验。但是,由于我国关键技术的自给率低,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特别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产品仍然依赖进口,在软件、技术标准方面都要向外国企业支付高额费用。这种依附型生产模式从经济角度看,处于增值链的低端,只能为他人的高回报垫底,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外贸收益。从安全角度看,在这种模式下,生产规模越大,风险也就越大,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利。这种局面不能迅速扭转的原因,追根溯源,还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在目前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科技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的2.8万家大中型企业中,有75%的企业尚未形成研发能力。有关专家认为,其原因是企业经营机制的缺陷造成了技术创新动力的缺失。企业要从增加创新投入,降低开发成本,选择好创新突破口,加强与科研院校和企业间的合作,善用人才,营造人才创新环境及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增强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增加创新投入降低研发成本 商务部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企业自主研发投入严重不足。2005年我国企业500强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平均比重只有1%,比世界500强低两个百分点。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从客观上看,技术研发投入的确存在风险,效益回报不确定因素很多。主观上讲,企业还没有把技术创新动力建立在高瞻远瞩的战略上。目前,很多知名大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和新的规划中,似乎对技术创新都有浓重的一笔,而在落实时,却出现了创新步子不大或急功近利绕行现象。 事实上,技术研发是企业一定要闯的关口,投资技术就是投资企业的前途,加大研发投入,首先要解决企业创新动力。在研发资金的使用上,企业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企业看到某一行业利润可观,便一哄而上,这样易形成重复投资,使这些企业的各自研发下形不成合力,有限的资金被大量浪费掉了。 面对技术研发基金的使用问题,在研发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企业要降低研发成本。因为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如果研发资金投入过高,最后落到产品上的成本也就会高,使产品在市场上失去了竞争能力。所以,企业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还要尽量走创新低成本之路,在开源、节流、挖潜和高效上做综合性文章。 选择技术创新突破口 新发明是技术创新,提高现有技术的性能和革新技术也是创新,可以把创新分成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企业可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选择创新模式。 企业不妨先选择好技术创新突破口,一方面在与国际接轨中,利用多渠道获取技术信息,引进先进技术。引进技术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仅为使用而引进。这种模式因外国的技术约束,容易掉进技术依赖的陷阱,最终让人家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另一种是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引进。企业技术引进后,重在吸收消化实现新的创造,这种创造是在技术的高端起步进行研发,可避免走弯路。另一方面,现在我国通过这么多年的技术研发积累,在一些终端产品生产过程中,已经有很多自主创新技术的配套产品,可以把这些产品通过整合、集成或配套等方式综合起来,再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美国的波音飞机就是在跨越70多个国家的生产链当中处在最后组装整合资源的地位。 加强与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目的合作

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实施方案

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一、指导思想与战略意义 简述本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的战略意义和指导思想,应重点阐明中心的建设实施如何围绕当地(所在高新区)科技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开展,特别是对当地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和贡献等。 二、现有基础与发展优势 1、人力资源与专业能力 国际技术转移负责人以及专职工作人员的构成情况、(在技术、语言、管理、法律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及相关工作经验; 2、合作渠道与支撑条件 已经建立的国际合作渠道(与境外合作伙伴签订的合作协议、合同书或备忘录可作为附件)及主要合作内容和合作模式; 支撑国际技术转移业务的相关数据库和信息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和运行情况; 3、总体成效与典型案例 国际技术转移总体成效,包括技术引进和技术输出项目数量,实现的项目成果和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以及示范和带动作用等;

通过1-2个典型案例,重点总结如何协助企业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整合技术、人才、资本等国际资源,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以及在高新区实现项目的产业化等方面的经验,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以及促进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等。 三、发展思路与建设目标 1、总体思路与目标定位 阐明本中心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功能定位,包括拟进一步加强国际技术转移的重点技术领域和目标合作国别(地区),在服务功能深化与拓展,服务能力建设与提升以及国际技术转移成效等方面的发展目标。 2、近期目标与重点工作 围绕中心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提出最近1-3年的定性和定量发展目标以及为实现相关目标拟开展的重点工作。 四、运作模式与保障措施 1、本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业务的运作模式,包括服务内容、业务流程、盈利模式等; 2、当地政府(所在高新区)为中心发展所提供的政策、资金、条件环境等方面的支持) 3、本中心在制度建设、人员投入、支撑服务等方面为国际技术转移工作提供的保障措施。

公司研发能力介绍

公司研发介绍 一、研发能力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科学发展观,将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作为公司的发展目标。公司设立了专门的技术研发部门,依托亚太集团和荷兰总部的技术支持,拥有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的技术研发团队。 公司非常重视新产品或新工艺的研发,每年在研发上都有非常大的投入,并获得了优异的成果,其中获得了德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和德州市技术中心荣誉称号,并申请了多项专利;在产品研发工作中,公司根据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所交流合作,通过技术引进,合作开发等方式,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创造效益。 目前,公司研发了多种类型的空气过滤器以及空气净化装置,包括袋式、板式、箱式、空气过滤单元等,适合多种领域,使产品全面销往欧洲、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公司与xxxxxxxxxx研究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使我们试验设备的建造设计达到先进水平; 公司与xxxxx公司、xxxxx公司、xxxxx公司建立长期合作研发关系,对空气过滤器及配套设备进行了深入的研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正在逐步推向市场。 二、研发管理程序 1、技术部接到研发指令要求后,组织设计研发小组,确定设计负责人,制作研发设计计划,编写《设计开发计划书》。 2、设计负责人根据设计计划书,按照产品的特点及要求,确定各项技术接口的内容,并将技术接口传达给各设计人员,编写《设计开发输入清单》。 3、设计人员根据设计输入,进行产品方案设计,由技术副总召集公司相关人员进行方案论证,方案批准后,设计负责人按照已批准的方案进行技术设计,包括图纸及工艺,并组织相关人员对设计进行评审,做好记录,编写《设计开发评审报告》。 4、设计人员根据评审结果,对产品进行试验及验证,编写《设计开发验证报告》。 5、产品试验及验证通过后,设计人员绘制产品加工图纸、制作工艺指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