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各大战区军团和军的主要官员

国民党各大战区军团和军的主要官员
国民党各大战区军团和军的主要官员

国民党各大战区军团和军的主要官员

抗战时期

1937年8月20日(抗战初期)国民革命军序列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参谋总长程潜;副参谋总长白崇禧

第一战区(辖区:平汉、津浦两铁路线,共26个师又6个旅。)

司令长官:蒋中正(兼)

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哲元;

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刘峙;

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

第二战区(辖区:晋、察、绥,共13个师又16个旅。)司令长官:阎锡山

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

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

预备军总司令阎锡山(兼)

第三战区(辖区:江、浙,共18个师又7个旅。)

司令长官:冯玉祥

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张发奎;

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

第十集团军总司令刘建绪;

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陈诚

第四战区(辖区:闽、粤,共13个师又3个旅。)

司令长官:何应钦

第四集团军总司令蒋鼎文;

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余汉谋

第五战区(辖区:鲁,共18个师又1个旅。)

司令长官:蒋中正(兼),后由李宗仁调任

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

第五集团军总司令顾祝同

1939年4月(抗战相持阶段)国民革命军序列

第一战区(辖区:河南、安徽两省北部,共12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1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

司令长官:卫立煌

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

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孙桐萱;

豫北自卫军总司令朱怀冰

第二战区(辖区:山西全部、陕西东北部,共32个步兵师14个步兵旅5个骑兵师3个骑兵旅。)

司令长官:阎锡山

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代);

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孙蔚如;

第五集团军总司令曾万钟;

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

第七集团军总司令赵承绶;

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孙楚;

第十三集团军总司令王靖国;

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

晋陕绥边区军总司令邓宝珊;

战区直辖部队总司令张励生

第三战区(辖区:浙江、福建全部,江苏、安徽南部,共22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

司令长官:顾祝同

闽绥靖区兼第二十五集团军主任兼总司令陈仪;

第十集团军总司令刘建绪;

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

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

第四战区(辖区:广东、广西全部,共18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

司令长官:蒋中正(兼),张发奎(代)

第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夏威;

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余汉谋;

第五战区(辖区:安徽西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共28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

司令长官:李宗仁

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

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孙震;

第二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王缵绪;

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

长江上游江防司令部司令郭忏;

战区直辖部队

第八战区(辖区:绥远、宁夏、甘肃、青海,共6个步兵师9个步兵旅4个骑兵师4个骑兵旅。)

司令长官:朱绍良

第十七集团军总司令马鸿逵;

傅作义部队总司令傅作义;

东路部队总指挥鲁大昌;

第九战区(辖区:湖北南部、江西西部、湖南全部,共52个步兵师。)

司令长官:陈诚

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卢汉;

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吴奇伟;

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

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商震;

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杨森;

第三十集团军总司令王陵基;

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

湘鄂赣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总指挥樊松甫

第十战区(辖区:陕西,共9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1个

骑兵师1个骑兵旅。)

司令长官:蒋鼎文

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蒋鼎文(兼);

第十六军

鲁苏战区(辖区:江苏北部、山东全部,共7个步兵师。)总司令于学忠

冀察战区(辖区:河北、察哈尔,共5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

总司令鹿钟麟

1945年1月(抗战反攻阶段)国民革命军序列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参谋总长何应钦;副参谋总长程潜、白崇禧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代)

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孙蔚如;

第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李仙洲;

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王仲廉;

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李文;

第三十七集团军总司令丁德隆;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董钊;商南指挥所主任郭寄峤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

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

第七集团军总司令赵承绶;

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孙楚;

第十三集团军总司令王靖国;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

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第二十五集团军总司令李觉;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李默庵;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

第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夏威;

第三十五集团军总司令邓龙光;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

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刘汝明;

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孙震;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

第十集团军总司令王敬久;

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周碞、宋肯堂;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冯治安

长江上游江防军总司令吴奇伟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

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余汉谋;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

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赵寿山

第十七集团军总司令马鸿逵;

第二十九集团军总司令李铁军;

第四十集团军总司令马步芳

傅作义部队总司令傅作义

晋陕绥边区部队总司令邓宝珊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

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孙渡(副);

第三十集团军总司令王陵基;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

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兼);

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何柱国;

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陈大庆;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冀察战区总司令高树勋新编第八军

昆明行营主任龙云

驻印军总指挥萨尔登新编第一军直属及特种部队重庆卫戌部队总司令刘峙第十四军等

军委会直属部队第六十九、七十五、七十六、七十九军等。

绥靖部队

川康边防总指挥刘文辉;

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潘文华

川康绥靖公署主任邓锡侯

广西绥靖公署主任李宗仁

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

广东绥靖公署主任余汉谋

滇黔绥靖公署主任龙云

鄂陕甘边区总司令陈继承

豫省警备司令部总司令刘茂恩

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何应钦(兼)直辖新编第六军等

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

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王杰

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

远征军直辖及特种部队

黔桂湘边区总司令汤恩伯

第十集团军总司令夏楚中

第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王耀武

直属及特种部队

滇越边区总司令卢汉

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卢汉(兼)

第五集团军总司令杜聿明

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关麟征

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李玉堂

解放战争时期

各战区兵力如下:

第一名:华东中原区,共109.78万人。

⑴陆军总司令部,顾祝同,43个军,115个师,67.1万人。另,非正规军20.9万,特种部队14.3万,合计:102.3万。⑵武汉行营,程潜,1个军,5个师,3.3万人。另,非正规军0.98万,特种部队3.2万。合计:7.48万。

第二名:华北区,共41.67万人。

⑴北平行辕,李宗仁!9个军,30个师,19.7万人。另,非正规军7.15万,特种部队2.64万。合计:29.49万。

⑵太原绥靖公署,阎锡山,5个军,15个师,7.05万人。另,非正规军3.5万,特种部队1.63万。合计:12.18万。

第三名:西北区,共38.56万人。

⑴西安绥靖公署,胡宗南,8个军,27个师,18.15万人。另,非正规军2.98万,特种部队3.8万,合计:24.93万。⑵青宁马家军,3个军,7个师,3.6万人。另,非正规军1.1万,特种部队0.54万。合计:5.24万。⑶西北行营,张治中,4个军,12个师,6.5万人。另,非正规军1.24万,特种部队0.65万。合计:8.39万。

第四名:东北区,共33.23万人。

东北保安司令部,杜聿明,7个军21个师,15.6万人。另,非正规军11万,特种部队3.63万。合计:30.23万。

第五名:大后方,共32.3万人。

6个军,16个师,10.5万。另,非正规军16.05万,特种部队5.75万。正规军如下:朱绍良的重庆行营,4个军11个师8.2万人,张发奎的广州行营1个军2个师6千人,彭孟缉的台湾警备司令部1个军3个师1.7万人。

《全面内战爆发时,国民党军兵力部署分布表》(截止1946年7月1日,表中整编师仍按军统计)

1、华中解放区:11个军,31个师,27.2万人;

2、晋冀鲁豫解放区:10个军,28师,25万人;

3、中原解放区:10个军,25个师,21.7万人;

4、山东解放区:10个军,27个师,19.1万人;

5、晋察冀解放区:7个军,18个师,16.2万人;

6、东北解放区:5个军16个师,16.1万人;

7、陕甘宁解放区:7个军19个师,15.5万人;

8、晋绥解放区:7个军20个师,9.7万人;

9、广东根据地:3个军,9个师,7.5万人。以上合计:

70个军,193个师,158万人。

此外,还有非正规军51.69万,特种兵部队22万人。

第一战区:蒋介石,程潜,卫立煌。

第二战区:阎锡山。

第三战区:冯玉祥,蒋介石,顾祝同。

第四战区:蒋介石,何应钦(代)。

第五战区:蒋介石,李宗仁。

第六战区:冯玉祥,陈诚。

第七战区:余汉谋。

第八战区:蒋介石,朱绍良。

第九战区:陈诚,薛岳。

第十战区:蒋鼎文,李品仙。

第十一战区:孙连仲。

第十二战区:傅作义。

鲁苏战区:于学忠。

冀察战区:鹿钟麟,高树勋。

最后两战区的级别高于集团军而低于其它战区,长官称总司令,而不称司令长官。

到抗战胜利前夕,各战区又有变化:

第一战区:胡宗南(代),驻陕西西安。

第二战区:阎锡山,驻山西兴集。

第三战区:顾祝同,驻江西铅山。

第五战区:刘峙,驻湖北老河口。

第六战区:孙连仲,驻湖北恩施。

第七战区:余汉谋,驻广东曲江。

第八战区:朱绍良,驻甘肃兰州。

第九战区:薛岳,驻湖南郴县。

第十战区:李品仙,驻安徽立煌。

冀察战区:高树勋,驻河南镇平。

抗战时期国民革命军序列一

(1938年1月)

第一战区(作战地区平汉路方面)

司令长官程潜

第二战区(作战地区山西方面)司令长官阎锡山

第三战区(作战地区苏浙方面)司令长官顾祝同

第四战区(作战地区两广方面)司令长官何应钦

第五战区(作战地区津浦线)

司令长官李宗仁

第八战区(作战地区甘宁青方面)司令长官蒋中正副朱绍良

武汉卫戍总司令部

总司令陈诚

西安行营

主任蒋鼎文

闽绥靖公署

主任陈仪

军委会直辖兵团

第二十军团汤恩伯

第二集团军孙连仲

第二六集团军徐源泉

第八集团军张发奎

整训部队及未经调动部队

计后方整训部队二十六个步兵师,未经调动部队十四个步兵师,七个步兵旅。

国民革命军序列二

(1938年11月)

第一战区(辖区豫省及安徽之一部)

司令长官卫立煌

第二战区(辖区山西及陕西之一部)

司令长官阎锡山

第三战区(辖区苏南皖南浙闽两省)

司令长官顾祝同

第四战区(辖区两广方面)

司令长官张发奎

第五战区(辖区皖西鄂北豫南方面)

司令长官李宗仁

第八战区(辖区甘宁青及绥远方面)

司令长官朱绍良

第九战区(辖区赣省一部鄂南(长江以南)及湘省)司令长官陈诚薛岳(代)

第十战区(辖区陕西方面)

司令长官蒋鼎文

鲁苏战区(辖区苏北及山东方面)

总司令于学忠

冀察战区(辖区冀察文面)

总司令鹿钟麟

国民革命军序列三

(1944年冬)

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胡宗南(代)

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阎锡山

第三战区

司令长官顾祝同

第五战区

司令长官李宗仁

第六战区

司令长官孙连仲

第七战区

司令长官余汉谋

第八战区

司令长官朱绍良

第九战区

司令长官薛岳

第十战区

司令长官李品仙

冀察战区

总司令高树勋

驻印军

总指挥萨尔登副郑洞国

第一方面军

司令官卢汉第二方面军

司令官张发奎第三方面军

司令官汤恩伯第四方面军

司令官王耀武昆明防守司令部司令杜聿明

总部直辖部队地方绥靖部队军委会直辖部队

中国国民革命军(国军)抗战大型战役列表:

中国国民革命军(国军)抗战大型战役列表: 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之前: 战役名称时间 江桥抗战 1931年10月-1931年11月 淞沪抗战1932年1月-1932年3月 长城抗战1933年1月-1933年5月 热河抗战 1933年2月-1933年2月 绥远抗战1936年11月-1936年12月 中国国民革命军(国军)抗战大型战役列表: 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之后: 战役名称时间 平津作战1937年7月 太原会战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南口战役1937年9月 平型关战役1937年9月 (注:由刘茂恩将军第十五军为主力,国军此役歼灭日军主力两万两千余人,历史上有“平型关战役”,而没有共党欺世盗名的“平型关大捷”) 忻口战役 1937年10月[ 娘子关战役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太原保卫战1937年11月 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937年11月 南京战役1937年12月 徐州会战1938年2月-1938年5月台儿庄战役

1938年3月-1938年4月 兰封会战1938年5月-1938年6月 武汉会战1938年8月-1938年10月 广州战役 1938年10月[ 南昌会战1939年3月-1939年4月 随枣会战1939年5月 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939年10月桂南会战1939年11月-1940年2月 昆仑关战役1939年12月-1940年1月 枣宜会战1940年5月-1940年6月 豫南会战1941年1月-1941年2月 上高会战1941年3月-1941年4月 晋南战役1941年5月-1941年6月 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1941年10月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1942年1月香港保卫战1941年12月 滇湎路战役1942年3月-1942年9月 浙赣战役1942年5月-1942年8月 鄂西会战1943年5月-1943年6月 常德会战1943年11月-1943年12月 豫湘桂会战1944年4月-1944年12月 豫中会战1944年4月-1944年6月[ 长衡会战1944年5月-1944年8月 第四次长沙会战1944年5月-1944年6月衡阳保卫战1944年6月-1944年8月 桂柳会战1944年8月-1944年12月

红日读后感

红日读后感 导读:读后感红日读后感 【篇一:《红日》读后感】 在暑假中,我阅读了一本叫做《红日》的书。合上书,我的思绪却早已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硝烟滚滚的年代。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我们的中华民族展现了她不畏艰难,奋力拼搏的精神。 在伟大的背后,是那些人民战士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建起了新的长城,换来了民族的崛起。在读这本书时,仿佛我也来到了战场上。只见远处解放军正与禽兽般的侵略者英勇地搏斗着。空气仿佛也被染成了血红色,诉说着日本鬼子的灭绝人性。 在故事中,蒋介石带领着自己的“王牌”74师,却被共产党消灭了。在激烈的战斗中,刘胜受伤了,但是他临死前还关心着前线的情况。最终,人民解放军在战役中,灵活地运用毛主席伟大的战略战术,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在那腥风血雨的战争岁月里,有多少诞生在中华大地的优秀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顽强不息的斗志以及他们宝贵的青春热血,高举起革命的火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出生入死,为新中国洒下

了血汗。 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烈士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我们应该学习烈士们的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篇二:《红日》读后感】 《红日》这部小说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中心,讲述了共产党华东野战军与国民党的王牌军74师之间展开的大规模战役的故事。 1946年底张灵甫所率领的74师是蒋介石用全副美式装备武装起来的嫡系王牌部队,国民党五大主力部队的第一主力,号称“天之骄子”。发起了涟水战役攻占涟水,与华东野战军交锋。华东野战军的一支“常胜英雄军”沈丁部队在涟水与敌主力部队二次交锋后,实行战略后撤,退到山东,休整训练。当时,国民党集中兵力,企图压逼解放军在沂蒙山区决战,妄想消灭华东野战军。沈丁部队在莱芜西北的吐丝口地区,配合友邻部队,包围敌军。在莱芜战役中,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五万多人,活捉了敌军中将副司令官李仙洲,赢得了辉煌的胜利。国民党在各个战场上连吃败仗,途穷计拙。1947年4月,张灵甫又以所率领的74师王牌军作为核心和中坚,再一次向沂蒙山区的华东野战军大举进攻。华东野战军把这股敌人逼进沂蒙山区的孟良

抗战期间国军十大主力部队

抗战期间国军十大主力部队 一、第74军:编制3个整旅(师),3万余人,后期全美械。蒋介石黄埔嫡系,从王耀武、张灵甫到俞济时。这个基本没有什么好解释的,应该没多少疑问。八年抗战中几乎打遍华中战场所有硬仗,而且多以主力使用,战功彪炳。从淞沪会战开始,1937年南京战役,1938年兰封会战、武汉会战,1939年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冬季攻势,1940 年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上高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1942年浙赣会战,1943年鄂西会战,几乎是马不停蹄,席不暇暖。国民党在抗战时期有陆海空军武功状之设,为对部队团体之最高褒扬,该军即独得4轴。第74军在1940年以最新装备进行整编,改为所谓的“攻击军”,直属军事委员会,作为各大战场的紧急预备队。日军对这支国军中的王牌部队深为畏敬,并以“三五部队”称之。该军抗战开始时组建,首任军长为俞济时,当时辖51师、58师。1938年初,将原来在淞沪会战损失惨重的阮肇昌皖军57师吞并,以后一直下辖这3个师。74军战斗力很强,编制较大,是4个攻击军之一,该军直辖有1个炮兵团、1个工兵团、1个辎重团、2个补充团等,有员额约3.5万人。1939年由王耀武接任军长,1944年施中诚任军长。该军为中部战场的救火队,先后曾参加过1937年的淞沪会战、南京会战,1938年武汉会战中的万家

岭战役,1939年的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和冬季攻势,1941年的上高会战第一次顶住了敌人的进攻,获得了一号、二号武功状,但随即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被全军击溃。1942年参加浙赣会战,1943年参加鄂西会战和常德会战,余程万死守常德,是抗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1944年参加长衡会战和桂柳会战,都没有出彩,但1945年参加湘西会战,打败了孤注一掷的鬼子,为其抗战历程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主要将领有王耀武、俞济时、张灵甫、施中诚、李天霞、余程万、邱维达等。二、第5军:编制3个整旅(师),5万余人,后期全美械。第5军是国军最早的一个机械化装甲军,其第200师更是第一个装甲师。200师前身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直属战车营,杜聿明担任该师首任师长,为我国第一个机械化师,昆仑关大捷而一举成名,也成就了5军历史上最辉煌的战斗。再次作为远征军参加滇西反攻。华东作战,大大小小无数战斗,败仗很少。(5军在一年里转换指挥部就达300次以上,可见其转战的频繁。邱清泉的“逢五不战”就来源于此。)成军以后,老杜便提出“训练场就是战场”、“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要求5军具“五除”(除骄、惰、伪、欲、恶)、“三习”(习精、诚、勤),1939年军事考核中被重庆军委会评选为全国第一。该军战术多变,最擅长的不是爆破而是炮火,且步炮协同密切,攻击时一般采用多梯队纵深配备,以密集队型波浪冲锋,攻击时间常常选择拂晓和中午,

《红日》读书笔记精选范文5篇

《红日》读书笔记精选范文5篇 《红日》讲述的是:1946年冬天,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处于最激烈的阶段,蒋介石军队大规模进攻华东解放区。人民解放军沈振新军与蒋军王牌部队整编74师在苏北涟水城发生了激烈的交战。那么《红日》读书笔记怎么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红日》读书笔记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红日》读书笔记精选范文5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