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教学设计chapt12

系统化教学设计chapt12
系统化教学设计chapt12

第12章设计和实施总结性评价

目标

z说明总结性评价的目的

z阐述总结性评价的两个阶段及每个阶段要做的决定

z为比较不同的教学材料设计总结性评价方案

z从目的和设计两方面比较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背景

前面已经学到:形成性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而收集数据和信息的过程。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总结性评价,它是为了决定是否采用或继续采用某个教学而收集数据和信息的过程。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差异在几十年前就已然区分,当时每出现一个新的学校课程,或者每出现一个新的教学传递系统,发明人总会说它要比其竞争者好,于是就需要尽快通过研究来证实谁是“赢家”。经常的情况是新的教学并不如传统教学,对于有经验的评价人员来说,这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因为新事物还很粗糙,而传统教学已经经过了多年的使用和修正。

所以,有人提出这类比较应该在新方法经过形成性评价,修改了所有重要错误之后,已经可以日常使用的时候才进行。在那个时候,就可以将新方法与其他形式的教学进行比较,精确纪录新方法在学习者表现、学习态度、教师反应、费用、持久性,以及与课程或组织中

其他教学兼容性方面的情况。做总结性评价并不一定要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产品进行比较,总结性研究可以只研究一种新方法的效果。

对于教学设计师来说,形成性评价是有效运用系统化设计过程的基础,其重要性怎么说也不过分,每一位教学设计师都必须能够熟练地运用形成性评价,但是并不要求他们掌握总结性评价,这是总结性评价的“本质”造成的。当需要对一个新的传递系统或者一个新的课程进行公正评价的时候,大多数的决策者都不希望由新系统或新方法的开发者或发明者来做评价,而是聘请外面的、第三方评价人员来进行总结性评价。

最近几年,总结性评价的调子有所变化,问题不再是“谁最好?”,而变成“该教学活动是否解决了引发对此教学产生需求的问题?”,换句话来说,教学被视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案,总结性评价的最终问题是“它是否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是,这不正是我们在实际环境下做形成性评价时所问的问题吗?是的,当时我们是问的这个问题,但是在此目的不同。在形成性评价阶段,我们想用这个信息来改进教学,使教学能促进技能在实际环境下的使用,提高技能运用的有效性。而现在,在总结性评价中,我们要问的是,在形成性评价(无论开发者采用了什么设计策略)完成后,教学是否已经能有效地解决了我们的问题。

因此,评价兴趣已经从比较新方法,分析考试成绩,而转向观察学习者在实际环境中的表现:是否运用了所学技能,运用效果如何?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总结性评价要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聚焦所感兴趣的教学和组织需求之间的关系,通过利用有关文档完成这步分析。第二阶段做教学的实地试验,类似于形成性评价的第三个阶段,只是目的不同,即要为决策者证实该教学能否产生所期望的结果。

在本章后面的几节中,我们会多次提到“教学”和“教学材料”,我们是将它们作为同义词混用的,因为我们要讨论的总结性评价是针对各种类型教学的总结性评价,不管该教学是采用视频形式、教师手册形式、自学教材形式,还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形式。所以,当读到后面,见到“教学”或“教学材料”两个词的时候,你不妨将其视为任一形式的教学。

概念

总结性评价定义为:设计评价研究方案,收集数据,以验证教学材料对目标学习者的有效性。其主要目的是要决定是否继续采用当前所用的教学材料,或者是否要采用有可能满足组织所定义的教学需求的材料。所评价的材料也许并没有经过形成性评价和修改,这些材料可能出自出版社、顾问公司或某个个人。材料长短不一,有的是为一天的研讨会或某种类型的短课程而作,也有的是一学期、甚至一年的课程。材料的长短并不会改变研究的基本设计,但是它会影响完成评价所需要的时间。

总结性评价有两个主要阶段:专家评价阶段和实地试验阶段,专家评价阶段的目的就是要判断当前所用的教学或其他候选教学方案是否能够满足组织所定义的教学需求。实地试验阶段的目的是要记录有望采用的教学在预期的环境下对目标人群的有效性。每个阶段所要进行的分析和决策,以及评价活动都列在表12.1中。

在专家评价阶段所要进行的活动是为了判断候选教学是否有竞争力,这包括(1)评价组织的教学需求与该教学的相合性;(2)评价该教学的完整性和正确性;(3)评价该教学中蕴含的教学策略;(4)评价教学的效力,以及(5)评判当前用户对此教学的满意度。如果

该教学已经为满足组织的需求而做了裁剪,并经过了系统化的设计和开发,以及总结性评价前的形成性评价,那么专家评价可以不做,但是如果该组织不熟悉此教学和它的开发历史,就必须要做专家评价。

图12.1 总结性评价的专家评价和实地实施阶段

总结性评价

专家评价阶段实地试验阶段

总体决策

该材料是否有可能满足组织需要?这些材料在指定的环境下对于目标

学习者是否有效?

特定决策

适合度分析:组织的需求和目标是否与教学中陈述的吻合?

内容分析:这些材料是否完全、精确、不过时?

设计分析:材料中是否表现出某种教学原理和动机激励?

可用性分析:该材料对当前用户来说是否方便、耐用,有较好的性价比和满意度?结果分析:

对学习者的影响:教学之后对学习者的成就和动机水平是否满意?

对工作的影响:学习者是否能够将信息、技能和态度从教学环境迁移到工作环境或者迁移到与教学相关的后续单元中?

对组织的影响:学习者行为(表现、态度)的改变是否对组织使命和目标的实现产生了正面影响,如降低了辍学率、辞职率,提高了出勤率、成果;增加了生产率和成绩)

管理分析:

1.教员和管理者是否感到满意?

2.所建议的实施过程是否可行?

3.与时间、人员、设备和资源相关的费用是否合理?

实地试验阶段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结果分析,要评价教学对学习者技能、对学习者工作(迁移)以及对组织(需求满足程度)的影响。第二部分是管理分析,包括评定教员及管理人员对学习者表现的看法,实施可行性和费用等。

总结性评价的实地试验阶段要纪录学习者的表现和态度,记录教员/管理者的态度,记录实施教学过程和所需要的资源,实地试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确定教学的优点和缺点,判断成因,记录下好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

专家评价和实地试验都可以只对一种教学材料做,也可以对若干个需要比较的教学材料做。一般来说,专家评价阶段往往是从多个候选教学中挑选出一两个最有竞争力的去做实地试验。下面详细介绍了这两个阶段。在专家评价阶段的叙述中,我们假设你要评价的教学是你所不熟悉的,而你又必须决定是否要增加实地试验的人手和费用。

总结性评价的专家评价阶段

适合度分析

组织的需求不管总结性评价是否要做教学材料的比较,还是只对一种教学材料进行评价,评价人员都要了解所评价的教学材料是为什么目标针对什么对象而设计的,要判断该教学的目标和对象是否与组织的需求、目标学习者的特征相吻合。为了进行适合度分析,首先你必须获得该组织需求的清楚说明,其中包括对目标学习者入门技能和特征的精确描述。在获得这个信息之后,你要在教学材料中具体标注出满足组织需求的地方。对于每一种候选材料,你都要获得该教学的目标和目的的清楚陈述,以及它所针对的目标对象。这些信息有时候可以在材料的前言中或序中找到,也可能出现在教师手册中。如果这些描述太一般化了,那么你可能还需要与材料的出版商联系,索求更详细的信息。

资源你还要分析该组织为了购买及实施教学材料可用的资源,以及获取和安装其他材料的费用。太贵的材料,即使很有效,通常也不在组织的考虑之列。组织中可用的设施和设备与实施教学所需要的设施和设备之间往往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旦获得了这些相关资料,你就要开始比较1)组织的需求与材料的目标,2)组织的目标人群与材料的目标人群,3)组织可用的资源与获得和实施该教学的设备需求。从适合度分析中得出的信息应该与有关的决策人分享,尽管你会被要求提供建议,但是那些做出最终决定的人,那些决定要对哪个材料做总结性评价,或者是否继续评价过程的人因组织而异。

对于那些被选择做总结性评价的材料都要问如下几个与高质量材料设计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在进行实地试验之前就得到回答:

1.该材料及所附带的考试题是否齐全且准确?

2.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否适合学习结果的类型?

3.该材料能够被有效地使用吗?

4.当前用户对此材料满意吗?

如果你判断出候选材料在这些重要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那么继续总结性评价不会有什么结果。在总结性评价的这个阶段结束后,你应该告诉主管你的判断,再问他们是否还要继续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的这个阶段所采用的工作方式与形成性评价中一对一评价时所采用的策略类似,但也有些不同。下面我们依次考虑在此阶段要做的各种分析。

内容分析

因为你可能不是要评价的材料方面的内容专家,因此可能需要请一个内容专家作为顾问。你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最好地发挥这个专家的作用。一种策略是向专家提供所有候选材料的副本,请他们评判材料对于组织所陈述目标的精确性和完整性。另外一种更好的、性价比更高的策略是与专家一起做所陈述目标的教学分析。专家所产生的文档既要包括目标分

析也要包括从属技能分析。那个确定并序列化教学目标中主要步骤和从属技能的框架可用来判断任何候选材料的精确性和完整性。

如何使用这个框架呢?框架中所包含的技能可以转换为一张核查表或一张等级量表,评价人员可以据此来审核评定候选材料以及相关考试题的质量。

设计分析

类似于一对一形成性评价,你需要评价候选材料中的教学策略成分是否合适。作为一个外部评价人员,你可能不知道某个策略成分是否出现了,如果出现了是否能引起并维持学习者的注意力。同样在这个时候可以用核查表来审核和比较候选材料,这是最彻底最省时间的方法。

在开发核查表时,你要在最左列列出各教学策略成分,用剩下的列纪录候选材料中是否出现该教学策略。你也可以设计成等级量表形式,基于材料中所说的学习结果的类型设定权值。评价人员所填写的表格会因为教学的性质不同而有很大差别。

可用性和可行性分析

关于教学材料的第三个问题与候选材料的可用性有关。对于每种材料,你都要考虑这些因素,诸如是否有学习者指南,是否有课程大纲,是否有教师手册等。另外还要考虑材料的耐用性,以及是否还有对其他特殊资源的要求,如对教师能力、设备或环境(如学习中心)的要求等。可用性方面的考虑还包括材料是否需要考虑小组或个人进度,获得和实施该材料的相对费用是否可修改等等。事实上,任何有可能扩大或限制该材料在组织中采用的因素都应该考虑。

为了设计这部分的总结性评价,你需要与组织中要求进行总结性评价的关键人物会谈。通过与他们的讨论,确定你确实了解了他们的需求、资源和限制。他们还可能有助于确定你尚未考虑到的一些可用性方面的问题。

你可以根据所选择的可用性问题,设计一个总结表,以便在评价所有候选材料时将注意力集中到这些问题上。与前面的例子一样,最重要的问题列在核查表的最左列,随后是每种材料的回答各占一列。这种核查表和前面介绍的核查表不同,你需要给出每种材料相关的描述性信息,而不是简单判断某个指标是否出现。这种用表格的形式简要总结描述性信息的方式,可以方便材料的比较,有助于形成建议。

当前用户分析

还有另外一类分析你可能希望包含在你的评价设计中,就是向正在使用候选材料的组织寻求额外的信息。当前用户名单可以从材料的出版商处获得。

你需要从用户那里获得哪些信息呢?一种类型的信息是有关目标学习者在其他环境下的数据。例如,他们的入门技能是什么,学习这个材料的动机是什么?使用该教学前后他们的前测和后测表现如何?最后,他们对该材料的态度如何?

另一类信息是教师对该材料的感觉,例如,这些材料是否好用?他们在使用这些材料时碰到了哪些问题?使用这些材料时需要用到哪些资源?他们是否打算继续使用该材料,如果不打算使用了,为什么?

根据你的经费和条件,你也许能够亲自去用户单位了解情况,也许你决定通过问卷和电话访谈来收集信息,不管采用哪种方式,你都要在获取信息之前做好计划。

至此,你已经到了专家评价阶段的总结时期。基于你所收集的数据,你应当能够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总结性评价的实地试验,哪些材料值得进行实地试验。用于产生这部分评价的评价设计和评价过程都应该与你的建议和分析一起记录在你的评价报告中。图12.2图示了专家评价阶段所要做的各项任务的工作顺序,以及总结性评价人员决定所给的教学是否需要实地试验的决策过程。

图12.2 在总结性评价的专家评价阶段分析活动顺序

总结性评价的实地试验阶段

结果分析

总结性评价的第二个阶段是实地试验。在试验阶段,教学按照预先计划在组织内对所选择的目标学习者实施,实地试验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做评价计划,为实施做准备,实施教学和收集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最后报告结果。

表12.1总结了与此阶段评价每个部分相关的活动,每列的表头是主要部分的名称,下面列出的是与此相关的活动。所有处在第一列“计划”部分的活动都应该在第二列“准备”活动开始之前自上而下地完成。类似地,第二列的活动也应该在第三列“实施/收集数据”活动开始之前按顺序从上往下执行。但是,在教学实施和数据收集时,不再采用这种自上而下顺序执行的模式,而是按照最省时、性价比最高的时间表来收集与每行相关的数据。数据总结和报告这两列也是如此。最后三列的活动之所以也按照这个顺序呈现,只是为了简单地说明他们与前两列活动之间的关系。下面非常详细地介绍了总结性实地试验的每个活动。

计划第一个计划活动就是设计你要进行的实地试验。所做的设计取决于几个因素,如需求评价、材料特点、是否要包括其他做比较的材料等。你可以只用一组人来评价一种材料;也可以用具有不同的特征、或分处在不同环境下的多个组去评价一种材料;你还可以在对照组和对照环境下比较不同的材料。

另外一个设计活动是清楚定义在研究时要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根据学习结果分析(对学习者、工作和组织的影响)和管理分析而提出来的。这些问题一定要与学习者的入门技能、他们在目标上前测和后测的成绩、以及他们的态度紧密相关,另外也要与所需要的资源、设备和设施相关,还可能与实施教学的那些人的技能和态度有关。其他相关因素还有实施过程和实施日程安排。具体包含哪些问题取决于所做的研究及可用的资源。

所要设计的问题不仅关于学习环境下学生的表现,还要包括在迁移环境下学生的表现。事先要计划好是对参与教学的部分学生还是全部学生做进一步的调查。可以采用访谈、问卷和观察方法向学习者和管理者、同僚和下属了解该教学对工作环境的影响。在形成性评价实地试验时所问的一些问题在这里也可以问,总之,一定要事先做好计划。

当手头有了教学材料,有了设计好的评价框架,下一步就是陈述研究所需要的资源、设施和设备了。这个活动应该在确定如何取样之前完成,因为在这方面所遇到的限制会影响到你所要使用的组的性质。先计划理想化的需求,然后再协商这些需求的可行性。

在解决了所需要的资源问题后,你就可以将注意力转向描述理想目标学习者了。你的描述应该包括他们的入门技能,以及其他与材料相关的特征(如先前的经历,现在的职位,和个人目标),你还要决定你所需要的(或你能应付的)学习者的数量,以及你所需要的组的数目。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你要做适当地估计,因为是数据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起关键作用。一般来说,有20到30个经过挑选的真正能代表目标人群的学习者就够了。组这个词并不意味着小组教学,而是指要收集数据的个体数目。

一旦你知道了研究中要有多少学习者,你就可以确定需要多少教员或管理人员。除了说明理想人数,你还要描述为了实施教学他们应具备的技能。是否能够找到一定数量的合适教员可能会影响到你前面设计的学习者数量。如果限制学习者数量不可行,那么你就需要做一

个计划,多培训几个教员了。

计划阶段的最后一个活动就是对教员做相关培训。一个好的总结性评价需要实施教学教员的合作,他们必须感到他们是整个研究的重要组成,他们有知情权,他们的观点是有价值的。与这些人从一开始就建立和睦的关系,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密切合作,会提高实地试验以及你所获得的数据的质量。最后一个提醒:必须要使教员相信你不是在评价他们,也不是在评价学习者。从一开始,评价的焦点就是教学。建立信任,关心学习者的需求,你才能进入这个环境,获得需要的数据,事实上,可以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将他们既视为研究的实施者,也视作评价人员,这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表12.1 总结性评价试验活动一览

计划准备实施/收集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报告结果

设计评价获得量表

安排教学和测试

时间

编写/修改课程

大纲

说明设计的局限

结果分析

说明所需要的资源、设施和设备获得资源,设施

和设备。

适当吗?(观察,

访谈,问卷)

说明因资源、设

施和设备所引起

的问题

建议和分析

说明目标人群的入门技能和特征

说明试验需要的组数和学习者人数选择样本

确认入门技能

(数据)

安排学习者试验

时间

学习者表现?

(前测)

学习者态度?

(观察,访谈,

问卷)

学习者在工作环

境下的表现(使

用情况,有效

性?)

进行小组和个人

的题目-目标分

小组和个人的目

标交叉测试总结

态度总结

对学习者、工作

和组织的影响进

行解释、分析和

建议

管理分析

说明教员或管理人员应具备的技能

说明需要的教员数量挑选教员

审核其技能

安排教员试验时

实施有效吗?

要修改吗?(观

察,访谈)

说明因教员或目

标引起的问题

建议和分析

计划和开发对教员/管理人员的培训提供对教员的培

培训有效吗?

(观察,访谈)

说明目标和活动

引起的实施问题

建议和分析

准备准备阶段的活动根据计划阶段的决定而做,包括获取所有的材料、量表、资源和人。当需要和现实不同时,就要做出某种让步。在你的评价报告中要专门有一节说明这些试验限制,注明所做的改变。

实施/收集数据在教学的实施阶段,你需要收集所要求的各种类型的数据,包括测定表现、观察、访谈和问卷。你所收集的数据的多寡取决于你的问题和资源。至少你需要前测

数据和后测数据,以及学习者对教学材料和教学过程的看法。这些信息通常通过教员不太昂贵也不太麻烦地就可以获得。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到实际环境去作评价了。

整理和分析数据在形成性评价的实地试验部分介绍的数据汇总技术对于总结性实地试验也同样适用。至少你需要产生目标-题目对照表,按组或按人总结学习者的成绩,你也可能还想用表格形式比较个人和小组从前测到后测的进步,描述所学技能在实际环境下的使用情况。

在分析数据的时候,需要将教学效果不佳的地方纪录下来,同时也要记录造成这些弱项的可能原因。另外,教学有效的地方也要记录下来。在总结性评价的实地试验阶段,对材料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均衡分析十分重要,只关注不足对材料的价值评价就会出现偏差。

报告结果总结性评价报告的内容取决于评价设计,如果评价设计既包括专家评价,也包括实地试验,那么在评价报告中这两个阶段的情况都要写。每个阶段都要说明基本目的、特定问题、评价设计和评价过程、评价结果、你的建议和分析。你的建议必须依据评价结果部分所呈现的数据。

在你设计和形成评价报告的时候要始终想着评价报告的读者。沃仁、桑德和费茨派崔克(1997)在分析了几份项目评价报告后,总结道:尽管这些报告内容丰富,但是它们是印刷“毒药”!你不妨按照他们提出的格式来写作,以避免这个问题。他们建议在报告开头部分先写一个简短的总结,概括最终的建议和所做的分析。随后,读者就可以自行选择阅读技术文档的哪些部分,以便审核评价过程的质量,判断你的结论的正确性。(你可以象对教学做形成性评价一样对技术报告做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比较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几个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总结在表12.2中。第一个差异是进行每种评价的目的不同。进行形成性评价是为了发现教学的弱点和问题,以便改进。进行总结性评价是要找出教学的优点和缺点,并将发现记录下来供决策者决定是否采用或继续采用该材料。

两者的第二个差别是所包含的评价阶段不同。形成性评价包括三个阶段: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和实地试验,所有评价都是针对目标学习者进行的。在每个阶段,大量的时间花在对学习者的观察和访谈上,以便了解他们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实质。相反,总结性评价只有两个阶段:专家评价阶段和实地试验阶段。专家评价阶段类似于设计师和领域专家在材料的设计和开发阶段所做的评价决策。目标学习者并不参与这个阶段的总结性评价。实地试验阶段是针对目标学习者进行的,但是很少花时间去追询为什么学习者能通过或不能通过某个教学目标,实地试验是在教学之后、在实际环境下通过不打扰的观察、问卷和标准参照考试等方式获得数据。

表12.2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比较

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目的确定教学的弱点以便修改记录教学的优缺点以便决定

是否采用或继续采用

阶段一对一评价专家评价

小组评价

实地试验

实地试验

教学开发历史自己完成教学的系统化设计,

并根据组织需求进行裁剪自己或别人设计开发的教学,不一定遵从系统化方法

材料一种材料一种材料或多种要比较的材

评价人员的立场设计和开发组的成员典型的外部评价人员

成果修改教学的具体建议记录了设计、过程、结果、建

议和分析的报告

用于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材料其开发历史也可能不同,做形成性评价的教学通常是经过系统化设计和开发的,因此具有对目标学习者有效的承诺。而那些作总结性评价的材料可能采用了也可能并不没有采用系统化设计过程开发,只是要进行实地试验的材料,应该具有系统化设计的许多特征,因此也应该具有对目标学习者有效的承诺。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另一个区别是所评价的教学的数量。形成性评价只对一种材料评价,总结性评价可能是评价一种材料,也可能是评价几个彼此竞争的材料。总结性评价可能包括一种评价材料和不同特征的目标人群;也可能是多种评价材料和具有类似特征的目标人群。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另外一个不同是评价人员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形成性评价的评价人员参与了教材的设计和开发,是为了产生尽可能好的材料而寻求适当的评判。这种对评价结果有个人投入的评价人员叫做内部评价人员。要求总结性评价人员对于所评价的材料没有个人投入是明智的,因为这种派遣的人员可以保持在设计评价时以及描述材料优缺点时的客观性。这种派遣去的评价人员通常叫做外部评价人员。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最后一个区别是其结果不同。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包括对教学修改的具体建议,以及在评价的三个阶段中实际修改后的材料。总结性评价的结果并不是对修改的建议,而是写给决策者的报告,记录了所评价的教学的优势和不足。

示例

这节介绍了总结性评价的专家评价阶段可用的评价量表样例。在形成性评价那章里已经详细描述了实地试验阶段要用到的量表及数据分析过程,在此就不重复了。一般来说,专家评价阶段所要用到的量表包括信息总结表,评价人员要填写的评价核查表或等级量表。

用于适合度分析的数据总结表

表12.3是一种用于适合度分析的信息总结表格式。左列用于描述组织的教学需求,组织中目标人群的入门技能和特征,为获得和实施教学该组织可用的资源。其他的列用来纪录各候选材料的对应信息。按照这种方式总结信息可以使你和决策人直观地判断候选材料是否合适。

表12.3 适合度分析信息总结表

组织特征陈述

候选材料1

候选材料2 候选材料3组织的教学需求(目的和主要目标)

材料中陈述的目的和目标 等等 等等 组织的目标群体的入门技能 所陈述的学习者入门技能 等等 等等 组织的目标群体的特征 实施环境的特征

对学习者和环境特征的表述

等等

等等

为获得和实施教学可用的组织资源

购买和实施材料的费用 等等 等等 为实施教学组织可用的设施和设备

实施材料所需要的设施(学习中心,设备)

等等

等等

用于内容分析的核查表:评价材料的完整性和准确度

图12.3是一个假想的目标框架和材料核查表,上面是目标分析图,下面是核查表。使用这样的一张核查表,不仅可以评价材料及其考试资料是否完整,还可以评价材料中信息的顺序是否合适。你还可以开发出其他类型的表格来记录你的评判。在这个例子中,每种材料有三列,第一列指出某种从属技能是否出现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第二列和第三列指示与此技能相关的考试题是否包含在前测或后测中。

图12.3 评价候选教学材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及所提供考试题内容合理性的框架

从属技能陈述 候选1

MAT PRE POST 候选2

MAT PRE POST 候选3

MAT PRE POST 1.0 X X X X X X 1.1 X

X X 1.2 X

X X X X 1.3 X

X X 1.4 X X X X X

2.0 X X X X X X X X X 2.1 X X X 2.2 X X X 2.3 X

X X

2.4 X X X X X X X X

3.0 X X X X X X X X X

3.1 X X X

4.0 X X X

4.1 X X

4.2 X X

4.3 X X

5.0 X X X X X X X X X

总计16 5 11 22 16 22 4 4 4 注: MAT = 教学材料内容,PRE&POST= 前测/后测考试题内容,X= 材料或考试中包含此技能

在评价了每种材料的准确度和完整性后,在表的最后一行可以统计每列标记的个数,然后比较候选材料之间的相对值。在这个假想的例子中,候选教学2是最有可能被采纳的,因为它的教学包括了内容专家确定的所有22个步骤和从属技能。所提供的考试也是最完全地测定了指定的技能。但是,内容广泛只是总结性评价对教学材料评判的第二位指标。

数据分析之后,你可能希望使用这些数据回答从系统化教学设计角度所提出的一些问题:

1.这种教学材料的目的和主要目标是否非常清楚?

2.教学中所包含的信息是否准确、时新?

3.教学中信息的顺序是否很有逻辑?

4.对于目标学习者的入门技能和特征(技能,环境,理解力,性别,种族,文化偏向)而言,教学是否合适?

5.成绩的测定(纸笔测试,红笔批改)是否与教学的目的/目标一致,是否符合目标学习者的特征?

用于设计分析的核查表:评价材料中的学习和教学策略

如果教学设计师是对自己设计的材料进行总结性评价,他们会十分清楚其中所运用的教与学原理,但是对于没有参与材料开发的独立的评价人员来说,他们必须判断某些教学原理是否运用在这些材料的创建过程之中。

一个有效的教学,不管它是关于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还是关于态度或心智运动技能的,都会具有某些特征,基于认知心理学家、建构心理学家和学习专家的研究成果。高质量的教学应该能够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力,它还能帮助学习者关注所学内容的相关方面,比如在记忆中逻辑地存储信息,随后能有效地回想等等。总结性评价人员应该了解设计有效教学的最新理论,并能将这些设计原则转化为对教学材料评价的指标。可以用于设计总结性评价的教学原理包括动机理论、学习类型理论(如,智慧技能,言语信息,态度和运动技能)和教学策略。

动机必须要特别注意所评价的教学材料是如何在学习者学习时激发他们的兴趣的。ARCS模型(Keller,1987)总结了一套激励原则,既可以被设计师用来产生教学材料,也可以为评价人员用于判定现有教学的质量。ARCS提出的原则包括:1)要引发并持续维持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注意力;2)教学应该是与学习者的个人需求和目标相关的;3)教学的难

度要适中,使得学习者能够相信只要他们尝试了就能成功,4)学习者要对他们的付出所得到的回报感到满意。这些动机原则的概念可以转换为总结性评价的问卷,如表12.4所示。

表12.4 基于动机原理(注意力,相关性,自信心,满意度)的总结性评价问题

ARCS动机模型总结性评价要问的问题教学1

是否教学2

是否

教学3

是否

注意力1.是否有策略用于引发并维持学习者的注

意力(如感情因素、个人魅力、问题、思

维挑战、人的利害关系,等)?

——————

相关性2.教学是否与所给目标群体相关,学习者

是如何被告知并确信这种相关性的(例如新

的毕业需求信息、证书、就业、提高、自我

实现等)?

——————

自信心3.学习者是否在教学的开始就有信心,并

至始至终保持信心所以成功(例如,学习者

被告知目的后就可能有了预先准备;教学从

熟悉的进展到不熟悉的,从具体到抽象;词

汇、环境和范围都很适当,既是对现状的挑

战但又现实可为,等等)?

——————

满意度4.学习者是否从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例

如,相应的外在奖励,如自由时间、就业、

提职、认同;实际的内在奖励,如对成功和

成就的感觉,满足好奇心,智力娱乐,等)?

——————

学习类型用于不同学习类型的教学原则都可以成为总结性评价的专家评价阶段的理论依据。表12.5是一张核查表,基于智慧技能、言语信息、态度和心智运动技能的教学原理。该核查表并不打算穷尽所有能提出的基于学习理论的问题,只是示范在设计一个总结性评价时这些原则的作用。希望进一步了解有关原理及其派生在教学中应用的读者可以参看有关教学原理的书籍。

表12.5 基于有关智慧技能、言语信息、态度和心智运动技能教学原理,审查教学材料教学特征的核查表

I.智慧技能教学1

是否教学2

是否

等等

是否

1.是否提醒学习者回想先前存储在记忆中的预备知识?2.教学中是否为存储在记忆中的预备技能和新技能之间建立了联系?

3.新技能呈现的组织方式是否容易被回想?

4.概念的物理特性、角色和关系特征是否被清楚地描述和图示了?

5.应用过程是否清楚描述和解释了其中的规则和原理?

6.有直接判断答案、作品或行为的评判标准吗?

7.初学者易犯的错误有没有被直接指出来?

8.正反例是否清楚表达了概念或过程?

9.介绍一个概念或过程的例子和情景对学习者来说是否熟悉?

10.例子、情境和应用是否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熟悉到不熟悉,从具体到抽象展开的?

11.练习确实是在运用智慧技能还是在回想执行该技能所需要的信息?

12.给学习者的反馈是否提供了正确信息和实例,还是只给了一个正确答案?

13.有没有适当的相关教学活动,如提高、补习,丰富而有逻辑的内容呈现等(如强调预备技能,关注提高动机,提供额外的例子和情境)?

Ⅱ言语信息

1.新信息是否呈现在一个相关的情境中?

2.是否提供了为新信息与存储在记忆中的相关信息建立联系的策略?

3.信息是否是分集组织的,每个子集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子集之间的关系是否有所解释?

4.组织和总结信息是否采用了列表、大纲、表格或其他的结构?

5.当新信息不能与记忆中原有信息建立联系时是否提供了逻辑性的记忆方法?

6.是否有练习题加强记忆线索、细化记忆?(如产生新例子、形成便于回想的图像、细化组织结构等)

7.反馈信息中不仅有答案正确与否的信息,还有为什么一个答案不正确的分析?

8.补习材料中是否也有激励策略和促进回想的练习?

Ⅲ.态度

1.是否清楚描述了所期望的感觉?

2.是否清楚描述了所期望的行为?

3.是否清楚地建立了所期望的感觉和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它们与相应正面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

4.是否清楚地建立了不期望的感觉和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它们与相应负面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

5.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些正面和负面的结果是否真实可信?

6.目标学生是否会认为所呈现的正面和负面的结果很重要?

7.如果有人代学,在学生中是否会出现对这些人和事的羡慕、

轻蔑、同情之类的情绪?

8.如果有人代学,这种情境和场景是否与目标学习者有关或

为其所熟悉?

9.不管学生是直接还是间接经历了某个行为,在反馈中都会

给出该活动的正面或负面的结果

Ⅳ. 运动技能

1.教学是否教授了类似于学生已经会做的技能?

2.教学是否包含了说明运动技能执行顺序和所需时间的图

示?

3.复杂技能是否根据对学习者的分析而分解为几个逻辑块,

以便练习、操作?

4.是否可以将各逻辑部分组装成一个完整技能?

5.有没有直接告知常见错误及规避办法?

6.有没有重复练习以保证学习者能够熟练操作达到自动化?

7.反馈是否是立即出现,以防止学习者重复犯错?

教学策略表12.6为用于评价候选材料中教学策略的核查表。最左列为教学策略成分,只是缺少前测和后测。每种材料有两列供填写,第一列判断每个策略成分是否出现,第二列列头标记为“注意”,用于判断每种策略成分对于目标学习者是否有可感知的动机影响。记住动机强弱取决于材料与学习者兴趣和需求的相关性,学习者对自己成功的自信,以及他们从学习技能和知识中获得的满足感。你可以如例子所示分别核查单个指标,而不是笼统地核查各成分,你也可以用等级量表来代替这种是/否核查表。

核查表的最后一行是总结行,统计每种材料的标记数目。按照这种方式比较不同的材料(表12.3 到表12.6),你很容易地就能找出可以向组织推荐的最有希望的材料。

表12.6 用于评价候选材料教学策略的核查表

策略成分

候选1 呈现注意

候选2

呈现注意

候选3

呈现注意

I.教前

A.激发动机

B.目标

C.入门技能

1.说明

2.样题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II.信息呈现

A.组织结构

1.标题X X

X X X X

X X

X X

X X

2.表格和图示

B.细化

1.类比/同义

2.想象提示/考虑

3.正例和反例

4.例子的相关特征

5.总结/复习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III.学习者参与

A.相关练习

B.反馈

1.答案

2.例子解答

3.共性错误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IV.促进活动

A.记忆辅助

B.迁移策略

共计X X

X X

17 17

X X

X X

17 17 6 4

用于可用性和可行性分析的表格:专家评价

表12.7可用来总结和比较专家对候选材料可用性的判断,在左列中列出了每种材料要被评判的元素,后面的列标记每种材料的情况。选择哪些元素用于材料比较取决于组织所陈述的需求和资源。你为每种材料记录下的信息最好是描述性的信息,而不是简单地审查某个元素是否出现,或者评定某个元素的质量等级。

表12.7 用于记录和比较不同材料可用性的表格

候选1 候选2

可用性问卷材料用户满意度材料用户满意度等等1.材料的特征是否是否是否是否

A.材料中是否含有

1.学习者指导/课程大纲?

2.教师手册?

3.考试题或题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该材料是否可以

1.自定步调?

2.定义小组步调?

3.在传统教室使用?

4.在学习中心使用?

5.在家里或图书馆使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该材料是否需要

1.特殊的教员能力?

2.特殊设备?

3.特定环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要花多长时间

1.完成一个学习段?

2.完成一个单元?

3.完成教学?

4.完成考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当前用户观点)该材料会导致

1.所期望的成就水平?

2.所期望的态度和动机?

3.迁移到工作或下一单元?

4.完成目标和使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 费用¥--- ¥---¥--- ¥---

用于当前用户分析的表格

从当前用户处收集竞争材料的信息类似于在实地试验阶段收集数据。其不同在于大部分的数据是态度数据而不是行为数据,表12.8中总结了你可能需要从用户处收集到的信息种类。

要考虑的因素放在最左列,这里收集数据活动所用的评价人员填写表的格式与前面用过的不同,你需要在空白处记录下每种材料用户的观点,表12.8的表格中每种材料可以接受两个用户的回答。

表12.8 从材料的当前用户处收集信息

候选方案1 候选方案2 候选方案3

用户1 用户2 用户1 用户2 用户1 用户2 1.所用材料的教学需求?

2.目标学习者的入门技能?

3.目标学习者的特征?

4.学习者在前测的成绩水平?

5.学习者在后测的成绩水平?

6.学习者在实际环境中的成就?

7.学习者对材料的态度?

8.使用材料的环境?

9.对材料的当前满意度?

10.继续使用该材料的计划?

总结

做总结性评价是为了对是否采用该教学或者是否继续使用该教学做出决定。总结性评价的主要评价人员很少是该教学的设计师和开发者,评价人员甚至并不熟悉要评价的材料,不了解要求做评价的组织,不熟悉材料被评价的环境。这样的评价人员就叫做外部评价人员。之所以选择这些评价人员作总结性评价是因为他们对教学没有个人的投入,对教学的优缺点能有客观的评定。

教学设计师是最优秀的总结性评价人员,因为他们了解教学设计过程,认识设计良好的教学应具有的特征,掌握评价教学的各项标准。这些技能使得他们无论是在设计和实施专家评价还是做实地试验,都能够提供专业性的意见。

总结性评价的专家评价阶段的设计根置于系统化设计教学模型。与开始设计教学类似,材料的评价人员先是要判断组织的教学需求与候选教学材料目标的一致性,不适合的材料就被否决了,有希望的材料就要做进一步的评价。下一步,要评价材料中所呈现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用于这个评价的标准文档是教学目标分析,包括所需要的从属技能。参与其中的

内容专家主要是产生或核实技能流图的质量。同样,不适合的材料就被否决了,有希望的材料继续进入下一轮的评价,即进行教学策略的质量、可用性以及他们对当前用户影响方面的评价。只有通过这些评价活动的材料才可以进入实地试验阶段。

在实地试验阶段,教学是按照在预期环境下对目标人群的影响来评价的。评价之后,教学的优点和缺点都将纪录下来,这包括学习者的成绩和态度、教师的态度、实施条件等。

评价报告既要包括专家评价分析(如果做了的话),也要包括评价的实地试验分析,其设计和编写都要将读者的需求牢记在心。

练习

1.总结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总结性评价分为哪两个主要阶段?

3.为什么必须做总结性评价的第一个阶段?

4.说明总结性评价第一个阶段要做哪五种分析,各需要哪些种类的量表。

5.总结性评价的第二阶段要做什么大决定?

6.说出总结性评价第二阶段要做哪两类分析,以及每类分析收集信息的过程。

7.试比较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目的。

8.试比较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中评价人员的立场。

9.试比较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最终结果。

答案

1.目的:记录教学的优点和缺点

2.阶段:专家评价,实地试验

3.专家评价:决定候选教学是否有可能满足组织的需求

4.专家评价阶段所进行的分析类型:

a)适合度分析——信息总结表

b)内容分析——产品核查表或等级量表

c)设计分析——产品核查表或等级量表

d)可用性和可行性分析——信息总结表,产品核查表或等级量表

e)当前用户分析——信息总结表,产品核查表或等级量表

5.实地试验:记录在预期环境下对目标学习者的教学效果

6.进行实地试验时所进行的分析类型:

a)结果分析(教学对学习者、工作、组织的影响)—— 标准参照考试,态度问

卷,访谈,观察,公司纪录

b) 管理分析(态度满意度,实施可行性,费用合理性)—— 问卷,访谈,观察,

公司纪录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7.目的

为了修改教学而收集数据 为了记录教学的优缺点而收集数据

8.评价人员的立场 评价人员是设计师,对教学的改进过程中有个人的投入 评价人员为外面的人,能够客观地评价他人教学的质量 9.最终产品

关于教学材料修改的建议,以及修改后的教学材料

提供给决策者的评价报告,其中记录了研究的目的、过程、结果和建议。

阅读

Brinkerhoff,R.O.(1987). Achieving

results from training . 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提出了一个六阶

段的评价模型,包括在工作场所的评价,以

及培训对组织的影响。

Carey, L.M., & Dick, W.(1991). Summative evaluation. 见Briggs,L.J.,

Gustafson,K.L., &Tillman,M.H.(主编)

Instructional design: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Cronbach, L., & Associates.(1980). Toward reform of program evaluation. San Francisco:Joassey-Bass.这本书中将评价人员

作为教学设计过程的支持角色。

Draper,S.W.(1997). The prospects for summative evaluation of CAL in HE. Association of learning technology journal .

V ol.5,no.1,pp.33-39。介绍了总结性评价

的效用,以及评价计算机辅助学习的教学软

件的策略。可以从下面的网址中看到这篇文

章:

https://www.360docs.net/doc/8013098505.html,/~steve/summ.html

Gagne,R.M.,& Briggs, L.J.(1979). Principal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otn, 236-238. 从教学

设计师角度简要描述了总结性评价过程。 Smith, M.E., &

Brandenburg,D.(1991).Summative evaluation.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4(2),35-58. 综述总结性评价相关

问题,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文献 Stufflebeam,D.(1973).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见

B.Worthen 和J.Sanders(主编), Educational

evalu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

Belmont,CA:Wadsworth Publishing,128-150.

Stufflebeam 的CIPP 模型是目前教育评价中用得最多的模型之一。 Worthen, B.R.,Sanders, J.R.,&

Fitzpatrick, J.L.(1997).Program evaluation(第

二版).White Plains, NY:Longman. 第二版增

加了一些新的章节论述定性教育,

介绍如何进行多个试点的评价研究,用于企业环境的评价方法,以及该领域的最新进展。本书的重点是项目(program )评价而不是教学材料的评价。 注意:第10章和第11章后面的参考文

献对于这章总结性评价也是合适的。读者还

可以在网上找到很多有关总结性评价的项

目、论文、课程介绍,以及总结性评价在不同环境下的应用。

小学古诗教学设计模板

小学古诗教学设计模板 古诗教案设计一、【设计理念】古诗的教学,是在课堂上 与学生穿越时空去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古诗教 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 能强调学习方法的巩固、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 力感悟古诗,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 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 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引领学生读 出诗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并尝试背诵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三读”来体会诗歌的音韵、画面、情感,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 想象的能力利用课文插图及多媒体课件,借助想象,加深理 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习阅读古诗的兴趣体会 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体会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怀乡思亲、孤独寂寥、壮志难 酬、与友人依依惜别重点: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并描述诗句 所描绘的画面难点:通过反复朗诵,入情入境地体会诗人所 要表达的情感四、【课前准备】六、【教学过程】一、上课导入:1、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2、

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 谁写的吗?你们了解他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感受一下??请看板书[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习古诗 的热情]二、解诗题,知作者1、你知道作者哪些诗或事?从 题目中,你又知道了什么?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 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 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2、以前学习诗歌,你有什么好方法呢?板书“读”过渡:你看,这些都离 不开读对于古诗学习,多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今天我们仍 然用这个方法来学习[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总结提炼出“读”的重要性,并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了指导方法]三、“三读”知诗意1、趣读,体会音韵美要你来读,你怎么读?生:读出223的节奏停顿能不能读得更有趣一些?老师这里还有一种节奏呢! 想听吗?你能给它配上动作打出节拍吗?比如,轻叩桌子其实还有很多有趣的形式呢!比如拍手读,你会吗?练习趣读:可以加上诗里的动作读,摇头晃脑的读、还可以和同学合作 读呢!只要想办法,读古诗是多么有趣的事啊!下面你可以 选择刚才你喜欢的方法练一练,也可以自己想出新的办法读 这首诗,尽量要读得有趣一些!下面四人一小组,练习一下 待会老师看看哪组读得最有趣!a自由练习趣读,师巡视指 导b展示汇报:谁愿意展示一下?你觉得谁读得有趣,推荐

系统化教学设计

系统化教学设计 迪克&凯里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方法模型 教学过程的产生过程 教学过程,或者说教的过程,传统上认为包括教师、学习者和教材。要学的内容在教材中,教师的责任就是向学习者“教”这些内容。教学可以解释为从书中提取出内容,灌输到学习者的脑子里,灌输的方式是使学习者为了考试能够从脑袋中检索出这些信息。在这个模型下,改进教学就是改进教师(如要求教师学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将知识转换给学习者的方法)。较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其中每个成分(如教师、学习者、教材和学习环境)对于成功的学习都很关键。这种认识通常叫做系统观,即提倡采用系统化方法设计教学。 什么是系统 下面我们先考虑什么是系统,然后考虑什么是系统化设计方法。系统这个词现在用得越来越多,说的是我们的所作与他人所为是相关的。一个系统从技术上来说是相关部分的集合,大家一起工作共同完成某个既定目标。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通过输入输出建立联系,整个系统使用反馈来决定是否达到了目标。如果没有,就要修改系统直至目标达到。最容易理解的系统是人工系统而非自然系统。例如,家里有一个冷暖空调系统,不同的组件一起工作,或制冷或加热,自动调温器就是反馈机制,温度计持续地检查温度,通知系统现在是冷还是热,当达到了既定的温度,系统就会自动关闭。 什么是教学系统 这与教学有什么关系?首先,教学过程本身也可以视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目的就是要导致学习。这个系统的组成有学习者、教员、教学材料和学习环境,这些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实现目标。例如,老师在安静的课堂上讲解课本上的例题,指导学生,为了判断学习是否发生,就要进行考试,考试是教学系统的自动调温器,如果学习者表现不能令人满意,就必须修改系统使之更加有效,以便产生出期望的教学结果。 什么是教学系统化思想 运用教学系统化思想,就是要认识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组成 成分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就象空调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 分一样,为了达到期望的输出,必须有效地合作。显然教 学系统不仅要有机制评价系统产生学习的有效性,还要有 机制在学习失败时进行修改。 到现在为止,我们对教学过程的讨论还只是局限于这个 过程的交互环节,即老师和学习者在一起的时间,希望会 产生学习。但是备课过程呢?教员如何决定要做什么,何 时做?毫不奇怪,一个具有系统观的人会将教学的准备、 实施、评价和修改视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在更广的系统观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62951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模板(参考)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课程名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学院及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技术系 班级:06级教本二班 姓名:赵国杰 提交日期:2008年11月20日 题目:自己选择一节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依据系统的教学设计理论和过程模式对其进行教学设计。 《计算机硬件组成》教学设计 一、前端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基础知识中的一节,在教材中这一节叫“微型计算机系统”。是对整个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介绍,它是针对高中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对计算机的本质进行介绍,使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简单的工作原理,以便在学习后续知识时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本节课是其中的硬件系统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由哪些硬件组成,及其各部件的功能。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计算机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还掌握了常用的应用软件操作。但学生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计算机内部结构认识不是很清晰,经过本课学习之后,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外观及内部组成,及了解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有很大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电脑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且对学习电脑有很大的兴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差距,水平高的学生和一般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学生通过交流互相学习。教学实施规划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在观察实物及动手实践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有直观的认识,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并简单的了解其功能。? ? ? ? ?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观察、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概念和实物的对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系统的优化的教学设计

系统的优化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系统优化是系统分析的深入和延伸,系统分析和系统优化是系统设计的基础,更是系统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本节教材中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案例分析 “建造隔音墙”案例,目的是为了阐述系统的意义。从实例分析入手,降低教学难度,运用系统的思想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优化,在分析过程中体验系统优化的意义。 为了让学生体会分析和优化仅仅靠定性的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定量计算才行,以“为江边码头选址”为例,让学生们建立数学模型并计算。 第二部分:根据案例分析总结阐述系统优化方法和一般性步骤,分析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要求学生运用系统的思想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研究课题、进行分析研究、评价比较、优化方案。总结归纳出系统最优化方法的含义。 第三部分:通过试一试和技术试验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完成一个系统优化的过程,体验系统是如何优化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具体分析过程中往往会局限在具体问题的深入探究上,不能运用系统的思想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优化系统。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系统分析和系统优化的全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系统优化的意义 2、能分析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 3、初步掌握系统最优化的方法 4、能够对一个简单系统运用最优化的方法进行分析 5、运用系统最优化方法的一般性步骤对简单系统进行优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案例分析,使学生懂得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系统优化的意义,指导学生把系统优化的思想延伸到整个生活和学习当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系统最优化方法和一般性步骤 难点:系统优化的过程分析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与过程: ★复习巩固::

教学系统化设计章要点

第一章教学系统化设计概论 1、确定教学目的有两种方法: 领域专家法(subject matter expertapproach):侧重于教学过程中从教师到学生的交流; 绩效技术法(performance technology approach):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或面对的机遇来设计教学目的。 绩效分析:就是研究确定组织的运行问题,即研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绩效分析的目的:为了获取模型中各个成分的信息,以确定问恩提,寻求可能解决法办法。 绩效分析的结果:是根据没有大大的预期组织结果和雇员行为与预期存在的差异,对问题的精确描述,并给出所收集的引起问题原因的证据,及所提出的性价比合适的解决办法。 2、需求:所期望的表现和现在的情况之间的差距,即预想状态减现在状态的差。 克夫曼对需求分析过程提出许多重要见解,包括: (1)根据组织要做什么来区分目的和手段 (2)组织在那些方面有问题。 (3)需求评估是整个设计过程最为关键的部分,要特别重视采用前段分析、绩效分析和其他的方法更精确的确定需求。 (4)教学目的是对学习者接受教学后可以做到的行为的清晰描述,由需求评估过程产生,针对那些可以通过教学达到最有效解决的问题而确立。他们为后续教学设计活动奠定基础。 3、一个完整的目标描述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学习者 学习者在应用环境下能够做什么 所学技能要运用的环境 在应用环境中学习者可用的工具 4、建立教学目的的原则(需要考虑政治、经济因素及技术和教育因素): 教学开发是否可以解决导致教学需求的那些问题 教学目的是不是能够被那些批准教学开发的人士所接受 是不是有充足的人力和时间来完成该目的的教学开发 教学内容是否稳定 是否能够找到学习者来试用教学 设计师自己在所开发的教学领域的专业性 5、明确教学目的的过程可采用以下步骤: (1)写下教学目的 (2)列出所有学习者要做的、可以证实学习者达到目的的行为 (3)分析所得到的行为表,选择那些能够反映目标完成情况的行为 (4)将所选择的行为写成一句话,或者写成多句话,说明学习者要能做什么 (1)评价需求确定目标: 确定当学生完成你的教学内容后你希望你的学习者能够做什么。这个教学目的有多个来源,可能是目标清单、需求评估、有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实践检验、对参加实际工作的人员的分析、新教学的其他要求。 (2)教学分析 确定教学目的后你需要确定学习者为完成目标需要一步一步做什么。教学分析的最后一步是决定学习者在开始教学前要掌握那些技巧、知识和态度,这些被称为入门技能。把这些确定的技

系统化教学设计

《系统化教学设计》 ——读书笔记 《系统化教学设计》(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第六版)是教学设计领域的一本经典著作,我所读的版本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皮连生等人翻译的中文版本。本书以系统观为线索,贯穿于教学设计流程的各个环节,将学习者、教师、教学材料、学习情境及管理者等用基于系统观的设计环节串联起来,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教学系统。下面首先对本书的内容进行回顾,然后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作一些分析和反思。 一、主要内容回顾 (一)关于迪克-凯瑞模型 1.系统的含义:从技术层面上,系统是若干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的集合,所有的这些部分协同工作,服务于一个共同的有限目标。为了输入和输出,系统的构成部分相互依赖,整个系统采用反馈机制以确定它既定的目标是否达成。如果没有完成目标,系统被调整,直到完成既定的目标。 2.系统方法模型的构成成分 (1)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学生完成教学者设计的教学后,希望学习者能够做什么。 (2)进行教学分析 确定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人们在做什么,以及确定学习者的起点行为应该怎么样,说明各种技能之间的关系。 (3)分析学习者及情境 确定学习者当前已具备的技能、所持偏好与态度。 (4)书写行为表现目标 对教学结束后学生能够做什么,写出具体性的描述。 (5)开发评估工具 开发评估工具,以便测量具体的教学目标中所描述的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6)开发教学策略 确定运用什么教学策略来达成最终的教学目标。 (7)开发和选择教学材料

用开发的教学策略产生教学,这一过程主要包括编制学习手册、选取教学材料和编制评估工具。 (8)设计和实施教学的形成性评价 教学初稿完成之后,开展一系列的评价活动,以收集数据,确定如何改进教学。形成性评价一般有三种类型: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和现场试验评价。 (9)修改教学 整理和分析形成性评价所收集的数据,确定学习者在完成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依据这些困难找出教学方面的不足。然后作出修改。 (二)进行起点-终点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1.确定教学目标的方法:学科专家法、内容纲要法、行政命令法和绩效技术法。 2.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1)绩效分析 分析组织、群体中存在什么影响绩效的问题。 (2)需求评估 学习者当前的状态水平与预期的理想状态之间存在什么差距。 (3)工作分析 对工作中所作的事情的进行汇集、分析和综合描述的过程。 (4)澄清教学目标 将含糊不清的教学目标清楚的进行表述,即学习者展示出何种行为被认为是达到了教学预定的目标。 (5)学习者、情境和工具 目标中应该考虑:是哪些学习者在什么情境下使用什么工具达到目标。 3.设置教学目标的标准 (1)教学开发是否可以解决引发教学需求的问题; (2)教学目标是否能够被那些批准教学开发的人所接受; (3)是否有充足的人力和时间来完成基于该目标的教学开发。 (三)分析教学目标 1.学习领域分类

有理数教学设计(新课标人教版)

有理数教学设计(新课标人教版) 海门市海南中学 杨春鸟 教学目标: 1.在正数、负数及对小学里数的认识的基础上,经历探索有理数范围内的整数、分数的意义的过程,学会通过举例理解相关概念,会区分整数(正整数、零和负整数),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 2.知道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初步认识集合. 新知重难点: 重点:探索有理数范围内的整数、分数的意义. 难点:会区分整数(正整数、零和负整数),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 教学过程: 一、新知生长点(这个环节:新知是建立在哪些已学知识点和相应知识点复习呈现的方法设计) 1.正数与负数 请任意写出3个正数,3个负数,并说明正数、负数的区别与联系. 方式:让学生动手写出后,举手回答. 强调: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小学学过的数 你知道小学学过哪些数? 方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写出名称,并举例.1分钟后,小组汇总展示. ★ 讲解:自然数是整数,小数都可以化为分数. 二、新知探究点(这个环节:新知有哪些需要探究的知识点和相应知识点探究的方法设计) 1.整数与分数 由于负数的加入,现在的整数又指哪些数呢?分数又指哪些数呢? (1★ (2)你能给小学里的整数(0除外)与分数取个新名吗? 讲解:事实上小学里的数都是0或正数,为区分我们规定: 正整数: 1,2,3,… 零 : 0. 负整数:-1,-2,… 分数 整数 有理数

正分数:21,31,3.147 22,… 负分数:-7 5,-6.4%,… 强调: 0是整数,不是分数;整数与分数统称为有理数,“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 意思;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π除外). 巩固练习: ▲Ⅰ同座两生合作(也可以老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判断):一人说名称,一人写相应的数. ▲Ⅱ判断题: (1)0是整数,不是分数; (2)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 (3)0是最小的有理数; (4)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5)自然数一定是正整数; (6)正整数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反思:小学学了0、正整数、正分数;初中学了负整数、负分数; 有理数可分两大类:整数与分数;有理数也可以分三大类正数、0、负数. 2.集合 讲解: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 注:这里集合概念只作简单描述,学生明白即可,不要加深. 集合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所以要加上省略号. 巩固练习:教材P10练习. 三、新知检测点(这个环节:新知有哪些需要当堂检测的知识点和相应的题目的设计) 会区分整数(正整数、零和负整数),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 1.-2006不是( ) A. 有理数 B. 自然数 C. 整数 D. 负有理数 2.分别写出满足下列条件的数: (1)三个负整数: , , ;三个负分数 , , .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3.14是负分数,不是有理数 B . 0是有理数,不是整数 C .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D . 负整数不是整数 4.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在相应的集合内: 20,-0.08,1,3.14,-2,0,-98,213-, 8 21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 整数集合:{ …};分数集合:{ …}. 四、新知拓展点(这个环节:新知有哪些需要拓展的知识点和相应题目的设计) 非正数非负数的意义: 1.判断:一个有理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 零和负数统称为____ ___,零和正数统称为____ __. 2.已知下列各数:-5,+31,0.62,4,0,-1.1,67,-6.4,-7,7 3-,7. 其中正整数有 ,负数有 ,非负数有 .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模版及案例

教学情境一:(问题引入)在ABC中,已知两边a,b和夹角C,作出三角形。 联系已学知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对应问题1. 第三边c 是确定的,如何利用条件求之 首先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 、B 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A 如图,设CB a =,CA b =,AB c =,那么c a b =-,则 b c ()() 222 2 2c c c a b a b a a b b a b a b a b =?=--=?+?-?=+-? C a 从而2222cos c a b ab C =+-,同理可证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2222cos c a b ab C =+- 教学情境二 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定理的推论 对应问题2 公式有什么特点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等式为二次齐次形式,左边的边对应右边的角。主要作用是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求对边。 对应问题3 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由学生推出) 222cos 2+-=b c a A bc ; 222cos 2+-=a c b B ac ; 222 cos 2+-=b a c C ba [理解定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求三个角。 思考: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 (由学生总结)若?ABC 中,C=90,则cos 0=C ,这时222=+c a b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教学情境三 例题与课堂练习 例题.在?ABC 中,已知=a c 060=B ,求b 及A ⑴解:2222cos =+-b a c ac B =222+-?cos 045=2121)+-=8 ∴=b 求A 可以利用余弦定理,也可以利用正弦定理: ⑵解法一:∵cos 2221,22+-==b c a A bc ∴060.=A 解法二:∵0sin sin sin45a A B b = 又 a <c ,即00<A <090, ∴060.=A 评述:解法二应注意确定A 的取值范围。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

教学设计模板(参考)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计算机硬件组成》教学设计 一、前端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基础知识中的一节,在教材中这一节叫“微型计算机系统”。是对整个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介绍,它是针对高中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对计算机的本质进行介绍,使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简单的工作原理,以便在学习后续知识时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本节课是其中的硬件系统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由哪些硬件组成,及其各部件的功能。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计算机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还掌握了常用的应用软件操作。但学生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计算机内部结构认识不是很清晰,经过本课学习之后,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外观及内部组成,及了解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有很大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电脑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且对学习电脑有很大的兴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差距,水平高的学生和一般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学生通过交流互相学习。教学实施规划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在观察实物及动手实践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有直观的认识,了解计算机的硬

件组成,并简单的了解其功能。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观察、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概念和实物的对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通过小组协作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竞争参与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由几大部分组成,分别包括哪些硬件,基本功能是什么? 确定依据:根据高中生现有的接受能力以及应考要求,当给出硬件实物或图片时学生能指出名称和它们的基本作用。 教学难点:存储设备和运算设备都包括那些硬件以及它们的功能。 确定依据:这两大部件包括的硬件较多,又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但由于这些部件大多集中于主机箱内部,学生平时很难见到学生主机箱内部部件,所以不太容易掌握,故为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学方法 1. 任务驱动法 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应掌握的知识点。本节课的教

系统的优化教案

3.2.2 系统的优化 授课教师:连云港外国语学校杨丽丽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系统优化是系统分析的深入,也是系统的结构和系统分析的综合,又是系统设计的基础,更是系统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是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学情分析 进入系统的内容,学生的兴趣明显比前期活跃,显然系统分析的深入符合高二学生的智力发展需求。但是,学生在对某个系统的分析容易陷入原有的逻辑思维,而不能很好地应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能很好理解系统优化的约束条件和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并能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问题,能对当前的系统提出优化的方案。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系统优化的意义 2.能分析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 3.初步掌握系统最优化的方法 4.能够对一个简单系统运用最优化的方法进行分析 过程与方法: 1.模仿非常6+1节目,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课前制作了计分牌,用来累分。 2.通过讨论、案例分析,完成学生知识的自主构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系统优化的意义,指导学生把系统优化的思想延伸到整个生活和学习当中。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用合作精神 3.培养节约能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系统最优化方法和一般性步骤 难点:系统优化的过程分析 能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例,理解系统优化的意义,并能结合实例分析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本节教材中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案例分析 通过“小闹钟”案例、“鸟巢”和刘翔训练方案的优化调整案例,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系统优化

的意义。从实例分析入手,在分析过程中体验系统优化的意义。 第二部分:第一个案例“风力发电”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根据案例分析总结阐述系统优化方法和一般性步骤。第二案例“利润问题”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第三案例“货物派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要求学生运用系统的思想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研究课题、进行分析研究、评价比较、优化方案。总结归纳出系统最优化方法的含义。 第三部分:提供学生一个探究任务,优化一所小学门前的交通问题,让学生亲自完成一个系统优化的过程,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进一步得到实践和提高。 五、教学流程 (一)情景创设引入新知 师:作为一个系统,通常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随着私家车的数量迅速增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城市道路交通拥挤,车位不够停放等问题,那么就需要我们要对交通系统进行改善、优化,我们进行优化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来看几个实例是,然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案例:小闹钟 师:大家猜猜看,悬挂上面的这个白色的物体是什么? 学:灯、闹钟…… 师:是闹钟,当到了我们设定的时间响了以后,我们第一反应是什么? 学:关掉闹钟,再睡一会 师:等你醒来的时候,时间往往超了很多,这种情况影响我们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师:大家遇到个问题时,我们班同学有没有想到去改进闹钟的设计? 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这个闹钟就解决这个问题,它叫拼图闹钟,当闹铃响后,你要把它底部的图拼好,它的铃声才能停止。 师:这个闹钟和普通的闹钟相比较,在哪方面进行了改进? 生:性能 师:这个闹钟和普通的闹钟价格上会不会有提高很多? 生:不会,因为拼图的材料成本很低。 案例:鸟巢的优化调整 师:我们再来看2008奥运会的主会场“鸟巢”,“鸟巢”采用是什么结构? 生:框架结构 师:使用的主要材料是? 生:钢 师:它采用是大跨度重型钢结构体系,它在设计过程中也在不断的优化调整,其中有一项调整是取消了可开启屋盖、扩大了屋顶开孔,优化后方案,减少用钢量1.2万吨,造价减少了约4亿元。 师:鸟巢去盖后,在哪方面得到改善? 生:成本降低 师:虽然去掉了盖子,但鸟巢的外观、设计理念都不会改

最新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复习进程

教学设计模板 课题 设计者单位姓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2.教材编写特点 本节课内容在单元中的地位,本节课教材编写的意图及特点等。 3.教材内容的核心教学思想 4.我的思考 下面的学习目标、活动设计、组织与实施是如何落实对教学内容分析的理解,特别是核心数学思想的落实。 说明:教学内容分析应该建立在教师良好的数学素养之上。可以在教学组内或学区中心集体研讨,或专家的指导下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应体现在学习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方法)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5.我的思考: 下面的学习目标、活动设计、组织与实施是如何落实对学生分析的理解。 说明:学生分析应该通过学生调研,以作为科学依据,不能仅凭经验判断。学生分析是个性化的工作,不能由他人的结果简单代替自己的学生分析。 已有知识基础的调研可以通过设计几个指向明确的小问题实现,对这方面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是更为重要的,这种分析是教师设计和修正“学习目标”的重要依

据。 学生经验、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兴趣等的调研可以通过访谈实现,可以是抽样,也可以是有针对性的,如对于学困生做特别的访谈,可能会发现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学习要素。 调研中可以将学生测验、访谈、小组观察等结合起来。 三、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语)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说明: 1.教学内容分析和学生分析是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和前提。因此,如果对教学内容分析的要求越透彻,对学生分析的要求越科学和规范,学习目标的设计就越不是一件简单而迅速的工作。

系统化教学设计笔记

第一章系统化教学设计导论 —、基本概念 1.系统的概念一个系统从技术上来说是相关部分的集合,大家一起工作共同完成某个既定目 标。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通过输入输出建立联系,整个系统使用反馈来决定是否达到了目标。如果没有,就要修改系统直至目标达到。 2.教学设计本身也是一个系统 教学过程本身也可以视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目的就是要导致学习。这个系统的组成有学习者、教员、教学材料和学习环境,这些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实现目标。 3.ISD 对于教学设计,不存在唯一的系统化方法模型。有许多模型都贴着系统化方法的标签,有着几乎同样的基本组成。这些设计模型以及它们描述的过程统称为教学系统开发(ISD,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典型的ISD 主要阶段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

4.本模型的三个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认知注意和建构注意 5.关于“行为”的概念 你会发现“行为” 一词在不同的场合频繁出现,不要认为本书主要是基于行为主义理论的。。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某个响应的概率改变,但是只能通过观察行 为得出概率的变化(如学习),行为主义者所使用的工具(如行为观察法)也是所有研究学习的心理学家都采用的方法,所以本书才会多次出现“行为” 一词,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本书是以早期的古典条件行为主义或后来的操作条件模型作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主要理论基础。 二、模型介绍 1.评价需求以确定教学目的 本步骤是确定在学习者完成了你的教学之后你希望他们能够做什么。 2.进行教学分析 本步骤是定在开始教学之前学习者应该具备的技能、知识和态度 3.分析学习者和环境 本步骤分析学习者、分析技能的学习环境和应用环境。 4.编写绩效目标 本步骤基于教学分析和入门技能陈述,具体地写出学习者完成教学后能够做什么。 5 ?开发评测量表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

教学设计模板(参考)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计算机硬件组成》教学设计 一、前端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基础知识中的一节,在教材中这一节叫“微型计算机系统”。是对整个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介绍,它是针对高中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对计算机的本质进行介绍,使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简单的工作原理,以便在学习后续知识时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本节课是其中的硬件系统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由哪些硬件组成,及其各部件的功能。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计算机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还掌握了常用的应用软件操作。但学生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计算机内部结构认识不是很清晰,经过本课学习之后,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外观及内部组成,及了解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有很大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电脑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且对学习电脑有很大的兴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差距,水平高的学生和一般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学生通过交流互相学习。教学实施规划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在观察实物及动手实践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有直观的认识,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并简单的了解其功能。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观察、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概念和实物的对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通过小组协作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竞争参与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由几大部分组成,分别包括哪些硬件,基本功能是什么? 确定依据:根据高中生现有的接受能力以及应考要求,当给出硬件实物或图片时学生能指出名称和它们的基本作用。 教学难点:存储设备和运算设备都包括那些硬件以及它们的功能。 确定依据:这两大部件包括的硬件较多,又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但由于这些部件大多集中于主机箱内部,学生平时很难见到学生主机箱内部部件,所以不太容易掌握,故为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学方法 1. 任务驱动法 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应掌握的知识点。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拆机、装机并通过交流、讨论来识别各个部件的名称与简单功能。 2.协作学习法 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组的成员互相协作来完成任务。 3.讨论交流学习法 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每个小组选出代表总结组成,在此过程中,各个小组间得到交流。 (二)教学手段 多媒体网络教室、相关教学课件、可供拆装的计算机。 1.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总结巩固”。 (1)自主学习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小组协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大家集思广益则事半功倍,由于这部分要认识的硬件多而杂,各小组的每个成员仔细研究一、两个部件,然后大家综合到一起,就可以组成完整的硬件系统。 (3)互帮互助法 由于学生计算机水平有差异,基础好的学生可以给基础差的学生讲解,学生之间传递的知识往往比老师传授的更容易接受,这样基础差的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基础好的学生得到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精品

教学设计模板 教材分析: A ()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年级()册第()页至第( )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学会了(),本课将进一步学习(),教材注意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适时的提出(),并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同时启发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知识的基础。 B 《》是小学数学课本第册(修)的第章“”的第节内容。本节是在学习了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A ⒈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对比等学习活动,认识( ),理解(),掌握(),探究和发现(),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自主发展。 B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或理解并掌握)(),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学情分析: ()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 教学理念:

重磅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模版及案例

联系已学知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对应问题1. 第三边c 是确定的,如何利用条件求之? 首先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 、B 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A 如图,设CB a =,CA b =,AB c =,那么c a b =-,则 b c ()() 2 22 2 2c c c a b a b a a b b a b a b a b =?=--=?+?-?=+-? C a 从而2222cos c a b ab C =+-,同理可证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2222cos c a b ab C =+- 教学情境二 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定理的推论 对应问题2 公式有什么特点?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等式为二次齐次形式,左边的边对应右边的角。主要作用是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求对边。 对应问题3 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由学生推出)

222cos 2+-= b c a A bc ; 222cos 2+-=a c b B ac ; 222 cos 2+-=b a c C ba [理解定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求三个角。 思考: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 (由学生总结)若?ABC 中,C=90,则cos 0=C ,这时222=+c a b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教学情境三 例题与课堂练习 例题.在?ABC 中,已知=a c 060=B ,求b 及A ⑴解:2222cos =+-b a c ac B =222+-?cos 045=2121)+-=8 ∴=b 求A 可以利用余弦定理,也可以利用正弦定理: ⑵解法一:∵cos 2221,22+-=b c a A bc ∴0 60.=A 解法二:∵0sin sin sin45a A B b = 又 a <c ,即00<A <090, ∴0 60. =A 评述:解法二应注意确定A 的取值范围。 课堂练习 在?ABC 中,若222a b c bc =++,求角A (答案:A=120°) 教学情境四 课堂小结 (1)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边求三角;②.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3)正、余弦定理从数量关系的角度解释了三角形全等,已知边角求做三角形两类问题,使其化为可以计算的公式。 习题设计 1. 在?ABC 中,a=3,b=4,?=∠60C ,求c 边的长。 2. 在?ABC 中,a=3,b=5,c=7,求此三角形的最大角的度数。 3. 若sin :sin :sin 5:7:8A B C =,求此三角形的最大角与最小角的和的大小。 4. △ABC 中,若() 222tan a c b B +-=,求角B 的大小。 5.?ABC 的三内角,,A B C 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 b c 设向量(,)p a c b =+,(,)q b a c a =--,若//p q ,求角C 的大小) (本案例由河北师大附中 刘建良设计,由汉沽五中 纪昌武 在目标设计和习题设计方面略作改动) 编写要求: 1、页面设置:A4,上、下、左、右边距都为2cm ;教学课题:小四宋体加粗;问题设计:课本上没有的有价值的情境、问题、例题、习题用五号黑体字,并简要说明设计意图。其他都用五号宋体。“目标设计、情境设计、问题设计、习题设计”要加粗。 2、目标设计主要写知识目标的设计。目标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可测性。

教学设计参赛模板及范例

教学设计参赛模板及范例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标题(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主题) ——副标题 (如果希望在标题中体现教学设计涉及到的活动主题、实际任务或作品名称,请统一在副标题中体现。副标题要注意言简意赅)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 2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 4所属的章节: 5学时数: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着重说明个人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及分析) 2、内容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本班学生水平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简要说明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3、学情分析:(简要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对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 4、设计思路:(说明案例设计者是如何根据本教学主题及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指导思想,设计教学方法的) 三、教学过程描述 (采用下述的表格式描述,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 四、教学反思 注意事项: 1、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本次教

学活动激发的值得研究的课程问题、具启发意义的事件或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 2、反思要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建议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提点反思的几个方面,不宜太多。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但理论的总结又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并利用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证据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笼统的理论阐述。 附: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过程及典型成果(可选) 教学资源包括:学案、课件及其他教学相关资源。 学习成果包括:学生课前、课上或课后搜集的资料;学生活动过程的图片等;学生的典型作业或制作的各种作品。

教案设计模板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模板(一) 此模板适合当前班级集体授课形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但要考虑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更要注重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体现,使他们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 基于“教”的课堂教学设计表由4张基本表格组成(见5~8页),在填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章节名称 按照教科书上的章、节(或课)的顺序和名称填写。 在一般情况下,是以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如果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在实际教学时需要两堂以上的课(我们把它称为学时)才能完成,那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既可以统一设计、分段教学;也可以按学时分别设计、各成体系。 如《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原子,统一设计时章节名称可填写为:§2.2 原子;分别设计时则为:§2.2 原子(第一学时)和§2.2 原子(第二学时)两个设计表。 2.计划学时 按照设计的授课实际需要填写。如上述统一设计,需要两堂课来完成“原子”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计划学时”栏中应填写“2”;若按照第二种分学时的设计方案,则在对应的“计划学时”栏中填写“1”。 3.教学目标 应根据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包括了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3方面的内容。尤其是情感目标,应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挖掘、提炼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因势利导、自然贴切。若本节课(尤其是理科的一些章节)和思想、情感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则不必挖空心思搞形式主义。 教学目标的叙述应简洁、准确、精炼,概括性强,包括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个要素。它和表下方的各知识点学习目标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又不是所有学习目标的简单相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